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建设教育强市五篇

时间:2019-05-14 05:06:4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建设教育强市》,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建设教育强市》。

第一篇: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建设教育强市

中共仁怀市委 仁怀市人民政府 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建设教育强市的

意 见

(2 0 1 2年2月2 7日)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及全国、贵州省、遵义市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中共仁怀市委、仁怀市人民政府就加快教育事业改革发展步伐、推进教育提质升位、建设教育强市提出以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发展,建设教育强市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深化教育改革是加快仁怀教育发展的根本途径。近年来,我市不断加大教育投入,办学条件明显改善,“两基”通过“国检”,各类教育持续发展,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民生改善作出了积极贡献。但总体看,我市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还很不协调,教育投入相对不足,教育观念较为落后,选人用人体制机制不活,教育资源配置不优,学校管理水平较低,人才培养质量不高,校长及教 1 师素质和能力难以适应当前教育改革发展的现实需要,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尚未形成,广大人民群众的满意度不高,教育发展水平与经济强县(市)形成了较大反差,已成为制约我市社会经济跨越 发展的重要因素。只有通过深化改革,才能有效解决当前我市教育发展中存在的诸多矛盾和问题,因此,必须以改革创新精神,推动我市教育事业加快发展、提速赶超,使之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迫切需求相适应。

(二)建设教育强市是仁怀率先转型跨越的必然要求。

民族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工程。振兴仁怀教育,建设教育强市是提升人民群众素质的根本途径,是加快富民强市的战略选择,是构建和谐仁怀的重要内容,是仁怀率先转型跨越的必然要求,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市工作的战略重点之一。全市上下要切实增强加快教育改革发展,建设教育强市的紧迫感和责任感,进一步突出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促进全市教育事业跨越发展。

二、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工作原则,着眼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紧紧围绕提高教育质量为中心,深化教育管理和人事管理体制改革,突出抓好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职业教育和民办教育,着力实施学校标准化建设、教育制度创新、教师队伍建设、教育质量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提升、教师安居乐教“六大工程”,不断强化教育环境、教育投入、制度建设“三个保障”,加快推进教育改革和发展,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为仁怀经济社会率先转型跨越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

(二)目标任务。到2020年,教育结构明显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科学合理,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显著提高,率先实现遵义市确定的中长期教育发展目标,使教育发展的主要指标位居全省前列,基本形成“发展均衡、优质高效、特色鲜明、充满活力、人民满意”的教育发展新格局,基本建成“贵州教育强市”。

三、工作重点

(一)积极稳妥推进“两项改革”,不断提高教育管理水平

1.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以简政放权和转变职能为重点,坚持以市为主,强化乡镇(街道)责任,改革乡镇(街道)中心学校管理体制,加强和改进学校管理。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建设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构建政府、学校、社会之间的新型关系。健全学校校务委员会、教职工代表大会、教师职务评审委员会、校务公开、师生满意度测评等学校民主管理制度,不断完善科学决策和民主管理。鼓励和支持学校大胆创新,大胆进行综合改革实验,进一步激发学校发展活力。

2.深化人事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理顺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管理体制,逐步实行城乡统一的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编制标准。任何 单位不得以各种名义和形式抽调教师从事教育教学以外的工作。抓紧清理在编不在岗教师,杜绝在编不在岗现象发生。加强教师岗位管理,建立健全教师补充机制,完善按需设岗、公开招考、调动同考、平等竞争、择优聘任、严格考核、合同管理的运行机制,打破教师职务(职称)聘任终身制,严格执行三年一聘制度,建立学校用人动态管理新机制。改革完善高级教师考核办法,由教育主管部门制定考核办法并组织实施,考核结果报市委组织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审批,财政部门根据审批结果发放高级教师职务津贴。建立与聘任制度相适应,能够体现教职工岗位职责和工作绩效的工资保障激励机制。建立区域内中小学教师交流制度,推动教师有序交流。逐步取消校长委任制,积极推行聘任制,探索试行职级制,完善校长负责制和目标责任制,推进校长专业化管理。

(二)突出抓好“五大任务”,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

1.加快发展学前教育。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把发展学前教育纳入城镇和新农村建设规划,积极发展公办幼儿园,大力扶持民办幼儿园。城镇要以社区和小区为依托创办幼儿园,农村要充分利用教育资源积极发展乡镇和村级幼儿园。加强学前教育管理,规范办园行为。实行成本合理分担机制,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幼儿入园给予适当财政补助。到2015年,每个乡镇(街道)均有一所以上公办幼儿园,城区所有社区均有一所以上幼儿园。到2020年,村(社区)幼儿园(班)覆盖率达6 0%。

2.均衡发展义务教育。均衡配置教育资源,调整制定市级新 一轮教育布局规划,留足用地,分批建设,重点解决城市义务教育阶段教育资源严重不足、校点布局不合理、适龄人口入学难、大班额等突出问题,满足城镇人口快速集聚的教育需求,切实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问题。小学以方便就近入学为前提,合理调整校点布局,办好特殊教育学校和必要的教学点,确保适龄儿童依法受教育。逐步实现初中按每所学校服务区域人口2万人左右的比例设置,在人口相对集中的地方建设标准化寄宿制初级中学。加快推进义务教育办学条件标准化建设和寄宿制学校建设,到2015年,全市

初中办学条件和教育水平达到贵州省新制定的义务教育标准和要求。到2 0 2 0年,全市初中办学条件和教育水平进入贵州省县(市)前列。到2015年农村初中学生寄宿率达70%,农村小学寄宿率达3 0%,到2020年实现应住尽住。到2016年全面撤销九年一贯制学校。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确保2013年实现初步均衡,2016年实现基本均衡。重视发展青少年校外教育。建立城乡一体化的义务教育发展机制,在财政投入、学校建设、教师配置等方面向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倾斜,提高农村学校和城镇薄弱学校管理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基本形成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3.积极发展高中教育。科学制定高中学校布局规划,在南部新城积极筹建中等教育园区,进一步优化普通高中教育布局结构,缓解城区教育资源紧张的矛盾。加大市级财政对高中阶段教育的投入力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扩大高中办学规模。明确不同高中的 办学定位,将仁怀一中和酒都高级中学建设成优质示范高中,五年内办学水平进入全省先进行列。将茅台高级中学建设成大规模普及型优质高中。重点推动仁怀四中办学模式改革,在综合高中创建和农村高中发展中走出路子、创出特色,形成仁怀高中教育具有重要影响的品牌。采取措施提高两所民办高中的办学水平。加快普及高中教育,有计划、有步骤地把高中阶段教育纳入义务教育体系。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建立和完善多元化办学体制,坚持政府投入为主,鼓励、支持和引导社会力量举办高中阶段教育,促进办学体制、培养模式多样化,鼓励高中办出特色。提高管理水平和教育质量,建设知名品牌学科,创建知名品牌特色,打造知名品牌学校,建设在全省有突出影响的优质高中教育高地。

4.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规划,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实施促进校企合作办学的政策措施,鼓励行业组织、企业举办职业学校,鼓励委托职业学校进行职工培训,多渠道扩大职业教育办学规模,缩小普职差距。以职培中心为基础,整合职成教育资源,组建集学历教育、职业培训、技能鉴定、推荐就业、技术推广为一体的职业教育基地。积极争取创办以培养白酒酿造、营销等人才为主体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茅台学院),为将来创办茅台大学奠定基础。

5.促进民办教育发展。认真贯彻《民办教育促进法》和《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民办教育大发展的意见》,制定落实促进民 办教育发展的优惠政策,市政府每年安排2 0 0万元专项资金,扶持民办教育发展,扶持、规范一批民办学校提升办学水平。依法落实民办学校、学生、教师与公办学校、学生、教师平等的法律地位,保障民办学校办学自主权。依法加强民办学校管理,规范审批、评估和监督制度,取消不合格民办学校办学资质。支持民办学校创新体制机制和育人模式,提高民办学校办学质量,建立健全激励和风险防范机制,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

