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生本教育理论学习汇报
生本教育理论学习汇报
张 燕
我有幸于2012年11月8日赴昌吉参加生本教育理论与实践研习班活动,此次学习历时5天,我们一共听了生本教育研究课10节,郭思乐教授的生本教育学术报告一场,荆志强老师的生本教育典型案例报告一场,薛生祥校长的生本教育研究与实践报告一场,研习班生本教育交流一场。通过这几天的生本教育学习,渐渐有了点自己的想法。生本教育既是一种教育理念也是一种教学模式。生本教育课堂,就应该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构成积极、欢乐、高效的课堂,它的核心就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是以生命为本,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通过了解生本教育,我知道了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你教的学生取得了让你满意的成绩,这不是完全的成功,成功的另一方面还要看你有没有让你的学生体验过你的教育给他带来的无穷快乐,你为学生素质的提高做了什么,你为学生今后的和谐发展提供了哪些帮助。
一、学生们得到了释放
生本教育的理想就是: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生本教育”就是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老师仅仅是学生自主发展的指导者和引领者。以前在我们的课堂上,往往是老师们在口若悬河、喋喋不休的讲个不停,学生们干巴巴的坐在那里听,只是在听老师讲,而他本身并没有真正参与到学习中来,即便是老师在课堂上设计了“小组合作”环节,但也只是“蜻蜓点水”,几分钟而已,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想而知,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主体性并没有真正体现出来。“生本教育”要求教师放弃讲解,而是抛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你一句,我一句的讨论,体现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课堂上给学生充足的空间,让孩子们自主交流、展示成果、互相质疑,在合作、交流、质疑中主动学习,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经过自己的实践获得的知识,他们特别有成就感,自信心增强,在这种氛围中学习,孩子们很放松,他们得到了释放,在课堂上很放的开,对学习更加有兴趣了。
二、老师的角色得到翻天覆地的变化
关于这一点,我是深有体会,以前的时候在课堂上总是像一个老大妈一样,唠唠叨叨,生怕孩子们听不懂,总是反反复复的讲个不停,自从接触了“生本教育”理念后,我才意识到,我这样的老师太强势,而且我发现在教学中我们太自作多情了,很多时候我们一厢情愿承担了许多工作,渴望孩子按照我们设计的方向去发展,但到最后却往往是自己失败。
郭教授指出:“教育的本质--是(在教师帮助下的)儿童发展”。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郭教授对于教师这一角色的重新定位。教师的职责就是帮助,帮助的意义仅仅是激发和引导。郭教授引用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生本教育”思想,不是要求教师有超出专业要求多么高的知识水平,而是有指导学生、激发学生产生学习的动力,学会学习的方法的能力,教师的这种对学生学情的驾驭能力,是与老师在平时教学中不断积累经验,不断进行反思离不开的。上了一段时间的“生本课”,我最大的困惑就是不知道在课堂上该说些什么不该说些什么了,一开始总感觉本节课的知识点应该由学生来生成,自己尽量不敢多说话,但是后来才知道,老师应该学会恰当的去引导孩子、做小结,并不是什么都不说,要把握好一个度,这一点还需要在今后的课堂上继续努力学习。郭教授在《教育走向生本》所说:“快乐的感受是人更好学习的情感基础。快乐的日子使人聪明,使人产生心理的兴奋和生理的活跃。在兴奋中,他会获得最高的学习效率和最好的学习效果。”通过学习郭教授的“生本教育”思想,对我们的课堂改革确实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当今社会日新月异,教育改革已成为时代教育的主题。及时的改变传统的教育思想,投身到教育改革中来,我们的教育才有出路。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继续学习生本教育理念,将生本教育深入开展下去。真正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引导他们自己去探索,去发现,在反复验证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快乐的成长。使他们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人。自己也要学着做一个魅力老师,从而让自己的课堂更加有魅力!
第二篇:生本教育理论学习
郭思乐教授的生本教育理念
郭思乐教授简介
郭思乐
教授,博士生导师,生本教育的创始人。基础教育学博士点负责人。研究方向基础教育学。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989-90年作高级访问学者留学苏联教育科学院。任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组基础教育学科组成员,全国教育发展战略研究会理事,广东省普教系统“百千万人才工程”培养指导中心主任,华南师范大学基础教育学博士点指导组召集人,博士生导师,西南师范大学兼职教授。他所倡导的生本教育,在全国和香港、澳门具有重大影响,被认为是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现代教育理念和方式。近年来着重研究生本教育的体系、相关哲学、课程、教材等,特别探讨生本教育在推进素质教育和实现教育均衡的理论与实践。
