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生养成教育研究
小学生养成教育研究
一、何为养成教育。
(一)、理论界对养成教育的理解。
定义一:什么是养成教育?一般是指儿童少年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和教育。从广义上说,养成教育是指人的基本的心理素质、思想素质,包括思维方式、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健康体魄和生存能力的培养和教育。狭义的养成教育单指人的良好的道德规范和行为习惯的养成。而且特别是指青少年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定义二:所谓“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养成教育既包括正确行为的指导也包括良好习惯的训练,既包括行为习惯培养也包括语言习惯,思维习惯的培养。
定义三:“养成教育”是一种使自然人成为社会人的教育,或使人(少年儿童)具备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素质、基本技能的教育。
(二)、我们的理解。
养成教育是什么?养成教育是教育者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训练活动使受教育者的日常行为习惯规范化的教育过程。
二、养成教育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一)、养成教育研究的必要性。
1、养成教育是一个亘古常新的话题。
养成教育是一个亘古常新的话题,养成教育的主要对象是少年儿童。国内外许多心理学家都提出过少年儿童个体发展的所谓“最佳期”理论,认为在这一时期少年儿童个体处在一种最积极的准备和接受状态,正是人的潜能开发和社会性行为发展的最好阶段。少年儿童自我意识尚未成熟,可塑性大,可接受性强。教育者若能给予恰当的带有启蒙性、准备性、基础性的引导和帮助,少年儿童的行为能力就会迅速发展起来,并产生长久的影响,乃至影响其一生。因此,不管任何 1
时代,任何学校都要把养成教育放在首当其冲的位置,来常抓不懈。新时代赋予它更丰富的内涵。
2、国人道德素质滑坡的严峻事实。
有这样一个故事:车上有一老一少两位女同胞在抢坐位,少女得胜,老者不服,连连质问:你家有没有老人呢,你会不会老啊,一点教养都没有。少女倒不脸红,不慌不忙反唇相讥:老了在家呆着,别到外面碍事。众人听后无语。一位胖胖但无表情的售票员安坐不动,不去劝解,只评价一句:中国人的素质就这么差。众人光听“二人转”,没注意汽车点不上火,趴窝了。前面司机传来一嗓子“赶紧推车”,售票员便招呼大家下去。有座的怕丢了座自然不动,没座的怕站不着好位置也不积极,售票员便边推边嚷开了:现在人的素质怎么这样,不推谁都别想走。一位知识分子模样的乘客心有不服,跟人嘀咕:这帮人出车前也不知道检查一下车况,刚跑几步就动弹不了,耽误别人时间,也太没职业道德了。车终于走了,大伙算歇了口气,不料那售票员又开始抱怨了:这破车三天两头出毛病,也不知怎么造出来的,瞧这工人的素质。
到底谁的素质差?动一动嘴皮子是容易的,抱怨是容易的,如果一个民族不是积极建设,而是不停抱怨,其危害相当大。这种抱怨使人心涣散,进取心弱;既影响情绪,又削弱智慧。
3、新的规范有了新的要求。
社会的转型(工业社会向知识、信息社会转变)伴生着文化教育观念的变更,新的《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修订)》在2004年9月1日正式实施,和原来的《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在内容和要求上作了一些变动,集中体现了对中小学生思想品德和日常行为的基本要求,对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促进身心健康发展起着重要作用。《规范》除对部分内容进行修改和调整外,根据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分别增加了符合时代特征的内
容。如诚实守信、加强实践、合作意识、创新意识、网络文明、安全自护、远离毒品等。规范的实施有待进一步的落实与研究。
4、家庭教育对养成教育缺乏足够的认识。
如今家长在言教、身教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种种矛盾化的教育,极容易搅乱孩子们幼嫩的心智。家庭教育对养成教育缺乏足够的认识表现在:
其一,在做人上,现在的孩子处在“言教”与“身教”的矛盾中。许多家长一边给孩子讲“粒粒皆辛苦”,一边却随手扔掉不合口味的食品;一边给孩子讲“孔融让梨”,一边却争先恐后地挤车抢坐;一边给孩子讲“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大道理,一边却一年也不摸书本,甚至沉溺于扑克麻将桌上;一边要求孩子“自己的事自己做”,一边却又帮助孩子打扫教室卫生,恨不得连劳动课都要替孩子上„„诸如此类矛盾行为,比比皆是。因此,人们很形象地总结出“5+2=0”,即学校苦口婆心的5天教育,被家庭、社会的一天教育所抵消。
其二,在生活上,今天的孩子处在“穷教”与“富教”的矛盾中。“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的教育口号率先在每个家庭中得到了最充分体现。家里水果、点心之类的东西,应有尽有,千方百计逼着儿女多吃各种营养品、补品。同时,他们又要求子女要生活节俭,不要光顾吃而不学习,怨子女好吃懒做,太好吃零食;一年四季衣服花样翻新。另一方面却又希望子女要多把心思放在学习上,常常又拿伟人的俭朴生活来教育她们。
其三,在思想上,今天的孩子处在“吃苦”与“享乐”的矛盾中。我们的家长,一方面对子女进行忆苦思甜的教育,告诉他们要生活节俭,要吃苦,学习要刻苦努力,不怕困难;另一方面又时时处处害怕他们吃不好,睡不好,极尽努力为其尽情享受现代生活所提供的一切。一方面家长怨孩子什么事只顾自己;另一方面,家长却又总把最好吃的让他先吃。
其四,在教育内容上,现在的孩子处在“重智”与“轻德”的矛盾中。
到学校,家长首先看的是学生考试成绩,问的是子女在班上的成绩排名;子女放学回家,家长首先检查的是学生的作业,辅导的是学生的课外练习,让学生做的是大量的练习;在外,与他人谈及的也只是孩子的学习情况。人们很少,甚至根本不涉及学生的思想品德问题。因为在他们看来,品德问题似乎没有什么问题,或者不需要像学习那样值得重视。“唯上大学才是人才”的人才观,“重智轻德”的教育观,让年幼无知的孩子失去了最佳的人格教育期。
其五,在教育方式上,现代的孩子处在“放纵”与“专横”的矛盾中。
有的家长在孩子破坏公物、在公共场合撒野、无故凌辱同学等不良行为发生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闻不问,甚至为孩子占了上风,抢了便宜而自鸣得意;有的家长为了弥补孩子的“胆小”个性,竟毫不掩饰地要求孩子对其他同学要“以牙还牙”,“该出手时就出手”,不要怕,有爸爸妈妈呢;有的家长干脆以工作为理由,完全放弃对孩子的教育。
5、重分数轻行为习惯培养还严重存在。
