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发展少数民族文化积极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时间:2019-05-13 09:48:0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大力发展少数民族文化积极推进和谐社会建设》,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大力发展少数民族文化积极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第一篇:大力发展少数民族文化积极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重要内容。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必须大力弘扬和发展少数民族的优秀文化,不断开创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的新局面。

一、文化是民族的基本特征,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是一个民族存在的根基,是一个民族发展的动力。每一个民族之所以作为民族而存在,一个重要的标志,就在于它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民族的一切形式和表现无不打上文化的烙印,成为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重要标志。文化的发展推动民族的发展,文化的繁荣促进民族的繁荣,文化的落后制约民族的进步。民族文化的兴盛,能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自豪感,推动民族走向繁荣发展。民族文化的衰落,则会削弱民族发展的动力。因此,了解一个民族,必须了解这个民族的文化;尊重一个民族,必须尊重这个民族的文化;发展一个民族,必须发展这个民族的文化。我国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我国各民族文化的统一体。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各民族共同缔造、捍卫了伟大的祖国,共同创造、发展了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文化相互交流,水乳交融,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共同推动了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在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少数民族作出了巨大贡献,促进中华文化形成了统一性和多样性的鲜明特征。秦汉雄风、盛唐气象,作为各民族共同铸就的文化辉煌,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文化,不仅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部分,而且推动中华文化不断向前发展,历久而弥新。少数民族文化对于中原文化有很强的向心性,对中原文化的认同,也极大地促进了少数民族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政治认同。在我国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统一始终是主流。国家统一成为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共同愿望和不懈追求的奋斗目标。我国少数民族文化在世界文化上占有重要地位。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是独特的,是世界文化多样性赖以存在的基础。特色鲜明的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奇葩,也是世界文化和人类文明的瑰宝。在国际文化的交流与合作中,少数民族优秀文化体现了中华文化的传统和特色,不仅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而且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少数民族为促进中西文化交流发挥了重要作用。文化交流是国家和民族交往的重要形式,对民族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长期以来,少数民族是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使者。我国种桑养蚕技术和四大发明主要经由少数民族地区传到西方,葡萄、黄瓜等农作物和琵琶、杂技等艺术主要通过少数民族地区传入中原。张骞的驼队与郑和的云帆,不仅将中国优秀文化传播到世界,也将域外优秀文化引入中国,为世界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

二、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艺术等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利用得到加强,各族人民的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当前,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文

-2-化建设和民族工作面临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这对少数民族文化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也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有利条件。我们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大力推动少数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重要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使各族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就是要把文化建设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一并纳入发展全局,促进全面协调发展;就是要努力形成各民族文化各展所长、交相辉映的生动局面。文化和谐是民族和谐的重要基础,是社会和谐的重要保障,是人与自然和谐的重要体现。加强各民族的大团结,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最根本的条件之一就是要实现各民族文化的普遍繁荣与和谐共处。各民族文化愈加繁荣,民族之间的关系就会愈加融洽,社会建设的根基就会愈加深厚,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就会愈加完善。

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少数民族文化建设在促进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中的基础性、战略性作用,切实抓紧抓好少数民族文化工作,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民族地区同国内其他地区协调发展,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进步,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打下坚实的社会基础。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是实现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根本要求。“两个共同”,是我们党深刻总结处理民族问题经验的科学结论,是民族工作必须把握的根本原则。共同团结奋斗,就是要把全国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上来,凝聚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上来,凝聚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上来。共同繁荣发展,就是要千方百计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提高各族人民的生活水平。文化是团结人民、推动发展的精神力量,实现“两个共同”,必须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各族人民的积极性创造性。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灿烂文明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这是维系我国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强大纽带。大力发展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文化,对于加强各民族的团结合作,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重要作用。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是提高我国文化竞争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迫切需要。当前,文化的价值日益被社会所认识,在综合国力竞争中,文化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凸显。我们要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立于不败之地,不仅需要强大的经济、科技和国防实力,而且需要强大的文化实力和民族凝聚力。多姿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潜力所在,也是魅力所在。实践证明,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我国文化实施“走出去”战略,发扬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增强中华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少数民族文化将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将大有发展、大有可为。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不仅为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提高竞争力奠定坚实基础,而且也为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作出重要贡献。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是抵御境外不良文化和腐朽文化渗透,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现实要求。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为各种文化交流学习、取长补短、共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机遇和舞台。同时,我们也要看到,西方发达国家也在抓紧利用经济全球化为其文化的对外扩张和渗透服务。我国少数民族大多居住在边疆地区,边疆地区历来是各种文化思潮和民族主义思潮交融、碰撞的敏感地区,是境外文化渗透的前沿地带。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西方敌对势力加紧利用各种形式进行文化渗透,企图把我国民族地区作为“西化”、“分化”的突破口,这对我国的文化安全和边境稳定构成了威胁。因此,大力弘扬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有效抵御西方的不良文化和腐朽文化渗透,巩固和扩大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阵地,维护文化安全和国家利益,成为愈来愈紧迫的重大任务。

-3-我们还要清醒地看到,当前少数民族文化发展水平与各族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相适应,与民族地区加快发展的迫切需求还不相适应,与发展先进文化的时代要求还不相适应,与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战略要求还不相适应。因此,我们必须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以对历史、对后人、对中华民族负责的态度,扎实认真地做好我国的少数民族文化工作。

三、采取政策措施,支持少数民族文化发展,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当今时代是一个呼唤先进文化也必将推动文化繁荣发展的伟大时代。我们要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制定正确政策,采取有效措施,支持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继承优秀文化传统,弘扬伟大民族精神,努力开创我国民族文化事业蓬勃发展的新局面。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为少数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提供正确导向。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贯彻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社会科学,要把握方向,坚持正确导向,为民族地区和全国各地的发展稳定营造良好的思想舆论氛围。要注意吸收汉族和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吸收国外民族的优秀文化,吸收人类一切有益的文明成果,推动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实现先进文化内容与民族特点、民族形式的有机统一。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

