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育学完
教育学(40分)
P1判断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
单选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与人类几乎是同时产生的P2多选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历史上曾经有过从非正式教育到正式而非正规教育再到正规教育(标志是制度化教育)的演变。
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
1902年的《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寅学制,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颁布但并没有实施的学制。1903年的《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学制,是中国第一部以法令形式颁布并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的学制。
P10多选现代教育的特点:①教育的终身化;②教育的全民化;③教育的民主化;④教育的多元化;⑤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P11单选孔子教育思想:启发式因材施教学、思、行
P12单选《学记》是我国最早的教育专著,从正反两个方面总结了儒家的教育理论和经验。提出了教学相长辩证关系和师严然而后道尊的教学观。反对死记硬背,主张启发式教学。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世界上第一部教育学专著
P13苏格拉底问答法,四步,1.苏格拉底的讽刺;2.定义;3.产婆术,助产术;
4、归纳法
柏拉图《理想论》亚里士多德《政治学》:教育要适应人的自认发展
P15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萌芽于夸美纽斯《大教学论》。
卢梭《爱弥尔》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裴斯泰洛齐第一次提出教育心理学
洛克白板说黄金作用论
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标志教育学达到科学化规范化.。是被公认的第一部现代教育学著作。
杜威《民本主义与教育》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以儿童中心主义教育著称
凯洛夫的《教育学》
P22判断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
①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②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权;③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④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①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的人才;
②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③教育可以促进民主;
P26简答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 :1.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生产力水平是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①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②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③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④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①教育再生产劳动力;②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人力资本论创立的“宪章”,是美国经济学家苏尔茨 所做的“人力资本投资”的讲演。
P33信息技术对人类的影响:①信息技术改变着人民关于知识的观念;②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观念。
P36判断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
P38多选学校文化的特征: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细想观念和行为方式。①学校是一种组织文化;②学校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③学校文化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④校园文化---学校文化的缩影。
P39单选学校的精神或观念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有四种基本的成分:认知成分、情感成分、价值成分和理想成分。
P41单选学生文化的特征:学生文化具有过度性;具有非正式性;具有多样性和具有互补性。
P43判断人的身心发展的特殊性:人的身心发展是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实现的;人的身心发展具有能动性
P44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①内法论—孟子、弗洛里德、威尔逊和格赛尔等;②外铄论—华生、洛克和荀子等;
③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P46论述根据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教育应该怎么做(适当展开):①个体身心发展的循序性—要求教育要循序渐进;②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要求教育应针对性地分段实施;③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要求教育要注意抓关键;④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要兼顾身心和谐发展;⑤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要因材施教。P48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
判断遗传的意义:①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②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③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不能夸大的。
P50判断人具有某种先天素质,是在发展过程中逐渐成熟的。人的各种身体器官的构造和机能在出生时是很不完备和虚弱无力的。人的机体的成熟程度制约着身心发展的程度和特点,他为一定年龄阶段特点的出现提供了可能和限制。
P51判断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①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性,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②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③人在接受环境影响和作用时,也不是消极的、被动的。
简答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①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做出社会性规范;②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③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的价值,而且就有延时的价值;④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P59判断狭义的教育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
P60判断教育的目的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教育目的的实现则是教育活动的归宿,它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对一切教育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多选教育目的的作用:导向、激励、评价和调控作用
P61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1教育方针2教育目的3培养目标4课程目标5教学目标
P65判断我国的教育目的是建立在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基础上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理论要点:
① 人的全面发展是与人的片面发展相对而言的,全面发展的人是精神和身体、个体和社会性得到普遍、充分而自由发展的人;②人朝什么方向发展,怎样发展,发展到什么程度取决于社会条件;③从历史发展的进程来看,人的发展受到社会分工的制约;④现代大工业生产的高度发展必将对人类提出全面发展的要求,并提供全面发展的可能性;⑤马克思预言,人类的全面发展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得以实现;⑥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
P67问答我国教育基本目的:要以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怎样实施素质教育:①素质教育是全体学生的教育;②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③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④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
P72判断学生的本质属性:学生首先是人,具有人的本质属性,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具有特定社会属性的人。
①学生是处于人生阶段身心发展最迅速时期的人;学生具有发展的可能性与可塑性,学生发展的可能性和可塑性转变为现实性的条件是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
P78判断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①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②教师是教育者,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P79多选教师职业的特点:1教育者2管理者角色3朋友角色4研究者角色5学习者角色6引导者角色
P83判断学生和教师的关系:
1.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构成授受关系;①从教育的内容的角度说,教师是传递者,学生是接受者;②学生主体性的形成,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成功的条件;③对学生指导、引导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2.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是民主平等的关系;①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个体,在人格上与教师是平等的;②严格要求的民主的师生关系,是一种朋友式的友好帮助的关系;3.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上市互相促进的关系;①师生关系从本质上是一种人—人关系;②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仅是知识上的、智力上的影响,更是思想上的、人格上的影响。
P88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
多选在我国,课程具体表现为课程计划(教学计划)、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
多选课程的分类:①根据课程任务,可分为基础型课程、扩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②根据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层次,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
P94多选课程目标的依据:对学生的研究、对社会的研究和对学科的研究。
P96判断课程计划是指导和规定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依据,是学校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依据,也是制定分科标准、编写教科书和设计其他教材的依据。
多选课程计划的三个基本特征:强制性、普遍性和基础性。
P102多选课程实施的结构:①安排课程表②分析教学任务③研究学生的学习特点④选择并确定教学模式⑤规划教学单元和课⑥组织教学活动⑦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与结结果。
P108判断教学,是学校进行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包含以下三个方面①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②教学与教与学两个方面活动组成;③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P110简答教学的一般任务:①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②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③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④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P113判断教学过程主要是一种认识过程
