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生本教育学习资料一
生本教育是当前教育改革发展的一种主流理论和实践模式
●国家督学 《人民教育》总编辑傅国亮
我们《人民教育》杂志和郭思乐教授的生本教育有着不解之缘,2008 年第21期《人民教育》发表了一个长篇通讯,通讯的题目叫作《郭思乐和他的生本教育》,在全国引起了强烈反响,用一位资深教育人士的话说,那是在全国刮起了一场“生本教育的旋风”。时隔半年多,我们在2009年8月《人民教育》合刊出版了一个专辑叫作《“生本教育”专辑》,用了60页的篇幅,来报道生本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再一次引起了全国对生本教育的关注。我经常引用这样一个例子,当时发表了《郭思乐和他的“生本教育”》之后,全国纷纷到广州去学习,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贵州一个市的教育局。他们看了这篇通讯之后非常激动,马上组织了校长们到广州去学习,他们先后派了两批,组织了70多名校长坐飞机到广州去学习,他们自己把这次行动称作是该市教育史上最大的“空运行动”。生本教育为什么在中国教育界引起了这么大的轰动,或者说刮起了生本教育的旋风?我有三点认识,跟大家交流一下:
第一点,生本教育是中国教育转型时期的理论需要,或者说是中国教育转型时期的标志性理论之一。
中国教育处在一个转型期,最初的说法叫作中国教育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这大概是2008年的一个说法,这个说法来自党的十七大,因为党的十七大政治报告讲中国的发展处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各行各业包括教育也同样处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研制中,就明确讲到中国教育处在一个转折点、一个转型期。这个转型是指中国教育的发展,特别是基础教育的发展由数量的发展转变为质量的提高,这是转型的一个主要的内容:按照一般历史的常规,转型期有两个标志性东西。一个就是要出现标志性的理论,第二个就是要出现标志性的制度,中国改革开放是中国发展的一个重大的转变,那么它标志性的理论是什么?是邓小平理论。它标志性的制度是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当然还要出现若干制度的转变,才是这个转型期的重要标志的实现,才能使这个转型成为一个“质”的转型的目标最终完成。
我们基础教育的转型,大家都知道,是要由数量规模扩张转到提高教育质量上。教育规划纲要提出:中国今后10年的两大任务,第一大任务是促进教育公平,也就是促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第二大任务就是提高教育质量,这是今后10年教育的核心任务。
我认为,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目前只有时间表,没有路线图。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它有一个时间表,叫作到2012年初步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到2020年基本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这就是时间表。今年就是2012年了,初步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均
衡发展的路线图在哪里呢?如:用什么指标体系来检测和评价呢?2020年基本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路线图在哪里呢?2020年基本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标准和评价的指标体系,尚未颁布。我的观点是,路线图就是到2012年的时候,重点解决的还是外部条件的均衡。因为全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得很好,内地很多地方不存在条件问题,但是在西部,确实有很多很贫困的学校,我理解2012年的路线图在什么地方?应该在西部这些地方,在设备、条件上,中央加大财政支持。最关注的是,在2020年基本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的路线图,恐怕主要的就不是设备和条件了,而是它内涵的均衡和质量的均衡,这是它的路线图。当然这个路线图还需要细化的。我赞成郭思乐教授讲的,生本教育的理念和实践,就是促进教育均衡发展,而且是促进教育的内涵的均衡,质量的均衡。
现在,中央给教育的钱是翻了百倍。我1982年初到教育部工作,我印象很清楚,那时候要向财政部要几十万元,几百万元,那是不得了的事情啊。现在变了,今非昔比,你说我要建设农村初中寄宿制学校,中央说给你100个亿!今天中国投入教育的钱张口就给你100个亿啊。有很多教育项目,如用于贫困学生补助,中央张口就是85个亿。你还要做什么?再给你 100个亿。所以中国教育到了今天,经费问题不再是列在第一位。那什么问题列在第一位?内涵发展、质量发展列在了第一位。
在这个转型时期,要有标志性的理论来引导,我想为什么生本教育在这个时期被广泛的认同和关注,就是因为这个理论反映了转型时期的理论需要,什么需要?促进内涵发展、促进质量提高的需要。生本教育还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它是一个理论。我强调过,生本教育它既是一个理论,它也是一个模式。但是它首先是一个理论,而且它这个理论具有科学性、深刻性、系统性,它不像现在热炒、流行的一些东西,只有简单的形式,没有理论。而生本教育,我首先强调的是它是一个理论,而且它这个理论是科学的、深刻的、系统的:马克思说过一句话:理论要说服人,它必须彻底。生本教育理论,我认为它是一个彻底的理论,2009年8月生本教育专辑里面,专门有一个理论观点介绍,虽然是很简单的介绍,却是很关键的介绍,它概括的几点非常关键,包括儿童观、教师观、教育观,等等。郭思乐教授的“儿童观”认为,儿童是人类亿万年精华的结晶。儿童出生的第一天,不是“一”,而是“一亿年+一天”!这样的儿童观还不彻底吗?现在流行的一些教学模式,有理论阐述吗?没有,是凭经验的,经验是走不远的。只有科学的、正确的理论,才能走得远,邓小平理论为什么能走得远呢?因为它是深刻的,它代表了中国前进的方向。
第二点,生本教育是中国教育多样化发展的主流理论和实践模式。
中国共产党在自身发展上有一个很重要的变化,就是中国共产党在它的十五大政治报告中,首次明确提出了:尊重世界的多样性,即承认世界是多样性的。现在看来是很普通的事,世界本来就是这样的、如此的。但是写在党的政治报告中,有其特殊的意义。因为我们中国共产党原来是不太强调多样性的,认为建设社会主义就是苏联老大哥的道路,离开这个道路都是修正主义。不承认社会主义道路是多样化的。包括我们教育中也是强调统一性,否认个性。虽然关于多样性观点在十五大报告中只是一段,但是我认为非常关键,这使我们对事物的认识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因此,我认为从小就要告诉学生世界是多样性的,这是认识世界、认识我们身边现实的一个根本观点,也是我们看待儿童的根本观点,也是生本教育的一个根本观点。如果你不认同儿童是多样化的,你还讲什么生本教育啊?
我们要承认中国基础教育的发展,它也是多样化的。它也有多样的理论和方法,包括尝试教学、先学后教、情境教学,等等,据说有72种教学流派。但是,正如在我们社会里多元价值观的情况下有主流价值观一样,有核心价值观一样,中国基础教育的发展它也应当有它的主流理论和实践模式,我认为生本教育是其中之一。为什么这样判断呢?一个教学流派是不是主流的教育理论和实践模式,我认为根本的,要看它符合不符合我们当前的主流的教育价值观?我们主流的教育价值观是什么呢?我的理解有两个:
第一个是教学价值观,教学的主流价值观是什么?一个根本的变化就是以教 为中心转变为以学为中心。这是我们主流的教学理念和主流的教学价值观。生本教育,主张在“教”与“学”的关系中,以“生”为“本”,以学定教,开展教学活动,充分体现了主流的教学价值观。
第二个教育的主流价值观是什么?是由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或者说是教育规划纲要上讲的: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中国教育工作的战略主题。生本教育,主张以“生”为“本”,通过学生的亲历亲为,培养学生的社会能力(责任感)、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动手能力等多种能力,尤其强调培养思维品质,如一位参与生本教育实验的数学教师所说,数学教育缺的不是题目,缺的是思维。一个优质的教学流派一定是注重培养思维能力的。因此,生本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有效模式。
我们教育的主流价值观是实施素质教育,我们教学的主流价值观是由教转变为学,我认为生本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模式恰恰是体现了、代表了、引领了我们教育和教学这两个主流价值观,所以我认为,它是我国教育的一种主流理论 和实践模式。
第三点,生本教育的实践特征是本土化和特色化,或者说是校本化和特色化。
任何科学的理论,如果要在本地、具体事物上发挥它的效应,必须经过本地化和特色化的吸收。生本教育是一个很好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模式,但是它在各地实施的时候,各地一定要把它变成是本地的和校本的,而且要和自己的实践紧密结合,否则的话,将违背生本教育
本身具有的活的生命。如广东省的博罗县,我看他们写的材料,讲到一个学生原来是厌学的,但是发现这个学生很喜欢看小说 《三国演义》老师就专门给他设置了一节课,让他来讲 《三国演义》。虽然这个孩子厌学,但是他对《三国演义》很感兴趣,为了讲好这节课,他就要充分地备课,还要穿插表演,整个课讲得绘声绘色。我想这个事不得了,这个孩子是否可能因此发展成为一个很有才华,很有文学水平的学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孩子从此建立了自信心,这才是孩子人生的第一桶金。生本教育,不是说只在现行的学科中以生为本,即不是说在语文课原有框架中怎么发挥这个孩子的作用,而是根据这个学生的具体性,给他设计了一个适合这个孩子发展的平台——《三国演义》演讲课,我认为这就是生本教育本地化、校本化的生动案例。
通过这个例子,我想说的是,生本教育作为一种理念,从理念到实践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有一个多样化的观点,而不是在新课程之前让人诟病的只有唯一的标准答案。你如果去寻求那个标准答案,实际上你就是扼杀了生本教育的鲜活生命。你必须要创造性地运用它。这也是生本教育主张的一个基本的观点。
第二篇:生本教育学习资料
“生本教育”学习资料
郭思乐教授的生本教育理念
“生本教育”是郭思乐教授创立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教学方式。它是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也是以生命为本的教育,它既是一种方式,更是一种理念。是真正做到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人,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生本教育与师本化、灌注性教学相对立,有强大穿透力、冲击力、震撼力和感染力。生本教育把师生关系处理得十分完美、和谐,教学效果十分显著。生本教育是教育现代化的核心因素;生本教育是实现教育均衡的有力杠杆;生本教育是现代课程改革的根本理念。生本教育就是以生命为本的教育,就是以学为本的教育,把主要依靠教转化为(在教者的帮助下)主要依靠学的教育。以这种理念为指导,在祖国内地、香港、澳门等地100多所中小学、职业中学、幼儿园等进行实验,成效显著,获得意义深远的理论与实践成果。无数事实说明,生本教育是一种绩效显著、十分成功、深受欢迎的教育。
一、什么是生本教育?
