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建立稳定投入机制,促进教育强市建设
文章标题:建立稳定投入机制,促进教育强市建设
建立稳定投入机制 促进教育强市建设
各位领导、各位同志:
刚才,XXX全面回顾了“十五”以来我市教育事业发展状况,并对“十一五”期间我市建设教育强市作了全面部署。我市财税部门将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根据杭州“名城强市”建设要求,全面贯彻科学观,努力筹措资金,支持教育强市建设。
一、积极筹措资金,建立教育投入稳定增长机制
财税部门将继续加强教育费附加的征收管理,努力做到应收尽收。今年浙江省教育费附加征收政策调整力度较大,各类企业的负担也有所变化。财税部门通过网络、电子公告等形式和各种渠道进行广泛宣传,使浙江省教育经费征集的新政,在最大范围内以最快速度、最便捷的方式告知纳税人,为教育经费征集新政策的顺利实施提供有力保障。在加强资金筹措的同时,财政部门将进一步完善公共财政体制下教育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确保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的法定增长。市本级在“十五”期间,除教育事业费增加达到法定增长外,还每年安排预算外资金进行补充,使教育经费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提高若干个百分点。从2008年开始,又将其逐步纳入预算内教育事业费基数,从而在体制机制上确保了教育经费的稳定增加。
“十一五”期间,市本级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比例将由2008年的6.9提高到“十一五”期未的10.5。教育经费投入的重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要重点确保免费义务教育政策的实施。对免费义务教育所需经费全额纳入财政预算,各级财政在保证义务教育阶段预算内生均公用经费逐年增长的同时,确保实行免费义务教育所需经费。省和市本级财政将对市区免费义务教育所需经费按一定比例进行转移支付补助。
2、要进一步扩大教育资助覆盖面。继续完善教育资助券、人民助学金和奖学金制度,教育资助券发放要与义务教育免费政策相衔接。一是教育资助领域向学前教育、高中段、职业教育等领域延伸,并逐步扩大至高等教育领域。二是教育资助对扩大到杭州市残疾学生以及在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各类技工学校、民办学校就学的全日制高中学生。三是教育资助内容逐步增加,包括学生基本生活补助及其他接受教育等经费。四是教育资助逐步向符合条件的外来务工人员家庭延伸,积极解决外来民工子女入学问题。积极做到教育资助券经费的保障工作,确保每一位学生不因家境贫困而失学。2008年市本级安排教育资助专项经费300万元,安排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专项资金260万元。
3、做好资金调度工作,妥善解决高校建设资金困难。为进一步帮助解决市属高校新校区建设中的资金困难,发展我市高等教育事业,根据市委、市政府领导的有关指示精神,市财政从提高教育资金使用绩效,加快高校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出发,积极调度财政库底资金先行垫付,以减少市属高校贷款利息支出,缓解高校建设资金压力。
二、优化支出结构,支持教育均衡发展
在加大教育投入的同时,市财政还配合教育局整合现有教育资源,优化教育经费支出结构,建立科学合理的教育经费分配机制。在解决地区和校际差异方面,市财政和市教育局不断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扶持奖励,并适当向弱校倾斜,缩小各学校间教育资源分配上的差距,减小教育领域的“马太效应”,扼制各类办学的教育乱收费现象,确保基础教育向优质、协调、均衡发展。
1、支持名校集团化战略。实施名校集团化战略,有利于整合优化教育资源,推进基础教育均衡、优质化发展。市本级财政从资金投入、校园建设、设施设备配置等方面协助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对教育的专项经费投入逐年加大。
2、支持农村义务教育事业的发展。在省管县的体制下,我们结合浙江省全面实施农村中小学“四项工程”建设,市本级财政对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危房和破旧房改造、改水改厕工程及乡镇中心幼儿园建设进行了扶持。2008年市本级通过安排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师训干训费等专项扶持经费达1000多万元,比2008年增加近一倍,并承诺以后视财力可能,还会加大对贫困县(市)教育事业的扶持力度。
3、支持加快教育设施的建设,高起点、高标准建设一批新校。“十一五”期间,规划再新建5所高级中学(3所普高、1所职高、1所特殊学校),聋哑学校已于去年底开工建设,市本级财政投入建设资金8500万元,其余四所正在征地拆迁中。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增加五所优质高中的教育资源,改善高中部的办学条件,满足“上好学”需求,在我市历史上是不多见的。
