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原理。考试复习资料[优秀范文五篇]

时间:2019-05-12 18:02:5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教育学原理。考试复习资料》,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教育学原理。考试复习资料》。

第一篇:教育学原理。考试复习资料

一、有关常识:

1、英国学者培根在《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1623)一文中,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提出。

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出版了近代第一本系统的教育学著作《大教学论》(1632)。英国哲学家洛克出版了《教育漫话》,提出了完整的“绅士教育”的理论。法国思想家卢梭出版了《爱弥儿》,深刻地表达了资产阶级的教育思想。

德国哲学家康德在《康德论教育》一书中明确提出,“教育的方法必须成为一种科学”和“教育实验”的主张。

瑞士教育学家裴斯泰洛齐提出“使人类教育心理学化”的主张。

德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赫尔巴特被认为是“现代教育学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他的《普通教育学》(1806)被公认为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在教育学史上,赫尔巴特第一个提出建立“普遍妥当教育学”的理想。康德与赫尔巴特最早明确提出教育学的科学性问题,倡导理性主义的教育科学观。2、21世纪教育学的发展趋势:教育学问题领域的扩大;教育学研究学科基础的扩展;教育学研究模式的多样化;教育学的进一步分化与综合;教育学与教育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教育学术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广泛。

3、教育的基本属性:社会性、生产性、阶级性、历史性和民族性、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4、教育与经济基础:(1)、经济基础是制约教育的中介因素和力量:经济基础制约教育的社会性质和受教育机会的分配;经济基础部分地制约着教育目的和教育内容。(2)、教育对经济基础具有复制---强化或削弱---消解作用:通常情况下,教育起着复制、强化和延续社会关系的作用,它所培养出来的人通常会通过为社会服务去巩固相应的经济基础;被经济基础决定的教育机构,同时也是反映一定社会关系的政治的、思想意识的和社会文化的传播与宣传机构;在社会的变革时期,教育通过传播先进思想和进步理论,从而具有促进社会加速变革的作用。

5、教育与政治制度:(1)、教育为社会政治制度所制约和决定:政治制度制约和决定着教育目的和教育内容;政治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和受教育权。(2)、教育对政治制度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教育通过培养具有一定政治态度、思想意识的人,在维护和巩固一定的政治制度中发挥积极作用;学生的精神风貌和政治素质,影响着社会风俗、道德风尚和思想潮流。(3)、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不起决定作用。

6、教育现代化的一般特征: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重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有机结合;教育开始逐步构建为一个多样的、开放的大系统;在教学上表现出革命性、创造性、灵活性和个性化的特征。

教育现代化的内在特征表现为教育民主化和教育主体性。教育的民主化含义:受教育机会的均等;教育民主化的先决条件是社会的民主化,尤其是经济和政治的民主化。教育的主体性含义:尊重学生个体的主体性,让学生主动地、自由地发展;尊重教育的自主权,尊重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7、教育制度:国家各种教育机构系统的总称。包括教育结构的施教机构系统和管理机构系统两个方面。

学制:在现代教育制度的形成过程中,最先形成和完善起来的是学校教育系统,最初的教育制度就是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学制已经不只是学校教育制度的简称,而是各种施教机构系统的总称。

8、学校起源的条件:人类的文化发展到不通过学校,青少年无法完全掌握这些文化的阶段;社会物质资料生产水平使一部分人从直接的物质生产活动中脱离出来,专门从事精神生产工作;文字的出现为传递和学习社会生产和生活经验提供载体。

9、学校的法律特征:即教育的公共性原则:教育是非营利性事业,学校是非营利性机构;学校教育必须与宗教分离;还涉及到教学语言文字和课程设置等一系列问题。

10、学生的特点:

1.学生有血有肉,是活生生的、具有自己的思想感情的人(并非消极被动接受教育); 2.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具有极大的可塑性,最需要教育,也最容易接受教育);

3.学生是完整的人(其一,学生既具有自然的属性更具有社会的属性;其二,学生的身体和精神、生理和心理及每一方面所包含的各个因素都要求得到全面的发展);

4.学生是独特的个体(每个人生来就是独一无二的,不可替代的;独特性是人类文化多姿多彩的重要源泉,是人类文明不断进步的重要源泉);

5.学生是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以学习为主,是学生质的规定性); 6.学生的学习过程是掌握间接经验的过程;

7.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具有一定程度的被动性;

8.学生的学习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的,它是由一定教育制度以及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所规定的)。

11、当代课程设计发展的趋势:课程结构日趋合理;课程内容日趋综合化;课程形式日趋多样化。

12、课程内容的选择(即课程制定)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传统与现实相结合的原则;衔接原则;知识与能力相结合的原则;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的原则;相关原则。

13、课程评价包括对课程设计、编制和实施所做的各种形式的评定。

14、教学过程的特点:教学是教师引导下的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学是学生以掌握间接知识为主的过程;教学是学生获得全面发展的过程。

15、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以“教育事实”为基础,在教育价值观引导下形成的“教育问题”,其目的在于探索和揭示教育活动的规律性联系,以服务于教育实践。

16、教育的生产性表现:教育是劳动生产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教育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手段;教育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从而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17、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但这种作用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因为教育的影响只是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外因。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内因或内部矛盾,是指社会或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与他们原有的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

18、教学评价的原则:客观性原则、一致性原则、全面性原则、指导性原则、计划性原则、静态评价与动态评价相结合的原则、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原则、单项评价与综合评价相结合的原则。

19、确定德育内容的依据主要有: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所提出的政治、思想、法律和道德要求;社会的道德文化传统;社会生活中存在的突出道德问题;青少年的道德需求及其品德心理发展的规律;德育目标;各级各类德育工作实施的具体条件。

20、教育学研究的方法论问题:涉及到教育学研究中的事实与价值、逻辑与历史、一元与多元问题。理性主义教育学重视逻辑性,忽视历史性;实证主义教育学重视事实性,排斥价值性;文化教育学重视价值性与历史性,忽视事实性;实用主义教育学着眼于具体问题的解决,从根本上回避教育学研究的方法论问题;马克思主义教育学是科学的方法论,它坚持事实与价值、逻辑与历史、一元与多元的具体的历史的、辩证的统一。

一、名词解释:

1、教育:广义的教育一般指: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狭义的教育主要针对“学校教育”,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遵循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2、教育社会性是教育这一永恒社会现象的根本属性。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主要通过语言和文字来进行,而语言和文字都是人类社会的产物,是人类社会特有的。教育作为专门传递社会生活经验和培养人的活动,其最终目的是使人社会化。教育的社会制约性是教育社会性的最主要的表现形式。即教育受一定社会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同时也受社会文化传统和人口等其他社会因素的制约。

3、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教育具有自身独特的发展规律和能动性。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最主要表现为教育与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不平衡性。还表现为教育发展本身所具有的继承性上,具体表现在:教育内容的继承;教育方式的继承;教育理论与教育经验的继承。

4、终身教育:指人们在一生中所受到的各种培养的总和。包括各个年龄阶段的各种方式的教育,如正规的和非正规的种种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社区)教育等。终身教育既有专业性的教育,也有社会、文化、生活方面的教育。除传授知识技能的形式外,终身教育还与社会文化活动和实际生活密切联系。

5、继续教育:指那些已脱离正规教育,参加工作和负有成人责任的人所受的各种各样的教育,既包括继续接受某个阶段的正规教育,也包括在特别领域里探索、更新和补充知识技能的活动。

回归教育:教育不要一次完成,而是根据个人的兴趣、职业、社会经济状况等因素,在一生中选择最需要学习的时候接受灵活有效的教育。

6、人的发展指的是青少年躯体和心理上的连续不断的变化过程。简要地说,人的身心发展包括两个方面:身体的发展(结构形态、生理机能)和心理的发展(认识能力和心理特性、知识技能和思想品德)。青少年身体的发展包括机体的正常发育和体质的增强两个方面。青少年心理的发展是指认识过程和个性心理发展两个方面,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情感、意志、兴趣、气质、性格、能力等方面,是认识过程和个性心理统一的和谐的发展。

7、最近发展区: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在关于人的发展研究中提出的著名概念。它是儿童的一种发展水平,用以说明那些尚处于形成状态、在成熟过程中正在进行的东西。这一水平表现为儿童还不能独立地解决某一问题,但在成人的帮助下,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模仿,就能解决这些问题。教育应立足于不断地将儿童“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有的发展水平。

8、一般发展: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赞可夫在“教学与发展”课题研究中提出的概念。它指的是个体以智力为核心的包括情感、意志、个性以及集体主义精神在内的总体发展。在智力发展中,又以思维能力的发展为核心。

9、社区教育:是一种重要的教育途径和类型,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相对,属于社会教育范畴。社区教育具有地域性、公共性、非正规性等特征。社区教育的价值在于:第一,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延续或补充;第二,是家庭教育的升华、扩展和继续;第三,是改善社区公共生活的重要手段;第四,是促进社区发展的重要手段;第五,是现代民主国家管理的重要形式。

社区:指居住在一个地区内进行共同生活的人群,包括人口、地域、相联系的有组织的社会经济活动及其管理机构、维持公共生活必须的行为规范或制度。

10、学校:是一种高度专门化的社会组织手段和人才培养方式,是教育法调整的重要对象,是享有一定权力并承担一定义务的社会组织。法律上的学校,是指经主管机关批准设立或登记注册的教育机构,其中既包括以实施学历教育为主的教育机构,又包括各种实施非学历教育的教育机构。

11、教学:教学是学校教育最主要、最基本的方面,是学校的中心工作,也是学校实现培养目标的最基本途径。它包括教和学两个方面。教学是教和学相结合或相统一的活动,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双边活动过程。它既是给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又是发展学生认识能力和塑造学生健康人格的过程。

12、教学评价:从现代教育评价的角度看,评价可理解为测评与估价两个部分。测评是进行数值的测定和计算,取得数据;估价是对这个测评结果作出价值判断。教学评价的主要目的和途径是为了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使师生得到及时的反馈,以便强化或矫正教学效果。教学评价具有导向功能、调节功能、激励功能和鉴别功能。四种功能,归根到底是个控制功能:“导向”是定向控制,“调节”是过程控制,“激励”是行为控制。

13、元研究:对某类研究活动本身存在问题(元问题)的研究,其目的不是为了增加某一学科领域的具体知识,而是为了反思该学科的研究行为。

三、简答题:

1、实用主义教育学、文化教育学观点述评。

实用主义教育学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兴起的一种教育思潮,代表人物是美国的杜威、克伯屈等人,代表性著作有杜威的《我的教育信条》、《民主主义与教育》,克伯屈的《设计教学法》。其基本观点是:教育即生活;教育即学生个体经验的继续不断的增长;学校是一个雏形的社会;课程组织以学生的经验为中心;师生关系中以儿童为中心;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自己的独立发现、表现和体验。实用主义教育学以美国实用主义文化为基础,是美国资本主义精神的教育学表达,对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理念进行了深刻的批判,推动了教育学的发展。不足之处是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系统知识的学习,忽视了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忽视了学校的特质。

文化教育学又称精神科学教育学,是19世纪末以来出现在德国的一种教育学说,代表人物有狄尔泰、斯普朗格、利特等。基本观点是:第一,人是一种文化的存在,人类历史是一种文化的历史;第二,教育过程是一种历史文化过程;第三,教育研究必须采用精神科学或文化科学的方法;第四,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促使社会历史的客观文化向个体的主观文化的转变,并将个体的主观世界引导向博大的客观文化世界,以培养完整的人格;第五,培养完整的人格的主要途径就是“陶冶”和“唤醒”,建构对话的师生关系。文化教育学深刻影响了德国乃至世界20世纪的教育学的发展,在教育的本质等问题上给人以许多启发,不足之处是思辨气息很浓,在解决现实的教育问题上很难提出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建议。

2、简述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

现代教育是指从资本主义大工业和商品经济发展起来到共产主义完全实现这一历史时期的、致力于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概括有以下几点:

(1)、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理想和理论从理想走向实践,这是现代教育区别于以往教育的首要的基本的特征。(2)、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范围、程度和意义日益扩大,教育的生产性日益突出和加强;(3)、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从分离走向统一;

(4)、教育民主化向纵深发展,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教育公正和教育机会均等成为教育决策和教育行为的基本准则;

(5)、教育的技术手段日益更新,教育的时空空前地拓展,教育资源不断丰富,教育制度的弹性和开放性不断提高;

(6)、教育地位不断提升,教育功能不断增强,教育事业成为兴国之本;

(7)、教育不断变革,现代教育从目标到课程、内容、方法、组织形式、评价标准、结构体系等,都需要不断革新;

(8)、教育的理论自觉性不断提高,经验主义、主观主义和官僚主义日益被克服;(9)、教育科学事业不断发展,为现代教育的改革提供知识和理论的基础;

(10)、教育的对外交流与合作日益深化,为教育改革和发展创造更好的外部条件;

(11)、教育的终身化,现代教育不局限于学龄阶段,而是贯穿人的一生。为此,必须建立一个一体化的、更加灵活的、满足不同类型和层次学习者学习需要的新的教育体制。

3、简述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

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围绕着社会再生产中劳动力的再生产这一核心内容展开的。具体表现在:

(1)、教育受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

a、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目标的设定。社会生产力的水平、方式决定着劳动力的规格,进而也决定着教育所培养的人的规格。

b、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速度、规模和学校的结构。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教育经费的支付能力成为决定教育事业发展速度和规模的主要因素;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了社会对教育事业的需求程度。

c、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课程的设置和教育内容的沿革。

d、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教学组织形式、教育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变革。(2)、教育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强大动力

a、教育把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b、教育实现着知识的再生产和知识创新。教育作为实现知识再生产的重要途径,有着自己的重要特点:第一,它是一种扩大的再生产,科学知识的传播与普及,先进技术的推广能够推动生产力的发展。第二,它是一种高效率的再生产。因为教育的有效组织形式和方法,缩短了再生产科学知识所需要的时间。教育在生产新的知识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突出表现为科学创新、知识创新。

4、简述教育的文化功能。

(1)、传递---保存文化的功能。教育传递文化,培养创造文化的“文化人”;同时,教育将人类的精神文化财富内化为个体的精神财富,使文化得以保存。

(2)、传播---丰富文化的功能。教育是传播---交流文化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文化交流双方自我超越,丰富了文化;文化交流与教育日益发展,相互补足。

(3)、选择---提升文化的功能。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教育摈弃文化糟粕,发扬文化精华;教育对文化的选择意味着价值的取舍与认知意向的转变,并且是为了文化自身的发展与进步。

(4)、创造---更新文化的功能。教育是文化结构中的一个能动的要素。教育立足于前面所述功能,创造并更新文化。

5、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有哪些?

