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凭+技能,就业之路并不坎坷

时间:2019-05-13 09:35:3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文凭+技能,就业之路并不坎坷》,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文凭+技能,就业之路并不坎坷》。

第一篇:文凭+技能,就业之路并不坎坷

文凭+技能,就业之路并不坎坷

“老师,我现在是高中毕业,能到贵校上学吗?能拿到大专学历吗”?这可能是近期来重庆新华电脑学校咨询的学生们问得最多的一个问题,看来,文凭,依然是这样求学若渴的学生们追求的一个目标。

但同时,也有一些同样是高中毕业的学生们,他们提出的问题更为实际,那就是能不能学到真正的本领,能否找得到工作,毕业后能拿到多少工资?他们的务实和直击要害,真的让人很佩服。的确,他们都是眼光很长远的一族,文凭和技能两手都抓,直接面向求职和就业来考虑问题。一位正在接受咨询的学生说道:“现在,很多单位招人的时候,都要求要有文凭和技术,文凭是敲门砖,没有文凭,工作怎么找呀,也许连面试的机会都没有,而技能才是长远发展的基础。所以,我觉得你们的“TC精英教育”正合我意。文有文凭,武有技能,有了这样的职素,找到满意的工作,将会变得更轻松一些。”

其实,很多咨询的同学,在关注文凭和技能的背后,更重要的是关注就业。重庆新华电脑学院高级职业规划师吕老师认为:“现在就业压力比较大,学校能不能推荐就业,学生在毕业后能不能找得到工作,才是同学们真正所关心的。这是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重庆新华电脑学校的优势所在。因为新华电脑教育拥有遍布全国的就业网络,在各大城市设有20多个就业办事处,几百人的就业服务团队,每天都要与上千家用人单位保持着沟通,为即将学成毕业的学生打通就业的渠道。当然,也有部分同学对于学校推荐工作并不十分“感冒”,他们的想法是,要自己去找更好的工作,因为,他们相信,学到了真正的技能,又拥有了较好的文凭,找工作是不用愁的。这部分学生很自信,在就业形势如此严峻的情况下,他们敢于去追求自己的理想,这种底气来自哪里呢?那就是对自己专业知识的充分认可”。

据悉,重庆新华电脑学校根据市场的需要,推出的“技能(Training)+学历(College

Education)”(简称“TC精英教育”)项目,一方面培养学生们的专业技能,大家能够在校期间,学习到过硬的专业本领,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并且可以经常参加校内活动,锻炼自己的交际能力和职业素质,拥有了这些职场必备的技巧,在工作中将会是游刃有余。

另一方面还让学生在校期间完成国家规定的相应大专学历教育全部课程,通过考试以后,可以取得重庆邮电大学正规的大专文凭,从而真正实现一份努力,两份收获。

文凭+技能,新华让你就业有保障!

第二篇:我教地理的坎坷之路上报稿

我教地理的坎坷之路

马 燕

太和县大新镇中心学校

二○一一年三月

我教地理的坎坷之路

太和县大新镇中心学校 马 燕

摘要:我于1997年从池州师专地理系毕业到农村中学任教时就与地理学科说了“再见”,直到2006年,终于拿到了地理课本。近年来,我以一名新教师的身份严格要求自己,潜心钻研农村初中地理教学艺术。地理是“负科”(不是“辅科”、“副科”)——我无力改变人们的偏见,但希望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能够让地理成为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平台,激发和培养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积极情感的阵地。学生的环保行动被《安徽青年报》、《阜阳日报》和太和人民广播电台等媒体报道。

关键词:地理 教师 成长

1997年,我毕业于池州师专地理系。填报志愿之所以选学地理专业就是因为本人贪玩,同时敬仰“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那种气概。尽管做乡村教师很贫穷,但我可以带着孩子们在纸上驰骋天下,也是一生快乐。所以,毕业后,我主动申请到农村任教。

但现实并非所愿,雄心壮志的我只得恋恋不舍地向地理说再见。由于教育改革,地理作为一门“副科”写进老师、家长的心里。到偏僻的中学报到的第一天,校长就用不用置疑的态度告诉我:教语文不教地理!理由是非常充足的:刚毕业的大学生啥课都能教好,而地理不参加中考不计分,学校随便聘个代课教师就可以搞定;在农村教书谈什么大学专业?中考不考的科目不必重视教更不必要求学(其实学生也不学);大学生教副科是白白浪费资源!于是,我只得向地理说了再见。一年后,虽然我所教的班级语文考评名列全镇第二名,而且还拿回了全镇第一的个人奖。但心中那一丝丝地理情结不时跳出来,让我怀着一线希望——我把语文教好了,地理课总可以匀两节给我吧?正当我做着教好语文盼地理的美梦时,现实再次把我的愿望击得粉碎。暑假刚过,校长找我谈话:“学校需要物理教师,考虑到你是理科毕业,教物理一定能胜任!”我知道,在这所学校的老师,都是转正的民师或中专毕业的师范生,大家没有专业课的训练,都是在实践中摸索;我知道,拒绝的理由是苍白的无力的;我知道,高中时一流的物理成绩还是绰绰有余的;我知道,我的命运和物理联系在一起,与地理的距离仍然是遥不可及。

三年后,因为教学成绩出色,我被调到了镇中心中学工作。在新的环境,我幻想着:中心学校办学是规范的,教地理的愿望总可以实现吧!但是,中心学校校长同样的答复终于使我有了与地理永别的决心!我潜心物理教学,论文获奖、公开课获奖、辅导学生获奖、评比获奖……看着渐渐增高的获奖证书,我渐渐淡化了地理梦。2005年,禁止跨专业晋级的文件痛击了我的骄傲。我那堆积如山的语文奖状、物理奖状在这一纸文件面前一文不值!一文不值!

2006年,被挡在晋级门外的我终于有了教地理的机会,虽然是兼职的,但是,我还是非常兴奋!看着那覆膜后闪亮的封面,嗅着散发着新鲜油墨香味的彩页,我的内心如打翻了五味瓶。10年,10年没有看到地理课本的那种感觉无法用语言描述出来。

虽然那纸文件让我3年没有晋级的机会,虽然那纸文件让我至今没有被聘为一级教师(同期的同事现在已经被聘为高级教师,月薪比我多了数百元),但是,我终于可以接近地理,重塑我的地理梦了。

我把自己当成一位新老师,从头做起。

新学期开学前,我向教导主任要了初中地理的全部教材和教辅资料,向老地理教师讨教。开学初,我把全部教材通看一遍,给自己一个整体把握。平日,我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对待每一堂课,备好每一堂课——认真钻研教学大纲、教参、相关杂志,一定做到“胸中有数”再走进课堂。课后我认真、及时写好教学后记。把课堂中学生的应答、课堂气氛的变化,我都认真的进行对比,找出闪光点与不足,找到更合适的教学方法。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第一年的地理教学工作就有了突破。善于找到“闪光点”成了我教学中积累财富的技巧。这几年,我努力工作着,学习着,地理教学能力不断提高着。