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为少数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发展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也是解决民族地区困难和问题的关键。要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文化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解决民族地区各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困难和问题,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少数民族文化创造更加有利的发展机会和发展条件。要不断解放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生产力,不断增强和激发少数民族文化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少数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提供制度保障。要全面贯彻落实民族区域自治法和国务院实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行政法规,进一步完善配套的法律法规,维护少数民族的文化权益。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形成富有活力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坚持把党和国家的文化政策与民族自治地方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把中华文化的统一性与各民族文化的多样性结合起来,努力创作具有民族特色、民族风格、民族气派的优秀作品,促进中华文化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推陈出新、与时俱进。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为少数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提供良好氛围。要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的思想,推动各民族相互尊重、相互学习、相互帮助,促进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形成繁荣文化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文化凝聚力量,和谐成就伟业。要团结和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和支持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良好氛围,充分发挥少数民族文化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与民族文化专业人才,为少数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提供人才支持。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体制机制,形成有利于优秀文化人才脱颖而出的社会环境。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融入国民教育和干部培养的全过程,大力加强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建设,培育一批德艺双馨、群众喜爱、充满活力的优秀少数民族文化工作队伍。大力培养民族文化经营管理人才,造就一支保护民族文化遗产、传递中华文明薪火、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重要力量。进一步提高对做好民族文化工作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做好新形势下的民族文化工作,必须突出抓好三方面工作。一要在保护挖掘上下功夫。少数民族群众中蕴藏着许多原汁原味的文化财富,必须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和挖掘,该保护的一定要全力保护,-4-该扶持的一定要扶持到位,该投入的一定要加大投入,该给的政策一定要给足。二要在狠抓特色上下功夫。少数民族文化的民族特色、地方特色、时代特色非常突出,只有抓住特色、培育特色、发展特色,才能形成优势、扩大影响、大有作为。三要在发展创新上下功夫。要增强改革意识,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使少数民族文化充分体现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体现继承与创新的结合,体现民族特色与时代精神的结合,实现少数民族文化在发展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新的时代呼唤新的文化,新的文化推动新的发展。我国少数民族文化工作正处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面临着一个大有可为的重要机遇期。我们要紧紧围绕“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进一步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关于民族工作和文化工作的重大决策部署上来,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和谐文化上来,以文化的力量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大发展,增进中华民族的大团结,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作者: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任来源:《求是》2007年第1期)

第二篇:探讨少数民族文化价值

少数民族文化在中华文化中的价值?

1、价值:

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各民族文化的交流和汇合,造就了多姿多彩的中华文化,并升华为中华民族共同的民族精神。

首先各民族优秀文化的相互交融和集合,构成了中华文化的基本内容和基本精神,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是中华文化体系王朝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显示和发挥了中华民族在文化上的广博性和统一性。

其次,居于不同地域、有着不同生产方式的各民族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中华文化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 经济文化方面:秦汉以来在中原地区种植的诸多农作物以及瓜果蔬菜都是由少数民族地区传人的,如菠菜、石榴、高粱和西瓜等。

服饰文化方面: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绚丽多和彩的民族服饰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服饰是人类特有的劳动成果,生活习俗、审美情趣、色彩爱好,以及种种文化心态、宗教观念,都积淀于服饰之中,如胡服、满族的旗袍等。     日常起居和饮食文化。西域的坐具胡床以及面食等,大大改善了中国膳食

文学和史学方面:少数民族文学巨著,如蒙古三大历史文学巨著,中国三大英雄史诗等广为流传,少数民族的积极宗教哲学思想、宗教文学和艺术大大丰富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宝库

音乐舞蹈和戏曲方面:少数民族的乐器、舞蹈和戏剧广为流传,特色鲜明,发展了我国的戏剧艺术 科学和医学方面,少数民族开创了我国数学史上微积分学研究的先声,而医学文献则推动了我国各民族医学事业的发展。

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念中,奉行和谐、节制的生活方式,维护了生物的多样性

2、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 1)2)3)     意义:有利于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

原则: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原则;既保护又创新;着眼整体;采取适当的政策和措施 措施:

大力抢救、保护了文化遗产,包括收集、整理、研究、开发了大量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维修了大量少数民族文物古迹;

支持少数民族文化创新,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创作了大批具有浓郁民族特色和时代气息的少数民族文化精品;

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的权利,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事业不断发展;

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化活动,大力促进少数民族文化的对内对外交流。加大改革开放力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建立了少数民族文化人才;

第三篇:少数民族文化论文

《少数民族文化》论文

中国计量学院 学期期末论文

酒乡中国之少数民族酒文化

学生姓名 程 仕 海 学号

090120 2125

学生专业 对外 汉语 班级 09对外汉语1班

中国计量学院 外国语学院

2011年12月17日

《少数名族文化》论文

题目:酒乡中国之少数民族酒文化 目录:一:酒的简单介绍

二:酒与中国

三:中国少数民族酒文化(举例说明)

(一)礼仪上,尊敬老人!

