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数控机床的产生及发展
第一章 概述
一 数控机床的产生及发展
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对机械产品的质量和生产率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机械加工工艺过程的自动化是实现上述要求的最主要的措施之一。它不仅提高产品的质量、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还能够大大改善工人的劳动条件。
大批量的自动化生产广泛采用自动机床、组合机床和专用机床以及专用自动生产线,实行多刀、多工位多面同时加工,以达到高效率和高自动化。但这些都属于刚性自动化,在面对小批量生产时并不是适用,因为小批量生产需要经常变化产品的种类,这就要求生产线具有柔性。而从某种程度上说,数控机床的出现正是很地满足了这一要求。
1952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成功地研制出一套三坐标联动,利用脉冲乘法器原理的试验性数控系统,并把它装在一台立式铣床上。当时用的电子元件是电子管,这就是第一代世界上的第一台数控机床。
我国是从1958年开始研究数控技术,一直到60年代中期处于研制、开发时期。当时,一些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研制出试验样机,开发也是从电子管开始的。1965年国内开始研制晶体管数控系统。从70年代开始,数控技术在车、铣、钻、镗、磨、齿轮加工、点加工等领域全面展开,数控加工中心在上海、北京研制成功。在这一时期,数控线切割机床由于结构简单,使用方便、价格低廉,在模具加工中得到了推广。80年代,我国从日本发那科公司引进了5、7、3等系列的数控系统和交流伺服电机、交流主轴电机技术,以及从美国、德国引进一些新技术。这使我国的数控机床在性能和质量上产生了一个质的飞跃。1985年,我国数控机床品种有了新的发展。90年代以及接下来主要是向高档数控机床发展。
二 数控机床的组成与适用范围
(一)数控机床的组成如图所示,数控机床由以下几个不分组成。
1、程序介质
根据零件的几何和工艺要求,确定零件加工的工艺过程和工艺参数,然后按规定的代码和格式编制数控加工程序。编制程序的工作可由人工完成,也可以用计算机自动编程系统来完成。比较先进的数控机床,可以在它的数控装置上直接编程。
编好的数控程序,存放在便于输入到数控装置的一种存储介质上,称为程序介质,可以是穿孔纸带、磁带、磁盘等。
2、输入输出装置
输入输出装置主要用于零件数控程序的编制、存储、打印和显示等。简单的输入输出装置只包括键盘和发光二极管显示器。一般的输入输出装置除了人机对话编程键盘和CRT外,还包括纸带、磁带和磁盘输入机、穿孔机等。高级的数控系统还使用自动编程机或CAD/CAM系统。
3、数控装置
数控装置是数控机床的核心。它根据输入的程序和数据,经过数控装置的系统软件或逻辑电路进行编译、运算和逻辑处理后,输出各种信号和指令。
4、伺服驱动系统、位置检测装置及辅助控制装置
伺服驱动系统由伺服驱动电路和伺服驱动装置组成,并于机床的执行部件和机械传动部件组成数控机床的进给系统。它根据数控装置发出来的速度和位移指令,控制执行部件的进给速度、方向和位移。每个进给运动的执行部件,都配有一套伺服驱动系统。伺服驱动系统由开环、半闭环和闭环之分。在半闭环和闭环伺服驱动系统中,还得使用位置检测装置,间接或直接测量执行部件的实际进给位移,与指令位移进行比较,按闭环原理,将其误差转换放大后控制执行部件的进给运动。
5、机床的机械部件
数控机床的机械部件包括:主运动部件,进给运动执行部件如工作台、拖板及其传动部件和床身立柱等支承部件,还有冷却、润滑、转位和夹紧等辅助装置。对于加工中心车床,还有存放刀具的刀库,交换刀具的机械手等部件。
(二)数控机床的使用范围
数控机床适用于加工:
(1)生产批量小的零件(100件以下);
(2)加工精度高、结构形状复杂的零件,如箱体类,曲线、曲面类的零件;
(3)需要进行多次改型设计的零件;
(4)需要精确复制和尺寸一致性要求高的零件;
(5)价格昂贵的零件,这种零件虽然生产量不大,但是如果加工中因出现错而报废,将产生巨大的经济损失。
第二篇:数控机床技术的最新发展
数控机床技术的最新发展
机制13班钟宏声 20*** 摘要:本文简述了当今时代对数控机床技术的需求以及我国与世界先进国家的差距,重点阐述了数控机床技术的最新发展情况并对我国发展数控技术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关键词:数控技术最新发展 Abstract:This article describes the needs of the technology of Nunerical Control in the model and the gap between China and the advanced counties in the world, it describes the current developing situation of the technology of Nunerical Control amply and puts propose a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echnology of Nunerical Control in China.Key words:the technology of Nunerical Control, the current developing situation.