“好脑袋不如一个烂笔头”,我常备一个小本本,做个收藏家,把地理知识小集锦收集起来。地球太大了,需要我们地理老师掌握的知识很多很多;地球太小了,信息时代的“地球村”世界瞬息万变,课本之外的知识需要我们去搜集。剪报、复印、扫描、抄写,及时积累,以备急用。

地理教师的视野应该是开放的。我每年都订大量的地理教学参考杂志,这些杂志上有最新的教学动态、丰富的教学资料、别人的好经验,让我受益非浅。网络信息便捷、直观。课余我就到地理网站走走,不断丰富我的文件夹。集腋成裘,我课外知识丰富了,课堂教学得手了。

地理老师要有敏锐的观察力。电视新闻、报纸、网络中有许多与地理相关的内容,如时事、政治、军事、天文、旅游、大型工程等,中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作为老师也要在课堂上不失时机补充这些来丰富课堂内容,提高学生兴趣。“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就要求我们平时要作个有心人,多留意观察,也地理教师获取知识的一种好境界。

地理教师也应该是写作高手。我常写地理小论文,既可以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也可以积累经验,找出差距,不断改进,不断提高。

我带着学生观察自然、体验生活,引导他们尝试写写地 理小论文。学生们敏锐地发现:农村正在被污染——方便袋、农药瓶、电池等,随手丢弃。在我的鼓励下,孩子们克服羞怯的心理,在麦收时节,用零花钱买来雪糕到麦田开展“废袋换雪糕——咱百姓也环保”活动。他们还把这次活动改编成小品,获得太和县首届公益作品大赛三等奖。学生的环保行动先后被《安徽青年报》、《阜阳日报》和太和人民广播电台等媒体报道。学生张莉撰写的地理小论文在全市评选中获得了三等奖。

学生的进步也激励着我不断进步,多篇地理论文在县、市获奖,先后3次在全市初中地理优质课评比中获奖。

看着渐积渐高的荣誉证书,我知道,成绩代表的是过去,我的地理教学之路充满着曲折与快乐;我知道,我现在还是“兼职”的地理教师,我希望有一天,我能够真正成为“专职”的地理教师。

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我相信,我的梦,很快就能实现。

第三篇:坎坷与辉煌:中国社会保障变迁之路

坎坷与辉煌:中国社会保障变迁之路

(一)2010-3-4 摘要:中国社会保障是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而逐步建立起来的。同其他任何制度体系一样,中国社会保障也经历了从产生、发展,到“文革”时期的重挫,以及改革开放以后的恢复与重建。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在结合国情与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对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进行了全面而又深入地改革与整合,从而获得了快速发展。进入新世纪以来,在以民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引导下,以社会保障为主体的社会建设得以全面推进。中国社会保障的未来指向应该是城乡一体,全民覆盖的小康福利社会。

关键词:中国社会保障,城乡一体,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社会保障即国家和社会依法对社会成员基本生活给予保障的社会安全制度,是社会成员因年老、疾病、失业、伤残、生育、死亡、灾害等原因而失去劳动能力或生活遇到障碍时,依法从国家和社会获得基本生活需求的保障。它的基本功能是保障公民的生存权,进而为实现个人的发展权提供基本条件。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发展及变革的历史,展示了中国社会保障60年来坎坷的历程、辉煌的成就,同时亦揭示了当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发展趋势。

一、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历史沿革

作为新兴的社会主义大国,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从产生、发展,到变革与完善,期间经历了太多的坎坷与挫折。在1978年以前的前30年里,可以说是与计划经济基本相适应的保障模式。自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间,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受经济发展形势影响,中国的社会保障也随之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1.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到1965年,我国社会保障制度进入初创阶段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社会保障制度是在战争年代解放区供给制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在当时满目疮痍、百废待兴而资源又十分匮乏的局势下,国家采取了优先发展工业、保障城市供给的策略,因此其面对的主要是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的职工,部分内容还涉及城镇居民。

195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二章第四十五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国家发展为公民享受这些权利所需要的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和医疗卫生事业。”这实际上以宪法的形式对公民的基本保障权利进行了明确,而且已经蕴含了社会保障的内容。

1951年政务院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使用了“劳动保险”而未使用国际上惯用的“社会保险”,原因是保险制度针对劳动者,而没有涉及其他社会成员。《条例》规定的内容包括:疾病、工伤、生育、医疗、退休、死亡待遇等项目。《条例》还对保险费的征集、管理和支配、保险项目及标准、保险实施范围、执行和监督等进行了明确规定。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养老保险费用由财政支付,由财政部和人事部管理。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由企业支付,由全国总工会管理。由于当时达到退休条件的老人很少,缴费率(缴纳的养老保险费占月工资总额的比例)仅为3%,养老金工资替代率(相当于养老金占退休前职工工资总额的比例)为50%~70%。

1955年国务院颁发了《关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退休处理暂行办法》等4个文件,使机关、事业单位的劳动保险制度得以确立。根据1952年公布的《国家工作人员公费医疗预防实施办法》、《各级人民政府工作人员在患病期间待遇暂行办法的规定》,使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得到了较好的医疗保障,且范围比《劳动保险条例》较广,待遇也稍优厚。

当时,劳动部是全国劳动保险工作的最高监督机关,中华全国总工会是全国劳动保险事业的最高领导机构。劳动保险金一部分由企业直接支付,一部分由中华全国总工会统筹。

对于农村社会保障,主要是依据1956年6月30日,全国人大一届三次会议通过的《高级农业合作社示范章程》的有关规定,确立了面向乡村孤老残幼的“五保(吃、穿、住、医、葬或教)”制度。医疗问题则靠刚刚兴起的农村合作医疗来解决。

到1956年,中国已经初步建立了以国家为责任主体、城乡单位共担责任的社会保障政策。因此说,这一时期的社会保障制度虽然不太成熟和完备,但对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保证人民的基本生活,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稳定社会秩序发挥了重要作用。

2.“文革”期间社会保障制度的弱化

从1966年至1976年,属于“文革”十年**时期。这期间,社会保障制度遭到严重干扰和破坏,国家劳动部受到严重冲击直至被撤销。主管救灾救济、社会福利等事务的内务部亦被撤销。负责劳动保险事务的工会组织被停止活动,退休费用社会统筹被取消,企业社会保险工作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

1969年2月,随着财政部《关于国营企业财务工作中的几项制度的改革意见(草案)》的发布,社会保险金的征集管理和调剂使用制度亦被停止,国营企业一律停止提取劳动保险金,退休金、医疗费和其他劳保开支改在营业外列支,使社会保险变成了“企业保险”。这样,原有的国家一单位保障制的重心由国家转向单位,不但使企业职工失去了保障,也造成了企业的社会负担越来越重,企业之间的负担畸轻畸重。

在此情况下,大批具备退休条件的人员待遇不能及时得到解决,即使后来勉强得到了解决,待遇亦十分低下,难以保障退休后的基本生活。这个时期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自建立以来遭遇的最重大的挫折时期,其负面影响甚至波及本世纪初仍未消除。

3.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保障制度的调整与完善

(1)社会保障制度的恢复和重建(1978-1983)

