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原理复习资料(已设置好版面)

时间:2019-05-13 08:31:3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教育学原理复习资料(已设置好版面)》,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教育学原理复习资料(已设置好版面)》。

第一篇:教育学原理复习资料(已设置好版面)

教育学原理:原称“教育基本理论”,研究教育学中的基本理论问题,探求教育的一般原理和规律。它为教育理论的发展和教育改革提供综合性的研究成果。教育学原理是教育学中的基础学科,为其他二级学科提供理论观点和思想方法,为研究各级各类教育提供理论基础。教育学原理也从其他二级学科吸取养料。

教育的内涵 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泛指一切有目的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期望受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

1、结合个人经历,谈一谈教师学习教育学原理的价值和意义。

1、学习的理论价值:A是学习其他教育学科的基础。B能够帮助学习者学会思考教育问题。(从经验层面和科学层面)C能熟悉重要的理论流派。D掌握教育发展最前沿的问题最新动态。

2、实践价值:A检讨原有的教育观念。B分析呈现教育改革中的基本问题,C树立现代教育信念。D完善健康人格,反省生活目标。

2、全球化对当今学校教育和你个人的工作带来什么冲击 全球化的基本特征:

1、多领域与多视角;2 共时性与历时性;

3、整体性与多元性

(一)学校教育将更加向外部世界开放,全球式的教育规范将会逐渐得到确立1.中外合作办学越来越常见。

2、外国办学机构抢占中国高等教育市场。奥林匹克式的高等教育竞争会出现,追求第一流的教育服务和大力提高办学质量不仅会在国内院校展开,而且会迫使中国高校参加国际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的竞争。

3、人才标准国际化。

(二)教育会与全球化问题以及面临的困

境更加密切地联系在一起,成为解决全球问题的一个重要手段教育与经济、政治、环境、人口、军事等问题的关系更加密切。(反例:藏独分子子弟)

(三)由于经贸、文化、人才等出现世界性,教育上要求重新确立人才规格标准,教育目的有所变化。要想在国际社会生活中占一席之地,必须做国际人。

(四)全球化会引起教育上的一系列冲突,使教育内外部的矛盾更加尖锐:是全球化?还是本土化?是推行国际通行的教育制度、观念,还是保留本土化的?传统?反传统?教育与其他社会系统间的矛盾、教育内部发展不均衡: 职业、专业教育与普通教育

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

(五)全球化可能对学校教育内部的一些要素产生影响

1、全球化对学生的影响:全球化带来的价值失范: 西方物质填满我们的空间,西方文化思想占据了我们的精神空间:歌手影星、生活方式、对日本美国的态度辽宁女孩张雅因地震默哀影响上网打游戏而痛骂四川灾民;羞耻观丧失?穷耻辱还是被包养耻辱?认知缺失:阅读能力下降等

3、工具理性强化:认同科学的价值,忽略自我价值;追求实用主义,有用即真理。

4、全球化对学校管理制度的影响:全球化趋同,特色被湮没

5、全球化对课程与教学的影响:教学的不确定性、模糊性增强

6、教师的影响传统的教师地位权威,受到冲击,新的教师身份—平等朋友没有建立起来;教师也被放置在市场运行轨道上,生存危机,职业自主性匮乏: 虽然看起来教师有了更多自主权,但实质还是被管理的对象。

3、分析不同学生观的差异,并作出你的评价。

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为我们提供了看待“聪明”问题的全新视角。多元智力包括:1:语言

修辞2:数理逻辑3:肢体运动4:个人内省5:人际交往6:视觉空间7:自然观察8:音乐 我们可通过培养学生的多元智能来改进教育。多元智力: 21世纪初学生观:学生是独特的人 ;学生是稚嫩的人 ;学生是具有人权的人;学生是教育的服务对象。学生是“学做人,求发展”的人 ;时时刻刻看到学生的闪光点;学生有保护自己的学习利益、成长利益的权利;关注学生课堂上的生活 ;学生有“不会”的权利;善待问题学生

4、先对教师角色的理解,以及对教师角色理想建构的建议。

1、“蜡烛”论:奉献与给予忽视教师的持续学习与成长淡漠教师的内在尊严与劳动的欢乐

2、“园丁”论:田园式的宽松环境,重视学生的生长性,考虑到了教育的过程注意了学生发展的个性差异强调教师作用的发挥/教育阶段顺序的固定性,教育缺乏的不可修补性(季节与时令)存在着淘汰制(间苗)有人为的强制性(修剪)

3、“一桶水”论: 强调教师要有足够的知识和能力的储备学科知识的有效传递(讲究“倒”的过程与方法)忽视了教学的创造成分/灌输式教学:学生被当作知识的容器

4、“警察”论:维持必要的秩序,强调纪律性。/师生关系过于严肃,缺乏亲和力,着眼学生的问题与错误,挑剔多而鼓励少

5、“工程师”论:崇高的职业;灵魂——职业的育人性/暗示一种固定、统一的标准,忽视了学生的差异性。整齐划一,批量生产,易形成新的机械化运动现代教师角色定位

文化知识的传递者; 智力资源的开发者; 未来生活的设计者;心理健康的指导者 ;学生集体的组织者;学校与社会的沟通者;专业工作者。当教师的根本理由没有什么能比那么近的亲眼看到学生在我眼前成长、变化着更令人激动的了。

5、认为自己处于何种专业发展阶段,并作出你未来三年的个人专业发展规划。

一)教师个体专业性发展的内涵 教师个体的专业性发展是教师作为专业人员,从专业思想到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心理品质等方面由不成熟到比较成熟的发展过程,即由一个专业新手发展成为专家型教师的过程。新手/熟练新手/胜任型/

1、教学行为有明确目的性

2、能偶选择有效手段方法达到教学目标;

3、有责任心;业务精干型/

1、具有较强的直觉判断力

2、教学技能接近了认知自动化水平。

3、教学行为达到了快捷流畅灵活的程度。

目标:1、崇高的职业理想2、对学生真诚的爱心3、对事业的执着4、对世界和人生不同凡响的理想主义精神5、深厚的人文情怀6、丰富而强烈的情感世界7、严谨的科学精神

6、分析学校或班级学生生存状态及其成长问题

1、当代中国时代变迁社会转型对儿童生存状态的影响:当代少年儿童四强:求知欲强、知识面宽、表达能力强,创新能力强,权利意识强。总体呈积极向上势态;心理和社会问题多。压力大 社会转型期负面影响大。

2、家庭和社区变迁影响:城市儿童文化冲突,条件差距;农村儿童资源匮乏,家庭变动;溜手儿童亲情失落,行为偏差;家庭溺爱。学校教育中发现,主动意识状态没有上升,孩子不会自觉学习。因家庭父母因素导致相互间差异度明显增大。

第二篇:教育学原理 复习资料

第一章 教育学概述(填、选)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学研究的对象就是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教育学研究的任务就是揭示教育规律。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孔子、苏格拉底、学记,夸美纽斯 康德 赫尔巴特 杜威 凯洛夫 布鲁纳)

《论语》:对孔子教育思想有很具体的记载。如“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启发教学,“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学思结合,“学而时习之”的学习结合,“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的学行结合,“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的以身作则以及因材施教等。这些教育思想对后世的教育都有很大的影响。

苏格拉底及其后继者们的教育活动,都孕育了较为丰富而系统的教育理论。苏格拉底的“产婆术”被认为是启发式教学法在西方的渊源。

苏格拉底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长期以教育为业。他的教育方式十分独特,经常用启发、辩论的方法进行教学。他是古希腊道德哲学的创始人,第一个提出要用理性和思维去寻找普遍道德,强调道德是由理性指导的,指出“美德就是知识”。

《学记》:它是中国乃至世界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学记》是我国古代教育经验和儒家教育思想的高度概括,全书虽只有1229个字,却对教育的作用,古代的学校教育制度和视导制度,教育和教学的原则和方法,以及师生关系等问题,作了精辟的论述。

1632年,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撰写了《大教育论》,这是西方教育思想史上可以堪称为“学”的第一部教育学著作。他提出了普及初等教育,主张建立适应学生年龄特征的学校教育制度,论证了班级授课制度。夸美纽斯被称为“教育科学之父”。

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在大学里讲授,最早始于德国哲学家康德1776年。1806赫尔巴特,西方第一部具有科学体系的教育学论著《普通教育学》,较全面地论述了教育中德、智、体各育的一些根本问题,体系比较完整。

杜威对教育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哲学思考,构建起了具有哲学特色的教育理论。他提出了“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等一系列教育主张,被誉为现代教育思想或新教育思想的教育家。

1939凯洛夫,《教育学》,该书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总结当时苏联社会主义学校教育经验,并吸收了历史上进步教育家的思想,对教育基本原理、教学论、德育论、学校管理四方面进行了全面的论述,成为社会主义国家培养人民教师的基本教材。

布鲁纳,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家。《教育过程》(1960年出版)倡导发现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科学兴趣和创造能力。这些主张在各国的教学改革中普遍受到重视。

第二章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教育起源学说的三种观点及其代表人物

1.生物起源论(利托尔诺《动物界的教育》)

2.心理起源论(孟禄《教育史教科书》)

3.劳动起源论

*原始社会 古代农业社会,近代工业社会教育的发展和特点

1.原始教育:教育者不固定、没有专门的受教育的学生、教育内容十分简单、以口语为教育工具。

2.古代教育:产生了专门的教育机构和专职教师、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等级性、教育与生产劳动想脱离、学校教育形式得到较为充分的发展和完善。

3.近现代工业社会的教育:相

工业社会教育阶段: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广泛普及和普及年限延长、教育形式多样化、终身教育理念形成

资本主义社会阶段:从法律上废除了封建社会教育的等级制、学校教育系统逐步完善、创立新的教学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教学内容日益丰富

社会主义教育阶段:以马克思作为指导思想、以人类的先进思想、健康向上的科学文化内容教育年轻一代、比资本主义更好的实现了教育平等、教育与宗教分离

第三章 教育的本质

*教育活动质的特性及表现(简)

1.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 2.教育是人类有意识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3.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教育的基本要素(填)

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是: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和教育组织形式。

*教学过程的基本矛盾(简)

