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朱 自 清 简 介
朱 自 清 简 介
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现代著名作家、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后随祖父、父亲定居扬州。朱自清祖父朱则余,号菊坡,本姓余,因承继朱氏,遂改姓。为人谨慎,清光绪年间在江苏东海县任承审官10多年。父亲名鸿钧,字小坡,娶妻周氏,是个读书人。光绪二十七年(1901)朱鸿钧由东海赴扬州府属邵伯镇上任。两年后,全家迁移扬州城,从此定居扬州。朱自清妻子名叫陈竹隐。幼年在私塾读书,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1912年入高等小学。
1916年中学毕业后,朱自清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9年2月写的《睡罢,小小的人》是他的新诗处女作。他是五四爱国运动的参加者,受五四浪潮的影响走上文学道路。毛泽东曾赞扬过朱自清的骨气,说他“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救济粮’”。
1920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后,在江苏、浙江一带教中学,积极参加新文学运动。1922年和俞平伯等人创办《诗》月刊,是新诗诞生时期最早的诗刊。他是早期文学研究会会员。1923年发表的长诗《毁灭》,这时还写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优美散文。
1925年8月到清华大学任教,开始研究中国古典文学;创作则以散文为主。1927年写的《背影》、《荷塘月色》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1931年留学英国,漫游欧洲,回国后写成《欧游杂记》。1932年9月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随校南迁至昆明,任西南联大教授,讲授《宋诗》、《文辞研究》等课程。这一时期曾写过散文《语义影》。1946年由昆明返回北京,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
朱自清晚年身患严重的胃病,他每月的薪水仅够买3袋面粉,全家12口人吃都不够,更无钱治病。当时,国民党勾结美国,发动内战,美国又执行扶助日本的政策。一天,吴晗请朱自清在“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美援面粉”的宣言书上签字,他毅然签了名并说:“宁可贫病而死,也不接受这种侮辱性的施舍。”这年(1948年)8月12日,朱自清贫困交加,在北京逝世。临终前,他嘱咐夫人:“我是在拒绝美援面粉的文件上签过名的,我们家以后不买国民党配给的美国面粉。”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中国人的骨气。北京解放前夕,患胃病辞世。
著作
朱自清有著作27种,共约190万言,包括诗歌、散文、文艺批评、学术研究等。大多收入1953年开明书店出版的4卷《朱自清文集》。1988年,江苏教育出版社对朱自清著作又一次全面的搜集、整理、出版了6册《朱自清全集》。朱自清虽在“五四”运动后开始新诗创作,但是,1923年发表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却显示出他的散文创作方面的才能。从此以后他致力于散文创作,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1928年出版的散文集《背影》,使朱自清成为当时负有盛名的散文作家。
朱自清的散文主要是叙事性和抒情性的小品文。其作品的题材可分为三个系列:一是以写社会生活抨击黑暗现实为主要内容的一组散文,代表作品有《生命价格──七毛钱》《白种人──上帝的骄子》和《执政府大屠杀记》。二是以《背影》《儿女》《悼亡妇》为代表的一组散文,主要描写个人和家庭生活,表现父子、夫妻、朋友间的人伦之情,具有浓厚的人情味。第三,以写自然景物为主的一组借景抒情的小品,《绿》《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等,是其代表佳作。后两类散文,是朱自清写得最出色的,其中《背影》《荷塘月色》更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其散文素朴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炼,文笔清丽著称,极富有真情实感。
他的写景散文在现代文学的散文创作中占有重要地位,他运用白话文描写景致最具魅力。如《绿》中,就用比喻、对比等手法,细腻深切地画出了梅雨潭瀑布的质和色,文字刻意求工,显示出驾御语言文字的高超技巧。
他的炉火纯青的文字功力在《荷塘月色》中更是表现得淋漓尽致。比如在描写月色下的荷花之美时,作者将它比喻为明珠,碧天的星星、出浴的美人;在形容荷花淡淡的清香时,又用了“仿佛远处高楼上飘过来的渺茫的歌声似的”一句,以歌声比喻香气,以渺茫比喻香气的轻淡,这一通感手法的运用准确而奇妙。
朱自清还有另一语言风格的散文,即用平易的语言,在朴素的叙述中寄寓真挚深沉的情愫。这类作品常常能表现作者正直、热情、进步的心怀,如《生命的价格--七毛钱》、《白种人--上帝的骄子!》等均为这一风格的代表作,其中影响最大的是《背影》。这篇散文洗去了他往日的铅华,透过父亲的一举一动,读者似乎看到了作者惨淡的家境及父亲对儿子深挚的爱。