“文革”结束后,尤其在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中国进入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新时期。国家重设民政部,主管全国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事务;劳动部门的工作亦开始恢复正常。社会保障制度开始恢复和重建,并随之把社会保障制度的整顿、修订和改革作为重要任务来抓。1978年《国务院关于工人退休、退职的暂行办法》颁布,对从事危险工作的工人退休条件有所放宽,鼓励提前退休。养老金替代率提高到60%~75%。缴费率从1978年的2.8%增加到1985年的10.6%。到1980年代中期,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的社会保障系统。由企业负责资金的筹集、发放和管理,属典型的国家-单位保障制,保障水平较高,覆盖面主要是国营企业。组织上、制度上的一些举措,为继后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作了重要的准备工作。

(2)适应市场经济形势要求,进行初步改革探索(1984-1991)

到1984年,部分地区开始探索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在国有企业和大部分城镇集体企业中推行了养老金统筹,实行企业补充保险、职工个人缴费制度。一些地区还大胆探索了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制度。在试点基础上,1986年国务院颁布了《国营企业实行劳动合同制暂行规定》,建立了劳动合同制工人的养老保险制度。之后,《国务院关于发布改革劳动制度四个规定的通知》把企业职工养老保险范围扩大到劳动合同制工人,其费用来源是企业和个人缴纳,企业缴费率15%(包括医疗、丧葬、抚恤等),个人交纳标准工资的3%以下,并开始在县、市级实行统筹。1991年国务院又颁布了《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使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取得了重大进展。《决定》肯定了社会统筹的方向,提出了社会统筹基金实行部分积累模式,建立基本养老保险与社会补充保险和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相结合的制度,实行国家、企业、个人三方共同负担费用等一系列原则。这时,全国已经有96%的市县实行了养老保险统筹,标志着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进入了实质性阶段。坎坷与辉煌:中国社会保障变迁之路

(二)2010-3-4

此时,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亦在探索之中。1986年,“全国农村基层社会保障工作座谈会”召开后,一些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开始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试点。1991年6月,原民政部农村养老办公室制定了《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试行)》,并从1992年1月3日起在各地公布实施。但是,由于诸多因素制约,特别是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银行利率不断下降,养老基金失去了保值增值功能,也就失去了支付能力。因此随着推广范围的扩大,不少地区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出现了参保人数下降、基金运行难度加大等问题,甚至陷入停顿状态。

与此同时,对医疗制度也进行了改革的尝试,逐步改革劳保医疗和公费医疗的资金筹集办法,使职工少量纳费,提高他们的费用意识,目的是减少国家财政支出、企业经济负担和医疗资源浪费。于是劳保医疗、公费医疗逐步过渡到社会医疗保险。在农村,运行多年的合作医疗制度则处于大面积萎缩状态。

在试点基础上,国务院1986年颁布了《国营企业职工待业保险暂行规定》,确定由企业缴费建立待业保险基金。随后,还考虑了失业保险的享受条件、失业津贴标准和享受期限、建立失业保险基金等,并逐步把失业保险制度建立起来。这说明,在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过程中,劳动者暂时失去工作(即失业)是难以避免的这一新观念逐步确立起来。

1992年劳动部、卫生部、全国总工会联合颁布了《职工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程度鉴定标准》,逐步建立了工伤社会保险基金。在生育保险制度改革方面,1988年,国务院颁布了《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产假由56天增加为90天,产假期间工资照发。

在农村,主要是变革土地经营制度,大力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规模开发式扶贫。20世纪80年代中期,当农业生产力大大提高、农村普遍性的贫困问题得到明显缓解、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时,那些自然条件较差、生态环境恶化、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地区,贫困问题日益凸现出来,地区差距逐渐拉大。为适应当时采取的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政府对农村的扶贫开发也作了相应的调整。这一时期农村扶贫开发的主要特点是把解决贫困地区人口温饱问题与对贫困地区进行全面开发结合起来,在农村开展了有组织、有计划、大规模的扶贫开发。

总的来看,这一时期主要是为了适应改革开放以及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新形势,对城乡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建设做了多方面具有积极意义的探索,从而使城镇社会保障有了雏形,农村贫困现象大大缓解。

(3)社会保障制度及管理体制进一步规范化(1992-1998)

1992年3月,邓小平南巡重要谈话的发表,神州大地春风拂面,再次掀起改革开放的热潮。7月,《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的颁布,促进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形成氛围,落实企业自主权势在必行;同年10月,党的“十四大”召开,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明显推进。劳动、人事、分配三项制度改革推向高潮。

党的十四大第一次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同时,也第一次明确把深化社会保险制度改革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四个重要环节之一。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做出的《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议》,进一步明确了建立新型社会保险制度的目标、原则,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步伐明显加快。社会保障社会化自此成为改革追求的主要目标,并越来越多地体现在改革的实践中。社会保障制度被确认为市场机制正常运行的维系机制而被称为市场经济体系的五大支柱(现代企业制度、市场体系、宏观调控体系、收入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之一。按照国务院[1995]6号文件《关于深化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通知》精神要求,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实现了由企业保险到社会保险再到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三步跨越,广覆盖、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基本形成。

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主要是贯彻1994年国家体改委、财政部、劳动部、卫生部联合发布的《关于职工医疗制度改革的试点意见》,按照“统账结合”的模式进行试点。作为全国第一困难行业的煤炭行业从1995年起,开展省级统筹。失业保险制度改革与企业改革紧密结合,进一步扩大了覆盖范围,强化了失业救济与再就业的双重功能。

1994年2月,中共中央召开第一次全国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全面部署20世纪最后7年的扶贫开发工作,力争到2000年底基本解决当时全国农村8000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根据这次会议的精神,国务院于4月15日颁布了《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这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明确目标、明确对象、明确措施和明确期限的扶贫开发行动纲领。从此,中国农村的扶贫开发进入攻坚阶段。

1998年是中国社会保障历史上极不平凡的一年。“两个确保”成效明显,如期完成再就业服务中心建设、国有企业下岗职工进中心和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发放的目标。社会保险制度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养老保险实现了向全国统一制度的过渡并轨,完成了对行业养老保险的接管,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到城镇私营企业和个体经济组织;失业保险以贯彻《企业职工失业保险条例》为重点,逐步走上法制化、规范化;医疗保险在继续抓好试点的同时,按照《国务院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为医保制度改革奠定了基础;按照《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要求实行统账结合后,退休人员能够按时足额领到养老金,解决了其后顾之忧,提高了生产积极性,维持了社会稳定。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也为解决退休人员和下岗人员的安置问题,为企业精简机构和压缩编制创造了良好环境,有利于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

总体上讲,这一阶段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是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步伐加快而加快,主要是为市场经济服务,呈现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改革为重点的特色。尤其是各项规章制度的出台和颁布,使社会保障制度更加规范有序。

(4)社会保障制度框架体系基本确立并日臻完善(1999至今)

1999年,国务院发布《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和《失业保险条例》,规定城镇各行业人员都必须参加社会保险,既包括机关和事业单位职工,也包括外商、港、澳、台商投资企业,集体企业、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企业及私营企业的全部职工;要求大力拓展社会保险覆盖范围,在1999年上半年基本实现社会保险全覆盖。