(1)、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青少年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不仅整个身心发展表现出一定的顺序,身心发展的个别过程和特点也是如此。

(2)、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表现在: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其身心发展是不均衡的;在同一时期,其身心的不同方面发展也是不均衡的。

(3)、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在一定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同一年龄阶段的青少年在身心发展阶段、发展顺序和每一阶段变化过程及速度等方面大体上是相同的,具有稳定性。另一方面,由于环境、教育或其他条件的不同,同一年龄阶段的青少年,其发展水平又是有差异的,具有可变性。

(4)、青少年身心发展具有个体差异性。由于遗传、环境及教育等因素的不同,即使在同一年龄阶段,不同个体之间身心发展的速度和质量有可能存在着个别差异。

6、简述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所谓教育目的,就是人们在进行教育活动之前,在头脑中预先观念地存在着的教育活动过程结束时所要取得的结果。它指明教育要达到的标准或要求,说明办教育为的是什么,培养人要达到什么样的规格。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它对教育任务的确定、教育制度的建立、教育内容的选择以及全部教育活动过程的组织都起着指导作用。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主要有:(1)、物质生产水平

a、物质生产是教育存在和发展的绝对条件和永恒基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制约教育目的的最终决定因素。

b、生产力是人类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能力。一定的生产力总是要根据自己的发展水平,对劳动者的培养提出自己的要求。

(2)、生产关系以及由此产生的政治关系和思想关系

一定社会的生产关系以及由此产生的政治关系和思想关系,对教育目的起着直接的决定性的影响。

(3)、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特点

a、为了使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达到预期的结果,教育目的制定者不能不考虑个体身心发展的可能性。

b、教育目的是一个体系,以总的教育目的为核心,不论哪一层次的教育目的,都必须充分考虑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4)、现代教育目的的若干特点

a、现代社会,生产力对教育目的的制定产生直接的影响。

b、经济科学、管理科学、法律科学等方面人才的培养也开始成为现代教育目的的一个重要方面。

c、现代社会,人们自身发展的需要也影响着教育目的的制定。受此影响,在目的指向上,现代教育表现为更重视个体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重视个人多方面的发展需求。

d、现代社会中的教育活动,已经与经济发展、人才培养紧紧联系在一起,与个体的全面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各国充分意识到教育目的的重要意义,教育目的的制定和实施已经走向了国家化的道路。

7、概述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要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理论要点主要有:(1)、人的全面发展是大工业生产的产物。(2)、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涵义

a、生产劳动过程中工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首先是指人能够适应不同的劳动需求,把不同的社会职能当作互相交替的活动方式。

b、自由时间与人的全面发展问题。人的发展领域包括了两个方面:劳动时间和自由时间。劳动时间创造了人类才能发展所必需的物质方面,而自由时间“就是财富本身”。自由时间也是人的全面发展不可缺少的一个方面。(3)、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具备的社会条件

a、市场的扩大和交往的普遍性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b、大工业的发展使自由时间增多,从而为个人全面发展创造了重要条件;

c、大工业的发展使新的产业不断兴起,劳动变换加速,从而要求人必须全面发展。(4)、人的全面发展与教育的关系

人的全面发展同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教育是培养和造就全面发展的个人的唯一方法。未来教育的特征就是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

8、概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结构。

(1)、我国教育目的的两个组成部分:对培养具有何种社会价值的社会成员作出规定;对所培养的人应具备的身心素质及其相互关系作出规定。(2)、教育目的的两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

我国教育目的的两个组成部分基本上统一地表达了对教育工作的基本要求,其中关于培养受教育者应具有的社会价值的规定对受教育者的发展起着定向的作用;而对受教育者身心素质的规定则反映了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内容和水平。二者互为条件、互为因果,统一地规定了我国当前历史条件下的个体发展的方向和水平,因此是缺一不可的。(3)、我国教育目的的规定性

a、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是我国教育方针一直坚持的一个基本点。

b、全面发展是对受教育者素质结构的一种基本规定,包括生理的、心理的、思想的和文化的等几方面。以上几个方面都是社会主义人才素质中不可或缺的要素,它们的发展各具特点,同时又相互联系,起着一种互动的作用。这些要素综合构成了个体的完整的素质结构。c、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是我国教育目的规定的全面发展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对人类在长期教育实践中积累起来的培养人的经验的抽象和概括。五育各有自己的特殊任务、内容和方法,对人的发展起着不同的作用,同时又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促进。

9、请从纵向和横向的角度对近百年来现代学制的变革进行分析。

(1)、从纵向学校系统分析,双轨学制在向分支型和单轨学制的方向发展。随着义务教育的上延,教育机会均等原则的实施,双轨学制从小学开始向上逐步并轨。(2)、从横向学校阶段看,每个阶段都发生了重大变化。a、把幼儿教育阶段列入学制系统;

b、小学教育已成为普通文化科学基础教育的初级阶段; c、延长初中学制,成为科学基础教育的重要阶段; d、高中是现代学制的产物;

e、职业教育已有移向高中后的明显趋势,当代职业教育具有多样化的特征; f、现代社会、现代生产和现代科学技术推动了高等教育结构的变化。

(3)、现代学制已由学校教育的施教机构系统变为终身教育的施教机构系统。

a、“回归教育”、“终身教育”、“成人教育”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函授教育、业余教育等得到了广泛的发展,使得新的学制形式具有开放性、不脱产性以及与社会生产、社会生活密切联系等特点;

b、现代教育的施教机构的发展趋向:第一层次,由双轨学制→分支型学制→单轨学制;第二层次,由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现代教育制度(包括学校教育机构和非学校教育机构)→终身教育制度。

10、请谈谈你对我国学制改革的看法。

(1)、幼儿教育学制不宜改动,发展也应量力而行。(2)、义务教育学制分段应多样化。(3)、中等教育应实行多样化和综合化。

(4)、高等教育学制应逐步向多层次、多类型的方向发展。(5)、大力发展成人教育。

11、简述古代学校与现代学校的区别。

现代学校是随着资本主义在欧洲的产生发展而发展起来的。现代学校的形成有“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条途径。现代学校的类型比古代学校更加多样化。现代学校与古代学校的主要区别表现在:

(1)、古代学校是不系统、不连贯的,现代学校是有系统的、相互衔接的;

(2)、古代学校的教育内容以人文为主,轻视自然,现代学校的教育内容则面向实际,以各种实用科学和自然科学为主;

(3)、古代学校以个别教学为主,没有学期、年级的概念,现代学校以班级教学为主,建立了学期、年级的概念;

(4)、古代学校是面向少数人和特权阶层的,现代学校是面向大众的,是一种公共资源,具有公益性;

(5)古代学校与社会生产劳动相脱离,现代学校与生产劳动关系密切;(6)古代学校强调师道尊严,现代学校提倡师生平等。

12、现代学校危机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总体来看,现代学校危机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学校教育人文意义的失落。

(2)、面对社会利益的日益多元化,如何保持自己的公共性质,如何保持教育机会均等和教育公正的理想的问题成为摆在现代学校面前的大问题。

(3)、由于不同国家、地区之间生产力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使得各国办学差距很大,严重地挑战现代教育的公正理念,并带来一系列难以解决的社会后果。

(4)、随着学校投资渠道的多样化,办学主体的多元化,学校类型越来越多,原有的学校教育制度需要重新界定。

(5)、现代学校在知识传播渠道日益多样化的今天面临新的挑战,教师传统权威的基础受到严重动摇,学校在诸多社会建制中的实际地位逐步下降。

(6)、在文化多元日趋明显、文化隔阂与文化冲突日益严重、文化帝国主义日趋猖獗的情况下,现代学校的文化身份和文化功能很难界定。

(7)、“科层制”的现代学校管理模式,很难调动学生与教师主动“参与”管理的积极性,降低了学校生活的活力。

13、试述影响课程发展的因素。狭义的课程定义:课程是实现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的教学设计方案,是一整套以教学计划的具体形式存在的知识、技能、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

广义的课程定义:课程既包括教学计划、大纲及教材所阐明和安排的信息,也包括潜在或隐性的内容,即由学校生活质量、教师态度、教学活动和道德背景等所传递的内容。

更广义的课程定义:除了通常的理解之外,根据终身教育的思想,课程既包括校内教育(即正规教育)和校外教育(非正规教育)的内容,也包括非正式的教育内容,或称“平行教育”的内容。

影响课程发展的主要因素有:(1)、社会的要求 社会的经济、政治、科学技术、认知方式、文化传统等对课程的发展会产生特定的作用,其中经济的发展对课程的影响起着主要的作用。(2)、科学的发展

科学发展对课程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a、科学发展的水平影响着课程的选择、组织及其存在形式的性质和特征,影响着课程设计者的课程观;

b、科学领域中各门学科分类发展状况决定着学校课程分类的基本面貌;

c、各门科学的新发现、新发展对课程方向、内容、范围、分量、进程、结构和形式等的发展变化都有极其重要的影响。(3)、个人发展的需要

a、个体认识活动、价值定向活动、操作活动、社会交往活动、审美活动、体力活动等六个方面的共同需要构成了个体经验的基本内容,是课程中相对稳定的因素。

b、由于个体之间在能力、兴趣、爱好和需要方面存在差异性,在设计共同需要的课程时要充分考虑不同学生之间的个别差异。同时,学校课程体系还应开设各种形式的选修课程,以满足不同个体发展的特殊需要。

14、简述学生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的关系。

知识是能力发展的必要条件,能力的发展离不开知识和经验;知识不等于认识能力,知识的多少并不标志能力发展的高低。从知识的掌握到能力的发展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它不仅与掌握知识多少有关,还与所掌握的知识内容和用以掌握知识的方法有密切的关系。发展认识能力同样是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它是顺利进行教学的重要条件,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保证。

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感知教学内容;理解教学内容;复习巩固知识;运用知识。理解知识和巩固知识是运用知识;但是牢固地掌握了知识不等于形成了运用知识的技能;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知识,培养他们的基本技能和技巧。

15、简述教学模式的构成要素和特征。

教学模式指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教学模式既是教学理论的具体化,又是教学经验的一种系统概括。(1)、教学模式的构成要素

a、教育哲学。教育哲学不但影响教学模式中结构、程序和方法的确立,而且控制着教学模式运动的方向,反映出对教学目标、教学与发展、人类知识和个体认识等哲学问题的基本主张。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的基本主张对教学模式的确立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b、教学期望。它是教师对教学效果的预期和对学生行为的一般要求。教学期望应符合当时社会的价值取向,符合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教学期望常常是人们在设计教学模式时处理结构、安排程序、选择方法的依据。

c、支持系统。它是教学所需的物质条件,包括教室、教具、教材、教法手段、场地设备等因素。

d、程序。教学模式的程序指具体的教学步骤或阶段,它是教学情境、内容、方式等在一定时空中的优化组合。

e、操作要领。只有明确教学模式的操作要领,才可使模式真正具有可模仿性和操作性。(2)、教学模式的特征

a、简略性。简略性是以一定程度的抽象性为条件的,它使模式高于实践,为指导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服务。

b、针对性。任何教学模式都有明确的应用目的或中心领域,而且有具体应用条件和范围。c、操作性。教学模式具有安排具体教学活动的指南以及限定这些活动的要求和准则。d、发展性。教学模式随着教学实践、教学观念和理论的变化而不断发展。

16、简述加强和改善德育工作的意义。

广义的德育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法律教育。狭义的德育专指道德教育。加强和改善德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1)、德育工作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德育是社会道德建设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德育工作的效果直接影响社会的道德状况。(2)、德育工作是青少年一代健康成长的需要。

(3)、德育工作是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智育、美育、体育、劳动技术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表现在:

a、它们共同服务于教育目的,促进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和丰富个性的形成; b、德育工作为其他各育提供精神动力和价值方向; c、德育与其他各育之间相互渗透,相辅相成。

17、影响德育目标制定的因素有哪些?