生本教育是以“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为宗旨的教育,是真正做到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人,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生本教育与师本化、灌注性教学相对立,有强大穿透力、冲击力、震撼力和感染力。
首先,“生本”是在新课标的指导下,由郭思乐教授最先提出和指导实践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生本”它是一种理念,是教育者在进行教育教学活动时所具有的品质和态度。即教师的教学思想与教学习惯。它不是一种固定的模式。它的呈现方式应该是五彩缤纷的。好的“生本”课堂,作为执教老师在执教过程中只要他是“心中装着学生”,能“以生为本”,做到“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则他就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引导和调动学生的学习愿望和学习激情,使学生在这些学习过程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学习潜能去获取最大化的知识和技能。同时培养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探究习惯。当然在教师还没有充分的认识和了解
”生本”为何物之时,一段较长时间的模仿和演练也是十分必要的,因为人的很多思想和行为都不是与生具有的,它们常常需要通过很长一段时间的规范和训练才能得以形成和培养。尤其是将旧习惯和旧的思维体系进行更新或转型时,那更是一个“破茧而立”的艰难历程。对于一种新思维和新理念,要想学其所长,避免误差,就得先学其形,再会其义。当然在我们已经充分的了解和熟悉了“生
本”这种教学思维方式后,则大可不必生搬硬套,故步自封。而应该以宽敞心怀和赏识的眼光去接纳“百花齐放”的美景。
其次,在生本教育中,高度尊重学生,一切依靠学生与教师价值的体现并不矛盾,学生的发展势必要依靠教师的引领,只是教师帮助的时机和帮助的程度应该视学生的学习进程而定,生本课堂上教师看上去无为,但实则有为,教育中的“无为”应该是不扭曲做作,不刻意去雕琢,而是率性而为,顺道而做。顺什么道?就是学生学习的规律之道。布鲁纳曾经这样说过:“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该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那靠谁来把学生引到这种主动参与的过程中去呢。毫无疑问,教师担负着这一光荣而又艰巨的任务。因此教师无为举动背后是对学生学习水平和学习现状的深刻感受和洞察,如果没有对学生水平的成竹在胸,就不可能有课堂上关键时刻的点拨与放大,教师的作用可以说是不可忽视。教师将路引得好,学生自然跑得更欢,跑得更快!我相信生本一定可以解放教师,但不是现在。庖丁解牛,游刃有余,肯定不是在解第一头牛就达到那种高超的技艺,肯定是在不断地自学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才有的。
第三、谈谈生本教师的作用。前面已经谈到生本教育中教师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那么生本教育中教师的主要作用是什么呢?我觉得主要是以下两个方面:
(一)设计好课前学习研究纸。在备课时就要考虑到每个学生的认知习惯和认知能力以及认知兴趣,进行有效的教案设计。尤其对于每个教学问题的提出多进行换位思考,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将问题设计得简单通俗,易于理解,便于探究,真正能发挥引领学生有效探究新知的作用。正如数学大师华罗庚所说:“神奇化易是坦途,易化神奇不可取”,对于数学问题,我们不可将问题复杂化,否则学生不但学不好数学,还会因无法理解而对数学失去信心和兴趣。
(二)课堂上组织学生有效的讨论。讨论要有效,教师自己就要对教学重点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才能准确的把握课堂中我们要讨论些什么,才能合理利用好课堂有限的时间,提高效率。以本节课为例,加法估算的重点问题可以是(1)为什么要估算(2)这样类型的加法怎样估算。(3)约等于号的应用。课堂上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三次讨论来明确这些问题。第一轮讨论:
当学生交流出两种解决方法后(先估再算和先算再估),这时候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小组里交流对于例题,在这里你喜欢哪种方法?说说自己的想法。在这轮讨论中,如果学生能说到因为题目中只是问大约几百元,并没有要我们求出准确的得数,因此在这里只要估一估再加即可,不用算出来那么麻烦,教师便可以放大这样的表达,让更多的同学来想想这个观点的合理性,逐步明晰在不需要计算准确得数时我们用估算。第二轮讨论:
在明确了对于这道题我们用估算来解决之后,教师再组织学生交流自己是怎样估算的,这轮讨论中要放大把加数想成整百数的情况的方法,让学生明白我们估算的步骤。在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估算的方法后,我们需要让学生明确如何用简明的表达形式。
第三轮讨论:学生在交流自己估算的方法时部分人用的是语言表述,也会有孩子用算式的表达式(即约等于号的应用)。这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在明确了每种表达形式的意思之后比较哪种表达形式更简明?于是揭示约等于号的应用,让每个孩子用这样的形式试着写一写。
二、生本教育理论体系
1、价值观:一切为了学生
2、伦理观:高度尊重学生——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儿童人人可以创新;儿童潜能无限;儿童的独立性
3、行为观:全面依靠学生——学生是教育对象更是教育资源。
4、生本教育体系哲学思考: 无为而为;教少学多;可以双赢;
5、生本教育的课程观:小立课程,大作功夫;整体感悟与知识生命;
6、生本教育的方法论:先做后学;先会后学;先学后教;不教而教;以学定教与内核生成课程;讨论是学习的常规;读和做,缓说破——促进感悟,开发潜能;
三、生本教育思想对儿童的看法
l.儿童不可限量,所以,对儿童的尊重,是天然地应当的。
2.课堂上,我们的学生得到充溢生命状态的自然、活力和喜乐,这就够了。他们不必去思考自己:我是否被人认可,是否会被人说好话或坏话,我将会得到多少分,……他们不必把情感和能量消耗在此,反之将会全心沉浸于所面对的学习之中,走向卓越和高级,走向纯洁和透辟。
3.课堂上,高度的注意就是忘我,在忘我的时刻,儿童的能量就不会被其他东西,包括大人们的说教、烦人的竞争所消耗,真正出现投入和着迷的境界。
4.儿童乃是天生的学习者,还在于学习对于他是一个永不枯竭的甘泉之井,他会不断在学习中产生新的学习需求,他的思维器官会不断地获得运用的享受。
5.儿童的智力发展要解决两个问题:一个是思想层面的问题;一个是技术层面的问题。
6.儿童与成人的学习行为的区别:成人是以知御行,认识规律是知行律;儿童是先行后知的行知律;他们对人类的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自己的活动去获得。
7.先做后学反映了儿童的合理的脑神经活动过程。一般来说,在儿童没有运用机体和全部感知器官去接触学习对象时,他们的头脑是空洞的;而空洞的头脑不能思维,对所学缺乏感知和表象就不可能形成属于主体自己的知识,不能理解对事物的抽象,即使他们可以形式地记住一些东西,也只是假性的、短暂的。
8.先做后学反映了儿童的整体意义认识规律。做是实践,而实践加工的是对象的整体,这就给儿童以十分鲜明的意义,从而保证了他们充沛的学习热情和经验支持。
生本教育的核心理念
第一,对人的学习能力的认识。人具有学习的天性。郭思乐教授认为,学习是人的天性,是生命演化的结果。人是天生的学习者、感悟者、阅读者、计算者和思考者。人往高处走,进取是人的本性。