2002年,街区劳动保障平台建设取得积极进展,社会保障的具体业务延伸到社区,离退休人员及下岗失业人员真正实现了社会化管理。做好“三条保障线”的衔接,使符合条件的下岗职工及时享受失业保险待遇,使符合“低保”条件的失业人员及时与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衔接。

残疾人社会保障及社会服务体系建设得到加强。1990年12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首次将残疾人权益保障问题上升到法律高度。2008年4月2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意见》,就如何加强残疾人服务体系建设作了明确要求和具体部署。内容涉及社会保险、残障康复、医疗卫生、教育就业、文化体育以及无障碍服务设施建设等。最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亦于2008年7月1日实施。随着残疾人事业的不断发展,残疾人社会保障的对象也由城市残疾人扩展到农村残疾人;残疾人社会保障的项目,也由单一的生活救济逐渐拓宽为劳动就业、文化教育、社会服务、医疗康复以及改善住房条件等综合保障。

全民医保体系初步形成。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已经覆盖了1.3亿名城镇职工;在农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也对农民医保有了制度安排,但是游离于上述群体之外的城镇个体工商户、无业人员、职工家属、农民工、在校学生等成了医保制度的“真空地带”。为填补这种“真空地带”,按照“国家补助一点、地方安排一点、个人掏一点”的原则建立了无缝对接的全民医保体系,并选择一批地区从2007年下半年先行试点,2008年总结试点经验继续推广,2009年则全力推进全国性的全民医保方案,医保制度覆盖全国13亿人口,真正实现全民医保。

国际金融危机为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提出了更高要求,也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2008年11月5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研究部署关于应对金融危机、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被称为4万亿元人民币的“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十项措施从教育、医疗、住房到就业、社保、救助等众多民生议题。加快推进医疗卫生改革、提高养老金标准、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扩大社保覆盖面、改善中小学教师待遇、强化对零就业家庭及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援助、强化对农民工转移就业的公共服务、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和城乡低保水平等政策措施悉数推出。

坎坷与辉煌:中国社会保障变迁之路

(三)2010-3-4

二、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成就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社会保障事业取得了巨大成绩,实现了由国家一单位保障制到国家-单位-社会保障制的初步转型;以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及生育保险为主体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起来;城乡社会救助、“五保”供养、扶贫开发等社会服务体系建设亦取得明显成效。这一切都为维护社会稳定、深化国企改革、调整产业结构和促进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1.有力地支持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1986年以来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有力地支持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在城镇,国有企业改革作为一项牵动全民的重大社会变革工程,从启动到深化再到基本结束,总体上没有发生大的社会波动,这都要归功于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改革与完善。比如,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由于企业的停产甚至破产,或者为了减员增效等原因,释放了大批富余人员,产生了大批下岗失业职工;已经离退休的人员养老金出现严重的拖欠。在此情况下,中央及时做出“两个确保”的决定,保证了上述两类在改革中遭受冲击最严重的群体的基本收入和基本生活,从而也就保证了社会大局的基本稳定。因此可以说,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是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而完善起来的,也必将成为市场经济体制下必不可少的重要制度安排。

在农村,由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使广大农民得以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开展多种经营来增加收入。农村合作医疗(以及后来的新农合)的实施,解决了广大农民长期以来缺医少药问题。“五保”供养制度、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解决了农村少部分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问题。对于那些老、少、边、穷单靠自身无法脱贫致富的地区,采取开发扶贫的方式加快其脱贫致富的步子。大规模的扶贫运动使乡村绝对贫困人口占乡村总人口的比重从1985年的30.7%下降到2000年底的3%。明显减少了贫困人口数量,降低了贫困人口的贫困程度。

2.成功实现了社会保障制度的整体转型与并轨

以城镇社会保险、社会救助为重点,以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为框架的社会保障体系得以确立;国家主导、责任共担、社会化、多层次的国家-单位-社会保障制正在成为整个社会保障制度的主体,并走向全面代替原来的国家负责、单位包办、板块分割、封闭运行、全面保障、缺乏激励的国家一单位保障制时期,成功地完成了社会保障制度变革的重要而艰巨的历史使命。

而且,社会保障管理体制也得以理顺。1998年以前,社会保险各项目管理过于分散和混乱,劳动、人事、民政、铁路、交通、煤炭、银行等多家部门都有一定份额的业务职能。正是所谓的“八仙过海”、“多龙治水”,导致政出多门、管理失范。1998年在国家机构改革中成立了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统一管理劳动保护和社会保险事务。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会同国家体改委等有关部门负责对全国统一的养老、医疗、失业等主要社会保险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指导和监督,这大大加速了中国社会保障改革的步伐,使长期存在的政策、机构不统一问题很快得到解决,过去长期存在的行业统筹与地方统筹条块分割的矛盾也得到了解决。

3.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农村“五保”供养制度

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十分关心城乡特困群众的生活。《1956年到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明确提出:“农业合作社对于社内缺乏劳动力、生活没有依靠的鳏寡孤独的社员,应当统一筹划,在生活上给予适当照顾,做到保吃、保穿、保烧(燃料)、保教(儿童和少年)、保葬,使他们生养死葬都有指靠。”从此,人们便将吃、穿、烧、教、葬这五项保证简称“五保”,将享受“五保”的家庭称为“五保户”,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农村“五保”供养制度的雏形。从上世纪50年代起,各地相继兴办了敬老院,将部分“五保”对象集中供养,逐步形成了集中供养和分散供养相结合的五保供养模式。

1994年1月,国务院公布施行《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规定五保供养的主要内容是“保吃、保穿、保住、保医、保葬(孤儿保教)”,供养标准为当地村民一般生活水平,并明确规定“五保”供养为农村集体福利事业,供养经费从村提留或者乡统筹费中列支。1997年3月,民政部颁布《农村敬老院管理暂行办法》,规范了农村敬老院建设、管理和供养服务。这两项法规规章的出台,标志着我国农村“五保”供养工作开始走上规范化、法制化的管理轨道。

2000年以来,随着我国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推进,农村“五保”供养资金渠道随之调整。取消农业税及附加后,供养经费又调整为主要从上级财政转移支付和地方各级财政预算中安排。

综合上述60年来我国社会保障事业取得的成就可以断言,没有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完善、改革与发展,没有对以社会保障为主体的社会建设事业的巨大投入,就没有我国经济社会的健康、平稳、快速发展,也就不可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因此,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抑或是将来,于国、于民、于家,社会保障制度功不可没,须臾不可或缺。

三、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近年来,虽然我国社会保障及社会建设事业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是,由于经济发展基础相对薄弱,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与经济发展、社会前进的步伐相比仍明显滞后,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仍面临不少的困难和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社会保险体制性、制度性的问题仍较突出

