第一篇: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教育改革
浅谈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教育改革
姓名:张瑶班级:法学C111班学号:118875 摘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作出重大部署,特别是围绕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总体要求,明确了教育改革的攻坚方向和重点举措。本文将围绕教育改革的焦点问题来阐述自己的观点。关键词:教育改革;考试招生制度;教育资源
引言:进入新世纪以来,国际国内形势发生深刻复杂变化,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随着我国发展进入新阶段,改革进入深水区,经济社会发展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教育也深度融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大潮之中。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提出的“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总体要求,明确了教育改革的攻坚方向和重点举措,对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改革“一考定终身”完善素质教育机制
在此次公布的关于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内容中,最受家长、学校关注的无疑是考试招生制度的改革。在高考改革的具体措施上,我们看到了一些实在的、有所突破的做法,比如探索全国统考减少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语等科目社会化考试、一年多考等。
关于文理科方面,我还是比较赞同取消文理分科的,我认为学生在中学学习间应该是以全面为主,如果文理分科的话会使学生的全面
性受到影响,特别是进入到大学之后,理科就使得学生的逻辑性更强,文科会使人文精神得到陶冶,大学老师是更希望录取到综合全面的人才。所以我认为大学招生应该对此有所配套。但是,实行这文理不分科这一改革必须与考试、招生分离同步推进,如果离开了后者,而在现有的集中录取框架之下实行,可能会出现两方面的问题。
其一,会增加学生的负担。众所周知,目前的集中录取制度使得“教招考一体化”,中学教育是考什么就教什么,学生自然也就学什么。文理不分科后,既考文科科目,也考理科科目,这无疑会增加学生的负担。事实上,我国高考实行文理分科的初衷,也是为了减轻学生负担。
其二,文理不分科并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在应试教育之下,几乎所有学科的教育都重视知识教育,应试化和功利化较为严重,想要通过增设考试科目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显然难以实现。
简单的来说,此次《决定》中提到实行考试、招生相对分离——就是中学自主教学、考试社会组织、大学自主招生,这才是破解基础教育应试教育的必由之路。
二、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
《决定》中除了高考制度改革引发关注外,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的提议也引发热议。“择校热”是长期困扰基础教育领域的重要难题,尽管一些试验区采取了加强教师流动、优质资源校带动相对薄弱校、“一长掌两校”等做法,但由于各种主客观的原因,成效并不
理想。而此次《决定》中实行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和校长、教师交流轮岗,不设重点学校、重点班等都是在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做努力。在我看来,实行公办学校标准化,也就是所有的公办学校都要有统一的标准,同样的办学条件,这就需要政府加大对公办学校的投资力度。并且各地可以通过结对帮扶、教师交流、远程教育等多种形式,正在将优质教学资源输送到边远和农村地区。通过集团办学、定期流动等办法,一批优质学校带活了一批弱校。
让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从根本上要靠教育。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就要进一步保障教育机会公平,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残疾儿童少年等特殊群体平等受教育机会。同时,还要促进教育资源配置公平,为普遍建立教师交流制度提供体制保障,实现基本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
