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深入贯彻教育规划纲要 加快推进教育强省建设
深入贯彻教育规划纲要 加快推进教育强省建设
中共湖南省委书记 周强
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和国家教育规划纲要颁布以来,湖南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落实政府责任,加大教育投入,强化发展措施,着力推动各级各类教育又好又快发展,为全面推进“四化两型”建设,加快科学发展、富民强省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强化党政责任,确保教育优先发展
湖南省第十次党代会立足新的起点谋划湖南发展,明确了“四化两型”总战略和“两个加快”、“两个率先”总任务。“四化两型”就是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和信息化,加快建设创新型湖南、绿色湖南、数字湖南、法治湖南,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两个加快”、“两个率先”就是加快建设全面小康,努力在中部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目标;加快建设两型社会,在全国率先走出一条两型社会建设的路子。实现党代会确定的战略目标,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根本,教育是基础。省委、省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确保教育优先发展。一是建立工作机制。省委、省政府成立建设教育强省领导小组,出台建设教育强省的决定和教育强省规划纲要等一系列重要文件,制定工作方案,将工作目标和责任分解到各市州和各职能部门。各地各单位也建立了相应领导机构和工作机制。二是加大教育投入。省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增加教育投入的政策措施,明确要求“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每年同口径提高1-2个百分点,省本级预算内教育经费每年年初预算比上年递增20%”,并建立健全了投入保障监督机制。2011年,全省预算内教育拨款545.48亿元,比2010年增加122.78亿元,增长29%。从今年开始,将按照国家部署,落实4%教育投入目标分解到我省的16%财政投入要求。三是强化督查考核。督促各市州、市县区制定完善教育改革发展规划,保障教育投入。建立教育强省建设专项督导制度,不断推进各项建设工作,在全省上下形成了“党政重教,部门支教,全民兴教”的良好氛围。
二、突出重点、加强统筹,推动教育科学发展
按照突出重点和科学统筹的原则,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全省重点实施六大专项计划,着力推动各级各类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是以公益性、普惠性为导向,加快普及学前教育。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发展,按照“广覆盖、保基本”的要求,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大力发展面向大众、收费较低的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加强幼儿师资队伍建设,提高保教人员素质。规范办园行为,提高学前教育质量和水平。
二是以合格学校建设为抓手,着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坚持把义务教育合格学校建设作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抓手,连续几年列入各级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和“两项督导评估”内容,并设立10亿元专项奖励资金,力争到2015年,建设1万所合格学校,初步实现省域内义务教育相对均衡。2011年,全省共投入19亿元,建成合格学校1168所,目前共建成4861所。
三是以基础能力建设为核心,不断增强职业教育服务能力。统筹职业教育规划与建设,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的现代职业教育骨干体系。立项建设一批省级示范性高职学院、中等职业学校、县级职教中心和重点实习实训基地。全面推进校企合作,整体提升职业教育办学水平。积极推动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先后组建了23个职教集团,加盟企业、职业院校、科研院所和行业协会达到1893家,有力地推动了校企深度合作,形成了对接产业发展职业教育的新机制。
四是以提高质量和创新能力为根本,大力提升高等教育办学水平。大力实施高等学校教学改革与质量工程及研究生教育创新工程,建设一批高校特色专业、教学示范中心、精品课程等质量工程项目,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加大重点学科和创新平台建设力度,加快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加强队伍建设,加快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积极推进产学研合作,大力提升高校科技创新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2011年全省高校共获国家科技奖14项,全省高校与14个市州、60%以上的县(市、区)、80%以上的省内国有大中型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五是以农村师资建设为重点,不断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创新中小学教师培养培训体系,在全国首创实施初中起点五年制专科层次农村小学、幼儿园教师公费定向培养专项计划,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层次农村小学教师公费定向培养专项计划。2011年共择优招录了3637名农村小学、幼儿园师范生进行公费培养。大力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从高校优秀毕业生中招聘4397人到农村任教。
