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加强传统美德教育 培养学生道德基础
加强传统美德教育 培养学生道德基础
皋兰县石洞初中朱宗财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加快中小学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的改进和建设,充分利用和整合各种德育资源,深入研究中小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和特点,把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和民主法治教育有机统一于教材之中。”
作为学校教育的主体,少年儿童道德教育处于基础地位,是人生的起步阶段,也是思想道德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一阶段的思想道德教育对他们的一生怎样做人,怎样做事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尤其是当代少年儿童,生长在一个经济迅速发展、社会开放程度不断提高,古今文化、东西方文化碰撞交融的时代。他们的成长环境明显改善,家庭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使得他们生理、心理的成熟期前移,必然要求道德的养成期也要提前。这样,就要求我们广大的教育工作者必须清醒的认识到,应该采取怎样的方式方法,通过什么样的渠道,对学生,特别是少年儿童,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笔者认为,加强对学生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是培养他们形成良好的道德基础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五千年文明孕育了无数美德事例。如何使那些流传了几千年的传统美德故事,激励我们当代的少年儿童去效仿,去实践,笔者认为,应着力抓好“六个结合”:
一、把传统美德教育与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相结合,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道德品质。
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具体地规范了学生的生活行为准则。这些规范,对小学低年级的儿童来说,能起很大作用,但随着他们年龄的增长,加之社会和家庭的因素,他们接受的心理也就发生了变化。其实,只要我们当有心人,充分利用古代美德教育资源,将之与“行为规范”有机结合,如《增广贤文》、《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女儿经》等。这些古代教育诤言,曾教育了一代又一代人。我们若能取其精华,摘抄诵念,必能引起学生兴趣。老师再加以引导,必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把传统美德教育与尊师孝亲教育相结合,培养学生尊敬师长、孝敬父母、敬老尊贤的美德。
中华民族是一个文明礼仪之邦,几千年来,人们视孝亲尊贤为美德。但随着社会的变革,当今人们的亲情观念淡薄了。对此,我们不能仅仅局限于单纯的说教和课本上的内容,更应列举一些实实在在的古代孝子故事讲给学生听,让他们去领悟,如《董永的故事》、《黄香温席》、《孔融让梨》等等,都能十分吸引少年儿童。再授以“鸦有反哺之孝,羊知跪乳之恩”,“在家敬父母,何须远烧香”等名言,效果一定十分明显。
三、把传统美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相结合,培养学生遵纪守法,以德立世的行为准则。
我国从古至今,十分重视对青少年的法制教育。近年来,青少年犯罪率不断增长,如何创建和谐社会,对青少年的法制教育显得十分重要。对此,我们除了应用身边的事例作活教材,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外,还应搜集古代的少年遵纪守法的故事、传说,把法制教育与德育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学校以德育人与以法育人工作的有序开展。
四、把传统美德教育与修身养性教育相结合,培养学生自我约束、严于律己的品德。
修身养性,重要的是能自我约束,严于律己,取信于人,做诚实守信,从小立志的人。在这方面,我们既要用《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去引导,还应用“头悬梁,锥刺股”、”囊萤映雪,凿壁偷光“的故事来启发,用“言必信,行必果”、“人无信不立”去教育,把传统美德故事与现代美德故事融合,必能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立身处世。
五、把传统美德教育与体验教育相结合,培养学生在亲身实践中把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变成自己的行为习惯的美德。
体验教育是一种现代教育理念,是对如何改进中小学生思想懂道德教育的积极实践,是增强中小学生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的积极探索。把传统美德教育与体验教育结合起来,就是要求我们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身心特点及学校工作,充分发挥共青团、少先队组织的作用,开展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活动,是少年学生在集体活动中得到更多的锻炼和实践的机会,在试验中体验,在实践中增强能力,提高思想道德修养。
