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强省建设规划的通知
编号: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强省建设规划的通知
黑政发〔2008〕68号
发文日期:2008-08-29
大兴安岭地区行政公署,各市、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直属单位:
《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强省建设规划》业经省政府第九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八年八月二十九日
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强省建设规划
(二○○八年八月十三日)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任务,提高高等教育水平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特制定高等教育强省建设规划。
一、现实基础
近10年来,我省高等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整体实力大幅提高,许多重要指标居全国前列,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在《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发展报告(2005-2006)》教育发展指数排名中,我省居第9位,属于高等教育区域竞争力比较强的省份。
(一)基础条件。
1.高等学校布局比较合理。截至2007年,全省共有普通高等学校68所,在校本专科学生63.49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26.78%,高于全国平均值3.78个百分点。在校研究生4.6万人,居全国第9位。每万人口中高等教育在校生达220.7人,居全国第10位。“十五”以来,累计为社会生产和服务第一线培养输送近115万名高级专门人才。全省13个地市都设有普通高等学校,哈大齐工业走廊聚集了49所普通高等学校,占全省普通高等学校的72.06%。
2.学科门类比较齐全。我省高等学校学科门类齐全,学位授权体系完整,办学特色明显。截至20
07年,全省研究生培养单位25个,其中高等学校17个。全省具有一级学科博士点47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07个;拥有材料科学与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林业工程、石油与天然气工程、中药学等14个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居全国第6位。理工学科实力居全国前列,农、哲、医学科在全国有较高地位,经、法、文、管学科在国内有一定影响。高等学校学科专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2003年以来新增为老工业基地服务的相关本专科专业点1257个,占新增专业点总数的82%。
3.服务能力不断增强。自2003年起,紧紧围绕老工业基地振兴的需求,在高等学校建立了10类26个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与企业合作建立了37个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在全国率先实施“村村大学生计划”,并扩展实施了“乡村医生”、“乡村教师”计划。积极组织高等学校科技力量进入经济建设主战场,大力开展联合研发、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服务工作。启动建设了26个校企共建工程技术研发中心,推进与企业合作的41项老工业基地振兴重大项目和22项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为我省建立粮食安全和煤矿安全保障技术体系、动物重大疫情防控体系、农产品及食品安全体系、农业和林业生态安全体系以及装备制造、能源工业等行业科技进步等做出了重大贡献。全省高等学校科技产业实现年销售总额20亿元。一些高等学校为学校所在地的招商引资和重大项目引进发挥了重要作用。
4.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全省高等学校年均承担科研项目9000多项,5年来获得科研经费近95亿元,其中纵向经费54亿元,取得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1100项,其中国家级奖励43项,占全省获奖总数的54.8%。2006年,在全国各省市高等学校科技发展排位中,我省年均获得科技经费、科研课题、专利申请数与授权数均居第10位,国家级科技奖励数居第5位。国家重点实验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等不断取得新突破。
5.国际合作日益广泛。我省高等学校与42个国家的500多所高等院校及国际组织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以俄罗斯科技和教育合作为重点,以韩、日教育交流为传统优势,形成了全方位、宽领域、多形式的合作交流格局。中外合作办学项目152项,国际合作科研项目113个。近5年,外国留学生规模每年增加1000人,其中2007年在校生总数达7000人,居全国第7位。高等学校海外留学归国工作的教师2250人,每年派出访问学者和攻读学位的教师200余人,聘请海外教师500余人。高等学校办学视野不断开阔,为培养符合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国际化专门人才奠定了基础。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大改革、大发展,我省现已具备建设高等教育强省的基础:在校生规模的扩大使建设高等教育强省具备了规模基础;高等教育办学条件改善和办学质量提高使建设高等教育强省具备了实力基础;创新型国家建设对人才的需求与人民群众希望接受优质高等教育的需求使建设高等教育强省具备了社会基础;经济社会发展步入良性轨道,财政收入的增加使建设高等教育强省具备了经济基础。
(二)制约因素。
1.人才结构不合理,领军拔尖人才少。我省受地域和经济发展等因素的影响,高层次教师外流较多、引进较少,致使人才队伍结构不尽合理。尤其是年轻领军拔尖人才匮乏,省属院校没有国家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人事关系在我省高等学校的21位“两院”院士中70岁以下的仅2人。全省高等学校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比例为39.4%,低于全国平均数近5个百分点。
2.高等教育社会服务功能发挥不够充分。高等学校作为高层次人才的集聚区,是科学技术和现实生产力之间的重要桥梁和纽带,由于受管理体制和办学理念等制约和影响,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潜力没有充分发挥,学科专业结构与经济社会发展结合不够紧密,优势学科资源整合力度不够,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相对薄弱,集成创新能力不强,缺乏有效的产学研合作与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和政策保障。
3.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与资金需求的矛盾未能根本缓解。高等学校扩招以来,财政对高等教育投入不
断增长,但高等学校整体投入仍不能满足高等教育事业发展需求。各高等学校通过银行贷款方式筹措资金,解决基础设施、教学仪器设备等固定资产不足问题,在固定资产大幅度增长的同时,也形成了大量债务。截至2007年,我省地方高等学校债务总额已达83.5亿元。高等学校贷款已经进入还本付息的高峰期,平均每年需要偿还的贷款利息超过4亿元。高等学校运转负担过重,压力过大。
(三)紧迫性。
1.建设高等教育强省是我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迫切需要。《黑龙江省2007-2010年人才发展计划》预测,到2010年,在我省经济迅速发展、产业结构不断调整过程中,对各类人才需求总量将增加86.3万人。只有源源不断地培养和输送专业人才,把人才资源优势发挥好,为加快发展提供智力支撑,才能实现我省经济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目标。
2.建设高等教育强省是我省建设创新型省份的迫切需要。《中国省域竞争力蓝皮书(2006-2007)》对全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排名中,我省列第13位。建设高等教育强省,发挥高等学校在提高原创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再创新能力等方面的排头兵作用,进一步突出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有利于推动全省向科技要产品、要产业、要生产力、要经济效益,增强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建设创新型省份。
3.建设高等教育强省是我省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我省为新中国高等教育模式的建立做出过历史贡献,高等教育水平多年保持全国前列。改革开放以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竞争,导致高层次人才的竞争,建设高等教育强省成为落实人才强省战略的共识。广东、浙江、山东、陕西、辽宁、湖北等省份倾力打造高等教育强省,陆续启动建设规划,形势逼人。我省必须面对挑战,抢抓机遇,建设高等教育强省,保持人才优势。
二、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优化结构,提高质量,以培育高水平人才队伍为重点,以加大投入和提高管理水平为保障,以提高高等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为落脚点,充分发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和文化引领的作用,建设高等教育强省,为推动黑龙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二)基本原则。
建设高等教育强省首先要做强高等学校,力争使每种办学类型都有国内一流的院校,每个办学层次都有特色鲜明的学科专业。同时,充分发挥高等学校的服务功能,努力实现高等学校发展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良性互动,学科专业发展与产业发展互为依托,高等学校与企事业单位人才资源和发展成果互为共享。