(二)在饮酒待客时时,注重和谐而热烈的气氛,体贴入微,礼貌周到

(三)坦诚敬酒而非酒计

(四)重视同乡邻里的友好关系

摘要:酒,为人熟知,酒文化,各具特色,中国的酒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独一无二,中国少数民族的酒文化,是物质文化和精深文化的双重结晶,是民族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内涵深厚,更显独特。

关键词:中国酒文化、少数民族酒文化、待客、饮酒、礼仪、酒桌、习俗 正文:

一:酒的简单介绍

酒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饮酒者到处有之。何为酒,如我们所见,简而言之,一种可以让人兴奋的液体,杯酒下肚,胆倍增大。酒之总类,可谓林立,简单可分为白酒,啤酒,葡萄酒,黄酒,米酒,药酒等。酒之别称也相当多,如杜康、欢伯、杯中物、金波、秬鬯、白堕、冻醪、壶觞、壶中物、酌、酤、醑、醍醐、黄封、清酌、昔酒等等。所谓不要贪杯,是因为饮酒过多会对人起麻痹作用。酒,形态万千,色泽纷呈;品种之多,产量之丰,皆堪称世界之冠;酒,作为世界客观物质的存在,它是一个变化多端的精灵,它炽热似火,冷酷像冰;它缠绵如梦萦,狠毒似恶魔,它柔软如锦缎,锋利似钢刀;它无所不在,力大无穷,它可敬可泣,该杀该戮;它能叫人超脱旷达,才华横溢,放荡无常;

《少数名族文化》论文

它能叫人忘却人世的痛苦忧愁和烦恼到绝对自由的时空中尽情翱翔;它也能叫人肆行无忌,勇敢地沉沦到深渊的最底处,叫人丢掉面具,原形毕露,口吐真言。

二:酒与中国

如我们所知,中国乃卓立世界大国之林的文明古国,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中国也是酒的故乡,在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酒和酒文化一直占据着很重要地位,酒师液体,是一种物质,但酒又融于人们的精神生活之中。酒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式,在众多传统中国文化中有其独特的地位。在几千年的文明史中,酒几乎渗透到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领域。首先,中国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而中国的酒,绝大多数是以粮食酿造的,酒紧紧依附于农业,成为农业经济的一部分。所以历史上才会有统治者通过发布酒禁或开禁,来调节酒的生产,从而确保民食。

中国是酒的王国。也是酒人的乐土,不论男女老少,大奖南北,饮酒之风,延续数千年之多。中国更是酒文化的极盛地,饮酒的意义远不止生理性消费,远不止口腹之乐;在许多场合,它都是作为一个文化符号,一种文化消费,用来表示一种礼仪,一种气氛,一种情趣,一种心境。每一种名酒的发展,都包容劳动者一代接一代的探索奋斗,英勇献身,因此名酒精神与民族自豪息息相通,与大无畏气概紧密相接。这就是中华民族的酒魂。

在中国,酒神精神以道家哲学为源头。庄周主张,物我合一,天人合一,齐一生死。追求绝对自由、忘却生死利禄及荣辱,是中国酒神精神的精髓所在。同时,酒与中国个大是人紧密相连,“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杜甫《饮中八仙歌》)“醉里从为客,诗成觉有神。”(杜甫《独酌成诗》)“俯仰各有志,得酒诗自成。”(苏轼《和陶渊明〈饮酒〉》)“一杯未尽诗已成,涌诗向天天亦惊。”(杨万里《重九后二月登万花川谷月下传觞》)。南宋政治诗人张元年说:“雨后飞花知底数,醉

《少数名族文化》论文

来赢得自由身。”酒醉而成传世诗作,这样的例子在中国诗史中俯拾皆是。

酒与中国文化密切相关,它的发明者,共推仪狄、杜康。晋人江统说:“酒之所兴,肇自上皇,或云仪狄,一曰杜康。”仪狄,大禹时代人;杜康,据说就是夏代国王少康。而杜康之名又盛于仪狄,故仪狄之名则彰而不显。拨开尘封于酒史上的重重迷雾,最早的酒产生于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则是不争的事实。

酒文化是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个重要组成部分。酒是人类最古老的食物之一,它的历史几乎是与人类文化史一道开始的。作为一种精神文化它体现在社会政治生活、文学艺术乃至人的人生态度、审美情趣等诸多方面。在这个意义上讲,饮酒不是就饮酒而饮酒,它也是在饮文化。

如此种种,总而言之,酒与中国,中国与酒,有着深厚渊源,故称中国为酒乡,酒都!三:中国少数民族酒文化(举例说明)

中国55个少数民族中,除部分信奉伊斯兰教的穆斯林外,一般都有“无酒不成礼”的传统待客心理,也可以说没有不饮酒的,只是饮酒者在民族人口中占的比例、饮酒场合的多少及耗酒量的大小不同而已。换言之,各民族都有自己的酒文化,且从体总上呈现出丰富多彩的特点。然酒与少数民族,究竟有什么样的联系?少数民族在酒文化方面又到底是怎么表现的呢?

(一)礼仪上,尊敬老人

尊敬老人乃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因此,敬老也就表现的各个方面,在少数民族的饮酒文化中更显突出。蒙古族家中来客后,不分主客,谁的辈分最高,谁坐在上座主席位置上。客人不走,年轻媳妇不能休息,哪怕彻夜畅饮长谈,也得在客厅旁边昕候家长召唤,好随时斟酒、添菜、续茶。满族家中来客,由长辈陪接,晚辈一般不得同席,年轻媳妇侍立在旁,装烟倒酒,端