人们普遍的开始重视知识更新,技术更新和智力因素发展之后,越来越被一个严重的问题所困扰,那就是道德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问题,而道德和非智力因素是不能单靠认知所能解决的。实践证明,道德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较智力因素的发展更复杂。同时,道德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也存在着促进和延缓智力因素发展的制约功能和作用,存在着不可补救或难以补救的“不可逆性”的教育内容。学校的养成教育操作实践先行,理论指导滞后的状况非常明显,没有长远打算和有效措施,不肯下大力气,花大功夫,时紧时松,随意性很大,有的甚至讲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所以总抓总不见效,越
抓越没劲。我们学校教育的最大失误就在于:只一味注重书本知识的灌输,而忽略了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长期性、艰巨性。教育活动缺乏针对性和时效性。
6、新课程的要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这里就具体地对学生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作了系统的要求。
7、课题调查:
本课题调查涉及三大方面即社会公德、学习态度、生活能力。在问卷调查及座谈调查中我们发现:在遵守公共秩序方面,低中年级与高年级学生有着不同的判断方式,低中年级约 33% 的学生较多注意行为的结果。从学生的座谈反馈中,可以看出学生的道德判断受学校教育的影响,但学校的道德教育没有达到真正的内化,还没有触及学生的心灵深处,学生的潜意识中的认识仍主导着他们的判断,家庭教育对孩子道德判断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在对学生学习目的性的判断中,学生对“我现在读书是为了将来有一份好工作,赚很多很多钱”,持赞同意见的高达 51%,“说不清”的占 10%,持否定意见的仅占 39%。说明大部分学生的学习目的立足于个人利益,尽管学校教育中,大量地向学生灌输“为将来建设伟大的祖国而努力学习”的思想,但学生从社会环境中吸收到的信息大大削弱了学校教育、学生的学习目的带有个人的功利性,它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态度、动力。问卷调
查统计显示,对“美术课前,小明发现蜡笔没带,马上去打电话叫家长送来。”这一事例,37% 的学生认为可以这样做,19% 的学生认为说不清,44% 的学生认为应该自己带好学习用品,而不能请家长代劳,从中可以看出,学生在生活上依赖于家长,家长也乐于为他们服务,由此助长了学生的依赖性,致使他们对自己的事情缺乏责任心。对家务活儿,诸如,洗衣、扫地这一问题的判断统计中,我们发现低年级学生与高年级学生有不同的看法:低年级学生认为不应该帮助家长做的学生有46%,认为应该的48%,说不清的6%;高年级学生认为不应该帮助家长做的学生有15%,认为应该79%,说不清的6%。显然,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小,自理能力差,家长较多的是一手包办学生缺少练习的机会,而高年级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自理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责任心也日趋完善。
8、推行了“五语连心式评语”的个性化评价。
学校在2003年起,每年1~6年级的50%学生试行个性化评价,推行“五语连心”式评语,变班主任老师一个写评语为学生自己、好朋友、任课教师、班主任老师及家长共同参与写评语。分为“我心中的自己”、“来自朋友的勉励”、“任课教师的呵护”、“班主任对我说”、“家长的盼望”五部分。“我心中的自己”是学生的自评,引导学生从小正确评价自己,体现自己是“小主人”;“来自朋友的勉励”是好朋友对同学的评价,提倡学生学会欣赏别人,从别人身上找出长处,激励自己;“任课教师的呵护”、“班主任对我说”是要求任课教师、班主任老师在谈心式基础上、多方位、多角度、多层面地看待和评价学生,挖掘学生的潜能,帮助学生树立起信心;“家长的期盼”是为家长与孩子沟通提供机会,要求用家庭会的形式,对学生在家庭中的表现进行分析,家长和孩子共同写评语。“五语连心”式评语不仅仅是形式上的创新,更是对评价内容、领域的挖掘和开拓,使学生评价从平面走向了立体。
第二篇:小学生养成教育课题研究
《小学生养成教育研究》课题阶段性报告
桂阳士杰学校 谢严梅
自2010年我们的课题立项以来,我们结合学校的实际和“五好小公民”实践体验、“班级日常常规管理千分制”、“五语连心式评语”的个性化评价等研究成果,在社会公德、学习态度、生活能力等方面开展了扎实有效的研究,我们的课题研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一、课题研究的前期准备
1、前期调查
我校学生养成教育的不足的现实。在问卷调查及座谈调查中我们发现:在遵守公共秩序方面,低中年级与高年级学生有着不同的判断方式,低中年级约 33% 的学生较多注意行为的结果。从学生的座谈反馈中,可以看出学生的道德判断受学校教育的影响,但学校的道德教育没有达到真正的内化,还没有触及学生的心灵深处,学生的潜意识中的认识仍主导着他们的判断,家庭教育对孩子道德判断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在对学生学习目的性的判断中,学生对“我现在读书是为了将来有一份好工作,赚很多很多钱”,持赞同意见的高达 51%,“说不清”的占 10%,持否定意见的仅占 39%。说明大部分学生的学习目的立足于个人利益,尽管学校教育中,大量地向学生灌输“为将来建设伟大的祖国而努力学习”的思想,但学生从社会环境中吸收到的信息大大削弱了学校教育、学生的学习目的带有个人的功利性,它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态度、动力。问卷调查统计显示,对“美术课前,小明发现蜡笔没带,马上去打电话叫家长送来。”这一事例,37% 的学生认为可以这样做,19% 的学生认为说不清,44% 的学生认为应该自己带好学习用品,而不能请家长代劳,从中可以看出,学生在生活上依赖于家长,家长也乐于为他们服务,由此助长了学生的依赖性,致使他们对自己的事情缺乏责任心。对家务活儿,诸如,洗衣、扫地这一问题的判断统计中,我们发现低年级学生与高年级学生有不同的看法:低年级学生认为不应该帮助家长做的学生有46%,认为应该的48%,说不清的6%;高年级学生认为不应该帮助家长做的学生有15%,认为应该79%,说不清的6%。显然,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小,自理能力差,家长较多的是一手包办学生缺少练习的机会,而高年级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自理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责任心也日趋完善。
2、成因分析
(1)家庭教育对养成教育缺乏足够的认识。
如今家长在言教、身教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种种矛盾化的教育,极容易搅乱孩子们幼嫩的心智。家庭教育对养成教育缺乏足够的认识表现在:
其一,在做人上,现在的孩子处在“言教”与“身教”的矛盾中。许多家长一边给孩子讲“粒粒皆辛苦”,一边却随手扔掉不合口味的食品;一边给孩子讲“孔融让梨”,一边却争先恐后地挤车抢坐;一边给孩子讲“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大道理,一边却一年也不摸书本,甚至沉溺于扑克麻将桌上;一边要求孩子“自己的事自己做”,一边却又帮助孩子打扫教室卫生,恨不得连劳动课都要替孩子上„„诸如此类矛盾行为,比比皆是。因此,人们很形象地总结出“5+2=0”,即学校苦口婆心的5天教育,被家庭、社会的两天教育所抵消。