六、把传统美德教育与革命传统、国耻纪念活动教育相结合,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和爱国热情。
我国既是一个文明古国,又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多少次,被外邦欺侮,引起许多仁人志士、革命先烈奋起抗争。特别是各种法定节日、传统节日、革命领袖、民族英雄杰出名人等历史人物的诞辰和逝世纪念日、建党纪念日、红军长征、辛亥革命等重大历史纪念日、“九一八”南京大屠杀的国耻纪念日,都蕴藏着珍贵的思想道德教育资源。我们应该通过传统美德教育与这些教育活动的实践,把深刻的教育内容融入到生动有趣的课内外活动中,用祖国的大好风光、民族悠久历史、优良革命传统和现代教育成就俩教育他们,使他们形成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爱国主义的热情。
第二篇:中学生公民教育培养学生什么
中学生公民教育培养学生什么
一个国家里,具有该国国籍,并依据宪法和法律规定享有并履行义务的社会成员。公民意识是公民对自身公民身份、公民的权利与义务的认同,公民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这种认同感。公民意识教育是通过家庭、学校、社会等渠道进行的。其中,学校是实施公民意识教育主渠道。在中学开展公民意识教育,目的在于把中学生培养成有主体意识、有国家意识、同时又有世界精神的健全的公民。
1.学生的法律意识培养。
以法律为依据来治理国家是政治文明的根本标志。作为一个国家的公民首先必须清楚我们国法律作为武器保护自己。`通过各种形式的学习,如政治课、主题班会、新闻等途径,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让学生知法用法。
2.规则意识的培养
社会在正式规定的各种制度之外,在种种明文规定的背后,实际存在着不成文的又获得广泛认可的规矩,一种可以称为内部章程的东西。恰恰是这种东西,而不是冠冕堂皇的正式规定,支配着现实生活的运行。不讲规则或“潜规则”在学生中也有其特殊的表现。比如学校开展活动,要求每个同学参加,但许多同学并没有参加,他们和他们的父母会为他们找各种理由。老师明知到这是假的,但也无法追究。在公民意识教育中,特别强调规则的教育,而这必须一出现就开始抓,让学生懂得,规则是硬的,不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没有规矩,难成方圆。
3.环保意识的培养。
在现代化进程中,世界各国都面临着环境危机问题。培养学生对大自然和周围世界的高度责任感和珍惜的态度,是公民教育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地球是人类的母亲,地球的生态受到了破坏,人类在地球上生存出现了问题。为此通过课题的研究,让学生明白,方方面面都会对环境造成污染。我们每个公民都要关心爱护自己生存的环境,具有保护环境的意识。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保护我们生存的地球,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
4.公德意识的培养。
公德是全社会成员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自然的道德底线。社会公德虽然是一些最基本的社会公共生活的道德规范,但它却是社会道德体系的基础,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表现,一个国家公民的公德水平可以影响一个国家的形象,一个人的公德水平能够体现一个人的精神境界。我们有许多政治思想口号,有许多英雄榜样,需要学生背诵好多理想信念,但学生知行不一,部分学生道德情感淡漠,道德意志薄弱,一些学生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乱丢垃圾,损害公物,随地吐痰。破坏了环境,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不便。通过班级公民教育活动,提高了学生的公德意识,能自觉遵守社会公德。
5.民主、自由与平等意识的培养。
民主化和法制化是中国政治文明建设的必经之路。要把我国建设为高度民主的国家,就要从培养人开始,而中学是进行民主教育的最为适当的时期。民主教育的基本内容有:自由意识、权利意识、参与意识、宽容意识。让公民正确认识自由的含义,伸张自己的自由权利,知道自由与法律、道德的界限,在今天这个时代是非常有必要的。平等意识也是公民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公民的权利义务是一样的,这就意味着每个公民都是平等的。因此,我们在塑造人格的关键时期,尤其要重视学生公民平等意识的培养。
第三篇:学生基础道德素养考察点
学生基础道德素养考察点
感恩心
1.孩子看到你回家是否跟你打招呼?
【如果忙着玩游戏,看电视不理你,你不指出就是家长的问题】
2.对于你买的吃的、喝的、穿的、玩的、交学费是否向你表示感谢?
【如果他一直以来觉得是应该的,你不指出就是家长的问题】
3.对于老师的批评、建议是心存感激还是抵触怨言?
【如果他由此情绪,做家长的也应该及时指出】
怜悯心
1.对于世界万物都应该有怜悯之心,相信万物有情;
2.学会珍惜粮食、及时关闭水龙头、不用的电器及时关掉,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
3.在公共汽车上有座位,他是否想着让给你或其他老弱人等?
【如果他无动于衷,你也应该适时指出】
恭敬心
1.尊敬师长,如果孩子连老师都不尊敬,还怎样谈及能学到老师的知识呢 ?
2.尊重长辈,你的孩子家里来亲戚朋友是主动打招呼? 还是你告诉他打招呼,他都不理呢 ?
