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县实施“三化”战略统筹城乡教育事业均衡发展

时间:2019-05-13 08:27: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xx县实施“三化”战略统筹城乡教育事业均衡发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xx县实施“三化”战略统筹城乡教育事业均衡发展》。

第一篇:xx县实施“三化”战略统筹城乡教育事业均衡发展

xx县实施“三化”战略统筹城乡教育事业均衡发展

(1)教育结构体系化。加大学前教育普及力度,力争到2015年基本普及学前三年教育,毛入园率达85%以上;城乡义务教育实现优质均衡发展,入学率保持100%,巩固率达到95%。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阶段教育复学率达98%以上。加快发展职业教育,职业学校就业率达95%,在校学生年巩固率达到85%以上。争创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1所,市级重点实训基地2个。鼓励社会力量以独立举办、共同举办等多种形式兴办教育,力争再创办一定数量的民办学校。(2)教育格局均衡化。优化学校布局,将按照初中城镇化、小学社区化的思路,加快校点布局调整步伐,改善办学条件,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切实缩小城乡之间、校际之间办学水平差距,全面提高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力争到2012年顺利通过xxx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合格区县督导评估验收;到2015年基本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城乡义务教育实现优质均衡发展,入学率保持100%,巩固率达到95%。(3)教育发展内涵化。全面实施教师“一岗双责”考核制度,把育人责任落实到每一位教师身上;推进“平安校园”建设,健全和完善“全员目标、全员责任、全程管理”的安全工作体系;深化课题研究、创新教研方式、搞好成果运用和推广;彰显个性发展,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自觉克服“应试教育”弊端,注重学生的个性特长培养;围绕 “东方威尼斯”和“山水城市”特色,充分挖掘校园历史积淀和人文资源,提档升级校园景观。力争到2015年 建成45所特色文化校园景观示范学校。

第二篇:实施教育均衡化战略

实施教育均衡化战略

促进教育可持续发展

------------------

我们新沂市地处江苏北端,东陇海中段,共辖16个镇,256个行政村,97万人口,2004年财政总收入4.2亿元。全市现有小学97所,初中34所,高中8所。近年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全国、省教育工作会议、基础教育工作会议和农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把促进农村教育均衡发展作为我市建设东陇海线上第三大城市、第三大工业城市,实现“两个率先”目标的重要内容,作为打造教育强市、教育名市的必然要求,作为实施科教兴市战略的基础工程,通过调整和完善“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努力促进基础教育的均衡化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合理的教育需求。也就是说我市实现无差别教育的工作重点和重心在广大农村地区。

一、加大政策倾斜力度,确保农村中小学教育经费

我市认真落实“科教兴市”的战略目标,努力增加中小学尤其是农村中小学的经费投入。2003年,我市财政总收入为3.33亿元,财政经常性收入为1.72亿元,教育支出为2.17亿元,教育支出占财政总收入的65.13%,财政预算内教育拨款占教育总支出的71.8%,而用于广大农村地区的教育经费为1.165亿元,占整个教育支出的53.7%;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我市小学为7.34元,初中为6.24元,其中农村地区小学、初中分别为8.10元、7.50元,均稍高于城区;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支出,我市小学、初中分别为791元、617元,其中农村地区小学、初中分别为808元、675元,也稍高于城区。无论是教育投资总量,还是人均教育经费,我市农村地区的投入都高于城区,为我市教育均衡化发展提供了经费保障。我市在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优先保证教育发展的需要,统一安排中小学基本建设资金,2001年以来,共安排学校建设资金3700万元,统一安排中小学公用经费,除学杂费外,三年来,市财政共安排中小学公用经费150万元,确保学校正常运转,统一发放中小学工资、2001年9月我市教师工资国际部分由财政统一、足额及时发放,2003年7月开始教师工资国标、地补均由市财政统一发放,自此,我市建立了“城乡一体、公教同步”的工资发放体制,有效地解决了农村教师工资待遇问题,调动了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二、加大基础建设力度,改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

办学条件是教育均衡化发展的重要指标,缩小教育的差别,首先要从缩小办学条件的差距开始,为给我市中小学生提供大体平等的教育条件,有效地整合教育资源,我市一是科学地调整中小学布局,根据省政府的意见,结合我市的实际,2001年制订了《新沂市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三年来,我市共撤并小学232所,初中30所,新建学校30所,在徐州市乃至全省率先完成了中小学布局调整任务;二是全力改造中小学危房,三年中,我市共消除危房37.5万平方米,改扩建校舍55.6万平方米,其中新建楼房192幢、44.6万平方米,目前,全市16个镇中,有14个镇实现了校舍楼房化的目标;三是加强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我市按照省政府的要求,加大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先后完成了“三新一亮”(新课桌、新板凳、新讲台、电灯亮)和“六有”(有整洁的校园、有满足需要的卫生食堂、有冷热饮用水、有水冲式厕所、有安全宿舍、寄宿生一人有一张床铺)工程建设,全市共维修和新增课桌凳89029

套,维修和新增讲台2784张,通电达标教室1909口,两项工程共投入建设资金1100万元,使我市中小学生的学习条件,卫生条件、住宿生的生活条件都得到了大幅改善。我市2002年通过省中小学无危房县首批验收,是徐州市仅有的两家,2003年在徐州市率先通过省中小学布局调整和“三新一亮”工程建设验收,2004年底,我市又在徐州地区率先完成了“六有”工程建设任务;四是教育教学设备的添置,我市大力扶持农村中小学添置各种必要的教学设备,如实验设备,图书资料,音、体、美设施以及微机等现代化教育设备,目前我市农村中小学生均图书资料,中学为25.3册,小学为15.2册,全市购置教学微机4200台,其中农村中小学为3020台。

三、加大教育管理力度,提高农村中小学办学效益

我市坚持“两基”重中之重的地位,努力促进基础教育发展水平和办学效益的整体提高。一是农村教育“普九”成果得到巩固。我市1993年实现“两基”后,根据农村偏远地区初中、小学学生辍学率仍然偏高的现状,按照《义务教育法》的要求,于1999年出台了《市政府关于严格控制小学和初中学生流失的若干意见》,针对农村教育的实际,制订了控流“四项基本制度”,即流生月报制度、流生责任追究制度、流生专项检查制度和流生重点管理乡镇学校制度,落实了有关单位和人员的责任。几年来,我市坚持这“四项基本制度”,学生辍学现象逐年大幅减少,2004年,全市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巩固率、毕业率分别达100%、99.8%、100%,初中入学率、巩固率分别为98.5%、98.85%,残儿义务教育普及率达97.5%。二是普通高中教育不断壮大,2004年我市普通高中招生10075人,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75%。目前普通高中在校生数达29637人,规模是2000年的4.2倍。三是幼儿教育迅速发展,全市幼儿学前三年入园率达75%,其中农村地区达到70%。