六是以基础设施和资源建设为重点,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到2015年,全省中小学宽带开通率达到100%,基本建成省、市、县三级教育网络信息安全监控体系。加强教育信息资源与教学平台建设,努力实现全省数字图书资源共建共享,促进图书资源校际流通和大型仪器设备校际共享。加强信息技术普及教育和电子政务建设,提升全民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
三、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增强教育发展活力
当前,教育强省建设已进入攻坚阶段,教育改革也进入深水区,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日益凸显,要求我们抢抓机遇,不失时机地推进体制改革与机制创新,增强教育发展动力与活力。
一是积极开展教育体制改革试点。湖南承担了7个国家改革试点项目,并对应安排了51个省级改革试点项目,各地各校也至少安排了1个自选改革项目。我们把改革试点项目作为推进教育改革的重要引擎,认真组织,统筹谋划,以点带面,积极推进。目前各项试点项目正有序推进,部分已经取得阶段性重要成果。如职业教育方面,教育部多次推介湖南职业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的经验。
二是深入推进长株潭城市群教育综合改革。以省部共建长株潭城市群教育综合改革国家试验区为契机,积极先行先试,探索建立各类学校生均经费标准和分配机制,建立各类教育资源统筹共享机制;推进城乡教育统筹发展,探索区域教育一体化发展机制和模式;探索职业教育园区建设新模式和区域高等教育资源共享新途径。
三是扩大对外教育交流与合作。突出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和合作科研重点,努力促进湖南教育与国外教育合作向深层次推进。积极引进世界知名高校来湘合作办学。进一步扩大来华留学生和港澳台学生招收规模。加强政府间教育交流和汉语国际推广工作,继续承办好“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提高湖南教育国际知名度。
四、坚持以人为本,着力改善教育民生
坚持把教育摆在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突出位置,积极化解教育热点问题,努力促进教育公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
一是落实进城农民工子女就读政策。坚持以流入地政府安排为主、以公办学校为主,进一步完善农民工子女入学办法,落实农民工子女入学收费与当地学生一视同仁政策,全省城镇共安排40多万农民工子女上学。
二是保障残疾儿童受教育权利。省政府将14所市州中心特殊学校建设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共投入3亿元加快建设。目前有12所特殊学校配套建设任务已全部完成,有力地推进了全省特殊教育事业发展,基本形成了覆盖盲、聋哑和智障残疾儿童的特殊教育体系。全省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75%。
三是建立完善资助政策体系。全面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建立健全高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共投入财政资金超过20亿元,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近300万余人次,确保了全省无一人因贫失学。逐步实行中职免费制度,建立完善学前教育和普通高中资助制度。
四是切实规范学校办学行为。在落实义务教育公办学校就近免试入学制度、推广示范性高中招生计划分配到初中做法的同时,深入实施高校招生“阳光工程”,取消“点名录取”、“降分录取”等优惠政策,严格执行相关招生录取办法,做到不降一分、不点录一人、不追加一个计划,切实维护高考公正与公平。
第二篇:落实教育规划纲要 加快教育强省建设
落实教育规划纲要
加快教育强省建设
中共山西省委书记
袁纯清
《 中国教育报 》 2012 年 7 月 7 日 1、3 版
国家教育规划纲要颁布实施以来,山西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进一步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推动教育优先发展作为转型跨越发展的基础工程,强化政府责任,加大教育投入,全力推动各级各类教育又好又快发展,为加快科学发展,实现山西转型跨越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一、确保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山西省第十次党代会确立了全省工作的指导思想,明确紧紧围绕转型跨越发展、再造一个新山西的总体战略,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以建设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为龙头,深化改革开放,促进创新创业,以煤为基、多元发展,加快推进工业新型化、农业现代化、市域城镇化、城乡生态化,全面加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建设国家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建设全国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中西部现代物流中心和生产性服务业大省,建设中部地区经济强省和文化强省,率先走出资源型地区转型跨越发展新路,加快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