3.不但尊敬父母、也要尊敬其他老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有恒心
1.做事一定要有始有终,不能半途而废;
2.遇到困难,敢于面对困难,不逃避,不畏缩;
无私心
1.对于自己的东西愿意分享给同学或兄弟姐妹,亲戚朋友;
2.对于社会上发生的不幸事件,能够有无私救助的心理;
3.在学习上、生活上能够积极主动地帮助其他同学或朋友;
4.能够与别人一起分享空间、时间、资源,这样在高中、在大学独立住宿舍也可与大家和谐相处;
5.深刻理解舍得,没有舍没有得。
第四篇:如何加强道德建设,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如何加强道德建设,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倡导“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实现人生理想的步骤和模式。这种为人处世的基本道德观念,是人类进行物质生产活动和自身生存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人们共同生活的起码的行为准则。它正确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它是人类社会道德关系的具有科学性的优秀的遗产。
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重德行、贵礼仪,在世界上素来享有盛誉。自古以来,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始终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道德根基和思想基础,始终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形成和发展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从口头传承到文字记载,内容博大而精深。但归纳起来,在历史典籍里加以明确、历代历朝基本形成共识的内容主要是“仁、义、礼、智、信”五个要素。它们之间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相互支撑,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道德大厦的根基,也可以说是道德大厦的支柱。从基本内涵来看,“仁”主要是人与人之间互相关怀、互相尊重和互相爱护的情感,是世间万物共生、和谐相处、协调发展的一种道德规范;“义”是超越自我、正视现实、仗义公道的做人态度;“礼”是建立人际关系、社会秩序的一种标准和规则;“智”是人认识自己、了解社会、解决矛盾、处理问题的眼光和能力;“信”是人们交往和处事的道德准则。“仁、义、礼、智、信”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核心价值理念和基本要求,是我们要很好遵循的、最重要的五种社会道德规范。它对于增强民族内聚力、振奋民族精神、整合群体价值、协调社会秩序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传统道德一般都是在社会稳定时发挥作用,而社会剧烈变动时则缺少用武之地,正所谓“治平尚德行,有事赏功能”。古人说:“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历史证明,儒家伦理往往在太平盛世发挥它稳定社会、缓和矛盾、调节人际关系的社会功效。当代中国已进入相对稳定的和平发展时期,社会稳定、政治稳定是中国的大局。为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需要社会方方面面的团结合作、共同努力。其中,道德建设无疑是重要的精神基石,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有力抓手。一个社会能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道德建设水平的如何,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志。
加强道德建设必须承接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道德从来就是现实性与历史性的统一。社会主义道德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植根于民族文化的沃土,是传统美德的延续和升华。承接中华传统美德,就是要以中华传统道德的背景为基础,把传统道德中的这些符合时代要求,有助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内容承接下来,推广到全体人民中去。梁启超在《新民说》一书中曾说:“中国要想建设一个新国家,必须先要有新民。新民是不同于旧时的中国人,必须要具备几个条件,最必须的条件就是公德。”在新的经济、政治、文化变革推动下,当今社会的道德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出现了一些新领域、新趋势。进行道德建设既要大力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道德文化的优秀传统,也要学习和借鉴世界各国道德建设的优秀成果,还要激发人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创造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新道德、新观念。与此同时,我们还要发扬党在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形成的优良道德。中国传统美德规范、引导着人们的行为和精神追求,同时又在新时代人们的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我们要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就必须使之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