其二,在生活上,今天的孩子处在“穷教”与“富教”的矛盾中。“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的教育口号率先在每个家庭中得到了最充分体现。家里水果、点心之类的东西,应有尽有,千方百计逼着儿女多吃各种营养品、补品。同时,他们又要求子女要生活节俭,不要光顾吃而不学习,怨子女好吃懒做,太好吃零食;一年四季衣服花样翻新。另一方面却又希望子女要多把心思放在学习上,常常又拿伟人的俭朴生活来教育她们。
其三,在思想上,今天的孩子处在“吃苦”与“享乐”的矛盾中。我们的家长,一方面对子女进行忆苦思甜的教育,告诉他们要生活节俭,要吃苦,学习要刻苦努力,不怕困难;另一方面又时时处处害怕他们吃不好,睡不好,极尽努力为其尽情享受现代生活所提供的一切。一方面家长怨孩子什么事只顾自己;另一方面,家长却又总把最好吃的让他先吃。
其四,在教育内容上,现在的孩子处在“重智”与“轻德”的矛盾中。到学校,家长首先看的是学生考试成绩,问的是子女在班上的成绩排名;子女放学回家,家长首先检查的是学生的作业,辅导的是学生的课外练习,让学生做的是大量的练习;在外,与他人谈及的也只是孩子的学习情况。人们很少,甚至根本不涉及学生的思想品德问题。因为在他们看来,品德问题似乎没有什么问题,或者不需要像学习那样值得重视。“唯上大学才是人才”的人才观,“重智轻德”的教育观,让年幼无知的孩子失去了最佳的人格教育期。其五,在教育方式上,现代的孩子处在“放纵”与“专横”的矛盾中。有的家长在孩子破坏公物、在公共场合撒野、无故凌辱同学等不良行为发生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闻不问,甚至为孩子占了上风,抢了便宜而自鸣得意;有的家长为了弥补孩子的“胆小”个性,竟毫不掩饰地要求孩子对其他同学要“以牙还牙”,“该出手时就出手”,不要怕,有爸爸妈妈呢;有的家长干脆以工作为理由,完全放弃对孩子的教育。
(2)重分数轻行为习惯培养还严重存在。
人们普遍的开始重视知识更新,技术更新和智力因素发展之后,越来越被一个严重的问题所困扰,那就是道德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问题,而道德和非智力因素是不能单靠认知所能解决的。实践证明,道德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较智力因素的发展更复杂。同时,道德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也存在着促进和延缓智力因素发展的制约功能和作用,存在着不可补救或难以补救的“不可逆性”的教育内容。重分数轻行为习惯培养的?还严重的存在。学校的养成教育操作实践先行,理论指导滞后的状况非常明显,没有长远打算和有效措施,不肯下大力气,花大功夫,时紧时松,随意性很大,有的甚至讲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所以总抓总不见效,越抓越没劲。我们学校教育的最大失误就在于:只一味注重书本知识的灌输,而忽略了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长期性、艰巨性。教育活动缺乏针对性和时效性。
(2)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
有这样一个故事:车上有一老一少两位女同胞在抢坐位,少女得胜,老者不服,连连质问:你家有没有老人呢,你会不会老啊,一点教养都没有。少女倒不脸红,不慌不忙反唇相讥:老了在家呆着,别到外面碍事。众人听后无语。一位胖胖但无表情的售票员安坐不动,不去劝解,只评价一句:中国人的素质就这么差。众人光听“二人转”,没注意汽车点不上火,趴窝了。前面司机传来一嗓子“赶紧推车”,售票员便招呼大家下去。有座的怕丢了座自然不动,没座的怕站不着好位置也不积极,售票员便边推边嚷开了:现在人的素质怎么这样,不推谁都别想走。一位知识分子模样的乘客心有不服,跟人嘀咕:这帮人出车前也不知道检查一下车况,刚跑几步就动弹不了,耽误别人时间,也太没职业道德了。车终于走了,大伙算歇了口气,不料那售票员又开始抱怨了:这破车三天两头出毛病,也不知怎么造出来的,瞧这工人的素质。到底谁的素质差?动一动嘴皮子是容易的,抱怨是容易的,如果一个民族不是积极建设,而是不停抱怨,其危害相当大。这种抱怨使人心涣散,进取心弱;既影响情绪,又削弱智慧。
二、课题研究的过程实施
(一)实验方法:
本课题在教学常态下进行,以行为训练法为主,辅以个案研究法、活动教育法、榜样示范法、文献研究法,以实验前后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的横向比较作为对照结果。
1、行为训练法:行为训练是养成教育的最好方法。因为只有通过行为训练的方法才能使学生身体力行,知行统一,才能磨练学生的意志,形成好思想、好品质、好的习惯会使他们受举益终身。在具体的训练中做到:(1)要坚持经常,持之以恒。(2)严格要求。(3)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检查与评比结合起来。
2、个案研究法:本课题组选取一些典型个案,进行跟踪研究,反映或说明一般性问题。
3、文献研究法:查阅了国内外有关小学生养成教育研究的文献,检索并汇总可供本课题参考的研究成果,发现其薄弱点与空白之处,为本课题提供研究的创新突破口。全面综合分析了中央有关文件、《中小学德育大纲》、《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文明礼仪常规》以及国家、地方、学校有关学生道德常规要求的各种规范性文本,清理、筛选出了有关小学生道德行为要求的内容因素,进行归纳整理,使之规范化、系统化、序列化。
4、活动教育法:我们针对小学生天真活泼的特点,开展丰富多采?,学校有计划地利用重大节日,开展教育活动,使学生在多彩的活动中养成好的行为习惯。
5、榜样示范法:用典型去给学生做榜样,用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激励他们向积极的方向努力,经常对照检查自己,改正自己的不良行为。
(二)实施策略:
1、创造“教育科研日常化,日常工作科研化”的教育教学、教育科研一体化的学校工作格局。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在实验研究中,校长朱封国既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同时也是课题主持人。为了实验研究严格按实验研究方案实施而取得实效,他创造性地提出了“教育科研日常化,日常工作科研化”的构想,创造出教育教学、教育科研有机结合的一体化学校工作格局,把习惯养成教育的点点滴滴渗透到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时时刻刻、事事处处,方方面面。
①把习惯养成教育实验研究纳入学校各项工作的议事日程。
从2010年10月开始,学校管理工作,教学管理工作、支部工作、工会工作、值周工作、少先队工作、校本研修工作、班主任工作,乃至于学校总务后勤工作,都对学生的习惯养成教育给予高度重视,各个部门和教师个人在制定工作计划时,都要结合自身工作的特点,对习惯养成教育提出切实可行的计划安排或相关要求。在总结工作时,同样对习惯养成教育的实施过程和效果进行认真地总结和反思。
