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如何在数学学科中渗透德育教育
浅谈如何在数学学科中渗透德育教育
有句话叫“百年教育,德育为先”,在新的课程标准中也把德育教育放在了十分重要的位置。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指导我们,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主义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要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这充分说明了德育教育在整个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肯定也必须重视德育教育。数学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传授数学知识,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运算能力,同时也要结合数学教学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智育的目标不仅在于发展和充实智能,而且也在于形成高尚的道德和优美的品质。”怎样才能在数学教育教学中更好的渗透德育教育呢?在教学工作中我也进行了多方面的尝试,并有了一定的经验。
一、数学教学中进行德育的主要内容。
1、以中国数学的光辉历史和杰出成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爱国主义思想是每个公民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道德,爱国主义教育是德育的重要方面。中国数学的光辉历史和杰出成就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打开数学发展史册可以看到我国古代数学研究的累累硕果。著名的勾股定理是西周数学家商高最早提出来的,称商高定理;刘徽首创“割圆术”,科学地得出徽率(圆周率)3.14;祖冲之对圆周率进行运算得出杰出成果3.1415926<π<301415927,这些杰出的数学家及其成就,把中国数学推向了一个又一个高峰。在我们的数学教育中,可以多给学生讲讲这方面的知识,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也能将这些转化为为祖国建设事业而刻苦学习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另一方面也可以给学生培养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刻苦钻研的献身精神。可以说是一举多得。平时还可以给学生留一些小作业,如周末回家收集我国数学家的资料等等,然后回学校大家再一起交流。
2、以我国数学家们的光辉事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德育的教育方法之一是榜样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榜样对青年学生具有最大的感染力和说服力。我国有着光辉灿烂的数学史。许多古代杰出的数学成就对
古代人类文明有着重要的影响。在小学数学课本中收入了许多这方面的生动素材。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因素,结合有关数学内容,介绍我国古代科学家的杰出成就,介绍现代中国人对数学发展的巨大贡献,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和爱国热情。华罗庚幼年未受过正规教育,可才华横溢,为数学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著名数学家陈景润顽强拼搏,在攀登“哥德巴赫猜想”的征途上遥遥领先;著名德国数学家希伯索斯发现了无理数,为了坚持这一发现而被抛尸大海……在世界数学发展的历程中,每前进一步,都需要数学家们的胆识、勇气和毅力,甚至以生命为代价。一部数学发展史,是人类追求真理,求实、创新的生动写照。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向学生生动地介绍古今数学家的崇高思想和光辉业绩,能激励学生奋发学习,培养民族责任感和民族忧患意识,树立振兴中华、开创未来的崇高理想和为科学献身的志向。
3、充分利用数学活动进行德育教育。
在数学教学中不一定非要让学生坐在那里进行学习,还可以给他们组织一些活动进行学习。例如在讲时间单位“年、月、日”的时候,可以由两名同学拿着乒乓球在讲台上转圈演示,地球自转一圈是一日,地球绕太阳转一圈是一年,以及平年闰年的形成等等,通过提供给学生必要的活动,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记得牢,使学生领悟到了获取知识的另一种途径。
4、在教学中注意学生个性品质教育。
在数学教学中加强德育,不仅要有目的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而且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个性品质教育主要包括:
(1)实事求是,言必有据。数学来源于生产实践,因而是最讲真实的一门科学,数学的基本特点是严密和抽象。
(2)坚韧不拔,顽强拼搏。通过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明确学习目的,激发他们刻苦顽强的精神。
(3)一丝不苟,严肃认真。教师要通过备课与讲课、作业的批改与讲评、测查命题与阅卷、课外辅导等教学工作中认真负责的态度去影响和感染学生;同时严格要求学生书写整洁、认真练习、质疑问难、有错必改;培养学生一丝不苟,严肃认真的学习态度和科学作风。在作业方面我要求学生都统一格式,字迹认真。