1.教的主体和学的主体之间互动关系及相互转化的矛盾关系。2.教与学的主体同客体之间的关系。3.教学过程中的主要矛盾:教与学的矛盾

第四章

教育与社会和人的发展

*社会对教育的影响(简)

1.社会生产力制约教育的发展

首先,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其次,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

再次,生产力的发展促进教学内容、教育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与改革 2.政治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

首先,政治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其次,政治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

再次,政策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3.科学技术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一是科学技术影响教育者的教育观念,促进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与方法的更新,提高教育者的教育能力。二是科学技术影响教育对象

三是科学技术发展促进新的学科和跨学科出现。四是科学技术发展影响人才培养目标。

五是科学技术发展促进了科学技术与人文社会科学的结合。4.人口和生态环境对教育发展的影响

教育的对象是人,而人生活在生态环境之中,人口和生态环境对教育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5.其他意识形态对教育的影响

教育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如哲学思想、道德观念、宗教、文学、艺术等也都发生着密切的联系,这些社会意识形态也影响着教育的发展。

*教育功能的定义(名)

教育功能是教育活动和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

*教育的政治、经济、文化功能

1.教育的经济功能

首先,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1)教育能把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

(2)教育能把一般性的劳动者转变为专门性的劳动者(3)教育能把较低水平的劳动者提升为较高水平的劳动者(4)教育能把一种形态的劳动者改造成为另一种形态的劳动者(5)教育能把单维度的领导者变为多维度的劳动者 其次,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

再次,教育是实现科学知识再生产的重要手段。2.教育的政治功能

第一,教育能为政治培养所需要的人才 第二,教育可以促进政治民主

第三,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的政治 3.教育的文化功能

(1)文化保存和传递功能(2)活化文化的功能(3)文化选择的功能(4)文化批判的功能

(5)文化交流、融合的功能(6)文化更新与创造的功能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是指教育具有自身的规律,对政治制度和生产力具有能动作用。1.教育是一种转化活动的过程; 2.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

3.教育具有政治制度和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

*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及其对教育的影响(论述)

1.人的身心发展规律(1)顺序性和阶段性。

个体的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顺序,即由低级到高级、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2)稳定性和可变性。

稳定性是指处于一定社会环境和教育中的某个年龄阶段的青少年儿童,其身心发展的顺序、过程、速度都大体相同。可变性是指不同的环境和教育条件中,同一年龄儿童的身心发展水平是有差异的

(3)不均衡性。

学生的身心发展是不均衡的,表现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身心发展甚至同一方面的发展是不均衡的。(4)个别差异性。

由于人的发展的主客观条件不一样,即遗传、环境、教育和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的不同,其身心发展的过程与结果也有差异。

(5)整体互补性

整体互补性反映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互相联系、相互影响、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人的生命整体。

*影响人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简、填)

1.遗传对人身心发展的影响:使人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肯能性;遗传素质的发展过程制约着儿童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遗传的差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影响;具有可塑性

2.环境对人身心发展的影响:其中社会环境对身心发展起决定作用; 3.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的作用: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

4.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及其实践活动对人发展的影响:是个体发展的各种可能变为现实的决定性因素

*教育的个体功能

1.教育的个体社会化和个性化功能

2..教育的个体谋生和享用功能

3..教育对个体发展的消极影响

第五章

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的含义

是国家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才的总体要求。*教育目的意义及作用(简)

(1)导向作用

教育目的的一经确立就成为教育的方向,它不仅为受教育者指明了发展方向,也为教育工作者指明了工作的方向和奋斗目标。教育目的对于受教育者还是教育者都具有目标导向作用。

(2)激励作用

目的反映人的需要和动机,是人们在一起共同活动的基础。它能够激励人们为实现共同的目标而努力。(3)调控作用

教育目的对于整个教育活动具有调控功能。一切教育活动过程都是实现教育目的的过程,教育过程在教育目的的调节控制下进行,教育目的在教育过程中实现。

(4)选择作用

教育目的为教育内容的选择确定了基本范围,保证了教育能够科学的对人类丰富的文化作出有价值的取舍。同时,教育目的也为选择相应的教育途径、方法和形式提供了依据。

(5)评价作用

教育目的是衡量和评价教育实施效果的根本依据和标准。

*个人本位和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及其代表人物

1.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

个人本位论主张确定教育目的应从人的本性、本能需要出发,使人的本性和本能得到高度的发展。代表人物:

中国古代的孟轲“当今之世,舍我其谁”《孟子*公孙丑下》和“无为其所不为”“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孟子*尽心人》

反映自然主义和人文主义的教育思想:

捷克的夸美纽斯

法国思想家卢俊

瑞士的裴斯泰洛奇

德国的康德和福禄培尔

美国的马斯洛

法国的萨特

2.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

社会本位论主张确定教育目的不应该从人的本性需要出发,应该从社会需要出发,社会需要是确定教育目的的唯一依据。

代表人物:

中国古代的孔子

英国的斯宾塞

德国的纳托普 和 凯兴斯泰纳

法国的孔德 和 涂尔干

*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是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作为其理论基础的。(1)人的发展是与社会发展相一致的。

(2)人的全面发展是与人的片面发展相对而言的,全面发展的人是精神和身体、个体性和社会性得到普遍。充分而自由发展的人。

(3)从历史发展的进程来看,人的发展受到社会分工的制约。

(4)人朝什么方向发展,怎样发展,发展到什么程度取决于社会条件。(4)马克思预言,人类的全面发展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得以实现。(5)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确立了科学的人的发展观,指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历史必然,对我国的教育目的的确立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一是为我们科学地认识人的全面发展提出了新的方法论指导。

二是马克思主义所指出的全面发展的历史必然性,为社会主义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

*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

1.社会主义是我国教育性质的根本所在;

2.使受教育者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 3.注重提高全民族素质;

4.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全面发展进步培养各级各类人才;

*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构成 1.德育 2.智育 3.体育 4.美育

5.劳动技术教育

*素质教育的内涵(名)

素质教育就是培养、提高全体受教育者综合素质教育。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含义:

(1)关注人的发展是素质教育的价值取向(2)人的全面发展是素质教育的基本目标(3)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是素质教育的根本途径

第六章

教育制度

*教育制度的含义

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管理规则。它包括互相联系的两个基本方面: 一是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体系

二是教育机构与组织体系赖以存在和运行的一套规则,如各种各样的教育法律、规则、条例等。

*学制的定义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

*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及其代表国家

现代学制主要由两种结构构成:一是纵向划分的学校系统,二是横向划分的学校阶段。纵向划分的学校系统占据对优势的学制结构就是双轨学制。(西欧学制)由横向划分的学校阶段占绝对优势的学制结构就是单轨学制。(美国学制)介于两者之间的学制结构,属于中间型,叫分支型学制。(苏联学制,中国现阶段学制)

*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演变

1902年,《钦定学堂章程》,史称“壬寅学制”,我国正式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但未能实行。

1904年正式实施的第一个现代学制,癸卯学制

第七章

教师与学生

*教师职业的产生与发展(判断)

非专门化阶段 兼职教师

原始社会:

能者为师

长者为师

西周:政教合一

以吏为师

先秦:以吏为师

封建社会:以吏为师 西方:智者、僧侣、神职人员 专门化阶段 职业教师

1681年:法国拉萨尔

创立第一所师资培训

学校,为师范教育之始。1898:京师大学堂 师范教育 专业化阶段 专业教师

标志:专业资格证

专业地位 20世纪70年代,美国最早提出教师专业化

*教师劳动的特点

1.复杂性

劳动的目的和任务是复杂的。(2)教师的劳动对象是复杂的。(3.)劳动方式是复杂的 2.创造性

从劳动对象上看需要创造性(2)从劳动内容上看需要创造性(3)从劳动方法上看需要创造性 3.示范性

4.劳动的长期性和劳动成果的迟效性

通过教师的劳动要把教育对象培养成社会需要的人,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其今天的劳动付出,若干年后才能见到效果。

5.时间的连续性和空间的广延性

正是由于教师劳动的长期性、劳动对象的复杂多变性以及知识的变化革新,使教师的工作无时间和空间界限而言。

6.集体性和个体性

*教师专业发展的定义

教师的专业性发展是教师作为专业人员,从专业思想到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心理品质等方面由不成熟到比较成熟的发展过程,即由一个专业新手发展成为专家型教师或教育家型教师的过程。

*教师职业角色与形象

教师的职业角色 1.学习者和学者 2.知识的传授者 3.学生心灵的培育者

4.教育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管理者 5.学生学习的榜样学生的朋友 教师的职业形象 1.教师的道德形象 2.教师的文化形象 3.教育的人格影响 学生的本质特点

(一)学生是具有发展潜能的人

(二)学生是有发展需要的人

(三)学生是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 1.学生以学习为主要任务 2.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3.学生所参加的是一种规范化的学习4.学生以系统学习间接经验为主

(四)学生是具有主体性的人

独立性、选择性、调控性、创造性、自我意识性

*师生关系在教育中的意义

1、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重要条件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调动师生双方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前提。

2、师生关系是衡量教师和学生学校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

教育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的生命活动特别是精神活动方式,教育教学中结成的师生关系是教师和学生生存方式的具体体现。

3、良好的师生关系在帮助学生实现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中具有积极的作用。

4、师生关系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

师生关系是学校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人际关系,是一所学校的精神风貌、校风、教风、学风的整体反映和最直观反映。

5、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良好的师生关系,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它对学生发展有着潜移默化的感染、熏陶作用。

*理想师生关系的建立(论述)

(一)理想师生关系的基本特征 1.尊师爱生,相互配合。2.民主平等,和谐亲密。3.共享共创,教学相长。

(二)影响师生关系的因素 1.教师方面

(1)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学生受教师的评价影响很大。

(2)教师领到方式。教师领到方式有专制型、民主型、放任型三种。

(3)教师的智慧。教师的智慧不仅表现在学识上,而且表现在教师的创造上。学识渊博是学生亲近老师的重要因素之一。

(4)教师的人格因素。教师的性格、气质、兴趣等是影响师生关系的重要原因。2.学生方面

影响师生关系的学生因素主要是学生对教育和教师的认识。3.环境方面

影响师生关系的环境主要是学校的人际关系环境和课堂的组织环境。

(三)良好师生关系构建的基本策略 1.了解和研究学生 教师要与学生取得共同语言,使教育影响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就必须了解和研究学生。2.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学生观就是教师对学生的基本看法,它影响教师对学生的认识及其态度与行为,进而影响学生的发展。3.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

