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研的价值观与方法论[共五篇]

时间:2019-05-13 08:32:3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教育科研的价值观与方法论》,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教育科研的价值观与方法论》。

第一篇:教育科研的价值观与方法论

★教育科研大家谈之四十一:教育科研的价值观与方法论

为繁荣和发展教育科学事业,提高教育研究质量,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专家发表改进意见,群策群力,集思广益,共同探讨教育科学研究的规律和方法,交流和分享教育研究经验。本期刊登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方展画教授的学术报告《教育科研的价值观与方法论》。根据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供研究者参考。

科研实际上个性化的活动,没有统一的、程式化的规定。这就象当年鲁迅写小说时说的:“写小说本无方。”我从两个方面来谈教育科研,一是教育科研的价值观,二是教育科研的方法论。

一、教育科研的价值观

可将其归纳为三句话:一是创新高于规范,二是理念重于行为,三是过程大于结果。

(一)创新高于规范

从事教育科研,其实是对创新的诉求。当社会进入工业化后,规范似乎成为至高无上的要求。教育也如此。17世纪夸美纽斯在他写的《大教学论》中,提出了关于教育的一整套思想,包括什么时候开始开学、什么时候上课、上课是否要集体上课等,都有规定。但强调规范、强调程序,已经与现在的追求个性化的多元的后工业化社会相背离了。现行的规范很多其实是没有道理的,应当进行改革。

比如高考制度,我们都知道现行的全国统一考试制度对学校教育有一定的负面影响。但是大众仍然认为在现行情况下,高考是唯一公平的。实际上这种公平也是有限的。可能这个人数学非常冒尖,但是英语不行,他就不能实现自己的数学之梦。对这个人来说可能就不公平。我们要求所有科目的分数都要高,这本身就不是一种公平的办法。我写的一篇文章就讲了这个问题:为什么一定要高考?另外,我们很多高校进行改革,允许学生选择专业。哪些学生可以转专业?只允许考试成绩前几名的学生可以转学。这个制度本身是荒谬的。学得好的学生去学其他专业,学得很差的学生还要继续学。

现在教育有太多规范和标准,把教育过程变成自动化生产流程,教育的终端产品不是个性化的人,而是标准件。我也发表过文章,反对现在“塑造”的概念。我们艺术家要雕刻人或物,这是塑造。但把塑造观引入教育,肯定是造成灌输式教学、教师权威教学和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我们整个价值观体系,是建立在“精英教育“的基础上的。什么是“精英教育”?就是只有5%的人口才能上大学,精英教育的特征是寻找适合教育的学生。我们层层考试和淘汰,最后剩下5%的学生,肯定是最好的学生。

我们现在的教育有很多问题,原来提倡的教育内容、方法、目的根本适应不了教育实际情况,所以我们有太多需要研究东西。这就是研究的价值。关键是创新,要结合实际和发展走向,打破规范。

(二)理念重于行为

社会科学的发展在很长时间存在误区。实证主义是在19世纪的西方社会兴起的,它的核心是用定量方法来研究研究外显行为。后来出现的标准化考试,把研究导向转入量化研究。西方社会从1960年代对此开始反省,因为很多事情不能用数量说话。西方对定性和定量进行过大讨论。中国教育界现在也出现大量的田野研究、质性研究、案例研究、人类学研究等。原来用实验,用平均数、标准差、卡方检验等说明研究问题和结果,很多人看不懂。看上去这很科学,但无论怎样研究,一定是个人主观的见解上进行设计的;研究程序和量表实际上都是非常主观的。力图用数量客观反映事实,但实际上做不到客观。在实证主义的价值取向下,我们很多研究也非常重视外显行为,忽视对人的理念的探求,这是很悲哀的。比方说,一个学生做了一个错事,不同的教师有不同方式处理,不同的学校也有不同的处理方式。