为巩固基础教育成果,市政府于2004年制订了《关于在全市开展“爱心助成才”助学活动的意见》,决定每年从政府财政预算内拔出60万元用于扶困助学,另外还发动学校师生和社会各界扶困助学,三年来共捐资292.5万元,扶助2184人次的贫困学生,我市通过设立扶困助学基金,建立扶困助学制度,强化扶困助学措施,确保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不因家庭贫困而辍学,努力实现适龄儿童、少年接受基础教育的相对公平和公正。

四、加大师资建设力度,提高农村中小学办学质量

教育水平和教育质量的普遍提高是实现教育均衡化的根本要求。我市一是通过各种招聘解决农村中小学师资缺乏的问题。几年来,我市共面向社会招聘156名教师,吸收符合学历要求的社会精英从事教育事业,共安排本市籍师范毕业生738人,向外地招聘大学毕业生358人,大大缓解了农村中小学师资不足的矛盾。二是鼓励在职教师学习进修,提高学历层次。通过函授、自学、脱产学习、联合办学等途径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学历层次,目前全市尚有1200余名教师在岗进修学习,全市小学、幼儿园教师学历达标率为98.4%,其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达57.2 %,初中教师学历达标率为85.6%,其中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达22.7%,高中教师学历达标率为62.3%,三是通过开展各种活动提高农村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我市每年都定期不定期地组织城区优秀教师到农村中小学示范和指导,同时选拔农村学校教师到城区接受培训,规定全市所有城区学校和省示范初中、实验小学都有对口支教的义务。教育局通过开展“教育质量年”、“质量在课堂”、“走进校本”等主题系列活动促进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达标,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科研水平,同时挖掘教育内涵、打造特色学校;四是加强网络学习,强化远程教育,阿湖镇中心小学参与苏州市副市长、苏州大学教授朱永新的新教育教学改革实验,教师们通过在网上与朱永新教授的对话,提高了

教师的教育能力和见识。另外,我市还通过公开竞聘、公推竞选等形式选拔农村中小学校长,提高学校教育管理水平,2004年,市政府又通过在全市评选100名师10名名校长,每月分别发放300元、500元名教师名校长政府津贴,鼓励校长和教师提高管理和教育水平。

当然,教育均衡化本身就是相对的、发展的,我市也绝不削高就地,削足适履,抑制发展,我们在制订向农村地区、向薄弱学校倾斜的政策时,也鼓励每一所学校争取更大的发展,目前为止,我市8所普通高中中除两所平转为三星级学校外,其余6所都通过二星级学校的验收,创建率为100%,20所初中有10所通过省示范初中的验收,创建率达38%,97所小学中有9所通过省实验小学的验收,创建率为10%、24所幼儿园有16所通过省、市示范幼儿园的验收,创建率为75%,另外,市职教中心、特教中心分别通过国家级综合创建验收。几年来,我市先后荣获省基础教育工作先进县、中小学德育工作先进县、中小学体育工作先进县、全国特殊教育先进县等称号,扫盲工作也曾获得过教育部颁发的“中华扫盲奖”,现在,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我市基础教育已在一个崭新的平台上实现了相对均衡的发展。

教育均衡化是一个长期的目标,我市将一如既往地坚持实施教育均衡化战略,不断缩小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校际之间和群众之间的教育差别,努力为适龄儿童少年提供大体均衡的公平公正的教育机会,为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为科教兴市战略服务,为实现“两个率先”服务。

第三篇:深入实施“三化”统筹战略 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

深入实施“三化”统筹战略

“三化”是指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是以现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为基础,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技术来武装农业,用现代经营管理方法来管理农业,实现农业生产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大幅度提高土地生产率,劳动生产率和农产品商品率,实现优质、高产、高效和生态上良性循环的现代农业。实施“三化”统筹战略是推进城乡一体化,打破城乡二元结构,解决以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用工业来反哺农业。工业化是主导、城镇化是支撑、农业现代化是基础,三者要竞相发展、协调发展、共同发展。也只有统筹推进“三化”,才能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经济结构不断优化,进而促进社会公平,让城乡居民共享发展成果,提高农业综合效益,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经过多年努力,到“十一五”末,我市农业现代化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一是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显著增强,粮食产量达到745万吨。二是农机化水平明显提升,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450万千瓦,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7.1%,高出全省总体水平6.9个百分点。三是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600家,农产品加工量达到400万吨,畜禽产品加工量达到1600万头(只)。四是农业标准化生产能力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高,共培育省名牌农产品21个,农博会名牌产品51个,“三品”认证达到230个,获吉林省著名商标35个。五是农民组织化程度显著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917个,增长12.5%。

近年来,虽然我市现代农业发展步伐不断加快,也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与先进地区比,还有很多不足和差距,需要加以改进。一是领导重视程度亟待提高;二是各级财政对农业的投入亟待加大;三是科技支撑力度亟待加强;四是农业产业化经营规模亟待扩大;五是农民组织化程度亟待提升。

“十二五”期间,我市要不断创新发展农业现代化的基本思路,明确发展目标和任务。基本思路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以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促进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为重点,强化政策、科技、基础设施等支撑,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为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提供坚实保障。主要目标是农业基础设施和生产技术条件显著改善,机械化、水利化等生产技术科学化水平大幅度提高,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进一步完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增强,农村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农民收入持续增加,城乡一体化新格局初步形成。根本任务是要建立健全“三农”投入稳定增长机制,推动资源要素更多向农村配置,加速发展以水利化、机械化等为重点的农业现代化;要采取综合措施,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尽快扭转和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要坚持走具有松原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要坚持“三化”统筹,把实现农业现代化放在突出位置,实施“三化”同步战略。加快推进松原农业现代化进程,就要强化措施,加快构建松原现代农业的“五大体系”。一是以农田基本建设为重点,构建现代农业基础设施体系。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抓好水利工程建设,全面推进哈达山水利枢纽工程建设,促进农业生产基本条件优化升级。以前郭县王府站镇和乾安县让字镇为样板,大力发展旱作节水农业,建立节水灌溉体系和旱作农业体系。到2015年,全市将完成玉米膜下滴灌任务430.4万亩,占全市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