第二,对教育本质的认识。教育者的最高境界是当学生生命的“牧者”而不是拉动学生的“纤夫”。学生的学习最后发生在学习者自己的头脑中,教育建筑在人的潜能发挥的基础之上。因此,教育行为的本质是推动、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它既是一种方法,更是一种理念,其深层意义是以生命为本。生本教育关注和弘扬的理念是:人具有发展的无限可能性,教育应该充分发挥人的潜能;人具有学习的天性,教育的功能在于顺应、保护和依托人的天性;人具有发展的需要,人渴望实现自己的价值;尊重、信任和爱是教育成功的秘诀。
第三,什么是生本教育。生本教育是以学生为本,以生命为本的教育。生本教育的三个原则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所谓生本教育,就是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区别于为教师好教而设计的教育。郭教授称,为教师好教而设计的教育是师本教育。
第四,要把“主要依靠教”的教学转变为“在教的帮助下,主要依靠学”。郭教授提出生本教学的十六字方针:先做后学,先学后教,少教多学,以学定教。生本教育的实施策略
(一)个人先学,小组交流、全班交流、教师点拨,被称为课堂教学的四流程
1.个人先学。郭教授认为,过去我们的课堂教学,在知识学习面前师生并不平等。教师有备而教,学生却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准备,而且还让学生发言,这样的课堂不平等。所以,学生也要有备而来。有备而来的学,才是生命的课堂、平等的课堂。因此,要从观念、策略的高度看“先学”。
这里的“个人先学”,指的是教师把明天要讲的教学目的、要求,变成学生先学的一个前置性作业,实际上是把明天的教学要求变成学生先学的一个问题。通过“前置性作业”的形式,提前布置给学生,让学生先学。当然,布置“前置性作业”也非常有技巧,同样考验教师的教学规划能力。
生本教育认为,常规教学以教师的教为起点,生本教学的起点是学生个体先学,以学生原始的、真正的、发自内心的学习动力作为教学的第一步。学生通过完成“前置性作业”,感到这个知识是我探究出来的,是我自己学会的,从而在第二天的课堂上有了想“展示”的欲望。由此展开学生学习的第二环节――小组交流。所以,先学是诱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第一步;是小组学习的基础,是知识获得的根基。
2.4人小组交流。学生有了先学的基础,回到课堂,就可以进行小组交流。由于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研究心得(无论多少,无论对错),都想在同伴面前“炫耀”,此时课堂上教师就要给学生这样的展示机会。有人提出,小组中有学生不学怎么办?瞎学怎么办?调皮捣蛋怎么办?生本教育实践者告诉我们,小组讨论其实在形成一种互相帮助、互相交流、合作学习的课堂文化氛围。即向别人求教是光彩的,能帮助别人的是好学生。同时,教师的教学管理、评价方式也要随之发生改变。教师通过评选“优秀小组”的方式,促进4人小组成员之间的互帮互学。当学生通过组内交流、互相帮助,全组同学都学会之后,就可以获得“优秀小组”。如此的评价坚持两周,这个小组的合作学习气氛一定会很快地成长起来。3.班级交流。小组交流之后,无论是学会的还是没有学会的小组都要在班级层面进行交流。生本教学的课堂实践表明,经过小组的初步研讨,学生提高了对知识理解的深度和广度,同时也会大大提高班级研讨的质量。班级研讨主要有两
方面内容,一是对小组交流中已经学会的知识进行补充和分享,二是交流小组学习中存在的分歧、疑问和没有学会的知识。如果某个小组学习中存在疑问,可以请其他小组学生上来讲解,帮忙解决。不同小组学生对同一个知识的讲解,不仅能够帮助全班学生加深、补充对知识的理解,而且使学生思维得到极大拓展,形成良好的课堂文化,即互相学习、互相帮助的文化。虽然学生的经验有限,但是学生的思维能力一点不比成人差。由于学生的讲解使用学生自己的语言,对知识的理解溶入了学生自己的生活,所以学生的讲解既生动,又易于其他学生理解。4.教师点拨。教师点拨被称为课堂教学最后的安全系数保障。万一学生还是没有学会,老师在这个时候才出现,进行适当点拨。
至此,一节课的知识经历了如下的“四重唱”:在个人先学阶段,估计有20%-30%的学生掌握;经过小组交流,可以使40%-50%的学生掌握;经过全班交流,可以使70%-80%的学生掌握;经过教师点拨,可以使90%-95%的学生掌握。并且,经过以上四轮学习,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在不断深化。
生本实验学校的教师普遍反映,尽管生本教学和传统教学要达到的教学效果一样,但是学生的学习状态截然不同。生本实验班的学生更加爱学习、对学习有兴趣,学习的领悟能力强。正如生本实验学校的一位学生说的:“别的班的同学是靠老师教的,我们是在老师帮助下靠自己学的”。
(二)没有“前置性学习”,就不是生本课堂
郭教授认为,生本教育不是不要教师,而是使教师变得更加高级、潜在和有力量,通过学生的力量来显示教师的力量。没有教师,学生自发的自学难以取得优质和高效。教师要从组织教学转向组织学生的学习;从设计教学转到设计学习。教师更大的作用在于“帮学”。教师的“帮学”,很大程度体现在“前置性学习”的设计和规划上。所以说,没有“前置性学习”,就不是生本课堂。
关于“前置性学习”的设计,郭教授提出了低入-多做-深思-高出的设计原则。低入的含义是:简单,根本,开放(可拓展);多做的含义是:人人可做,人人多做;深思的含义是:通过学生自学,使知识扎根心灵,提高学生的智慧;高出的含义是:例题自己做,难题自己想。
我们看到,实验班学生的“前置性作业”体现出以下特点:
(1)生本教育对现有教材进行改革,编写了贯彻生本教育理念的学科教材(2)前置性作业有知识的层次性,“差生可以跳舞,好生可以跳高”。(3)无论是数学还是语文教学,生本教学要求知识学习一定要结合学生自己的生活实践。这一点在数学学习上尤为突出。例如,一般的概念学习,学生可以从书上找、或照抄书上的语言。但是,知识的应用一定要有“我的例子”“我的理解”。同样,在语文学习中,也一定要谈“我的感受”。
(4)前置性作业不等同于课前预习。郭教授说,课前预习是为了教师顺利地教,教师仍然是“纤夫”,而生本教育提倡教育者是学生生命的“牧者”,提倡“以学定教”,前置性作业不是解决课上45分钟的问题,而是给学生极大的学习空间。
(三)语文学习注重学生的大量阅读
语文的“前置性作业”不仅是课文学习的要点,而且以课文阅读带动学生课外阅读----“以读引读”。比如,我们听课的小学三年级语文课上,老师要求学生“脱稿讲一个感人的父爱故事,不超过一分钟,并将你讲的故事内容写下来”。一般来说,语文的“前置性作业”都要求学生根据课文的内容、题材等,去课外寻找自己喜欢的类似文章阅读。在高年级,可以要求学生模仿写,然后在小组中与同学分享。通过大量阅读,带动学生整体语文能力的发展。郭教授说,阅读、积累、思考是语文教学的根本。
(四)用评研代替考试
郭教授提出,生本教育不是不要考试,而是在平时的考查中,去掉考试的控制性,保持考试的检查和练习的功能,以良好的素质来迎接社会的检查和评价,解决现行教育中素质教育和考试之间的矛盾。评研就是让学生用研究的态度对待考试,把考试作为对知识的再次学习和研究的过程。
具体操作方法是:某一个知识单元学完之后,由生本教育课题组的老师先出一张卷子让学生做,然后在小组内学生互相对答案,进行研讨,经历“小组交流、全班交流、教师点拨”之后,学生自己编题考小组其他成员。学生一般根据自己对知识的理解、错题情况编制题目,希望把同学考倒。学生编考题的过程,也是知识学习的过程,他一定自己会做了,才能去考其他同学。最后,教师根据学生编的考题再编一张试卷让学生做。由此可见,生本教学把考试作为对知识的再次学习和研究。
生本教育的生态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内涵
生态课堂教学的根本目标是生态课堂主体──学生学习生态的建立。在课堂教学生活过程中要树立全面依靠学生的观念,要相信学生具有学习的天性和无限的潜能,学生学习是有个性和独立性的。要一切从学生的好学出发,把全部的教育价值归结到学生身上,这是现代人本教学伦理价值的根本体现,也是生态课堂教学模式的根本目标。根据这一目标,生态课堂教学要求把学生学习的外部压力和内部压力,人的意识和机体活动,情感与认识活动,社会规范的要求和学生的天性统一起来,创设一个和谐的充满关爱的课堂人际氛围,让学生富有个性地独立自主地自由开放地合作与探究学习的良好生态课堂环境。
