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育经济学论述题
教育经济学论述题
1、一、直接的作用:
1、教育是劳动力生产、再生产的重要内容与主要手段。
2、教育是缩短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途径。
3、教育是科学生产、再生产,以及使科学转化为直接生产技术的主要途径。
4、教育是提高经济管理水平的重要条件。
二、教育对经济发展的间接作用:
1、教育对人具有全面的影响的作用。
2、教育通过培养非物质生产部门的人才,即上层建筑、意识形态各个领域的人才,对社会生产力增强发生作用。
3、教育通过陶冶劳动者的思想和道德,提高劳动者的精神文明程度,从而提高他们的劳动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精神,对经济发展发生作用。
2、、社会人口状况。
2、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
3、政策导向。
3、1、个人天赋能力。
2、家庭的社会经济背景。
3、学杂费的高低。
4、个人教育未来收益,即个人教育投资收益率。
4、、市场经济条件下教育供求关系呈现出许多特点,教育供求将要受到市场经济规律,特别是价值规律的调节。
2、市场经济条件下使得教育供求关系呈现出新的矛盾及调节机制。
5、、宏观上,必须真正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充分认识“科教兴国”伟大战略思想,改变教育仍是公益事业的观念,树立教育是立国之本,教育是生产知识,扩散知识的产业,教育是生产性投资。
2、教育体系上,必须建立现代化教育体系。
3、教育结构上,必须进一步改革和发展教育结构。
4、教育内容上必须改革和建立新的教育内容体系。
5、教育方法上必须改革和建立新的教育组织与现代化教育手段。
6、总之,现代教育要真正适应未来知识经济的挑战,充分发挥教育在社会物质生产中的作用,首先必须改革陈旧的传统教育观念,真正相信教育、智力、知识对物质生产的巨大作用,把教育摆在战略重点地位,发挥教育在经济建设和现代化生产中的作用。
6、教师劳动的特点:
一、教师劳动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二、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和创造性:
1、教师劳动的对象。
2、老师自身素质。
3、教师所担负的教育任务。
4、从教师劳动的工作量上讲。三教师劳动的迟效性和长效性。
7、二、新的教师工资制度主要内容和特点:内容:
1、工资模式和工资构成。
2、职务等级工资。
3、津贴制度。
4、正常增资制度。
5、奖励制度。
6、对到艰苦地区工作的毕业生的鼓励政策。
7、工资管理制度。特点:
1、与机关工资制度脱钩,建立了独立的,体现了教师职业特点的工资制度。
2、突出了按劳分配原则,强化了工资的激励机制。
3、工资水平有了一定幅度的提高。
4、建立了定期升级、正常增资的机制。
5、建立了教师工资的保障机制,体现了国家对基础教育的支持性,保护性干预。
6、国家干预、宏观调控与地方和基层的微观分配自主权相结合。
三、新的教师工资制度实施中出现的问题:
1、教师工资增长的很大一部分被物价上涨所抵消。
2、教师待遇偏低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解决。
3、老师工资中,学校自筹部分占有很大比重。
4、拖欠老师工资的现象依然存在。
8、阐述市场经济与教师流动:
一、师资结构分析:
1、老师性别结构失衡,即男女教师比例失衡。
2、中小学教师的学历结构失衡,不合格教师所占比重较大。
3、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失衡。
4、老师的地区分布结构失衡。
5、教师与学生比例结构失衡。
二、师资优化组合。
三、教师合理流动:
1、师资配置的基本方式。
2、市场主体。
3、市场配置方式。
9、、规模过大,使得管理不方便,降低了管理效率。
2、规模过大,使得内部通讯联系费用增加,从而增加了成本支出。
3、规模过大,需要增设若干中间机构,增添若干工作人员,这也增大了成本支出。
4、规模过大因此增设若干中间机构之后,机构与机构之间的摩擦可能增加。
5、规模过大,人员过多,可能将增加人事方面的纠纷,而且人员之间的凝聚力也可能降低。
6、规模过大,为适应客观形势变化而需要的灵活性也会降低,也就是说,它较难随客观形势变化而作出调整,以适应新的形势。
7、规模过大衍生的缺陷最重要的莫过于人际关系的疏离与行政僵化两大方面。
10、论述学校规模类型及对策:
1、规模过小成长型。
2、规模过小稳定型。
3、规模过小萎缩型。
4、规模适度成长型。
5、规模适度稳定型。
6、规模适度萎缩型。
7、规模过大成长型。
8、规模过大稳定型。
9、规模过大萎缩型。对策:
1、维持现有规模不再扩大。
2、经预期未来学生供应量较大,可考虑“一分为二”,即设立分校或别设独立学校。
11、一、经济是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条件。
二、经济决定着教育的权力、培养目标、教育内容和手段。
三、经济决定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四、经济还决定着教育发展的体系和结构。
第二篇:教育经济学
·教育经济学研究的对象
教育经济学是研究教育与经济相互作用以及教育领域内的经济现象和规律,并且要用数量的形式来表示的一门边缘学科。
·教育经济学的核心概念体系有哪些?