4、提高学校生均公用经费水平。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重点解决职业教育长期以来生均公用经费及资金投入力度低于普通教育的问题,以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把全面提升我市中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与服务杭州产业经济发展联系起来,着力帮助解决历史遗
留问题。
三、加强监督管理,促进资金使用绩效最大化
财政在加大对教育投入的同时,也注意加强对教育经费使用的日常监督管理,提出教育支出绩效考核指标,强化绩效考核,提高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益。
1、关注教育经费的分配结构。近几年来,教育的软、硬件建设问题得到较大缓解,在地方财力许可和保证教育“三个增长、两个提高”的前提下,市财政对教育支出将向教师培训、教育改革等方面适度倾斜。进一步规范教师收入分配,规范教师的津补贴发放,解决不同学校之间教师收入高低差距偏大的问题,以稳定教师队伍和抑制学校“乱收费”。
2、关注教育项目的配置和管理。加强项目前期可行性分析,建立专项资金项目管理数据库档案,对专项资金进行分类管理。对财政投入的专项资金进行全面评估,做到事前参与、事中监督和事后绩效评价。在立项阶段,对项目的社会效益和投资效益进行评估论证;在执行阶段,按项目实施进度拨付资金,并确保项目资金按规定的用途使用;项目完成后有结算审查和绩效评价,以确保项目资金的使用效益。进一步完善专项资金使用管理信息反馈制度,年度项目资金结余,建立项目年度结余申报、报批制度,杜绝年底虚列支出、资金长期沉淀、闲置等现象。
3、加强单位财务管理。特别是针对教育经费沉淀,教育费附加、教育专项资金移用等不规范情况,配合相关部门开展督查,督促整改。对学校的各种收入和往来款项进行清理,帮助完善单位内控制度,规范会计核算,使有限的教育经费发挥最大的效益。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市财税部门将认真履行好各项职责,为杭州创建“教育强市”作出更多的贡献。
谢谢大家!
《建立稳定投入机制,促进教育强市建设》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建立稳定投入机制,促进教育强市建设。
第二篇:建立稳定投入机制,促进教育强市建设
文章标题:建立稳定投入机制,促进教育强市建设
建立稳定投入机制 促进教育强市建设
各位领导、各位同志:
刚才,XXX全面回顾了“十五”以来我市教育事业发展状况,并对“十一五”期间我市建设教育强市作了全面部署。我市财税部门将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根据杭州“名城强市”建设要求,全面贯彻科学观,努力筹措
资金,支持教育强市建设。
一、积极筹措资金,建立教育投入稳定增长机制
财税部门将继续加强教育费附加的征收管理,努力做到应收尽收。今年浙江省教育费附加征收政策调整力度较大,各类企业的负担也有所变化。财税部门通过网络、电子公告等形式和各种渠道进行广泛宣传,使浙江省教育经费征集的新政,在最大范围内以最快速度、最便捷的方式告知纳税人,为教育经费征集新政策的顺利实施提供有力保障。在加强资金筹措的同时,财政部门将进一步完善公共财政体制下教育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确保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的法定增长。市本级在“十五”期间,除教育事业费增加达到法定增长外,还每年安排预算外资金进行补充,使教育经费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提高若干个百分点。从2005年开始,又将其逐步纳入预算内教育事业费基数,从而在体制机制上确保了教育经费的稳定增加。
“十一五”期间,市本级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比例将由2005年的6.9提高到“十一五”期未的10.5。教育经费投入的重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要重点确保免费义务教育政策的实施。对免费义务教育所需经费全额纳入财政预算,各级财政在保证义务教育阶段预算内生均公用经费逐年增长的同时,确保实行免费义务教育所需经费。省和市本级财政将对市区免费义务教育所需经费按一定比例进行转移支付补助。
2、要进一步扩大教育资助覆盖面。继续完善教育资助券、人民助学金和奖学金制度,教育资助券发放要与义务教育免费政策相衔接。一是教育资助领域向学前教育、高中段、职业教育等领域延伸,并逐步扩大至高等教育领域。二是教育资助对扩大到杭州市残疾学生以及在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各类技工学校、民办学校就学的全日制高中学生。三是教育资助内容逐步增加,包括学生基本生活补助及其他接受教育等经费。四是教育资助逐步向符合条件的外来务工人员家庭延伸,积极解决外来民工子女入学问题。积极做到教育资助券经费的保障工作,确保每一位学生不因家境贫困而失学。2006年市本级安排教育资助专项经费300万元,安排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专项资金260万元。