P114判断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P115论述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①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②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①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②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③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3.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的统一。(教学具有教育性是赫尔巴特率先明确提出的观点)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结合;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②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应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体能动性;③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
P118多选教学过程的结构:1.引起学习动机2.感知教材3.领会知识(中心环节)4.巩固知识5.运用知识6.检查知识
P121多选教学原则的来源:1.从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2.古今中外教学经验3.根据规律推到出来
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
论述我国中学教学原则及运用:
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要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言语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知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基本要求:①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手段;②只管要与讲解相结合;③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的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基本要求:①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②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③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④发扬教学民主。
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的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能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以利知识技能的运用。基本要求:①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②重视组织各种复习;③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
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是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基本要求:①按教材系统性进行教学;②注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③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失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基本要求:①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②采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生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
问题解决问题,达到学会懂会用、学以致用。基本要求:①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②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③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
我国常用的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述、讲解和讲演)、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练习法和实验法。
P130选择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备课、上课(中心环节)、作业的检查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选择备课是教师教学工作的起始环节,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备课的基本要求:1.钻研教材2.了解学生3.研究教法4.制动教学进度计划
P132选择课程分类:①根据教学的任务可分为:传授新知识(新授课)、巩固新知识课(巩固课)、培养技能技巧课(技能课)和检查知识课(检查课)。②根据使用的主要教学方法份为:讲授课、演示课、练习课、实验课和复习课。
P133选择构成课的基本组成部分由: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和布置课外作业。简答上好课的基本要求:①目标明确;②内容正确;③方法得当;④表达清晰;⑤气氛热烈;
P150选择德育内容是指实施工作的具体材料和主体设计,是形成受教育者品德的社会思想政治准则和道德规范的总和。
我国学校德育的内容主要有: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P153单选德语过程通常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方法四个相互制约的要素构成。
P154判断单选德育过程的基本毛段是社会通过老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论述德育过程的规律:1.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①知,即道德认知,是人们对道德规范及其意义的理解和掌握;情,即道德情感,是人们对社会思想道德和人们行为的爱憎、好恶等情绪态度,是进行道德判断时引发的一种内心体验。意,即道德意志,是为实现道德行为所作的自觉努力,是人们通过理智权衡,解决思想道德生活中的内心矛盾与支配行为的力量。行,即道德行为,是人们在行动上对他人、社会和自然所作出的行为反应,是人的内在的道德认识和情感的外部表现,是衡量人们品德的重要标志。②知情意行四个基本要素因是相互作用的,其中,知识基础,行是关键,2.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规律;3.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④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
P157简答中学德育的原则:2.导向性原则:基本要求①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②德育目标必须符合新时期的方针政策和总任务的要求。③要把德育的理想性和现实结合起来。2.疏导原则:基本要求:①讲明道理,疏导思想。②因势利导,循循善诱。③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3.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马卡连柯说“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基本要求:①爱护、尊重和信赖学生;②要求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做到合理正确,明确具体和严宽适度。③要求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认真执行。4.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5.因材施教原则。
P158多选德育的途径: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劳动、共青团活动和班主任工作。
德育的方法:说服法、榜样法、锻炼法、陶冶法和表扬奖励与批评处分。
P174多选班级管理的几种模式:常规管理、平行管理、民主管理和目标管理。
P178多选班集体的教育价值:
班集体的特征:①明确的共同目标;②一定的组织结构;③一定的共同生活的准则;④集体成员之间平等、心理相容的氛围
班集体的教育作用:①有利于形成学生的群体意识;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与适应能力;③有利于训练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P180简答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①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②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③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④组织形成多样的教育活动;⑤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P182判断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①班主任是班级建设的设计师;②班主任是班级组织的领导者;③班主任是班级人际关系的艺术家;
班主任班级管理的内容与方法:①了解学生,研究学生;②组织和培养班集体,设计和建立好的班集体是班主任的首要任务③协调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
第二篇:《语文教育学》提纲(编辑完)
《语文教育学》教学提纲(2007级)
绪论:语文教师的修养包括四大方面:德、学、才、识
一、“德”——思想品德: 1.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2.健康的情感、情趣、情操
3.高尚的职业道德
二、“学”——学业知识: 1.汉语言文学专业知识
2.教育学科知识
3.文化科学知识
三、“才”——聪明才智: 1.语文设计、备课的能力
2.语文施教能力
3.语文考评能力
4.语文科研、教研能力
四、“识”——远知卓见:终身教育的观念、立体教育的观念、开放教育的观念、学习的观念、教学的观念等
第一章
语文教育
一、我国语文教育的产生、演进与发展的三个时期 1.古代语文教育的产生
依附于其它学科,尤其是社会科学学科,未能独立成科。2.近现代语文教育的演进
清朝末期,我国近代教育开始形成,学校实行分科教学,语文独立成科,并以“国文”名称出现。3.当代语文教育的发展
1949年,根据叶圣陶等人的提议,将“国文”、“国语”合称“语文”,并在全国中小学开设。
二、语文教育系统的结构及其特点
1.家庭语文教育:家庭语文教育是终身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又是一个人接受语文教育的起点。
家庭语文教育具有继承性、基础性的特点。2.社会语文教育:个体语文能力的形成不仅取决于家庭的语文学习,而且与社会语文教育有着直接的关系。
社会语文教育具有广泛性、动态性 的特点
3.学校语文教育:学校语文教育包括从小学、中学到大学以至各级各类成人的语文教育。
可以这么说,全民语文素质的提高主要取决于学校语文教育的水平。学校语文教育是整个语文教育的核心。
学校语文教育具有规范性、选择性 的特点。第二章 语文课程的性质和语文教育的目标
一、语文课程的性质(《课程标准》的表述)
在语文教育观念体系中,最为核心的是性质观,它统帅语文教育的全局,决定语文教育的发展方向。(于漪)
2000年《语文教学大纲》: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01、2003年《语文课程标准》: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1.语文具有明显的工具特点:语文是交际工具;
语文是思维工具;
语文是学习工具; 2.语文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文化;
语文教材的内容也汇集着人类的文化成果; 3.语文应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作为工具有特殊性;
语文所体现的文化也有特殊性。4.语文课程的其它属性
二、语文教育目标的构成
1.语文德育目标(思想道德品质、个性心理品质)2.语文智育目标(语文知识、语文能力、语文智力)3.语文美育目标(美育知识、美育能力)
二、基础教育“语文课程目标”:(语文课程目标的转型与重建、作用和特征、目标设计的“三个维度”、义务教育阶段课程目标的“五个领域”、普通高中课程目标的“五个方面”“两个部分”)基础教育“语文课程目标”
1.语文课程的价值转型与目标重建
(1)价值转型:基本价值取向——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顺应时代潮流,追求新的课程理念。
(2)目标重建:确立新的知识观;
确立新的学生观;
确立课程与社会生活的联系。2.语文课程目标的作用和特征
(1)作用: 导向、推进、控制、评价、管理。
(2)特征: 连续性和阶段性;明确性和模糊性。
3.语文课程目标设计的三个维度(纵向):知识和能力 ;过程和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4.语文课程目标简述
