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教育强省”续谈

时间:2019-05-14 01:08:2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建设教育强省”续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建设教育强省”续谈》。

第一篇:“建设教育强省”续谈

“建设教育强省”续谈

编者按: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教育强省的决定》是一个内涵科学丰富、体系严谨的纲领性文件。文件发布之后,不仅在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也引起了一些专家学者的高度关注。本期我们刊发了部分学者和教育管理人士对这部文件的解读,他们的解读有助于读者更深入更全面地了解这部纲领性文件的精神实质。

下一期我们将邀请一线教师来谈一谈“建设教育强省”教师的职责合作用。

关于湖南教育强省 战略若干问题的思考

胡和平

2007年8月24日,《中共湖南省委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建设教育强省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下发;8月30口,湖南省委省政府召开争省建设教育强省工作会议。在会议与《决定》中,明确剔除了把湖南建设成为“教育强省”的目标。

关于“教育强省”的解读

“教育强省”的语法

从语法结构解读“教育强省”,有两种解释:一是偏正结构,即教育的强省,意谓把湖南建成一个教育规模与质量的大省、强省;二是动宾结构,即以教育强省,意谓用教育的手段、途径强大湖南省。不论作何解读,“教育强省”的终极追求是湖南经济社会的发展,富民强省,建设一个富裕和谐的湖南。

湖南“教育强省”的内涵。

《决定》指出:湖南将通过10年左右努力,使教育发展的主要指标居全国前列,支撑和保障教育发展的指标达到全国平均水平,教育综合实力进人全国先进行列;基本形成完备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建成教育强省。到2010年,全省学前三年教育毛入园率达到70%;义务教育完成率达到95%,其中有学习能力的残疾少年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75%;中等职业教育学校与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大体相当,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85%;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到175万人,毛入学率达到27%;新增从业人员受教育年限达13年以上:80%的义务教育学校达到合格学校标准,教育信息化达到全国先进水平,公办学校择校现象得到有效遏制,初步实现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腱;建成若干所高水平大学、全国示范性高职院校、技师学院和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重点学科、特色专业。到2015年,全省学前三年教育毛入园率达到80%,义务教育完成率达到98%,其中有学习能力的残疾少年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85%: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0%,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0%;新增从业人员受教育年限达15年以上。

湖南实施教育强省战略的经济与现实基础

作为中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湖南省,提出教育强省这一战略举措不仅使湖南人民欢欣鼓舞,也使中部乃至全国各省区感到振奋。正如教育部长周济所说,“这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贯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重大举措。此举为中部地区带了个好头,对促进中部崛起具有重要意义”。但教育是需要投入的,必须以一定的经济社会发展为基础的。

湖南省经济发展现状。

湖南省是中国中部欠发达的省份,2006年经济总量在全国排名(小含港、澳、台)第13位,年增长率并列(与湖北省)第21位,人均GDP列第20位。据《2006年全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6年年末全国总人口为131448万人:初步核算,2006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209407亿元。当年人均GDP达到15930.79元。湖南省人平GDp低于全国平均4100元。

湖南教育现状。

教育强省,首先看高等教育。湖南的高等教育在学校数晕上有111所,仅次于江苏(118所),列第2位。高等教育在校人数本专科生83.1万人,研究生在校人数3.87万人,在全国列笫8位。1993年2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同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及国务院《关于的实施意见》提出:为了迎接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面向21世纪,要集中中央和地方各方面的力量,分期分批地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专业,使其到2000年左右在教育质最、科学研究、管理水平及办学效益等方面有较大提高,在教育改革方面有明显进展,力争在21世纪初有一批高等学校和学科、专业接近或达到国际一流大学的水平。这就是著名的“211工程”。目前,全国已有106所学校列入,我省的中南大学、同防科技大学、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进入这一行列,在学校数量上继北京、上海、江苏、湖北、陕西、广东、四川之后,与辽宁、黑龙江并列第8名。1998年12月24日,教育部决定在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重点支持部分高等学校创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这一决定在教育系统内部称为“985工程”。迄今为止,全国已有38所高校列入这一工程计划,我省的中南大学、国防科技大学、湖南大学进入这一计划,在学校数量上继北京(8所)之后,与上海、陕西并列第2名。在武书连教授的2007年全国100强大学排名中,中南大学、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湘潭大学进入前100名,评估得分累计132.85分,列11位,据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的2006年中同人才发展报告,湖南省的人才竞争力列全国第12名。但考虑到湖南是一个人口大省,从人均角度分析高等教育资源占有率,湖南应是中等偏下水平。

再看湖南教育的整体水平。2007年初,为了对湖南教育发展的总体水平作出基本判断,湖南省教科院教育科学研究所精心研制了“全国各省市区教育竞争力指标体系”,在这个指标体系的伞部22个二级具体指标中,在全国排名15位以前的有7项,而影响湖南进位并排在全国第15位以后的指标有15项。

湖南教育强省战略崛起的可能性

强有力的政府作为。

教育的发展必须以经济为支撑,但教育与经济并不一定是均衡发展的,在经济欠发达的情况下也能办比较发达的教育。中国经济在经历持续快速发展之后,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基础。过去很多想办而办不了事现在也能办了。湖南省委省政府把教育放在优先位置上,“是全国惟一一个由省党代会作出建设教育强省决定的省份”。并且出台了几条刚性措施:一是依法确保财政性教育投入。“十一五”期间财政预算和决算时,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每年同口径提高1至2个百分点,其中省本级预算内教育经费,在保证因政策变化而增加的教育支出之外,每年年初预算比上年递增20%,午末省财政超收部分按相同比例安排教育经费。二是拓宽教育经费筹措渠道,新开征地方教育费附加,明确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安排一定比例用于教育。“据初步测算,今后几年全省上下可望筹措350亿元的经费,基本满足建设

教育强省的需要”。三是建立教育强市州、强县市区评估与督查、奖励机制,并将建设教育强市州、强县市区列入考核党政主要领导干部政绩的重要内容,有了政府的强力作为,教育强省就能落到实处。有了“欲之南海”(教育强省)这个决心,并口付诸行动,就一定能实现目标。

厚重的湖湘文化底蕴

教育是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对于教育而言,文化的影响比经济的影响更直接。湖湘文化的本质特征是经世致用,敢为人先。湖南自古地灵人杰,人才辈出。近代以来,军事人才更是群星璀璨,从魏源、陶澍、曾国藩,左宗棠、黄兴、蔡锷等人到毛泽东、彭德怀、贺龙,“中兴将相,什九湖湘”,“无湘不成军”。但将星闪烁似乎又给世人一个印象――湖南人只会打仗。国乱思良将,在国难当头之际湖南人才的投笔从戎表现出来的正是湖湘文化的经世致用的本色。在国泰民安的口子里,湖南相继出现了“文学湘军”、“出版湘军”、“电视湘军”、“体育湘军“。这种人才群体的应运而生,表现出了湖湘文化的灵动与务实。在我国经济建设的初级阶段,十多亿人口还没有解决温饱问题的时候,袁隆平院士用一粒种子改变世界,他培育的杂交水稻解决了十几亿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当我国的航天事业蒸蒸日上的时候,黄伯云院长以他的碳碳材料,一举夺得了空缺6年之久的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所有这些,使世人的目光再次投向了湖南。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的两院院士中,湘籍院士达86人,继浙江、江苏、广东、福建之后进入了院士数量的前五名。岳麓书院门前的“惟楚有材,于斯为盛”匾额当之无愧。厚重的湖湘文化,从来就注重教育,如果说湖南的教育曾经因经济的制约而一度滞后,今天新一届省委省政府教育兴湘,重振雄风,源远流长的湖湘文化一定会哺育出驰骋华夏的“教育湘军”。

