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名学者及其名著

时间:2019-05-13 08:41:2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教育学名学者及其名著》,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教育学名学者及其名著》。

第一篇:教育学名学者及其名著

一章

应用教育学理论分析教育现象】

孔子--《论语》

《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苏格拉底 希腊公元前469-前399习惯问答法,三步1.苏格拉底式讽刺2.定义3.助产术 柏拉图(公元前427-前322)是苏格拉底的学生,代表作《理想国》人分三等,1.是靠智慧的哲学家2.是靠勇气保卫国家的军人 3.是靠情绪驱动的劳动者。

亚里斯多德是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认为追求理性就是追求美德是教育的最高的目的。认为教育是国家的,代表作是《政治学》

文艺复兴后,意大利的维多里诺,尼德兰的伊拉斯谟 法国的F.拉伯雷和蒙田大兴学校,重视教育。

教育学科的建立

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萌芽于夸美纽斯(1592-1670)的《大教学论》1632,他是受人文主义精神的捷克的教育家,强调教育的自然性,即人也是自然的一部分,人都有相同的自然性,都应该受到相同的教育,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发展的原则,要把进行广泛的自然知识传授给普通人的泛智教育,而不是宗教教育。

启蒙时期的思想家

1.法国的卢梭1712-1778 代表作《爱弥儿》

2.2.德国哲学家康德1724-1804,最早把教育学开为课程,在大学里讲授,强调教育的任务

根本在于充分发展人的自然禀赋。1776在德国柯尼斯堡

3.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1746-1827,教育的个人本性论-教育的目的在于按照自然法则全

面的、和谐的发展儿童的一切天赋力量。教育是有机的,做到智育、德育、体育的一体化,使头、心和手都得到发展,教育者的首要职责就是塑造完整的、富有个人特征的人。近代

1.英国哲学家洛克1632-1704 “白板说”

规范教育学的建立

德国赫尔巴特1776-1841的《普通教育学》1806为标准,美国的杜威1859-1952的《民本主义与教育》1916是20世纪初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和作品。

《大教学论》是教育学的形成规范学科的开始。

洛克的教育漫话1693 卢梭的爱弥儿1762

对后世影响最大最明确地构建教育学体系是赫尔巴特。他强调系统知识的传授,强调课堂教学的作用,强调教材的重要性,强调教师的中心地位,形成了传统的教育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特点。是传统教育学的代表

儿童中心的是杜威。他主张教育为当下的生活服务主张教育即是生活,教育也是生长。他强调教法与教材的统一。强调目的与活动的统一,主张在做中学,在问题中学习。提出引导学生发现真理的方法包含两个因素1是智慧,2是探究。强调儿童是教育中的中心地位,主张教师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围绕学生的需要和活动组织教学。对20时间的教育和教育学有

深远影响。

当代教育学的发展

1.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在全世界的传播,是近世纪人类思想史上最重要的事情。

2. 1939年苏联教育理论家凯洛夫明确提出了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编写《教育学》的目标,凯洛夫教育学在国家行政领导与学校的关系上,忽视了学校的自主性,在学校与教师的关系上,忽视了教师的自主性,在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上,忽视了学生的自主性,过于强调了课程、教学大纲、教材的统一性、严肃性,忽视了他们的灵活性和不断变革的必要性。

3. 社会的发展,文化的交流,是的教育学越来越呈现出多元化的格局。

二章

运用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分析未来中国教育发展的趋势】

教育本身是社会大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受社会其他因素的制约,所以教育有

1.政治功能

2.经济功能

3.文化功能

4.科学技术发展功能

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

一.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的权利1986你公布的义务教育法,义务教育后阶段的教

育是否实行双轨制

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目的4.教育相对独立与政治经济制度

二.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

1.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人才

2.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制度的舆论力量

3.教育可以促进民主

从历史上看,教育与政治关系的演讲,实质上也就是政治民主化与教育民主化演进和发展的过程。

教育与生产力

一.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性作用。

1.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有两个方面 一个是物质资料生产能为教育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另一个是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再生产对劳动力的需求程度。

2.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的结构变化,教育结构通常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在内的各种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校组合和比例构成。

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以及在这个基础上形成的社会经济结构,制约着教育结构。

3.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19世纪中叶,英国教育思想家斯宾塞提

出了较为系统的课程理论。

4.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教育归根结底要受生产力发展水平和政治经济制度的职业。

二.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教育培养人的劳动能力,使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教育可以提高劳动力的质量和素质,教育可以改变劳动力的形态

2.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教育的主要职能是是传递人类已有的科学知识,但它也担负证

发展科学,产生新的科学知识的任务。

3.人力资本论-该理论认为,人类资本是现代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甚至是首要因素,人类资本理论把这些因素归结于知识的进步、技术的改进和劳动力质量的提高。1960年12月,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在美国经济学第73届年会所做的“人力资本投资”的演讲,被称为人力资本理论创立的 “宪章”。核心概念是人力资本。通过计算,美国1957比1929增加的教育资本总额舒尔茨推算出教育水平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是33%。

教育与科学技术

 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1. 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表现为两个方面 一个是动力作用,一个是为教育的发展指明

方向作用

2. 科学技术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

3. 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

4. 科学技术可以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

 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

1.科学知识的再生产有多种途径,学校教育是科知识再生产的最主要的途径。

2.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

3.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

4.教育是具有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

 信息技术与教育

1.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知识的观念

2.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观念

3.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

1)信息技术的智能化

2)信息技术实现了人机互动模式

3)信息技术将促进师生关系的民主化

传统的学校教育是金字塔形的等级制度教育,网络教育却是平等的开放式教育。

教育与文化

一教育与文化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1.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

2.教育与文化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教育与文化既有相互依存、相互制

约的一面,又有在相互依存、相互制约过程中变化与发展的一面。

二 学校文化

1.学校文化界说

1)学校文化不仅包括学校全体成员共同遵循的一些观念和行为,而且也包括

部分成员共同遵循的观念和行为

2)学校文化既可能会给学校预定教育目的达成带了积极意义,也有可能阻碍

教育目的的达成。

3)学校文化的核心是学校各群体所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其中最具决

定作用的是思想观念特别是价值观念。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

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2.学校文化的特性

1)学校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 具有组织性

2)学校文化是一个整合性较强的文化 具有整合性

3)学校文化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 具有传递性----学校本身就是文化传统的产物,它又是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的,是经过历史的沉积、选择、凝

聚、发展而成的,它负载着深厚的文化,在某方面是文化精神、要求的集

中体现。

4)校园文化---学校文化的缩影

校园文化是人们为了保证学校中教育活动顺利进行而创立和形成的一种

特有的文化形态,按层次不同可分为学校物质文化、学校组织和制度文化、学校精神文化以及学校领导者亚文化、教师亚文化、学生亚文化、学校职

工亚文化和活动亚文化等。

A.校园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空间物态形式,是学校精神文化的物质载

体 有两种表达方式,一个是学校环境文化(硬件)包括学校的总体

结构和布局、校园绿化和美化、具教育含义的教育和教学场所以及校

园卫士环境卫士等;二是设施文化,包括教学仪器、图书、实验设施、办公设备和后勤保障设施等。

B.学校的组织和制度文化有三种表达方式。一个是保证学校正常运作的组织形态,不同层次、不同性质的学校有不同的组织形态和体系,二

是规章制度,三是角色规范。

C.学校的精神或观念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中心 分为四种基本成分,一是

认知成分 二是情感成分 三是价值成分 四是理想成分,D.校风是学习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是经过长期

实践形成的三 学生文化

1.学生文化的成因

1)学生个人的身心特征

2)同伴群体的影响

3)师生的交互作用

4)家庭社会经济地位

5)社区的影响

2.学生文化的特征

1)学生文化具有过渡性

2)学生文化具有非正式性

3)学生文化具有多样性

4)学生文化具有互补性

三章 教育与个人的发展

一节 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一、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

