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长效机制、促进农村稳定

时间:2019-05-12 19:31:3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建立长效机制、促进农村稳定》,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建立长效机制、促进农村稳定》。

第一篇:建立长效机制、促进农村稳定

维护农村稳定是一项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必须动员各方力量,运用政治、法律、经济、教育等手段综合治理,以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必须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治安长效机制,实现农村长治久安。

一、强化基层干部维护农村稳定的政治意识,首先要解决村级干部,特别是村级书记主任对维护农村稳定政治意识不强,对综治工作不重视的问题。要通过培训和法律教育活动,从而提高他们的综治意识,使他们从思想上、行动上支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

二、加大投入,建立健全经费保障机制。解决经费保障问题,也是上级领导对综治工作重视的具体表现。镇政府要把综治经费纳入年初财政预算,实行专款专用。同时根据当年实际情况,逐年追加。

三、创新工作,建立健全大调解工作机制。人民内部矛盾的调解是维护社会稳定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镇、办事处综治办要牵头协调村级的治保会、调解会、司法联络员、信访员、应急联络员、安全监督员,要有效整合资源,充分调动他们参与大调解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各大员在维护农村稳定的第一屏障作用,切实把各类纠纷解决在萌芽之中。同时,规范村级信访接待室接访制度,为村民设置正常的诉求窗口。

四、延伸触角,建立健全农村法制宣传机制。要做好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使广大村民养成良好的知法、守法的习性。一是要抓好宣传舆论导向,教育广大村民通过解决纷争。二是,继续抓好“五五”普法工作,提高广大村民知法、守法意识。三是充分发挥村级各大员的作用,在日常生活和纠纷调处中宣传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从而带动村民自觉学法、懂法、守法。

五、明确责任,建立健全责任机制

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成效作为基层干部执政能力和战斗力的重要依据。严格考核,兑现奖惩,建立健全考试机制,从而促进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再上新台阶,真正实现农村长治久安。

第二篇:关于建立促进贫困地区农民稳定脱贫致富长效机制的提案

关于建立促进贫困地区农民稳定脱贫致富长效机制的提

摘要:全国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提案第1141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案 由:关于建立促进贫困地区农民稳定脱贫致富长效机制的提案 审查意见:建议国务院交由主办单位国务院扶贫办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办理 提 案 人:梁静

主 题 词:贫困地区,地区经济 提案形式:个人提案 内 容:

河南是农业大省,人口大省,新阶段确定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53个,其中:国家连片特困地区片区县26个(秦巴山区10个、大别山区16个),片区外的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12个,省定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15个。全省共有10240个贫困村。到2012年底,按照新的2300元扶贫标准,全省农村扶贫对象仍有900万左右,2012年贫困村农民人均纯收入比全省平均水平低3000多元,河南仍是扶贫任务较为繁重的省份之一。

影响河南省贫困地区农民增收的主要问题:一是豫西山区县、传统农区县、黄淮滩区县等,由于生产生活条件差,产业单一,种粮比较效益低,又缺乏支柱产业,农民收入水平普遍较低。二是据有关统计,贫困人口集中区域遭受自然灾害机率比其他地区要高出几倍。对作为我国农业大省的河南省,这种影响更为突出,2003年一年全省因灾返贫人口超过200万人,2010年因灾返贫人数也在六七十万。三是缺乏发展生产的启动资金,是贫困农户发展遇到的最大难题。

针对以上问题,近年来河南省坚持发展与脱贫并重、基础设施改善与扶持产业发展并重、转移就业与就地创业并重、资金投入与政策倾斜并重、专项扶贫与综合扶贫并重,有效促进了贫困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但是由于河南省人口多、底子薄、农业生产条件差、抗灾能力弱、农村生活条件差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需要国家对河南省贫困地区给予重点关注、特殊照顾,促进贫困农民持续增加收入,稳定脱贫致富。建议:

(一)高度关注河南贫困状况分布的特殊性,对片区外的特殊类型贫困地区,比照片区政策给予优惠扶持。河南省贫困人口多,贫困区域大,贫困发生率高,除纳入国家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豫西南山区(即秦巴—伏牛山区)、大别山区革命老区以外,还有黄淮地区、沿黄——濮范台地区、贫困革命老区、少数民族聚集区等连片困难地区,这些地区为黄河安全和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但由于各种因素制约,经济发展滞后,农民收入持续低水平,因灾致贫、返贫现象严重。请中央充分考虑河南贫困区域分布的特殊性,在实施新一轮扶贫攻坚规划过程中把上述三类地区纳入国家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比照片区政策给予特殊扶持。