华东师范大学瞿葆奎先生曾经对教育学的专著和教材做过研究,发现尽管书很多,但是都是抄的,我们对教育的研究和理解都是一样的。我自己通过实践体会,发现理论建设太落后了,教育学实际没有体系。教育学本身是大杂烩,没有学科的逻辑,只是工作手册;教育学科也没有学科层次,因为学科有基础和应用研究,教育学则是基础和应用混有一起谈的。此外,教育研究把完整统一的问题分开来研究,变成德育、智育、体育等版块,而且把智育摆得太高了。

我们现在有很多与实际相差很远的规律,比如:紧扣教材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最近几年,课程改革的重要思想实际上是要脱离教材。课堂教学强调让学生体验和感悟,培养学生态度和价值观。这说明实践已经抛弃了原有的教育学原则。举个例子:

有位教师所在学校,把学生按成绩进行分班。这位教师所教的班,成绩普遍很差。按照原来的教学常规,这位教师会采取的措施是:首先在班里考一次,将学生按成绩分成几批,对差生进行补课。但这个教师第一周上课全是讲故事,讲各名家大师的故事。到第二周,他说如果这周还讲故事,校长会开除他。于是他就讲半堂课,再讲半堂故事。结果到了一年后,他们班成绩是最好的。

通过这个例子,我们要问:我们的教育理论怎么了?我们的教育应该怎样理解这个现象?

我们要分析我们培养人的模式。我们有两种模式,一是造房子模式,从一块块垒砖开始。还有一个模式,叫生物学模式,用树来说明最合适。树怎么成长?只要给水分和阳光就会很好。造房子是给砖头,但生物学模式给的是阳光和水,不是给木料。我们目前没有“种树”教育学。在塑造理念下,我们从小学开始就抓基础,落实知识点,一直抓到大学。但是,人的发展有基础吗?我对此表示怀疑。我们的教育就是把各学科知识点堆积成积木。但是大量例子说明,人的发展不是用知识点堆积起来的。

2007年3月8日,《中国青年报》报道某大学附中教师,使一个成绩全部不及格的高二学生,通过八次模拟考试,最终在高三毕业时考上北大。这个老师一个班中有36个学生考上北大、清华,有10个考上香港自主招生的学校。如果用传统的造房子模式,没有办法解释这个现象。

教育者、教师应当追寻理念。江苏的洋思中学,近十年来红极一时。因为校长有个理念:先学后教。这完全打破对教育的理解。结果这种方式把一个非常普通的农村高中变成重点中学。他退休后到被聘请到内地的一所民办学校当校长。他听教师讲课,给教师下诊断意见。他给教师提的意见之一是:你没有上过课,你怎么知道哪个是重点,哪个是难点?我们备课要求写出重点和难点,但实际是教师闭门造车造出的。我们用自己几十年的东西来教现在的学生,是教不好的。因此,教育怎样在理念上多元化,否定以前想法,探求真谛,是价值观的体现。(三)过程大于结果

2008年五月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开了几个会,有几个专家提到我们教育科学规划设立的青年专项,对他们的成长很有帮助。当年他们所做出的课题成果在现在看来是微不足道的。但做课题对他们产生的影响和推动是无法估量的。我们的教育科研,是追求知识创新,但真的创新很小,而科研过程对人的发展本身很重要。我们要解决问题,但是更多的是通过科研带领队伍成长。目前浙江省还提出“科研兴师”,科研可以把我们学校打造成学习型团体,这有非常重要的积极意义。

二、方法论

第二个问题是方法论。其实是教育科研怎么搞。也从三点来说明。

(一)不求体系的完善,但求“点”上的突破

这是我们在指导浙江教育科研工作的基本想法。很多人都有这个愿望:研究要构建体系,要全方位考虑。但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课题也就1-3年,最多5年的期限,这么有限时间构架体系是不够的。诺贝尔奖的获奖项目,很多是很小的科研项目。好象没有人因为创建知识体系而获得诺贝尔奖。因此我觉得可以在点上形成突破。从选题上,要注意选小题目。一个教授说过,题目越小越难做,比方说本科生论文题目有脸盆这么大,那么硕士论文题目就只有碗口大,而博士论文题目应该是芝麻那么大。选题要选好,小了才能突破。

