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初探
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初探
1998年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大学生的基本素质包括四个方面: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这里我们所说的文化素质重点是指人文素质。它是大学生诸多素质当中最根本、最基础的素质,是人类发展中起基础性作用的品质,对于其它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很强的渗透力和影响力。因此,在对大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必须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和培养。
当前大学生人文素质不容乐观,具体表现在知识、能力和修养三
个层面。在知识层面上,主要表现为人文知识面偏窄,知识结构不合理。在能力层面上,有些大学生口头和文字表达能力、动手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协调人际关系能力等较差,在综合素质上不太适应实际工作的需要和要求。在修养层面上,由于人文素质不高,有些大学生抵御各种错误思想文化的渗透和侵蚀的能力较差。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转变思想观念,加强人文学科建设。树立综合教育的思想,确立人文学科在大学教育体系中的基础地位。重视人文学科发展,在课程设置、资源配置、经费投入、师资培训等方面保证人文学科的教学需要,在高校开设人文社科类必修课、选修课,尤其是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学科课程,为大学生受到较为系统的人文素质教育奠定基础。
2、提高教师队伍的人文素养。教师必须转变人文素质教育是社
科教师的职责的观念,加强自身的人文素养,在教好专业课的同时,把人文素质教育内容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教师个人的人格魅力,如强烈的责任感、崇高的敬业精神等,对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塑造有着不可忽视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3、凸显校园文化的功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实现高校人文
素质教育引导和文化启迪的主要形式。校容校貌、标志性建筑、优雅的人文环境以及文化沙龙和各种高品位的艺术演出等,都能给大学生美的熏陶,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4、完善评价体系,构建人文素质评估标准。按知识、能力、素
质协调发展的要求,把人文素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整体规划,构建人才素质的评估标准。完善大学生人文素质评估内容和评估手段,将学生在参加各种文化社团、文体活动、艺术竞赛、演讲比赛及人文社科类知识竞赛时所取得的成绩和表现作为大学生人文素质的主要评价依据。
第二篇: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初探
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初探(2008-01-04 10:34:56)
转载
标签:
校园
人文素质。它是大学生诸多素质当中最根本、最基础的素质,是人类发展中起基础性作用的品质,对于其它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很强的渗透力和影响力。因此,在对大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必须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和培养。当前大学生人文素质不容乐观,具体表现在知识、能力和修养三个层面。在知识层面上,主要表现为人文知识面偏窄,知识结构不合理。在能力层面上,有些大学生口头和文字表达能力、动手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协调人际关系能力等较差,在综合素质上不太适应实际工作的需要和要求。在修养层面上,由于人文素质不高,有些大学生抵御各种错误思想文化的渗透和侵蚀的能力较差。人文素质教育是指通过人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以及自身的实践,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转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相对稳定的内存品质,通过知识的传授,环境的熏陶、自身的实践来转化、推动。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转变思想观念
更新教育观念,提高思想认识,高度重视人文素质教育在现代教育中的基础地位和核心作用。人文素质是国民文化素质的集中体现,人文精神又是国民文化素质的核心内容。一个文化素质低的民族,不可能具备高尚的人文精神;而具备高尚人文精神的民族,其文化素质必然优秀。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素质教育、终身教育等教育观念的确立,人们已认识到高等教育不仅是职业教育、专才教育,而是更高层次的素质教育和基础教育。缺乏起码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不仅会影响日常的文化交流而且必将影响思维能力的发展,使人的思维方式机械呆板,缺乏后劲,而本专业也不可能有大的发展。现代社会经济、文化的飞速发展,要求高职教育必须紧跟时代步伐,培养一大批高素质——专业素质高,同时人文素质也高的实用型人才。
面向新世纪,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要在21世纪继续保持社会和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跟上全球科技革命的步伐,避免文化的冲突与精神的滑坡,必须在重视经济科技的挑战的同时,更多地关注文化的挑战;在抓好自然科学教育的同时,应更自觉地加强人文科学教育。因为,文化的影响是渐进的,却又是深刻的、长远的,它会影响甚至改变一代人或几代人,因此忽视人文科学教育的后果是十分可怕的。如果忽视或轻视人文素质教育,必然导致民族文化素质乃至整体素质的下降。