义务教育阶段:五个领域(横向):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普通高中阶段:五个方面: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
两个部分:必修课程、选修课程
第三章、语文课程标准与语文教材
一、“语文课程标准”及其性质、作用
1.语文课程标准:由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制定颁发的规范语文课程的指导性文件。
2.性质:语文课程标准是语文课程的总体设计。它从整体上规定语文课程的性质及其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规范和确定语文课程目标、内容范围、顺序,是语文教师教学工作的指南,也是编写语文教材和评估、考试命题的依据。3.作用:编写教材的依据;
组织、安排教学的依据;
教学质量评估的依据;
考试命题的依据。
二、了解我国语文课程标准的沿革(清末民初、民国年间、建国以后)1.清末民初:学科初建期,课程标准简略、模糊、笼统;
2.民国年间:《国语课程纲要》(1923年)是我国现代教育史上第一个完整的语文课程标准。3.建国以后:一个不断改革、完善、发展的过程。
三、“中学语文教材”及其功能、结构类型、基本构成要素
1.“语文教材”的概念:(1).泛指:凡是能对别人的语文修养产生影响的书面、非书面语文材料。也称“大语文教材”。
(2).特指:根据课程标准编写的,用于学校语文教育的一切资料。也称中学语文教学资料。
(3).专指:学校语文教材系列中具有重要地位的语文教科书,即语文课本。
2.功能:(1).智德启迪(2).语文历练
(3).语文积累(4).知识扩展
3.语文教材的结构类型及构成要素
(1).结构类型:分编型教材;合编型教材
(2).基本构成要素:范文系统(即课文);知识系统(以语文知识为主)
助读系统(助读材料);实践活动系统
四、了解我国语文教材的产生与发展(语文教材的雏型、形成、发展及我国当代语文教材)1.我国语文教材的产生与发展
(1)语文教材的雏型(古代语文教育时期)
无专用课本,但渐成“文选型”读本
较有代表性的读本有:《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
“ 四书”、“五经”
《昭明文选》《古文辞类纂》《古文观止》(2)语文教材的形成
语文的独立成科,产生了相对独立的语文教材。
有一定影响的教材:
1914年《最新国文教科书》
庄 俞编
1907年《中学国文读本》
林 纾编
1907年《中学堂国文教科书》
吴增祺编
1915年《国文教本评注》
谢元量编(3)中学语文教材的发展
“五四”新文化运动是语文教材发展的一个契机,我国语文教材进入发展期。
具有代表性的教材:
1924年 《初中国语教科书》
顾颉刚
叶圣陶合编
1935年
《国文百八篇》
叶圣陶
夏丏尊合编
1946年 《中等国文》
陕甘宁教育厅编
1948年 《开明新编国文读本》 叶圣陶
朱自清
吕叔湘合编
分:甲种本(白话文):《开明高级国文读本》
乙种本(文言文):《开明文言读本》
语文教材的发展体现在两方面:
A.教材内容发生变化:文言文体不再独霸教材;
选文内容多样化。
B.教材编排方法发生变化,体现了作为“教材体系”的特点。
(4).我国当代语文教材
以统编教材为主,“新课标”倡导“一纲多本”。
A.在《中等国文》基础上修订
B.分编教材《汉语》、《文学》
C.大跃进时期教材(无大纲)
D.按第二套“大纲”编排(“文革”期间没有统一教材)
E.按第三、四套“大纲”编排
F.按第五套“大纲”编排
G.按“课程标准”编排(一纲多本)
五、语文教材的使用 1.了解教材编写的概念
2.统观全套教材,理解编辑意图 3.熟悉整册课本,明确教学重点 4.钻研教材内容,研究教学策略 5.灵活运用,适当调整
科学使用教科书的要求:
1.总观全局,统筹安排;(整体性原则)2.目标明确,重点突出;(目的性原则)3.尊重教材,灵活运用。(灵活性原则)
第四章、中学语文教学原则
一、“语文教学原则”及其内容、实施要求
1.语文教学原则:是语文教学中特有的原理、法则,体现着语文教学的固有规律,对中学语文教学有着重大的指导作用。
(1)语文教育与思想陶冶、审美培养相渗透的原则 贯彻原则的要求
1.树立形式与内容想统一的理念,避免人为割裂
2.必须坚持在语文教育中渗透式地进行思想教育和审美教育(2)语文学习与思维训练同步发展的原则 贯彻原则的要求
1.要根据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进行 2.思维训练要坚持在语文学习中穿插进行(3)阅读写作与口语交际协调发展的原则 贯彻原则的要求 1.坚持全面训练的观点,阅读、写作与口语交际不可偏废 2.寻找结合点,兼顾单项训练
(4)语文课堂学习与课外活动相配合的原则
贯彻原则的要求:(基本要求)以课内带动课外,以课外促进课内;得法于课内,发展于课外。1.语文教师要更新观念,真正树立大语文教学观 2.发挥课堂语文教学对课外语文活动的指导作用。3.要加强课外语文活动的目的性和计划性 4.要创设良好的语文环境
(5)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创造能力的培养并举的原则 贯彻原则的要求
1.遵循语文学习的规律,加强“语文基础”,提高“语文素养”。2.更新教学理念,注重创造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创造思维品质。
第五章
阅读教学
一、阅读的性质、阅读能力结构;
(一)阅读的性质
1.阅读的观念
传统阅读观念:阅读是吸收、接受信息,是从书面语言中提取信息。
现代阅读观念: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是人类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真正的阅读是读者与作者的心灵对话。
2.阅读的性质:
阅读是一种智力活动,是人类特有的一种复杂的高级心理活动。
阅读是一种再创造的实践活动,是人们认识自我,发展自我,更新自我,完善自我的过程。
(二)阅读能力结构
1.阅读感受能力(认读能力):对阅读材料的语言文字的感知能力。
2.阅读理解能力:以阅读感受能力为基础,对读物意义作深入的领会和把握的能力。
3.阅读欣赏(鉴赏)能力:在全面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对作品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进行审美的能力。
4.阅读评价能力:在理解、欣赏的基础上对阅读材料思想内容、表现形式、风格特点等作出价值判断的能力。
5.阅读迁移能力;把阅读过程中所获得的知识贮存起来,在需要的时候提取出来,使知识转化为能力,文本转化为实践的能力。
6.阅读创造能力:指在阅读中有新的发现,提出或解答作品原有内容之外的新问题的能力。
二、“阅读教学”及其目的、内容 1.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语文教学中承担的培养职能最多,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2.阅读教学的目的及内容
(1)目的:丰富知识,提高认识,陶冶性情,造就品格
发展智力,培养独立阅读的能力
养成读书的良好习惯(2)内容:阅读习惯态度的形成阅读能力的培养
阅读方法的指导
三、“阅读教学过程”及其常规过程(引导—研读—运用)1.“阅读教学过程”
阅读教学过程是“对话”过程,是学生感受、体验和理解文本的过程。
阅读教学过程要养成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并从中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形成健全人格。
阅读教学过程的要素:教师;学生;教材;教学手段
2.阅读教学的常规过程:引导过程;研读过程;运用过程
(1)引导过程(导入阶段)
基本任务:确定目标,激发兴趣。
基本内容:预习(学习的准备阶段)
解题(可在结束阶段进行)
介绍相关情况(有助于下文理解)
课前谈话(即言语导入)(2)研读过程(中心环节)
通过研读,达到对文本内容的感知、理解、体验;
研读过程应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
研读过程的三个阶段:1)感知阶段
2)分析理解阶段
3)综合阶段
1)感知阶段: ○目的:整体感知课文。
任务:清除阅读障碍,感知大意提出问题。
2分析理解阶段: ○
目的:质疑探索,求得结论
任务:分析文本的结构、内容要素、写作技巧、语言、重点之处等。
方式:A.以文章层次结构为依据顺次进行分析;
B.以某一问题为重点思路展开分析。3综合阶段:目的:归纳、总结、概括 ○
任务:概括中心;总结写作特点;等。(3)运用过程(实践的过程,实现“迁移”的过程)
通过实践,学生学会阅读,形成阅读习惯,并加深感受、体验和理解,实现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
四、语文教育方法及语文教学中的常用方法 1.语文教学方法:
指在语文教育过程中,师生为了实现总体教育目的和语文教育目标而采取的教与学的活动方式、手段的总称。
教学方法包括:(1)教师施教的方法:
A.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
使学生明确语文学习的重要性;
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
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
B.课堂教学的方法(语文教学常用方法)
(2)学生学习的方法(学生的语文学习)
2.语文教学的常用方法
(1).阅读法:课堂上通过反复阅读,逐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的一种教学方法。
基本方式:朗读(诵读)、默读(速读)
(2).讲授法:教师借助课堂教学语言,系统地传授知识,发展智力,陶冶性情的一种传统课堂教学方法。
基本方式:讲述、讲解、串讲、评点、评析等。
(3).讨论法:课堂中师生、学生间进行多向信息交流的教学活动方式。
基本方式:提问式(问答式)、谈话式、讨论式。(4).练习法:通过练习加深理解,巩固知识,实现知识迁移的课堂教学活动方式。
(5).比较法: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文因素集中起来进行比较分析,探寻规律特点,加深认识理解的一种教学方法。
基本方式:求同比较、求异比较、相似比较。
五、各类课文的教学: 1.课文教学的基本内容
(1).识字教学:增加识字量,为阅读提供必要的基础。
(2).词语教学:积累丰富词汇,掌握词语意义,选择和运用词语,是研读课文的必要环节(3).句子教学:掌握基本句型,领会句子含义分析、理解句子间的关系,懂得造句规律和方法,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提高语言表达技巧。
(4).段落教学:段落教学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环节。
内容包括:段落层次的划分、层段大意的概括、段落内在的逻辑关系及其过渡照应等、段落结构在表达上的作用功能。
(5).篇章教学: 对文章整体的研讨与把握(包括内容与形式)。
1)理解文章的内容(文章主旨教学)
具体分析文本,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基本内涵、感受作者的思想情怀、认识作品的社会意义、归纳作品的主题思想。
2)体味文章的写作特色(写作技巧教学)
认识文章的结构特色、把握文本的表达方式、体会文章的语言风格等,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提高鉴赏水平和表达能力。
2.常用文体(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的教学内容);
常用文体的教学是培养学生阅读、写作、观察、思维等能力的基础,是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着眼点。
常用文体的教学应强调其实用性,突出其基础性,加强其实践性,注意引导学生分析思想内容,掌握结构特点,体味语言艺术。
1.分析思想内容
(1)记叙文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
以叙事为主:着重分析事件的起因、经过、结局,理清思路,把握重点,揭示主题。
以记人为主:着重分析人物形象,把握其性格特点,体会作者的态度,揭示主题。
以状物为主:透过文章所描摹的“物”,挖掘作者所寄托的 “志”,领会主题。
以写景为主:辨析融于景物中的“情”,提炼主题。
(2)说明文以解说事物、阐明事理、传播知识为目的,具有知识性、科学性、客观性的特点。分析思想内容要引导学生准确把握被说明事物的特征,理解其说明的详略,体会其写作目的。
(3)议论文是作者凭借理性思维,运用逻辑的方法对客观事物进行阐述、评价,从而表达思想观点的一种文体。对其思想内容的把握主要是引导学生分析论点、论据、论证过程,理清作者思路,领会作者观点。2.掌握结构特点
(1)记叙文一般按线索来结构文章,如时间、空间、时空交织、情感、事理、逻辑等。
(2)说明文的结构要遵循“言之有序”的原则,所以要通过分析说明的顺序来把握说明文的结构特点。说明的顺序一般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3)议论文最基本结构模式: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把握议论文的结构,关键是分析论证过程中呈现的逻辑结构。论证的逻辑结构主要有:总分、并列、层进、对照等。3.体味表达艺术:细致体味其独特的语言艺术魅力。(1)记叙文的语言丰富多彩、生动形象。
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涵泳体味,潜移默化,启发联想、想象,提高学生的语言修养。(2)说明文的语言浅近、明了、准确。
引导学生仔细琢磨说明文的语言,体会其语言特点,培养敏锐的观察力和迅速捕捉事物特征的能力。
(3)议论文的语言准确、周密、鲜明、逻辑性明显、概括性强。
引导学生学习议论文的语言表达方式,把握其语言特点,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3.文学作品教学的作用及内容(1)、文学作品教学的作用
A.学习文学作品生动丰富的语言,提高学生语言能力; B.有利于落实文学教育、人文教育的目标;
C.借助文学形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行情感教育、品德教育、审美教育; D.有效培养、发展学生的联想、想象、创造能力。(2)、文学作品教学的要求 A.情感因素与理智因素并重 B.充分发挥文学作品的审美功能 C.重视朗读训练,强调语言教育
(3)、文学作品教学的内容 A.把握各种文学式样的基本特征
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主要指诗歌、散文、小说、剧本等式样,具有明显的虚构性。
式样不同,特点也不同,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把握其基本特征。B.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
艺术鉴赏能力即是感受美、欣赏美,进而创造美的能力。