新型工业化的自身诉求。

从根本上说,教育只是一个手段,经济、社会的发展才是目标。今年2月,省委书记张春贤在省工商行政管理局工作汇报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湖南省当前工作)“主线就是一条:富民强省、又好又快。……具体来讲,就是要加快‘两个转变’、建设‘三个强省’。‘两个转变’就是要从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转变,从农业大省向经济强省转变。‘三个强省’就是要建设经济强省、文化强省、教育强省。“依笔者理解,这“三个强省”是有主次的,文化强省与教育强省是为经济强省服务的。湖南是我国中部的一个人口大省,经济穷省,湖南的新型工业化需要人才的支撑。同时众多的人口尤其是农村人口也是制约湖南经济发展的沉重包袱。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无疑是把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力资源的最佳方式。教育强省是湖南经济腾飞的必然选择。从这个意义上说,湖南的教育强省战略不是基于决策者的个人行为,而是振兴湖南的长远战略之所在。

着力构建农村贫困学生就读保障体系

吴天锡

保靖县是国家级贫困县,也是“老、少、边、山、穷”县。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1666元,与全州农民人均纯收入相差100元,与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相差1452元。对于这样一个少数民族贫困县,如何建设教育强县,实现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时代需求,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呢?

加大贫困生救助力度。让每一个贫困生享受党和社会的温暖

全面落实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两免一补”政策。一是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自2006年春季开始,我们对全县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仅春季开学,就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445万元。二是为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我们为13093名贫困生发放了国家提供的免费教科书,免收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信息技术费203445元。三是为部分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在校寄宿生补助生活费。继续对全县范围内已确认为经济困难的在校寄宿生和已确认的特困生提供生活费补助,每生每年不少于100元,全县全年补助总金额不少于40万元,并逐年有所增长。2006年春季开学,我们就落实了3689名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住宿生补助生活费31万元。

继续实行计划生育“绿卡”优惠政策。对全县农村独生和两女结扎户在我县接受义务教育阶段教育的子女继续实行“绿卡”和低保户价费优惠政策,其中“绿卡”入学优惠标准为小学每生每期60元,中学每生每期100元;低保户入学优惠标准为小学每生每期90元,中学每生每期110元。通过落实此项优惠政策,切实解决了农村“上学难”的问题。

逐步加大对贫困家庭高中生、大学生的救助力度。从2006年开始,我们进一步拓展救助渠道,逐步加大资金投入,增加对贫困家庭高中学生、大学新生入学的救助力度。对高中阶段贫困家庭学生的救助每生每年不少于500元,贫困家庭大学生入学报名一次性救助3000元-5000元。特别是对苗族聚居的吕洞山区,全面实行政策倾斜,学生考入高中,家庭困难的由学校减免学费,应届高中毕业贫困生优先纳入贫困大学生救助范围,对升入本科院校的贫困大学生给予5000元以上的入学救助。

改善办学条件,为农村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一是提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公用经费水平,在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的同时,落实好省定农村中小学预算内生均公用经费,并逐步提高公用经费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让学生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二是建市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根据义务教育阶段农村中小学人数和校舍生均面积、使用年限、单位造价等情况,我们及时确定我县校舍维修所需资金,纳入每年财政预算,按规定程序分批拨付。三是巩固和完善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保障机制。年初编制财政预算时,对教师工资足额安排,不留缺口:按照国家统一标准按时足额发放教师工资,教师各种政策性津贴、补贴不低于县内公务员水平;为每个教师每月补发了60元误餐补贴,年底为每一个教师追加了一个月奖励工资;加快推进养老、失业保险、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小断改善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工作和生活条件,目前,全县在职中小学教师月平均工作达到1248元,高于州平均水平。

加快城镇中小学建设,为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提供就读保障

随着进城务工农民人数的进一步增加,农民工子女就读问题也逐渐摆上了我们的议事日程,据统计,进城农民工子女就读人数每年在700人以上。由于城镇公办学校学位十分紧张,只能容纳极少数农民工子女就读,绝大部分必须进人民办喜阳九年制学校和靠近县城的碗米坡镇太平小学就读,不仅不方便,教学质量也大打折扣。为此,在“十一五”期间,我们决定进一步加强

城镇中小学新建及扩容建设,计划增加幼儿教育、义务教育及高中教育阶段学位近6000个,为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提供强有力的就读保障。

关于教育公平的几点思考

黄家声

建设教育强省离不开教育公平。教育公平是指每个社会公民在享受公共教育资源时,受到公正和公平的对待。教育公平包括教育机会的公平、教育过程的公平和教育质量的公平。

教育公平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础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得好:“欲知明日之社会,还看今日之校园。”教育的基本功能之一,就是要通过教育提高全体国民的素质:教育公平的内涵就是每一个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并有机会接受平等的教育,也就是说,每一个人在起点、过程和结果上均享受到教育公平。

有思想、有远见的政治家都明白这一点:教育公平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公平。只有教育公平,才能从源头上促进社会公平;如果教育不公平,其结果是复制社会的不公平,甚至扩大社会的不公平一个人有没有接受教育,接受什么样的教育,决定着他的发展前途,没有受教育的机会,或者没有接受良好的教育,必将影响一个人的发展,这不只是人生的悲剧,更是社会的悲剧。

教育公平呼唤教育均衡发展

一是要在政策下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要进一步完善教育经费投入的保障机制,认真履行政府提供教育公共服务的职责,要将教育债务纳入政府的整体偿债计划之中,保证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需求。要不断改善办学条件,缩小城乡之间、学校之间的差别,从而实现办学条件上的相对均衡。二是要强化学校的管理。学校要牢固树立“做学生喜欢的老师,当社会敬佩的校长,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理念,坚持依法办学,科学管理,切实提高教育质量,从而确保教育教学管理水平上的相对均衡。二是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教育的均衡发展。发展教育不能搞平均主义,要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尽可能地把教育水平低的地区的学校扶上去,尽可能地让优质教育资源不断扩充,在发展中求均衡,在多样化中求均等,在形成特色中提高水平,从而形成高层次的整体协调发展。四是要合理部署教育发展规划。在对生源人口研究的基础上,制定符合本地区学校办学条件基本要求的规划。特别是要落实各项政策,切实保障弱势群体学生接受公平教育的权利,如农民工子女就学的问题,义务教育阶段“两免一补”工作等。