对科学技术的反思使我们认识到现代科学技术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要消除它引起的负面作用,必须重视和加强人文科学教育,培养人们的人
文素质和人文精神,用文化的力量缓解、限制、抵消科技和市场经济发展不利的一画。当前中国社会正处在新旧交替的社会转型阶段和快速发展时期,由计划经济向市场体制的转变,使得人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人本身正逐步成为主宰自己命运的主体。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思想的泛滥,又使许多人物欲膨胀,丧失理想。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面对科技、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生态环境危机等负面作用,有必要重新审视现代化的价值取向,从而积极调整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社会、自然之间的关系。因此,我们比任何时期都更需要社会的“终极关怀”,加强人文素质教育,重建人文精神迫在眉睫。
2、加强人文学科建设
重视人文学科发展,在课程设置、资源配置、经费投入、师资培训等方面保证人文学科的教学需要,在高校开设人文社科类必修课、选修课,尤其是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学科课程,为大学生受到较为系统的人文素质教育奠定基础。课程是让学生获得系统人文科学知识的主渠道。各学科除落实教学大纲要求外,还要挖掘本学科人文教育的因素,制定出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具体目标和要求。这些目标和要求可分别由必修课和选修课来实现。目前,在选修课中,适当增加人文科学类的比例是十分必要的。
人文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关心、学会思考,包括如何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以及如何培养自身的理性、情感、意志等方面的问题。人文教育要把人文素质内化为学生的品质,人文素质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具有丰富的人文科学知识,这是形成人文素质的基础;二是对人类对民族命运的关注和责任意识;三是高尚的人格要素和健康的心理素质。从单一专业教育向与人文教育相融合转变,就是要彻底克服专业教育中的不良倾向:“过强的功利主义”、“过窄的专业设置”、“过弱的文化底蕴”(原华中理工大学校长朱九思语)。在实践中,要通过向综合性学科的转变,大力重视人文教育,开设大量的人文教育课程,如美学、伦理学、古典诗词鉴赏等,以陶冶学生情操,扩大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单一专业教育向与人文教育相融合转变,应紧紧围绕这几个方面来开展:
1、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主要目的我国历史与民族文化教育;
2、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价值观与道德观教育;
3、以社会主义为核心的公民教育,要培养学生懂得作为社会主义中国公民应承担的责任与义务;
4、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主要内容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的教育;
5、以陶冶高尚情操为主要目的文学、艺术教育。
二、提高教师队伍的人文素养
教师必须转变人文素质教育是社科教师的职责的观念,加强自身的人文素养,在教好专业课的同时,把人文素质教育内容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教师个人的人格魅力,如强烈的责任感、崇高的敬业精神等,对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塑造有着不可忽视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打铁还要自身硬,教师人文素质的高低,对教师本人的道德修养,对教师本人各方面的发展起到一种促进或限制的作用,因此学校在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也应重视教师队伍人文素质的提高。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体现他的文化修养和
人格风范,将直接影响和感化自己的学生,从这一层意义上说,学校在开展人文素质教育中,首先必须提高教师自身的人文素质,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
三、凸显校园文化的功用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实现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引导和文化启迪的主要形式。校容校貌、标志性建筑、优雅的人文环境以及文化沙龙和各种高品位的艺术演出等,都能给大学生美的熏陶,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人文素质教育是指通过人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以及自身的实践,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转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相对稳定的内存品质,通过知识的传授,环境的熏陶、自身的实践来转化、推动。
学校要造就一个有浓厚人文气氛的校园环境,对学生施以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的熏陶。
