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传统中国文化的弘扬与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传统中国文化的弘扬与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当今时代,经济全球化带来了各国文化前所未有的交融和碰撞,一方面促进了各民族文化的传播。另一方面,对一些古老的文化造成了巨大冲击。中国有五千年的悠久文化历史,但是电影院里火热上映的,却是好莱坞利用现代科技制作的美国大片;中国的琴棋书画自古都是文人雅士的追求,但是现在的孩子从小看的,却都是日本出品的动画片。的确,在全球一体化时代,我们应当有纵横的目光;但我们也应意识到,美国大片和日本动画片的风靡全球,会在全球范围内传播美日的价值观,甚至造成文化侵略。因此,弘扬本民族文化对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人文素质的含义
中国教育学会会长朱永新在谈到“人文”时说:“所谓„人‟,就是要关心人,第一是关心人现实的生存状态;第二是关心人未来的发展空间;所谓„文‟就是文化和文明;第一是关心人类的文化和文明怎么延续;第二是关心人类的文化和文明怎么发展。”如果说“科学”重点在如何去做事,那么“人文”重点就在如何去做人;“科学” 如果提供的是“器”,“人文”提供的就是“道”。人文素质,是指人应具备的内在品质和人生的定位、在学识上的积累、获取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即关于人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人文精神以及个人能力,包括人的理智、能力、情感和意志这几个内在因素。它追求人生和社会的美好境界,推崇人的感性和情感,是完美人格的体现。人文素质包括了人文知识修养和人文精神两大方面的内容。其中人文精神是指通过文、史、哲和艺术等人文学科知识的吸收而形成的价值观、道德和思维品质,它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
人文素质是后天形成的,它一方面依赖于受教育者对知识、情感、思想的接受、理解程度,以及内化为自己的品质的程度;另一方面则主要依赖于后天的培养,即教育者有意识地渗透、提醒或根据教学实际有计划实施教育。
二.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现状及存在问题
1、民族精神淡化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心理特征、文化传统、精神风貌、价值取向的集中体现,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江泽民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科技高速发展、商品大潮不断更新人们视野的今天,一些大学生民族意识淡化。对中国文明史缺乏了解,对传统文化没兴趣,很多学生没有完整地读过四大名著。目前的大学校园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学生极其崇尚洋节日,对西方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等的认同与参与程度远远胜过中国的节日。
2、理想信念模糊
理想信念是人们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是文化生活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旦形成,就会成为支配人们活动的精神动力。大学生正处于理想信念成型期,思想活跃,成才愿望强烈。当前,大部分学生有明确的理想信念并不断地为之奋斗,但是,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日益加快,潮水般涌入的各种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冲击着他们的思想。一部分大学生理想信念不切实际,在实践过程中因受挫而颓唐;还有一些学生理想天天有,行动迟迟无,毕业时追悔莫及;还有部分人,把混张文凭、获得一份收入不错的工作作为上大学的目标,他们把经济尺度作为指引其人生的重要航标;更有小部分人理想信念模糊,随波逐流,得过且过混日子。
3、心理素质欠缺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衡量一个人的整体素质的重要标准之一。心理素质包括人的认识能力、情感品质、意志品质、气质和性格等个性品质诸方面。一个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大学生首先应该具有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健康的体魄和积极的人生理想;其次要有客观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评价,对社会和他人有理性的认识;第三要有和谐的人际关系,行为与社会协调一致;第四要有完整健康的人格特征,即生理、心理、道德、社会各要素要完美统一、平衡、协调地发展。而当下的大学生心理素质存在如思想极端,自私狭隘;处理不好同学间的关系,人际交往出现障碍;因追求个性自由而导致趣味低下、思想和行为不文明;意志力薄弱,精神脆弱;极端自傲或自卑等问题。这些现象都是人文素质教育缺失的结果。
三.传统中国文化的弘扬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之源,是我们祖先留下的一份宝贵的遗产,是中华民族的根。。。