时代进步需要健康向上的道德风尚来引领,社会发展需要先进典型的榜样力量来推动。近年来,各地区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道德建设活动,尤为突出的是学习先进典型、树立模范榜样,这些“人”在平凡的岗位上,播撒了对祖国的挚爱、对社会的热爱、对他人的友爱、对亲人的关爱,用自己的言行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本质要求,体现了中华
民族的传统美德,展示了当代晋城人崇实守信、开放包容、争先创新的精神风貌。这些活动的开展,进一步强化了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倡导了文明新风正气,提升了人文精神。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要以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为核心,培树一大批先进典型。实践证明,一个先进典型就是一本鲜活教材,一个先进典型就是一座城市的一个精神坐标。培树先进典型,要紧密结合中心工作和改革发展的大局,注重与时俱进的政治品格、为民服务的公仆情怀、乐于奉献的高尚情操的养成,使其既具有时代精神、传统美德和感召力量,又可亲、可信、可敬、可学。思想道德建设的主体是人民群众,先进典型必须来源于人民群众。要进一步完善群众推荐评选先进典型的机制和程序,真正把群众满意不满意、认可不认可、信服不信服作为评选的标准,充分调动群众参与评选的积极性、主动性。要通过先进典型的评选及其表率和示范作用,真正达到激励人、教育人、鼓舞人、提高人的目的。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要大张旗鼓地学习和宣传先进典型。先进典型产生于现实生活,根植于人民群众;学习先进典型,也必须把他们的品质和精神,融入实际工作之中,落实到日常行为之中,体现到生活细节之中。为此,一要同公民道德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培树道德新风。要引深“学习道德楷模、弘扬文明新风”主题实践活动,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形成“学好人、讲道德、树新风、促和谐”的新风正气。二要同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结合起来,引领社会风尚。要把学习先进典型活动纳入精神文明建设的范畴,融入文明城市、文明行业、文明单位、文明社区、文明村镇等群众性创建活动当中,突出思想内涵,提升思想道德水平。三要同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和创先争优活动结合起来,提升党员干部素质。要组织党员干部对照先进典型的精神品质,查找理论学习、思想作风、道德修养、干事创业等方面存在的差距和不足,加强党性修养,改进工作作风,树立党员干部思想好、道德优、作风正的良好形象。
道德建设在本质上讲,还是属于思想建设,属于精神文明范畴。无论是私人品德、职业道德、还是公共道德,归根到底,最终落实下来还是需要个人的自律和努力。因此,就建设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基础而言,如何提高个人的道德修养,如何使个人能够自觉遵守社会道德,是道德建设的关键所在。在这方面传统美德有着十分丰富的资源可供我们借鉴使用。提倡传统美德精神,有助于加强道德自觉、道德自律的品格形成。
传统的道德建设比较强调个人的自觉和自律,但是受到历史条件的限制,对制度建设认识不足。例如在《论语》里,孔子区分了道之以政和道之以德的区别,最后结果却是把刑政制度和道德修养对立起来。但是实际上,对社会道德建设而言,道德法制化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制度更具有强制性、长期性和稳定性。因此,道德建设必须要有制度监督。所以,对于道德建设而言,一方面必须用舆论引导社会主义道德新风尚的形成和发展,使个人形成良好的道德自律习惯;另一方面,也必须加强和完善社会法制,将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紧密结合起来,在制度上能够对道德建设提供保障。
总而言之,在新时期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过程中,我们是不能忽视传统美德的作用的。我们必须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传统美德。在传统美德中注入时代因素,使传统美德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焕发出新的光彩。
第五篇:浅谈医学院校学生感恩教育培养论文
1医学生感恩教育的重要性