(4)独立思考,勇于创新。教育学生对每一个数学结论或结果都不要盲目接受,死记硬背,生搬硬套,而要想一想为什么成立,是不是确有道理,搞清来龙去脉。使学生了解在一个数学概念出现后还会不断发展、不断完善。一个数学问题往往有多种解决途径。通过对数学概念、内涵与外延的深入钻研和探讨,通过将一个数学问题经过各种变换,转化而引入另外问题的做法;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训练,发展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不断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二、在数学教学中进行德育的原则。
在数学教学中加强德育,必须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并且依据德育过程的客观规律去进行,才能收到良好效果。
1、适度性原则。
德育渗透是将思想、观点、精神、情操等有意识地扩散、迁移、传递给教育对象的,使之在无意中接受。教学中要充分认识德育渗透的依附性,要防止牵强附会、形式主义和贴政治标签,不可将数学课变为政治课,那将失去数学课的教学本质。
2、渐近性原则。
教学中必须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思维发展水平,找出切合实际的教育内容,有目的、有计划、循序渐近地进行。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我们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不可能都一个标准,对那些稍微有差距的学生要给予宽容,只要他比以前有进步那就达到目的了。
3、以情动人的原则。
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发掘和表扬学生的内在情感,调动他们积极的心理因素。德育要讲究艺术性,要充分发挥情感的感染作用。教师动之以情,才能激学子之情,使之乐其所学。要像“润物细无声”的春雨那样,在“润”字上下功夫,寓理于情、清理结合、以情动人、以情感人、以情育人。在课堂的理性灌输中融进形象化的情感,使教与学之间产生和谐的共振效应,德育就会进入新的境界并获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在生活上关心学生,在学习上帮助学生,使他们感受到爱。
4、持之以恒的原则。
德育不能搞一阵风,只有坚持不懈的努力,长期精心培养,持之以恒的渗透,才能达到真正的教育目的。科学世界观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要经历一个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数学中的德育渗透应遵循教育原则,将德育贯穿于教与学的全过程中,反复地向学生渗透其德育内容,不可厚望于某节课、某个内容。只有持之以恒、锲而不舍地寓德育于教学之中,长期地熏陶、渗透,才能收到效果。
总之,在小学数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要从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和认知目标出发,充分利用数学的学科特点,深挖小学数学教材中所蕴含的德育因素,点点滴滴,有机渗透,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以达到德育、智育的双重教育目的。让我们带着阳光般灿烂的笑容走进课堂,走进春天,去播种期待,播种心灵,播种真情!去塑造明天的主人,托起未来的世纪。
第二篇: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葫芦岛市南票区联合中学 曹静
摘要:新的课程标准把德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那么怎样才能在数学教育教学中更好的渗透德育教育呢,我认为有下面的一些方法。
关键词:数学 教学 德育
新的课程标准把德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指导我们,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主义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要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这充分说明了德育教育在整个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肯定也必须重视德育教育。那么怎样才能在数学教育教学中更好的渗透德育教育呢,许多数学教师以为,中学教学中的德育教育主要是班主任和政治、历史、语文等文科教师的事,与理科各学科特别是数学教师无关。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长期以来,在中学教学中,往往只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而忽视了德育教育,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德育工作的空白区。其实,中小学所有教师都应该承担德育任务,数学教师也不例外。那么怎样才能在数学教学中更好地渗透德育教育呢?现将本人在数学教学中的一些做法和感受,谈谈肤浅的认识。1.通过数学史对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树立科学的人生观 新课标中指出:“在德育工作中要把爱国主义教育放在突出的位置,要与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相结合,渗透,贯穿在各科教材中及学校各项活动中,并力求生动和形象化”。