②真正把习惯养成教育实验研究落实到各部门、各方面的工作中去。在习惯养成教育实验中,既强调了教师在对学生的习惯养成教育中通力合作,多管齐下,要注意从行为、学习、生活、心理四个方面全方位落实养成教育目标,又针对各部门的工作性质和特点,做到了“合中有分”。例如:在学校德育工作、班主任工作、少队工作中,以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为主要研究内容;在学科教学和校本研修工作中,以学习习惯养成教育为主要研究内容。再如:学校除了对学生的全面管理和全方位的习惯养成教育以外,还专门培养大队干,由大队干对学生进行管理。少先队大队干们对学生个体和班级当天的行为习惯情况进行全方位的检查和监督,并进行评价,在每周、每月进行表彰和授牌。班主任则要根据班级本周、本月情况及时组织学生利用班会时间对自己的习惯养成教育情况进行小结。同时引导全班学生对班集体的整体习惯养成情况进行评价,将评价结果在习惯养成教育班会记录中作好记载„„除此之外,课题组还经常安排专人利用专题讲座、集会、升旗仪式、早操、课间操等时间,给全校学生上习惯养成教育大课。用深入浅出、生动活泼的形式告诉学生什么是习惯,什么是良好习惯。什么是不好的习惯,好习惯有什么益处,不好的习惯有什么害处,怎样来养成好习惯,怎样来克服不良习惯。
2、将养成教育实验研究和新课程研究有机融合,形成和凸现学校的办学特色。
①在养成教育中注入时代的活水。
在实验研究的操作实施中,我们深刻感受到,养成教育也需要与时俱进。尤其是进入新课程以后,我们十分注重养成教育的生成性。根据课程改革精神和上级要求,随时调整养成教育的目标设置,如,在行为习惯养成目标中,我们增加了“学会保护自己,不上坏人的当,不到危险的地方,不做危险的事情”;在学习习惯养成目标中增加了“认真做好课前准备,切实提高课堂效率”;在生活习惯养成目标中增加了“时刻注意保护眼睛,预防近视,立、卧、坐、行保持正确的体态姿势”等许多富含人文思想的习惯养成目标,并在日常的养成教育中逐一落实。
②开展体验教育,践行行为规范养成教育。
将传统德育教育和少先队体验教育结合起来,构建了校内“学校——班级——个人”和校外“学校——家庭——个人”三个层面的学习网络。
结合学生实际,开展“我是五好小公民”常规教育活动,从一点一滴做起,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学生学会做人做事打好坚实基础。
在家庭做“小帮手”,体验家长的艰辛。在家庭中做孝敬父母、关心亲人、勤俭节约、热爱劳动的“小帮手”。
在社会做“小标兵”,体验公民的责任。在社会做热爱祖国、文明礼貌、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的“小标兵”。
在学校做“小伙伴”,体验集体的力量。在学校做团结友爱、尊重他人、善于合作的“小伙伴”。
在社区做“小卫士”,体验劳动的快乐。在社区和公共场所做爱护公物、讲究卫生、保护环境、遵守秩序的“小卫士”。
独处时做“小主人”,体验个人的魅力。在独处时做胸怀开阔、心理健康、勤奋自立、勇于创新的“小主人”。
在学校层面,利用校会、大队活动、国旗下讲话、红领巾广播时间对全体师生进行叙事说理,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以德育人,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习惯。如:开展“我讲我的好习惯”的活动,着力于加强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的训练;定期开展养成教育专项评比活动,如:课前一支歌活动的开展和评比、队列出操评比等等;开展“卫生之星”的评选、“卫生清洁示范班”“文明礼仪示范班”的评选。让获奖个人和获奖班级在升旗仪式上亮相,表扬并授予他们荣誉,从而调动了同学们参与活动的热情,加强了学生们的思想道德教育。
在班级层面,通过早读、诵读和传统美德的警句名言,认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体验传统美德的价值;通过班会、班队活动,自主制订班规、班训,在讨论、筛选、确定、执行班规中自己教育自己,让学生在个人层面上努力规范自己。
在校外的层面上,通过召开家长会、家委会、举行家长开放日以专题讲座、交流研讨、印发资料、举办征文、格言评比等形式让家长也参与传统美德的教育,并以身作则,影响教育孩子。
③将养成教育实验研究与校本研修有机整合。
让养成教育成为学校校本研修的重要研修资源。通过课题研究使学校形成独具个性的校本研修机制,使之在学校研修组建设、激发教师的参与热情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为校本研修拓展空间,搭建平台,升格档次,注入活力。
根据课题覆盖学校工作各方各面的实际,学校和课题组在实验研究的具体组织与管理上,将课题实验研究与校本研修也实行了有机整合。侧重于各科教学中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研究,兼顾其他方面的养成教育。研修组内的教师,每期承担自己的学习习惯养成教育的子课题,同时也是校本研修课题的一种,每学期期末必须向教科处上交子课题研究小结。同样要将所有资料放入《教师个人档案》,作为评价教师的一种重要依据。
三、课题研究的阶段成果。
1、初步形成了具有我校特色的小学生养成教育的模式。
其基本过程是在基础性学科学习过程中——创设和谐快乐奋进的良好环境——充分发挥师生学习潜能——进行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学习中渗透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其主要方法是,各学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设立“养成教育”目标,备课时深入挖掘教材与“养成教育”的结合点,讲课时首先传授知识,让学生创造性思维、研究性学习,在此过程中巧妙地把“养成教育”内容渗透在课堂教学中,使他们正确分辨真善美与假恶丑,形成自己的道德观,进而产生道德的责任感和义务感。然后,在实践中增长知识,导之以行,从身边小事做起,使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成为学生内心的自觉要求,主动按照道德标准规范自己的行为。
2、以德育校本教材《我学会了》、《好习惯 伴我行》为依托,培养学生良好习惯。
(1)《我学会了》校本教材内容:涉及小学生应该养成的学习习惯以及行为习惯两大方面,教材具体列编了十八个小习惯,在每一个习惯养成的章节中,按照“做一做”、“记一记”、“读一读”、“养成建议”等几个方面,让学生知道要这样做的意义、方法和作用,内容简单、易懂,并配有适量的插图,图文并茂。
《好习惯 伴我行》校本教材内容:分成了五大章节:分别是“国旗下的讲话”、“养成教育小故事”、“好习惯推广站”、“坏习惯集中营”、“最流行的养成教育儿歌”。教材中列举的“坏习惯”来源于课题研究过程中的学生、教师、家长问卷调查,真实详尽地反应了学生身上存在的一些不良习惯。针对这些“坏习惯”,我校课题组教师有针对性地收集筛选了许多生动有趣又富有启发性、教育性地小故事,使学生在一边阅读这本教材的同时,一边受到好习惯的熏陶。(2)校本教材的结构:
以“讲故事——明道理——小讨论——重践行”为途径,一般有“讲一讲,想一想,说一说,做一做,评一评”等形式。
(3)校本课程的使用:
一、二年级每班每周一节;三至六年级实验班每周一节。
a.《我学会了》:2010年9月至2011年6月; b.《好习惯 伴我行》2010年9月至今。