弘扬传统文化要对传统文化有正确的认识。中华民族历经万千年的对“幸福”的不懈追求,逐渐形成了“福禄寿喜财吉”的民俗传统文化和儒、释、道等博大精深的宗教文化,进而进化为今天的治世哲学。中国的文化、历史发展历程,就是中华民族追求幸福的发展过程。古代文明和现代文明一脉相承,文化和历史是鉴证文明进步的轨迹,我们无法挽留逝去的历史,但我们可以留住历史给予我们的文化,历史是路,社会是车,文化是车的动力。。。鉴于此,传统文化——我们祖先留给子孙的活宝,我们应该责无旁贷地传承下去。。。传承就是弘扬。文化是以人的思想意识的变化而变化的,除了永恒的“福”文化,任何文化都有它的阶段性,失去潮流价值的文化逐渐走向历史的暗角。唐诗、宋词应该说经久不衰的文化,但还是衰退了许多,原因是时代变迁,使其逐渐失去社会潮流性:唐、宋时期,文化娱乐比较匮乏,几千年的文字成了当时文化推崇的主题,唐代作诗,到宋已发展到作辞,吟唱诗词几百年,把汉字研究到了极致,以至后世子孙都无法逾越,那是的诗、辞,相当于今天的流行音乐,李白、李清照相当于今天的周杰伦,随便找个学生都能唱几首周杰伦的歌,唐诗宋词就要老师家长逼着背了。继承发扬和遗弃是文化发展的正常规律。。。传承即为弘扬。祖宗留下的东西,绝不能遗弃,也不可能都摆在明面上。事实周杰伦的流行歌曲和李白的诗是血脉相连的祖孙关系,只不过是几经继承与发扬的唐诗罢了,为了能让后人知道这是怎么来的,就要把这几经发扬的过程原原本本的传承下来,这就是把传统文化的各个阶段性文化传承下来,再让子孙传承下去,以至世界上唯一最完整的一部人类文明发展史,永远的传承下去,留给全人类一个最辉煌的传统文化——中华文化。
如今已经不仅中国在关注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那神奇的诱惑力使全世界都在关注她,国内的国学热,国际的孔子学堂,汉语热,都是传统文化的发展轨迹。。。由以上内容得出结论:中国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血液,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就是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过程
四.传统中国文化对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启示
1.对待传统文化,我们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发扬传统文化中与社会进步和时代潮流相符的内容并结合实际加以发展,使其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状况,在当代社会作出更大贡献。
2.要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文化环境,有意识地营造传统文化的氛围。这样才能起到熏陶作用,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情操。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发展中为适应自然环境和满足精
神文化需求而形成的,是经过历史扬弃的结果。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不应在这快餐时代被轻易抛弃。文化不是用来谋取经济利益和物质效益的,它有其自身的价值,例如建设和谐社会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
3,大学生应自觉成为民族文化的弘扬者和传播者。我们要警惕西方大国的文化霸权,自觉学习传统文化。西方文化有其过人之处,但我们应坚持“拿来主义”,分清精华和糟粕。同时要顺应时代潮流,以开发的心态接受其他民族文化,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不断吸收、借鉴其他文化优秀之处,来发展本民族文化。
4,政府对民族文化和国内的文化产业应大力支持。不断弘扬创新的精神,支持文化企业的创新。社会舆论也应注重弘扬传统文化。
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其人文素质的高低不仅决定着自身未来的发展,而且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是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对于大学生自身的全面健康发展和与他人、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二篇:传统中国文化的弘扬与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弘扬传统中国文化 培养大学生人文素质
内容提要:中国传统文化是泱泱五千年的智慧结晶,是中国人民优秀品质的见证;它的弘扬与当下大学生的发展息息相关,特别是人文素质的培养,在博大的传统文化熏陶下,大学生的知识、能力、人格等都会得到相应提高。
关键词:传统中国文化,大学生,人文素质,促进发展
作者简介:谢瑶瑶班级:工商0902学号:090110013
4一、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1、传统文化的简单理解
从甲骨文出现起,中国传统文化就以一种不屈的态势延续下来,融合诸子百家、曲艺歌赋,融合民族精神、精华糟粕;历尽苍苍与折磨,历尽误会与打击。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孔、孟大谈儒家之中庸,老、庄推崇道家之无为,我们听到了李杜名家吟诵诗词歌赋,汉唐乐府齐奏高山流水,我们欣赏着八卦棋盘的精巧绝伦,水墨书画的点睛之处,我们演绎着代代相传的古***俗,大俗大雅的民间游戏„„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对传统文化最多的评价,有人却过多地关注由于时代原因造成的落后乃至糟粕部分,引发过激行为。譬如汉武帝时期的“罢黜百学,独尊儒术”,譬如五四时期的“打倒孔家店”,文化大革命时期对孔子的批判等,再比如影响深远的“领导概念”: 君臣有别,权重则位高,延续到今天,这种“礼数”便有了新的称谓——“尊重领导”。并非危言耸听,认真分析起来,如今社会政治生活的种种黑暗与丑恶,大多来自这看上去并不可憎的四个字。这些变质了的产物理应坚决抵制,因而我们要用扬弃的态度理性对待传统文化。让它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源泉,成为推动世界文明与发展进程的加速器。