第二篇:朱自清生平简介
朱自清生平简介
朱自清(1898-1948)
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
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笔名余捷、知白等,原籍浙江绍兴,1898年11月22日生于江苏东海县。出身书香门第。其祖父朱则余,号菊坡,原籍绍兴,本姓余,因承继朱氏,遂姓朱。祖母吴氏。父亲名鸿钧,号小坡,母亲周氏。六岁时随全家定居扬州。少年时即不苟言笑、学习认真、沉着倔犟、洁身自尊,品行与学业俱优,喜欢看小说,颇有志向,曾自命“文学家”。在扬州十三年的生活和那里的湖光山色,使他的情怀里永远洋溢着诗情和画意。
1916年,他考入北京大学预科,同年底与武钟谦女士完婚。1917年夏,迫于家庭经济状况恶化,为减轻家庭负担,乃改名“自清”,因自感性情迟缓,感于《韩非子》中“董安于之性缓,故佩弦以自急”之语,乃字“佩弦”以自警策,提前一年投考北京大学本科,被哲学门录取。
1919年,他加入《新潮》诗社,开始创作新诗,其新诗处女作《睡罢,小小的人》于同年2月问世。他积极五四爱国运动和新文化运动,并就此走上文学道路。在三年内,他修完四年的课程,于1920年提前毕业。此后,他曾在杭州、扬州、上海、台州、温州、宁波和上虞等处中学任教,同时从事新诗和散文创作。1922年,和俞平伯等人共同创办《诗》月刊(该刊是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诗刊)。他的诗呈现出一种纯正朴实的新风,或热切地追求光明,憧憬未来,或有力地抨击黑暗的世界,揭露血泪的人生,洋溢着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精神。
1925年夏,赴北京任清华大学教授。1928年8月,出版散文集《背影》,在文坛引起强烈反响,并以平淡朴素而又清新秀丽的优美文笔独树一帜。同年11月26日,其夫人武钟谦在扬州病逝,对他打击很大。1931年4月,结识陈竹隐女士,同年8月赴欧洲进修和游历。1932年7月回国后写成《欧游杂记》,仍任清华大学教授,同年8月与陈竹隐结为伉俪。1934年后参与《文学季刊》杂志编辑工作。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随校南迁至长沙、昆明、蒙自、成都,任长沙临时大学、西南联大教授。这一时期曾写过散文《语文影》,与叶圣陶合著《国文教学》等书。
抗日战胜利后,积极支持昆明学生反对国民党发动内战。1946年,由昆明返回北京,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7月,著名的民主战士李公朴、闻一多被国民党特务暗杀,他不顾个人安危,出席成都各界举行的李、闻惨案追悼大会,并报告闻一多生平事迹。1946年10月,他从四川回到北平,11月担任“整理闻一多先生遗著委员会”召集人。
1948年6月18日,他身患重病,仍签名《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宣言》,并嘱告家人不买配售面粉,始终保持着一个正直的爱国知识分子的高尚气节和可贵情操。8月12日11时40分,病逝于北平,享年51岁。毛泽东曾称赞他“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的„骨气‟,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朱自清一生勤奋,共有诗歌、散文、评论、学术研究著作26种,约二百多万言。遗著编入《朱自清集》、《朱自清诗文选集》等。
朱自清病逝后,安葬在香山附近的万安公墓,墓碑上镌刻着“清华大学教授朱自清先生之墓”。1990年,其夫人陈竹隐去世,与先生合葬在一起。
第三篇:朱自清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号秋实,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他的散文朴素缜密、清隽沉郁、语言洗炼、文笔清丽、极富有真情实感。朱自清的早期散文,可分为写实议论和叙事抒情两大类。前者如《生命的价格-七毛钱》、《航船中的文明》、《白种人-上帝的骄子》、《阿河》、《哀韦杰三君》、《旅行杂记》,它们直接从现实生活取材,是以夹叙夹议手法抨击黑暗社会的名篇;后者如《背影》、《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绿》、《荷塘月色》、《月朦胧,鸟朦胧,帘卷海棠红》、《白水漈》,这些更是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而脍炙人口的佳作,代表了他的散文艺术的最高成就。
其中让我映像最深刻的是《背影》。此文通过对父亲在车站给儿子送行情景的描述,表现了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热爱和儿子对父亲的百般怀念。文章的主题是父子之间的感情。故事开始的时候,是描写父子处身于艰难的困境中。作者的祖母去世了,父亲也刚刚失业。到处借钱办完了丧事后,他们到了南京。父亲要在那里找工作而他度过几天后就要从那里回北京念书。在车站上,当作者看见父亲托茶房照应他的时候,作者心里认为他很婆婆妈妈。可是,看看父亲那么辛苦地替他买橘子,他的泪很快就流了下来。之后,接到父亲的信,令他想起父亲当时的背影。
“千万经典,孝义为先。”意思就是:成千上万部经典上都说,孝和义是人首先应当做到的。的确,父母为我们做了那么多,难道我们不应该孝敬他们吗?
