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的诗歌散文戏剧、90年代的散文1

时间:2019-05-13 08:58:1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80年代的诗歌散文戏剧、90年代的散文1》,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80年代的诗歌散文戏剧、90年代的散文1》。

第一篇:80年代的诗歌散文戏剧、90年代的散文1

第10章80年代的诗歌

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诗人分成了两个群体:归来的诗人、朦胧诗人。一,朦胧诗

1,朦胧诗的兴起

《今天》:1978年12月创刊,创刊人:芒克、北岛。

2,关于朦胧诗的论争

①1979年公刘《新的课题——从顾城同志的几首诗谈起》

②1980年4月,广西南宁召开了一次全国性的诗歌讨论会。

“三个崛起”:指的是从正面褒扬朦胧诗的三篇评论文章。即谢冕的《在新的崛起面前》,孙绍振《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徐敬亚的《崛起的诗群》。它们分别从文学史、美学等角度高度肯定了朦胧诗的地位、界定了朦胧诗的现代主义文学的性质。

③1980年章明《令人气闷的朦胧》

“朦胧诗”:

70年代后期出现的以北岛、舒婷、顾城、江河等为代表的一批在文革中成长起来的青年诗人的具有探索性的新诗潮。以一种新的审美意识观照生活,创造出富有新的美学气息的诗境。表现手法上,追求意象化,象征化、立体化,在朦胧的艺术氛围中透露出含蓄的情感倾向和凝重的思辨力量。

3,主要的朦胧诗人

①舒婷

是朦胧诗人中最早得到大家认同的诗人。

舒婷的诗是朦胧诗里最符合传统审美规范的诗作。

舒婷诗的特征:

特有的女性气质与风格

浪漫主义与现代主义的结合多用第一人称。

②顾城(1956-1993):

早期的诗歌:具有明显的社会批判意识。

顾城后期的诗作:

不再直接观照生活现实,以一个任性的孩子的感受,在诗中创造一个与城市、与世俗社会相对立的彼岸世界。

顾城被称为童话诗人。

<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

提倡一种表现了民族历史的史诗意识。

杨炼《大雁塔》

江河《纪念碑》

与其他朦胧诗人的区别:书写的是包含了史诗意识的情感。

与主流诗歌的区别:从个人的角度写历史。

思想者

(杨炼的《大雁塔》包括5个小节:位置、遥远的童话、痛苦、民族的悲剧、思想者、)

④北岛:朦胧诗人中最有争议的一位。

北岛的诗表达了一种否定和怀疑的精神。北岛的否定式是彻底的,比如对缺乏人格内容的苟且的生活、对虚幻的期许、对选择时的忧郁,他都坚决地否定了。北岛诗歌的创作特征:

诗歌反思十年**,表达一种怀疑和否定精神,隐含对人类和人性的关怀。象征性、隐喻性意象并置产生的对比、撞击,构成“悖论性”情境,产生奇特的艺术效果。风格冷峻,凝重,深沉。

反抗绝望的态度——引发的是英雄式的悲壮情感。

北岛诗歌的特征:

a 表达了一种怀疑和否定的精神。

b 反抗绝望的态度

c 悖论式的情境

诗歌中存在相悖反的双方。

主要意象有两组: 鸽子、五星花、星星、天空、山路„„

夜、乌鸦、栅栏、网、深渊、残垣„„

北岛80年代之后的诗作:仍保持了批判和否定的锋芒,但是不在指向具体历史条件下具体的政治制度和具体的人,而是追问人类历史的普遍本质。

比如,写历史转换中个人的孤独、痛苦的永恒性质,写英雄的愿望与人的生命平庸的冲突,写人类由于某种欲求而导致的历史的盲目性。

不再把自我塑造成纯粹的英雄,纯粹的历史的受害者,发现自我其实也不是无辜的。

二,新生代诗人

1,朦胧诗的退潮和新生代诗人的崛起

①模仿者的诗作品质低下

②社会思潮的变化:政治视角的重要性大大降低了。

③新生代诗人的崛起

朦胧诗的两个问题:历史代言人的姿态;意象主义倾向

新生代诗人倾向于写真实的日常经验,寻找新的语言活力。

“中国诗坛1986” 现代诗群体大展:

他们、非非、莽汉。

新生代诗人的共同抱负——挖掘诗的可能性。

成就最大的是“后朦胧”诗人、“第三代诗人”。

2,“后朦胧”诗人:海子、王家新、西川、骆一禾

海子(1964-1989)

海子对诗歌的理解是极度浪漫主义的,他对浪漫主义之后的现代主义文学持否定的态度。

①《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②海子诗歌的形式特征

a 结构:整首诗采用回环结构,重章叠句,首尾复沓。

b 充满张力的语言。

通过把非诗化的语言和日常的经验引入诗中,制造意外的惊喜,甚至是震惊

这是对日常语言的模仿。

●用一个相当日常的句式,传达出日常的沉痛的感受。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海子对日常语言的“化腐朽为神奇” 的处理。(“陌生化”)

打破语言的精致性、成规性,让语言焕发出粗糙的活力。

c对意象主义的反动

意象主义的核心观点是强调语言的装饰性和暗示性。

海子认为过度迷恋语言的雕琢会导致一种真实感受和生命粗糙活力的丧失。对意象主义的反动——要求打破诗歌语言上的装饰性、打破对所谓烦琐、优雅之美的营造,而恢复诗歌的一种自发性、直接性,让语言接近生命的原初激情。海子诗歌里“对意象主义的反动”的方式之二:

ⅰ语言的加速

ⅱ让语言成为元素,从而具有文化原型的意味。

③负面的想象力——对身体、黑暗、死亡的倾心

3,第三代诗人——指80年代以后把诗歌从群体意识中解放出来的诗人。以韩东、于坚等为代表。其特征是反英雄、反崇高,平民化;反意象、反修辞、口语化。代表作有李亚伟的《中文系》。

韩东、于坚、杨黎、李亚伟

第一代:五四时把诗从文言文里解放出来的白话诗。

第二代:把诗从政治工具里解放出来的朦胧诗。

第三代:把诗从群体意识里解放出来的诗,写自己。

反英雄、反崇高、反理性、反文化、反优美。

有关大雁塔(韩东)——诗中的语言被称为是“消解性的语言方式”,即消解了意识形态对语言的控制。

杨炼的《大雁塔》(包括5个小节:位置、遥远的童话、痛苦、民族的悲剧、思想者、)

4,民族的悲剧

„„

有关大雁塔(韩东)

1982年

中文系 李亚伟第11章80年代的散文

80年代的散文,不再表现时代主题和社会主题;而是书写个人化的情绪和经验。巴金、孙犁、杨绛

一,抒情性散文

二,回忆性散文

巴金的《随想录》:这部散文集表现了巴金的可贵的自我批判的精神。《怀念胡风》

杨绛的回忆性散文

《干校六记》:记述作者1969-1972年在河南“五七干校”中的生活经历。散文文字简约含蓄,语气温婉,对

历史事件取置身事外,做平静的审视的态度。

下放记别、凿进记劳、学圃记闲、“小趋”记情、冒险记幸、a 将笔触专注于大时代事件中的小插曲,书写个人的见闻和感受。

b 作者反顾历史时,不停留在一己悲欢的咀嚼上,也不以“文化英雄”的姿态大声抨击,而能冷静地展示个人和周围世界的形形色色的生态和灵魂。作者反顾历史时,既写出了事件的荒谬性,也透出了心中的隐痛。

第12章80年代的戏剧

一,社会问题剧的繁荣期(1977-1979)

二,戏剧艺术的探索期(1979年之后)

80年代戏剧的探索主要的特征是:表现人的灵魂,人的内心世界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高行健(1940-):2000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绝对信号》(1982年与刘会远合作编写)

①人物:待业青年黑子、少女蜜蜂、见习列车长小号。②主观化的时空结构

③舞台语言的创新——大量使用了超现实主义的光影和音响。

人物:黑子二十一岁待业青年

小号二十一岁见习车长

蜜蜂二十岁待业青年

车长五十六岁

车匪三十七岁

时间:一个春天的黄昏和夜晚

地点:一列普通货车的最后一节守车上

高行健的《灵山》

我把文学创作作为自救的方式,或者说也是我的一种生活方式。我写作为的是自己,不企图愉悦他人,也不企图改造世界或他人,因为我连我自己都改变不了。要紧的,对我来说,是我说了,写了,仅此而已。

第十五章 90年代的散文

学者散文与随笔

1,学者散文的定义——这些散文的作者大都是一些从事人文学科或社会科学研究的学者,他们在专业研究之外,创作的一些融会了学者的理性思考和个人表达的文章。

2,学者散文的特征;

①作者大都有较为丰富的学术修养,往往将学术知识和理性思考融入散文的表达之中。他们不注重散文的文体规范,而将散文写作视为专业研究之外的另一种自我表达或关注现实的形式。因此,此类散文引人注意的首先不是叙述的形式,而是所谈论的内容。

②由于这些谈论融合了作家的文化关怀和个人感受,文字表达生动,富有个性色彩。

③学者散文在风格上大多较为节制,通常用智性的幽默来平衡情感的厚度。学理知识的渗透,也是此类散文具有特别的思想深度和情感厚度。

三,学者散文与随笔

1,学者散文的定义——这些散文的作者大都是一些从事人文学科或社会科学

研究的学者,他们在专业研究之外,创作的一些融会了学者的理性思考和个人表达的文章。

2,学者散文的特征;