山西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是大有可为、加快发展的黄金期,转型跨越的机遇期,改革开放的攻坚期,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期。实现党代会确定的战略目标,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是关键,加强人才培养是根本,加快教育发展是基础。省委、省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确保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一是建立保障机制。健全完善保障教育优先发展的领导体制和决策机制,成立了由19个部门组成的领导小组,制定了工作方案,出台了落实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的一系列配套政策措施,将工作目标和责任分解到各市和各职能部门。把教育优先发展情况纳入干部政绩考核体系,落实教育目标责任制和行政问责制,促进教育决策科学化,提高教育决策执行力。二是全面落实教育改革发展“三个优先”政策。切实保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安排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省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增加教育投入的政策措施,进一步从制度层面上完善了教育投入的保障机制。明确规定2011年全省财政教育支出占一般预算支出比例达到15.8%,2012年达到16%,2011年全省财政教育支出达到359亿元,2012年将达到460亿元,比2011年增加100亿元,增长28%,达到了国家要求教育投入目标分解到山西省16%财政投入要求。并保持稳定增长。2011年山西开征地方教育费附加,规定从土地出让净收益中按10%提取教育资金,专项用于教育事业。健全了教育投入的保障机制。三是完善监督问责机制。建立教育强省建设专项督导制度,督促市、县(区)认真落实教育改革发展规划,保障教育投入。社会各界积极关心支持和参与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蔚然成风,在全省上下形成了“党以重教为先、政以兴教为责、部门以支教为荣、全民以兴教为乐”的良好局面。
二、推动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教育工作的重要取向。我们要围绕山西转型跨越发展的战略目标,集中精力抓好事业发展的重点部位和薄弱环节,以此带动事业发展水平全面提升。
一是加快标准化幼儿园建设。“十二五”期间在全省新建、改扩建1000所公办幼儿园,基本普及学前三年教育。(从2011年起,山西每年新改扩建200所公办标准化幼儿园,2011年已经完成建设212所,新增建筑面积45万平方米,增加5万多个幼儿园学位,当年的学前教育毛入学率达到70.5%,比上年提高了10个百分点。2012年的200所建设任务已分解到市县,推进顺利。
二是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顺利实施。山西在全国率先实施校舍安全工程,投入230亿元,新建、改扩建和加固改造中小学校舍9729所,建筑面积达2200万平方米,中小学办学条件显著改善,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2011年3月国务院在山西召开现场会,刘延东国务委员对山西采取得力措施推进校安工程的做法予以充分肯定。
三是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十二五”期间,5年投入100亿元、每年投入20亿元以上,重点改善教育教学设备和完善农村寄宿制学校生活设施设备,使全省所有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全部达到标准化要求,真正实现城乡间、学校间办学条件均衡、办学水平相当。2011年已经有19个县(市、区)通过了标准化验收,2012年力争再有30个左右的县达到要求,通过验收。实施“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确保每一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学实验仪器、图书、音体美卫器材和“班班通”多媒体设备全面按标准配备到位。
四是加快职业教育基础建设。2011年,省委、省政府决定用两年时间实现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全覆盖。2011年秋季开学后免除职业高中、职业中专在校生学费;2012年秋季开学将免除全省中专、技工学校学生学费,惠及60余万名中职学生。两年争取资金近亿元,建设100个省级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组建9个职教集团,职业院校办学实力显著增强。2010、2011两年有26个县级职教中心通过督导验收,今年按照规划准备验收39个县。有19所中等职业学校和5所高等职业院校进入国家示范校项目建设行列,国家级和省级重点中职学校分别达到58所和118所。
五是全力推进高等教育质量提升。加大重点学科和创新平台建设力度,加快高水平大学建设,支持高校建设一批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支撑作用的重点学科、特色专业、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提升高校科技创新水平和服务社会能力。2011年启动了占地近1万亩的高校新校区建设,并出台关于土地、资金筹集、费用减免等方面的一系列优惠政策,今年秋季新校区基本竣工。加快了高等教育整体水平提升和“人才强省”战略的实施。