1.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

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向变化的过程。这个是人的各方面的潜在力量不断转化为现实个性的过程。

2.人的身心发展的特殊性

1)人的身心发展是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实现的2)人的身心发展具有能动性

二、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

1.内发论

1)孟子是中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性善论

2)奥地利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他是推动

人发展的潜在的、无意识的、最根本的动因。

3)美国当代社会学家威尔逊把基因复制看做是决定人的一切行为的本质力量,4)美国心理学家格赛尔强调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的决定作用。

2.外铄论

1)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

校的教育等。

2)古代恶性论的代表人就是荀子

3)英国哲学家洛克的白板说是一个典型的代表

4)外铄论的另一个代表是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

3.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如先天遗传的素质、机体

成熟的机制)与外部环境(外部的刺激的强度、社会发展的水平、个体的文化背景)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三、个体身心发展的的一般规律

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2.3.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4.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5.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6.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教育心理学

一章 教育心理学概述

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尔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个是西方第一以教育心理学著作,世界上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著名的书是1977你卡普切列夫出版的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的成熟时期是二十世界六十到七十年代

心理学的创始人是冯特

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心理学属于自然科学和社会学科双重性质的科学。

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诞生于1879年】

心理学研是研究人的行为与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苏联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的人是乌中斯基

教育心理学研究中所采用的的手段和方法应能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这属于遵循性原则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景中教与学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1924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出版,他的作者是廖世承。

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学习过程。

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的标志是1903年心理学家桑代尔出版的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是介于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之间的交叉学科

廖世承是我国教育学的创始人,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

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

教育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

教育心理学研究通常采用的方法有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个案法、行动研究法等 教育内容一般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

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 解释 预测 控制的作用

二章

第二篇:教育学名学者及其名著

一章 应用教育学理论分析教育现象】 孔子--《论语》 《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苏格拉底 希腊公元前 469-前 399习惯问答法,三步 1.苏格拉底式讽刺 2.定义 3.助产术 柏拉图(公元前 427-前 322)是苏格拉底的学生,代表作《理想国》人分三等,1.是靠智慧 的哲学家 2.是靠勇气保卫国家的军人 3.是靠情绪驱动的劳动者。亚里斯多德是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认为追求理性就是追求美德是教育的最高的目的。认为教育是国家的,代表作是《政治学》 文艺复兴后,意大利的维多里诺,尼德兰的伊拉斯谟 法国的 F.拉伯雷和蒙田大兴学校,重 视教育。教育学科的建立 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萌芽于夸美纽斯(1592-1670)的《大教学论》1632,他是受人 文主义精神的捷克的教育家,强调教育的自然性,即人也是自然的一部分,人都有相同的自 然性,都应该受到相同的教育,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发展的原则,要把进行广泛的自然知识 传授给普通人的泛智教育,而不是宗教教育。启蒙时期的思想家 1.法国的卢梭 1712-1778 代表作《爱弥儿》 2.2.德国哲学家康德 1724-1804,最早把教育学开为课程,在大学里讲授,强调教育的任务 根本在于充分发展人的自然禀赋。1776 在德国柯尼斯堡 3.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 1746-1827,教育的个人本性论-教育的目的在于按照自然法则全 面的、和谐的发展儿童的一切天赋力量。教育是有机的,做到智育、德育、体育的一体 化,使头、心和手都得到发展,教育者的首要职责就是塑造完整的、富有个人特征的人。近代 1.英国哲学家洛克 1632-1704 “白板说” 规范教育学的建立 德国赫尔巴特 1776-1841 的《普通教育学》1806 为标准,美国的杜威 1859-1952 的《民本主 义与教育》1916 是 20 世纪初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和作品。《大教学论》是教育学的形成规范学科的开始。洛克的教育漫话 1693 卢梭的爱弥儿 1762 对后世影响最大最明确地构建教育学体系是赫尔巴特。他强调系统知识的传授,强调课堂教 学的作用,强调教材的重要性,强调教师的中心地位,形成了传统的教育教师中心、教材中 心、课堂中心的特点。是传统教育学的代表 儿童中心的是杜威。他主张教育为当下的生活服务主张教育即是生活,教育也是生长。他强 调教法与教材的统一。强调目的与活动的统一,主张在做中学,在问题中学习。提出引导学 生发现真理的方法包含两个因素 1 是智慧,2 是探究。强调儿童是教育中的中心地位,主张 教师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围绕学生的需要和活动组织教学。对 20 时间的教育和教育学有深远影响。1.夸美纽斯、赫尔巴特、杜威、杨贤江对教育学理论发展所作出的贡献(最主要的代表 作)【22】 夸美纽斯:是捷克教育家,被称为“教育学之父”。代表作是《大教学论》,是世界上第 一部以教育为专门研究对象的著作。赫尔巴特:德国哲学家、教育家。代表作是《普通教育学》,在教育史上被誉为具有学科 形态的教育学,至此,教育学作为相对独立的学科地位被确定。他说: “教育学作为一种科学,是以实践学和心理学为基础的,前者说明教育的目的,后者说明教育的途径、手段与障碍”。杜威:美国教育家。代表作是《民主主义与教育》,他提出了“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经验的改造”“从做中学”的观点。、、、【24】 杨贤江:中国,代表作是《新教育大纲》,它是我国第一本试图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论述 教育的著作。

【25】 2.教师中心论的代表人物是:赫尔巴特(德)【181】 学生中心论的代表人物是:杜威(美)3.现代教育学以杜威为代表,代表作是《大教学论》 ;传统教育学以赫尔巴特为代表,代表作是 1806 年出版的《普通教育学》 4.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是: 《学记》 西方最早的教育专著是: 《大教学论》 5.教育的基本职能是:培养人才 6.我国奴隶社会、封建社会教育的内容【17】 我国奴隶社会,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是:礼、乐、射、御、书、数,合称“六艺” ; 我国封建社会的主要教育内容是:四书、五经 四书: 《论语》《孟子》《中庸》《大学》、、、五经: 《诗经》《书经》《礼经》《易经》《春秋》、、、、“六 7.我国古代学校发展的基本概念(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具有大学性质的主要学校、学二馆”【18】)“六学二馆” :崇文馆、弘文馆,专收皇亲国戚和宰相大臣的子弟入学;

国子学,收文武三品以上官员的子孙入学; 太学,收文武五品以上官员的子孙入学; 四门学,收文武七品以上官员的子孙入学; 书学、算学、律学,收文武八品及八品以下和通书、算、律的庶族地主的子弟。8.我国古代教育的特点 我国古代社会的教育具有:产生了专门的教育机构和执教人员、鲜明的阶级性和严格 的等级性、教育与生产的分离与对立、教育方法崇尚书本、呆读死记、官学和私学并行的教 育体制特点。9.“百年大计,教育为先”是在党的十二大提出来的;英国学者斯腾豪斯第一次正式提 出了“教师成为研究者”的考号;1996 年,全国第五次师范教育工作会议提出了“科教兴国,教育为本;真性教育,师资先行”的考号。10.社会生产力、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主要作用: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主要是由(社 会生产力)所决定,而教育的性质主要是由(政治经济制度)决定。【61】

11.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变化起:加速或延缓作用 12.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原因)或是:为什么说教育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1)教育以文化影响为主的环境,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2)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深刻;(3)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设施设备具有专门性;

(4)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选择性和针对性;(5)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基础性。13.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46】