3、做好资金调度工作,妥善解决高校建设资金困难。为进一步帮助解决市属高校新校区建设中的资金困难,发展我市高等教育事业,根据市委、市政府领导的有关指示精神,市财政从提高教育资金使用绩效,加快高校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出发,积极调度财政库底资金先行垫付,以减少市属高校贷款利息支出,缓解高校建设资金压力。
二、优化支出结构,支持教育均衡发展
在加大教育投入的同时,市财政还配合教育局整合现有教育资源,优化教育经费支出结构,建立科学合理的教育经费分配机制。在解决地区和校际差异方面,市财政和市教育局不断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扶持奖励,并适当向弱校倾斜,缩小各学校间教育资源分配上的差距,减小教育领域的“马太效应”,扼制各类办学的教育乱收费现象,确保基础教育向优质、协调、均衡发展。
1、支持名校集团化战略。实施名校集团化战略,有利于整合优化教育资源,推进基础教育均衡、优质化发展。市本级财政从资金投入、校园建设、设施设备配置等方面协助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对教育的专项经费投入逐年加大。
2、支持农村义务教育事业的发展。在省管县的体制下,我们结合浙江省全面实施农村中小学“四项工程”建设,市本级财政对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危房和破旧房改造、改水改厕工程及乡镇中心幼儿园建设进行了扶持。2006年市本级通过安排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师训干训费等专项扶持经费达1000多万元,比2005年增加近一倍,并承诺以后视财力可能,还会加大对贫困县(市)教育事业的扶持力度。
3、支持加快教育设施的建设,高起点、高标准建设一批新校。“十一五”期间,规划再新建5所高级中学(3所普高、1所职高、1所特殊学校),聋哑学校已于去年底开工建设,市本级财政投入建设资金8500万元,其余四所正在征地拆迁中。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增加五所优质高中的教育资源,改善高中部的办学条件,满足“上好学”需求,在我市历史上是不多见的。
4、提高学校生均公用经费水平。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重点解决职业教育长期以来生均公用经费及资金投入力度低于普通教育的问题,以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把全面提升我市中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与服务杭州产业经济发展联系起来,着力帮助解决历史遗留
第三篇:关于报送建立稳定的水利投入增长机制调研情况的汇报(推荐)
关于报送建立稳定的水利投入
增长机制调研情况的汇报
市局计财科:
根据转来“关于报送建立稳定的水利投入增长机制调研报告的通知”精神,结合我区水利设施状况及建设任务和资金需求情况,作如下汇报:
一、基本概况
(一)现有水利设施基本状况。
我区水利设施数量多,线长面广。全区现有中小型水库山塘143宗,其中中型7宗,小
(一)型9宗、小
(二)型53宗、山塘74宗;堤围16条,总长175公里;水闸124座,其中中型7座、小型117座;以及一大批机电排灌、截洪分洪等工程。近年来,在上级大力支持下,部分水利设施建设投资取得了综合社会效益。但是,由于现有水利设施大多数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经过几十年的运行,工程老化,许多工程年久失修,欠账多,设施残缺不齐,长期带病运作,效益下降。
(二)现有水利建设任务及完成情况。
根据省水利厅、财政厅、省计委以粤水计[2003]61号文和[2003]58号文的精神,按照“省水利规划纲要”和“十五”计划的要求,结合实际,我区水利项目建设情况如下: 1、2003——2007我区被列入省人大议案小型水库除险加固44宗,建设任务基本完成,且通过市、区有关部门组织验收。
2、农村机电排灌设施重建和改造2004——2008已 1
完成二宗,尚欠三宗,尚欠建设工作正在按计划组织实施。
3、水库移民议案及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工作。被列入省人大议案2003——2006年水库移民自然村安置14个,已完成安置自然村13个,项目受益:户数801,人数4414。2007年面上水库移民后期扶持项目计划完成现有人数14033,户数2199,占完成92.8%。
4、被列入省防灾减灾项目建设情况。
⑴秋风岭水库除险加固建设项目基本已完成,且通过相关部门初验,目前进入竣工财务决算阶段。
⑵大龙溪一级水库除险加固在去冬今春以来工程建设进展顺利,项目完成正在按计划组织实施。
⑶城市防洪工程(练江堤围陈店至峡山堤段)全长23.831公里。2008年1月汕头市水利局以汕市水建[2008]27号《关于潮南区城市防洪达标加固工程技施设计的批复》对工程技施设计进行审批。我区财政局已委托有相应资质单位对工程预算进行审核,待工程审核完成后将进行工程招投标,争取今年6月底前完成工程监理和施工招投标,7月份开工。
二、规费收取投入的工程建设。
据调查统计,我区财政每年收取水利建设基金15万元,水资源费70万元,堤围防护费304万元,均投入水利设施工程建设,而上述落实省人大三大议案和城乡防灾减灾工程项目基本建设资金计划总投资共28058.16548万元,分别是:
(一)完成三大议案工程资金投入情况。
1、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各级投入资金共3311.66万元,其中:省级投资1402万元,市级投资1202.79万元,区级
配套706.87万元,资金全部到位(专户设在区财政局)并投入工程建设。
2、水利工程水库移民各级投入资金共3911.80548万元,其中:省级补助1104.973万元,市级配套288.889万元,区自筹185.533万元,镇自筹2332.41048万元。水库移民后期扶持项目完成投资计划841.98万元。
3、农村机电排灌重建及改造各级投入资金共56.65万元,其中:省级补助39.65万元,市级补助11.33万元,区级配套5.67万元。
(二)城乡防灾减灾工程基本建设资金投入情况。
1、秋风岭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概算投资5266万元,其中:国债资金1500万元,省级2152万元,市级补助1500万元,区级配套100万元。
2、大龙溪一级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概算投资2401.55万元,其中:省级1681万元,市级补助240万元,区级配套480.55万元。
3、城市防洪工程(练江堤围陈店至峡山堤段)根据汕市水建[2006]115号《关于潮南区城市防洪达标加固工程初步设计的批复》核定工程概算13110.5万元,其中:省级投资4766.2万元,市级补助1906.48万元,区级配套6437.84万元。
三、存在问题。
(一)“十一五”规划我区水利建设主要任务和资金需求来源于:
1、中型水库除险加固5宗规划地方投资9325.45万元,资金来源规划于地方自筹。
2、小型水库除险加固、截流工程整治、堤防达标加固、中港工程整治、灌区整治、引韩供水、练江综合整治,合计总规划投资3139263万元,资金来源规划于地方自筹。
根据潮南区财政局2006年预算执行情况报告,收入实现可支配财力37404万元,年初安排支出预算39280万元,全年实际支出40825万元,人均支出水平为1.98万元(包括单位公用经费)财政运作基本条件很差,客观上反映出增加投入水利设施规划建设资金是比较困难。
四、保障措施。
为确保我区“十一五”规划、“十二五”预计规划、“十五”计划的实施,我局的意见:
一是切实加强我区水利规费征收(水利建设基金、水资源费、堤围防护费)力度,并全额用于水利工程建设。
二是重新界定省级资金补助比例的区域,要求将潮南区划分山区类列入不发达地区省级补助行列。
三是支持不发达地区项目建设,客观上推动该区社会经济发展。
潮南区水利局计财股
二○○八年五月八日
第四篇:关于建立新农村建设投入机制的调研报告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下简称新农村)的重大任务,这是党央从全局出发,总结经济社会发展经验,分析农村改革发展形势,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高瞻远瞩、审时度势作出的战略决策。为了有力促进全县新农村建设健康、快速发展,政协乡镇联络委员会分别组织委员在全县各乡镇进行了投入机制的专题调研,现就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新农村建设中,投入结构呈现良好势头
(一)政府投入抓示范,新农村建设起步好势头旺。
目前,全县共规划启动建设32个新农村示范村,其中:县上主抓了10个重点村,突出打造了3个亮点示范村,各乡镇分别结合各自的实际规划打造了至少1个示范村。县财政安排了5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新农村建设示范工作。对实施省、市级新村扶贫工程建设的双河葡萄、竹海高坝、开佛龙门、佛梨四个村拨付了专项资金。各乡镇也结合自身的财力,对示范村安排了启动资金19万元。
(二)社会各界齐关注,筹措资金建设新农村。
据各乡镇摸底调查汇总反映,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工程倍受社会的支持,其中:招商引资275万元,社会各界捐资12万元,农民自筹(含以劳折资)3777万元,占示范村建设投入资金的95.56%,户平投入3817元。金融企业也积极发挥作用支持新农村建设。如:县农村信用联社采取多种措施,全力支持新农村建设,现已向全县20个乡镇的农户累计发放支农贷款3485万元。县农行也通过扶贫贷款等形式支持新农村建设1338万元。
(三)惠农政策落实处,新农村建设资金得到加强。
近年,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深化了农村税费改革,先后取消了向“三农”收取的“三提八统”、农村教育集资等收费项目,减免了向“三农”征收的生猪屠宰税、农业特产税(烟叶除外),全面取消了向“三农”征收的农业税。全面推行了粮食直补、良种直补、农业机械购置直补、生态建设直补等惠民直补政策。推行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享受“两免一补”政策。同时,财政调整了支出结构,加大了对“三农”的投入。
二、新农村建设中,投入方面存的问题及原因
(一)“等靠要”思想严重,群众建设新农村主体意识淡薄。