在二元结构的影响下,城乡社会保险两大体系是按照两个不同模式来设计的,在缴费基数、缴费年限、补贴办法、给付标准等思路与操作上相去甚远,致使二者很难衔接。同样在城镇,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之间养老制度的双轨制,造成企业离退休职工与机关事业单位离退休职工养老保险待遇差异巨大,且目前该问题已经成为引发社会矛盾的主要因素之一;各统筹地区社会保险基金节余很不均衡,影响社会保险统筹层次的进一步提高;恶意拖欠社会保险费现象仍很严重,社会保险基金支付压力巨大;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和失地农民等边缘化群体的社会保障问题亟须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来解决;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由于补报模式所限,使很多农民还不能从中得到预期的实惠,导致参合农民满意度低,新农合有大面积缩水的危险。近两年,虽然农村低保覆盖面和保障标准都有所提高,但是要想较好地解决所有农村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保障问题,做到“应保尽保”,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且,人情低保、权力低保现象也普遍存在。

2.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止步不前,已经不能适应农村老龄化形势需要

国际社会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占总人口数的10%,或65岁以上的老年人占总人口数的7%。据此,我国上世纪90年代即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而且,农村的老龄化程度还要比城镇严重得多。另据农村调查发现,由于家庭积蓄大都用在子女读书、建房造屋或家事应急上,农民年老后留给自己的养老钱极少或者根本没有,以致在晚年仍不得不从事生产体力劳动以维持生计。在传统的家庭养老、土地养老功能日益削弱,而针对农民的社会养老保障普遍不足,大量青壮年农民进城后农村老弱人群的基本保障问题日益凸显的情况下,加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和老龄服务体系建设已迫在眉睫。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养老机构设施更是残缺不全,这与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需要不相适应,与我国经济社会迅速发展的形势格格不入。

3.农村贫困人口总量大,灾害频繁,救灾任务十分繁重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作为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市场主体,面临着市场竞争和自然灾害的双重风险。一方面,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尤其是近期以来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大批农民工离开务工地回到家乡而处于游离待业状态。他们的社会保障问题,尤其创业与就业问题都亟待解决。还有受出口形势影响,大量的农副产品因滞销而积压。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甚至也成了他们返贫的致因;另一方面,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也影响农民脱贫致富。我国山地多平地少,旱地多湿地少,东西南北跨度大。特殊的地理、气候环境,使得自然灾害频繁,常受干旱、洪涝、风雹、病虫害、霜冻等灾害的侵袭,其中主要灾害干旱、洪涝的成灾面积占全部灾害成灾面积的70%左右。无论历史上还是现在,我国都是一个自然灾害发生频繁的地区。

另外,艾滋病致孤致困人口较多,且呈现区域聚集分布,救助任务繁重。

因此,上述多种因素导致我国的贫困人口十分庞大,贫困程度十分深重。这种严峻的局面,既对社会保障制度建设起到很大的制约作用,同时也是一种促进。

坎坷与辉煌:中国社会保障变迁之路

(四)2010-3-4

四、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既然社会保障制度是国家运用国民收入再分配的手段,对劳动者和公民提供物质帮助和社会服务的一种制度,那么其中的劳动者和公民应该指全体劳动者和全体公民,而不应该是城乡有别的。因此,对目前社会保障制度的整合与改革,一定要坚持城乡统筹的原则,力求城乡协调、均衡发展。当务之急,就是创造条件探索实现农村和城镇基本养老关系转移接续办法,逐步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养老保险体系。

1.社会保障建设要总体向农村倾斜

加快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逐步改变二元经济结构下城乡保障制度差别过大、城乡劳动者的境遇很不平等的状况。要按照城乡社会保障项目基本一致、资金管理原则基本一致、政策法规基本一致的要求,加快建立健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制度,逐步实现城乡社会保障的接轨,最终建立起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一是社会保障财政支出要向农村倾斜,加大对农村地区转移支付力度,逐步实现城乡社会保障支出的相对均衡;二是农村社会保障各项制度设计应以全体农民为保障对象,公平地对待每个农民并确保其享受到相应的社会保障权益,逐步健全保障项目、扩大覆盖范围、提高保障水平,最终形成没有漏洞的社会安全保护网;三是制度实施过程要公开、公平,比如在低保实施过程中,力戒权利低保、人情低保等。

2.加快推进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建设

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抓紧制定指导性意见,建立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我们应抓住应对人口老龄化高峰前的有限时间,建立以基本养老保险为基础,社区补充养老保险和个人自愿储蓄养老保险为补充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其中最重要的是加快建立政府组织引导、农民自愿参加、个人账户为主、保险关系可转移、待遇调整机制健全的完全积累制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保障农民的养老金能够在不同地区之间进行有效流转,能在不同保障方式之间进行有效接转,且能随着时间的推移实现保值增值。创造条件探索实现农村和城镇基本养老关系转移接续办法,逐步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养老保险体系。

保险费缴纳标准应按照预期领取的养老金不低于当地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不高于本县(市)上一年城镇企业退休职工养老金平均水平确定,原则上将来的保障水平应达到低保标准的120%以上。采取农民缴费为主、集体补助、财政补贴的办法筹集保险金。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必须使“三方共担”的原则具体化,尤其要明确政府的财政责任;集体补助,就是村集体应当从经济积累和农村集体资产经营收益中预留一定的资金,用于缴纳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费,集体补助比例控制在缴费总额的10%~30%;财政补贴,就是政府对参保人员按照最低缴费标准的20%~40%给予补贴,并适当提高对农村义务兵、独生子女父母和有困难残疾人的补贴标准。

在为那些适龄农村居民办理社会养老保险的同时,对于已经进入老龄阶段的60岁以上的农村老人发放老龄津贴,无论经济状况、家庭背景等情况,无条件为每人每月发放100元不等的养老津贴。财政状况较差的地区可以从70岁老人开始执行。解决农村养老问题的另外一个途径就是鼓励有能力、有意愿的农户举办家庭集中养老,政府可以对这些农户进行奖励或补贴。这样可以集居家养老和社会机构养老为一体的优点。

3.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调整统筹模式,提高补偿比例

鉴于当前农村居民的医疗开支主要还是非住院的老、慢病,因此,在筹资额度增加的情况下,应调整补偿方案,适当提高小病、慢病的补偿额度,来提高农民获益程度。建议广泛开展“院内直补'32作,即参合农民患者在治疗结束出院时,在医院直接办理补报手续。这样既可大大方便参合农民,又可避免以往手续烦琐带来的各种违规及权力寻租行为,从而确保基金的安全使用。对于农村特困群体就医时,要采取医院先垫后报的办法,确保他们能看病、看好病。在一些新农合基金沉淀较多的地区,开展”二次补偿“的做法不应提倡,因为它更增加了制度的不公平性,这很容易使那些平时注意保护身体而不至于生病住院的人产生不平衡的心理,从而产生一种”负激励"效应。

4.把解决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作为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的通道

要探索把失地农民纳入城市社保体系,建立失地农民养老保障体系,从根本上解除农民对失去土地后的养老之忧,以减少因养老问题产生的城市化阻力;由于失地农民最终要纳入城市居民范畴,为他们提供养老保障,有利于城乡养老保障的顺利接轨,铺通建立城乡一体化基本养老保障制度的道路。根据一些试点地区的经验,在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基金的筹集方面,可模仿城市养老保险基金的筹集方式,由政府、集体、失地农民个人共同出资、合理负担。政府承担的部分从国有土地出让收入和增值收益中列支以及安排专项财政拨款;集体承担部分从土地补偿费和集体经济积累中提取;失地农民个人缴纳的部分可视其具体经济状况在安置补助费中扣除。养老保险费的交纳标准和养老金的发放标准应随着经济发展水平作相应的调整,使失地农民既履行应尽的义务又能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

