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创新机制,夯实基础,扎实推进基层组织建设
创新机制 夯实基础 扎实推进基层组织建设
——xx县抓基层组织建设典型材料
xx县辖22个乡镇,299个建制村(社区),现有基层党(工)委41个(其中乡镇党委22个),党总支19个,党支部608个, 有党员13159人,其中农村党员7217人,占全县党员的54.84%,有村(社区)干部1183人。近几年来,xx县按照中央、省委、市委及县委的要求,紧紧围绕创先争优活动这条主线,切实履行县委书记党建第一责任人职责,着力推进思路创新、措施创新、机制创新,狠抓责任落实、抓制度规范、抓重点保障、抓载体创新、抓考评激励,全面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为促进全县社会、经济的文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证。
一、抓龙头强引领,着力加强基层领导班子建设(一)严格选任程序,调优配强基层领导班子。2011年是乡、村党组织换届之年,通过对推荐、考察、选举等环节严格把关,进一步优化了基层领导班子。全县22个乡镇新当选的116名乡镇党委委员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占98%,年龄35岁以下的占到46.60%,平均年龄为36岁,保持了以30岁左右干部为主体的年龄梯次结构。每个乡镇党委班子中都至少配备了1名30岁左右的年轻干部,22个乡镇均配备了1名以上的女干部。全县村党组织委员的平均年龄较上届下降了4岁,其中,69人年龄在35岁以下,103人具有大专以上文凭,女 1 性成员85人。在村支部书记当中,35岁以下的11人,具有大专学历以上的41人,村干部年龄结构、知识结构、性别结构等方面得到了优化。如土地乡小湾村,通过选优配强支村两委班子,尤其是选好了村党支部书记这一带头人,使村级领导班子的战斗力得到显著增强,在经济能人型党支部书记唐少雄的带领下,村容村貌发生了巨大变化,社会风气有了明显转变。近几年,小湾村先后被评为“市级基层党建示范村”、“全市生态文明村”和“全市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二)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基层干部思想素质。大力实施村级党员干部“健脑工程”。把专职村干部的教育培训纳入全县干部调训计划,培训经费纳入县财政预算,每3年轮训一次,每年举办1—3期培训班。2008年以来,全县共投入360多万元,举办了8期村主要干部培训班,参训人员达3000多人次。各乡镇党委也把学习培训作为一项经常性工作来抓,每年组织其他村级后备干部、村民小组长和农村党员进行集中培训。同时,县委还成立了一支由党校教师、农业专家、乡土专家组成的流动教师队伍,不定期的深入各种养基地开展有针对性的特色培训,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目前,全县已建立各级党组织科技示范基地46个,树立党员科技示范户900多名,平均每个村有3名以上党员科技示范户。此外,还建立了村干部学历教育奖励制度。认真实施“一村一大”培训工程,对取得大专以上学历文凭的村干部奖励2000元,取得本科文凭的奖励3000元。全县共有600多名村、组干部取得了大专以上 文凭,其中13人取得了本科文凭。通过学习和培训,让广大村、组干部在思想上得到了升华,工作目标更加明确,政治上更加可靠,行动上更加有力。
(三)坚持正确导向,积极培养优秀后备人才。为加强基层队伍建设,培养一支政治素质好、文化水平高、工作经验足的人才队伍,xx县进一步完善了村组干部队伍梯次结构建设。要求各村要按照每个村民小组至少一名的人数培养村组后备干部,村民小组长原则上要从村组后备干部中提名,支村两委班子成员原则上要从村民小组长中提名且具备初中以上文化程度,村支部委员人选至少要有1年以上的党龄,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主任人选原则上要有担任专职村干部2年以上的经历且具备高中(中专)以上文化程度。同时,按照“三个不吃亏”的用人导向,科学育人、选人、用人,有效激发了基层干部干事创业活力。通过各级领导联系帮带、县委组织部跟踪培养、定期举办培训班、积极组织发动全县年轻干部参加各类选拔考试等方式,为我县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后备力量。2009年,全县有2名年轻干部经过公选被录用为处级干部,有4名年轻干部被录用为全市战略后备干部;2011年,有2名村委主任通过公开招考,被录用为乡镇公务员。
二、抓管理增活力,不断优化基层组织制度建设近几年来,xx县委、县政府在基层组织建设方面积极探索,努力创新,先后出台了《关于全面推行农村工作“村为主”的实施意见》、《xx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农村党员、村组干部 队伍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文件。通过制度创新,有效激发了基层组织建设活力,大大提高了工作成效。
(一)创新保障机制,优化工作环境。为了进一步优化基层组织建设环境,使各项工作得以正常运转,我县自2008年起开始实行“村为主”目标管理,采取县乡两级财政配套的方式拨付村级组织运转经费并逐年加大投入,仅2011年,全县就安排1300多万元经费保障村级组织运转,2012年,又新增投入200多万元,使整个村级运转经费达到1500多万元,平均每个村的运转经费达到了5万多元。为保障基层干部的基础待遇,全县共安排720多万元用于发放村、组干部基本报酬,其中120多万元用于发放村民小组长的基本报酬,从今年起,村民小组长的基本报酬由原来的每人每月20元提高到了每人每月50元。村干部的基本报酬则参照行政干部管理模式实行“一卡通”的形式发放,并根据农村劳动力年平均收入水平,建立了村干部基本报酬合理增长机制,村干部报酬从2007年的人均不足80元/月,逐步提高到2011年的人均近700元/月。为实现村党支部书记和其他村干部“退后有所养”这一目标,我县在推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政策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并建立了村干部养老保险制度,凡是专职村干部任职期间参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达到一定标准的,县财政给予一定补贴,其中支书、主任每年按1000元以上标准参保的补贴800元,其他专职村干部按500元以上标准参保的补贴400元。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计划生育、林权改革、征地拆迁、项 目建设等工作引发的矛盾纠纷也越来越多,不少村民对村干部的工作不理解、不支持,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了对村干部进行打击报复的现象。为此,我县专门建立了村干部受打击报复补偿机制和人身意外伤害综合保险机制。县财政每年投入12万元为专职村干部购买人身意外伤害综合保险。另外,对遭受打击的村干部给予1000元以内的经济补偿,并严厉查处打击报复行为。通过发挥全县村干部受打击报复处理“110”的作用,切实保障村干部的人身和财产安全,消除村干部的后顾之忧。2010年8月,同益乡太坪村村委会主任雷依田在主持修建通村公路过程中,被前去阻工的村民打成轻伤,想到这些年为村里尽心尽力办事,村民反倒不理解,委屈的他萌生了离职的想法。得知这一情况后,县组织、公安以及乡政府立即介入调查处理,为其主持公道,并送去了600元补偿金,使其打消了离职的念头,工作起来干劲更足了。
(二)创新考评机制,激发工作斗志。为加大村组干部的管理力度,我县陆续出台了《xx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农村党员、村组干部队伍管理办法》以及《xx县加强村民小组长队伍建设的意见》,将工作触角延伸到组一级并强化乡镇党委和村党支部的主体作用,通过细化职责、规范管理,进一步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和战斗力。一是对村民小组长实行考核分类管理。每年先由支村两委对村民小组长进行考核,考核结果分为一类、二类、三类三个类别,根据考核结果实行分类管理,其中一类村民小组长由建制村进行表彰,每人 奖励200元,同时可按比例推荐人选到乡镇(场所)参与“先进村民小组长”的评选;被评为“先进村民小组长”的,由乡镇(场所)进行表彰,每人奖励600元,然后按照比例推荐人选到全县参加“模范村民小组长”的评选;全县共评出60名“模范村民小组长”,在经济工作会议上进行表彰,每人奖励1000元。二是对专职村干部实行年终绩效考核。专职村干部年终绩效考核结果将与个人业绩考核奖励报酬直接挂钩。其中,考评为“优秀”等次的,每人发奖励报酬3000元,“合格”等次的2000元,“基本合格”等次的1200元,“不合格”等次的不发业绩考核奖励报酬。三是对所有建制村进行“村为主”目标管理考评。按照优秀村、合格村、基本合格村和不合格村进行分类定级,凡因计生、综治、安全生产等工作被“一票否决”的村直接定为不合格村。对评出的农村工作“村为主”目标管理优秀村,县委、县政府将在全县经济工作会议上予以表彰,授予奖牌并奖励村集体1000元。
(三)创新奖励机制,激发创业热情。为进一步调动村干部干事创业的热情,激发全县基层组织建设的生机和活力,2009年,全县开展了 “十大优秀村(社区)党支部书记(主任)评选”活动,对评选产生的“十大优秀村(社区)党支部书记(主任)”,由县委、县政府通报表彰,奖励1000元,并由县财政拔专款为其办理养老保险,男满60周岁、女满55周岁后每月可领取600元以上的养老金。为加强对全县“十大优秀村(社区)党支部书记(主任)”的后续管理,县里又出台了 《xx县十大优秀村(社区)党支部书记(主任)管理暂行办法》,激励他们以更高的热情和更强的责任感投身到今后的工作当中,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从2012年起,全县每年将开展 “优秀村(社区)党支部书记(主任)”评选活动,对评选产生的优秀支书(主任)进行通报表彰,颁发荣誉证书,奖励5000元。此外,为促进村集体经济的健康发展,县里设立了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奖励基金,鼓励专职村干部采取集资、入股等形式领办企业,大力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凡新发展生产经营型项目所新增加的村集体经济纯收入(包括老企业、老项目扩大再生产后所增加的村集体经济纯收入)5万元以内(含5万元),20%用于奖励村干部,超过5万元部分,再提取10%用于奖励村干部。