学校环境应当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特点。比如,学校应营造一种体现弘扬我们民族优秀传统和精神的氛围,校园的环境建设、环境布置要体现我们的民族风格,校园的宣传媒体也应有意识地传播我们民族的优秀文化等,使学生在学校里时时处在一种良好的文化氛围之中。
环境包括精神环境、物质环境和信息环境三个方面。
在精神环境建设方面,如奉献和务实,争创一流,勤奋、廉洁、奉公的干风,正己、敬业、爱生的教风,勤学、文明、朴素的学风等。既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精神,又要赋予新的时代内容。
在物质环境的建设方面,可按照科学性、艺术性、实用性和教育性四个原则来建设校园,使校园成为一本活的教科书,充分发挥其德育、智育和美育等各种教育的功能。
在信息环境方面,可加强图书馆、计算机房等的建设,使学生能够有更多的获取各种信息的条件。尤其是随着计算机网络的逐步建立和发达,要特别注意发挥它的正导向作用。
四、完善评价体系,构建人文素质评估标准
按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要求,把人文素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整体规划,构建人才素质的评估标准。完善大学生人文素质评估内容和评估手段,将学生在参加各种文化社团、文体活动、艺术竞赛、演讲比赛及人文社科类知识竞赛时所取得的成绩和表现作为大学生人文素质的主要评价依据。看看学生们,①有没有爱心②有没有责任心③有没有自信心④有没有坚强的意志⑤有没有高雅的意境。引导他们探索人生的真谛,陶冶高尚情操,发展特长,培养能力。
注重多方面、多渠道地开展人文素质教育活动,如社会调查、社会实践、社会服务等,使学生在多种多样的活动中,在与人和社会、自然的交往中开拓视野,关注社会,认识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自然的关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培养和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
第三篇:弘扬传统文化,培养大学生人文素质
摘要:在世纪之交的今天,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业务素质、文化素质和心理健康素质刻不容缓。高等教育成为了我国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关键。然而在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人们似乎只注重对大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而忽视了其人文素质,因此,在此我们需要弘扬传统文化,培养大学生人文素质以更好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关键词:传统文化 人文素质 高等教育
既然讲弘扬传统文化,培养大学生人文素质,当然首先得讲对传统文化的继承问题。继承的意思是说我们对传统文化的发展不可能在一个空白的地方,真空的地方去发展什么。既然讲继承,就要有发扬,发展,将传统文化看成现代化问题。讲到文化,我们再来谈素质。素质就其本质而言,是指人的先天遗传、后天环境影响通过自我努力实践而形成的综合的、内在的和稳定的个性特点,是自然、社会和心理的辩证统一,是一个有着丰富内涵、相互协调的系统整体。
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业务素质、文化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使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对世纪之交的教育事业提出的要求。国家要实行人文教育,然而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在办学思想上片面强调培养专业人才,强调对人才进行专门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全面的素质教育,更忽视了人文素质教育。因此,在世纪之交的今天,我们不得不面临一个事实,我们的人文素质薄弱,而忽视它所造成的后果越来越严重。因此,为了使我国的教育达到更高层次水平,使中国人才素质迈上更高的台阶,在新世纪的今天,高等教育成为了我国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关键。
目前,我国面临着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两大战略性转变,我国正实行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的战略,争取让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共同发展。21世纪各国间的竞争,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至此,一个国家的文化底蕴、民族精神和文明水平显得尤为重要。在信息化发展迅速的今天,我们不能忽视西方文化对我国国民精神,特别是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一味追求西方意识形态而不加分析必将导致我国民族团结的弱化和民族自信心的失落。
我们不得不面临一个事实,就是在改革开放之后,莘莘学子走出国门求学成为必然,国外有相对良好的学习氛围,教育发达,硬件设施完善,学成回国的青年大多是我国新世纪现代化建设的骨干,但遗憾的是,不少留学生长期滞留国外,我们不能说他们贪恋外国优越的生活环境,但可以总结出来的是,我国的教育是由缺陷的,而究其原因,是从幼儿教育开始,到大学教育都忽视人文教育的结果。传统文化中的“精忠报国”、“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在当代大学生中的概念是模糊的,肤浅的,甚至可以说是空白。所以,我增强我国国家软实力,加大对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刻不容缓。
我国高等教育需要改革,而这不仅仅是随着经济体制改革提上日程,更是为了适应经济体制改革而展开。在当代社会,大学教育对青年一代的不管是专业素质还是人文素质的培养都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与其说我们当代大学生专业知识的不足,不如说其缺少厚实的文化底蕴,通俗的说,心中装的货不多,又怎么能要求他又多么高的能力和素质呢?