语文教材中的艺术美主要指:立意美、形象美、结构美、形式美、语言美,等)C.激发和培养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
课内阅读是课外阅读的基础;
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归宿。
4.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的教学内容与方法 诗歌教学要点
(1)内容:分析结构艺术;分析语言、表现手法;等(2)方法:
主要方法:重视朗读,反复吟诵
A.读讲结合(各种类型的诗歌)
B.以读为主(抒情色彩强烈的诗歌)
C.以讲为主(内涵深刻语言难懂的诗歌)
散文教学要点
(1)内容:掌握形式美;分析意境美;欣赏语言美。(2)散文教学的方法:抒情讲读法;
品味诵读法;
欣赏分析法。小说教学要点
(1)内容:把握情节线索;分析人物形象;分析典型环境。(2)方法:
A.讲述法(精要恰当,重在帮助理解)
B.比较法(在比较中鉴赏)
C.讨论法(重在培养分析能力)
D.问答法(解决疑难,训练某种能力)
剧本教学要点(戏剧是一种综合艺术,剧本是戏剧文学作品)剧本教学的主要任务为欣赏。(1)内容:
分析情节结构,把握戏剧矛盾冲突;分析剧本语言(台词为主);了解戏剧的一般常识。(2)方法:朗读法;比较法;读写结合法;表演评论法 5.文言文教学的作用、内容及方法
(一)文言文教学的作用:
1、认识作用:文言文记载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学习文言文,是掌握汉语的精髓,有效地了解、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历史文化遗产的途径。
2、借鉴作用:文言文语言简练生动,立意深远、结构严谨,对阅读写作具有借鉴作用。
3、教育作用:教材所选的文言文,思想性、科学性强,内容丰富充实,具有明显的思想教育、审美教育作用。(二)文言文教学的内容
1.字、词、句教学(目的是疏通文意)
字:识字,认读
词:实词,虚词
句:不同于现代汉语的特殊句式
2.翻译训练:直译为主,方式灵活多样
翻译要求:信:译文内容忠于原文
达:译文表达流畅通顺
雅:译文语言优美生动 3.古代知识的学习
包括:文体知识
文学知识(作者、背景、文学地位等)
古代文化知识(典籍文物制度、风土人情、文化教育、科学发明等)4.思想内容的学习
正确理解、分析、评价古代作品,接受古代文化的熏陶,获得思想、审美教育。
(三)、文言文教学的方法
1.诵读法:传统而有效的文言文阅读法。2.串讲法:按顺序讲解词句,串通文意。3.答疑法:重在鼓励学生质疑解疑。
4.点睛法(即点评):在自我阅读的基础上作中肯、准确的评讲。
5.自译法:通过阅读原文和注释,完成对课文的翻译(包括口译和笔译)。
第六章、写作教学
一、写作教学的任务及写作教学计划(单元写作计划);
(一)写作教学的任务
1.写作教学:就是教师运用科学的、系统的方法,指导学生进行各种写作训练。2.写作教学的任务
(学生作文不同于应用写作、文学创作)
1)育人训练;
2)积累训练;
3)思维训练;
4)语言训练;
5)技能训练;
6)文体训练; 7)写作速度训练。
(二)、写作教学计划的制定
1.写作教学计划的分类
整体计划:按《课程标准》要求制定的学段计划。
阶段计划:一个学期拟进行的写作训练。
单元计划:单次作文的教学安排(一般以教案形式完成)。
2.单元计划的内容
A.训练的目的、重点、方式、课时安排;
B.写作指导内容(作文要求、指导要点);
C.作中指导内容(重点的指导对象、初稿的指导);
D.作后评改(评改重点、方式、要求内容)
二、写作教学过程的主要环节(命题—作前指导—作中指导—作后批改评讲)1.命题:教师根据训练计划确定某次写作训练的方向。命题方式: 直接命题:教师给定题目,学生按题作文。
间接命题:教师提供题意,学生根据题意及要求自行拟题。2.作前指导:指在学生动笔之前所进行的指导。作前指导启发性、针对性的原则。作前指导的内容:
A.指导学生观察生活,积累素材,做到多看多听,多问多比,多写多记。
B.指导学生审题立意、取材构思。指导时可采用分析法、比较法、讲解法、诱导法、讨论法等。
C.指导学生列提纲,打草稿。这是一种能有效纠正写作过程随意性的训练。3.作中指导:在学生动笔过程及完成草稿后的指导。指导内容:
学生写作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指导方式:
个别指导为主,可采用咨询、答疑等多种方式。
4.作后批改、评讲:教师对学生完成的作文作出基本的评价(既是评价,更是指导)。
1)批改:对学生的作文作出书面或口头评价(批改时要注意尊重学生、兼顾内容与形式、注意启发性针对性原则)
批改的方式:
A.学生互批互改 B.教师批改(面批面改;书面批改)
C.师生共同批改 批改的内容:(改、批、记录)
改: 对语言文字作直接改动,使字、词正确,句子通顺。批(批语):
旁批:针对局部问题提出意见。
总批:评语对作文作整体评价。
批改记录:(为教师的评讲提供材料)2)作后评讲:
针对学生该次作文的具体情况作总结性的讲述评论。
(评讲要求作到:有计划,典型、具体;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
评讲方式(类型):
综合式评讲;典型式评讲;专题式评讲;对比式评讲。
三、写作能力的构成及培养
(一)、写作能力的构成
1、写作的一般能力:主要包括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联想、想像能力。
2、写作的专门能力:
审题能力、立意能力、谋篇布局(选材和构思)能力、表达能力、修改能力。
(二)、写作能力的培养 1.写作能力培养的基本原则 A 从模仿到创造:
学生写作能力发展的一般规律是:积累、模仿、创造。B 勤于思考总结与练笔
模仿忌“形似”而求“神似”,只有多思考、勤总结,并保证足够的练笔“量”,才能有效提高写作能力。C 先放后收
所谓“先放”,就是首先要让学生可写,敢写;“后收”,就是在学生可写的基础上,逐步使其符合作文“规矩”。
D 单项训练和综合训练结合
“ 单项训练” 是分解难度的有效途径与方法,“综合训练” 则是写作教学的最终目的。2.作文能力培养的方法(即作文训练的方法)
A.单项作文训练
B.命题作文训练
C.供材料作文训练
D.想象作文训练
第七章
口语交际教学
一、“口语交际教学”及其内容、方法
(一)、口语交际教学的内容 1.良好的口语交际态度与习惯
A.耐心而专注地倾听;
B.自信而负责地表达;
C.灵活而机智地应对。
2.基本的口语交际能力
A.听话能力:
辨音识义的能力,记忆整合的能力,理解语义的能力,评判话语的能力。
B.说话能力:
思维阶段:组织内部语言的能力;
转换阶段:快速语言编码的能力;
表达阶段:运用语音、语体等的能力。
E.话题作文训练
F.研究性作文训练
G.自主作文训练
二、口语交际教学的方法
1、听讲
2、诵读
3、复述
4、答问
5、讲述故事见闻
第八章
语文综合性学习
一、“语文综合性学习”及其特点、实施基本程序
(一)、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内涵 1.综合性学习
综合性学习就是超越传统的单一学科界限,按照水平组织的原则,以单元的形式,将人类社会的综合性课题与学生关心的问题统一起来,通过学生主体创造性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有机地将知识与经验、理论与实际、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结合起来,以提高学生综合解决问题能力,促进知情意行和谐统一的发展。2.语文综合性学习
语文综合性学习就是以语文学科为依托,以语文学科与其它学科、学生生活与社会生活之间的整体联系为主线,以问题为中心,以活动为主要形式,借助综合性的学习内容和综合性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一种课程组织形态。
(二)、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特点 1.整体性
整体的培养目标,综合的学习内容及方式。
2.自主性
学生既是决策者又是实施者。3.开放性
6、专题演讲
7、即席发言
8、讨论或辩论
9、创设生活场景
学习内容、学习形式等的开放。4.探究性
综合性学习的过程就是探究的过程。
(三)、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施过程
基本程序:确定学习主题——制定学习方案——开展探究活动——交流与分享探究成果
第九章
语文教学评价
一、“语文教学评价”及其特点、作用、主要方法。1.语文教学评价概述
内涵:语文教学评价是依据一定的教学目标和标准,在系统搜集资料并加以分析的基础删上,对教学过程及结果所做的价值判断 2.特点:
3.作用:
反馈(反馈信息)激励(强化学习动机)甄别
导向(影响教与学的方向,规定教与学的内容,影响教与学的过程)4.方法 观察法 问卷调查法 纸笔测验法
第十章
语文德育与语文美育
一、“语文德育”及其特点、内容、方法;
(一)、语文德育及其特点 1.语文德育
语文德育,即是语文课程的人文教育。它是语文教育的灵魂,其目的在于求“善”,它与语文智育、语文美育共同承担着培养“健全人格”的任务,是全面发展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2.语文德育的特点
1)非系统性
2)灵活性
3)渗透性
日常调查法 表现评价法 卷宗存档法
(二)、语文德育的内容 1.爱国主义教育 2.政治思想教育 3.革命理想教育 4.道德品质教育
(三)、语文德育的方法 1.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德育 2.在写作教学中渗透德育 3.在口语交际教学中渗透德育 4.在综合性学习中渗透德育
二、“语文美育”及其特点、内容、方法
(一)、语文美育及其特点 1.语文美育:
语文美育,即语文审美教育,也就是增强学生的审美观念、健全学生的审美心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的教育,它是语文教学的归宿,基目的在于求“美”,它与语文智育、语文德育共同承担着培养“健全人格”的任务,是全面发展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2.语文美育的特点
1)形象性
2)情感性
3)自由性
(二)、语文美育的内容 1.增强学生的审美观念 2.健全学生的审美心理 3.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1)审美感受力(感受美)
2)审美鉴赏力(发现美)
3)审美创造力(创造美)
(三)、语文美育的方法 1.阅读教学中美育 2.写作教学中美育 3.口语交际教学中美育 4.综合性学习中美育
第三篇:七天背完《教育学》知识点 教师考编范文
七天背完教育学
最新教师招聘笔试教育学各章知识点整理总结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 教育及其产生发展
★
一、教育的概念: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本质属性),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教育最基本的功能是培养人才)
1、“教育”一词最早出现在《孟子.尽心上》
2、广义的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3、教育的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继承性、长期性、生产性、民族性。
4、教育起源
5、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6、教育的功能:按对象分为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
按方向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
按呈现的形式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
二、教育的发展历程
1、原始社会的教育特点:原始性、非独立性、全民性、自发性、无阶级性。
2、古代社会的教育:奴隶社会初期,人类出现了专门的教育形式即学校。使教育成为独立的形态。东西方共同特征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
★(1)古代中国:
……夏代,我国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瞽宗是商代大学特有的名称。
……西周,“学在官府”并有:“国学”“乡学”之分。其教育内容是以礼乐为中心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春秋战国:稷下学宫。
……两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魏晋南北朝:立国子学与太学、九品中正制。
……隋唐:六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二馆(崇文馆、弘文
馆)。
……宋元明清:八股文。
★(2)古代印度:婆罗门教育与佛教教育
四个等级按高到低: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
★(3)古代埃及:“以僧为师、以吏为师”
文士(书吏)学校。★(4)古希腊罗马:雅典教育注重身心的和谐发展
斯巴达教育以军事体育训练和政治道德灌输为主。
★(5)中世纪的欧洲:西欧进入封建社会后,形成了教会教育和骑士教育。
教会教育神学和七艺: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骑士教育组要内容:七技:骑马、游泳、击剑、投枪、打猎、下棋、吟诗。★(6)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意)维多利诺(尼德兰)伊拉斯谟(法)拉伯雷
和蒙田
人本主义、古典主义、世俗性、宗教性、贵族性、3、近现代的教育:1763年德国普及义务教育
20世纪后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特点(趋势):教育的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教育现代化最重要的标志即受教育者的广泛性&平等性)、多元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简答、填空
……教育民主化的内涵:a.实现教育机会均等;b.师生关系民主化;c.教育方式、内容民主化;d.教育自由化。
……教育在提升人类地位中的作用:教育对人的价值的发现、潜能的发掘、力量的发挥、个性的发展。
第二节 教育学概述
一、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教育学的根本任务:揭示教育规律;教育问题是推动教育发展的内在动力。
二、教育学的研究价值:
宏观:超越日常教育经验、科学解释教育问题、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
微观(学习研究教育学的意义):a.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掌握教育规律,指导教育实践;b.利于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掌握教学规律,提高教学质量;c.利于掌握学生思德发展规律,做好教书育人工作;d.利于教师构建合理优化的知识结构,提高教育理论水平和实际技能;e.有助于培育创新精神,积极投身教改。