(二)根植于实际,创造自己的“教育普通话”

我们总在说:体验、参与、多元智能、建构主义、以人为本,等等。我问一个人:“什么叫人本主义?”他答不上来。我硕士学位论文写的是罗杰斯的教育思想。到现在,钟启泉教授还给予这本书很高的评价。人本主义教育强调三个概念:理解、信任、尊重。学生犯错误了,你不能批评他,要说他好;要从学生角度猜度问题的原因;要给学生安全氛围,让学生畅所欲言,想怎么干就怎样干。人本主义认为,我们本来的情感很丰沛的,但到世界上后情感被压抑了,教育就要把原来的情感发出来。这个理念在中国行得通吗?我们学生患了错误能不批评吗?不做作业能让他过关吗?

我们现在教育理论应该去“草根”寻找。我们的教育不是我们专家说的那一套,不是教科书说的那套。其实我刚才说的都是在批评现在的教育学。现在的教育学说起来很有道理,比如“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但其实这是个虚假的逻辑命题。学生是主体,又不让发挥主导作用,那如何能称为“以学生为主体”?“师道尊严”是中国的传统,要和西方文化融合,是无法融合的。我们骨子里不是这样的,把西方的“以儿童为中心”拿过来,但实际上我们是做不到的,从小学到大学都是教师说了算,我们不能发挥学生真正做为主体作用。现在,我们要自己来编造“教育普通话”,用我们自己的语言把教育理解比较准确地“翻译”出来,而不是用专家的话来套。当我们鼓励教师成长、寻找草根文化时,创造教育普通话就更有意义。我觉得中小学是非常活跃的一个教育科研领域,有很多现象值得我们分析和思考。

杭州市某个中学的老师,他上班的第一件事就是改班名,他认为班级名字没有特色,他就取了“东张西望”这个名字。校长不同意用这个名字,于是他就换了班名,叫“俺们村”。他在班里以村长自居,上课的时候说:“乡亲们好!”学生回答“村长好!”班上定了村规,选了村官。到了高二要分班,这个班学生也分到文科班和理科班去了。分班刚结束的时候,这个班学生的第一个决议是:“俺们村”的班名不允许别人用!学生对班名如此珍惜,我们为什么不用这个方法呢?为什么一定要用高一(一)班、高一(二)班呢?这是教育的问题。根植于实际中的教育实践,尽管“土”,却是创新的东西。但我们经常是在刚有点想法时就扼杀这个想法了。

我们要让教师成为个性化的专业人才,让教师对教育有自己理解和追求,甚

至有自己的教育理念。我们浙江省教科院有个项目——“浙派教育家发展共同体”。我们找20多个校长,帮助他们提升教育理念。我们明确告诉他们,只能讲“自己的话”。其中有个校长就说:“我的办学理念就是让学生象一个人。”我觉得这话很有道理。我们现在的教育要求学生象圣人。我们要求学生站怎么站,做怎么做,书包怎么整理,等等,要求太多。话是没有错。但是,我觉得我童年最快乐的事情是偷西瓜,到现在我也没有成为小偷。教育中,要看这个事情是什么目的,是赢利还是娱乐。我们学生没有童年的快乐。我们学生上网,教师如临大敌。其实我们有很多学生都是网上高手,而我们的教师认为上网是不得了的事情。再举个例子说,有次世界杯比赛是半夜转播的,有个学校原来要求学生9点就寝,这学校把学生“当人”,尊重学生的愿望,于是组织那天半夜看世界杯决赛。有些校长说“快乐”比“第一”更重要。这话很“土”,但有很深的道理。我们学生背书包上学,整天愁眉苦脸,要说我们学校好,不可信。只有让学生欢喜上学的学校才是真的好。

(三)不求改良求革命

我们感觉到很多研究人员、校长、教师,他们在教育研究问题上,想不开也不敢想开。我们很多课题是探讨课外活动研究,德育研究、班级管理研究的。很多人不敢触碰核心,就是课堂教学,即使碰了也不敢做颠覆性的创新。