3、习惯养成教育实验研究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通过教师调查、家访、开放日的活动,我们从教师、家长和社区的反馈中得到,至从我们的习惯养成教育实验开展以来,学生在行为习惯、学习习惯、生活自理等能力方面都有了很多的进步。
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在下课后,对于自身的生理需要还是能够做出反应,例如:主动上厕所、喝水。其中能做到立即上厕所的学生占90.1%,能做到喝水的学生有85.3%,能做到文明游戏的学生有89.7%,能做到收拾好上节课学习用具的学生占78%。
不足的是:学生课后整理课桌的习惯相对较差一些,这其中有的是因为一下课急着上厕所的,也有的是急着去玩游戏。另外,由于学生年龄差异,对于游戏的安全、卫生、文明等方面的认识也有所不同。从调查表中,我们可以看到高年级的学生在课间文明文明游戏方面要明显强于低年级学生,说明在课前准备方面开展教育实践,在活动后有明显的提高。
调查显示:在日常生活习惯中,能坚持勤洗澡、勤洗头的学生占82 %,勤俭指甲的学生有 79 %,能勤换衣服手帕袜子的学生占85%,注重牙齿健康的学生有61%,饭前便后能坚持洗手的学生占78%。
与学习相关的两个个人卫生习惯调查数据显示相比以上几个习惯要低一些,能定期整理书包的学生有77%,能常清洗书包的学生只有25%。这和现在的学生从小生活条件优越有关,导致了学生自理能力不强,劳动意识不高的现状。
在公共卫生习惯中,能做到不随地吐痰的学生 82%;不乱扔纸屑、杂物的学生有79;不再墙上乱涂乱画的学生有89 %;不乱扔铅笔屑的学生占96%;看到地上的纸屑主动捡起来的学生占76%;能动手消除周围环境涂画痕迹的学生只有54%。
对照调查评价表,我们可以看出高年级学生在自我约束方面比低年级学生要强,因此高年级学生绝大多数都能做到自己不乱扔,自己不恶意搞破坏,可见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自我控制力。但是,在主动保护环境方面,低年级学生并不亚于高年级学生。综上所述,我校学生已具有一定的卫生习惯,也表明学校的养成教育是有成效的,对学生的影响也是巨大的,起着主导的作用。
4、习惯养成教育实验研究促进了教师的发展。
通过实验,培养了一批骨干教师,基本上形成了一支人人都能在教育教学、教育科研上独挡一面的优秀教师队伍。可以说,广大教师真正尝到了课题实验研究的甜头,得到了教育科研的实惠。
5、养成教育实验研究促进了学校的发展。
“教育科研日常化,日常工作科研化“的学校教育教学,教育科研一体化的学校工作格局,发挥了神奇的作用,学校历年来的教学质量逐年上升。我校的养成教育经验在我区“办学特色现场会”上交流。养成教育研究工作有力地推动了学校办学效益的全面提高。
四、课题实验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和不足。随着课题研究的深入,我们愈发深刻地感受到:
1、如何对学生的习惯养成进行及时、全面、分层、准确的评价,并使这种评价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是最大的困惑。我们也进行了许多尝试,虽有一些成功之处,但总的来说,感到不尽人意,因为:有时往往因为设计过于周密而难以操作,有时又往往因简单而流于形式。我们将在以后的习惯养成教育中对此问题作深入细致的研究,更希望得到专家的指导。
2、是否需要构建一种养成教育的课堂模式?如果需要,这种模式应当是怎样的?这也是我们在以后需要继续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第三篇: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研究
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研究
课 题 报 告
一、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教育专心于未来。教育是若干年后什么都去掉,留下的积淀——真善美。因而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是关乎孩子一辈子的教育。叶圣陶先生曾强调:“启蒙教育是人格陶冶最重要时期,凡人生之需要之习惯、倾向、态度,多半在这个时期养成,以后只需继续地培养下去,自然成为社会的优良分子。”培养少年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保证其健康发展、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是在为未来奠基。
时代迅猛发展,要求我们必须用新的视角来看待、研究学生日常生活与行为规范养成教育问题。德育教育已提升到学校教育的核心地位,而作为德育教育最基础的内容——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强调学校“要重视对学生进行中国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对少先队员还要注意进行文明行为的养成教育”。抓好日常生活与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是落实素质教育精神的时代要求,是重中之重。
二、课题的界定
1、“习惯”,是指人对于某种刺激的“固定性反应”,久而久之形成的类似于条件反射的某种规律性活动。习惯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在生活中形成并逐渐稳固下来的。行为科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行为大约只有5%是属于非习惯性的,而剩下的95%都是习惯性的。因而习惯对人们的生活有着绝对的影响。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专家孙云晓指出:“习惯决定孩子的命运”。
2、养成教育,一般物指少年儿童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和教育。从广义上说,养成教育是指人的基础的心理素质、蝉房寄宿制小学是沙河市西部山区寄宿制学校。学校注重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在德育、少先队工作方面积极探索。鉴于小学生多数为独生子女,家长重智轻德较为普遍的情况,进一步加强日常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很有必要。
反观现有日常行为习惯培养的研究现状,我们认为(1)学校生源比较复杂,来自村庄不同家庭的孩子行为习惯有较大差距。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培养应更具针对性、层次性。(2)日常行为习惯的培养方法途径较为简单,缺乏评价与反馈。我们认为:
(思想素质,包括思维方式、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和生存能力,健康体魄的培养和教育。狭义的养成教育单指人的良好的道德规范和行为习惯的养成。而且特别是指少年儿童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养成。)
反观现有日常行为习惯培养的研究现状,我们认为
(1)学校生源比较复杂,来自村庄不同家庭的孩子行为习惯有较大差距。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培养应更具针对性、层次性。