当代教育学的发展 1.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在全世界的传播,是近世纪人类思想史上最重要的事情。2. 1939 年苏联教育理论家凯洛夫明确提出了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编写 《教育学》 的 目标,凯洛夫教育学在国家行政领导与学校的关系上,忽视了学校的自主性,在学 校与教师的关系上,忽视了教师的自主性,在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上,忽视了学生的 自主性,过于强调了课程、教学大纲、教材的统一性、严肃性,忽视了他们的灵活 性和不断变革的必要性。3. 社会的发展,文化的交流,是的教育学越来越呈现出多元化的格局。二章 运用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分析未来中国教育发展的趋势】 教育本身是社会大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受社会其他因素的制约,所以教育有 1.政治功能 2.经济功能 3.文化功能 4.科学技术发展功能 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 一.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的权利 1986 你公布的义务教育法,义务教育后阶段的教 育是否实行双轨制 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目的 4.教育相对独立与政治经济制度 二.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 1.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人才 2.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制度的舆论力量 3.教育可以促进民主 从历史上看,教育与政治关系的演讲,实质上也就是政治民主化与教育民主化演进和发 展的过程。教育与生产力 一.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性作用。1.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有两个方面 一个是物质资料生产能为教育的 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另一个是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再生产对劳动力的需求程度。2.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的结构变化,教育结构通常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在内的各种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校组合和比例构成。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以及在这个基础上形成的社会经济结构,制约着教育结构。3.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19 世纪中叶,英国教育思想家斯宾塞提 出了较为系统的课程理论。4.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教育归根结底要受生产力发展水平和政治经济制度的职业。二.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教育培养人的劳动能力,使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教育可以提高劳动力的质量和素质,教育可以改变劳动力的形态 2.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教育的主要职能是是传递人类已有的科学知识,但它也担负证 发展科学,产生新的科学知识的任务。3.人力资本论-该理论认为,人类资本是现代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甚至是首要因素,人类资本理论把这些因素归结于知识的进步、技术的改进和劳动力质量的提高。1960 年 12 月,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在美国经济学第 73 届年会所做的 “人力资本投 资”的演讲,被称为人力资本理

论创立的 “宪章”。核心概念是人力资本。通过 计算,美国 1957 比 1929 增加的教育资本总额舒尔茨推算出教育水平对国民经济增 长的贡献是 33%。教育与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1. 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表现为两个方面 一个是动力作用,一个是为教育的发展指明 方向作用 2. 科学技术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 3. 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 4. 科学技术可以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 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 1.科学知识的再生产有多种途径,学校教育是科知识再生产的最主要的途径。

2.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 3.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 4.教育是具有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 信息技术与教育 1.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知识的观念 2.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观念 3.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 1)信息技术的智能化 2)信息技术实现了人机互动模式 3)信息技术将促进师生关系的民主化 传统的学校教育是金字塔形的等级制度教育,网络教育却是平等的开放式教育。教育与文化 一教育与文化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1.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2.教育与文化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教育与文化既有相互依存、相互制 约的一面,又有在相互依存、相互制约过程中变化与发展的一面。二 学校文化 1.学校文化界说 1)学校文化不仅包括学校全体成员共同遵循的一些观念和行为,而且也包括 部分成员共同遵循的观念和行为 2)学校文化既可能会给学校预定教育目的达成带了积极意义,也有可能阻碍 教育目的的达成。

学校文化的核心是学校各群体所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其中最具决 定作用的是思想观念特别是价值观念。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 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2.学校文化的特性 1)学校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 具有组织性 2)学校文化是一个整合性较强的文化 具有整合性 3)学校文化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 具有传递性学校本身就是文化传统 的产物,它又是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的,是经过历史的沉积、选择、凝 聚、发展而成的,它负载着深厚的文化,在某方面是文化精神、要求的集 中体现。

4)校园文化学校文化的缩影 校园文化是人们为了保证学校中教育活动顺利进行而创立和形成的一种 特有的文化形态,按层次不同可分为学校物质文化、学校组织和制度文化、学校精神文化以及学校领导者亚文化、教师亚文化、学生亚文化、学校职 工亚文化和活动亚文化等。A.校园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空间物态形式,是学校精神文化的物质载 体 有两种表达方式,一个是学校环境文化(硬件)包括学校的总体 结构和布局、校园绿化和美化、具教育含义的教育和教学场所以及校 园卫士环境卫士等; 二是设施文化,包括教学仪器、图书、实验设施、办公设备和后勤保障设施等。B.学校的组织和制度文化有三种表达方式。一个是保证学校正常运作的 组织形态,不同层次、不同性质的学校有不同的组织形态和体系,二 是规章制度,三是角色规范。C.学校的精神或观念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中心 分为四种基本成分,一是 认知成分 二是情感成分 三是价值成分 四是理想成分,D.校风是学习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是经过长期 实践形成的 三 学生文化 1.学生文化的成因 1)学生个人的身心特征 2)同伴群体的影响 3)师生的交互作用 4)家庭社会经济地位 5)社区的影响 2.学生文化的特征 1)学生文化具有过渡性 2)学生文化具有非正式性 3)学生文化具有多样性 4)学生文化具有互补性 三章 教育与个人的发展 一节 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一、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 1.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 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向变化的过程。这个是人的各方面的潜在力量不断转化为现实个性的过程。2.人的身心发展的特殊性 1)人的身心发展是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实现的 2)人的身心发展具有能动性

二、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 1.内发论 1)孟子是中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性善论 2)奥地利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他是推动 人发展的潜在的、无意识的、最根本的动因。

3)美国当代社会学家威尔逊把基因复制看做是决定人的一切行为的本质力量,4)美国心理学家格赛尔强调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的决定作用。2.外铄论 1)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 校的教育等。2)古代恶性论的代表人就是荀子 3)英国哲学家洛克的白板说是一个典型的代表 4)外铄论的另一个代表是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 3.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如先天遗传的素质、机体 成熟的机制)与外部环境(外部的刺激的强度、社会发展的水平、个体的 文化背景)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三、个体身心发展的的一般规律 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2.3.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4.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5.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6.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第三篇:教育学名词概念笔记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觉分为外受感觉,内受感觉和本受感觉。外受感觉接受身体外部的刺激,反映外界事物的个别属性。内受感觉是人对机体内的刺激即身体内脏器官的不同状态的反映。本受感觉就是运动觉或动觉。

知觉是人对事物的各种属性、各个部分以及它们之间关系的综合、整体的直接反映、是个体选择、组织并解释感觉的过程。

空间知觉是个体对物体空间特性即形状、深度、方位、大小等的知觉。它可分为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深度知觉和方位知觉。

时间知觉是个体对客观现象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

运动知觉是个体对物体空间位移的反映。运动知觉分为真动知觉和似动知觉。真动知觉是对物体本身真正在空间位移的知觉。

似动知觉又叫似动运动知觉。两个静态的物体,按一定时间依次呈现,使人觉得是一个动态的物体,即同一个物体从一个位置移动到另一个位置,这种现象叫做似动知觉。错觉是对客观事物不正确的知觉。错觉是知觉的一种特殊情况。感觉的一个重要规律是感受性的变化。人的各种感觉器官都有其对适宜刺激的感受能力。这种感受能力称为感受性。感受性与感受阈限在数量上成反比关系。

感受性变化存在一些规律。适应是感受性变化的普遍现象。同一感受器内,由于刺激物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适应。对比是感觉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对比可分为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两种。知觉的基本特性是选择性,理解性,整体性,和恒常性。所谓知觉的选择性,是指人在进行知觉时,从纷繁复杂环境中把某些事物或现象当做知觉对象,而把另一些事物或现象当做知觉背景。知觉的理解性是指人在知觉一些事物或现象时,不仅能形成关于它的知觉形象,还能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对事物加以解释或判断,即从不同方面对它加以理解。知觉是对事物整体的反映,故整体性是知觉的基本特征。它是把物体或现象的各种属性或各个部分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来反映。

知觉的恒常性是指客观事物本身不变但知觉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人的知觉映像仍然相对不变。