《决定》围绕解决好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积极回应了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新期盼,也体现了党中央对加快解决教育难题的决心勇气。中国的教育虽然取得了一些成就,但它长期所包纳的垢弊一直在阻挡着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欲破次困境,必须革之。但在目前的中国,激进式改革不大可能,渐进式改革,虽步子小,也总算是进步了,多少让人看到了一些希望。我们想往更为彻底、更为实惠的教育变革,想往更好更公平的教育。
第二篇:浅谈十八届三中全会中的教育改革
浅谈十八届三中全会中的教育改革
摘要: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探索招生和考试相对分离、学生考试多次选择、学校依法自主招生,从根本上解决一考定终身的弊端。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试行学区制和九年一贯对口招生。推行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逐步推行普通高校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探索全国统考减少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语等科目社会化考试一年多考。关键词:改革必要性评析机制
十八届三中全会已落下帷幕,会议中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特别是其中关于教育改革的内容更是激起我们大学生的无限兴趣。教育是民生之本,强国之基。教育改革关乎千家万户,关系社稷民生。
自远古以来,我们勤劳聪明的先辈们就开创了各种各样的选拔人才的方法。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自隋唐以来领先于世界的科举制,科举制经后代王朝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成为中国教育舞台上的主角。到了近代,腐朽落后的科举制已不能适应中国社会发展的需要而被淘汰。科举制曾给中国的封建王朝创造了繁荣,但它也埋葬了中国的最后一个王朝——大清,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自科举制开创以来,它只在早期经过一定的发展和完善,自此之后几乎停滞不前,没有创新,没有改革,最终没有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而被历史所淘汰。再回过头来看看我们中国现行的教育制度,自十一届三中全会恢复高考以来至今,我们在教育上的改革只是小修小补,30年前的教育制度已和现在社会的进步不相融了,它的弊端已经初步显露,所以改革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
一.教育改革的必要性
中国现行的教育制度已经实行了几十年了。过去的几十年里,它确实给我们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事业输入了大量高素质的人才。神舟飞天,嫦娥奔月,歼10搏空,银河计算机赶超欧美,等等,这些都是教育辉煌成果的见证。但是,社会是进步的,历史是前进的,我们的教育制度不能一成不变,它也需要我们给它注入新的活力与生机。
(一)基础教育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对基础教育的投入逐步增加,已实现了九年义务教育,把我国建设成为人才强国。但是,中国幅员辽阔,各地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地办学条件差异很大,这就导致了当我们自己搬着凳子去上课时,县城孩子们已经在用多媒体教学,更不用说大城市的学校。同样是九年义务教育,可是差别却如此之大。硬件的落后随之而来的就是优秀教师,优秀生源的流失,最终进入一个恶性的循环。
而且我们现在的教育还是应试教育,当我们学生跨入校门以后,首先学到的不是如何为人处世,而是怎样听话,怎样服从上级的命令。所以当老师犯错误时,学生也不敢去反抗。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公平导致了择校现象的发生,而择校现象的发生又导致了不公平现象的加剧。我想没有哪一个家长没有理由不为自己的子女选择一所更好的学校。那些名师多,教学条件优越,生活环境适宜,升学率高的学校,必定会首先被选择。于是便出现了众人排队,缴纳重金入名校,而普通学校却达不到招生指标的怪象。在这些分配不均中,城乡差异尤为严重。
如果这些现象不被遏制,那么多年以后的中国究竟会怎么样,简直不可想
象。
(二)高等教育
曾几何时,高中老师总是对我们说“努力学习,考上好大学,就能实现理想”。难道考上大学是实现人生理想的唯一道路吗?看看我们现在的高中,大部分学校只开和考试内容有关的课程,诸如体育.音乐.美术等等都只是课程表上的摆设,这样便抹杀了学生的审美和音乐天赋,难怪我们培养不出世界级的大师,难怪会有航天之父钱老的三问。对于微机房,图书馆从来没对学生开放过。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很简单那就是高考不考。
尽管对教育的改革已经不是一年,两年了,但我们对应试教育仍没有摆脱,虽然一直在强调减压,选拔高素质人才,但是我想每个学生和我都会有一肚子苦水要吐,上学时各种各样的教辅资料做堆积如山,假期中总有上不完的补习班和辅导课,在我们思想中,目标只有一个“将来要上清华北大。”可是真的有用吗?难道不上大学就一事无成吗?