教学中,可结合教学内容给学生讲述我国数学发展的历史,从上古的结绳记数到中古的《九章算术》都是最早问世的数学成就;我国古代数学家对圆周率的研究,最早由魏晋时期的刘徽开始,到南北朝时祖冲之对圆周率的准确计算大大早于欧洲;近代的华罗庚在解析数论、矩阵几何学、典型群、自守函数论、多复变函数论、偏微分方程、高维数值积分等广泛数学领域中都做出了卓越贡献。由于华罗庚的重大贡献,有许多用他的名字命名的定理、引理、不等式、算子与方法。他共发表专著与学术论文近三百篇。华罗庚还根据中国实情与国际潮流,倡导应用数学与计算机研制。他身体力行,亲自去27个省市普及应用数学方法长达二十年之久,为经济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通过介绍我国的数学史,课堂上洋溢着爱国主义激情,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求知欲被激发起来了,德育教育落到了实处。
数学课绝非单纯的知识传授课,我在教学中穿插一些有关数学家的故事,激发学生求知向上的欲望,使其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例如,当年陈景润的老师沈元就讲过:“自然科学的皇冠是数学,数学的皇冠是数论,歌德巴赫猜想则是皇冠上的明珠。”自此陈景润就立下了证明歌德巴赫猜想以摘取明珠的理想。此类事例的适当引导,使学生明白,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一个人要想在社会上生存,要想有所作为,要想成为祖国现代化建设的有用人才,不努力学习,不掌握科学知识,是万万不行的,使学生树立起立志成才,为民族富强而勤奋学习的雄心壮志。
2.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体现的人格魅力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真的教育是心心相映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从先生的话中,我们不难领会,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包括数学教育。可以说德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也是巨大的、直接的。除了教师的板书设计、语言的表达、教师的仪表等都可以无形中给学生以美的感受,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而一堂好的数学课前,教师充分的准备,课堂上采用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幽默的数学教学语言,既能使学生体会数学学习的乐趣,又能让学生在心里产生一种对教师的敬佩之情,并从教师身上体会到一种责任感,这样对学生以后的工作学习有很大的推动作用。3.在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美并不只属于艺术,数学之中也处处有美。数学图形体现着数学的外在美,抽象符号、公式符号、推理论证以及数学思维方式的严谨、和谐则是数学的内在美。数学之中既然有美,数学教学就应该发挥美育功能,应该成为审美教育的重要手段。数学是研究现实生活中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客观存在的实体为数学提供了极其丰富的内容,使数学充满了美:有数学语言的简洁美,有解决数学问题的奇异美,有整个数学体系的和谐美,还有具体内容与形式之间的相似现象所构成的相似美。如:杨辉三角形就给人一种和谐、匀称、对称的美。
4.利用数学课堂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恩格斯指出:“数学是辩证的辅助工具和表现形式,连初等数学也充满着矛盾。”对立统一的观点在数学体系中到处可以找到印证。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它的产生及发展,同其他事物一样严格遵循唯物辩证法的规律,例如:从数学概念的产生及延伸、推广,从数、式、方程、函数的应用及它们之间的联系等,可对学生进行事物是不断发展的、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理论来源于实践作用于实践等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从数、式的正与负、加与减等的转化教学中,可对学生进行矛盾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等。平面几何则是更好的唯物辩证法观点的教育素材,例如:四边形教学中,通过对四边形的四条边位置的运动及长短的变化,四边形可在梯形、平行四边形、矩形、棱形、正方形之间互相转化等,对学生进行事物是在运动中不断变化和发展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5.从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
由于数学是一门结构严密、系统性与逻辑性都极强的学科,在数学教学中,可通过数学推理的言必有据、一丝不苟、环环相扣及在学生练习中要讲究解题格式、步骤安排、书写整齐、清洁美观、努力寻求合理简捷的解题方法,对结果进行检验,找出错误的原因,不畏困难,追求真理,自觉进行补救和改正等,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坚强的意志品质。
数学教育不仅让学生深刻地掌握了数学知识,而且认识到世界上的事物是普遍联系、相互转化的,我们不仅能用静止的观点去观察世界,更能用矛盾分析的观点全面地看待周围事物,从而引导学生对学习、生活有较高层次的理解,培养他们适应和改造环境的能力,优化心理品质,在我们充分展示数学的神奇和美妙过程中,让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悄悄地注入学生的心田。