三、抓活动促发展,切实增强基层组织建设实效 为了加快农村经济建设步伐,尽快缩短城乡差距,县委、县县政府从全局出发,紧密结合创先争优活动的开展,不断创新活动载体,在更深层次、更宽领域提高服务基层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扎实开展“百个部门联村”活动。为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活力,进一步提升基层组织工作水平, 按照“先进支部抓巩固、一般支部抓提升、后进支部抓转化”、“党群部门包弱村、政法部门包差村、经济部门包穷村”的思路,积极组织全县126个县直机关单位包村包企业结对共建,并引导全县100个基层组织建设较好的党支部与100个基础相对较差的党 支部结成帮扶对子,通过组建驻村帮扶工作队、选派科学发展观指导员、科技特派员和党建工作指导员进驻驻点(乡)村的方式开展帮扶工作。2011年,每个县直机关单位都投入了不低于5000元的帮扶资金,为群众解难题、办实事。各驻村帮扶工作队和科学发展观指导员共筹措资金1549万元,共救助困难农户52.6万元,硬化通村公路62.11公里,修建村综合大楼26栋,修建农田灌溉水渠2365米;帮助企业建立种养经济合作组织9个,发展种养大户270个;开展普法、安全、计生等知识培训106期,有效促进了农业生产发展、村容村貌提质,净化了乡风文明。
(二)深入开展“千名干部下基层联农户”活动。为切实转变机关干部作风,更好的直接联系和服务群众,2010年以来,xx县精心组织包括县处级干部在内的1200余名副科以上干部,深入开展了“机关干部下基层联农户”活动。按照“五个一”要求落实帮扶措施,即扶持联系农户发展具有稳定收入的产业,帮助其找准一条脱贫致富的门路;对符合条件的联系农户至少开展一次免费职业技能培训;扶持联系农户掌握至少一门种养技术或手工加工技术,提高种养、加工劳动技能;为全县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一条以上有价值的意见或建议;影响带动一批农户支持并参与县乡村各项社会事业建设和中心工作的开展。这一活动的深入开展,在广大群众心目中产生了强烈的反响。活动开展两年多来,结成帮扶对子2377对,实施帮扶项目2953个,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8378个,用 一件件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好事,拉近了党群干群距离。同时,通过活动的开展,教育党员干部改善对群众的态度、密切同群众的关系、增进同群众的感情,促使机关干部查找和改进工作中的不足和问题,认真履职,树立良好形象,实现了转变机关干部作风和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双赢”。
(三)全面开展基层组织活动场所建设竞赛活动。按照“一个支部一个阵地”的要求,采取“以奖代投”的方式在全县开展了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竞赛活动,并出台了对自建的活动室每新建一栋奖励2万元,每修缮一栋奖励2000元的奖励措施,在全县掀起了建设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的热潮。自2006年以来,全县完成村级活动场所省级规划项目118个,县级“以奖代投”项目18个,村级自建项目153个。建筑总面积达52000余平方米,资金总投入达8092.5万元,其中中央、省级投入354万元,市级财政投入94.4万元,县级投入192.8万元,村级自筹资金达7238.5万元。随着形势的发展和群众需求的不断提升,许多在八、九十年代初期兴建的办公场所已经不能满足时代需求。为了适应新形势发展要求,今年,我县又实施了“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全覆盖全达标工程”并加大了财政投入,对所有在今年12月之前验收合格的新建活动场所,由县财政给予5万元的以奖代投资金。同时,按照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全覆盖全达标的标准,要求各地要按照“因地制宜、合理规划、注重实效”的原则,努力把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成为实现村民自治的平台、丰富村民精神生活的舞台、拉近党群干群关系 的纽带,使村级组织活动场所成为党支部发挥战斗堡垒作用的主阵地,切实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和战斗力。
四、抓创新求突破,努力打造基层组织建设亮点工程 根据上级关于在创先争优活动中开展基层组织建设年的有关要求,我县积极创新党建工作项目,力争在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创优争先上求突破、在加强非公企业党建上求突破。
(一)实行农村(社区)党支部分类定级考核。为巩固扩大一批先进党组织、提升一批一般党组织、转化一批后进党组织,使全县农村(社区)党支部紧扣“五个好”目标,扎实工作,加快发展。我县出台了《xx县农村(社区)党支部分类定级考核实施方案》,要求各乡镇(场所)采取日常考评与年终考评相结合的方式对各村(社区)党支部进行量化考核,主要考核创先争优工作、基层组织建设、宣传文化、经济建设、村级事务、人口计生、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安全生产、廉政建设等9个项目。考核结果分为一类党支部、二类党支部、三类党支部三个类别,并由各乡镇、场所针对不同类别的党支部实行跟踪管理。每年“7.1”期间,全县将从各乡镇(场所)推荐的一类党支部中评选出30个“红旗党支部”,授予流动红旗并给予2000元奖励;同时还将评出30个“三类党支部”,给予通报批评并要求挂牌限期整改,此外,还要求“红旗党支部”按照1+X模式与三类村(社区)党支部进行结对帮扶,充分发挥其在党建、村务管理、产业建设等方面的示范作用,带动后进党支部共同发展。
(二)全面推行党员星级管理。为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规范基层党员管理,推动创先争优活动深入开展,从2012年起,将在全县党员中实行星级管理。根据“五带头”优秀共产党员标准,结合农村、社区、机关、事业单位、企业和“两新”组织等不同领域党员岗位特点,分别设置“五星”,满星设置为“五星”。每年“7.1”期间,全县将从各党(工)委、直属机关党支部推荐的“五星”级党员中评选表彰60名“红星共产党员”,其中乡镇、场所和农村(社区)党员中评选25名,县直机关党员中评选15名,县属事业单位党员中评选15名,企业和“两新”组织中评选5名。获奖人员给予1000元物资奖励并颁发荣誉证书。
(三)强力推进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工程。近年来,xx县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迅速,现已注册登记的有418家(国有企业仅3家),从业人员42610人,其中,规模以上企业71家。非公经济对我县GDP贡献率超过75%,财税贡献率超过95%。对我县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面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强劲态势,按照上级党组织的有关要求,我县积极探索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需要相适应的党建工作思路,采取超常规措施,实现了党建工作和企业发展互促双赢的良好态势,在县域经济的发展中起到了“助推器”的作用。2011年年底,全县采取抓大户、抓重点、抓典型、抓示范的办法,集中组建了45家非公经济组织党组织,超额完成了市下达的20个组建任务数,完成任务 的225%,截止目前,全县共有非公经济组织党组织69家。为促使全县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组织达到“双强六好”的目标要求,xx县从完善制度、规范管理着手,于2012年年初制定出台了《xx县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实施方案》,以更强的工作力度推进全县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一是在党建工作上加强指导。要求各乡镇党委要把一些长期在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工作的退休党员领导干部,改制企业中的党员领导干部和党务工作者,以及自主择业的军转干部纳入了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人才库,为辖内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组织选派党建工作指导员并建立培训、管理和考核机制。二是在工作经费上提供保障。采取“财政扶持、党费补贴、企业资助”等办法筹集经费,用于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组织建立党员服务中心等活动场所,开展活动、党员学习教育、配备电教设备、办公桌椅、党旗、党徽、报刊图书等,为党组织开展工作提供基本条件。有条件的地方要积极探索建立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负责人保障激励机制,为企业党组织负责人提供必要的工作津贴。三是建立健全考核制度。将非公经济组织党组织党建工作纳入“党支部分类定级考核”范畴,按照属地原则由乡镇党委进行考核,并明确规定有关部门在推荐企业主要出资人担任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工青妇委员时,把支持党建工作情况作为重要依据。
五、主要经验
在近几年的基层组织建设中,我县不断探索、积极创新工 作机制,促进了全县基层组织建设水平的进一步提升。主要积累了以下三个方面的经验。
(一)创新意识是关键。没有创新,就没有进步。我县结合县情提出的农村(社区)党支部分类定级考核、党员星级管理、加强农村党员和村组干部队伍建设的实施办法等,都是一种创新。在不断创新过程中,为全县基层组织建设增添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广大党员干部的积极性在党建创新活动中得到迸发。创新活力使党员队伍不断壮大,基层干部素质得到普遍提高,在创新实践中扩大了党的群众基础。
(二)责任意识是根本。“千重要,万重要,抓落实最重要”。基层党建工作头绪多,任务重,责任大,要出色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关键就在于增强责任意识,切实抓好落实。近年来,我县在抓基层组织建设工作中感觉到,如果职责不清,责任意识不强,党建工作就落实不力,抓党建促经济的效果就不明显。我们通过完善各项制度,强化领导责任,形成了基层组织工作一级抓一级、一级带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良好格局,促使各项党建工作落到了实处。
(三)团结意识是保证。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出凝聚力,团结是取得事业胜利、工作顺心的保证。只有团结一致,才能共同创造发展的合力。全县广大党员干部“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团结协作、齐心协力,各项工作推进有力,实践证明:团结才能出凝聚力,出战斗力。