观察是人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是知觉的最高形式。人的知觉有的是无意的,有的则是有意的。观察作为一种有意知觉,在开始前需要提出目的,拟定计划,并按照一定目的与计划的要求去组织自己的知觉活动。为使观察更细致、更全面,在观察过程中自始至终伴随着思维和言语的活动,观察后还要对观察的结果进行归纳、整理。所以观察又叫“思维的知觉”。

观察力是指人迅速、敏锐得发现事物细节或特征等方面的知觉能力。

观察的品质有目的性。目的性是指善于组织知觉活动达到预期观察目的的品质。

客观性。

是指善于实事求是地去知觉事物的品质。

精细型。

是指在观察中善于区分出事物细微而重要特征的品质。

敏锐性。

是指善于迅速发现事物重要特征的品质。

记忆是经验的印留、保持和再作用的过程。记忆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回忆与再认三个基本关节。

根据记忆内容的不同,分为形象记忆,词语记忆,情绪记忆与动作记忆。

根据记忆过程的信息加工与保持时间的长短划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心理学家将短时记忆扩展为工作记忆;将长时记忆扩展为情景记忆、语义记忆和程序记忆。工作记忆是指对信息加工的同时将信息加以储存,即它具有加工与存储双重功能。外显记忆是指当个体需要有意识地或主动地收集某些经验用以完成当前任务时所表现出来的记忆。

内隐记忆是指不需要意识或不需有意回忆的情况下,个体的已有经验自动对当前任务产生影响而表现出来的记忆。

记忆表象是指人在知觉客观事物后,在人脑中所保存的表象。记忆表象有三个特点:直观形象性,概括性,和模糊片段性。

识记是获得事物的映像并成为经验的过程。也就是说,识记是识别和记住事物的过程。有意识记是指由预定的识记目的,并灵活运用一些有效方法的识记。无意识记是指没有自觉的识记目的,没有采用任何识记方法,也不需要作出意志努力的识记。机械识记是指根据材料的外部联系和表面形式,采取简单重复的方式进行的识记。意义识记是指通过理解材料意义及把握材料内容进行的识记。保持是人的知识、经验在人脑中的贮存过程。

遗忘是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回忆或再认、或者表现为错误的回忆或再认。多次的识记称为复习。

回忆是指经历过得事物不在眼前,在一定条件下能把它重新再现出来。再认是指曾经接触过的事物再次出现时能够识别出来。

联想是指由一事物的映像、观念想到另一事物的映像、观念的心理过程。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与规律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所谓概括的反映,即思维反映的不是某个事物的个别属性,而是反映一类事物共同具有的本质属性和事物之间规律性联系。

所谓间接反映,就是思维通过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反映事物的本质或规律。动作思维又叫做直觉行动思维,是以实际操作来解决问题的思维。形象思维又叫直观形象思维,它是依靠表象解决问题的思维。抽象思维是依赖概念、判断和推理的形式解决问题的思维。聚合式思维也叫集中思维,它是把问题所提出的各种信息或条件朝着一个方向集中,从而得出一个正确的答案或一个最优的解决问题的方案。

发散思维是沿着不同的方向去思考,对信息或条件加以重新组合,找出几种可能的答案、结论或假说。

常规思维是运用人们已有的知识经验,按着常用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的思维。创造性思维是运用创造性方法来解决问题的思维。思维的广阔性,是指能全面细致地考虑问题。

思维的批判性,是指能使自己的思维受到已知客观事物的充分检验。思维的深刻性,是指能深入到事物的本质去考虑问题。

思维的灵活性,是指一个人的思维活动能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而变化。思维的敏捷性,是指能在很快的时间内提出解决问题的正确意见。思维的敏捷性是思维其他品质发展的结果,也是所有优良思维品质的集中表现。想象是人脑对已储存的表象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有意想象又称随意想象,指有预定目的和自觉进行的想象,有时还需要一定的意志努力。无意想象又称不随意想象,是没有预定目的、不自觉进行的想象。再造想象是根据言语描述说图形等的提示形成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

创造现象是按照一定目的、任务,使用自己以往积累的表象,在头脑中独立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幻想是创造想象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一种指向未来并与个人的愿望相联系的想象。梦是在睡眠状态下发生的想象活动。广义的情绪包含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它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一种反映形式。产生的根源在于客观现实本身。

情绪与有机体的需要密切联系着,它是一种以需要为中介的反映形式。需要是个体和社会的客观需求在人脑中的反映,是个体或群体对其生存或发展条件所表现出来的依赖状态,是个人的心理活动与行为的基本动力。心境是一种较持久而又微弱的情绪状态。

激情是一种强烈的。暴风雨般的、激动而短促的情绪状态。应激,是出乎意料的紧张与危险情境所引起的情绪状态。道德感是人所特有的一种高级情感。它是人们运用一定的道德标准评价自身或他人行为时产生的一种情感体验。

美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或现象的美的特征的情感体验。理智感是人对活动进行评价时产生的情绪体验。表情动作简称表情,它是情绪在有机体上的外显表现,或者指有机体通过自己身体的外显行为来表达感情。

意志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调节和支配自己行动,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动机是能引起、维持一个人的活动,并将该活动导向某一目标,以满足个体需要的念头、愿望、理想等。

所谓本能,是指有机体身而具有的、程序化的行为模式或行为倾向。驱动力是指由机体的生理需要所唤起的一种紧张状态,它能激发个体采取行动,恢复体内的平衡。

诱因是指能满足个体需要的刺激物,它具有激发或诱使个体活动的作用。当人们进行某种活动取得成功或失败时,都有对行为结果的原因进行探究的愿望。这种对导致自己或他人行为结果的原因的知觉和推断,称为归因。自我效能感是个体根据以往成败的经验,相信自己对于处理某一方面的任务,具有较高的能力或水平。

意志的自觉性是一个人能够深刻地认识行动的正确性和重要性,并自愿地调节和支配自己的行动,使之符合行动目的的品质。

意志的果断性是一个人善于迅速的明辨是非,合理地采取决定和执行决定的品质。意志的自制性是一个人善于控制和支配自己的情绪,约束自己言行的品质。

意志的坚韧性是一个人在行动中坚持决定,百折不挠地克服重重困难去达到行动目的的品质。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它是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之一。

无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无需意志努力、不由自主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有意注意是有预定目的、必要时需要意志努力、主动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 兴趣是力求认识、探究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它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内在趋向性和内在选择性。

语言是由词汇按一定的语法所构成的复杂的符号系统,是人类所特有的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言语是个体借助语言传递信息的过程,也就是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表达思想的过程。个体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练习而形成的智力动作方式和肢体动作方式的复杂系统称为技能。

动作技能是指在学习活动、体育活动和生产劳动中外部行为的操作方式系统。智力技能是指借助内部言语在头脑中进行认识活动的心智操作方式系统。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得以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气质是指在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中表现出的稳定的动力特点。

性格是表现在个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的较为稳定而又核心意义的心理特征。

知觉的理解性的影响因素:

人的知觉的理解性与人的已有的知识经验有密切关系。知识经验不同,对知觉对象的理解程度也不同。知识经验越丰富,理解就越深刻,对事物的知觉也越完整、精确。

人的已有知识、经验参与知觉,可促进人对事物的理解。知识经验参与知觉不仅提高了知觉的质量,还能提高知觉的速度。

语词在知觉的理解性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语词可以唤起人们以往的知识、经验,促进对知觉对象的理解;同时,言语的提示和知识经验也可补充直接知觉经验的不足或缺陷,使人对事物的知觉更迅速、更完整。

知识的理解性对人的知觉既有积极的作用,又有消极的作用。教师在从事教学活动时,一方面要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增进知觉的理解性,提高教学的效率;另一方面也要注意已有的知识经验对当前知觉活动所产生的消极定势作用。