2、传统文化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今天我们处在一个快速发展的时代,面临着许多新的社会矛盾和问题,人们的心灵世界也面临许多困惑。许多人对传统文化视而不见,为求效益或潮流,一味追逐流行或洋文化,造成了传统文化的断代现象。例如,一些经典的手艺以后继无人,一些古老的文字无人问津,一些古典的艺术遭人厌烦。
要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合理因素,并结合当今中国社会发展的需要,适应时代特点,形成新的价值体系,以更进一步地认识、理解和促进未来中国发展和人民素质的提高
二、培养大学生人文素质
1、大学生人文素质现状
人文素质是指人们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综合品质或达到的发展程度。包括:(1)、具备人文知识,(2)、理解人文思想,(3)、掌握人文方法,(4)、遵循人文精神。尽管国家一直努力加大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关注度和措施:
1995 年原国家教委开始在全国52 所高等院校开展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试点工作,截止2006 年底,全国共有93 个基地157 所大学进入到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的行列。这些学校在拓展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广度和深度上不断创新,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和宝贵的经验。
质教育向理论化、系统化迈进1
而大学生人文素质却不容乐观,表现在知识结构不合理、人格不健全、社会公德意识淡薄、心理承受能力差、对民族历史优秀文化、优良传统了解甚少等方面。
22、加强人文素质的必要性
(1)、健全大学生人格,丰富知识网络
性格决定命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性格不仅可以使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受益匪浅,更为以后的道路打下良好的铺垫。通过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大学生可以丰富精神世界,培养对世界、对民族、对社会和对个人的整体理性认识,从而健全大学生人格,完善人文知识网络构架。也对我们的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将推动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形成。
(2)、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3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之所以是万物之灵,就在于它有人文,有自己独特的精神文化。人文精神是人类为争取自身的生存、发展和自由,以真善美的价值理想为核心,不断追求自身解放的一种自觉的文化精神。人文精神强调的是追求运用知识时的良知、责任感和价值观。通过加强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不断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内化为青年学生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是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的重要环节。加强人文素质的一大重要作用就是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
(3)、推动文明环境的改建
不论大小,社会环境都是由人这一个个的独立个体构成的,一个人的人文素质决定着周边一群人的素质体现,一群人的人文素质又慢慢影响了整个所处社会的文明程度。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要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全面实现、精神文明不断升华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就需要树立崇高的理想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需要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扶正祛邪、扬善惩恶的社会风气。高校应从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入手,使培养出来的大学生成为具有较高思想道德修养、科学文化水平、民主法制观念、敬业和奉献精神等的高素质人才。
4三、中国传统文化促进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
1、浅谈传统文化的弘扬对提升大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意义
(1)、促进大学生理性融入社会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化,世界文化的融合交杂越来越突出。越来越多的西方文化进入我们的视野,迷乱了视线,这些新潮的,时尚的东西渐渐改变了某些大学生的文化观,他们追求新奇事物,被其华丽外表所吸引,渐渐失去辨别经典与流行的能力,失去吸收古典传统文化的能力,失去了融入社会时必要的理性眼光。所以弘扬传统文化可以使大学生对其保有持续的热度,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成为有健全价值观、理性分析能力的人,在进入社会时具备国家、名族意识,使其树立起对国家、民族和人民的历史责任感,使命感。