(二)建立加大扶贫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对贫困地区农民持续增收给予有力扶持。一是建议国家进一步加大对河南专项财政扶贫资金投入力度,特别是要加大对豫西南深山区搬迁扶贫、以工代赈支持力度;加大对沿黄地区、产粮大县产业化扶贫、科技扶贫支持力度;加大对河南贫困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加大各部门对这些地区的投入倾斜力度,并建立长效机制,形成合力,实施扶贫攻坚。二是建议中央设立中原经济区建设扶贫开发专项资金,支持河南贫困地区加快发展,脱贫致富,缩小差距,实现中原经济区建设目标。三是中直单位进一步加大对河南贫困地区定点帮扶力度,力争达到对53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覆盖。

(三)强化直接扶持贫困农民增收致富的措施办法。一是瞄准贫困群体,促进到户增收。在完成贫困人口、贫困村的调查摸底工作的基础上,国家要出台扶贫到户的新政策、新办法,使扶贫对象增收致富得到更直接更有效的持续性扶持,做到致富项目到户,扶持资金到户,扶贫效益到户。二是引导农民合作,大力发展产业。国家要通过总结推广相应的经验做法,把专项扶贫和加强村民自治组织建设、组建农民专业协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专业经济合作组织结合起来,把分散农户和企业或市场联结起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设立财政扶贫担保资金项目,发展完善互助资金项目,为农民提供便利的信贷担保服务,满足贫困农民启动资金需求。三是重视基础设施建设,稳固扶贫成果。基础设施差是贫困地区的共同致贫原因。搞好基础设施建设是扶贫对象脱贫致富的基本生产前提,也是惠及所有扶贫对象生活的普惠制扶贫措施,应将解决基础设施建设历史欠账作为扶贫攻坚予以对待。要继续强力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和易地搬迁扶贫,注重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有效结合,使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对于因灾因病因学致贫、返贫这类生计脆弱性严重的特殊群体,要切实落实好扶贫开发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有效衔接,把扶贫开发作为脱贫致富主要途径的同时,把社会保障作为解决温饱问题的基本手段,实施特惠制的扶贫措施。

来源:中国政协网

第三篇:建立农村长效机制稳定基层综治工作的几点思考

建立长效机制、促进农村稳定基层综治工作的几点思考

维护农村稳定是一项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必须动员各方力量,运用政治、法律、经济、教育等手段综合治理,以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必须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治安长效机制,实现农村长治久安。

一、强化基层干部维护农村稳定的政治意识,首先要解决村级干部,特别是村级书

记主任对维护农村稳定政治意识不强,对综治工作不重视的问题。要通过培训和法律教育活动,从而提高他们的综治意识,使他们从思想上、行动上支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

二、加大投入,建立健全经费保障机制。解决经费保障问题,也是上级领导对综治工作重视的具体表现。镇政府要把综治经费纳入年初财政预算,实行专款专用。同时根据当年实际情况,逐年追加。

三、创新工作,建立健全大调解工作机制。人民内部矛盾的调解是维护社会稳定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镇、办事处综治办要牵头协调村级的治保会、调解会、司法联络员、信访员、应急联络员、安全监督员,要有效整合资源,充分调动他们参与大调解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各大员在维护农村稳定的第一屏障作用,切实把各类纠纷解决在萌芽之中。同时,规范村级信访接待室接访制度,为村民设置正常的诉求窗口。

四、延伸触角,建立健全农村法制宣传机制。要做好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使广大村民养成良好的知法、守法的习性。一是要抓好宣传舆论导向,教育广大村民通过解决纷争。二是,继续抓好“五五”普法工作,提高广大村民知法、守法意识。三是充分发挥村级各大员的作用,在日常生活和纠纷调处中宣传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从而带动村民自觉学法、懂法、守法。

五、明确责任,建立健全责任机制

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成效作为基层干部执政能力和战斗力的重要依据。严格考核,兑现奖惩,建立健全考试机制,从而促进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再上新台阶,真正实现农村长治久安。