一是坚持服务发展。高等教育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为全省和谐社会建设大局服务,把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文化传承等工作全力纳入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轨道上来,为实现省十次党代会确定的“五个突破”和“一个跨越”宏伟目标,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二是坚持突出重点。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集中优势资源,重点建设一批高水平院校和学科专业,推进资源共享,提高开放效益,发挥重点建设院校在全省高等教育发展中的引领作用和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支撑作用。
三是坚持人才为本。统筹规划和协调人才工作,建立和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人才管理体制和机制,加强以高层次领军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为重点的人才队伍建设。树立专家治校和教授治学理念,努力营造“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的良好环境。
四是坚持改革开放。全面深化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招生制度改革、管理体制改革和办学体制改革,更新教育观念,优化教育结构,提高教育质量。充分发挥我省地缘优势,积极引进俄、日、韩等境外优质教育和科技资源,支持高等学校开展国际教育与科技合作。积极推进中外合作办学,扩大国际留学生招收规模,拓展境外办学渠道。不断提升我省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
(三)建设目标。
到201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由现在的26.78%提高到30%以上,在校生总数达到90万人左右,其中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研究生6万人左右、普通本专科生70万人左右;建设重点学科200个、本专科重点专业330个。高等学校年承担科研项目1.5万项左右,年获得科研经费30亿元左右,年获得国家级科研奖10项左右;重点支持潜力较大的领军人才10人、长江学者40人、龙江学者100人、创新团队20个、教学名师200人、教学团队30个。本科院校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比例达到60%,专科学校达到30%;培养落地人才40万人左右,培训各类人员200万人次左右。建设省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100个、校企共建工程研发中心35个,重点推进科技成果转化30项。
到2015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50%左右,在校生总数在我省适龄人口下降情况下保持90万人左右,其中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研究生7万人左右、普通本专科生70万人左右,高等教育步入普及化阶段;建设重点学科220个、本专科重点专业450个。年承担科研项目1.8万项左右,年获得科研经费40亿元左右,年获得国家级科研奖10项以上;重点支持潜力较大的领军人才15人、长江学者50人、龙江学者200人、创新团队50个、教学名师400人、教学团队50个。本科院校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比例达到65%,专科学校达到35%;培养落地人才50万人左右。建设省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120个、校企共建工程研发中心50个,重点推进科技成果转化100项以上。
到202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60%以上,其他各项指标在2015年基础上有较大幅度提升。
通过建设高等教育强省,到2020年我省高等院校在一些重点领域成为培养和造就国内一流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的摇篮,成为知识创新和推动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中心,成为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阵地。高等教育全面普及,办学结构布局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建立起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和科技创新服务体系,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强、学科特色强、服务能力强,办学水平保持在全国前10位。
三、建设任务
围绕规划目标,实施黑龙江普通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重点建设“五个一批”,全面提高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总体水平。
(一)建设一批高水平大学,支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紧紧围绕我省加快发展的现实需要,实施1115”工程,发挥龙头带动效应。重点支持哈尔滨工业大学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大学,重点推进10所省属本科高等学校建成国内同类院校一流大学;重点扶持10所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其中国家级示范高职院校5所;重点鼓励5所民办普通高等学校成为国内有影响力的民办高等院校;支持哈尔滨工程大学、东北林业大学211工程”建设,使我省985工程”、211工程”和1115工程”院校达到国内同类院校先进水平。
专栏1 建设一批高水平大学(省属)
省属本科高等学校(10所)
东北农业大学、哈尔滨医科大学、黑龙江大学、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大庆石油学院、哈尔滨理工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哈尔滨商业大学、佳木斯大学、齐齐哈尔大学
省示范高等职业院校(10所)
黑龙江建筑职业技术学院、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大庆职业学院、黑龙江林业职业技术学院、黑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哈尔滨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哈尔滨华夏计算机职业技术学院、黑龙江畜牧兽医职业学院
省民办普通高等学校(5所)
黑龙江东方学院、德强商务学院、华德应用技术学院、恒星学院、齐齐哈尔职业学院
(二)建设一批高水平学科专业,服务主导产业群发展。根据高等学校学科特点和专业优势,结合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到2010年,集中力量建设与我省主导产业群直接相关的200个重点学科和330个重点专业(其中高职高专130个)。以国家重点学科为平台,整合全省学科资源,集结力量,重点建设好服务生物医药、现代农业、新材料、装备制造、能源技术、文化艺术等产业的10个左右学科群,使之成为科技创新、社会发展、产业升级的动力和源泉。扩大省级软件学院建设范围。建设一批高质量、高水平、具有示范作用的精品课程和相应的高质量教材。引导学校进行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手段改革,搭建网络教育资源共享和学习支持服务平台,为建设学习型社会提供最需要的教育资源。
专栏2一批高水平学科和专业
学科专业 服务产业
重点学科
重点专业
本科
专科
四大支柱产业
60个
80个
40个
六大高新技术产业
60个
30个
20个
现代服务业
30个
50个
30个
新农村建设
30个
20个
20个
其他行业
20个
20个
20个
合计
200个
200个
130个
(三)建设一批高水平创新平台,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按照我省发展装备、石化、能源、食品四大支柱产业,生物、航空航天、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技术与装备、环保六大高新技术产业,冶金、建材、森工、轻纺等传统产业需求,建设与完善省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重点建设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国家级重点实验室,重点支持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突出建设好东北农业大学乳品科学和大豆生物学、哈尔滨医科大学生物医药、大庆石油学院提高油气田采收率和哈尔滨理工大学工程电介质技术等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完善已有的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加大校企共建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和省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力度,突出建设好哈尔滨工业大学工业技术研究院、东北农业大学乳品和大豆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黑龙江大学农业微生物、哈尔滨理工大学汽车电子和齐齐哈尔大学亚麻加工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黑龙江中医药大学药物安全评价中心。以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为龙头,发展黑龙江大学科技园,重点建设4个功能齐全、管理运行规范、具有一定规模的省级大学科技园(哈尔滨理工大学科技创新创业园、东北农业大学生物农业科技产业园、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农业现代化科技园、大庆石油学院石油工业科技园)。到2010年,力争使我省国家大学科技园达到3个。实现“大学校区、科技园区、公共社区”三区融合、联动发展,逐步成为本地区吸引人才、吸引
创业、吸引投资的高地。要进一步面向全省开放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设立开放课题,积极接纳研究人员、企业工程技术人员进行合作研究。要进一步加强与俄、日、韩等国家的科技合作与交流,互利双赢,提升我省高等学校科技创新能力。
专栏3 一批高水平创新平台
年份
项目
2008年
2010年
2015年