有价值的课题一定是颠覆性的。比如“先学后教”。我们还有课题是“育人教书”,这个课题不是关于“次序”的问题,而是整个教育思想的问题。上文例子中的班主任,他给学生讲个一星期的故事,还给学生看大师讲话、名人故事等等,这个“育人”过程是有收获的。我们在指导课题研究时,很多人希望通过科研改变学校地位,很多学校问我什么时候给他们课题。其实,我们认为学校的课题就是要对现有的规范问一个“为什么”,或者把现有规范“倒过来”研究。这样的研究也许就是非常好的课题。你说学生要举手才能发言,那学生不举手行不行?这个课题就很好。包括“先学先练后教”都可能是很好的课题。我们需要从教育的角度,对现在的课题研究进行一些切实的改革,转变教育理念,探索教育制度和方法,提高我们教育质量。

第二篇:科研方法论与高校教师的科研素养培育学习心得[范文模版]

科研方法论与高校教师的科研素养培育学习心得

我是第二次参加教师发展在线培训,2013年我第一次参加在线培训后,感觉参加这种方式的学习效率高、效果好,既节省时间,又灵活方便,最重要的是收获大,受益深。于是今年我特意申请再次参加教师发展在线培训课程,以弥补比较薄弱的科研理论知识。

从激活学习卡到必选课视频学习和参与教学活动,一周时间内,我集中精力,每天四节课视频学习,边听边做笔记;还对自己感兴趣的公共选修课视频进行学习,如:高校教师应学的“课程论”与“教学论”知识;并对当前高校的热点主题积极开展讨论,与兴趣相投的学友交流意见,发表自己的见解。每天的培训都能让我增长知识,提高认识。下面对这次培训的重要内容及体会给予归纳总结。这次培训主题是高校科研方法论与高校教师的科研素养培育,由教育部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马陆亭、南开大学教务处处长张伟刚、南方医科大学科研处副处长赵醒村教授讲解。三位教授知识渊博,准备充分,授课艺术高超,着重讲授了科研创新的制度保障、科研体系导论、如何申报课题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中张伟刚教授讲授的内容包括:科研的概念、特征、意义、科研准备、科研动机、课题研究策略、科研课题的产生途径、科研素养的形成、初学者科研定位、科研选题策略、科研信息搜集、科研选题途径、科研方法层次、科研路径设计原则、科研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科研论文的撰写、科研研论文的投稿与发表等,全面详实地阐述了科研理论。例如:关于如何创新?培训中列举了计量学方法创新、移植方法创新、多元思维创新、弹性思维创新、逆向思维创新等方法,所述案例简洁、清晰。赵醒村教授从高校科研管理部门的角度,介绍了一般科研教师不了解科研知识。如基金课题得不到审批原因包括:课题科学意义不重要、学术思想缺少创新、理论不足或缺乏、层次不清、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滞后、关键问题设计方案不完整、研究方法或手段不正确、实施方案令人怀疑、研究目标太庞杂、研究积累不达标、研究条件不具备、课题组成员不科学等,这些影响科研的因素以前我未重视过。这次培训不仅是耳目一新,而是更上层楼。

三位教授培训结合科研案例,培训如何申报科研课题,操作性强,实践意义大。对于高校教师来说,掌握科研导论知识和课题申报程序、要求、策略、技巧非常重要;科研理论知识的增长,夯实了科研基础,指明了科研方向,鼓舞了科研信心。

第三篇:坚持群众路线是党的价值观和方法论

坚持群众路线是党的价值观和方法论

王长忠 《 光明日报 》(2014年08月23日 06 版)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实践的主体和社会前进的动力。党的群众路线就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在实践中的具体体现。“一切为了群众”的工作目的、“一切依靠群众”的工作方法、“密切联系群众”的工作作风,是党的价值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和有机统一。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就要站稳群众立场,坚定群众的主体地位,始终坚持把党的群众路线作为价值观和方法论。