一、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机械产品的形状和结构不断改进,对零件加工质量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随着社会对产品的多样化需求的增强,产品种类不断增多,更新换代的速度也越来越快,这使得数控机床在生产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同时对数控机床的数控系统、伺服驱动系统及主机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柔性制造系统的迅猛发展和计算机集成技术的不断成熟,对数控机床的可靠性、通信功能、人工智能和自适应控制技术的应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速、精密、复合、智能和绿色是数控机床技术发展的总趋势。
二、我国数控机床技术发展现状
当今世界工业国家数控机床的拥有量反映了这个国家的经济能力和国防实力。目前我国是全世界机床拥有量最多的国家(近300万台),但我们的机床数控化率仅达到1.9%左右,这与西方工业国家一般能达到20%的差距太大。日本不到80万台的机床却有近10倍于我国的制造能力。数控化率低,已有数控机床利用率、开动率低,这是发展我国21世纪制造业必须首先解决的最主要问题。每年我们国产全功能数控机床3000~4000台,日本1年产5万多台数控机床,每年我们花十几亿美元进口7000~9000台数控机床,即使这样我国制造业也很难把行业中数控化率大幅度提上去。我国数控机床制造业在80年代曾有过高速发展的阶段,许多机床厂从传统产品实现向数控化产品的转型。但总的来说,技术水平不高,质量不佳。从1995年“九五”以后国家从扩大内需启动机床市场,加强限制进口数控设备的审批,投资重点支持关键数控系统、设备、技术攻关,对数控设备生产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尤其是在1999年以后,国家向国防工业及关键民用工业部门投入大量技改资金,使数控设备制造市场一派繁荣。但也反映了下列问题:
(1)低技术水平的产品竞争激烈;
(2)高技术水平、全功能产品主要靠进口;
(3)配套的高质量功能部件、数控系统附件主要靠进口;(4)应用技术水平较低,联网技术没有完全推广使用;
(5)自行开发能力较差,相对有较高技术水平的产品主要靠引进图纸、合资生产或进口件组装。
三、数控机床技术的最新发展成果近几年来,数控机床技术在实用化和产业化等方面取得可喜的成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复合化。复合化加工通过增加机床的功能,减少工件加工过程中的定位装夹次数及对刀等辅助工艺时间,从而提高机床生产率。复合化加工还可以减少辅助程序,减少夹具和加工机床数量,对降低整体加工和机床维护费用也有利。复合化包含工序复合化和功能复合化。数控机床复合化发展的趋势是尽可能将零件所有的工序集中在一台机床上加工。复合加工的另一领域是与非刀具切削的复合,例如切削加工与激光加工技术的复合。
随着数控机床技术进步,复合加工技术日趋成熟,包括铣——车复合加工、车——镗——钻——齿轮加工等复合加工、车磨复合加工、成形复合加工、特种复合加工等,复合加工的精度和效率大大提高。“一台机床就是一个加工厂”、“一次装卡,完全加工”等理念正在被更多人接受,复合加工机床发展正呈现多样化的态势。
(2)智能化。智能化加工是一种基于知识处理理论和技术的加工方式,发展智能加工的目的是要解决加工过程中众多不确定性的、要求人工干预才能解决的问题。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促进了机床数控系统智能化的进程。
数控加工智能化趋势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采用自适应控制技术,以提高加工质量和效率。把精细的程序控制和连续的适应调节结合起来,使系统的运行达到最优。其主要的追求目标是:保护刀具和工件,适应材料的变化,改善尺寸控制,提高加工精度,保持稳定的质量,寻求最高的生产率和最低的成本消耗,简化零件程序的编制,降低对操作人员经验和熟练程度的要求等;另一方面是在现代数控机床上装备有多种监控和检测装置,对工件、刀具等进行监测,实时监视加工的全部过程,发现工件尺寸超差、刀具磨损或崩刃破损,便立即报警,并给予补偿或调换刀具。在故障诊断中,除了采用专家系统外,还将模糊数学、神经网络应用其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高柔性化。柔性是指机床适应加工对象变化的能力。