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也要注意它的策略性,一定不要喧宾夺主,要提高渗透的自觉性,把握渗透的可行性,注重渗透的反复性。我相信只要在教学中,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知识的接受能力,点点滴滴,有机渗透,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以达到德育、智育的双重教育目的。
第三篇:浅谈如何在数学学科中渗透法制教育
浅谈如何在数学学科中渗透法制教育
择要:学科渗透法制教育工作要常抓不懈,它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复杂的工作。这项工作还必须联系实际,它不是对学生进行空洞的理论说教,只有联系生活实际,才会行之有效。学科渗透法制教育工作要不拘一格,并把它变成一门艺术,将学科教学内容与法制有机地结合起来,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在知识的深度上据教材的内容慢慢递进成螺旋式上升,诱发学生不断观察、体验、发现和创造。
正文:
近年来,青少年学生违法犯罪现象呈上升趋势,形势比较严峻。因此,加强中法制教育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紧迫的工作,也是引导和帮助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培养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合格公民的重要举措。课堂是实施法制教育的主阵地,数学老师如何抓好法制教育工作,我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千万不能今天抓,明天不抓,平时不抓,出了问题才抓。这样,工作总是被动的,教育要常抓不懈,才会有良好的效果。老师除了在课堂中,根据需要必须对学生进行恰当的法制教育外,还要善于见缝插针,利用课余时间与学生多接触,进行思想交流。以便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二、学科渗透法制教育工作必须联系实际。
学科渗透法制教育不是对学生进行空洞的理论说教。只有联系生活实际,才会行之有效,教育心理学指出:生活实例是学生最感兴趣的教学因素。因此,在课堂法制教育的过程中,数学老师一定要关注我们生活中、社会上发生的有关违法犯罪的事例,并指导学生去收集,及时组织师生进行讨论学习,明辨是非,感受法制教育的重要性。通过这些真实的生活实例的讨论学习,学生感悟到法制教育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懂得基本的法律常识,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法制教育。一个深刻的生活实例的教育学习,胜于千遍万次的口头说理教育。
三、学科渗透法制教育工作要不拘一格。
学科渗透法制教育工作是一门艺术,会做此项工作的老师,在课堂上总是巧妙地利用各种方法开展工作。老师根据数学学科教学的内容,可以在生活中渗透、在情境中渗透、在游戏中渗透、在案例中渗透、还可以在课堂小结中渗透。
四、学科渗透法制教育要注意方法。
1、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必须将学科教学内容与法制有机地结合起来,既不能把学科教学上成法制课,也不能漠视各科教学内容中蕴涵的法制教育因素,要根据学科的特点,以教材为依据,在教学中恰当地把握尺寸,潜移默化地进行渗透。
2、渗透的法律知识教学有系统性,由浅入深,以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的接受程度为标准,而法律知识的渗透也要依据这个特点,循序渐进,并且在知识的深度上慢慢递进成螺旋式上升。因此学科教学中的法制教育渗透,必须充分地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认识规律,学生可接受程度,要根据学生的知识经验和理解能力来选择渗透的内容和程度。在教材体系中,有的内容多次出现在各个不同年级中,这就需要教师选择适合该年级、该班级学生特点的渗透难度和深度。例如在渗透“保护动物”这一目标时,可以渗透如何运用法律武器和猎捕杀害野生动物的坏人做斗争,能做到不吃野生动物,能主动制止自己的父母和周围的人不吃野生动物,还能向有关部门告发经营、捕杀野生动物的商人,让法律来制裁他们。
3、数学学科教学的法制教育渗透,必须依据教材的内容去进行,法制教育的内容应是教材中所应有的,绝不是外加或牵强附会的,应切实地使学科法制教育与双基教学、双基训练融为一体,而不应“穿靴戴帽”、“两张皮式”的。学科教学法制教育的渗透,应是体现在教学的全过程之中,而不应是支离破碎、牵强附会的。
4、好奇心和探究意识是学生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现象,它是诱发他们不断观察、体验、发现和创造的动因。而这一切都是在兴趣的驱使下产生的,所以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要贯彻有趣性原则。“有趣”的关键是“激趣”。在学科渗透时要做到知识性与兴趣性相结合,让学生通过对法制渗透的感知、理解、探索而获得成功,进而产生满足感,不断激发他们对学习法律知识的兴趣。
总之,数学老师要做好学科渗透法制工作,就必须根据学科的特点,以教材为依据,在教学中恰当地把握尺寸,潜移默化地进行渗透,这样才能扎扎实实地抓好在学科渗透法制教育。
第四篇:德育教育在数学课堂中的渗透
德育教育在数学课堂中的渗透
新荣区第三中学
安卫东