高考前我们目标明确,那就是考上大学。但是考上大学后,我们90后这一代迷茫了,不知在大学我们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高考前,老师总是跟我们说要好好学习,但又有谁跟我们说考上大学该干什么呢?我们现在的大学培养出的高材生,空有一肚子知识而不加实践,高数题做得一个比一个熟练,但是人际交往却是零,解决人生矛盾的能力是零,应试教育下的的我们只是一台会做题目的机器,我们的创新能力,音乐天赋等等都被忽略。
二 教育改革内容的评析
(一)改革“一考定终身”完善素质教育机制
实际上,中国推行素质教育已经多年了,但是效果并不明显,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很简单就是一考终身的“高考制度”的存在。一场考试决定一个人今后的人生命运,这种考试我们不能输,也输不起。只有追逐高分才能步入好大学,所以很多强调学生素质发展的基础课没有充分开足,开全,开好。为此,学生为了能在高考战场上取得高分,挑灯夜战,没日没夜的学习。各种考试教辅书堆积如山,各种试卷一套接着一套。由于对应试考试的重视,现在书店里什么书最畅销?那就是和考试有关的最好卖。那些名著,科普类对初高中生来说是一种奢侈。虽然高考制度存在的弊端大家有目共睹,但是就眼下来看,高考是全国最公平的一场竞争,相对来说不受金钱和权势的影响。为普通百姓提供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但是高考终究还有它的弊端,所以我们才要改革,制定出一套中国特色的教改方案。
(二)改革评价制度 在新的《决定》中我们看到了对招生考试制度的改革,更准确的说是对学生评价体系的改革。
以前,以分数衡量一个人品质的好坏。虽然招生时分数不是起百分百的作用,但起码也是百分之90几。这就导致了大家拼命考高分。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都本着择优录取的原则,这其实没有什么非议。
但是,怎样评价呢?什么样的学生是优呢?难道分数高的学生就是优吗?我不完全赞同。因为每个人各有所长,又各有所短。现在的应试考试下,文化课
成绩占主导,而其他非主流的课程诸如体育、音乐、美术等就被忽略了。在应试考试下,成绩代表一切,这就导致我们培养出来的人只会做题,不会做人,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教育不仅教人知识,还应教给学生道德品质和人文修养。在应试考试下,后者恰恰被忽视了。难怪会有很多人年纪轻轻就辍学了,整天东逛西逛,无所事事,把大好青春浪费在网吧,游戏上。长大后成为“啃老族”“月光族”的主力军。这些孩子我们怎么让他们爱国,知荣辱,懂廉耻?
(三)不设重点学校和重点班,破解择校难题
新的《决定》中除了高考制度的改革引发关注外,还有不设重点学校和重点班也引发热议。
取消重点学校和重点班对于学生来说是件好事。就我亲身经历而言,上初中那会为了能考上本地的省级重点高中。父母和老师对我赋予极大的期望,而且学校还另外给我们优秀生开小灶,发各种拔高卷。我知道其他同学看在眼里,嫉妒在心底。他们觉得这样不公平,难道就因为他们成绩优秀吗?
在应试考试下,我们现在中小学生压力普遍过大,严重束缚了中小学生兴趣特长的发展。取消重点学校和重点班,实行九年一贯制和推出综合评价制度,让学生真正获得解放。通过改革必将促进新的课程标准的制定和整个教育体制的改革,保障学生的综合发展。
三 改革注意事项
昨天看到这样一位母亲的微博“新的一轮直指应试教育的弊端,探索招考分离,打破一考终身制,期待教育改革有好的发展。”教育改革必然有利有弊,怎样能使这杆天平最大限度的歪想好的方面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一)联系国情、历史,符合中国特色
(1)中国国情
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地的风俗习惯,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各不一样,地区间经济发展也不平衡。这就使得我国在制定教改方案时不能千篇一律,全国一盘棋。比如说:教材制定时要考虑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切不可伤害民族感情。教育资金的投入也应符合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物价水平。
(2)历史传统
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制度,使得有些封建思想在人们根深蒂固。我们的老师和学生不免受的影响。那些等级制度,老师被看做绝对的权威,严师出高徒等等这些老观念应该被破除。还有中国家长对孩子特有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父母情,使得教育部门有时不敢大刀阔斧的进行素质教育。如果进行素质教育学生的成绩下来了,考不上大学,该怎么对家长们解释呢?所以进行教改必须让父母们接受条条大路通罗马,行行出状元的新时代思想。
(二)借鉴他国,切勿照抄照搬;统筹兼顾,科学决策教育改革改什么?到底怎样改?是摆在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照抄照搬他国的经验做法都有可能会失败比如说:欧美的高中学分可以用来读大学。我国和外国有着不同的历史传统,文化差异以及价值观,这就使外国的那一套不适合中国。
教育改革是件大事,应该认真聆听社会各阶层的意见并组织专家、学者进行论证调研,深入分析问题 深层次的原因,系统规划,统筹兼顾,抓住突破口,啃下这块硬骨头,将教育改革扎实稳步的推进,开创中国教育新局面。
教育是强国之路,兴国之要,我想此次的教育改革一定会解决长期教改中没能解决的“老大难”问题。最后,我相信,只要我们坚持科教兴国战略、坚持科学改革,不断开拓创新,锐意进取,中国的教育会有它成功的一天。参考文献:《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学习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袁贵仁《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内容明确教育改革方向》——中国教育在线
第三篇:学习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教育改革的心得
学习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教育改革的心得
十八届三中全会已经落下帷幕。下面,我对《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涉及教育问题谈一下自己浅显的理解。