教育公平需要理念上的创新

教育公平需要创新教育模式,改革教育制度。教育公平并不等于接受教育的程度、学校教育的内容都一样。对学校、教师而言,教育公平就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培养创新型人才,片面追求高分数,片面追求升学率,不是教育公平;千军万马挤高考“独木桥”,更谈不上教育公平。

教育公平是一个动态的公平。教育公平并不是“损有余以补小足”,我们不能用“一刀切”的办法来促使学校的均衡发展,不能用牺牲优秀学校来促使薄弱学校的发腱。在坚持教育公平这一价值原则的同时,我们必须承认现实中的教育差距,有差距并不要紧,关键是怎么看待和怎么认识这个问题。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我们有责任也有能力缩小这种差距,不让这种差距阻碍教育发展和社会公正。

教育公平首要的是义务教育的公平。要构建义务教育宏观监测系统,及时为义务教育差距提供预警:对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办学条件、教育管理和教育质量进行动态监测,客观反映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义务教育的实施水平,以新课程改革颁布的各学科课程标准为依据,建立教学质量基本标准。

幼儿教育发展中几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易灿华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重视学前教育。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教育强省的决定》,也明确了学前教育在教育强省中的基础性地位。这为我省幼儿教育事业的大发展提供了历史性机遇。但当前,幼儿教育还存在一些实际问题,急需解决。

目前,幼儿园办园规范化管理欠缺,无证经营的小幼儿园虽然达不到安伞、卫生保健、教育教学等方面的要求,也批不到办园许可汪,却照样经营。这就给孩子的成长以及牛命安全带来了隐患。随着幼教事业的发展,社会力量办园越来越多,幼儿园外观条件好了,但有的举办者却以盈利为目的,个别幼儿园为了节约成本,降低幼儿伙食标准,或者检查、开放时吃好点,平时却不准家长进去看;有的幼儿园收费很高,但教师的工资很低,还不给教师买保险,教师不能安心工作,流动大。某些幼儿园为了赢得生源,迎合家长的要求,没有按照幼儿教育规律和《幼儿教育纲要》办园,搞提前教育,超前学习,将小学学习的内容下放到幼儿园,孩子们成天背古文、古诗,同家还要写字做算术,没有完成“作业”要受罚。幼儿教育工作者都知道,孩子在幼儿园里的这二年是人生奠基期,在幼儿园主要是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开发孩子的多元智能,为人小学打基础。而很多的家长,望子成龙心切,总是将自己的愿望强加在孩子身上,想在孩子身上去实现自己没有实现的理想,以会写多少字,会背多少儿歌,会做多少算术题来衡量孩子是否聪明是否有出息,因此盲目地向幼儿园提出各种学知识的要求。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向家长宣传新的教育理念,新的教学方法,而不能为了生源迎合家长的要求,做违背教育规律的事情。

在幼儿教育中决不能光重视幼儿技能技巧的培养,忽视各种能力、兴趣的培养。一个幼儿园经常举行唱歌、跳舞、绘画等比赛,教师对如何培养幼儿的技能、技巧也能一一道来,而对于如何去培养幼儿的能力和兴趣,却没有多少设想和方法。其实,无论从社会对幼儿教育的要求,还是从幼儿个体的发展看,幼儿教育必须正确处理智力和知识的关系,更加注重幼儿各种能力、兴趣的培养。幼儿教育应包含学习知识和发展智力两个方面。以学习知识代替发展智力,甚至花费大量时间教孩子们认字写字,这显然足舍本逐未。

此外,幼儿园在聘用幼儿教师时,不能只看教师的知识、技能,只看他是否能歌善舞,而应多关注教师的教育能力。

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幼儿园的督查管理。现在,有些地方的教育部门没有专门的幼教负责人,只有兼管人员,而且他们工作多而杂,精力顾不过来,没有起到应有的职能作用。他们的工作重心往往放到了检查、督导示范幼儿园的工作上面,注重幼儿园上区级,市级示范园,而并没有重视幼儿园存在的各种问题。教育行政部门有必要加大幼儿园年审力度,每年的年审不是光审查证照,更重要的是要审查办园的质量,发现了问题,要发出整改通知,责令其限期整改。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教育行政部门的职能作用,促进幼儿园教育质量的提高。

第二篇:建设教育强省工作情况汇报

由省委、省政府组织的建设教育强省工作督查组来我区督查建设教育强省工作,这是对我区教育工作的新的检验和指导,更是对我区建设教育强区工作的有力鞭策和推动,区委、区政府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根据省委办公厅通知精神,现将我区建设教育强区的有关工作作如下汇报:

一、基本情况

娄星区现辖4个乡3个镇7个街道办事处,共有230个村(居)委会,总面积430平方公里,总人口43万(以上均含开发区)。全区现有普通中小学校69所,其中完全中学3所,普通初中11所,小学55所,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7所,幼儿园53所(其中民办幼儿园51所),在校中小学生43069人,其中高中9054人,初中12016人,小学21999人。全区在职在编教职工3049人。

二、具体做法和主要成绩

(一)明确奋斗目标,认真贯彻落实教育强省工作会议精神

去年8月和10月,省、市相继召开了建设教育强省、教育强市工作会议,为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认真贯彻落实会议精神,有效推进我区建设教育强区的各项工作。区委、区政府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是加强学习宣传,努力使会议精神深入人心。省政府建设教育强省和市政府建设教育强市工作会议后,我区召开区委常委会和政府常务会议,及时传达了会议精神。区委学习中心组先后两次组织学习相关会议内容,认真学习和研究了《中共湖南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教育强省的决定》、《中共娄底市委、娄底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教育强市的意见》等文件。区教育部门也组织全系统教育管理干部和广大教师进行了学习和研讨,努力让大家从大处着眼,以立足本区,领悟其精神实质。

二是深入调查研究,努力为教育排忧解难。区级领导干部一以贯之重视教育。区委、区人大、区政府、区政协领导经常深入学校,走访慰问教师和检查教育工作,调查了解情况,既充分肯定成绩,又分析困难,提出建议,同时提出工作任务,推进教育向更高目标迈进。区委书记王雄、区长陈明华多次到三中、八中现场办公,就三中创省示范高中和城区学校布局调整等工作作专项调研,听取教育工作情况汇报,现场拍板解决有关问题。去年以来,区人大和区政协领导也就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城区教育资源整合等问题,多次深入教育部门和学校进行调研,并形成了调研报告,向上级及本级党委和政府提出了教育发展与改革的建议和意见。

三是认真制定规划、科学谋划“十一五”教育蓝图。认真总结“十五”教育工作,积极谋划未来发展,以会议精神为指导,科学编制“十一五”教育发展规划。我们以省建设教育强省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围绕“完善体系,适应需要,发展健康,建教育强区,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 “十一五”教育发展总体目标扎实工作。今年,我们抓住区人大、区政协评议教育工作和全区加强机关思想作风整顿活动的有利时机,把总结提高与编制规划、推进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年内将征地40亩扩建娄底八中,规划征地50亩改扩建先锋学校,规划征地30亩改扩建碧溪学校等。