耕地面积的38%。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资源利用率。通过改良土壤,建设稳产高产农田,促进农产品生产由以数量增长为重点向高产、优质、高效、安全并重转变。要科学合理开发后备资源,明确开发区域和重点。以哈达山水利枢纽灌溉设施和西部土地整理为依托,全力抓好松原灌区建设,其中重点抓好100万亩新水田开发任务。到2015年,全市大旱保收,稳产高产农田面积达到1200万亩。大力发展农机化,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加快推进奥瑞海山农机产业园建设,“十二五”期间,力争实现水稻、玉米等主要农作物生产环节的全程机械化。要进一步发展农机服务组织,建立健全新型农机服务体系。到2015年,农机总动力达到500万千瓦,拖拉机保有量达到21万台,农机总作业量达到2.6亿标亩,水稻实现全程机械化,玉米主要作业环节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5%,农机服务组织要达到1000个。未来五年,要重点抓好扶余县新万发镇新农村和乾安县所字镇则字村等一批农机合作社的示范点建设。二是以农业结构调整为重点,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做大做强粮食产业抓好“米袋子”工程。以土地开发整理工程为重点,加快实施新增300万吨商品粮产能建设,着力推进粮食生产的科技化、机械化、标准化、设施化和规模化,加大物质技术装备投入,优化品种结构,扎实开展粮油高产创建活动,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到“十二五”末,全市粮食总产量要达到1000万吨水平。大力发展园艺特产业。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积极开展“一村一品”、“一乡一业”活动,在“特色”上狠下功夫,逐步实现农产品生产的专业化和规模化。到2015年,园艺特产业产值要实现100亿元。进一步完善扶余县三井子杂粮杂豆产地批发市场、长岭县三青山粉条批发市场、太平川杂粮杂豆批发市场、乾安大布苏镇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等园艺特产品市场建设。大力发展棚菜生产抓好“菜篮子”工程。全市要围绕“一个中心、五个开发带、十二个重点”进行开发建设。“十二五”期间,以宁江区民乐模式为样本,重点抓好松原市郊区无公害棚膜蔬菜生产基地建设项目,从2011年至2015年,市郊区每年新建温室大棚面积5000亩。到“十二五”末,努力实现农村户均1亩棚,收入4万元,人均万元的目标。进一步完善宁江蔬菜批发市场、高新开发区蔬菜批发市场和西郊蔬菜批发城建设。各县(区)的重点镇要建设好一个标准的蔬菜批发市场。三是以发展农产品加工为重点,构建农业产业化体系。大力培育发展龙头企业。要积极培育科技创新高起点、经营管理高水平、项目建设高速度、资源利用高效率的领军型企业,提升企业竞争力。到2015年,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要达到800户,其中,认定国家级龙头企业达到2户,认定省级龙头企业达到50户,市级龙头企业达到200户,形成大中小型龙头企业共同发展格局。要加强农产品基地及加工产业群建设。按照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和集约化经营的要求,重点巩固建设“十大类型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十大类型农畜产品加工产业群”、“六个现代农业示范区”,到“十二五”末,建成规模养殖场(小区)1500个,使农产品加工业扩规模、上水平、提档次,做大做强做精。大力实施品牌战略。把培育和打造精品名牌、特色品牌,作为提升龙头企业竞争力、推进产业化经营的重要手段。到2015年,绿色食品认证数量达到150个,有机食品认证产品达到85个,无公害食品认证产品达到145个;全市农产品加工能力达到1000万吨,肉牛、生猪、肉羊等加工能力达到1000万头,销售收入要突破500亿元。四是以农业技术创新为重点,构建农业科技支撑体系。加强农业技术创新平台建设。积极筹建松原农业科学院,提升松原农业科研水平,促进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与农业科研机构和院校合作,推进农业产学研结合。“十二五”期间,在重点抓好松原市长岭大二号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的同时,每个县区也要抓好科技示范典型。全力推进农业技术创新。加快农作物育种技术及新品种选育、优质特色品种培育和生产技术研究,形成我市农业科技重点项目在全省的领先地位。集中突破一批节能、节水、节地、节肥、节药和循环利用的关键技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加大农业技术推广普及力度。依托农业龙头企业、农村中介组织、农业示范园区、农村基层组织等平台,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从2011年起,重点抓好玉米螟防治等五项技术的推广应用。五是以改善农村民生为重点,构建农村改革建设体系。要加强新农村建设步伐。以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为重点,整体推进新农村建设。到2015年,80%以上的村要完成“四清四改”;大力实施“三北”防护林工程,绿化村屯1385个,退耕还林24万亩。每年新农村建设项目要达到400个以上,投资10亿元以上。要加快农村土地流转步伐,促进农村土地规模经营。要建立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服务工作体系。“十二五”期间,重点推广前郭县王府站镇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乾安县农机集约化示范区建设和长岭县北正镇盐碱地开发整理等能推广、可复制的集约模式。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鼓励和引导农民自发合作、自主创办合作社,也要鼓励和引导农村能人、龙头企业、基层农技服务单位等利用自身优势牵头领办合作社。要积极申报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项目,争取国家和省级项目扶持资金。到2015年,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要发展到3000个;每个村至少要有两个合作社。50%以上的合作社实现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经营、规范化管理;60%以上的生产资料和农产品通过合作社购销;农民收入的40%以上直接或间接来自合作社。

第四篇:深入实施“两化”互动、统筹城乡总体战略(共)

深入实施“两化”互动、统筹城乡总体战略

我市召开工作会议作出全面部署 黄新初葛红林作重要讲话 王东洲唐川平邓修明出席

本报讯(记者 张魁勇 黄颖 李影 王伶雅 华露艳 摄影 王熙维 张全能)昨日,我市召开深入实施“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发展战略工作会议。会议主要任务是,围绕落实全省深入实施“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发展战略工作会议精神,总结上半年经济工作,分析当前经济形势,研究安排下半年工作,全面部署我市实施“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发展战略的重大举措。省委常委、市委书记黄新初,市委副书记、市长葛红林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王东洲,市政协主席唐川平,市委副书记、市纪委书记邓修明出席会议。

黄新初指出,深入实施“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发展战略,是省第十次党代会作出的一项事关四川现代化建设全局和长远的重大决策。我们贯彻省第十次党代会精神,最根本的任务就是要抓好“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发展战略的落实。他强调,成都作为省会城市、作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一定要在全省“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发展热潮中走在最前列、干得最主动、抓得最务实。要紧密结合成都实际,深入领会省委精神,准确把握实施这一战略的重大要求。一要把“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发展战略作为成都发展的总方略。加快推进现代化和国际化,是今后一个时期成都发展的历史使命。“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发展战略,为我们实现这一历史使命指明了“主路径”和“主引擎”。我们要汲取国内外城市走传统工业化、片面城镇化老路的教训,通过在“新型”上提质量、在“互动”上下工夫、在“统筹”上做文章,走出一条高点起步的城市现代化之路。在现代化进程中,我们依托新型工业化塑造的产业核心竞争力,依托新型城镇化形成的城市综合承载力,最终将决定成都在国际生产体系和全球城市体系中的功能和地位。