第二篇:夯实基础 扎实推进基层党建工作
夯实基础 扎实推进基层党建工作
高明区委组织部
近年来,高明区按照省委、市委的部署,紧密联系本地实际,抓重点、强创新,着力加强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扎实做好抓基层打基础工作,不断提高基层党建科学化水平,取得明显成效。
一、高明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有关情况
(一)认真落实农村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
一是建立党建工作责任体系。在区委和各基层党组织,明确党(工)委书记是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是直接责任人,领导班子成员是具体责任人,各自按分工抓好职责范围内的基层党建工作。成立了高明区委党的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和高明区委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制订了《关于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关于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实施办法》,明确了基层党建工作目标和任务,进一步完善了区委、镇(街)党(工)委、村党支部及党建成员单位抓党建工作四级责任体系。二是建立健全党建工作运行机制。建立了基层党建工作报告制度。区委常委会坚持每年向全委会报告抓基层党建工作情况,总结基层党建工作经验,查找基层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基层党建工作的新对策、新要求。各镇、街道和部门党(工)委按照区委要求,每年定期向区委书面报告抓基层党建工作思路、工作措施、工作成效和存在问题等情况。对于党建工 1 作阶段性要求和区委重点工作的安排部署,根据工作进展情况分阶段向区委进行专题汇报。建立了党建工作考核制度。把党建工作责任制落实情况纳入镇(街)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实绩考核内容,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业务工作考核一并进行。将基层党建工作任务分解细化分解,逐项明确分值、评分标准,年终对各镇(街)落实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情况进行考核。建立了农村党建工作调研制度。区委、镇(街)党(工)委结合农村党建工作实际,确定农村党建重点调研课题,组织力量进行调查研究,为进一步加强农村党建工作提供决策参考。三是落实党建工作责任措施。坚持落实区党政领导干部党建工作联系点制度,区领导定期深入各挂钩镇(街),了解基层党建工作实际情况,帮助挂钩镇(街)解决各种工作困难。镇(街)领导干部每人联系一条村,镇(街)、村委会干部坚持联系农户制度,引导和帮助农户发展生产,维护稳定。区直单位全面和72个村(居)联点挂钩,城乡基层党组织结对帮扶,明确具体帮扶职责和任务,开展调查研究,督查指导工作,帮助基层解决了一系列实际问题。
(二)切实加强镇村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
在镇(街)党(工)委书记队伍建设方面,着重抓好三方面工作:一是从选拔入手,建设效能型镇党委书记队伍。进一步改进民主推荐、民主测评的方法,扩大群众参与的范围,形成科学规范的选拔机制,真正把德才兼备,群众公认的优秀干部选拔到镇党委书记的岗位上来。同时,推行“一报告两评议”制度,年终在区委全委会议上对选拔到镇党委书记的干部进行评议,以实际成效来检验选拔工作的质 量。综合考虑个人特点、专业与镇(街)情况,注重镇党委书记与班子其他成员之间学识、年龄、性别、气质等合理搭配,形成专业上的互补、性格上的默契、个性上的共容、年龄梯次上的合理,提升整体效能。二是从管理入手,建设干事型镇(街)党(工)委书记队伍。首先,我区注意加强镇(街)党(工)委书记的思想政治和作风建设,运用多种形式,教育引导镇镇(街)党(工)委书记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全面加强思想作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生活作风建设,努力把镇(街)党(工)委书记队伍建设成团结坚强的干部队伍。其次规范镇党委书记权力运行,加强镇(街)领导班子工作机制和运行机制的建设,探索完善决策机制。再次是完善民主集中制,增强镇党委书记团结和谐意识,促使班子形成团结一心干事业、齐心协力谋发展的局面。三是从考核入手,建设务实型镇(街)党(工)委书记队伍。近年来,我区把届中考察、换届考察、考核、平时考核等有机结合起来,注重加强对镇(街)党(工)委书记的考核工作,研究制定了镇(街)领导班子工作实绩考核办法,并适应形势的变化,不断进行修改和完善,科学合理设臵考核指标,务求能够全面、客观、准确地反映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尤其是镇(街)党(工)委书记的德才表现和工作实绩,使真正的政绩得到褒扬,虚假政绩无藏身之处。通过发挥考核的激励性、导向性作用,引导镇(街)党(工)委书记和其他班子成员更加自觉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镇(街)党(工)委书记树立务实为民的工作作风,创造出实实在在的政绩。在村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方面,主要抓好五方面工作:一是加强制度建设,强 化村级干部日常管理。区委先后于2005年和2006年制定了《中共佛山市高明区委关于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实施办法》和《佛山市高明区加强村(居)规范管理暂行办法》,实行“两推一选”制度、“五个一”制度、“三会一课”制度、民主评议党员制度、流动党员管理制度、“两委”联席会议制度、民主议事制度、村务党务公开制度和村务党务监督制度等等,实现了村党组织建设的制度化。二是实行财政转移支付,解决村党组织办公经费问题。在村(居)委会完成撤并整合以后,我区按现行区、镇级财政管理体制,对村(居)“两委”办公经费采取转移支付办法由区、镇(街)两级财政按4:6的负担办法直接支付,统一发放,着力解决村党组织经费不足问题。三是健全激励保障机制,提高村干部工作的积极性。从2004年开始,对现职村“两委”干部的工资实施财政支付,以岗定薪。从2008年开始将现任村“两委”干部纳入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切实解决村干部的后顾之忧。建立绩效考核奖励机制,对村实施绩效考核,并根据绩效考核结果发放绩效考核奖励金,奖励金标准为每人每年2000—8000元。对那些公正清廉,努力工作,为农村发展和进步作出了贡献的优秀村干部,在每年的“七一”会上给予表彰。对政治素质好、参政议政能力强的优秀村党组织书记,推荐其作为各级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人选。同时,对各方面表现优秀、符合条件的村党组织书记,推荐其参加镇(街)领导干部选拔和镇(街)公务员招录考试。目前,已有2名村党支部书记担任了镇(街)领导干部,1名村党支部书记考取了镇公务员。四是完善管理机制,切实加强对村干部的教育培训。建立农村基层干部任职培训和每年轮训制度,每年还免费给各基层党支部订阅《南方》、《党建研究内参》、《南方日报》、《佛山日报》等党报党刊,并要求基层党委认真组织学习。五是广开源头活水,积极培养后备干部。把回乡的大中专毕业生、退伍军人、种养能手和经济能人作为村级后备干部进行培养。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在去年全区选聘20名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工作的基础上,今年继续选聘31名高校毕业生,实现“一村一大学生”目标。对在村任职期间表现优秀、被大多数群众认可的高校毕业生,推荐其参加村党组织换届选举,进入村党组织班子。
(三)着力推进街道社区“三有一化”建设
一是加强以党组织书记为重点的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做到有人管事。近年来,我区不断加大对社区工作队伍的建设力度,社区党组织工作者都必需经过各镇(街)党(工)委的严格筛选和精心培养,并通过依法选举产生。据统计,目前全区共有社区工作者165名,其中党组织工作人员145名,占87.9%,中专以上学历的134人,占74.3%;专职党务工作者21名,由社区支委成员中指定的一人负责,这些负责党务工作的支委全部由选举产生。这些人中主要来自企业骨干、致富带头人、退伍军人、回乡的大中专毕业生等。社区工作者队伍结构更趋合理优化,整体素质得到明显提高。二是建立健全社区党组织经费保障机制,做到有钱办事。将社区办公、服务、党建等工作经费和社区工作者的工资补贴纳入区、镇(街)两级财政预算。按辖区内常住人口的数量分别支付每年4至6万元的办公费用,其中有40%由 区财政转移支付;同时按照每位党员每年50元的活动经费,由镇(街道)财政解决;还有每年支部所交党费的部分返还,也作为活动经费一部分。三是加强社区组织活动场所和服务设施建设,做到有场所议事。建立了区、镇(街)两级财政投入机制,切实解决社区办公用房、活动场所问题。近年来,区、镇(街)两级共投入资金2400多万元,用于解决社区办公和党员活动场地、配臵办公设备和社区服务设施、设臵政务和计生公开栏等。结合本区实际情况,大力整合社区资源,全区由原来的38个社区居委会整合为21个社区居委会,其中,19个改设为社区党总支,社区党总支下设88个类别不同的党支部。目前社区总办公用房有9849多平方米,平均办公用房由143平方米增加到469平方米。其中办公用房超1000平方米的社区有3个,300平方米以上的有17个。建立社区党组织活动阵地21个,平均面积达260平方米,实现了主题突出、功能齐全、设施配套的大社区格局。四是整合党建资源,着力构建城市基层区域化党建格局。积极探索构建以街道党组织为核心、社区党组织为基础、驻区单位党组织和社区内全体党员共同参与的区域化党建新格局。