第四篇:建立农村环境污染治理长效机制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建立农村环境污染治理长效机制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吴新涛

一、当前我国农村环境污染治理尚缺乏长效机制

当前,由于经济快速发展和各种人为因素影响,造成我国农村生态环境质量持续下降,表现在农村资源的过度开发,畜禽养殖污染物的排放、生活垃圾产生量大幅度增加、农药化肥的不合理使用以及乡镇企业“三废”的排放等方面,使得农村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且存在着由原来的局部、小范围的生态破坏逐步演变成区域性、大范围的生态恶化的趋势,目前已经成为影响水环境质量和区域生态安全的重要隐患。农村环境污染的特点是污染负荷大,涉及范围广,控制难度大,防治任务艰巨。由于缺少系统调查和较为全面的评估制度,目前对农村环境污染给社会、农业和农民造成损失的认识仍较模糊。据新华网报道,农村已经不是远离环境污染的世外桃源,我国的农村现在有3.6亿的人口喝不上符合卫生标准的饮用水,每年有1.2亿吨的农村生活垃圾露天堆放。专家认为:“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如果不能得到有效解决,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增长和农民人均收入5%~8%左右增长,将会被全面抵消。农村环境恶化问题犹如一颗定时炸弹,随时都有可能爆炸”。

我国农村环境污染治理主要存在下述几个方面困难和问题:(1)缺乏长效机制。农村环境(特别是乡、镇和村)是我国环境保护的薄弱环节,基础设施落后、监管力度不够、不良传统习惯和环保意识薄弱,使农村污染不能得到及时有效控制。(2)畜禽养殖业增长速度过快,难以控制,规模化养殖场治理费用高,企业无力承担,治理率仍低;特别农村散养畜禽、人粪便污染,治理困难,沼气推广力度不够,改厕、改圈还未全面普及。(3)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存在技术和资金方面困难,沿溪流江河随意倾倒排放,造成土壤和水体的严重污染。(4)化肥、农药的过量使用,有机肥用量减少,造成环境有机污染负荷加大,污染物消纳能力降低。(5)全社会环保意识仍然较淡薄,对农村污染危害的严重性和长期性认识不足,对农村的环境保护和环境立法未能适应形势需要,整治力度不够。

国家高度重视农村环境问题,在“十一五”规划征求意见中,已将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纳入重要位置。当前,建立农村环境污染治理长效机制,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动农村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道路具有重大意义。

二、建议

1.加大对农村环境保护的执法力度,建立农村环境保护长效管理机制。加大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贯彻和执行力度。建议:一是开展区域性的农村环境污染综合治理活动,建立农村环境和卫生长效管理机制;二是落实环境保护领导责任制,将环境质量和环境保护工作列入各级政府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主要内容,确保认识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三是建立激励与约束机制,抓紧出台完善有关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考核办法,明确任务职责,实施目标考核,使农村生态环境保护走上经常化、规范化、制度化轨道。

2.建议设立农村环境治理基金,专门用于解决乡镇、乡村环境治理。地方人民政府要将环保投入列入本级财政支出的重点内容并逐年增加,加大对污染防治、生态保护的资金投入,设立基金,重点解决所辖地区污水和生活垃圾的处理。有条件的地方如城镇应该征收垃圾处理费,并从有限的村财和乡财中抽出部分资金用于农村环境卫生维护,乡村也应该设有专职的环卫人员行使一定范围的保洁和环境卫生监督职责。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农村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和有关工作的投入,完善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环保投融资机制。

3.以乡镇、村(行政村和自然村)为单位建立环境保护的村规民约,从源头开始处理好农村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保护饮用水水源。建议制定农村生活垃圾处置和管理制度(尤其是乡镇和行政村的),研究建立若干种处理模式,以乡镇、村为单位制定环境保护的村规民约,指导村镇因地制宜地进行垃圾处理,尽可能在本区域内消纳本地垃圾。建议:一是政府应出台鼓励生产和使用有机肥的政策,鼓励农民使用农家肥和有机肥,消纳和减少垃圾量;二是乡镇和村应该建立生活垃圾堆放点,集中处理;三是县域内的乡镇垃圾处理场进行布局规划,在适合地点建立区域性的垃圾卫生填埋场,对垃圾进行集中填埋处理。建立水环境保护和人畜粪便管理制度,加快农村环卫基础设施的建设,探索简易可行、适度集中的生活污染处理设施。实施河塘清淤,改造和完善水利设施,大力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净化沼气池工程建设,确保饮用水用水安全。