(2)、有助于融洽大学生的人际关系
当今社会中的大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人际交往圈相对狭小。而大学生在这时期,性格日趋成熟与稳定,其价值观,世界观基本成型,在很多问题上都表现出自己独特的观点,并且易趋固执,表现为一定程度的坚持性,在具体交往中表现为以下特点:以人格平等为基础;交往对象、范围、内容、方式的开放性;较单纯的精神性;期望值与理想较高;交往中的主动性以及合作意识强。但也有一部分的同学,由于自己的个性、认知等各方面的因素,导致形成不合理的自我评价,对自己所处的环境中的地位与角色不能正确认识,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会出现各种不良的行为反应,给大学生活留下阴霾,影响社会适应的能力。甚至有严
重者,还会对自己、他人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
纵览传统文化的内容,基本都贯穿着儒家文化大为提倡的仁、义、礼、智、信、忠、孝、悌、节、恕、勇、让等优秀品质,而这些恰恰是良好的人际关系中的促进剂。大学生,尤其是那些对人际交往认知有偏颇的同学应当好好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养料,熏陶自己,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对人际交往的正确认识,能在交往中得心应手。
(3)、有助于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5
中国传统文化是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思想宝库。中国传统文化以人为本,以德为先,其核心内容就是教育人、塑造人,最终目的是要培养出正直善良、对 社会有用的人。中国传统文化讲礼义,一举一动都符合社会规范和道德标准:爱国、诚信、厚仁、重义、敬亲、贵和、求新、好学、勤俭、奉公等道德要求,经过数千年的不断陶冶、实践和发展,已经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成为传统文化的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其中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极其重视“精神生活”、“道德人格”、“崇高境界”、“理想信念”、“诚实守信”在人的生活中的导向功能,这对于克服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些目光短浅、低级庸俗、自私自利、唯利是图等腐朽思想来说,有很强的针对性。对于中华民族的这些传统道德,只要大学生能够吸取其精华、批判其糟粕,传承其美德,抛弃其局限,就能够进一步提高我们的思想道德水平,有利于道德建设的发展,更有助于“以德治国”的实施。
2、如何弘扬传统文化,促进人文素质培养
(1)、继承传统文化中有价值的东西
中国传统文化是在特定时期形成的,必定有其时代局限性,任何夸大其辞,都是错误的。正确对待它的方式应该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2)、吸收外来文化中的优秀部分
当今时代,难以避免的就是文化的交流融合,从整个世界文化角度来学习,世界各民族的文化互有长短,应该互相学习,才能共同进步。
(3)、创新传统,与时俱进
只有继承、学习是不够的,应当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要有一定的文化积累,要明确方向,要有宽松环境,要有勇气和意志
(4)、开设传统文化课程,拉近古典与大学生的距离
学校应该专门开设传统文化的相关课程,比如诸子百家,琴棋书画,工艺欣赏等等。
四、结语
这是一个物欲横流的时代,每天我们都面临着大量的诱惑,一不小心就会万劫不复。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提升我们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理性面对学习、生活中的点滴,从容处理学校,社会中的一切。1陈媛媛 黄安云 《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缺失与重建》 《教学研究》第31 卷第2 期
陈媛媛 黄安云 《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缺失与重建》 《教学研究》第31 卷第2 期
杨异群《传统文化与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考试周刊》2009年第38期
杨异群《传统文化与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考试周刊》2009年第38期
杨异群《传统文化与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考试周刊》2009年第38期2 3 4 5
第三篇:传统文化的弘扬与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传统文化的弘扬与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有人说:“21世纪要让社会发展,让人们生存下去,应该回顾2500年前的孔子儒家文化。”一语惊醒梦中人,在当今雷厉风行的的社会,传统的中国文化正在被世人所淡忘。正当我们青年学生热衷于圣诞节、情人节等西方节日时,韩国正悄悄地意图把端午节据为己有,日本早在挖空心思收敛自己的文化宝藏。有一天,当韩国人宣布:“端午节是我们的1”当世界上所有的人都认为三国在日本,我们该作何解释?