(四)加大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党组织组建力度 目前,高明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中现有党支部共123个,其中4个党支部为企业联合组建,其余为企业单独组建。全区“两新”组织中现有党员数为1452人。我区通过切实加强企业党组织建设,让党组织在企业发展中的战斗堡垒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以充分发挥,为促进企业健康发展、构建和谐社会起着重要的作用。一是党员教育与企业发展相结合,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通过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使党员正确认识自己在企业中的作用,增强党性意识,树立在“两新”组织中同样为社会做贡献的主人翁意识和宗旨意识,积极为企业发展献计出力,真正成为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各个岗位的骨干和中坚力量,从而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二是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相结合,构建健康、和谐企业。综合运用各种有效载体,使思想政治工作更有感染力、影响力。通过企业的宣传载体,宣传党的精神和优秀党员先进事迹,团结广大员工,调动起广大员工的热情和力量,协调好员工与企业之间的关系,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员工的根本利益,并尽可能地让企业优秀员工向党组织靠近。三是支部活动与企业的工作重点、难点相结合,为支部和企业发展带来双赢的局面。支部组织生活会的形式和内容上进行一些大胆的探索和尝试。在形式上不拘一格,采取集中学习和邀请党外生产骨干分子座谈相结合,积极营造宽松而不失严谨的学习氛围;在内容的选取和把握上,能够按照新时期党建工作的新要求,紧密结合生产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积极营造学习氛围,发现矛盾,及时解决问题。
(五)坚持分类指导,加强党员教育培训工作
一是加强领导,健全机制。区委对党员教育培训工作进行了专题研究,专门部署,研究制定了党员教育培训工作规划和计划,建立健全了党员教育培训机制。实行分级培训机制,每年市委对镇(街)党政正职,区委对村“两委”主要负责人至少集中培训3天;各镇(街)每年对村“两委”成员集中培训不少于3天;村对普通党员至少集中 培训2次。将党员教育培训工作列入各级党组织党建工作创建目标和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三级联创”考核范围。二是分类培训,因材施教。针对我区党员的从业状况、文化程度、年龄结构以及党员的自身需求,我们采取不同措施,有针对性地开展分类教育培训。三是丰富形式,增强实效。扎实开展远程教育培训。目前,全区建立了78个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站点。各镇(街)充分发挥这些站点作用,深入开展农村党组织书记、新党员、大学生党员“村官”、党员创业就业技能培训。采取“送课下乡”的办法把培训地点前移到镇(街)一线,让村(居)干部在“家门口”就可以接受培训。创新培训手段,实现短期培训向长期培训转变。针对我区村级干部整体学历偏低的情况,区委组织部积极争取市委党校支持,共同开办学制3年的村(居)干部大专学历班。学习时间从2009年3月到2011年12月,学员按规定完成学业后将获得广东省委党校发放的毕业证书,享受国民教育普通高校同层次毕业生同等待遇。目前,在读村(居)干部共有85人。四是加大投入,强化保障。坚持把加强活动阵地建设作为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重点来抓,从人员、经费、场所上逐步加大投入,强化党员教育培训工作保障,促进党员教育培训深入开展。以村(居)撤并为契机,以建设“规范化党员教育活动中心”为切入点,陆续投入资金3000多万元建设村级办公场所和党员教育阵地的建设。到目前为止,全区共设立党员教育活动中心76个,其中镇(街)4个,村(居)72个。近年来,为村、社区配备了电视机、电脑、DVD及远程教育终端设备。区委把党员教育培训经费纳入了财政预算,按各 镇(街)的党员人数,每年划拨一定数额的镇(街)党校经费、党员轮训经费。规定村(居)办公经费中的10%作为村党支部开展组织生活固定的专项经费;从2005年起,我区由区、镇(街)财政按每名党员每年50元的标准拨出专项经费作为村(居)党组织的活动经费,为解决农村党组织开展活动难提供了一定的经费保障。
(六)建立党员帮扶救助机制
为让困难党员及时得到党组织的帮扶、救助,感受到党的温暖,我区在2009年设立了“佛山市高明区困难党员帮扶救助专项资金”。专项资金纳入财政预算,每年1月份由区财政安排20万元,并从区留存党费中划拨10万元作为专项资金,原则上在每年春节和“七一”前夕,对因病、因灾、因祸等原因导致生活困难的党员家庭,给予帮扶救助。各党(工)委在深入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建立了困难党员台帐,台帐实行动态管理,各党(工)委每半年核实一次,并上报区委组织部备案,作为困难党员帮扶的依据。2009年,全区帮扶了146户困难家庭,帮扶资金合计182000元。今年“七一”前夕,全区帮扶慰问91户困难党员家庭,帮扶资金为92000元。
二、创先争优活动开展情况
根据省、市的安排部署,我区立足本地实际,迅速行动,制定了《高明区委组织部、区委宣传部关于在全区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中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实施意见》。该《意见》明确了我区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目标要求、主要内容、方法步骤和组织领导,做到既围绕全区中心工作,又服务科学发展大局,立足实际而又改革创新,分类 指导而又简便易行。成立了高明区委创先争优活动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领导小组的日常工作。各基层党(工)委也制定了创先争优活动实施意见,相应成立创先争优活动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负责本党(工)委创先争优活动的组织实施。
我区把创先争优活动与当前正在开展的各工作密切结合起来,使之成为推动各项工作发展的强大动力。一是把创先争优活动与村级党组织换届选举工作相结合。我区的村级党组织换届选举工作目前已全面铺开,在前期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在基层党组织和党员中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已成为我区这次村级党组织换届选举的一个有效载体和有力抓手,必将有力地推动换届选举工作顺利进行。二是把创先争优活动与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相结合。作为今年加强农村基层建设的一项重点工作,我区将继续选聘31名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尽快实现我区“一村一大学生”的目标。三是把创先争优活动与对口扶贫开发工作相结合。“规划到户责任到人”扶贫开发工作是我省推进扶贫攻坚的创新举措,也是我区今年的一项重点工作,把创先争优活动有机地融入到扶贫开发工作中去,既丰富了活动的内容,也提升了活动效果。全区广大党员干部积极向贫困地区捐款捐物,有力地支援了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四是把创先争优活动与推进基层党建创新相结合。在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为我们推动基层党建创新发展、永葆党的先进性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近几年来,我区在推动基层党建创新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收到了较好效果。在这个基础上,我们结合 创先争优活动,在基层党组织和党员中大力营造学先进、当先进、赶超先进的浓厚氛围,进一步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向心力,为促进我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发挥坚强的战斗保垒作用。
三、统筹城乡基层党建工作情况
(一)我区“规划到户责任到人”扶贫开发工作情况
按照省委、省政府(粤办发„2009‟20号)精神以及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高明区将从2009年开始用3年的时间对连州市、封开县17条贫困村及贫困户进行帮扶。2009年10月19日,我区向连州市、封开县派驻了2个县(市)工作组、17个村工作小组,合计39人全部进驻到帮扶的村镇。工作队员进驻以后,紧紧围绕目标任务,始终把制定“一村一策,一户一法”的综合帮扶措施作为工作重点。经过逐村了解和调研,初步摸清了17个贫困村的经济现状,结合各村的实际情况,对发展村集体经济项目作出了规划。同时,按照提高能力,促进发展的要求,深入了解贫困户的生产、生活条件和自我发展能力,听取贫困户对生产发展的打算和意向,逐户制定了帮扶计划。目前,17个贫困村正稳步推进帮扶措施,争取用3年时间被帮扶的贫困户基本实现稳定脱贫。
(二)深入开展联点挂钩工作,搭建城乡统筹党建工作平台 为进一步密切区直机关单位与基层、干部与群众的关系,改进机关工作作风,切实解决农村基层存在的突出问题,推动农村基层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把固本强基工程落到实处。2007年,我区出台了《佛山市高明区关于进一步加强区直机关单位挂钩联系村(社区)工 作的实施办法》,全区72个区直属机关单位挂钩联系到72个村(社区),深入基层,深入一线,积极开展联点挂钩工作。做到重点工作随时联系,中心工作经常联系,日常工作定期联系,摸清农村基层的情况和存在问题,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帮扶工作方案,实施分类帮扶。据统计,自开展联点挂钩工作工作以来,共出版简报82期,各挂钩单位深入村(社区)调研和开展工作2740次,下乡12530人次,参加挂钩点的座谈会1588次,与村干部和群众互动开展的体育活动和各类咨询活动、文艺晚会共520场,帮助基层排查发现的矛盾纠纷797件,参与化解的矛盾纠纷724件,解决热点难点问题765件,捐助扶贫资金410多万元,扶贫物品12699多件(折合人民币112.8万元),受捐助的扶贫对象达28960人。通过开展联点挂钩工作,机关融入基层、干部融入群众,大大地加强了机关与基层联系、密切了党群和干群关系,促进了基层的和谐稳定。通过开展联点挂钩工作,机关融入基层、干部融入群众,大大地加强了机关与基层联系、密切了党群和干群关系,促进了基层的和谐稳定。
(三)选派干部驻村及选聘大学生村官情况