国家级重点实验室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省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
11个 11个 91个
12个 15个 100个
14个 20个 120个
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省部级工程技术中心省校企共建研发中心
3个 22个 26个
3个 30个 35个
5个 40个 50个
国家大学科技园 省大学科技园
2个 1个
3个 4个
4个 7个
(四)建设一批高水平人文社科基地,促进文化大省发展。完善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基地和教育部重点基地的功能,努力发挥对外辐射作用,繁荣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事业。重点建设好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黑龙江大学俄语语言文学研究中心,培育建设黑龙江大学文化哲学研究中心等进入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利用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学科齐全、信息资源广泛、图书资料丰富的优势,构建文化服务平台。积极推进哈尔滨师范大学和哈尔滨市南岗区共建黑龙江现代文化艺术产业园区。鼓励大学参与和支持社区文化和农村文化建设,挖掘、总结、保护我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强艺术院校建设,支持综合性大学开展多样化的教育与培训,培养文化人才、文化科技人才、文化管理人才和文化经营人才,不断提高高等学校文化服务的能力,为建设边疆文化大省强省和提升我省综合竞争力提供人才、作品、产品和智力支持。
专栏4 一批高水平人文社科基地
年份 项目
2008年
2010年
2015年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1个
2个
3个
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5个
8个
10个
省高等学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
24个
30个
35个
(五)培育一批高水平领军人才为核心的创新团队,促进人才强省建设。在充分发挥现有院士为领军的创新团队作用同时,强化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工作。制定“高等学校院士后备人选支持计划”,落实“长江学者计划”,实施“龙江学者计划”,努力培养引进一批高水平的领军人才。实施“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团队培养计划”和“高等学校教学名师计划”,建设一批高水平创新团队。继续实施“高等学校教师培训和学历提升计划”,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明显提高。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设立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50个,其中15个入选国家重点建设行列。
专栏5 一批高水平创新团队
年份
项目
2008年
2010年
2015年
院士后备人选支持计划
10人
15人
长江学者 龙江学者
35人 72人
40人 100人
50人 200人
教育部科技创新团队
省属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团队
6个
8个 20个
15个 50个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
省属高等学校新世纪优秀人才
101人 22人
180人 50人
300人 100人
国家级教学名师
13人
20人
35人
省级教学名师
149人
200人
400人
四、服务计划
(一)新农村建设服务计划。继续实施“村村大学生计划”,每年招收2000名左右来自农业(农垦、林业)生产、乡村中小学、乡镇医院(卫生所)的一线工作者,进行专科教育,由东北农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黑河学院、牡丹江医学院牵头,省内相关高等学校参与共同实施,培养农村“留得住、用得上”的专门人才。利用网络、函授、广播电视、自学考试等方式,加大新农村建设人才培养培训力度。到2010年,培养培训新农村建设各类人才30万人;到2015年培养培训50万人。实施垦区人才支持计划,举办垦区企业高级管理人员研修班,建立垦区研究生创新培养基地,为垦区培养硕—16—士以上专业学位的人才,到2015年培养培训2000人左右。实施师范类学生农村支教计划,到2015年力争每年选派10%以上的师范实习生到农村实习支教。
专栏6 新农村建设人才培养培训计划
年份
计划名称
2010年
2015年
村村大学生计划
6000人
16000人
垦区人才支持计划
500人
2000人
师范类学生农村支教计划
3000人
8000人
积极支持高等学校与县(市、区)、农场开展农业科技合作与共建活动,重点推进17项种植养殖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和应用,开展15项新农村建设方面的软科学研究,为全省乡镇、村屯提供小城镇规划服务。依托东北林业大学、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和各农职院校,在全省县(市、区)和农场推进县(场)校共建和科技合作共建。办好东北农业大学农业专家在线科技服务信息网,发挥黑龙江八
一农垦大学大学科技园作用,努力扩展服务领域和提高服务水平,使高等学校科研与新农村建设实际需要结合更紧密。
(二)紧缺人才培养培训服务计划。围绕我省产业结构调整,依托省内高等院校,发挥校企合作优势,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紧缺人才培养培训计划。选择办学实力较强、特色突出、与行业和企业结合紧密的高等学校,建立12类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培训基地,下设29个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培训中心。根据各高等学校的学科特点,联合对口企业制定人才培养培训实施方案,在基地培养的本科生,20%以上的毕业论文题目要结合我省企事业发展实际。通过校市合作、校区合作、校企合作,使高等学校成为我省产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创新、创造、创业型人才的培养基地。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加快高技能专门人才培养,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校企合作办学,大力发展面向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的专业,到2010年建成130个省级重点专业。与企业合作开发体现工学结合特色的课程体系,建成200门工学结合的省级高职高专精品课程,力争创建30门工学结合的国家级精品课程,编写体现工学结合的特色教材100部。建成30个融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于一体的高水平实训基地。加强“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培养省级高职专业带头人300名、“双师型”中青年骨干教师3000名。
专栏7 紧缺人才培养培训服务计划
培训基地
人才培养培 训中心简称
人才培养培训领域
牵头单位
计划数
重点合作企业
到2010年
到2015年
1 装备 制造
1.机械加工与数控
机械制造、数控技术
哈尔滨工业大学
8.8万人
13.4万人
哈电集团、一重集团、哈飞集团等、2.电站成套设备哈电集制造
电站设备制造与运行
哈尔滨理工大学
3.汽车制造与维护
汽车制造、汽车维护
东北林业大学
4.材料成型
铸造、焊接
哈尔滨工业大学
基础 设施
5.交通运输与管理设施
交通工程、交通管理
黑龙江工程学院
6.城市设施
城市规划、城市建设
哈尔滨工业大学
3 石油 化工
7.石油化工工程
石油工程、石油化工
大庆石油学石油院
4.5万人
7.8万人
大庆石化
8.精细化工
化工机械、精细化工
齐齐哈尔大学
能源
9.探矿采矿
探矿、采矿
大庆石油学院
4.5万人
7.8万人
大庆油田、东部煤电化企业等
10.煤炭生产转化
煤炭生产与煤炭转化
黑龙江科技学院
11.电力
电站运行、电网运行
哈尔滨理工大学
5
高级经营管理
12.法律及公共事业
法律、公共事业
黑龙江大学
8.8万人
13.5万人
哈飞集团、哈药集团、东轻公司、光宇集团等
13.外语
外语、外语证书考试
黑龙江大学
14.高级经营管理
EMBA、MBA、工商经贸
哈尔滨工业大学
6 社会 服务
15.信息与社区服务
信息咨询、社区管理
黑龙江大学
16.教育资源管理
教育管理、开发与利用
哈尔滨师范大学
17.旅游开发与管理
旅游开发、旅游管理
哈尔滨商业大学
18.物流与电子商
物流、物业、电子商业务
哈尔滨商业大学
19.金融保险业
金融、证券、保险业
哈尔滨商业大学
医药
20.药业哈药集
制药、中药
哈尔滨医科大学、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4.5万人
11万人
哈药集团,哈尔滨、大庆服务外包园区等
21.医疗器械制造
医疗器械制造与维护
佳木斯大学
信息 技术
22.计算机应用技术
计算机应用、计算机维护
哈尔滨工业大学
23.计算机软件
软件技术、服务外包
哈尔滨工业大学
9 动漫
24.动漫产业
动漫制作、动漫编创
哈尔滨理工大学
10农产品深加工
25.粮油食品加工
粮油食品加工
东北农业大学
8.9万人
13.5万人
森工、农垦系统、企业,完达山乳业有限公司等
26.农畜及乳品加工系
农畜及乳品产品加工
东北农业大学
森工
27.林业资源开发
林业资源开发
东北林业大学
28.木材产品开发
木材产品开发及加工
东北林业大学
12 生物 技术
29.生物科学与技术
生物科学、生物技术
东北农业大学
合计
40万人
67万人
(三)高层次人才培养培训服务计划。依托我省具有专业学位培养资质的高等学校对在职人员进行高层次教育与培训,举办招商引资、服务外包、项目管理培训班,每年培训高层次管理和科技人员1000人、企业中级管理人员和行政管理人员4000人。高等学校依托骨干企业建立50个黑龙江省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结合国家重大项目培养企业高层次科研人员及技术骨干。实行双导师制,学位论文在“示范基地”撰写,论文选题必须是企业实际科研攻关项目。到2015年为企业培养工程硕士4000人左右、农业推广硕士600人左右、临床兽医硕士200人左右。
专栏8 高层次人才培养培训服务计划
项目名称
学习类别
学习内容
目标任务
主办单位
高级管理和科技术人才培养培训计划
培训教育
以面向我省各类企业高级经营管理人员为主的高水平、深层次在职教育
每年培训1000名高层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培训4000名左右企业中级管理人员和地方干部