文化是一个生生不息的运动过程,任何种民族文化,都有它发生、发展的历史,都有它的昨天、今天和明天。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当代的人们啊,难道你未曾看见它的辉煌?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样的诗句,掩卷而思,是一幅极其凄美的画面。我们今天的一切情感,古人都已经感受到了,也都替我们描绘出来了。而这一切的源头,是这本略显古奥的《诗经》。
古人说:“半部论语治天下”,季羡林说:“二十一世纪是儒家思想的世纪。”不管怎么说,它是一部被中国人读了几千年的教科书,不读它就永远无法了解中国古代生活。
老子五千言,字字玄机,渗透了无上的智慧,也道出了中国人根深蒂固的一种思想倾向。这是中国历史上一本真正意义上的哲学著作。据说,当代学者提出“宇宙的大爆炸说”时,他们在老子的“道”的思想中找到了哲学依据。
《庄子》这是我全文抄录和诵读过的为数不多的书之一。先不说其生死达观的思想,光是那汪洋恣肆、丰瞻华美的文字,就值得我们击节叩赏。每当我背诵起“北冥有鱼,其名为鲲”这样的语句,我仿佛触摸到了中国散文的源头。
一说起唐代,我们立即就会想到唐诗。唐诗,是中国诗坛上的珠穆朗玛峰,在小农社会里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是一个无法企及的高度。唐诗,是中国诗坛的长江、广阔的流域面积灌溉着中华民族的国土。唐代的诗坛,不仅诗人多,而且还挺立着一队令后人肃然起敬的巨人,像李白、杜甫、韩愈、白居易等等等等,“不尽长江滚滚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看看这胸襟气度!“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多么悲壮的歌声,像从历史的深处腾出,不仅一声就唤醒了永远辉煌的盛唐诗,而且直到今天仍在中华大地上产生审美的冲击波!“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是巨人昂首天外,用目光提起黄河滚滚狂涛向海里倾倒里才能找到的感觉。正是这个宣言“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超级巨人,把盛唐精神上推上了照耀千古的最高峰。于是杜甫颜色憔悴地走来了。这个悲天悯人的诗人,虽然到“安史之乱”爆发那一年已经四十四岁,但他唱不出盛唐的理想主义,唱不出盛唐的浪漫气质。他用嘶哑的歌喉唱出来的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是一片中唐的血泪,是目睹盛唐气象破灭的悲哀。
这是中国有形的文化,无形的更是为世界所折服。“天人合一”“以人为本”“贵和尚中”“刚健有为”……所有这些,都是中国文化的“昨天”,我不禁想大声呼喊:“中国文化的今天在哪里?!”
当前我国高校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现状不容乐观。人文素质教育尚存在较大差距,“人文/社会学科缺乏症”越来越严重,表现在不少学生行为不文明,社会公德意识淡薄,心理承受能力差,不善处理人际关系,甚至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碍,对民族历史优秀文化、优良传统了解甚少。人文素质是大学生成才的必备素质。跨进高等学
府的每个学生,都渴望自己成才,但如果只具备一定的专业素质,而欠缺人文素质,最终只能成为人们所说的“机器人”、“工具人”、“单面人”,因此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对大学生成长成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而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遣传性,另一方面又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人,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的依据和现实的基础思想体系。大学生作为中国人中的一部分文化主力,更具有实力和责任要把中国的传统文化继承并发展下去。
21世纪,让我们浸润着曼妙的中国文化,像着奥运开幕式般自信满满地走向世界!