近年来,在现实生活当中或新闻媒体报道中,大家关注到,虽然科技进步,医疗设备先进了,但是医患关系却越发紧张,各类医患事件出现。在这样一种情况下,除了一些客观的医学领域的问题以外,让大家不得不思考的就是医务工作者的人文素质人文情怀问题。是不是我们医务工作者身上出现什么样的问题影响到医患的关系呢?我们知道一个道德高尚、医德好、性格和善、懂得感恩的医务工作者往往在工作中能够和患者和睦相处,在工作中出现医疗事故造成医疗争纷的机会会大大地减少,遇到医患争纷也懂得妥善处理。往往医务人员感恩情怀缺失是一系列医患关系恶化、医务工作者出现各种心理问题的原因。医学生作为未来的医务人员,怎么样让医学生认识到感恩教育的重要?我们的教育有什么样的方式让医学生接受良好的感恩教育,让医学生的思想受到熏陶,内心懂得感恩,让学生懂得感恩教育不单单是道德教育,其实更多的是对他们情感上的教育和任性的教育。因此,医学院校大力开展感恩教育,能够增强学生感恩意识,为其今后在一线临床工作做好思想准备,特别是在实习工作当中能够对患者以感恩的态度,善待他人,努力做到救死扶伤,“医者仁心”,常存感恩之心。
1.1感恩教育有利于培育医学生道德情操
对于当今的医学生,多数是“90后”、“00后”。这样的一个群体是当前社会的热点,是关注的对象。这些学生有很多的人都是以自己为中心,做事情处理问题很多时候是先考虑到自己的利益,不懂得为他人着想。如果这样的医学生今天在工作岗位上,试问真的能是一个医术精湛医德高尚的医生吗?感恩教育在医学院校开展,能让学生懂得尊重生命尊重他人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特别是医患关系。同时,也能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认识社会认识他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育良好的道德情操、素质修养。
1.2感恩教育的培养是实现医学人文教育的有效途径
在高等教育领域当中,感恩是当前积极心理学的热门观点。感恩是一个人的精神支柱,是人生的驱动力。当前的社会环境缺乏产生感恩意识的优秀土壤,加上我国社会主义处于转型阶段,感恩情感缺失,造成医学生整体的冷漠,不懂回馈社会,回馈他人,只知道索取,不知回报。而感恩教育是以“明伦理,扬美德,励心志”为宗旨的人文素质教育。我们想要改变医学生以我为中心,冷漠的心态,就要让学生们懂得个人的生存生长是离不开身边的亲人、朋友、教师等人的帮助,让他们学会感恩,感恩他人的帮助,感恩他人给自己的一切。我们通过感恩教育,实践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培养医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的感恩价值观,培养医学生知恩感恩施恩,具有社会责任感,做一名正直仁者仁心仁爱的医学生。
2医学生感恩教育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2.1医学生感恩教育调查情况分析
2.1.1调查对象和方法。本次调查的对象是通过在肇庆某医学院校,利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在该校全校学生当中选取了350名全日制的学生作为研究的对象。其中,一年级的学生130名,二年级的学生120名,三年级的学生100名。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方法,采取不记名的形式进行调查。在本次的调查当中,采取了调查问卷的办法,现场发放问卷,学生现场填写问卷,现场回收问卷。在该学校的学术报告厅开展本次调研活动。全部的调查对象都集中,统一发放问卷,有指导教师讲解调查问卷的目的、调查问卷的相关内容,采取不记名的填写,在规定时间填写,回收问卷。本次调查发放放问卷350份,回收有效问卷343份,有效回收率为98%。对于回收所有的有效问卷采用了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1.2调查情况分析。通过调查整体显示,在该校参加调查的学生当中,有65.3%的学生认为医学生需要加强感恩教育,9.3%认为医学生不需要感恩教育,另外的25.4%认为自己不需要感恩教育,但是认为医学院校有必要开展医学人文教育特别是感恩教育。在认知面的调查当中,有39.6%的学生认为学校感恩活动少,却形式单一无特色。41.3%认为学校重视程度低。有12.2%认为活动的过于形式,无实际教育意义。有6.9%认为内容无创新,缺乏吸引力。通过这些数据,我们不难看出,该校医学生在思想上大部分是积极向上,多数学生都是对学校开展感恩教育活动是支持态度。情感和实践方面的问卷调查显示:62%的学生能记住父母的生日,但是只有32%的人记住父母生日同时能送祝福。45.3%的学生在家庭当中能主动帮忙父母做家务,18%的学生会主动与父母沟通。在医生应不应该收礼收回扣的问题当中,有8%的学生认为应得的,16.3%认为大家收,我也收。75.7%的学生认为应该抵制。从这部分的调查可以看出,大部分医学生是有正义感有正确的价值观,但是也存在小部分学生是冷漠的而且容易做出违反医德医规的行为。在整体的调查当中,大部分的学生在思想上是具备感恩意识,但是在行动却没能做出感恩的行为,认知与行为不合一。
2.2感恩现状问题分析
2.2.1从医学生层面分析。学生责任更大,肩负的使命更重。在读书时代,医学生的学制长,课程多,学业重。这就造成医学生都是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专业学习上,对医学人文素养的内容不重视。另外一方面,很多医学生在长期的压抑的状态下,一到了就业工作岗位,如洪荒之力释放。有的人甚至认为辛苦付出需要收回报,特别是在利益的驱动下,容易出现收红包收回扣的现象,导致医学生的价值观偏离,慢慢地更加遗忘了感恩,不懂感恩。