德育目标具体指希望在受教育者身上培养的道德素质的规格要求或质量标准,它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对德育实践起着根本性的指导作用。德育目标具有历史性、社会性、价值性等特征。影响或制约德育目标制定的因素主要有:(1)、特定历史发展阶段的社会道德状况和道德要求;(2)、各个民族特有的道德文化;(3)、学生品德心理发展的规律;

(4)、一个国家或地区特有的德育传统;

(5)、目标制定者的教育价值观和德育价值观。

18、简述我国德育工作原则。

我国德育工作中行之有效的德育原则包括:方向性与现实性相结合的原则;知、情、意、信、行相统一的原则;说理疏导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尊重热爱与严格要求相统一的原则;发挥积极因素与克服消极因素相结合的原则;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德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续性相结合的原则;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原则;课堂教学、榜样示范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19、形式教育论与实质教育论

形式教育论起源于古希腊,纵贯整个中世纪,主要代表人物是洛克和裴斯泰洛齐。主要观点是:教育的目的在于发展学生的各种官能或能力;形式学科(如希腊文、拉丁文、数学、逻辑等)或古典人文课程最有发展价值;教学原则、方法以学生心理官能的内在发展秩序为依据。实质教育论起源于古希腊和古罗马,在中世纪受压制,形成于18世纪,兴盛于19世纪,20世纪初衰落,主要代表人物是赫尔巴特和斯宾塞。主要观点是:教育的目的是向学生传授与生活相关的广泛知识内容;与人类的世俗生活密切相关的实质学科(如物理、化学、天文、地理、法律)或实科课程最有价值;教学原则与方法应适应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是愉快的和有效的。

20、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基本观点

第一,教育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在阶级社会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不存在脱离社会影响的教育;第二,教育起源于社会性生产劳动,劳动方式和性质的变化必然引起教育形式和内容的改变;第三,现代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使学生的全面发展;第四,现代教育与现代大生产劳动的结合不仅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重要方法,也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第五,在与政治、经济、文化的关系上,教育一方面受它们的制约,另一方面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并反作用于它们,对于促进现代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发展具有巨大的作用;第六,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

21、教育与社会的相互关系

(1)、教育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每一个社会中教育的发展水平是该社会诸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也是这些方面发展水平的综合反映。

(2)、社会诸方面对教育的作用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国家是不平衡的,并循着一定的趋向变化。具体来说,社会诸方面对教育作用变化的趋势是:社会政治的民主化程度越高,教育的阶级性越隐蔽或趋于消灭;社会物质生产水平越高,教育的生产性越鲜明;社会科学文化发展水平越高,教育的科学性越强。

(3)、教育对社会的反作用与社会发展水平成正相关,越是现代化的社会,越是进步的社会,对教育的需求越大,教育对社会的反作用也越大。现代社会,教育处于战略发展的重点位置,同时教育也由更多地为继承、传递、保存过去服务转向更多地为变革现实及未来社会的发展创造条件。

22、简述学生集体的组织与培养 学生集体不仅是教育的对象,而且也是教育的主体。学生集体作为一种教育的主体可以加速个体的认识过程,发展学生的智力。集体对学生个性品德的形成具有全面作用。学生集体之所以有着重要而丰富的教育因素,首先是因为集体具有一定的结构和组织;其次是因为集体的共同目标有着强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再次是因为在集体中往往存在该集体所特有的心理氛围。

学生集体的组织和培养:

a、提出共同的、恰当的奋斗目标,以便统一学生的意志和行动,推动学生集体的形成、巩固和发展。

b、选择和培养班干部,建立学生集体的领导核心,组织全体学生有效地形成集体。c、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正确的集体舆论包含着巨大的教育力量。

d、组织多样的教育活动。学生集体是在全体学生参加共同活动中逐步形成的,也只有在集体活动中才能体现出集体精神。组织丰富多彩、富有吸引力的活动,充分发挥学生个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3、试评析泰勒、加涅、布鲁姆的课程目标理论。

a、在课程设计中,一定的目标往往包含着一定的手段,反之亦然。先确定目标,后确定手段,按照严格的顺序,直线式地设计课程的方式未免以偏概全。

b、这种研究把目标假设为一致的东西,根本没有考虑课程设计者的观点、思想、价值观对课程目标的影响。

c、许多重要的教育效果,如理解力、鉴赏力和知识等,不能完满地转换成可测量的或可清楚地观察到的行为;教学是一种不断发展的活动,具有它自己不断变化的目标,预先规定目标,势必降低教师或学生在教学中的自主性。因此,课程目标不可能具有全面的、可靠的、实在的意义。

d、人文和艺术学科的教学更珍视个人的独创性和创造力,预先规定目标,势必引起它的反应形式的格式化和艺术形式的标准化,违背这些学科的准绳。

e、在实践中,教师要完全按照课程目标的要求去做是很困难的。过分专注于课程目标会导致教师忽视那些不能严密表述的较难把握的教育目标。

四、论述题:

1、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有哪些?教育为什么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试分析实现教育主导作用的条件。

人的发展受到多种因素制约,概括起来主要有遗传、环境和教育。(1)、遗传

遗传是指人从先辈那里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以及感官和神经系统的特征,特别是脑机能的特点等。这些遗传的生理特点也叫遗传素质,它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物质基础和自然条件。

a、不同个体在遗传素质上存在客观差异。遗传素质不仅影响人的智力,也影响人的个性特征。

b、遗传对人的身心发展的作用只限于提供物质的前提,提供发展的可能性,它不能决定人的发展。

c、反对形形色色的遗传决定论。遗传决定论完全用生物学的观点分析人的发展,否定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产生的巨大影响,贬低教育的巨大作用,是极其片面和有害的。(2)、环境

环境即围绕在人们周围,对人的发展产生影响的外部世界,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

a、环境影响人,主要是通过社会环境实现的。社会环境包括社会文明的整体水平。一般来说可以把人看作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b、环境对青少年发展的影响虽然是经常的和广泛的,但在大部分情况下是自发的、分散的和偶然的。

c、反对环境决定论。人并不是被动地、消极地接受环境的影响。人不但能够正确认识外部世界,还能主动地改造世界,人可以通过改造环境来更好地适应外部环境。(3)、教育

人的发展是在遗传、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实现的,其中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这是因为:

a、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系统地培养人的活动。教育保证了人的发展方向,从根本上消除了环境对人的影响的自发性和盲目性。

b、教育是教师根据一定社会发展的要求,对青少年施加影响,促进他们全面发展的活动。教师的职责和工作特点保证了青少年发展的正确方向。

c、在人的一生中,青少年时期是最需要受教育也最适宜受教育的时期。青少年时期正是长知识、长身体和世界观逐步形成的重要时期,他们的成长有赖于正确教育的引导。由于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教育所起的作用是主导的。实现教育主导作用的前提条件有:

a、人的可教育性。即人具有接受教育的天赋素质和潜在能力。人之所以有可教育性,主要在于人具有可塑性,而人的可塑性表现为人的感觉器官和心理机能是“未特定化”的。人的“未特定化”是人的可塑性的前提,而可塑性又是人的可教育性的前提。b、人对教育的需要性。这是因为:

人是“合群的动物”,作为个体的人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生存。个体的儿童期是未成熟的时期,教育能够帮助儿童达到成熟,完成社会化的过程。

个体获得生存能力需要教育,要成为一个社会认可的人,更需要教育。不仅人类个体需要教育,人类社会亦需要教育,以维系它的延续与发展。

2、论述为什么要加强学校文化建设?当前应当如何进行学校文化建设?

学校文化是指围绕学校教育教学活动所建立起来的一整套价值观念、行为方式、语言习惯、制度体系、知识符号、建筑风格等的集合体。学校文化的特征主要表现为:学校文化是一种亚文化;学校文化是一种综合性的文化;学校文化是具有明确教育目的的文化。学校文化具有以下功能:

(1)、学校文化本身具有直接和巨大的教育意义,优良的学校文化可以促进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2)、学校文化既可以直接成为教育教学的要素,为学生所学习所吸纳,又可以作为隐性课程,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3)、作为一种亚文化,学校文化还可以为主流文化提供新的文化要素,促进社会整体文化的变迁;

(4)、不同的学校文化是不同类型学校之间相互区别的一个表征,是“特色学校”的一个显著标志。

因此,必须加强学校文化建设,把学校文化建设作为各级各类学校管理中的一个重要和长期的任务。当前进行良好学校文化建设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

(1)、要高度重视学校文化的教育价值,特别是人格陶冶价值,不要仅仅把学校文化定位在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上。

(2)、整理与继承优良的学校文化传统,使之在未来发扬光大。

(3)、突出学校文化的时代特征,使学校文化与时代主流文化精神趋于一致。

(4)、加强对学校文化的研究,既包括对学校文化的事实性研究,也包括对学校文化价值性分析和策略性探索,为学校文化建设提供知识基础和有效策略。

(5)、充分发挥各种文化主体的主体性,尊重他们的文化身份,激活他们的文化创造力,使他们真正成为学校文化的创造者。

(6)、给予学校中“文化处境不利”的人群以真诚的关心和帮助,预防、克服文化歧视和文化伤害,使他们重获文化自尊。

3、试论述师生关系的性质及其在教育过程中的作用。

师生关系是教师与学生在教育过程中为完成一定的教育任务,以“教”和“学”为中介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是学校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师生关系是教育功能实现的基石,理想的师生关系是良好教育的内在要求和当然要素。师生关系是一类内容很复杂的关系,可以从不同层次对它进行考察。师生关系具有多种具体表现形式。如工作关系、人际关系、代际关系、组织关系、心理关系等等。所有这些关系处在不同的层次上,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但又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的,共同组成了师生关系。

(1)、工作关系。良好工作关系的建立取决于教师的教育水平,直接受制于教师的专业知识、教育技能、思想品德和人格力量等。

(2)、人际关系。师生之间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建立良好工作关系的前提。良好的人际关系易于使学生模仿教师的思想行为和接受教师的暗示,有助于学生形成某种行为准则,对学生个性的形成和发展发挥较大的作用。

(3)、组织关系。在良好的师生组织关系中,学生作为独立自主的、有人格尊严的人,积极地参与教育教学活动,在与教师的相互尊重、合作、信任中全面发展自己。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搞好教育工作的前提条件之一。良好的师生关系一旦形成就会发挥十分显著和独特的作用。具体表现在:

(1)、有助于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师生关系本身既是人与人关系在教育领域中的体现,更是教师和学生作为人而存在和发展的独特方式,具有无可比拟的教育力量。(2)、有助于提高教师的威信。教师威信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但却深深扎根于良好的师生关系之中。

(3)、有助于学生健康成长。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使学校、班级产生温馨和谐的气氛,奋发向上的生机,既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又利于完善人格的形成。

4、试论述班级授课制的优势和不足。

(罗马帝国时期昆体良最早提出了班级授课制的思想,萌芽于16世纪西欧的一些国家,17世纪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对班级授课制从理论上作了系统的总结。)班级授课制是以班级为基本组织形式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是把学生按年龄、程度编成固定人数的教学班,由教师根据教学计划中统一规定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时数,按照学校的课程表进行分科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它是我国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1)、班级授课制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a、把学生按照年龄和知识水平编成固定的班级,人数固定,教师同时对整个班集体进行同样内容的教学。

b、把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按学科和学年分成许多分量不大,大致平衡,彼此连续而又相对完整的小部分,即“课”,一课接着一课地进行教学。

c、把每一“课”规定在统一而固定的单位时间里进行。课与课之间有一定的间歇和休息。(2)、班级授课制的优点:

班级授课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其优势在于:

a、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经济、有效,大面积地培养人才。

b、有利于发挥集体的教育作用。班级授课制把个别教学变为集体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

c、有利于严格管理教学,使教学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3)、班级授课制也存在难以克服的、比较明显的缺点。

a、过分强调整齐划一,过于标准化、同步化、模式化,容易忽视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特性,不易发挥学生的全部潜力,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志趣、特长和发挥他们的个性、才能。b、过分强调系统的书本知识,容易忽视学生的自主活动和交往,教学与生活脱节。

5、结合实际,谈谈我国德育工作中存在哪些有待解决的问题,并给出相应的解决策略。当前,德育工作中存在不少值得深思和探讨的问题。集中表现在:(1)、德育工作中严重的功利主义倾向;(2)、德育过程中严重的知识主义倾向;(3)、德育管理中严重的主观主义倾向;(4)、德育研究中严重的经验主义倾向;(5)、德育评价过程中严重的形式主义倾向;

这些问题大量、反复出现大大降低了德育工作的效果,不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要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在思想观念上,教育者要切实认识和理解德育在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真正地落实“德育为首”,要像抓智育抓升学那样抓德育;

(2)、在知识基础上,教育者要加强德育研究,特别是要加强对一些新的道德现象和道德问题的研究,从根本上克服单纯依靠上级行政指示或个别经验总结的做法,推动德育工作的科学化;

(3)、建立合理的德育工作评价指标体系;

(4)、提高广大教育者自身的道德素质,充分发挥教师在德育过程中的榜样示范作用,建设学校德育工作的良好小环境;(5)、在德育目标上,重视学生道德情感、道德信念的培养以及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重视德育目标的层次化、系列化;

(6)、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力度,为学校德育工作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第二篇: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考试复习资料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考试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

1、思想政治工作不是政治工作的全部,而是政治工作的一部分,主要是指政治工作中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实践活动,也就是政治工作中的思想性部分,或者说是思想性的政治工作部分。思想政治工作也不是思想工作的全部,而是它的一部分,即思想工作中的政治性部分或政治性的思想工作。

2、思想政治教育泛指人类所有阶级社会共有的培养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特指无产阶级培养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

3、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特殊研究领域:人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品质的形成、变化和发展。

4、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领域的特殊矛盾:

(1)主体和客体、思想和行为的矛盾;

(2)主体意识形态和客体思想行为的矛盾;

(3)主体的正确思想政治意识与客体的错误思想政治意识的矛盾;

(4)无产阶级思想政治意识与非无产阶级思想政治意识的矛盾;

(5)主体传播的无产阶级意识形态与客体思想行为的矛盾;

(6)一定社会发展的要求同人们实际的思想品德水准之间的矛盾。

5、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人们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

6、思想政治教育学是一门研究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和对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的应性科学。

7、思想政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比较:的在于帮助人们形成符合社会要求的思想品德,主要帮助人们解决“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而思想政治教育学则是一门科学,它以思想政治教育这项实践活动为研究客体,其目的在与科学地然是和分析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各种现象,揭示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主要解决思想政治教育“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

8、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范畴:个人与社会;思想与行为;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内化与外化;教育与管理

9、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方法:文献法;观察法;实验法;社会调查法;总结经验法

第二章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基础和知识借鉴

1、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根本指导思想与理论基础(根本内容):马克思主义,尤其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2、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直接理论依据

(1)关于社会历史发展总趋势和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理论

(2)关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

(3)关于政治与经济辩证关系的原理

(4)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学说

(5)关于人的本质的学说

(6)关于个人全面发展的学说

(7)关于灌输社会主义意识的理论

(8)关于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理论

(9)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

(10)关于执政党的建设理论

3、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和主旋律就是要帮助人们树立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和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确与否,要以是否符合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和要求为根本标准,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好坏与大小,也要看它对人们树立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增强人们的历史使命感、提高人们的社会主义积极性所起的作用如何而定。

4、思想政治教育与教育学、社会学的关系

第三章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和功能

1、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上层建筑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经济基础以及上层建筑其他部分的反映,为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其他部分所决定;同时,又反作用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其他部分,为其服务。

2、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概括为教育科学文化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两方面。

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教育科学文化既是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条件,也是提高人民群众思想道德水平的重要条件。社会主义教育科学文化建设内在地包含着思想政治教育,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既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也要靠思想政治教育保障其发展方向。

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道德建设的中心环节和基础工程。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就是要坚持向广大人民群众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大力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帮助人们树立以马克思主义为知道的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建设中国特设的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形成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未核心的时代精神,确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道德建设的基础工作,是帮助人们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基本途径。

3、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对教育对象和社会生活所能发挥的积极的有力的作用或影响。