①作者大都有较为丰富的学术修养,往往将学术知识和理性思考融入散文的表达之中。他们不注重散文的文体规范,而将散文写作视为专业研究之外的另一种自我表达或关注现实的形式。因此,此类散文引人注意的首先不是叙述的形式,而是所谈论的内容。

②由于这些谈论融合了作家的文化关怀和个人感受,文字表达生动,富有个性色彩。

③学者散文在风格上大多较为节制,通常用智性的幽默来平衡情感的厚度。学理知识的渗透,也是此类散文具有特别的思想深度和情感厚度。

余秋雨的散文:《文化苦旅》、《山居笔记》、《霜冷长河》、《千年一叹》、《行者无疆》、《摩挲大地》、《寻觅中华》等。

张中行:《负暄琐话》、《负暄续话》、《负暄三话》等。忆旧性的随笔,主要写30年前以北京为中心的旧人旧事。

负暄:一边晒太阳,一边聊天。

张中行写作的风格:以诗、史的笔法,传达一种闲散而又温暖的情趣。

第二篇:40年代戏剧、散文

40年代戏剧、散文

第一节40年代戏剧概述 戏剧组织

一、中国剧作者协会

1937年7月15日成立,中国剧作者协会(原上海剧作者协会)成立,这是中国文艺界第一个抗日统一战线组织。

主要活动:

1、创作《保卫卢沟桥》,作为抗战以来第一个宣传鼓动的抗战剧,拉开了抗战戏剧大幕。

2、淞沪会战爆发后,与上海剧团联谊社联合发起组织上海戏剧界救亡协会,成立了十三支救亡演剧队伍,投入抗敌宣传。

二、中华全国戏剧界抗敌协会

1937年12月13日,中华全国戏剧界抗敌协会在汉口成立。

重庆雾季演剧活动和上海孤岛戏剧成为抗战时期中国两个戏剧活动中心,迎来了中国话剧的黄金时代。这里没有剧种流派之分,也没有阶级阶层之分,抗战洪流把他们挟裹在一起,只是为着同一个信念。

三、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

1938年初,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立,响应着文章下乡,文章入伍的号召,新兴的中国话剧艺术“从锦绣丛中走向了十字街头,从上海深入内地,从都市到了农村,从社会表层渐向社会里层。

作品:《好一计鞭子》《保卫卢沟桥》《台儿庄》《八百壮士》《咋们要反攻》《打鬼子去》等。

随着抗日运动的深入,这些组织不断扩大和发展,创作内容不断丰富。戏剧以其独特的魅力对抗日宣传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抗战初期各种短剧流行,短剧的形式最鲜明的特色就是打破了舞台和观众之间的墙,使观众参与到戏剧中来,在演员和观众之间、观众和观众之间,都产生了心灵的感应和情感的交流。这正是戏剧的政治教化功能和宣泄功能的统一。

剧作家

一、阳翰笙(1902——1993)四川高县人

抗战时期历史剧《李秀成之死》《天国春秋》,还有《草莽英雄》等。

二、阿英(1900——1977)安徽芜湖人

1、上海孤岛时期历史剧《碧血花》《海国英雄》《杨娥传》被称为“南明史剧”,轰动孤岛文坛

2、《洪宣娇》试图以太平天国革命“成长与毁灭”的过程来隐喻国民党制造皖南事变的行径。

3、还有现实题材剧《五姊妹》神话传说剧《牛郎织女》

三、杨村彬(1911——1989)北京人

代表作《清宫外史》三部曲:《光绪亲政记》《光绪变政记》《光绪归政记》

四、姚克(1905——1991)福建厦门人

代表作《清宫怨》

这些剧作家从历史中选材,借古讽今。俗话说“读史使人明志”,历史上发生过的事情对现实具有借鉴意义。通过对历史人物的刻画,加上剧作家的艺术加工,唤起人们对现实相似境遇的认知,帮助人们反思现实,明确前方的道路,做出正确的选择。剧作家通过剧中人物呼吁抗日救国,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三、陈白尘(1908——1994)江苏淮阴人,擅长讽刺喜剧

1、“亭子间”剧作《石达开的末路》《金田村》,开始舍弃早年罗曼蒂克情调而逐步走上革命现实主义创作道路。

2、抗战期间的《魔窟》《乱世男女》《结婚进行曲》,其中《乱世男女》揭露了国民党统治下社会的腐败和黑暗。

3、抗战胜利前后,以《岁寒图》《升官图》为标志,陈白尘的喜剧创作出现了一个艺术高峰,他将笑的艺术打磨地更加成熟、削刻得更为尖锐。

五、杨绛(1911——)江苏无锡人

风俗戏剧创作颇具特色,如《称心如意》《弄假成真》。其剧作于上海孤岛时期另筑起来一道“含泪的喜剧”风景。面对世事参差和愚谬,杨绛给给予更多的却是原宥和理解,取的是“微笑否定”的喜剧态度。

在戏剧创作中,讽刺喜剧尤其令人瞩目,这一时期,出现的喜剧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政治批判性极其强烈的讽刺暴露喜剧,以宣泄情感为主。随着时代的发展,反动统治本身越来越暴露出自身的腐朽,所以这一时期剧作家对他们的态度,只能是一种辛辣的嘲讽,而不可能再夹杂其他的审美情感。另外一种喜剧形式是世态喜剧,这种喜剧形式也取得了较高的成就。

四、吴祖光(1917——2003)原籍江苏武进县

1、最早以《凤凰城》引人注目

2、《正气歌》《风雪夜归人》《牛郎织女》《林冲夜奔》《少年游》这些剧作中孕育着一个个淡雅隽永,清新灵动的戏剧寓言。

六、夏衍

1、继《上海屋檐下》之后,有《一年间》《心防》《愁城记》《水乡吟》《法西斯细菌》等。

2、规避惊涛骇浪式的宏大场景,代以平凡的生活画卷,刻画知识分子的人生心态,透过日常生活来表现时代精神。

七、田汉

1、以抗日、民主两大时代主题写了《秋声赋》《风雨归舟》《黄金时代》《丽人行》《朝鲜风雨》等剧作。

2、多场式、多线索、开放化、报告员串联等戏剧手法,是田汉对话剧形式的创新。

八、于伶(1907——1997)江苏宜兴人

《汉奸的子孙》《在关内过年》《夜光杯》《女子公寓》《花溅泪》《夜上海》《长夜行》等。

九、老舍

《残雾》《国家至上》《张自忠》《面子问题》《大地龙蛇》《归去来兮》《谁先到了重庆》《桃李春风》等。

40年代戏剧创作热点:历史剧(借古讽今)、讽刺喜剧(揭露现实黑暗)、街头剧(走近百姓生活)等,40年代特殊的历史环境是这些戏剧繁荣发展的重要原因。

第二节、郭沫若的历史剧

抗日战争爆发以后,郭沫若从日本回国,在周恩来的领导下从事抗日救亡运动。身处国民党统治中心重庆,“就像在庞大的集中营里”。从1941年12月至1943年春,先后创作了《棠棣之花》《屈原》《虎符》《高渐离》《孔雀胆》《南冠草》等六部大型历史剧。

郭沫若以历史事件和人物为题材,借古讽今。他将历史事件与现实精神巧妙结合起来,以对历史人物的再创造来表达他对那个时代的忧愤。

主题:

1.反侵略、反投降、反分裂、反独裁,彰扬历代志士仁人为国家和名族的利益而英勇斗争,不怕流血牺牲的精神是郭沫若历史剧的共同主题。

《屈原》中塑造的屈原形象寄托着作者的理想,在含冤莫白的情况下,他置个人安危荣辱于度外,仍然关心着祖国的命运与前途。他的爱国精神和反抗精神代表了当时广大人民反专制、反迫害、反投降、要求自由民主的共同心声。

《棠棣之花》批判了“兄弟阋墙,引狼入室”的分裂投降行径,歌颂了聂氏姊弟的爱国主义和自我牺牲精神,突出了“主张集合反对分裂”的政治主题。

2.“人的尊严”,“把人当成人”,由仁义观念而产生的“杀生成仁,舍身取义”的人生精神和悲剧精神,是郭沫若历史剧贯穿始终的重要主题。

《虎符》中现代人文主义精神以新的内涵焕发出时代色彩。其中反复张扬着“把人当成人”这一仁义思想,如姬也因具有这一思想被作者看做时代先驱者。

《高渐离》歌颂了对于专制暴虐统治者的坚毅勇敢、不折不饶的反抗精神,显示其为正义而斗争的惊人意志与“杀生成仁”的悲壮人生。特点:

1、以历史事实为依据,但不拘泥于历史,这是他作为一个浪漫主义诗人的本色。他认为剧作家可以推翻历史的成案,对于既成事实加以新的解释,新的阐发,而具体地把真实的古代精神翻译到现代。

在《屈原》中根据主要人物来虚构次要人物,以烘托主要人物。如婵娟这个人可以认为屈原赋词象征的,她是道义美的化身。她的作用是烘托主人公屈原,鞭挞变节之徒。而宋玉是一个“没有骨气的无耻文人”,他追名逐利,趋炎附势,卖身求荣,品行恶劣,是个毫无血性的小人。两个形象形成鲜明对比,作者以此讴歌了爱国精神和高尚品行,批判了自私自利、卖国求荣的无耻行径,反应了作者对现实的价值取向。