热爱学生包括热爱所有学生,对学生充满爱心,尊重学生特别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保护学生的自尊心,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

4.建立教师威信

教师威信树立的制约因素:(1)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技能(2)教师的人格魅力(3)教师与学生交往的能力(4)教师对评价手段的使用 5.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

6.努力提高自我修养,健全人格,使自己的言行符合社会和学生对教师的角色期望。

第八章 课程

*课程的内涵

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教育的而归定的全部教学科目及其在课程计划中的地位和开设顺序、进程安排及其达成标准的体系的总称。

*学科中心课程和学习者中心课程理论流派及其代表人物

(一)学科中心课程论

学科中心课程论强调根据学校教育目标,组成各种不同的学科,彼此分立地安排它的顺序、学习时数和期限。

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倡导“泛智论”,开办“泛智学校”,主张设置百科全书式的课程,以便“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开设玄学、物理学、光学、天文学、地理、音乐、经济学、政治学等20多门课。

美国教育学家巴格莱反对杜威的活动课程论,倡导要素主义课程论。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结构主义课程论,强调要让学生学习学科的基本结构,及学科的概念、一般原理,学习这门学科的科学态度和方法,以应对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挑战。

(二)学习者中心课程论

学习者中心课程论主要代表有杜威、罗杰斯等。该理论主张以学习者的兴趣和爱好、动机和需要、能力和态度等为基础编制课程。

基本特征: 第一,课程应以儿童的活动为中心 第二,课程的组织应心理学化

*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填)

布鲁姆等人将教育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个领域,并进一步将每一个领域细化为几个不同的层次。布鲁姆把认知领域目标分为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六个层次。

*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及其优缺点

学科课程:是以学科的形式来组织教学内容的一种课程,是以人类对知识经验的科学分类为基础,从不同的分支学科中选取一定内容来构成对应的学科,从而使教学内容规范化、系统化。

优点:

一是有助于系统传播人类的文化遗产

二是比较符合认识规律和教学规律,可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习得必须的系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一定的认识能力和思想观点

三是有助于组织教学和评价,提高教学效率。局限性:

一是由于学科课程是以知识的逻辑体系为核心组织起来的,容易导致轻视学生的需要、经验和生活,从而影响到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是每一门学科都有其相对独立的、稳定的逻辑体系,容易把学生禁锢在书本的封闭的学科知识体系中,导致远离或忽略当代社会生活的现实需要,忽视儿童的社会性发展。

三是学科课程传递的是事先偏好的具有现成结论和答案的各科教材,尽管这是十分有必要的,但不利于为学生提供学科以外的综合信息

四是学科课程关注的是学生掌握现成的知识结论,容易导致单一的教学组织和化一的讲解式教学方法,不利于充分实施个别化教学和探究性教学。

活动课程又叫经验课程,是指以学生的主体性活动的经验为中心组织的课程。其主导价值在于使学生获得关于现实世界的直接经验和真切体验。

优点:

第一,活动课程能突出学生的主体性。第二,活动课程能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第三,活动课程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缺点:

第一,活动课程容易导致忽视系统的学科知识的学习。

第二,活动课程容易导致“活动主义”,忽视儿童思维能力和其他智力品质的发展。第三,活动课程实施难度大,难以达到预期目的。

第九章 教学

*教学的基本任务

1.使学生在系统掌握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2.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培养学生的能力,教会学生学习。3.培养并形成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价值观 4.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优良的个性心理品质。

*教学过程的本质(名)

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人类已有知识经验的认识活动和改造主观世界、形成和谐发展个性的实践活动的统一的特殊认知过程。

*教学过程的规律(简)

1.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 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能相统一的规律 3.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

*教学原则的定义

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与任务,遵循教学过程的规律制定的对教学的基本要求。它能够为教师的教学活动提供正确的依据,对教学过程的有效进行有指导作用和调节作用。

(一)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的原则 1.科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的原则的内涵

(1)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结合原则是指教学中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知识,同时结合知识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3.贯彻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结合原则的基本要求

(1)教学内容筛选要注意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结合的原则。(2)挖掘教材的思想性。

(3)教师要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思想素质。

(二)直观性教学原则 1.直观性性教学原则的内涵

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直观性形象的方式,引导学生形成清晰的表象,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对教材进行分析、综合等,发展学生的理性思维。

3.贯彻直观性原则的基本要求。(1)恰当地选择直观手段。(2)直观和讲解结合起来。(3)关注直观形象展示的目的。

(三)启发诱导原则 1.启发诱导原则的内涵

启发诱导原则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善于启发有待学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掌握知识,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贯彻启发诱导原则的基本要求(1)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2)引导学生学会思维(3)给学生留下自主选择的余地(4)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四)循序渐进原则 1.循序渐进原则内涵

循序渐进原则主要指教学按照一定的逻辑系统,根据学生认识发展顺序,持续、连贯系统地进行,使学生掌握系统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3.循序渐进原则的基本要求(1)按照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2)关注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3)讲授的内容要按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顺序进行。(4)培养学生系统的学习习惯

教学中要处理好“渐进”和“骤进”的关系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演示法 问答法等方法及实施要求

(一)讲授法

讲授法师教师以语言为主要手段向学生系统传授知识、技能,以促进学生发展的方法。基本要求:

(1)讲授内容要有科学性、系统性和思想性(2)注意启发(3)讲究语言艺术

(二)问答法

问答法也叫谈话法。它是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经验水平,按教学任务设计问题系列,通过与学生对话的方式,使学生提高认识促进发展的方法。基本要求:

(1)要准备好问题和谈话计划(2)要善问(3)要善于启发诱导(4)要做好归纳与小结

(三)演示法

演示法是教师通过演示实物、直观教具或实验使学生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基本要求:

(1)做好演示前的准备

(2)要使学生明确演示目的、要求与过程(4)讲究演示方法

*教学模式的定义

(1)教学模式是构成课程、选择教材、指导在教室和其他环境中教学活动的一种计划或范型。

(2)教学模式是教学实践中形成的一种设计和组织教学的理论,这种教学理论是以简化的形式表达出来的,可称其为“理论说”

(3)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各种类型教学活动的基本结构或框架,可称其为“结构说”

(4)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指导下建立起来的完成教学任务的比较稳固的教学程序及其实施方法的策略体系,可称其为“程序说”。

(5)教学模式不仅是一种教学手段,而且是从教学原理、内容、目标和任务、过程直至组织形式的整体、系统的操作样式,这种操作样式是加以理论化的,可称其为“方法说”

*教学基本组织形式——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把年龄和知识程度相同或相近的学生编成有固定人数的教学班,有教师根据教学计划统一规定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时教,按照学校的课程表进行授课的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填)

教学设计(备课)、课堂教学(上课)、作业布置和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检查与评定。

*一节好课的基本要求

第三篇:马克思主义理论复习资料(已设置好版面)

马克思主义理论

唯物史观又称历史唯物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历史观。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有其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认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一般过程;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推动一切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基本矛盾表现为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进行社会革命,夺取国家政权;社会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的历史,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和作用总是受到一定历史阶段的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条件的制约。专题一

1、唯物史观的生成条件:——(简答)

(1)社会条件的具备:马、恩考察社会历史“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看到生产关系是人类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它决定了人与人之间的一切社会关系,决定了整个社会历史的发展,决定了历史发展的各个不同阶段的性质。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二百年来生产力创造的财富超过封建社会创造财富的总和。(2)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劳动创造了宫殿,但是给工人创造了贫民窟。”“劳动创造了美,但是使工人变成畸形。”“劳动生产了智慧,但是给工人生产了愚钝和痴呆。”(3)积极投身革命实践:马克思、恩格斯积极投身于当时的社会实践,积累了大量的直接经验和第一手资料。(4)艰苦卓绝的科学研究:勤奋好学,成绩斐然;团结合作,相互尊重;甘于清贫,锲而不舍。

2、原句分析:“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

原句出自: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1)劳动是人的物质活动、本质活动:“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人的劳动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理论的切入点。(2)异化劳动的内涵和根源。第一,异化劳动的内涵:劳动产品和工人相异化;劳动本身和工人相异化;人和人的类本质相异化;人和人的关系相异化。第二,异化劳动的根源:私有制

(3)阶级是私有制发展的产物,与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

3、恩格斯晚年发展唯物史观的历史背景——(简答)

(1)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出现新趋向(2)资产阶级的统治政策出现新变化:工人福利提高,手中有生产资料。(3)非难唯物史观的思潮在涌动

4、恩格斯晚年对唯物史观的理论发展(注:内容包括

(一)和

(二)两部分)

(一)对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新认识

1、对资本主义的新认识

(1)资本主义经济进入垄断发展阶段,但不会很快崩溃

(2)资本主义民主制度进一步发展,为无产阶级的和平合法斗争准备了条件(3)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关系得以缓和,二者和平共处的可能性不断增大

2、对社会主义的新认识(1)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社会(2)根据各国的实际状况采取合适的社会主义形式

(3)重新思考如何建设社会主义 第一,从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到社会主义建立要经历一个过渡时期 第二,要重视发挥知识分子的作用 第三,要防止社会主义国家机关的蜕变

第四,要重视农民问题

(二)两种生产理论

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第一版序言”中,恩格斯对两种生产理论给予了系统的阐述:“根据唯物主义观点,历史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结底是直接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但是,生产本身又有两种。一方面是生活资料即食物、衣服、住房以及为此所必需的工具的生产;另一方面是人类自身的生产,即种的蕃衍。一定历史时代和一定地区内的人们生活于其下的社会制度,受着两种生产的制约:一方面受劳动的发展阶段的制约,另一方面受家庭的发展阶段的制约。劳动愈不发展,劳动产品的数量、从而社会的财富愈受限制,社会制度就愈在较大程度上受血缘关系的支配。”(1884)

1、深刻认识两种生产在人类发展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2、科学把握两种生产对社会制度的制约作用