(三)着力实施“六大工程”,扎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1.实施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优化布局、增加投入,使教育硬件建设在全省领先,接近东部经济发展水平相近的县市。通过实施“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按优质学校、标准学校、合格学校制定学校建设和装备标准。到2015年,2所高中、8所初中、1 5所小学成为优质学校,办学条件配备达东部同类地区学校水平;2所高中、1 5所初中、5 0所小学成为标准学校,办学条件配备接近东部同类地区学校水平;其余学校全部建设成为合格学校,达到国家规定的办学条件。到2018年,全市公办学校装备条件与东部同类地区水平相当。

加快中小学信息化工程建设,到2015年,各级各类学校基本实现多媒体教学“班班通“,网上阅卷系统、视频会议系统、教学录播系统等覆盖全市5 0%以上学校。到2020年,建成教育基础信息数据库、教育基础信息系统和教育信息服务平台,实现“数字化校园”全覆盖。2.实施教育制度创新工程,推动以选人用人为重点的教育系统人事制度改革,以制度和机制改革推动仁怀教育快速发展。健全完善“凡进必考”、“调动同考”的用人制度。逐步建立校长公开竞聘制度,探索实施校长职级制管理。实行校长任期目标考核制度,建立学校绩效与校长绩效综合考评体系,依据任期目标考评决定校长奖惩、晋级和聘用。逐步建立基于职级与业绩的校长薪酬制度,体现校长管理工作的绩效,集中精力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建立教师工作业绩考核评价新制度。建立“仁怀市教育发展奖励基金”,用奖励方式来体现教师的工作绩效。建立校长和教师的教育教学事故问责制度,对于教学事故、其他教育责任事故实行问责。

3.实施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工程,全面提升校长、教师和教育干部的能力与素质。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强化师德师风考核,落实师德师风考核“一票否决制”。树立教师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贵州教育精神(开放自信,乐于奉献;攻坚克难,勇于争先。人一之,我十之,咬定青山不放松,不达目的不罢休),不断提高教师敬业精神。实施全市教师基本专业能力过关考试,建立不合格教师退出机制。建立“教师教学规范体系”,不断提高教师专业能力。加大校长和教师培训力度,提高校长教学管理能力和教师综合能力。实施名师名校长培养“双名”工程,委托国内重点大学帮助培养一批明星校长和明星教师。

4.实施教育质量提升工程,改进教学管理,改善工作条件,综合提高仁怀教育教学质量。积极推进教职工坐班制度,严格教 职工考勤管理。实施“核心学校改进带动工程”,选择高中3所、初中9所、小学l 8所作为核心项目学校,聘请知名教育专家直接指导其改进提高,运用核心项目学校带动区域内一批学校,推动学校全面改进提高。实施学校管理分类达标制度,建立教育管理各类规范体系,以规范和制度约束推动学校管理水平的持续提高。扎实开展教育科研和校本教研,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完善教学质量监测评估制度,整体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进一步加大初高中毕业班管理和奖励力度,不断提高中高考升学质量,确保中高考成绩稳步提升。

5.实施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工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提高学生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为重点,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理念,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遵义市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意见,健全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育人网络。深入推进新课程改革,加强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和综合实践课程开发,切实开齐课程,开足课时。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严格执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保证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逐步配齐心理健康教师。进一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丰富学校文化内涵。

6.实施教师安居乐教工程,提升教师幸福指数。建设农村教师和寄宿制学校教师周转房,到2015年,各乡镇均有基本能够满足需求的教师周转房。积极研究城区教师住房优惠政策,探索建立 将城区教师住房纳入保障性住房范畴等优惠措施,逐步解决城区教师住房问题。鼓励有条件的学校逐步提供教师午餐,为教师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制定教师办公设施标准,确保教师必要的办公条件。进一步完善教师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机制,实施教师每年体检制度。大力营造全社会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切实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切实维护教师合法权益,吸引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制定鼓励和吸引教师到农村特别是村(点)校任教的相关政策,在评先选优、职称评聘、津贴补贴等方面向农村一线教师倾斜。从2012年3月起,村(点)校教师平均每人每月补助2 0 0元并在此基础上逐步提高。切实关心离退休教师。

(四)强化“三个保障”,促进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1.优化教育发展环境。牢固树立教育优先发展的观念,坚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事业、财政投入优先保障教育发展、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需要的原则,形成加快教育发展、建设教育强市的强大合力。市人民政府负责抓好统筹教育改革、中小学规划、布局调整和办学水平督导评估工作,筹措和安排市级财政教育经费,管好、用好上级和本级教育专项经费,保证学校工作正常运转。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制定加快教育发展的措施,制定相关标准和工作要求,不断加强学校管理和指导,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财政部门负责按要求制定标准,落实预算,逐步加大教育投入。发改部门负责统筹协调学校规划建设,搞好立项工作,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投入。市编制、人事部门负责按照控制总量、盘活存量、适度 从宽、优化结构、有增有减的要求,做好教师编制管理工作。国土资源部门负责优先满足教育发展用地,完善学校用地手续,新征学校建设用地要减免本级相关费用。建设部门负责将教育布局规划纳入总规,加强教育工程质量监管,让教育工程成为人民群众放心工程。公安、司法、交通、城管、工商、文化等部门负责加大校园及周边环境整治力度,营造良好的治安环境和健康的文化环境。卫生部门负责加强食品安全卫生管理和传染病防治,防止发生学校公共卫生安全事故。宣传部门、新闻媒体负责加强教育宣传,大力营造全社会尊师重教、加快教育发展、建设教育强市的良好氛围。学校负责加强安全教育和安全管理,深入开展“平安校园”创建活动,增强师生安全防范意识,完善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定期演练,提高学校和师生应急处置能力,坚决杜绝火灾、踩踏等事故发生。

2.完善教育投入机制。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建立公共财政体制下的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把教育作为财政支出重点予以优先保障,切实做到政府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教育费用逐步增长,教师工资和学生平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从2012年起,努力使市级教育经费支出逐步达到国民生产总值的4%。完善义务教育财政全额保障、非义务教育财政投入为主、受教育者合理分担的教育经费投入机制,确保政策规定的各项教育经费及时足额到位,保障学校办学经费的稳定来源。按照《遵义市教育经费筹措管理办法》

(遵义市人民政府令 第5 6号),制定实施《仁怀市教育经费筹措管理办法》,加强教育经费筹措和管理。成立教育投资公司,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财力保障。依法足额征收城市教育附加费和地方教育附加费并全额用于教育。在确保正常教育经费投入的同时,市财政每年安排3 0 0 0万元“教育发展奖励基金”并滚动使用,奖励业绩突出的教师,资助品学兼优的学生。拓宽教育经费筹措渠道,积极鼓励和动员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公民个人捐资助学、出资办学。市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强对教育资源的监管,提高使用效益,防止资产流失。完善贫困学生就读保障体系,建立政府主导、学校联动、社会参与的扶困助学机制,确保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不因经济困难而失学。完善学校收费管理办法,规范学校收费行为和各种资金使用管理,严禁教育乱收费。坚持勤俭办学,反对铺张浪费。

3.建立健全考核制度。制定分类考核办法,把乡镇(街道)和相关部门重视教育、发展教育、投入教育和保障教育等情况纳入领导干部考核指标体系,强化目标管理,层层分解任务,加强督促检查。注重考核结果运用,把教育工作考评情况记入干部政绩档案,作为干部表彰奖励、提拔使用、责任追究的重要依据。

四、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建设教育强市目标全面实现

(一)加强领导。市成立教育强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建立教育强市建设工作目标责任制,完善市级领导和部门定点联系学校制度,坚持每年定期召开专题会议,及时研究解决教育改革与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市教育主管部门要切实履行教育管 理主体职责,研究拟定并组织实施全市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统筹管理并合理配置各类教育资源,管好用好各类教育经费,切实加强各级各类学校办学行为、质量评价和队伍建设综合管理,大力推进教育改革创新,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确保市委、市政府教育工作各项政策、措施和要求全面落实到位。教育系统要切实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健全各级各类学校党组织,充分发挥学校党组织在学校工作中的核心作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坚持教育发展的正确方向。各乡镇(街道)要切实承担管教育、办教育的相应职责,动员适龄少年儿童入学和辍学学生返校,确保适龄少年儿童接受义务教育,为提高中小学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提供保障。各级各部门都要认真履行教育发展职责,切实维护学校正常教学秩序,营造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