张璐
27#411
第四篇:传统中国文化的弘扬和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2
传统中国文化的弘扬和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摘 要:五千年历史,五千年文化,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伟大的民族精神和优良的文化传统。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其人文素质关系着整个社会的人文素养走向。加强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教育,将对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大有裨益。
关键词:传统中国文化 大学生 人文素养
悠悠五千年,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优秀独特的灿烂文化,这对一个民族而言,是一种骄傲的资本,也是一笔极其宝贵的财富。以文熏人,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弘扬对于个体或是群体人文素养的提高、社会的净化尤为重要。在人类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品质是人文素养。人文素养是指做人应具备的基本品质和基本态度,包括按照社会要求正确处理自己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乃至个人与自然的关系。加强对大学生进行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教育,将对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大有裨益。
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内容丰富,光辉杰出。有注重整体精神,强调为社会、民族、国家的爱国主义思想,还推崇仁爱原则,倡扬厚德载物和人际和谐,并重视人生价值,强调个人在家庭人伦以及社会关系中的义务;还倡导追求高雅的精神境界,向往理想人格,“不为神役”“不为物役”的人文精神,强调对群体的社会责任与使命感。当传统文化内化为人的素养时,便赋予他们一定的思想、观念、情感和性格,这对他们的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将起到重要的支配作用和决定作用,因而必须重视传统中国文化的弘扬和及其对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我国也一直重视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如早在1995年,原国家教委就开始倡导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并将之视为进一步深化高校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的一项重要举措。1995年12月28日,原国家教委高教司在北京大学召开的“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报告会”上,时任原国家教委副主任的周远清大声疾呼:应努力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并认为“加强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更应当成为我们面向21世纪改革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的思考问题。”1998年,教育部又推出了加强高校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新举措,即在北京成立了“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随后,又在一些普通高校设立了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温家宝总理在哈佛大学演讲时谈到:“今天,人类正处在社会急剧大变动的时代……我呼吁,让我们共同以智慧和力量去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我们的成功将承继先贤,泽被后世。”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这也明确提出了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重点在青少年。同时,一些著名的专家学者如季羡林教授、杨叔子教授、周之良教授等也都积极地呼吁加强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可见,无论是教育管理部门,还是社会舆论,都为高校文化素质教育的开展创造了良好的发展条件。
目前,随着从小就受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熏陶,我国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也不断提高,其行为体现出的优秀传统文化也得到社会的广泛赞扬。如长江大学学生为救落水儿童勇搭人梯救人的壮举展现了他们作为大学生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李丽、徐本禹的价值取向体现了大学生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关注极其充满爱的内心和不怕艰难困苦的顽强意志;“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洪战辉没有被生活的苦难压倒,而是笑对苦难,顽强的生活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位卑未敢忘国忧”,“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汶川地震,大学生纷纷捐钱捐物献血,争当志愿者;而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也到处是热情的大学生志愿者……