第四篇:朱自清
朱自清《背影》教案
09外汉一 杜灿 09260547
教材分析:
《背影》是朱自清的名作,写于1925年。他到清华大学任教不久,接到父亲的来信。信中一些话,使他想起父亲待自己的许多好处,特别是七八年前父亲南京送行的背影,不禁泪如泉涌,便写下了这篇《背影》。
学情分析:
本文通过写对父亲在车站给儿子送别的描述,表现了父亲对儿子深厚的父爱之情。这篇散文的特点是抓住人物形象的特征“背影”命题立意,在叙事中抒发父子深情。“背影”在文章中出现了四次,每次的情况有所不同,而思想感情却是一脉相承的。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味洋溢在字里行间的人间至情。
2.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以及学习抓住人物特征刻画人物的方法。
3.对父亲背影的描写的效果与作用。
教学难点:
学习在叙述和描写中抒发感情的方法,理解深沉的父子之情,体会朴实的语言中所包含的深情。
教学准备:
1.让学生提前预习课文,了解作者背景及相关文章
2.熟读课文的同时,标注字词。
3.课前做好教案,准备ppt等相关图片,文字解说课文。
教学方法:结合PPT等,让同学们熟读课文,质疑探究,体会文章所包含的情感,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
板书设计:
背影
朱自清
子爱父? 父疼子!⑴开篇:怀念父亲,惦记背影;穿戴:色、布──家庭惨淡、心情沉重;
感动之泪── ⑵买橘:望父买橘,刻画背影;走姿:蹒跚──年纪
大,身体不便;
惆怅之泪── ⑶告别:父子分手,惜别背影;爬月台:探、攀、缩、倾──艰难;
思念之泪── ⑷读信:别后思念,再现背影。
中心:父疼子,子爱父,父子深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好,我们开始上课。
请同学们翻开课文。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是朱自清的《背影》。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原籍浙江绍兴。五岁时去了扬州,在那里时间较长,所以说他是扬州人。他是现代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生于光绪二十四年十月初九(1898年11月22日),卒于1948年8月12日。
朱自清有很多散文,他的散文第一次结集时,是以《背影》作为他的整部散文集的名字的。可以看得出来,他自己对《背影》这篇散文也是比较看好的。可以说,《背影》是能够让我们终生受益的一篇散文。
《背影》到底是一篇怎么样的文章呢?为什么会这么有名?到底写了些什么呢?请同学们把课文翻开,我们一起去看一看。
二、默读课文
师: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并思考下面两个问题:
1.文章写的什么事?事情发生的背景是什么?
2.文章一共几次写到背影?作者想表达什么样的中心?
三、生字新词
师:同学们上课之前一定预习过课文的生字新词,那我们来做一个小小的检查。请一位同学上来给生字新词注音,其他同学可以在自己的本子也注一注。关于生字新词的解释,同学们可以参照书本下面的注释去掌握一下。
四、整体感知,细读课文,默读课文,质疑探究
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屏幕显示问题组)
1、本文四次出现“背影”,请找出相关句子,并说说他们的作用。
2、作者重点刻画的是哪一次,这与其他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刻画有什么不同之处,对我们写作有什么启示?
3、作者在文中流了几次眼泪,能说说原因吗?
五、拓展延伸
同学们,这篇课文说的是父子深情,那我们就联系自己想一想,从小到大,你们是不是理解自己的爸爸妈妈,你是不是有办法让父母少操一份心,多露一丝微笑呢?