三、提高教育服务经济社会能力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既是教育自身价值的重要体现,也是教育与经济社会良性互动的必然要求。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在山西设立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使山西转型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要用好这个大平台、大政策、大机遇,在生产力层面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深化配套改革、创新体制机制,使山西经济形态、社会形态、自然形态特别是人的全面发展发生显著变化。在发展方式上,实现粗放高耗增长向集约绿色发展转变;在发展定位上,实现煤电基地向综合能源基地和现代产业基地转变;在发展方向上,实现资源大省向经济文化强省转变;在发展动力上,实现资源依赖向创新驱动转变。加快构建与资源型经济转型相适应的资本市场。加快实施十大企业“双千亿工程”,支持优势大型国有企业尽快跨入世界500强。实现这些目标都离不开教育、离不开人才的支撑。
教育要服务转型,着力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贡献。义务教育通过布局结构调整,推动均衡发展,服务和促进全省市域城镇化的进程;职业教育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广泛开展工学结合、订单培养,送教下乡,送教下矿,满足产业发展对高技能、实用型人才需要。高等教育要充分发挥教育智囊团、思想库的作用,打造特色和优势,推进协同创新,推进校企合作和产学研用结合,产生一批科技创新成果并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形成覆盖全省城乡、满足全体社会成员学习需求的终身教育体系。要牢固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和质量观,大力推进人才培养体制、办学体制、管理体制、保障机制等方面的系统改革,使山西尽快进入教育强省和人力资源强省行列,不断提升教育服务山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第三篇:学习贯彻教育规划纲要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
=
学习贯彻教育规划纲要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 根据2011年全县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教育局党委把学习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作为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有利契机,大力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活动。
一、分层推进学习活动
一是抓党委中心组学习。教育局党委集中安排了一次专题学习,认真研读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教育规划纲要》材料汇编,充分交流学习心得体会,研究讨论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的具体措施。二是抓党员干部的学习。召开全县教育工作会议,全县中小学校校长、优秀教师、模范党员代表千余人参加会议,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马财作 了题为《脚踏实地抓管理,聚精会神谋发展》的报告,对深入学习全教会精神,扎实推进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明确的要求。要求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先行一步,带头学习,带头作辅导报告,推动广大党员学习,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各基层党组织采取座谈会、交流会、报告会等多种形式,按照学习原文、专题研讨、撰写心得、畅谈体会、学以致用的“五个步骤”组织学习活动。坚持集中学习与分散自学、党委培训与支部学习、传统手段与现代传媒、榜样激励与警示教育、理论学习与指导实践“五结合”的学习方式,学
深学透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确定的战略思想和科学理念,引导党员领导干部坚持用全教会精神武装头脑,统领学校办学思想和办学理念,切实发挥好学习型党组织在方向把握、工作谋划和事业推动中的重要作用。三是抓好教职工的学习。教育局党委组织全系统教职工着重对全教会提出的战略思想和科学理念进行深入学习,做到理解深,领会透,引领广大教师进一步高站位、高定位,努力把握我国教育发展的新理念、新趋势、新任务和新使命,以更高的标准整合以往的学习成果,不断丰富学习型党组织的内涵建设。各中小学校党总、支部充分利用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中各种有效载体,组织广泛开展了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方法大讨论活动,紧密联系实际,融会贯通,学以致用,使党员及广大教育工作者找准努力方向和工作重点,以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推动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二、多种方式加大宣传力度
教育局党委在教育信息网站及时报道党委及基层党支部开展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活动动态,各基层党组织充分运用黑板报、标语、校报、广播站、校园网等各种宣传媒介,采取师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大力宣传全教会的重要精神、主要内容和基本要求,宣传党中央国务院发展教育事业、推进教育改革的方针政策,把广大师生员工的思想统一到中央精神上来。深入宣传《纲要》重大意义,详细解读《纲要》提出的指导思想和工作方针,深刻阐释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点任务和重要举措,为全面推进湟中教育教学改革,促进学校的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凝聚