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哈尔滨商业大学、哈尔滨理工大学MBA教育中心
学历教育
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培训中心
1.
EMBA班每年招生20人 2.MBA班每年招生200人
1.哈尔滨工业大学
2.哈尔滨商业大学、哈尔滨理工大学、黑龙江大学MBA教育中心
高层次人才创新计划
学历和专业学位教育
结合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定向招收企业高层次科技人员和科技骨干
企业建立50个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2008-2010年培养博士60人、硕士300人、工程硕士1500人。2011-2015年培养博士100人、硕士500人、工程硕士2500人。
大庆石油学院、哈尔滨理工大学、齐齐哈尔大学、黑龙江科技学院、东北农业大学、哈尔滨商业大学、哈尔滨医科大学、黑龙 江中医药大学
(四)校企共建工程研发中心服务计划。进一步发挥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作用,重点围绕哈大齐工业走廊、东部煤电化基地建设和生物产业、现代服务业等行业与领域的发展需要,进一步整合完善已有的26个校企共建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到2015年建成50个校企共建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工程技术研发中心须以技术集成创新为核心,以共建合作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进行工程技术研究与开发、孵化高新技术成果,促进国外引进先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为行业和相关领域的发展提供信息和咨询服务,加大科技成果研发与转化力度。强化生物领域校企共建工程研发中心建设,解决我省生物产业发展急需解决的重大科技难题。重点加强哈尔滨医科大学、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哈尔滨商业大学在生物医药领域,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黑龙江大学在生物农业领域,哈尔滨工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在生物环保和生物资源保护领域工程研发中心和重点实验室建设。
专栏9 校企共建工程研发中心数量
服务领域、行业
2010年
2015年
装备制造业
9个
12个
石油与化学工业
6个
9个
能源工业
2个
3个
生物与农业
10个
13个 信息与现代服务业
2个
4个
医药产业
6个
9个
合计
35个
50个
(五)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服务计划。
针对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重点在资源精深加工、装备制造、航空航天、生物产业等方面,每年从哈尔滨工业大学等科技实力较强的高等学校中精选推荐10项左右市场前景好、科技含量高、可转化的高新技术成果予以重点支持,为用高新技术提升传统产业做出贡献。进一步发挥哈尔滨工业大学在科技创新与服务方面的作用,重点推进哈尔滨工业大学工业技术研究院的建—设,整合资源、办出特色,更好地服务于我省的经济社会发展。省经委、教育厅、科技厅、农委、中小企业局共同推进产学研结合工作,进一步发挥装备制造业、石油化学工业、能源工业、医药工业、绿色食品和森林工业6个校企合作委员会的作用,提供产学研合作信息,搭好洽谈对接平台,做好科技成果转化的服务工作。全省所有高等学校都要根据自身的特点和优势与1至2个地市、县(市、区)或企事业单位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推进校企联姻、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
专栏10 科技成果近期拟推荐转化数量
服务领域、行业
2010年
装备制造业
11项
石油与化学工业
5项 能源工业
2项
生物与农业
7项
医药产业
5项
合计
30项
五、保障条件
高等教育强省建设是新型工业化建设和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基础工程。各级政府负主导责任,要树立服务高等学校就是服务区域,发展高等学校就是发展区域的理念,加强统筹领导,使高等教育强省建设成为各级政府的行为和社会的共识,切实提到突出位置,认真抓紧、抓实、抓好。
(一)建立高等教育强省建设的组织机构。成立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强省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决定高等教育强省的总体规划和重大方针政策,协调推进重点项目落实。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省教育厅,负责日常工作。高等学校比较集中的地市政府要成立组织协调机构,牵头研究政策,重点支持高等学校发展和发挥高等学校服务地方的作用。建立高等学校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和政府为高等学校发展服务的评价制度,与省目标考核制度等相衔接,把高等学校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政府为高等学校发展开展的服务工作与效果,作为考核高等学校和政府工作以及干部绩效的重要内容。
高等院校要成立高等教育强省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并建立专门机构负责相关工作,更新发展观念,转变工作方式,优化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统筹安排自身发展和社会服务工作,加快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体系建设。
(二)建立高等学校发展的支持和激励机制。高等学校所在地市政府要主动研究支持高等学校发展和服务地方经济建设问题,谋划大学校区、科技园区和公共社区的发展规划对接、重大项目对接、人才使用对接等问题,努力形成以地方政府为主导,区校互动的“三区联动”发展格局。要制定和完善相应政策法规,给高等学校改革发展创造优越条件和宽松环境。省机构编制部门要加强高等学校编制管理,合理确定编制总量规模,实行动态管理,向一线教师倾斜,优化编制使用结构。省人事厅要加快推进高等学校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省教育厅要积极推进高等学校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落实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配合加强高等学校领导班子建设。省发改委、物价局、公安厅、财政厅、国土资源厅、审计厅、地税局、国税局等部门要在化解高等学校贷款、物资采购、税收、学校创收等方面给高等学校以政策扶持,帮助高等学校按规划解决建设用地,整治校园周边环境。对高等学校校区置换涉及的城镇土地使用税、房产税免税,契税先征后返。鼓励高等学校吸引社会资助,对引进社会捐助发展资金的学校,政府给予10.5的
匹配资金奖励。省经委、国资委、科技厅、农委、中小企业局等部门要牵头建立企业与高等学校长期联系机制,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引导企业和高等学校开展科技合作,鼓励校企共建实验实训基地,吸收大学生实习。
(三)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的激励机制。教育、科技、财政、人事等部门要研究制定科技成果转化奖励政策,鼓励高等学校教师和科研人员投身经济建设主战场,围绕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开展科学研究。对在省内转化的成果,按取得经济效益的一定比例给成果所有者以奖励。转化取得经济效益的科技成果应作为评聘教师职务的重要依据。重点支持高等学校新研制成果的中试,积极推进科技成果向我省企业转化。大学科技园中符合国家高新技术产业条件的企业享受相应的企业所得税税收优惠。
(四)创造高层次人才成长创业的条件。制定优惠政策,加大高层次人才培养、稳定和引进力度。对在我省工作的两院院士、长江学者和龙江学者给予特殊待遇。对院士后备人选、长江学者和龙江学者给予科研启动经费支持。各级政府和高等学校要进一步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培训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力度。高等学校要重视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完善内部人才政策体系,制定培养和引进高层次人才的战略规划并认真组织实施。
(五)完善高等教育经费投入保障机制。省政府加大高等教育投入力度,建立按生均培养经费拨款的增长机制,到2010年达到当年全国高等学校预算内平均生均培养经费拨款水平。各地市、行业和国有企业举办的高等学校也要参照建立相应的生均培养经费拨款增长机制。进一步调整支出结构,整合现有专项资金,突出支持重点,提高专项资金使用效益。积极引导和支持社会力量办学,进一步拓宽高等学校办学和发展资金渠道。省政府近5年每年安排一定数量专项资金支持高等学校创新人才培养、创新平台建设和创新成果转化。
第二篇: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黑龙江省人民政府质量奖管理办法的通知
【发布单位】黑龙江
【发布文号】黑政发〔2016〕15号 【发布日期】2016-04-14 【生效日期】2016-04-14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黑龙江省人民政府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黑龙江省人民政府质量奖管理办法的通知
黑政发〔2016〕15号
各市(地)、县(市)人民政府(行署),省政府各直属单位:
现将《黑龙江省人民政府质量奖管理办法》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 2016年4月14日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质量奖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全面推进质量强省战略,提升全省质量发展水平,鼓励和引导自主创新,增强优势产业市场竞争能力,根据国务院《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年)》(国发〔2012〕9号)和《中国质量奖管理办法》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质量奖(以下简称省政府质量奖)是经中央批准,黑龙江省人民政府设立的最高质量奖项。奖项设置兼顾工业、农业、服务业,充分体现黑龙江省特色优势和经济结构调整导向。