高等学校里的人文素质必须也因贯穿在学科专业教育之中而不能游离与其之外。我们辨别一个学科的专业教育是素质教育还是单纯的专业培养,关键看它在教育之中是否传递了文化。下面来看一个调查:理工科大学生对中国和世界历史知识和文化遗产知之甚少,能正确回答“中国秦朝到清朝各朝代名著”者仅过半数。那些连中国四大发明都不知道的大学生真的令人咋舌。半数以上的学生不知道九月三日是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等等的这些数据反映的是什么?大学生对历史文化的无知!试想,一个对自己国家的历史,对国家的文化都如此无知的人,怎么能够让他热爱这个国家?而即使他所从小到大背诵的热气祖国热爱人民,也只是空洞的文字不夹杂任何的感情。显然,这样的大学生,无法撑起我们国家的脊梁,而扪心自问,又有多少名大学生可以真正算得上是专业素质和人文素质全面发展的呢?至此,我国
现状令人担忧。
我们不得不承认,中国的大学教育在市场化的大潮中过于“功利”,现代人被物化了,现代社会物质丰富了但精神境界降低了。因此,高校作为人文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更应加大对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高校应在教学内容上加大人文学科知识教育,进行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背景的现代意识教育;进行以历史、传统文化、基本国情、改革开放等为基本内容的文史学科教育,增强大学生历史责任感;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使学生树立在、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行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道德观教育;进行以陶冶情操为目的的艺术教育;进行以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着眼点的创新素质教育;进行以规范日常行为手段的文明习惯养成教育。校园环境的人文氛围,对大学生具有强大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实现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引导和文化启迪的主要形式。校园文化中校内的文化设施、文化组织、文化管理制度,也包括一个高校内全体师生员工所具有的共同的文化心态和文化生活方式,学校校风、学风和教风都能对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加强校园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的建设,突出大学的大学精神和理念,使大学生在优美的校园环境中受到人文素质教育的启迪和熏陶。
人文素质是大学生成才的必备素质,因此,大学生培养良好的人文素质,将关系到所学专业上的成就,能为创新思维的培养和开展创造性活动打下坚实的基础;人文素质是一种基础性素质,它对于其他素质的形成与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和很强的渗透力;人文素质对于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人的人文素质,即思想境界、精神情操、认识能力、文化教养,是人的全面而自由地发展的标志。
因此,在世纪之初,我们更需要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以使我们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够适应经济制度及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需要。一个有血有肉,有着真正文化底蕴和文化内涵的新世纪大学生,才能真正算得上的各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也只有这样的人,才可以肩负社会主义的希望,托起中国社会的脊梁,为中国的和平复兴而努力。
第四篇:浅论传统文化教育与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
浅论传统文化教育与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
一、在高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从广义上说,是指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以中华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传统文化专指中华民族的精神创造,指的是具有稳定的价值追求、精神状态、思维方式和心理特征的精神成果的总和。