我区分五批选派了245名年轻优秀党员干部下基层驻农村,这些驻村干部在与当地农村干部共同工作过程中,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相互帮助,提升了素质,增强了能力。选聘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我区在去年首次公开选聘了二十名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工作,聘期为三年。经过一段时间的实际工作,表现优秀的,被大多数党员和群众认可的,推荐参加选举进入村“两委”领导班子。这20名高校毕 业生中,研究生学历1人、本科学历14人、大专学历5人,年龄最大的28岁,最小的22岁,有党员8名。今年我区继续选聘31名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实现“一村一大学生村官”的目标。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对于我区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后备干部,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具有深远的影响。
(四)加大财政投入,为城乡统筹党建工作提供经费保证 一是加强阵地建设投入。2005年,我区以村(社区)撤并为契机,以建设“规范化党员教育活动中心”为切入点,加强村级办公场所和党员教育阵地的建设。几年来,区、镇(街道)两级共投入资金3000多万元,用于解决村(社区)办公场地、党员活动场地、配臵办公设备和服务设施、设臵政务、党务和计生公开栏等。到目前为止,我区51个村委会办公面积均超过220㎡,平均面积为280㎡;21个社区居委会办公面积均超过280㎡,平均面积接近500㎡。全区共设立有76个党员教育活动中心,其中镇(街道)4个,村(社区)72个。今年,我区结合农村远程教育建设,投入50多万元为51个村委会安装了新的液晶电视和专用电脑等设备。二是实行村级“两委”干部办公经费财政转移支付机制。村(社区)“两委”办公经费采取转移支付办法由区、镇(街道)两级财政给予补贴。补贴标准是辖区内常住人口3000人以下的每年4万元、3000至5000人的每年5万元、5000人以上的每年6万元。其中,村级办公经费中有10%作为村党支部开展组织生活的专项经费。此外,区、镇(街道)财政按每名党员每年50元的标准拨出专项经费作为村(社区)党组织的活动经费。三是对农村干部执行以岗定薪,财政支付的工资制度。目前我区村(社区)“两委”干部的工资补贴由区、镇(街)两级财政统发,分工资和交通通讯补贴两部分,其工资补贴标准是正职(书记、主任)每月1800元、副职(副书记、副主任)每月1600元、委员每月1450元。同时,对完成考核指标的村(社区)“两委”干部在年终一次性发放考核奖励金,奖金标准为每人每年2000-8000元。四是建立了城乡困难党员帮扶救助机制。针对当前我区农村党员年龄老化、部分党员经济较困难的情况,区委专门制定了《中共佛山市高明区委关于建立困难党员帮扶救助机制的意见》(明发[2008]43号),从2009年起设立“佛山市高明区困难党员帮扶救助专项资金”,区财政据每年安排20万元专款,区留存党费中划拨10万元作为专项资金。目前,全区已建立了困难党员台帐,今年“七一”期间,区领导和各镇(街道)便走访慰问了64名困难党员,慰问金合计79500元,为困难党员送去了温暖。
第三篇:创新机制夯实基础
创新机制夯实基础 着力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竹溪县乡镇综合服务中心开创群众工作新局面
乡镇群众工作是党和政府最基层的群众工作,农村群众的呼声和要求,通过乡镇信访渠道直接反映上来;一些苗头性、倾向性的的问题,通过乡镇信访渠道协调化解,消除在萌芽状态。因此做好乡镇群众工作,是践行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维护农村群众的合法权益,改善党群干群关系,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10年以来,竹溪县以乡镇为中心建立起群众综合服务中心。实行“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构建起“四级服务网络”,为群众办事筑起了“温馨巢”。为竹溪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一、高位推动,创新载体,构建起强势群众工作网络“蝼蚁之穴能毁掉千里长堤’,群众有怨气,如果一时不能解决,积压多了就会出大事!”县委书记余春存告诫全县干部。为构建起“畅通、有序、务实、高效”的信访工作秩序,竹溪县以乡镇综合服务中心为载体,构建起强势群众工作网络。一是创新工作理念。县委县政府突破就“信访抓信访”的惯性思维,牢固树立群众观念,用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全局,真正把信访工作融于群众工作之中;充分相信群众、争取群众、调动群众化解矛盾的积极性,依靠群众力量,发挥群众智慧,解决群众的矛盾和问题,通过做好群众工作维护群众利益,理顺群众情绪,从根本上化解矛盾,实现社会稳定。二是突出重点,“点线面”结合,构建群众之家。强化乡镇一级。各乡镇都成立了群众综合服务中心,中心主任由分管信访工作的副书记兼任,成员由信访员、司法员、民调员等相关人员组成,主要负责调处本乡镇范围内的信访事项;拓展村一级。各行政村都成立了以支部书记为组长,以民调委员为骨干的信访工作小组,负责调处本村范围内的信访事项;延伸组一级。明确每个村民组的组长为本组矛盾纠纷信息员
1和调解员,负责对本村民组内的矛盾纠纷进行调解。与此同时,还在县直单位和重点企业都成立了信访工作领导小组,设立了信访接待室,确定了分管领导和专职信访员。目前,全县各级信访机构达到612个,工作人员达到3200多名,基本形成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信访工作网络。
二、畅通渠道,完善功能,拓展便民服务新平台
--群众诉求表达平台。当前,群众诉求表达渠道不畅已成为矛盾激化的原因之一。乡镇综合服务中心本着便民、利民、服务于民的原则,以司法所为主,联合公安派出所、土地、财政、经管、林业、民政、安全生产等站所和相关人员,实行多位一体,联合办公,提供矛盾纠纷调解、法律服务、上访接待处理等服务,直接回答群众有疑问的的粮食直补、退耕还林、农机具补贴、旧村改造和计生、民政等相关问题。
--矛盾纠纷调解平台。对群众反映的矛盾纠纷,由司法所牵头,召集相关当事人和业务人员在便民服务中心现场调解,对于双方接受的,按双方意愿签订调解协议,并督促落实。对双方矛盾较大,无法调解的,也提出调解意见,向群众说明情况,引导群众按司法程序处理,避免无序上访,效果较好。今年6月份,中峰镇长岭村谷竹高速施工时,施工方砍伐了村民袁宗慧16株油松,他本人要求施工方按经济林标准补偿,施工方以为集体公益事业,只愿象征性的赔偿,双方僵持不下。最后在便民服务中心,对双方当事人进行调解,最终达成协议,施工方赔偿袁宗慧800元损失,避免了矛盾的激化。
--预警防范平台。将民生第一取向体现在制定决策、推进工作全过程,把发展第一要务与稳定第一责任统一起来,解决好影响社会和谐的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问题。竹溪县建立落实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对拟开工工程、项目可能存在的社会矛盾提前预防、提前化解,实现了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与社会矛盾化解有机联动。目前已实施风险评估项目27个,其中整改6项,暂缓实施2项。
--便民服务平台。乡镇综合服务中心把群众工作的网络、资源、优势运用于信访工作,将重心向基层转移,将触角向基层延伸,更好地联系群众、服务群众。深入开展了“四进四建”活动,组织在职党员进社区、进支部、进楼院、进责任区,建立双向联动机制、管理机制、监督机制、服务机制,零距离倾听民声,实打实排解民忧,强化了广大党员服务群众的主体作用。
--信息交流平台。缺乏足够的信息交流沟通,也是造成矛盾激化的原因之一。乡镇以综合服务中心为平台,将各项惠农政策、重点项目及各站所的业务范围、工作流程、受理需提供的证件、材料予以公示,群众一看,一目了然,避免了不少由于缺少交流沟通引起的上访事件。
--教育帮扶平台。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困难相结合,积极引导群众树立依法、逐级、有序反映诉求的意识,特别是把接访过程作为思想教育的过程,探索了依靠群众做群众工作的方式。针对那些法律之外、情理之中的信访事项,构建了工会、民政、劳动等部门参与的帮扶救助体系,通过帮扶救助息访598人,息访率达91%。
三、转变作风,务求实效,推进信访工作上水平。
--“三个转变”。一是变“孤军作战”为“整体联动”。我们以“包案领导、信访部门、基层单位”为节点,注重发挥包案领导的牵头组织作用,信访部门的综合协调职能,以及基层单位的信息反馈职责,建立了快速反应、衔接紧密、协调互动的三级工作网络。一旦发生信访问题,包案领导“第一时间”介入,信访部门立即协调有关单位联动,基层单位就地稳控和调处,保证问题得到有效控制。二是变“被动等访”为“主动接访”。县、乡、村、组四级群众工作网络工作人员和群众工作协理员通过面对面、零距离地接触群众,当好“社情民意调研员、政策法规宣传员、富民强县服务员、矛盾纠纷调解员”等角色,听取群众呼声,了解群众疾苦,掌握群众信息,排查矛盾纠纷,将存在于基层群众之中的各种矛盾纠纷和思想疙瘩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使基层群众“琐事不出组、烦事不出村、难事不出乡、大事不出县”。三是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下访”。坚持“关口前移、主动出击”,由主管领导带队,经常性深入基层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对群众反映的问题在一线研究,在一线调处,在一线化解;高度关注重点领域信访稳定动向,主动走访对接重点对象,协助村组一同做好信访稳定工作。
--综合施策。一是对乡镇信访事件中存在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认真进行梳理,分类排队,分清主次的轻重缓急,认真加以解决。特别是对那些事关经济发展、事关一方平安、事关大局的重大信访案件,譬如农村土地征用,水利建设。二是分类指导。掌握政策,分类指导,是处理信访案件的关键。在实践中,有的要把话讲“死”,要让那些政策不允许的或无理纠缠的上访者死心;有的要把话讲“圆”,对那些可能是因决策不当、决策失误或干部工作粗暴、违法乱纪引发的矛盾,要设身处地地为当事人双方着想,理解上访群众的苦衷,热情接待,耐心细心地倾听他们的陈述,通过过细的思想工作,想方设法,该解决的、能解决的、必须解决;有的要把话讲“活”,对那些邻里之间、村与村之间,因水、电、路、地、山场等引发的纠纷,要在调查的基础上,辩证地、两点论地向双方做好解释,把话讲活,指出他们这样做会有什么后果,反之,会有什么好处,等等,使双方心平气和,愿意坐下来解决问题。三是注重调解。信访案件,大量反映的是人民内部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坚持调解为主,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没事最好。