四是召开了建设教育强区工作会议。2010年7月8日,区委、区政府在经过几个月的精心准备之后,隆重召开了全区建设教育强区工作会议,区人大、区委、区政府、区政协等四大家主要领导和全区各部门单位党政主要负责人,分管教育工作的负责人,教育系统各学校校长、支书及市、区新闻记者共300多人参加了会议。在会上,区委书记作重要讲话,区人民政府区长作工作报告,并颁发了《中共娄星区委娄星区人民政府关于建设教育强区的决定》等文件。会议确定了奋斗目标,理清了发展思路,明确了工作责任,制定了奖惩措施,向全区人民发出了建设教育强区的庄严号令。会后,电视、电台、报刊、网站等新闻媒体分专题、多角度对全区建设教育强区工作进行了全方位宣传,建设教育强区迅速成为全区人民关注的焦点,成为家喻户晓的热门话题。

(二)加大工作力度,着力解决教育重点、热点和难点问题。

建设教育强区工作任务重,涉及面广。近年来,在区委、区政府及全区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区教育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奠定了良好的发展基础。

1、切实加强领导,努力形成共建教育强区合力

一是建立了教育统筹发展的领导与管理机制。区委、区政府充分认识教育肩负的历史使命,把教育作为提高区域创新与竞争能力和兴区强区的基础性、先导性工程来抓。为了确保教育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全区建立健全了领导与管理教育工作的“五项制度”:1建立了区委、区政府定期议教制度。对教育发展的重大问题,区委常委会、政府常务会均及时进行专题研究。今年,对城区中小学布局调整、教育经费的落实、教育环境的优化、办学行为的规范、教师编制的补充等教育工作进行了专题研究,并做出了相关决议。坚持做到教育问题优先研究,教育投入优先解决,教育基础设施建设优先立项。2建立了领导干部教育工作现场办公制度。区委、区政府领导均挂点联系一个乡镇或一所学校,经常深入学校和乡镇了解情况,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XX年年至2010年,区委、区政府领导先后在三中、八中、四中、先锋学校等现场办公多次。3建立了人大政协定期视察教育工作制度。人大政协每年确定不同重点,进行教育工作专项视察。4建立了区直部门定点支教制度。区直20多个部门和单位都对口联系一所学校,各部门负责人经常深入到所联系的学校开展调研,指导工作,帮助解决实际困难。5建立了教育督导评估考核制度。制定出台了《娄星区各乡镇街道办事处教育工作督导评估考核办法》,明确了各乡镇街道办事处政府(行政)教育工作的职责、义务和目标要求。坚持每年对全区中小学、幼儿园进行教育工作督导评估考核。全区党政领导对教育工作做到了思想重视、认识统一、规划清晰、投入优先、政策到位,形成了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其他领导配合抓教育工作的格局,为全区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可靠的组织保障和制度保障。

二是教育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我区教育内强管理,外树形象,积极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第一,大力整治校园周边环境。区委、区政府明确了相关职能部门的教育工作职责,如:区公安分局严厉打击了侵害学校师生权益的违法违规事件,加强了道路交通管理,区文化局下大力气,整治了学校周边的网吧、游戏厅等娱乐性场所,区卫生局加强了饮食店、商店的监管力度,严禁“三无”产品进入校园,区工商分局加强了对校园周边流动担摊的整治等。各部门既分工又合作,营造了教育发展的优良环境。第二,建立和完善了学校工作检查的准入制度。各职能部门进入学校检查工作,由区纪委统管,经批准后方可进入,杜绝了乱检查、乱收费、乱罚款等现象的发生。第三,严查教育乱收费,规范办学行为。我区把治理中小学乱收费工作当作整顿教育行风和党风廉政建设的头等大事来抓,成立了治理中小学乱收费领导小组,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教育系统行风建设,切实规范中小学收费行为的通知》,区教育局与各级各类学校签订了《治理中小学乱收费工作责任状》。教育收费工作公开、有序、群众对此满意。

2、加大教育投入,为建设教育强区提供经费保障

近年来,我区进一步完善了以政府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教育投入保障机制和教育经费管理制度,经费投入水平和经费使用效益明显提高,城乡学校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一是预算内教育经费优先保障。近年来,我区对教育的投入逐年加大,XX年财政总支出30133万元,预算内教育拨款7828万元,比例为26%;XX年年财政总支出43573万元,预算内教育拨款11001万元,比例为25.2%。XX年地方财政收入30882万元,XX年年地方财政收入43573万元,增长12691万元,增长比例为41%;XX年预算内教育拨款7828万元,XX年年预算内教育拨款11001万元,增长3173万元,增长比例为41%。XX年财政拨给教育公用经费为695万元,生均175元,XX年年财政拨给教育公用经费1137万元,生均267元,XX年年比XX年增长53%。XX-XX年年,全区累计教育投入3.2亿元,年均增长28%;今年上半年,全区教育支出5079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7.3%,达到了“两个比例,三个增长”的要求。二是专项经费确保足额到位。XX年,区委、区政府两次召开区委常委会,将历年拖欠的467万元城市教育费附加分两次如数返还给教育。XX年年城市教育附加应征收560万元,实征收560万元,全部用于了教育。中央和省、市对我区的转移支付资金为429万元,区分配到教育系统的资金291万元,占转移支付总额的68%。其中80万元用于危房改造。XX年上级下拨的教育专项经费为585万元,全额用于了教育。