生态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必须重视知识的“精选”。这是由生态课堂教学的根本目标所决定的。由于生态课堂教学的伦理价值的核心是指向生态课堂的主体──学生,因而教学的内容选择既要适合社会规范的要求,更必须尊重知识生成规律和儿童学习的特点。吕达先生曾形象地把制约课程的三大因素知识、儿童和社会喻为“一尊鼎的三只脚”,“只有‘三足’都兼顾了,才能做到‘鼎立’。”同时强调在承认社会对课程的制约作用的同时必须尊重知识和儿童自己的特点。[4]沃尔夫冈·布列钦卡认为,“教育是人们尝试在任何一方面提升他人人格的行动。”[2](75)社会对儿童的期望值过高,其教学效果却可能是负面的。所谓“尝试”即意味着“适合”,儿童只有穿上“合脚”的鞋,才能走得更快。基础教育
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对课程本源和本质认识上的误区,过分强调装饰,使“整体课程膨胀,学非所用,远离人的生活,严重压抑人的学习积极性,阻滞了教育质量与效益的提高。”[5]因此,生态课堂教学必须把教材当作范例,精选“知识”,使知识能真正进入儿童视界,只有儿童喜欢的知识,乐于接受和感悟的知识才是有生命的。在广州、深圳、梅州的生本实验学校的生态课堂教学中,笔者目睹学生在课堂生活中的灵动与热情,学生不再觉得学习是对一种苦差的“应酬”,课堂成为学生最依恋的地方。这是与生本教材的精心设计分不开的。生态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必须重视学生学习的体验与感悟,把感悟作为学习的基础。必须让学生对知识和精神生命获得一种整体状态,否则就是“赤裸裸的教育假象”,虽然是严肃认真的却是徒劳的努力。感悟是人的精神生命拓展的重要标志,是学生主体对外部知识、信息的深层内化,是头脑对事物的重新组合、选择和建构,因而是人对自己的挑战和创新,是学生未来学习与生活的核心基础。为此,生态课堂教学过程必须尽量减少对学生学习时间的占领,把学习的大部分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生产”知识,只有学生自已“生产”出来的浸润着学生自己血脉的知识才是有生命的,才会产生刻骨铭心的爱。这是生态课堂教学生成的重要标志。
生态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必须重视讨论的常规化,使儿童的体悟水平得以提升。儿童具有天生强烈的对集体所具有的行为方式、思想方式、价值观的学习需要,求得同集体具有的文化方式的一致是儿童的一种强烈愿望。儿童个体的体悟有时也许不是很深透,通过多元、多向、多层次的讨论,使儿童对已有悟见重新组合、选择、建构,使体悟水平向更深层次内化,取得更佳的学习效果。讨论的常规化不但使学生获取深层感悟的经验,而且加强了集体内部的沟通与合作,培养了集体探究和团队精神,和谐自由的富于创造的课堂讨论氛围还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民主参与欲望。民主参与的课堂氛围正是灵动与创造的必要条件,压抑、不自愿的课堂气氛使学生不可能有“出格”的表现。因此,只要是学习需要的就可以讨论,让学生的学习天性自由释放,才能使学生进入“乐知”、“好知”、“学如不及,犹恐失之”的学习生态。为使讨论常规化,必须改变课堂环境中的“生态位”,将座位的“行列式”改为“方块式”,在目前课堂环境条件下,这种“生态位”的改变,正是体现了生本教育对课堂生态主体──学生的尊重。课堂教学生活是提升自己生命质量的人生历程。多尔赫认为“教育是促进人们之间相互的满意关系,促进有意义的学习以及促进人格发展的一种共同生活。”[2](49)深圳南山学校李先启校长认为教育应是“充满爱的教育”。同时,学生又是一种丰富的教育资源,从大教育的视野看,教师也是学习者,而且应该成为先行的永远的学习者。教师只有融入儿童的学习生活实践中去,才能体味和领略教学的神圣和精彩,才能精神感奋,充满乐趣与活力,课堂才能成为师生共赢的共振共生的满意生活的地方。
因此,可以认为把学生作为教育本体,充分依靠学生,相信学生具有无限的学习潜能,把学生作为教学的第一资源,通过改变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精选适合儿童学习的知识,减少对学生学习的时空占领,给学生以更多的独立有效的思维时间,开展不断提升学生感悟层次的常规化讨论,实现教师、知识、学生以及家庭、社会的多元、多向、多层次的课堂生态系统的开放与互动,建立一个自由和
谐富有个性的独立自主的学习生态环境,从而取得课堂教学效益与生命质量的整体提升,这就是生本教育的生态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内涵。
生本教育的特点
1、突出学生
从矛盾论的关点来分析,内因是事物发展的依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发挥作用。按照这个观点,在教与学这对矛盾关系之中,学是内因,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依据;教是外因,必须通过学这个内因才能发挥作用,生本教育的课堂完全改变传统教育中的老师讲学生听的局面,在老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规定每堂课老师讲话时间不超过十分钟,其余时间都交给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上台发言、交流体会、自主学习。
2、突出学习
任何事物都有其本身的基本过程、基本规律。生本教育的基本过程是:(1)课前的学习准备;(2)上课时的小组讨论;上台发言与座位上聆听、质疑、探究„„;(3)课后的追根究底„„处处突出学生的学习,让学生学会学习比学到知识重要千万倍。比如上网查找相关资料、通过文字或图例表达自己的意见;课堂上学会聆听老师、同学的讲话、上讲台用口头表达自己的意见、对别人的观点提出质疑、对别人的质疑回答自己的见解„„
3、突出合作
学会合作是21世纪人才的重要素质之一。生本教育的第三个特点是强调学生小组学习。全班分成若干小组每小组4-6人,无论是课前准备还是上课时的学习每位学生都必须在小组内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4、突出探究
生本教育强调让学生自己主动的进行学习,低入口、大感受、深探究。让每个学生都有话说、让每个学生都有收获;老师在认真倾听学生讨论、发言的基础上进行“点火”,让学生的思维进行碰撞、让智慧之火熊熊燃烧、让学生的潜能得到发挥与拓展。生本教育的儿童观
人的起点非零,人拥有其自身发展的全部凭借,具有与生俱来的语言的、思维的、学习的、创造的本能,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潜能无限,是教育教学中最重要的学习资源。借助于学生的本能力量的调动,形成教育的新的动力方式和动力机制。生本教育的教师观:教师应是生命的牧者,而不是拉动学生的“纤夫”。教师在教学中要尽可能“不见自我”,要把教学内容从一大堆知识点转变为知识的“灵魂和线索”,来创造最大的空间,迎接学生积极飞扬的学习。生本教育的教学观
教学就是学生在老师的组织引导下的自主学习。生本的课堂区别于考本、本本、师本的,区别于短期行为的、分数的课堂,是人的发展的课堂。在教学组织上,生本教育鼓励先学,以学定教,少教多学,直至不教而教。采用个人、小组和班级的多种方式的自主学习。
生本教育提出,比“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更为基础的是发展人的情感和悟感,认为感悟是人的精神生命拓展的重要标志,学生学习的核心部分应该是发展感悟,积累的意义也在于感悟的形成。生本教育的评价观
生本教育提倡减少或最终取消学习成长期的频繁统一考试,不干扰学生成长期的成长,把考试评价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或科任教师,把教学过程中的评价活动改为评研活动,削弱日常评价的比较竞争功能,鼓励“为而不争”。到了学生学习的成熟期,鼓励学生用成长期的生动、活泼、主动、自然、丰富的积累和感悟,取得优异的终端考试成绩。生本教育的德育观