(二)强化督导。加强政府教育督导工作机构和队伍建设,建立相对独立的教育督导机构,独立行使督导职能。完善市人民政府教育工作督导评估机制和考核机制,突出督政,强化督学,把建设教育强市工作作为教育督导的重点,每年对乡镇(街道)教育工作督导评估,并将督导结论以适当的形式向有关部门通报或向社会公布,强化社会监督。

(三)严格问责。各职能部门和乡镇(街道)要全面履行教育强市建设工作职责,市委、市政府将对部门和乡镇(街道)履行职责情况进行考核,对履职不力甚至造成失误的,严肃追究领导班子和主要负责人责任。

中共仁怀市委办公室0 1 2年2月2 7日印发

第二篇:深化教育改革

深化课程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程海贵

今天我围绕本次论坛主题《教育质量与课程改革》紧密结合我校工作实际,主要谈以下几个问题,与各位领导和同仁探讨与切磋。

一、抓好教学常规管理,保证教育教学工作顺畅有序。

教育教学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中心。如何抓好常规管理,是学校工作的重要环节是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保证。

1、抓各类计划的制定和落实,保证教育教学工作具有科学性、连续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教学的常规管理是建立在科学性和计划性的基础上的。每学期开学,我首先抓各类计划的制定,保证了教育教学具有科学性、计划性,加强统筹管理和目标管理,使工作有的放矢,在制定各类计划时注意和加强可操作性,保证目标明确,计划合理,管理到位,根据具体的工作实际情况我们每学期制定如下工作计划:《教育工作计划》、《教学工作计划》、《新课改工作计划》、《教科研工作计划》、《体卫艺工作计划》、《教研组工作计划》、《教师业务学习工作计划》等。

2、抓住教学的常规环节,保证教学质量的逐步提高。

每当学期开学,我们都组织干部、教师召开教育教学会议,落实工作计划,明确工作目标,提出具体目标。

A、抓备课。明确备课的具体要求,提倡全方位备课。尤其是要求做到:环节齐全、目标明确、重点突出、难点突破,设计合理有创新、板书规范,反思跟上。

B、抓课堂。如何提高教学质量,构建高效课堂是龙头环节。

一是严格教学纪律。学校对教师教学的常规管理是严格而有序的,教师必须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坚决禁止挤占和私自调课,以保证学生受教育的全面性,我们要求教师要提前做好教学准备,特别是提前2分钟到教室门口,逐步转变观念,做到教师等学生上课,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尊重学生人格,杜绝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

二是实施新课程以来,中心小学明确提出:上好一堂课关键应做到——以学生为本,主导作用到位,主体全员参与,讲究课堂艺术,主线简明,细节饱满,教的有效,学的愉快,考的满意。

C、抓反馈。如何检验课堂教学的质量,我们在批改和反馈环节上做了大量工作。业务检查时重点查作业的适量与适度性,开放性,成绩检测的密度和质量。

二、开展好校本教研活动,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开展以校为本的校本教研活动,这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也是新形势下教学常规管理的主要工作任务。

1、开展了校本学习活动,提升了教师的教研理念。

第一,为了让全体教师转变、更新教学观念,学习新的教学理念,我们及时对教师进行培训,提高教师的素质。除了上级有关部门安排的培训学习外,我们还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对教师进行培训,聘请有关专家,市、区师校有关领导和教研员来我校讲座,结合培训教师都撰写了心得体会。还经常派骨干教师外出学习,学人之长,补己之短。如:我们先后派18名教师到沈阳、丹东、大连、葫芦岛等地学习,外出学习归来后,把收获通过不同形式在全镇推广,达到了一人学习,大家受益的目的。

第二,逐步使干部教师养成了在学习中工作,在工作中学习,在工作中不断探索的学习习惯。要求教师都要做好学习笔记,写好教学随笔。中心小学先后六次组织了对《课标》和《优化教学设计》的问卷。第三,为了让全体教师更深入地掌握课改精神,在重点学习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教育规划纲要》和《课标》之外,又对课改教师提出了硬性任务,要求做到“六个一”。即每月写一份心得体会,每月上一节校内研究课,每学期写一篇优秀课例,讲一节全校观摩课,做一个优秀课件,写一份经验总结。

2、两年多来,我校重点开展了以下区域性校本教研活动,探讨了以赛促研的教研模式,大大提高了教师的业务素质。

09年下学期,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我们发现我校的阅读教学,出现了问题,很多阅读教学基本不到位,针对这一问题,我校开展了3——5年级语文教师汇讲活动。这次活动,我们要求各村小校长、主任、任课教师全员参加,每位任课教师,都上一节阅读课,并且提供教学设计,参加活动人员,为每位执课教师打分,最后全镇选出3名优胜者(张文涛、周化侠、毛富国),为全镇教师上公开课,这三位教师的公开课受到广大干部、教师的认可和好评,特别是毛富国老师的课,深受广大青年教师的欢迎,走出了自己语文课的路子。通过这次活动,极大地调动了广大任课教师的阅读教学的积极性,为构建高效课堂提供了展示自我、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的一个平台,提高了我镇阅读教学的质量。

2009年以来我校新上岗的教师有12人,为了实现“一年会教书,二年教好书,尽快成骨干”的工作目标。让新教师尽快进入工作角色,2010年上学期我们开展了新岗教师大练兵活动,这次活动12名教师全员参加,进行互相听课,互相评课,谈体会和感受,提高了他们的业务水平。同时,让他们与中青年教师结对子,制定业务提高计划,实施跟踪培训,使之共同提高。

2010年下学期,重点开展了课堂教学模式大比武活动,这是我校“以赛促训”,校本教研的活动的新起点,这次活动我们是这样开展的: ①9月——10月利用两个月的时间,各校自行搞校本教研活动,并推出2节课参加中心小学组织教学模式大比武活动。

②11月上旬到现在中心小学分三片组织开展这项活动。要求每片的校长、主任和班主任全员参加,同时写出评课稿和体会。最后评选出朱永英、毛富国、赵志琴三名典型教师为全镇上观摩课,以此把推进课堂模式改革推向高潮。

这次活动体现出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学校教师重视,学校精心组织、周密安排,教师参与积极性高。二是受到了干部教师的欢迎,大家一致表示以后多开展这样的活动,给教师提供了展示教学活动的平台,大家相互学习,人与人交流,校与校交流取长补短。三是又发现了一部分典型教师,如烧锅小学的朱永英是英语骨干教师,又是语文典型教师。

2010年9月份,我们还开展了班主任基本功大赛活动。在全体教师认真学习《中小学职业道德规范》、《教育法规》的基础上,层层开展竞赛活动,各村小通过问卷、班会说课、现场答辩评选出一名班主任参加中心小学组织的竞赛活动,中心小学评选出召都巴小学杜林、张彩霞,宋杖子小学的赵志琴三名班主任参加区教育局和区师校组织的班主任大赛活动,这三名教师分别取得了不同项目的个人一、二等奖,中心小学取得了团体第二的好成绩。杜林老师代表龙城区参加了朝阳市举办的班

主任大赛,荣获一等奖,为我区赢得了荣誉。杜林、张彩霞、张瑞珍老师分别代表我区语文、数学、英语学科参加了市里举办的典型教师基本功大赛,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今年3月下旬到4月上旬,我校又开展了品德与社会、科学区域校本教研活动。

最近几年我们发现,品德与社会、科学课堂教学与教学质量出现了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大家重视不够;二是课堂教学效率低;三是各种检测力度不够。针对这一情况中心小学组织开展了这一区域校本教研活动,通过这次活动极大地调动了全体任课教师的构建高效课堂和提高教学质量的积极性,形成了百舸争流,千帆竞发各种局面。

上述一系列的区域教研活动,充分发挥了校本教研的作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了教师的业务素质,为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充分发挥了骨干教师、典型教师作用,还发现了很多新的学科典型教师。为校本教研的长足发展,铺平了道路。

3、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业水平和教学质量。(1)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让学生全面发展、全体发展、因材施教,要求各科教师每个学期都制定学困生转化计划,在平时的教学中把学困生的学业水平当作重要的工作来抓,从而为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构建形式多样的成绩检测平台。