3、改革用人机制,致力激活建设教育强区第一资源

教育发展的关键在教师。我区从刚性管理、和谐激励、人性关怀三方面入手,切实加强了教师队伍建设。一是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我区以庆祝教师节为契机,采取树立师德典型,聘请师德评议员,开展师德演讲比赛等形式,增强教师爱岗敬业的意识。同时,加强区监察、教育、财政、人事、编办等部门对教师队伍的管理,建立了规范教师管理的制度。二是抓全区师资队伍优化组合,进一步改革人员的录用、安置办法,促进人员的合理流动。XX年年,我区根据实际情况,公开从本科师范院校中招聘录用了10名高中教师和15名小学教师,今年计划招考70名,现正在组织报名,以优化师资结构,保障教育发展及教学工作的需要。同时,城区学校进一步加大了对农村学校的支教力度,XX年年共有26名城区优秀教师下到乡镇学校支教,加快了城乡教育的互动,促进了全区教育的协调发展。三是抓好教师的各级各类培训。XX年年,我区组织86名新聘任的校长及学校相关行政管理人员参加了上级部门举办的入门和提高培训;启动了全区首轮中小学班主任培训工程,全区900多名班主任参加了学习;举办了新课程培训,普通话和计算机培训,共计培训教师450多人次;完成了200多名中小学教师的资格认定工作。四是完善用人机制,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我区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了“校长负责制、教师聘任制、岗位责任制、结构工资制、中层干部竞聘上岗制”等用人机制,有效的调动了广大教师的积极性。XX年年,我区顺利完成了乡镇办事处学区的撤并工作,并成功接管了华达学校。五是确保教师待遇落实。全市教师基本工资做到了由政府统筹,纳入财政预算,按时足额发放到教师的专用账户上,20多年来无拖欠教师工资现象。XX年年,我区对教师的津补贴也作了适当考虑,保障了教师的权益,激发了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4、坚持教育公平,努力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一是加大农村合格学校建设力度。“十五”期间,我区以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和建设农村合格学校为契机、全区共完成农村教育基建投资5500多万元,新建扩建农村学校校舍12万㎡,调整撤并学校38所,改造农村学校危房7.5万㎡;现代教育技术装备投入3000多万元,农村中小学全面开通远程教育,乡镇中心小学以上均配备了图书室、实验室和电脑室。目前,全区各中小学校基本上设施齐全,校园安全整洁,绝大部分学校建成了示范性或规范化学校。下一步将继续推进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争取每个乡镇至少建成一所全日制寄宿制学校。二是加大城区薄弱学校改造力度。近年来城区学校人数迅猛增长,班额大大超员,学校严重“超载”,师资、硬件等超负荷运转,区委、区政府抓紧规划城区学校布局和建设,使学校建设适应城市发展和学龄上口入学的需要。一方面抓好现有城区薄弱学校的扩容建设。结合城市改造,在学校用地上给予倾斜,并将城市教育费附加用于城区学校扩容工程。目前正在抓紧推进八中和大科中心小学整合,先锋、碧溪学校改扩建等项目建设,积极扩大城区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另一方面,积极与市委、市政府协调,争取在近年内再新建1至2所新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学校,从根本上缓解城区教育资源紧缺的矛盾。三是规范办学行为,维护教育公平,XX年年,根据省市有关文件精神,解决了“校中校”不规范的办学行为,取消了各校的重点班,实验班,维护了教育公平,杜绝了择校择班的不正之风。全区所有义务教育阶段新生全部实行电脑随机编班,任课教师均衡搭配,班主任抽签确定班级。同时从严整顿招生秩序,严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举办任何形式的招生考试,规定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就近入学,划块招生,高中严格实行按志愿划线招生,招生秩序大为好转,基本上杜绝了争抢、买卖优质生源等不良现象。

三、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我区教育在发展中也遇到较多的困难,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教育负债沉重。由于财政比较困难,教育投入相对偏低。目前,全区教育总负债1.5亿元,其中义务教育“普九”负债达到6986万元,客观上制约了全区教育事业的发展。二是教育基础设施相对薄弱。在农村,特别是一些村小和教学点,学校内部配套设施还不够完善,离国家规定的标准还有较大差距,还不能很好地适应新课程实验的需要,少数学校甚至还存在安全隐患。在城区,主要是学位严重不足,班额普遍超大。近10年来,娄底城区中小学生数量翻了一翻,却没有新建一所公办学校,学校建设没有跟上城市发展的步伐,造成城区学校人满为患,严重影响了师生的身心健康和教育质量的提高。三是教师队伍结构不尽合理。城区教师缺编严重。城区现有学生24701人,按正常的师生比应配备教师2084人,目前,实配教师1624人,缺编460人。农村教师年龄老化,专业教师严重短缺。全区义务教育阶段教师45岁以上的占到35%,其中50岁以上占24%,且主要集中在农村,有些农村小学甚至已没有年龄在45岁以下的教师。从学科结构看,物理、化学、英语、计算机、音乐、体育、美术等学科教师短缺。在农村学校,普遍存在专业教师不对口的现象。四是教育发展环境还有待进一步改善。近年来,区委、区政府虽然出台了一系列为教育发展保驾护航的措施,但落实情况还不十分理想,仍有少数部门受利益驱动,还存在乱检查、乱收费、乱罚款现象。以上这些问题,与建设教育强区的要求不相符,与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不相符,是需要认真加以研究和解决的。

各位领导、专家,我们在履行政府职能、依法施教、实施“教育强区”战略、促进我区教育全面发展上做了一些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上级的要求比,与发达地区比,我们深知还有较大差距。我们将以此次督查为动力,以争创一流的精神,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不动摇,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努力推进我区教育和谐、持续、健康发展。

第三篇:机电学生党支部关于建设高等教育强省意见讨论稿

机电技术学院学生党支部关于建设高等教育强省意见讨论稿

时间:2013-10-16

地点:教学楼1403

参会人员: 辛鹤、刘金瑞、王绍骅、张宏博、鲍金龙、于潞野、王国杰、王蓓蓓、田林、李健楠、杨爽、吴杉杉。

主持:辛鹤 记录:刘金瑞

学习内容:中共吉林省委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建设高等教育强省的意见

发言人:

1.辛鹤:首先应该了解文件精神,关于培养专业技术型人才的几点想法,首先作为辅导员老师,应该了解所带专业的相关知识,将来能从事何种工作,为学生就业做到导向,千万不要盲目引导学生。

2.吴杉杉:应加大辅导员的培训力度,辅导员作为一线教师,应加强与兄弟院校,以及更高层次院校的交流,学习其他成功院校的经验,更好地提高管理水平及服务意识。

3.杨爽:辅导员服务意识要加强,应努力提高高素质师资队伍建设,以完善现代大学学生管理制度保障提供有力铺垫,为培养更高层次的技术人才创造有力条件。

4.于潞野:高等教育以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为宗旨,具体到我们的学生上要分类对待,对待男学生要让他们认识到自身的特点,以培养一线的员工为主;而对待女生上,要以她们的特点为基础,考虑到她们的就业较为困难,辅导员队伍要尽量培养她们学习知识的能力,以专升本重点扶持女生。使女生升学率得到提高,这样从长远的角度上讲会帮助我们就业率的提升,会招到更多的女生,综合我们学院男女比例。同时,我们的培养目标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学生更好的融入到社会实践中去。

5.张宏博:根据文件要求,在2020年高职高专院校“双师”比例要达到所占教师人数的80%,所以我认为做为辅导员我们应该加强自身素质建设,多参加一些培训,以提高自己,早日达到“双师”要求。

6.王绍骅:做好班级干部的培养工作,通过班级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鼓舞和带动落后学生,通过班级活动使同学养成团队精神,把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

7.鲍金龙:作为辅导员应该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加大思想政治建设力度,以身作则把自身掌握的知识,全面灌输到学生当中。

8:刘金瑞:作为辅导员应该把培养什么样的学生,怎样培养学生作为我们工作的重点,高职院校的学生普遍对学习兴趣不高,但是对就业比较关注的情况下,我们应通过自身讲授就业指导课的优势,使学生懂得你现在能做什么,将来能做什么?努力合理定位自己。

9.田林: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辅导员应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不只让学生们在学业上毕业,也要做到在思想上达到当代大学生的要求。辅导员针对学生的工作不光体现在日常管理上,更为主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独立健全的人格,以便于学生适应未来的就业。

10.李建楠:根据文件有关精神,强化科学管理。全面推进阳光治校,实行科学、民主管理。具体到学校,我们有必要对现有的信息资源进行整合。举例来说,辅导员无法直接从教务系统查询学生是否交齐学费和寝室费以及是否借书未还,如果将财务、教务、图书馆以及其他涉及学生的系统进行整合,将会使学校办事效率大幅提高,减少各部门人员的工作量。当然,有些系统,例如财务的系统可能涉及保密信息,但是可以考虑将其信息库中的非敏感信息进行共享。这样,学校的管理才会真正地体现科学化,对我校师生也是大有益处。