在调研中了解到,有绝大多数农民群众、相当部分的村组干部、也还有部分乡镇干部对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内容、目标要求及措施办法不甚了解,对本乡镇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的规划、建设情况不够了解,甚至有的完全不知道。有相当部分的群众就新农村建设资金的投入,持等待、观望的态度,还存在严重的“等、靠、要”的思想,没有把自己作为建设新农村的主体对象。
(二)支农资金条块分割,投入上存在比较严重的缺陷。
在调研中发现,专项资金在管理上存在缺失的问题。一是支农资金直接分配与管理的有发改、财政、科技、水利、农业、林业、国土、扶贫、交通、电力、教育、卫生、文化、民政等十多个部门,可想而知,其协调难度之大。二是支农资金除发改部门下达计划,财政部门拨付资金外,很多行业主管部门要按条条、块块投放资金到对口部门,这种历史的、自上而下的管理格局,影响了工作效率和投资效益。三是除了“资”出多门外,各部门在计划下达方式以及项目管理上存在各自为政的思想,造成了项目申报和管理上往往不从实际出发,而是“投其所好”。在资金拨付上,不同来源的资金拨付渠道不一致,有的造成资金沉淀或“跑冒滴漏”。正由于管理上的缺陷,使得宝贵的支农资金有的挪作他用,投资效益大打折扣。
(三)缺乏宏观调控措施,整合社会资金资源的力度不够。
在调研过程中发现,乡镇、村领导普遍反映新农村建设投入政府启动资金严重不足,这在全县新农村建设投入资金调查统计数据上也反映了这个事实。据全县各乡镇示范村建设投入资金中,财政及专项资金投入仅占1.75%。正由于缺乏宏观调控措施,各类社会资金绝大部分闲置或游离在外,没有融入新农村建设这个系统工程的运转,发挥的作用不大。
三、建立新农村投入机制的几点建议
(一)认真总结经验,建立和完善新农村建设资金以奖代补的激励机制。
新农村建设工程,涉及面广、内容多、任务重,需要全民参与。要通过深入的宣传和教育,使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内容、目标要求及措施家喻户晓、深入人心。要通过宣传教育,确立农民群众的主体意识。要按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规定,用好用活村民自治,破除“等、靠、要”的思想,树立“苦干、实干、巧干”的意识。要认真总结文明新村建设工作中的成功经验,建立和完善新农村建设资金以奖代补的激励机制,最大限度地激发农民群众“动自己的手,流自己的汗,出自己的钱,建自己的家”的积极性,变“要我干”为“我要干”,形成户户建家,人人创业的良好氛围。
(二)整合支农资源,建立和完善支农资金的良好运行机制。
要建立和完善支农资金的管理机制。针对支农资金切块、专项“戴帽”较多、投入分散的状况,以新农村建设工程为平台,按照“集中使用、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司其职、各记其功”的原则,编制投资指南,合理界定支农投资范围,改革支农投资分配与管理体制。要统筹协调、集中安排各类支农资金,着力解决投入分散与重复建设的问题,努力提高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率。同时,积极争取中央、省、市建设项目的投资、建设、管理等委托权,促进支农资金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
要建立和完善支农资金投入使用效率的激励机制。要在试点的基础之上,逐步建立以支农资金使用效果为导向的激励机制,做到对使用效益显著的项目单位,在今后的项目申报和资金安排上给予优先考虑。要加强支农资金的监督检查,严肃查处支农资金使用管理中的违法违规行为,提高支农资金使用的规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
要建立和完善支农资金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要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特别是调整建设资金的投向和结构,大幅度增加对“三农”的投入,逐步调整存量,重点促进教育、文化、卫生和社会保障朝着城乡统筹安排和统一制度建设方向发展。新增财政支出要向“三农”倾斜,新增预算固定资产投资主要用于“三农”,逐步提高土地出让金用于农村并集中使用。支农资金增量要高于上年,预算资金用于新农村建设的比重要高于上年,其中直接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资金要高于上年,形成新农村建设稳定的资金来源,建立和完善支农资金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
(三)整合社会资源,建立和完善社会力量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激励机制。
要鼓励商业银行、农村信用联社等金融企业,实施城乡一体化经营,充分发挥县域商业金融主渠道的作用。要给予支农信贷业务税收、不良贷款核销、因信贷支农需要而必须保留的亏损金融网点予以一定的财政政策支持等优惠政策,正确引导各类金融企业支持农村基础建设,支持辐射面广、带动力强、发展前景好的上规模、有特色、科技型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支持新型农村市场流通体系建设,支持县域内劳动力密集型中小企业发展,支持农村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