(2)日常行为习惯的培养方法途径较为简单,缺乏评价与反馈。我们认为:从行为习惯的培养入手,来探讨和研究新形势下寄宿制学校学生行为习惯教育的的有效途径,有利于学校管理工作的高效、优化,有利于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能促进学生发展,适应新时期的挑战和要求。这一研究,从现实和长远看,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研究目标
1、结合时代要求和少先队教育特色,通过研究和实践,探索一套适合寄宿制办学体制的“小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对策,以利推广。
2、通过研究和实践,引导使少年儿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深入理解道德规范,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3、通过研究和实践,优化班主任队伍,提升教师德育工作水平,进一步推动学校德育工作。
(二)研究内容:
1、探讨小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培养的有效方法与途径。
2、探讨家校社会多维立体的教育途径和策略。如何将本课题研究与家庭教育相结合,调动家长、社会教育积极因素。
3、探讨优化班级管理、提升学校德育成效的科学、系统的方法。
四、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本课题研究的创新之处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理论方面,在心理学、教育学等领域,有瑞士学者皮亚杰提出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柯尔伯格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班杜拉和西亚斯的社会学习理论,重点研究了儿童道德行为的训练和发展问题。实践方面美国更加注重“自然教育”,引导孩子“自我成长”。我国心理学界有一些学者关注儿童教育研究。如早期的陈鹤琴,近期潘菽和朱智贤等人对儿童心理的研究等。这些研究基本侧重于儿童道德发展和形成的一般理论研究方面,对儿童道德发展和形成过程中“行”的研究比较少。而“知情意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和过程,前三者最终都要落实在“行”上。近期不少专家从行为习惯入手研究少年儿童德育,在国内产生了较大影响。但总的来看,在寄宿制学校小学生行为习惯培养方面的研究较为匮乏。
(二)本课题研究创新点及突破之处 本课题为应用基础研究,在强调应用性的同时,也注重一定层次的理论探索。着眼于寄宿制学校儿童的日常行为,着重进行有关小学生在学习、做事和做人等方面的良好行为习惯的研究与实践,以使小学生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养成一系列做人、做事和学习方面的良好行为习惯,为其健康人格的培育奠定基础。
(1)创新方面。依据少年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遵循教育规律,努力构建创新养成教育途径和模式,将养成教育贯穿到学生日常生活行为中,多层次、全方位的进行跟踪教育,突出成长为主的教育理念。
(2)理论意义。立足于应用探索与实践,在探索和实践过程中总结寄宿制学校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的规律,丰富素质教育理论和养成教育理论内涵
(3)应用价值。本课题着手与途径和模式的实验和探索,侧重于应用实践,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努力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具有健康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促进他们的可持续发展。
主要途径是:密切结合我校寄宿制办学实际,通过个案研究以及一系列具体行为习惯养成的实验研究,形成新的理论观点和实践方法。在操作层面上,提供相应的切实可行的方法和措施。努力探索出寄宿制学校班级管理中少年儿童行为习惯养成的新观点、新方法和新途径。
五、完成条件分析、研究方法与路线
(一)完成本课题的条件分析:
1、领导支持,课题研究有经费保障。校领导对课题研究大力支持,为课题研究开展提供环境支持、经济支持。良好的教学条件和领导的重视、指导,为课题研究提供了基础保证。
2、资料丰富,研究有理论支撑。学校有藏书丰富的图书室、6万册图书的阅览室。既有班主任工作理论著作,又有新颖生动的光盘资料,还有时效性较强的《班主任之友》、《少先队工作》、《辅导员》等刊物杂志,使课题研究的展开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背景。我们课题组拟推荐筛选专题学习材料,供课题组成员集中学习,提升理论素养。
3、课题组成员结构合理,学习、研究氛围浓厚。参研20位教师中有五位小学高级教师,两位为市教坛新星,8位参加全国十一五或相关课题研究,成绩突出。年轻教师均为大学本科学历、教研后劲足。班级管理经验较为丰富,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
(二)、研究方法与路线:
1、行动研究法。主要包括问卷调查法:针对家庭教育方面、教师设计的与课题实施内容相关的系列问题。通过家长的问答,更进一步地、全面地了解学生习惯的现有发展水平。
2、个案研究法。对学生个体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跟踪记录与观察分析,并加以一定的措施和手段,促进其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3、观察法。在研究中,教师通过对学生行为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观察记录,思考研究,获得最直接的第一手研究资料。
4、问卷法。文献研究法。对国内外的已有相关理论做综合参考研究等。坚持课题的理论研究、课题的实验研究和群众性教研活动三结合的研究办法。以理论研究为先导,以实验研究为中心,以广大教师参与的研究活动为基础,以班队会课堂为主渠道,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研究学生、探索方法、总结经验,以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积极探索新时期背景下,寄宿制学校学生养成教育的有效方法、途径;探索出行之有效的养成教育模式,营造积极进取、健康成长的氛围。
六、课题研究组织管理及主要研究人员分工 本课题由我校一批锐意改革,不断进取的青年教师组成。
1.课题研究实验小组。组长:李建虎 对小学生日常行为教育有较高的兴趣和丰富的经验。全面负责课题研究的各项工作。学习、内容安排,活动召集、组织等。
主要成员: 相关子课题的研究、实施,并做好材料的积累、分析、总结等。
七、实施步骤
课题研究的工作进度计划:本课题预计2011年3月——2013年12月分三个阶段完成。为期二年。
(一)、准备阶段:(2011年3月——2011年6月)做好课题申报、制订课题研究实施方案,课题启动、课题分工、理论学习工作,培训参研教师,做好实验前的准备工作,组织开题启动研究。研究呈现形式:课题立项申请书、研究方案、开题报告。