一是平时要求教师注重一节一得、一课一得,不断增加成绩检测的力度和密度。要求教师进行成绩检测后马上批改、评讲、分析。中心小学每次业务检查时都把此项工作当作重点。

二是要求各校各科教师互相出检测试题,本校交流、校与校之间交流,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三是每个学期都至少进行两次由中心小学人员出题、监考、评卷的有关学科成绩抽测活动,以便掌握教学成绩的真实情况,督促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3)加强对提高教学质量的研讨管理。

要求各校定期召开提高教学质量的研讨会。尤其是加大提高了六年级教学质量研讨的力度。几年来,由中心小学统一组织的研讨会,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要求各校每次期中期末成绩检测后,任课教师和学校都要做出详实的质量分析,总结经验教训,对薄弱学科,薄弱班级进行跟踪管理与指导,要求校领导与其结对子,定期提高。

由于我们措施得力,几年来,我中心小学教学质量逐年提高,特别是上学期教育局五年级期末质量抽测中,我校取得语文第一、数学第二、英语第三,综合成绩第二的好成绩。

课程改革与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是我们教育的中心工作,但是目前在这项工作中存在着一定问题和遇到了一些困难,和大家共同探讨:

1、由于教育教学资源没有合理利用,导致教师编制太紧,现有的师资不能满足课程改革的需要。多数村小学基本上是一个班主任承担所有学科的教学任务,教师工作量大,加之评价体系不够完善,在全面发展与教学质量之间,往往偏重于教学质量。

2、经费短缺。课程改革对学校的教学设施、设备、校园硬件建设、环境建设、现代化信息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现行的经费体制

远远满足不了实际的需要。

3、部分教师的教育理念距新课程的要求还有距离,教学水平存在差距,“穿新鞋走老路”、“新瓶装陈醋”的现象时有发生。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任重而道远,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求索,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深化学校的教学管理工作,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向兄弟单位学习,在改革中建功立业。

召都巴镇中心小学

2010/9/1

第三篇:深化教育改革

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袁贵仁《 人民日报 》(2013年12月17日07 版)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重大部署,其中围绕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总体要求,明确了教育改革的攻坚方向和重点举措,对于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决定》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直面现代化建设需要解决的体制机制问题,回应广大人民群众关切和期盼,在全面深化改革特别是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创新方面把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摆在突出位置,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党和人民事业全局高度,加快社会事业改革创新、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政治决心和战略考虑。

(一)改革是新时期教育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回顾改革开放35年的辉煌历程,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高瞻远瞩地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重要方针,20世纪80年代中期发布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坚定不移推进教育改革。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强调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发布面向新世纪的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努力构建充满生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围绕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出战略部署,特别是2010年发布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努力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继往开来,形成了全党全社会关心支持教育改革发展的良好局面,我国人才培养体制、考试招生制度、现代学校制度、办学体制、管理体制等多方面改革正在向纵深推进。我国教育快速发展,从人口大国转变成为人力资源大国,正在向人力资源强国进军,这完全得益于持续深化的教育改革所注入的活力动力。

(二)教育改革是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发展进入新阶段、改革进入深水区,经济社会发展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教育也深度融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大潮之中。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布局中,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密切联系。按照《决定》关于“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的新部署和“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的新要求,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不仅要破除制约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促进教育体系自身完善,而且要与各项改革事业相互配合、协同攻关,为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

(三)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是满足人民群众对多样化高质量教育需求的可靠保障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世纪之初的1000美元上升到目前的6000美元以上,社会开始由生存型消费进入发展型消费阶段,广大人民群众对通过接受良好教育提高自身素质、增强发展能力、改善生活质量,以及更好服务国家社会的愿望愈加迫切,也更为多样化。习近平同志明确指出,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就是要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依归,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为主线,以改进政府教育管理方式、激发释放学校办学活力、构建全民终身学习体系为重点,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对多样化高质量教育的现实需求。

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攻坚方向和重点举措

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革。《决定》关于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新部署新要求,集中反映了今后教育领域以改革推动发展、提高质量、促进公平、增强活力的总体思路,也明确提出了今后工作的攻坚方向和重点举措。

(一)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必须坚持立德树人基本导向如果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那么,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之魂。《决定》明确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字里行间深深寄托着对青少年一代的殷切期望。我们党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的进程中,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赋予立德树人以深刻理论内涵和全新时代特征,意义非常深远。今后教育领域的所有改革,都必须坚持立德树人基本导向,始终高度重视教育和帮助学生打牢共同思想基础、端正政治立场和前进方向、砥砺品德陶冶情操、激发历史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将个人成长成才与投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践紧密相连。坚持立德树人基本导向,本质要求是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尽力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决定》要求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要求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实行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和校长教师交流轮岗,不设重点学校重点班,破解择校难题,标本兼治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这就是要把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宏观政策要求细化为学校教育的具体安排,把中小学生尤其是小学生从过重课业负担下解放出来,使其腾出更多时间探究思考、加强锻炼、了解社会、参与实践。坚持立德树人基本导向,必须积极为多样化、个性化、创新型人才成长提供良好环境和机制。《决定》强调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促进高校办出特色争创一流,以及推进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改革发展,清晰表明了我们党关于促进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学有所成、学有所用的政策基点。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必然要在更新教育观念、理顺结构体系、创新培养模式、加强能力建设、推动内涵发展上下功夫,全面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适应的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教育体制机制,尽快办出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

(二)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必须有利于促进公平提高质量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要以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为着力点,加大攻坚力度,力求取得突破性进展。考试招生制度就是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决定》明确了“探索招生和考试相对分离、学生考试多次选择、学校依法自主招生、专业机构组织实施、政府宏观管理、社会参与监督的运行机制”的改革方向,着眼于从根本上解决一考定终身的弊端,提出坚持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试行学区制和九年一贯对口招生;推行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加快推进职业院校分类招考或注册入学;逐步推行普通高校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探索全国统考减少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语等科目社会化考试一年多考;试行普通高校、高职院校、成人高校之间学分转换,拓宽终身学习通道。相信这一制度改革的顶层设计,再跟进系列配套政策,将是我国教育考试招生制度系统性综合性最强的一次改革,将显著扭转应试教育倾向,更加有利于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科学选拔人才、维护社会公平,彰显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终身学习、人人成才的理念,为亿万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选择和成长途径,搭建符合基本国情的人才成长“立交桥”。促进教育公平,是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下教育公益性普惠性的必然要求。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条件下,我国城乡、区域教育发展还不平衡,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滞后状况有待改变。对此,《决定》在部署深化教育领域改革时强调大力促进教育

公平,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促进教育公平,需要循序渐进和制度创新,既要把促进公民受教育机会公平摆在突出位置,又要善用政策手段促进公共教育资源配置公平,还要更加重视促进教育制度规则公平。这些都将是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着力点。

(三)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必须构建政府、学校、社会新型关系按照党的十八大精神,《决定》专门就加快转变政府职能进行具体部署。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创新行政管理方式,进一步简政放权,最大限度减少政府对微观事务的管理,特别是加快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推动公办事业单位与主管部门理顺关系和去行政化、建立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等等,都是亮点,必将为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创造良好外部环境。《决定》还提炼出教育管理和办学体制改革要点,大的方向就是构建政府、学校、社会之间新型关系,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建设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深入推进管办评分离,扩大省级政府教育统筹权和学校办学自主权,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强化国家教育督导,委托社会组织开展教育评估监测。”《决定》提出的系列改革举措,关键在于推进中央向地方放权、政府向学校放权,通过建立“管办评分离”制度,明确各级政府责任,推进学校分类管理,规范学校办学行为,发挥社会参与作用,形成政事分开、权责明确、统筹协调、规范有序的教育管理体制。政府将更多运用法规、规划、标准、政策、公共财政、信息服务等手段,引导和支持学校发展。“健全政府补贴、政府购买服务、助学贷款、基金奖励、捐资激励等制度,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决定》提出的极具创新性的政策要求,就是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办学主体多元、办学形式多样、充满生机活力的办学体制,要求各级政府因地制宜采取多样化政策措施,引导社会资金以多种方式进入教育领域,支持民办教育事业发展,并积极鼓励行业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公办学校办学,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全社会积极参与、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格局。

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保障措施和行动路径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教育系统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继续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的新阶段,对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来说也是难得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一定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关于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重大决策部署上来,抓住历史性机遇,统筹安排改革保障措施,坚定不移实现中央改革决策部署。