《少数名族文化》论文

菜盛饭。锡伯族的年轻人不许和长辈同桌饮酒,其中原因大致有二:一是长幼有别,不能没大没小;二是酒喝多了容易失礼,对长辈的不敬被视为最丢脸的事。朝鲜族晚辈也不得在长辈面前喝酒,若长辈坚持让小辈喝,小辈也得双手接过酒杯来转身饮下,并表示谢意。锡伯族的年轻人不许和长辈同桌饮酒,其中原因大致有二:一是长幼有别,不能没大没小;二是酒喝多了容易失礼,对长辈的不敬被视为最丢脸的事。朝鲜族晚辈也不得在长辈面前喝酒,若长辈坚持让小辈喝,小辈也得双手接过酒杯来转身饮下,并表示谢意。傈僳族在年节请客时,在酒席上,父母可以向长辈诉说儿女使他们不满意的事,做儿子的,尤其是做儿媳妇的,总是很体谅父母的心情和难处,他们听完长辈关于自己的诉说后,便马上出来请求父母公婆原谅自己不懂礼。在这个问题上似乎没有“家丑不可外扬”的概念,社会习俗普遍认为,长辈不论何时何处批评晚辈都是应该的。少数民族饮酒中的敬***俗,从信仰的角度看,也反映在对祖先的崇敬上。例如广西毛南族,请客人吃饭时要请客人坐上席先给客人斟酒夹菜。而客人在端杯饮酒时,须先用手指尖或筷子头蘸点酒,弹洒几滴于地上,表示首先敬献主家的祖宗,然后主客碰杯,说互相祝福的吉祥话。晚辈吃饱饭离席时,要很恭敬地向客人说:“请慢吃!”

如此这些,都表现出在少数民族酒文化中,敬老是很重要的礼仪,也是他们酒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在饮酒待客时时,注重和谐而热烈的气氛,体贴入微,礼貌周到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具有其独特的待客文化,然对于待客,个民族有其不同的方式。少数民族在以酒待客时显现出了其特色。广西大新县壮族人家,当客人光临时,在饭桌上主人先给客人和自己斟杯酒,主客共

《少数名族文化》论文

饮交臂酒之后,客人才能随意饮餐。一喝交臂酒,气氛马上就显得很轻松融洽。云南傈僳族和怒族在待客饮酒时,主客共捧一碗酒,相互搂着对方的肩膀,脸贴脸把嘴凑在酒碗边,同时仰饮之。至亲好友及贵客光临,或要结为兄弟之谊,皆须如此饮酒,谓之喝“同心酒”。悚傣族又称之为“合杯酒”和“双边酒”。恫族的“团圆酒”气氛更为热烈和谐。大家围桌而坐,每人将自己的酒杯用左手递到右邻的唇边,右手搂他的肩膀,依次形成一个圆圈,主人一声“干杯”,大家同时欢呼一声并饮尽,如此三轮,方可自由敬酒。至此,大家已觉得亲密无间,不仅谈笑风生,而且还有酒歌阵阵。凉山彝族喜欢喝寡酒,即不用下酒菜,因此可以随时随地喝。相识者邂逅相遇,买碗酒,或买瓶酒,几个人围圈而蹲,仅用一两只酒杯,或干脆不用酒杯,一人一口轮流喝,称之为喝“转转酒”。若用酒杯,便先从最年长者开始,从右至左,一人一杯,接力轮流,不得轮空,众人用一酒杯,称为“杯杯酒”,谁也不嫌弃谁,同乐同喜。凉山甘洛县有家酿酒的彝族还常饮“杆杆酒”,即酒酿好后,将一根打通节的竹管插入坛中,众人围坛轮流吸饮,酒液吸完了,再掺冷开水入坛直至味淡。土家族也有插竹管于酒坛咂饮的传统,传说起源于明代土家族士兵赴东南沿海抗倭时,百姓送行,置酒于道旁,经过酒坛的兵,咂一口,即可前行,不误行军。嘉庆年间鄂西长阳(今民阳土家族自治县),土家诗人彭淦在描写此酒俗的竹枝词中说:“蛮酒酿成扑鼻香,竹竿一吸胜壶筋;过桥猪肉莲花碗,大妇开坛劝客尝。”羌族把这种喝酒法叫做喝“咂酒”,但不是众人一吸管,而是一人一根长而细的吸管,围坛咂酒,在喝酒的过程中还穿插有歌舞。壮族喝咂洒的记载,最早见于《岭外代答》,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书中说,单州钦州壮族村寨,客人至,主人铺席于地,置酒坛于席中,注清水于坛内,插一竹管于坛中,依先宾后主的次序吸饮。饮前由主妇致欢迎词,男女同坛同管,水尽可添.酒乃甜酒。黎族和布依族也喝咂酒,其形式与羌族相似。恫族还有一种交臂酒,是两人并肩或坐或立,一手搂对方肩,一手举杯递到对方唇边,《少数名族文化》论文

同时尽饮。有些饮酒活动,比一般待客更显得情谊深厚。例如黔西南布依族的“打老庚”即是“打老庚”可理解为“结拜兄弟”或结交同年好友。异姓小伙子,不论生辰年月是否相同,只要年龄相差无几,征得父母固意便可约定日子聚饮,结拜为“老庚。”此仪式之后,双方父母即把“打老庚”者都当作自己的儿子对待。又如四川黑水县的羌族,同辈同年的年轻人,不论男女皆可“打老庚”,只是男女分别举行活动而已。一般在农历正月择日,同龄人相约,携带酒肉到村寨野外聚餐,大家把鞋带放在一起,轮流去抽,那两人抽到了同一双鞋的两根鞋带,他们就相互结为“老庚”,在今后的生活中不仅他俩要同甘苦,共命运,两家人也要同心同德,团结互助。旧时蒙古族民间在结交推心置腹的朋友时,双方要共饮“结盟杯”酒,杯乃饰有彩绸的牛角嵌银杯,非常精美,交臂把盏,一饮而尽,永结友好。我国台湾的高山族排湾人,不仅新婚夫妇要喝“连杯酒”(也叫连欢酒),亲朋好友也要共饮“连杯酒”。连杯酒并非指连饮数杯,而是两个酒杯连在一起。这种酒具像一副担子,木雕彩绘,“担子”两头各雕有一酒杯。斟满酒后,两人比肩而立,各以外侧之手执酒具一端之把手,只能同时举杯同时饮,否则酒就会洒掉,极有象征意义,既表示必须平等(端平),又表示必须同甘共苦(不论生活的酒是甜是苦,我们都得同干)。高山族在喜庆节日里常聚饮狂欢,男女杂坐同乐。最亲近友好者,饮酒时并肩并唇,高举酒具(竹筒、瓢、木杓等〉,倾洒下泻,如仰饮山泉,流入口中,洒到地上,尽情尽兴,大为快乐.4旧中国在海南部分黎族地区(今保亭、琼中、乐东交界处)存在着一种父系血缘家庭组成的社会和生产组织,称之为“合亩制”,黎语原意为“大伙做工”。在这里,有“请客不陪客”的风俗。给客人摆好酒菜,请客人入席后即退出,任由客人吃喝。此俗源自担心客人拘束,便于客人随意吃喝,但是懂得当地风俗的客人,在用餐之后,绝不可把筷子搭在碗上,亦不可把饭碗和酒杯扣在桌上。因为当地习俗认为,筷子的两头颠倒(不是一顺)架在碗上是“抬棺木的杠子”,扣着的碗杯犹如“坟头”。主人待客人礼数周到,客人尊重主人的习俗,因此皆