11.王蓓蓓:应充分利用大学生思想政治课和就业指导课,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就业观,做好就业前的准备,找准自己的工作定位,树立为社会服务的意识。

12.王国杰:应努力拓宽大学生的就业渠道,促进高校人才与科技优势更好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当前大学生就业比较困难的情况下,应及时掌握国家政策的大方向,积极鼓励学生自主创业,把优惠政策及时通知到位。

总结:机电技术学院学生党支部十二名党员教师,对文件精神进行解读,对自己所关心,所关注的事情发表了自己最真实的想法。在开会的过程中,同志们感受到了省教育厅对我省高校发展的决心。我们学院学生党支部的成员对学校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但同时,对我们学院来说,文件本身对我们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它要求我们发挥学生教与学纽带的作用,在今后的工作中,要以学生为中心,以教育为手段,达到树人、育人的目标。学院学生党支部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圆学生的“就业梦”,学院的“发展梦”,教育强省的“教育梦”,国家的“中国梦”。

第四篇:陕西建设高等教育强省问题及对策研究

陕西建设高等教育强省问题及对策研究

曾平等

1摘要:本文首先理清了高等教育强省的主要特征,在此基础上结合陕西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困难,探讨了陕西走向高等教育强省的思路与对策。

关键词:陕西;高等教育强省;对策

一、高等教育强省的主要特征

1998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完成好这一崇高使命,一方面需要高等教育遵循自身规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也需要良好的外部环境,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支持。

以《高等教育法》为指导,结合当前国际高等教育发展趋势以及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地区的先进经验,我们认为高等教育强省应具备三大特征:

一是贡献强。高等教育充分履行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社会职能,能够很好满足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社会和人民群众满意。

二是自身强。高等教育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完善的体系结构,高水平的师资队伍,科学的管理机制,良好的办学条件;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积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人才培养结构,教育教学改革成效突出,人才培养质量高;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能力强,与社会实现了良性互动;实现了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充满生机和活力;拥有高水平的院校、学科(专业)、大师(名师)和研究成果,特色优势明显;积极践行教育公平理念和教育的公益性质。

三是支撑强。高等教育具有良好的外部支撑体系与生态环境,能够得到改革、建设、发展必须的经费、政策等支持。

二、陕西建设高等教育强省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困难

1999年以来,陕西高等教育紧紧抓住教育大发展和西部大开发机遇,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产出了一批高水平科技成果,社会服务取得明显成效;形成了规模较大、结构比较合理的高等教育体系,改善了办学条件,提高了综合实力,高水平大学和民办高等教育成为陕西高等教育两大品牌;深化了管理体制和投资1本文是在《西部强省建设与陕西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调研报告》基础上修改而成,该课题组组长为曾平,成员主要有阎亚林、陆根书、陈鹏、王若梅等。

体制改革,加强了教育法规建设,增加了重点投入,形成了更有利于高等教育发展的外部支撑环境,以上方面为建设高教强省奠定了良好基础。

虽然陕西高等教育已取得长足发展,具备了较强综合实力,但受陕西经济欠发达、地处内陆西部、社会和高等教育处在发展转型期等诸多因素影响,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仍有许多问题和困难要解决,这些问题和困难主要包括:

(一)人才培养存在结构性过剩和短缺,科技研发还应更好适应社会需求,社会服务需进一步加强

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着结构性过剩和结构性短缺,省内急需的能源化工等人才供给不足,毕业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综合素养有待进一步提高。

在发展科学技术文化方面,缺少瞄准科技文化发展前沿、贴近国家和陕西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的原创性成果,高引用率论文和专利少,专利获得数和出售金额远低于北京、上海等兄弟省市,专利出售金额也低于云南和四川。

在社会服务方面,继续教育仍是传统模式,未走进社区;科研成果应用和科技服务项目少,明显低于江苏、浙江等兄弟省市;科技成果在陕西转化少,存在“墙内开花墙外香”现象。

(二)高教自身发展相对迟缓,优势地位面临兄弟省市的极大挑战

思想观念变革相对滞后。改革创新精神、合作服务意识、国际化理念弱于东部和沿海省市;对大众化必然带给高等教育的变化缺乏足够认识;教育公平意识、质量和特色意识还不够强。

教师队伍整体欠优。2006年我省普通高校师生比在全国居第13位,省属院校的教师缺口较大。新增年轻教师占教师总数一半以上,比例偏高;专任教师的博士学历比例不到10%,有国外留学、研究背景的教师比例偏低;在全国教学指导委员会等学术组织中担任各学科专业组长的领军人数偏少。从各校教学评估反馈意见看,亟需整体加强我省高校教师队伍的建设。

管理存在薄弱环节。省级教育管理缺乏宏观战略研究队伍和研究成果支持,校级管理缺乏研究学校自身的院校研究基础,一些决策缺乏系统的科学依据;资源配置需要进一步优化,尚未实现优质教育教学资源跨校共享;存在行政权力代替学术权力现象,学术研究缺乏良好的生态环境;教学管理需要健全质量保障长效机制,建立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适合学生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和环境,学科专业设置需要进一步贴近社会需求,形成集群效应,彰显特色优势。

发展欠协调使陕西高等教育优势正在面临兄弟省市的极大挑战。陕西高等教育目前尚未很好实现“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总体存在部委属高校强、省属高校弱,本科高校强、高职高专院校弱,西安高校强、外地高校弱,工科强、文科弱等现象。从体现水平、质量的全国可比性指标看,本科院校拥有的国家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博士点、优秀博士论文、大学科技园区、人才培养基地、精品课程、示范中心、教学名师的数量位居全国第3至第5位,西部第1位,但主要分布在西安的部委属高校;高职高专院校拥有的国家示范性院校、实习实训基地、精品课程、教学名师的数目位居全国第3至第18位,西部第1至第3位。令人堪忧的是,由于许多兄弟省市加快了省属本科高校和高职高专院校的建设力度,而且国家在评审工作中加大了分类指导力度,给省属高校投入更多指标,实施独立评审,同时加大了参考各省高等教育规模分配申报名额的力度(陕西普通高校数和在校学生数排全国第11和12位,学生数在西部比四川省少20万,不占优势),使得我省原来靠后的指标在进一步靠后,原来靠前的部分指标也在后移,和西部其他省相比,教学名师数已与四川相同。

高校新校区建设面临较大的资金风险。据不完全统计,“十五”期间,我省建设新校区的22所省属高校已累计筹集资金67.25亿元,其中银行贷款38.27亿元,占56.9%。目前,高校已开始面临银行贷款付息还本高峰期,22所建设新校区的省属高校每年仅贷款利息支出就高达3.15亿元。