(一)进一步凝聚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共识我国改革开放35年的经验表明,任何成功的改革都是上下左右通力合作、紧密配合,都是群众广泛参与、集体同心攻坚的结果。我们要把《决定》精神落到实处,必须科学分析、深刻认识当前教育体制机制积弊,尽快克服改革动力不足、缺乏有效措施手段、不敢或不愿打破常规的想法和做法,在各级政府、教育系统和社会各界中凝聚起改革的高度共识,形成深化教育改革的强大合力。按照中央的要求,凡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教育领域综合改革重大政策举措,一定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坚持改革力度、发展速度、社会可承受程度的统一。除完善专家咨询机制、注重配套政策措施到位等环节外,更重要的是从制度层面提高教育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水平,要求在重大教育改革实施前进行合法性审查和风险评估,根据需要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在改革实施中加强检查监督和定期评估,对于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妥善处理及动态调整,避免产生大的偏差,并加强党内监督、民主监督、法律监督、舆论监督,确保人民群众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行使顺畅,为重大教育改革付诸实施创造更加有利的环境。

(二)不断完善上下联动、各方协同创新的改革推进机制改革是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如何避免改革的碎片化是包括教育系统在内的各地区各部门都要直面的问题。《决定》强调加强和改善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并对各级领导班子和基层组织提出了明确要求。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在不同部门之间会有一定的职能交叉和需要协调的关系。围绕《决定》所布置的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各项重点任务,要在国家层面制定指导性意见,注意加强部委之间的政策协调,逐项明确本届政府任期内重大教育改革清单。地方要以加强本级教育统筹为重点,制定综合改革方案,落实国家重大教育改革任务,体现省域教育改革特征,重在解决本地的实际问题。国家建立鼓励支持改革激

励机制,对改革成效显著的地区和学校,在资源配置、权力下放等方面给予更多倾斜支持。

(三)继续坚持系统设计、整体推进、重点突破、试点先行的改革路径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必须立足基本国情、坚持全国一盘棋,但决不能“一刀切”。根据《决定》总结的“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促进”的改革重要经验,要继续沿着系统设计、整体推进、重点突破、试点先行的改革路径,按照《决定》提出的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任务以及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的时间表,对国家和各地的教育改革试点进行整体评估,形成新的改革方案,加强统筹,多措并举,以点带面,扎实推进。

农村改革涉及8个方面:

1、关于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

2、关于推进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等共同发展的农业经营方式创新

3、关于赋予农民对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能

4、关于鼓励承包经营权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流转

5、关于鼓励农村发展合作经济

6、关于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

7、关于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

8、关于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第四篇:“教育强市”总结材料

打造教育强市 助五金之都腾飞

――永康市申报“教育强市”总结材料

永康位于浙江省中部,总面积1049平方公里。三国赤乌八年(公元245年)置县,1992年永康撤县设市。辖5镇4街道和方岩风景区、经济开发区。现有人口54.8万人,外来常住人口30多万人。

永康是全国著名的“五金之都”,五金机电产业十分发达。全市有五金企业7000多家,2004年,我市实现生产总值135亿元,财政总收入15.2亿元,工业总产值450亿元,社会经济综合指标位居全国百强县市第47位。经过多年的努力,全市已形成了“强项在工业,特色在五金,优势在民营,活力在开放,后劲在科技,基础在教育”的经济发展格局。经济的迅猛发展,给永康的教育事业带来勃勃生机。基础教育实现了高标准普九的目标;职业教育特色鲜明亮点纷呈;民办教育异突起,在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依法管理的方针指引下,健康发展凸现活动。

教育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先导性、全局性和基础性工程,是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的发展状况最能体现一个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程度。永康作为充满发展活力的县市,加快教育强市的建设,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进程中,走在前列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面对这项基础性、战略性工程,永康全市上下齐动员,干部群众同参与,学校师生共努力,使永康区域教育发展水平有了明显的提升,全社会重视、关心、支持教育的氛围愈来愈浓。

一、强化均衡,优化布局,全面提升

由于受相对落后的自然经济和传统习惯的影响,一直以来,永康的学校布局比较分数,办学规模相对偏小导致办学水平不高,城乡之间教育发展因此而不平衡。优化学校布局,成了强化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全面提升办学品位实施学校教育“扶弱促衡”工程的重中之重。五年来,全市通过加大布局调整力度,教育资金投向倾向,选派优秀教师支教、结对;扶助贫困地区贫困学生等举措,使教育均衡发展取得可喜的成果,城乡群众渴望对优质教育资源的享受正逐步变成现实。

1、加大中小学布局调整力度,整合和优化区域教育资源,努力促进城乡校际均衡。2000年永康全市共有普通初中37所,在校生24286人,校生均人数为656人;小学154所,在校生45768人,校生均为297人。2005年开学,永康市的普通初中 所,在校生 人,校生均为 人;小学 所,在校生 人,校生均为 人,校生均人数或高于金华市内同类学校,或高于全省同类学校。学校布局是牵涉面非常广的一项系统工程,永康市的学校布局工作既着眼于办学的社区环境和规模效益,又综合考虑地理、交通、人口、传统习惯等诸多因素,全局规划,分步实施,先易后难,轻重缓急合理安排,统筹考虑,把难事办好,把好事做实,目前,体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的2005-2010学校布局调整规划已经市长办公会议讨论通过,经市人大审议后付诸实施,新一轮布局调整实施到位后,永康全市将设小学50所、初中12所、高中8所。使全市的学校布局调整合理调整后实现教育资源后整合开发,在开发中整合,在整合中提升,使全市教育实现均衡发展。

2、通过教育资金投向,重点中学招生制度改革等政策调近代促城乡校际均衡。为了提升区域教育发展整体水平,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协调发展,实现教育公平化,2003年以来,我市大力实施教育“扶弱促衡”工程,并已初见成效。

一是通过加大中小学布局调整力度,重新整合市域教育资源,优化配置,促进校际均衡。2002年,我市小学校均365人,初中校均970人,校均人数或高于金华市同类学校,或高于全省同类学校。2003和2004两年,我市又撤并小学18所、初中4所,小学、初中的校均规模分别达到了461人和1062人。目前,我市体现城区一体化要求的新一轮学校布局规划已通过市政府市长办公会议讨论通过,并已报请市人大审议后付诸实施。我市新一轮布局规划在2010年实施到位后,全市将设置小学50所、初中12所、高中8所。

我市学校布局调整工作,既着眼于办学的社区环境和规模效益,同时也综合考虑了地理、交通、人口诸多因素,在操作过程中基本做到全局规划,分步实施,先易后难,稳中求快。通过学校布局的合理调整,对全市教育资源,真正做到了在整合开发,在开发中整合;同时又通过整合促进了市域教育发展均衡化。

二是在教育资金投向、重点高中招生等方面对山区学校实行倾斜。首先,为了加强农村特别是山区学校建设,近年来,我市在教育基建拨款、教育技术装备经费补助以及城区学校预算外收入的调节等方面给予山区学校以大力扶持,其中教育技术装备经费补助标准山区学校补助金额占投资的80%以上;基本上由财政负担,城区学校预算外收入的30%划拨用于山区定点薄弱学校建设。其次,为了稳定山区学校的生源,去年以来,永一中等重点普通高中的定向招生名额分配,对山区学校特别予以考虑照顾,定向招生的比例今后将逐年递升。三是通过选派优秀教师到山区支教和城乡学校结对帮扶等措施通过农村特别是山区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和办学条件的优化加强校际促均衡。从2003年起,永康有计划地遴选城区小学的青年业务骨干教师到山区小学担任副校长,任期两年。至今全市已选派两批共10名,今年下半年又将选派第三批。优秀教师支教活动,促进了山区学校教师的教育理念更新,激发了山区学校的活力,推动了校本师资培训,同时也提升了这些学校的教研和教科研水平。如选派到棠溪小学担任副校长的城区民主小学教师朱金胜,在支教期间积极组织在职教师开展信息技术培训,使该校全体教师都学会了制作课件(在此之前,该校许多民转公的老教师还不知“课件”为何物)。城乡学校结对帮扶活动虽已开展多年,但在近三年的教育创强过程中更有明显强化。目前,城区中小学普遍与山区学校结对,最少的一对一,多者达一对三或一对四。帮扶形式主要有:①送教下乡,上示范课;②结对培养山区学校的青年教师;③送钱或送物帮助山区学校改善办学条件;④开展联谊活动,鼓励城区学校学生与山区学校学生结对帮扶等努力实现资源同享,共出成果。