生本教育认为,学生的美好学习生活是学校德育的基础。劳动产生自然素朴的美德,产生素朴的德行。当学生在课堂中真正成为主人,自己去体验和感悟真善美,就可以使教学中饱含的真善美最大限度地进入学生本体,从而起到最大的德育作用。由此,课堂教学成为最自在的、素朴的、无形的德育过程。生本教育的生态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流程
生本教育的生态课堂教学模式的宗旨是一切为了学生,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能自由开放地独立自主地学习,在课堂学习生活过程中学会感悟,体味生活,在与知识的“相遇”中,使知识融入生命。教师在“点化”学生的精神生命中也在“点化”自己,学生和教师在生态课堂环境中共同提升生命质量。生态课堂教学的基本流程就必须依据这一宗旨来安排。因此,生态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流程就可以“领受—领悟—提升”三阶段来进行。
(一)领受
领受教学的前提条件是学习任务和学习内容要适合儿童当前心理年龄的最新特点。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是儿童学习的基础,间接经验可以转变为直接经验,学生学习应在直接经验的基础上展开。精选示范知识要考虑儿童的接受特点,要为儿童所喜爱,容易进入儿童视界。学习任务要相对确定,提出的问题要简明扼要。学生领受是在上一次课结束时就已开始,这样学生才有较多的时间和空间来做课前社会化的准备。教师要融入课堂生活,表情动作和言语能让学生体味到教师的关爱和深切的期望。因而当一次新课开始,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或全班讨论,教师对讨论巡问即可获得学生领受的现状,为下一阶段的领悟引导以及对教学设计及时作出调整。
(二)领悟
领悟是生态课堂教学模式的主题和核心环节或阶段。阅读、讨论和相应的必要练习是主要的教学策略。通过阅读、讨论或相关练习,让学生深入知识的内部,领会知识的内涵及发现知识生成的初步或基本的规律,拓展知识的生命。同时用集体学习的动机促进内化的方法,使知识与思维、情感、态度真正成为学生生命 的有机成分。学生的领悟有显性水平和隐性水平两个层次。显性水平是学生对知识领悟透彻,既能意会又能言传;隐性水平则处于领悟的朦胧状态,只能意会不能言传。因此,在领悟层次上必须把握住一个“度”。如生本教育实验教材三年级语文《死海》的教学,文中有“比重”一词,小学三年级学生没有必要弄清“比重”的科学概念,只要懂得“由于死海含盐量很高,人在海里就像木头漂在水上一样”即可。
(三)提升
提升是在学生领悟的基础上对知识生命的拓展。通过对已有知识的成功领悟,让学生的求知欲和参与探究的精神得到张扬和发挥。如深圳外国语学校的罗华老师,在生本教育观念的指导下,打破课堂的时空界限,在学生对二战后“苏联模式”这一历史事实领悟的基础上,花两节课时间让学生对二战后“苏联模式”的积极影响与弊端展开争辩,使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在讨论中得到提高。学生的认识在发现知识变化的规律后,其领悟水平是可以再提升的,提升的速度和广度常常是令人震惊的。在提升阶段的常规化讨论中,学生之间智慧和知识的“广博性”相互感染,在分享同伴学习成果的同时,每个学生心里又充满了对学习的渴求和内化的强大动力,课堂就成为一种引力巨大的学习场。我们在生本教育的生态课堂上常常会发现无法预知的令人心灵震撼的场面,这就是生态课堂教学的无限魅力。
生态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流程是一个有机整体,是对课堂教学生态系统中各生命实体的有效整合,有利于学生个体,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小组与小组以及知识生命的多元、多向的互动和不同层次的提升。生态课堂教学模式还具有动态性,可以对教学时空进行调整,实行大课堂的联动,把课堂延伸至家庭和社会,做学习社会化准备,体现了课堂生态系统的开放,同时可以对教学方法、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按教学需要作灵活的选择与组合。生态课堂的教学流程可以在一课时完成,根据教学需要也可以用几节课来完成。例如对一些探究性问题的解决,就需要较多的时间来组成一个“领受—领悟—提升”的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模式的建构永远是一个与时代同行的话题。生本教育的生态课堂教学模式以生命合作活动为宗旨,把讨论作为常规化的教学策略,把领受、整体领悟和点化升华结合起来,预示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效益和生命质量整体提升的美好前景。
(四)用评研代替考试
郭教授提出,生本教育不是不要考试,而是在平时的考查中,去掉考试的控制性,保持考试的检查和练习的功能,以良好的素质来迎接社会的检查和评价,解决现行教育中素质教育和考试之间的矛盾。评研就是让学生用研究的态度对待考试,把考试作为对知识的再次学习和研究的过程。
具体操作方法是:某一个知识单元学完之后,由生本教育课题组的老师先出一张卷子让学生做,然后在小组内学生互相对答案,进行研讨,经历“小组交流、全班交流、教师点拨”之后,学生自己编题考小组其他成员。学生一般根据自己对知识的理解、错题情况编制题目,希望把同学考倒。学生编考题的过程,也是知识学习的过程,他一定自己会做了,才能去考其他同学。最后,教师根据学生编的考题再编一张试卷让学生做。由此可见,生本教学把考试作为对知识的再次学习和研究。
第三篇:生本教育资料
走进生本教育,激发教师潜能
广丰县萃始小学
背景介绍:
新课程改革一程走来,教师们有过困惑,有过喜悦,有失败,有成功。在校本教研工作中我们提高了认识,我们深知:在传统“师本”教育观念指导下,教师在教学中处于绝对的主导地位,而学生处于被支配地位,严重地影响了素质教育的实施。新课程改革对教学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其中重要的一条是教育要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要开展学生的自主研究性学习。“生本教育”认为,学生具有学习的天性,有很大的学习潜能,只有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所表现出来的能量将是巨大的。为此,萃始小学于2008年下半年以实施生本教育和开发校本课程为抓手,作出从师本教育走向生本教育的重大思考和实践。
具体做法:
“生本教育”是一个全新的教育理念。“真诚尊重学生,充分相信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是其核心思想。它要求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应做好学生学习的顾问,为学生提供信息帮助。为此,学校根据教师的实际情况,精心部署,科学规划,周密安排。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保障了“生本教育”的顺利进行,活动有声有色,生本教育尽显魅力。
理论学习,提升自我。我校采取了集中学习与自主学习相结合,理论学习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的培训方法,要求教师有针对性地学习新 1的教育教学理念,阅读有关教育教学的杂志和刊物,学习新的教学方法。为了让每位教师了解什么是“生本教育”,“生本教育”的重要性,如何开展“生本教育”,我们在校内印发《郭思乐和他的“生本教育”》给每位老师,要求教师认真学习,摘录读书笔记。由分管校长在教研活动会上讲解生本教育的理念,倡导全体教职工上网阅读郭思乐教育的博客。访问生本教育网站,阅读郭思乐教授的著作《教育走向生本》。观看“生本教育教学”光碟。请校内四名微机教师就上网查阅、处理信息、OFFICE 办公以及课件的初步制作进行了培训,并通过测试来检验学习效果。
行动研究,聚焦课堂。
1.立足常态,推门听课:设定教研日,学校规定每周一上午为英语、综合学科校本教研时间。周二,周三下午分别为语文,数学学科的校本教研时间。研讨活动做到定时间,定地点,定发言人。每次活动要有记录,要求每上完一新课都要有及时反思并在教案中体现。实行校行政领导、教师推门听课制度。