《少数名族文化》论文

大喜。东北满族的待客礼仪向来十分周到。旧时客人进餐,都由族中长辈陪同,晚辈不能同席,年轻媳妇手脚麻利,要在一旁侍候。进餐时,由主人给客人斟第一杯酒,喝酒用小蛊,没有碰杯干杯的习惯,古代用大碗喝酒的遗风荡然无存。客人喝酒要在杯底剩点儿,俗称“福底”,预祝主客都总有富足的生活。甘肃裕固族待客时,先敬茶,后敬酒。敬酒讲究敬双杯,其说法与黔东南的苗族一样:“你是双脚进来的,必须喝两杯”。男主人敬过后,女主人接着敬,如果客人不喝,女主人会说:“你瞧不起女人。”接着是孩子敬酒,如果谢绝,小孩也会说:“你看不起小孩。”有时还唱敬酒歌敬酒,唱一支歌敬一杯酒。之所以如此,主要怕客人客气拘礼,不能尽兴。因此,若客人实在不能喝,主人也觉得自己的心意完全尽到了,再不会勉强的。

(三)坦诚敬酒而非酒计

不同的酒桌,有其不一样的氛围,敬酒也有不同的目的,其中不乏利用酒计将别人灌醉以利己途,然在少数民族酒文化中,敬酒是需谈成而无心计。贵州苗族人家待客,在酒席上每巡给客人敬酒都是双杯,表示主人祝福客人好事成双、福禄双至,也寓有“客人是双脚走来的,仍能双脚走回去”,健康平安。若客人推辞,女主人就会捧杯唱起敬酒歌,直至客人领受他们的祝愿。高山族某些支系,当贵客来访时,部落头人带领青年人在路旁吹奏民间乐器,夹道欢迎,直至主人家中。贵客在屋中高凳上就座,青年男女围贵客歌舞,同时依客人数指派同样数量的年轻人敬酒。他们手捧斟满酒的小葫芦瓢,弓身变腰,将酒由下向上慢慢递到贵客胸前,动作谨慎,态度谦恭,对客人显得十分敬重礼貌。布依族在客人进门入坐后,马上捧出一碗“茶”献客,有经验者不会贸然饮,因为这是以酒当茶,客人只须慢慢吸饮,歇脚缓气即可。

《少数名族文化》论文 在四川|凉山彝家做客,进门入座后,主人先捧上一碗或一杯酒献客。客人若不是彝族,主人会说:“汉人贵在茶,彝胞贵在酒”。客人可依自己的酒量随意饮多饮少,哪怕仅仅报一小口,主人也很高兴,马上会打羊或杀小猪来待客.谓之“打”羊,是因为以牛羊待客皆不用刀宰杀,而是徒手捏死或以木捧捶死。打牲前要把牲口牵到客人面前请客人过目,以示敬重。若客人谢绝接酒,则有不敬之嫌,主人会感到失望。到藏族家做客,讲究“三口一杯”,即客人接过酒杯(碗)后,先喝一点,主人斟满,再喝一点,主人又斟满,至第三口时干杯。若客人确实不能饮酒,可按藏族习惯以右手无名指蘸酒向右上方弹洒三次,表示敬天地神灵、父母长辈和兄弟朋友。主人再不勉强,并会表示欢迎。一般喝完三口一杯之后,客人便可随意饮用。客人起身告辞时,最后得干一杯方合礼节。在喜庆节日里,藏族同胞往往以歌舞劝酒,客人若能唱,要在接过酒杯唱完答谢的酒歌后再饮尽.主人会继续歌舞敬酒,客人若不能再喝,就装出醉了的样子狂歌乱舞一通,表示酒好,忍不住喝多了。众人及主人都会开怀大笑,再不强劝,因为尽兴尽欢的目的已达到了。

(四)重视同乡邻里的友好关系

中国人口迁移相当频繁,出门常会遇到子的老乡,也即自己的同乡邻里,他乡遇故知,倍感亲切,这是我们多数人的心理。而在少数民族的酒文化中,同样如此习俗,在饮酒过程中,在不同场合的酒桌上,他们都很重视同乡邻里的友好关系。在贵州水族村寨,往往是一家来客,全寨各家轮流宴请。若客人逗留时间短,无法安排到某些人家去赴宴,就得去赴“见面席”,即到各家的席上露面致谢,尝几口菜就告辞,再到下一家去,有时一天得走遍全寨,满载各家的盛情而归。过去,到广西壮族村寨做客,往往会得到各家的轮流宴请,特别是贵宾,有时一顿饭吃四、五家是常有的事。按壮族习俗,客人是不能推辞的,所以有经验的客人绝不会在第一

《少数名族文化》论文

家就吃得酒足饭饱。谢绝邀请是失礼,喝醉了失态会丢脸。

四:结语

总之,中国的酒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国历史、文化的传承。而在中国酒文化背景下的中国少数民族酒文化,在众多不同文化现象中,更具其特色,当然,在中国55个少数民族中,各族有自己的特色,有自己的不同习俗,酒文化也有细微的差别。作为众多文化现象中的酒文化,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制度的变迁,也会发生变化,会发展,但中国酒文化精神以及少数民族酒文化的精髓不会改变,它将永远作为文化现象中的明珠存在,大放其光芒。本文只介绍了部分少数民族的饮酒文化,有兴趣者可更深入了解!