3、正确理解两种生产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

5、意识形态相对独立性具有深刻的内涵? 规律

(2)意识形态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3)意识形态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4)各种意识形态之间相互影响(5)意识形态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6、唯物史观的新发展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现实价值 ?注:内容包括

(一)到

(四)(一)对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新认识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判断提供了理论依据

1、对资本主义要客观认识(共处、学习)

2、对社会主义要准确定位(坚持、建设)

3、对知识分子和农民要高度重视

(二)两种生产理论为坚持以人为本和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的基本国策奠定了理论基础

1、坚持以人为本

2、合理控制人口规模

3、努力提高人口素质

(三)意识形态相对独立性理论为坚持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构筑了理论支撑

1、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2、在实践创新基础上发展马克思主义

3、坚持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四)历史合力论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搭建了理论平台

1、促进社会和谐

2、坚持“五个统筹” 专题二

1、马克思晚年致力于东方社会研究的历史动因——(简答)(1)为了批驳资产阶级史学家和思想家关于私有制自古有之并长期存在的唯心史观(2)为了批判资产阶级学者所鼓吹的“欧洲中心主义”(3)为了深入研究西欧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和经济状况

2、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主要内容

1、提出了东方社会可以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构想

2、分析了实现“跨越”的基本条件(1)生产关系(2)生产力(3)社会革命(4)对资本主义的吸收借鉴

3、对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评析(1)开创了探索东方社会发展问题的先河(2)尚未摆脱传统的以西方为中心的思维方式(3)未能有力地说明二十世纪东方社会主义国家实践的特点

4、列宁对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创新发展 ——(简答)

(1)社会主义革命一国胜利论(2)东方国家可率先建立无产阶级政权并展开社会主义建设(3)世界社会主义的胜利取决于东方人民的斗争

5、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现实启示(1)社会主义是多样性的统一(2)坚持社会主义必须吸收资本主义制度的一切肯定成果(3)对马克思主义绝不能生搬硬套(4)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6、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内容及启示——(论述)内容:(1)提出了东方社会可以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构想

“卡夫丁峡谷”典故出自古罗马史。公元前321年,意大利中部山区部落萨姆尼特人在卡夫丁城附近的卡夫丁峡谷大败罗马军队,然后,他们迫使失败了的罗马军队接受“在牛轭下通过”的耻辱,即令战败的罗马军人从两杆矛枪架起的形似城门的“轭”下通过,以示自己的胜利和对方的失败。此后,人们就以此来比喻灾难性的历史经历。

“如果俄国继续走它在1861年所开始走的道路,那它将会失去当时历史所能提供给一个民族的最好的机会,而遭受资本主义制度所带来的一切灾难性的波折。”(马)

“它目前处在这样的历史环境中:和它同时并存的资本主义生产在给它提供集体劳动的一切条件。它有可能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享用资本主义制度的一切肯定成果。”(马)

“不仅适用于俄国,而且适用于处在资本主义以前的发展阶段的一切国家。”(恩)

(2)分析了实现“跨越”的基本条件 ①生产关系

“撇开目前压迫俄国„农村公社‟的一切灾难而来注意一下它的构成形式和历史环境,那么应承认,它的一个基本特征,即土地公有制,一看就很清楚是构成集体生产和集体占有的自然基础。此外,俄国农民习惯于劳动组合关系,这便于它从小土地经济过渡到集体经济,而且俄国农民在没有进行分配的土地上,在排水工程以及其他关系到共同利益的事业方面,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实行集体经营了。”② 生产力

“资本主义工业正繁荣昌盛的时候,实际上也不能够要求俄国在农民公社的基础上冒失地投入自上而下的国家社会主义的试验。”③社会革命

“要挽救俄国公社,就必须有俄国革命。”

“假如俄国革命将成为西方无产阶级革命的信号而双方互相补充的话,那么现今的俄国土地公共所有制便能成为共产主义发展的起点”。④对资本主义的吸收借鉴

“正因为它和资本主义生产是同时代的东西,所以它能够不通过资本主义生产的一切可怕的波折而吸收它的一切肯定的成就。”

启示: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现实启示

(1)社会主义是多样性的统一(2)坚持社会主义必须吸收资本主义制度的一切肯定成果

(3)对马克思主义绝不能生搬硬套(4)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专题三:

1、马克思的工人革命理论 ——(简答)

★内涵:马克思工人革命理论的内涵(1)革命的根源和条件: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其具体表现是:表现在消费上是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购买力相对缩小的矛盾;表现在生产上是个别企业中生产的有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的矛盾;表现在阶级关系上是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

(2)革命的途径:从暴力到和平(3)革命的主体:工人阶级(4)革命的战略策略:统一战线

2、毛泽东农民革命理论对马克思工人革命理论的继承

(1)马克思的农民问题理论

其一,农民是资产阶级革命的主要动力;其二,工农联盟的必要性及可能性;其三,党在农村的阶级路线;其四,农民的根本出路

(2)毛泽东的农民革命理论

其一,革命的条件其二,革命的最终目标其三,革命的领导阶级其四,革命的依靠理论(工农联盟)

4、邓小平关于中国新时期解决农民问题的理论(1)农民多是中国现代化建设必须考虑的特点(2)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是国家发展的关键(3)必须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4)尊重农民的自由选择权(5)逐步实现农民共同富裕

5、马克思主义农民问题理论视野下的新农村建设(1)无产阶级政党要把农民问题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位置(2)农村发展应当以生产力发展为中心(3)必须坚持城乡统筹发展(4)维护农民利益,调动农民积极性(5)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提高农民素质

第四篇: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复习资料

一、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

二、思想品德

思想品德是一个多要素的综合系统,是人们在一定的思想的指导下,在品德行为中表现出来的较为稳定的心理特点、思想倾向和行为习惯的总和。它与一定的经济活动、政治活动、道德风尚及风俗习惯相联系,受到社会发展水平的制约。

三、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指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产生影响的一切外部因素的总和。

四、思想政治教育载体

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指承载、传导思想政治教育因素,能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所运用、且主客体可借此相互作用的一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形式。

1、必须承载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任务、原则、内容等信息,并能为思想政治教育者操作。

2、必须是联系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的一种形式,主客体可借助这种形式发生互动。

五、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规律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规律,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各构成要素之间、运行阶段的本质的联系及其矛盾运动的必然趋势。

1、教育要求与教育者思想品德发展之间保持适度张力的规律

2、教育和自我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3、协调与控制各种影响因素之同向发挥作用的规律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具体规律: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具体规律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诸要素之间的本质联系及具体矛盾运动的必然趋势。由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存在许多具体矛盾,因此也就存在着许多具体规律。

(1)双向互动规律。即教育者的主导作用与受教育者的主体作用辩证统一的规律。(2)内化外化规律。即内化与外化辩证统一规律。

(3)协调控制规律。即协调自觉影响与控制自发影响辩证统一的规律。

六、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1、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是一定社会思想品德要求的表达者和体现者,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是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的施加者和调控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居于主导地位,起着主导作用。受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教育影响的接受者和教育效果最主要的体现者。

2、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即使教育的客体,也是教育的主体。教育者的教育和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同时存在且辩证地统一在一起。

3、根据这个规律,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既要注意调动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确实发挥其主导作用,更要注意是两者统一起来,是思想政治教育取得更好的效果。

七、思想政治教育矛盾:

1、主体和客体、思想和行为的矛盾;

2、主体意识形态和客体思想行为的矛盾;

3、主体的正确思想政治意识与客体的错误思想政治意识的矛盾;

4、无产阶级思想政治意识和非无产阶级思想政治意识的矛盾;

5、主体传播的无产阶级意识形态与客体思想行为的矛盾;

6、一定社会发展的要求同人们实际的思想品德水准之间的矛盾;

八、为什么说“一定社会发展的要求同人们实际的思想品德水准之间的矛盾”是思想政治学研究领域的特殊矛盾?

1、这个矛盾是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内在根据;

2、这个矛盾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始终,推动着它的发展;

3、这个矛盾还制约着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其他矛盾;

九、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是指想政治教育对教育对象和社会生活所能发挥的积极的有利的作用或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决定其功能有如下特点。

1、客观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自进入阶级社会以来,思想政治教育便是一种客观存在并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变化。

2、多方面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方面得,这是由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复杂性、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的多样性决定的。

3、层次性。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层次性是由思想政治教育所作用的对象的层次性所决定的。

4、发展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也会不断发生变化。发展性是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重要特点,也是思想政治教育保持旺盛生命力之所在。

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性功能

1、个体生存功能思想政治教育在引导人类个体遵循客观规律、服从生存原则以便求得更好的生存状态的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

2、个体发展功能(1)引导政治方向(2)约束规范行为(3)激发精神动力(4)塑造个体人格

3、个体享用功能:指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能使每个个体实现其某种需要和愿望(主要是精神方面),并从中体验满足、快乐和幸福,从而获得精神上的享受。

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性功

1、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功能

(1)传到主导意识形态,调节社会精神生产;(2)传到主导政治意识,引导人们的政治行为

(3)沟通社会信息,确保社会有机联系,促进社会政治的稳定与发展

2、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功能

(1)是经济建设坚持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的可靠保证

(2)是推动社会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精神动力

(3)是营造经济建设发展的和谐社会环境的重要手段

3、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功能

(1)文化传播功能

(2)文化选择功能

(3)文化创新功能

九、“四有”新人的培养

1、“四有”新人指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有纪律的一代社会主义新人。

2、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四有”新人的基本途径:

帮助人们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2)引导人们形成积极健康的精神状态.(接受和顺应社会变革的心理和强烈的责任感)(3)培养人们良好的道德品质(4)增强人们的法制纪律观念(5)促使人们养成重视教育的态度,提高人们的知识文化素养。

第一章 绪论

一、思想工作、政治工作、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教育等概念辨析

1)思想工作:是一定的阶级或群体帮助人们建立与社会发展要求相一致的思想改变偏离社会发展要求的思想所进行的活动。

2)政治工作:是一定的阶级、政党、团体为实现自己的纲领和根本任务而进行的活动如阶级斗争、政权建设、党的思想和组织建设等。

3)思想政治工作:指政治工作中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实践活动也就是政治工作中的思想性部分。