提高数控机床柔性化正朝着两个方向努力:一是提高数控机床的单机柔性化,二是向单元柔性化和系统柔性化发展。机器人使柔性化组合效率更高,机器人与主机的柔性化组合使得柔性更加灵活、功能进一步扩展、加工效率更高。机器人与加工中心、车铣复合机床、磨床、齿轮加工机床、工具磨床、电加工机床、锯床、冲压机床、激光加工机床等组成多种形式的柔性生产线,并以开始应用。(4)高精度化。精密化是为了适应高新技术发展的需要,也是为了提高普通机电产品的性能、质量和可靠性,减少其装配时的工作量从而提高装配效率的需要。目前数控机床的加工精度已从原来的丝级(0.01mm)提升到目前的微米级(0.001mm),有些品种已达到0.01um左右。超精密数控机床的微细切削和磨削加工,精度可稳定达到0.05um左右,形状精度可达到0.01um左右。采用光、电、化学等能源的特种加工精度可达到纳米级(0.001um),主轴回转精度要求达到0.01-0.05um,加工圆度为0.1um,加工表面粗糙度Ra=0.003um等。通过机床结构设计优化、机床零部件的超精加工和精密装配、采用高精度的全闭环控制、温度和振动等动态误差补偿技术,提高机床加工的几何精度,降低形位误差、表面粗糙度等,从而进入亚微米、纳米级超精加工时代。
(5)高速化。电主轴的发展实现了主轴的高转速,直线电动机的发展实现了坐标轴的高速移动,如加工主轴转速超过了每分钟1万转,工作台快速移动速度超过了100m/min。功能部件不断向高速度、高精度、大功率和智能化方向发展,并取得成熟的应用。目前我国立式加工中心主轴最高转速由6000-8000r/min提高到10000-15000r/min,最高可达24000r/min;快速进给从16m/min提高到24-40m/min,最高可达60m/min。采用直线电机驱动时可达到最高300m/min。加速度达到3G至10G的水平。数控车床主轴最高转速从3000r/min提高到4500r/min,车削中心最高达7000r/min;快速进给从8m/min提高到15m/min,最高可达40m/min;国际上工业发达国家生产的高速加工中心主轴最高转速高达20000-100000r/min。全数字交流伺服电动机和驱动装置,高技术含量的电主轴、力矩电机、直线电动机,高性能的直线滚动组件,高精度主轴单元等功能部件推广应用,极大地提高了数控机床的技术水平。(6)多功能化。现代数控系统由于采用了多CPU结构和分级中断控制方式,因此在一台数控机床上可以同时进行零件加工和程序编制。同时为了适应自动化技术的不断发展,适应工厂自动化越来越大的要求,为了使数控机床更易于进入柔性制造系统和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的控制网络中,机床数控系统的接口数据交换能力和通信能力在不断加强。一般的数控系统都具有RS-232C和RS-422高速远距离串行接口,通过网卡连成局域网,可以实现几台数控机床之间的数据通信,也可以直接对几台数控机床进行控制。如SIMMENS公司的Sinumeric850/880系统设置有SINEC H1网络接口和MAP网络接口,通过网络接口可将数据系统连接到SINMENS的SINEC H1网络和MAP工业局域网络中。FANUC公司的FANUC15系统也配置了类似的网络接口,为了便于接入工业局域网,还可配置MAP 3.0接口板。
(7)性能可靠化。由于现代机床CNC系统的模块化、标准化、通用化和系列化,便于组织批量生产,有利于保证产品质量。现代CNC系统大量采用大规模或超大规模集成电路,采用专用芯片及混合式集成电路,提高了集成度,减少了元器件的数量,降低了功耗,从而提高了可靠性。通过完善的故障诊断功能,实现对系统内软硬件及外部设备的故障诊断和报警。利用报警提示及时排除故障;利用容错技术,对重要部件采用“冗余”设计来实现故障自恢复;利用监控检测技术,对发生超程、刀具损坏、过热、干扰、断电等各种意外自动进行相应保护,从而保证数控机床可靠的工作。当前国外数控装置的平均无故障运行时间(MTBF)以达到6000小时以上,驱动装置达30000小时以上,可靠性大为增强。(8)插补和补偿方式多样化。目前数控机床已可实现多种插补方式如直线插补、圆弧插补、圆柱插补、空间椭圆曲面插补、螺纹插补、极坐标插补、2D+2螺旋插补、NANO插补、NURBS插补、样条插补等。同时还可实习多种补偿功能如间隙补偿、垂直度补偿、象限误差补偿、螺距和测量系统误差补偿、与速度相关的前馈补偿、温度补偿、带平滑接近和退出以及相反点计算的刀具半径补偿等。
(9)微型化。随着微型技术在科研、军事领域的应用需求日益增大,微型机械与微机电系统的研究已成为必然趋势。目前工业发达国家在数控系统微型化上已经取得了许多成果。日本Fanuc公司生产的加工加工微型零件的ROBOnanoui五轴联动加工中心以及在这台加工中心上用微型单晶金刚石立铣刀可加工出直径为1mm的人脸浮雕;精微塑性成型加工技术成功地制造出多种微型器件,例如螺纹直径为20-50um的微小螺丝;日本还研发出重量约34kg,体积为625mm×490mm×380mm的微型机械制造厂。