六、作业布置
写一篇300字的作文,写你和你父母之间让你感动的一件事,下节课我们在课堂上一起分享一下,好,下课。
第五篇:浅谈朱自清
浅谈朱自清《背影》的艺术魅力
[摘要]《背影》虽是朱自清早期作品,但它充分体现了朱自清散文笔触质朴、简洁有力,结构凝练精美,情感诚挚深沉充沛,善用白描,语言准确自然等特点。正如朱自清本人所言“《背影》是用心和灵魂去观照所写的作品”它贴近生活,表现人生,表现心灵世界,字里行间渗透着“真情味”。
[关键词]朱自清 《背影》艺术魅力
朱自清是“五四”以来最有影响的散文作家,他以自己独特的风格,在现代文学史上闪出了夺目的光辉,充分显示了新文学的实绩,他的散文风格平淡质朴,洗尽铅华脂粉,给人以咀嚼不尽的甘腴之味,《背影》就是一篇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放射出璀璨的艺术魅力。
一、《背影》笔触质朴、简洁有力。
高尔基说:“真正的美,正如真正的智慧一样,是非常朴素的,并且使人人理解的。”朱自清散文的最大特点就是具有质朴的美。从《背影》这篇文章对父亲的描写中可以看出,作者并不借助许多绮丽的词句,而是以平白如话的笔墨,以经济的文字,通过读背影的描写,由表及里,栩栩传神地使父亲的地形象跃出纸上。如写父亲背影时,线描摸他的形态,他体态──肥胖,他的穿着──臃肿,他的步履──蹒跚。这一简朴的体型素描,不但给背影提供了实感,而且还给人一种憨厚朴实的印象,接着通过动作的描写,挖掘父亲内在的思想感情,如他去买橘子时,“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寥寥数十字,确实简洁极了,却是那么形象传神,这里写的是背影,揭示的却是父亲的心情,1透过那手脚并用,努力攀登的背影,人们不是真切地看到了他为儿子而不辞辛苦的深情,正由于此,所以当他买了橘子回来时心里是那样愉快,“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这一简单动作,就比真的把他为儿子完成了对他来说是十分艰巨的任务后,那种轻松心情表露无遗了。作品写父亲的对话,只有四次都很简短,但话短情长,含有丰富的潜台词,第一句是儿子劝他不必送时,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担心茶房不周到,第二句是到了车站,儿子劝他回去,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怕儿子在车上口渴,第三句是买回橘子走下车时,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关系儿子旅途安全,第四句是走了几步后回头说:“进去吧,里边没人。”──唯恐行李丢失。这些话确实在简朴不过了,但却包含着千情万绪,其实作者但是已是二十多岁的青年,来往北京也多少次,可是在父亲心目中仍是个孩子,因此他是如此牵肠挂肚,放心不下,这里,对话实际上变成了揭示心理的手段,他把父亲“爱子大如天”的情结──对儿子的无限怜爱、体贴、依依不舍的深情,表现淋漓尽致,深深地打动读者的心。
二、《背影》结构凝练精美。
在《背影》一文中,作者善于抓住瞬息间的生活感受,以背影味行文线索,在不到一千五五百字的短文中,深刻的表现主题,读这篇作品,可以深切的感到,作者笔触式开广又集中,一切都聚在背影这一焦点上,作品开门见山写道“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把题点了出来,但作者却没有立刻扣住背影做文章,而是从北京、徐州、南京、一路写去,散吗?的确有点,然而不乱,文中四次提到背影,背影的多次出现,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包含了一次比一次更深浓的感情。第一次是开篇点题。第二次是写父亲过铁道为作者买桔子,是全文的重点,用笔较重。作者怀着对父亲的无比深情,具体而细腻地刻画了父亲的背影。第三次是父亲离开车站时,虚带了一笔。第四次是作品的结尾:“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
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这篇末的背影把通篇的情感推向高峰。结尾一句:“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这平淡一语,既和篇首形成呼应,又蕴含着作者无限的悲思。在晶莹泪光中,又看到父亲的背影,作品到此戛然而止,曲终情在,令人久久回味。由此可以看出,朱自清的散文笔触开阔,挥洒自如,把放松和严谨、自然气势和艺术匠心完美地结合起来,显示出驾驭作品的功力。体现出《背影》结构凝练精美的特点。
三、《背影》情感诚挚深沉充沛