2.专业引领,促进成长:专业引领是我校教师成长的主渠道之一,首先,我们邀请市县教研室领导和专家为全体老师解读生本教育理念,并由主管科研校长罗剑红上示范课,教研员与我校老师互动交流。二是以名师引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学校根据需要,邀请了上饶市万年县六小特级老师王文芳上作文教学指导课,邀请本县永丰小学严老师和王老师两们教坛新秀来我校上示范课。还织本校县级名师进行教育沙龙活动。三是培养骨干力量,派教师到市里参加数学教学
观摩活动。赴杭州参加生本教育学习。
3.生本课堂,充满活力:理念是教学的先行者,但最终应落实在行动上,为此,学校科研处精心策划,在全员参与的基础上,按年龄段(青年组、中老年组)老师进行生本课堂竞赛,分两个阶段进行。设3月份(8,9两周)为35周岁以下老师竞课周。要求全员参与研讨,课堂生动精彩,氛围浓郁,充满激情,同仁们无不为之叫好。
4.一课三磨,锤炼内功:开展新老师展示课,一课三磨活动,为教师搭建交流平台,激发老师的创造潜能。为教师提供展示才华的舞台,锤炼内功,也为各教师的脱颖而出创造机会。
5.结对帮扶,携手共进:萃小老师是一个积极奋进的团队,在课程改革实验中,我们采用“传,帮,扶”的形式,为教师成长铺路。携手共进,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作用,全面提高了课堂的教学质量。
6.集体备课,共享资源:我们加强教研组与备课组建设,每周安排年级备课组进行组内活动,打破原有的机械抄袭教案。由主备人写出预案,课前钻研教材,集体研讨,交流合作,达成共识,形成教案。以达取长补短,资源共享之目的。坚持“四定”,“五备”,“四统一”。2008年11月举行五年级集体备课展示活动,由教研室教研员林慎兴亲临现场指导,通过观摩活动,各年级备课组进行反思改进集体备课方法,构建新模式。上学期里,五年级语文组代表我校在全县参加常态课展示荣获一等奖。
注重反思,积累经验
“校本教研”是以教师为主的教研活动,在教学实践中,每位教师都会不时地面临一些具体的,特殊的问题,这些问题反映出教师个体间的教育经验与教育环境的差异,这就需要教师以个体自主活动的方式开展研究,自觉地针对面临的教学问题,进行教改尝试与理性反思。因此,我校教师除了理论学习外,还养成了实践反思的习惯,做到每课一小思,每周一大思,每月推荐一案例。鼓励教师撰写教育故事,开展“我讲我的教育故事”活动。把自己的体会,感悟,思考变化以讲故事的形式现身说法。同时,我们编辑《捕捉教师智慧,教师成长档案》一书,将教师成长足迹点滴记载于书,彰显教师智慧。
重视研究,推介成果
我校在实践“生本教育”理念几年来,教师们全身心的投入,通过制定方案,落实措施,展开了一系列活动。由理论学习到理念践行乃至生本教育阶段性小结,都是滴滴汗水的结晶。我们关注教师成长,关注学校发展。我们挑战,我们成功。目前我校已着手展开生本教育课题的系列研究,进行深层次的探究,力争取得最佳成效,并将成果进一步推广。
开发校本课程,构建学校特色
校本课程作为基础教育阶段课程系统中三类课程之一,是最能显示特色和个性的一部分,对学生的发展举足轻重。我校开设了《经典诵读》的校本课程。
课程内容:组织学校骨干老师编写《经典诵读》校本课程,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每个年级安排了不同的内容。一年级《弟子规》,二
三年级是不同内容的《三字经》,四年级《增广贤文》,五年级《宋词》,六年级《论语》。做到人手一册。教材中每篇课文后附有创新练习设计,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积淀文化底蕴。
特色常规:将经典诗文引入课堂,每周周一、三下午第三节共开设两节特色课,利用黑板一角开设每周两诗(词)栏。每天早自习,课前3分钟进行经典诵读,每天由值日班干部轮岗检查,达到学生自主管理的目的。教室里书声琅琅,不绝于耳,传承着中华民族思想文化的精髓和先哲圣贤的谆谆教诲。
特色文化:我们还充实学校图书室,班级图书柜。建立好书交换站,在教室墙上开辟经典诵读专栏,科研处对班级,作业,特色展示教学效果进行过程性与终结性评价,纳入教师综合评价积分。
特色活动:我们举办了经典文化节,有学生诗配画竞赛,师生书画竞赛,学生书签制作大赛,读书小报竞赛,读书小状元评选,师生家长同台演出等形式多样的展示活动。
取得成效:
1.教师角色发生了变化
在磨课中,我们的老师都感觉到:教师们能够在教学中设计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实践活动。改进单一传授知识,教师讲,学生听的课堂模式,体现“以人的发展为本”,求得师生共同发展。认识到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合作者,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实现了角色的转换。
2.学生学习方式的转换
在老师用“生本教育”理念组织教学之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有了发展,在生本课堂中,学习小组成了课堂教学的核心,活动交流成了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学习积极性有了很大的提高,改变了原来等靠要的学习态度。培养良好的合作精神,3.师生关系有明显转变
开展校本研训以来,师生关系有明显的改观。比如教师教得顺心,学生学得开心,愉快。现在学生上课的表情都是兴高采烈的,上课讨论发言异常踊跃,学生课外阅读兴趣浓,学生在生本学习中,阅读能力增强。几乎听不到教师训学生的声音,师生关系融洽和谐。
4.主题研究的氛围浓了
生本课堂增添了异彩,生本教育值得我们全体老师挑战,在实践中有困惑,我们就一起探究,开展群众性的研讨课,沙龙,案例分析等形式的研究活动。激发了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努力营造严谨,务实,民主,宽松的教研氛围。有了这样的氛围,教师们敢于质疑,敢于研究,不迷信权威。
总之,我校的校本教研工作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我们将继续保持开拓创新之锐气,务实求真之作风,以科学理论为指导,以创新实践为动力,努力探求校本教研的新途径,新方法,充分发挥校本教研在课程改革及教育发展中的巨大作用。
第四篇:生本教育学习资料十
神奇的作文能力来自何方
●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沙河小学 胡梅
8年来,沐浴着生本教育的雨露,践行着生本教育的理念,我感受着“满园春色关不住”的勃勃生机,收获着“红杏枝头春意闹”的喜悦。我的学生博览群书,课堂上谈古论今,信手拈来;我的学生文章力透纸背,每每读着令人感动到泪眼婆娑。的确,是生本让我从一个呕心沥血像蜡烛一样燃烧自己的教师,成了一个轻松、快乐、富有价值感的教师。
一、“悦”读根深枝叶茂。
郭思乐教授曾说:“阅读是语文教学的根,只有根深才能枝繁叶茂,才能长成参天大树。”一个孩子从小播下读书的种子,徜徉书中,以书为伴,在书的浸润中学会思考、学会表达,自然而然就具备了“胸藏万卷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的能力。
生本语文以“阅读”为根。生本教育从教材的编写、阅读教学到前置性作业布置,始终把阅读当作核心问题,阅读贯穿了教学的始终。正是在这样一个系统的体系中,真正让学生有了阅读的时间、空间,有了展示文学积淀的舞台。
比如,一年级学生识字将近2000个,一年级的任务就是识字、读书。生本语文教学以“阅读”为主线,做到“以读引读、以读引说、以读引写、以读引研”,也就是通过阅读带动阅读。阅读课不是陷入繁琐的课文分析的泥潭,不是游离在人的普遍语文活动之外的语文说教,而是由“教课文”转向“教阅读”,凭借课文教会学生阅读,引导实践,充分经历阅读过程。让学生以最经济实惠的方式,大量吸纳字词句篇,依靠人的语言本能以及文法敏感的本能,直接去进行由阅读带动的听说读写的实践。正是在这样的生本理念引领下,我们通过大量的语文活动提高了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从而培养了一批充满自信、思维敏捷的学生。