“生本教育”是郭思乐教授创立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教学方式。它是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也是以生命为本的教育,它既是一种方式,更是一种理念。生本教育就是以生命为本的教育,就是以学为本的教育,把主要依靠教转化为(在教者的帮助下)主要依靠学的教育。生本教育把师生关系处理得十分完美、和谐,教学效果十分显著。生本教育是教育现代化的核心因素;生本教育是实现教育均衡的有力杠杆;生本教育是现代课程改革的根本理念。
生本教育概论
一、什么是生本教育
生本教育是以“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为宗旨的教育,是真正做到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人,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生本教育与师本化、灌输性教学相对立,有强大穿透力、冲击力、震撼力和感染力。
二、生本教育理论体系
⒈价值观:一切为了学生。
⒉伦理观:高度尊重学生——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儿童人人可以创新;儿童潜能无限;儿童的独立性。
⒊行为观:全面依靠学生——学生是教育对象更是教育资源。⒋生本教育体系哲学思考: 无为而为;教少学多;可以双赢。⒌生本教育的课程观:小立课程,大作功夫;整体感悟与知识生命。⒍生本教育的方法论:先做后学;先会后学;先学后教;不教而教;以学定教与内核生成课程;讨论是学习的常规;读和做,缓说破——促进感悟,开发潜能。
三、生本教育思想对儿童的看法
⒈儿童不可限量,所以,对儿童的尊重,是天然的、应当的。⒉课堂上,我们的学生得到充溢生命状态的自然、活力和喜乐,这就够了。他们不必去思考自己:我是否被人认可,是否会被人说好话或坏话,我将会得到多少分,……他们不必把情感和能量消耗在此,反之将会全心沉浸于所面对的学习之中,走向卓越和高级,走向纯洁和透辟。
⒊课堂上,高度的注意就是忘我,在忘我的时刻,儿童的能量就不会被其他东西,包括大人们的说教、烦人的竞争所消耗,真正出现投入和着迷的境界。
⒋儿童乃是天生的学习者,还在于学习对于他是一个永不枯竭的甘泉之井,他会不断在学习中产生新的学习需求,他的思维器官会不断地获得运用的享受。
⒌儿童的智力发展要解决两个问题:一个是思想层面的问题;一个是技术层面的问题。
⒍儿童与成人的学习行为的区别:成人是以知御行,认识规律是知行律;儿童是先行后知的行知律;他们对人类的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自己的活动去获得。
⒎先做后学反映了儿童的合理的脑神经活动过程。一般来说,在儿童没有运用机体和全部感知器官去接触学习对象时,他们的头脑是空洞的;而空洞的头脑不能思维,对所学缺乏感知和表象就不可能形成属于主体自己的知识,不能理解对事物的抽象,即使他们可以形式地记住一些东西,也只是假性的、短暂的。
四、生本教育的核心理念
第一,对人的学习能力的认识。人具有学习的天性。郭思乐教授认为,学习是人的天性,是生命演化的结果。人是天生的学习者、感悟者、阅读者、计算者和思考者。人往高处走,进取是人的本性。
第二,对教育本质的认识。教育者的最高境界是当学生生命的“牧者”而不是拉动学生的“纤夫”。学生的学习最后发生在学习者自己的头脑中,教育建筑在人的潜能发挥的基础之上。因此,教育行为的本质是推动、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它既是一种方法,更是一种理念,其深层意义是以生命为本。
第三,生本教育的教学观。“教要皈依学,让生命自己行动”。要把“主要依靠教”的教学转变为“在教的帮助下,主要依靠学”。郭教授提出生本教学的十六字方针:先做后学,先学后教,少教多学,以学定教。
五、生本教育的实施策略
㈠个人先学,小组交流、全班交流、教师点拨,被称为课堂教学的四流程
1.个人先学。郭教授认为,过去我们的课堂教学,在知识学习面前师生并不平等。教师有备而教,学生却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准备,而且还让学生发言,这样的课堂不平等。所以,学生也要有备而来。有备而来的学,才是生命的课堂、平等的课堂。因此,要从观念、策略的高度看“先学”。
这里的“个人先学”,指的是教师把明天要讲的教学目的、要求,变成学生先学的一个前置性作业,实际上是把明天的教学要求变成学生先学的一个问题。通过“前置性作业”的形式,提前布置给学生,让学生先学。当然,布置“前置性作业”也非常有技巧,同样考验教师的教学规划能力。
生本教育认为,常规教学以教师的教为起点,生本教学的起点是学生个体先学,以学生原始的、真正的、发自内心的学习动力作为教学的第一步。学生通过完成“前置性作业”,感到这个知识是我探究出来的,是我自己学会的,从而在第二天的课堂上有了想“展示”的欲望。由此展开学生学习的第二环节――小组交流。所以,先学是诱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第一步;是小组学习的基础,是知识获得的根基。
2.4人小组交流。学生有了先学的基础,回到课堂,就可以进行小组交流。由于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研究心得(无论多少,无论对错),都想在同伴面前“炫耀”,此时课堂上教师就要给学生这样的展示机会。有人提出,小组中有学生不学怎么办?瞎学怎么办?调皮捣蛋怎么办?生本教育实践者告诉我们,小组讨论其实在形成一种互相帮助、互相交流、合作学习的课堂文化氛围。即向别人求教是光彩的,能帮助别人的是好学生。同时,教师的教学管理、评价方式也要随之发生改变。教师通过评选“优秀小组”的方式,促进4人小组成员之间的互帮互学。当学生通过组内交流、互相帮助,全组同学都学会之后,就可以获得“优秀小组”。如此的评价坚持两周,这个小组的合作学习气氛一定会很快地成长起来。