5.加快专业社工人才队伍的培养,并为其提供必要的岗位

随着经济、社会的急剧转型和快速发展,不同的利益及思想必然发生激烈摩擦、碰撞。在面临经济、工作、生活、家庭等多方面的压力下,就很容易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涉及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婚姻家庭、残障康复、心理干预等诸多领域。在传统的工作方式无法有效解决上述问题的情况下,积极引入社工理念,采取专业方法则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以经济、物质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逐步建立和完善的同时,再辅之以精神及服务为主要方式的社会工作,是未来社会保障发展的基本方向(服务及精神保障已经被列入社会保障的范畴)。目前,我们国家的社会工作刚刚起步,我们要依托高校,积极培养这方面的专业人才,在民政、卫生、劳动保障、司法、工青妇等部门设立适量岗位使之充分发挥专长,将为我国的社会建设提供有力的支持。

综上所述,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仍有诸多不完善、不成熟之处,还需要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几代人艰苦的努力方能完成。但是,我们的发展目标既定,就是要通过未来几十年的努力,在本世纪40年代末,即新中国成立国100周年之际,基本形成保障全面、水平适当、城乡一体、全民共享的福利体系。

第四篇:就业技能总结

就 业 技 能 培 训 中 心 工 作 简 介

就业技能培训中心主任:郑琳

2011-2012就业技能培训中心工作总结

不知不觉,第五届学生干部团队已经共同度过了一年,身为就业技能培训中心的主任,从接到换届的任命书以来,身上就担任着一种责任,它不单单是一个荣誉,同时也是一种责任的所在。从一名演讲协会的会长转变到就业技能的主任,它不仅是职务的转变,同时也是工作思想的工作方法的转变。按照老师的指示,开展了自己的工作。并且协调我所负责的3个部门,顺利的完成各项工作。认真完成我的本职工作。

现在将2011-2012学生会本人工作总结如下:

1.职业发展部:在数学学院的各专业就业方面,我们主要就师范专业进行了不少比赛,比如2011-2012年上半学期针对大二举办了班主任工作能力比赛,为了培养教师行业能力,给我们的学生提供了俩昂好的展现自我的平台,并充分的发挥了每个人特有的个性和风格,在比赛中得到了提升。还举行了就业讲座,现场模拟招聘,给面临招聘的同学一个机会为自己未来的应聘工作做准备。公务员考试也给很多以后想考公务员的同学一个较好的起点,给他们更多的锻炼。在2012年下学期,职业发展部门也举办了不少的活动,如针对所有专业以及年级的同学展开的简历大赛、考研交流讲座、创业指导讲座等等,给所有的同学提供了良好的机会,也给该部门的发展提供了更好的发展方向。技能训练部:该部门能够认真负责完成本职日常工作,在工作中没有出现什么大的问题,在日常工作中,职业发展部主要负责拓宽同学们的就业渠道,找到更多提升同学们能力的进行比赛考试等。在上学期举办的“普通话大赛”中很多同学脱颖而出。其中请来的文学院的专业同学来进行评比,上数学学院在南校区与其他学院的交流再一次的加深,互帮互助。在每个学期都举办的高考数学模拟比赛,给很多同学巩固知识,加强复习的机会,让我们更好的了解高考动态,给做高中家教或向想为高中数学教师的同学一次难得的机会。秘书处:在这一年里,秘书处和两个部门共同协作完成了很多相应安排下来的任务。秘书处要上传下达很多通知和命令,对新生进行就业工作的统计和汇总等工作。同时,在部内方面,纪律部也不断创新工作方法、方式,部员发现的问题和自己的想法建议,这样以来,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也对部员工作能力上的提高有了很大的帮助。

以上,就是我负责三个部门的工作做的简单总结。当然,各部门还有负责到很多活动,如招聘会、研讨会、交流会等等,各部门都有做好了自己的详细工作总结在这里就不多赘述。以下是我加入就业技能培训中心的感受。加入就业培训中心会占用一定的时间,但我认为从另一方面是可以促进学习的。假如你对工作有责任心,还想作为学生干部锻炼,那你就会去努力,因为你学习太差会被淘汰的。只要你有了这紧迫感,你就会好好学习,更何况大学本来学习的时间不多。而且你的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升,这将比你的学习更加重要,这对你人生的影响也更加深远。在这个小家庭中固定的时间会召开会议,这样可以加强我系成员的交流和沟通,同时也是同事们们之间工作经验的互相学习。这也是一个交流平台,可以交换我们的思想,让我闪认识到和别人的思想存在哪些不同,有什么缺陷,该如何去完善,这一系列问题如能到得很好的解决,那么我们将是更上一层楼。

在普通学生眼中我们是学生代表,是学生干部,要以身作则,这样可以更好的约束自己,让自己不至于像无头苍蝇一样无所事事游手好闲。做好就业的工作不仅是为同学们做实事,也是在提高自己的的能力。无须感叹你的付出没有得到回报,做了事情,自己心中却是喜滋滋的,这就是心灵的收获。当然工作过程中还存在不足,通过我总结反思,主要有以下几点:

1..由于工作经验的不足,在实际工作中不敢大胆管理,使结业技能中心各项活动的组织工作不能达到完美,缺乏整体性和连续性。

2.偏重对大型活动的开展,忽视了对日常工作的监督和管理。

3.对各部门工作检查不到位,许多检查记录没有及时进行汇总、公布,上交。

4.自己思想认识还需提高,面对事情不能过于急,需要冷静思考,多向他人询问方法和意见。

我们深感肩头胆子的沉重和责任的重大。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就业培训中心如何在日益走向开放的校园中发挥其基层组织作用,为学院的建设和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需要我们以后第六届学生干部在工作当中不断的探索和追求。

总的来说,工作是忙碌的、辛苦的,但感到的是充实和欣慰,因为跟着学生干部,老师一起奋斗,一起解决工作中的困难,一起享受活动成功的喜悦。每一个部门的人员都是那样的团结上进。他们不畏艰难,开拓进取。我们在一起的点点滴滴,也见证了我们的成长。我为自己能在学生会这样一个大家庭和大家一起工作而感到幸福和骄傲。

同时,也希望下学期接替我的同学能继续和大家一起工作、学习、成长、进步。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把我们就业技能中心的工作做的更好。

总结人:就业技能培训中心主任

郑琳

2012年5月13日

第五篇:大学生如何选择就业之路

大学生如何选择就业之路

目前,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成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中越来越突出的热点问题, 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前几年出现的清华大学研究生求职无门跳楼、广州暨南大学研究生扫大街、北大的学生卖猪肉和糖葫芦以及一些大学生因找工作压力大而自杀等现象, 既反映了当今大学生就业的困境, 更折射出部分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眼高手低”的心态。

那么, 现今社会对文秘人员的需求情况如何,大学应届毕业生又是如何选择就业之路的。为此,我们以南京晓庄学院近200名文秘专业毕业生和具有代表性的用人单位为调查对象,较为全面的了解社会对文秘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 用人单位对初、中、高级文秘人员的技能要求, 以及文秘从业人员的薪金情况和文秘人员的职业生涯发展状况。调研情况如下:

一、文秘类人才的实际需求状况

(一)社会对文秘人员的需求情况

根据法国职业研究中心统计,全世界目前有1600 余种职业,秘书排在第六位。据北京市2009年第一季度公布的统计数字,北京市文秘岗位需求数排在第三位,岗位与应聘的人数比是1 :6。由此可见, 在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 文秘仍将是个热门职业, 社会需求量大。实际调查的情况也是如此, 大多数公司认为文秘人员是经理主管们的左膀右臂,是公司青睐的复合性人才,中小型公司需要文秘人员3-7人不等,大型单位需要的文秘人员会更多, 层次也会不一样。通过调查,我们发现文秘人员的职业岗位群发生很大变化。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全民所有制单位的文秘人员需求量在逐步递减,而外资企业、民办企业的文秘人员需求量在逐步递增。大型单位分工较细, 文秘人员的需求量大,多以行政秘书工作为主,有专职文员、专职档案员、专职干事、专职机要员等, 职责比较单一;中小型单位的文秘人员需求量小, 一般出任文秘人员实际上是一种“综合秘书”, 也称为“办公室文员”, 身兼多职。虽然中小型单位对文秘人员需求量,但中小型单位的数量呈增长趋势,所以中小型单位的综合文秘人员的需求量总的来说是增长的。而且在经济、法律、医务方面也需要增加文秘人员来协助管理工作。通过调研,我们发现从事秘书职业的人员女性居多,所占比例是79.9%,男性占20.1%。从调查情况来看,社会对文秘人员的需求呈增长趋势,秘书职业也已成为一个影响越来越大、社会化愈加明显的职业领域。

(二)用人单位对文秘人员的技能要求

我们对具有代表性的用人单位进行了关于“文秘人员应具备的能力”、“文秘人员应具备的知识”、“文秘人员应掌握的技能”等方面的问卷调查。通过调查我们发现用人单位普遍认为好的文秘人员最好具备公文写作、办公自动化设备操作能力、人际沟通能力、执行能力、合作能力;懂得本行业的专业知识背景、办公室事务管理知识、应变能力、商务知识、法律知识。此次调查中,认为文秘人员应具备大专以上文凭,形象气质好,具备良好的组织沟通协调能力,文笔好,语言表达能力强,能熟练使用电脑及各种办公设备。同时各单位还希望文秘人员具备业务背景,如生产部秘书职位要求化工或理工科背景;涉外秘书职位要求有英语专业八级证书或高级口译证书优先;公关部门秘书职位要求具备公共关系管理的基础知识和一定的实践经验等。有些单位注重“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及“使用和维护现代化办公设备”的能力。值得关注的是毕业生所表现出的实际能力与用人单位的要求尚存差距, 有的差距还不小。

经过分析,我们认为,在新形势下,文秘人员的关键能力应更全面,从业能力应更细致,关键能力和从业能力所共同表现出的综合职业能力应更强。文秘专业的从业能力可分为“ 从业基础能力”、“ 从业业务能力” 和“ 从业相关能力”三部分。“ 从业基础能力” 主要包括:“ 执行能力”、“ 公关礼仪”、“ 时间管理能力”、“ 人际沟通能力”和“使用和维护现代化办公设备”的能力等。从业业务能力主要包括:“文书拟写与处理”、“ 会议组织”、“ 办

公室日常事务管理”、“ 协调工作”、“ 文件档案管理”、“ 接待工作” 和“ 信息工作” 等能力。“从业相关能力”主要包括:“法律与法规”、“ 商务知识”、“ 速记速录”、“ 英语应用”、“ 财务管理” 等能力。

(三)从业文秘人员的薪金状况

文秘人员是一种社会从属性、服务性职业。其主要内容就是指文秘人员的工作本身不能脱离它所服务的领导或单位而独立存在,领导及单位工作涉及到哪里,它的工作范围就延伸到哪里。从属性、服务性、辅助性就是对文秘人员工作性质的最好概括。繁、杂、忙、累四个字就是对文秘人员工作特点的最适当形容。此次调研,我们发现文秘人员的工作是辛苦的, 每天都是些平凡、琐碎、细微的事务性工作, 不止是打印文件, 整理资料。将近20% 的文秘人员成为管理助手,从事文字档案管理、行政后勤管理、协助经营管理、组织协调公司会务、公关与政府关系和公务差旅等。许多临时性工作随经理主管们的日程安排变化而变化,经常加班没有规律,需要不断熟悉掌握公司各部门业务, 收集、处理各种信息。还要在复杂而且繁琐, 看似一些枯燥乏味、鸡毛蒜皮的小事情之间, 处理协调上下级和各部门关系, 做到万无一失。在很多情况下,文秘人员的工作是事无巨细的,那文秘人员的薪金情况又如何,是否合理?

调查数据显示, 文秘人员的月薪情况如下:月薪在500-1000元以下文秘占32.1%;1000-3000 的文秘占45.2%;3000-5000元的文秘占9.3%;5000-8000元的文秘占

6.3%;8000-10000元的文秘占2.8%;10000元以上的文秘占2.2%。7 0 % 以上的文秘人员月薪在3000以内,大部分文秘人员对薪金现状表示比较满意,有的文秘人员甚至还打算向高层次拼博,成为高级秘书,获取更高的薪金。

(四)文秘人员的职业发展前景

通过调查, 我们发现从事秘书工作年限,3个月以下的占13.5%,1年以下的占19.3%,1-3年占34.6%,3-5年的占16.3%,5-10年的占8.6%,10年以上的占7.6%。随着企事业单位用人机制改革的深化,从业文秘人员在一个单位的一个岗位上干一辈子的可能性越来越小,升迁或转职机会多,一般在3-5年后会得到晋级的机会。据调查显示,文秘工作中有将近20% 的内容是协助参与公司的经营管理的。和高高在上的老总比较,文秘人员有更多的机会接近各个部门的基层员工,了解来自第一线的信息反馈;和一般的部门主管比较, 和管理层天时地利的接近优势,使得文秘人员又具备对公司整体战略部署更全面的了解和体会。从这点上看,单位高层在决策过程中,多会听取高级文秘人员参考意见。另外长期在领导身边,可以学习领导的思考与处理方法。有的被调查者认为和领导一起出去应酬,可以扩大交际圈, 积累人脉资源。

行政主管是文秘人员未来的主要职业发展方向。文秘人员因工作接触到单位业务的各个方面,在职业转换,特别是单位内部换岗晋升具有很好的优势,换岗晋升的可能依次是行政主管、经理助理、人力资源经理、部门经理、秘书(初级、中级、高级)、市场部主管、公关部主管、财务管理人员。高职高专院校的文秘专业毕业生不要觉得做文秘人员很困惑,发展空间狭小,只要努力学习充电或深造,具有较强的工作能力,自然会得到晋升的机会。所以高职高专院校的文秘专业毕业生应该不仅具有胜任工作的能力, 而且应该具有不断更新知识和技能的能力。社会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 秘书职业所需要的是通才+ 管理人才+ 创新意识。秘书是一个富于挑战的职业,必须努力攀爬,才能到达目标。作为文秘人员, 要想在人群中脱颖而出,出类拔萃,就必须放弃保守被动的心理, 而应积极进取, 迎接一切挑战。