现代学校教育立足于完整生命的塑造和健全人格的培养,道德教育是主宰,凝聚和支撑整个生命的成长进而获得幸福人生的决定性因素。倘若缺失了德性的生长,那么人生命的其他部分的发展都会受到限制。教育中人生命的完整性规定了道德教育的统摄性,居于统摄地位的道德教育必然是通过渗透的方式而非依赖于独立时空展开的。
真正的道德教育更多地只能借助于各种复杂的渗透的方式完成,由此产生的影响最终将变成人的内在稳定的心性品质。当今的数学课堂开始注重德育的渗透,在提高学生数学素养同时也关注学生人格培养,这是每位数学教师的责任。那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1.充分发挥教师在数学教学中体现的人格魅力,寓德育于情感教育中。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真的教育是心心相映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从先生的话中,我们不难领会,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包括数学教育。可以说德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如果我们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适时以感情赢得感情,以心灵感受心灵,就能使整个数学教学过程成为师生情理互动的愉快过程,同时收到良好的育人效果。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也是巨大的、直接的。除了教师的板书设计、语言的表达、教师的仪表等都可以无形中给学生以美的感受,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而一堂好的数学课前,教师充分的准备,课堂上采用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幽默的数学教学语言,既能使学生体会数学学习的乐趣,又能让学生在心里产生一种对教师的敬佩之情,并从教师身上体会到一种责任感,这样对学生以后的工作学习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2.挖掘数学中的美育素材,重视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数学本身也有无穷的美妙。”别林斯基也曾说过:“美育和德育是密切联系着的,它能陶冶健康的情感,培养崇高的情操,鼓舞人们为建设美好的未来去战斗。”人们常说数学是万花筒,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在数学教材中,蕴藏着丰富的美育因素——许多几何图像就充满着无穷无尽的美,闪烁着美的风采。数学中还有更深层的美——数学概念的简单性、概括性、典型性和普遍性以及对称与和谐、简单与明快、奇异与突变。众所周知的黄金数0.618是现实世界中美的表现,许多著名的建筑,广泛采用0.618的比例,好给人以舒适的感觉;生理学家认为,当气温23摄氏度时,人感到最舒服,这时人的体温(37度)与气温之比正好是1∶0.618;一些名画的主题大都在画面的0.618位置;乐曲中较长的一段等于总长度的0.618„„音乐,绘画是美的,因为她能给人以感官上愉悅乃至心灵上的震憾。数学其实也有如此特质。有一本由霍夫斯塔特写的《GEB——一条永恒的金线》的书,第一次让人们领略了数学的魅力。GEB是三个人名的起首字母,分别代表数学家歌德尔(K.Godel)、画家埃舍尔(M.C.Escher)和音乐家巴赫(J.S.Bach)。人们通常认为数学和美术、音乐是天壤相别的不同领域,但作者却找到了一条贯穿哥德尔数学、埃舍尔绘画和巴赫音乐的“金带”,从而揭示出绘画、音乐与数学之间的“惊人一致性”。正是音乐、美术与数学的这种联姻,使得美术作品的高雅风格,音乐作品的优美节奏,交融于数学的对称美与和谐美之中。因此,数学教育应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美的审美能力,这既有利于激发学生对数学的爱好,也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创造能力。
另外,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也要注意其策略性,切忌喧宾夺主,在我们的教学中,如果能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知识的接受能力,点点滴滴,耳濡目染,潜移默化,逐步提高渗透的自觉性,把握渗透的可行性,注重渗透的反复性,就能达到德育、智育的双重教育目的。
二、研究渗透的方法 1.情感诱导法。
在教学中,教师要满腔热情、精神饱满地出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并以自身的工作态度和情感去感染和影响学生。教师要通过对一个个问题的导语、一个个环节的安排、一句句情真意切的话语,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爱,从而使学生对这门课产生兴趣。
2.背景介绍法。
数学教材中的很多道理、数据都是我国劳动人民最先发现或计算出来的。因此,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不失时机地进行介绍。
3.课堂渗透法。
小学数学教材中体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内容很多,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紧紧抓住“渗透点”进行教学。这个“渗透点”可以是一词一句、一题一例,也可以是一个教学过程。