4)思想政治教育: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是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

二、什么是思想政治教育学,其研究对象是什么,有哪些特点

1)思想政治教育学是一门研究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规律和对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的应用性科学。

2)研究对象:人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品质的形成、变化和发展。

3)特点:a阶级性、b实践性、c综合性

三、试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范畴

(一)个人与社会

(1)个人是历史的具有社会性的个体

(2)社会则是以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和运动发展的人类生活共同体。

(二)思想与行为

(1)思想是指制约人的行为的各种精神因素的总和,既包括部分理性认识,又包括有感性认识、情感和意志等成分(2)行为则是在思想支配下所产生的言论、活动等外在表现。

(三)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

(1)教育主体是指教育过程中有目的地施加教育影响的教育者,教育客体则是指接受教育影响的受教育者,两者的双向互动过程就构成思想政治教育过程。

(四)内化与外化(1)内化指人们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将社会发展要求的思想、观念、规范纳入自己的态度体系,成为自己意识体系有机组成部分的过程。外化则是将个体品德一是转化为行为表现和行为习惯的过程。

(2)内化是外化的基础和前提,外化是内化的外显和表现。

(五)教育与管理:教育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施加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教育影响的实践活动,它主要靠说服教育,启发人们的自觉性。管理是组织运用经济、行政、纪律、法规等手段规范人们的行为,以维护正常的工作和生活秩序的实践活动,它主要靠规范约束,带有强制性。

四、思想政治教育学学科建设的主要经验有哪些 1)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知道与博采众长相结合。2)坚持思想解放和学术民主的原则 3)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学基础理论研究 4)紧密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进行理论研究 5)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队伍的建设。

五、在新时期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学有什么意义

1)有利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 2)有利于进一步改革开发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及和谐社会建设的顺利进行 3)有助于提高人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更

好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第二章 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基础和知识借鉴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怎样贯彻马克思主义整体性原则 1)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规定性 2)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3)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 2.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直接理论依据

1)关于社会历史发展总趋势和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理论 2)关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 3)关于政治与经济辩证关系的原理 4)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学说 5)关于人的本质的学说 6)关于个人全面发展的学说 7)关于灌输社会主义意识的理论 8)关于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理论 9)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 10)关于执政党的建设理论

3.在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学科建设中怎样借鉴学习型组织理论与技术

对待小至一个家庭,大至全球问题,最重要的事情是克服学习的智障。一个组织,应成为“学习型组织”,使其中的人们得以不断扩展创造未来的能量,培养全新、前瞻而开阔的思维方式,持续学习,共同学习,提升组织整体运作的“群体智力”,全力实现共同的愿望和目标。

第三章 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和功能 为什么说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共产党的真正优势?

1)因为无产阶级政党充分运用了思想政治教育这个有力武器,社会主义才由理论变成现实,社会主义革命才能取得由一国到多国的胜利。

2)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经验表明,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共产党的传家宝,它在党的事业中居于极其重要的地位,是党的工作的一条重要的战线,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3)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引领人们参加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保证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顺利进行等方面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4)始终不渝地对党员干部和广大群众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共产党党建工作和群众工作的一大特色,在任何时候都必须坚持,在现阶段更不应该松懈。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谐社会的新时期,我们必须牢牢把握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思想政治教育这个传家宝,继承和发扬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良传统,以保证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向前发展。

2.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性功能表现在哪些方面?联系实际说明其中一种功能。

1)个体生存功能(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人的物质生活的顺利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的精神生活的一种方式)

2)个体发展功能(引导政治方向;约束规范行为;激发精神动力;塑造个体人格)

3)个体享用功能

3.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性功能表现在哪些方面?联系实际说明其中一种功能。

1)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功能(传到主导意识形态,调节社会精神生产;传到主导政治意识,引导人们的政治行为;沟通社会信息,确保社会有机联系,促进1.1.社会政治的稳定与发展)

2)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功能(是经济建设坚持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的保证;是推动社会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精神动力;是营造经济建设发展的和谐社会环境的重要手段)

3)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功能(文化传播功能;文化选择功能;文化创造功能)4.怎样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和功能之间的辩证关系?

1)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它们既有区别又紧密相联,不可分割。

2)把思想政治教育放到适当的地位,是思想政治教育发挥其作用的前提条件。一般而言,“有为”是为了“有位”,“有位”才能“有为”,“有位”要求“有为”,同时“有为”才能“有位”,只有思想政治教育发挥出自己应有的作用,才能体现和落实“有位”,才不会有名无实。

第四章 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和任务 简述确立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主要依据 1)社会发展的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要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服务,其目的就必须反映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中共的奋斗目标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奋斗目的要依据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来确定;为了更好的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2)教育对象精神世界发展的需求及思想实际: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确定,必须考虑教育对象多层次多角度的精神需求,还应考虑受教育者的思想状况实际,教育对象思想层次的不同决定的。

2.为什么将培养“四有”新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1)这一根本任务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中心,全部思想政治教育都必须围绕这一根本任务的展开活动

2)培育四有新人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客观要求;

3)培育四有新人是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内在要求; 4)培育四有新人也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和谐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内在要求

3.简述“四有”新人内在精神素质的培养

1)帮助人们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

2)引导人们形成积极健康的精神状态:a.接受和顺应社会变革的心理;b.强烈的责任感

3)培养人们良好的道德品质 4)增强人们的法制道德观念

5)促使人们养成重视教育的态度,提高人们的文化知识素养 4.完成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任务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1)坚持抓好地邓小平理论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教育 2)突出主旋律的教育

3)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4)努力消除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

第五章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1.什么是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它有哪些主要特点? 1)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指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思1.想品德形成和发展产生影响的一切外部因素的总和。

2)主要特点:1广泛性2动态性3特定性4可创性 2.联系实际谈谈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1)宏观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a经济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我国的经济情况可能使我国的经济制度发生变化,从而对人们的思想产生影响;由经济制度决定的社会经济条件尤其是个人的经济生活条件,对人们的思想品德会产生直接的影响;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也对人们的思想和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b政治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政治制度对思想政治教育有着根本的影响和制约,决定着谁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权;现实政治状况更直接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品德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

c文化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文化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影响的特征:属人性,社会性,创造性,时代性,复杂性)

d大众传播媒介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大众传媒形式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相连;大众传媒所传播的信息,会形成一种舆论环境)2)微观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a家庭环境的影响(具体影响是通过其特点表现出来的:普遍性和长久性;渗透性;针对性;家庭环境的主体具有血缘伦理的亲和性和权威性)

b学校环境的影响(是通过其特点表现出来的:全面性;阶级性;渗透性;导向性)c社会组织(工作)环境的影响(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社会组织效益;社会组织风气;组织领导的形象)

d社区环境的影响(影响因素:社区生活秩序和经济发展程度;社区风气;道德规范;人际交往)

e同辈群体环境的影响(特点:自由性,渗透性,独特性)3.如何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1)优化经济环境:加快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秩序;实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理顺分配关系,在全社会建立和谐的利益关系

2)优化政治环境:坚持完善社会主义民族制度;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推进机构改革;加强反腐倡廉和干部道德建设

3)优化文化环境:首先也是最根本的是要在整个文化建设中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即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使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始终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持续发挥全面提高公民综合素质的作用;促进各项文化事业的发展;努力建设企业文化、校园文化、乡镇文化、社区文化、军营文化、家庭文化、优化亚文化环境;最后要抓好文化市场的建设和管理

4)优化社会舆论环境:当合政府要有效地控制电视广播电影报刊等大众传播媒体,弘扬主旋律,加强正面宣传、正面报道、正面教育;敢于通过媒体剖析现实,澄清是非,开展道德评价,实行舆论监督;采取有效地措施进化网络环境;加强媒体自律

第六章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及其规律

1.解释下列名词:思想品德、思想品德结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1)思想品德:是一个多要素的综合系统,是人们在一定的思想指导下,在品德行为中表现出来的较为稳定的心理特点、思想倾向和行为习惯的总和。

2)思想品德结构:是指人的思想品德的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式。

3)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过程: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思想品德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影响,促使受教育者产生内在的思想矛盾运动,以形成一定社会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过程。

2.简述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

1)人的思想品德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主客体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协调的产物。

2)人的思想品德是主体内在思想矛盾运动转化的结果:

a.主体的知情信意行在发展方向上由不一致到一致。b.在发展水平上由不平衡对平衡的矛盾运动。

3.试述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特征。

1)明确的计划性和鲜明的正面性 2)突出的复杂性和广泛的社会性 3)积极地引导性和明显的长期性

4.试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矛盾及其表现。

1)一定社会的思想品德要求与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2)表现教育者与思想政治教育客观要求之间的矛盾;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矛盾;

3)思想政治教育要求与受教育者本人思想行为之间的矛盾 4)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要求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矛盾 5)受教育者内在精神世界发展的需要与满足需要的方式(条件)之间的矛盾 5.试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规律。

1)教育要求与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发展之间保持适度张力的规律 2)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3)协调与控制各种影响因素使之同向发挥作用的规律。

第七章 思想政治教育者与教育对象 1.简述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特征、职能和基本素质。1)特征:阶级性、主导性、客体性 2)职能:

a教育职能和管理职能(教育职能:组织开展各种教育活动;传授思政知识和品德规范;促使教育对象主体能动性的发挥;

b引导教育对象思想品德向社会要求的方向发展)(管理职能:确定目标和计划; c进行制度管理;协调教育活动的各种因素)

3)基本素质:

a政治素质(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较高的政治水平;较高的政策水平);

b道德素质(热爱党,热爱人民,热爱祖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热爱和尊重教育对象;强烈的事业心和奉献精神;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清正廉洁,艰苦奋斗)思想素质(思想观念、思维方式、思想作风素质);

c知识素质(比较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知识;根据工作对象和所处环境的需要应该掌握的有关知识); d能力素质;e生理心理素质

2.如何认识和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对象。

1)思政教育的对象是人,进行思政教育就是培养人们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而要达到这一目的,就必须正确认识和分析教育对象,这是思政教育的起点和基础

2)思政教育对象就是思政教育活动所作用的对象,思政教育者施加教育影响的对象,也就是受教育者;

3)特征:a、广泛性(社会群体成员,随时间地点和条件而转移)b、层次性(分层施教,因人而异)c、可塑性(受环境影响和教育作用两者共同塑造)d、主体性(对象具有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

3.为什么说青年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对象?