3.班级交流。小组交流之后,无论是学会的还是没有学会的小组都要在班级层面进行交流。生本教学的课堂实践表明,经过小组的初步研讨,学生提高了对知识理解的深度和广度,同时也会大大提高班级研讨的质量。班级研讨主要有两方面内容,一是对小组交流中已经学会的知识进行补充和分享,二是交流小组学习中存在的分歧、疑问和没有学会的知识。如果某个小组学习中存在疑问,可以请其他小组学生上来讲解,帮忙解决。不同小组学生对同一个知识的讲解,不仅能够帮助全班学生加深、补充对知识的理解,而且使学生思维得到极大拓展,形成良好的课堂文化,即互相学习、互相帮助的文化。虽然学生的经验有限,但是学生的思维能力一点不比成人差。由于学生的讲解使用学生自己的语言,对知识的理解溶入了学生自己的生活,所以学生的讲解既生动,又易于其他学生理解。
4.教师点拨。教师点拨被称为课堂教学最后的安全系数保障。万一学生还是没有学会,老师在这个时候才出现,进行适当点拨。
至此,一节课的知识经历了如下的“四重唱”:在个人先学阶段,估计有20%-30%的学生掌握;经过小组交流,可以使40%-50%的学生掌握;经过全班交流,可以使70%-80%的学生掌握;经过教师点拨,可以使90%-95%的学生掌握。并且,经过以上四轮学习,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在不断深化。
生本实验学校的教师普遍反映,尽管生本教学和传统教学要达到的教学效果一样,但是学生的学习状态截然不同。生本实验班的学生更加爱学习、对学习有兴趣,学习的领悟能力强。正如生本实验学校的一位学生说的:“别的班的同学是靠老师教的,我们是在老师帮助下靠自己学的”。
㈡没有“前置性学习”,就不是生本课堂
郭教授认为,生本教育不是不要教师,而是使教师变得更加高级、潜在和有力量,通过学生的力量来显示教师的力量。没有教师,学生自发的自学难以取得优质和高效。教师要从组织教学转向组织学生的学习;从设计教学转到设计学习。教师更大的作用在于“帮学”。教师的“帮学”,很大程度体现在“前置性学习”的设计和规划上。所以说,没有“前置性学习”,就不是生本课堂。
关于“前置性学习”的设计,郭教授提出了低入-多做-深思-高出的设计原则。低入的含义是:简单,根本,开放(可拓展);多做的含义是:人人可做,人人多做;深思的含义是:通过学生自学,使知识扎根心灵,提高学生的智慧;高出的含义是:例题自己做,难题自己想。
我们看到,实验班学生的“前置性作业”体现出以下特点:
⒈生本教育对现有教材进行改革,编写了贯彻生本教育理念的学科教材。
⒉前置性作业有知识的层次性,“差生可以跳舞,好生可以跳高”。
⒊无论是数学还是语文教学,生本教学要求知识学习一定要结合学生自己的生活实践。这一点在数学学习上尤为突出。例如,一般的概念学习,学生可以从书上找、或照抄书上的语言。但是,知识的应用一定要有“我的例子”“我的理解”。同样,在语文学习中,也一定要谈“我的感受”。
⒋前置性作业不等同于课前预习。郭教授说,课前预习是为了教师顺利地教,教师仍然是“纤夫”,而生本教育提倡教育者是学生生命的“牧者”,提倡“以学定教”,前置性作业不是解决课上45分钟的问题,而是给学生极大的学习空间。
㈢语文学习注重学生的大量阅读
语文的“前置性作业”不仅是课文学习的要点,而且以课文阅读带动学生课外阅读----“以读引读”。比如,我们听课的小学三年级语文课上,老师要求学生“脱稿讲一个感人的父爱故事,不超过一分钟,并将你讲的故事内容写下来”。一般来说,语文的“前置性作业”都要求学生根据课文的内容、题材等,去课外寻找自己喜欢的类似文章阅读。在高年级,可以要求学生模仿写,然后在小组中与同学分享。通过大量阅读,带动学生整体语文能力的发展。郭教授说,阅读、积累、思考是语文教学的根本。
㈣用评研代替考试
郭教授提出,生本教育不是不要考试,而是在平时的考查中,去掉考试的控制性,保持考试的检查和练习的功能,以良好的素质来迎接社会的检查和评价,解决现行教育中素质教育和考试之间的矛盾。评研就是让学生用研究的态度对待考试,把考试作为对知识的再次学习和研究的过程。
具体操作方法是:某一个知识单元学完之后,由生本教育课题组的老师先出一张卷子让学生做,然后在小组内学生互相对答案,进行研讨,经历“小组交流、全班交流、教师点拨”之后,学生自己编题考小组其他成员。学生一般根据自己对知识的理解、错题情况编制题目,希望把同学考倒。学生编考题的过程,也是知识学习的过程,他一定自己会做了,才能去考其他同学。最后,教师根据学生编的考题再编一张试卷让学生做。由此可见,生本教学把考试作为对知识的再次学习和研究。
郭教授指出:“教育的本质--是(在教师帮助下的)儿童发展”。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郭教授对于教师这一角色的重新定位。教师的职责就是帮助,帮助的意义仅仅是激发和引导。郭教授引用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生本教育”思想,不是要求教师有超出专业要求多么高的知识水平,而是有指导学生、激发学生产生学习的动力,学会学习的方法的能力,教师的这种对学生学情的驾驭能力,是与老师在平时教学中不断积累经验,不断进行反思离不开的。
生本教育主要表现为:--“四突出”、“三转变”和“五个基本程序”。“四突出”即突出学生: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完全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局面;突出学习:整个教学过程处处突出学生的学习、质疑和探究;突出合作:4-6人的小组学习是最大特色;突出探究: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探究获得知识,形成能力。