2.他的戏剧也是悲壮、激越、优美的抒情诗,富有浪漫主义色彩。他的史剧构思有浪漫主义诗句的特征,剧诗人与剧中人融为一体。

《屈原》中的雷电颂是从屈原胸中发出的反抗黑暗的战歌,追求光明的颂歌。称这是屈原与郭沫若这两位浪漫主义诗人会心的合奏曲,一点也不为过。

在《孔雀胆》这部凄婉动人的爱情悲剧中,郭沫若则直接寓托着个人的一段感情哀思。剧中明确指出了导致爱情悲剧的妥协主义的危害,实际内涵是表现了政治上妥协主义所造成的悲剧。

3.郭沫若的浪漫主义史剧都是英雄悲剧,郭沫若的悲剧人物都是“杀生成仁,舍身取义”的英雄人物和志士仁人。他的浪漫主义史剧传承了古典悲剧美学传统,悲剧冲突庄重严肃,格调高昂悲壮,富有悲剧崇高感。与曹禺刻画平凡人物的精神悲剧不同,郭沫若的悲剧精神是崇高悲剧。

郭沫若是40年代历史戏剧创作的代表,他通过对历史人物的刻画,表达了自己的政治理想。他的剧中既有严肃的史实依据,又有浪漫主义的想象。既有爱情的哀思,又有英雄的崇高精神。他通过歌颂这些杀生成仁,舍身取义的英雄人物,凸显出人的尊严。那是抗战时期对五四人文精神的另一种阐释。既然人的生命权利和自由精神圣神不可侵犯,所以我们要向肆意践踏我们生命的日本法西斯主义作斗争。历史和现实在郭沫若的剧中重叠,通过描写英雄悲剧,展现崇高之美,讴歌爱国主义,激励志士仁人为中国的未来而奋斗。

第三节、40年代散文概述 报告文学

报告文学作为一种迅速反映时代面影的散文次文体,在抗战初期异常发达,甚至一跃而成为当时文学创作的主流。

报告文学最初兴盛于国统区,大多集中描写前方将士的浴血奋战和敌人的凶残横暴。如七月派作家丘东平的《第七连》《我们在那里打了败仗》,曹白的《呼吸》,范长江的《西线风云》,白朗的《我们十四个》,萧乾的《血肉筑成的滇缅路》等。

在中共抗日根据地,报告文学的创作也渐发展。如丁玲的《彭德怀速写》,沙汀的《我所见的H将军》,卞之琳的《第七七二团在太行山一带》,周立波的《晋察冀边区印象记》,何其芳的《星火集》中所收的近十篇报告等。

解放区涌现出了一批报告文学的新近作家。周而复代表作《诺尔曼.白求恩断片》,黄钢的《开麦拉前的汪精卫》,刘白羽《环形东北》《时代的印象》等。

杂文

一、特点:

1.杂文创作向全国扩展。2.作者队伍迅速壮大 3.杂文数量大大增加

4.在风格流派上更趋多样化

二、两个重要的杂文流派:鲁迅风和野草

小品散文多样风致

这一时期新进的散文作者并不多,多是已成名的作家在写散文,运笔更加圆熟,有更多样的风致,如靳以的《红烛》;缪崇群的《夏虫集》、《石屏随笔》、《眷眷草》;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何其芳的《星火集》、《星火集续编》;巴金《梦与醉》、《龙.虎.狗》;李广田的《灌木集》;冯至的《山水》;梁实秋的《雅舍小品》;沈从文的《湘西》;钱钟书的《写在人生边上》;王了一(王力)的《龙虫并雕斋琐语》;张爱玲的《流言》;丰子恺的《率真集》;叶圣陶的《未厌居习作》等,各有其独特风格和阅读魅力。

第三篇:90年代散文的哲学追求

[摘 要] 20世纪90年代文化散文较多的吸收了古典哲学中道家“逍遥以游”的旷达超脱和儒家“以天下为己任”的千秋情怀的精神内核。在行者的路上或者“神游”的历史情境展开与先哲、与历史、与文明的审美对话,思索着生命的意义和存在的价值,从而达到一种宗教式的人生体悟,体现了人类对精神家园的执著追寻。

[关键词] 90年代文化散文;古典哲学;精神家园

20世纪90年代文化散文(以下简称90年代文化散文)较多的吸收了中国古典哲学的内涵,不仅与作者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有关,而且还在于他们自觉的借鉴和追求。90年代文化散文作家在游历山水、瞻仰古迹和思索历史时往往能透过物象达到一种哲学的感悟和体认,表现出对哲学尤其是中国古典哲学内在价值取向上的趋同性和承传性。对古典哲学吸收较多的是道家“逍遥以游”的旷达超脱和儒家“以天下为己任”的千秋情怀的精神内核,体现了知识分子内心割舍不断的延续千年的传统文化和历史脉系。在与先哲、与历史、与文明的审美对话中,作者也形而上地思索着生命的意义和存在的价值,从而达到禅宗“瞬间永恒”的宗教式人生体悟,体现了人类对精神家园的执著追寻和永恒的存在之思。

一、逍遥以游的人生理想

中国古代哲学在90年代文化散文作品中最明显的体现是道家“逍遥以游”的思想和旷达超脱的人生态度。作者将自我生命的存在形式,与山水、历史和文化进行主观想象性的天人合一,在山水和历史中畅神达意,逍遥以游,获得审美形式的生命体验,达到对个体自由生命的提升。因而,达到“独与天地来往”的绝对心灵自由是道家最高的人格理想,这也是摆脱世俗人生千般无奈万般不幸和生离死别的刻骨铭心之痛的最好方式。在90年代文化散文作者的笔下,映现了这种人格理想的光辉。

在90年代文化散文作家中,王充闾是受道家思想影响最深远的代表,在他所钟情所描写的山水风物和历史故事里,充盈着对道家思想的痴迷、执著和继承。《寂寞濠梁》通过寻找庄子与惠子同游时发出游鱼之乐的故地——濠梁观鱼台,以现代人的审美情怀与这位伟大的先哲展开穿越时空的对话,通过大量的故事系统展现了庄子思想中的超人智慧和深刻蕴含,直接表达了对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的向往和迷恋。《存在与虚无》以洛阳古都为背景,以一曲名士悲歌、千古绝唱《广陵散》为线索,串起了十三朝古都的历史风云,表达了对放荡不羁、蔑视礼法、超然遗世的魏晋风度的向往和赞赏,高度褒扬了深受道家影响,有着“越名教而自由”思想的旷达洒脱的魏晋名士留给后世的文化、精神和人格财富,表达了对他们命运的深切同情和由衷敬仰。王充闾的散文深得庄子思想的真谛和精髓,不仅在写作风格上显示出博大庄严的艺术气度,上下几千年、纵横开阔、气势恢弘、游刃有余,而且内容丰厚、思想深邃、意境高远,显示出深厚的古典文学功底和少有人企及的大家气象。

除了王充闾之外,最典型的代表还有在佛宗道源的发祥地,显示着大仁大智的仙山——天台山养育下成长起来的作家刘长春。作者用饱含诗情的语言与天台山的一景一物畅谈对话,声声呼唤着天台山的远年灵魂。“安能摧眉折腰侍权贵”,仰天大笑出京城的李白在天台山重新找回了飘逸的诗魂和奔放的诗情,所以李白抒发了“龙楼凤阙不肯住,飞腾直欲天台去”的豪放情怀和人生愿望;隐居在天台山的诗人寒山子在这里找到了与他那颗易感的心灵相接通的原始的野性的静美,独行于山林,探问于天地间,追索着生存的意义和无意义,也渐渐产生了“天人合一”的深思;由于“安史之乱”被无辜流放至此的郑虔,思想在天台山山水的滋养下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以一种安于现状、豁达超脱的处世态度面对所经历、所面对的官场失意和人生挫折,兴办学馆,广收学徒,发展教育,以他的真诚和儒雅与一方水土一地民众建立了血肉联系,成为世代后人感激、怀念和敬仰的文人。刘长春着力描写天台山优美的景观和寄情于此的有着道骨侠风的文人骚客、道人隐士,体现了他作为文人对山水的天性向往,渴望在山水里“逍遥以游”返朴归真的愿望,借人杰地灵的天台山达到了寄情山水,“乘物游心”的思想净化和升华。

“游”是生命存在的最高形式,是精神绝对自由的终极向往,而“心游”和“神游”是道家最高的审美境界和艺术境界,也是最高的生命境界和哲学境界。作者通过“心游”和“神游”达到“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齐一”的“天人合一”的理想精神境界。“天人合一”是一种绝对超脱绝对自由精神的高扬,也是一个有关中国智慧和生命存在的哲学命题。在悠然玄远的处世态度中,在物我相忘的人生超越中,90年代文化散文作家找到了排遣现实烦恼的方式和途径,找到了个体精神的独立和自由,找到了生命的韧性力量和内在激情。