第三条 本办法适用于在产品质量、服务质量、工程质量和环境质量管理领域取得突出成绩,在省内具有广泛社会知名度与影响力、国内同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的企业和组织。
第四条 省政府质量奖评选遵循企业或组织自愿申请、政府或社会组织推荐、科学公正考核、公开透明评比、好中选优和示范带动的原则。
第五条 省政府质量奖周期为2年。前两届颁发省政府质量奖10个,省政府质量奖提名奖10个。之后每届颁发省政府质量奖5个,省政府质量奖提名奖5个。若当年申报企业或组织达不到奖励条件,可以少于规定名额或空缺质量奖项。
第二章 组织机构 第六条 建立省政府质量奖评审工作协调机制,由省质量、计量、标准化工作联席会议成员单位负责省政府质量奖评选的组织、宣传和协调工作。省质量、计量、标准化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以下简称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省质监局,承担日常工作。
第七条 联席会议办公室负责组织制定评审细则、建立评审专家库、选择第三方评价机构、发布公告、组织协调日常评审和对外宣传工作。
第三章 申报条件及申报方法
第八条 申报省政府质量奖的企业和组织,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在黑龙江省行政区域内登记注册,具有独立法人资格,正常运营三年以上。
(二)认真贯彻实施质量管理、环境管理体系标准,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符合相关标准要求,无省级以上质量监督抽查不合格记录,符合国家质量、环保以及相关产业政策规定。
(三)具有牢固的质量基础、卓越的经营业绩和社会贡献,富有开拓创新能力,主要表现在质量品牌、技术、创新和效益等指标位于国内同行业领先地位。
(四)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具有良好诚信记录和社会声誉,近3年未发生质量安全、生产安全和环境污染事故,无因质量问题发生国外退运和通报的情况,无劳动保障失信记录,无其他违法违规不良记录。
第九条 申报省政府质量奖方法。根据省政府质量奖评审公告,凡符合申报条件的企业和组织,在自愿申请的基础上,按照评审细则进行自我评价,形成自我评价报告,填写《黑龙江省人民政府质量奖申报表》,提供相关证实材料,在规定期限内向所在市级质量技术监督(市场监管)部门申报。市级质量技术监督(市场监管)部门报送所属政府(行署)签署推荐意见,向联席会议办公室推荐。企业或组织也可以直接向省级行业协会申报,由省级行业协会签署推荐意见,向联席会议办公室推荐。
第十条 省政府质量奖获奖单位2年期满后,可以重新申请省政府质量奖,不再重复颁发奖金。
第四章 评审人员及第三方评审机构
第十一条 省政府质量奖评审人员应符合以下条件:
(一)遵守党的方针、政策,熟悉市场经济,熟悉黑龙江省情,对黑龙江经济发展有深入研究和见识。
(二)具有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
(三)接受过全面质量管理及卓越绩效相关知识培训,掌握质量管理新知识、新理念和新方法。
(四)具有10年以上质量管理工作经历,或具有丰富的企业管理、行业管理实践经验。
(五)熟练掌握评审的方法和技巧,具有较强的综合、分析、判断能力,严格遵守评审纪律。
(六)第三方评审机构必须具备国家注册的营业执照,同时具有质量体系认证资质。
第十二条 建立省政府质量奖评审专家库。由联席会议办公室组织质量奖评审专业知识培训,有关人员经考核合格后,由联席会议办公室提出专家库专家拟定人选意见,报省政府批准并由省政府颁发聘书,确定为省政府质量奖评审专家库成员。
第五章 评审依据及评审程序
第十三条 省政府质量奖评审依据《黑龙江省人民政府质量奖评审细则》进行。
第十四条 材料审查。联席会议办公室对申报单位的基本条件、评价意见和材料的完整性进行审查。
第十五条 组建专家评审组。联席会议办公室从省政府质量奖评审专家库中随机抽取评审专家组成评审组,对评审组成员进行培训。第十六条 专家联评。专家评审组成员对资格审查合格的企业和组织进行资料联评,根据资料联评结果,确定进入现场评审环节企业和组织名单。
第十七条 现场评审。评审组成员对通过资料评审的企业和组织实施现场评审,提出现场评审意见,形成现场评审报告。
第十八条 综合评审。联席会议办公室根据评审组资料评审结论、现场评审结论进行综合分析,提出拟获奖企业和组织推荐名单。推荐名额应多于拟获奖企业和组织名额。
第十九条 会议联评。召开省质量、计量、标准化工作联席会议,由联席会议成员单位讨论,提出拟获奖企业和组织名单。
第二十条 省政府审定。联席会议办公室将拟获奖企业和组织名单提交省政府审定。
第二十一条 公示和公布。省政府审定后,在新闻媒体上进行为期15日的公示。联席会议办公室根据公示情况,确定获奖企业和组织名单,报请省政府批准后公布。第六章 宣传和管理
第二十二条 加强对省政府质量奖评选过程的宣传,突出宣传黑龙江省各领域有竞争优势的重要产品品牌和市场营销推广工作。获奖企业和组织将在《中国质量报》、省政府网站、“互联网+黑龙江省质量公共服务平台”上进行宣传。
第二十三条 获奖企业和组织应从实际出发,制定质量发展目标,应用先进的质量管理理论和方法,宣传交流质量管理成功经验,带动全省各行业质量整体水平提升。
第二十四条 联席会议办公室负责对获奖企业和组织进行监督管理,每年对获奖单位的经营管理、综合绩效的稳定性及发展趋势进行抽查。
第二十五条 获奖企业和组织如发生下列情况之一,经有关部门调查核实后,可以撤销所获省政府质量奖荣誉称号,并收回证书、奖牌。
(一)发生质量安全、生产安全和污染事故;
(二)国家、行业或地区质量监督抽查不合格;
(三)用户对质量问题反映强烈,有质量问题投诉;
(四)出口企业因质量问题发生国外退运和通报。
第七章 评审纪律
第二十六条 省政府质量奖评审坚持公开、公正和透明,广泛接受各级政府、新闻媒体和社会公众的监督。
第二十七条 评审人员和第三方评审机构要坚持公正廉明,严守工作纪律,保守参评单位技术机密。对违反纪律者给予批评,情节严重的,撤销评审专家资格。对于第三方评审机构违反评审纪律,通过媒体进行曝光,建议有关部门撤销其专业评审资质。涉及法律责任的移送司法部门追究相应法律责任。
第二十八条 申报省政府质量奖的企业和组织应如实填报相关数据,真实撰写自我评价报告,严禁弄虚作假。对违反纪律的单位,取消其申报或接受评审资格。
第二十九条 建立评审和被评审双向监督制度。被评审单位可对评审人员或第三方评价机构的工作质量、守纪情况作出评价,向联席会议办公室提交反馈意见。
第八章 奖励及经费
第三十条 省政府向获奖企业和组织颁发省政府质量奖、省政府质量奖提名奖的奖牌、证书和奖金。
第三十一条 对第一次获得省政府质量奖、省政府质量奖提名奖的企业和组织予以奖励,给予每家省政府质量奖获奖单位颁发奖金100万元,每家省政府质量奖提名奖获奖单位颁发奖金50万元。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三篇: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黑龙江省小额贷款公司管理办法的通知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 黑龙江省小额贷款公司管理办法的通知
【颁布单位】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发文字号】
【颁布时间】 2011-06-25 【生效时间】 2012-02-14 【时效性】 有效
各市(地)、县(市)人民政府(行署),省政府各直属单位:
《黑龙江省小额贷款公司管理办法》已经省政府领导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0一一年六月二十五日
黑龙江省小额贷款公司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保护小额贷款公司、股东、债权人的合法权益,规范小额贷款公司的行为,加强监督管理,保障小额贷款公司持续、稳健发展,维护社会经济秩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及中国银监会、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的小额贷款公司,是指经批准,在黑龙江省行政区域内由自然人、企业法人与其他社会组织投资设立,不吸收公众存款,经营小额贷款业务的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
第三条 小额贷款公司是企业法人,有独立的法人财产,享有法人财产权,以全部财产对其债务承担民事责任。小额贷款公司股东依法享有资产收益、参与重大决策和选择管理者等权利,以其认缴的出资额或认购的股份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
第四条 小额贷款公司应执行国家金融方针和政策,在法律、法规规定的范围内开展业务,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担风险,其合法的经营活动受法律保护,不受任何单位和个人的干涉。
第五条 小额贷款公司不得向股东、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指小额贷款公司法定代表人和对经营管理具有决策权或对风险控制起重要作用的人员,包括公司的董事长、经理、副经理、财务负责人)发放贷款。
第六条 设立在市(地)城区的小额贷款公司应主要面向市(地)城区开展业务,设立在县(市)的小额贷款公司应主要面向县(市)开展业务。
第七条 省政府授权省金融工作办公室(以下简称省金融办)作为全省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工作的主管部门,负责全省小额贷款公司的审批和监督管理工作。各市(地)、县(市)政府(行署)负责本地小额贷款公司日常监督管理并承担风险处置责任。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的指导意见》(银监发2008〕23号)等文件精神,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章 机构的设立
第八条 小额贷款公司的市场准入坚持“总量控制、质量优先、县域优先、科学布局”的原则,严格准入标准,确保小额贷款公司质量。市场准入向县(市)、乡镇倾斜,向小额贷款公司的空白县(市、区)倾斜。
第九条 小额贷款公司的名称由行政区划、字号、行业、组织形式依次组成,其中行政区划指小额贷款公司所在地的名称,在市(地)城区设立的,行政区划为市(地)名称,在县(市)设立的,行政区划为县(市)名称;组织形式为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
小额贷款公司应当在申请开业前向企业名称登记机关申请办理企业名称预先核准登记。
第十条 设立小额贷款公司应当具备下列条件:(一)有符合规定的章程。
(二)出资人或发起人应符合规定的条件。
(三)小额贷款公司的股东须符合法定人数的规定。有限责任公司应由50个以下股东出资设立;股份有限公司应有2名至200名发起人。
(四)注册资本来源应真实合法,全部为实收货币资本,由出资人或发起人在公司设立时一次足额缴纳。在县(市)设立小额贷款公司,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不得低于3000万元(人民币,下同),在市(地)城区设立小额贷款公司,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不得低于4000万元;设立股份有限公司注册资本不得低于有限责任公司最低注册资本的2倍。在贫困县、小额贷款公司空白县、享受国家级区域发展政策的县(市、区)、乡镇设立小额贷款公司,最低注册资本给予适当降低,具体标准由省级主管部门制定。港澳台资小额贷款公司最低注册资本1亿元。