(10)满足用户需求多元化。用户界面是数控系统和用户之间对话的接口,由于用户需求不同,故开发用户界面工作量极大,成为计算机软件研制中最困难的部分之一。当前INTERNET、虚拟现实、科学计算可视化及多媒体等技术也对用户界面提出了更高要求。柔性的用户界面极大地方便了非专业用户的使用,人们可以通过窗口和菜单进行操作,便于蓝图编程和快速编程、三维彩色立体动态图形显示、图形模拟、图形动态跟踪和仿真、不同方向的视图和局部显示比例缩放功能的实现。同时实现了科学计算可视化,这对缩短产品设计周期、提高产品质量、降低产品成本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数控技术领域,可视化技术可用于CAD/CAM,在自动编程设计、参数自动设定、刀具补偿和刀具管理数据的动态处理和显示以及加工过程的可视化仿真演示方面给用户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使计算机具有综合处理声音、文字、图像和视频信息能力,可以做到信息处理综合化、智能化,在实时监控系统和生产现场设备的故障诊断、生产参数监测等方面有着重大应用价值。
(11)加工过程绿色化。随着日趋严格的环境与资源约束,制造加工的绿色化越来越重要,而中国的资源、环境问题尤为突出。因此,近年来不用或少用冷却液、实现干切削、半干切削节能环保的机床不断出现,并在不断发展当中。在21世纪,绿色制造的大趋势将使各种节能环保机床加速发展,占领更多的世界市场。
(12)造型宜人化。造型宜人化是一种新的设计思想和理念。它将功能设计、人机工程学与工业美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是技术与经济、文化、艺术的协调统一,其核心是使产品变为更具魅力的商品,引导人们进入一种新的工作环境。(13)系统开放化。随着技术、市场、生产组织结构的快速变化,对数控机床,特别是数控系统提出许多更新、更高的要求,特别是数控系统的重构能力、设计模式、开放性设计有了很多新的需要。为了适应新需要,数控系统的开放化模式的形成和发展已成必然趋势。欧美和日本针对此趋势在自动化领域的开放式体系结构上做了不少开发研究工作。
美国政府为了增强其制造业的持久发展能力和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在1989到1994年期间由国防部委托马丁-马瑞塔航天研究所开展NGC计划研究。NGC计划的主要技术课题是开放系统结构和中性语言。这标志着数控系统进入了开放化时代。美国的GM、Ford、Cnysler公司与数控系统生产厂商合作,开展了OMAC项目研究,目的是开展以PC为基础的开放式模块化数控系统,实现开放性、模块化、可塑性和可维护性。1991年10月,欧洲开始了ESPRIT中的一项自动化系统中的开放式控制系统结构规范的研究计划,即OSACA计划。
日本于1994年12月成立了通产省外围组织IROFA下属的NC开放化政策委员会,有11家企业参加,以开放型NC装置的定义及参考模型的制作为主要研究课题。同年,由东芝机械、丰田工机、山崎、日本IBM、三菱电机和SML发起成立了OSE研究会。其主要工作是制定开放式数控系统体系结构和安装规约,进行实验验证和标准化活动。目前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四、结束语
高技术数控系统是实现制造技术和装备现代化的基石,是保证国防工业和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战略物资,工业发达的国家至今仍限制向中国出口。当前,我国自主研发高档数控系统的发展和产业化速度已经严重制约了自主高端数字化装备的研制,在航空航天、船舶、发电设备等所需的大型专用数控机床及工艺装备基本依赖进口,已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威胁到了国防安全,我们应看清形势,充分认识国产数控机床的不足,努力发展先进技术,加大技术创新与培训服务力度,以缩短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参考文献:
[1]周延佑机床技术发展的新动向[J] 世界制造技术与装备市场,2013 [2]何文立数控机床技术发展战略研究[M] 北京:国家机械工业局,2000 [3]黄伟数控技术及应用[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4]任玉田新编机床数控技术[M] 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
第三篇:审计产生与发展(本站推荐)
一、审计产生与发展:
审计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在受托经营、受托管理所形成的经济责任关系下,基于经济监督的需要而产生的,受托经济责任关系的确立是审计产生的前提条件。只有当这种经济监督由授权委托者委培独立的机构和人员代行时,才会产生独立的审计活动
审计是由国家授权或接受委托的专职机构和人员,依照国家法规、审计准则和会计理论,运用专门的方法,对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经营管理活动及相关资料的真实性、正确性、合规性、效益性进行审查和监督,评价经济责任,鉴证经济业务,用以维护财经法纪、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一项独立性的经济监督活动。