(三)高校普遍面临财政投入少、教师编制缺、学生就业压力大等困难,希望获得更好的外部支持

高等教育财政投入明显不足。2005年,陕西普通高校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居全国第27位;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支出居全国第23位,西部第7位,与全国平均值相差1092元;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居全国第15位,西部第4位,与全国平均值相差971元。2007年,我省教学专项建设经费和重点学科建设经费仅为江苏省的1/33和1/55。高校100多亿元的科研到款中,来自省级教育财政性投入的比例不足3%;56个国家、部委和省级重点科研基地,每个基地每年平均投入只有13.39万元。显然,经费已成为影响陕西高等教育发展的“瓶颈”。

高校人员编制与实际需求的矛盾十分突出。现行高校人员编制大都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按当时学校办学目标和办学规模确定的,多年来没有根据高等教育迅速发展的需要及时调整,严重制约了高等学校的发展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备受学生及社会关注,就业不充分、无业可就等矛盾日益突出,高校学生普遍存在较大的就业压力。

三、发展思路与对策

(一)以“三个面向”为战略指导思想

高等教育战略指导思想是关于高等教育发展基本方向的深刻思考和原则规定。“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是邓小平教育理论的核心内容,深刻揭示了现代教育的本质和时代特征,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我们党

思想路线和政治路线在教育基本理念上的集中体现,指明了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根本方向,对于我国高等教育在新时期的改革发展仍然有着长期的根本性的指导作用。

当前,在陕西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中,面向现代化就是要面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西部强省建设,以建设高等教育强省为目标,为其提供充分的人才和智力支持,并加速自身的现代化进程。面向世界就是要具有世界的眼光和国际的意识,积极主动追踪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趋势,了解国际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动态,学习借鉴其他国家发展与管理高等教育的成功经验,进行广泛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参与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扩大陕西高等教育的国际影响。面向未来,就是强调陕西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要有适度超前的战略眼光,要在立足现实社会的基础上,主动追踪把握社会发展的宏观趋势,分析研究未来社会的经济、产业和技术结构特征,数量上要适度超前发展,在学科专业结构、层次类型结构和人才的素质培养等方面对也要做出超前反应。

(二)坚持“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的战略方针

“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历史经验教训的科学总结。这一方针不仅对高等教育宏观发展战略具有根本的指导作用,对于具体的办学单位也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当前,坚持“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的战略方针,就是要按照党和国家的要求,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加快教育教学改革,相对稳定招生规模,加强高水平学科和大学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努力造就大批杰出人才;就是要努力提高科技研发和科技创新水平,进一步增强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为经济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就是要结合陕西实际,相对稳定规模,系统优化结构,重点提高质量,努力增强效益。

(三)以“西部领先,国内先进,世界知名”为战略目标

西部领先,就是要使陕西高等教育对西部大开发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自身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在西部处于领先地位,成为西部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领头羊。

国内先进,就是要使陕西高等教育保持和发展作为全国高等教育重要基地的地位,建设一批高水平学科(专业)和院校,产生一批高水平教学、科研成果,反映高校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标志性指标居全国前列。

世界知名,就是要扩大与国外高等教育界的联系,提高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水平,形成一批中外合作办学、合作研究项目,产生若干具有国际影响的成果,提升陕西高校和陕西高等教育的国际知名度。

(四)实施广开资源、全面统筹、重点建设、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公平的战略对策

多渠道增加经费投入,解决省属高校办学经费困难。坚持教育的公益性质,增加省级财政投入,提高生均经费和重点建设经费;见苗浇水,培育新的优势特色项目,力争获得国家更多的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本科教学质量工程和高职高专示范性院校建设项目,得到国家更多的专项建设经费支持;针对陕西是全国高等教育重要基地、划转院校多、西部欠发达等实际情况,争取中央财政转移支付;按新增财力的一定比例筹措经费,通过设立省属高校基建专项基金、专项债务偿还基金和贴息贷款等方式,增加对省属高校的基建投入,缓解学校还贷压力;积极吸收社会资金,促进民办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依靠教育培训和科技服务,争取更多的企业资金支持。

统筹不同类型、不同地域的高等教育发展,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建立结构较优、布局合理的陕西高等教育体系。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相对稳定本科教育规模,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促进学习型社会建设;适当加快西安以外其他中心城市高等教育的发展,形成以西安咸阳为中心、以关中为轴心、以陕北陕南为两翼的陕西高等教育格局;引导高校系统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彰显办学特色,适应社会需求,加强建设西部强省紧缺人才的培养;加强在陕部委属高校对省属高校的支持力度,通过学科共建、对口支援、教师互聘等形式,带动省属高校发展。通过科学规划、政策指导、经费鼓励、计划调配等措施,实现统筹协调。

加强重点项目建设,以点带面,逐步实现全面协调发展。按照“保强不争大,集中力量办大事,带动优先”等原则选择重点建设项目,采用“项目管理,滚动支持;培育奖励并重”等方式实施具体管理。首期拟结合国家目前正在实施的重大专项,支持重点学科建设、科研创新计划、本科教学质量工程和高职高专示范院校建设,争取获得更多的国家级专项,得到国家更多的专项建设经费支持;同时,要重点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做好青年教师培训和学科带头人培育工作。

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提高教育质量、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加快教学内容方式、人才培养模式和质量监控与评价制度改革,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深化高校内部管理改革,创新管理模式,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办学水平和效益;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开展合作办学,鼓励与国外高水平大学进行合作研究,加大选派优秀青年教师出国留学力度,吸引国外学者和优秀留学归国人员来陕工作,扩大我省来华留学生和港澳台留学生的招生规模。

大力促进教育公平,认真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进一步健全高等教育奖学金、助学金制度,认真落实我省高校国家助学贷款工作实施办法,建立我省国家助学贷款计算机网络信息管理系统;建立并不断优化家庭经济困难

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继续完善奖、助、补、减、免政策,帮助贫困家庭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和职业规划指导,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鼓励和引导毕业生面向基层、艰苦行业就业和自主创业。

第五篇:落实教育规划纲要 加快教育强省建设

落实教育规划纲要

加快教育强省建设

中共山西省委书记

袁纯清

《 中国教育报 》 2012 年 7 月 7 日 1、3 版

国家教育规划纲要颁布实施以来,山西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进一步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推动教育优先发展作为转型跨越发展的基础工程,强化政府责任,加大教育投入,全力推动各级各类教育又好又快发展,为加快科学发展,实现山西转型跨越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一、确保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山西省第十次党代会确立了全省工作的指导思想,明确紧紧围绕转型跨越发展、再造一个新山西的总体战略,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以建设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为龙头,深化改革开放,促进创新创业,以煤为基、多元发展,加快推进工业新型化、农业现代化、市域城镇化、城乡生态化,全面加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建设国家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建设全国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中西部现代物流中心和生产性服务业大省,建设中部地区经济强省和文化强省,率先走出资源型地区转型跨越发展新路,加快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