1、教育投资: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单位,根据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向教育领域内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总合及其货币表现。
2、教育经济效率:是指教育投入与教育产出之比。即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为取得同样的教育成果,教育资源占用和消耗的程度。教育经济效率的其他称谓:教育经济效力、教育资源利用效率、教育投资效率。
3、教育经济效益:是指教育领域内劳动消耗和依赖教育所得到的经济报酬在数量上的对比。所得到的国民收入抵偿教育投资的余额。教育经济效益的其他称谓:教育社会经济效益、教育社会经济价值、教育经济收益、收效等。
4、教育成本:是指培养每名学生所支付的全部费用,即各级各类在校学生,学期间所消耗的直接和间接的活化劳动和物化劳动的总和。
·什么是人力资本理论?
人力资本理论最早起源于经济学研究。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和贝克尔创立人力资本理论,开辟了关于人类生产能力的崭新思路。该理论认为物质资本指物质产品上的资本,包括厂房、机器、设备、原材料、土地、货币和其他有价证券等。人力资本是指劳动者受到教育、培训、实践经验、迁移、保健等方面的投资而获得的知识和技能的积累,亦称“非物力资本”。由于这种知识与技能可以为其所有者带来工资等收益,因而形成了一种特定的资本——人力资本。
·人力资本与物力资本的区别是什么?
人力资本与物力资本的区别在于:
1、物质资本本身不会增值,需要与人力资本(劳动力)结合才可能增值。
2、在工业经济时代,物质资本是获得投资收益的主要原因。在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本获得的投资收益最高。
3、投资收益率是有差异的。人力资本的投资收益率高于物质资本。
人力资本与物力资本的本质区别,在于边际报酬形态的差异:在资本应用过程中,物力资本表现出较强的边际报酬递减趋势,而人力资本则表现出了较强的边际报酬递增趋势;也就是说,人力资本的根本价值,在于其边际报酬递增的生产力属性。
第三篇:教育经济学
1、市场经济体制对非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作用是什么?*
2、分析解决我国教师工资问题的思路
3、如何改进和完善教育投资的管理体制*
4、分析我国大学生社会直接成本分析的常用方法
5、针对我国教育结构与产业结构适应性存在的问题,论述如何进行教育结构的改革和调整。*
6、论述中国生均教育投资水平与国际水平差距的原因。
7、为什么说复杂劳动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
8、简述计量教育经济效益的前提条件
9、结合实际,谈谈如何提高教师劳动效率。
10、谈谈你对学校企业化的看法。*
11、试分析教育结构与经济结构的关系*
12、试分析提高教育经济效率的有效途径
13、论述世界教育结构发展变化的趋势
14、教育规模经济形成的条件
15、用教育成本分担与补偿理论分析高等教育的收学费制度。
16、提高高教经济效率的途径
17、阐述市场经济与教师流动
18、为什么说教育投资是人力资本的核心
19、阐述我国教育供求矛盾的调节方式
20、阐述义务教育投资结构中人员经费与公用经费比例结构的合理性
第四篇:教育经济学的学习心得
教育经济学的学习心得
班级:07升本3班 姓名:郑春红 学号:2007694151(12号)在这个学期里,学校为我们开设了《教育经济学》这门课,在没有上课前,我就有个疑问:教育和经济有什么联系呢?经过钱林晓老师一个学期的授课,使我受益匪浅,收获甚大。