共识,聚集力量。在全系统广大教师中营造重视、关心、参与和支持教育改革发展的良好氛围。
三、联系实际抓好“四个结合”
教育系统党委要求各党总、支部坚持把学习宣传《纲要》与学校的发展实际、发展形势和发展需要相结合;与学校当前正在开展的“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创先争优活动”相结合;与进一步巩固提高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成果相结合;与抓好学校的日常工作相结合,突出重点,统筹安排,把学习宣传《纲要》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教育引导广大师生员工以更加良好的精神状态、更加扎实的工作作风、更加优异的工作实绩推动学校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第四篇:贯彻《教育规划纲要》努力实现学生减负
贯彻《教育规划纲要》,努力实现小学生“减负”
——推进素质教育从减负增效入手
摘要:俗话说得好: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应有一桶水。现在,知识信息正高速发展,教育系统的新事物也是层出不穷,如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利用,多媒体的制作,软件的开发等等。教学方法更是不断优化和创新,具有其先进性。所以,教师得不断学习充电,吸取先进的教学思想和手段,提高自身素质和教学能力,为高效率的教学创造自身条件。
关键词:减负 增效 提高教学效能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正式向社会颁布以来,我校多次组织全校教师进行学习讨论。在讨论中,大家认为,贯彻《教育规划纲要》,努力实现学生减负学校可以有所作为。特别是我作为一个学校的校长,能够也更应有所作为。
一、学生“减负”老师要“加压”
——调查:中小学生两大负担
负担之一:学习要求超纲
为了应付各种各样的考试,教学超纲现象甚为严重,掠夺式开发已经形成惯例。中小学生的奥数题,即使大学教授做一个礼拜也交不了卷,竟然也给中小学生做;奥数获奖者校校抢,这给一些学生造成很大心理问题。为什么还要学奥数?因为数学考试总要有一到两题的奥数题,而这些题目正是“一决雌雄”的题目。还有英语、数学的教学要求也是层层下放,层层加码„„程度之深已远超学生所能接受的范围。
负担之二:心理压力过大
现在考试名目繁多,频率极大,月考、期中考、期末考,抽考、调研考、„„学生成天在考试中,精神几乎要崩溃!很多教师的教学方式就是考什么教什么,而学习差的学生往往成了教师的出气筒。一个关系民族基业的教育减负课题虽然是旧话重提,却依旧沉重。
——调查:学生、家长、老师都很累
学生:我已经不会“玩”了!
学生的负担重不重?看看孩子肩头沉甸甸的大书包便知晓答案。记者曾用弹簧秤称过他们的书包,一般10斤上下。据调查,一个三年级的孩子的课外作业,常常做到晚上9点钟。临近考试,语、数、外老师各发一张试卷,至少还要延长一两个小时。孩子睡得晚,却起得早。
家长:老师都干什么吃的!事实上,家长对这种压力也是感同身受。老师每天通过“家教通”向家长发送各类指令,例如:去新华书店买一本教辅资料;让孩子在家预习某个课题,家长检查并签字„„这都是压力。一位家长怒言,这些在校就能完成的工作量转嫁给家长,老师干什么吃的?!
除对“晚睡早起”颇有意见外,学校放学过早,家长同样有压力。其次,孩子的课外作业多要辅导,家长下班吃完饭大约是7点,这意味着从放学到饭前的这段时间没有充分利用。这种作息时间本身就缺少科学性,更缺少人性化。
对这份压力,老师同样有苦要诉。一位多年从事一线教学的教师介绍,目前中小学教师在正常的教学工作之余,还要参加政治学习、业务学习、集体备课等活动。这样一来,备课和批改作业等工作就要靠加班来完成,多数情况下下班回家还要加班一两个小时,“说我们是披星戴月一点也不夸张。”工作压力大,心理压力也不小,所有的教师都面临考试排名压力。
二、“减负”不如“科学制定学习量”达到“减负增效”
“我们喊‘减负’喊了很多年,其实我们对‘课业负担’本身就缺乏科学的认识。”我们认为,“负担”这个词太消极了,学习知识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必需的养分之一,不能把什么都当成负担。如果我们用一些积极正面的提法,“科学制定学习量”,可能效果会更好。“课堂上同样的内容,老师教的方法不同,学生学习效果就不同。”我们认为,如果老师教学得法,学生学得轻松、有趣,学得活,学得好。反之,学生学得吃力、枯燥,师生负担都重。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减负”老师反而要加压,要腾出更多的时间去钻研教材教法,下功夫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教师转变教学思想是切实做好“减负增效”的根本。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培养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符合当今社会发展潮流的有用之才。有的教师一听说要“减负增效”,认为这是矛盾之想:又要马儿好,又要马儿不吃草。这行吗?我说:这想法不正确。我们是要让马儿吃好草,而不是不吃草。“好草”从哪里来?当然从教师那里来。要教改,首先要在教学思想上转变过来。教师的职责不是把课本、教参上的文字重复讲出来,让学生听明白,不出错误;不是让学生死记硬背,搞“题海”,使学生成为缺乏创新的低能者。教师应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及时恰当地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的思维活动过程达到完整。也就是说,教师是要塑造灵魂而不是禁锢灵魂。只有教学思想转变了,才能做到设计出先进的教学思路,即不只是给出结论,而是更注重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才能切实做到“减负增效”。所以,面对课改新形势,我们应该及时地转变教学思想,教学观念,确立正确的教育思想,不断地探索追求,让学生真正吃到“好草”,消化吸收,健康成长!