二要科学把握“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发展战略的内在关系。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实质是动力与载体、供给与需求的关系。新型工业化为新型城镇化提供发展动力,有“产”方能立“城”;新型城镇化为新型工业化提供承接载体,立“城”方能兴“产”。新型工业化主要是创造供给,重在扩大社会生产能力;新型城镇化主要是创造需求,重在扩大社会需求总量。推进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互动,实质就是在发展过程中让产业结构与空间结构动态适应起来,让社会供给与社会需求有机对接起来,推动经济沿着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轨道运行。“两化”互动解决的是“产”与“城”的问题,统筹城乡解决的是“城”与“乡”的问题。“两化”互动与统筹城乡之间,依靠“城”这个纽带实现了“产”“城”“乡”三位一体的联动发展。要按照“以产立城、以城带乡”的发展路径,把新型工业化作为龙头,把新型城镇化作为枢纽,把新农村建设作为基础,坚持以新型工业化带动新型城镇化,以新型城镇化带动新农村建设,以新农村建设支撑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

三要把“五大兴市战略”作为“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发展战略的工作抓手。省委鲜明提出,四川区域差异较大,各地发展条件不同,必须从实际出发,找准实施总体战略的结合点和突破口,把科学发展具体化。要让总体战略在成都发展实践中落地生根,关键就是要把我们正在推进的“五大兴市战略”作为工作抓手。我们抓“交通先行”战略,就是要为“两化”互动打牢基础设施、为城乡统筹消除地理阻隔;抓“产业倍增”战略,就是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通过抓先进制造业先导发展,促进三次产业联动发展,为推进新型城镇化和统筹城乡奠定坚实的产业支撑;

抓“立城优城”战略,就是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着力增强城镇对农村人口的转移承载能力和对农村经济的辐射带动能力,为推进新型工业化提供人口聚集和承接载体;抓“三圈一体”战略,就是要着力解决圈层之间产业结构不协调、城镇布局不合理、城乡发展不均衡的问题,推进市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为“两化”互动、统筹城乡提供功能互补、联动发展的市域空间格局;抓“全域开放”战略,就是要从全球范围为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承接优势产业、引进高端人才、拓展外部市场,塑造参与国际分工合作的比较优势。只要我们坚决有力地贯彻省委部署,扎扎实实地抓好“五大兴市战略”,就一定能够走出一条具有成都特色的“两化”互动、统筹城乡的科学发展之路。

黄新初强调,要突出抓先进制造业先导发展,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谋划成都的长远发展,必须树立“产业立城”理念,以发展高端产业增强成都的核心竞争力。成都实施总体战略,首要任务是以“产业倍增”战略为抓手,积极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先导的现代产业体系,依托产业竞争优势塑造全球比较优势、全国速度优势和西部高端优势。要着力在“新型”上求突破,积极探索具有成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一要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业,坚持走高端型工业发展之路。抓新型工业化,首先要发展新型工业。要敏锐把握世界产业变革的前沿趋势,把发展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作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切入点。特别是要着眼未来、抢抓先机,有预见性地做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抓紧培育和引进一批代表未来方向、市场前景广阔、竞争优势突出的产业板块,加快推动我市产业结构重大升级。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将突出先进制造业的先导地位,选择“高精尖优”的制造业领域作为工业经济的主攻方向,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力争用较短几年时间实现工业增加值的率先倍增。

二要大力发展园区经济,坚持走集聚型工业发展之路。集中集群集约,是现代工业发展的鲜明特征,也是我市推进新型工业化必须把握的重大趋势。在产业布局方式上,坚持“集中发展”。要把产业园区作为我市工业经济发展的主平台,大力推进工业企业向工业点、工业集中发展区和产业功能区集中,进一步提高工业空间布局的集中度。在产业组织方式上,坚持“集群发展”。按照“一区一主业”原则,坚持以园区为载体、以产业为纽带、以集群为路径,支持关联产业、配套企业围绕主导产业、龙头企业成链集群发展。在产业发展方式上,坚持“集约发展”。要在坚持集中集群发展的基础上,着力抓好园区挖潜工作,加快转变我市工业经济发展方式。

三要切实强化科技驱动,坚持走创新型工业发展之路。新型工业化的一个根本优势,就在于更加注重发挥科技的支撑和引领作用。要抓好创新型城市建设,大力发展新型产业研究院和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加快健全产学研合作、政企金协同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要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积极扶持科技型初创企业,支持大中型企业特别是驻蓉跨国企业设立研发机构。要瞄准“产业倍增”的技术需求,围绕我市培育的重点产业开展核心关键技术攻关,突出抓好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专项,抢占产业链的技术高端和技术链的产业高端。要广泛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提升我市的传统优势产业,为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插上科技的翅膀。四要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坚持走开放型工业发展之路。当前,成都推进新型工业化的一个最大优势,就是我们正在经历全球规模空前的产业转移浪潮,这给我们充分参与世界生产分工合作提供了高位切入的历史机遇。要深入实施“全域开放”战略,大规模、成建制、全链条地承接国际国内重大产业转移,在抢抓机

遇做大经济规模的同时推动产业重大升级,走“以承接促转型”的发展之路。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坚持“招大引强”方针,以构建国际化产业体系为目标,瞄准先进制造业和高端服务业突出重点产业招商,加大引进世界500强企业和全球细分行业龙头企业的力度,争取在成都布局一批国际化、世界级的产业基地,努力把成都建设成为全国和全球产业、资本、人才汇聚西部的首选之地。要抓住当前世界经济格局深刻调整的契机,支持有条件的成都企业“走出去”,在全球范围内拓展资源渠道、扩大市场份额、集聚创新要素,提升成都经济的国际参与度。五要着力打破产业界限,坚持走融合型工业发展之路。当前,世界产业发展的一个新兴趋势,就是各类产业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联动式发展、融合式发展正在逐步成为主流。要加强工业化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切实抓好信息技术在我市工业领域的集成应用,加快推进制造模式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转变,着力打响“成都智造”品牌。要注重把握制造业服务化的新趋势,坚持用新兴商业模式改造传统制造业,积极推广“服务型制造”,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引领制造业向产业链两端延展、向价值链高端提升。要大力推动三次产业联动发展,加快构建高度关联、深度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