二、积极入世的处世态度

儒家思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天下为己任,“舍我其谁”的精神内核深深地浸润了几千年中国文人的内心。90年代文化散文延续了儒家的精神内核,在观鉴山水、冥思历史、体察文化时,寄予了积极进取、兼济苍生、修齐治平的道德理想和人文精神,体现了文人根深蒂固的鸿儒之气和千秋情怀。90年代文化散文作家带着深沉的知识分子的责任感和文人的忧患意识书写历史反思现实,体现出了俯仰天地、超乎时空的大气和慷慨,具有一种沉甸甸的历史感、沧桑感和战栗感。夏坚勇的《湮没的辉煌》和素素的《独语东北》便是其中最出色最典型的代表作品。在《湮没的辉煌•东林悲风》一文中,作者夏坚勇以东林书院及它的创办人顾宪成为线索,叙写了书院在风雨飘摇、天崩地坼的晚明年代坎坷的遭遇和灾难性浩劫。东林书院的文人以顾宪成那副“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对联为处事原则和做人标准,讽议朝政、指陈时弊,在满目疮痍、民不聊生、指鹿为马的黑暗晚明时期为百姓疾呼,为国家呐喊,体现了强烈的忧患意识和高标独立的人格精神。这些充满血性和阳刚之气的文人的高标独立、积极入世、天真自信终于引来了惨重的浩劫。他们指陈宦官魏忠贤的专权误国,直接导致了以杨涟、左光权为首的“东林六君子”的惨死,场面之壮烈惊天地泣鬼神,令人惨不忍睹、扼腕叹息。权势者虽然能够摧毁有形的书院和文人的肉身,但是东林精神已经汇入中华民族的浩浩长河,一代文化精英为后人所感叹所怀念的正是作为知识分子的铮铮铁骨和道德良知。夏坚勇以知识分子积极入世的进取精神和文人的文化承担意识对民族精神进行了探幽发微的深入挖掘和思考,在为古人的伟大人格和精神意志歌颂、感叹的同时也寄予了对当代人的警示和厚望,为当代人指明了一条精神自救和灵魂净化的道路。

阴影》一文中,作者素素通过参观旅顺口万忠墓陈列馆和祭祀广场的行踪,真实再现了旅顺口大屠杀的血腥场面,思绪绵延万里,纵横古今中外,反思了古印度河文明的衰落、中世纪十字军东侵、日尔曼人对犹太人的大屠杀、日本对中国的侵犯等无数次造成文明戕害和摧残、对原始纯真人性践踏和破坏的非正义战争都是人类自相残杀的悲剧。这种残杀是毁灭性的,是人类万劫不复的灾难,作者也以迸发式的激动语言喊出:“我的悲哀已不只是为中国人,而是为整个人类。人类惧怕死亡却发明了屠杀,人类亲手制造的死亡的阴影,从未离开过人类自己的头顶,它笔直地穿过历史的时空,也穿过人类的心灵,垂落下来……人类总有一天要灭绝。但我希望,人类的灭绝最好是由于火山爆发或洪水漫流,而不是人类自己的残杀。不要屠杀。这应该是人类共同遵守的诺言。”[1]作者站在整个人类的高度反思人类文明和异化人性,体现了博大深切的人文关怀和“以天下为己任”的知识分子的忧患意识。

90年代文化散文作家徜徉在布满史迹的土地上,游览在厚重的中华文明的历程中,置身于一个凝重厚实的历史、现实和艺术世界,用心去体悟跨越千年的历史时空,使活跃的情思获得了一个当下的定位,使人文精神、民族精神和传统文明重新扎根于当代人干涸焦渴的心灵中,以作品体现出的美感和哲思,引领当代的每个人反思自我的行动和灵魂,思索自我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三、精神家园的执著追寻

“寻找精神家园”是每一个时代都有而且纠缠着每个时代整体灵魂的基本问题,散文一直以来也与精神家园的寻找有关,力图在作品中寻找和建立精神家园。90年代文化散文作家以自觉的文化承担意识来探求人类灵魂的皈依,在寻找中逐渐达到与宗教相接的最高艺术境界。这种宗教境界的抵达便是作者苦苦寻觅的能够实现心灵和思想诗意栖居的最完美最稳定最终极的精神家园。

宗白华先生曾经把境界分为五个层次,分别是功利境界、伦理境界、政治境界、学术境界和宗教境界,宗教境界主于神,是人类最高层次的艺术境界。90年代文化散文作家除了在自然和历史中,更多的是在宗教里寻找精神家园,这才是人类最终极的归宿和最理想的皈依。张承志的文化散文不仅体现了自然的真实、酷烈,更显示出了宗教的伟力:“我知道冥冥之中的那个存在让我进入西海固,并不是为着叫我礼全天的Farizo拜。一切天命都包含着对天命——Farizo的顺从……”[2]张承志的宗教情怀是源自本心的永不停息的精神追求,是真正纯粹意义的宗教,在“哲合忍耶”苏菲主义那里,他获得了璀璨的智慧之光和深邃高远的神明心境。余秋雨的散文也往往会在不经意间达到一种宗教境界和抵牾。作者拜谒莫高窟是为着宗教而来的,在这里,可以体会到一种圣洁的沉淀,可以体会到一种超越了宗教的宗教,作者也在这震颤的刹那间获得宗教式的感悟并畅达的释放出灵魂的声音:“蔡元培在20世纪提出过以美育代宗教,我在这里分明看见,最高的美育也有宗教的风貌。或许,人类的将来,就是要在这颗星球上建立一种有关美的宗教?”[3]西湖是一个象征性的存在,在《西湖梦》中作者指出西湖是真正中国化了的宗教的体现,一切的宗教都到这里来参加展览,山水走向了宗教,宗教也走向了山水。中国的原始宗教散落于自然界,与自然宗教遥相呼应,是中国知识分子群体文化人格和民族精神的抽象和象征,余秋雨的宗教意识不如张承志来得浓烈来得直接来得纯正,而是一种广义的混沌的原始性的自然情绪,是对真理信仰、存在价值的终极思考和宗教式的审美超越。作者在面对宏大而苍茫的历史和人文、自然景观时,内心往往充满孤独感、虚无感和荒谬感,感到一种无形的、不可名状的力量尤其是死亡形成对自己的威胁,进而思考个人“存在”的问题。余秋雨的散文中多荒原、废墟、坟堆等意象,他多次追问“我们从何处来到这里,又从这里走向何处”,多次思考前世和今生,“如果真有前世,那我一定来过这里,住过很久,我隐隐约约找到自己了。”[4]他也多次反思死亡和毁灭的存在命题,走在苍凉的废墟和茫茫的大漠中,感到每一步都牵连着最纯粹的死亡和毁灭。这种个人的孤独感、畏惧感、死亡意识与禅宗的逻辑因果关系和生死循环原则有一定的心理感应和亲在联系。王充闾的《面对历史的苍茫》、《沧桑无语》等散文集既书写了历史不可抗拒的必然性客观规律,也书写了其难以预料的偶然性,呈现了人文情怀的魅力和非理性的荒诞与虚无,在历史的烟云中领悟个体生命存在的宿命和悲剧。《陈桥崖海须臾事》以意识流结构全篇,时空交错,将整个宋王朝的沧海桑田汇聚于短短几千字中,作者以禅家拈花微笑式的生命体悟,呈现出对历史悲剧循环的超然理解:宇宙万有,沧海桑田,不过只是心灵幻象式的反映,历史像一个玄妙幽深的谜语,留下的只是精神世界的永恒追索和诗意情怀。王充闾的散文,以一种具有想象力的视界去重评和审视历史的价值和意义,对历史和人事照以虚空,然而也不乏逻辑真理和道德良知,理性中隐含着诗情,运思中潜隐着禅理。

90年代文化散文作家在对苍茫原始的自然和悠远深邃的历史的思考中,寻求独立自由和自在自为的精神家园,实现重建价值体系,重塑人格风范等超越形而下层面的精神愿望和诉求,以知识者的生存体验、生命感悟与人格智慧分析、批判和再建理想的精神世界,进而思考人的生死和存在问题,达到与宗教接近的艺术高峰和澄明的禅意境界。

[参考文献]

[1] 素 素.独语东北[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95.[2] 张承志.荒芜英雄路[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4:302.[3] 余秋雨.文化苦旅[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1:15.[4] 余秋雨.山居笔记[M].上海:文汇出版社,2002:106.

第四篇:中国著名小说诗歌散文戏剧书目

散文

鲁迅《野草》

丰子恺《缘缘堂随笔》

沈从文《从文自传》《湘西》《湘行散记》

周作人《苦雨》《喝茶》《自己的园地》

赵家璧主编《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集》

巴金《随感录》

张爱玲:《张爱玲典藏全集》散文卷

梁实秋《雅舍小品》

戏剧

曹禺《雷雨》《日出》《北京人》《原野》

夏衍《上海屋檐下》 陈白尘《岁寒图》

吴祖光《风雪夜归人》 贺敬之、丁毅《白毛女》

欧阳予倩《桃花扇》

阿英《三大南明史剧》

中国当代文学(1949至今)诗歌

舒婷:《双桅船》 北岛:《北岛的诗》

顾城:《黑眼睛》、《顾城诗全编》 阎月君、周宏坤选编:《后朦胧诗》

海子、欧阳江河、多多、严力、芒克、翟永明、海男、蓝蓝、西川、钟鸣、陈东东、李亚伟等

戏剧

《探索剧作选》 《高行健戏剧集》

赖声川《暗恋桃花源》(台湾)孟京辉《恋爱的犀牛》

散文

杨绛:《干校六记》、《杨绛散文》

余秋雨:《文化苦旅》、《文明的碎片》等 季红真编:《当代女性散文精选》

小说

刘心武《刘心武小说选》

张贤亮《张贤亮集》、《感情的历程》、《我的菩提树》 《王蒙文集》(10卷)、《活动变人形》 《高晓声代表作》

张承志《张承志集》、《北方的河》

贾平凹《贾平凹集》、《浮躁》、《秦腔》《废都》 韩少功《诱惑》、《马桥词典》 阿城《棋王》

《1985年小说在中国》、《探索小说选》 刘索拉:《你别无选择》

残雪《天堂里的对话》、《突围表演》《黄泥街》

莫言《透明的红萝卜》、《红高粱家族》、《檀香刑》、《丰乳肥臀》《蛙》 陈晓明选编:《中国先锋小说精选》、苏童:《一九三四年的逃亡》、《妻妾成群》、《红粉》《我的帝王生涯》、《米》、《红粉》……