知觉的整体性的影响因素:

在形成对客观事物整体性知觉时,客观事物的各个组成部分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强的部分所起的作用大于弱的部分。对象中强的成分决定着知觉整体性的特点,则弱的部分常常被掩盖。对于知觉整体性这一特点,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运用,使学生能更清晰地反映事物的整体。

观察力的培养:

1 在观察活动中,让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与任务 2 制定周密的观察计划

3 具备观察事物或现象必要的知识 4 掌握一定的观察方法 5 学会做观察记录 6 观察后的归纳、总结

记忆表象有三个特点:直观形象性、概括性和模糊片段性

记忆的生理机制

1 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理论 2 潘菲尔德的记忆定位说 3 贾伟和埃斯曼的反响回路说 4 海登的记忆化学分子说

影响识记效果的因素: 1 识记的目的与任务 2 活动的内容和性质 3 识记方法

4 材料的数量和性质

遗忘曲线:

19世纪末,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揭示了遗忘变量与时间变量之间的关系。

这条曲线表明,识记后最初一段时间内遗忘较快,以后遗忘逐渐减慢。这就是遗忘先快后慢的规律。

关于遗忘的原因有两个理论,一个是衰退理论,一个是干扰理论。衰退理论认为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就会减弱、衰退甚至消失。干扰理论指遗忘是由于多种痕迹之间相互抑制而产生的。

有效、合理地组织复习:

1 正确合理地安排复习时间,首先要及时复习,其次要间时复习2 复习中的尝试回忆 3 整体复习与部分复习4 复习形式的多样化

记忆的培养:

1 首先是明确识记的目的,知道在每种场合识记什么,不记什么,这样就可避免浪费时间。其次,就是应当集中注意。因为在由注意引起的大脑皮层的优势兴奋区内,最容易形成暂时神经联系,也就是最容易进行识记。

2 首先是善于把识记的材料纳入已有的知识体系中,其次是进行及时和经常的复习。3 首先必须要进行认真的识记,在大脑皮层上建立精确的暂时神经联系。其次,在复习时,要把相似的材料经常加以比较,防止混淆。第三,要把正确识记的事物与仿佛记住的东西分开,把所见所闻的真实材料与主观的增补臆测区别开来。4 关键要使掌握的知识系统化。这样才能做到从有条不紊的记忆仓库中,随时迅速提取所需要的材料。

情绪和情感的区别和联系:

情绪和情感作为一种主观体验,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但它反映的不是客观事物本身,而是具有一定需要的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

从广义上来说,情感与情绪一样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从狭义而言,它不同于情绪,是和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一种比较复杂而又稳定的态度体验。情感与情绪有以下区别:

第一,从需要的角度来看,情绪是和有机体的生物需要相联系的体验形式。情感是同人的高级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

第二,从发生的角度来看,情绪发生较早,为人和动物所共有;情感则发生的较晚,为人类特有,是个体社会化发展到一定程度才特有的。

第三,从稳定性角度看,情绪永远带着情境的性质;而情感则既具有情境性,又具有稳固性和长期性,稳固的情感体验是情绪概括化的结果。以上区别是相对的,情感是在情绪的基础上产生的。反过来情感又对情绪产生巨大影响。

情绪理论:

1詹姆士-朗格的机体知觉理论

他认为,情绪并非由刺激引起,乃是由生理变化激起的神经冲动传至中枢神经后产生(即大脑对身体反应的回馈)。2凯农的丘脑情绪理论

早在20世纪20年代,凯农就提出丘脑是情绪中枢的看法。情绪发生时,关键在于大脑皮层与丘脑之间神经冲动的往返传导。3阿诺德关于情绪的认识-评估说

他特别强调大脑皮层对刺激影响的评估在情绪中产生的作用,认为人们的认识过程左右着对情绪的解释和反应。评估补充着知觉并产生去做某件事情的倾向。虽然所有的评估都有情感体验成分,但只有这种倾向很强烈时,它才能成为情绪。认识和评估是大脑皮层的神经过程,因此皮层兴奋被认为是情绪的基础和原因。4情绪的动机-分化理论 以汤姆金斯和伊扎德为代表

他们认为情绪具有重要的动机性和适应性的功能。

伊扎德提出情绪是一种基本的动机系统。他从整个人格系统出发建立了情绪-动机的体系。情绪是这个体系的核心。情绪的主观成分-体验,正是起动机作用的心理机构,各种情绪体验是驱动有机体采取行动的动机力量。伊扎德的情绪理论还包含更完整的内容。他从进化的观点出发,提出大脑新皮质体积的增长和功能的分化同面部骨骼肌肉系统的分化及情绪的分化是平行的、同步的。多种情绪的分化是进化过程的产物。因此,才具有灵活多样的适应功能,从而导致情绪在有机体的适应和生存上起着核心的作用。每种具体的情绪都有其发生的渊源,都有特定的意识品性和适应功能。情绪的动机-分化理论既说明了情绪产生的根源,又说明了情绪的功能,为情绪在心理现象中确立了相对独立的地位。5情绪归因论:

沙赫特做了一个著名的实验,用来说明三者之间的关系:刺激情境、生理变化、情绪体验。研究者表明,外界情境或生理变化,虽然也是产生情绪的因素,但人对自己状态的认知(情绪体验),对于情绪反应起着决定作用,或者说是主观因素。

情绪、情感的信号功能是指个体以体验方式来表达出自己对周围事物意义的认知,并对他人施加一定的影响。

包含以下基层意思:第一,人的情绪情感一旦与有关事物结合起来,人就会在头脑中形成该事物的、具有感情色彩的记忆映像;其次,人一旦有了情绪、情感的记忆体验,不仅见到某类事物会引起相应的情绪,而且再度遇到某些表情也能领会它的含义,并对它做出积极的或消极的情绪反应或行为上的趋避动作;第三,个体对各种信息的意义性鉴别经常是通过共鸣和移情作用进行的。

调节功能是指情绪或情感对行为活动具有支配作用,并指引和维持活动的方向。某些行为若能引起愉快的体验,就会使人产生积极的模仿或反复进行的趋势,而不愉快的情绪则会使人改变行为的趋向。情绪、情感的发生也会促使人们注意外界环境的变化,或机体内部的变化来调节行为,以适应新的情况。教师的感染力就是教师以自己的个性去影响学生时所表现出来的情绪力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教师的要求易于转化成学生的需要

第二,能使学生更易于积累情绪的学习。情绪学习是指对客观事物的态度或评价的学习。第三,能让学生正确对待学习中的困难和挫折。

教师对学生情绪的识别:

(一)教师要掌握良好情绪的标准 良好情绪有以下几天标准:

第一,有良好情绪的学生能正确反映一定环境的影响,善于正确表达自己的感受。第二,有良好情绪的学生能对引起情绪的刺激做出适当强度的反应。第三,有良好情绪的学生应该具备情绪反应的转移能力。第四,良好的情绪应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

(二)教会学生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 第一,教会学生形成适宜的情绪状态 第二,丰富学生的情绪体验 第三,培养学生正确看待问题

良好情绪的培养过程:

首先要形成正当的合理地需要。其次培养正确的人生观。锻炼身体 培养幽默感

培养消除不良情绪的能力

动机有激发、选择和指向、维持和调节的功能。

动机可分为生物性和社会性、短暂具体和长远概括、卑劣和高尚、主导和次要。

学习动机的培养

培养学习动机主要有三条途径:第一,创设外部条件,激发学习动机;第二,引起内部需要,转化学习动机;第三,强化内外因素,维持学习动机。具体来说,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对学生进行适当的远景性学习目的教育 2 提高教学艺术,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 3 明确学习目标 4 及时、有效的反馈 5 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

意志品质的培养:

1 加强生活目的性教育,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2 组织实践活动,让学生取得意志锻炼的直接经验 3 根据学生意志品质上的差异,采取不同的锻炼措施 4 加强自我锻炼,从点滴小事做起 自我锻炼常采用的方法:

经常用榜样、名言、格言对照自己、检查自己、督促自己

经常与周围学习好的同学做比较,找出自我的差距,奋力追赶,直到赶上或超过为止 坚持定好学习计划,严格执行计划

每天坚持写日记,检查自己当天的活动,发现缺点立即改正

注意有两个特点:指向性和集中性。注意的指向性表现出人的心理活动具有选择性。这种选择性不仅表现为选择某种活动的对象,而且表现为心理活动对这些活动和对象的比较长时间的保持。注意的集中性不仅指离开一切与活动对象无关的东西,而且也指对各种干扰刺激进行抑制,以保证注意的对象能得到比较鲜明和清晰地反映。

注意的功能

第一,选择的功能,即选择有意义的、符合要求的和当前活动相一致的刺激,避开与之无关的、干扰当前活动的各种刺激并抑制对它们的反应。

第二,保持的功能,即使注意对象的映像或内容维持在意识中,得到清晰、准确的反映。

第三,调节和监督的功能,即控制心理活动向着一定的方向或目标进行。

容易引起无意注意的条件包括:

第一,客观条件,即刺激物本身的特点。包括,比较强烈的刺激作用;刺激物之间显著的对比关系;新异突出的刺激作用。

第二,主观条件,即人本身的状态。包括,当时的需要;当时的情绪状态;当时的直接兴趣

有利于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有:

第一,加深对目的任务的理解。有意注意是一种有预先目的的注意,目的越明确,越具体,有意注意就越容易保持。

第二,合理组织活动。第三,培养间接兴趣。第四,排除干扰。

影响注意范围的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

第一,注意范围的大小,与被知觉对象的特点有关。知觉对象越相似,排列越集中或有规则,注意范围也就愈大;反之,注意范围愈小。

第二,注意范围的大小,和人们当时的知觉任务分不开。

第三,注意范围的大小,主要决定于一个人的已有经验和知识领域。经验越多,知识越广,越善于组织所感知的对象,把它们联系成一个整体来感知。要想扩大注意的范围,其根本途径是增加知识和丰富经验。

一个人的注意能否集中和稳定,与注意对象的特点有直接联系。简单而无变化的对象,注意集中的时间就短。维持时间长短又取决于事物的复杂程度和变化程度,但任何人的注意不能以同样的强度维持20分钟以上。注意的集中和稳定,主要取决于人们有无坚定的目的。当人们为达到一定目的而把注意集中于某一对象时,可以保持相当的稳定。怎样培养集中而稳定的注意呢? 第一,要有高度的责任心

第二,要有对学习和工作浓厚的兴趣 第三,要与分心现象做斗争

注意的分配是有条件的:

第一,在同时进行的两种活动中,必须有一种活动是已经熟练的,它可以不需要给予更多地注意,从而有可能把注意集中到另一种活动上。

第二,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都已熟练,各种活动对象的部分,已在经验中形成巩固的联系,只要感知对象的一部分,就可把全部对象反映出来。做到注意可以在几种活动上迅速地更迭,即所谓轮流注意。

第三,几种不同的活动已成为一套统一的组织。

注意转移的快慢和难易,取决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第一,大脑皮层神经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相互转换的灵活性。第二,各项活动的目的性或第二信号系统的调节作用。第三,原来注意的紧张程度。第四,新的注意对象的特点。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广义地说,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工作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变化的活动。

20世纪后,社会对学校教育的要求发生了变化:1.要求加强学校教育与社会物质生产的直接联系。2.要求教育向终身化的方向发展。3.要求学校进一步面向未来,先行一步,为社会和人类的未来前景提供教育保障。4.要求学校教育着重培养人的创造意识和实践能力。

非形式教育是指与生活过程、生产过程浑然一体的教育,没有固定的教育者,也没有固定的受教育者。

形式化教育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对稳定,有稳定的教育场所和设施,教育内容相对规范化。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1 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2 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 中等教育中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4 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5 教育的国际交流加强

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 1 阶级性 2 道统性 3 专制型

4 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功能 5 刻板性

文艺复兴运动,这场运动以人性反对神性,以科学理性反对蒙昧主义、以个性解放反对封建专制,以平等反对等级观念,重视现世生活,肯定现实生活的幸福和享乐、反对享乐主义,对当时和后世的教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现代教育的变化:

1 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2 教育的世俗化

3 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 4 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

20世纪以后的教育: 1 教育的终身化 2 教育的全民化 3 教育的民主化 4 教育的多元化 5 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一般被认为是教育学形成独立学科的开始。教育学作为一门课程在大学里教授,最早始于康德。赫尔巴特的《教育学讲授纲要》,他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科学,并认为应以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

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作为独立教育学诞生的标志,提出教学的四个形式阶段:明了、联想、系统、方法

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人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1 不平衡性 2 顺序性 3 阶段性 4 互补性 5 个别差异性

广义的课程即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的内容的总和及其进程安排。狭义的课程特指某一门学科。

各级各类学校为了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学习科目及其进程的总和,是课程。它包含以下具体含义:

1 是某级某类学校所要进行的全部教育内容的总和

2 不仅包括各门学科的课内教学,还包括课外活动、家庭作业和社会实践等活动

3 不仅规定各门学科的目的、内容和要求,而且规定了各门学科的安排顺序、课程分配、学年编制和学周的安排。

在我国,课程具体表现为三种形态: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科书。

制约课程发展的因素:

一是社会发展水平。二是科学文化发展水平。三是学生身心发展规律。1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 2 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3 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接受性 4 课程本身的发展历史,以及建立在不同的教育哲学理论基础上的课程理论,也对课程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现代几种课程理论:

1 形式教育论和实质教育论对课程发展的影响 2 学科中心论、儿童中心论

所谓学科课程,是指分别地从各门科学中选择部分的内容,组成各种不同的学科,并从学科体系出发,整体安排它们的顺序、授课时数即期限。活动课程是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儿童的经验为基础,以各种不同形式的一系列活动组成的课程。

活动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和主动性,强调通过学生自己的实践活动获得直接经验,强调学生的综合能力及个性养成。综合课程是和分科课程相对应的一类课程,它打破传统的从一门科学中选取特定内容构成课程的做法,根据一定的目的,从相邻相近的几门科学中选取内容并将这些内容互相融合,构成课程。

益处在于:增强学科间的横向联系,避免完整的知识被人为地割裂;符合学生认识世界的特点,有利于学生整体把握客观世界;有利于学生综合地、整体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有利于解决有限的学习时间与人类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矛盾。

核心课程是围绕人类基本活动来确定中心学习内容的一种课程。

课程计划是课程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是课程的总体设计或总体规划。它规定了不同课程类型相互结构的方式,也规定了不同课程在管理及学习方式上的要求,及其所占比例,同时,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做出全面安排,具体规定了学校应设置的学科、学科开设的顺序及课时分配,并对学期、学年、假期进行划分。

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它规定了学科的教学目的与任务,知识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有关教学法的基本要求。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的分学科展开,它体现了国家对每门学科教学的统一要求,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也是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课程计划有利于保证教学的计划性和质量。

国外课程改革的趋势: 1 注重基础学历的提高 2 信息素养的养成

3 创造性和开放性思维的培养 4 强调价值观教育和道德教育 5 尊重学生经验、发展学生个性

这些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反映在课程设计中,便具体体现为以下五个特点: 1 重视课程的整体功能 2 强调加强基础

3 重视智力开发、学习能力培养和个性发展 4 重视个别差异

5 加强课程与社会生活、生产实际的联系

6 重视课程的文化内涵,对民族文化传统的继承与加强国际交流相辅相成

我国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1 以学生的全面主动发展作为课程目标的基本价值取向 2 课程结构的综合化、均衡化和选择性