2.2.2从学校的层面分析。目前,多数医学院校开设医学人文课程少。教师在教学当中能够将医学人文知识跟专业知识相结合的更加少,感恩教育融入专业课教授少之又少。多数教师在教授过程都是注重专业知识,忽略医学人文精神的重要。公共基础课的教师们在教授人文课程不是医学专业毕业,没有医学背景,也比较难将人文课程与医学相结合。这就造成感恩教育在学校课程当中难以开展。再者,多年来的应试教育也让很多的学校只在乎升学和就业率,过多关注的是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毕业的就业,感恩教育在学校教育当中就慢慢地被忽视。医学院校的教育当中,由于专业要求高任务重,对医学人文教育的重视程度不高,感恩教育也是得不到重视,多数医学生对感恩教育的认识程度都是不够的。
2.2.3从社会层面出发。在当今社会中,科学技术日益发达,医学技术也不断进步,医学领域也慢慢形成科学的体系。但是科学的弊端往往就是过于科学地解决问题,没有考虑到人文情怀等因素。特别是长期接受生物医学教育模式的医务工作者很多的时候都是把看病看成是机器式的工作,把患者看成机器,从而忽视了患者的感受,特别是服务态度上的问题。这些种种的原因在医学生的学习生涯和今后的工作中都是深深影响他们的感恩情感。
2.2.4从家庭环境分析。这些90后00后的学生们很多是独生子女,在家庭父母亲心中掌上明珠,疼爱有加,家庭教育往往更多是溺爱的工作。没有受过磨难和挫折的学生们很多时候却只知道索要,不懂得付出,认为别人的给予的关怀都是理所当然了,不知道感激和感动,慢慢就变成了冷漠一族,对社会对他人不懂得要回报要感恩。
3医学生开展感恩教育的培养途径
3.1开设心理课程培养感恩品质
医学院校在开展医学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应针对医学生的具体情况开展积极教育课程,强化医学院校的心理咨询,开展各类积极的心理活动,及时消除学生的一些心理疑虑,全面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如人际沟通人力、协同合作等能力的培养,让学生保持自信乐观的心态,学生学会合理规划自己的职业规划生涯,合理定位自己,学会积极的心态应对各类问题,更加适应社会,感恩社会,充分发挥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在“感恩”品质培养中的作用。
3.2尊重无语体师追思无语体师
无语体师是每个医学院校中最值得尊重的人。为了完成每个医学生学医的梦想,他们选择了遗体的捐献。一名遗体捐献者曾讲了一句话,“一般人生病到医院挨的那刀为的是保住自己的性命。我往后身上挨的每一刀也许可以救活好多条人命。”简单平凡的一句话却是多么无私和伟大。每一个于遗体的捐献者为了国家、社会、他人为了医学事业奉献了自己的躯体。作为医学生有理由也必须时刻尊重他们追思他们。在追思的同时,感受到他们精神的熏陶,坚定自己的信念,常怀感恩之心。不忘师恩,学会用感恩的心对待亲人对待将来的患者们。
3.3下乡义诊无偿献血志愿实践感恩社会
医学院校应积极组织开展“感恩”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下乡义诊,无偿为乡村农民看病,做常规检查,定期地组织学生参加红十字会的“无偿献血”活动,校园中开展各类公益活动,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志愿者活动当中去。通过参加活动,学生们能够亲身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和关怀。医学院校通过大力实施“以爱育爱”,仁爱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对那些家庭贫困,身患重病,得到学校社会帮助后,懂得回报社会,回报母校的学子的感人事件在学校当中可以广泛宣传,给所有的学生树立榜样,同时也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慢慢学会感恩,让感恩的心长存。
3.4医学院校营造感恩教育校园人文氛围
校园人文是最能够让学生们切实感受文化氛围的场所,让学生在熏陶中潜移默化地提升自身的素质。医学院校努力营造一种乐观、积极、丰富、博大的校园人文精神环境是我们实施感恩教育的基础。建立一个和谐、平等、尊重、宽容的教育机制,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让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教育当中真正感受到教师的辛勤付出,体会到教师们的真心关怀。学生们一旦感受到教师们发自内心的真诚,也就懂得了知恩感恩。这样就能形成一种相互尊重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在这层面上再通过各类活动强化感恩教育例如母亲节、父亲节、教师节、感恩节等节日开展座谈、演讲、献花、征文等形式让学生表达内心的感恩情感。再者,通过完成校园文化设施,例如肇庆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创建的生命科学馆,科普医学知识和人文教育相融合,将各类的人体构造的器官和遗体陈列,面向学生开放。每一位来的到这的学生们既能够学习到人体解剖的知识又能受到生命的教育,感恩生命。这样浓浓的人文氛围可以带给学生正能量,鼓励广大的医学生努力为医学事业的发展而奋斗。总之,医学生的医德特别是感恩品质直接影响到未来的医疗事业,影响的医患的关系。各医学院校应努力加强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把感恩教育与医学生的教育相结合,努力培养积极向上有仁爱之心懂得感恩的高素质的医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