三、教育学的发展概况:
(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1.中国萌芽阶段的教育思想: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教育文献《学记》……填空题
《学记》中的教学思想:教学相长、尊师重道、藏息相辅、豫时孙摩、启发诱导、长善救失、学不躐等。
2.西方萌芽阶段的教育思想:
……苏格拉底把教育分为讽刺、定义、助产三阶段,称为产婆术(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思索,自己得出结论,为启发式教学奠定了基础)。……填空题
……柏拉图,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其代表作《理想国》中;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其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她的著作《政治学》中;最早提出“教育要适应儿童的年龄特征,进行和谐发展”。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
……古罗马的昆体良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他的《雄辩术原理》(论演说家的教育)是西方第一本教育专著。
(二)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填空、简答
1.教育学学科的建立
(1)夸美纽斯:
a.1632年出版的《大教学论》是教育学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近代第一本教育学专著。
b.在此书中提出了“泛智教育”的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艺术”。
c.教育适应自然、学制系统、班级授课制、d.教学原则:直观性、系统性、量力性、巩固性、自觉性。
(2)卢梭:《爱弥儿》,主张自然主义教育,认为让儿童顺其自然的发展是最好的教育。被誉为“教育上的哥白尼”……填空题
(3)康德:1776年,在大学哲学课中开讲教育学,他是将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在大学里讲授的第一人。“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动物”
(4)洛克:他在《教育漫话》中,提出了著名的“白板说”,认为人的心灵如白板,观念和知识都来自后天,并得出结论:天赋的智力人人平等,“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亦称教育万能论)……名词解释:白板说★。
洛克提出了完整的绅士教育体系。
(5)裴斯泰洛奇:第一个提出“教育心理学化”的教育家
2.规范教育学的建立
(1)赫尔巴特(注意与夸美纽斯比较)“现代教育学之父”
a.1806《普通教育学》的出版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
b.赫的贡献在于把道德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的基础上,把教学理论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将心理学引入教育学的第一人),奠定了科学教育学的基础。因此被称为“现代教育学之父”&“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
赫最主要的教育观点是:教育的最高目的是道德和性格的完善。
c.预备、提示、联系、总结、应用。形成了传统课堂中学、教材中心、教师中心的特点。
c.赫被看做是传统教育理论的代表,主张教师中心论。
(2)杜威
a.代表作《民主主义与教育》
b.是现代教育理论的代表。强调儿童在教育中的地位,是儿童中心主义的代表人物,与赫尔巴特针锋相对。(儿童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
c.杜的主要观点是: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造。
d.“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教育无目的论、五步探究教学法
(三)20世纪教育学的多元化发展:
二十世纪主要的教育学流派:实验教育学(代表:拉伊&梅伊曼);文
化……;实用主义…… ;马克思主义……;批判主义……。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建立(科学教育学的建立)
1939年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阐述了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并极其重视智育及教养的的地位和作用,提出了一套比较严格和严密的教学理论。该书被公认为世界上第一部马克思的教育学著作,并对我国建国后乃至现在的教育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我国教育家杨贤江的《新教育大纲》是我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
Ps:提出“人力资本”理论的学者是舒尔茨。
(四)当代教育学理论的新发展
赞科夫:《教学与发展》
布鲁纳:《教育过程》 结构教学论
瓦根舍因:范例方式教学理论
皮亚杰:《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论述智力发展的阶段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和谐教
育,认为学校教育的理想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保罗朗格朗:《终身教育引论》
第二章 教育的基本规律
第一节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
一、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简答题、论述题 全重点
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是相互制约的关系,一定的社会经济制度影响和制约着教育,而教育有对社会经济制度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和作用。
(一)社会政治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
1.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2.……………………………受教育权;
3.……………………………教育目的;
4.……………………………教育内容的取舍;
5..……………………………教育体制。
(二)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具体也要看)教育受到政治经济制度的制约,同时又对政治经济制度有维护、巩固和加 强的作用。
1.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
2.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
3.教育促进民主化进程,但对政治经济制度不起决定作用。(每条具体看)(Ps: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二、教育与生产力水平……简答题
教育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同时又对生产力发展起促进作用:
(一)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1.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2.……………………………教育结构的变化;
3.……………………………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
4.…………………………… 学校的专业设置;
5.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20世纪60年代,美国舒尔茨
人力资本理论,教育投资是人力资本的核心)
(二)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教育的经济功能):
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2.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三、教育与科学技术……论述题
(一)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1.科学技术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
2.………………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
3.………………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4.………………教育技术。
Ps:现代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因是科技进步
(二)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
1.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再生产
2.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
3.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高校尤其明显)
4.教育促进科研技术成果的开发利用。
四、教育与文化
(一)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
1.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
2.………………内容的选择; 3.………………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
(二)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教育的文化功能): 1.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 2.…………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
3.…………选择和提升文化的作用;
4.…………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
★
(三)校园文化(华勒首先提出此概念)
1.概念:学校全体员工在学习、工作和生活的过程中所共同拥有的价值观、信仰、态度、作风和行为准则。包括:校园物质文化、校园精神文化(校园文化的核心内容&最高层次)和校园组织与制度文化。……名词解释
2.特征:互动性、渗透性、传承性。
3.校园文化的创建策略:
1)主题统揽策略 2)个性塑造策略 3)传统拓展策略 4)重点突破策略
4.学校文化由观念文化、规范文化和物质文化组成。
五、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1、教育自身的历史继承性;
2、教育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
3、教育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平行性;
第二节
教育与人的发展
一、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 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身心特点向积极方面变化的过程。
★
二、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简答题、名词解释
(一)内发论(遗传决定论):
1、是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理论之一,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
2、代表人物:
孟子:性本善佛洛依德:性本能威尔逊:基因复制 格塞尓:强调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的决定作用
霍尔:一辆遗传胜过一吨教育;
高尔顿:遗传决定论的鼻祖,个体的发展及其个性品质早在基因中就决定了
(二)外铄论(环境决定论):
1、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
2、荀子(性恶论);洛克(白板说);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填空题
(三)多因素相互作用论(共同作用论)
三、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简答题
(一)遗传(生物因素)
1、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可能性。
(注:但遗传素质不决定人身心发展的现实性,王安石的《伤仲永》中的仲永就是其中的例子。“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说明遗传具有一定的可塑性,它会随着环境、教育的改变和人类生活实践的深入等作用而发生变化。)
2、遗传素质的个别差异是人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的原因之一。
第四篇:先进事迹(完)
时间:2课时
地点:学习室
授课人:指导员
参加人:全体官兵
内容:雪峰垂泪,平溪呜咽(宋文博先进事迹报告)
一个生命永远定格在2009年6月14日凌晨4时30分。
这一天,湖南省邵阳市洞口县消防大队政治教导员宋文博因带领官兵参加抗洪抢险疲劳过度,引发高血压、脑出血,经抢救无效壮烈牺牲。
年仅37岁的宋文博,用19年的军旅生涯书写了新时期公安消防精神,用他的年轻生命践行了“人民消防为人民”的铮铮誓言。
“责任高于一切”
“我所做的一切注定是要为了人民,那是我的光荣,更是我的使命!”
在宋文博留下的一个笔记本扉页上,端端正正地写着“责任高于一切”。作为一名武警消防部队的基层警官,宋文博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冷暖安危挂在心头。入伍19年来,他参加抢险救灾战斗500余次,从各种灾害事故现场抢救遇险群众18人。什么是责任?用宋文博自己的话说就是:“我所做的一切注定是要为了人民,那是我的光荣,更是我的使命!”