1)这主要是由青年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历史作用以及青年的生理心理特点所决定的:

2)青年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青年肩负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任;青年代表着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

3)青年的生理心理特点(青年时期人的身体发育迅速,体力精力都处于最旺盛的时期)青年的心理特点(青年时期是人生由少年向成年的过渡阶段,是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在发展中逐渐成熟的阶段)4.简述思想政治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的关系

1)思政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的联系:a、思政教育者和教育对象相互规定相互依存;b、思政教育者和教育对象变化不居、相互转化

2)思政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的区别:a、角色不同;b、任务侧重点和活动方式不同;c、在教育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不同

5.如何正确处理思想政治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的关系?

教育者和教育对象之间的关系是思政教育过程中最基本最微妙也是最难处理的关系。

1)平等。思想政治教育是平等、自由、民主的教育。没有教育者和教育对象之间的平等,就没有民主的思想政治教育。强调平等,并不意味着否定两者之间的教育关系,也不是要解构两者之间的教育关系。

2)理解。理解就是了解、沟通,他不是一时的感情冲动,更不是某种同情,他是透过现象分析本质的一种理性过程。要饱含感情,重视教育对象的差异性。

3)共享。思想政治教育者和教育对象的精神共享,共享是两者关系的核心内容,也是处理两者关系的原则。

第八章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确定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原则有哪些? 1)整体性原则:在实施教育内容时,必须使思政教育内容系统各要素协同作用,使教育内容成为具有良好功能的系统

2)相关性原则:必须充分注意教育内容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以及教育内容系统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3)层次性原则:在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系统时,要注意到它的层次性;在不同教育时要根据不同的教育对象确定、实施不同的教育内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系统是由不同层次的要素构成的。

4)目的性原则: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的总体内容和每一项内容的实施,都必须1.有明确的目的性。

5)重点要素原则:是指在确定教育内容时,要把作用相对较小的要素放到次要位置,把作用相对较大的要素放到主要位置,从而突出重点要素。2.世界观、政治观、人生观、法制观、道德观教育各包含哪些内容?

1)世界观:科学的世界观教育是思政教育带有根本性的教育内容,进行科学的世界观教育,主要就是进行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教育

2)政治观:就我国现阶段而言,政治观是特指人们对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所持的根本立场、根本态度和根本方法。包括基本国情教育、党的基本路线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形势政策教育

3)人生观:无产阶级的人生观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看成人生的最高目的,它是人类历史上最科学最进步的人生观,内容主要有:理想教育、人生价值观教育、成才教育、艰苦奋斗精神教育

4)法制观:社会主义法制观教育就是人们进行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教育,以使人们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民主、正确行使民主权利,自觉遵守国家法律和纪律,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秩序,内容主要有:社会主义民主教育;社会主义法制教育;以及遵守纪律的教育

5)道德观教育:道德教育就是为使人们践行某种道德义务,而对人们有组织有计划地施加系统的道德影响的活动。主要包括:职业道德教育、社会公德教育、恋爱婚姻家庭道德教育、共产主义道德教育 3.简述党的基本路线教育的基本内容。

1)深入进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教育 2)深入进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教育 3)深入进行改革开放的教育

4)帮助人们正确把握“两个基本点”辩证关系 4.如何进行理想、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以及共产主义道德教育?(答案仅供参考)

1)进行理想教育,就是要使人们把共产主义理想内化为个人理想,树立共产主义目标并为之奋斗努力。要做到以下几点;A、要把远大理想即共产主义理想教育和现阶段理想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教育结合起来,激励人们胸怀远大理想,脚踏实地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B、要结合各行各业、各个集体的发展目标和具体任务进行理想教育,引导人们立足本岗职位,做好工作,为实现共同理想做贡献。C、要把社会理想的教育与个人理想的引导结合起来,帮助人们把个人理想会与崇高的社会理想之中并在为实现社会理想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个人理想;D、要针对不同教育对象的思想实际,确定不同的教育起点,采取不同的教育形式。

2)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是长期生活在一定疆域里的人民在历史上逐渐形成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深厚的感情。

3)社会主义民主教育要人民群众进行自我教育的方法,社会主义法制教育要突出重点。

4)共产主义道德教育。就是要引导人们坚持集体主义的价值导向,把集体主义原则作为自己行为的准则,作为处理个人、集体、国家三者利益关系的根本标准。第九章 思想政治教育原则

1.思想政治教育原则确立的科学依据主要是什么? 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原则是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反映,因而确立思政教育原则的主要依据只能是思政教育的客观规律,这也是确立思政教育原则的内在依据。2.思想政治教育有哪些主要原则?如何在思想政治家教育中坚持这些原则? 1)方向原则:方向原则指全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要始终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一致,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不动摇。

意义:第一只有坚持这一原则才能保持无产阶级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特色;第二坚持方向原则才能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动,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第三坚持方向原则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根本要求。

如何坚持: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提高贯彻思想政治教育方向性原则的自觉性;必须讲究科学性。

2)求实原则:思想政治教育要始终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原则。

意义:避免主观性和盲目性,能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好的贴近人们的思想实际,落到实处,取得较好的效果。

如何坚持:要有强烈的求实精神;要将理论和时间结合起来;要注意方法;坚持与时俱进。

3)民主原则:全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应该体现和落实人民是国家的主人这一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应该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民主精神,坚持民主作风和民主方法。

坚持民主原则是由社会主义制度的性质所决定的;是由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和规律决定的;是有思想政治教育索要解决的矛盾的性质所决定的。

如何坚持:首先要正确理解民主原则;要畅通渠道,营造氛围,发扬民主,广开言路。4)渗透原则:思想政治教育要融入到经济工作、文化工作、管理工作等方面的工作乃至日常生活中去,结合各项具体工作的实际进行。

意义:能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有助于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效能。如何坚持:必须强化结合经济业务工作开展思政教育的渗透意识,自觉将思政教育融入到各种具体工作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以对人们实施全方位的教育影响;其次要加强协调,形成齐抓共管的教育格局,使各方面的教育力量形成合力。

5)层次原则:思想政治教育者应从实际出发,承认差异,根据教育对象的不同思想情况,区别对待,因材施教,分层次进行教育,既鼓励先进,又照顾多数,将先进性要求和广泛性要求有机结合起来。

区分层次是由教育对象的层次性决定;是克服过去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一刀切”“一锅煮”等弊端的迫切要求;是培养创造性人才的迫切要求。

如何坚持:要深入实际,注重调查研究,准确了解教育对象的思想特点;整体规划,统筹安排,对不同层次的教育对象确定不同的思政教育目标要求和内容;要创造良好的条件和适宜的氛围,满足不同受教育者的个性、特长、充分发展的需要。

6)激励原则:思政教育者运用各种激励手段,对教育者施加正强化和负强化的信息反馈,以引起心里和情感变化,使其产生社会所期望的行为反应,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行为准则。

坚持激励原则是人们行为活动规律的要求;是完成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任务的要求;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如何坚持: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各种激励手段的运用应于思政教育的目标一致。7)主体原则:思想政治教育者在开展教育活动时,应充分尊重教育对象的主体地位,主义调动其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行为准则。

坚持主体原则是由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所决定的;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迫切要求;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在特质所要求的。

如何坚持:要充分发挥教育者的主导作用;提高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着力培养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的能力;要注意将每个人自己教育自己与集体成员间的互帮互教结合起来。

8)示范原则:思想政治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应该用自己的模范行为去影响和感染受教育者,以促进其思想到道德水平的不断提高。

如何坚持:思政教育者要加强理论学习和人格修养,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思想政治教育者要身体力行,带头实践自己提倡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

第十章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艺术 什么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有何意义?

1)定义:思政教育方法,承担着传递教育内容、实现教育目标的使命,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所采取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2)意义:a思政教育方法是实现思政教育目的的重要手段;

b思政教育方法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互动的扭结;

c科学的思政教育方法是增强思政教育成效的重要条件。

2.思想政治教育基本方法有哪些?联系实际谈谈其中一种方法。思政教育的基本方法:理论灌输法(又称说理引导法);实践锻炼法;自我教育法;榜样示范法;比较鉴别法;咨询辅导法

(联系实际的部分大家就自己看一下)

3.选择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应遵循哪些基本要求。

1)针对性:根据思政教育的目的任务以及具体内容选择和运用方法;针对教育对象的具体特点选择和运用方法;针对具体思想热点问题选择和运用不同的方法。

2)综合性:综合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多种方法在思政教育过程中构成的协调、有序的关系,形成教育合力,产生综合效果。

3)创造性:要求: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运用系统的思维方式通过方法的创新,整体上思考问题;吸收和运用现代科学研究成果,创新思政教育方法。

4.什么是思想政治教育艺术?运用思想政治教育艺术有什么意义?

1)思政教育艺术:指思政教育者为了有效地达到思政教育的目的,而创造性运用具有感染力的教育技能和技巧的总和。

2)意义:a加强教育艺术的运用有助于提高思政教育的水平;

b加强教育艺术的运用有助于增强思政教育的时效性。5.联系实际说明一种思想政治教育的艺术。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艺术有:运用语言的艺术,选择时机的艺术,选择突破口的艺术,把握适度的艺术,综合运用各种教育方式的艺术。

第十一章 思想政治教育载体 1.什么是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其特征有哪些?

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载体:指承载、传导思政教育因素,能为思政教育主体所运用、且主客体可借此相互作用的一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形式。

特征:

1)客观性和主观性。客观性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与物质紧密相联的一种现实的活动形式,是一种客观存在;主观性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选择和运用体现了人的主观认识,是一种主体活动。

2)实践性和发展性。载体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活动的要素和方式,其产生1.和运用都具有突出的实践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是不断变化发展的。

3)承载性和传导性。

2.简述载体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1)载体是思政教育过程的综合组织形式或具体的活动形式; 2)载体是思政教育过程各要素相互联系的枢纽,是各要素相互作用实现的形式。

3.管理载体、文化载体、活动载体、大众传播载体各有什么特征、功能?如何运用好这些载体?