2、教师给自己加压是减负增效的前提。
“减负增效”的教改精神实际上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提高课堂四十分钟效率,培养学生的各种素质能力。
提高课堂效率是一项复杂的工程。首先是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和业务能力。俗话说得好: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应有一桶水。现在,知识信息正高速发展,教育系统的新事物也是层出不穷,如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利用,多媒体的制作,软件的开发等等。教学方法更是不断优化和创新,具有其先进性。所以,教师得不断学习充电,吸取先进的教学思想和手段,提高自身素质和教学能力,为高效率的教学创造自身条件。
提高课堂效率其次是备课上下功夫。备课,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教师在备课上应多研究,多斟酌,多进行教学探索。有句话说得好“不打无准备的仗。准备充分,对一堂课的教学思路,教学逻辑清晰可见,教学目标明确无误,是高效率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为此,教师应花几倍于一堂课的时间和精力去备好一堂课。
3、教师上好每一节课是减负增效的关健。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备好课不等于能上好课。备课中的主角是教师本身,而上好课的主角是师生双方。上课如演戏,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教案是剧本。有了好的剧本,好的导演,好的演员,这出戏才演得好。若光有好剧本,导演平庸,演员散慢不用心,这戏肯定演砸。上好课除了课前的充分准备以外,课堂上还要把握好。
4、教学手段灵活多样和综合利用。
任何事作都应一分为二地看待,我们一方面要应用电化教学手段,另一方面也不能忽视传统教学手段的应用。
三、当堂作业是减负增效的重要措施。
课后做作业,学生虽然完成了,但有一部分学生是抄抄了事。教师批改后不能所馈到真实信息,学生也没有起到巩固练习作用,课后作业成了一道虚设的工程,费时费力无效果,且形成恶性循环。现在为了真正地能反馈到学生掌握和应用知识的程度,同时为了真正地减负增效,教师可以尽量留一些课堂时间(一般5~15分钟)给学生用来完成作业。教师同时巡视、察看学生当堂的作业情况,获得正确反馈并可及时纠正学生错误的认识,学生也会最大限度的自己开动脑筋考虑问题,独立完成作业,真正做到“做有成效”。课堂上作业后,课外可以少布置或布置一些思考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让学生没有那种课业负担的心理,反到有一种意有未尽的感觉,激发他们再学习,培养课外阅读的兴趣。
四、认真批改作业和及时评讲、辅导是减负增效的重要环节。教师应及时批改课堂作业,决不能拖拉,以获得及时信息进行评讲和纠正典型错误。存在问题多的个别学生可以进行个别辅导,让他们真正搞清课堂上应掌握的内容,这样才能消化下一节课的内容;若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可以找一个时间或在下一节课5分钟的复习时间里去重点复习。若能长期地坚持这样做,定能形成良性循环,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定能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和教育质量。
五、激发学生兴趣很关键
中国教育学会会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顾明远指出,学生减负的关键是要对学生的负担正确理解。造成负担的确与目前的考试制度有关,但也与教学方式和学习内容有很大关系。如果考试和学习的知识需要死记硬背,学生负担就会很重。如果学习内容能够激发学生兴趣,学生就不会感到负担很重。
六、开放性作业是未来作业的趋势 谈到“减负”,大家首先会想到中小学生们起早贪黑、似乎永远也做不完的各种作业。我们学校为学生布置一些开放性的作业。一来降低孩子作业的量;二来解决因材施教的问题;三能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比如,老师在布置作业的时候,可以根据孩子课堂上出现的问题和掌握的不同程度,留必做的和选做的作业,这样学生可以根据不同情况来练习巩固所学知识,其实就是作业分层来留来做。再如,可以根据学业的需要布置一些开放性的信息收集的作业,比如查阅资料、阅读书籍等等。还有一些体验类、实践类的作业,比如做家务、手工制作等;以及一些小的调查研究类的作业、实验报告等,就某个问题或话题,进行调查分析,得出相应的结论结果。这种研究性学习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动手、动脑和实践水平,将是未来作业的一个趋势与方向。几年来,一小有效实施“减负”举措,践行了“涵养良好习惯,享受幸福成长”的办学理念。使学生受益,也受到家长的欢迎。教育是一件不易的事情,但只要我们教育遵循规律,用心和坚持,定会有所作为。
贯彻《教育规划纲要》,努力实现小学生“减负”
——推进素质教育从减负增效入手
魏
红
东营市胜利孤岛第一小学
2011年3月11日
第五篇:认真学习《教育规划纲要》 全力推进现代学校建设
认真学习《教育规划纲要》 全力推进现代学校建设
陈 福 2010年10月14日
在新世纪第二个十年到来的时候,党中央、国务院召开了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为未来10年教育改革发展描绘了蓝图、指明了方向,是我国教育改革发展史上又一个新的里程碑。《教育规划纲要》体现了国家意志,回应了群众关切,是一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纲领性文件。我们要认真学习,结合学校的实际,抓好贯彻落实。就学习《教育规划纲要》的几点思考与教师交流如下。
