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夯实基础 建立机制 发挥作用 维护稳定
近年来,我镇从实际出发,充分发挥广大人民调解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构建符合全镇人民调解工作会议精神和我镇实际的人民调解体系,推进人民调解工作的开拓创新,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加强基础建设,提高调解干部队伍素质1、加强投入,改善调委会的办公条件,夯实基础 建立机制 发挥作用 维护稳定。由于我镇是农业大镇,村级集体经济相对薄弱,绝大部分调委会主任与村委会主要领导同室办公,即影响村委会领导的工作,也影响了调解效果。为改善调委会办公条件,配合近年来的村部建设,镇政府明确要求各调委会必须设置专门办公场所。到目前为止,我镇17个调委会都有专门办公场所,提高了民间纠纷的调解效果。2、改善调解人员结构,塑造人民调解队伍的良好形象。由于受村委会职数的影响,一半以上的调解主任都是由村委会其他人员兼任。根据调解工作的业绩考核,每年都有部分调解主任需要调整。调配调解主任时,镇政府明确调委会主任必须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热心人民调解工作,乐于助人,办事公正,深受广大群众信任的人担任,17个调解主任15个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是全镇干部中素质较高的一支队伍。3、加强调解干部的业务学习,提高广大调解干部的业务素质。镇政府每季度定期组织广大调解干部学习国家政策、法律、法规知识,提高广大调解干部分析矛盾、解决问题的能力。4、坚持例会制度,定期召开调解主任例会。汇报各调解委员会民调纠纷调处情况,交流民间纠纷的调处经验,对疑难纠纷进行会诊,集思广义,充分发挥广大调解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制定合情合法的调处方案。5、健全制度,规范运作。各调委会将调解制度、调解纪律、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公示上墙,接受当事人的监督,使调解工作处于透明化的运作状态,形成法治的调解环境,提高纠纷调处的成功率,促进了当事人的对调解协议的自觉履行,工作汇报《夯实基础 建立机制 发挥作用 维护稳定》。
二、建立各项制约激励机制1、建立制度约束机制。我们制定了调解干部工作职责,规定了工作职能和纪律,并制定了相关的接待、登记、调处、排查制度,使整个调解工作实现了制度化、规范化,增强广大调解干部依法调解、公正调解的责任感和自觉性。2、建立工作引导机制。⑴进行思想上的引导。通过例会讲形势、讲任务、讲国家的大政方针,宣传人民调解工作的重要作用,提高了大家的认识,确保了工作不偏离方向。⑵利用典型进行引导,树立榜样,以点带面。我镇解放桥村是由三个村合并的,调委会干部面对种种矛盾,强化责任,迎难而上,经过努力,达到了“小矛盾不出组,大矛盾不出村”的管理目标,该调委会的做法和经验及时总结,在全镇推广。⑶结合工作实际进行引导,及时纠偏扶正。通过每次例会,对各类纠纷调处情况进行分析,指出存在的问题,总结成功的做法,同时深入基层进行调研,帮助指导调处疑难纠纷,确保了人民调解工作的质量。3、建立政策激励机制。⑴镇政府把人民调解工作的好坏列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目标考核之中,规定凡是发生民间纠纷各调委会必须即时调处,调处不成的必须形成书面材料,把纠纷简况、调处方案汇报镇调解委员会,如果未经村调委会调处或调委会调处没有调处方案等文字材料,按规定扣除该村的年终考核分数,使纠纷的调处与调解干部的经济利益直接挂钩。⑵各村委会与村民小组签订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三级责任书规定,村民小组出现民间纠纷,村民小组长必须即时调处,并在24小时内向村调委会汇报,否则扣除相应的考核分数,使全镇民间纠纷发生、调解处于动态管理之中,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