文秘人员社会需求量很大,大多数文秘人员在从事文秘工作3-5年后会转换岗位或得到晋升,但并不表示文秘是吃青春饭的职业,做到五六十岁退休的女秘书大有人在,比尔盖茨的秘书就是一位很老练成熟的秘书,可以把比尔盖茨的日程安排设计到分和秒。在西方国家很多年长资深的秘书他们会更加受青睐,因为她/他们的自身的素质,以及对企业文化的认同度都造成了她/他们在职业生涯中的游刃有余。这也是高级秘书和初级文员的区别,也是文秘职

业纵向发展的方向。

文秘人员在日常工作中接触到人事、财务、专业业务的机会比较广泛, 对各方面技能要求很高,只有具备较强的文字与语言表达能力、综合协调合作能力和逻辑思维与分析能力,富有经验的文秘人员才是在社会急需的复合性人才。因此,我们南京晓庄学院文秘专业的毕业生可以从接电话、发传真、收发信件等服务型为主的初级文员做起,积累工作经验,努力成为一位可以用英文写一般信函、起草报告及准备会议的中等秘书和能起草重要的合同文本、懂法律、税务知识,协助领导参谋决策,有协调管理能力的高级秘书。社会对文秘人员的需求情况决定了文秘职业是一个充满活力和挑战性的职业,也是一个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职业。

二、树立正确就业观的途径与方法

(1)端正择业心态,确定合适的择业角色。属于文科类的文秘专业应届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不如理工科学生“走俏”,部分学生出现自卑和焦虑心理,对自己能否找到合适的工作缺乏信心,片面夸大了自己与别人的差距,忽略了自身的专业优势和个人的特长;有些学生存在一定的功利心理,认为从事社会地位高、体面、白领类型的工作,容易出现“眼高手低”的状况,勇于下基层和支援西部开发还是少数;受传统文化影响而产生求安心理,从职业的稳定性出发而选择机关单位、全民所有制的企业单位,出现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自己把就业渠道堵死了,对于自主创业避而远之;少部分学生出现怕吃苦心理,一味追求舒适、清闲的工作,不敢直面竞争;部分学生出现求近心理,排除个别由于家庭困难需要照顾外,部分学生偏好选择地点离家近的单位,继续认为可以享受父母的照顾,尽管所选的单位有可能不能发挥他们的专业特长;还有出现从众心理,盲目跟风,哪些岗位热门就拼命往里挤,忽略了这些单位是否适合其个人发展等客观因素;另外,一些长期生活在父母“温室”的学生,容易产生依赖心理,认为父母能够为自己安排好工作,所以不主动出击,只靠父母四处托关系被动的接受安排,从而丧失可能的就业机会。文科生要争取到更多的就业机会,就需要正视存在的心理误区,积极进行自我调试,保持健康的择业心态,树立合理的择业目标。

(2)发挥文科专业优势,把握市场的需求,改善自身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向复合型人才发展。发挥本专业的优势,例如拥有扎实的文字功底等等,守住对文秘专业对口优势阵地,同时提高综合素质,主动出击,挖掘具有发展潜力的“职业空间”,开拓其他就业领域。文秘专业毕业生可以发挥优势,主动寻找与自己性格特征和兴趣爱好相符的方向就业。同时,现代社会复合型人才倍受青睐,文秘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要注重个人的全面发展,培养市场意识,改善知识结构,利用课余时间多修一些其他类专业课程,拓宽自己的知识架构,同时要注重社会实践,掌握一些顺应社会发展要求的知识技能,全面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也有助于突破文秘职业的就业瓶颈,拓宽就业空间。

(3)发挥特长,打造个人品牌策略。在发挥文秘专业特长的基础上,努力培养自己的“差异化竞争能力”,树立个人品牌意识,培养自己的兴趣和爱好,例如书法、写作、歌唱、摄影等文艺特长,体育特长等,用差异化特征为自己在应聘时赢得更多筹码。在众多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以个人特色取胜。对于尚未面临就业的在校生,更应该尽早树立个人品牌意识,针对自己今后打算进入发展的职业领域,培养该领域所需的相应专业特长和专业素质,为今后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4)打破传统思维,淡化专业概念,开拓就业领域。文秘类毕业生不要只把目光投向助理、政府公务员、行政管理人员等岗位上,要逐步淡化专业概念,挖掘自身的潜力,可以涉足其他文科类毕业生的“领地”。例如,对教师、培训师方面有兴趣并且在校期间就有意识的参与社会实践,考取相关证书,就业渠道自然就会得到拓宽。还有些文秘专业的学生可以利用自身的商业意识和家庭、社会等环境的优势,自主创业,以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的体现。

(人文学院 汉语言文学08文秘转本1 梅晶 ***)

下载文凭+技能,就业之路并不坎坷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文凭+技能,就业之路并不坎坷.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青年就业创业之路

    青年就业创业之路 “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应贯穿大学四年”的呼声很高,很多大学生提出了就业指导服务不能仅仅是“季节性快餐”,而应为全程性指导服务,全方位切入。事实上,从国外......

    再回首情归北大 过来人讲述坎坷的考研之路

    引言:“此后白白消耗了许多年/无情的脚踩碎那一天/亲爱的,数十年后故地重游/一路走来,又惊又喜/又看到了那口井,那井边的两棵树„„”(泰戈尔)天空澄明,微风习习,我漫步在未名湖畔,目......

    我的就业之路-演讲稿

    我的就业之路各位领导、各位来宾: 我来自市优先发展重点镇——城厢镇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在2005年读完高一后,因家庭困难,为让我妹妹能继续完成学业,我只能无奈地选择辍学而成为......

    返乡农民工就业、创业之路大全

    公务员申论时政热点:返乡农民工就业、创业之路 》》新闻背景 两会工作报告论述: 温家宝说,要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中央财政拟投入420亿元资金。 一是把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放......

    就业技能培训工作总结

    就业技能培训工作总结 一、目标任务完成情况 截至6月底,全市共培训各类城乡劳动者20069人,完成省定34000人任务的59%,支付补贴资金1250.139万元。 二、具体工作部署 (一)制定我市......

    下岗工人学什么技能好就业呢?

    下岗工人学什么技能好就业呢?汽车行业前景如何?汽修技师薪水高么?西安万通汽修学校的专家介绍说如今,中国已经成为车轮上的国家,汽车保有量飞速增高,汽车行业成为发展快,前景好,利润......

    就业技能培训实施方案

    阜阳科技工程学校 就业技能培训实施方案 为响应界首市委市政府关于职业教育要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为地方民生服务的号召,结合学校现有资源,主动对接街道社区,收集遴选就业服务......

    就业技能培训工作总结

    篇一:职业技能培训2012年工作总结 2012年ⅹⅹ县职业培训工作总结 2012年ⅹ县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在ⅹⅹ、ⅹⅹ的正确领导下,在ⅹⅹ的具体指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为群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