洞口县花园镇宝湾村的村民们永远不会忘记洪水袭来的那个夜晚,那个身材微胖、戴着眼镜,带领官兵全力搜救村民的年轻身影。
70岁的刘谋华老人在时隔四个月后讲起自己和老伴儿的救命恩人仍然抑制不住内心的悲痛,两眼含泪地告诉记者:“如果没有他们,我们就会被淹死。一个好人没有了,太可惜了!”老伴儿钟翠云更是泣不成声:“苍天不长眼啊,他这么年轻怎么就走了呢?如果可以一命换一命,我这个老太太愿意替他去死。”
6月8日,邵阳市洞口县境内普降暴雨,河水猛涨,山洪暴发,花园镇宝湾村、龙头村情况紧急,房屋倒塌,200多名群众被洪水围困,生命危在旦夕。9日凌晨2时35分,宋文博带领11名消防官兵赶来了。面对肆虐的洪水,面对亟待拯救的群众,宋文博不顾连日来的头痛和左脚的扭伤,始终和战友战斗在齐腰深的洪水中,全力以赴营救遇险群众。
他们打着手电筒、拽着绳子、趟着齐腰的洪水挨家挨户地搜救,连续奋战12个小时,终于在9日13时55分,成功疏散转移220名全部被困群众。当最后一名群众被解救出来后,宋文博一屁股跌坐在地上,左脚脚踝已肿得像个馒头。
山洪过后,宋文博又带着伤病率领官兵连续两个昼夜奋战在抗洪救灾第一线,帮助灾民清理污泥、抢救粮食财产、补修房屋,运送干净饮用水„„
如今的宝湾村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灾后重建,被冲毁的堤坝重新修建起来了,被夷为平地的废墟上盖起了二层小楼。村支书刘方前告诉记者:“我们永远怀念宋文博,是他和官兵们的努力换来了我们今天重建的可能,我们一定会把村子建设好,告慰他的在天之灵。”
“公生明 廉生威”
“手中的权力,只能用来为人民保安宁、谋幸福,绝不能用来谋私利。”
宋文博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没有组织的培养和战友的支持,就没有我的今天”。作为一名基层消防部队领导干部,宋文博19年来时刻警醒自己,手中的权力只能用来为人民保安宁,谋幸福,绝不能用来谋取任何私利,保持了一名共产党员的浩然正气。
2006年,宋文博的爱人曾志菊和姐姐想与朋友合伙开一家装饰材料店,并委托朋友办好了工商营业执照。宋文博知道后,第一次对妻子发了脾气,他告诉妻子,只要自己一天干消防,就决不允许家人利用自己的影响来做生意。在宋文博的坚持下,这张崭新的营业执照被一直锁在柜子里。
宋文博牺牲后,曾志菊把这张工商营业执照烧掉了。她说:“生前我没有拖他的后退,他死后也绝不会。”
由于肩负消防监督执法职责,宋文博经常会与一些宾馆、酒店、娱乐场所的老板打交道,面对物质、人情等诱惑,宋文博从来不为所动,但对于企业在消防方面的困难和请求,宋文博却是有求必应。
梁恩涵,是洞口县市场服务中心的副主任,一直负责单位的消防工作。每当碰到棘手的难题,梁恩涵就会去找宋文博“指点迷津”,宋文博不管多忙,都会不厌其烦地仔细讲解,有时甚至去现场仔细勘察,帮助指导他们以最少的资金实现消防达标。为了感谢宋文博的无私帮助,梁恩涵想请宋文博吃饭,可宋文博每次都说:“现在你们单位经济不景气,等以后发财了,再来吃!”这句话从2004年一直说到2009年6月宋文博牺牲,整整5年都没有实现,这个遗憾成为梁恩涵心中永远的痛!
“爱民模范”人民爱。在宋文博同志追悼会上,洞口县旅游协会会长匡庆平将洞口县六家上星宾馆老总集体签名的“请功书”递交到了湖南省消防总队领导手中,“请功书”上写着:宋文博同志为洞口宾馆旅游产业消防工作做出了大量的贡献,请求上级追认宋文博同志为革命烈士„„
“身在军中 心在兵中”
“对待战士,要像老大哥一样关心和爱护他们。在工作上多帮助指导他们,生活上对他们嘘寒问暖,亲如一家人。”
在大队战士们的眼中,宋文博是严师更像兄长。在洞口县消防大队营区,所有战士的宿舍都安上了空调,而干部宿舍至今没有安装。战士们告诉记者,这是大队教导员宋文博的一句承诺——“再苦不能苦战士”。
2006年,邵阳市消防支队为了解决基层干部住房困难,分配给宋文博一套140多平米的集资住房指标,妻子曾志菊为此高兴了好几天。可得知队里三级士官孙学刚因为没有房子结婚,正和未婚妻一筹莫展时,宋文博说服妻子将指标让给了孙学刚。自己一家六口却继续住在已经住了13年的42平方米的宿舍里。
2007年6月,中队班长唐兵因训练导致腰椎破裂骨折,宋文博送他去住院治疗,并垫付二、三千元的住院费。唐兵动手术时,宋文博一直陪在身边。手术后,唐兵醒来首先看到的是指导员慈祥的笑容。术后几天,宋文博又为不能下床的唐兵端屎接尿。这就是爱兵如子的宋文博。回忆起这件事情,唐兵说:“从小到大,只有爸爸妈妈才会这样照顾我,宋教真是把我当亲生儿子一样对待。”
2008年初,战士甘革的奶奶心脏病突发,昏迷住院。当时甘革心急如焚,可是当时正值老兵退伍,新兵未到,中队警力缺乏的时候,请假有难度。宋文博得知情况后,立马帮甘革向支队请了假,提前为他买好车票,并亲自开车送他到车站,安慰他不要着急,路上注意安全,还给甘革的奶奶买了一些营养品,上车时又塞给他300元钱,并再三交待有困难一定告诉他。
宋文博用生活中的点滴温暖着每一个战士的心,以自己的言行无声地树立了一个楷模。在洞口县消防大队的橱窗里,贴着18份战士们在宋文博牺牲后写的决心书,战士们纷纷表示,将把对英雄的无限热爱转化为工作的动力,继续发扬新时期公安消防精神。
宋文博走了,带走了亲人的思念、战友的深情和人民的敬爱。然而,他的精神必将激励全国16.2万名消防官兵继续为打造一支新时期消防队伍而奋斗。正如一首缅怀宋文博的歌中唱到的:“都要像你,融入这军民鱼水的土地,都要像你,忠诚可靠赴汤蹈火创造奇迹„„都会像你,担当这和平年代的道义,都会像你,服务人民竭诚奉献顶天立地„„”
第五篇:教学法(完)
教学法试题 名词解释
教学氛围:对教学活动产生直接影响的课堂内外部气氛、场景等。
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各种活动方式、手段和程序的总称。
启发式教学:以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主动发展为目标,通过教师的启发诱导与学生的主动探究,实现知情意和谐发展的过程。
教学模式:在一定的教育思想观念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的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
谈话法:又称问答法,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概括已有的知识、经验、积极思考,从而使学生得出结论获得新知识和技能的方法。
讨论法:是根据教材的重点、难点、疑点,师生共设问题情境,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全班或小组成员相互交流个人的新看法,进而互相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
讲授法:是指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信息的方法。
读书指导法: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阅读课本或课外读物,以获取知识、巩固知识、形成能力的一种方法。
演示法: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展示各种实物、直观教具,或进行示范性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获得感性认识,掌握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讨论学习法: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与他人相互研讨、切磋琢磨、相互学习的一种学习方法。调研学习法:就是调查研究学习法的简称,它是指学生亲自去熟 悉和了解学习对象的一种学习方法。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读书指导法: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阅读课本或课外读物,以获取知识、巩固知识、形成能力的一种方法。参观法:是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组织学生到社会场所如工厂、农村、展览馆等进行观察和研究,以获得新知识或巩固和验证已学知识的教学方法。
练习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依靠自觉的控制和校正,反复地一定动作或或活动方式,以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形成技能技巧或行为习惯的一种教学方法。
实验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一定的仪器,通过条件控制引起实验的某些变化,从观察这些变化中获得知识,培养技能技巧的教学方法。
实习作业法:是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指导学生从事一定的实际工作或实际操作,将书本知识运用与实际,以获得感性认识,形成一定的技能技巧的教学方法。
读书学习法:又称阅读学习法。是在老师指导下,学生自己独立阅读材料和其他参考书或读物获得知识的一种方法。
实践学习法:是学生亲自参加实践活动,通过实践获得知识,发展能力的教学方法。教学技能: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与教学有关的知识与经验,促进学生学习,达成教学目标的能力和技巧。导入技能:是指教师在讲解新知识教学活动开始时,有意识、有目
1.学习的过程包括“三种几乎同时发生的过程”2.认为学生的认知经历着“动作表征、映象表征、符号表征”三个发展阶段3.要让学生学习学科知识的基本结构4.教学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5.注意对儿童的早期教育6.注重激发学生的内部动机7.强调发现学习的方法
启发式教学的课堂结构模式41
第一阶段:温故知新,提出问题。第二阶段:讨论分析,阅读探究。第三阶段:交流比较,总结概括。第四阶段:练习巩固,反馈强化。加涅把学习从简单到复杂划分成的层次45 1.信号学习2.刺激反应学习3.连续形成学习4.言语联合学习5.多样辨别学习6.概念学习7规则学习8.解决问题
赞科夫的教学新体系原则33
1.高难度进行教学原则2.高速度进行教学原则3.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原则4.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的原则5.使全班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发展的原则。运用发现学习法的要点29
1.要有适当的设计2.提供必需的资料和条件3.不断地提问、引导和耐心的等待
发现学习的优点29 1.有助于开发利用学生的智慧潜能2.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内部动机3.有利于学生掌握发现的方法,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端正其创造发明的态度4.有利于保持学生的记忆 布鲁纳提出的最有效的学习心理倾向的基本要求25
1.要将教学过程有损学习者身心的危害因素缩小到最低程度2.使学习者从学习失败的体验中获得最有益的教训3.尽量排除家庭、社会、种族等时间陈规陋俗对学习者求知欲的影响
合作教育学的学生观32