三、整合职能,发挥作用广大调解干部走村串巷,深入群众,宣传国家政策法律,调处了大量的民间纠纷,化解了大量矛盾,维护了地方的稳定,促进了我镇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两年来,每逢节假日和国家重大政治活动前,各调委会对辖区的纠纷进行仔细排查,发现纠纷隐患及时疏导矛盾,对可能引起群体性上访的矛盾,及时上门做工作,制定调处预案,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况。从2000年到2002年,我镇没有发生一起群体性上访事件,2003年由于洪涝灾害,万隆居委会部分群众对政府的救灾措施不理解,到区政府上访,调解干部主动上门做工作,宣传国法律,成功的化解了一起矛盾纠纷。由于工作细致到位,两年来全镇没有发生一起民转刑和非正常死亡案件,有力地维护了地方稳定。人民调解工作是我国法制建设工作的重要内容,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我们针对人民调解工作“任务重、手段软、要求高、落实难、工期长、见效慢”等基本特点,做了一些探索和努力,取得比较明显的效果,但距上级要求和兄弟单位的工作存在一定差距,我们将进一步落实人民调解工作会议精神,坚定信心,知难而进,开创人民调解工作新局面。
第二篇:创新机制夯实基础
创新机制夯实基础 着力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竹溪县乡镇综合服务中心开创群众工作新局面
乡镇群众工作是党和政府最基层的群众工作,农村群众的呼声和要求,通过乡镇信访渠道直接反映上来;一些苗头性、倾向性的的问题,通过乡镇信访渠道协调化解,消除在萌芽状态。因此做好乡镇群众工作,是践行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维护农村群众的合法权益,改善党群干群关系,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10年以来,竹溪县以乡镇为中心建立起群众综合服务中心。实行“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构建起“四级服务网络”,为群众办事筑起了“温馨巢”。为竹溪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一、高位推动,创新载体,构建起强势群众工作网络“蝼蚁之穴能毁掉千里长堤’,群众有怨气,如果一时不能解决,积压多了就会出大事!”县委书记余春存告诫全县干部。为构建起“畅通、有序、务实、高效”的信访工作秩序,竹溪县以乡镇综合服务中心为载体,构建起强势群众工作网络。一是创新工作理念。县委县政府突破就“信访抓信访”的惯性思维,牢固树立群众观念,用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全局,真正把信访工作融于群众工作之中;充分相信群众、争取群众、调动群众化解矛盾的积极性,依靠群众力量,发挥群众智慧,解决群众的矛盾和问题,通过做好群众工作维护群众利益,理顺群众情绪,从根本上化解矛盾,实现社会稳定。二是突出重点,“点线面”结合,构建群众之家。强化乡镇一级。各乡镇都成立了群众综合服务中心,中心主任由分管信访工作的副书记兼任,成员由信访员、司法员、民调员等相关人员组成,主要负责调处本乡镇范围内的信访事项;拓展村一级。各行政村都成立了以支部书记为组长,以民调委员为骨干的信访工作小组,负责调处本村范围内的信访事项;延伸组一级。明确每个村民组的组长为本组矛盾纠纷信息员
1和调解员,负责对本村民组内的矛盾纠纷进行调解。与此同时,还在县直单位和重点企业都成立了信访工作领导小组,设立了信访接待室,确定了分管领导和专职信访员。目前,全县各级信访机构达到612个,工作人员达到3200多名,基本形成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信访工作网络。
二、畅通渠道,完善功能,拓展便民服务新平台
--群众诉求表达平台。当前,群众诉求表达渠道不畅已成为矛盾激化的原因之一。乡镇综合服务中心本着便民、利民、服务于民的原则,以司法所为主,联合公安派出所、土地、财政、经管、林业、民政、安全生产等站所和相关人员,实行多位一体,联合办公,提供矛盾纠纷调解、法律服务、上访接待处理等服务,直接回答群众有疑问的的粮食直补、退耕还林、农机具补贴、旧村改造和计生、民政等相关问题。
--矛盾纠纷调解平台。对群众反映的矛盾纠纷,由司法所牵头,召集相关当事人和业务人员在便民服务中心现场调解,对于双方接受的,按双方意愿签订调解协议,并督促落实。对双方矛盾较大,无法调解的,也提出调解意见,向群众说明情况,引导群众按司法程序处理,避免无序上访,效果较好。今年6月份,中峰镇长岭村谷竹高速施工时,施工方砍伐了村民袁宗慧16株油松,他本人要求施工方按经济林标准补偿,施工方以为集体公益事业,只愿象征性的赔偿,双方僵持不下。最后在便民服务中心,对双方当事人进行调解,最终达成协议,施工方赔偿袁宗慧800元损失,避免了矛盾的激化。
--预警防范平台。将民生第一取向体现在制定决策、推进工作全过程,把发展第一要务与稳定第一责任统一起来,解决好影响社会和谐的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问题。竹溪县建立落实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对拟开工工程、项目可能存在的社会矛盾提前预防、提前化解,实现了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与社会矛盾化解有机联动。目前已实施风险评估项目27个,其中整改6项,暂缓实施2项。