生本教育要求我们高度尊重学生,所以在阅读方面,我们主张学生个性化地选择书籍,实现个性化阅读。我们培养了一群读书的孩子,一群读不同书的孩子,有的喜欢莎士比亚、巴尔扎克、张爱玲等人的作品,有的喜欢历史,有的喜欢军事……孩子读书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读不同的书,滋养了不同的气质。
比如,被评为“广东省百佳阅读之星”的吴伊甸同学,她读书之广、之深,让许多前来观摩学习的老师惊叹。她读完了莎士比亚全集、马克思的《资本论》、但丁的《神曲》等。孩子读书都有自己的选择,滋养了不同的文学素养,作文也如同原始森林中不加雕琢的树木,呈现出不同的景观和蓬勃的生命。我们看看学生平日的习作,就能够感觉到他们各自不同的风格。以下略举几例:
倚着墙壁的离婼还在哭,眼泪从纤长的手指缝间掉落,在毛毯上滚了几个圈,泪珠掉落的声音却听得一清二楚。顿时,整个房间都充满了一种说不出的味道。
——选自学生小说《若伊的画·希子的花》,文笔细腻。
但是从墙角中走出的花朵,无论多么执著与坚强地追逐着金色光芒,却还是被世俗的尘土和伤人的目光折断了美丽的花茎。就在那一瞬之间,本应该完完全全地走向幸福,却还是退回了那个潮湿罪恶的墙角。
——学生《茶花女》读后感,语言颇有哲理。
潘多拉星上的纳威人最能够体现出这样的本质,他们有着亘古不变的信仰,有倾听万物灵魂的能力,他们有着那样深沉而又简单明了的哲学。他们与自然万物和平相处,在不得不伤害其他生物时,虔诚而认真地为生命的消逝而郑重祷告,他们并不热衷于以力量征服自然,只是期望着能够与万物完美契合。
——学生观电影《阿凡达》有感,认识深刻。的确,生本的孩子喜欢读书,也会读书。他们每天汲取着书中的美味佳肴,把主要精力放在自己真正感兴趣的对象上,此时为师者适时引领着他们到经典著作的宝库里,让他们了解、熟悉、领悟其中的思想,受其浸染,为形成他们自己的语文素养提供契机。我想,这才是我们追求的名副其实的生本教育。
二、勤于练笔多激励。
“生本教育其实就是让教育实现天纵其才……也就是把可以托付的,最大限度地交付给学生。”遵循着生本教育理念,依靠学生、相信学生,因此我在作文教学中,没有对语言文字实践作过多的说教,也没有对写作方法或者策略作过多的指导,而是从培养兴趣、树立信心入手,让学生享受到写作的乐趣,感受到成功与认可的喜悦,在不断的实践中走向智慧,让率性之作逐步成为好文章。
从一年级开始,从孩子阅读之始,就有意识地让学生积累语言、组织语言,需知能言善辩、下笔有神是以博闻强记为前提的。所以不论是课内还是课外,我从来没有布置机械抄写某些知识点的训练,而是让他们充分表达自己所读、所思、所获。比如读课外书、讲故事、谈自己对文章中某些片段或者句子的理解,久而久之学生在语言实践中形成了很好的语感。当孩子书写汉字不够成熟时,我允许他们借助电脑打字写作,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很好很流畅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学校为我们建立了习作网站,学生每天在网络上发表自己的习作,我们鼓励家长和学生参与评论。
在一年级时,学生大多写的是生活日记,比如看见了流浪狗,孩子就写道:“一定是它的主人,一气之下把他的小狗的腿搞断,并把它赶出家门,到了教室我还是想,为什么现在的大人这么残忍呀……”看见学校的跷跷板被损坏,就写道:“那些小朋友,每天都挤坐在我身上,还把我使劲地往下压;没事的时候,还随便地踢我一脚,甚至有时候,他们还拿铅笔往我身上刻字、刻画等,你瞧!谶的身上疤痕累累的……”
孩子们习作发表在论坛之后,我就引导家长、学生参与评价,大多是给予作者激励,比如:“哇!你写得真有趣啊!”“加油,你一定能成为小作家……”当孩子意识到这么多人欣赏自己时,他就在心里给自己定位成一位写作能手,从而乐写、敢于写。
在刚刚开始写文章时,不要过多束缚孩子,去禁锢他们的思维,而是培养信心、激发兴趣。让他们大胆地、无拘无束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培养他们观察生活、思考如何表达的好习惯。“处处留心皆学问”,只要学生有这种意识,生活中平凡的点滴小事,都成了写作的素材,每一件小事都能触动他们的灵感,都可以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比如:看见一轮皓月当空,就可以想到广寒宫殿、神女嫦娥、桂花玉兔……这是孩子心中的诗人般的浪漫情怀。
等到中、高年级,孩子们有了大量的练笔,有了兴趣,有了信心,有了捕捉生活中写作素材的能力之后,再组织学生一起研评习作,把他们的思考引向深处,让他们在大的规范下享受自然。“这篇文章词句优美,有很好的意境,但是大量的铺排,好像在有意炫耀自己的文笔……”“这篇文章大气磅礴,才思敏捷,但是有些观点与主题无关……”同学们互相的评价真是精彩。
孩子们有了阅读的积淀,再进行更大规模的思维、说话和习作,获得内在的积累和感悟,从而形成了悟感、语感。在此基础之上,老师适时引领着孩子研评如何选材、构思,帮助孩子写出更多率性、率情、率真的不拘一格的作文;才能够在“无为而为”时,培养出更多快乐的享受写作的“天纵之才”。
三、希言自然浑天成。
学生之所以有神奇的作文能力,得益于生本教学不拘泥于教材,不拘泥于人物分析、深挖课文,而是腾出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原汁原味的语文实践,保持学生阅读和习作的兴趣,所以学生作文真是“踏破铁靴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老子曾说:“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写作文也要尊重自然,不要急于求成,允许孩子的发展存在差异性。比如,我们班有个孩子,家庭问题导致这个孩子没有好的学习环境,有一段时间沉迷于电子游戏。孩子不怎么热爱阅读,作文发展很慢,我发现后,没有呵斥他,而是关注他、给予他信心。孩子慢慢地喜欢上了读书,特别是熟读《三国演义》,书中的每个章节他都了然于心。我于是让他给全班同学讲三国,让同学们出题考他,看谁的题目能难住他?结果,哪个问题都没能难倒他。这样一来,他找到了自己的价值和成就感,一发不可收,又喜欢上了更多的书籍。他虽然在低年段走了一点弯路,但是等到五年级的时候,已经奋力追上了大家!
我们来看看他写的长篇武侠小说《战国风云》,其中以自己为原型的描写甚为有趣:“半路杀出一位英雄,那就是当时天底下剑宗高手的四大名手中排老大的郭伟豪(他本人)是也!此人乃是令狐冲之传宗弟子,如今已二十有三,帅气十足。一刀便砍倒了两个叛国贼武警官……”所以说,要耐心等待发展慢一点的孩子,不要急于给孩子定性。
针对那些发展快的孩子,要给他们提供适宜的发展环境。很多时候,我的语文课,有的孩子提出来:“胡老师,我这节课很想写作文,能去你办公室用电脑写作吗?”根据他们的程度,我总是欣然应允,学生的很多佳作都是利用语文课创作而成的。孩子是不同的,真的要因材施教。“不尚贤,使民不争”。对于这些格外出色的学生,在肯定的同时,也不能忽略发展慢一些的学生,让每个孩子意识到在老师眼里,自己都是最特别,最有才华的那一个,而不要为了树立几个典型,而扼杀了其他孩子的自信心。在这样的理念下,我们班的每个孩子都认为自己是最棒的,有着各自不同的写作风格,呈现出“千树万树梨花开”的良好势头。
温家宝总理2007年在同济大学讲话时,引用了这样一句哲言:“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一个民族只是关心脚下的事情,那是没有未来的。”老子也曾说:“圣人之虑远,故能谨其微而治之;众人之识近,故必待其著而后救之。治其微,则用力寡而功多;救其著,则竭力而不能及也。”我想,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在呕心沥血工作的时候,应该更多地思考自己要培养什么样的人以及怎样培养人这样的重大问题。
我从教20多年来,在教学上有许多思考,也取得了许多成绩。但是自从做了生本实验之后,才知道学生可以如此精彩,学生的作文可以如此精彩。正如郭教授所说:“没有人知道春风的颜色,只有当它吹遍了山川和田野;没有人能够知道教育的发生,只有当它让学习者的心灵扬起风帆;没有人能够知道孩子们的灵慧,只有当他们自由地思考和实践。”
第五篇:生本教育学习资料十二
学生解放了,课堂的困境就解决了
●广东省增城市港侨中学校长胡守双
一、生本教育是发动学生学习的教育。
哪个老师敢说“我的课堂没有学生睡觉”?