一、站在新的历史起点精心谋划现代学校建设的新十年
谋划新发展,加快学校改革发展步伐,这既是学校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大现实课题,也是学校发展的又一次历史机遇。我们必须以世界的眼光和前瞻的思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谋篇布局,做好学校发展的顶层设计和系统规划,目前部分教师已提交了自己关于学校发展的设计,还有一些老师结合学习的推进应尽快参与到学校规划中来。
我们应从更宽的视野深刻认识教育发展面临的时代特征。教育在党和国家事业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强国必强教,强国先强教。从更新的角度深刻认识经济社会发展对教育的新要求。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在更长时期内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根本、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发展与支撑举足轻重。教育必须面向未来,必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和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要求。从更高的层面深刻认识中央对教育工作的新部署。《教育规划纲要》内涵丰富,有很多新思想、新理念,我们要深刻领会中央关于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战略主题,坚持“20 字”工作方针,围绕“两基本一进入”的战略目标,落实改革发展的重点任务和重要举措,坚持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把促进公平和提高质量作为两大重点,把优先发展和改革创新作为两大保障,推动现代现代学校建设的更大跨越。
认识决定方向,使命决定目标。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校必须从世情、国情的深刻变化出发,站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创新型国家的高度,全面审视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新变化,遵循教育规律,始终把人才培养作为学校的根本任务,以培养面向世界的现代中国人为目标。谋划决定出路,战略决定未来。做到早谋划、早主动,抢占发展先机。
二、以现代学校的人才培养使命强化办学理念
发挥优势,育人为本。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育人为本是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教育规划纲要》再次强调,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将奠基孩子的幸福人生作为我校的工作目标。为此,工作中,我们要毫不动摇地坚持以教学为中心,把主要精力放在教育教学上。教育科研要与教学互动,与创新人才培养紧密结合,把我们多年创建现代学校取得的成果和以信息技术为突破口的科技教育优势,逐步在教育实践中转化为人才培养的优势,使学校开展的各项工作最终落实到人才培养上来。
明确目标,全面育人。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的工作观,立德树人是学校的根本任务,核心是要贯彻好“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育人观,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面对我国未来的发展,特别需要加强对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培养学生勇于担当的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着力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批判思维能力,帮助学生形成追求真理、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这就要求我们的一切工作要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服务,拓宽学生的教育实践基地,创新学生实践内容与方法,寓国际生态教育、习惯培养等于主体性教育之中,引导学生有爱心、习惯好、知礼节、会创造,涵养大气品格,践行责任人生。
教学改革、突出育人。教育教学的关键是更新教育教学观念 核心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目的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要树立全面发展观念、人人成才观念、多样化人才观念、终身学习观念、系统培养观念,以观念的转变和理念的更新带动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化。要注重因材施教,根据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最大限度地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深化“一主二合三分”教学模式的研究,注意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使我们的教育真正适合学生。