要坚持“一切为了群众”的价值取向

任何一个政党都有为谁立命、为谁谋利的方向目标和价值取向。中国共产党把一切为了人民作为价值追求,把人民幸福作为奋斗目标,这是党的根本价值观。

“一切为了群众”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所在。中国共产党是一个替民代言、为民谋利的政党,所代表的始终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否则就背离了党的本质属性。

“一切为了群众”是党存在的价值所在。偏离了这个价值取向,党就找不到奋斗的目标方向,没有了检验和衡量的准绳,失去了存在和发展的价值及意义。“一切为了群众”是党的生命力所在。一切为了群众,群众才会支持党;只有一切为了人民,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才会被群众所理解、支持和践行;只有从改善人民群众的福祉出发,党才能获得源源不断的动力与活力,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要坚持“一切依靠群众”的工作方法

党是在人民群众及其实践中获得成长和发展的,一切依靠群众是由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决定的,这始终是我们党最根本的工作方法。依靠人民群众的问题,实质是一个如何看待人民群众、如何处理与人民群众关系的问题,是党怎样把群众的意志上升为党的方针,再到群众中去落实的问题,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要真正做到一切为了群众,就必须坚持一切依靠群众,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决策要从群众中汲取。领导者要深入到群众之中,充分发扬民主,对从群众实践中搜集来的个别的、分散的信息加以分析和综合,把其中合理的正确的成分集中整合起来,化为对现实社会情况的规律性认识,并据此制定路线、方针、政策。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阶段,更加要求党员干部实实在在地深入群众、深入基层、深入一线,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推进要靠群众参与。人民群众不仅是社会认知的主体,更是社会创造的主体。从群众中来,还得到群众中去,科学理论和客观规律只有被广大群众所掌握、应用,才能产生强大的力量。依靠群众,就要宣传、组织、发动、引导群众,坚持不懈地宣传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被群众知晓、掌握、运用,从而获得经济社会发展源源不断的力量源泉。

结果要由群众评判。群众意见是一把最好的尺子,最能衡量我们工作的长短优劣。无论是制定政策、出台规定,还是评选评比、考核表彰,都要注重群众评价,增加群众的话语权、评判权,不能关起门来搞自我评价、自我认可。坚持群众标准、由群众来评判,不能走过场,必须具有约束力,群众期盼什么就做好什么,群众反对的就坚决纠正,使工作始终体现群众意愿,经得起实践、人民和历史的检验。

新时期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必须更加注重群众路线

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归根到底是群众工作,必须密切联系群众,贴近基层、贴近群众、贴近生活。新形势下,宣传思想文化资源、阵地、载体越来越多地呈现出社会化发展的趋势,必须重拾群众路线这一法宝,发动、组织、依靠群众来推动工作开展,让群众成为主力军。通过增强四种意识,进一步改进当前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

理论武装上增强“群众意识”。从认识论上理解,“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一个从实践到认识再到实践的过程、将分散的意见转化为系统的意见的过程、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从方法论上讲,“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主要体现为领导和群众相结合、民主和集中相结合、一般和个别相结合的方法。要调动群众参与热情,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群众性文化活动,不断壮大“草根”宣讲员和文化志愿者队伍,在群众中培养“乡村讲师”“社区先生”“企业名嘴”,让这些百姓身边的“明白人”“理论家”走上讲坛、走进课堂,以群众视角和实例阐释党的理论。把“普通话”转化为“地方话”,把“大道理”转化为“小故事”,把党的政策理论转化为绝大多数老百姓都听得懂的话,促使党的政策理论被基层群众掌握运用。

新闻宣传上增强“服务意识”。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尤其是新闻宣传工作,要始终牢记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以对群众高度负责的态度去宣传群众,以对群众的满腔热情去服务群众,有效地把党和政府的声音传播好,把社会进步的主流展示好,把人民群众的要求反映好。新闻宣传应当开展好“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面向基层、深入群众、服务群众,敏锐关注群众诉求,反映群众心声,回应群众关切。要突出宣传社会主流,坚决杜绝一味为吸引眼球的“猎奇”“增趣”类报道,坚决克服一味迎合市场带来的低俗化现象,坚决打击损害群众利益的虚假新闻。