4.加大对农村环境保护的宣传力度,把“为我环保”的意识引入农村环境污染治理。建议(1)由政府牵头,环保局和广电部门联合,利用各种形式宣传农村环境污染状况、危害,让老百姓了解到环境污染危害的严重性,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提高村民环境保护意识,自觉关注自身和社会利益,从根源上保证农村环境卫生,提高村民生活质量。(2)结合地方特点,将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相关内容编成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通过举办文艺演出、“三下乡”等活动,寓教于乐,潜移默化,创造氛围,形成共识。(3)在中小学广泛开展环境保护教育,通过学生带动家长影响社会;加强对农民等生产者科技文化教育,把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系列标准和生产技术、生态环境保护基本知识作为农技培训、“绿色证书”培训的重要内容,多方位,多角度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和环境综合整治能力。

5.抓住农村环境问题重点,切实解决突出的环境问题,创造更加清洁优美的农村环境。以防治土壤污染和农村饮用水环境保护为重点,加强农村环境保护。紧密结合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村、文明村等创建工作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合理使用农药、化肥,防止农用薄膜对耕地的污染;对氮肥生产企业加收氮肥破坏地力与影响环境的附加税,补贴施用有机肥的农民;加大规模化养殖业污染治理力度。积极发展农村沼气,全面推广农村户用沼气,妥善处理生活垃圾和污水,解决农村环境“脏、乱、差”问题。选择适合本地区资源优势和环境容量的特色产业,防止污染向农村转移。全面解决农村环境污染,营造“清洁水源、清洁田园、清洁家园”,提高村民生活质量。

6.建立和完善环境保护的长效机制,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要建立健全领导机制,把农村污染治理和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坚持保护与治理并重,强化依法监督管理,重点控制不合理的资源开发活动,坚持因地制宜,重视自然环境保护和修复,严格控制土地退化,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跨部门的综合系统工程,必须加强各部门协作配合,形成各部门齐抓共管局面,真正做到责任、措施、投入“三到位”。

发言人工作单位和主要职务:福建省政协副主席,农工党福建省委主委

界别:农工

主题词:经济/环境保护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农村人口的快速增长和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农业综合开发规模和乡镇工业对资源的利用强度日益扩大,使 国农村本来就已经短缺的资源和脆弱的生态环境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中国的区域和人口重点在农村,农村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不从根本上扭转,将不仅严重影响和制约农业稳产增收、农民脱贫致富和农村现代化进程,使“三农问题”变成越来越难解的症结所在,而且也将直接影响 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严重威胁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关乎食品安全和社会稳定。因此,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不仅是当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一项紧迫而又艰巨的任务,而且也成为 国新时期生态环境保持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中国农村生态环境现状堪忧

(一)农业资源日趋减少和退化

中国虽然国土辽阔,但人均耕地不足世界人口平均的45%,而且优质耕地少,可开发的后备资源少。据初步统计,国荒漠化国土面积已占到国土面积的27.3%,沙漠化速度从1994年的2460平方公里增加到2002年的3436平方公里; 国水土流失面积367万平方公里,平均年增1万平方公里。①尤其自1998年以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各种非农使用及其他各方面的原因,使耕地大幅度减少了6364万亩,年均减少超过1千万亩,部分沿海省市的人均耕地面积已经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0.8亩警戒线。②另据报道,国酸雨面积已占国土面积的40%以上;重金属污染面积至少2000万公顷,农药污染面积约1300万—1600万公顷; 国因固体废弃物堆放而被占用和毁损的农田面积已达200万亩以上,农田退化面积占农田总面积的20%。③ 国目前土地质量差、退化严重的区域也就是 国生态环境恶化严重的区域。

国属于森林资源极为贫乏的国家,而且森林采伐量和消耗量远远超过森林生长量。大小兴安岭林区已经过量开采,南方某些林区的开采也已到了极限。国森林密集地区包括东北、四川、海南等地,毁林速度惊人。近10几年来,国森林覆盖率虽然逐年增加,但同期有林地单位面积蓄积量却在下降;生态功能较好的近熟林、成熟林、过熟林不足30%,④森林资源总体质量仍呈下降趋势。