教师天职,教书育人。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要学高身正、敬业树人,把培养学生作为事业来做,把关爱学生作为本能来要求,不仅要注重教书,更要注重育人;不仅要注重言传,更要注重身教;做好教学和科研工作。教师教育学生,一是知识,二是方法,三是品格习惯,其中品格是最高层次,要将爱国精神、事业心、责任感、团队意识、认真刻苦等品格,融入每堂课、每个课题、每个活动,甚至每次开会和谈话。二实验的教师要努力成为具有教育智慧的学者、人格修养的楷模,做现代的专家型教师,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三、以高质量有特色现代化为主线突出学校发展主题
高质量、有特色、现代化是我们多年来工作的一条主线,也是“十二五”乃至更长一个时期学校科学发展的战略思想。在稳定办学规模的基础上更加突出提高质量。质量是教育的命脉,是学校发展的永恒主题。今后五年,学校改革发展最核心的任务、最鲜明的特征就是提高质量。我们要始终强调“质量兴校”的观念,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统筹质量、特色、成效协调发展,以一流的教师、一流的教学、一流的科学研究和管理等,让每一个学生在学习的全过程中都可以接受到高质量的教育,这既是质量为本的保障,更是学校内涵发展的要求。我们贯彻落实科学的办学观,从一定意义上说,也是坚持科学的质量观。今后,我们要积极探索和完善教育质量标准体系、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教育质量监测体系,建立以提高质量为导向的现代学校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把学校资源配置和工作重点集中到提高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上来。
在准确把握定位的基础上更加强化办学特色。特色是我校走“内涵提高、特色强校”发展之路,既是学校多年来办学的经验,又是我们需要长期坚持的既定方针。现在,学校已经确定现代学校建设的特色定位,这就要求我们深入挖掘现代学校的内涵,抓住现代学校的现代性、人本性、科学性、创新性、发展性、独特性等特征,在理念上引领、科学设计目标、加强现代环境建设和课程建设、突出教学中心、搭好活动平台、注重现代教师队伍培养、建立现代学校制度,同时将幼小衔接工作引向深入。
四、以现代学校的体制机制改革增强办学活力
教育要发展,根本在改革,体制机制改革既是教育事业改革的难点和关键,又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6大改革任务、10个重大项目、10项重大改革试点。我们必须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坚决破除不利于教育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不断探索和推进中国特色现代学校制度建设。
系统推进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学校治理结构,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现代学校体制机制。要依法完善学校章程,逐步形成依照章程规定管理学校的机制和氛围。要大力推进学校民主管理,加强教职工代表大会、少先队代表大会建设,发挥工会、共青团、家长委员会等群众团体的作用,确保各项重大决策都能充分听取广大师生员工的意见、反映师生员工的意愿。要进一步完善全员聘任和岗位管理制度,实施精细管理与人本管理相结合,确立科学的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学校要以开放的胸怀,吸纳家长和社会的教育资源,以义工、“三结合教育委员会”等多种形式参与学校管理,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五、以现代学校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彰显学校品格
学校是文化传承交流的纽带和思想观念创新的源头。学校文化作为一所学校赖以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撑,沉淀着学校的精神内核和学术传统,凝聚着学校的办学力量和办学追求。《教育规划纲要》指出,要积极推进文化传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先进文化。我们必须坚持在学校文化传承中进一步培育学校文化,促进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融合,彰显学校的理想意志和创新品格。
在实践中把握学校文化的本质规律。学校文化的显著特征是具有极强的渗透性、连续性和辐射性,能够以无形的意识、观念及氛围,潜移默化地影响校园中有形的存在,深刻作用于学校发展和师生的学习、工作与生活。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坚持价值领导,坚持学校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齐头并进。深化创建现代学校,奠基幸福人生的理念,结合学校发展的历史积淀和个性特征,凝聚师生的智慧和力量,培育二实验特色的“底气、文气、大气、正气”的精神文化品格,进一步强化学校文化传承的基础性地位,提炼和培育学校一脉相承的核心价值理念,包括二实验精神、办学理念、校训、校风、校歌、学风,以及发展战略、人才培养目标、管理理念等,充分发挥学校文化的凝聚、激励、导向和保障作用,让一砖一石皆有情,一草一木楷书育人。
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做好学校谋篇布局工作,使命崇高,责任重大。我们全校上下要认真学习,切实担当起现代学校建设与改革发展的历史重任,立足新起点,瞄准新目标,持之以恒抓好落实,努力开创学校改革发展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