文化活动与创作上增强“精品意识”。农村文化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农民群众中蕴藏着无穷的文化生命力。通过政策支持、舆论引导等方式,把以前的“送 4 文化”下乡变为“种文化”在乡,发挥各方面群众的积极性,不断巩固、深化和拓展教育活动成果,努力把一批群众文化活动打造成为文化惠民新领域、提升群众幸福指数新举措、接地气问民生的新渠道。坚持眼光向下、重心下移,把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重心放在基层,放在群众生产生活一线的源头。加快构建面向基层、服务群众的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和传播机制,从创作源头抓起,动员和组织作家、艺术家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坚持群众评价为最高标准,不断推出“接地气”“有底气”“聚人气”的精品力作。

思想道德建设上增强“制度意识”。坚持把思想道德建设放在全局工作之中,体现到各项政策制度之中,纳入到法律法规制定和社会治理之中,集中力量对人们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进行专项治理,形成有利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政策导向、利益机制和社会环境。(作者为中共邵阳市委常委、宣传部长)

第四篇:科研工作者的价值观

科研工作者的价值观 人民日报连发了五篇文章,对精致的利己主义、狭隘的相对主义、庸俗的消费主义、诡辩的相对主义以及不加分析的怀疑主义等五大主义进行了批判。文章对当下社会的几种畸形社会现象进行了深度分析,并旗帜鲜明的提出了“为”或“不为”。

我们时常能够在网络或者报纸等媒体上看到很多奇怪的社会现象,比如摔倒的老人没有人扶,各种有毒的食品等等,我们常常会想,这个社会到底是怎么了?为什么会有这样那样的不堪的事情发生?我们从小所熟知的中华传统美德都到哪里去了?走在大街小巷,我们会看到很多人都用着各色的奢侈品,豪车、手包以及各种价值不菲的电子产品,很多情况下,这些产品已经失去了它们原来的意义,变成了人们炫耀攀比的工具。还有充斥在网络上的各种争吵和谩骂,无论你发表什么言论,总会遭到一部分人的攻击,有的为你戴上各色的帽子,还有的则进行人身攻击,网络的自由性使得很多人不用为自己的言行负责,也是促进这样的行为的一个因素吧。

我想,造成这样的情况,与人心的浮躁有关,与人们的认知与自己的际遇的矛盾有关。很多人从小接受了良好的道德教育,其实是一心向善的。但当他们投身社会以后,发现了社会上一些不好的现象,比如制假售假、坑蒙拐骗等等,还有一些人通过不正当的手段,牟得了不应得的利益。这样的现实,与他们的认知不同,于是就迷茫了,进而产生了也要学习那些不好的行为的想法,变得与他们本来所不耻的人一样了。现在的社会,很多人都很浮躁。人与人之间缺少了信任与真诚。多了虚假,多了猜疑,多了攀比与竞争。他们之所以有种种的利己行为,就是因为自己从前的价值观与社会的现实形成了冲突,在现实社会中的种种不公平的现象面前,就改变了初衷,开始变得自己也很利己了。但是我们需要坚持自己内心里所认可的那样,要坚持自己应有的价值观。

作为科技工作者,如何在漫漫的科研道路上,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呢,我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诚实守信。科研是一项严谨的工作,不能有半点马虎,更不能在利益面前,急

功近利,甚至弄虚作假,诚实守信是我们工作的基础。

第二,开拓创新。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

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对于科研工作来讲至关重要,唯有不断地创新,才能保证科学技术在竞争中处于主动、立于不败之地。

第三,志存高远。经济建设是我国当前的工作重心,很多人在物欲面前迷失了自我,变得追名逐利,不能静下心来搞科研。因此我们科研工作者应当认识到国家科技发展的重任,牢记使命,脚踏实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铸国防基石,做民族脊梁。