1)管理载体:寓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于管理活动之中,并与管理手段相配合,以达到提高人们思想道德素质、规范人们的行为、调动人们生产、工作、学习的积极性的目的。

特征:a普遍性;b制度化;

功能:a有利于更好地把思政教育与经济、业务结合起来;

b有利于对人们进行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好的提高思政教育的效益; c有利于人们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的养成;

运用要求:a提高思政教育者运用管理载体的自觉性; b提高管理人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思想政治教育意识; c建立健全“一岗两责”制度;

d将思政教育的某些要求和内容制度化;

e以促进管理水平的提高,为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载体的运用创造良好的环境。

2)文化载体:思想政治教育者充分利用各种文化产品并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寓于文化建设之中,借此对人们进行教育,以达到提高人们思想道德素质的目的。

特征:形式的多样性;对人影响的全面性;影响方式的渗透性;

功能:a有利于增强思政教育的吸引力、渗透力,扩大思政教育的影响面; b有利于全面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c有利于形成与社会主义现代化相适应的全民一致的价值观;

运用:a保证文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性质,充分发挥文化载体培养四有新人的作用;

b大力发展各项文化事业,提高文化建设的水平,满足人们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c大力强群体文化建设,把思政教育落实到城乡基层;

d促进文化市场的健康发展,为文化载体的运用创造良好的环境。

3)活动载体:教育这者为了达到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有意识的开展各种活动,寓思想政治教育于活动之中,使教育者在活动中受到教育,提高思想道德素质。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必须承载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任务、原则、内容等信息,并能为思想政治教育者所操作;二是必须是联系教育者和教育客体的一种形式,主体可以借助这种形式发生互动。

特征:明确的教育目的性,广泛的群众参与性,突出的社会实践性。功能:a能较好的使思政教育内容“活化”,从而为人们潜移默化接受; b能促进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并较好的实现教育与自我教育的统一; c在一定意义上使思政教育的客体主体化,有助于扩大思政教育面。运用:a加强对活动的指导,组织好各种活动;

b各种活动都应有明确的目的并根据活动目的确定活动的内容和形式; c活动应因地制宜,丰富多彩,具有吸引力; d活动应讲求实效,不可过多过滥; e充分发挥活动参与者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4)大众传播载体: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通过各种大众传播工具想广大群众传导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使人民群众在广泛的接受社会信息的同时,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从而全面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

特征:覆盖面广;传递迅速,时效性强;大众传播的影响具有增殖力

功能:a能直接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促进全国人民树立共同的理想; b能满足人们社会化需要,促进人们不断地与时俱进; c能通过调剂人们的生活提升人的精神生活质量; d能营造良好的思政教育氛围,强化思政教育效果。

运用:a坚持大众传播的社会主义方向以及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目标;

b注意不同传媒的优势互补,发挥多种传媒的综合效应,形成大众传媒全方位的思想政治教育态势;

c引导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大众传播的过程,实现传播者和受众之间有效地互动; d注意大众传媒的局限性,努力消除大众传媒的负面影响。

第十二章 思想政治教育管理 1.什么是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它具有哪些有别于其他管理活动的特征?

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指思想政治教育领导部门、主管机构及其管理人员,运用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手段,对思想政治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任务的创造性活动过程。

特征:a、方向性,是思想政治教育方向性原则的体现,它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决策和计划中,体现在管理者的观念和管理行为中,体现在具体的管理运行机制中。

b、民主性,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必须充分发挥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是一种民主性的管理。

c、开放性,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具有开放性的特征,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都处在一个开放的时代,而且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作为一种管理活动是一个封闭和开放相结合的过程。

2.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包括哪些基本内容?

1)目标管理: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管理首要的基本内容,是对目标的管理,包括对目标确定的权限、程序和考核等,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要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激发人们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

2)计划管理:是通过编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案并促使它顺利实施,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过程。主要内容包括:计划的内容,计划的层次性,计划的落实。

3)规范管理:思想政治教育的规范管理的俄主要内容是制定、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的准则以及纪律、管理制度与行政法规等,以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和工作任务的完成。主要包括:岗位职责,教育制度,管理制度,工作制度,行政法规,行政法规,4)信息管理:通过对思想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进行系而科学地收集、加工、传递、控制、反馈,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效益的过程。

5)队伍管理: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建设和管理,是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能否实现、关系着思想政治教育能否取得成效的重大问题。3.形成一个思想政治教育决策应该做好哪些重要工作?

1)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者为提高管理水平,避免错误决策,必须按照决策流程和科学化、合理化的要求进行有效决策。

2)决策流程分为八个步骤:确定问题和目标,搜集信息,确定决策标准,拟定方案,分析方案,确定方案,实施方案,评价决策效果。

3)此外,为了保证决策方案形成的科学化,必须贯彻民主集中制的原则。

第五篇:教育研究方法复习资料(已设置好版面)

1、以例说明什么是教育研

教育研究是教育科学研究的简称,是指人们运用科学的方法探求教育事物本质和性质,摸索和总结其教育规律,取得科学结论,解决教育问题,促进教育事业发展的研究活动过程。

教育研究是以教育科学理论为基础,以教育领域中发生的现象为对象,以探索教育规律为目的地创造性的认识活动。简言之,是用教育理论去研究教育现象,探索新的未知规律,以发现新情况,总结新经验,为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服务。

教育研究的国际通用的内涵是指用科学的方法来评估教育的各个方面[1][2][3],包括但不局限于:学生学习、教学方法、教师培训和课堂动态。教育研究者有个共识,教育研究应该是严格的系统的研究[2][4],但是对于具体尺度存在广泛争议[1][5]。在教育研究中,包含了多个学科不同程度的交叉。这些学科包括: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和哲学[1][3]。这些学科交叉为研究方法提供了很多可能性。教育研究的发现应该在特定的情境中解释,可能不适合其他的时间、空间[3]。教育研究是研究的一个重要内涵,并不是说我从事教育工作才这么说。其实教育研究和各行各业都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很多工作都需要师傅带徒弟,需要岗位培训。大的教育研究姑且不说,其实我也说不出来什么。我只从自身的工作环境,一个学校、一个班级、一个教师说起。之前说了这么多,其实我要表达的一个意思就是研究没什么神秘,教育研究也是如此。研究随时随地都在伴随着我们,有时是有意识的、成系统的;有时是无意识的、随意性的。我所理解的教育研究,说白了就是让学校更像学校,让课堂更像课堂,让课味更浓一些,让学生学习兴趣更高一些,让管理更趋于科学一些,让教师更加乐于工作一些„„ 从学校的领导层来说,教育研究更加倾向于管理。如何使学校更像一个学校,如何使教师更加乐于工作,如何使干群关系更加和谐„„对于广大教师来说,教育研究应倾向于使课堂更像课堂,使课味越来越浓,使学生的学习力更强,使师生关系更融洽„„

2、根据自己成功的教育教

学和管理实例论如何

3、根学和管理实例,论如

(二)教育研究的特点 1.客观性 :任何教育现象都是客观存在的,研究者必须严格按照客观现实,准确、真实地对事实进行观察和反映。这就是要求研究者尽可能排除主观偏见来收集资料、选择资料、分析资料和解释资料。

2.科学性 :科学性体现为教育研究的过程以及研究结论的获得应具有逻辑性和实证性。从对事实的客观描述到对资料的整理分析,再到最终结论的获取,需要经过严谨的逻辑推理。尤其是在获取结论的环节中,必须在充分依据事实的基础上,经过有力的论证,得出科学结论。

3.系统性:系统性是指教育研究的思想和行动时前后联系、左右贯通的整体。教育研究的系统性要求用全面的、整体的和联系的观点去认识教育现象。从总体上把握教育系统或给予系统的结构、功能、作用机制、运行方式及发展规律。

4.综合性:综合性指教育研究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个综合过程。教育研究必须以现有的理论为研究基础,通过所获得的事实材料来检验理论或发展理论。理论是对经验的抽象和概括,它源于经验,又高于经验。新理论的形成虽然具有逻辑上的完备性,但有待在将来的实践中检验其正确性。

5.可验证性 :一般来说,研究必须严格按照研究方法的步骤和程序实施。凡是无法重复验证的研究结论都是无效的,也不能成为科学宝库中的财富。

教育研究的10个基本特征:1)教育研究试图解决问题 2)收集一手数据或者使用现存的数据 3)建立在经验基础上 4)要求精确的观察和描述 5)使用精心设计的步骤和严格的数据分析 6)强调普遍性、原则和理论的建立,有助于理解、预测和/或控制 7)需要该领域的专业技能:对于领域的熟悉、研究方法的掌握和收集分析数据的技术 8)试图发现一个客观的、没有偏见的解决方案,并且不辞辛劳的验证试验方法的有效性 9)是一个精制的、来不得大干快上的活动,有一个方向,但是会随着研究进展不断优化研究的问题。10)仔细的记录和向同行汇报。这些特征更为具体可操作。

二、教育研究的方法 1.个案研究法:个案研究法是当今教育研究中运用广泛的定性研究方法,也是描述性研究和实地调查的一种具体方法。它主要通过案例方式考察教育现象,基本目的在于描述与解释,在描述过程中进行解释。

2.行动研究法:行动研究是教师和研究人员针对实践中的问题,综合运用各种有效方法,以改进教育工作为目的的教育研究活动。它将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融为一体,将教育者和教育现实问题紧密结合,强调在“行动”中研究、在“情境”中研究、在“做”中研究。行动研究的基本过程大致分为循序渐进的四个环节,即计划、行动、考察和反思。

3.调查研究法:调查研究法是研究者采用问卷、访谈、观察、测量等方式对现状进行了解,对事实进行考察,对材料进行收集,从而探讨教育问题、教育现象之间联系的研究方法。

4.教育叙事:教育叙事是以叙事、讲故事的形式记录在自己的教育实践、教育生活中发生的各种真实鲜活的教育事件和发人深省的动人故事,表述自己在实践过程中的亲身经历、内心体验和对教育的理解感悟。

5.教育随笔:教育随笔顾名思义,就是谈教育思想观点的随笔、教学随笔,也可以说“教学心得”,主要是写教学中某一点体会的心得。它的主要特点是题目小,篇幅短,层次和结构比较简单,内容单纯,涉及面比较小,写作材料便于收集、整理和使用。