四、健全机制,强化督办,将矛盾化解在最基层
建立完善四项制度。一是建立信访工作法律服务制度。由司法所人员参加信访值班,为涉法信访案件提供法律咨询和法律服务,引导上访人员通过法律渠道解决问题,减少和避免重复访、越级访。二是建立联系会议制度。综合服务中心建立信访联席会议制度,及时汇总分析上访案件中的涉法问题,对重大疑难上访案件,提出法律意见和建议,为依法开展信访工作提供法律服务。三是建立信访苗头和矛盾纠纷排查和零报告制度。加强各村人民调解组织与信访办的沟通联系,对在排查出来上访苗头,及时通报给乡信访办,对能够调解的及时组织调解;对群体事件和重信访问题及时向乡镇党委汇报,提出法律建议并有针对性地开展法律宣传。四建立信访调解听证制度。乡村调委会在调解纠纷时,让邀请当地群众参与,由群众来评说是非,接受群众监督。建立人民调解责任追究制度。对人民调解员在调解工作中不履行职责,造成纠纷恶化升级或转为治安案件、刑事案件、引发群体事件等将追究其相应责任。2009年至2010年,全县共包案处理重点疑难信访问题304个,化解信访“老案”、“钉子案”、“骨头案”52个。强化督办抓落实。督查通报到位。县委、县政府班子成员对分管工作范围内的信访工作进行定期不定期督查,县委、县政府督查室对各乡镇、各单位矛盾纠纷排查和信访工作进行专项督查,县信访部门对全县信访工作情况和重点疑难信访案件办结情况进行经常性督查。同时利用《信访信息》平台,及时推广经验,及时通报问题,激励了先进,鞭策了后进,推动了工作落实。奖惩兑现到位。每年年初,都要将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率、初信初访办结率、重信重访率等作为信访工作目标管理的主要内容,由县委书记与各乡镇、各单位一把手签定责任状。年底,根据县里出台的《信访工作考核办法》以及《信访工作责任追究(暂行)办法》,进行考核兑现。每年劳模会,县委、县政府都要对信访工作中涌现出来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在劳模会上进行表彰奖励。与此同时,近年来共取消了8个单位评优资格,对12个单位进行了通报批评,对4名领导进行了诫勉谈话。
事要解决,人民满意是终极目标。乡镇综合服务中心建立以来,收到明显成效。群众反映问题绝大部分在乡镇就得到了解决,闹访和集体访明显减少。上访群众与乡镇干部面对面地反映问题,探讨解决办法,达到相互理解,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截至目前,全县共建立县群众服务中心1个,乡镇群众综合服务中心15个,村(居)群众综合服务站98个,村民组(片区)便民服务点196个。共服务基层群众30000多人次,为群众解决困难3000多件。兵营乡明家梁村一位来访群众说:“过去有事到乡里反映,没人理,气上加气;现在一进政府大院就能看见群众综合服务中心,就能得到热情接待,就凭他们那认真负责的精神,就能消除俺一半的火!”
信访工作的最终落脚点是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3年来,该县财政共投入1.6亿元用于民生保障,新建改造中小学校舍25360平方米,新建、改建乡镇卫生院3210平方米,建设经济适用房5100平方米、廉租房19023平方米,受益困难家庭967户,促进了社会和谐发展。2010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14.6亿元,财政收入3.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4.8%和20.6%;农民人均纯收入5316元,增长12.5%。
第四篇:夯实执政基础深入推进基层组织建设(xiexiebang推荐)
尉犁县夯实执政基础深入推进基层组织建设
尉犁县坚持“抓基层、打基础、促发展”原则,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探索,大胆创新,采取有力措施,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一、抓机制,强班子带队伍。一是加强乡镇领导班子建设。深入推行乡镇党委书记“周六接待日”制度,今年以来,各乡镇党委书记共接待来访群众364人,解决各类问题350件,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二是选好配强村党组织班子。积极开展“三培双带”活动,在发展党员时向农村一线倾斜,较上年增加10%,注重从农村致富能手、优秀大中专毕业生、复转军人、外出务工返乡农民中选拔培养村干部。进一步加大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一肩挑”力度,今年有6个村实现了“一肩挑”。大力实施“大学生”村官工程,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面向社会选聘30名大学生到村担任村官,努力造就一支年纪轻、文化水平高、综合能力强的村级干部队伍。选派11名优秀年青干部到村进行为期三年的实践锻炼,增添了基层党组织的活力。三是强化对村干部的民主监督。进一步完善村干部廉洁自律、财务管理、经责审计、述职评议、实绩考核等制度,推行实施“双述双评”制度,将述评结果公示。四是建立激励保障机制。实行村干部实绩百分制考核管理办法,考核结果与村干部的使用奖惩挂钩。完善在职村干部基本养老保障、合作医疗和大病住院医疗保险等制度,落实村干部报酬在现有基础上平均每人每年增加1000元,“三老”人员生活补贴达到3000元。
二、抓培训,提升党员干部队伍素质。一是加强乡镇干部“双语”培训。组织33名乡镇党政主要领导参加州级的培训;组织164名各乡镇、各部门、各单位的副科级领导、后备干部、一般干部参加县委党校培训。采取干部自学、帮带结对、实践锻炼、考核评比等多种方式,使汉族干部过少数民族语言听、说关,少数民族干部过一般汉语听、说、读、写关。加强督导检查,按照干部“双语”水平考核办法,严格考核颁证。二是突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安排16名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和18名社区党支部书记、主任到自治区进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及相关业务知识培训。充分利用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终端接收站点,对党员干部进行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和科学发展观、民族团结和反分裂斗争再教育、市场经济知识和法律法规知识、农业科技知识和产业结构调整等为主要内容的学习和培训,不断提高党员干部的政策法律水平、科技文化素质和致富能力。
三、抓规范,强化村级阵地建管用力度。按照村级阵地建设“六起来”和“室外五有”、“室内六有”的要求,切实规范村级阵地建设,想方设法,采取上级补一点,财政拿一点,帮扶单位帮一点,乡村自筹一点的办法,投入84万余元改扩建1个、维修20个村级阵地,进一步改善村级办公场所面貌。以建立完善规章制度为重点,修改完善“三会一课”、民主生活会、一事一议等制度,设立公开栏,定期公开党务、村务以及财务收支、重大事项等群众密切关心的问题,便于群众监督。积极发挥农村党员现代远程教育的优势,对党员干部群众进行党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知识、科技知识和种养殖技术等方面的学习培训。认真落实“三会一课”、党员活动日等制度,加强对党员的教育和管理,增强了党员的理想信念、宗旨观念和党性意识。按照年初制定的活动计划,村各配套组织坚持每月认真组织开展一次活动,丰富党员群众的文化娱乐生活,使村级阵地成为基层组织的办公中心、农村党员的活动中心、农民群众的议事中心、农业技术的培训中心,努力实现村级阵地建、管、用的有机统一。
四、抓项目,大力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着力解决基层组织“有钱办事”的问题。对村集体经济空壳村和薄弱村,逐个进行调研,召开座谈会全面论证,共商对策,科学制定发展规划,选准、选好投资少、见效快、收益丰的项目。尉犁镇墩买里村利用上级补助资金的2万元,开发16亩土地,以每亩每年600元承包给农户经营,为村集体每年增加收入9600余元;古勒巴格乡、喀尔曲尕乡利用上级扶持资金,购买108只博格达种山羊,承包给有养殖经验的农牧民进行养殖,极大促进本地山羊品种的改良,确保山羊数量的逐年增加,也实现村民收入的稳步增长。对2006年以来确定的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项目,始终坚持勤指导、常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指出整改。对上级补助的经费切实做到专款专用,严格管理。建立发展乡村集体经济工作责任制,严格落实责任,把发展村集体经济和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列入干部任期目标责任制,指标量化,层层签订责任书,将责任明确到人,并将完成任务情况与干部的考核、任用和待遇挂钩,充分调动村干部发展集体经济的积极性,努力营造发展集体经济“比、学、赶、帮、超”的良好氛围,有力促进村级集体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尉犁县加快推进达西新农村实验区建设
尉犁县达西实验区始终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以富民强村变面貌为目标,依托现有资源,进一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村民科学文化素质、整治村容村貌、加快社会事业发展。2008年,实验区村集体经济纯收入合计145万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434.06元。
一、抓产业结构调整,夯实经济基础。一是坚持棉花主导产业不动摇,优化品质,促进棉花增产憎效,提升棉花产业效益。今年实验区计划完成棉花种植4.91万亩,推广高标准节水灌溉面积1.37万亩,推广测土配方施肥2.655万亩。二是继续扩大林果面积,根据实验区生产情况,重点发展以香梨为主的特色林果业。2009计划年新增香梨种植面积517.4亩。三是重点抓好养殖小区建设,扩大养殖规模,在政策、资金、用地方面给予倾斜,鼓励有条件的农民新建家庭式高标准养殖示范点,建成具备一定规模的养殖区,在各村建立兽医服务点,技术人员及设备全部配备到位。力争2009年末牲畜存栏达到17684头(只),出栏率达到75%。
二、抓基础设施建设,打牢物质基础。一是抓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不断扩大库尉引水工程管网的覆盖面,已有三个村并入库尉供水管网,解决了1248户、6296人饮用洁净水的问题。二是抓好农村公路改建工程,推进农村道路柏油化。2008年完成21公里柏油路,投入120多万元,完成了村主街道和别墅区条石彩砖铺设、路灯节能灯安装和绿化带改造工程。今年计划新修道路51.5公里。三是抓好农田水利建设工程。计划修建防渗渠道20.8公里,新建桥涵70座,修建配套建筑物13座,开挖、清淤排渠90公里,新打机电井83眼。四是抓好抗震安居工程,计划新建抗震安居房97套,推进农牧民住房抗震化;计划新建农村沼气示范池9座,推进农村能源沼气化。