4、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的构成:

A、个体性功能表现

个体的生存功能:(1)思想政治教育对人的需要的尊重,不能仅仅停留在人的物质需求的层面上,而是应引导人们实现从功利物欲到精神境界的升华,使人们执着于崇高的精神追求,并用这样的意义世界去引导和规约他的物质世界。(2)真正的教育应是一种既教人以生存手段和技能,使人能很好地把握物质世界,又教人以生存的意义和价值,使人能自主建构自己的意义世界、精神世界的活动。

个体发展功能:紧紧围绕社会主义“四有”新人这一根本任务,将自身固有的对人的全面发展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个体享用功能:是指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能使每个个体实现其某种需要和愿望(主要是精神方面的),并从中体验满足、快乐和幸福,从而获得精神上的享受。

B、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性功能: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文化传播功能;文化选择功能;文化创造功能)

第四章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和任务

1、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激励人们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

2、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目标(操作目标),其作用在于把思想政治教育任务落实到思想政治教育机构或教育者个人身上。

3、确立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主要依据: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教育对象精神世界发展的需求及思想实际。

4、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广大人民群众,培养和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

5、“四有”新人的内在精神素质:帮助人们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引导人们形成积极健康的精神状态;培养人们良好的道德品质;增强人们的法制纪律观念。

6、突出主旋律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核心和重点就是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

7、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第五章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1、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指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产生影响的一切外部因素的总和。(只有当它及其要素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和教育对象的思想品德产生影响、发生作用时,才会被看做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如:自然环境)

2、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特点:广泛性、动态性、特定性、可创性(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强化或者减弱环境的某些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可以营造小环境)。

3、宏观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经济、政治、文化、大众传媒

4、思想政治教育的微观环境: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组织(工作)环境、社区环境、同辈群体环境

5、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优化

第六章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及其规律

1、思想政治教育以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及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为研究对象,因而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及其规律首先就必须研究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过程及其规律。

2、思想品德结构,是一个以世界观为核心,由心理、思想和行为三个子系统及其多种要素按一定的方式联结起来,具有稳定倾向性的多位立体结构,(是指人的思想品的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式)。心理子系统包括认识、情感、意志、信念等因素。人的心理是思想品德的基础,任何人的思想品德都是在一定的心理因素的基础上形成的。

思想子系统包括政治观、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

行为是思想品德的外显因素。

3、人的思想品德顺序,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又不完善到完善逐步发展的。

4、证统一过程。

外在因素影响制约过程:在环境因素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过程中,社会环境通过社会实践影响制约每个个体,在一定意义上决定人的思想品德面貌;另一方面,个体在一定思想品德知道些的社会实践活动又反作用于社会环境,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环境,并在改变环境的同时改造自身。

内在思想矛盾转化过程:(1)思想品德的形成过程实际上是在一定外界环境条件的影响下人们内在的知、情、信、意、行诸要素辩证运动、均衡发展的过程。(2)在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过程中,知、情、信、意、行这五个方面的因素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3)思想政治教育所期望的、所要着力推动的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过程,就是在教育作用的影响下,上述诸多因素相互作用、辩证发展,逐步达到发展方向上的一致和发展水平上的平衡的过程。

5、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

(1)人的思想品德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主客体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协调的产物。

外部环境因素对主体能否产生影响,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关键不在环境因素本身,而在于接收者本身的主体因素,在于主体对客体因素的选择、消化、吸收状况,在于主体因素与客体因素之间的平衡和协调。

(2)人的思想品德是主体内在思想矛盾运动转化的结果。

6、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思想品德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影响,促使受教育者产生内在的思想矛盾运动,以形成一定社会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过程。

7、对思想品德的诸多影响因素,可分为教育影响因素和环境影响因素两大类。是否具有明确的目的性是区别自觉的教育影响和自发的环境一项的根本标志。

8、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介体(教育内容&教育方法)

9、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一定社会的思想品德要求与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是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内在根据,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始终,推动着它的发展,同时规定和制约着思想政治炯暗语过程的其它具体矛盾。

10、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具体矛盾:教育者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要求之间的矛盾;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矛盾;思想政治教育要求与受教育者本人思想行为之间的矛盾;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要求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矛盾;受教育者内在精神世界发展的需要与满足需要的方式(条件)之间的矛盾。

11、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规律:教育要求与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发展之间保持适度张力的规律;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统一的规律;协调与控制各种影响因素使之同向发挥作用的规律。

第七章思想政治教育者与教育对象

1、思想政治教育者是指依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对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思想品德施加教育影响的个体或群体。简而言之,思想政治教育者就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发动者、组织者和实施者。

2、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共同特征:阶级性;主导性;客体性

主导性: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教育者起着诸要的引导作用。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教育者设计并控制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组织和引领教育对象参加教育活动,使教育对象逐步形成特定社会和阶级所要求的思想品德。

3、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职能:教育职能;管理职能

教育职能: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扮演着组织者,传授者、促进者和引导者的角色。(组织开展各种教育活动;传授思想政治知识和品德规范;促使教育对象主体能动性的发挥;引导教育对象思想品德想社会要求的方向发展

4、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素质

5、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就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所作用的对象,思想政治教育者施加教育影响的对象,也就是受教育者。

6、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特征:广泛性;层次性;可塑性;主体性(重点)

7、科学地认识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方法:历史分析法;动态分析法;立体分析法(重点);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

8、青年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对象——青年的生理、心理特点

9、正确处理思想政治教育者和教育对象的关系:平等;理解;共享

第八章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1、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基本要素:世界观教育;政治观教育;人生观教育;法制观教育;道德观教育。

2、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以包括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社会主义荣辱观、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在内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基础。

3、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是——五爱: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

4、道德观教育的内容包括:职业道德教育;社会公德教育;恋爱婚姻家庭道德教育;共产主义道德教育。

第九章思想政治教育原则

1、思想政治教育原则,是人们依据思想政治炯暗语对象的客观规律,在总结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而制定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准则。

2、确立思想政治教育原则的主要依据就只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规律。

3、思想政治教育全部活动所涉及的关系主要包括以下三个层次:一是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与社会经济基础、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二是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与经济工作、行政管理工作、文化教育工作以及人们日常生活等社会平行子系统之间的关系;三是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内部各构成要素,也就是思想政治教育者、教育对象、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各子系统之间的关系。(对应原则?)

4、思想政治教育原则体系的基本特点:辩证性;整体性、层次性、动态性

5、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原则:方向原则;求是原则;民主原则;渗透原则;层次原则;激励原则(重点);主体原则(重点);示范原则

第十章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艺术

1、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思想政治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时事教育影响的基本手段。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承担着传递教育内容、实现教育目标的使命,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所采取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2、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方法:理论灌输法;实践锻炼法;自我教育法(要善于激励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的动机;善于营造自我教育的气氛;善于把个体自我教育与集体自我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榜样示范法;比较鉴别法;咨询辅导法——全部要掌握!

3、思想政治教育艺术,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者为了有效地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而创造性运动的具有感染力的教育技能和技巧的总和。

4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艺术:

(1)运用语言的艺术(准确通俗;形象生动;语言风格力求多样化;注意语气语调的运用;

(2)选择时机的艺术;

(3)选择突破口的艺术;

(4)把握尺度的艺术

(5)综合运用各种教育方式的艺术。

第三篇:教育学原理 复习资料

第一章 教育学概述(填、选)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学研究的对象就是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教育学研究的任务就是揭示教育规律。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孔子、苏格拉底、学记,夸美纽斯 康德 赫尔巴特 杜威 凯洛夫 布鲁纳)

《论语》:对孔子教育思想有很具体的记载。如“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启发教学,“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学思结合,“学而时习之”的学习结合,“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的学行结合,“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的以身作则以及因材施教等。这些教育思想对后世的教育都有很大的影响。

苏格拉底及其后继者们的教育活动,都孕育了较为丰富而系统的教育理论。苏格拉底的“产婆术”被认为是启发式教学法在西方的渊源。

苏格拉底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长期以教育为业。他的教育方式十分独特,经常用启发、辩论的方法进行教学。他是古希腊道德哲学的创始人,第一个提出要用理性和思维去寻找普遍道德,强调道德是由理性指导的,指出“美德就是知识”。

《学记》:它是中国乃至世界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学记》是我国古代教育经验和儒家教育思想的高度概括,全书虽只有1229个字,却对教育的作用,古代的学校教育制度和视导制度,教育和教学的原则和方法,以及师生关系等问题,作了精辟的论述。

1632年,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撰写了《大教育论》,这是西方教育思想史上可以堪称为“学”的第一部教育学著作。他提出了普及初等教育,主张建立适应学生年龄特征的学校教育制度,论证了班级授课制度。夸美纽斯被称为“教育科学之父”。

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在大学里讲授,最早始于德国哲学家康德1776年。1806赫尔巴特,西方第一部具有科学体系的教育学论著《普通教育学》,较全面地论述了教育中德、智、体各育的一些根本问题,体系比较完整。

杜威对教育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哲学思考,构建起了具有哲学特色的教育理论。他提出了“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等一系列教育主张,被誉为现代教育思想或新教育思想的教育家。

1939凯洛夫,《教育学》,该书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总结当时苏联社会主义学校教育经验,并吸收了历史上进步教育家的思想,对教育基本原理、教学论、德育论、学校管理四方面进行了全面的论述,成为社会主义国家培养人民教师的基本教材。

布鲁纳,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家。《教育过程》(1960年出版)倡导发现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科学兴趣和创造能力。这些主张在各国的教学改革中普遍受到重视。

第二章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教育起源学说的三种观点及其代表人物

1.生物起源论(利托尔诺《动物界的教育》)

2.心理起源论(孟禄《教育史教科书》)

3.劳动起源论

*原始社会 古代农业社会,近代工业社会教育的发展和特点

1.原始教育:教育者不固定、没有专门的受教育的学生、教育内容十分简单、以口语为教育工具。

2.古代教育:产生了专门的教育机构和专职教师、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等级性、教育与生产劳动想脱离、学校教育形式得到较为充分的发展和完善。

3.近现代工业社会的教育:相

工业社会教育阶段: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广泛普及和普及年限延长、教育形式多样化、终身教育理念形成

资本主义社会阶段:从法律上废除了封建社会教育的等级制、学校教育系统逐步完善、创立新的教学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教学内容日益丰富

社会主义教育阶段:以马克思作为指导思想、以人类的先进思想、健康向上的科学文化内容教育年轻一代、比资本主义更好的实现了教育平等、教育与宗教分离

第三章 教育的本质

*教育活动质的特性及表现(简)

1.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 2.教育是人类有意识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3.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教育的基本要素(填)

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是: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和教育组织形式。

*教学过程的基本矛盾(简)

1.教的主体和学的主体之间互动关系及相互转化的矛盾关系。2.教与学的主体同客体之间的关系。3.教学过程中的主要矛盾:教与学的矛盾

第四章

教育与社会和人的发展

*社会对教育的影响(简)

1.社会生产力制约教育的发展

首先,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其次,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

再次,生产力的发展促进教学内容、教育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与改革 2.政治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

首先,政治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其次,政治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

再次,政策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3.科学技术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一是科学技术影响教育者的教育观念,促进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与方法的更新,提高教育者的教育能力。二是科学技术影响教育对象

三是科学技术发展促进新的学科和跨学科出现。四是科学技术发展影响人才培养目标。

五是科学技术发展促进了科学技术与人文社会科学的结合。4.人口和生态环境对教育发展的影响

教育的对象是人,而人生活在生态环境之中,人口和生态环境对教育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5.其他意识形态对教育的影响

教育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如哲学思想、道德观念、宗教、文学、艺术等也都发生着密切的联系,这些社会意识形态也影响着教育的发展。

*教育功能的定义(名)

教育功能是教育活动和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

*教育的政治、经济、文化功能

1.教育的经济功能

首先,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1)教育能把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

(2)教育能把一般性的劳动者转变为专门性的劳动者(3)教育能把较低水平的劳动者提升为较高水平的劳动者(4)教育能把一种形态的劳动者改造成为另一种形态的劳动者(5)教育能把单维度的领导者变为多维度的劳动者 其次,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

再次,教育是实现科学知识再生产的重要手段。2.教育的政治功能

第一,教育能为政治培养所需要的人才 第二,教育可以促进政治民主

第三,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的政治 3.教育的文化功能

(1)文化保存和传递功能(2)活化文化的功能(3)文化选择的功能(4)文化批判的功能

(5)文化交流、融合的功能(6)文化更新与创造的功能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是指教育具有自身的规律,对政治制度和生产力具有能动作用。1.教育是一种转化活动的过程; 2.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

3.教育具有政治制度和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

*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及其对教育的影响(论述)

1.人的身心发展规律(1)顺序性和阶段性。

个体的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顺序,即由低级到高级、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2)稳定性和可变性。

稳定性是指处于一定社会环境和教育中的某个年龄阶段的青少年儿童,其身心发展的顺序、过程、速度都大体相同。可变性是指不同的环境和教育条件中,同一年龄儿童的身心发展水平是有差异的

(3)不均衡性。

学生的身心发展是不均衡的,表现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身心发展甚至同一方面的发展是不均衡的。(4)个别差异性。

由于人的发展的主客观条件不一样,即遗传、环境、教育和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的不同,其身心发展的过程与结果也有差异。

(5)整体互补性

整体互补性反映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互相联系、相互影响、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人的生命整体。

*影响人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简、填)

1.遗传对人身心发展的影响:使人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肯能性;遗传素质的发展过程制约着儿童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遗传的差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影响;具有可塑性

2.环境对人身心发展的影响:其中社会环境对身心发展起决定作用; 3.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的作用: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

4.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及其实践活动对人发展的影响:是个体发展的各种可能变为现实的决定性因素

*教育的个体功能

1.教育的个体社会化和个性化功能

2..教育的个体谋生和享用功能

3..教育对个体发展的消极影响

第五章

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的含义

是国家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才的总体要求。*教育目的意义及作用(简)