一,教育公平就是要保障每一个人公平的发展权,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手段。“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实行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和校长教师交流轮岗,不设重点学校重点班,破解择校难题,标本兼治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决定》明确提出“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实行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和校长教师交流轮岗”。一改以往泛泛而谈的说教式条文规定,以“定量”的形式对《决定》做了说明,使得这一规定更具有可行性,可操作性。在传统的教育体制中,可能出于各种由人为主观因素导致的教育资源分配不均问题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解决。《决定》的量化标准,使得考核有据可依,同时也断绝了教育改革形式主义的后路。在此次改革中,突出了教育领域中的关键环节,更加具体,有针对性,重点突出了改革的可操作性,让大家看到改革的希望。
二,不设重点学校重点班,破解择校难题,标本兼治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规定》的小升初不再择校,没有考试,自然无需招
生;高中不再有重点班,评价趋向多元化,削弱了考试成绩的作用。在根本上从考试、评价、招生,这些关键性的“关口”环节,破除了应试教育带来的课业压力。通过对“关口”环节的改革及“评价体系”的改革,必然会带动和促进包括新的课程标准制定、教学模式在内的整个教育体系的改革与发展。
三,推行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加快推进职业院校分类招考或注册入学。逐步推行普通高校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探索全国统考减少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语等科目社会化考试一年多考。《决定》我们看到了对招生制度的改革,更确切的说是对学生的评价体系的改革。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高等学校本着“择优录取”的原则招生,对此是没有任何非议的。然而“什么才是优?”这就要回到评价体系上来看。在应试教育下,成绩代表一切,所以导致我们的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只会做题。而不能真正适合社会的需要。所以说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必将引领人才培养制度与人才培养方式的改革。可见,此次改革并不是单纯的从高等教育方面入手,而是把更大的精力集中于最根本的初高中教育阶段,从根本解决畸形的应试教育下的人才培养机制。
四、逐步推行普通高校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当然改革带来的必定有利有弊,高考制度虽然有很多弊端,但是就眼下来看,高考是全国最公平的一场竞争,相对来说不受金钱和权势的影响。为普通百姓提供了
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随近年来自主招生政策的放宽,各种负面报道不断。这也就是说“多元录取机制”的人为可操作性相对传统教育体制下的录取机制来说大大提高,所以监管变成了一个很难解决的问题,所以必须要建立健全教育决策、执行、监督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社会参与监督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监管体制的制定和执行必将对《决定》的实行有很大影响。
教育是强国之路,兴国之要,此次《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不仅从一个新的高度对教育改革做出来战略性的规划,而且对长期的改革中没能解决的“老大难”问题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针对性意见,让我们看到了国家教育改革的决心,与清晰思路,感受到了教育改革的曙光。
第四篇:学习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教育改革的心得
学习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教育改革的心得
土木卓121贾以坤
摘要: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实行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和校长教师交流轮岗,不设重点学校重点班,破解择校难题,标本兼治减轻学生课业负担。逐步推行普通高校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试行学区制和九年一贯对口招生。关键词:改革标 准化建设 评价体系 多元录取机制 监管
十八届三中全会已经落下帷幕,但是会议期间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却引起了人们的强列反应。教育是强国之路,兴国之要,与此同时对自身的发展也有着不可言喻的作用。如今人们对教育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因此《决定》中有关教育改革的内容引起社会各界特别是教育工作者和学生家长的广泛关注与讨论。以下是十八届三中全会教中有关教育改革的全文。
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实行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和校长教师交流轮岗,不设重点学校重点班,破解择校难题,标本兼治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促进高校办出特色争创一流。推进学前教育、特殊教育、继续教育改革发展。
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探索招生和考试相对分离、学生考试多次选择、学校依法自主招生、专业机构组织实施、政府宏观管理、社会参与监督的运行机制,从根本上解决一考定终身的弊端。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试行学区制和九年一贯对口招生。推行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加快推进职业院校分类招考或注册入学。逐步推行普通高校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探索全国统考减少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语等科目社会化考试一年多考。试行普通高校、高职院校、成人高校之间学分转换,拓宽终身学习通道。