山西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是大有可为、加快发展的黄金期,转型跨越的机遇期,改革开放的攻坚期,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期。实现党代会确定的战略目标,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是关键,加强人才培养是根本,加快教育发展是基础。省委、省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确保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一是建立保障机制。健全完善保障教育优先发展的领导体制和决策机制,成立了由19个部门组成的领导小组,制定了工作方案,出台了落实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的一系列配套政策措施,将工作目标和责任分解到各市和各职能部门。把教育优先发展情况纳入干部政绩考核体系,落实教育目标责任制和行政问责制,促进教育决策科学化,提高教育决策执行力。二是全面落实教育改革发展“三个优先”政策。切实保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安排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省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增加教育投入的政策措施,进一步从制度层面上完善了教育投入的保障机制。明确规定2011年全省财政教育支出占一般预算支出比例达到15.8%,2012年达到16%,2011年全省财政教育支出达到359亿元,2012年将达到460亿元,比2011年增加100亿元,增长28%,达到了国家要求教育投入目标分解到山西省16%财政投入要求。并保持稳定增长。2011年山西开征地方教育费附加,规定从土地出让净收益中按10%提取教育资金,专项用于教育事业。健全了教育投入的保障机制。三是完善监督问责机制。建立教育强省建设专项督导制度,督促市、县(区)认真落实教育改革发展规划,保障教育投入。社会各界积极关心支持和参与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蔚然成风,在全省上下形成了“党以重教为先、政以兴教为责、部门以支教为荣、全民以兴教为乐”的良好局面。

二、推动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教育工作的重要取向。我们要围绕山西转型跨越发展的战略目标,集中精力抓好事业发展的重点部位和薄弱环节,以此带动事业发展水平全面提升。

一是加快标准化幼儿园建设。“十二五”期间在全省新建、改扩建1000所公办幼儿园,基本普及学前三年教育。(从2011年起,山西每年新改扩建200所公办标准化幼儿园,2011年已经完成建设212所,新增建筑面积45万平方米,增加5万多个幼儿园学位,当年的学前教育毛入学率达到70.5%,比上年提高了10个百分点。2012年的200所建设任务已分解到市县,推进顺利。

二是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顺利实施。山西在全国率先实施校舍安全工程,投入230亿元,新建、改扩建和加固改造中小学校舍9729所,建筑面积达2200万平方米,中小学办学条件显著改善,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2011年3月国务院在山西召开现场会,刘延东国务委员对山西采取得力措施推进校安工程的做法予以充分肯定。

三是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十二五”期间,5年投入100亿元、每年投入20亿元以上,重点改善教育教学设备和完善农村寄宿制学校生活设施设备,使全省所有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全部达到标准化要求,真正实现城乡间、学校间办学条件均衡、办学水平相当。2011年已经有19个县(市、区)通过了标准化验收,2012年力争再有30个左右的县达到要求,通过验收。实施“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确保每一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学实验仪器、图书、音体美卫器材和“班班通”多媒体设备全面按标准配备到位。

四是加快职业教育基础建设。2011年,省委、省政府决定用两年时间实现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全覆盖。2011年秋季开学后免除职业高中、职业中专在校生学费;2012年秋季开学将免除全省中专、技工学校学生学费,惠及60余万名中职学生。两年争取资金近亿元,建设100个省级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组建9个职教集团,职业院校办学实力显著增强。2010、2011两年有26个县级职教中心通过督导验收,今年按照规划准备验收39个县。有19所中等职业学校和5所高等职业院校进入国家示范校项目建设行列,国家级和省级重点中职学校分别达到58所和118所。

五是全力推进高等教育质量提升。加大重点学科和创新平台建设力度,加快高水平大学建设,支持高校建设一批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支撑作用的重点学科、特色专业、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提升高校科技创新水平和服务社会能力。2011年启动了占地近1万亩的高校新校区建设,并出台关于土地、资金筹集、费用减免等方面的一系列优惠政策,今年秋季新校区基本竣工。加快了高等教育整体水平提升和“人才强省”战略的实施。

三、提高教育服务经济社会能力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既是教育自身价值的重要体现,也是教育与经济社会良性互动的必然要求。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在山西设立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使山西转型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要用好这个大平台、大政策、大机遇,在生产力层面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深化配套改革、创新体制机制,使山西经济形态、社会形态、自然形态特别是人的全面发展发生显著变化。在发展方式上,实现粗放高耗增长向集约绿色发展转变;在发展定位上,实现煤电基地向综合能源基地和现代产业基地转变;在发展方向上,实现资源大省向经济文化强省转变;在发展动力上,实现资源依赖向创新驱动转变。加快构建与资源型经济转型相适应的资本市场。加快实施十大企业“双千亿工程”,支持优势大型国有企业尽快跨入世界500强。实现这些目标都离不开教育、离不开人才的支撑。

教育要服务转型,着力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贡献。义务教育通过布局结构调整,推动均衡发展,服务和促进全省市域城镇化的进程;职业教育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广泛开展工学结合、订单培养,送教下乡,送教下矿,满足产业发展对高技能、实用型人才需要。高等教育要充分发挥教育智囊团、思想库的作用,打造特色和优势,推进协同创新,推进校企合作和产学研用结合,产生一批科技创新成果并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形成覆盖全省城乡、满足全体社会成员学习需求的终身教育体系。要牢固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和质量观,大力推进人才培养体制、办学体制、管理体制、保障机制等方面的系统改革,使山西尽快进入教育强省和人力资源强省行列,不断提升教育服务山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下载“建设教育强省”续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建设教育强省”续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深入贯彻教育规划纲要 加快推进教育强省建设(精选五篇)

    深入贯彻教育规划纲要 加快推进教育强省建设 中共湖南省委书记 周强 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和国家教育规划纲要颁布以来,湖南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

    建设教育强镇工作汇报

    建设教育强镇工作汇报 我们镇素有“垦区重镇”之称,教育一直是我们新湾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张重要“名片”,也是我们着力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举措。自去年镇党委、政府提出......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强省建设规划的通知

    编号: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强省建设规划的通知黑政发〔2008〕68号 发文日期:2008-08-29 大兴安岭地区行政公署,各市、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直属单位:《黑龙......

    全省推进教育强省工作会议在长沙召开(本站推荐)

    全省推进教育强省工作会议在长沙召开 8月16日,省委、省政府在长沙隆重召开全省推进教育强省工作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向大会发来贺信,教育部部长周济、北......

    教育强镇建设校园文化合同书

    校园文化建设合同书甲方:(以下简称甲方) 乙方: XXXXXX广告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乙方) 甲乙双方经过友好协商,特签订以下合同: 一、项目摘要:乙方根据甲方提供的内容及要求,设计、制作、安......

    省教育强市复查自查自评报告

    省教育强市复查自查自评报告教育是关系社会经济发展的全局性、先导性、基础性工程。为全面实施科教兴市的战略,加快教育改革和发展步伐,使教育更好、更快地适应**经济的发展,满......

    省教育强市复查自查自评报告

    教育是关系社会经济发展的全局性、先导性、基础性工程。为全面实施科教兴市的战略,加快教育改革和发展步伐,使教育更好、更快地适应**经济的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

    省教育强市复查自查自评报告

    教育是关系社会经济发展的全局性、先导性、基础性工程。为全面实施科教兴市的战略,加快教育改革和发展步伐,使教育更好、更快地适应**经济的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