(二)、实施阶段:(2011年9月——2013年7月)组织交流、研讨等活动。主要是理论实践研究,课题材料信息收集,课题研究论文,优秀班会课例和阶段性研究报告的撰写。并对典型案例加以积累分析。①课题组制定实验计划,坚持半月集中研究一次,学习交流相关理论。
②实验教师、班主任探索养成教育实施途径,精心设计上好班会课,及时总结实验体会,积累、整理好相关资料。
③每月一次专题研讨,与全校同学科教师共同探讨、交流体会。
阶段成果呈现方式:
1、教师研究案例
2、阶段研究报告
3、班主任工作论文
4、班队会及活动案例
5、问卷调查情况分析结论
6、班级日志样本。
(三)、总结评定、成果发布阶段:(2013年8月——2013年12月)撰写课题研究报告、整理行为习惯研究经验论文,将成功班会课例刻录光盘,论文编辑成册,总结、发布和推广研究成果。
2013年12月迎接上级领导对学校课题研究工作的评估验收。
成果呈现方式:结题报告、相关研究的论文集和其它相应的物化成果。(班主任论文汇编、班队会等活动案例汇编及光盘、教师研究案例汇编等)
第四篇:小学生好习惯养成教育的研究课题组
小学生好习惯养成教育的研究课题组
组长:文凤庆
成员:王树林
庄瑛 汲生彩 沈秀彩
课题组成员分工
组长对客体负总责
王树林具体负责课题的指导管理,运行总结,结题 庄瑛负责课题的指导和管理
汲生彩负责课题的运行和总结
沈秀彩负责课题的运行和总结
第五篇: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的研究
《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的研究》中期报告 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高庄镇中心校
岳彩瑞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当前的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养成教育缺乏足够的认识。如今家长在言教、身教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种种矛盾化的教育,极容易搅乱孩子们幼嫩的心智。一是在做人上,现在的孩子处在“言教”与“身教”的矛盾中。二是在生活上,今天的孩子处在“穷教”与“富教”的矛盾中。三是在思想上,今天的孩子处在“吃苦”与“享乐”的矛盾中。四是在教育内容上,现在的孩子处在“重智”与“轻德”的矛盾中。五是在教育方式上,现代的孩子处在“放纵”与“专横”的矛盾中。
这些问题已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小学阶段是迈向人生的重要一步,老师作为学生的引路人必须使每一位小学生在德智体美各方面全面发展,同时又要开发每一位学生的潜力,发展他们的个性,使之走好每一步。基于以上原因,我们确定了“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案例研究”课题。
决心通过二年的课题研究,切实改进学校德育工作,净化育人环境,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为学生的成才奠定良好基础,达到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有较大提高的目的。
二、课题界定
(一)行为规范:
指人们在社会公共生活中按照社会公德去处理日常生活中的道德关系的行为,是必须遵守的起码的公共生活准则,是作为一个公民最基本的行为规范。
(二)养成教育:
从广义上说,养成教育是指人的基本的心理素质、思想素质,包括思维方式、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健康体魄和生存能力的培养和教育。狭义的养成教育单指人的良好的道德规范和行为习惯的养成。而且特别是指青少年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养成。
(三)案例研究:
教育实践者对教育教学事实及反映或记载这些事实的文字或其他材料进行分析、反思、概括,即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分析从而较快地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本课题中的养成教育是教育者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训练活动使受教育者的日常行为习惯规范化的教育过程。
三、课题目标
(一)总体目标:所谓习惯的养成教育,就是教人学会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具有现代文明内涵的社会生活规范。它包括文明礼貌习惯、卫生行为习惯、生活行为习惯、道德行为习惯、学习行为习惯、劳动习惯乃至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等。老师们通过收集以上案例,对此进行分析、研究、评价并结合相关的理论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和途径。
(二)具体目标:
1.通过研究,探索培养小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同时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通过研究,提高教师的育人水平。3.通过研究,促进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
4.通过研究,促进学校校风校貌的不断优化,提高我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四、研究内容:
一年来,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了研究:
(一)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榜样育人
一直以来,学校要求全体教师从我做起,严于律己,为学生树立榜样。在日常生活中,强调老师在工作、生活中为人师表,注重自己在学生面前的行为、形象。早晨,学校领导、学生代表、大队委在校门口迎接学生,师生问好;放学时班主任送学生出校门;大课间时老师带领学生一起跑步、做操;中午老师给学生分餐;老师关心后进学生……都给学生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另外,坚持每学期评选“五星班主任”、“五星学生”、“五星班队”、“身边的小雷锋”等活动,宣传他们的事迹,辐射他们的影响。通过他们的榜样效应感染更多队员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课堂是主渠道 小学生在学校,绝大多数时间在课堂,所以,良好的习惯培养,课堂是重要阵地。也只有每一个教师都能重视、参与学生的习惯培养,那么,孩子才能在进入小学后最短的时间内习得最好的习惯;也只有全体教师参与学生的习惯培养,学生才能习惯全方位的好习惯,才能成为一个言行举止彬彬有礼的好学生、好公民。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智力的有效途径,也是小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主渠道。我们把小学生课堂常规制作版面,挂在教室里,供教师每堂课进行指向性训练。比如开学时进行坐、立、行、走、文明礼貌、课前准备等常规教育。如:在训练学生上课发言举手时,应该告诉学生为什么上课发言要先举手,再进行示范练习,要求人人掌握规范的举手姿势。明确了要求,这样学生就会逐渐养成好的行为习惯。