1.“合作教育学”的教学思想最明显的一点是突出了对学生的个性培养与发展2.“合作教育学”还强调保护学生的独特性3.“合作教育学”还强调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和责任心,这是培养民主个性的基础
巴班斯基的教学原则36
1.教学的目的性原则2.教学的科学性与生活、实践性相联系原则3.教学的系统性、连贯性原则4.可接受性原则5.激发学生的认识兴趣、知识需求原则6.积极性、自觉性、独立性原则7.各种教学方法最优结合原则8.各种教学形成最优结合原则9.为教学创造最优条件的原则10.教学的效果性、效用性原则 班杜拉“观察学习”的过程52
1.注意过程2.保持过程3.动作再现过程4.动机过程
格式塔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54
1.学习即知觉重组或认知重组2.顿悟学习可以避免多余的试误,同时又有助于迁移3.真正的学习是不会遗忘的4.顿悟学习本身就具有奖励的性质 信号学习理论内容58 1.学习都是有目的性的2.学习是对“符号——完型”的认知3.中介变量4.潜伏学习罗杰斯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观61
1.学生的学习应是有意义的2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应是全脑投入的学习3.学生的学习是自发的4.学生的学习是自我评价的学习
罗杰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62
1.“以学生为中心”的培养目标2.“以学生为
中心”的教学目标3.建立新型师生关系4.“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过程观
罗杰斯促进自由学习的方法62
1.从真实的问题开始2.提供学习资源3.利用合同4.利用社会进行实践性学习5.选出小教师6.进行分组7.建立会心团体8.自我评价
人本主义思潮对当代教育的影响64
1.从关注人与环境的关系到关注人与人的关系2.从重知识到重人格3.从重视客观外显的行为到重视内心世界4.从单纯看重知识经验到同时重视经验对个人的意义5.重视自我概念
构建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65
1.建构主义学习观不把知识看成是绝对正确的真理2.建构主义学习观强调学生的主动性3.建构主义学习观看重学生独特的个体经验和已有能力4.建构主义学习观强调理解的丰富性、多样性、个体性5.建构主义学习观强调对知识的理解要放在具体情景中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三个重心转移66 1.从关注外部输入到关注内部生成2.从个体化式学习到社会化学习3.从概括性学习到情境性学习
布鲁姆提出的有助于掌握学习的良好条件73
1.学习者必须清楚地理解教学目标,即学习任务2.学习者必须具备顺利地进行该项学习任务所必要的知识与技能3.学习者必须具有掌握该想学习任务的愿望,不惜花费时间与精力4.教师要对学习者要学习的材料提供有关线索,保证他们主动积极地投入学习过程,对他们的成绩给予强化、反馈和矫正5.适当采用“小先生教学”,鼓励学生互教互学
教学模式的功能77 构造功能 2.解释功能 3.启发功能 4.推断功能
选择和运用教学模式应注意的问题82 1.综合性2.发展性3.递补性
在自学辅导教学模式教学中教师运用的策略84 1.启发指导策略2.检查督促策略3.辅导策略4.激发思维策略 尝试教学模式的教学程序88 1.出示尝试题2.自学课本3.尝试练习4.学生讨论5.教师讲解 构建教学模式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创新的原则2.满足学生心理需要原则3.全程参与,全员参与的原则4.突出学生主体原则5.开放的原则6.实践探究原则
“尝试回授-反馈调节”教学模式的教学程序90 1.诱导——启发诱导,纳入知识系统2.尝试——探究知识的尝试3.归纳——归纳结论,纳入指示系统4.变式——变式练习的尝试5.回授——回授尝试效果,组织质疑和讲解6.调节——单元教学结果的回授调节 互动教学模式的教学策略100 1.积极参与策略2.情感交融策略3.人际合作策略4.教学相辅策略
暗示教学模式的教学策略
1.创设优雅的教学外部环境2.学前动员3.采用各种暗示手段 探究训练教学模式的教学程序106 1.呈现疑难情境2.提出假设和收集资料3.得出结论
中小学教学的基本方法有哪些110 1.以语言传递信息为 主的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2.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演示法、参观法3.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练习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
中小学学习的基本方法有哪些119 1.读书学习法2.讨论学习法3.调研学习法4.实践学习法5.循环学习法
讲授法包括111 1.讲述法2.讲解法3.讲读法4.讲演法 运用读书指导法的要求有哪些114 1.教育学生爱好读书,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2.指导学生掌握读书的方法3.要教会学生使用各种工具书,善于使用工具书4.教会学生一些作读书笔记的方法,养成写读书笔记的习惯,并要适当组织学生交流读书心得
学习方法指导内容136 1.创设学习条件的方法指导2.心理调节的方法指导3.掌握知识的方法指导4.学习各环节的方法指导5.学习各具体学科的方法指导
读书学习法形式120 1.朗读2.默读3.精度4.略读5.速读
讨论学习法优点121 它可以充分调动学习者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自觉性,养成积极探讨问题的学习态度和习惯,可以使学习者既当学生又当先生,充分发挥大家的智慧,集思广益,互相学习,互相提高,可以培养和发展学习者的独立思考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创造能力,可以使学习者灵活运用知识,解决疑难问题和实际问题,提高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促进只是信息交流,是学习者增长知识和才干
运用讨论学习法应注
意的问题121
1.做好讨论的准备工作2.正确选定讨论的主题3.积极参与讨论过程4.做好讨论的小结
调研学习法的种类122
1.参观调查法2.访问调查法3.查阅文献调查法4.问卷调查法 实践学习法的方式124
1.实习作业互动2.课外与校外活动3.社会服务活动4.生产劳动活动5.科学实验活动 学习方法指导过程135
1.了解学生的学情2.制订计划,做好准备3.实施指导
中小学生学习的常规指导包括的方面137 1.制订学习计划2.做好课前预习3.提高上课效率4.记好课堂笔记5.回答老师提问6.重视课后复习7.完成课外作业8.科学安排时间
指导学生提高上课效率包括哪些方面140 1.课前准备2.专心听3.仔细看4.善于想5.敢于问6.勤于解7.重点记
教学技能的特点150 1.教学技能具有目标指向性2.教学技能的形成是以知识经验为基础3.教学技能是学习与训练的结果4.教学技能具有可操作性 备课包括哪些内容152
备课的内容包括做好三项工作,写出三种计划。三项工作即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考虑教法。三种计划即学期或学年教学进度计划、单元教学计划、课时计划(教案)
钻研课程标准步骤152
1.通读整个课程标准,把握课程标准的学科体系2.了解相关学科的课程标准,了解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3.精读课程标准的每一部分
编写教案应注意的问题155
1.教学目的要挟的具体明确,切忌空洞抽象2.有创造性,既依据教科书,又不要照教科书3.要反复检查和修改教案
提问的作用与意义168
1.能够启发学生的思维2.有利于集中注意力3.有利于评价反馈师生交流4.有利于组织课堂教学5.能够提示学习重点6.能够培养学生参与和表达能力
1.问而提问,不能一疑就问,学生提出的问题应是学生自己深入思考后仍不得其解的问题
课堂结课的意义与作用182
1.能使学生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2.具有强化主题,明确要旨的作用3.能使学生增强记忆,巩固知识4.提高升华,开拓创新的作用5.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6.训练技能,学以致用的作用
运用结课技能应遵循的原则188
1.目标性原则2.引导性原则3.针对性原则4.趣味性原则5.激励性原则6.延伸性原则7.多变性原则8.精要性原则
教师在理答时为什么要认真倾听179 倾听有助于提升提问效果,因为倾听能够显示教师对学生的耐心与尊重,有利于学生产生高质量的回答,而且还可以帮助教师发现、诊断学生存在的问题,以便及时提出相应的补救方法,此外,倾听还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中小学基本的评价方法有哪些
1.纸笔测验2.课堂观察3.学生成长记录袋评价4.合作评价 纸笔测验的特点203 1.可操作性2.可比较性3.检验范围较广 纸笔测验命题的原则203
1.体现多维目标2.恰当确定各学习领域的比例3.试题选择与试卷呈现方式丰富多彩 课堂观察学生学习状态包括哪些方面206 1.学生的参与状态2.学生的交往状态3.学生的思维状态4.学生的情绪状态5.学生问题的生成状态 如何实施课堂观察205
1.明确观察对象和观察内容2.确定观察内容的基本维度3.选择观察方法4.准备观察方法5.观察结果的处理
建立成长记录袋的基本步骤209
1.确定评价目的和目标2.选择记录的工具3.收集资料,组成成长记录袋和形成性反馈 合作评价基本特点211
1.评价主体多元化2.获取信息丰富化3.评价方式多样化4.评价主体间的合作
教学媒体的发展经历的几个时期218
1.口语,辅以动作,表情2.文字和手抄书的介入3.印刷书及普通教具(标本、模型、图表、挂图、黑板等)的广泛使用4.电子技术媒体的兴起
现代教学媒体选择的原则224
1.发展性原则2.综合性原则3.经济性原则4.教学最优化原则5.共同经验原则6.多重刺激原则7.抽象层次原则
当前教学媒体发展的主要趋势219
教学媒体发展的主要趋势,是传统教学媒体与现代教学媒体的融合,逐渐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媒体体系。教学日益多媒化、综合化,即日益注意综合运用多种媒体进行教学,以不断提高教学的效益和效率
现代教学媒体作用222
1.提高教学质量2.提高教学效率3.扩大了教学规模
现代教学媒体选择的教学最优化原则225 是选择教学媒体的根本要求,是指把选用教学媒体的过程放在整体的教学设计中,充分考虑教学的各种因素,协调教学媒体与教学其他方面的关系,使教学媒体的功效服从于整体教学设计,以取得最佳教学效果
多媒体教学课件有哪些主要特点231 1.丰富的表现力2.交互性强3.共享性好。网络教学的功能和作用238 1.网络教学改变学习方式2.网络教学有利于突出表现教材中的难点和重点3.网络教学促进了教学内容和目标结构的变革4.网络教学可以节约和优化社会资源
网络教学内容选用的原则242 1.知识的完备性和独立性原则2.知识的新颖性原则3.教学内容选用的科学性原则
综合论述
结合实际分析素质教育对中小学教学方法改革的新要求18