“三转变”即变教师灌输式的教为学生自主性的学,使学生获得学习动力;变“ 听懂了”为“学懂了”、“会学了”,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变“他律”为“自律”,使学生获得自信、自尊,激发内在的学习潜能。
“五个基本程序”即课前预习或前置性作业;小组合作学习,4-6人小组交流讨论,这是一个显著特点;班级交流,有小组代表交流,也有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的交流互动;评价,实施小组捆绑式评价,这既检验了小组学习情况,又锻炼了学生的倾听、表达和评价能力,提高学习效率;教师引导点拨,教师在倾听的基础上点拨,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完善、提升。
生本课堂教学模式要点总结
生本课堂就是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自主学习的课堂。具体表现形态为——“四突出”、“三转变”和“四个基本流程”。
1.“四突出”
(1)即突出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完全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局面;
(2)突出学习:整个教学过程处处突出学生自主性学习,使学生获得学习的动力;
(3)突出合作:4—6人的小组学习是最大特色;
(4)突出探究: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探究获得知识,形成能力。
2.“三转变”
(1)即变老师灌输式的教为学生自主性的学,使学生获得学习动力;(2)变“听懂了”为“学懂了”、“会学了”,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3)变“他律”为“自律”,使学生获得自信、自尊,激发内在的学习潜能。
3.“四个基本流程”:
即课前预习或前置性作业—小组交流—班级交流—老师点拨。
最后,勤于动笔,勤于反思
英国哲学家洛克认为:反思或反省是人心对自身活动的注意和知觉,是知识的来源之一。生本教育倡导老师要与学生共同成长,老师与学生共享生本给人带来的快乐。因此,我们的老师就要树立时常反思意识,要勤于动笔,勤于反思,及时总结交流。
如何听课
一、听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听课是教师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功,是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一种方式,是教师的一项必不可少的经常性的职责与任务。听课一有利于教师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就说明这个道理;二有利于青年教师学习优秀教师的先进教学经验,使自己能更快的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三有利于良好教学风气的形成,促进教学改革的深入,提高教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
二、听课前的准备
1、听课内容的准备:
听课前一是看看相关教参教材,掌握教学大纲和教材要求,熟悉有关内容。二是了解上课教师的教学特点;三了解听课班级学生的情况。这样听起课来就比较心中有数,听课效果就更好。
2、角色定位 :
听课要听出特点,抓住实质,评出水平,听课者需要准确定位自己的听课角色。
(1)进入“学生”角色
听课者必须首先有意识地转变角色,收敛自己的优越心态,放下架子,充当小学生,规规矩矩,认认真真地充当学生的角色,使自己处于“学”的情境中。要设身处地,从学生角度,按学生水平去听课,常想一想,如果我是学生那种水平,认识能力能否听得懂,学得会,就是说看别的老师这样讲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
(2)进入“教者”角色
听课者要设身处地地思考:这堂课自己来上该怎样讲?将讲课者的教法与自己的构思进行比较,从而才能判断出优劣。这样可避免两种态度:一是以局外人的身份去挑剔,看不到长处,不理解讲课者的良苦用心;二是无原则地同情、理解,看不到短处。
(3)进入“指导者”角色
听课者如果从指导者的角度来听课,就能做到一运用已有的教学理论和教学经验,对课堂教学做出分析与判断;二对课堂教学细心观察,敏锐地发现优点,以便评课时及时给予肯定;三准确地发现讲课者的不足,在归纳概括的基础上形成改进和提高的建议。
(4)进入“管理者”的角色
听课者如果将自己置身于管理者的角度,就能统观全局,发现教师教学中存在的典型性和普遍性的问题,为学校的决策提供依据,并能从系统教学的高度有的放矢地向全体教师提出具体要求。(5)进入“审美者”的角色
我认为听课者的最佳角色应该是审美者这个角色。用欣赏的目光去感受他们课堂教学中一举一动的仪态美、抑扬顿挫的语言美、呵护学生的心灵美;用心领悟他们独具匠心的课堂设计的结构美,以及他们是如何通过严密的推理、精巧的思维、合理的实证来充分展示出科学的理性美。更值得我们去欣赏、去学习、去追求的是他们在教学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对学生的尊重、赞赏、合作、共享等更高层次的人性美。要多学习授课教师的长处,多体会其特有的风格、闪光点。
三、课堂听课的基本方法
听课的基本方法可以概括成以下四个字,即:听、看、记、想。(1)听
一听老师怎么讲的,是不是讲到点子上,重点是否突出,结构是否合理。二听课讲得是否清楚明白,学生能否听懂。三听教师启发是否得当。四听学生的答题,答题中显露出来的才能和暴露出来的问题。
具体讲就是听上课老师是怎样复习旧知识?怎样引入新知识的?是怎样讲授新课?如何启发学生思维?怎样提出讨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置疑、释疑。怎样巩固新课知识的?是怎样结尾的?是怎样布置作业的?还要听学生是怎样回答问题的?是怎样提出问题的?是怎样讨论问题的?