三、抓好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素质。一是农闲时节举办“信息技术进农村”培训班,把电脑操作及互联网使用技术及时传授农牧民,引导农民通过网络了解国家政策、科技知识及农业市场行情。二是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围绕实验区特色农业和支柱产业,通过“科技之冬”、科技“三下乡”、“科技活动周”等活动,大力开展农牧民劳动就业技能培训,让农牧民普遍掌握2-3项实用致富技术。累计举办各类科普培训活动19期,培训实验区农牧民4485人次。三是适时开展现场培训。根据棉花、香梨的管理需要,及时召开棉花春播现场会(双膜栽培及高标准节水灌溉)、香梨冬剪、病虫害防治、夏季修剪等现场会,通过现场会的召开督促农民及时开展各项田间管理。
四、整治村容村貌,展现新农村面貌。一是严格规划。严格按照乡村规划,对农民住宅进行合理建设,杜绝乱搭乱建现象,实验区内逐步实现村庄建设整齐划一,整洁美观。二是加大“三清四化”工作力度,清理乱堆乱放的柴草杂物现象,清理庭院堆放物品,继续在实验区内增设垃圾箱,将垃圾处理纳入县城垃圾处理系统,实现统一运送、进行无害化处理。三是建立长效机制。成立卫生评比小组,开展“卫生文明户”评选工作,坚持在节假日组织村民进行大扫除,实验区有874户村民获得了“卫生文明户”。并在全村开展戒烟活动,戒烟率达30%。
五、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倡导文明风尚。一是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组织开展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加快村级综合文化室建设,培育农村文化户。目前累计建设文化室、活动中心1220平方米,投入6万元配套设备25套,新建1个标准化篮球场,开展农村普法教育,加快民主法制示范村建设。二是加大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工作,着力改善卫生院办公环境,更新医疗设备。2008年新建4个标准化村卫生室,每个村卫生室配备了常用必备的医疗设备。三是统筹安排资金,积极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建立实施医疗助困减免制度,农牧民参合率达到100%。
尉犁县扎实推进新农村达西实验区建设
按照自治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安排部署,尉犁县加大工作力度,稳步推进达西实验区建设,取得明显成效。2009年实验区村集体经济总收入189.9万元,农牧民人均收入10433元,比去年增加1944.4元。
一、建立健全工作机制,着力推进新农村建设
一是做好项目前期工作,编制实验区有关基础设施、生产发展等项目的可研报告,加紧做好与国家、自治区和农业部的项目对接工作。二是加大补助力度,用好国家的支持资金,进一步整合支农资金,将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集中投向实验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人居环境的改善上,使实验区不仅在全县而且在全巴州起到示范带动作用。三是广泛发动群众,采取各种扎实有效的宣传教育引导措施,动员群众利用农闲时间义务投工投劳,积极参与道路、渠道、绿化带、供水等基础设施建设。
二、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不断夯实经济基础
一是坚持棉花主导产业不动摇,优化品质,促进棉花增产憎效,提升棉花产业效益。今年实验区完成棉花种植4.91万亩,推广高标准节水灌溉面积1.37万亩,推广测土配方施肥2.655万亩。二是继续扩大林果面积,根据实验区生产情况,重点发展以香梨为主的特色林果业。新增香梨种植面积517.4亩。三是重点抓好养殖小区建设,扩大养殖规模,在政策、资金、用地方面给予倾斜,鼓励有条件的农民新建家庭式高标准养殖示范点,建成具备一定规模的养殖区,在各村建立兽医服务点,技术人员及设备全部配备到位。2009年末牲畜存栏达到17684头(只),出栏率达到75%。
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居住环境
一是抓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不断扩大库尉引水工程管网的覆盖面,已有三个村并入库尉供水管网,解决了1248户、6296人饮用洁净水的问题。二是抓好农村公路改建工程,推进农村道路柏油化。新修道路51.5公里。三是抓好农田水利建设工程。修建防渗渠道20.8公里,新建桥涵70座,修建配套建筑物13座,开挖、清淤排渠90公里,新打机电井83眼。四是抓好抗震安居工程,新建抗震安居房97套,推进农牧民住房抗震化;新建农村沼气示范池9座,推进农村能源沼气化。
四、加快经济发展步伐,着力增加农民收入
一是引导农牧民发展庭院经济。鼓励农民发展蔬菜种植、园艺、家庭养殖,统一规划建设农畜产品交易市场,繁荣农村市场,增加农民生产效益,增加村级集体经济实力。二是发挥城郊村的优势。实施劳动力转移,推进城镇化,鼓励农牧民积极从事第三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从根本上解决农民收入问题。三是抓好实验区科技培训及科技项目扶持工作。通过“科技之冬”、“科技活动周”、举办培训班、聘请专家授课等多种形式开展农村适用技术培训,累计举办各类科普培训活动19期,培训实验区农牧民4485人次。四是发展特色旅游业。发挥城郊村优势,大力开展“农家乐”旅游服务项目,建设“大达西乡村游”旅游带,新建一批民俗风情、农家乐接待点,逐步将“达西”建设成为独具特色的高效农业园区、观光旅游区、爱国主义教育和文化教育科普基地。
五、加快社会事业发展,给农民带来更多实惠
一是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开展文明村镇,十星级文明户、文明家庭,平安家庭等创评活动。开展丰富的文化活动,充实群众的生活。村党支部、村委会,配备多名同志兼管文化宣传教育工作,不定期举办演讲比赛、文艺演出和农民运动会,做到每周有活动,每月有评比,寓教于乐,活跃了农牧民的业余文化生活。二是注重投入,繁荣农村文化。累计建设文化室、活动中心1220平方米,投入6万元配套设备25套,新建1个标准化篮球场,开展农村普法教育,加快民主法制示范村建设。三是加大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工作,着力改善卫生院办公环境,更新医疗设备。新建4个标准化村卫生室,每个村卫生室配备了常用必备的医疗设备。四是统筹安排资金,积极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建立实施医疗助困减免制度,农牧民参合率达到100%。
且末县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近年来,且末县按照新农村建设的20字方针,坚持科学发展,规划先行,不断完善县、乡、村总体建设规划;坚持发展生产,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坚持强化基层基础工作,切实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主要做法:
一、科学规划,绘制新农村宏伟蓝图。一是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制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2006-2010)》,提出了“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统筹安排,科学规划,分步实施,扎实推进”的具有且末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思路。坚持以县城为中心,突出中心城市功能,做大县城,合理规划村镇,推进人口内聚和牧民下山脱贫,促进人口和资源向县城和乡镇政府所在地集聚,建立起“组合型中心城市—一般乡(镇)—中心村—基层村”的四级城乡等级体系,形成了具有且末特色的“绿洲模式”。二是在新农村规划中,坚持做到五个结合。农村经济与城市经济相结合,乡村规划与生产发展相结合,住宅小区与庭院经济及民族风俗特点相结合,新产业开发与传统的粮棉生产相结合,行政管理意志与村民意愿及家庭经济承受能力相结合。三是坚持抓好四大项目建设,为新农村建设搭建有力平台。全力推进塔什萨依新农村实验区建设,计划分三期生态移民508户1610人。依托丰富水土资源,建设“四个草料基地”。借助兵团农二师在莫勒切河、喀拉米兰河流域新建38团的机遇,建设2万亩人工饲草基地,实施生态移民。将托格拉克勒克乡加瓦艾日克村作为新农村建设的试点村,高标准、高质量予以建设,实现县城的增容。
二、发展生产,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一是调优产业结构,做大做强特色产业。大力实施“农业稳县”战略,进一步调优种植业结构,“保粮、稳棉、扩枣、增草、促畜”的工作方针初见成效。严格落实粮食种植面积和各项扶持政策,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活动,教育农民积极交售爱国粮、集体粮,圆满完成了粮食生产和收储任务。全县小麦种植面积达5.47万亩,总产达23879吨。合理规划种植区域,适当压减棉花种植面积,皮棉总产达22546吨,增长13.8%。推进红枣产业发展,红枣种植面积达7.6万亩。按照“内调结构、外建基地”的思路,加快推进英吾斯塘乡、苏塘地区、塔什萨依实验区和车尔臣河西岸大渠四个草料基地建设步伐。现代畜牧业稳步推进,牲畜最高饲养量达48万头(只)。二是增加农牧民耕地占有量。依托丰富水土资源优势,加大车尔臣河灌区改造和喀拉米兰河、莫勒切河开发步伐,力争到“十一五”末人均增地一倍,人均耕地达到6亩,人均枣园2.5亩,实现第一产业的跳跃式发展和农牧民可持续增收。三是劳务经济快速发展。“一年一户一人一技”致富技能培训活动广泛开展,“服务、培训、维权”三位一体的工作模式逐步建立,劳务创收稳步增长,实现创收1942万元,人均增收161.6元。四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全县农村公路总里程达1400公里,通达率达95%,通油率达76%,新建农村公路203.6公里;新修防渗渠58.54公里;建成户用沼气2000余户;坚持水电、天然气发电同步建设的思路全面加强电力建设,巩固和扩大农村电网改造成果,确保农村正常用电。五是大力发展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农村社会事业。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使广大农民学有所教、病有所医、住有所居、老有所养。学有所教。稳步推进“双语”教学,全面落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和“两免一补”政策,在全州率先建立了牧区寄宿制学校,积极整合教育资源,将全县35所学校整合为23所,投资550万元更新补充教学设备,投资198万元建成园丁公园。积极整合现有的远程网络教育、科普教育、实用技术培训等教育资源,不断提高农民的技术素质和经营管理素质。病有所医。将在校学生、低收入老人、残疾人、低保对象及子女、城镇无固定收入居民和农民工纳入医保范围,全面实施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工作,稳步推进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农牧民参合率达95%;新建37个村卫生室,碘盐普及率达85%。住有所居。积极争取自治区抗震安居工程建设补助资金,建成抗震安居房5557套,2万余人喜迁新居,实现困难家庭住有所居,被自治区评为城乡抗震安居工程先进县。老有所养。全县养老保险参保单位157户,参保人员3291人,征缴养老保险基金1152万元;564名企业离退休人员领取养老金756万元。