第五篇:学习科学价值观方法论心得体会

学习科学价值观方法论心得体会

---企业文化的实质是价值观和方法论的有机统一

传统的企业文化理论概念通常以价值观为主线做论述,即企业文化是企业价值理念和行为准则的总和。

如:企业经营理念、企业管理理念、企业创新理念、企业服务理念、企业人才理念等通属于企业价值理念体系。问题是,在企业综合管理中,如:一般的流程管理、战略与创新管理、企业公共关系管理、企业危机及处理、企业品牌建设及管理、企业绩效管理等也包涵在企业文化意义范围之内,却不在价值理念解释的范畴之列。我们把不被价值理念所能解释的这部分企业文化现象概括为:企业文化的方法论。

因而就有了这样的结论:企业文化既是价值观又是方法论。

企业文化做为价值观,它帮助我们确定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主要的,什么是次要的。

企业文化做为方法论,它帮助我们在企业管理中,在处理各种矛盾关系中、在各种价值意识理念判断发生抵触的情况下,如何利用企业文化价值观的原理,如何充分发挥企业文化的正向作用,如何做到企业文化价值观和方法论的有机统一。

企业文化理论不可能是单

一、片面的,它主张价值理念为核心的同时,强调企业管理的有效性和科学的方式方法。如果舍弃方法论,企业文化价值观就变成了一种空想。同样,在缺乏正确的价值观指引下的所谓方法论也必定是“鲁莽的”“武断的”“反文化的”“面临各种风险”的举措。

价值观和方法论的有机统一是企业文化的内容实质,在企业文化的实际运用过程中,价值观通常以概念的形态存在,而方法论则大多能够在实践中得到鲜活地运用,并在企业文化不断的完善的过程中发挥积极、主导的作用。

价值观和方法论的有机统一,不仅是企业文化作为学术研究的需要,更是作为学术必须具备的“可操作性”和“可利用价值”的起码条件。

仅仅把企业文化理论当作意识理念的认识是错误的、不科学的。

充分地理解企业文化价值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性原理,以企业文化的价值观为主导、以企业文化的方法论为切入手段,“寓价值理念于方法之中,方法论促价值观之落实”,这才是现代管理的最高境界。

下载教育科研的价值观与方法论[共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教育科研的价值观与方法论[共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佛教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认识论、方法论

    佛教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认识论、方法论 佛教的认识论就是十二因缘:一、无明,二、行,三、识,四、名色,五、六入,六、触,七、受,八、爱,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这十......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方法论

    1、为什么说社会科学研究要有强烈的问题意思?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理论研究,归根到底是对问题的研究。离开了问题便不会有真正的社会科学,社会科学研究的这一特点,要求社会科学研......

    学习《教师教学科研方法论》的心得体会(精选五篇)

    学习《教师教学科研方法论》的心得体会 学完《教师教学科研方法论》这门课后,我深有感触,收获颇多,对教师的教育科研的重要性有了初步的了解,本课程对在日常教育教学中如何有计......

    2012年大学教师资格证考试科研方法论笔记

    第五章科研方法1 科研方法:途径,手段,工具 2 科研方法类型:思辨研究方法+定性研究方法+定量研究方法 实验研究方法+调查研究方法+实地研究方法+无干扰研究方法+理论研究方法 3.......

    教学反思与教育科研讲座材料

    教学反思与教育科研讲座材料 一.教学反思的重要性 我国当前进行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全新的教育理念对课程与教学内容体系进行了重大改革和调整。这对广大中小学教师......

    教育科研的主要工作与管理

    教育科研的主要工作与管理 湖北大学教育学院徐学俊 研究的实质 研究,首先是一种态度,惊奇于某种困惑,渴望获得解释的态度。 研究,在开始时是由于惊奇而引起的思索,因有疑惑而思索......

    《我与教育科研的故事》

    我与教育科研的故事 五年前,我怀着美好的梦想,带着满腔的热情走上了讲台,开始了我的执教生涯。那时我只有一个念头——把课上好。奔着这个目标,我认真钻研教参、教材,根据教参中......

    高校理想教育目标与方法论析(精选五篇)

    高校理想教育目标与方法论析 理想教育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要求。然而,由于种种原因,目前高职生理想教育的效果并不尽如人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