数学课上,教师和学生的示范作用以及老师对学生的严格要求,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主要方法。教师的示范作用体现在,教师要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来感染学生,以自己严谨的教学风格和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来影响学生。例如:上课时,教师着装要朴素大方,讲普通话,语言要清楚、明白、有逻辑性。板书要整齐,书写要规范,辅导“后进生”要耐心、细致,使学生在教师的表率作用下,潜移默化地受到有益的熏陶和教育。学生的示范作用体现在,课上教师要注意发现有突出表现的学生,用实例来激励其他同学。例如:对上课认真听讲,学习认真刻苦,作业正确、整洁,思考问题机智灵活等方面的同学,教师要及时表扬,为其他同学树立学习的榜样。
教学时,教师还要针对所教班级学生的特点提出不同程度的要求。例如:要求低年级学生在听课、写字时要有正确的姿势,回答问题要说完整话,写作业时字、运算符号要写工整,计算要正确等。中年级要求学生听课要专心,分析题意时重点字、句要用笔画出来,作业要干净、正确,要求验算的要列式验算等。高年级不仅要求学生听课专心,而且要手脑并用作好笔记,解应用题时要借助线段图分析题意、理解数量关系,计算时要选择简便方法,要自觉检验等。总之,不论是师、生的示范还是教师的要求,教师都要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认真、严格、刻苦的学习态度;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计算仔细、书写工整以及自觉检验的良好学习习惯。
4.美感启迪法。
“数学,不但拥有真理,而且也具有至高的美。”数学的美充满了整个数学世界,不但有数的美、式的美、形的美,更有对称的美、和谐的美。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运用符号、色彩、线条、图形等因素,通过精炼的数学语言、巧妙的解题方法、整洁的板书设计,展示出数学的外形美和内在美,并不失时机地加以引导,使学生从抽象的符号中看到美的形象,从逻辑推理中领略到美的神韵,从表面的形式中体味到内蕴的那种特有的内在美,从而把学生引入到美的意境中去。
5.习题引伸法
把反映祖国建设成就、家乡变化的数据和学生日常生活中有意义的事例编成相应的习题,从而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这也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6.竞赛强化法。
利用儿童争强好胜、荣誉心强的特点,在教学的各个环节,适时地引入竞争机制,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和兴趣。让学生在竞赛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增强自信心,提高自觉性和自制力。
三、掌握渗透的原则
1.情感性原则
教师要创设情感氛围,借助情感动力,促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使之得到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广阔的胸怀,和谐地发展各方面的素质。
2.科学性原则。
进行思想教育,必须做到旗帜鲜明、观点正确、说理明白。教师要站在育人的高度给学生以正确的认识引导,使学生信服地接受教育,并指导自己的行为。
3.层次性原则。
思想品德教育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必须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体现德育渗透的梯度。
4.随机性原则。
即教师要抓住时机,把握分寸,注意德育与知识、技能的有机结合,适时、适量地进行随机渗透,切忌穿靴戴帽、牵强附会。
5.延伸性原则。
学生正确的道理思想、良好意志品质的形成单靠40分钟的课堂教育是不够的,应积极开辟第二课堂,多方面、全方位地进行渗透。
第五篇: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德育,是我国学校教育的基本内容之一和重要组成部分。与智育、体育三者关系相辅相成,对受教育者各方面素质起导向和促进作用。在我国《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试行)》中规定思想品德教育的基本要求是:进行以“五爱”(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内容的社会公德教育和一般政治常识教育,教育学生心中有他人、有集体、有祖国,着重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培养道德情感,指导道德行为,使学生初步具有分辨是非的能力。德育的内容 1.民族精神教育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培育和弘扬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伟大民族精神的教育;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的教育;
创新精神的教育。
2.理想信念教育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经济与政治基础知识教育;
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础知识教育;
立足岗位、奉献社会的职业理想教育。
3.道德品质、文明行为教育
集体主义精神、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教育;
社会公德、家庭美德教育;
以诚信、敬业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
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交往礼仪以及职业礼仪的教育与训练;