--便民服务平台。乡镇综合服务中心把群众工作的网络、资源、优势运用于信访工作,将重心向基层转移,将触角向基层延伸,更好地联系群众、服务群众。深入开展了“四进四建”活动,组织在职党员进社区、进支部、进楼院、进责任区,建立双向联动机制、管理机制、监督机制、服务机制,零距离倾听民声,实打实排解民忧,强化了广大党员服务群众的主体作用。
--信息交流平台。缺乏足够的信息交流沟通,也是造成矛盾激化的原因之一。乡镇以综合服务中心为平台,将各项惠农政策、重点项目及各站所的业务范围、工作流程、受理需提供的证件、材料予以公示,群众一看,一目了然,避免了不少由于缺少交流沟通引起的上访事件。
--教育帮扶平台。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困难相结合,积极引导群众树立依法、逐级、有序反映诉求的意识,特别是把接访过程作为思想教育的过程,探索了依靠群众做群众工作的方式。针对那些法律之外、情理之中的信访事项,构建了工会、民政、劳动等部门参与的帮扶救助体系,通过帮扶救助息访598人,息访率达91%。
三、转变作风,务求实效,推进信访工作上水平。
--“三个转变”。一是变“孤军作战”为“整体联动”。我们以“包案领导、信访部门、基层单位”为节点,注重发挥包案领导的牵头组织作用,信访部门的综合协调职能,以及基层单位的信息反馈职责,建立了快速反应、衔接紧密、协调互动的三级工作网络。一旦发生信访问题,包案领导“第一时间”介入,信访部门立即协调有关单位联动,基层单位就地稳控和调处,保证问题得到有效控制。二是变“被动等访”为“主动接访”。县、乡、村、组四级群众工作网络工作人员和群众工作协理员通过面对面、零距离地接触群众,当好“社情民意调研员、政策法规宣传员、富民强县服务员、矛盾纠纷调解员”等角色,听取群众呼声,了解群众疾苦,掌握群众信息,排查矛盾纠纷,将存在于基层群众之中的各种矛盾纠纷和思想疙瘩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使基层群众“琐事不出组、烦事不出村、难事不出乡、大事不出县”。三是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下访”。坚持“关口前移、主动出击”,由主管领导带队,经常性深入基层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对群众反映的问题在一线研究,在一线调处,在一线化解;高度关注重点领域信访稳定动向,主动走访对接重点对象,协助村组一同做好信访稳定工作。
--综合施策。一是对乡镇信访事件中存在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认真进行梳理,分类排队,分清主次的轻重缓急,认真加以解决。特别是对那些事关经济发展、事关一方平安、事关大局的重大信访案件,譬如农村土地征用,水利建设。二是分类指导。掌握政策,分类指导,是处理信访案件的关键。在实践中,有的要把话讲“死”,要让那些政策不允许的或无理纠缠的上访者死心;有的要把话讲“圆”,对那些可能是因决策不当、决策失误或干部工作粗暴、违法乱纪引发的矛盾,要设身处地地为当事人双方着想,理解上访群众的苦衷,热情接待,耐心细心地倾听他们的陈述,通过过细的思想工作,想方设法,该解决的、能解决的、必须解决;有的要把话讲“活”,对那些邻里之间、村与村之间,因水、电、路、地、山场等引发的纠纷,要在调查的基础上,辩证地、两点论地向双方做好解释,把话讲活,指出他们这样做会有什么后果,反之,会有什么好处,等等,使双方心平气和,愿意坐下来解决问题。三是注重调解。信访案件,大量反映的是人民内部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坚持调解为主,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没事最好。
四、健全机制,强化督办,将矛盾化解在最基层
建立完善四项制度。一是建立信访工作法律服务制度。由司法所人员参加信访值班,为涉法信访案件提供法律咨询和法律服务,引导上访人员通过法律渠道解决问题,减少和避免重复访、越级访。二是建立联系会议制度。综合服务中心建立信访联席会议制度,及时汇总分析上访案件中的涉法问题,对重大疑难上访案件,提出法律意见和建议,为依法开展信访工作提供法律服务。三是建立信访苗头和矛盾纠纷排查和零报告制度。加强各村人民调解组织与信访办的沟通联系,对在排查出来上访苗头,及时通报给乡信访办,对能够调解的及时组织调解;对群体事件和重信访问题及时向乡镇党委汇报,提出法律建议并有针对性地开展法律宣传。四建立信访调解听证制度。乡村调委会在调解纠纷时,让邀请当地群众参与,由群众来评说是非,接受群众监督。建立人民调解责任追究制度。对人民调解员在调解工作中不履行职责,造成纠纷恶化升级或转为治安案件、刑事案件、引发群体事件等将追究其相应责任。