参考文献:

1《中国少数民族》 2《中国国家地理》 3《中国少数民族酒文化》 4中华美酒谈——百度文库

5冯敦+西南少数民族酒文化——贵州民族研究 6《我国少数民族宗教祭祀的酒习俗 7《少数民族酒文化刍论》——何明

第四篇:中国少数民族文化

题目:地理环境与民族文化的关系

----以回族为例

名 : 陈 瑞 生 学

号 : 11070502018 专

业 : 人 文 地 理 学 方

向 :人口与人力资源开发 老

师 : 陈 亚 颦

系 : 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

地理环境与民族文化的关系

----以回族为例

回族是中国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在居住较集中的地方建有清真寺,又称礼拜寺。公元7世纪中叶,大批波斯和阿拉伯商人经海路和陆路来到中国的广州、泉州等沿海城市以及内地的长安、开封等地定居。公元13世纪,蒙古军队西征,西域人大批迁入中国,吸收汉、蒙古、维吾尔等民族成分,逐渐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民族——回族。

回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散居全国、分布最广的民族。根据201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回族人口数为9816802。主要聚居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在甘肃、青海以及河南、河北、山东、云南等省分布也较多,有大小不等的聚居区。

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简称,是由中国国内及国外的多种民族成分在长时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民族。伊斯兰教的传入及其在中国的发展,对回族的形成起了重要的纽带作用。

元代有“四等人”制,回回的地位一般高于汉族。回回中的贵族、官宦、学者及商人的活跃,对于元朝的开国和中西交通的开拓,以及军事、政治、经济诸方面都有很大影响,同时也为回回在全国各地的分布和在各项事业中的长期发展打下了根基。然而元朝回回人又是被征服者,在蒙古贵族劫持下辗转流徙,生活上不稳定,风俗习惯有时也不被尊重,为回回人形成对环境变迁的适应性以及抗争性的共同习理提供了主要条件。明代曾把回回称作“回夷”,说明回回已经作为一个民族共同体而存在。回回人与蒙古人的地位相似,“善加抚恤,密切防闲”,反映了明朝统治者对于各地陆续内附和归化的蒙古人和回回人的政治待遇。清代,在严酷的民族压迫政策刺激下,回族人的民族意识愈趋强烈,为了民族自尊和民族生存而进行着顽强的搏斗。

下面我来介绍一下回族的政治经济文化。解放前,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下,回族人民在政治上没有地位,经济和文化发展缓慢。国民党政府歧视少数民族,不仅无视回回的风俗习惯,而且根本不承认回族的存在。回回族只能称回教徙,蒋介石操纵下的“国民大会”把回民称作“内地生活习惯特殊之国民”。回族内部的军阀、官僚和有宗教特权的教主,也加重对回民的剥削和奴役。

1949年前,回族处于封建地主经济发展阶段,有一定程度的资本主义经济因素。但发展水平极不平衡,不同地区有不同特点。农村回民大多无地、少地,或只占有山地、沙地、盐碱地、词滩地,农民破产和逃亡现象比较普遍。以河南省辉县为例,1948年在430户回 1

族农民中就有赤贫、贫农和下中农414户,占总户数的93 9/5。广大回族贫苦农民缺吃少穿,生活极苦。云南省寻甸县一个自然村,70户回民竟有60多户每年缺3~6个月的粮食,不得不以土豆及野菜充饥。以农为主兼营商业、畜牧业或兼营运输、屠宰及制革、榨油等副业,是农村回族人民较为突出的特点。西北回族聚居地区封建占有关系更加严重,良田沃壤多为官僚、地主和教主所占有。国民党回族军阀马鸿逵、马步芳等统治下的宁夏、青海地区,沉重的军政费用都压在当地回、汉等农牧民头上。在西北众多的门宦、教派巧立名目盘剥役使回民,给回民的生产和生活带来种种不幸。

当时,回族经营的工商业多半同特有的生活习俗相联系,局限在饮食、鲜货及制革、皮货、香料、膏药、珠宝玉石等行业中。在北平、天津、上海、济南、开封等城市有回族工商业资本经营的面粉、纺织、制革、肥皂等公司和工厂。在西北、云南等地,回族商业资本有同印度、缅甸、蒙古等国的贸易交换活动,以及在中国边疆与内地之间用马帮、骆驼队进行商品运输的活动。工人阶级在回族中出现较早,以码头搬运工人、矿山采掘工人及黄河上的“筏工'人数较多。回族中更多的则是推车摆摊、提篮叫卖的小商贩,本小利微,受季节和行业的限制,生活很不稳定。