珍爱生命、远离毒品的教育;
保护环境的教育。
4.遵纪守法教育
法律基础知识教育;
职业纪律和岗位规范教育;
自觉遵守学校纪律和规章制度的教育。
5.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基本知识教育; 心理咨询、辅导和援助。
怎样有效的在学科中渗透德育?总结起来有一下一些途径
1.通过德育课教学
德育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法制教育、职业道德和职业指导教育、创业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等的主阵地。
德育课教学应贴近学生、贴近职业、贴近社会,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做到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和行为养成相统 一,切实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感,充分发挥德育课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职业能力形成中的重要作用。2.其他课程教学 德育目标的实现要紧紧围绕德育课开展,也要在其它学科的教学中予以渗透贯彻。
文化课教学应结合课程特点,充分发掘德育因素,有机地渗透德育内容;专业课教学应结合职业特点和专业技术发展的需要,对学生进行职业理想、职业意识、职业道德与创业精神教育。学校应经常性地组织开展专业技能竞赛活动,通过活动促进学生更好地掌握专业技能,增强职业意识,提高职业能力。
3.实训、实习与社会实践活动
实训、实习既是强化学生职业技能、提高其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也是对学生进行劳动观念、职业意识、敬业精神、职业纪律、职业责任感教育和促进职业道德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途径。实习过程中,教师应与实习单位共同加强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和相关岗位的职业道德规范教育及其养成训练。学校要把社会实践活动纳入教学计划。定期组织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瞻仰革命圣地和遗址,祭扫烈士墓,参观城市、农村和名胜古迹,参观现代企业等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军训、公益活动、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勤工助学等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国情、了解社会、了解职业,认识自身生存与发展的主客观条件,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增长才干,完善自我,全面发展。4.心理健康教育与职业指导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地各学校要按照《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的要求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学校要根据学生不同年龄阶段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职业发展的需要,分阶段、有针对性地设置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内容。根据学生特点和他们在成长、学习、生活和求职就业等方面的实际需要进行教学、咨询、辅导和援助,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职业指导是中等职业学校德育的重要途径,各地各学校要按照《教育部关于加强职业技术学校职业指导工作的意见》的要求,在职业指导工作中全面渗透德育内容。加强职业意识、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和创业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提高就业创业能力。加强就业服务,提高就业服务的水平和质量。5.班主任工作和学校管理、服务工作
班主任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肩负班级日常管理和德育工作的重要职责。班主任应结合学生的实际和专业特点,遵循德育规律,组织建设好班集体,做好个别教育工作,培养好的班风学风;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密切联系家长,充分利用家长、用人单位、行业及社区等各种资源对学生进行教育。做好德育工作是学校全体教职工的共同责任。教师要热爱学生,言传身教,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学校各项管理工作都应与德育紧密结合,要从关心学生发展的需要出发,着眼教育,严格要求,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实现管理育人。学校各项服务工作都应体现德育功能,全体服务人员应热爱本职工作,以身作则,优质服务,使学生受到感染和激励,实现服务育人。6.党团组织、学生会工作
要通过举办业余党校、团校和组织党章学习小组等多种形式,组织学生特别是学生积极分子学习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要发展符合条件的优秀学生入党。