深入推进管办评分离,扩大省级政府教育统筹权和学校办学自主权,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强化国家教育督导,委托社会组织开展教育评估监测。健全政府补贴、政府购买服务、助学贷款、基金奖励、捐资激励等制度,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
下面就对《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的几点问题谈一下自己的理解
(一)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实行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和校长教师交流轮岗
一年一度的小升初,初升高,甚至是幼升小的择校难问题在我看来,根本原因是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平衡所导致的必然结果。以常规思维理解,凡是在经济物质等外在因素允许的条件下,家长没有理由不为自己的子女选择一所更好的学校。那些名师多,教学条件优越,生活环境适宜,升学率高的学校,必定会首先被选择。于是便出现了众人排队,缴纳重金入名校,而普通学校却达不到招生指标的怪象。在这些分配不均中,城乡差异尤为严重。结合自身经理来说,当我们自己搬着凳子去上课时,县城孩子们已经在用多媒体教学,更不用说大城市的学校。同样是九年义务教育,可是差别却如此之大。硬件的落后随之而来的就是优秀教师,优秀生源的流失,最终进入一个恶性的循环。教育公平就是要保障每一个人公平的发展权,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手段。“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实行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和校长教师交流轮岗,不设重点学校重点班,破解择校难题,标本兼治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决定》明确提出“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实行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和校长教师交流轮岗”一改以往泛泛而谈的说教式条文规定,以“定量”的形式对《决定》做了说明,使得这一规定更具有可行性,可操作性。在传统的教育体制中,可能出于各种由人为主观因素导致的教育资源分配不均问题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解决(举例来说 A是甲校校长,假设上级教育部门有专项资金用于改善教学环境,作为校长必然会希望自己的学校获得更多的资金,于是A就有可能会动用自己的各种社会关系去尽可能多的争取这笔资金,甲学校分得了过多的资金,必然导致其他学校分得的资金减少,最终导致钱没有花到真正需要的学校身上。“校长教师交流轮岗”这一政策就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决定》的量化标准,使得考核有据可依,同时也断绝了教育改革形式主义的后路。在此次改革中,突出了教育领域中的关键环节,更加具体,有针对性,重点突出了改革的可操作性,让大家看到改革的希望。
(二)不设重点学校重点班,破解择校难题,标本兼治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现阶段由于应试教育的需要,中小学生课业压力普遍过大,严重的制约了中小学生兴趣特长的发展,全国各地屡屡爆出学生因完不成作业而自残,自杀的事件。究其根本是因为“应试教育”。小学拼命为了初中的重点班,初中拼命为了高中的实验班。取消重点班,实行九年一贯制和推出综合评价制度,让学生从根本上看到了解放的希望。努力学习是为了好成绩,好学校。这其中就涉及到了“考试”。传统教育体制中考试成绩是对学生好坏的唯一评价标准,学生被贴上优劣标签后面临的便是学校的招生。然而新的规定中,小升初不再择校,没有考试,自然无需招生;高中不再有重点班,评价趋向多元化,削弱了考试成绩的作用。在根本上从考试、评价、招生,这些关键性的“关口”环节,破除了应试教育带来的课业压力。通过对“关口”环节的改革及“评价体系”的改革,必然会带动和促进包括新的课程标准制定、教学模式在内的整个教育体系的改革与发展。
(三)推行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加快推进职业院校分类招考或注册入学。逐步推行普通高校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探索全国统考减少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语等科目社会化考试一年多考
在新的《决定》我们看到了对招生制度的改革,更确切的说是对学生的评价体系的改革。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高等学校本着“择优录取”的原则招生,对此是没有任何非议的。然而“什么才是优?”这就要回到评价体系上来看。在应试教育下,成绩代表一切,所以导致我们的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只会做题。而不能真正适合社会的需要。所以说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必将引领人才培养制度与人才培养方式的改革。《决定>指出“推行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逐步推行普通高校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可见此次改革并不是单纯的从高等教育方面入手,而是把更大的精力集中于最根本的初高中教育阶段,从根本解决畸形的应试教育下的人才培养机制。
(四)逐步推行普通高校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
当然改革带来的必定有利有弊,高考制度虽然有很多弊端,但是就眼下来看,高考是全国最公平的一场竞争,相对来说不受金钱和权势的影响。为普通百姓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随近年来自主招生政策的放宽,各种负面报道不断。这也就是说“多元录取机制”的人为可操作性相对传统教育体制下的录取机制来说大大提高,所以监管变成了一个很难解决的问题,所以必须要建立健全教育决策、执行、监督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社会参与监督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