对此,作为大学生群体中的一员,我们深感骄傲,但我们也看到了当代大学生难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所折射出的大学生人文素养欠缺的一面。如
1、动力不足,缺乏恒心。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呈多元化,部分学生政治观念模糊,没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趋向于实用主义,重功利讲实惠,缺乏长远打算、远大理想、抱负和社会责任感,因而没有强大的动力。
2、缺乏奉献精神。独生子女受到父母过分的呵护,易造成成年后的敬业精神匮乏、社会诚信形象不佳的情形。背离了职业人才的最基本、最核心的要求,难以适应社会发展要求。还有的学生性格孤僻,自制能力差,不善于交往,缺乏宽容与合作精神。
3、身体、心理上的问题。许多学生身体状况不佳,身体瘦弱,近视眼较多,心理比较脆弱,一旦受到挫折就容易产生心理障碍。
4、缺乏自理、自立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专业基本功不扎实,专业素质不高,实干能力欠缺,被动应付现象突出,主动参与能力较差,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弘扬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并发挥其对大学生的伦理道德、人生智慧、精神价值、文化基础、人格熏陶、习惯养成的培养的作用十分重要。
方法有如下三条:
一、开展实践活动,大力地拓展传统文化教育的宽度。
让学生到社会生活中体验传统文化魅力,在活动实践中感染、熏陶。从而让成语楹联、书法谜语、民风民俗伴随着灯笼、窗花、中国结以激起学生的兴趣,还可以组织学生游览历史文化古城。或是阅读古代的优秀文学作品,例如,可以让同学们通过读《封神演义》最后一回,了解中国主要姓氏的起源;通过读《西游记》中提到的佛教诸神,了解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主要的佛经。还可以引导学生调查了解家乡特有节庆、传统习俗,传统文化艺术及渊源, 可以引导学生广泛阅读传统的诗歌、散文、小说等等,通过实践活动拓展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空间,让学生知道忠孝烈义,懂得仁勇智信,最终内化为自身的道德素养,从而形成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观、人生观。
二、丰富活动形式,激发青少年的探索兴趣,有力地深化传统文化教育的深度。
引导学生关注传统文化解读热,如于丹教授讲解的论语心得,易中天教授品三国的感悟, 激起学生对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兴趣。还可以结合各种各样的活动亲自体会传统文化就在我们的身边,传统文化与我们息息相关。这一点实践活动比文本阅读有更大的优势。例如“寻访家乡的传统文化”的活动中,与有关部门合作,制作广告牌张挂在家乡显眼处,宣传自己的家乡等。
三、重视价值取向共优化,感动青少年的心灵,着力细化传统文化教育的精度。
传统文化只有融入学生的精神世界才是有意义的。古人曰“和易以恩”,融洽的学习氛围才能促进学生的思维。故应激励学生积极参与,使其平等参与到活动中来,在观点的碰撞中闪耀智慧光芒,让每个学习者都切实感受到把古人思想和自己思考结合起来的乐趣和收获。例如:烘托传统节日气氛,丰富喜庆形式,通过包饺子、写对联、剪窗花等活动让青少年参与其
中,九九重阳组织学生到养老院义务劳动,均让青少年体验并感悟到传统节日的魅力。再例如:可以模拟百家讲坛的形式举办历史文化知识讲座,或开展文化宣传,保护文化遗址等活动,亲身体会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通过推大学生进行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教育,将促进大学生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在很大程度上克服目前由于教育的太专门化所造成的科学与人文的分裂,改变各专门人才的“单向度”倾向,使得21世纪高校所培养的学生既有科学素养,又富人文精神,既有专业知识,又有健全人格。这也将是我国走向真正意义的现代文明富强的可靠保证。
参考文献:
1,姜汝真主编.《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阐释与现代价值》,山西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2,陈平原.《当代中国人文观察》,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
3,陈力丹.《大学生与传统文化》,见《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
4,齐燕铭 马军 董科.浅谈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现状及对策[J].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社会科学版,2006,23(2):42-43.5,李宗霖 司见南 岳东青.中国传统文化与高校素质教育[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6