2009年至2010年,全县共包案处理重点疑难信访问题304个,化解信访“老案”、“钉子案”、“骨头案”52个。强化督办抓落实。督查通报到位。县委、县政府班子成员对分管工作范围内的信访工作进行定期不定期督查,县委、县政府督查室对各乡镇、各单位矛盾纠纷排查和信访工作进行专项督查,县信访部门对全县信访工作情况和重点疑难信访案件办结情况进行经常性督查。同时利用《信访信息》平台,及时推广经验,及时通报问题,激励了先进,鞭策了后进,推动了工作落实。奖惩兑现到位。每年年初,都要将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率、初信初访办结率、重信重访率等作为信访工作目标管理的主要内容,由县委书记与各乡镇、各单位一把手签定责任状。年底,根据县里出台的《信访工作考核办法》以及《信访工作责任追究(暂行)办法》,进行考核兑现。每年劳模会,县委、县政府都要对信访工作中涌现出来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在劳模会上进行表彰奖励。与此同时,近年来共取消了8个单位评优资格,对12个单位进行了通报批评,对4名领导进行了诫勉谈话。
事要解决,人民满意是终极目标。乡镇综合服务中心建立以来,收到明显成效。群众反映问题绝大部分在乡镇就得到了解决,闹访和集体访明显减少。上访群众与乡镇干部面对面地反映问题,探讨解决办法,达到相互理解,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截至目前,全县共建立县群众服务中心1个,乡镇群众综合服务中心15个,村(居)群众综合服务站98个,村民组(片区)便民服务点196个。共服务基层群众30000多人次,为群众解决困难3000多件。兵营乡明家梁村一位来访群众说:“过去有事到乡里反映,没人理,气上加气;现在一进政府大院就能看见群众综合服务中心,就能得到热情接待,就凭他们那认真负责的精神,就能消除俺一半的火!”
信访工作的最终落脚点是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3年来,该县财政共投入1.6亿元用于民生保障,新建改造中小学校舍25360平方米,新建、改建乡镇卫生院3210平方米,建设经济适用房5100平方米、廉租房19023平方米,受益困难家庭967户,促进了社会和谐发展。2010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14.6亿元,财政收入3.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4.8%和20.6%;农民人均纯收入5316元,增长12.5%。
第三篇:维护稳定工作机制
波密县建立健全维护稳定工作机制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社会发展稳定的关系,切实担负起维护稳定的第一责任,努力做好维护稳定的各项工作,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结合我县实际,建立健全了维护稳定工作机制。
一、建立定期分析研判维护稳定工作形势制度
县委、政府每半年或各敏感时段研究一次维护社会稳定工作,对本县维护稳定工作情况及总体形势、影响社会稳定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及其成因进行研判,研究解决问题的措施,安排部署工作。县直各部门、各乡镇要按月分析本部门的维护稳定工作形势,并向县综治维稳办报送有关情况。
二、健全“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工作机制
1、坚持“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原则”与“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健全属地管理的相关机制,正确处理垂直管理部门、乡镇和我县维护稳定工作关系,建立县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各乡镇、各部门各负其责、协调配合的维护稳定工作格局。
2、把本地的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的维护稳定工作纳入县全局工作进行部署,实行统一领导,统一管理;督促指导各单位认真落实维护稳定工作的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任务;主动了解、调研各单位维护稳定工作情况,对重大不稳
定因素,会同所在乡镇、各部门及其主管部门及时研究化解和处置措施;处置群体性事件,维护社会秩序。