(1)导向作用

教育目的的一经确立就成为教育的方向,它不仅为受教育者指明了发展方向,也为教育工作者指明了工作的方向和奋斗目标。教育目的对于受教育者还是教育者都具有目标导向作用。

(2)激励作用

目的反映人的需要和动机,是人们在一起共同活动的基础。它能够激励人们为实现共同的目标而努力。(3)调控作用

教育目的对于整个教育活动具有调控功能。一切教育活动过程都是实现教育目的的过程,教育过程在教育目的的调节控制下进行,教育目的在教育过程中实现。

(4)选择作用

教育目的为教育内容的选择确定了基本范围,保证了教育能够科学的对人类丰富的文化作出有价值的取舍。同时,教育目的也为选择相应的教育途径、方法和形式提供了依据。

(5)评价作用

教育目的是衡量和评价教育实施效果的根本依据和标准。

*个人本位和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及其代表人物

1.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

个人本位论主张确定教育目的应从人的本性、本能需要出发,使人的本性和本能得到高度的发展。代表人物:

中国古代的孟轲“当今之世,舍我其谁”《孟子*公孙丑下》和“无为其所不为”“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孟子*尽心人》

反映自然主义和人文主义的教育思想:

捷克的夸美纽斯

法国思想家卢俊

瑞士的裴斯泰洛奇

德国的康德和福禄培尔

美国的马斯洛

法国的萨特

2.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

社会本位论主张确定教育目的不应该从人的本性需要出发,应该从社会需要出发,社会需要是确定教育目的的唯一依据。

代表人物:

中国古代的孔子

英国的斯宾塞

德国的纳托普 和 凯兴斯泰纳

法国的孔德 和 涂尔干

*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是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作为其理论基础的。(1)人的发展是与社会发展相一致的。

(2)人的全面发展是与人的片面发展相对而言的,全面发展的人是精神和身体、个体性和社会性得到普遍。充分而自由发展的人。

(3)从历史发展的进程来看,人的发展受到社会分工的制约。

(4)人朝什么方向发展,怎样发展,发展到什么程度取决于社会条件。(4)马克思预言,人类的全面发展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得以实现。(5)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确立了科学的人的发展观,指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历史必然,对我国的教育目的的确立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一是为我们科学地认识人的全面发展提出了新的方法论指导。

二是马克思主义所指出的全面发展的历史必然性,为社会主义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

*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

1.社会主义是我国教育性质的根本所在;

2.使受教育者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 3.注重提高全民族素质;

4.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全面发展进步培养各级各类人才;

*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构成 1.德育 2.智育 3.体育 4.美育

5.劳动技术教育

*素质教育的内涵(名)

素质教育就是培养、提高全体受教育者综合素质教育。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含义:

(1)关注人的发展是素质教育的价值取向(2)人的全面发展是素质教育的基本目标(3)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是素质教育的根本途径

第六章

教育制度

*教育制度的含义

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管理规则。它包括互相联系的两个基本方面: 一是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体系

二是教育机构与组织体系赖以存在和运行的一套规则,如各种各样的教育法律、规则、条例等。

*学制的定义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

*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及其代表国家

现代学制主要由两种结构构成:一是纵向划分的学校系统,二是横向划分的学校阶段。纵向划分的学校系统占据对优势的学制结构就是双轨学制。(西欧学制)由横向划分的学校阶段占绝对优势的学制结构就是单轨学制。(美国学制)介于两者之间的学制结构,属于中间型,叫分支型学制。(苏联学制,中国现阶段学制)

*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演变

1902年,《钦定学堂章程》,史称“壬寅学制”,我国正式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但未能实行。

1904年正式实施的第一个现代学制,癸卯学制

第七章

教师与学生

*教师职业的产生与发展(判断)

非专门化阶段 兼职教师

原始社会:

能者为师

长者为师

西周:政教合一

以吏为师

先秦:以吏为师

封建社会:以吏为师 西方:智者、僧侣、神职人员 专门化阶段 职业教师

1681年:法国拉萨尔

创立第一所师资培训

学校,为师范教育之始。1898:京师大学堂 师范教育 专业化阶段 专业教师

标志:专业资格证

专业地位 20世纪70年代,美国最早提出教师专业化

*教师劳动的特点

1.复杂性

劳动的目的和任务是复杂的。(2)教师的劳动对象是复杂的。(3.)劳动方式是复杂的 2.创造性

从劳动对象上看需要创造性(2)从劳动内容上看需要创造性(3)从劳动方法上看需要创造性 3.示范性

4.劳动的长期性和劳动成果的迟效性

通过教师的劳动要把教育对象培养成社会需要的人,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其今天的劳动付出,若干年后才能见到效果。

5.时间的连续性和空间的广延性

正是由于教师劳动的长期性、劳动对象的复杂多变性以及知识的变化革新,使教师的工作无时间和空间界限而言。

6.集体性和个体性

*教师专业发展的定义

教师的专业性发展是教师作为专业人员,从专业思想到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心理品质等方面由不成熟到比较成熟的发展过程,即由一个专业新手发展成为专家型教师或教育家型教师的过程。

*教师职业角色与形象

教师的职业角色 1.学习者和学者 2.知识的传授者 3.学生心灵的培育者

4.教育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管理者 5.学生学习的榜样学生的朋友 教师的职业形象 1.教师的道德形象 2.教师的文化形象 3.教育的人格影响 学生的本质特点

(一)学生是具有发展潜能的人

(二)学生是有发展需要的人

(三)学生是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 1.学生以学习为主要任务 2.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3.学生所参加的是一种规范化的学习4.学生以系统学习间接经验为主

(四)学生是具有主体性的人

独立性、选择性、调控性、创造性、自我意识性

*师生关系在教育中的意义

1、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重要条件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调动师生双方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前提。

2、师生关系是衡量教师和学生学校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

教育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的生命活动特别是精神活动方式,教育教学中结成的师生关系是教师和学生生存方式的具体体现。

3、良好的师生关系在帮助学生实现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中具有积极的作用。

4、师生关系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

师生关系是学校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人际关系,是一所学校的精神风貌、校风、教风、学风的整体反映和最直观反映。

5、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良好的师生关系,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它对学生发展有着潜移默化的感染、熏陶作用。

*理想师生关系的建立(论述)

(一)理想师生关系的基本特征 1.尊师爱生,相互配合。2.民主平等,和谐亲密。3.共享共创,教学相长。

(二)影响师生关系的因素 1.教师方面

(1)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学生受教师的评价影响很大。

(2)教师领到方式。教师领到方式有专制型、民主型、放任型三种。

(3)教师的智慧。教师的智慧不仅表现在学识上,而且表现在教师的创造上。学识渊博是学生亲近老师的重要因素之一。

(4)教师的人格因素。教师的性格、气质、兴趣等是影响师生关系的重要原因。2.学生方面

影响师生关系的学生因素主要是学生对教育和教师的认识。3.环境方面

影响师生关系的环境主要是学校的人际关系环境和课堂的组织环境。

(三)良好师生关系构建的基本策略 1.了解和研究学生 教师要与学生取得共同语言,使教育影响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就必须了解和研究学生。2.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学生观就是教师对学生的基本看法,它影响教师对学生的认识及其态度与行为,进而影响学生的发展。3.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

热爱学生包括热爱所有学生,对学生充满爱心,尊重学生特别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保护学生的自尊心,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

4.建立教师威信

教师威信树立的制约因素:(1)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技能(2)教师的人格魅力(3)教师与学生交往的能力(4)教师对评价手段的使用 5.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

6.努力提高自我修养,健全人格,使自己的言行符合社会和学生对教师的角色期望。

第八章 课程

*课程的内涵

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教育的而归定的全部教学科目及其在课程计划中的地位和开设顺序、进程安排及其达成标准的体系的总称。

*学科中心课程和学习者中心课程理论流派及其代表人物

(一)学科中心课程论

学科中心课程论强调根据学校教育目标,组成各种不同的学科,彼此分立地安排它的顺序、学习时数和期限。

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倡导“泛智论”,开办“泛智学校”,主张设置百科全书式的课程,以便“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开设玄学、物理学、光学、天文学、地理、音乐、经济学、政治学等20多门课。

美国教育学家巴格莱反对杜威的活动课程论,倡导要素主义课程论。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结构主义课程论,强调要让学生学习学科的基本结构,及学科的概念、一般原理,学习这门学科的科学态度和方法,以应对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挑战。

(二)学习者中心课程论

学习者中心课程论主要代表有杜威、罗杰斯等。该理论主张以学习者的兴趣和爱好、动机和需要、能力和态度等为基础编制课程。

基本特征: 第一,课程应以儿童的活动为中心 第二,课程的组织应心理学化

*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填)

布鲁姆等人将教育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个领域,并进一步将每一个领域细化为几个不同的层次。布鲁姆把认知领域目标分为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六个层次。

*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及其优缺点

学科课程:是以学科的形式来组织教学内容的一种课程,是以人类对知识经验的科学分类为基础,从不同的分支学科中选取一定内容来构成对应的学科,从而使教学内容规范化、系统化。

优点:

一是有助于系统传播人类的文化遗产

二是比较符合认识规律和教学规律,可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习得必须的系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一定的认识能力和思想观点

三是有助于组织教学和评价,提高教学效率。局限性:

一是由于学科课程是以知识的逻辑体系为核心组织起来的,容易导致轻视学生的需要、经验和生活,从而影响到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是每一门学科都有其相对独立的、稳定的逻辑体系,容易把学生禁锢在书本的封闭的学科知识体系中,导致远离或忽略当代社会生活的现实需要,忽视儿童的社会性发展。

三是学科课程传递的是事先偏好的具有现成结论和答案的各科教材,尽管这是十分有必要的,但不利于为学生提供学科以外的综合信息

四是学科课程关注的是学生掌握现成的知识结论,容易导致单一的教学组织和化一的讲解式教学方法,不利于充分实施个别化教学和探究性教学。

活动课程又叫经验课程,是指以学生的主体性活动的经验为中心组织的课程。其主导价值在于使学生获得关于现实世界的直接经验和真切体验。

优点:

第一,活动课程能突出学生的主体性。第二,活动课程能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第三,活动课程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缺点:

第一,活动课程容易导致忽视系统的学科知识的学习。

第二,活动课程容易导致“活动主义”,忽视儿童思维能力和其他智力品质的发展。第三,活动课程实施难度大,难以达到预期目的。

第九章 教学

*教学的基本任务

1.使学生在系统掌握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2.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培养学生的能力,教会学生学习。3.培养并形成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价值观 4.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优良的个性心理品质。

*教学过程的本质(名)

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人类已有知识经验的认识活动和改造主观世界、形成和谐发展个性的实践活动的统一的特殊认知过程。

*教学过程的规律(简)

1.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 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能相统一的规律 3.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

*教学原则的定义

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与任务,遵循教学过程的规律制定的对教学的基本要求。它能够为教师的教学活动提供正确的依据,对教学过程的有效进行有指导作用和调节作用。

(一)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的原则 1.科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的原则的内涵

(1)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结合原则是指教学中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知识,同时结合知识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3.贯彻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结合原则的基本要求

(1)教学内容筛选要注意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结合的原则。(2)挖掘教材的思想性。

(3)教师要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思想素质。

(二)直观性教学原则 1.直观性性教学原则的内涵

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直观性形象的方式,引导学生形成清晰的表象,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对教材进行分析、综合等,发展学生的理性思维。

3.贯彻直观性原则的基本要求。(1)恰当地选择直观手段。(2)直观和讲解结合起来。(3)关注直观形象展示的目的。

(三)启发诱导原则 1.启发诱导原则的内涵

启发诱导原则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善于启发有待学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掌握知识,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贯彻启发诱导原则的基本要求(1)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2)引导学生学会思维(3)给学生留下自主选择的余地(4)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四)循序渐进原则 1.循序渐进原则内涵

循序渐进原则主要指教学按照一定的逻辑系统,根据学生认识发展顺序,持续、连贯系统地进行,使学生掌握系统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3.循序渐进原则的基本要求(1)按照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2)关注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3)讲授的内容要按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顺序进行。(4)培养学生系统的学习习惯

教学中要处理好“渐进”和“骤进”的关系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演示法 问答法等方法及实施要求

(一)讲授法

讲授法师教师以语言为主要手段向学生系统传授知识、技能,以促进学生发展的方法。基本要求:

(1)讲授内容要有科学性、系统性和思想性(2)注意启发(3)讲究语言艺术

(二)问答法

问答法也叫谈话法。它是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经验水平,按教学任务设计问题系列,通过与学生对话的方式,使学生提高认识促进发展的方法。基本要求:

(1)要准备好问题和谈话计划(2)要善问(3)要善于启发诱导(4)要做好归纳与小结

(三)演示法

演示法是教师通过演示实物、直观教具或实验使学生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基本要求:

(1)做好演示前的准备

(2)要使学生明确演示目的、要求与过程(4)讲究演示方法

*教学模式的定义

(1)教学模式是构成课程、选择教材、指导在教室和其他环境中教学活动的一种计划或范型。

(2)教学模式是教学实践中形成的一种设计和组织教学的理论,这种教学理论是以简化的形式表达出来的,可称其为“理论说”

(3)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各种类型教学活动的基本结构或框架,可称其为“结构说”

(4)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指导下建立起来的完成教学任务的比较稳固的教学程序及其实施方法的策略体系,可称其为“程序说”。

(5)教学模式不仅是一种教学手段,而且是从教学原理、内容、目标和任务、过程直至组织形式的整体、系统的操作样式,这种操作样式是加以理论化的,可称其为“方法说”

*教学基本组织形式——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把年龄和知识程度相同或相近的学生编成有固定人数的教学班,有教师根据教学计划统一规定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时教,按照学校的课程表进行授课的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填)

教学设计(备课)、课堂教学(上课)、作业布置和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检查与评定。

*一节好课的基本要求

第四篇: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复习资料

一、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

二、思想品德

思想品德是一个多要素的综合系统,是人们在一定的思想的指导下,在品德行为中表现出来的较为稳定的心理特点、思想倾向和行为习惯的总和。它与一定的经济活动、政治活动、道德风尚及风俗习惯相联系,受到社会发展水平的制约。

三、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指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产生影响的一切外部因素的总和。

四、思想政治教育载体

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指承载、传导思想政治教育因素,能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所运用、且主客体可借此相互作用的一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形式。

1、必须承载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任务、原则、内容等信息,并能为思想政治教育者操作。

2、必须是联系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的一种形式,主客体可借助这种形式发生互动。

五、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规律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规律,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各构成要素之间、运行阶段的本质的联系及其矛盾运动的必然趋势。

1、教育要求与教育者思想品德发展之间保持适度张力的规律

2、教育和自我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3、协调与控制各种影响因素之同向发挥作用的规律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具体规律: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具体规律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诸要素之间的本质联系及具体矛盾运动的必然趋势。由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存在许多具体矛盾,因此也就存在着许多具体规律。

(1)双向互动规律。即教育者的主导作用与受教育者的主体作用辩证统一的规律。(2)内化外化规律。即内化与外化辩证统一规律。

(3)协调控制规律。即协调自觉影响与控制自发影响辩证统一的规律。

六、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1、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是一定社会思想品德要求的表达者和体现者,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是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的施加者和调控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居于主导地位,起着主导作用。受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教育影响的接受者和教育效果最主要的体现者。

2、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即使教育的客体,也是教育的主体。教育者的教育和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同时存在且辩证地统一在一起。

3、根据这个规律,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既要注意调动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确实发挥其主导作用,更要注意是两者统一起来,是思想政治教育取得更好的效果。

七、思想政治教育矛盾:

1、主体和客体、思想和行为的矛盾;

2、主体意识形态和客体思想行为的矛盾;

3、主体的正确思想政治意识与客体的错误思想政治意识的矛盾;

4、无产阶级思想政治意识和非无产阶级思想政治意识的矛盾;

5、主体传播的无产阶级意识形态与客体思想行为的矛盾;

6、一定社会发展的要求同人们实际的思想品德水准之间的矛盾;

八、为什么说“一定社会发展的要求同人们实际的思想品德水准之间的矛盾”是思想政治学研究领域的特殊矛盾?