(2)看
一看教师。看教师的精神是否饱满,教态是否自然亲切,师板书是否合理,看教师运用教具,特别是现代化教学设备是否熟练,看教法的选择是否得当,看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是否得法,看教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处理是否巧妙„„一句话,看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如何。
二看学生。课堂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学会并掌握课本知识。一节课的“亮点”,往往不是教师怎样“教”,而是学生怎么“学”。因此,听课时,听教师怎样讲仅仅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要看学生怎样学,看教师是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们通常讲,课堂教学中,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实际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往往需要教师的激发,学生的主体地位要靠教师去落实。一个口若悬河,滔滔不绝的教师不一定是一名好教师。因为他剥夺了学生思考的权力,他不明白学习归根到底是学生自己的行为,是老师及任何人都无法取代的。所以,看教师如何调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怎么学习是听课的最重要内容之一。看学生就要看整个课堂气氛,是不是情绪饱满,精神振奋;看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和表现;看学生对教材的感知;看学生的注意力是否集中,思维是否活跃;看学生的练习情况;看学生发言、思考问题的情况,看学生活动的时间长短是否合理;看各类学生特别是后进生的积极性是否调动起来;看学生与老师的情感是否交融;看学生自学习惯、读书习惯、书写习惯是否养成;看学生分析为体、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一句话,看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得如何。
(3)想
就是想一想这堂课有什么特色?教学目的是否明确?教学结构是否科学?教学思想是否端正?教学重点是否突出?难点是否突破?注意点是否强调?板书是否合理?教态是否自然而亲切?教学手段是否先进?教法是否灵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是否得到充分的调动?寓德育、美育于教学之中是否恰到好处?教学效果是否好?“双基”是否扎实?能力是否得到培养?有哪些突出的优点和较大的失误? “这节课假如是我,该怎样上” 等问题,从中吸取有益的方面,指导于自己的教学。
(4)记
就是记录听课时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主要内容。一是记听课的日期、节次、班级、学科、执教者、课题、课型;二是记教学的主要过程,包括主要的板书要点;三是记本节课在教学思想、德育渗透、教学内容处理、教学方法改革等方面值得思考的要点;四是记学生在课上的活动情况;五是记对这堂课的简要分析。听课记录要详略得当,要以听为主,要把注意力集中到听和思考上,不能把精力集中到记录上,变成书记员、录音机。
记录要有重点,要详略得当,教学过程可作简明扼要的记录,讲课中符合教学规律的好的做法或存在不足的问题可作较详细记载,并加批注。听课记录本可按上述四点内容设计成专用本子。一段时间后,听课笔记要进行整理分析,总结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来。
四、听课后及时与教师交换意见
就是听课后和授课老师谈、和学生交谈,交换意见。可先请上课老师谈这课的教学设计与感受,请学生谈对这节课的感受;然后再由听课老师谈自己对这节课总的看法,谈这节课的特色,谈听这节课所受到的启迪与所学到的经验,谈这节课的不足之处,谈自己的思考与建议,交换意见时应抓住重点,多谈优点和经验。做到明确的问题不含糊,吃不住的问题不急于下结论,学术上的问题不武断,有创新的要肯定与鼓励,存在的问题不回避,但要注意可接受性,切忌信口开河,切忌滔滔不绝,夸夸其谈。
总之,看似平平常常的听课,要听有所获,想提高效率,还是有一定的讲究。必须本着向别人学习的态度,进入课堂后要高度集中注意力,做到认真听、仔细看、重点记、多思考,不要漫不经心,不要东张西望,不要思想开小差,不要干扰学生学习,不要干扰老师上课。希望老师们都能够在听课的过程中与同行、与学生共同成长,博取众家之长,然后形成自我教学风格,逐步成长为“名师”、“名家”。
第三篇:生本教育汇报材料
践行生本教育,唱响生命之歌
—记木头凳总校生本教育的发展历程
木头凳总校业务校长左玉利
尊敬的市县教育局各位领导:
你们好!我们镇现有在校生3416名,23个教学点,三所寄宿制完全小学,一所寄宿制初级中学,教职工237人。我们从2009年3月开始进行生本理念下的教学改革,现将我们的简要历程和感悟汇报给大家。
一、审视当前教育,寻找生命先进文化
站在教育前沿看教育,我们发现这样一些现象:农村中小学学生大面积厌学,厌学现象随年级增高越来越严重,已成群体形势发展,并有一大批学生滑向“差生”行列,这个群体不仅在于没能掌握应有的基础知识,而且还在于学习欲望的丧失、自信心的不足、人格的萎缩,学习已成为生命的负担。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样的教育现状?是教育行为严重偏离教育方针、以教师为中心的选拔教育、重知识的传授、轻人的发展的价值取向、违背生命生长的自然规律等等。追其根源,我们的教育没有真正做到以生为本,这已经成为了制约当前教育发展的瓶颈。
天空的乌云多了,晴空就少了;碗里的米多了,汤就少了;教师教的多了,学生学的就少了。我们的教育生命之路究竟在何方?这是每一个教育者值得深思的问题。
二、践行生本教育,探索生命发展之路
2009年2月份我们开始接触生本教育,其先进理念深深的吸引了我们,就像沙漠行者看到绿洲、干枯禾苗遇到雨水一样。我校同年3月开始局部实验,2010年3月全面推行,开始了艰难的生命改革历程。