黄新初强调,要突出抓好天府新区建设,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建设开放型区域中心和国际化城市,是省委对成都发展提出的重大要求。当前,无论是城市的形态功能、还是量能体积,我市都与这一要求有很大差距。成都实施总体战略,就要以“立城优城”战略为抓手,坚持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加快打造中西部地区最具竞争力和人口承载能力、宜业宜商宜居的现代化特大中心城市群。要着力在“新型”上求突破,积极探索具有成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一要把握“集群发展”趋势,科学布局市域城镇体系。集群发展,是新型城镇化与新型工业化的共同特征。抓新型工业化,需要把培育产业集群作为基本路径;抓新型城镇化,也需要把发展城市群作为主体形态。我们推进新型城镇化,首先就要坚持以规划为龙头,加强总体谋划和统筹规划,树立规划权威、促进多规衔接,确保全域规划、全程规划落到实处。要围绕“一轴双核六走廊”的城市架构,按照“以大带小、梯次衔接、功能互补、用地集约”的原则,推进大中小城市组合布局、集群发展,加快构建多中心、多层次、网络化的新型城镇体系。要进一步做大特大中心城市,按照“双核共兴”格局,全力推进天府新区建设,带动中心城区“北改”工程,充分发挥引领成渝城市群的极核功能。要加快培育大中城市,突出抓好卫星城建设,严格按照中等城市标准加快县城建设,着力提升综合承载能力,有效发挥对中心城区人口和功能的疏解作用。要放手发展小城市和城镇群,积极创新重点镇管理体制,全面深化一般场镇改造,引导重点镇向小城市、一般场镇向特色镇转型升级,为辐射带动农村经济和农村居民就近转移提供载体。二要推行“产城一体”模式,切实增强城市发展动力。“两化”互动,实质是产城互动。推进产城一体发展,关键是要把产业园区作为城市的特色功能区来统筹布局,同期规划产业新城和城市新区,同步推进产业项目建设和生活设施配套,同时形成产业聚集效应和人口承载能力。要把市级战略功能区、工业集中发展区和现代服务业聚集发展区作为我市推进“两化”互动、产城一体发展的战略支点,依靠产业为动力建设城市,依托城市为载体支撑产业,使市域城镇体系的主体骨架与市域重大生产力布局相匹配。要牢牢把握“再造一个产业成都”的发展定位,推行产业复合、规模适度、职住平衡、服务配套的空间组织方式,努力把天府新区打造成我市推进“两化”互动、产城一体发展的主平台,加快建设以先进制造业

为主、高端服务业集聚、宜业宜商宜居的国际化现代新城区。中心城区抓产城一体发展,关键是要形成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均衡发展的空间布局。

三要树立“四态合一”理念,着力提升城市功能品质。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本的城镇化,最根本的着力点是要建设宜人城市。要把现代化城市形态、高端化城市业态、特色化城市文态和优美化城市生态作为宜人城市建设的基本元素,充分满足多样化的人居需求。建设现代化的城市形态,关键是要塑造国际大都市的城市风貌和功能,适度超前规划和加快建设市政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打造特色化的城市文态,关键是要鲜明体现成都文化的特色和本底,坚持城市建设“有机更新”,注重打造城市公共文化空间。塑造优美化的城市生态,关键是要把生态系统作为最优先的基础设施来打造,切实抓好城市公共绿地建设和滨水空间打造。当前,要把八十公里环城生态区建设作为一件大事来抓,依山造景、傍河成湖、连通水系、拓展水面,抓紧打造规模宏大、独具特色的大都市湿地景观。

黄新初强调,要突出抓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坚定不移地走城乡一体化发展道路。统筹城乡,是科学发展观“五个统筹”的首要任务,也是全省发展总体战略的重要着力点。作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我们已经形成了“三项核心制度改革”“三个集中”“四大基础工程”“六个一体化”等一系列重要经验和有效做法,有条件、也有责任在统筹城乡发展方面继续走在全国前列。成都实施总体战略,就要按照“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方针,坚定不移地深化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抓好城乡制度统筹、城乡产业统筹、城乡建设统筹、城乡主体统筹,进一步巩固和强化城乡同发展共繁荣的生动局面。

黄新初强调,深入实施“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发展战略,事关成都领先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事关成都加快推进现代化和国际化的历史使命。推进这一总体战略,必须把握好几个着力点:一要强化顶层设计。按照全域统筹的理念处理好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全面深化系统改革和制度创新,科学谋划好全市发展的总体布局。二要坚持产业立城。突出先进制造业的先导地位,推动工业经济超常规发展,加快构建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都市现代农业联动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以产业发展优势塑造城市竞争优势。三要推进产城互动。坚持以工业化为主导推进城镇化,做到时间上同步演进、空间上产城一体、布局上功能分区、产业上三产融合。四要抓好城乡融合。在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我们既要建设好国际化大都市,也要同步解决好“三农”问题,构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五要强化以人为本。各项决策都要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维护好群众的主体地位,有利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实现城乡居民共建共享发展成果。黄新初强调,全市各级党委、政府作为实施总体战略的责任主体,要认真组织好总体战略的实施工作,强化政策支持,加强分类指导,加大保障力度,切实以总体战略统揽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各级各部门主要领导同志作为本地方、本系统实施总体战略的第一责任人,要亲自抓部署、抓督促、抓检查,定期研究和主动解决总体战略实施过程中的突出问题,确保总体战略扎实有效地推进。全市广大干部作为实施总体战略的骨干力量,要增强大局意识、提升工作水平、强化执行能力,切实发挥好落实全市总体战略、推进成都改革发展的主力军作用。在谈到全市经济工作时,黄新初指出,当前,在国际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稳增长”已成为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我们要准确研判经济形势和政策走势,认真贯彻中央和省“稳增长”的最新部署,扎实做好下半年经济工作,确

保全市经济沿着“稳中快进”的轨道有序运行,努力为全省经济稳定增势、为全国经济稳增长作出更大贡献。

一是“稳增长”要坚定信心,信心源于对上半年我市经济“领先发展”走势的基本判断。我市经济发展的基本面是积极向好的,上半年经济运行“领先发展”的势头相当强劲。这种逆势上行的经济走势,得益于年初我们对宏观经济困难形势的充分预估,得益于我们坚定不移地推进“五大兴市战略”。全市上下要进一步坚定全年地区生产总值过8000亿的目标不动摇,进一步坚持落实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和市第十二次党代会各项部署不懈怠,努力担当起全国、全省经济大盘子里“求进”“快进”的积极因素。

二是“稳增长”要用好机遇,机遇来自国家宏观调控政策“预调微调”带来的积极变化。我们要紧密跟踪和主动对接国家“稳增长”的政策动向,坚持远近结合、多措并举、综合施策,抓好列入国家规划的重大项目推进工作,切实用好中央促进消费、扩大出口、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一系列政策机遇,争取在宏观经济政策较为宽松的情况下有更大作为。