教育是传承传统的主要形式,尤其是学校的教育更是乘机传统,塑造民族精神的主阵地。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在某个时期曾经全盘否定传统,给传统文化的承继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使得对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继承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断代。直至今日还存在一些高校漠视对传统文化教育。使得在大学生中出现了一些怪现象。我们看到在大学生中,不会上网不会外语的“现代文盲”越来越少,对中外传统文化和文史知识不甚了解、缺乏人文素质的“传统文盲”却越来越多。这让许多学者感到揪心和无奈。
在 “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中就强调要重视传统文化教育,对大学教育提出了“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加强传统文化教学与研究基地建设,推动相关学科发展”的具体要求。对于当代的大学生而言,高校加强传统文化教育迫在眉睫。在高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一)传统文化教育可以培养大学生的完善人格和优秀的的道德品质。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大学生受到各种思潮的影响,我们高校要有一种高度的责任感,把高等教育在复归于“育人”这一本位,加强大学生传统文化修养,提高道德素质,使学校培养的各类高级人才具有高尚的道德情和爱国主义的精神品格,只有这样才能抵御外来不良文化的诱导,才有能力分析鉴别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使优秀的民族文化得以继承和发展,增强大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传统文化教育可以增强民族荣誉感和中华民族的国际竞争力。我们融入国际社会,自然要尊重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亦应更尊重本国文化,爱护民族语言文字。大学生要读点历史,学习传统文化,这是百年大计。没有自己传统历史文化的武装,是无法在现代社会生存的,因为越是国际化,越要民族化。此外在学术层面,要强调中西融会。张岂之断言,将来的人文学术的高峰,也必然在中西融会中产生。科技愈是进步,社会对人文精神和人文知识的需求也将更加强烈。他解释说,科技也有科技伦理,环境也有环境伦理,自然与人类是密不可分的,要尊重自然,唤起人文精神。
(三)传统文化教育可以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传统文化教育博大精深,几乎涵盖了文、史、哲的内容。通过传统文化教育,可以使大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历史、文学、哲学思想方面的知识,从而更具人文情怀。传统文化教育还涉及绘画、音乐等艺术方面的知识,可以提高大学生的审美修养。
近年来天津市各高校也普遍认识到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采取了很多方式在大学生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
二、普通高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以天津市高校为例
天津市历来有着良好的传统文化氛围。这里有着多所高等院校如天津大学、南开大学、1
天津师范大学、天津医科大学、天津工业大学、天津科技大学、天津财经大学、天津商业大学、天津理工大学等等。这些大学都不同程度地开展了传统文化教育,并收到了一定的效果。这些学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方式也不尽相同,但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种方式。
(一)开设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必修课和通识课。在学校里对否一方面的知识加强教育最主流最直接的方式当然是开设课程。大学里的课程我们可以简单地将其分为必修课和通识课两类。
在高校中与传统文化直接相关的必修课程主要是大学语文课程。目前,天津市高校中,只有南开大学、天津财经大学、天津科技大学三所高校,将大学语文列为不分文理的全校基础必修课,讲授包括中华传统文化等内容的人文、历史类课程。其它院校都将大学语文列为文科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对于理工类学生不开设大学语文课程。当然在一些思政课中对于传统文化也有所渗透,但篇幅十分有限。
绝大多数都开设了传统文化方面的通识课或称选修课。这些公选课一般都集中在人文通识课板块。课程名称类型都是五花八门。有总论式课程如《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也有某一具体方面的如《中国哲学智慧》、《中国古代文学欣赏》、《中国古代史研究》,还有从中西文化比较的角度开设的课程如《中西文化比较》、,《儒家文化与当今世界融和》,更多的是从传统文化与当今问题结合的应用价值角度开设的课程如《儒家文明与现代社会管理》、《孙子军事哲学思想与应用》等。