3 在课程内容上,改变课程内容的繁、难、偏、旧的状况,既要体现内容的基础性,又要及时反映最新的科技发展成果的关系;既要精简内容,又要增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与现实社会生活的联系,等等。

4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地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等。5 改变课程的管理方式,实现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6 改变课程的评价方式,注重过程性的和全面的评价,鼓励在教学中采用多种评价手段,采用多种形式进行评价,使评价成为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有效手段。

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活动。教学是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教学的结果主要表现为概念和原理的习得,行为方式的养成,道德和审美价值观念的获得,心理和生理技能的提升。

教学是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教学双方在活动中相互作用,失去任何一方,教学活动便不存在。

学生的认识活动是教学中的重要活动,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它以人类已有的知识为对象,力求在短时间内传授人类的文化科学遗产,使个人认识达到当代社会的认识水平,具有特殊性。

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第四篇:教育名著

教育名著

精读部分(一)中国教育名著精读 1、四书(1)《论语》(研究孔子教育思想的第一手材料。先秦儒家教育 思想经典著作,又称“东方圣经”,是中国一部伟大的圣书,作者是孔子的弟子。)(2)《孟子》(研究孟子的第一手材料,先秦儒家教育思想的经典著作。作者是孟子的弟子。)(3)《大学》(先秦儒家论述大学教育的一篇经典论文。作者不详。)(4)《中庸》(先秦儒家人生哲学和修养问题的一篇经典论文。作者不详。)

2、《学记》(先秦儒家的教育论文,中国最早的一篇教育文献,是中 国教育的雏形。作者不详。)

3、《老子》(先秦道家教育思想的经典著作。老子的后生所作。)

4、《墨子》(中国古代的第一本科技教育的著作,墨子的弟子所作。)

5、《春秋繁露》(汉代教育家董仲舒著,封建教育的奠基作。)

6、《颜氏家训》(魏晋南北朝的教育家颜之推著,中国的第一本家庭 教育的专著,是中国古代家庭教育的典范。)1(二)西方教育名著精读

1、《理想国》(古代希腊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柏拉图的代表作。该书 诞生于公元前370 年。)

2、《爱弥儿》(法 国 1 8 世纪启蒙思想家、教育家卢梭的代表作。发表于 1 762 年。)

3、《民主主义与教育》(美 国 20 世纪最杰出的现实主义的教育家杜威的代表作。出版于 1 91 6 年。)(以上三本是世界教育思想发展史上的三大里程碑,即现代教育发展的渊源。)

4、《雄辩术的原理》(古代罗马最有成就的教育家昆体良的名著,称 为古代西方教育学的雏形。该书诞生于公元96 年。)

5、《大教学论》(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代表作,它的问世标志教育 学的诞生。该书诞生于 1 632 年。)

6、《普通教育学》(德 国 1 9 世纪教育家赫尔巴特的代表作,它的问世标志教育学成为了一门科学。该书出版于 1 806 年。)(以上三本是世界教育学发展史上的三大里程碑,也称“西方教育的三大名著”,也即是传统教育的渊源。)1、中国古代经典教育书籍: 五经《诗经》、《尚书》、《周礼》、《周易》、《春秋》。

2、中国古代著名教育家教育文选 2(1)韩愈(唐): 《师说》、《进学解》、《马说》。(2)朱熹(宋): 《大学章句序》、《白鹿洞书院揭示》。(3)王守仁(明): 《教约》、《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

3、中国近代著名教育家教育文选(1)龚自 珍: 《病梅馆记》(2)张之洞: 《劝学篇》(3)康有为: 《长兴学记》、《孔子改制考》、《大同书》。

4、20 世纪中国教育学名家名著选读(1)蔡元培: 《对于新教育的意见》(1 91 2 年)、《就任北京大学校长 之演说》(1 91 7 年)、《以美育代宗教说》(1 920 年)、《新教育与旧教育之歧 》(1 91 8 年)。浙江教育出版社1 998 年出版的 1 8 卷本《蔡元培全集》,是目前最为完备的教育思想的结晶。(2)黄炎培: 《中华职教社宣言书》(1 91 7 年)、《职业教育谈》(1 91 8 年)、《中华职业教育社奋斗三十二年发见的新生命》(1 949 年)等。黄炎培是中国近现代职业教育的奠基人。人民教育出版社1 993 年出版的《黄炎培教育论著选》 集中反映了其教育思想的精华。(3)陶行知: 《什么是生活教育》(1 939 年)、《生活教育》(1 934 年)、《生活即教育》(1 930 年)、《社会即学校》(1 930 年)、《生活教育之特质 》(1 936 年)、《什么是教学做合一》(1 930 年)、《生活教育现代化》(1 935 年)等。湖南教育出版社1 985 年出版的 3 卷本《陶行之全集》,是目 前最为完备的其教育思想的集中反映。(4)陈鹤琴: 《儿童心理之研究》(1 923 年)、《家庭教育》(1 923 年)3 等。北京出版社1 983 年出版的《陈鹤琴教育文集》(上、下两卷)是目 前最为完备的其教育思想的结晶。(5)杨贤江: 《教育史ABC》(1 929 年)(是我国第一部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研究教育史的著作。)、《新教育大纲》(1 930 年)(是我国第一部系统地用马克思 主义观点来阐明教育原理、紧密联系中国教育实际的著作,被认为是中国马克思教育理论的奠基作。)1、西方古代教育名著选读《政治学》(古代希腊教育思想的集大成者,亚里斯多德的代表作。该书诞生于公元前330 年。)

2、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名著选读(1)《乌托邦》(英国早期的空想社会主义的鼻祖,教育思想家莫尔的代表作,该书诞生于 1 51 6 年。)(2)《巨人传》(法国的人文主义者、教育思想家拉伯雷的代表作,该书诞生于 1 532 年。)(3)《论儿童的教育》(法国的人文主义者、教育思想家蒙田的代表作,该书诞生于 1 580 年。)

3、西方近代教育名著精选(1 7 世纪---1 9 世纪)(1)《教育漫话》(1 7 世纪英国的教育家洛克的代表作,也是1 7 世纪有影响的教育名著之一,1 693 年诞生。)(2)《林哈德与葛笃德》(1 8 世纪瑞士的教育家裴斯泰洛齐的代表作,也是1 8 世纪有影响的教育名著之一,该书 1 781 年—1 787 年出版完成。)4(3)《幼儿园教育学》(1 9 世纪德国的教育家福禄培尔的代表作,也是1 9 世纪有影响的教育名著之一,1 861 年出版。)

4、20 世纪外国教育学名家名著选读 第一部分: 20 世纪欧美教育名著选读(1)《教育与社会学》(法国“经典” 教育学家、教育社会学的创始人之一涂尔干的教育学的代表作之一。该书出版于 1 922 年。)(2)《教育原理》(英国教育家、哲学家、科学家沛西.能的代表作,是英国 20 世纪进步教育运动的“圣经”。该书出版于 1 920 年。)(3)《人力资本投资》(当代美国经济学家、教育家舒尔茨的代表作。该书为西方教育经济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该书出版于 1 971 年。)(4)《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当代美国的教育家、课程理论家泰勒的代表作,是20 世纪以来对课程领域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被称为“现代课程研究的范式”,为此泰勒也被称为“现代课程理论之父”。该书出版于 1 949 年。)(5)《终身教育引论》(当代法国著名的成人教育家、终身教育理论的积极倡导者和奠基者朗格朗的代表作,该书的问世被认为是终身教育的产生。该书出版1 970 年,被译成了各种文字流传世界。)第二部分: 20 世纪前苏联的教育名著选读(1)《儿童教育讲座》(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最著名的教育著作,该书于 1 940 年出版后受到苏联广大家长、教师、社会教育工作者和教育理论工作者的普遍重视,该书曾多次印行。)(2)《教育学》(1 948 年版)(前苏联的教育家凯洛夫的代表作,该书 5 对新中国教育学的建立和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也影响了中国教育学教科书编写的版式。)(3)《教学与发展》(前苏联教育家论专家赞可夫的代表作之一,是他长达20 多年教育实验系统全面的总结。该书 1 975 年出版。)(4)《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前苏联教育理论和实践家苏霍姆林斯基一生共撰写了 41 部专著、600 多篇论文、1 000 多篇供儿童阅读的童话、小故事。该书是他具有代表性的著作,出版于 1 967 年。)(5)《教学的过程最优化——一般教学论方面》(前苏联的教育家、教学论专家班巴斯基的代表作,是现代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的奠基作,1 977 年出版。)中国编 孔子 论语(节选)孟子 孟子(节选)荀子 劝学 解蔽(节选)性恶(节选)《礼记》 学记 乐记(节选)大学 中庸(节选)董仲舒