余华:《十八岁出门远行》、《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兄弟》 方方:《行云流水》、《方方文集》(5卷)池莉:《太阳出世》、《池莉文集》(6卷)刘震云:《塔铺》、《官场》、《官人》《一地鸡毛》《故乡面和花朵》 刘恒:《白涡》、《刘恒自选集》(5卷)《狗日的粮食》 张洁:《无字》、《张洁集》

王安忆《王安忆自选集》(6卷)《长恨歌》《小鲍庄》等 铁凝:《哦,香雪》、《玫瑰门》陈染:《私人生活》 张炜:《古船》林白:《一个人的战争》 路遥:《平凡的世界》、《人生》

陈忠实:《白鹿原》

阿来:《尘埃落定》

王小波《王小波文集》(中国青年出版社)王朔《我是你爸爸》、《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过把瘾》等

阎连科《受活》、《丁庄梦》卫慧〈上海宝贝〉

第五篇:《戏剧影视文学》讲稿散文

叙事散文写作

叙事散文写作是中国传媒大学、中央戏剧学院、上海戏剧学院、北京电影学院、山东艺术学院、浙江传媒学院等院校广播电视编导、公共事业管理、文化产业管理、导演、戏剧影视文学等专业的必考科目。叙事散文写作的考查方式以笔试形式出现,一般是命题创作,即给一个一定的题目,如《往事》、《路遇》、《偶像》等诸如此类的题目,要求考生在60~150分钟内写出800~2000字左右的文章。

一、散文和叙事散文

叙事散文是散文范畴的一部分。散文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广义的散文,在古代指一切不押韵的文章,包括除去诗歌、小说、戏剧影视文学之外的一切叙事性、议论性、抒情性的文章。

随着文体的发展,叙事散文中的通讯特写、传记文学、报告文学等,已经发展成为独立的文体,各成一类;议论散文则有了专门的名称——杂文,也从散文中分了出来,剩下的只有抒情散文,这就是狭义的散文。

叙事散文与一般散文比较,形式上仍然具备灵活自由,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但在内容上,叙事散文强调通过对具体事件的记叙与描写来刻画人物,抒发作者情感,表达作者思想。这是叙事散文与纯粹的抒情散文、写景散文、议论文等文体的主要区别。

叙事性散文不像通讯特写,写的是现实生活中具有普遍教育意义的真人真事。作者可以在文章中摆出自己的观点,但是不能代替或削弱以事实说话为主的原则。

叙事散文与记叙文相比,其实文学理论中没有记叙文这个概念。凡是独立于小说,戏剧,诗歌等几大体裁之外的,都归入散文范畴。记叙文是在教学中为了区别不同的表达方式而约定俗成的一种文体。

记叙文写作要做到无论记人记事,还是写景状物,一般都要交代明白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否则文章就不完整。记叙文要求线索清楚。虽然观察的角度、记述的方式可以不同,但每一篇文章都应当有一条统贯全篇的中心线索,否则文章就会松散。记叙文人称要一致。无论用第一人称“我”记述,还是用第三人称“他”记述,都要通篇一贯,一般不宜随意转换,否则就容易造成混乱。记叙文以记叙为主,但往往也兼有描写、抒情和议论。它是一种形式

灵活、写法尽可能多样的文体。

叙事散文是用如诗如画的语言,写人、记事为主要内容,塑造人物和表达情感为目的的散文。讲述的是美丽动人的故事。

叙事散文与小说比较:叙事散文应是作者亲自经历或亲眼目睹之事,或间接了解到的事情,是客观存在的,是非虚构性的;而小说则不然,小说的特点就在于情节的虚构,考生可以根据创作需要虚构内容,编织故事。

其二,叙事散文不要求事件必须完整,可以逻辑清晰叙述一个事件,也可以只采取事件的局部场面,或者某个细节,线索单纯,可以展现人物比较完整的性格局部和侧面加以描绘,情节比较简单;而小说则要求事件相对完整,塑造鲜明完整的人物形象,逻辑严谨,因果线索清晰,情节要复杂丰富。

其三,从叙述角度和方法看,叙事散文的根本目的是表达作者所写人物和事件的看法、思考、感受、感悟,事件在散文中是作者用以表情达意的载体,作者往往是边讲故事边表达感受和见解;而小说则以具体生动的描绘事件、刻画人物为主,虽也必须有体现作者创作意图的主题、立意,也蕴含情感,却必须隐藏在事件和人物背后,作者一般不进行直接抒情和议论,即使文中出现“我”,也不是作者本人,而是作者设计的人物。如《狂人日记》中的“我”就不是作者鲁迅,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我”则是作者自己。

叙事散文和小说一样,建立在细节的描写和叙述的基础上,但细节的排列组合方式不同。可

以说,小说组合细节是“以盘盛珠”,而散文则是“以线穿珠”。小说的“盘”是一个社会的横切面,具备冲突,各种阶层、力量的人物或隐或显。而细节只能在这样的“盘”中有机地展开。散文的“线”,就是感情体验,或多或少,随手拈来,任情挥洒——以感情体验的表现为准。由此,我们说散文,是最自由的文体,散漫如水,手法灵活。

二、怎样进行叙事散文的写作

1、选材

叙事散文选材范围很广,凡在生活中能使人感动,给人以启迪或感悟的人和事都可以写。

叙事散文的选材要真实。散文常用第一人称叙述,个性鲜明,是作者诚恳真挚地抒发情怀、感叹人生的艺术。真实是散文的生命,散文一旦

有矫饰虚假的感觉,就毫无价值了。台湾作家余光中先生说:“在一切文学的类别中最难作假、最逃不过读者明眼的,该是散文。”巴金说“我的任何散文里都有我自己”,总之可以说是表现自我。写真实的“我”是散文的核心特征和生命所在。考生在不得已进行虚构时,也要让人看上去具有真实感,且能用真情打动人。

尽量选取有重要价值和意义的事件。最好选取亲身经历、感悟、感受最深的,而且是最能给人以感动和启发的事情,特别是那些曾经深深打动过考生本人的事情。考官想通过叙事散文看到考生的真性情。考生要尽量地做到所选素材的典型性,要做到小中见大,小而精彩。人的情感是相通的,叙事散文只有自己先被感动了,才会把感动传达给他人。

叙事散文的选材要新颖独特。文学作品是以给予读者美感享受和审美教育为目的,上乘之作除了给人以艺术娱乐外,还以其对新鲜生活的精确而深刻的表现而具有永恒价值,所以优秀的散文应尽可能选取那些对社会、对人生有重要价值和意义的新鲜事件为素材。

叙事性散文应选择作者熟悉的人和事来写。古今中外以真挚的情怀和真知灼见打动读者的优秀散文,无不是以作者熟悉甚至亲身经历的生活为素材的。

2、立意

叙事散文的立意要准确鲜明、突出重点,不偏题,要独特新颖、力求深刻,不能人云亦云。

立意即文学作品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有时叫中心思想、主题或主旨。立意是作品的灵魂,是文章的中心思想所在。在文学作品中,立意要通过文学形象来实现。散文的立意是通过作者在文学作品中描绘的人物、事件、场景等形象表现出来的。

(1)准确鲜明。同样的材料给人的感受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受和感悟。一篇散文,想通过自己描绘的事件传达一种什么感受,必须准确鲜明。作者应对自己作品的立意十分清楚。在作品中,材料的安排、人物及情节的描绘都应紧扣立意,不能含含糊糊,忽东忽西。

(2)立意要新鲜独到,不能人云亦云。文章切忌随人后,与别人同样的素材,又是同样的立意,就没有价值了。优秀的散文即使面对同一素材,也会有别出心裁的立意。

(3)力求深刻。散文立意要力求深刻,要

有深刻的感悟,对任何事件与人物不要仅停留在浅层的感受,而应感悟别人感悟不到的东西,极力挖掘深层本质的意蕴,才能有较高的作品品位、价值和深度。

3、细节

美术作品的直观,源于通过线条、色彩、光影对观众视觉的直接刺激。文学作品虽然没有这些构成元素,仍可以通过细节的刻画,展现创作的人物和作者的思想情感。

叙事散文的细节描写要具体生动、令人难忘,描绘的人物和事件要形象深刻、栩栩如生。

散文是艺术作品,艺术作品要以形象动人。叙事散文细节的描绘,不是客观地对某一场景或特征的叙述,而是作者心底情感潜流的外在体现。它在文中已经不仅仅充当叙事的角色,而是

传达某种情感的张力。在叙事散文中,至少需要一个闪亮的细节支撑文章,要把最令人难忘的细节充分地挖掘好,不要直抒胸臆,要说的话要包含在人物、事件的细节描绘中,通过文章的细节传达自己所要表达的感情。切忌无休止地直抒胸臆和叙述议论。考生应学会让人物和事件自己说话,考生的感受应对人物及事件精确而又生动的描绘中表达,描绘人物和事件要具体生动。优秀的散文都是以生动的形象和真挚的感情动人的,形象与情感是不可分离的。所以,叙事散文要重视对人物及事件的具体形象的描绘,其中,特别是细节描绘尤为重要。