1、这个矛盾是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内在根据;

2、这个矛盾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始终,推动着它的发展;

3、这个矛盾还制约着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其他矛盾;

九、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是指想政治教育对教育对象和社会生活所能发挥的积极的有利的作用或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决定其功能有如下特点。

1、客观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自进入阶级社会以来,思想政治教育便是一种客观存在并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变化。

2、多方面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方面得,这是由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复杂性、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的多样性决定的。

3、层次性。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层次性是由思想政治教育所作用的对象的层次性所决定的。

4、发展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也会不断发生变化。发展性是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重要特点,也是思想政治教育保持旺盛生命力之所在。

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性功能

1、个体生存功能思想政治教育在引导人类个体遵循客观规律、服从生存原则以便求得更好的生存状态的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

2、个体发展功能(1)引导政治方向(2)约束规范行为(3)激发精神动力(4)塑造个体人格

3、个体享用功能:指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能使每个个体实现其某种需要和愿望(主要是精神方面),并从中体验满足、快乐和幸福,从而获得精神上的享受。

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性功

1、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功能

(1)传到主导意识形态,调节社会精神生产;(2)传到主导政治意识,引导人们的政治行为

(3)沟通社会信息,确保社会有机联系,促进社会政治的稳定与发展

2、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功能

(1)是经济建设坚持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的可靠保证

(2)是推动社会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精神动力

(3)是营造经济建设发展的和谐社会环境的重要手段

3、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功能

(1)文化传播功能

(2)文化选择功能

(3)文化创新功能

九、“四有”新人的培养

1、“四有”新人指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有纪律的一代社会主义新人。

2、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四有”新人的基本途径:

帮助人们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2)引导人们形成积极健康的精神状态.(接受和顺应社会变革的心理和强烈的责任感)(3)培养人们良好的道德品质(4)增强人们的法制纪律观念(5)促使人们养成重视教育的态度,提高人们的知识文化素养。

第一章 绪论

一、思想工作、政治工作、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教育等概念辨析

1)思想工作:是一定的阶级或群体帮助人们建立与社会发展要求相一致的思想改变偏离社会发展要求的思想所进行的活动。

2)政治工作:是一定的阶级、政党、团体为实现自己的纲领和根本任务而进行的活动如阶级斗争、政权建设、党的思想和组织建设等。

3)思想政治工作:指政治工作中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实践活动也就是政治工作中的思想性部分。

4)思想政治教育: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是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

二、什么是思想政治教育学,其研究对象是什么,有哪些特点

1)思想政治教育学是一门研究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规律和对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的应用性科学。

2)研究对象:人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品质的形成、变化和发展。

3)特点:a阶级性、b实践性、c综合性

三、试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范畴

(一)个人与社会

(1)个人是历史的具有社会性的个体

(2)社会则是以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和运动发展的人类生活共同体。

(二)思想与行为

(1)思想是指制约人的行为的各种精神因素的总和,既包括部分理性认识,又包括有感性认识、情感和意志等成分(2)行为则是在思想支配下所产生的言论、活动等外在表现。

(三)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

(1)教育主体是指教育过程中有目的地施加教育影响的教育者,教育客体则是指接受教育影响的受教育者,两者的双向互动过程就构成思想政治教育过程。

(四)内化与外化(1)内化指人们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将社会发展要求的思想、观念、规范纳入自己的态度体系,成为自己意识体系有机组成部分的过程。外化则是将个体品德一是转化为行为表现和行为习惯的过程。

(2)内化是外化的基础和前提,外化是内化的外显和表现。

(五)教育与管理:教育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施加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教育影响的实践活动,它主要靠说服教育,启发人们的自觉性。管理是组织运用经济、行政、纪律、法规等手段规范人们的行为,以维护正常的工作和生活秩序的实践活动,它主要靠规范约束,带有强制性。

四、思想政治教育学学科建设的主要经验有哪些 1)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知道与博采众长相结合。2)坚持思想解放和学术民主的原则 3)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学基础理论研究 4)紧密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进行理论研究 5)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队伍的建设。

五、在新时期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学有什么意义

1)有利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 2)有利于进一步改革开发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及和谐社会建设的顺利进行 3)有助于提高人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更

好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第二章 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基础和知识借鉴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怎样贯彻马克思主义整体性原则 1)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规定性 2)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3)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 2.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直接理论依据

1)关于社会历史发展总趋势和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理论 2)关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 3)关于政治与经济辩证关系的原理 4)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学说 5)关于人的本质的学说 6)关于个人全面发展的学说 7)关于灌输社会主义意识的理论 8)关于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理论 9)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 10)关于执政党的建设理论

3.在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学科建设中怎样借鉴学习型组织理论与技术

对待小至一个家庭,大至全球问题,最重要的事情是克服学习的智障。一个组织,应成为“学习型组织”,使其中的人们得以不断扩展创造未来的能量,培养全新、前瞻而开阔的思维方式,持续学习,共同学习,提升组织整体运作的“群体智力”,全力实现共同的愿望和目标。

第三章 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和功能 为什么说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共产党的真正优势?

1)因为无产阶级政党充分运用了思想政治教育这个有力武器,社会主义才由理论变成现实,社会主义革命才能取得由一国到多国的胜利。

2)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经验表明,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共产党的传家宝,它在党的事业中居于极其重要的地位,是党的工作的一条重要的战线,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3)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引领人们参加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保证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顺利进行等方面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4)始终不渝地对党员干部和广大群众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共产党党建工作和群众工作的一大特色,在任何时候都必须坚持,在现阶段更不应该松懈。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谐社会的新时期,我们必须牢牢把握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思想政治教育这个传家宝,继承和发扬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良传统,以保证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向前发展。

2.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性功能表现在哪些方面?联系实际说明其中一种功能。

1)个体生存功能(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人的物质生活的顺利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的精神生活的一种方式)

2)个体发展功能(引导政治方向;约束规范行为;激发精神动力;塑造个体人格)

3)个体享用功能

3.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性功能表现在哪些方面?联系实际说明其中一种功能。

1)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功能(传到主导意识形态,调节社会精神生产;传到主导政治意识,引导人们的政治行为;沟通社会信息,确保社会有机联系,促进1.1.社会政治的稳定与发展)

2)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功能(是经济建设坚持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的保证;是推动社会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精神动力;是营造经济建设发展的和谐社会环境的重要手段)

3)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功能(文化传播功能;文化选择功能;文化创造功能)4.怎样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和功能之间的辩证关系?

1)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它们既有区别又紧密相联,不可分割。

2)把思想政治教育放到适当的地位,是思想政治教育发挥其作用的前提条件。一般而言,“有为”是为了“有位”,“有位”才能“有为”,“有位”要求“有为”,同时“有为”才能“有位”,只有思想政治教育发挥出自己应有的作用,才能体现和落实“有位”,才不会有名无实。

第四章 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和任务 简述确立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主要依据 1)社会发展的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要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服务,其目的就必须反映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中共的奋斗目标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奋斗目的要依据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来确定;为了更好的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2)教育对象精神世界发展的需求及思想实际: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确定,必须考虑教育对象多层次多角度的精神需求,还应考虑受教育者的思想状况实际,教育对象思想层次的不同决定的。

2.为什么将培养“四有”新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1)这一根本任务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中心,全部思想政治教育都必须围绕这一根本任务的展开活动

2)培育四有新人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客观要求;

3)培育四有新人是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内在要求; 4)培育四有新人也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和谐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内在要求

3.简述“四有”新人内在精神素质的培养

1)帮助人们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

2)引导人们形成积极健康的精神状态:a.接受和顺应社会变革的心理;b.强烈的责任感

3)培养人们良好的道德品质 4)增强人们的法制道德观念

5)促使人们养成重视教育的态度,提高人们的文化知识素养 4.完成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任务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1)坚持抓好地邓小平理论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教育 2)突出主旋律的教育

3)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4)努力消除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

第五章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1.什么是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它有哪些主要特点? 1)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指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思1.想品德形成和发展产生影响的一切外部因素的总和。

2)主要特点:1广泛性2动态性3特定性4可创性 2.联系实际谈谈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1)宏观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a经济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我国的经济情况可能使我国的经济制度发生变化,从而对人们的思想产生影响;由经济制度决定的社会经济条件尤其是个人的经济生活条件,对人们的思想品德会产生直接的影响;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也对人们的思想和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b政治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政治制度对思想政治教育有着根本的影响和制约,决定着谁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权;现实政治状况更直接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品德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

c文化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文化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影响的特征:属人性,社会性,创造性,时代性,复杂性)

d大众传播媒介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大众传媒形式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相连;大众传媒所传播的信息,会形成一种舆论环境)2)微观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a家庭环境的影响(具体影响是通过其特点表现出来的:普遍性和长久性;渗透性;针对性;家庭环境的主体具有血缘伦理的亲和性和权威性)

b学校环境的影响(是通过其特点表现出来的:全面性;阶级性;渗透性;导向性)c社会组织(工作)环境的影响(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社会组织效益;社会组织风气;组织领导的形象)

d社区环境的影响(影响因素:社区生活秩序和经济发展程度;社区风气;道德规范;人际交往)

e同辈群体环境的影响(特点:自由性,渗透性,独特性)3.如何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1)优化经济环境:加快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秩序;实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理顺分配关系,在全社会建立和谐的利益关系

2)优化政治环境:坚持完善社会主义民族制度;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推进机构改革;加强反腐倡廉和干部道德建设

3)优化文化环境:首先也是最根本的是要在整个文化建设中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即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使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始终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持续发挥全面提高公民综合素质的作用;促进各项文化事业的发展;努力建设企业文化、校园文化、乡镇文化、社区文化、军营文化、家庭文化、优化亚文化环境;最后要抓好文化市场的建设和管理

4)优化社会舆论环境:当合政府要有效地控制电视广播电影报刊等大众传播媒体,弘扬主旋律,加强正面宣传、正面报道、正面教育;敢于通过媒体剖析现实,澄清是非,开展道德评价,实行舆论监督;采取有效地措施进化网络环境;加强媒体自律

第六章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及其规律

1.解释下列名词:思想品德、思想品德结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1)思想品德:是一个多要素的综合系统,是人们在一定的思想指导下,在品德行为中表现出来的较为稳定的心理特点、思想倾向和行为习惯的总和。

2)思想品德结构:是指人的思想品德的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式。

3)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过程: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思想品德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影响,促使受教育者产生内在的思想矛盾运动,以形成一定社会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过程。

2.简述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

1)人的思想品德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主客体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协调的产物。

2)人的思想品德是主体内在思想矛盾运动转化的结果:

a.主体的知情信意行在发展方向上由不一致到一致。b.在发展水平上由不平衡对平衡的矛盾运动。

3.试述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特征。

1)明确的计划性和鲜明的正面性 2)突出的复杂性和广泛的社会性 3)积极地引导性和明显的长期性

4.试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矛盾及其表现。

1)一定社会的思想品德要求与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2)表现教育者与思想政治教育客观要求之间的矛盾;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矛盾;

3)思想政治教育要求与受教育者本人思想行为之间的矛盾 4)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要求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矛盾 5)受教育者内在精神世界发展的需要与满足需要的方式(条件)之间的矛盾 5.试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规律。

1)教育要求与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发展之间保持适度张力的规律 2)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3)协调与控制各种影响因素使之同向发挥作用的规律。

第七章 思想政治教育者与教育对象 1.简述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特征、职能和基本素质。1)特征:阶级性、主导性、客体性 2)职能:

a教育职能和管理职能(教育职能:组织开展各种教育活动;传授思政知识和品德规范;促使教育对象主体能动性的发挥;

b引导教育对象思想品德向社会要求的方向发展)(管理职能:确定目标和计划; c进行制度管理;协调教育活动的各种因素)

3)基本素质:

a政治素质(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较高的政治水平;较高的政策水平);

b道德素质(热爱党,热爱人民,热爱祖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热爱和尊重教育对象;强烈的事业心和奉献精神;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清正廉洁,艰苦奋斗)思想素质(思想观念、思维方式、思想作风素质);

c知识素质(比较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知识;根据工作对象和所处环境的需要应该掌握的有关知识); d能力素质;e生理心理素质

2.如何认识和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对象。

1)思政教育的对象是人,进行思政教育就是培养人们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而要达到这一目的,就必须正确认识和分析教育对象,这是思政教育的起点和基础

2)思政教育对象就是思政教育活动所作用的对象,思政教育者施加教育影响的对象,也就是受教育者;

3)特征:a、广泛性(社会群体成员,随时间地点和条件而转移)b、层次性(分层施教,因人而异)c、可塑性(受环境影响和教育作用两者共同塑造)d、主体性(对象具有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

3.为什么说青年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对象?