四是重视扶助学生中的弱势群体,保障该群体学生公平接受教育促均衡。近三年来,永康开形式多种多样的扶贫助学,主渠道有教育部门的教育基金会和民政部门的慈善总会活动,其他途径则有团委的“希望工程”和妇联的“春蕾行动”,另外还有企业老板设立奖学金、学校减免和社会人士爱心资助等。据不完全统计,全市2002年资助学生872人,资助金额52万元;2003年资助学生900人,资助金额60万元;2004年资助学生1803人,资助金额达190万元。为配合省教厅实施扶贫助学扩面工程,最近,市教育局和财政局联合下发了《关于实施永康市中小学教育资助券办法的通知》,结合我市实际建立了中小学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教育资助券制度,山区小学生的杂费实现了全免。对于外来人口子女在我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就读的,则一律免收借读费,甚至从幼儿园、小学到高中都可与本市人口子女一样在本市区域内平等接受教育。

由于教育理念明确,认识到位,措施得力,目前全市城乡教育已逐步实现了城乡校际发展的均衡化,许多农村中小学的办学条件甚至优于城区的少数学校。

二、强化机制,优化体制,保障有力

永康是浙江省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较早的试点单位之一。1984年,金华市就在永康召开了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现场会,充分肯定并推广基础教育实行分级办学和分级管理的做法和经验。此后,教育管理体制在实践中不断得到改革和完善。国务院办公厅有关通知精神贯彻后,永康进一步完善了义务教育以市(县)为主统筹管理的体制,并结合行政区划调整,进一步明确了职责,理顺了关系,建立了相关的机制,从而使全市教育事业的持续快速发展有了强有力的财力保障。

一是建立了投入保障机制。其一,教育投入总量增幅较快。2000年以来,全市教育投入的“三个增长”和“两个提高”一直稳定在较高的水平。2003年和2004年的市财政教育经费决算和2005年的教育经费预算总计达6.7亿元(尚未包括三年教育费附加收入和社会力量办教育机构的经费),投入总量和人均教育经费均在金华市领先。2003年教育“创强”追加经费4000万元,今年教育“创强”将再安排专项经费7000万元。2003—2004两个教育附加费征收达8285万元,全部专用于教育事业。其二,2003年以来,永康实行以市为主统筹管理和调控的教育基建投入体制,由市财政统一安排全市教育基建项目和经费,确保与事业发展相适应的教育投入。2004年市财政一次性划拨2000万元用于偿还镇(街道)学校教育工程欠款。其三,全市中小学教师工资和相关待遇有了稳定可靠的保障。教师工资从1999年起率先实行由市统筹发放,2002年又着手进行了统筹发放办法改革,做到通过市财政按时足额统一发放到教师本人。教师工资高于本市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实际收入列金华市各县(市、区)前茅。2004年以来,全市中小学教师实行同城同待遇政策,年终奖金5500元统一列入市财政预算,这在金华市乃至全省都不可多见。其四,近几年预算内年生均公用经费均高于全省大多数县(市、区),在金华市一直处于领先位置。据省政府教育督导室公布的《2004年浙江省各县(市、区)教育发展的有关数据》显示,永康市2004年生均公用经费,小学468.68元,居全省第一;初中458.65元,居全省第二。

二是建立了创优激励机制。为了充分调动各镇(街道)和学校争创教育强镇和示范性学校的积极性,2001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出台了相关政策,建立了行之有效的创优激励机制。2002年上半年,市政府又颁行了《关于加快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对实现金华市和省级教育强镇创建目标的镇(街道),经考核验收合格后,分别给予50万元和100万元的重奖;对实现省级示范性学校和省级教育技术实验学校争创目标的学校,经评估验收合格后,分别给予奖励5万元。同时,对教育布局调整规划定点的新建学校校舍的建设项目,经有关部门验收合格后,按竣工建筑面积给予山区学校每平方米100元,其他学校每平方米60元的补助;对完成“校园网”建设,经有关部门验收合格的学校,以及教学仪器、电教设备、音体美劳卫器材、图书等配备达一、二类标准的学校给予一定比例的补助。为推动“名校工程”的实施,教育部门也制定了相关的奖励性政策,对在2001年12月1日以后在争创活动中形成的各类不同层次的示范学校,分别给予2—10万元不等的奖励。创优激励机制的建立和运行,有力地推动了省市级教育强镇的创建工作,加快了中小学布局调整步伐,促进了示范学校群体的形成。

三是建立了管理监督机制。为加强对全市学校财务的管理和监督,提高教育资金的使用效益,永康于2003年建立了永康市会计核算中心教育分中心,首批23个直属单位的财务列入会计核算分中心管理。今年下半年开始,又将有62个中心小学以上的法人单位的财务纳入核算中心统一管理。从此,全市所有中小学及各直属单位均实行以法人单位为单位报账,教育经费的“源”与“流”将得到全面而有效的管理和监督。同时,永康市还建立了教育系统内部学校领导离任审计制度,对所有调离原岗位的校长,无一例外地按照有关规定进行财务审计,发现问题的,及时作出相应的处理。

教育管理体制的优化和教育投入及激励、监督机制的强化,促进了我市教育基础设施的改善和教师生活待遇的提高,也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三、强化统筹,优化资源,提高质量

近年来,永康进一步强化了市域各类教育的统筹工作,努力构建结构合理、层次多样、资源优质并充满活力的市域基础教育体系,并以提升办学效益和提高教育质量为目标,大力推进市域各类教育快速协调发展。

一是教育结构和办学体制不断得到改善,大教育理念得到强化。首先是中等教育结构通过不断调整从根本上得到了改善。全市普高、职高、综高已经形成了分别以永一中、市职技校和综合高中为龙头的特色明显的三大高中学校群体。高中教育基本普及(2004年普及率达89.95%),高中段招生普职比渐趋合理(普职比例达到了省定标准)。其次是通过办学体制改革激发了教育活力,加快了事业发展。社会力量办学势头良好,已成为我市教育新的增长点。高中段学校“三分天下有其一”,其中2004年普通高中在校生数,全市12151人,而民办学校拥有5239人,占43.1%。小学、初中的民办学校也占有一定比例。幼儿园的民办比例则达84.52%。再次是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的品位不断提高。高标准、高起点规划设计的浙江电大永康学院新校区已经建成,今年,该校已通过省“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开放”总结性评估。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去年投入700多万元,开设专业由2003年的2个增加到41个,并完成了21057名农民的培训任务,其中2924名学员参加了国家统一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因此,永康已被确定为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13个试点县(市)之一。在继前几年永康在全国首创农村支书脱产上浙江师范大学学习之后,今年5月份,我市又选送了20名农民上浙江大学学习,其学习经费全部由市财政解决。此外,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工作,近年来也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二是全市优质教育资源快速增量。近年来,永康通过加大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实施“名校工程”等途径,并通过开发、整合、盘活等措施,使市域教育资源得到了较大程度的优化。首先是改善办学条件。由于教育投入大幅度增加,2002年以来,全市中小学的办学条件也发生了质的变化。学校占地面积不断扩大,建筑面积大量增加。到2004年下半年,在因中小学布局调整而减少了几十所中小学的情况下,全市中小学的校园占地总面积仍然达到了233.02万平方米,比2000年增长了40.6%;校舍建筑总面积达到了100.73万平方米,比2000年增长了59.8%。2003至2004两年,全市校舍基建和专用设备生均经费分别为960元和1325元,在金华市各县(市、区)中排名第二(分别仅次于义乌市);全市中小学净增计算机2781台,建成校园网的学校有40多所,5所学校成为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6所学校成为金华市教育信息化示范学校,其中一中、二中、三中、实验学校、综合高中、古山中学等校的校园信息化已达到较高的水平;全市建有多媒体综合教室380多个,许多学校的普通教室已全部多媒体化;教学仪器和电教设备的装备已达到了较高水平。其次是“名校工程”的实施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名校群体不断扩大。2003至2004年,全市创建省三级重点普通高中2所(永二中和明珠学校);创建省示范初中4所,小学6所,九年一贯制学校1所;创建金华市级示范初中2所,小学3所,幼儿园1所。市职技校于去年通过了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评估验收,成为全国先进制造业培训基地,其中机电专业成为浙江省示范专业,会计、数控技术应用两专业被评为金华市重点专业。标准化学校建设也迈出了坚实的步伐。目前全市已有85%以上的学校按照标准化的不同类别要求进行建设,其中已有2所学校通过一类、5所学校通过三类标准化学校评估验收。在此基础上,今年将再争创省三级重点综合高中1所、省示范学校4—5所。第三是通过中小学办学水平督导评估促进学校提升办学品位。去年以来,永康开始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第二轮办学水平督导评估,通过第一阶段评估,被认定为AAA级的学校就已达18所。至今年上半年,全市等级重点普通高中占普高学校数的比例尽管只有33.3%,接受优质教育的在校学生数已达全市普高在校生数的51%;在国家级重点中等职技校就读的学生,达到了全市职高在校生数的58.2%;在省示范初中就读的在校生,达到了全市初中在校生数的32.6%;在省示范小学就读的在校生,达到了全市小学在校生数的34%。