三、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一是选好配强村支部书记,做到有人管事。大力选拔自觉践行科学发展观,执行党的农村政策好,乐于为民服务的各类优秀人才进入村级领导班子。坚持把党员致富能手培养成村干部,把村干部培养成党员和致富能手,形成了村干部和党员致富能手相互转换的任用机制。将政治素质高、能力强的大中专毕业生选拔到村班子中来,提高村干部理论文化水平和整体素质。把政治靠得住、抓发展有本事,勇于同民族分裂主义和非法宗教活动作斗争,具有带头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本领的“双强”优秀人才选拔到村党支部书记的岗位上来。进一步加大村党支部书记兼任村委会主任工作力度,全县35个村实行村“两委”班子“一肩挑”,占总数的64.8%。二是积极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做到有钱办事。因地制宜,依托水土、光热、林地、牲畜等资源,积极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坚持做到“两个确保”,即确保农区每个乡镇有300亩的集体林地,每个村有100亩的集体林地;确保牧区乡、村集体都有一定数量的牲畜。坚持申报项目、挂靠项目,通过项目拉动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县财政每年拿出50万元作为集体经济发展基金进一步支持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全县集体收入突破5万元的村23个,10万元以上村7个,分别占总数43%、13%;集体收入5万元以上乡8个,10万元以上乡5个,20万元以上乡3个,分别占乡级总数73%、45%、27%。三是拓展民主管理新领域,做到有章理事。以村务公开民主管理为突破点,不断拓展事务公开的广度和深度,制定下发《关于加强村级组织建设的实施意见》和《关于进一步统一规范乡(镇)村务公开内容的实施方案》,对村务公开的时间、地点、内容、格式等提出明确要求和规定。稳步推进村级组织民主政治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建设,深入推行民主恳谈制度,深入群众中广泛征求意见,真正实现村民参政议政的权利。四是加强阵地建设,做到有场议事。投入基层阵地建设资金360万元,新建、改扩建和维修乡级阵地11个,村级阵地43个,有效解决了“有场议事”的问题。利用村级阵地解决了干部食宿问题,大力开展各项健康有益的群众文体娱乐活动,加快农村远程教育网络建设步伐,进一步健全完善村务、财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
尉犁县从六个方面入手抓好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提高农民文明素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尉犁县从六个方面入手,抓好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一、加强理论信念教育,坚持科学思想武装农民
一是大力开展形势政策教育。组织农民深入学习十七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土地承包法》等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法规和全县今后五年发展思路及有关惠民政策。二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组织农民学习观看《喜看尉犁新变化》、《引水情》、《总书记来信了》、《达西盛开文明花》等电视专题片100余场次。三是开展科技培训。利用农闲时间开展农民农、牧、林、渔、养殖、经商等培训活动,培养和造就现代农民,今年举办培训班194 期,培训15966人次。四是开展“双思双富”学习教育活动,即开展富而思党恩、致富思进取;富了口袋,还要富脑袋学习教育活动,以实施的一系列惠民工程作为活的教材,激发农民热爱家乡,参与家乡建设的热情。
二、树立道德新风尚,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
一是广泛开展“讲文明、讲卫生、讲科学、树新风”活动。召开村道德评议会42次,52个村开展星级文明户评选命名活动和评选团结模范、扶贫济困送温暖等活动。二是践行“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以“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引导教育农民,文明村公民知晓率达到80%以上,其它村达到50%以上。三是广泛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教育农民自觉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文明村农民知晓率达到80%,其它村达到50%。四是广泛开展道德标兵评选活动。引导教育农民修养个人品德,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之间的利益,积极支持和参与县上的经济社会建设。
三、推进村容村貌整治,建设农村公共服务设施
一是大力开展“三清四化”工作。结合新农村建设村庄规划,在每个乡镇2-3个“三清四化”试点村,大力开展文明生态村建设。二是制定文明村庄规划。以村两委办公室和每村3-5户文明示范户为龙头,开展环境绿化美化、家庭洁化、道路硬化活动。三是建设乡镇村公共服务设施。在城郊乡镇村设置垃圾箱或修建垃圾池166个,实行“户投、村收、乡镇运、统一处理”办法;建设农村小型文化广场 1个、农民夜校、远程教育站点52个,建设完善乡镇村综合文体站9个、图书室52个、农民自办文化场所19个。
四、建设和谐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文明新风尚
一是建设好一支民间文艺演出队。组建乡镇村民间文艺演出队9个,利用农闲开展“村村乐”文化娱乐活动,积极引进外来优秀文艺团体下乡入村演出,丰富农民的文化生活。二是成立乡镇书法、绘画、摄影、雕刻、剪纸等协会,在乡镇文体站的管理指导下,鼓励农民进行艺术创作,年底参加县上主办的“农民艺术作品展”。三是举办农村文化艺术节。结合重大纪念日、节日、主题活动,大力开展乡镇农民运动会和民间传统文化活动。四是鼓励农民学习实用知识。积极引导农民订阅党报党刊及其它科学报刊杂志,举办农民读书知识竞赛活动,选树党报党刊征订村2个,推动农民学习知识的热情。五是深入开展文明村(社区)创建活动。开展文明语言、文明生产、文明做人的农村“三文明”教育活动,引导农民讲文明,树新风。目前,已创建四级文明村(社区)12个,其中国家级1个。
五、各行各业齐动手,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开展
一是引导各行各业关心和支持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各部门积极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筹资金、跑项目,各包乡住村单位也主动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投入资金,办实事。二是组织开展科技文化卫生 “三下乡”活动。每年年底组织有关单位深入乡镇村开展科技文化卫生 “三下乡”活动,为农民送去需要的科技、文化、卫生服务。开展 “四进家”活动,即党的政策进家、先进文化进家、致富信息进家、文明习惯进家。放映受农民欢迎的影片、科教片和公映片达100场次。三是积极创建自治区体育先进县。每两年举办一次全县农民运动会,引导农民参加群众性体育活动,为创建自治区体育先进县积极创造条件。四是鼓励文化能人、文化经纪人及有专长的大中专学生投入农村文化建设,引入先进文化项目。
六、从制度机制入手,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深入持久开展
一是加强领导,健全体制,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文明委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积极参与”的精神文明建设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二是切实加强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投入。积极探索多渠道投入的方式,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力量支持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奖励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作出重要贡献的单位和个人。三是抓好激励机制建设。实行文明村(社区)的创建由乡镇申请,乡镇管理,县文明委检查、推荐、命名的管理体制,把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和单位、个人的利益有机地结合起来,推动农村文明创建活动深入开展。
第五篇:夯实基础 创新机制
夯实基础 创新机制
对公司的未来发展,要重视转变发展模式,重视基础研究,切实落实“精”、“深”、“细”、“实”。精是指测量、实验、计算都要精确,才能为安全生产提供有用的数据。深就是尽可能地从技术层面深入科学本质,发现问题的实质。细就重视细节,细节决定成败,不能搞粗放式的研究、生产。实,就是要重视实效,实事求是,一切通过实验、通过实践来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