3、各乡镇、各部门要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工作原则,认真贯彻落实县委、政府维护稳定工作的各项工作部署;健全本乡镇、本部门维护稳定的领导和工作机制,负责本乡镇、本部门不稳定因素排查化解工作和重点工作对象的教育稳控,负责落实有关政策,从源头上化解不稳定因素;及时向县委、政府及有关部门通报重大不稳定信息;健全应对各类突发性群体性事件的处置预案,负责或协助处置因本乡镇、本部门的问题引发或主体是本单位人员的群体性事件。
三、建立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化解制度
1、在关系民生问题的重要政策,涉及重点工程项目建设,以其他关系广大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出台或实施前,进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
2、县维护稳定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负责全县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化解工作的督查和协调,督促落实防范和化解风险的具体措施。
四、实行不稳定事项交办、领导办案和督办制度
1、各乡镇、各部门要定期对影响社会稳定的隐患和问题进行全面排查分析,对梳理出来的矛盾纠纷、信访突出问
题、重点稳控对象、公共安全隐患,要明确责任主体,进行交办,依法处理化解。
2、对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集体上访及其他异常事件的重大隐患、信访突出问题实行领导包案制度。由各乡镇、各部门主要负责人领衔,实行“一个问题、一名领导、一套班子、一套方案、一抓到底”,落实化解责任和措施。
3、乡综治稳定工作小组要加强对维护社会稳定工作的督查督办,对逾期未能化解的重大不稳定隐患要及时下发“督办通知书”,明确化解时限和要求。责任乡镇或部门应及时上报工作进展情况和结果。
五、健全维护稳定工作考核奖惩机制
1、县委政府将把各乡镇、各部门维护稳定工作情况纳入综治考核体系,设置相应分值,实行考核奖惩机制。
2、由于乡镇或部门领导干部因工作失职,导致发生重大群体性事件并产生恶劣社会影响的,将按规定严格依法追究责任。
第四篇:夯实基层基础,维护社会稳定讨论交流材料
夯实基层基础,维护社会稳定讨论交流材料
加强基层基础建设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只有切实加强基层基础建设,才能把维护社会稳定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才能筑牢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第一道防线,才能实现社会的长治久安。发展是硬道理,稳定是硬任务。
我认为:一是领导率先一身作则。在此次教育实践活动中,领导干部率先垂范是最重要,也是最有力。如果领导干部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事事以群众需要为己任,就会让其他的干部和工作人员,产生强烈的激励效应,教育实践活动才会获得强大的内在动力,才会得到广大干部群众的衷心拥护和大力支持,才会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每个领导要把自己包的村了解的一清二楚,不要每天坐在办公室,要经常下到田间地头,要把把农民的矛盾纠纷化解在村里,要推广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要做好村民矛盾纠纷的排查调处工作,使各种矛盾纠纷早发现、早控制、早解决。
二是解决老百姓实际问题。民生就是老百姓最大的实际问题,要从小事做起,及时发现,及时处理。做好农牧民的工作,必须以解决实际问题为根本。领导干部要及时为农特民提出的困难给予帮助,出台便民服务措施,提高办事服务效率。领导要加强督促检查,通过经常性的随机督查,了解农民困难真实情况,发现突出问题,立即整改落实,推动活动开展。同时,围绕实际经济社会发展和当前扶贫开发等工作,制定出台更多更好的惠民、利民、爱民政策和举措,把教育实践活动落实在加快发展、农民增收上。
王 勇 2014年5月4日
第五篇:夯实农村综合治理基础全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文章标题:夯实农村综合治理基础全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XX市集中整治农村社会治安专刊一)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地领导重要批示和“5.29”电视电话会议精神,XX市以“集中整治农村突出治安问题,建设平安和谐XX”活动为抓手,以创建“省级平安市”为契机,着力解决当前我市农村社会治安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夯实农村社会管