要积极探索建立乡村资金互助合作组织,弥补新农村建设投入资金不足的问题。积极开展商业化小额贷款公司的试点工作,并在保证资本金充足、严格金融监管的前提下,鼓励在县域内设立多种所有制的社区金融机构。同时,要鼓励设立村级资金互助合作组织,通过吸收社会闲散资金,变民间资金为民间资本,实行自主经营、自我约束、自担风险、自我发展的营销策略,为新农村建设作好金融服务。
要通过物质和精神的激励,促进更多的社会资本参与新农村建设。要制定优惠政策,引导社会投资转向农村,特别是鼓励大中型项目到农村去建设,以项目建设带动农村的城镇化建设。要通过在土地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方面给予政策上的灵活性,在税收费用等方面给予物质奖励和多种形式的精神奖励,正确引导企业到农村投资和发展,推动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要引导农业类企业到农村去创业,并实行一企业帮助一个村或者几个企业帮助一个村,带动更多的农民通过种植业、养殖业或其它适合的方式求得发展。要引导企业家们为新农村建设献爱心,开展“一帮
一、手牵手”活动。包括帮助农民开发产品、融资担保、开拓市场、技术培训。也可以定点招收帮扶村的农民到企业务工,帮助农民扩大就业,带出一批创业的骨干,回乡创业。也可在教育、医疗、道路、房舍、农田设施等方面给予具体的帮助和支持。
总之,要通过投入的规范和调整,建立受益群众出大头,各级政府投入点,政策优惠减免点,金融信贷支持点,包扶单位赞助点,社会各界捐赠点的新农村建设投入机制。
第五篇:建立政府财政支农资金稳定投入增长机制的建议
建立政府财政支农资金稳定投入增长机制的建议
摘要:当前制约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最大障碍,不在城市,而在农村。而农村经济的发展需要大量资金的支持。在支农资金的来源渠道中,政府财政支农资金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因此,如何建立稳定的政府财政支农资金投入增长机制,是政府财政工作中需要认真对待和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财政:支农资金:农业:投融资
农业是基础产业,其可持续发展对一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至关重要。党的十六大明确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并且把“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提了出来。当前制约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最大障碍,不在城市,而在农村。而农村经济的发展需要大量资金的支持,在支农资金的来源渠道中,政府财政支农资金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因此,如何建立稳定的政府财政支农资金投入增长机制,是政府财政工作中需要认真对待和研究的问题。
一、我国政府财政支农资金使用与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政府财政支农资金投入数量偏少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财政支农资金的投人
数量进行了探索,支农资金的数量也不断增加,特别是“九五”时期政府财政支农资金投入的增
长幅度较大,但与我国农业的重要地位和发展要
求相比,政府对农业的支持总量仍是偏低的。
从下表中可以看出,1996年以来,虽然国家
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逐年增加,但其占财政支出
的比重只是维持在8%左右。
国家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情况
单位:亿元
支量农生生产支 农业科技 用于农业支
。\ 砑 国家财政用
出和农#木轲气 农业\ 于农业的支 基本 三项费用 出占财政支、出合计 量辱部n的摹生 建设支出 支出 出的比重
年 \ 羹
l996 700.43 5l0.07 141 5l 4.94 8.82%
1997 766_39 560.77 159.78 5.48 R.妣
l998 ll54.76 626 02 460.7O 9.14 10
1999 lO85.76 677.46 357 00 9.13 8.23%
XX 1231.54 766.89 414 46 9.78 7.75%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XX)》
2、政府财政支农资金投入结构不合理
从上表中可看出,政府财政支农资金投入结
构中存在诸多不合理之处。一是政府财政农业支
出中用于人员供养及行政开支部分大体保持在 60%以上,而用于建设方面的支出比重偏低,只维
持在30%左右。二是在财政农业建设性资金中,用于大中型带有社会性的水利建设比重较大,而
农民可以直接收益的中小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比
重较小。据统计,1996—XX年,中央财政累计安
排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达1 100多亿元,约占
中央农业基本建设投入总量的70%。1996—XX
年,中央财政共安排林业生态环境建设投资230