国草原生态目前仍呈“局部改善,总体恶化”的趋势。全国已有退化草原面积1.3亿公顷,并且每年还以2万平方公里的速度蔓延。由于草原生态建设投资大,周期长,见效慢,而工农业的发展又将占用大量草地,所以草原退化与减少的状况近期还难以根本改变。另外,由于对草地的掠夺式开发,乱开滥垦、过度樵采和长

第五篇:农村如何建立农牧民增收长效机制

如何建立农牧民增收长效机制

增加农民收入是一个带有根本性、全局性和政治性的问题。它不仅是关系到农民的事、农村的事,而且还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的改革与发展,关系到干群关系的改善和农村社会的稳定。因此,必须把增加农民收入,构建长效增收机制作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

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现阶段,农民是否能够增收,增收的速度和质量如何,不仅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而且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关系到党和政府在农村的威信和执政党地位问题,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战略任务,把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作为基本方向,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作为根本要求,加强农业基础,增加农牧民收入,保障农牧民权益,促进农村和谐,充分调动广大农牧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这无疑是农牧民增收的根本制度保证。寻求农牧民增收的长效途径必须坚决落实党中央关于解决“三农”问题的各项政策、措施,深入分析制约农牧民增收的原因,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端正助农增收的思想;坚持效益优先,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要坚持城乡统筹,实施农牧民劳务输出战略,让农牧民从非农产业中增收;要加大农业投入力度,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农牧民增收奠定基础;要坚持科技引路,提高综合生产能力,让农牧民从质量效益中增收,不断为农业、农村发展注入持久的动力。

一、现阶段农民收入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保持了持续、稳步发展的好势头,农牧民收入也有较快制造增长,特别是近年来,中央持续把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根本目标,进一步优化农业结构,着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实现了粮食产量大幅增产,农民增收大幅增加,生态农业较快发展,农牧民获得实惠较多的喜人形势。总体看,农牧民增收呈现持续增长态势。其增收因素主要体现在国家支农惠民政策的拉动、农业结构的调整、农民种粮积极性的提高、农产品市场价格看好和农村一、二、三产业并举的结果。

二、制约农牧民持续增收的不利因素

(一)农业生产条件不高,农村生产力水平较低。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弱化,以水利设施、乡村道路为主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严重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

(二)农村劳动力素质低,农牧民就业和创收能力弱。我国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尤其是在欠发达的西部地区,科技文化素质普遍低下。

(三)二、三产业发展较慢,产业结构仍不尽合理。

(四)农资市场较混乱,农牧民增收受阻碍。

三、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对策思考

增加农牧民收入是一个带有根本性、全局性和政治性的问题。说根本,是因为其它问题的解决要以此为前提和条件,说全局,是因为这个问题不仅是关系到农民的事、农村的事,而且还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的改革与发展。因为这个问题关系到党和政府的凝聚力和号召力,关系到干群关系的改善和农村社会的稳定。因此,必须把增加农牧民收入,构建长效增收机制作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

(一)以科学的发展观构建农牧民增收的政策体系,从制度上保证增收

政策是农牧民增收的灵魂,也只有政策,才能为农牧民增收提供制度上的保证。面对农牧民增收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按照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一方面用科学发展观构建公正、有序、可持续的增收政策体系;一方面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抓好各项增收政策的落实。

一是落实减负政策,让农牧民休养生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落实到农村,首要的是要减轻农牧民负担,让农牧民休养生息,这是确保农牧民增收的重要环节。

二是建立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体系。首先要建立农业投入体系反哺。随着我国进入工业化发展的加速阶段,国家对农业的反哺条件已经成熟。在资金的投向上重点应向农业倾斜,要加大财政扶持农业的力度。同时要制定鼓励资金流动的导向性政策,促进个人和社会资金进入农业、农村,参与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实现农业金融渠道的多元化。

三是构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加大对农牧民反哺。要构建真正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就要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这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要求,是间接增加农牧民收入的迫切需要。

(二)以科学的发展观构建农牧民增收的环境体系,在环境中催化增收

要把农牧民增收纳入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大盘子”之中,就要有好的环境催化支持。以科学的发展观构建农牧民增收的环境体系,是实现农牧民增收的关键。