(五)有必需的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
(六)有符合任职资格条件的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
(七)有具备相应专业知识和从业经验的工作人员。
(八)有符合要求的营业场所、安全防范措施和与业务有关的其他设施。
第十一条 设立小额贷款公司应当经过筹建和开业两个阶段。县级主管部门负责对小额贷款公司的设立进行初审,市级主管部门对小额贷款公司的设立进行复审,省级主管部门对小额贷款公司的设立进行审批。
第十二条 筹建小额贷款公司,申请人应提交下列文件和材料:
(一)筹建申请书;
(二)可行性研究报告;
(三)筹建工作方案;
(四)筹建人员名单及简历;
(五)发起人或出资人基本情况及除自然人以外的其他发起人或出资人最近2年经审计的会计报告。
第十三条 小额贷款公司的筹建期最长为自批准之日起6个月。筹建期内达到开业条件的,申请人可提交开业申请。
小额贷款公司申请开业,申请人应提交以下文件和材料:
(一)开业申请书;
(二)公司章程;
(三)拟任职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的任职资格资料;
(四)法定验资机构出具的验资证明;
(五)企业名称预先核准通知书;
(六)营业场所所有权或使用权的证明材料。
第十四条 拟任小额贷款公司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除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规定的条件外,还应符合下列条件:
(一)小额贷款公司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应具备与其履行职责相适应的知识、经验及能力;
(二)小额贷款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应具备从事相关经济工作8年以上或者从事银行业工作5年以上的工作经验,具备大专以上(含大专)学历。
第十五条 经批准开业的小额贷款公司,由省级主管部门出具批准文件,并凭批准文件在批准之日起2个月内,按正常程序办理注册、登记等手续,领取营业执照,并对外营业。小额贷款公司在领取营业执照后,还应在5个工作日内向当地公安机关、中国银监会派出机构和人民银行分支机构报送相关资料。
第十六条 小额贷款公司应在当地税务部门办理税务登记,并依法缴纳各类税费。
第十七条 省级主管部门批准筹建的小额贷款公司超过6个月不申请开业的,取消小额贷款公司筹建资格(不可抗力除外)。批准开业的小额贷款公司超过2个月不登记注册或对外营业的,废止开业批准文件并取消小额贷款公司筹建资格(不可抗力除外)。对有上述行为的小额贷款公司主出资人或主发起人自逾期之日起3年内不得再出资或发起设立小额贷款公司。
第三章 股权设置和股东资格
第十八条 自然人、企业法人、其他社会组织可以向小额贷款公司投资入股。
第十九条 小额贷款公司最大股东应是境内或港澳台地区企业法人,应符合以下条件:
(一)企业注册资本不低于100万元;
(二)入股前上一末,企业净资产不低于1500万元,企业资产负债率不高于60%(合并会计报表口径,下同);
(三)入股前上两连续盈利且利润总额之和不低于600万元;
(四)向省级主管部门申请筹建之日起,企业成立满3年。
第二十条 其他投资入股小额贷款公司企业法人应符合以下条件:
(一)财务状况良好,入股前上两连续盈利;
(二)年终分配后,资产负债率不高于60%。
第二十一条 除上述条件外,最大股东和其他投资入股小额贷款公司企业法人还应符合以下条件:
(一)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具有法人资格;
(二)有良好的社会声誉、诚信记录和纳税记录,无犯罪记录和不良信用记录;
(三)入股资金来源合法,不得以借贷资金入股,不得以他人委托资金入股;
(四)有较强的经营管理能力和资金实力。拟入股的企业法人属于企业改制的,原企业经营业绩及经营年限可以延续作为新企业的经营业绩和经营年限计算。
第二十二条 境内自然人或港澳台地区自然人投资入股小额贷款公司的,应符合以下条件:
(一)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
(二)有良好的社会声誉和诚信记录,无犯罪记录和不良信用记录;
(三)入股资金来源合法,不得以借贷资金入股,不得以他人委托资金入股。
第二十三条 其他社会组织作为小额贷款公司的出资人(发起人),应当符合有关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条件。
第二十四条 对于绩优企业(指自向省金融办申请之日前成立满4年以上,企业注册资本不低于500万元,入股前上一末企业资产总额不低于2亿元,企业净资产不低于5000万元,资产负债率不高于60%,入股前上两连续盈利,两年利润总额之和不低于1000万元的企业,下同)可作为主出资企业或主发起企业,在组建的第一家小额贷款公司开业满一年且考核综合评级达到条件后,可组建第二家小额贷款公司。第二家小额贷款公司注册资本不得低于当地最低注册资本的2倍。同一企业最多可组建2家小额贷款公司,两家小额贷款公司不得在同一市(地)的城区或同一县(市)内。
第二十五条 小额贷款公司最大股东持股比例不超过小额贷款公司股本总额的40%,其他股东持股比例不得超过小额贷款公司股本总额的20%,不得低于股本总额的5‰。港澳台资小额贷款公司,最大股东持股比例最高可为60%。
第二十六条 企业股东的法人代表不得以自然人身份出资入股,企业股东的法人代表与自然人股东之间、自然人股东之间不得具有夫妻、父母子女关联关系。
第二十七条 小额贷款公司在工商部门登记后,有限责任公司向股东签发出资证明书,股份有限公司向认缴股本的股东签发记名股权证,作为股东所持股份和分红的凭证。
第二十八条 小额贷款公司不得虚假出资或者抽逃出资。
第二十九条 小额贷款公司发起人或出资人持有的股份自小额贷款公司开业之日起满1年且考核综合评级达到条件,可向绩优企业转让。
除此之外,小额贷款公司发起人或出资人持有的股份自小额贷款公司成立之日起3年内不得转让或质押。小额贷款公司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持有的股份,在任职期间内不得转让或质押。
第三十条 小额贷款公司实收资本变更后,必须相应变更其注册资本。
第四章 经营管理
第三十一条 小额贷款公司的业务范围包括:小额贷款业务、票据贴现业务、资产转让业务和代理业务。除此之外,不得从事其他经营活动,不得对外投资,不得设立分支机构。小额贷款公司不得进行任何形式的吸收公众存款和集资活动。
第三十二条 小额贷款公司的经营资金来源为股东缴纳的资本金、捐赠资金以及来自不超过2个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融入资金。不得向内部或外部集资、吸收或变相吸收公众存款。在法律、法规规定的范围内,小额贷款公司从银行业金融机构获得融入资金的余额,不得超过资本净额的50%。
第三十三条 小额贷款公司在坚持为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服务的原则下自主选择贷款对象。小额贷款公司发放贷款,应坚持“小额、分散”的原则。鼓励小额贷款公司面向农户和微型企业提供信贷服务,着力扩大客户数量和服务覆盖面。小额贷款公司对同一借款人的贷款余额不得超过小额贷款公司资本净额的5%,对单一集团企业客户的授信余额不得超过资本净额的15%。
第三十四条 小额贷款公司按照市场化原则进行经营,贷款利率上限放开,但不得超过司法部门规定的上限,下限为人民银行公布的贷款基准利率的0.9倍,在此区间的具体浮动幅度按照市场原则自主确定。有关贷款期限和贷款偿还条款等合同内容,均由借贷双方在公平自愿的原则下依法协商确定。
第三十五条 小额贷款公司的贷款利率管理、支付清算管理、金融统计和监管报表、征信管理、现金管理按照《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小额贷款公司有关政策的通知》(银发2008〕137号)规定执行。
第三十六条 小额贷款公司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要求健全公司治理结构,明确股东、董事、监事和经理之间的权责关系,制定稳健有效的议事规则、决策程序和内审制度,提高公司治理的有效性。
第三十七条 小额贷款公司应建立健全贷款管理制度,明确贷前调查、贷时审查和贷后检查业务流程和操作规范,切实加强贷款管理。
第三十八条 小额贷款公司应加强内部控制,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金融企业会计制度》等有关法律、法规和文件规定建立健全企业财务会计制度,真实记录和全面反映其业务活动和财务活动。
第三十九条 小额贷款公司应按照有关规定,建立审慎规范的资产分类制度和拨备制度,准确进行资产分类,充分计提呆账准备金,确保资产损失准备充足率保持在100%以上,全面覆盖风险。
第四十条 小额贷款公司应按要求向主管部门报送会计报告、统计报表及其他资料,并对报告、资料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负责。
第四十一条 小额贷款公司应建立信息披露制度,按要求向公司股东、主管部门、为其提供融资的银行业金融机构、有关捐赠机构披露经中介机构审计的财务报表和业务经营情况、融资情况、重大事项等信息,必要时应向社会披露。
第五章 机构变更与终止
第四十二条 小额贷款公司有下列变更事项之一的,报省级主管部门审批。
(一)变更名称;
(二)变更注册资本;
(三)变更营业场所;
(四)股东变更和股份转让;
(五)修改章程;
(六)变更组织形式;
(七)更换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
第四十三条 小额贷款公司法人资格的终止包括解散和破产两种情况。小额贷款公司可因下列原因解散:
(一)公司章程规定的解散事由出现;
(二)股东大会决议解散;
(三)因公司合并或者分立需要解散;
(四)依法被吊销营业执照、责令关闭或者被撤销;
(五)人民法院依法宣布公司解散。
小额贷款公司解散,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进行清算和注销。
小额贷款公司被依法宣告破产的,依照有关企业破产的法律实施破产清算。
第四十四条 小额贷款公司因解散、被撤销和被宣告破产而终止的,应向省级主管部门缴回批准开业文件,及时到工商部门办理注销登记,并予以公告。
第四十五条 各级主管部门要大力开展培训工作,提高小额贷款公司从业人员素质。
第四十六条 建立小额贷款公司行业自律机制,组建行业协会,实施行业自律管理。行业协会要发挥“服务、维权、自律、合作”的职能作用,推动小额贷款公司持续健康发展。
第六章 监督检查
第四十七条 省工商局、人民银行哈尔滨中心支行要根据自身职能指导和督促系统内下属机构加强对小额贷款公司的监督检查。
第四十八条 市(地)、县(市)政府(行署)要加强对民间借贷市场的规范整顿,为小额贷款公司创造公平的市场环境。市、县级主管部门负责依法对小额贷款公司实施持续、动态的日常监管,要建立多方联动的协同监管机制,组织工商、公安、人民银行、银监等部门加强对小额贷款公司的监督检查,重点防范和处置吸收公众存款、非法集资、高利贷等违法违规行为。工商部门要做好准入把关,加强日常监管和检验,督促企业合规经营。银监部门要根据地方政府主管部门的认定申请,对小额贷款公司涉嫌从事非法集资的行为及时进行认定。