1)这主要是由青年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历史作用以及青年的生理心理特点所决定的:

2)青年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青年肩负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任;青年代表着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

3)青年的生理心理特点(青年时期人的身体发育迅速,体力精力都处于最旺盛的时期)青年的心理特点(青年时期是人生由少年向成年的过渡阶段,是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在发展中逐渐成熟的阶段)4.简述思想政治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的关系

1)思政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的联系:a、思政教育者和教育对象相互规定相互依存;b、思政教育者和教育对象变化不居、相互转化

2)思政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的区别:a、角色不同;b、任务侧重点和活动方式不同;c、在教育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不同

5.如何正确处理思想政治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的关系?

教育者和教育对象之间的关系是思政教育过程中最基本最微妙也是最难处理的关系。

1)平等。思想政治教育是平等、自由、民主的教育。没有教育者和教育对象之间的平等,就没有民主的思想政治教育。强调平等,并不意味着否定两者之间的教育关系,也不是要解构两者之间的教育关系。

2)理解。理解就是了解、沟通,他不是一时的感情冲动,更不是某种同情,他是透过现象分析本质的一种理性过程。要饱含感情,重视教育对象的差异性。

3)共享。思想政治教育者和教育对象的精神共享,共享是两者关系的核心内容,也是处理两者关系的原则。

第八章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确定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原则有哪些? 1)整体性原则:在实施教育内容时,必须使思政教育内容系统各要素协同作用,使教育内容成为具有良好功能的系统

2)相关性原则:必须充分注意教育内容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以及教育内容系统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3)层次性原则:在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系统时,要注意到它的层次性;在不同教育时要根据不同的教育对象确定、实施不同的教育内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系统是由不同层次的要素构成的。

4)目的性原则: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的总体内容和每一项内容的实施,都必须1.有明确的目的性。

5)重点要素原则:是指在确定教育内容时,要把作用相对较小的要素放到次要位置,把作用相对较大的要素放到主要位置,从而突出重点要素。2.世界观、政治观、人生观、法制观、道德观教育各包含哪些内容?

1)世界观:科学的世界观教育是思政教育带有根本性的教育内容,进行科学的世界观教育,主要就是进行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教育

2)政治观:就我国现阶段而言,政治观是特指人们对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所持的根本立场、根本态度和根本方法。包括基本国情教育、党的基本路线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形势政策教育

3)人生观:无产阶级的人生观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看成人生的最高目的,它是人类历史上最科学最进步的人生观,内容主要有:理想教育、人生价值观教育、成才教育、艰苦奋斗精神教育

4)法制观:社会主义法制观教育就是人们进行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教育,以使人们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民主、正确行使民主权利,自觉遵守国家法律和纪律,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秩序,内容主要有:社会主义民主教育;社会主义法制教育;以及遵守纪律的教育

5)道德观教育:道德教育就是为使人们践行某种道德义务,而对人们有组织有计划地施加系统的道德影响的活动。主要包括:职业道德教育、社会公德教育、恋爱婚姻家庭道德教育、共产主义道德教育 3.简述党的基本路线教育的基本内容。

1)深入进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教育 2)深入进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教育 3)深入进行改革开放的教育

4)帮助人们正确把握“两个基本点”辩证关系 4.如何进行理想、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以及共产主义道德教育?(答案仅供参考)

1)进行理想教育,就是要使人们把共产主义理想内化为个人理想,树立共产主义目标并为之奋斗努力。要做到以下几点;A、要把远大理想即共产主义理想教育和现阶段理想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教育结合起来,激励人们胸怀远大理想,脚踏实地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B、要结合各行各业、各个集体的发展目标和具体任务进行理想教育,引导人们立足本岗职位,做好工作,为实现共同理想做贡献。C、要把社会理想的教育与个人理想的引导结合起来,帮助人们把个人理想会与崇高的社会理想之中并在为实现社会理想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个人理想;D、要针对不同教育对象的思想实际,确定不同的教育起点,采取不同的教育形式。

2)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是长期生活在一定疆域里的人民在历史上逐渐形成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深厚的感情。

3)社会主义民主教育要人民群众进行自我教育的方法,社会主义法制教育要突出重点。

4)共产主义道德教育。就是要引导人们坚持集体主义的价值导向,把集体主义原则作为自己行为的准则,作为处理个人、集体、国家三者利益关系的根本标准。第九章 思想政治教育原则

1.思想政治教育原则确立的科学依据主要是什么? 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原则是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反映,因而确立思政教育原则的主要依据只能是思政教育的客观规律,这也是确立思政教育原则的内在依据。2.思想政治教育有哪些主要原则?如何在思想政治家教育中坚持这些原则? 1)方向原则:方向原则指全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要始终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一致,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不动摇。

意义:第一只有坚持这一原则才能保持无产阶级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特色;第二坚持方向原则才能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动,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第三坚持方向原则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根本要求。

如何坚持: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提高贯彻思想政治教育方向性原则的自觉性;必须讲究科学性。

2)求实原则:思想政治教育要始终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原则。

意义:避免主观性和盲目性,能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好的贴近人们的思想实际,落到实处,取得较好的效果。

如何坚持:要有强烈的求实精神;要将理论和时间结合起来;要注意方法;坚持与时俱进。

3)民主原则:全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应该体现和落实人民是国家的主人这一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应该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民主精神,坚持民主作风和民主方法。

坚持民主原则是由社会主义制度的性质所决定的;是由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和规律决定的;是有思想政治教育索要解决的矛盾的性质所决定的。

如何坚持:首先要正确理解民主原则;要畅通渠道,营造氛围,发扬民主,广开言路。4)渗透原则:思想政治教育要融入到经济工作、文化工作、管理工作等方面的工作乃至日常生活中去,结合各项具体工作的实际进行。

意义:能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有助于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效能。如何坚持:必须强化结合经济业务工作开展思政教育的渗透意识,自觉将思政教育融入到各种具体工作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以对人们实施全方位的教育影响;其次要加强协调,形成齐抓共管的教育格局,使各方面的教育力量形成合力。

5)层次原则:思想政治教育者应从实际出发,承认差异,根据教育对象的不同思想情况,区别对待,因材施教,分层次进行教育,既鼓励先进,又照顾多数,将先进性要求和广泛性要求有机结合起来。

区分层次是由教育对象的层次性决定;是克服过去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一刀切”“一锅煮”等弊端的迫切要求;是培养创造性人才的迫切要求。

如何坚持:要深入实际,注重调查研究,准确了解教育对象的思想特点;整体规划,统筹安排,对不同层次的教育对象确定不同的思政教育目标要求和内容;要创造良好的条件和适宜的氛围,满足不同受教育者的个性、特长、充分发展的需要。

6)激励原则:思政教育者运用各种激励手段,对教育者施加正强化和负强化的信息反馈,以引起心里和情感变化,使其产生社会所期望的行为反应,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行为准则。

坚持激励原则是人们行为活动规律的要求;是完成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任务的要求;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如何坚持: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各种激励手段的运用应于思政教育的目标一致。7)主体原则:思想政治教育者在开展教育活动时,应充分尊重教育对象的主体地位,主义调动其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行为准则。

坚持主体原则是由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所决定的;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迫切要求;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在特质所要求的。

如何坚持:要充分发挥教育者的主导作用;提高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着力培养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的能力;要注意将每个人自己教育自己与集体成员间的互帮互教结合起来。

8)示范原则:思想政治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应该用自己的模范行为去影响和感染受教育者,以促进其思想到道德水平的不断提高。

如何坚持:思政教育者要加强理论学习和人格修养,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思想政治教育者要身体力行,带头实践自己提倡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

第十章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艺术 什么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有何意义?

1)定义:思政教育方法,承担着传递教育内容、实现教育目标的使命,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所采取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2)意义:a思政教育方法是实现思政教育目的的重要手段;

b思政教育方法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互动的扭结;

c科学的思政教育方法是增强思政教育成效的重要条件。

2.思想政治教育基本方法有哪些?联系实际谈谈其中一种方法。思政教育的基本方法:理论灌输法(又称说理引导法);实践锻炼法;自我教育法;榜样示范法;比较鉴别法;咨询辅导法

(联系实际的部分大家就自己看一下)

3.选择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应遵循哪些基本要求。

1)针对性:根据思政教育的目的任务以及具体内容选择和运用方法;针对教育对象的具体特点选择和运用方法;针对具体思想热点问题选择和运用不同的方法。

2)综合性:综合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多种方法在思政教育过程中构成的协调、有序的关系,形成教育合力,产生综合效果。

3)创造性:要求: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运用系统的思维方式通过方法的创新,整体上思考问题;吸收和运用现代科学研究成果,创新思政教育方法。

4.什么是思想政治教育艺术?运用思想政治教育艺术有什么意义?

1)思政教育艺术:指思政教育者为了有效地达到思政教育的目的,而创造性运用具有感染力的教育技能和技巧的总和。

2)意义:a加强教育艺术的运用有助于提高思政教育的水平;

b加强教育艺术的运用有助于增强思政教育的时效性。5.联系实际说明一种思想政治教育的艺术。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艺术有:运用语言的艺术,选择时机的艺术,选择突破口的艺术,把握适度的艺术,综合运用各种教育方式的艺术。

第十一章 思想政治教育载体 1.什么是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其特征有哪些?

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载体:指承载、传导思政教育因素,能为思政教育主体所运用、且主客体可借此相互作用的一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形式。

特征:

1)客观性和主观性。客观性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与物质紧密相联的一种现实的活动形式,是一种客观存在;主观性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选择和运用体现了人的主观认识,是一种主体活动。

2)实践性和发展性。载体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活动的要素和方式,其产生1.和运用都具有突出的实践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是不断变化发展的。

3)承载性和传导性。

2.简述载体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1)载体是思政教育过程的综合组织形式或具体的活动形式; 2)载体是思政教育过程各要素相互联系的枢纽,是各要素相互作用实现的形式。

3.管理载体、文化载体、活动载体、大众传播载体各有什么特征、功能?如何运用好这些载体?

1)管理载体:寓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于管理活动之中,并与管理手段相配合,以达到提高人们思想道德素质、规范人们的行为、调动人们生产、工作、学习的积极性的目的。

特征:a普遍性;b制度化;

功能:a有利于更好地把思政教育与经济、业务结合起来;

b有利于对人们进行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好的提高思政教育的效益; c有利于人们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的养成;

运用要求:a提高思政教育者运用管理载体的自觉性; b提高管理人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思想政治教育意识; c建立健全“一岗两责”制度;

d将思政教育的某些要求和内容制度化;

e以促进管理水平的提高,为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载体的运用创造良好的环境。

2)文化载体:思想政治教育者充分利用各种文化产品并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寓于文化建设之中,借此对人们进行教育,以达到提高人们思想道德素质的目的。

特征:形式的多样性;对人影响的全面性;影响方式的渗透性;

功能:a有利于增强思政教育的吸引力、渗透力,扩大思政教育的影响面; b有利于全面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c有利于形成与社会主义现代化相适应的全民一致的价值观;

运用:a保证文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性质,充分发挥文化载体培养四有新人的作用;

b大力发展各项文化事业,提高文化建设的水平,满足人们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c大力强群体文化建设,把思政教育落实到城乡基层;

d促进文化市场的健康发展,为文化载体的运用创造良好的环境。

3)活动载体:教育这者为了达到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有意识的开展各种活动,寓思想政治教育于活动之中,使教育者在活动中受到教育,提高思想道德素质。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必须承载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任务、原则、内容等信息,并能为思想政治教育者所操作;二是必须是联系教育者和教育客体的一种形式,主体可以借助这种形式发生互动。

特征:明确的教育目的性,广泛的群众参与性,突出的社会实践性。功能:a能较好的使思政教育内容“活化”,从而为人们潜移默化接受; b能促进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并较好的实现教育与自我教育的统一; c在一定意义上使思政教育的客体主体化,有助于扩大思政教育面。运用:a加强对活动的指导,组织好各种活动;

b各种活动都应有明确的目的并根据活动目的确定活动的内容和形式; c活动应因地制宜,丰富多彩,具有吸引力; d活动应讲求实效,不可过多过滥; e充分发挥活动参与者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4)大众传播载体: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通过各种大众传播工具想广大群众传导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使人民群众在广泛的接受社会信息的同时,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从而全面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

特征:覆盖面广;传递迅速,时效性强;大众传播的影响具有增殖力

功能:a能直接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促进全国人民树立共同的理想; b能满足人们社会化需要,促进人们不断地与时俱进; c能通过调剂人们的生活提升人的精神生活质量; d能营造良好的思政教育氛围,强化思政教育效果。

运用:a坚持大众传播的社会主义方向以及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目标;

b注意不同传媒的优势互补,发挥多种传媒的综合效应,形成大众传媒全方位的思想政治教育态势;

c引导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大众传播的过程,实现传播者和受众之间有效地互动; d注意大众传媒的局限性,努力消除大众传媒的负面影响。

第十二章 思想政治教育管理 1.什么是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它具有哪些有别于其他管理活动的特征?

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指思想政治教育领导部门、主管机构及其管理人员,运用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手段,对思想政治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任务的创造性活动过程。

特征:a、方向性,是思想政治教育方向性原则的体现,它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决策和计划中,体现在管理者的观念和管理行为中,体现在具体的管理运行机制中。

b、民主性,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必须充分发挥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是一种民主性的管理。

c、开放性,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具有开放性的特征,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都处在一个开放的时代,而且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作为一种管理活动是一个封闭和开放相结合的过程。

2.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包括哪些基本内容?

1)目标管理: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管理首要的基本内容,是对目标的管理,包括对目标确定的权限、程序和考核等,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要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激发人们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

2)计划管理:是通过编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案并促使它顺利实施,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过程。主要内容包括:计划的内容,计划的层次性,计划的落实。

3)规范管理:思想政治教育的规范管理的俄主要内容是制定、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的准则以及纪律、管理制度与行政法规等,以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和工作任务的完成。主要包括:岗位职责,教育制度,管理制度,工作制度,行政法规,行政法规,4)信息管理:通过对思想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进行系而科学地收集、加工、传递、控制、反馈,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效益的过程。

5)队伍管理: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建设和管理,是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能否实现、关系着思想政治教育能否取得成效的重大问题。3.形成一个思想政治教育决策应该做好哪些重要工作?