三是“稳增长”要抓住关键,关键是要围绕“稳中快进”的经济工作基调促进工业回升、稳定投资增长。当前,支撑我市经济“稳中快进”的增长动力,从三次产业看是工业为先导,从三大需求看是投资占主体。做好下半年经济工作,主攻方向仍然是坚决有力地促进工业回升、稳定投资增长。要通过突出抓工业、着力稳投资,全面带动三次产业、提振三大需求,进一步巩固和强化我市经济“稳中快进”的良好势头。

葛红林在总结全市上半年经济工作时说,今年以来,全市经济社会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主要经济指标实现时间过半、任务过半。一是经济实现了稳中快进;二是对外开放领先西部;三是天府新区加速建设;四是城乡建设顺利推进;五是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深入实施;六是城乡社会事业持续提升。

在分析了当前我市面临的外部经济形势,以及自身经济运行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后,就做好下半年经济工作,葛红林强调:一要积极落实国家“稳增长”的宏观经济政策。要毫不松懈地保持固定资产投资较快增长,毫不松懈地开拓新的消费需求,毫不松懈地扩大开放型经济规模。二要深入推进“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发展。要着力深化“三项核心制度改革”,高水平推进“三个集中”,深入实施“四大基础工程”,深入推进“六个一体化”。三要坚定不移推动实体经济跨越发展。要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都市现代农业,同时,积极支持金融机构将更多资金投向实体经济,积极缓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四要大力实施天府新区“一号工程”建设。要加快新区基础设施建设,现代产业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五要加快提升城乡人居环境。要毫不松懈地推进西部综合交通主枢纽建设,更快更好地实施城市更新改造,精细化地实施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六要切实做好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确保在副省级城市中率先全面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目标;要大力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确保年底前基本完成基层公益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要加快推动科技文化发展,加快建设公共文化设施和国家创新型城市;要扎实推进平安成都建设,全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七要着力提升民生保障和改善水平。要扩大城乡充分就业,完善城乡社保体系,做好城乡住房保障,同时,不折不扣地做好今年153个为民办实事项目,确保用好全年300亿财政性民生资金。八要全力打造良好政务环境。要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切实加强作风建设,全面提高行政效能。

葛红林还就贯彻落实此次会议精神强调三点意见:一要确保会议精神及时贯彻落实;二要确保全年目标任务高质量完成;三要确保全市社会安定祥和。金牛区、双流县、新津县、市委统筹委、市发改委、市经信委、市建委、市交委、市投促委在会上作了交流发言。

市领导李昆学、朱志宏、孙平、赵小维、敬刚、刘超、黄建发、白刚、刘继承、叶学东、徐季桢、童若春、敖锡贵、杨伟、李小新、傅勇林、刘仆、王忠林、谢瑞武、苟正礼、何绍华、金嘉祥、黄平,市法院院长牛敏,市检察院检察长李建,成都警备区政委竹中强,市长助理陈争鸣、周鸿德、毛志雄、韩春林、门生、刘俊林,市人大常委会秘书长谢志迪,市政协秘书长沈有春等出席会议。

第五篇:统筹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均衡发展的实施意见

统筹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均衡发展的实施意见

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区政府有关部门:

为加快推进我区义务教育从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发展,根据《X市人民政府关于统筹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促进优质均衡发展的实施意见》精神和要求,现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优化义务教育学校布局

(一)科学规划义务教育学校。结合我区“十三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综合考虑新型城镇化和生育政策调整带来的社会变化,完善全区教育专项规划动态调整机制。进一步整合优化教育资源布局,在新城区配套建设中,按照省教育厅等6部门印发的《X省普通中小学校办学条件标准》和《X省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条件标准》建设学校,确保足够的学位供给。积极创建义务教育发展优质均衡县,在财政投入、师资配备等方面重点向农村地区、薄弱学校、新建学校倾斜。深入推进对口帮扶,主城区和优质教育资源按照规划向农村薄弱学校优先辐射。原则上在我区办好一所特殊教育学校,确保特殊儿童接受良好的义务教育。(责任单位:区教育局、发改局、住建局、国土局、规划局、残联,各镇街)

(二)加强城乡居住区配套学校建设。调整完善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规划,并做好与新型城镇化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衔接。保障学校建设用地,实行教育用地联审联批制度。要实施“交钥匙”工程,加快城乡居住区配套学校建设,新建居住区首期项目要与配套学校同步建设、同步交付使用。已建成的居住区,要统筹建设配套学校,确保有足够的学位满足学生就近入学需要。在制定控制性详细规划时,有关部门应当征求教育行政部门意见,未按照规划配套建设学校的,不得组织规划核实、不得办理竣工验收备案。结合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在交通便利、公共服务成型的农村地区合理布局义务教育学校。加快乡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办好乡村小规模学校,保留必要的教学点。合理制定闲置校园校舍综合利用方案,优先用于举办幼儿园或保教点,并严格规范权属确认、用途变更、资产处置等程序。(责任单位:区住建局、国土局、规划局、教育局、发改局、财政局,各镇街)

(三)聚焦区域教育薄弱环节。鼓励优质资源向农村、城乡结合部、教育薄弱地区辐射,促进新建学校、薄弱学校尽快提升办学水平,有效缩小校际差距。鼓励通过举办分校、兼并、托管、联盟、集团化办学等方式放大优质教育资源,到2020年,实现全区义务教育优质资源全覆盖。(责任单位:区教育局)

二、加快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

(一)坚持办学标准。按照省定办学标准规划建设新建学校。对现有学校,组织全面核查,逐一建立台账,对不达标学校,坚持一校一策、综合施策,使其尽快达标。其中,生均占地面积不达标的学校,按照中小学用地控制专项规划,在城镇建设改造时统筹优先解决。无扩大教育用地可能的学校,通过分流生源、控制办学规模等方式,确保校园建设、教育装备等达到省定办学标准。(责任单位:区教育局)

(二)规范招生行为。严格按照省定办学标准,核定辖区内义务教育学校招生规模。教育行政部门及各镇街依法承担辖区内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管理责任,落实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政策。不得进行违规和虚假招生宣传;不得自行组织或与社会其他教育机构合作组织以择优、选拔为目的各类考试测试;不得以各类竞赛、考试证书、荣誉证书、学习等级等作为招生入学依据或参考;不得以任何名义分设实验班、重点班、快慢班等;不得以任何名义提前签约录取学生;不得以任何名义收取与入学挂钩的捐资助学款等其他费用。合理确定民办学校招生范围和规模,严格招生计划管理和招生行为。(责任单位:区教育局、物价局,各镇街)