从实施审计的主体俩看包括:政府(国家)审计、内部审计、社会审计 政府审计是指由政府审计机关实施的审计,又称为国家审计,我国国务院审计署及派出机构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审计厅、审计局所组织和实施的审计均属于政府审计。政府审计主要是依法对国务院个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国家财政金融机构、国有企事业单位以及其他有国有资产的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和经济效益进行审计监督。内部审计是由各政府部门、企业主管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内部独立的审计机构和专职的审计人员所实施的审计,包括部门内部审计和单位内部审计两类。
社会审计又称为独立审计,注册会计师进行的审计,独立审计是受托审计,接受各类资源财产的所有人或主管人的委托,依法对被审单位的财务收支和经济效益等承办审计鉴证、经济案件鉴证、注册资本验证和管理咨询服务等业务。独立审计的主要职能是鉴证。
按审计内容分:财政财务审计、财经法纪审计和效益审计(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和合规性)
按审计范围:全部审计和局部审计
按审计时间:分事前审计、事中审计和狮吼审计
也可按审计周期分定期审计和不定期审计
我国审计机关分两级,国务院和地方两级。
二、审计目标和审计程序。
审计目标是审计行为的出发点,是审计要达到的境地,是目的具体化。目的具有全面性和长期性,目标具有局部性和阶段性,审计目的取决于审计授权人或委托人,审计目标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社会的需求,而是审计的自身的能力和水平。
审计目标是审计的方向,他对整个审计过程都会产生影响。
审计目标分总体审计目标和具体审计目标,国家审计的总目标是评价各级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和内部审计的目标一样,社会审计的总目标是合法性、公允性。具体审计目标是总体审计目标的细化。包括一般审计目标和个别审计目标。包括以下几方面:总体合理性、真实性、完整性、权利和义务、计价的正确性、截止正确性,过账和汇总正确性,披露的正确性、合法性
三、审计程序包括审计计划、审计实施、审计报告三个阶段。
1、审计计划:调查审计需求,初步确定审计项目,第二部对初选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确定审计项目及优先顺序。第三步确定审计资源、审计项目,编制审计项目计划。首先确定审计风险、确定审计总体策略、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确定审计重要性。
2、审计实施阶段;根据审计项目计划确定审计项目,选配人组成审计组,送达审计通知书,进行调查了解、编制审计实施方案,获取审计证据,进行审计记录。检查重大违法行为。审计通知书包括:被审计单位名称、审计起始时间、审计组长及其成员、和被审计单位配合审计工作。审计组要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相关情况。确定职业判断的实用的标准,评估被审计单位存在的重要问题及其可能性。确定审计应对措施,编制审计方案。审计人员了解被审计单位的情况办法:书面或口头询问被审计单位内部和外部相关人员、检查有关文件、报告、内部管理手册等有关资料、追踪有关业务的处理过程;分析相关数据等;获取审计证据的办法:检查(顺查和逆查),观察、询问、外部调查、重新计算、重新操作和分析等
3、审计报告,工作主要包括:编审、复核、审理、签发审计报告及审计决定;公布审计结果,检查审计整改情况。审计组长应当确认审计工作底稿和审计证据已经审核,并从整体上评价审计证据的适当性和充分性,按照重要性原则从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型方面提出审计评价意见。审计组只对所审计的事项发表审计评价意见。对审计中未涉及、审计证据不充分或者不适当,评价依据或者标准不明确,不得发表审计评价意见。
三、审计标准是进行审计时判断审计事项是非、优劣的准绳,是提出审计意见、作出审计决定的依据。审计标准的特点
1、层次性,指审计依据因管辖范围和权威性大小不同而有不同的层次,如国家法律;国务院颁布的行政法规;地方性法律、法规;主管部门制定的规章制度;被审计单位制定的规章制度。
2、时效性,指审计依据不是永远有效的,它的效力受时间限制。
3、地域性,指有的审计依据受地域限制,只在一定地区内发挥效用。
审计标准的特点
1、层次性,指审计依据因管辖范围和权威性大小不同而有不同的层次,如国家法律;国务院颁布的行政法规;地方性法律、法规;主管部门制定的规章制度;被审计单位制定的规章制度。
2、时效性,指审计依据不是永远有效的,它的效力受时间限制。
3、地域性,指有的审计依据受地域限制,只在一定地区内发挥效用。审计标准的分类:
1、审计标准按来源不同,分为外部制定的审计标准和被审计单位内部制定的审计标准。