回族的文化教育事业发展缓慢。中国内地及云南的散居回民,接受新的思想较快,文化教育较西北的回族地区发达,在学术、文化和科学技术界有一批回族的教授、科学家、作家、工程师、画家、医生、戏剧家等等,并出现了一批由回族人士创办的中小学校和刊物。由于农村破产,工商凋敝,广大回族农民和城镇贫民的子女根本无力入学读书,加之一般学校里不设回民伙食,更加限制了回族青少年求学的机会。西北地区的回族军阀,只知搜刮民财,根本不管文化教育。原宁夏全省到1949年只有完全中学1所,初级中学2所,没有高等学校。在甘肃临夏等地,回民文化娱乐活动也受教主干涉,对回族妇女的束缚更为严重。回族聚居地区医疗卫生条件极差。缺医少药现象严重,有的阿訇甚至用“吹赌哇”(即用墨汁把经文写在碗里让患者冲服)等迷信方式给回民治病。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在回族聚居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根据回族聚居程度的不同,于1958年10月25日建立了宁夏回族自治区,先后在甘肃省成立了临夏回族自治州和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以及几个回族自治县和一些民族乡。在各级自治机关回族干部占了相应的比例。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对回族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回族聚居区社会经济各项事业的发展都给予了照顾和优惠。散居回民同样获得当家做主的平等权利。在历届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中都有一定数量的回族代表。到1980年全国回族 2

干部已有12万6千多人。回民的风俗习惯受到尊重,回民较多的城镇都设有回民饭馆和回民食品供应网点。在回族职工、学生较多的单位,一般都设立回民食堂,未设回民食堂的则发给回民伙食补贴。每逢回民三大节日(圣纪、开斋节、古尔邦节),各地在物资供应上和庆祝活动都给予照顾。回民的土葬习俗受到尊重,各地多设有回民殡葬服务处,并拨出荒地、山地作为回民公墓。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在回族中得到了全面贯彻。

第五篇: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本站推荐)

发展少数民族文化

——以瑶文化为例

金螳螂建筑学院 13级园林 1341403023 冯颖 关键词:繁荣发展 瑶文化 文脉的传承 论文摘要

现代社会,网络文化、外来文化、现代文化以及主流文化日益繁荣发展,少数民族的地位岌岌可危。少数民族文化是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历史生产生活的实践中不断形成和创造出来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因此,少数民族文化体现了少数民族的历史发展水平和民族的特色。除此之外,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具有兼容性,少数民族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体现了民族文化的特点,同时也蕴含着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因此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的重要内容。

少数民族文化的内容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个文化。物质文化指少数民族文化的饮食、衣着、住宅和生产工具。精神文化指少数民族文化的语言、文字、文学、科学、艺术、哲学、宗教、风俗、节日和传统等。

一、从饮食文化来看,每个少数民族都有饮食文化,但是每个少数民族的饮食文化都有自己的特点。其中,瑶家最出名的饮食是瑶家十八酿和瓜箪酒。这两样都是在瑶族重要的节日才会摆出来的菜肴,平时虽然可以吃到一些,但是并不是完整的瑶家十八酿。瑶家十八酿是把猪肉大葱的馅料塞进十八种食材里酿制而成的,然后经过盐、味精等调味烹制而成,味道丰富、鲜美可口。十八种食材是指水豆腐、辣椒、苦瓜、南瓜花、香菇、米豆腐、油炸豆腐、蒜头、茄子、冬瓜、莲藕、魔芋豆腐、竹笋、丝瓜、萝卜、牛耳菜、螺丝、鸡蛋。其中,最著名的是水豆腐酿。一般家庭大都会水豆腐酿,水豆腐酿最讲究火候的控制;火候控制过高,外面的水豆腐会糊掉,火候过低,里面的馅料估计还没有煮熟。瑶家十八酿花样繁多、秀色可餐,各具风味,而且味美独特、令人回味无穷。来到江华做客,餐桌上总少不了“十八酿”。

瓜箪酒以杂粮为原料,如玉米粒或碎玉米、小米、旱禾米、红薯丝等混在一起蒸饭,然后将农历八月十五上山采集的山药制成的特种酒曲药粉撒在酒饭里拌匀。拌酒药时对温度特别讲究,因为酒饭由多种杂粮组成,粗细不

一、长短不

一、干湿不一,且四时气温不一,如果温度掌握不好,就不可能酿出好酒。拌好酒药后,盛入缸中,压个半实。然后在酒饭中开一个小碗深的酒井,将缸加盖,并保好温。两天后酒即酿成,揭开缸盖,可见“酒井”中已是满满的“香泉”。这时又将酒拌匀,盛入坛中腌放,保存期延长至数月或半年,这酒便是瑶家的“老窖”。饮用时,将酿好的酒从坛中取出,加水用大锅熬煮后再用瓜箪舀出。这瓜箪通常长约50厘米,形状像一个扩大了的弯把烟斗,又如同一段握紧了拳头的臂膀,圆圆的箪头有小碗般大小。细观之,会发现这原来是瑶家房前屋后种植的一种葫芦瓜,成熟后在瓜头上开一个圆口即成。也正因为酒具独特的外形,所以酒才被称为瓜箪酒。瑶胞饮酒豪放、热烈,大家举碗,均须一饮而尽,不容细品慢咽。酒宴开始时,女主人手持瓜箪,依坐序给客人面前的酒碗斟满,男主人便率先站起来举碗,同客人们一饮而尽。女主人再依次给大家斟酒,嘴里用瑶语念叨着“年温年恩一瓜箪”,意思是各位吃这瓜箪酒感觉是浓了还是淡了呢?由于酒仍在大锅里,如果浓了可添水,淡了则可加酒糟,酒精度可随意变化。饮上几碗后,女主人会适时把瓜箪酒的度数再降低一些,以免酒量浅的客人不胜酒力。在瑶家饮“瓜箪酒”时,常可听到“苦年,苦年,再来一瓜箪(瑶语,即好酒,好酒,再来一碗!)”的赞酒声,饮酒的客人们无不连连叫好,沉醉于这瑶家佳酿之中,流连忘返。瑶族人民待客热情,有客上门,即用家酿酒盛情款待,以葫芦瓢作酒杯,因称之“瓜箪酒”。这种酒既吃酒又吃糟,浓郁香醇,清甜宜人。