亿元,占同期中央农业基本建设投资的14.3%。三
是在政府农业投入中,直接用于流通环节的补贴
收稿日期:XX-12-19
作者简介:刘建//~.(1963-),男,山东昌乐人,XX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经济学硕士,主要从事财经问题的研究。
· 85 ·
XX学院学报 XX年1月
过高。1998年以来,政府财政支农投人中,每年用
于粮、棉、油、糖流通的补贴在500—700亿元之
间,占政府农业支持总量的30%以上。而一些关
系农业发展全局的基础性、战略性、公益性项目,如农业品质改良、重大病害控制、食品安全保障、执法体系建设、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等,或者没有
财政立项支持,或者缺乏足够的投入保障。四是用
于农业科研开发及推广的资金较少,仅占支出总
量的0.7%左右,远远无法满足现代农业对科技进
步的需求。
3、支农资金过分倚重财政无偿方式,投融资
体制不合理
XX年我国全社会农业总投人是1.2万亿
元,其中:农业信贷投人占40%,农民自筹投人占
37%,各级政府投入占17%,其它投人(包括上市
公司、城乡企业、外资等)仅占6%。这说明,工商企
业、资本市场、外商投入农业的资金非常少。在当
前我国政府财政比较困难的情况下,过分倚重财
政资金的无偿投入,农业投资势必不足。而政策性
投融资的良好运行还可以取代其他产业的部分无
偿投人,从而为农业发展提供更多的财政无偿资
金来源。但是目前我国的财政投融资还存在许多
问题:政策性投融资机构不规范,管理制度不健
全,资金的管理、使用不系统;融资渠道单一,资金
总量不足;投资方向欠妥等,使得我国政策性投融
资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4、政府财政支农资金管理体制不完善,资金
使用效果不理想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中央政府和地方
政府之间农业投入职责划分不清,财政支农投入
主要依赖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对农业的投入严重
不足,中央财政预算安排的财政农业支出约占整
个农业财政支出的65%。地方财政尤其地(市)、县
级以下财政大多为吃饭财政,自身财力不足,很难
再向经济效益相对较低的农业追加投人。地方财
政农业支出比重呈逐年下降趋势。二是政府财政
支农资金实行分块管理,部门分割严重,有限的资
金不能形成合力。目前政府对农业的投人渠道较
多,农业财政支出分部门管理。但这种管理模式存
在一些问题,不同渠道的投资在使用方向、实施范
围、建设内容、项目安排等方面有相当程度的重复
和交叉,由于分属不同部门管理,因而不同程度地
存在条块分割、相互之间协调不够、重复投入等问
· R6 ·
题。三是政府财政支农资金使用监督机制滞后,资
金使用效果差。目前,政府投资的农业项目实行按
投资额度确定权限,审批手续繁杂、程序较多。项
目审批不能真正做到制度化、公开化和科学化,存
在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财政支农工作的主要
内容往往是分资金、下指标,重资金分配、轻资金
管理。农业项目的管理存在许多漏洞,使得很多项
目的实施效果较差。
二、完善政府财政支农资金投入政策的建议
l、继续加大农业基本建设投资力度
1998年以来,国债资金一直占间中央预
算内基建投资的70%以上,而正常预算内基
建投资不足30%。显然,靠发行国债筹集资金不
是长久之计。中央预算内农业基本投资已连续4
年没有新的增长。与中央财力增长相适应,应逐年
增加一部分中央预算内投资,重点用于农业建设,保证农业投资有一个正常稳定的来源,确保中央
农业基本建设投资保持在较高水平。同时,地方政
府财政也应加大支农力度,要结合当前“费改税”
改革,清费立税,将大量的预算外资金纳人规范的 预算管理,以提高地方政府财政的财力。
2、调整财政支农资金投人的使用方向
针对当前政府财政支农资金投人不合理的状
况,政府财政在安排支农支出时,应退出竞争性项
目,而在非竞争性领域中也应结合社会经济发展
现状,做到有主有辅。当前我国政府财政支农资金
应重点投入到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技进步、农业生态保护等项目中来。
3、拓宽支农资金来源渠道,建立多元化的投
融资体制
从发展趋势来看,我国通过鼓励社会投资者
投资农业、发展证券市场、利用外资筹集农业发展
资金还大有潜力可挖。应逐步建立以农民个人投
资为主体,国家财政性投资为引导,信贷、外资等
各类资金为补充的多渠道、多元化的农业投资格
局。为了提高社会资本投资农业的吸引力,需要通
过发挥农业财政支持和导向功能,进一步建立农
业投人的激励机制。要调整和优化农业财政支出
结构,强化农业基础性投入。为吸引社会资金投向
农业,国家要在税收、补贴、贴息等方面对农业投
资给予优惠和奖励。要改变财政投人方式,减少政
府直接办项目,加大对农民和社会办项目的补助。
4、整合财政支农投入,完善政府财政支农资
第1期 刘建渡:
金管理体制
应对现有农业项目、资金进行整合,相对集
中。对于目前由不同渠道管理的农业投人,尤其
是用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资金投人,要加
强统筹协调和统一安排,防止项目重复投资或投
资过于分散,使有限的资金发挥出最大的效益。能
够归并的支出事项建议由一个职能部门统一负