理和综合治理基础,全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切实增强农村人民群众的安全感。
(一)加强领导,健全责任机制。经市委研究决定,成立了以市委副书记XXX任组长的XX市“集中整治农村突出治安问题,建设平安和谐XX”活动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分别从法检公司抽调人员集中办公。各乡镇由党委、政府负总责,主要领导是第一责任人;公安机关在平安建设中担负重要职责,切实履行打击刑事犯罪、整治农村突出治安问题、加强农村地区治安管理和防范的主要责任;政法部门和教育、交通、农业、林业、文化、工商、民政、新闻出版、旅游、共青团、妇联等综治成员单位要加强协作配合,认真履行部门整治职责。
(二)提高认识,提供经费保障。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此次“集中整治农村突出治安问题,建设平安和谐万源”活动。为更好地督促检查各地各部门对农村治安问题的整治落实情况,市委、市政府在财政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划拨专款20万元购置越野车一台,以便更好地推进“整治”工作,确保“整治”实效。同时,为确保各乡镇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中心“机构、人员、工作、经费”四落实,做到有吊牌、有办公室、有办公设备,标识流程齐全,职责制度全部上墙,市委、市政府给每个“中心”解决X元经费予以补助,以财政单列预算的方式直接划拨到各地帐上,XX个乡镇共解决XX万元,并要求各地各部门也要本着实用、节俭、有效的原则,为此次“专项”行动得以顺利开展提供必要的经费保障。
(三)广泛宣传,动员群众参与。以市政府名义向全市人民发放公开信,动员全民参与平安创建工作;与移动、联通、电信等单位联系,在节假日、重大活动期间向市民群体性发送平安创建短信息;编印一套《XXXX》辅导书和宣传资料,发放至各乡镇、市级各部门和学校、社区(村);设计制作一套平安创建成果展板,将2005年以来我市平安创建工作所取得的好经验、好做法和好成效予以全面展示;市综治办、公安局要开通举报热线电话,对提供治安乱点、黑恶势力犯罪以及其它突出治安问题重要线索,协助公安机关侦破案件的有功人员,要按照相关奖励办法进行奖励;市综治办和市广播局联合制作平安创建宣传片,并采取系列报道、专题报道等多种形式,加大对平安创建活动的宣传力度。各地各部门围绕集中整治行动和开展平安建设制定宣传方案,多渠道、多形式、多角度展开宣传,造成强大的舆论声势,真正实现全民参与。
(四)全面排查,突出整治重点。从政法部门和综治成员单位抽调人员,组成强有力的排查组,深入农村乡镇、村社、城乡结合部、边界结合部和公共娱乐场所、网吧、电子游戏厅、集贸市场,车站、码头、铁路公路沿线,以及重大工程建设周边、企事业单位周边、学校周边、重要军事目标周边、旅游景区(点)等重点地方,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全面掌握农村治安混乱地区和突出治安问题,逐一梳理和登记,确保排查不留死角,并在此基础上选准目标实施“精确”打击,确保“严打”专项行动有的放矢。各地各部门要边排查边整治,及时改变农村治安混乱地区的现状。
(五)强力督导,落实整治措施。公安机关对排查出的治安混乱地区和突出治安问题要建立整治工作台帐,面向社会公开作出限期整改承诺,要逐一制定整治方案,把整治责任落实到具体人员手中,实行包干治理。对那些治安长期混乱、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地区,要实行上下联手,联合攻坚,坚决扭转治安混乱的局面。市委政法委、市综治委、市公安局根据各地治安状况,确定一批重点地区分批进行挂牌督治,对治安问题特别突出的地方要进行蹲点督导。市、乡(镇)两级综治委(办)要广泛组织辖区内各单位、各部门和基层组织参与,联动联治。市级综治成员单位要派出人员到联系村,具体指导、帮助联系开展农村治安重点整治工作。
(六)严格考核,确保整治实效。市委政法委、市综治委将成立专门的工作组,对各地开展重点整治的情况采用明查暗访的方式进行督查,确保整治工作取得实效。凡因整治措施不力,治安问题仍然突出,群众反映仍然强烈的地方和单位,综治工作一律不得评为先进,平安建设一律不得验收合格,集中整治一律不得结束。造成不良后果的,市综治工作五部委将按综治责任查究的有关规定,坚决实行一票否决,并追究有关部门和领导的责任。
《夯实农村综合治理基础全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夯实农村综合治理基础全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