几个月前,我刚到这所学校工作,令我感到头痛的是:学困生太多,很多学生厌学或者根本不学。一个班如果只有三、四个学生上课睡觉,我就非常欣慰了。有一次全校教师进行校本培训,我说:“哪个老师敢说‘我的课堂没有学生睡觉’?”我望着大家,许多老师低下了头。突然,一位老师小声说:“我可以!”全场哄堂大笑,原来他是体育老师。
本学期我校开展生本实验教学改革,短短的3个月,变了!真的变了!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了,原来上课睡觉的学生现在不睡了。教师都敢骄傲地说:我的课堂没有学生睡觉了。
生本教育特别强调学生的小组学习,为提高学习小组的工作效能,在实验中,我们建立了小组评价机制,对小组实行量化考核,实施“捆绑”评价。有这样一个案例:一个班有几个同学无心学习,上课经常睡觉,所在小组量化考核分数偏低,其他成员意见很大,甚至提出不愿意和他们一个小组的要求。于是教师和组长商讨,决定修改小组评价量化考核条款,针对这几个同学增加一条:只要这几个同学上课不睡觉,每节课加5分。果然见效,这几个同学上课真的不睡觉了。但是,不睡觉不等于学习。这几个小组的考核分数上去了,其他小组又有意见了。组长们决定再次修改考核条款:这几个同学上课不睡觉,但还要加强学习,只要每天记住一个英语单词,写一个语文生字词,做一道数学选择题就加5分。
这对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起到了较好的效果,但是,这只是给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外动力,还没有解决原动力的问题。
人的内心里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求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在班上成绩好的学生表现的机会很多,其实,学困生更需要得到这种机会,更需要得到同学和老师的肯定。所以,生本实验中我们有一种激励学困生的方法,让学困生“先喝鸡汤”,让学困生“闪亮登场”,表现自己。
教师不改作业可以吗?
批改作业是帮助学生纠错的重要途径。在学校,我提出了作业批改的要求:
1.作业中的错误必须改出来。
2.要当面辅导指出错误。
3.要出“姊妹题”让同学订正。
4.要跟踪订正的情况。
教师们听到这样的作业批改要求,一片哗然:即使教师有三头六臂,不睡觉不吃饭也没有时间和学生面批面改呀!更何况学生也没有时间让老师面批面改呀!
是的,老师是不可能做到这些的。但是,如果让学生改学生的作业,就完全可以达到改作业的四层次要求。实验初期,教师改大组长的作业,大组长改中组长的作业,中组长改小组长的作业,小组长改组员的作业,一个学生只要改两到三个同学的作业即可;条件成熟后也可以组与组之间交叉改作业。优生改作业可以从别人好的解法中得到启发和借鉴,与不同解法的同学进行探讨甚至争论,撞出思想的火花;基础差的学生可以在小组同学的帮助下完成作业批改,这个过程本身就是最好的学习训练过程。
为了能更好地调动学生改作业的积极性,保证批改质量,小组评价量化考核中有这样的条款:批改作业一次得1分,辅导了加1分,出“姊妹题”了再加1分,如果有跟踪订正情况的再加1分。学生改作业比教师改得更好,何乐而不为呢?这里绝不是偷懒,而是老师有足够的教育智慧。
学生出考题不都考满分了吗?
我曾经指导七年级数学教师各班自己出单元测试题进行检查:让全班每个小组出一套或半套测试题,然后,教师把12个小组出的测试题组合成一套试卷,不要增加一道题,也不要更改一个数据,小组出的题目被采用要给予奖励。
有位教师质疑我:“学生不都考满分了吗?这样的测试有什么意义?” 我反问:“难道你不需要这样的满分吗?”
这位教师一愣神,顿悟了。因为小组出的题目被采用能得到适当的奖励,这些题目一般质量比较高,学生要考满分需要把12套试卷上的题都会做。如此检测,学生考前复习热情空前,学生学得不仅主动而且生动。
二、生本教育是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
抽象概念学生可以先学吗?
前不久,我应邀到新疆去作有关生本教育的报告,会务组要求我给维吾尔族的孩子上一节生本研讨课,我欣然接受。
我拿到的课题是初中数学“函数的概念”新授课。数学教师都知道这节课几乎是中学数学最难上的课。准备阶段,一位老师说:“如果按传统的教法,由教师来讲难度都很大,不容易出彩,用生本的教育理念授课更难,先学后教,这个内容学生如何能先学呢?更何况新疆离广州这么远,又不熟悉学生和当地的教育状况,还有来自全国各地的教师听课,压力很大,还是换一个课题吧?”
生本教育是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在方法上强调“先学后教”,只有有了学生的“先学”,学生有了“对话的基础”,学生的大脑充实了,才可能更好地思考,才可以展开小组讨论,思维才能在碰撞中产生火花。
能让学生先学起来是问题的关键。前置作业的布置一定要“简单、根本、开放”,要让每个学生都能进入即“简单”,问题要切入概念的核心即“根本”,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即“开放”。
遵从这一原则,我用电子邮件给远在新疆的学生布置了这样的前置作业:
1.例:长方形的一条边长为2,另一条边长为X,长方形的周长为y,怎样用含X的式子表示y?
解:y=2x+4,其中x>0。
模仿以上例题,请你再举一例。
2.结合课文,你能指出函数的概念吗?思考:y是X的平方根,那么,y是X的函数吗?
这一节课,维吾尔族的孩子表现得无比精彩,他们举的例子有一次函数的,有二次函数的,有反比例函数的,还有含根式的函数,他们还就戈的取值范围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对函数概念理解得很到位,同学们说:Y是X的平方根,那么,一个X对应两个y,例如4的平方根是+2,y不是X的函数。
课后,听课教师把我团团围住,邀请我到他们学校去上课。他们说一节课老师没怎么讲,倒是学生讲得头头是道,没想到课可以这样上!我说:“是你们没想到学生可以这样学,是你们不相信学生可以这样学。其实,是老师的无为,成就了学生学得精彩。”
一节课可以学完6课时的教学内容吗?
生本教育强调先会后学。这里的“会”是“领会”的意思,即先领会再学习;而这里的“学”指的是对事物认识的理念化或者是符号的表述。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抓住能让数学知识生长的“根”,帮助学生把“根”扎好,只要学生领会到问题的本质,知识就能在学生的大脑中蓬勃生长。为了让学生领会问题的本质,教学中,要尽量排除“数学符号语言”带来的干扰,有的数学家提出要“淡化形式,注重实质”,甚至要“得意忘形”。
人教版初中数学把“幂的运算”这个教学内容分成了6个知识点,分别是:同底数幂的乘法、幂的乘方、积的乘方、整式的乘法(单项式乘多项式)、同底数幂的除法、整式的除法。常规教学中,大约需要分6个课时分别学习幂的运算中涉及到的6个法则。
事实上,“幂的运算”的教学内容的“根”是对“幂的理解”,只要学生理解•m就是m个a相乘就可以了,甚至用a(M)来表示m个a相乘也未尝不可,幂的运算的法则就可以在学生的大脑里“生长”出来了。基于这样的思考,教学中我做了这样的实验:不讲公式法则,重点抓“就就是m个a相乘”这一根本,用一节课的时间,学生学会了“同底数幂的乘法、幂的乘方、积的乘方、同底数幂的除法、整式的除法”。
解二元一次方程组还需要教吗?
生本实验班的罗老师,在一元一次方程的教学中,紧紧地抓住“等式的性质”这一根本进行教学,即a=b,c=d则a+c=b +d。她认为只要把“等式的性质”搞清楚了,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就可以少教了,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就是“等式的性质”的应用。
在学生学习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时候,恰逢罗老师要外出参加学习交流活动。但罗老师没有要求学校安排其他教师代课,她说:解二元一次方程组还需要教吗?不也是“等式的性质”的应用吗?
于是,她召集了学习小组组长,一起商讨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学习计划,要求学生加强自主管理。一个星期老师回来后,年级进行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单元测试,老师一次课可都没上,学生考试又会如何呢?令人惊奇的是,罗老师班里学生的平均分是92分,而年级平均分是73分,更令人惊叹的是她的班居然有32个同学得了满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