三是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近3年来,全市学校的质量意识进一步强化,建立了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和相关的激励机制。《永康市天行奖学金奖励办法》自2003年施行以来,至今已颁奖了三届优秀应届高中毕业生,奖金30万元。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永康重视和加强了全市学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全面提高中小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还在初中、小学全面开展素质教育督导评估和心理健康教育专项评估,以促进中小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中小学生的技能素质和心理素质。至今全市已建有心理辅导室40多个,其中通过评估上等级的有15个。中考和高中段学校招生改革促进了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提高。近年来高考上线人数与区域人口万人比一直居于金华市9个县(市、区)中的第三或第四,中考成绩也在逐年提高。职业技术教育质量也得到了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和社会的认可。市职技校实行校企联合办学,学生实训、实习基地体现了鲜明的永康五金文化特色,学制改革(实行了弹性学制和学分制,其中学分又分为“过程学分”和“替代学分”两部分,为浙江省首批学分制试点单位)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学生就业率连续三年达100%。

四、强化创新,优化管理,提升水平

三年来,永康大力通过课程改革创新、教育科研创新、队伍建设创新和督导制度创新来优化学校常规管理,提升办学水平。

一是在推进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过程中,通过教育理念、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来优化中小学的教学工作管理。为了更新全市中小学校长、教师的教育理念,让全市参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的校长和第一线教师了解新课程,走进新课程,适应新课程,从而教好新课程,2003年以来,永康专门组织了“教育教学改革理论专著读书心得活动”,向全市中小学校长、教师及教研员推荐了《教育新理念》等4本教育教学改革理论专著,要求阅读后写出读书心得,以理论指导实践,以新理念参与新课改。其间,先后组织了全市初中、完小正副校长与全市小学、初中起始年级教师新课改理论考试,召开了全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信息交流工作会议,并在扎扎实实地开展通识培训和学科培训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了新课程管理,提高教学效率。

二是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通过教育科研工作和教研活动的创新来提高教科研和教研工作实效,提升学校的办学品位。近三年来教育科研工作的创新主要有:①进一步完善了教育科研工作管理办法。今年上半年,重新修订下发了《永康市教育科研工作管理办法》,根据永康教育科研工作的区域特点和发展走向,在全面规范的基础上,出台了许多创新性的举措。②调整充实了市本级教育科研机构,进一步完善了全市教育科研组织网络。市教科所专职教科员在全市范围公开选聘,从而使市教科所的科研力量得了充实和强化,以市教科所为中心的全市教育科研网络健全,并正在发挥其应有的作用。③重视教育科研投入。从2004年开始,市财政每年安排教育科研专项经费20万元,两年内已投入40万元。④加强教育科研的基础工程建设。近年来,市教科所工作人员主动下乡、下校举行教育科研常识讲座,普及教育科研知识,至今已举办讲座30余场(次)。同时,还通过举办教育科研骨干培训班、抓好教育科研示范学校建设和加强教育科研过程的指导和管理等基础性措施,来提高全市教育科研队伍整体素质,提高教育科研的层次和水平。⑤通过考核、评优和督查促进学校创造性地开展教科研活动。每年的教育科研先进集体和个人都要经过严格的考核,去年还组织了全市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专项督查。由于教育科研工作的创新,近年来,教育科研工作的水平不断提升,获奖成果累累,得到了省、市教育科研部门的充分肯定。目前,全市中小学立项课题有教育部“十·五”规划课题2项,省“十·五”重点课题5项,省规划课题12项,金华市重点课题14项。教研工作也通过机构改革、制度完善和网络优化等创新性措施提升了地位,强化了作用,增强了实效。

三是在学校管理实践过程中,通过管理者队伍的创新和教育督导制度的创新来强化导向、优化管理和提升水平。一所学校的管理水平取决于校长的管理水平。2004年,永康积极稳妥地调整了中小学校长队伍,一批德才兼备、年富力强的中青年教师走上了校长岗位。这对加强学校管理,促进学校管理水平的提高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教育督导评估也是优化学校管理的重要手段。2003年以来,永康通过开展办学水平督导评估,促进相关学校管理到位,消除管理盲点,强化薄弱环节。相继出台了有关文件,进一步规范了学校管理,并在教育创强过程中加强了中小学常规管理督查,重点督查内容为“校园环境管理”、“校舍用房管理”、“教育资源利用”和“教育教学常规管理”等。在督查过程中,及时反馈有关情况,发现存在问题的,当即填发书面整改通知书,责成学校在规定期限内整改到位;逾期不整改或整改不到位的,予以全市通报批评,并作为校长职务调整的重要依据。通过人事导向和评估、督查等有效措施,目前我市中小学的内部管理水平已得到了明显提升,育人环境得到较大程度的优化。全市绝大多数学校“三化”(绿化、美化、净化)工作落实,校园整洁优美,教育教学管理井然有序。

五、强化培训,优化队伍,打造形象 谋求教育新的发展,需要一支德高业精并善于开拓创新的中小学教师队伍。三年来,我市通过“名师工程”的实施、师德教育和多元业务培训等途径,多管齐下狠抓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目标是:更新观念,改善结构,提高素质,打造形象,适应发展。工作重点是抓师德,正教风,强素质,崇师表。围绕这一工作重点,永康市努力从师德建设、师能提升和名师培育三个方面寻求新的突破。

在师德建设方面,首先是强化师德培训。我市从2002年起正式启动了“师德培训”工程。该工程由市教育局直接组织部署和规划协调,由市教师进修学校具体负责培训内容策划和培训实施,主要利用新学期开学之前的暑假时间,一年一个专题,前后衔接,层层递进并与时俱进。其次,十分重视师德教育载体的设计与利用,以扩大影响,增强实效。如2003年以来全市组织开展了“弘扬教师美德,彰显师表形象”主题教育,举办了“学生在我心中”师德演讲比赛,并部署开展了“师德建设年”系列活动。去年在第二十个教师节庆祝大会上,还表彰了永康市“十佳师德标兵”,组织了千名教师“崇尚教师美德,拒绝违规家教”立誓签名活动。再次是从加强师德建设的角度出发规范全市教师家庭带生(家教)行为,出台了《关于规范中小学教师个人带生(家教)行为的若干意见》,并多次组织专项督查,在此基础上,对违规行为,有报必查,有查必处。

在师能提升方面,着力点主要放在理念、技能、薄弱学科和薄弱环节上。2003年以来,多次组织以“新课程与学习主题构建”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新理念培训,参加培训的初中教师1630人,小学教师1658人。组织计算机和普通话等技能培训数十次,参加培训的中小学教师3000余人。同时,还对全市小学教师进行了一轮教科研知识培训,对全市心理健康教育指导教师全部进行上岗培训,至今持证上岗教师达260余人,约占金华市该类持证上岗教师总数的一半。此外,还积极与浙江师范大学、浙江教育学院和金华教育学院挂钩,联合举办多层次的各科学历培训,到目前止,全市参加学历提升培训的教师有1100多人,其中专科200余人,本科800多人,研究生主干课程120人。各中小学的继续教育校本培训也都搞得有声有色,卓有成效。