叙事散文的细节主要指人物的神态动作的刻画、周围环境的刻画、人物心理状态的描摹等。这些细节主要指人物神态的刻画、个性化语言的

处理、当时环境的描述、人物内在心理的描摹等,即“立象以尽意”,也就是说,要通过形象的描写来表达自己的意思。

人物的神态动作的刻画:远远地看见前面一个蹒跚的身影摇摇晃晃地趱行着,走进了,方看清原来是母亲。母亲佝偻着身子,本来就瘦小的身躯缩成一团。身上脸上缀满了泥巴,也不知在路上摔了几跤。刚才被汗水打湿的头发现在让雨水冲洗得有些凌乱,一缕缕地搅和在一起,发梢上滴落着一串串晶莹剔透的水珠。

她将白色的手帕在头上扬了扬,素白的帕子几次碰到头发。迎着橙红色的夕阳,我猛地发现,那里竟多了我从未察觉的白发。„„白白的帕子、白白的头发,这是我离开母亲时全部的印象。

„„父亲弓着腰,两手按着木板缓缓地向前推着。飞散的锯末在风中抛撒着,不时地落到父亲的旧棉袄上,沾在父亲凌乱的胡须上。电锯这一边的木板在不断地减少,那一边的木条在不断地增多。父亲一次次匆匆地俯身,又一次次缓缓地直身。每一次起身,父亲都要捶捶后背。看到这里,我的鼻子一酸,泪水无声地滑落下来。

周围环境的刻画:那天清晨,我还在睡梦中的时候,院子里就响起了清脆的电锯声。我起了床,推开屋门,一股寒风扑面而来。我哆嗦了一下,抬头望天,阴沉沉的。两只乌鸦在光秃秃的杨树枝上张望着,寒风一吹,它们就嘎嘎地叫着,飞走了。

人物心理状态的描摹:我家的电灯坏了,„„父亲横竖要自己去换个灯管。我真怕他

将近二百斤的庞大躯体砸在地板上,执意不从。„„父亲面带愠色,我也不再说话„„。父亲站在沙发扶手上,却怎么也够不到那个灯管。我说:“我给你拿一个小凳子吧!”父亲却狠狠地瞪了我一眼。

够了半天,父亲的汗流了下来,还是没有完成。„„我只好从着父亲去给他买包烟。

我走到门口,假意地重重地关上门,却偷藏在门后顺着门缝望去。哈哈!父亲轻轻地抱着肚子滑下沙发,把小凳从沙发底下抽了出来。„„看着已经换好的灯管,父亲摸着肚子,自言自语道:“还跟我斗?!破灯管!”

细节描写不是客观地对某一场景或特征的叙述,而是作者心底情感潜流的外在体现。这种情感潜流使作者有意地忽略了其他并不重要的

信息,而将最能展现作者心意的这些直观、具体的细节充分渲染,就像电影的特写一样,使观众感同身受,在心中充分回味。比如对父亲换灯管的描写,比如朱自清先生在《背影》中描写父亲穿越铁道站台的情节,都是比较好的细节描写。

4、结构

叙事散文的结构要层次分明、祥略得当、轻重分明、内涵突出。

叙事散文与一般散文一样,在结构上是比较自由的,但必须做到“形散而神不散”。这里的“形”指文章中写到的人、事件、情节、细节等,这些因素可以不必连贯紧密,但却都要围绕一个中心——“神”,“神”即指文章的中心意思——立意。与立意无关的人和事一定要少写或不写,要重点描绘与立意关系最直接的事件。这就

是平常我们所说的“突出中心”。

作为散文的骨架,结构要与内容相称。有的散文写一件比较完整的事件,就要采取纵向结构,即以事件的主要发展过程为描述顺序;若仅以一个场面,则采取横向多角度结构;若写一个细节,则采取点式结构,集中笔墨反复细致的描绘。

一篇结构完美的散文作品,要具备两个鲜明的特征:(1)层次清楚,做到凤头、猪肚、豹尾;(2)轻重分明,其内涵、中心突出,祥略得当,描绘适度。

5、语言

文学创作的主要手段是语言,高尔基说,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对于散文来说,语言十分重要。叙事散文是以口语为基础,文语为点缀。

其次是要清新自然,优美洗练。此外,还可以讲究一些语言技法,如句式长短相间,随物赋形,如多用修辞特别是比喻,如讲音调、节奏、旋律的音乐美等。

(1)叙述语言与描写并重。散文是在情感中叙事。散文是一边表达作者情感,一边描绘形象的,要想使作品形象生动,语言就不仅仅是空洞的叙述,而应尽可能描绘情景,营造诗意的画面;尽可能地用运用形容、比喻等文学修辞手法和描写技巧,使作品中的形象给读者以历历在目、声声在耳的真实感、鲜活感。

(2)朴素而优美。高尔基说,真正的美,正如真正的智慧一样,是非常朴素的,并且是人人理解的。散文语言应力求朴素平实,应真切自然地传达感情,展示形象,反对矫饰,反对华而不

实。质朴是不要堆砌华丽的辞藻或者刻意玩弄文字游戏。形象是要将看到的事物变成可视的形象;而形象中更要有情感,是内在心象的表达。如有考生在写下雪时,这样写到:“大雪纷纷扬扬地铺天盖地,让整个世界变成一个冰雕玉砌的国度,大地也披上了一层盛装。”这种语言啰嗦、苍白,是概念化、一般化的。我们换一种说法:“雪飘着,空气变白了„„”这样的语言简单、直观,同时还有作者的个人化情感在其中,更富感染力。

(3)准确而简炼。语言的最基本的要求是准确。从事文学创作的人必须具有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对作品中的每一字每一句都应反复推敲。

真正的艺术语言是简练的。叙事散文的语言要尽量做到朴素,不卖弄、不堆砌,要生动、形象、具体,即如鲁迅学生谈“白描”时所说,要“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这就要求我们遣词用句的凝练,删除一切多余的东西、一切可以不说的东西,只保留非说不可的东西。散文的文字运用要直接、简单,但要使文字能够传达巨大的情感空间和人生感叹。要谨记朴素而又流露着真情实感的语言是最美的语言。

散文曾被誉为“美文”,主要原因在于语言的优美。除了上述用字炼语技巧外,散文语言还应特别注意其抒情性,既要包含感情,又要充满诗意。有位名家说过,“真正的散文是充满诗意的,就象苹果饱含着果汁一样”。这“果汁一样的诗意”要通过饱含感情的语言来显示,所以,语言要注意抒情性。

叙事散文要写真实自我及由此生发的个性

口语、感情体验和细节描写,就掌握了散文写作的要领。

三、叙事散文写作的注意问题

在以往的叙事散文写作中,考生经常会发现一些问题,现归纳如下。大家可以将自己的文章冷静地与此进行对照,看看是不是也存在类似的问题。

1、思想认识上的幼稚

主要反映在思维的幼稚和人世知识的幼稚,这与考生的生活阅历和家庭教育是分不开的。其主要表现在:

(1)“娇情、矫情、骄情”

现在的考生基本上是应届高中毕业生,绝大部分又都是独生子女,家长过多的呵护造成了这些考生和心理不成熟、心理承受力弱。在人际交

往中往往以自我为轴心,考虑问题狭隘。反映在作品中,便显示出“娇情、矫情、骄情”的情况。如,以为自己一切正确,自己做的事情不被家庭、社会、家长理解,只能自怜地“诉说自己的不幸”;对社会和家庭充满了反抗意识,除了述说不幸,希望通过文章求得别人的“理解”和支持,寻找类似暴力的宣泄,却从不在自己身上找出问题,也毫不顾及别人对自己投入的情感。沉迷于某种情绪,选取的素材一般体验和感觉没有到位,却“为赋新诗强说愁”的“大惊小怪”。

叙事散文的素材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对生活的长时间的观察和洞悉。考生要写好一篇叙事散文就离不开对生活原生态的细致观察。来源于生活的东西是最能打动人的,感情要真挚,带感情写事件,叙述性文字是情感性的东西。

(2)高高在上总结生活,总想为读者讲述道理。

在写作中,考生本应该将自己投入到作品中,细致描述或者回忆自己的生活,形成“平视”关系。但有的考生,或者因为以上的情况,或者希望通过对生活的总结来增加文章的沉重感,像“上帝”一样“俯视”自己笔下的人,进行道德批判或者激励志向。这是传统的“文以载道”的观念的遗骸,文章变得单薄,缺少了属于文学性的生气。

这在考试中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如有一位考生的文章在结尾这样写道:

于是,我回到学校,由于钢琴考试耽误了许多时间,两个多月的期末考试又给我一个沉重的打击。失败!失败!难道我会永远失败!那些日

子我每分每秒都在问自己。后悔?后悔?我从来不做后悔的事情。生活公平吗?生活给予每个人的机会是均等的,只看你怎样正确地看待自己,如何寻找应该属于自己的真正位置。今天,我要报考的虽然不是钢琴专业,但我再一次准备在这条艺术之路上走下去„„

这虽然是一种真实心情的写照,但又是一种刻意励志的文字,看起来是向上、美好的,但实际上这种总结性的文字往往替代了读者的思考,将前面文章的丰富性简单化了。

2、认识和选材上的雷同

这个问题主要反映在部分考生的思想、切入点以及叙述方式上的雷同。一方面表现为对周围鲜活的生活不重视,麻木,写作时编造,情节造作;另一方面表现为缺乏独立思考,人云亦云。

(1)“标准化”思维和“大路货”的语言

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造成小学、中学阶段的教学中往往规矩考生的视野和思想,灌输不会丢分的“标准化”思想和“大路货”的语言。有人曾经做过一个调查,在20个高中生中,主动给《雷雨》中周朴园这一角色定位成“封建官僚买办阶级代表人物”的有17个人,占被调查总数的85%。为什么?老师告诉的!为什么?是标准答案要求的!用抽象的政治术语定位人物已经被很多研究者视为非文学标准了,但在课堂上仍在沿袭着这样的标准。