(三)建立大班额防控长效机制。扎实推进解决城镇中小学大班额工作,确保到2020年年底前全面解决城镇中小学大班额问题。依托中小学学籍管理平台,建立班额定期监测、通报制度。统筹考虑城镇化进程、人口流动、户籍管理和计生政策变化等因素,制定完善2018—2020年大班额防控规划,加大城乡居住区配套学校建设,留足教育用地,建立健全教师资源动态调整机制,满足教学需要,构建起大班额防控长效机制,确保不出现新的大班额问题。(责任单位:区教育局、区编办、财政局、国土局、人社局、发改局、住建局,各镇街)

三、深入实施素质教育

(一)培养学生责任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培育中小学生的创新素养,把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作为重点任务贯穿到国民教育全过程。继续实施小学特色文化建设工程,建好用好课程基地、校外综合实践基地。深入开展中小学科技创新活动,提升中小学生科学素养。开展多样化保护生态环境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保护环境意识和能力。积极开展“国防教育特色学校”创建,推进国防教育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不断增强青少年国防观念和居安思危的国防意识。(责任单位:区教育局、文明办、环保局、团区委、科协、人武部,各镇街)

(二)加强体育和艺术教育。深入开展阳光校园体育运动,保证学生每天在校锻炼一小时,每年开展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创建校园足球等新的体育特色项目学校。到2020年,全区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覆盖率达到100%。(责任单位:区教育局、文体局、体育中心,各镇街)

(三)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深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严格执行国家课程计划,全面落实国家课程标准,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加强考试评价研究与管理,推进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行等级加评语的评价方式,建立相应工作机制,严禁公开成绩,不对学校、班级及学生进行排名。统筹控制学生每天书面作业总量。明确相关部门对社会培训机构的管理职责,加强对教育培训机构的监督管理。重视家庭教育,建立家长学校,帮助家长全面学习家庭教育知识,系统掌握家庭教育科学理念和方法。确立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主体责任,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综合育人格局。到2020年,以镇、街为单位建立家长学校总校,建校率达100%。(责任单位:区教育局、民政局、人社局、市场监管局、文体局、妇联,各镇街)

四、提升师资队伍整体水平

(一)加强师德建设。建立健全教育、宣传、考核、监督与奖惩相结合的师德建设工作机制。开展形式多样的师德教育,把教师职业理想、职业道德、教风学风以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职前培养、准入条件、职后培训和日常管理的全过程。加强师德宣传,树立高尚师德典型,弘扬志愿奉献精神,促进形成重德养德的良好风气。严禁在职教师有偿补课,严禁教师违规收受学生及家长礼品礼金,严禁教师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资格定期注册、业绩考核、职务评审、岗位聘用、评优奖励的首要内容。对师德师风问题零容忍,强化底线约束,维护教师队伍良好形象。(责任单位:区教育局、区文明办、人社局,各镇街)

(二)增强教师业务能力。加强教师教育,进一步做好新进教师公开招聘工作,形成科学规范、公平公正的选人用人机制,把好教师“入口关”。完善区、校分层分类培训体系,建立教师培训档案,实施5年一周期不少于360学时的教师全员培训制度,重点提升农村教师队伍素质。(责任单位:区教育局、区编办、财政局、人社局,各镇街)

(三)统筹城乡师资配置。全面实施中小学教师“区管校聘”管理改革,统筹城乡教师资源配置。根据农村中小学教师需求,逐步建立义务教育学段教师农村学校服务期制度,使城乡之间、学校之间教师交流轮岗制度化。盘活事业编制存量,用好临时周转编制专户,完善教师招聘机制,统筹调配编内教师资源,着力解决乡村教师结构性缺员和城镇师资不足问题。严禁在有合格教师来源的情况下“有编不补”、长期聘用编外教师。严禁挤占挪用义务教育学校教职工编制。建立免费师范生招生、培养长效机制,持续为农村学校培养高素质的全科教师。(责任单位:区教育局、区编办、人社局、财政局,各镇街)

(四)健全农村教师待遇保障机制。健全工资管理长效联动机制,确保我区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我区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收入水平。全面落实农村教师津贴补贴制度。在核定绩效总量时,向农村学校适当倾斜。落实提高班主任津贴标准、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交通补助、短缺学科教师走教补助政策,纳入绩效工资总量管理。健全完善乡村学校特级教师岗位津贴补贴。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加大对农村教师教育培训的倾斜力度,选派骨干教师赴省内外高水平大学研修培训。实施义务教育教师健康体检制度,所需费用从学校公用经费中列支,有条件的可由同级财政单列资金予以保障。建立乡村教师荣誉制度,鼓励吸引社会资金对长期在农村工作的优秀教师进行奖励。落实县域统一的义务教育岗位结构比例政策,完善职称评聘政策,适当向农村学校、薄弱学校倾斜。稳定基层教师队伍,吸引优秀教师向农村学校、薄弱学校流动。加快推进农村教师学校驻地周转宿舍建设,财政部门要加大支持力度。将农村教师周转宿舍纳入当地保障性住房建设范围,支持农村教师使用公积金贷款、低息贷款在城区购买住房。深入实施中小学校长职级制改革,健全校长激励机制,合理确定校长绩效工资水平。(责任单位:区教育局、区编办、财政局、人社局、发改局、住建局,各镇街)

五、依法落实义务教育财政投入

(一)提高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水平。完善城乡统一、各级政府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的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推动“两免一补”资金和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资金随学生流动可携带。统一城乡义务教育学校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并逐步提高。对农村超过

100人不足200人的规模较小的学校,按200人核定公用经费;统一城乡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城乡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补助范围由在校寄宿生的15%扩大到30%。在安排重大项目和资金投入时优先支持义务教育学校建设。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税收激励等机制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支持义务教育发展。(责任单位:区财政局、教育局、发改局,各镇街)

(二)加大教育经费综合奖补力度。加强教育经费统筹协调,完善对教育经费转移支付制度,强化对农村地区的支持。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奖、助学金制度。(责任单位:区财政局、教育局、民政局,各镇街)

六、进一步促进义务教育公平

(一)完善随迁子女就学政策。强化流入地政府责任,将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纳入城镇发展规划和财政保障范围。适应户籍制度改革要求,加强居住证管理,建立随迁子女登记制度,及时沟通有关信息。建立以居住证为主要依据的随迁子女入学政策,随迁子女特别集中的城区,将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具体办法。坚持以公办学校为主安排随迁子女就学,教育行政部门要提前公开学校空余学位、入学条件、入学程序等,通过信息平台实行入学申请登记。加强随迁子女教育管理服务,实行混合编班和统一管理,保障随迁子女平等接受教育权利。(责任单位:区教育局、发改局、财政局、公安局)