第五篇:传统文化的弘扬与当代人文素质的培养
传统文化的弘扬与当代人文素质的培养
传统文化是中国五千年的文化积淀,经历了岁月的考验和提炼,留下来很多精华,闪耀着民族智慧与民族精神的灿烂光芒,深深吸引着一批又一批的文人墨客。他们愿意探索已经被淡忘的远古文明,愿意接近每一个朴素的古老民族。
然而,随着外国文化的入侵,越来越多的人只知道一味追崇时尚潮流,跟随着莫名的脚步,离中国传统文化越来越远,却毫不自知。这可悲的现象导致了现在竟要弘扬传统文化的尴尬局面。或许有人会说,这是时代的进步所难以避免的一种局面,吸引外国经济进入的同时,外国文化势必会威胁到传统文化的存在。但这只是人们忘却传统文化——这一根本的民族文化的一个接口,一个他们可以堂而皇之追逐时尚、崇洋媚外的接口。
因此,传统文化的弘扬,势在必行。那应该怎样弘扬传统文化呢? 首先,要让全社会,特别是年轻人,深入了解传统文化,借以认识民族的根、民族的魂,认识文化的意义及重要性,自觉地关心传统文化。弘扬传统文化不是复古,不是排外,而是认真对待古代的、外国的一切先进的东西,善于利用那些有积极意义的东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很多人似乎只是学了一些皮毛,甚至是学了糟粕。要经过比较和鉴别,抓住精髓,把对传统文化的爱与自身的行动统一起来,并加以弘扬。
第二,传播媒介要担负起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向公众推介优秀的文化成果,有意识地地抵制低劣、腐朽的东西。在这个商业化的时代,我们需要深刻的、多层次的、有厚度的文化,不能只满足于速食文化,不能让公众疏远传统文化。我们要思考,当新鲜过后,我们还剩下什么?或许有人会不屑一顾,然而,你不能否认,正是传统文化赋予了我们更深层次的精神食粮,待我们去细细品味,慢慢咀嚼。
第三,国家和民间力量要齐心协力鼓励、赞助传统文化事业,把优秀文化一代代传承下去。传统文化的衰微是世界性的,是不是欧美文化太强大了?它们有那么优秀吗?各民族的传统文化在过去一百年里急剧消亡,不能只怪侵略和商业文化,我们更应该反省的是传统文化的继承者有没有继承并发扬自己的固有文化。与韩国、越南、印度相比,中国在保护传统文化方面还有很多事情要做。借鉴邻国的宝贵经验,我们的工作会更有成效。
在弘扬传统文化的同时,当代人文素质的培养也是极为重要的,两者相辅相成。
21世纪最缺的是什么?相信大家都能大声的说出答案,是的,是人才。而衡量人才的标准是什么?答案也呼之欲出,没错,是人文素质。因此,培养人文素质也是当今社会的一大目标。
或许有人会问,到底什么事人文素质?
人文素质是指人们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综合品质或达到的发展程度。它包括(1)具备人文知识。人文知识是人类关于人文领域(主要是精神生活领域)的基本知识,如历史知识、文学知识、政治知识、法律知识、艺术知识、哲学知识、宗教知识、道德知识、语言知识等。(2)理解人文思想。人文思想是支撑人文知识的基本理论及其内在逻辑。同科学思想相比,人文思想是有很强的民族色彩、个性色彩和鲜明的意识形态特征。人文思想的核心是基本的文化理念。(3)掌握人文方法。人文方法是人文思想中所蕴涵的认识方法和实践方法。人文方法表明了人文思想是如何产生和形成的。学会用人文的方法思考和解决问题,是人文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与科学方法强调精确性和普遍适用性不同,人文方法重在定性,强调体验,且与特定的文化相联系。(4)遵循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人文思想、人文方法产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基础,是最基本、最重要的人文思想、人文方法。人文精神是人类文化或文明的真谛所在,民族精神、时代精神从根本上说都是人文精神的具体表现。
当然,四方面中,人文精神是核心。人文精神主要表现在:在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文化的关系时,突出人是主体的原则;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以人各种需要的满足为最终诉求,强调人是目的的原则;在人与物的比较中,突出人高于物、贵于物的特殊地位,强调精神重于物质,人的价值重于物的价值,生命价值优先的人道主义原则和人本主义原则;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强调相互尊重对方的人格尊严,突出人人平等的原则。人文素质的形成主要有赖于后天的人文教育。不难发现,我们在培养人文素质的重点是人文精神,而以其他三方面为辅。
人文教育首先是人文学科的教育,包括语言教育、文学教育、历史教育、哲学教育、艺术教育、道德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等内容。其第二层面是文化教育,特别是民族文化的教育。包括文化基本传统、基本理念、基本精神等的教育和民族精神、民族传统的教育等内容。文化教育的目的是接受本民族共同认可的基本世界观、价值观和行为模式,促进个人同社会之间的相互认同。文化教育不是纯粹的知识教育,而是思想观念教育和思维方式、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教育。其第三层面是人类意识教育。包括人类文明基本成果、人类共同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共同的行为规范教育等内容。人类意识教育的目的是让每一个人学会同他人和谐相处、同其他民族和谐相处、同自然环境和谐相处,使人们在满足自己的需要、平等权利、平等发展,增强相互合作,促进可持续发展。其第四层面是精神修养的教育。包括精神境界、精神修养、理想人格、信仰信念教育等内容。
因此,我们要从人文教育入手,深入发展人文精神,再以四方面同时进步,培养人文素质,再结合传统文化的弘扬,真正提高人文素质,培养出21世纪的真正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