二、从精神文化来看,每个少数民族都有属于自己民族的特色节日和风俗。在瑶族人民心中,瑶族最盛大的节日要数在每年农历十月十六的盘王节。瑶族盘王节又叫盘王还愿,是瑶族人民纪念其始祖盘王的盛大节日,迄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在古朴庄重的公祭盘王大典仪式上,瑶族男女老少都穿上自己民族的节日盛装,脸上绽放着灿烂的笑容,用吟唱、祭酒、舞蹈、上香等形式来祭祀盘王先祖,追溯历史。瑶族民众为什么要在每年农历十月间祭祀盘王并唱盘王歌、跳长鼓舞呢?据至今仍在湖南江华瑶族地区流传的民间传说《十月十六调盘王》中讲,相传在古老的年代,瑶胞乘船飘洋过海,遇上狂风大浪,船在海中飘了七七四十九天不能靠岸,眼看就要船毁人亡。这时,有人在船头祈求始祖盘王保佑子孙平安,许下大愿。许过愿后,风平浪静,船很快就靠了岸,瑶人得救了。这天是农历十月十六日,恰好又是盘王的生日。于是,上了岸的瑶民就砍树挖成木碓,把糯米蒸熟舂成糍粑。尔后,大家唱歌跳舞,庆祝瑶人的新生和盘王的生日。从这以后,瑶民就把这一逃讪为“盘王节”。另据流传在宁远县瑶族地区的传说故事《长鼓舞的来历》说,盘王死后,官家欺压、逼迫瑶胞,中夺瑶山岭土。瑶上告状,禀帖(状纸)总到不了金鸾殿(皇帝)那里。后来,聪明的瑶民想了个办法,把禀贴藏在长鼓里面,闯州过府去打长鼓,表演民族民间技艺。这样,瑶民好不容易才到了京城,上了金銮殿,打开长鼓,取出禀贴,才把状告准。以后,过盘王节时,瑶胞就跳长鼓舞,唱《盘王歌》,并且一代一代地传了下来。

关于盘王节的传说有很多,其中包括盘瓠说。古时高王来侵,平王出榜招贤,谁能斩下高王首级来献,就把公主嫁给他。这话被龙犬盘瓠听到了,盘瓠摘下金榜,渡海来到高王身边。盘瓠假装殷勤,受到高王的宠信。一天,盘瓠趁高王醉酒,咬下高王的头献给平王,立下了汗马功劳,因而娶了三公主为妻。后来,盘瓠想变成人,便叫公主把它放到蒸笼里蒸七天七夜,公主照办。已蒸了六天六夜,公主担心蒸死了丈夫,偷偷揭开盖子看,盘瓠果真变成了人,只因不足七天七夜,故头上和小腿上还有许多毛未脱落,后来就用布带把头和小腿裹起来。盘瓠变成人后,平王派他到会稽山为王,号称盘王。盘王和三公主婚后生下六男六女,平王各赐一姓,成为瑶族最早的十二姓。盘瓠虽已为王,但仍过着俭朴的生活,教子女劳动狩猎,艰苦营生。有一次,盘王与六个儿子上山打猎,追赶一只受伤的山羊,不幸被羊角所伤,跌下山崖死了,尸体挂在一棵树上,儿女们将树砍下做鼓身,剥下羊皮蒙上,制成长鼓。他们背起长鼓,边敲边哭边唱,追悼盘王。至今瑶族同胞还保留不食狗肉的习惯,而祭盘王也是盘王节的重要内容。

三、

下载大力发展少数民族文化积极推进和谐社会建设word格式文档
下载大力发展少数民族文化积极推进和谐社会建设.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少数民族文化演讲稿

    中国历史上超卓的政治家李世仄易远讲过:“以钢为镜,能够正衣冠;以古为镜,能够知兴衰。&rdq《少数仄易远族文明演讲稿》 文章《少数仄易远族文明演讲稿》注释开端>>中国历史上超......

    湘西少数民族文化

    湘西,一个神话般的境域 湘西,这个神话一般的境域!能够在这里出生,在这里成长,真是此生之幸!当成长的年岁催促我去闯荡自己的人生之时,我只好依依不舍地踏出了离开的步伐。我看见,那......

    保护少数民族文化

    保护少数民族文化,地理学者有责各位同学,诸位老师,大家晚上好!现在我身后的除了我的主题外,还有就是14年5月7日关于穿青人身份被承认的一则消息。虽然目前国家民委还不肯松口,但在......

    少数民族文化演讲稿

    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李世民说过:“以钢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衰,少数民族文化演讲稿。”英国大诗人拜伦也说过:“最好的预言家是过去。”那么,知其现在,探索未来,让我......

    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

    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近年来我国旅游业的迅猛发展,民族文化旅游已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古朴的各少数民族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大多植根于秀美的自然环境......

    大力发展老年体育 积极构建和谐社会000

    大力发展老年体育 积极构建和谐社会老年人是社会稳定积极可靠的中坚力量,在建设和谐家庭、和谐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支撑作用。为了贯彻落实《全民健身条例》,大力开展老年体育......

    少数民族文化艺术节策划书

    “弘扬农大多元文化细品民族特色风情” ----------第二届中国传统文化艺术节 策 划 书 活动目的、时间、地点等--------------3 开幕式-------6 少数民族才艺比赛----10 少......

    少数民族文化学习心得体会

    《少数民族学校共青团工作内容、形式、方法的探究》” -----探究布依族文化对学校共青团工作的心得体会 册亨县民族中学 陈凌峰 为进一步保护、传承和弘扬民族民间文化和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