(一)突出“启发式”教学思想。坚持启发式教学指导思想,按照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学习的要求来设计和改进教学方法,是素质教育背景下进行教学方法改革的一个重点。实施素质教育要求教学方法必须彻底贯彻“启发式”教学思想,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强调学会学习。学会学习是学生素质发展的内在策略,是提高学业成就的根本途径之一,也是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重要对策之一.(三)注重研究学法。实施素质教育,改革教学 方法就应从过去之研究教法逐步过渡到既研究教法,有研究学法,是教育学统一起来.(四)促使学生知情和谐发展。教学方法改革要注意培养学生积极学习情绪和良好的学习态度,注重激情引趣.(五)实现教学方法最优化。教学方法的改革或优化不在于删除或偏爱哪些方法,而是在于如何依据不同的制约因素对教学方法做出最佳选择.某一特定的方法只能有效地实现某一或某几个方面的目标,要保证教学目标的全面实现,教学中往往要求选用几种能互补的方法,并将各种方法有机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优化教学的理想境界。结合实际分析影响中小学教学方法改革的主要因素17
(一)社会生活方式对教学方法发展的影响
(二)教学理论发展对教学方法变革的影响
(三)国家教育教学指导思想变迁对教学方法的影响
(四)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低位变化对教学方法的影响
教师学习教学方法的重要意义4
(一)教学方法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必要条件1.教师备课离不开教学方法2.教学的实施离不开教学方法3.教学评价离不开教学方法
(二)教学方法是学生发展的制约因素1.教学方法影响学生的精神面貌,制约学生个性心理的发展2.教学方法影响学生的学习方法,制约学生智力的发展3.教学方法影响学生的学习负担,制约学生身体的发展
(三)教学方法是教学改革的突破口1.教育思想、教育观念通过教学方法来体现2.教学
内容的改革必然伴随教学方法的改革3.进行教学改革最容易着手的是教学方法的改开展创造性活动。“合作教育学”的许多倡导者在各自的实验研究中得出了一个共同的结论:用自己的智慧才能创造出一些合乎规律的教学原理,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结合实际分析人本主义思潮对当代教育的影响64
1.从关注人与环境的关系到关注人与人的关系。2.从重知识到重人格3.从重视客观外显的行为到重视内心世界4.从单纯看重知识经验到同时重视经验对个人的意义5.重视自我概念
结合实际分析教学模式的发展趋势82 1.由重知识传授的教学模式向重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发展2.由重教师的教学模式向重学生的教学模式发展3.由单一教学模式向多样化教学模式发展4.由归纳型向演绎型教学模式发展 结合实际分析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特点127 1.研究性学习以项目,课题,主题或问题为载体,超越严密的学科知识体系和书本中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在一定程度上探究问题,是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活动.2.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以“研究”或“探究”为中心的实践性学习活动,强调学生综合实践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研究性学习包括调查,观察,考察,访问,测量,分析,综合,归纳,实验等等.通过这些活动,提高学生在开放的学习情境中发现问题的能力,探究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研究性学习是总是学习过程而不是偏重结果的学习活动,强调学生经历和体验研究或探究的过程.在学习
过程和学习结果问题上,研究性学习重视学习过程,让学生经历和体验研究过程,形成问题一是和探究意识,以及事实就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结合实际分析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131 1.互动观。合作学习认为,教学过程是一种人际交往的过程,是一个信息互动的过程。2.目标观。由于合作学习强调动态因素之间的合作性互动,并借此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培养学生良好的非认知品质,因而这种学习方法更具有感情色彩。3.师生观。合作学习把学生看做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其中充当管理者、促进者、咨询者、顾问、参与者等角色。4.形式观。合作学习采用了班级授课制与小组活动相结合的组织方式,以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小组活动为基本形式。5.情境观。合作学习认为,组织学生学习的情境应该是合作性情境,而不应该是竞争性情境或个体性情境。结合实际分析中小学教师为什么要掌握教学技能150
1.有利于教学效率和质量的提高。教师深入地钻研教材,分析教材,正确地把握教材知识的重点,难点,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讲解,控制课堂教学节奏,调动学生的情绪和兴趣
2.有利于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联系实际进行结果,可以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有利于教学方法的创新。教师能够打破常规,摆脱传统教学方法的束缚和羁绊,用新颖的形式、巧妙的方法、奇特的实例去展示教学过程的矛盾,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刺激学生产生疑问和探索的欲望 结合实际分析教师运用板书技能应注意的问题186
1.体现意图,有目的性;板书设计要加强目的性,克服盲目性和随意性
2.书写规范,有示范性;板书要工整,必须遵循汉字的书写规律 3.语言准确,有科学性;板书用词要准确恰当,能正确反映教材的内容和教师的教学意图
4.层次分明,有条理性 5.重点突出,有鲜明性 6.合理布局,有计划性;要根据教学要求,从实际出发
7.形式多样,有趣味性;不要千篇一律,根据内容设计多样式、充满情趣的板书。结合实际分析教师运用提问技能应注意的问题181
提问是一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是触发学生思维的引信,是教学不断深入的阶梯
1.提问要有明确性。问题要清楚,目的要明确,使学生一下子就能听懂,知道怎么回答 2.提问要有计划性。要根据教材的内容设计问题,确定提问的进程,切忌临堂即兴提问、漫无边际
3.提问要有启发性。要能促进学生积极思考,要减少或避免走过场的应答式提问
4.提问要有顺序性。教师要精心筹划,做到心中有数,提问要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易到难
5.提问要有量力性。教师要正确估计学生的能力,有针对性地对不同水平学生提出不同深度问题6.提问的方法要有灵活性。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灵活地选择和利用
结合实际分析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注重发展自己的理答技巧179
(一)恰当理答的前提1.理答的前提是认
真倾听2.学生回答后,教师不应马上评价或判断,而是应该停顿片刻
(二)理答的几种形式1.提示2.探究3.转引4.回问5.延伸 结合实际分析教学评价方法改革的基本趋势195 1.以质性评价统整,替代量化评价。随着评价内容的综合化,以量化的方法评价学生的发展状况所表现出的僵化,简单化和表面化的局限日益突出.质性的评价范式抓住学生发展中最有意义,最根本的内容加以评价,如采用学习日记,行为记录等评价方法加以评价,起到了促进学生综合发展的目的.2.评价由侧重甄别,选拔转向侧重发展。淡化甄别与选拔,关注学生的发展史新课程评价功能转变的关键点.3.评价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与个别差异。发展性学生评价要求改变划一的评价方式,重视学生在评价中的,积极的,个性化反应.突出的强调在评价中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和个性特点.4.强调评价问题的情境性和真实性。测验的试题不能孤立于学生的生活情境和问题情境,要富有真实性 5.强调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发展性学生评价要求评价的主体多元化,要求教师,学生,家长,社区相关人员都要走到评价活动中来,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有助于避免单一的评价带来的误差,可以更全面的了解学生.6.强调评价方式的多样化。评价方式的多样化是新课程改革对学生评价的客观要求.结合实际分析当前中小学教学评价的成功经验198 1.注重学生学习发展过程的评价2.注重学 生非学业性内容评价3.注重多元参与学生的评价4.注重评价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5.注重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评价6.注重评价激励学生的功能 结合实际分析当前中小学评价改进策略200 1.不断明确评价的目的性和针对性2.不断坚持和加强评价的系统性和规范性3.不断改善和完善成长记录袋方式的使用4.不断加强对学生表现性评价的实践和研究5.不断加强对学生非学业性评价的实践和研究6.不断发挥和提高评价激励的导向性和实效性
结合实际分析合作评价的操作策略213 1.教师要做好合作评价的组织者。教师要向学生、家长、社区人员说明合作评价的目的和意义,要向各评价主体明确评价的标准,要为家长和社区人员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 2.合理控制评价主体的参与范围。要分清哪些内容适合多主体评价,哪些内容不适合多主体评价,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要多主体评价
3.淡化等级和分数。评价应以鼓励为主,充分挖掘学生的闪光点,让学生在评价中享受到成功的愉悦
4.信息应以描述性的为主。等级和量化评价不利于说明问题,描述性的信息更能说明学生发展的状况
5.不便于高利害评价中使用。学生、家长和社区人员的评价结果主要用于及时反馈,属于形成性评价。由于他们缺少评价方面的专业训练,提供的信息不便用于高利害评价 6.及时沟通反馈调整。评价者,如家长、学生、社区等,不仅仅是帮助教师收集信息,他们也有权利对学生发展方
面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补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