举贤良对策(节选)韩愈 原性 师说 进学解 朱熹

白鹿洞书院揭示 大学章句序 语录(节选)王守仁 答顾东桥书(节选)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 教约 黄宗羲 学校

明儒学案发凡 颜元

总论诸儒讲学 上太仓陆桴亭先生书 漳南书院记 张之洞 劝学篇(节选)梁启超

变法通议(节选)与林迪臣太守论浙中学堂课程应提倡实学书 蔡元培

对于新教育之意见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以美育代宗教说 陶行知

中华教育改进社改造全国乡村教育宣言书 试验乡村师范学校答客问 教学做合一 手脑相长歌 小先生与民众教育 晏阳初平民教育概论

中国农村教育与乡村建设问题 杨贤江

新教育大纲(节选)外国编 柏拉图 理想国(节选)亚里士多德 政治学(节选)夸美纽斯 大教学论(节选)洛克

教育漫话(节选)卢梭

爱弥儿:论教育(节选)康德

论教育学(节选)裴斯泰洛齐

林哈德和葛笃德(节选)葛笃德如何教育她的子女(节选)赫尔巴特

普通教育学(节选)福禄培尔 人的教育(节选)斯宾塞 教育论(节选)乌申斯基

人是教育的对象(节选)杜威

民主主义与教育(节选)经验与教育(节选)蒙台梭利

蒙台梭利方法(节选)童年的秘密(节选)布鲁纳

教育过程(节选)苏霍姆林斯基

给教师的100条建议(节选)埃德加·富尔 学会生存(节选)后记

第五篇:教育名著

一、教育名著

1、《陶行知文集》

2、《新教育之梦》

3、《中国古代教育论著选读》

4、《苏霍姆林斯基选集》

5、《教育的经济价值》

6、《终身教育引论》

7、《明日之学校》

8、《民主主义与教育》

9、《教育和美好的生活》

10、《爱弥尔》

11、《教育过程》

12、《教育过程最优化》

13、《课堂中的皮格马利翁》

14、《孩子们!你好!》

15、《学习,别听学校的》

16、《和老师的谈话》

17、《多元智能》

18、《斯宾塞的快乐教育》

19、《教育诗》

20、《大教育论》

21、《普通教育学》

22、《教育论》

23、《科学与教育》

24、《教育漫话》

25、《成功智力》

26、《人的教育》

27、《审美教育书简》

28、《早期教育与天才》

29、《西方教育学名著提要》

30、《西方心理学名著提要》

二、理论视野

31、《叶圣陶教育文集》

32、《陈鹤琴教育论著选》

33、《爱心与教育》

34、《顺生论》

35、《科学家论教育》

36、《教育——财富蕴藏与其中》

37、《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与明天》

38、《第五项修炼》

39、《向瑞吉欧学习什么》

40、《别国的学校和我们的学校》

41、《有效的管理者》

42、《中国教育思想史》

43、《外国教育思想史》

44、《教育基础》

45、《教育心理学》

46、《教育研究方法导论》

47、《心理学》

48、《儿童发展》

49、《学习理论》

50、《教育管理学》

51、《组织行为学》

52、《课程论》

53、《教育与心理测量》

54、《有效教学方法》

55、《领导学:理论与实践》

56、《亚洲“四小龙”课程实践研究》

57、《西方心理咨询经典案例集》

58、世界教育危机

59、《发现母亲》

60、《回答未来的挑战》

三、教改实践

61、《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62、《当前中小学教育改革中的六大焦点问题》

63、《教育中国——50名流素质教育访谈》

64、《素质教育学习提要》

65、《教师如何作质的研究》

66、《案例教学指南》

67、《当代教育学》

68、《教育理想与信念》

69、《我的教学生涯》

70、《李吉林小学语文情境教学—情境教育》

71、《向孩子学习》

72、《青浦教育实验》

73、《小学生心理辅导札记》

74、《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

75、《创造性思维与教学》

76、《讨论式教学法:实现民主课堂的方法与技巧》

77、《透视课堂》

78、《自主课堂:积极的课堂环境的作用》

79、《培养反思力》

80、《生活体验研究——人文科学视野中的教育学》

81、《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

82、《理论与战略:国际视野中的学校发展》

83、《关于美国教育改革的演讲》

84、《走出教育改革的误区》

85、《中外教育小说选》

86、《中外教育诗歌选》

87、《中外教育故事选》

88、《中外教育散文选》

89、《中外教育格言选》

90、《中外教育漫画选》

四、教育人物

91、《孔子评传》

92、《泛舟诲海》

93、《中国教育家评传》

94、《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思想录》

95、《中国著名校长办学思想录》

96、《中国著名班主任德育思想录》

97、《教育的奇迹》

98、《外国教育家评传》

99、《窗边的小豆豆》

100、《仁爱一生:诺贝尔和平奖得主特里萨修女传》

下载教育学名学者及其名著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教育学名学者及其名著.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内科学名解

    非张力气胸:闭合性气胸和交通性气胸合称。 Ⅱ型呼吸衰竭:由于通气不足如COPD引起的高碳酸性呼衰,低氧血症伴有高碳酸血症,PO250。 3.张力性气胸:胸膜破口形成单向活瓣,吸气时空气......

    小学教育学、教育学名词概念系统整理 100分教育

    《教育学》名词解释汇总 1、广义的教育: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 2、狭义的教育:是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

    教育名著读后感

    今天,我读了《苔丝》这部小说,使我受益匪浅,教育名著读后感。这篇课文主要讲了:艰苦黯淡的乡村生活,蕴藏着苔丝的梦想和希望。十六岁的苔丝,在家人虚幻的期望下,攀附豪门贵亲。她跃......

    读教育名著(合集)

    读教育名著《怎样培养真正的人》一书有感[ 作者:佚名文章来源:本站博客点击数:3781 更新时间:2011-4-10 19:58:33| 收藏本文 ] 【在线投稿】【信箱投稿(qqs18@163.com)】【背景:......

    教育名著读后感

    小故事大启示 -----读《学生第一》有感王飞 今年寒假,我有幸拜读了北京十一学校的校长李希贵的《学生第一》,真是获益匪浅。 读李校长的书,让我惊叹不已。书中除了有饱含教育......

    读教育名著

    读教育名著《好教育好人生》笔记 (2013---2014学年度) 王府学校 王忠民......

    读教育名著[范文模版]

    《读教育名著》心得体会 塔耳小学 陈大刚 记得还在上学的时候,老师们便要每个同学都能养成一个“好读书”的好习惯。他说,读书是一种幸福,是一种乐趣,是一种享受。是的,圣人有云:......

    教育名著读后感

    教育名著读后感 《给教师的建议》是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写的名著,为了解决中小学的教育实际问题,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