监管体制的制定和执行必将对《决定》的实行有很大影响。
教育是强国之路,兴国之要,此次《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不仅从一个新的高度对教育改革做出来战略性的规划,而且对长期的改革中没能解决的“老大难”问题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针对性意见,让我们看到了国家教育改革的决心,与清晰思路,感受到了教育改革的曙光。作为一个入党的积极分子,更作为一名学生,时刻关注国家的发展,留意社会的动态,努力提高自我修养,进一步提高党性认识,不断地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服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决议,学习科学文化和业务知识争取做一名优秀大学生不断向党组织靠拢,争取早日入党。
参考文献:《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中国改革站上新的起点》---《中国教育报》2013年11月14日第1版《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内容明确教育改革方向》---黑龙江网络广播电视台
《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内容明确教育改革方向》---中国教育在线
2013年11月20日
第五篇:学习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教育改革的心得(推荐)
学习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教育改革的心得
十八届三中全会已经落下帷幕,但是会议期间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却引起了人们的强列反应。教育是强国之路,兴国之要,与此同时对自身的发展也有着不可言喻的作用。如今人们对教育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因此《决定》中有关教育改革的内容引起社会各界特别是教育工作者和学生家长的广泛关注与讨论。
下面就对《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的几点问题谈一下自己的理解
一、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实行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和校长教师交流轮岗 一年一度的小升初,初升高,甚至是幼升小的择校难问题在我看来,根本原因是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平衡所导致的必然结果。以常规思维理解,经济物质条件等外在因素允许的条件下,家长没有理由不为自己的子女选择一所更好的学校。那些名师多,教学条件优越,生活环境适宜,升学率高的学校,必定会首先被选择。于是便出现了众人排队,缴纳重金入名校,而普通学校却达不到招生指标的怪象。在这些分配不均中,城乡差异尤为严重。教育公平就是要保障每一个人公平的发展权,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手段。不设重点学校重点班,破解择校难题,标本兼治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二、现阶段由于应试教育的需要,中小学生课业压力普遍过大,严重的制约了中小学生兴趣特长的发展,全国各地屡屡爆出学生因完不成作业而自残,自杀的事件。小学拼命为了初中的重点班,初中拼命为了高中的实验班。取消重点班,实行九年一贯制和推出综合评价制度,让学生从根本上看到了解放的希望。努力学习是为了好成绩,好学校。这其中就涉及到了“考试”。传统教育体制中考试成绩是对学生好坏的唯一评价标准,学生被贴上优劣标签后面临的便是学校的招生。然而新的规定中,小升初不再择校,没有考试,自然无需招生;高中不再有重点班,评价趋向多元化,削弱了考试成绩的作用。在根本上从考试、评价、招生,这些关键性的“关口”环节,破除了应试教育带来的课业压力。通过对“关口”环节的改革及“评价体系”的改革,必然会带动和促进包括新的课程标准制定、教学模式在内的整个教育体系的改革与发展。
三、推行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加快推进职业院校分类招考或注册入学。逐步推行普通高校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探索全国统考减少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语等科目社会化考试
一年多考。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高等学校本着“择优录取”的原则招生,对此是没有任何非议的。然而“什么才是优?”这就要回到评价体系上来看。在应试教育下,成绩代表一切,所以导致我们的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只会做题。而不能真正适合社会的需要。所以说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必将引领人才培养制度与人才培养方式的改革。
四、逐步推行普通高校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当然改革带来的必定有利有弊,高考制度虽然有很多弊端,但是就眼下来看,高考是全国最公平的一场竞争,相对来说不受金钱和权势的影响。为普通百姓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随近年来自主招生政策的放宽,各种负面报道不断。这也就是说“多元录取机制”的人为可操作性相对传统教育体制下的录取机制来说大大提高,所以监管变成了一个很难解决的问题,所以必须要建立健全教育决策、执行、监督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社会参与监督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
教育是强国之路,兴国之要,此次《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不仅从一个新的高度对教育改革做出来战略性的规划,而且对长期的改革中没能解决的“老大难”问题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针对性意见,让我们看到了国家教育改革的决心,与清晰思路,感受到了教育改革的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