2、审计标准按性质、内容不同,分为法律、法规;规章制度;预算、计划、合同;业务规范和技术经济标准等。
审计证据:指审计人员获取的能够为审计结论提供合理基础的全部事实,审计证据是审计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特征有(1)证据范围的广泛性。除了书证、物证、证人证言、勘验笔录等证据外,还可以是其他证据;
⑵证据用途的多样性;
⑶证据收集主体的特定性;⑷证据资源的特殊性;⑸审计证据是审计质量的主要保证。审计证据的分类:按照审计证据的形式,分为实物证据、书面证据、口头证据和环境证据。
(1)实物证据。是指通过实际观察或盘点所取得的,用以证实实物资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的证据。实物证据通常是证明实物资产是否存在的最有说服力的证据,但实物证据并不能
完全证明被审计单位对实物资产拥有所有权,而且实物证据有时还无法对某些资产的价值情况作出判断。
(2)书面证据。是指审计人员所获取的各种以书面形式存在的证实经济活动的一类证据。(主要证据)
(3)口头证据。是指被审计单位的有关人员对审计人员的提问所做的口头答复形成的一类证据。这类证据,一般可能会带有个人成见和片面观点,可靠性较差,证明力较小,但它具有一定的旁证作用。必要时还应获得被询问者的签名确认。
(4)环境证据。是指对被审计单位产生影响的各种环境因素所形成的一类证据。有助于审计人员在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经济活动所处的环境的基础上,合理地制定审计计划和审计策略,提高审计质量和审计效率。
2、按照审计证据的证明力,可分为基本证据和辅助证据。
(1)基本证据。是指能够用来直接证实被审事项的重要证据。它具有较强的证明力,是审计证据的主要部分。所以,也称主证。例如实物证据、书面证据,都属于基本证据。
(2)辅助证据。是指对基本证据起辅助证明作用的证据。它是用来从旁证明被审事项的真实性和可靠性的证据。所以,也称旁证或佐证。
3、按照审计证据的来源,可分为外部证据和内部证据。(注意:1区别内容2证明力强弱不同。)
(1)外部证据:由被审计单位以外的组织机构或人士编制的书面证据,一般具有较强的证明力,外部证据又可分为:a.直接递交的外部证据;b.被审单位持有并提交的外部证据;
(2)内部证据:由被审单位内部机构或职员编制和提供的书面证据。一般而言,内部证据不如外部证据可靠,但当内部证据在外部流转并得到印证时则具有较高的可靠性;或者在被审单位内部控制较为健全的情况下,内部证据的可靠程度也是较高的。
四、审计工作底稿:指审计人员在实施审计过程中形成的与审计有关的工作记录。一般来说,每张工作底稿必须同时包括以下基本内容:
⒈被审计单位名称;
⒉审计项目名称;
⒊审计项目时间或期间;
⒋审计过程记录;
⒌审计结论;
⒍审计标识及其说明;
⒎索引号及页次;
⒏编制者姓名及编制日期;
⒐复核者姓名及复核日期;
⒑其他应说明事项
底稿的主要作用:是编写审计报告、发表审计意见或作出审计决定的依据
货币资金的审计:
1、岗位分工及授权批准:出纳担任现金收付、银行结算及货币资金的日记账计算。出纳人员不得兼任稽核、会计档案保管和收入、支出、费用、债权债务账目的登记工作。
2、授权批准制度、3、货币资金支付需申请审批复核、3对于主要资金应当实行集体决策。
第四篇:计算机的产生和发展
计算机的产生和发展
计算机的诞生、发展和普及,是20世纪科学技术的卓越成就,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发明之一,是新技术革命的基础。在信息时代,计算机的应用必将加速信息革命的进程。计算机不仅能代替人类繁重的体力劳动,而且能代替人脑的部分劳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计算机与网络应用更广泛的普及,它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将起到越来越巨大的推动作用。
计算机是由各种电子元器件组成的,是能够自动、高速、精确地进行算术运算、逻辑控制和信息处理的现代化设备。自从其诞生以来,已被广泛应用于科学计算、数据(信息)处理和过程控制等领域。
计算机的发展,从一开始就和电子技术,特别是微电子技术密切相关。人们通常按照构成计算机所采用的电子器件及其电路的变革,划分若干“代”来标志计算机的发展。自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问世以来,计算机技术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在这不长的时间里,计算机的发展已经经历了四代:及电子管计算机、晶体管计算机、集成电路计算机和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目前,各国正加紧研制和开发第五代“非冯·诺依曼”计算机和第六代“神经”计算机。
计算机的产生和发展