1、完善制度,强化管理措施
几年来,我们先后制定和完善了《木头凳总校实施生本教育的若干规定》、《生本教师常规工作指导意见》、《语数外教学指导意见》、《生本理念下课型构建指导意见》、《学习小组规范意见》、《教师教学量化考核制度》、《生本教育备课上课制度》等。通过完善制度,规范了教师的教学行为。
2、转变观念,引领课程改革
教育思想决定教育行为。一种科学先进的教育思想对于学校的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更深入一点来说,它对人的生命发展起到的是决定性的作用。因此转变思想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前提。
学校通过四种方式、三个工程落实观念的转变。四种方式即自主学习、集中培训、撰写心得、网络交流;三个工程即读书工程、生本论坛工程、高效课堂工程。学习内容以《教育走向生本》《教育激扬生命》《谛听生命的春天》《教育心理学》《陶行知文集》为主。几年来总校全员培训8次,全员参与的生本教育论坛活动6次,每月一次生本教育专题交 1
流活动确保改革的落实。通过这些做法彻底实现了不为教师好教而设计,必须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思想,从而改变了教学行为。
3、教研引路,创建高效课堂
开展“五课活动”,即汇报课、达标课、观摩课、公开课、示范课。以课引课,以课促课,探索生本教育的高效课堂。
开展教材分析、集体备课、课例研究、集体反思、案例分析、主题研修六大教研活动。通过集体智慧,反思实践,提升全体教师的专业素质,提高学生课堂的主体地位。
通过实践,我们先后探索出了感受、新授、练习、评研、整理课五种课型的教学模式,这为我校生本教育的深入发展奠定了基础。
几年来,总校组织的研讨活动63次,学习交流活动24次,校级培训、研讨交流活动52次,骨干教师示范引领研究活动46次。为了解决校校之间生本研究不均衡的问题,先后四次组织了“送课到校”“送课到班”活动,送课教师48人。系列活动的开展提高了教师对生本理念的认识,强化了生本教育思想在课堂中的应用。
生本教育实践在扎实的推进过程中,引起多方面关注,我校先后接待了外乡镇学习10次,500余人。教育局领导、教研室成员、教师进修学校、滋根基金会、北京师范大学等专家学者对生本实验做出方向性指引,且给予了高度评价和赞赏。
4、科研引领,破解实践难题
以实践中遇到的教育教学问题为依拖,确定课题。几年来我们围绕生本教育出现的问题确立了各级各类课题26个,进行实践研究,解决了我们实践中遇到的困惑。真正实现了教师人人有课题、人人有创新、人人有提高的科研氛围;实现了学生人人有事做、人人有发挥、人人有发展的学习氛围。
5、开发资源,加快实践进程
充分利用图书、网络、学生、教师、社会等资源,加快实践进程。尤其是学生资源,生本教育的“资源论”明确指出:学生是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资源。既有的经验、智慧、知识和学习的内在积极性都可为教师的教学所用,是动力之源、能量之库,依托学生资源能够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坚定改革信念,深刻感悟生命变化
生命文化的营造、生本教育的创新、系统的理论学习武装了教师头脑,积极地实践转变了教师的思想观念,教师的综合素质实现了质的提升。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根本性的转换:由台前到幕后,不现自我,在“无为”中求得“无所不为”。改革实践不仅促进了教师专业成长,更可喜的是学生发生了巨大变化。
1、学生拥有了课堂,成为学习的主人
我们努力构建“以生为本的高效课堂”,落实“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探究性学习成为常态;“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多向互动、动态生成”成为课堂的基本特点。小组是学生快乐学习的纽带,课堂是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学生不再是沉默羞怯的农村娃,而是勤于思考、敢于质疑、大胆交流的当代生。真正实现了“我的地盘我做主”。
2、学生拥有了舞台,成为学校的主人
在生本教育理念基础上,把学生变成了一种教育资源,参与到学校的管理中来,实现自主管理。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由他律变为自律。在管理过程中提升自我,形成健全人格,从而获得了“存在感”、“尊重感”、“成就感”和“自信心”。
四、反思生本实践,提升生命发展质量
1、先进思想理念的转换吸收是一个艰难的过程,素质好的教师转型吸收快,素质低的教师较慢,我们仍然要强化生本教育理论的学习。
2、生本教育方法、措施、策略的有效落实还不够。
3、课堂预设的多,生成的少。
4、前臵作业设计的“开放性”把握上问题突出。
5、小组合作学习评价体系还不够完善。
五、感悟生本教育,激扬生命发展潜能
1、以生为本首先是一种教育思想
几年的生本实践我们发现,转变思想是走向生本教育最关键的环节。不转变教学思想,就谈不上“以生为本”的教学。
2、以生为本其次是一种教学方法
前臵学习是基础。先做后学先学后教反映了儿童的整体意义认识规律,只有学生提前预习,才能带着问题进入学习状态。教师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才能够做到以学定教。
小组学习是核心。小组是最重要的学习组织形式,它上连班级,下连个体,学生的个体学习,可以通过小组的活动得到体现、过滤、优化以及调节。个体、小组和班级,形成了变化无穷的学习链条。因此教师要科学合理的建设小组,并教会学生如何在小组中学会学习。
交流汇报是保证。通过小组交流,把小组问题班级化,这就从合作探究上升到了对抗质疑,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
其实教育可以这样简简单单来做,但学生能够学得无限丰富和精彩?
木头凳总校经过2年多的实践教学,有辛苦、有惊喜、有变化、有收获、有进步、有提高,但是仍然存在着很多的不足,望各位领导和专家提出宝贵意见,使我校的生命之树再发新芽。
谢谢大家!