通过学习,使我了解和明白了如下的教育经济学的知识: 教育具有经济意义是教育经济学的一个基本命题,是教育经济学这一科学理论体系的一块基石。如果教育仅与一定社会的政治相联系而与该社会的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无关,如果教育不生产和提高人的劳动能力,不为社会和个人创造剩余财富或利益。如果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活动和现象的教育领域中没有经济现象,那么,教育经济学则会不复存在。正是由于教育与经济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所以才有教育经济学这一学科。
教育经济学是研究教育和经济之间关系的经济学分支学科。教育经济学是研究教育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教育投资的有效利用及其经济收益的一门新兴学科。是介于经济学、教育学、数学之间的边缘学科、交叉学科。教育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和经济学的关系,教育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用经济的方法和视角来看问题。知道了什么是教育投资,教育成本,教育经济效率,教育经济效益等。也是我进一步了解了现在我国教育面临的问题:一低一高(政府对教育的干涉越高,整体教育投入越低)。
首先,在学习的过程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穷人上不起大 学是因为学费太低。”在老师没有解释这句话的意思时,我其实不认同老师的说法,但是在老师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进行科学的分析后,我便认同了老师的说法。,“为什么穷人上不起大学,因为学费太低”。什么意思?我们用低学费的办法实际上补贴的是富人,而不是补给穷人。那我们把学费适当地提高,然后规定学费多少比例必须用于助学金,这些问题就可以很好地解决。我们不要按计划经济统一的标准,就像病人,有钱人和没有钱的人看一样的医生,出一样的钱,这个结是解不开的。教育也是这样。从教育内部来讲,把教育部拆开,一个专门管中小学义务教育,另外成立一个组织,是不是更好?中国的大学像现在这样管下去,很有可能给人家代工。很多做得不死不活,北大、清华可能支撑一阵子,但是也可能支撑不了很长,就是因为管得太死。国际经验证明,为什么美国的大学可以独占鳌头?二战之前不是这样,就是因为在欧洲政府管得很死,法国要当一个教授要经过教育部考试,都是以政府为主。而美国是靠竞争,各层次的大学分开,有州立的、市立的,还有私立的,各种类型的大学,研究型的和非研究型的都分开。我们现在面临的问题是,因为我们的大学分不开层次,我就不要你的人,只要自己的人,都是自我循环。而美国的情况是,越这样越活不下去。在哈佛大学拿不到终身教职的人其他大学抢着要,因为总比自己原来的要好,这样才有人读你的大学。所以,中国的高等教育要推进竞争机制,废除政府管制这样一个方向往下走,如果不是按照这个方向走,无论怎么修修补补,可以把学费都免了,我保证会越来越糟糕。这个学费都哪去了?都出国去了。如果我们自己 做好,就不会有那么多的人在大学时期,甚至高中就出国了。现在大家看,被北大和香港大学同时录取了,人家宁愿去香港大学,也不来北大。对于我们做大学的人来讲,危机感很强。大学的问题不是一个孤立的问题,如果不放在整个大的环境下考虑,这样做肯定会出问题的。
其次,老师支持办私立学校,鼓励我们到私立学校就职,也给我们有了对就业的信心。一个是国家保证给任何人提供免费的义务教育,但是绝不能不让私人办中学、小学,而且大家也不要认为私人办的中学就是拼命收钱,收钱的现象有,但是我们可以看到,私人中学特别注意把贫困生中最优秀的学生吸引到自己学校,而且是免费的,而且上大学还要提供助学金,因为他们在乎这个学校整体的声誉。所以,义务教育国家应该保证,但不能卡住不让私人办学校,大学更是如此。我们现在搞的大学不能让私人自由进来,我说的私人不是营利的,一个以营利为目的的大学绝对不会成为一流大学。现在网络大学可以做这些,培训班可以做这些,大学分工比较细,越靠近应用的东西,很多被咨询公司、公司大学做了,真正好的大学靠营利是没有办法做的。