1)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者为提高管理水平,避免错误决策,必须按照决策流程和科学化、合理化的要求进行有效决策。

2)决策流程分为八个步骤:确定问题和目标,搜集信息,确定决策标准,拟定方案,分析方案,确定方案,实施方案,评价决策效果。

3)此外,为了保证决策方案形成的科学化,必须贯彻民主集中制的原则。

第五篇:教育学考试复习资料

教育学考试复习资料

一、教育是在特定的人际关系中促进并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简而言之,教育是人际关系、人的发展、社会实践三者的统一。

二、教育的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措施或教育活动的主体、教育内容、教育的组织机构、教育的物质资料

三、教育学是以人的教育和教育人的社会实践为研究对象的社会科学。

四、教育起源的几种观点:利托尔诺——生物起源说;孟禄——心理起源说;凯诺夫——劳动起源说;智化劳动说。(宗教观点——神话起源说)

五、教育学的萌芽与建立: 教育理论发展的三个阶段:

1、教育理论的经验形态阶段培根《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我国古代的《学记》;柏拉图《理想国》《法律篇》;昆体良《雄辩术原理》

2、系统归纳整理阶段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洛克《教育漫话》;卢梭《爱弥儿》

3、科学性论证和多样化发展阶段 赫尔巴特“实质教育论”;杜威“形式教育论”德国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其教育论为“传统教育论”。“形式教育论”的代表杜威《民主主义与教学》、《学校与社会》,其教育论为“现代教育论”。

六、教育功能是教育作为一个系统,在与社会大环境发生关系时的能量交换。是教育活动和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它分为直接功能(政治功能、文化功能、管理功能)和间接功能(生产功能、军事功能)

七、教育的经济功能是指教育对社会生产力和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现代教育的经济功能是伴随着大工业生产的发展而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1、教育把潜在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2、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

3、教育是发展科学的一个重要手段。

八、教育的社会功能是从教育的功利性和作用的范围分出来的,是指教育在满足社会需要时产生的功能作用。其中又包括:

1、政治功能

2、经济功能

3、文化功能等方面。军事功能可以包括在政治功能之中,管理功能可以包括在经济功能之中。教育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手段之一。

九、教育目的:是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设想和规定。其旨的规定性是对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定。教育目的是指教育要达到的预期效果。它反映国家对教育应培养怎样的人的总要求,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十、我国教育目的及其精神实质及其规定性

教育目的的内容:1955年“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和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美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精神实质:(1)社会主义是我国教育性质的根本所在。这是基本精神,明确了我国教育的社会。

(2)使受教育着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明确了我国人才培养的素质要求。(3)注重提高全民素质。是我国当今社会发展赋予教育的根本宗旨,也是我国当代教育的重要使命。

(4)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全面发展进步培养各级各类人才。反映了我国教育的基本使命。质的规定性: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的社会倾向和人的培养具有质的规定性,表现在:

(1)对教育活动的质的规定性。在于明确教育进行人力培养的社会性质和根本方向,使其培养出与一定社会要求相一致的人。

(2)对教育对象的质的规定性。把握教育活动及人才培养性质和方向的根本所在。

教育目的确定的依据:

1、附和社会政治经济的需要

2、反映生产力和科技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3、还要附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需要

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其含义: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才能的全面发展,人自身的全面发展,人的自由发展。其基本思想:人的发展与社会生产发展是一致的。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是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

十一、国民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法律形态的各种教育机构设置及教育法规的总和。

教育制度: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管理规则。包括两个方面: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教育机构与组织体系赖以存在和运行的一整套规则。

学校教育制度是指法定的各级各类学校系统及其运作规范的总和。

我国现行学制的演变:

1、我国现代学制的建立是从清末开始的,1840年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的疯狂侵略和资本主义势力的兴起,迫使清朝政府不得不对延续几千年的封建教育制度进行改革,于是,“废科举,兴学校”,改革教育,制定现代学制。2、1902年,清颁布《钦定学堂章程》即“壬寅学制”,这是我国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但未执行。到1903年颁布了“癸卯学制”是我国现代学制的开端。它将学校教育系统规定为三段七级。该学制贯彻了当时“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方针。3、1913年颁布“壬子葵丑学制”对普通学校分三段六级,对师范学校、实业学校作了相关规定。4、1922年,北洋政府颁布“壬戌学制”,该学制参照了美国学制,缩短了修业年限,后简称“六三三制”。该学制把普通教育分为三段六级,大学以后是研究院,修业年限不限。5、195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务院颁布《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制定了新学制。学制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文化教育政策”为依据,以“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为主要任务”,以适应国家革命工作和经济建设需要为宗旨,批判地吸收了旧学制中某些实用部分,成为第一个社会主义性质的新学制。具体在学校系统的设置和修业年限方面,大体上沿习“六三三制”。只是把业余学校和工农速成中学、夜大学、各级政治学校纳入了学制,充分体现了人民性的特点。这是我国学制发展的一个新阶段。6、1958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随后许多地方开展了学制改革的实验,1961年开始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特别是制定了大、中、小学工作条例。文革提出了“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等口号,对我国的学制和教育事业造成严重破坏。7、1976年结束了这场浩劫,特别是经过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努力,我国迅速结束了十年浩劫所造成的教育上的混乱局面,着手重建和发展被破坏的学制系统,从而使我国学制逐步想合理和完善的方向发展,使各级各类学校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系统。

现代学制的类型:

1、双轨型如英、西欧国家

2、单轨型 如美

3、综合分支型 如苏联、中国。

终身教育:现代 法 朗格朗,英 里士曼 教育制度的历史发展:由于教育制度受到各种社会因素的制约,所以它必然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在不同的社会历史发展阶段表现出不同的发展状况。

(1)在原始时代,社会还处于混沌未分化状态,教育还没有从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中分离出来,还没有产生学校,因此,还没有教育制度。

(2)在进入古代阶级社会之初,由于社会的分化,由于教育从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中的第一次分离,就产生了古代学校,甚至后来还有了简单的学校系统,因此,那时就不可能有教育制度。

(3)现代学校是人类进入现代社会以后的产物,它是社会的进一步大分化,特别是教育从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中第二次分离出来,现代学校决定了教育制度的系统性和完善性。

(4)教育制度在当代还在随社会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地发展变化,它的发展方向是终身教育制度,在发达国家体现得尤为明显。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形成:学校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形成是与现代学校的产生和发展联系在一起的。在古代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学校没有严格的大、中、小之分,更没有幼儿园。近代依赖,随着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的发展,逐步产生了现代大学和现实中学,特别是随着劳动人民子女设立的国民学校的产生和发展,逐步形成为公共教育制度,形成了大、中、小的严格区分,形成为现代学校教育系统。(1)大学和高等学校。12世纪产生,18到20世纪发展完善,最早产生于意大利、法国、英国。(2)中学。产生于文艺复兴前后,如英国的文法学校、德国和法国的文科中学。实科中学的出现是中等教育发展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3)小学。第一次科技革命到19世纪后,许多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都先后普及了初等教育。

(4)初级中学。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第二次科技革命,把义务教育延长到了八到九年。

(5)职业学校。产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

(6)高级中学。第三次科技革命,延长了义务教育年限,一些国家已经普及了高中教育。

(7)20世纪中期,短期大学和大学。

(8)幼儿教育机构。18世纪末最早出现,19世纪,先进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幼儿教育机构,20世纪上半叶,第二次科技革命,发达国家的幼儿教育机构发展较快。二战后,发达国家的幼儿教育走向普及。而且,从以保育为主走向以教育为主。

(9)研究生教育机构。18世纪末最早出现,在德国先产生了现代学位,又产生了现代研究生教育机构。(10)成人教育机构

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改革:1985年教育体制改革主要内容:

1、加强基础教育,有步骤地实施九年义务教育

2、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3、改革高等教育招生与分配制度,扩大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4对学校教育实行分级管理。

1993年2月13日印发《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1、确定了20世纪末教育发展的总目标

2、调整教育结构

3、改革办学体制

4、改革高校的招生和毕业生就业制度

5、改革和完善投资体制。我国现行学制还需要继续改革,以适应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

1、适度发展学前教育

2、切实普及义务教育(义务教育是依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必须接受,家庭,学校和社会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3、继续调整中等教育结构

4、大力发展高等教育

十二、教师是受社会的委托,在教育机构中对学生的身心施加特定影响的专门人员。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前苏联 加里宁

教师劳动的特点:主体性、复杂性、示范性。“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示范性。教师职业道德要求:忠诚教育事业;热爱关心学生;群体间的团结协作;严以律己不断进取。

教师个体的专业化发展: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从专业思想到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心理品质等方面由不成熟到比较成熟的发展过程,即由一个专业新手发展为专家型教师或教育家型教师的过程。

(1)专业理想的建立。是形成的关于教育本质、目的、价值和生活等理想和信念,是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教师专业行为理想性支点和专业自我的精神内核。

(2)专业知识的拓展。包括量的拓展、质的深化、知识结构的优化。是教师职业区别于其他职业的理论体系和经验系统。

(3)专业能力的发展。是评价教师专业性的核心因素。包括:

1、设计教学能力

2、表达能力

3、教育教学组织管理能力

4、教育教学交往能力

5、教育教学机智

6、反思能力

7、教育教学研究能力

8、创新能力

(4)专业自我的形成。是独特的教育教学方式以及知识、观念、价值体系与教学风格的总和。不仅影响教师的工作态度和教育行为方式,而且直接影响教育教学效果。

教师个体专业化发展的途径主要包括师范教育、新教师的入职辅导、教师的在职培训和教师自我教育。

理想师生关系的建立:影响师生关系的因素1教师方面:教师对学生的态度,教师领导方式,教师的智慧,教师的人格因素2学生方面主要因素是学生对教师的认识3环境方面,影响师生关系的环境主要是学校的人迹关系环境和课堂的组织环境。理想师生关系的基本特征:1尊师爱生,相互配合2民主平等,和谐亲密3共享共创,教学相长。

构建策略:首先老师应该做的:

1、了解和研究学生。老师要与学生取得共同的语言,使教育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就必须了解和研究学生。涉及方面如学生个体的思想意识、道德品质、兴趣、需要、知识水平、学习态度、方法、个性特点、身体状况、班集体的特点。

2、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学生观就是教师对学生的基本看法,它影响教师对学生的认识及其态度与行为,进而影响学生的发展。

3、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热爱学生包括热爱所有的学生,对学生充满爱心,忌讳挖苦、讽刺,粗暴对待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避免师生对立,老师处理问题必须公正无私,使学生心悦诚服。

4、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掌握沟通与交往的主动性,经常与学生交心,还要掌握交往的策略和技巧。(疏远——亲近——依赖)

5、努力提高自我修养、健全人格。教师的素质是影响师生关系的核心因素,通过提高自身的素质来吸引学生。学生应该:

1、摆正自己的位置,在追求独立自主的同时,自觉接受老师的指导。

2、正确对待老师的表扬和批评。

3、了解老师的优点和长处。

4、理解和宽容老师的缺点、过失。不要冷淡和疏远老师,避免以逆反的态度顶撞老师。

5、乐于与老师交往并虚心向老师求教。总之,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需要师生双方相互理解、共同努力。只要我们采取恰当的途径和方法于老师沟通,就可以消除师生之间的隔阂、矛盾和冲突,逐步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十三、课程的含义:课程的界定见仁见智大致有如下:课程即教学科目,课程即学习经验(杜威),课程即文化再生产(鲍尔斯和金蒂斯),课程即社会改造的过程(弗雷尔)。

课程实施是指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课程的实施:课程计划、教学大纲、教材。

课程的类型:

1、从课程形态分为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

2、从课程设置形式分为选修课程和必须课程

3、从活动范围分为学校课程和校外课程。

学校教学是通过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和练习活动以实现学生发展的教育实践活动。

常用教学方法:

一、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方法

1、讲授法

2、演示法

3、谈话法

4、读书指导法

5、暗示教学法

二、以培养能力为主的方法

1、练习法

2、实验法

3、发现法

4、参观法。

学校教学的组织形式:

1、中国古代个别教授

2、现代的一般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

3、“道尔顿制” 自学

3、分组教学

4、特朗普制(大班上课、小班研究、个别教学)。

教学评价类型:

1、预定性评价

2、形成性评价

3、反应性评价

4、总结性评价(或者笔记

1、诊断性评价

2、形成性评价

3、总结性评价

4、相对性评价

5、绝对性评价)(形成与总结结合)

下载教育学原理。考试复习资料[优秀范文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教育学原理。考试复习资料[优秀范文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教育学考试复习资料

    教育学考试复习资料 知识点梳理 1.教育的概念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复习资料(五篇)

    第一章 一 概念 思想工作:是一定的阶级或群体帮助人们树立与社会发展要求相一致的思想,改变偏离社会发展要求的思想所进行的活动。 政治工作:是一定的阶级、政党、团体为实现自......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复习资料(精选5篇)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复习重点 名词解释辨析题(判断辨析) 简答题材料分析 红色字体表明要自己去找书 思想政治教育者素质:是教育者履行思想政治教育职能应当具备的基本条件,包括......

    教育学考试复习资料[推荐5篇]

    教育学复习资料 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我国春秋末年的《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比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况家的教育》......

    教育学考试复习资料5则范文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教育的发展  教育的概念:广义的教育是增进人们只是和技 能影响人们思想观念的活动。狭义的教育是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是学校教育。 ......

    城市规划原理考试复习资料

    城市:城市是以非农业和非农业人口聚集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包括三方面因素:人口数量,产业构成及行政管辖的意义。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城市发展出现的问题:生态环境恶化(大气及水质......

    教育学原理复习资料(已设置好版面)

    教育学原理:原称"教育基本理论",研究教育学中的基本理论问题,探求教育的一般原理和规律。它为教育理论的发展和教育改革提供综合性的研究成果。 教育学原理是教育学中的基础学......

    教育学原理考试题目及答案

    0、教育定义: 在中国古代,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战国时期思想家于思说:“修道谓之教。”教育家苟子认为:“以善先人者谓之教。”《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