(二)加强留守儿童关爱保护。落实镇街、村(社区)属地职责,健全完善政府领导、民政牵头、部门联动、家庭尽责、社会参与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体系。镇街、村(社区)建立关爱帮扶台账,全面掌握农村留守儿童基本情况,在农村社区或学校设置留守儿童关爱室,加强法治教育、安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要将符合条件的特殊困难流动儿童、留守儿童和家庭经济困难儿童纳入社会救助政策保障范围。强化家庭监护主体责任,依法追究父母或其他监护人不履行监护职责的责任,依法处置各种侵害留守儿童合法权益的违法行为。发挥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和村民(居民)委员会作用,督促外出务工家长履行监护责任。加强监督检查,依法督促落实职工带薪年休假制度,支持外出务工父母定期回乡看望留守儿童。(责任单位:区民政局、教育局、公安局、人社局)

(三)统筹县域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落实《X省中小学办学条件标准》和国家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启动实施学校办学条件标准化建设提升工程和义务教育管理标准化学校创建工程。完善乡村小规模学校办学机制和管理方法,实行“捆绑评价”,将村小学和教学点纳入对乡村中心学校考核。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学校一体化管理体制改革,探索一校多区管理模式,组建学校发展共同体,推动区域教育整体提升。通过城乡结对、学校联盟、学区化办学、名校托管等方式加大对薄弱学校和乡村学校的扶持力度,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开发、整合城乡校外教育资源,加大校外教育基地(场所)建设力度。坚持立德树人,扎实推进实施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不断加强学校法治教育,推进依法治校,加强对校园欺凌和暴力的综合治理。探索建立学生意外伤害援助机制和涉校涉生矛盾纠纷调解仲裁机制,推动平安校园建设。进一步完善控辍保学部门协调机制,建立控辍保学目标责任制和联控联保机制,落实区级教育行政部门、镇政府(街道办事处)、村(居)委会、学校和适龄儿童父母或其他监护人控辍保学责任。加强城乡中小学信息化基础条件建设,全面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和多媒体教学设备班班通,实现校园无线网络全覆盖。通过“同步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等方式,将优质教育资源推送到每个班级。(责任单位:区教育局、公安局,各镇街)

(四)助力市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统一我区学校办学条件标准,争取市级教育经费支持,进一步提升学校办学条件。完善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动态调整机制,统筹规划我区教师队伍建设。在我区义务教育基本均衡的基础上,助力探索市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现路径,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完善义务教育治理体系,提升义务教育治理能力,推进教育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责任单位:区教育局、区编办、财政局、人社局,各镇街)

七、全力保障校园和学生安全

(一)重视校园及其周边安全管理。健全学校安全保障体系和运行机制,落实学校安全保卫专职岗位设置,探索建立学生意外伤害综合保险制度。开展校园周边综合治理,落实监管责任,加强风险排查和整治,完善人防、物防、技防措施,市、县、校监控三级联网平台建立后,积极对接、深入开展平安校园创建活动。健全“校园110”制度,强化警校合作、信息联动和快速应急处置,严厉打击涉校涉生违法犯罪。加强学校食品安全、饮用水卫生和传染病防控,保障学生身体健康。强化校车安全管理,确保学生乘车安全。(责任单位:区教育局、区综治办、公安局、交通局、市场监管局、卫计局,各镇街)

(二)防治学生欺凌和暴力。加强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安全教育和法治教育,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和健康心理。严格学生日常管理,密切家校沟通,及早发现校园欺凌和暴力事件苗头,及时处置各类违法违规事件,强化教育惩戒和威慑作用,科学有效地实施追踪辅导。(责任单位:区教育局、文明办、综治办、公安局、司法局、妇联、团区委)

八、加强组织保障

(一)加强党的领导。各镇街、各部门要认真落实党委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党对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工作的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高度重视中小学党建工作,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教育部门具体负责、有关方面齐抓共管的学校党建工作领导体制,全面加强学校党组织建设,推进党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发挥好政治核心作用,切实做好教师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从优秀教师中发展党员,充分发挥学校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教师的先锋模范作用。(责任单位:区教育局,各镇街)

(二)严格监督问责。将统筹推进我区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作为各镇街、各有关部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深化义务教育治理结构改革,建立我区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监测评估机制。教育督导机构要开展督导检查,实行督导检查结果公告制度和限期整改制度,强化督导结果运用。对因工作落实不到位,造成不良社会影响的部门和有关责任人,要严肃问责。(责任单位:区委组织部、区教育局、区委督查室、区政府督查室,各镇街)

(三)营造良好氛围。各镇街、各部门加大对新型城镇化规划、脱贫攻坚、户籍制度改革、居住证制度、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工作等的宣传和政策解读力度,在全社会营造关心支持义务教育工作的良好氛围。认真总结成功做法和典型经验,并通过多种形式进行深入宣传和推广,使义务教育改革发展更好地服务于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责任单位:区委宣传部、区教育局,各镇街)

下载xx县实施“三化”战略统筹城乡教育事业均衡发展word格式文档
下载xx县实施“三化”战略统筹城乡教育事业均衡发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教育统筹实施城乡一体化发展

    教育统筹实施城乡一体化发展 实现教育统筹,教育城乡一体化工程,要以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学质量、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为目标,以教育资源整合为切入点,科学制定方案,积极采取有效措施,集......

    城乡统筹发展

    关于社会管理的思维创新与路径社会管理与群众利益有着内在的相关性,要从根本上解决公权力与群众的关系。“党建统领、社会协同”其内在的机理是处理好预算跟服务的关系,社会管......

    统筹城乡发展

    申论热点:统筹城乡发展 【背景链接】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当前,农业农村进入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之一,但是城乡发展不平衡仍是我国现代化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衡量城乡统筹......

    关于统筹城乡发展

    统筹城乡发展是科学发展观中五个统筹(统筹区域发展;要统筹城乡发展;要统筹经济社会发展;要统筹人和自然和谐发展;要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其中的一项内容。就是要更加注重......

    统筹城乡发展

    专题二统筹城乡发展 一、时政背景 “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以此为主题,就是要着力构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协调推进工......

    城乡统筹发展

    城乡统筹发展 一.什么是城乡统筹发展二.为什么要统筹城乡发展三.怎样统筹城乡发展四.城乡统筹发展的战略意义一.什么是城乡统筹发展?1、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思路 统筹城乡发展的基......

    统筹城乡发展

    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岛内外一体化建设党的十六大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在我们对这战略深信不疑的......

    统筹城乡发展

    统筹城乡发展问题研究 统筹城乡发展,是相对于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社会结构”而言的,它要求把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纳入整个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全局之中进行通盘筹划、综合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