一是加快行政效能建设,在效能环境中催化增收。能否全面、协调、可持续地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提高农牧民收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的行政效能建设,这个建设搞的好,农牧民增收就快,反之,就慢,甚至倒退。

二是发展农村知识经济,在知识环境中催化增收。知识经济的本质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经济。发展农村知识经济,关键就是推进“科教兴农”战略。实践证明,只有解决了农牧民的知识化问题,解决农牧民增收问题才可能收到事半功倍的功效。

三是优化农村社会环境,在平安环境中催化增收。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来讲,农村社会环境主要的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法制环境。二是生态环境。三是消费环境。

(三)以科学的发展观构筑农民增收的市场体系,在市场中实现增收

农牧民增收,既要有长远宏图,又要有近期规划。目前,农牧民增收的领域的主要是劳务市场和营销市场,这两个市场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必须有机地结合起来,用可持续的观点处理好持续增收和快速增收,全面增收和局部增收的关系。以科学的发展观构筑农牧民增收的市场体系,在市场中实现增收。

一是实施“走出去”战略,在劳务市场中实现增收。实践证明,增加农民收入,一个有效的途径就是使农民“走出去”,即走出第一产业,进入二、三产业,走出乡村进入城镇,走出小农经济进入大市场。“走出去”不仅是城乡协调发展的迫切需要,而且也是快速增加非农收入最直接和最有效的手段。

二是组织起来,维护农民利益。农民千家万户,各自经营,既难以形成合力去参与市场经济的竞争,也难以承受市场风险和自然灾害,怎么办?实践表明,把农牧民组织起来就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但从目前来看,农牧民的组织化程度非常低,各地的合作经济组织虽有一定发育,但在开拓市场,减少交易费用,降低风险,维护农牧民利益等方面的作用都比较差,难以适应搞活农产品流通,提高市场占有率的需要。对此,要坚持政策导向和市场导向,按照定向服务、资源共享、互惠互利的原则,积极发展村级组织带农户、农村合作组织带农户、农户自己联农户等多种形态的合作组织,引导他们在自愿互利的基础上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共同发展规模经济和特色经济。

我们只有通过不断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健全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体系,建立和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强化农业减灾防灾保障体系,加强农村市场体系建设,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来加强农业综合的配套建设;通过加强以农田水利建设为中心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公共设施建设和环境建设,改善农村民生,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发展环境;通过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建立和完善稳定三农投入机制,强化农村金融服务功能,健全农村民主管理制度,来改革创新体制机制,强化为农服务功能;通过继续抓好新农村建设试点示范,加大扶贫开发力度,构建农村和谐社会,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来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让中国的所有农民都过上“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生活。

下载建立长效机制、促进农村稳定word格式文档
下载建立长效机制、促进农村稳定.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建立维护稳定长效机制的调查思考

    十六大报告指出,坚持稳定压倒一切,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验。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施依法治国方略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下,建立维护社会稳定......

    关于建立阿克苏市维护稳定长效机制的思考

    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坚持稳定压倒一切,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验。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施依法治国方略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下,建立维护社会......

    关于建立维护稳定长效机制的调查思考

    十六大报告指出,坚持稳定压倒一切,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验。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施依法治国方略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下,建立维护社会稳定......

    关于建立阿克苏市维护稳定长效机制的思考

    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坚持稳定压倒一切,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验。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施依法治国方略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下,建立维护社会......

    建立长效机制 加强农村“三网”建设之我见

    建立长效机制 加强农村“三网”建设之我见 XX市中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黄良义近年来,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大力推进农村药品供应网络建设和监管网络建设,中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

    信访稳定长效机制

    关于建立健全信访稳定工作长效机制的 实 施 办 法 为了切实加强信访工作,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构建和谐枝柯,建立健全信访稳定工作长效机制,中共枝柯镇党委特制定如下实施办法: 一、......

    关于建立维护稳定长效机制的调查思考(推荐阅读)

    关于建立维护稳定长效机制的调查思考十六大报告指出,坚持稳定压倒一切,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验。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施依法治国方略和全面建设......

    国务院:建立保障天然气稳定供应长效机制[5篇模版]

    国务院:建立保障天然气稳定供应长效机制 2014-04-23 16:31 来源:中国政府网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发展改革委关于建立保障天然气稳定供应长效机制若干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