第四十九条 人民银行对小额贷款公司的利率、资金流向进行跟踪监督检查,并将小额贷款公司纳入信贷征信系统。小额贷款公司应按要求向人民银行分支机构信贷征信系统提供借款人、贷款金额、贷款担保和贷款偿还等业务信息。
第五十条 全省建立小额贷款公司动态监测信息系统,实行网络化、信息化监管。
第五十一条 小额贷款公司应建立发起人承诺制度,公司股东与小额贷款公司签订承诺书,承诺自觉遵守公司章程,依法行使权利并承担风险。
第五十二条 小额贷款公司应向注册地人民银行分支机构申领贷款卡。获得银行融资的小额贷款公司,应将融资信息及时报送小额贷款公司主管部门。向小额贷款公司提供融资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将融资信息及时报送所在地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和中国银监会派出机构,并应跟踪监督小额贷款公司融资的使用情况。
第五十三条 各级主管部门要建立对小额贷款公司经营服务质量的考核体系和考核办法,定期对小额贷款公司的经营管理和服务质量进行考核评价,并可将考核评价结果作为对小额贷款公司综合评价、行政许可、享受优惠政策以及高级管理人员履职评价的重要内容。
第五十四条 小额贷款公司的资金运行由省级主管部门确定的合作银行协助监管。小额贷款公司有享受合作银行优先服务的权利,有遵守有关资金流向监管协议的义务。
第五十五条 对小额贷款公司的违规行为,主管部门有权采取风险提示、约见其董事或高级管理人员谈话、监管质询、责令停办业务、建议吊销营业执照等措施,督促其及时进行整改,防范风险。
第五十六条 小额贷款公司在经营过程中出现下列情形之一的,主管部门和相关部门应依法责令其整改、罚款、停业整顿、吊销营业执照;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一)非法集资、吸收公众存款。
(二)以各种形式抽逃注册资本金。
(三)擅自设立分支机构的。
(四)未经批准擅自变更登记事项的。
(五)未经工商部门登记注册擅自以小额贷款公司名义从事经营活动的。
(六)违反利率政策的。
(七)暴力催债。
(八)未经核准擅自更换法定代表人和任命主要管理人员的。
(九)拒绝或者阻碍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依法监管检查的。
(十)不按照要求和规定提供报表、报告等文件、资料的,提供虚假的或者隐瞒重要事实的报表、报告等文件、资料的。
(十一)未按照规定进行信息披露的。
(十二)法律、法规授权工商、人民银行、银监部门处理的其他情形。
第七章 附
则
第五十七条 农垦、森工系统小额贷款公司的管理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五十八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30日后施行。《黑龙江省小额贷款公司管理办法(暂行)》(黑政办发2008〕68号)同时废止。
第四篇: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全省“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的通知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全省“十
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的通知
黑政办发﹝2009﹞28号
各市(地)、县(市)人民政府(行署),省政府各直属单位:
《全省“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已经省政府领导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二○○九年四月十六日
全省“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
“十二五”时期是我省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实现老工业基地振兴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关键时期。科学编制和有效实施“十二五”规划关系我省长远发展,对全面提高我省综合实力、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做好全省“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的若干意见》(国发„2005‟33号)和2009年全国发展和改革工作会议精神,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编制“十二五”规划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分析国际金融危机对我省发展的影响,准确把握省情和发展阶段特征,立足科学发展,着力自主创新,完善体制机制,促进社会和谐,着重解决关系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明确“十二五”时期工作的指导方针、主要任务、发展重点和保障措施,使其成为指导全省未来五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行动纲领。
二、主要任务和分工
(一)加强重大问题研究。结合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充分吸收2008年以来省委、省政府一系列重大决策和研究成果,重点加强对“十二五”时期发展环境、思路目标、结构调整、产业布局、城乡区域、科教文化、改革开放、人民生活和资源环境等重大问题开展前瞻研究,理清长远发展思路。重大问题目录由省发改委会同省直有关部门确定,以公开招标、直接委托等形式组织开展研究。
(二)编制总体规划。总体规划要突出地方特色,明确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发展战略目标、战略任务、战略布局,支柱产业、优势产业的发展方向和目标,重大建设工程和重点项目布局,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政策、措施等。总体规划由省发改委会同省直有关部门负责起草。
(三)编制专项规划。根据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特点,以及“十二五”总体规划架构要求,组织编制重点产业、特定领域的专项发展规划,使之成为指导该领域发展、决定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和安排政府投资的依据。专项规划领域由省发改委会同省直有关部门确定,省直有关部门负责起草。
(四)编制区域规划。进一步完善哈大齐工业走廊建设区、东部煤电化基地建设区和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保护区发展规划,组织编制东北亚经济贸易开发区、两大平原农业综合开发试验区、北国风光特色旅游开发区、哈牡绥东对俄贸易加工区和高新科技产业集中开发区等发展规划,由省直有关部门负责修编和起草。
(五)编制市县级规划。要强化空间布局和约束功能,突出公共服务、环境保护、土地整理和基础设施等重点内容,增强规划的可操作性。市县级总体规划由当地政府负责编制。
(六)推进规划体制改革。结合“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研究制定规划管理暂行办法,改革规划管理体制,创新规划编制方式,规范规划编制程序,使规划编制工作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和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由省发改委负责组织推进。
三、进度安排
主要分为4个阶段:
第一阶段(准备和前期研究阶段):2009年4月至6月底。向省政府汇报编制“十二五”规划工作安排,对规划编制工作进行动员和部署;研究确定重大调研课题,通过公开招标、直接委托等形式开展研究工作;研究确定编制专项规划领域,初步确定各领域重大建设项目;做好“十一五”总体规划执行情况的分析评估工作。
第二阶段(基本思路研究阶段):2009年7月至12月底。研究确定全省“十二五”总体规划基本思路;组织召开市地、部门及企业家座谈会,征求对规划基本思路的意见和建议;委托省科顾委组织专家对基本思路进行论证,出具论证报告;听取省人大财经委和省政协专门委员会的意见和建议;充分吸纳各方面意见和建议,修改完善后报省政府。
第三阶段(纲要框架研究阶段):2010年1月至6月底。根据国家“十二五”总体规划基本思路和省委关于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建议,起草形成全省“十二五”总体规划纲要基本框架;完成各专项规划和区域规划的研究起草工作,做好相应的征求社会各界意见、广泛开展咨询论证、加强各方面的协调和衔接等工作。
第四阶段(纲要起草完善阶段):2010年7月至12月底。认真起草全省“十二五”总体规划纲要草案;广泛征求社会各界对纲要草案的意见和建议,组织专家开展咨询论证工作;吸纳各方面意见和建议,进一步对纲要草案进行修改完善后,报省政府审定,提交省人大审议。市县级“十二五”总体规划编制工作进度由当地政府自行安排,原则上要与全省“十二五”总体规划纲要的编制进度基本一致并略有超前。
四、工作要求
(一)突出规划重点。科学界定规划编制领域,规划重点要突出政府履行公共职责的基础设施、重要资源、生态环境、公共服务等领域。对一般的竞争性领域,规划内容主要是规范市场秩序,制定政策导向,促进形成公开、公平和公正的市场竞争环境。
(二)加强对重大工程的研究和论证。要研究确定一批关系全局、意义深远、带动作用强、政府组织实施的重大工程,特别是需要国家审批、平衡和协调的重大项目,尽早启动新建项目的前期研究及论证工作。需要
国家审批、平衡和协调的重大项目,要搞好与国家总体规划的衔接,力争纳入国家总体规划中。
(三)增强规划编制的民主性和科学性。要广泛听取社会各界意见,增强规划工作的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提高编制工作的民主化和科学化水平。在编制程序上,要建立和完善规范化的民主制度、衔接制度、论证制度、公布制度和评估制度等。加强规划评估论证工作,除本部门、本系统的专家参与评估论证外,还要吸收相关部门的专家参加评估论证。
(四)加强规划间的衔接协调。要搞好全省“十二五”总体规划纲要与国家、相邻省区各类规划的衔接,衔接内容包括宏观调控的重要指标,支柱优势产业发展,基础设施、重要资源开发以及重大项目布局和重大政策等。加强部门间分工合作,增强规划在解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重大问题上的合力作用。各市(地)总体规划草案在送本级政府审定前,报省发改委与全省“十二五”总体规划进行衔接并达成一致意见,经本级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审议批准后,报省发改委备案。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省政府成立以分管副省长为组长的全省“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由省政府有关部门组成。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省发改委,负责规划编制具体组织协调工作。各地要加强“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的组织领导,做好规划编制中的组织协调工作。