教育研究的方法:定性的方法和定量的方法 教育研究的基本是科学的方法,对教育有关的因素进行分析测试,研究教学的过程[1]。数据有两种类型,定性的和定量的数据[1][5][6]。定性研究使用定性的数据。数据的特征是描述性的。教育研究者地定性数据包括:观察、访谈、文件分析、作品分析(论文、日记、照片或者博客)[1]。定性研究包括:案例分析、人种学、现象学、叙事研究和历史研究。定量研究的数据是数字,常常使用统计学方法来发现因素之间的相互关联。定量研究包括:问卷调查、对照试验、但一受试者研究法(特殊教育中常用)、因果研究、相关研究、元分析(对现存文献的一种综合分析方法)。

三、教育研究的基本过程

1.选择研究课题 2.查阅文献资料 3.制订研究计划 4.收集研究资料 5.分析研究资料 6.撰写研究报告

4、(一)教师从事教育研究有利于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我们知道,教育要获得长足发展,其第一推动力显然是教育科学,而不是依赖加重师生负担来发展教育。教师从事教育科学研究对于繁荣教育科学、推动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具有促进意义。因为,教师是在最普遍的教育实践层面,参与到教育教学活动中去,并以自己的态度、知识、人格、意志、情感对教育结果产生最大影响的系统因素。该主体对教师概念的认定、对教育科学内化的程度,都直接影响教育效果。在教育领域,教师从事教育研究,能够更有效地实现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沟通与衔接,这不仅有利于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实际问题的解决,也将能够有力地推动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并最终促进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二)教师从事教育研究也是教育科学繁荣的需要专家的教育研究与教师的教育研究各有特点,不能以前者代替后者,而且,教师研究所表现出的实践生命力是专家的教育研究所无法比拟的。更何况传统的教育研究由于缺乏教师的参与,对教育教学实践越来越显得不可靠、不真实和不民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教师的教育研究是教育科学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是教育科学繁荣的需要。

(三)教师从事教育研究有利于教师专业地位的提升

虽然,我国建国后,教师就不再是作为“奴隶般的工具”在工作,但到目前为止,就整体状态来看,教师队伍中的大多数人,恐怕还未达到“在自己的领域内独立地进行创造”的水平。而教师的教育研究则会给教师的创造提供机会和可能。通过研究,教师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方法、新思路,这本身也是一种创造。通过研究进行创造并培养具有创造精神和能力的人,将提升教师这一古老职业的价值与尊严,也将最终提升教师的专业地位,实现教师的专业化。

(四)教师从事教育研究有利于教师发展

长期以来,我们在重视学生发展的同时,忽视了教师的发展。事实上,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与学生共同发展,因为,没有教师的发展,也就没有学生的更好的发展。教师的教育研究,可以使教师真正体现为有思想、有能力、有智慧、有悟性的教育实践主体。通过教育教学研究,教师才能不断找到专业发展的新的基点。

教师从事教育教学研究对于促进教师发展的作用突出体现在教育研究有利于教师嵌入式学习的发生。所谓嵌入式学习是指在教育研究的过程中发生的学习。所谓嵌入是指镶嵌之意,意即学习是在教育研究的过程之中发生和存在着的。镶嵌性的特点决定这种方式的学习是和具体的问题情境耦合在一起的,是需要解决一个具体问题情形下发生的学习。

对于教师而言,如果“处于研究的状态中”,其嵌入式学习的发生就具备了一个很好的前提。因为一旦处于这种状态之中,他(她)就有可能与知识真正相遇,就可能有思想的火花和灵感闪现,知识就可能成为一种“上手状态”(海德格尔语)。

反之,教师若不处于研究状态中,学习就无法与教师结缘,不结缘就不知自己缺少什么,知识也就不能“上手”,知识、理论之类就都处于无所用状态,这时,教师对知识也就无所欲、无所求。这样知识与教师之间就不发生关系,知识、理论是自在的状态,是分离的存在,不可能和教师照面。研发动学,学在这时是研的衍生物,是镶嵌在研究之中的。嵌入式学习是在教育问题解决的情境脉络中的情境学习,这种在情境脉络中的学习是建构性的。

总之,我们说,教师的教育研究会驱动这种嵌入式学习,而这种学习又是建构性的、实践性的和有意义的学习。这种学习反过来也会推动教师的教育教学研究。

5、写作:用自己熟悉的方法数不少于800字)

进入七年级下学期,学生已经进入了变声期,我认为:要科学地利用课堂教学让学生们的发声器得到有利的生长和发育,使中学生们平稳渡过变声期。首先,我们要把握好歌唱的时间。我们可以发现:处于变声期的学生们声带充血,发声比较费力且容易导致发声器疲劳,不适宜长时间唱歌。所以作为教师我们要把握好发声练习和唱歌的时间。一般不宜超过15分钟。不能连续长时间地唱歌,在唱歌中要有间隙,如:在唱歌教学环节中穿插歌曲欣赏,乐理知识介绍,音乐常识简介等环节,让嗓子得到适当的休息。一鼓作气把整首歌曲学会并不断强化练习的方式不能在变声期使用。其次,要掌握科学的发声练习,良好的气息支持是科学发声的有力支撑。为了防止处于变声期的学生们唱歌时喊叫、挤压喉头,在发声练习前做一些诸如:缓吸缓呼、缓吸急呼、急吸急呼等方式的气息练习。使学生们养成用气息的支持来唱歌的好习惯。在科学使用气息的基础上再做发声练习。发声练习的旋律不宜复杂,音域不宜过宽,以简单的,流畅的旋律为主。发声练习先从容易的自然音区练起,练习以哼鸣为主。做发声练习时教师一定要要求学生轻声唱,盲目追求音高和音量会损伤学生的发声器,导致变声期结束后声音嘶哑,患咽喉疾病的可能性增大的后果。在气息练习完后可让学生做做开口练习使舌头放松,软腭提起,便于气息通道的形成和声音共鸣的产生。

二.合理处理,唱歌教学 在日常教学中,唱歌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在变声期间,教师要正确、合理地处理唱歌教学,为中学生平稳度过变声期奠定坚实的基础。虽然有了科学发声练习的有力支持,我们还应在歌曲的演唱上下功夫。首先,在演唱歌曲前要求学生用轻声来唱。轻声演唱不仅能保护嗓音,而且能让学生充分感受旋律的线条感和歌曲的动人之处。当然这里所谓的轻声并不是要学生夹着喉咙演唱而是利用气息的支撑,用自然的声音状态来演唱,把音量、力度控制到声带舒适的程度。在演唱中当大多数学生对演唱曲目感到吃力时,教师要科学地定调。如:当学生演唱《大海啊,故乡 》这首歌比较费力时,我们可以把 F 调降为 E调。当然,在选择歌曲上也有一定的讲究。应多选一些音域在一个八度以内的歌曲,比如:《让世界充满爱》《雪绒花》《摇篮曲》……切忌让学生演唱音域跨度太大的曲目。我们都知道现在的初中生都喜欢流行乐,并盲目的模仿,这样不仅对声带的伤害非常大还会养成许多不科学唱歌的坏习惯。教师在平时就可以搜集一些优美、柔和的,适合变声期学生演唱的流行歌曲来引导他们正确地有选择性地演唱流行歌曲。避免他们在演唱时使用过度的音量和力度损伤声带。三.科学使用,保护嗓音音乐老师在日常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对学生嗓子的保护,要运用正确科学的教学方法展开教学活动,使处于变声期的学生能顺利的度过变声期并激发学生对歌唱艺术的兴趣。首先教师要向同学们讲清楚嗓子变声期是少年儿童从童声末期向青年成声期过度的正常的生理变化阶段。让学生了解并懂得一些生理现象和过程,从而打消同学们由于声音变化而带来的紧张心理。其次要向同学们介绍有关变声期嗓子保护的常识和方法。人的一生只有一次变声,要注意合理的使用你的嗓子。变声期嗓子多处于充血状态,如果讲话过多或歌唱时间过久、过于用力就会引起嗓子的疲劳是歌唱还是说话,都不要过于用力,更不应大喊大叫。发声器官是身体的一部分,所以身体状况直接应影响到声带,特别是伤风感冒和呼吸道感染,因此,这段时间要注意预防感冒,加强锻炼身体,注意营养全面摄入,少吃辛辣食品及保证充足睡眠。如果你觉得嗓子不舒服,要及早看医生,或者含一点润喉片等。

下载教育学原理复习资料(已设置好版面)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教育学原理复习资料(已设置好版面).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复习资料(五篇)

    第一章 一 概念 思想工作:是一定的阶级或群体帮助人们树立与社会发展要求相一致的思想,改变偏离社会发展要求的思想所进行的活动。 政治工作:是一定的阶级、政党、团体为实现自......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复习资料(精选5篇)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复习重点 名词解释辨析题(判断辨析) 简答题材料分析 红色字体表明要自己去找书 思想政治教育者素质:是教育者履行思想政治教育职能应当具备的基本条件,包括......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考试复习资料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考试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 1、思想政治工作不是政治工作的全部,而是政治工作的一部分,主要是指政治工作中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实践活动,也就是政治工作中的思......

    现代教育技术基础复习资料(已设置好版面)(优秀范文5篇)

    名词解释: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和教学的各个领域中,积极开发并充分应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培养适应信息社会需要的人才,以推动现代化进程。 教育技术:是关于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

    教育学原理。考试复习资料[优秀范文五篇]

    一、 有关常识: 1、英国学者培根在《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1623)一文中,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提出。 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出版了近代第一本系统的教育学著作《......

    教育学原理

    教育学原理 1、教育学活动的三个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2、教育影响包括:教育内容、教育媒体、教育方案、教育环境等 3、生物起源说:利托尔诺、沛西能 人类教育......

    教育学原理(模版)

    浅析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陈光铭)(黑龙江科技大学哈尔滨150022)摘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面临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

    教育学原理

    教育学原理约100分 中外教育史约100分教育心理学约40分教育研究方法约30分 (二)必选题为30分,考生必须在两道试题中选取一道作答。第I道题考查教育心理学的内容,第Ⅱ道题考查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