(2)“中心思想”先行,过分强调“社会意义”

要求在写作前首先确定“中心思想”,之后用这个中心思想牢牢地统帅整篇文章,建立“文

不载道,无以为文”的观念,建立一些政治化思维(如因为某种道德缺陷而深深自责),过分强调文章“社会意义”的重要。

调查“你写作文时首先想到是编一个故事还是回忆自己身边的故事”时,在前叙的20个人中有16个人选择了“编一个故事”——“因为身边没有什么有意义的事”。

为了写出“有意义”的事,考生在选材上可谓“煞费苦心”:写家长就是“高、大、全”式的人物,往往是自己在3岁时发烧,爸爸或者妈妈背着自己深夜3点上医院,天上还一定下着大雪,这是一种感恩心理;写老师就是勤勤恳恳的园丁,原谅自己的“皮肉之苦”,这也是一种感恩的心理;写朋友一定是以前特别要好的同学,因为一个误会造成两人的矛盾,结果朋友忍辱负

重,终于在一个偶然的机会被“我”发现并言归于好,这是一种忏悔、赎罪的心理等等。

(3)文章总体一般化

在文章的铺排中,严格要求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写清楚,重视叙述,忽视了文字的直接性,从而封闭了考生对细腻情感的感受。没有建立对生活特有的见解,也从没想过用有声有色的文字描述眼中、心中的事物。在叙述上出现了“叙述多,描写少”、“故事多,细节少”、“诉说不幸多,审视自身少”等问题。

文字平白,流于总结性,像流水账,从起床、上学、课间、放学、吃饭写到睡觉,就是看不见一个有血肉的人,或者一个独特的生活细节;不会进行氛围铺排,不会运用人物语言,不会通篇把握节奏,不会将“情”“景”交融,而

是一味地讲故事;有的干脆成为个人愤怒的宣泄。

下面的文字比较集中地代表了这些考生上述的问题:那时,每天都在妈妈的督促下练琴,刚刚学琴时的那种热度已不存在了。想得更多的是怎样快点结束这种难熬的日子,甚至有时想和妈妈说“我不学琴了”。由于是初学,前三个月每次练琴时,几乎都有眼泪的陪伴。但是最终我还是坚持下来了。有一年冬天,寒风刺骨,天空中飘着鹅毛般的雪花,上完钢琴课,妈妈带我回家时,天已是很黑,半个小时的路程,我和妈妈走了两个钟头。回到家里,她的双手已经冻肿,而且,得了重感冒。我似乎突然间明白必须好好学琴,来回报妈妈对我的这份爱。

叙事散文写人写事都只是表面现象,从根

本上说写的是感情体验。感情体验就是“不散的神”,而人与事则是“散”的可有可无、可多可少的“形”。朱自清的《背影》不是要记录回家和父子离别的琐事,而是要吐露一种对父亲及失败了的父辈的怜惜和敬爱。感情体验,是散文的内在结构。有了它,就可以天马行空地起草。这一点,不能不明朗和确定。有了散文的内在结构——感情体验,只要再明确外在结构的核心细节就可以写好散文。

叙事散文写作,细节情节性的东西尽量细致,要加强语言气势,文笔要生动(只有先把形式的东西搞好了,文章才能高处一个档次)。

命题叙事散文写作,题材要新颖,角度要独特,语言要精美,不要有大量的抒情和评论性的文字。

例文: 住校的日子 山东 袁小飞

母亲和父亲都是农民,为了我能生活的好些,他们在城里做了一点小生意。初中考高中的时候,我报了所离临时住地不远的一所高中,初时学习生活不那么紧张,母亲让我回家住,军训时感觉不错,劳累了一上午,中午可以回家吃顿午饭,洗个热水澡,看着别的同学累了也还没地方洗洗,饭菜在学校也不好吃,感觉自己还很幸福。

可是每天操劳的母亲还要为我做饭,自然很辛苦,有时就不自然的发起火来。那时我也不

甘示弱,你累朝我喊什么,再说我学习也很紧张,就和母亲顶几句。争吵中母亲很生气,甚至连饭都不吃了,我自然也没了心情,便满肚子委屈空着肚子回了学校。母亲总会把热乎乎的饭菜送到教室,我觉得挺不是滋味,心里就产生了住校的念头。

终于有一天,我忍不住了,把这个想法告诉了母亲,却遭到母亲强烈的拒绝,我很生气,问我为什么不能住校,别的同学都可以住。有什么不好。我都这么大了,还不能有属于自己的生活。母亲说在家都管不了你,要住校了还不把天都翻了过来。

尽管我之后多次提出住校,都被母亲拒绝了。我心里很不是滋味,为什么住校就会学坏,会给老师添麻烦。我还是像往常一样,中午回家

吃饭,晚上回家住,尽管不情愿。

住校这个想法的越发强烈,使我变得更加叛逆,有时甚至会无理取闹,回家坐下就等着吃饭,什么都不管,吃完了就走,很少搭理她,尽管母亲从那以后很少惹我,她把脾气压到了最低,哪怕我胡搅蛮缠她都会让我吃完饭再走。

日子一天天过着,不知不觉我的高中生活就在争吵中接近尾声。高三快开学了,作为人生路上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老师说,如果充分利用高三很可能把以前的课补回来。说实话我以前没像样学过,成绩一直在班里中下游徘徊。高一时犯了点小错误,旷课半个学期,功课落下不少。临近开学的前夜,我想再和母亲谈谈,母亲坐在我床边,当我告诉她,我想住校,她先是一楞,然后深深呼了一口气,说:高三了,你以前落下

了不少课,住校可能会弥补点,如果你实在想住,就住吧。我一下子愣在那儿,没想到母亲会如此痛快答应。

母亲走出了我的小屋,我鞋也没脱就蹦跳到床上,那一刻我感觉压在心头的那块大石头,终于落了下来,感觉浑身轻松,一边哼着小曲,一边收拾被子、毛巾之类的。我准备好一切要带学校去的东西,心想这下好了,以后不用在家里住了。

我如愿以偿的住进了学生宿舍。我天天在教室、食堂、宿舍,这三点一线徘徊着,学校生活并不是我想象的完美,没有了母亲在我身边的啰嗦和唠叨,我觉得生活好像少了点什么,渐渐的开始有种想家的念头。开始几天还好,一周后我再也忍不住了,回到家,推开门进去,屋里静

悄悄的。我朝着自己的小屋走去,刚要开门,看见门市的门还开着的,我停住了脚步,从屋里传出父亲的声音:“别哭了,想孩子明天就去看看呗。”我再也忍不住了,眼泪浸湿了我的眼眶„„后来听邻居大娘说,没有我在身边的日子,母亲常常说自己很孤独,经常会想我想的掉眼泪,毕竟我十几年从来没离开母亲„„

我为自己以前的叛逆,不理解母亲而感到深深懊悔。从那以后我再也没和母亲争吵过,即使母亲偶尔冲我嚷几句。

点评:这是一篇采取纵向结构创作的叙事散文。本文语言洋气,充满音乐感。围绕自己打算住校、母亲不许住校和准许住校到后悔住校来展开叙述,承载的是母亲对儿子深切的依恋,而

作者也因为自己对母亲的不理解而感到深深的内疚,情感真挚动人。

母亲 山东 姜庆丽

曾不止一次刻意地捧起相册端详着那个编着长长辫子的美丽姑娘,然后带着疑惑的目光望着厨房里忙碌着的瘦小母亲。岁月的无情早已把那个如水般的女孩变成了眼前这个粗糙的女人。泪不知不觉间爬上了我的眼眶,然后是无声的哭泣,母亲慌慌张张地跑来,她不明白是什么使她的宝贝女儿落泪,亦不明白女儿心中那抹心痛的

云霞为谁而开。

母亲是地地道道的农民,但是这个大字不识的农民用她无私的爱包容着所有的不幸,承担着所有本不该由她来承受的苦难。

那时,社会动荡不安,外公常常到很远的地方采榆钱养家,母亲每天跟在外公身后。那天,母亲像出笼的鸟儿在外公身旁欢快的蹦跳,外公熟练地爬上一棵很高的榆树,孩子般地向母亲招着手。母亲仰望着兴奋的外公,目光中满是依赖和钦佩。随着漫天飘洒下的嫩绿榆钱,母亲蹦跳着,捡拾这些救命“钱”,欢快的脚步在榆钱雨中穿梭,银铃般的笑声响彻整个山谷,高高梳起的马尾辫有节奏地上下拍打,红红的脸蛋满是幸福的笑,一幅美丽的榆钱雨图定格在那个阴霾的年月,鲜明、美丽。

或许是老天妒忌外公有如此纯真的女儿,或许是母亲甜甜的笑迷醉了雷公公,使他忘情地敲起了锣鼓,一声闷雷在天边响过,一声惨叫划破美丽的画卷,母亲傻傻地望着血泊中的外公,那个刚才还弯下腰让她顺利爬上他脖颈的外公。

忘记哭的母亲就这样呆呆地站着。也不知过了多久,母亲被微弱的呻吟声惊醒,她一头扑向外公,撕心裂肺的哭喊声混着雨水融入整座大山。雨依旧下着,母亲的泪像断了线的珠子落在外公断了的腿上。

从此,母亲用她娇弱的身躯背起了外公,村中从此多了一幅残美的画面。这样的日子过了几年,外公走了,母亲身边的好多亲人走了。外婆也在一个雨雪纷飞的日子离开了她。生活的无奈使母亲幼小的心灵从此承担起繁重的泪水。