(二)组建专家队伍。依托省科顾委组建由不同领域专家组成的全省“十二五”规划咨询委员会,负责对全省“十二五”总体规划基本思路、草案及相关专项规划进行咨询论证,出具论证报告。
(三)落实规划经费。根据国发2005‟33号文件精神,规划编制工作所需经费,按照综合考虑、统筹安排的原则,由编制规划的部门商同级财政部门后列入部门预算。
第五篇: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黑龙江省抗灾自救恢复生产若干优惠政策
【发布单位】80802
【发布文号】黑政发[1998]81号 【发布日期】1998-09-16 【生效日期】1998-09-16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黑龙江省抗灾自救
恢复生产若干优惠政策与措施的通知
(黑政发[1998]81号)
各行政公署,各市、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直属单位:
现将《黑龙江省抗灾自救恢复生产若干优惠政策与措施》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1998年9月16日
黑龙江省抗灾自救恢复生产若干优惠政策与措施
为全力支持我省灾区抗灾自救、恢复生产、重建家园,根据国家有关政策及法律法规,特制定以下优惠政策与措施:
一、一、财政税收方面
(一)因灾绝产和减产地区实行当年农业税和农林特产税减免政策,做到特重灾全免,重灾多减。
(二)受灾地区要根据受灾程度对灾民实行减免统筹提留款政策。重灾乡村要本着厉行节约、过紧日子的原则,大幅度压缩各项开支。村干部工资要根据当地受灾程度下调,工资水平不能高于村民收入的平均值。
(三)对因抗涝灾害造成单位或个人房屋严重损坏,需要重新购置的,免征契税;需要修复的,可按规定报批免征房产税;需要易地重新建造房屋且不超过国家规定住宅基地标准的,免征耕地占用税;村屯整体搬迁要做好规划,需占耕地的,土地部门要给予支持,按规定报批,免收所有费用。
(四)对国有粮食企业调拨、加工和零售的救灾粮油免征增值税;各级政府无偿征用的救灾货物暂不征收增值税;各级政府调拨的先记账、后结算的救灾货物暂缓征收增值税,待结算后再行完税。
(五)对灾区的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受灾损失或提前报批抵扣期初进项税款。对灾区实行定等定额征收增值税的纳税人(包括企业和个体经营者),主管税务机关应根据受灾情况适当调低增值税征收定额。
(六)对灾民从事自救性应税劳务和交通运输,免征营业税,并免收各种费用。
(七)对遭受水灾的企业按体制报批后,可免征所得税1年。
(八)企业通过中国境内非营利的社会团体、国家机关及各级政府向受灾地区的捐赠,在应纳税所得额3%以内的部分,准予扣除;个人捐赠额未超过纳税义务人申报的应纳税所得额30%的部分,可以从其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
(九)资源税纳税人因水灾遭受重大损失的,可按规定程序报批,酌情减税或者免税。
(十)因遭受洪水灾害,在原建筑面积上进行恢复性建设的生产营业用房、办公生活用房以及设备等固定资产投资,享受投资方向调节税零税率优惠政策。
(十一)对遭受水灾按规定缴纳土地使用税有困难的企业,可按规定报批,适当减免土地使用税。
(十二)对灾区农民自养、自宰的牲畜,免征屠宰税。
(十三)对从事生产经营的个体工商户因水灾造成重大损失,缴纳个人所得税确有困难的,可减征个人所得税。
(十四)对灾区维修和新建的中小学校舍、医疗卫生院所以及新建住房的农户,免收土地管理费、土地登记费、房屋所有权登记费、新墙体材料开发费、散装水泥基金、工程质量监督费、城市规划管理费;对灾区遭受严重损失的农户子女就学应缴纳的中小学学杂费免收1年。
(十五)对受灾严重的国有企业,经财政部门审核批准后,可将财政损失冲减部分企业资本公积金或资本金。
(十六)绝产和减产的草原,经省、地(市)草原管理部门核实,根据受灾情况减免草原管理费;对灾区畜禽饲养户,经省、地(市)兽医卫生管理部门核实,可适当减免畜禽防疫费和产地检疫费;灾区按统一规划复垦洪水毁坏的耕地,3年内免收各种税费。
二、二、金融保险方面
(十七)加快贷款投放进度,全力支持灾区恢复生产、重建家园。各家银行要在保证资金安全和使用效益的前提下,向灾区、灾民倾斜。重点是:支持灾民急需帐篷、棉衣、食品、医药等物资生产;支持水毁主要交通干道、电网、通讯等重要基础设施尽快恢复通车、通电、通话;支持大庆油田受淹井的恢复生产和油田相关生产设施的重建;支持以生产红砖、水泥等为主的建材企业;支持商业、供销部门组织换季商品下乡,保证灾民安全过冬。对县以下农业地区,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要重点支持抢救水淹农田、排涝所需的机、泵、管、袋和油料;以运输、劳务输出、小型加工业、家庭养殖业为主的多种经营;乡村企业生产恢复和明年生产的准备,主要是秋翻地所需资金;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修复;种子、化肥的适度储备等。要充分发挥农业综合开发等专项贷款在恢复生产、重建家园中的作用,对今年的贷款要认真组织落实,保证资金及时足额到位,及早安排明年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的使用。
(十八)坚持信贷原则,灵活掌握信贷政策。各家银行对受灾企业、农户当年到期贷款,可根据受灾程度和申请,办理部分或全部展期;对新近发放的抗灾自救、恢复生产贷款利息,可在《 贷款通则》允许的范围内适当下浮;对因受灾而出现亏损的企业,可比照《关于进一步扩大对国有亏损工业企业有销路有效益产品生产支持范围的通知》(银黑货信字[1998]414号)确定的试点企业,发放“封闭贷款”。
(十九)确保灾民储蓄提款正常支付。要加强对灾区金融部门支付形势的分析和预测,严格监督各金融机构存款备付金的支付和使用,确保灾区支付急需。特别要针对农村信用社支付形势较为严峻的实际情况,逐级派驻工作组,随时研究解决农村信用社的支付问题。
(二十)加强会计结算部门的管理,确保灾区汇路畅通。各金融机构要采取有效措施。迅速恢复因洪水中断的部分基层营业网点的票据交换,确保救灾款项的及时划拨。
(二十一)加强现金调运,保证灾区现金供应。要搞好预测,保证灾区各金融机构用现的供应,及时调拨现金,确保不脱供。
(二十二)积极开展保险业务,努力发挥经济补偿作用。各有关保险机构要坚持主动、迅速、准确、合理的原则,高质量、高速度地搞好保户受灾损失核实工作,力争用最短的时间将各种理赔款支付给保户。
(二十三)加大监管力度,确保灾区金融秩序的稳定。帮助因受灾临时停业的机构尽快恢复营业,保证信贷、结算、现金等业务的正常开展。加强利率管理,严禁擅自提高存、贷款利率。
三、三、工商管理方面
(二十四)对受灾企业扩大经营范围的,免收变更登记费。
(二十五)灾区开办的生产加工型企业,允许生产半年后再办理登记手续。灾民开办加工企业、修理企业、服务企业可适当放宽注册资金限额。注册资金在3万元以下的,可不进行验资,由出资企业法人或其他企业法人出具担保证明,即可登记注册。
(二十六)免收受灾企业1998年年检费。
(二十七)受灾外商投资企业可不提交1998检验审计报告,直接到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参加年检。
(二十八)受灾外商投资企业资金不到位的,可视具体情况延长注册资本到位期限,先予年检。
(二十九)受灾外商投资企业为扩大产品销售,申请增设分支机构的,可适当放宽条件,注册资本部分到位的,只要能开展基本生产经营活动,即可设立分支机构。
(三十)受灾严重的外商投资企业,如其原生产项目一时无法恢复,允许在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前提下转产或跨类经营,1年内可不办理变更登记。
(三十一)灾民申请从事个体经营的,只收营业执照工本费,自经营之日起1年内免交个体管理费。
(三十二)灾民异地从事个体经营、开办私营企业的,可凭有关证明直接向当地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申请开业登记,1年内免交个体管理费。
(三十三)受灾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在省内从事跨地区经营的,只需向经营地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备案,允许省内流动经营,不再办理其它异地经营手续。
(三十四)鼓励灾区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安置灾民就业,对安置2名以上灾民就业的个体户,免收半年管理费。
(三十五)在法律、法规允许范围内,受灾个体工商户可自主选择生产经营范围,在未恢复正常生产经营期间,免收个体管理费。
四、四、物价管理方面
(三十六)对大米、面粉、猪肉、鸡蛋等主要食品规定最高限价,保证价格稳定。
(三十七)对絮棉、棉大衣、民用煤等御寒商品限定差价率,稳定灾区烧、穿价格。
(三十八)对青霉素、氟哌酸、牛黄解毒片、速效伤风胶囊等抗菌消炎、抗病毒、抗感冒药品价格以及医疗收费加强管理,保证灾区人民正常看病、用药。(三十九)对水泥、钢材、砖瓦、砂石、农机具等重建家园、恢复生产急需商品价格,不能高于1998年8月10日的水平,禁止乱涨价。
(四十)对向灾区企业和群众收取的教育学杂费、土地收费、小型拖拉机和农用车养路费、运管费、工商管理费予以减免。
(四十一)运用价格调节基金平抑灾区市场价格。
(四十二)加强价格监督检查,对趁洪涝之机哄抬物价、牟取暴利、扰乱市场的行为依法严惩。
(四十三)加强对市场价格的监测,对重要商品和收费实行5日一报价,及时预警,超前调控。
五、五、粮食管理方面
(四十四)尽最大努力加快抢救险粮。加大力度、限定时间把有价值的粮食全部抢出来,力争将水灾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四十五)积极做好救灾粮供应工作。各地要在认真摸清底数的基础上编制救灾粮供应计划,经当地政府审核同意后逐级上报,由省粮食厅统一下达救灾粮指标和供应标准。农村救灾粮要就近供应,供应品种以玉米为主,供应定量每人每天成品粮0.5公斤。供应原粮食的按规定的品率折算。要统一救灾粮供应价格。供应的原粮执行购销同价(即1996年定购价格),供应的成品粮食价格只包括定购价格和加工费。
六、六、其他方面
(四十六)对减产三成以上的农户,按其实际受灾程度,实行定购粮任务减免政策。对灾区粮食收购,要优先安排收购资金,现金结算,不打“白条”。
(四十七)渔政部门要放宽限制,增发临时渔业捕捞许可证,允许灾民下江河捕捞,增加收入,并免收各种费用。
(四十八)灾区的农防林和用材林,经林业主管部门批准,在规定限额之内,可以进行间伐,用于灾民房屋建设,并尽快补栽上。
(四十九)对耕地遭到永久性毁坏的农户,应在本村内机动地及新开垦的耕地中调整,仍解决不了的允许在本村承包田中调整。
(五十)灾区电力设施、设备维修、安装,只收设备、材料和工时费。易地新建村屯的,免收电力贴费。建筑安装企业从事救灾复建,各项工程施工和设备安装只收工本费的,享受零税率优惠政策,免征各项收费。各项修复工程要尽可能采取以工代赈形式。鼓励各类企业和大型修复、新建工程多从灾民中招工。
本政策措施自公布之日起执行,除文中已有明确时间规定的条款外,其余条款执行至1999年8月31日。本政策措施由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负责解释。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