计算机的诞生、发展和普及,是20世纪科学技术的卓越成就,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发明之一,是新技术革命的基础。在信息时代,计算机的应用必将加速信息革命的进程。计算机不仅能代替人类繁重的体力劳动,而且能代替人脑的部分劳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计算机与网络应用更广泛的普及,它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将起到越来越巨大的推动作用。
计算机是由各种电子阿元器件组成的,是能够自动、高速、精确地进行算术运算、逻辑控制和信息处理的现代化设备。自从其诞生以来,已被广泛应用于科学计算、数据(信息)处理和过程控制等领域。
计算机的发展,从一开始就和电子技术,特别是微电子技术密切相关。人们通常按照构成计算机所采用的电子器件及其电路的变革,划分若干“代”来标志计算机的发展。自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问世以来,计算机技术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在这不长的时间里,计算机的发展已经经历了四代:及电子管计算机、晶体管计算机、集成电路计算机和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目前,各国正加紧研制和开发第五代“非冯·诺依曼”计算机和第六代“神经”计算机。
第五篇:太极拳的产生及发展
太极拳的历史及发展
罗源
机电1211
12223017 摘要:本文主要陈述了太极这一拳系的起源,因其起源众说纷纭,本文选取其中可信度较高的陈家沟说法。重点讲述陈氏太极拳的历史传承,套路变化及发展过程。最后就陈氏太极拳发展的主要四个流派的太极拳特点进行简要概述。
一、太极拳名字由来
太极拳成为“长拳”、“棉拳”、“十三式”、“软手”。清朝乾隆年间,山西人王宗岳著《太极拳论》,太极拳这个名称才确定下来。太极拳属武术——大拳系。“太极”一词源出《周易‧系辞》:“易有太极,是生两仪,„” “太”就是大的意思,“极”就是开始或顶点的意思。宋朝周敦颐在《太极图说》中的第一句话就是“无极而太极”,并非说太极从无极产生,而是“太极本无极”之意,意即“太极”是产生万物的本源,含有至高、至极、绝对、唯一之意。
二、太极拳的起源
关于太极拳的起源与创始人,众说纷纭,大致有唐朝许宣平,宋朝张三峰,明朝张三丰,清朝陈王庭和王宗岳等几种不同的说法。虽张三丰和王宗岳各著有 《太极拳论》,但现在多数拳家以现传各式太极拳均源出陈式太极拳,而持陈王庭创拳之说。本文持陈王庭创拳之说。经历史考证,太极拳起源于中国河南温县陈家沟,由陈氏第九世祖、著名拳师陈王庭所创,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
陈氏太极拳的起源可追朔到陈氏始祖陈卜。陈卜原籍在山西泽州郡(今晋城),后来由泽州搬居山西洪桐县。明洪武5年(公元1374年),迁居河南怀庆府(今沁阳)。当时,陈卜为人忠厚,精通拳械,深受近邻乡民敬重,所以当地人将其居住的地方叫陈卜庄(解放后,陈卜庄划归温县,至今仍叫陈卜庄)。后来,因陈卜庄地势比较低洼,经常遭受洪涝,所以陈卜一家又迁居到距温县城东十里的常杨村。因村中有一条南北走向的深沟(有一段深沟仍保留至今),所以随着陈氏人丁繁衍,家族不断壮大,常杨村易名为陈家沟。
陈卜定居陈家沟以后,开始垦荒种田,兴家立业。随着家族不断壮大,到第七世开始分家。为了家园安全,地方安宁,于是在村中设立武学社,传授武艺。这期间,陈氏家史文字记载很少,大多为口传。直到1711年,陈氏第十世祖陈庚为陈卜立碑,才开始简要记述陈卜史实。但间隔已有300余年,其间的人物、事迹及有关拳术多有疏漏。所以关于拳艺、人物、事迹的文字记载,仅从陈氏第九世祖陈王庭记起。①陈王庭又名奏廷,明末清初人,文武兼优,精于拳械,功夫深厚,在河南、山东一带很有声望。在他年老隐居期间,依据祖传之拳术,博采众家之精华,结合太极阴阳之理,参考中医经络学说及道家导引、吐纳之养生术,创造了一套具有阴阳相合,刚柔相济,内外兼修的内功拳,称为太极拳。因创始人姓陈,故人们称之为陈氏太极拳。陈王庭传授下来的有一至五路太极拳、炮捶一路、长拳108势、双人推手和刀、枪、剑、棍、锏、双人粘枪等器械。陈王庭的著作因年代久远,许多已经失散,现尚存有《拳经总歌》、《长短句》词一首。自陈王庭之后,陈家沟村民练习太极拳之风甚盛,男女老幼皆练习,世代沿袭,经久不衰,当地至今仍流传着“喝喝陈沟水,都会翘翘腿”、“会不会,金刚大捣碓。” 的谚语。
传至十四世陈长兴(字云亭),太极拳又有了一个大的改革与发展。他在祖传老架五个套路的基础上,精炼归纳将太极拳套路创造性地发展成为当今流行的两个套路:一路(大架)和二路(炮捶)。第一路动作大方,以柔为主,以刚为辅。以“棚捋挤按”四正劲的运用为主,以“采挒肘靠”四隅劲的运用为辅。柔中寓刚,行气运动,以缠丝劲的锻炼为主,发劲为辅。全身内外,动分静和,一动全动,体现柔缠中显柔、缓、稳的特色;第二路(炮捶)动作复杂,急速紧凑,以刚为主,以柔为辅,用劲以“采挒肘靠”为主,以“棚捋挤按”为辅;以刚发劲为主,窜蹦跳跃,腾挪闪展,震足发劲。刚中寓柔,体现柔缠中显刚、快、脆的特点。后人称这两路拳为太极拳老架。陈长兴以保镖为业,在武术界享有盛名,当时人称 “牌位大王”,著有《太极拳十大要论》、《太极拳用武要言》、《太极拳战斗篇》。并教有名弟子陈花梅、陈耕耘、杨露禅等。