第四篇:生本教育学习汇报材料
生本教育学习心得体会
苏增莹
白河镇李营小学
生本教育学习心得体会
2016年7月11日至2016年7月18日,我很荣幸参加了广州全国生本教育备课班的培训学习,受益匪浅,收获满满。
郭思乐教授说:做生本,讲标准,出素养,提质量。我深深的体会到了生本教育的力量。
一、让学生充分发言表达。以前,我们也试着进行教学改革,让学生当小老师,让学生管理,只是表面功夫,不是很彻底,不很深入。做一个懒老师还不够格,懒人有懒福,还是不很顺手,没有把学生完全调动起来,只是把班级三分之一的好学生培养起来了,还有三分之二的学生处于沉睡阶段,对这些学生的能力不太信任,仔细回想起来,每个学生都跃跃欲试举手的样子,我相信了每个学生都是辩论的高手,一定要给每个学生机会让他们发言,表达。
二.让出语文分析的空间。要想让出语文分析的空间,就要培养素养,素养在活动中形成,使语文课堂变成学生活动的课堂,彻底做生本。我们以前的课堂上讲语文分段、大意、句子意思、人物特点等,把一篇课文分得支离破碎,确实是这样,没有整体的学习课文,生本的课堂不提倡教师的一点一点的分析。例如小认识环节,可以让学生整体的从一篇课文入手,通过自学、小组合作,班级汇报,寻找自己最喜欢的句子或者段落,说出为什么,并由此想到了什么文章或者什么人或事,提倡大阅读,小认识。这样学生在课堂上
必须充分讨论汇报,把课堂变成自己的主战场,让一篇课文在自己的手中变成激扬生命的动力,充分展示每个学生的个性,发挥她们最大的能力。老师必须彻底站在主导的位置上紧握指挥棒,以免学生偏离方向,要及时点评补充把学生拉回到统一的主战场。这样,我们一点一滴的进行培养,要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天性和学习的本能,在学习中学生都会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学生语文素养会逐步加强。
三.把管理还给学生。相信学生,依靠学生,创造条件,让学生自主发展,无为而无不为的班级管理模式我们总是不适应,从班干部到小组长,每一个人都要给他充分的表现自我的机会,给他们以信任,给他们以任务,让每组的学生都有事情做,把班级的大事小情都教给学生,相信学生都是策划的高手,老师不要事事亲为,这样才能锻炼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比如说让学生去布置作业,去检查作业,让学生改作业,让学生评讲作业,让学生辅导差生,让学生参与开家长会,让学生主持上课等等老师都可以放手让学生做,老师站在监督和纠正的位置上,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补充,这样学生学习才有动力,才有兴趣。
四.进行课程再造。通过学习内容金字塔的分析表明知道学习中讨论占50%,实践占75%,教授他人占90%。也就是说让学生动起来是学习兴趣和知识获得最好的途径。特别是语文教学思考后的阅读实践才有效,这样一来课堂教学再
造就成为了必然。首先要让学生对本单元知识进行两周左右的自学探究,然后再展示探究的思维过程,讨论有难度的,有发散思维的问题,精彩之处学生会发自内心的主动鼓掌,引起其他同学的思维,引导学生自己去总结。做到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不教而教。这其中最重要的环节是预习,从语文分析到语文实践,思考至关重要。经过思考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五.让学生海量阅读。生本教育本身首先就是让学生阅读,简简单单做教育。广泛的阅读和积累是语文教学之根本,生本课堂就是大阅读,大积累,大交际,大写作,大展示。从一年级开始就开始推进阅读,每一单元老师就要给学生推荐必读书目和选读书目,让学生通过各种途径阅读。我们往往在教学中把这个部分省略掉了,学生也懒惰,读书成了空架子,让学生搜集个什么问题名言警句,古诗,所能找到的书籍有限,脑子中的知识也匮乏,无从下手,所知甚少。更不用说上课展示了,只有老师讲的天花乱坠,学生学得也昏昏欲睡。学生就是觉得无趣,这种灌输式的教学激发不了学生内心的本能,挖掘不出孩子内心的潜力。孩子都是一个个有生命的个体,不是机器,老师和学生是老农和小苗的关系,老师爱护学生,就像呵护小苗一样去关心帮助他们成长。让一个个生命动起来,鲜活起来,激扬生命的本能,从读书中寻找灵感和思想的火花,这样才能学以有成。
六.设置课前小研究。课前小研究不同于我们的预习,我们以前的预习大多是针对第一节课的内容,读读课文,找找不认识得生字,分分段,想想大意,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等。而我们现在的生本课堂的前置小研究是针对第二节课而设计的。它分为大感受,小认识,大阅读,三个部分。每一部分都是和本单元的主题密切相关的。例如《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我们大感受环节设计了收集一下关于西沙群岛的资料或图片,新闻消息等。小认识环节,从课文中你知道了什么?你喜欢哪一段或哪一句,为什么?联系课文、自己的生活积累、阅历谈谈一谈。大阅读环节,找一找有关祖国的自然风光的谚语,诗歌,也可写一首赞美自然风光的小诗。也就是说课前小研究不一定要多,但一定要精,不超过三个问题,也不一定要写出来,但老师一定要勤思考,每节课要腾出时间研究并布置,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寻找语文的根。
七.评研的形式丰富多样化。一节课上孩子通过大量的阅读之后,对学习知识的掌握要通过评研的方式检查学习的效果。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要一心一意奔识字。可以多种形式读课文识字,同桌讨论识字,相互交流识字,游戏识字,绘本阅读识字等。识字的方法多种多样,我们可以进行识字的小研究。中高年级可以进行三字词语,四字词语,叠词语的小研究。修辞的小研究,说明方法的小研究,以表格的形式综合出现,让学生有一个全面的认知。