朱自清的《背影》,是用真情实感谱写的至美之音,不是靠浓词艳句织就的过眼云霞。朱自清抒情的特点:诚挚、深沉、充沛,古语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朱自清曾说“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里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的泪如涌泉,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述的那一回,想起来跟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文只写实,说不到意境上去。”可见文章是在“泪如涌泉”,感情十分充沛的情况下写的,作者对父亲的刻骨思念之情,犹如一股泉流奔泻于字里行间,它并没有用很多笔墨直接表述自己对父亲的感恩之情,相反的却不断叙说自己悔恨的情绪,后悔直接当时总觉得父亲“说话不漂亮”,“心里暗笑他的迂”,这种悔恨正是多年后由于省悟到父亲对自己的体贴而勾起的,在这里,作者巧妙地以悔恨来反衬思念,这样就是思念之情就显得深沉了,结尾一句,“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这平淡的一句,蕴含着何等的彻骨的悲思!作品到此戛然而止,曲终情在,令人回味无穷。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步履艰难的老父亲的背影成为中国文学中一个经典镜头,感人至深。
四、《背影》白描手法,使用充分
作者写父亲的背影采用了白描的手法。鲁迅先生说“白描是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作文秘诀》).《背影》一文不借助比喻,不堆
砌华丽的词藻而是以朴实的文字把当时的情景如实地再现于读者面前,使人如临其境。作者为什么写买桔子时的背影?为什么说那个背影最感人?因为“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 行文至此,在平实中又见曲折,把文章推向抒情高潮。“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下身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买好桔子回来,过铁道时,他先将桔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桔子走。”这一部分,作者重点描写,细致刻画。写父亲的服装,勾画了一个大体外貌,语句不多,但情真意切。作者没有过多的形容,只是对当时的情形进行适当的描写,却生动地再现了当时的那一慕。作者当时是26岁的人了,上文又几次写到自己对父亲的行事不以为然的心理,而现在“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父亲用几番辛苦买来的橘子,连一个也不品尝,全部留给儿子受用,并因此感到很轻松。在父亲的心目中,儿子就是一切了!这里,慈父爱子的至情,被揭示得淋漓尽致。这“衣上的泥土”又补充了前面爬上爬下时的形象,文章前后照应,细节传神。父亲这种轻松的心情正是一种爱心,这一句又道出了为什么父亲不肯让我去偏要自己去的道理:越是尽到做父亲的责任,心里越是感觉踏实满足。同时,作者不是通过对话而是通过动作刻画人物心理、感情,表现父亲虽说心情沉重,但因为怕儿子难过,只得强抑离愁,“扑扑衣上的泥土”故意显出“心里很轻松似的”。这种文字乍读似乎平淡无奇,细细品味饱含真情。从中我们看出朱自清散文《背影》白描手法于平淡中见神奇的艺术魅力。
五、《背影》语言准确自然,朱自清对语言是很注意的。他注重语言一是准确,二是自然,特别值得
注意的是自然一点。所以他的散文总用一些非常口语化的语言,有的甚至是在别人文章里很少见到的纯口语。韩愈说过“唯陈言之务去,戛戛乎其难哉”,所以去陈言固然不容易,要做到新鲜而自然则更难。而朱自清的散文语言则很好的做到了这点。比如《背影》这篇早期的散文,语言没有做作之气,也不重修辞,而是用朴素自然的文字,表现了真切的内容。全文除了对父亲背影的描写外,全是叙事,叙述得清楚明白、自然恳切。全篇一千五百字,很少形容、修饰的东西,连生字难词都很少,回忆十年前的往事,老老实实地叙述,真情实感自地然流露出来。《背影》采用这样的语言,是由内容决定的。同时,作者用白描的手法,也决定了语言的朴素自然。我们读《背影》,能够明显地感到语言与《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篇的不同,它显示了朱自清早期散文的一种文采和风格。
《背影》一文寥寥一千五百言,所以历久传诵,感人至深,并不是靠宏伟的结构和华赡的文字,而靠的是他的老实,靠的是真情,“他文如其人,风华从朴素出来,幽默从忠厚出来,腴厚从平淡中出来。”读他的文章如品清茗一般,须细细品味方能品出那平淡之中透出的那份真、那份情。这不正是朱自清先生的为人的真实写照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