十四世陈有本在原有套路的基础上,又有些改动,逐渐舍弃了某些难度和发劲动作,架式与老架一样宽大,后人称为新架(小架)。
第十五世陈花梅,字鹤齐(1796年-1869年),太极拳第七代传人,为人豪爽,乐善好施,武德高尚、功夫甚纯。自幼师从陈长兴,聪颖善悟、勤学苦练,对太极拳、械无不精通。家住陈家沟西,创建西北拳社,传授太极拳。陈花梅一生弟子众多,为太极拳的发展和推广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十六世陈鑫,字品三,他感到陈氏拳术历代均以口传为主,文字著作很少,为阐发祖传太极拳学说,遂发愤著书立说,用12年的时间写成《陈氏太极拳图画讲义》四卷,阐发陈氏世代积累的练拳经验。读书以易理说拳理,引证经络学说;以缠丝劲为核心,以内劲为统驭,是陈氏太极拳理论宝库中最重要的一篇。此外,他还著有《陈氏家乘》、《三三六拳谱》等著作。
十七世陈发科,字福生,是近代陈氏太极拳的代表人物,对发展和传播太极拳有杰出的贡献。自1929年至1957年一直在北京教授拳术。以其刚柔相济,采、挒、肘、靠、拿、跌、掷、打,兼施并用,技击技术极好,与人较手时以得人为准,以不见形为妙的高超击法将人跌出,因其为人忠厚,武德高尚,受到各界人士的欢迎。为普及陈氏太极拳做出很大贡献。
十八世陈照丕,字绩甫。著有《陈氏太极拳汇宗》、《太极拳入门》、《陈氏太极拳图解》、《陈氏太极拳理论十三篇》等书。他品德高尚,诲人不倦,对推广陈氏太极拳做出巨大贡献,深受国内外各界人士的崇拜,为陈氏太极拳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一代宗师。
目前陈家沟所练的拳械套路有:老架一、二路(炮捶),新架一、二路(炮捶),小架一、二路,太极推手、单刀、双刀、单剑、双剑、双锏、梨花枪夹白猿棍、春秋大刀、三杆、八杆、十三杆等。这些套路,从风格上,技击应用上,仍基本上保持原有的传统风格。
三、太极拳其他流派
陈氏太极拳经过长期的流传,演变出了许多流派,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杨式、孙式、吴式、武式四大派系,有着各自独有的风格和特点。
(1)杨式太极拳
杨氏太极拳是历史悠久的汉族拳术,太极拳的重要流派之一,是河北永年人杨露禅从学于河南温县陈家沟陈长兴,与其子杨健侯,其孙杨少侯、杨澄甫等人在陈氏老架太极拳的基础上,创编发展的。其拳路逐渐 删改了陈式老架中原有的纵跳、震足、发劲等动作,由杨健侯修订为中架子,又经杨澄甫一再修订逐渐定为杨式大架子,即现在广为流行的杨式太极拳。
杨式太极拳拳架舒展简洁,结构严谨,身法中正,动作和顺,刚柔内含,轻松 自然,轻灵沉着兼而有之。姿势开展,平正朴实,练法简易,由松入柔,积柔 成刚,刚柔相济。正如杨澄甫所说:“太极拳是柔中寓刚,棉里藏针的艺术”。架势有高、中、低之分。
目前国家体委正式公布的88式、24式以及在许多场合表演的,都是这种杨式太极拳或由其演化而来。杨式又派生出李式、吴式太极拳,在太极拳界执大旗地位。在全国八大太极拳门派中,源于永年的已占其五。(2)孙式太极拳
河北完县人孙禄堂,自幼酷爱武术,从师李魁垣学形意拳,继而学于李之师郭 云深,又从师程廷华学八卦掌。经多年研练,功夫深厚。后有从师郝为真学太 极拳,参合八卦、形意、太极三家拳术的精义,融合一体而创“孙式太极拳”。
孙式太极拳的特点是:进退相随,迈步必跟,退步必撤。动作舒展园活,敏捷 自然,练时双足虚实分明,全趟练起如行云流水,绵绵不断。每转身时以“开”、“合”相接,所以又称“开合活步太极拳”。(3)吴式太极拳
吴式太极拳以柔化著称,动作轻松自然,连续不断,循规蹈矩,松静自然,独具静态之妙。拳架虽然小巧,但具有大架功底,又开展而紧凑,在紧凑中自具舒展,不显拘束。推手时,端正严密,细腻熨贴,守静而不妄动,以善化见长。(4)武式太极拳
清末河北永年人武禹襄在杨露禅从陈家沟返乡后,深爱其术,从学杨于陈式老架太极拳,后又从陈清平学赵堡架,经过修改,创造了“武式太极拳”。
武式太极拳既不同于陈式老架和新架,亦不同于杨式大架和小架,学而化之,自成一派。其动作简洁紧凑,架势虽小而不局促,动作舒缓平稳,拳势讲究起、承、开、合,动作连贯顺遂,用内功的虚实转换和“内气潜 转”来支配外形,以“神宜内敛”,“先在心,后在身”,“以心行气,以气运身,意动身随,意动气随,意到气到,意到力到,意力不分”,达到意、气、形三者合一。
四、总结
太极拳是中华民族辩证的理论思维与武术、艺术、气功引导术的完美结合,是高层次的人体文化。其拳理来源于《易经》、《黄帝内经》、《黄庭经》、《纪效新书》等中国传统哲学、医术、武术等经典著作,并在起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又吸收了道、儒、释等文化的合理内容,故太极拳被称为“国粹”。
注释:①陈王庭,字奏廷。网上都误传陈王廷或陈奏庭。据王明2009年11月09日题为《为太极拳宗师陈王庭正名——议太极拳宗师陈王庭名字》的博文查证太极拳陈家沟第九世祖名为陈王庭,字奏廷。取意朝廷之意。详见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fe4a230100grs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