而且再过10年之后,如果中国的经济迅速发展,中国出现一批有钱的人愿意投资学校,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留名。即使企业办得好,但是30年、50年可能就没有了,只有大学是长生不老的,所以,国外很多人愿意把钱捐给大学。捐给大学,过了10代人、20代人都知道他的祖先名字在大学里挂着。所以,一定会出现一批人愿意办大学。因此我们应该大力支持私立学校的办学。“百年大计,教育为本”,通过教育经济学的学习,我明白了教育的经济意义表现在两个方面:对社会的贡献和对个人的收益。前者指教育的社会经济功能,包括教育在国民经济增长以及在国民经济发展和发展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后者指教育投资对个体带来的利益,包括教育对个体的知识技能、体力(健康状况)的提高及相应的会给个人带来工资的增加和非工资性生活环境与生活条件的改善等。教育经济学是我们每位从事教育工作者所必须掌握的一门课程。
第五篇:教育经济学考查试卷
装
订
线 盐城师范学院考查试卷 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教育科学学院小学教育专业《教育经济学》试卷 班级115班学号11151548姓名张路得分要求:
1、写一篇关于就业、创业的论文,题目自拟
2、正文字数在1500字以上。
3、独立完成,不弄虚作假,不抄袭别人的成果。
4、逻辑清晰,观点正确,文字流畅,内容完整。浅析中国女大学生就业性别歧视问题 摘要:近年来,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使我国大学生数量迅速增加。随着“大众化”教育时代的到来,大学生们在享受高校扩招创造的高等教育机会的同时,也不得不面对就业难的问题。女大学生具有和男生一样的学历、能力和健康,甚至更优于他们,却因为性别原因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这不得不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章从女大学生就业受歧视的现状着手,追根溯源先后找到社会习俗论、个人偏好歧视理论等理论原因,然后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关键词:女大学生;就业歧视;就业市场;对策 正文:就业是民生之本,大学毕业生就业是民生之重,能否顺利实现就业关系到每一位毕业生的成才立业,寄托着数百万家庭的希望。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突出。而大学生尤其是女大学生求职过程中遇到的种种歧视,则是目前大学生就业呈现结构性困难的表现之一。女大学生就业歧视问题的存在,与其说是反映了我国高等教育就业市场供求关系的失衡,不如说反映出就业市场的不完善和相关法律法规的缺失。针对这种问题,如何改革女大学生就业管理,消除女大学生就业歧视,使女大学生尽快为用人单位所接收,促进高校大学生就业尤其是女大学生就业显得紧迫而重要。
【根据国际劳工组织的定义,就业歧视是指因种族、肤色、性别、宗教、政治观点、民族血统或家庭出身所造成的任何区别、排斥和偏见,并由此产生剥夺、损害就业或就业机会均等的影响。】①简而言之,“就业歧视”就是条件相近的求职者在求职过程中,由于某些与个人工作能力、工作态度等无关因素的影响,无法与他人
享有平等的就业机会,从而使其平等就业权遭受侵害的现象。目前,我国女大学生就业中就存在着的性别歧视,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显现的性别歧视,即女生一次性就业率低于男生,或女生就业数量少于男生。女生就业时劳动力市场没有向她们提供数量平等的就业机会和与能力相符的劳动岗位,致使一定比例的女大学生找不到工作。用人单位在录用名额中明确规定了男生多于女生的比例,甚至言明男生优先,这种性别歧视现象较为普遍。二是潜在的性别歧视,即女生获取工作机会时在岗位、工资待遇等方面做出让步或牺牲,也就是说女生的就业质量低于男生。】②那么,究竟是什么样的原因会导致性别歧视呢?