八.备课的形式万变不离其宗。课堂流程一般是前置小研究,质疑交流,小组合作,展示总结。生本的课堂备课形式大体上是先备教学目标,要与课堂环节密切相连,过程与方法是在自读自悟,小组合作,教师指导下理解课文内容,进行简要的概括;通过自读朗读等形式,读中思,读中悟,学习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的方法;提高学习迁移的能力,能够通过一篇文章的学习带动其他相关的书籍的阅读并能将自己的经历带入到课堂学习与交流之中。教学重难点在课堂上都会得到体现和深入。最重要的教学环节与互动设计:环节一,大感受,课前三分钟的搜集与背诵;环节二,交流大意;环节三,小认识,以读引说,品读课文,活动形式是小组交流、全班汇报、相互评价、补充,说说你对哪个地方最感兴趣,由此还想到什么?可以是自己的经历,相关故事,名言,诗歌,谚语,歌曲等;环节四,以读引读,拓展阅读,你还知道有哪些令你感动的故事?环节五,以读引写,针对每篇文章的主题,你还有什么话想说,用美的文字表达出来吧!可以是一段话,也可以是一首小诗。但是具体到每篇课文,每个步骤的内容是不同的,学生的搜集,学生的阅读的书籍,学生的发言,学生的总结,学生的写作的点是不一样的。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人人有点,人人有思,人人有文。
总之,语文教学推进阅读势在必行。让孩子读书上课,把书籍整理推给学生,老师自己也要和学生一起阅读。学校要定期添置一些书籍,还可以发动学生和家长自己购买书籍,或者进行读书漂流,循环利用书籍,创造条件让孩子去读书,不能流于形式。每次课后都要反思,不要把自己的观点硬塞给学生。设计环节一定要简单,低年级的孩子要扶一扶,要让孩子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三观端正。
教师要颠覆自己的思想,放下自尊,不要讲太多,放低自己,把孩子抬高,给平台,给孩子展示,有智慧,鼓励赞赏学生,让家长支持生本教育。花心机,教无定法,根据学生特点,发展的眼光看孩子的未来,学会静待花开,在摸索中前行。
第五篇:“生本教育”学习汇报材料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现在我向大家汇报一下9月4日在xx一中参加“生本教育”培训学习的心得体会。说起“生本教育”,好象我们感到不是很熟悉,好象“生本教育”是新生事物。其实生本教育的理念很早就有了,从孔子的因材施教,到魏书生老师的民主与科学的教育思想,以及我们现在实行的“五步导学法”都贯穿了“生本教育”的理念。
那天的学习流程是这样的:上午先是听了两节课,课题分别是二次根式的加减和有理数的减法,然后是教研员评课。下午是请来的专家评课,然后讲他们的实验过程。这两名专家实际上是两个实行“生本教育”学校的具体实施者。
听他们的介绍,很多地方和我们的五步导学法是相通的。这几年我们先后学习过不同模式的教学改革,我觉得不论是哪种改革,万变不离其宗,那就是“以人为本,激扬生命”。面对不能模式的教学改革,我们应该怎么办?陈大伟教授的话对我的启发很大。他说思想可以当名词,也可以当动词,学习别人的思想,更重要的是引发自己思考的源头,促进自己思想,不要仅仅成为为专家鼓掌的角色。我觉得面对不同模式的教学改革,我们要守住自己,把他们好的做法融入到我们的教学改革中。现在我就把通过这次学习收获的对导学案的重新认识向大家汇报一下。
一、学习目标的确定。受新课标的教学目标有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影响,在导学案学习目标的设置时,总觉得太简单了有忽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嫌疑,而太全了学生则很难知道自己是否达标,现在我明确了导学案上的学习目标是针对学生说的,而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目标属于教学目标,是老师心中有的,没有必要写在导学案上。学习目标宜明确、简洁,具有可操作性,让学生能看出自己是否达标。要防止学习目标“高大全”,甚至是“假大空”,目标“远大”、空洞,形同虚设。例如,一堂课的目标中含有: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科学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创新的个性品质;体验数学的魅力,激发爱国主义热情;等等。这些都不是一节课就能达到的。
二、前置自学。前置自学问题是比较难设计的。我觉得不能把课本的内容放在导学案上。应该设置那种能有效指导学生自学的问题。专家评课时说前置自学的题目要做到“根本、简单、开放。”究竟如何设置,我觉得应该根据具体内容精心设计,这也是我下一步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三、展示交流。我觉得这个环节,自己应该特别注意,因为展示时出现两种现象:一是学生展示时语言不规范,二是学生展示时自顾自展示,形不成互动。听课时人家的学生展示时语言就非常规范。比如:我的思路是什么,我给某某同学补充一下。还有不明白的地方吗?甚至指名让学生回答问题。这在我的课堂上做不到,我下一步要培养学生这种良好的习惯。在县集体备课时有位老师提到抢答的问题,他说抢答时站起很多同学,觉得难处理,我觉得既然难处理就不要让课堂出现这种局面,少给学生抢答的机会,只有那种思维含量比较高的才给予学生抢答的机会。我不知道这样做是否正确,在那次专家介绍他们的做法时我找到了答案,他说在展示时要做到有序展示,活而不乱。那天听的两节课都没有抢答。
四、合作探究。合作探究的题目要有探究的价值,我觉得应该设置那种思维含量高的,但是并不一定非要是很难的题目,可以是学生易错题或者一题多解的题目。是比较典型的题目,能培养学生多种思维能力的题目。
五、达标拓展。我觉得在设置这个环节时要注意三点:
1、要考虑不同层次的学生,要让所有的学生都有会的题目;
2、必须让学生明确做对哪些题目就算达标,让学生通过一节课的学习能知道自己到底达标了没有。
3、这一环节可以设置让学生自编题目。由每个同学出题后,让他的同学做题。这样会更让学生有成功感。同时也能锻炼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那天听的两节课都有编题这个环节。顺便说一下,检测是否达标并不是只通过这一个环节,而是贯穿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随时回扣目标。
以上是我通过学习,形成的对五步导学法的重新认识。不当之处,敬请各位领导、老师批评指正。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