共青团、学生会是学生自我教育的重要组织形式。共青团、学生会应根据各自任务和工作特点,积极开展适合学生特点、喜闻乐见、健康有益的活动,充分发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作用。
学校要通过党团组织、学生会、班集体、学生社团,有组织地开展科技、文艺、体育活动。要鼓励、指导学生建立各种课外兴趣小组和社团,因地制宜开辟活动场所,建设活动设施,使学生在寓教于乐的活动中培养健康的情趣,发展个性特长,提高审美能力,锤炼意志品质。
7.校园文化建设
学校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化育人环境。要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职业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形成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要开展生动有效的校园文化活动,大力加强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要结合民族传统节日、重大事件和开学、毕业典礼等,开展特色鲜明、吸引力强的主题教育。重视校园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建设,完善校园文化活动设施。加强校报、校刊、校内广播电视、校园网络等的建设,发挥黑板报、橱窗、图书馆、陈列室及模拟职业场景等的宣传作用和校训、校歌及学校发展历史等的激励作用,注重宣传先进的企业文化以及行业劳动模范和学校优秀毕业生的事迹。8.家庭与社会
家庭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品德的形成、个性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学校要通过家访、家长会、家长接待日、举办家长学校、开展家庭教育咨询、建立家长委员会等多种方式,密切与家长的联系,指导家庭教育,使家长了解并配合学校贯彻实施好本大纲,改进家庭教育的方法。
各级政府和社会各部门均应履行关心、促进和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义务。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主动协助政府并会同有关部门,积极开发利用社会的德育资源,开辟青少年教育的社会教育舆论阵地,加强社会文化市场及娱乐场所的管理,配合做好《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实施工作,打击腐蚀毒害青少年的犯罪行为,为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文化环境、治安环境和社区环境。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采取有效措施,充分依靠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社区教育委员会和街道委员会、村民委员会以及各种社会团体,并同所在地的机关、部队、企业建立固定联系,发动、协调社会力量支持和参与德育工作,逐步建立学校与社会相互协作的社会教育网络,共同营造关心下一代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教育环境。
今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一新形势,对德育工作提出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高的要求,我们必须站在历史的高度认识和看待新时期的德育工作。在经济体制发生重大变化,各种经济成分和分配方式并存的情况下,如何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及其主导地位,在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学习国外先进科技文化的情况下,如何认识国情,对待中国文化传统以及现代革命传统,在新旧体制转换过程中还存在种种矛盾、问题的情况下,如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确保良好的品德,在人民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改善和提高的情况下,如何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建立的情况下,如何培养新的观念、态度、素质,这些问题都是新时期教育工作中要考虑的问题。
青少年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教育和培养好他们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奠基工程,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期望和心愿。现今一、二十年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他们的思想道德和文学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二十一世纪中期中国的面貌,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是否能实现。所以,必须以培养合格的新世纪人才的战略眼光认识德育工作,并把德育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这就要求我们在德育教学中务必注重实效,联系实际,因势利导地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