母亲和父亲的结合应该是苦难生活的转折点,父亲本是个身无分文的外地人,但是母亲跟了父亲以后,他们的日子渐渐好了起来。爱情的甜美轻轻抚淡了母亲曾经的痛。父亲是个勤快人,母亲在父亲的呵护下重新露出了笑脸。

2001年冬,我们一家人聚在一起。父亲征求我们的意见打算回山东老家,奶奶老了,父亲也想落叶归根。况且哥哥姐姐也到了谈婚论嫁的年纪,如果此时不走以后可能真的走不成了。母亲呆呆地望着旺盛的炉火,燥热的火光映衬着母亲美丽的容颜,她不是不想和父亲在一起,而是舍不得离开这个留有她童年悲欢离合的土地。那时我也分明看到那晶莹的泪水浸湿了母亲长长地睫毛,浸湿了母亲洁白的衣襟。

母亲最终还是跟随父亲回到了山东。面对着

陌生的面孔和陌生的环境,坚强的母亲昏倒了,醒来后的母亲抱着我、哥哥、姐姐,嘴里不停地说:“妈带你们回家,妈带你们回家„„”

母亲最终没有带我们回到东北那个温暖的家,从此也少了许多笑容,每次放学回家,我最常见到是母亲捧着泛黄的相册发呆。那里有外公、外婆,有母亲美丽的童年往事,也有那些悲欢离合。每每此时,我都会想在母亲身后环住母亲的脖颈,然后把脸贴向母亲满是泪水的面容。这时的母亲会握住我的手,依偎着的母女静静地坐着。有时我也会祈求母亲给我讲外公外婆的故事,那些会勾起母亲回忆的往事,常常使母亲拥着我无声的哭泣。直到去年,母亲看到啼哭的小侄女时,那最美的笑容才再次爬上母亲的眼角。母亲的笑容常会伴着侄女的笑声在我耳边回荡。

今年,姐姐又为母亲带来了欢乐,那个哇哇啼哭的小生命在母亲怀里甜甜的笑,母亲也笑了,笑得那样天真。

时光荏苒,记忆的调色板上所有的色彩都被岁月冲淡,不再新鲜。然而,总有一些东西是我们无法忘却也难以忘却的。母亲的笑就是定格在我心中的画面,我希望自己也能给母亲那样的微笑。

点评:

对于“朴实无华”,不少同学有误解,认为这只是一种语言风格或写作技巧。其实不然,“朴实无华”最重要的实际上是作者在亲身经历和深刻感受后,对生活的一种认识和态度。有了这种认识和态度,在表现生活时即使用最直白的语

言,文章也能达到感人至深的效果。本文语言像饱经沧桑的老人。曾不止一次„„”貌似客观的介绍,其实带有极强的主观色彩,是将普通事物赋予心中不普通的判断和描述,使这个事物具有了情感。这更能直接影响读者。

东 李娇娇

在我还未上小学之前,曾经有那么一段岁月,是和奶奶紧紧连在一起的。

奶奶住的是传统的老宅子,冬日里很冷,夏

日里又显得闷热。窗外,不大的院子里长满了各式各样繁茂的花草,都不怎么漂亮,却带着一股无法摧毁的旺盛的生命力。奶奶的房间靠近门的地方,有一个很高的橱柜,深褐色的,有些地方掉了漆,磨损得厉害,还有些地方被刻上了泛白的印记,或许是孩子无心的恶作剧。每当午后的阳光照下来的时候,那橱柜沉默地伫立在一小片阴影中,更显得斑驳和伤痕累累。

我并不清楚那橱柜对于奶奶有着怎样的意义,但它却是所有家具中唯一上了锁的。我不止一次看见奶奶小心地捏着一把已经生了锈的钥匙,缓缓地转动锁孔,打开橱柜,从里面取出几张泛黄的老照片,几支毛笔,或是几串不知道从哪里传下来的古朴的珠链。

那橱柜里搁着的,都是奶奶最珍惜的东西。

也是一个夏天的清早,我嗅着植物的清香,迷迷糊糊地睁开眼睛,耳旁隐约传来些细碎的声音,我略微侧过身去,看见奶奶又在拾掇她的橱柜,朦胧的晨光映在她略带微笑的脸上,她眉宇间的拢起的皱纹似乎都浅了些。良久,她从橱柜里摸出一个浅褐色的玻璃瓶子,轻轻晃了晃,瓶中立刻传出了叮叮当当的清脆的碰撞声,很是悦耳。我的心一下子就被攥住了。

我跳下床,连鞋子也顾不得穿,就挤到了奶奶身边。

“喜欢么?”奶奶揉了揉我皱皱的小脸,我忙不迭地点头。

奶奶笑了,她轻柔地牵起我的小手,叠在她粗糙温暖的大手下面,我们一起缓缓地转动瓶盖,瓶子发出一连串吱吱扭扭的声音。我偷偷抬

眼看了看奶奶,她脸上的表情,又骄傲,又狡黠,还带着点隐约的神秘感,和她每次打开橱柜时一摸一样。

很快,瓶子应声开启。奶奶放下瓶盖,拉着我走到床边,找了一块光线比较充沛的地方坐下,将瓶子里的物事一股脑地倾倒在床上,那一瞬间,我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在我生活着的单调而狭窄的世界里,忽然就开启了一座丰富而阔大的神秘宝库,任凭什么力量也再不能将我从它那里拽走。

从那个浅褐色玻璃瓶中流淌出来,全部都是扣子,那些扣子,少说也要有一,二百个,它们大小不一,形态各异,却都在晨光的抚弄下绽放出一种近似的斑斓璀璨的迷人光泽。

“这些扣子,都是我这么多年积攒下来的,有时也觉得没用,想扔掉,却又舍不得。”奶奶用手理了理垂到她眼前的一缕白发,随意地拾起一枚扣子,端详了一会,又放下了。

我小心翼翼地伸出手指,触了触它们,冰冰的,凉凉的,有些很圆润,有些带着棱角。我又凑近些嗅了嗅,就闻到一股混合了檀木,金属,纤维和灰尘的味道。

这大约就是记忆的味道了吧。

我趴在床上,学着奶奶的样子,拿起一枚扣子,端详一会,放下,再拿起另一枚,再端详,再放下,忽然,一枚橘红色的大玻璃扣子吸引了我,我慌忙拾起它,把它捧在手心里,迎着光亮看了又看,它那么漂亮,就像从我手心开出的一朵小花,我专心致志地盯着它看,再没有心思去理会其他的扣子了。

“喜欢这个么?”奶奶拍拍我的头,我用力地“嗯”了一声。

奶奶从口袋里摸出她的老花镜戴上,转身从桌子上拿来针线,就把那颗扣子缝在了我最常穿的T恤领口的地方,从那以后,每当我做错事受到批评的时候,每当我生病需要打吊瓶的时候,每当我难过的时候,寂寞的时候,只要稍微低一低头,就可以看到这颗橘红色的扣子,它陪伴着我度过了无数的日日夜夜。

后来,奶奶搬家了,搬到了一个离我很远的地方,我们甚至不在同一所城市里了。而我也上学了,不再有很多的时间去看她,我们渐渐地疏远了。长大的我不再喜欢娃娃,喜欢玻璃球,喜欢美梦成真的童话故事,我有了很多的朋友,我不再时不时地怀想童年,就连那件曾经被我奉

下载80年代的诗歌散文戏剧、90年代的散文1word格式文档
下载80年代的诗歌散文戏剧、90年代的散文1.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戏剧影视文学》讲稿散文

    叙事散文写作 叙事散文写作是中国传媒大学、中央戏剧学院、上海戏剧学院、北京电影学院、山东艺术学院、浙江传媒学院等院校广播电视编导、公共事业管理、文化产业管理、导......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1[合集]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选修模块期末试题说明:1、考试时间120分钟,分值150分2、试卷第一部分选择题,用2B铅笔答于机读答题卡上,第二部分非选择题,用钢笔答于答题纸上。第一部......

    《古代诗歌散文专题》作业1

    《古代诗歌散文专题》作业1 一、谈谈你对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理解。 答:就乐府诗的艺术特色而言,其“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主要表现为叙事手法的娴熟巧妙以及感情抒发......

    湖南师范大学当代文学散文诗歌戏剧

    第四章 散文创作 1. 两阶段:●1949至1957,由人民日报开始,许多报刊纷纷恢复或开办副刊,出现散文创 作第一次高潮,此期间报告文学等纪实性文学得到了空前发展,一是反映抗美援朝战争......

    散文1

    散文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指的是广义的散文,在古代指的是一切不押韵的文章,但是古代没有“散文”这一个名称。散文”这个名称是“五四”时期才有的。狭义的的散文,指不讲究韵律......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测试题1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测试题 一.每题3分,共21分。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以瓮报牖,仇爽垲也爽:舒服 B.字而幼孩,遂而鸡豚字:教„„写字 C.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之散文教学设想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散文之部教学设想 第四单元:“创造形象,诗文有别”(理解散文的形象性) 误区一:眼中只有形象,忽视手段创造 创造怎样的形象?怎样创造形象? 我的理解是,不仅......

    中国大百科全书1名词解释(戏剧概论)

    中国大百科全书(戏剧卷)名词解释(戏剧概论) 1. 戏剧动作:戏剧艺术基本手段。在表演艺术中,又称舞台动作。 2. 戏剧情境:戏剧作品的构成要素之一,戏剧中用以表现主题的情节及情况。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