(三)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规则是好保障
有人说,魏书生是一个教育奇迹,因为即使他每年有很多的时间不在学校,他的班级在各项评比、考试中总是名列前茅;读了《56号教室的奇迹》,更有人对雷夫•艾斯奎斯佩服得五体投地。仔细阅读两位教育大师的著作,你就会发现,两人的教育有一个相同的地方——那就是在班级管理中,与学生一起制定班级规则,而一旦形成规则,每一个学生都要不折不扣的执行,比如魏书生的“坚持道德长跑——写日记”,雷夫的“恐怖重写”。学习魏书生,我们学校在学生常规管理上推出了“四定”——定时定点定岗定责。
在我们学校每个班级,有2张必须贴的表格,一张是学校的“四定”——规定在什么时间做什么事情;另一张是每个班级的定责表,明确规定上什么事情由谁完成,检查人是谁,等等,并且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工作责任。
制定表格只是第一步,关键是落实检查。
在我们的四定中,规定了班级放牛奶盒的时间和地点,如果某班级没有按照规定的时间做,那么多多监察队会记录在案,当周的五星班级也许就没有你班级的份了。
垃圾分类是一项繁重的工作。所以我们也同样规定了班级送垃圾的时间,并且要求指定人前去垃圾房分类摆放。多多督察队的队员在那里记载:在规定时间,哪些班级来了?哪些班级是按照要求分类的?哪些班级是没有按照分类要求放垃圾的。检查结束,马上利用QQ群反馈,表扬做的好的。
中午,我们学校专门安排了15分钟时间写日记,半个小时阅读。为了能贯彻下去,我们行政值班每天中午检查,每天反馈情况,并且叫学生督促教师贯彻执行,仅2周时间,孩子们都习惯了到点做啥事,教师也慢慢的习惯了。
(四)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活动是有效方法
小学生的教育必须遵循寓教于乐的原则。学校、教师必须通过各种适合学生身心特点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明理、导行,最终内化成自己的自觉行动。经学校班子共同商议,每一项活动都具有明确的目的,在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方面,学校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如“多多吉尼斯竞赛”、“小手拉大手”、“多多光荣榜”、、“日记长跑”、“我们班的齐刷刷”等活动,旨在让学生通过一些感兴趣、积极有效的活动,逐步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五、阶段成果:
(一)日记长跑,培养学生坚强的品质。
自2014年的3月起,我校组织开展了“日记长跑”活动。到目前为止,我们学校的日记长跑坚持了300多天,全校共200多名学生,其中参与的学生数达到了120多名。我们的老师、家长都没有想到孩子们能有如此坚强的毅力和韧劲,也没有想到我们所有一线的语数英老师能有如此认真的态度和奉献的精神。
日记,就像一座宝库。通过它,孩子们能把自己丰富的生活储蓄起来。在那里,记录着他们在人生道路上的每一点进步,有他们在知识高山上撷取的每一朵小花,也有他们奉献给生活的每一份情谊。坚持写日记,可以让孩子积累写作素材;坚持写日记,可以增强孩子观察事物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坚持写日记,可以让孩子把心声倾诉出来;坚持写日记,可以培养孩子坚忍不拔的意志力。老师对学生的日记当天批,及时评,把一些优秀的日记在学校的日记长廊中展出,让全校的孩子都能欣赏。
本学期,学校集结《花开暨阳》日记集的出版,书籍涵盖语文、数学、英语三门学科的精彩日记。日记的录用率达到50%。大队部还设计了海报,征集日记集的卷首语,学生们踊跃参与,投稿人数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学校还举行了日记集的首发仪式,让孩子们对自己能够坚持撰写日记更加自豪,同时也是学校对孩子们这种良好行为的充分肯定。
(二)多多吉尼斯竞赛,培养学生敢于表现的勇气 多多吉尼斯是暨阳小学的特色品牌项目,活动每月一次,项目多样,深受学生喜爱。小学生精力充沛,自制能力又差,而教师不可能时时刻刻看着学生,让学生有事做,才是管理学生的最佳办法。多多吉尼斯竞赛,不但让学生有事做,更是给了学生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小学生最具表演的欲望,他们为了争夺多多吉尼斯冠军,争分夺秒,奋力练技。
我们希望通过学校教育,让学生学会表现自我,不断地超越自我,学会自我教育。多多吉尼斯挑战赛所表现的不仅是学生的某一特长、爱好,更是一种精神,一种敢于表现自我、挑战自我、超越自我的精神。
(三)多多光荣榜,培养学生的竞争能力
如果说多多吉尼斯竞赛还不能让所有的学生都能站在全校竞赛的舞台上,那么,每个班级的多多光荣榜,就是班级进行习惯培养的共同法宝,这也是我们学校班级阵地建设“八有”要求之一。孩子们只要有一个小小的进步,就会得到一个多多,当然,如果犯了错误,就要扣除。而孩子都是好面子的,谁愿意自己的多多比别人少呢,于是,为了争多多,孩子们需要时时修正自己的言行。多多,成了暨阳孩子成长路上的好伙伴,孩子们心中的期盼。
(四)小手拉大手,养成学生、家长共同守规则的好习惯 我们学校地处居民区,校门小,门外地方更是狭窄,上学放学路段拥挤一直是老大难问题。今年,我们在在学生中开展了“小手拉大手”的活动,一方面把上学、放学的要求通过晨会课跟学生讲清楚,另一方面发放告家长书。我们要求家长,上下学时间,汽车、电瓶车、自行车不停放在学校门前道路上,而是停放在附近小区,然后步行送孩子上学,送到以后迅速离开校门。班主任通过这一现象,和学生一起共同商议如何来改善这一现象,在学生和家长的群策群力下,制度了相关规则。如:机车车辆不得驶入学校主干道;电瓶车放在校门对面等。一系列的举措,让更多的低年级学生积极参与到“小手拉大手”活动中,有效地缓解了校门口拥堵现象。更重要的是,通过小手拉大手这个活动,养成了学生、家长共同遵守交通规则的好习惯。
六、疑难困惑: 一年来,本课题组积极开展研究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的研究成果。但我们也清楚地认识到不足:部分队员缺少基本的道德认知水平和道德意识,家庭、社会、学校三结合教育地利用不够充分。在后续地研究中,我们将围绕相关问题设计研究活动,真正将课题研究落到实处。
七、后期设想:
1.继续深入学习德育系列教育名著,积极开展研讨活动,从中寻找研究的理论支撑,以便进行深入的研究。
2.走出去,从新得高度来引领教师从新的起点进行研究。3.深化少先队活动,从活动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素质。组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打造学校德育品牌。
4.成果展示要具体:教师撰写的研究案例要提高质量。5.有效提高家庭、社会、学校三结合的教育活动。6.随时积累整理课题研究中的过程性资料,以免遗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