责。要对各分管部门的职能和分工加以明确,以确
保农业财政资金的有效配置。
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政府财政在农业和农村
发展中的事权。在投资责任方面,总的原则是按照
项目规模和性质实行分类管理。凡属地方项目或
中央补助投资的地方性项目,其投资、建设、管理
和职责完全下放给地方;属于中央项目的,其投
资、建设和管理均由中央政府或有关部门负责,也
可通过某种方式委托地方建设或管理。
5、逐步减少对流通环节的补贴,建立对农民
收人的直接补贴制度
一是逐步将主要农产品市场风险基金(如粮
食风险基金)转为对农民的收人的直接补贴。XX
年,全国粮食风险基金302亿元,如果这一部分资
金由补贴流通领域转为直接补贴农民,相当于
XX年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的金额。国家可以继
续保留保护价这一指导性价格,但粮食市场是放
开的,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与其他经批准人市的企
业一样,进人农村市场,随行就市收购粮食,国家
不再对国有粮食购销企业进行补贴。当市场粮食
价格低于保护价时,由国家将市场价与保护价的 差价直接补贴给农民。二是在主产区建立对农民
使用先进技术的直接补贴制度。这种补贴方式,一
方面可以形成对农民收人的直接补贴。另一方面
鼓励、支持农民、农业生产者使用优良品种,是一
举两得的方式,可以随财力的增强逐步扩大,在重
点产区建立良种推广补贴制度。三是逐步将一部
分农产品出口补贴转为对农民的直接收人补贴。
加人WTO以后.中国承诺不对农产品出口实行
补贴政策,可以考虑将这一部分补贴转为对产粮、产棉地区农民的直接收人补贴。四是增加对农民
的生态环境补贴。应抓住粮食仍供大于求的有利
时机,增加对农民退耕还林、还草的补助。
6、充分利用WTO的“绿箱”政策,增加农业
科研等方面支出,实施“科教兴农”战略
要实现农业的稳定与持续发展,必须要以资
金作支撑。目前,我国的农业保护率与WTO(农产
品协议》规定差别还比较大,这说明我国农业扶持
与保护的空间还相当大。因此我们应充分利用好
这一空间,按照“引导、支持、保护、调控”的原则,争取到XX年我国农业保护率达到10%。
我国的国情决定了政府财政支农支出的重要
性,因此,在逐步提高财政支农支出比重,确保财
政支农支出总量稳定增长的同时,增加对农业科
研等方面的投入。从财政政策上讲,就是按照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财政支出的基本要求,改革财政资金的使用办法,建立财政支出“科教兴
农”的投人新机制。一是逐渐增加农业科研和推广
投资。集中支持农业基础研究和公益性项目,尤其
是动植物品种资源、转基因技术、节水灌溉技术、旱作农业技术的研究,增加科技储备,加速农业科
技进步。二是增加对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农产品
市场信息体系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的投人。三
是积极支持农业结构调整。加快高效、专用农产品
生产基地建设,发展名、特、优农产品生产。
参考文献:
【1】林丽琼.中国经济热点问题探索fM】.XX:经济科学出版社,XX.
【2]宫希魁.对中国农民问题的十大反思 .中国经济时报,XX-06-1 7
Suggestions about Cons tructing Increasing System of Government’S
Financial Assist—Agriculture Capital Steadable Devotion
LIIJ Jian-bo
(Economyand Management Department,Weifang University,Wefang 26106.I China)
Abstract:At present,the biggest obstacle of restricting
China
completely
constructing comparatively well—of
society is in the countryside,not in city.Wheareas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economy needs the suppo~of much capita1.Among the source channels of assist-agriculture capital,the government’S financial capital occupies an
important position. So,how to construct the steadable increasing system of government’S finan cial
assist-agriculture capital derotion,is the question required to be seriously treated an d studied in government’S
financial job.
Key words:finance;assist-agriculture capital;agriculture;investing an d finan cing capital
责任编辑:王玲玲
. 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