在名师培育方面,永康从1999年开始实施“9932111”名师工程以来,不但强化了精品意识和团队精神,更促进了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和名师群体的逐步形成。三年来,市教师进修学校有规划地组织骨干教师培训,每年一期,每期90人。同时,还通过理念培训、理论包装、名师结对和名师论坛等形式培养省级名师8名、金华市名师30名。除此之外,永康还通过高学历及薄弱学科师资引进、师范院校毕业生通过考试择优录用等途径来改善全市中小学教师结构,提升整体素质,优化整体形象。

为了强化全市中小学教师的各科各类培训工作,市教师进修学校建设得到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与支持,使之成为名副其实的全市中小学教师的培训基地和教育工作“母机”。2003年,该校已通过创建省级教育强市的县(市、区)教师进修学校评估验收,并于去年被评为初中教师专题培训先进单位。

综上所述,我市从2002年下半年以来,至今三年时间,两轮“创强”,措施得力,成效明显。目前,我市正在按照既定的“创强”规划,针对存在的问题及薄弱环节,加快推进第二轮创建省级教育强市的整改提高工作。

2005年9月28日

(注:本文原为教育局创强办撰写,后经笔者修改定稿。)

第五篇:深化教育改革心得体会

深化教育改革心得体会

十八届三中全会已经落下帷幕了,这次大会主要涉及到各个方面的改革,其中有关教育改革尤其引人关注。我们都知道现在我国教育面临着很多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十八大以来的种种改革举措,已经充分彰显了进入“深水区”、啃下“硬骨头”的决心,那么十八届三中全会又给我们哪些力量和信息呢?

1、教育,民生之本,强国之基。教育改革,突破藩篱,提振信心。

一年来,改革讯息频频传来,改革举措系统深入:各地陆续出台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的政策,“流动的花朵”就地入学考试的长效机制有望建立;电子学籍系统建立,一人一号,终生不变;研究生教育深入改革,将推进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分类考试;“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剑指“减负”顽疾„„

新的改革举措从人民群众反映强烈、制约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出发,深入分析问题产生的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系统规划、统筹兼顾,抓住突破口,啃下“硬骨头”,让进入“深水区”的教育改革扎实稳步推进。

2、让大学教育更公平普惠

人才培养模式是教育改革进入“深水区”之后的重点和难点。能否审慎、科学地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课程设置改革、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事关社会的稳定和人才培养的质量,关乎千家万户与民族未来。

9月,开学之初,十多年从未走出过家乡的王伟卓来到了清华大学,成为一名大一新生。王伟卓来自淳朴而闭塞的嫩江县,能够进入清华大学,正是得益于“面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的改革举措。与他一样,全国还有832个贫困县的3万名学子,圆了大学梦。将更多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惠及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的农家子弟,正是十八大以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举措。

与此同时,高考英语科目一年多次考试、研究生招生改革、通识教育与创业教育、学习成果认证和“学分银行”也都是十八大以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热词”。

各地改革举措百花齐放,江苏省构建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衔接贯通的高技能人才培养立交桥,浙江省扩大“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改革试点学校和专业,山东推进各级各类教育体系的衔接和完善,北京中高考改革框架方案公布„„无论是基础教育阶段还是高等教育阶段,无论是职业教育还是普通教育,通过一系列改革举措,人才培养朝向“个性化”、“多样化”迈进,人才成长的立交桥逐渐搭建。

3、依法治校,推进现代学校制度的建立

办学体制改革和管理体制改革是教育改革系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教育资源利用率的有效途径。

8月12日至23日,一则消息引发关注,中国人民大学、东南大学、东华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6所高校章程核准稿公开征求意见。小消息折射大背景,建设现代大学制度是教育规划纲要颁布实施以来,全国高校努力的方向,而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已然从积极推进高校章程建设开始。

仔细浏览6所高校的章程核准稿,这样的讯息跃然纸上:依法对学校管理体制作了全面规定,明确了学校管理的基本架构,促进了学校法人治理结构的完善;规定了学校内部学术权力的组织框架和运行机制,明确了学校办学自主权的运行与监督机制„„

与此同时,其他方面的办学体制和管理体制改革也是风生水起、稳步推进。改善民办教育发展环境,江苏省破解制约民办教育发展的学校法人属性、产权归属等突出问题;扩大教育对外开放,我国积极创办中外合作办学高水平大学和项目;完善均衡发展义务教育机制,安徽组织实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完善农民工子女就学体制机制三项基础教育改革„„

更令人欣喜的是,2013年6月,《关于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意见》出台,通过品德发展水平、学业发展水平、身心发展水平、兴趣特长养成、学业负担状况等5个方面20个关键性指标,建立了一套全新的“绿色评价”体系。无疑,这是一次“倒逼”性质的改革,通过评价方式的变革,从根本上扭转评学生看分数、评学校看升学率的倾向,践行素质教育和为学生“减负”将真正成为可能。共识的凝聚、制度体系的建立,使得教育改革在“深水区”里挺得住,走得稳。

4、从严治师,建设一支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

拥有一支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是教育事业发展进步的根本,教师的师德、教学水平将直接影响到教育事业的成败。教育规划纲要颁布实施以来,教师资格认定制度的完善、教师培训制度的深化始终是教师队伍改革的主旋律。十八大以来,从严治师,培养一支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成为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

一年来,《教育部关于建立健全中小学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和《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标准(试行)》先后制定,“以德为先”旗帜鲜明,“一票否决”措施严厉,对师德的强调和评价成为教师队伍建设与改革的新亮点。

与此同时,各地基于实际情况出台相关政策和规定,一些长期制约教师队伍建设的难题开始得到解决:山东对中学教师培养实行“大类招生、二次选拔、分段培养”模式,小学和幼儿园教师实行全科综合培养;浙江建立师德师风专项检查制度,把师德作为中小学教师水平评价标准的基本条件;建立教师培训长效机制,陕西建立教师培训档案制度;河北建立“个人申请—学校推荐—县级审查—市级统筹—省级备案”的学员遴选程序。

今天,中国教育面临着很多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许多问题没有现成答案,需要在实践中探索。十八大以来的种种改革举措,已经充分彰显了进入“深水区”、啃下“硬骨头”的决心。

下载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建设教育强市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建设教育强市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共昆明市委 _关于加快教育改革与发展建设教育强市的决定

    中共昆明市委 昆明市人民政府 关于加快教育改革与发展建设教育强市的决定 2008年2月24日) 为落实优先发展教育战略,进一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完善政策措施,强化保障机制,扩大教育......

    建设教育强市 共享品质教育(5篇范文)

    建设教育强市 共享品质教育杭州市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徐一超围绕构建和谐社会,杭州提出建设“生活品质之城”的蓝图,将生活品质界定为人们生活的品位和质量,包括经济生活品质......

    深化教育改革,打造特色学校

    深化教育改革,打造特色学校 ——宋道口镇中心小学特色校建设汇报材料近年来,我校以“创一流、有特色”为奋斗目标,坚持“以人为本,依法治校,德育为首,特色兴校,质量立校,办人民满意......

    加强教研力度深化教育改革

    加强教研力度 深化教育改革---------2007-2008学年度上期体音美教研成果总结素质教育是呈现多元化的,提高素质教育,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一个人发展,艺术与体育教育的重要性,对......

    中共昆明市委_关于加快教育改革与发展建设教育强市的决定(精)[五篇模版]

    中共昆明市委 昆明市人民政府 关于加快教育改革与发展建设教育强市的决定 2008年2月24日) 为落实优先发展教育战略,进一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完善政策措施,强化保障机制,扩大教育......

    XX市深化基础教育改革全面提高育人质量实施方案

    XX市深化基础教育改革全面提高育人质量实施方案为全面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根据《XX省深化基础教育改革全面提高育人质量行动计划》,进一步深化全市基础教育......

    在全市建设教育强市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在全市建设教育强市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08-07-16) 各位领导、同志们: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全省教育强省工作会议精神,全面部署建设教育强市工作,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

    在全市建设教育强市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范文模版)

    在全市建设教育强市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中共沅江市委书记 邓宗祥 2011年12月25日 (根据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同志们: 今天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动员和部署全市依法治市和建设教育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