一、当代女大学生就业中性别歧视的成因分析
当代女大学生就业中遭遇性别歧视,有着极其深刻的社会背景,其原因也是多方面的,既有来自社会环境的原因,也有源自女大学生自己的原因,具体的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传统性别文化基础上的社会性别差异。
【深受中国几千年“重男轻女”、“男尊女卑”、“男主外、女主内”等传统观念和习惯势力影响,女性在家庭与工作的矛盾、时间和精力的限制下往往侧重于家庭,社会对女性家庭角色的重视远远高于职业角色的重视】③,这种建立在传统文化基础上的性别观念,是女大学生平等就业权不能平等实现的一个主要原因。
另外,在传统观念里,有一些职业似乎具有天然的性别归属,尤其是待遇较优,压力较大的职业更容易排斥女性。但实际上,除了法律规定为女性禁忌的之外,绝大多数岗位的工作任务是两性都可承担的。
2、制度缺失。
虽然我国的《宪法》、《劳动法》、《妇女儿童权益保护法》和《就业促进法》等法律法规为女性在就业方面同男性享有平等权利提供了法律依据,但是以上法律法规一般只做原则性规定,缺乏具体可操作的歧视认定及惩处程序,对女性平等就业权的保护无法落到实处。
另外,由于女职工生育保障体系还不完善,女性在生育期间的工资和福利一般是由用人单位来承担,这对用人单位而言是不小的负担。
3、用人单位用工制度的影响。
当前, 【我国逐步形成了国家促进就业、市场调节就业和劳动者自主择业的市
场就业机制,这使得用人单位在招录员工、用工分配等方面有了更大的自主权。】④
【由于受现实因素的影响,比如女性的月经期、孕育期、生产期、哺乳期,在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的情况下,用人单位招收女性就可能面临生产受影响、工资成本加大的风险。】⑤不少用人单位认为女职工在工作、出差等方面存在诸多不便,使用成本远高于男员工。还有一些用人单位认为在养育子女、操持家务等方面,女性一般要承担较男性更多的责任,难免会对工作造成影响。这使得企业在招聘女大学毕业生时不得不有所考虑。
4、女大学生择业观念陈旧,综合素质不高。
除了用人单位的歧视,我们还发现,女性的一些观点也影响着自身的求职道路。许多女大学生受传统观念影响,还是愿意找一些安稳、轻松、待遇好的工作,对一些条件较差的基层职业或者是高难度、高挑战力的工作敬而远之。一些女大学生宁愿长期滞留在大城市中也不愿意下基层工作。多数女大学生向往“铁饭碗”和“一业定终身”,导致了女大学生求职“高不成,低不就”。
部分女大学生在校期间虽然通常学习比较用功,成绩突出,但更加注重书本知识而容易忽视综合能力的培养,导致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不足,难以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面对此问题,我们又应如何解决呢?
二、解决女大学生就业中性别歧视的对策分析
1、社会及政府的扶持
政府应当制订相应政策保护女性就业权,规定用人单位中男女性别比例,改善女大学生就业的社会环境。构建男女平等就业的社会观念。社会要广泛树立公平意识,要充分认识女性对经济发展和创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发挥大众传媒宣传先进性别文化的重要作用,倡导尊重女性、关爱女性的价值观念,要加大成功女性的宣传,让先进的性别文化深入人心,推动全社会形成平等、和谐的良好就业氛围。
2、高校教育改革——促进女大学生就业路更顺畅
目前一些就业形势较好的专业,在各大高校之间“遍地开花”,一时间某些专业的毕业生人数呈现了几何级数的增长,造就了严重的供过于求的恶劣就业形势。【针对女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高校应针对女性进行必要的改革,开设适合女大学生就业的专业和科目,发挥女性独有的特长和优势,提高女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引导女大学生树立独立自主的观念,在求职中发挥自己的长处。】⑥
装订线
3、改变自身观点,采取多渠道分流就业高学历的女性更应该认清现在的就业形势与明确自身的优势与特长,不要麻木跟风,适合自己的力所能及的才是最好的工作,放弃一味的求稳心态,灵活就业,才能在职场走得更远。总之,政府和高校要双管齐下,为女大学生就业搭建平台,使学有所成的女大学生有机会回馈社会,报效国家。要以制度设计和政策引导的形式建立合理的性别分工机制,协调公正与平等,消除性别歧视,完善各项保障制度,充分挖掘工作和职务中的女性优势,淡化生理特征的固定成见。女大学生也要转变就业观念,要自尊、自信、自立、自强,主动适应市场就业竞争。参考文献:
1、①孙长缨.当打大学生就业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8 P21.2、②黄敬宝.2008—2010年北京大学就业与创业调查报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2 P61.3、③王海棠.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教程【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8 P9.4、④王海棠.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教程【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8 P78.5、⑤龙进.地方高校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1 P21.6、⑥龙进.地方高校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1 P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