(二)组织专家学者进行与传统文化相关的人文讲座。文化讲座的形式更轻松随意利于学生接受,著名的专家学者有着很高的人格魅力对学生的影响力很大。天津市各高校近年来邀请全国知名专家学者进行与传统文化相关的人文讲座也蔚然成风。比如相声大师姜宝林现在是天津科技大学、天津外国语学院、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天津音乐学院以及天津老年人大学的教授,在天津各高校开展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讲座并受到大学生的欢迎。很多高校都推出了与传统文化相关的系列讲座,形成了宣传传统文化的高潮,也大大地开阔了大学生们的眼界,补充了学生们传统文化知识,使大学生们对传统文化更加热爱。
(三)课下阅读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图书资料,观看与传统文化相关的音像资料。大学教育相比中小学教育而言,学生的课余时间更充裕,学习的主动性更强,高校提供给学生的图书资源更丰富。最近几年,天津市高校出版社出版许多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图书特别是针对大学生群体出版了一些大学生人文素质拓展系列的图书。高校计算机网络的普及使得大学生可以很容易地观看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各种类型的音像资料。我们看到这三种方式涵盖了大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这些方式之间不是割裂开来的,而是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关系。通过这三种方式的传播和影响,天津各高校学生大多数受到了传统文化的熏陶。传统文化教育在天津高校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有些高校的做法更是可圈可点,受到了学生和社会各界的好评。例如人民网·天津视窗报道的:“最近一段时间,天津科技大学生物工程学院的在校学生每天都能收到老师发来的“国学短信”,许多学生的手机里甚至已经储存了近百条经典的语句。据了解,从三个月前开始,该学院的辅导员每天都会通过手机短信,给每个学生发送一条经典的国学语句,提醒学生牢记中华传统的美德。”生物工程学院书记文峰表示,这种新颖的形式让学生们更愿意接受国学文化经典,同时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起到润物无声的效果。而且从目前的效果来看,所有的学生
2都表示欢迎并且从中受益。
据了解,自这个短信平台创办以来,该院共向学生发送国学语录300多条,让理科学生也喜欢上了中国传统文学,并提高了个人道德水平。
但同时我们也看到天津高校在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第一、天津市近九成高校都有以讲授中华传统文化的必修或选修课,但仍不能满足大学生需求。尤其是理工科院校,学生学习国学的愿望非常强烈,但学校提供的资源明显不足。日前,天津教育科学研究院通过网络进行了一项题为“国学,你到底离我们有多远”的调查,抽样调查了天津市1500多名大学生。统计显示,82.9%的调查对象认为开设国学课是有必要的。建议开设选修课、公开课、定时讲座的分别占36.2%,33.5%和27.9%。面对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很多高校特别是理工科院校开设的与传统文化相关的选修课还存在课程少的问题。很多学生反应这方面的课程供不应求。一般每学期只有一两门相关课程,很多学生有兴趣,却由于选课系统内的名额已满,而被拒之门外,既遗憾又无奈。
第二、无论开设相关课程还是举办讲座都存在着系统性不强的问题。各高校开设相关公选课大部分没有经过系统性规划,所以存在着涉及知识面不够广,各课程之间相关性差等问题。举办相关的讲座也存在着没有形成统一的、固定的制度,内容零散、杂乱等问题。这些问题都会影响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效性。
三、加强高校传统教育的对策分析
(一)努力提高传统教育的实效性,使其对大学生的人文素质、道德修养产生切实作用。
本人认为要提高实效性,在开设课程和举办讲座时要注意做到三结合:
第一、要把传统文化教育和思政教育结合起来。毛泽东同志在1940年撰写的《新民主主义论》中就明确指出,“中国共产主义者对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应用也是这样,必须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完全地恰当地统一起来,就是说,和民族的特点相结合,经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有用处,决不能主观地公式地应用它”。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在中国的大地上迅速传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与中国人天然所具有的大同理念、“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思想密切相关,而这些思想本身就具有原始的、朴素的、空想社会主义的色彩,使中国人能够在心理和感情上接受科学社会主义。鉴于此,我们在大学开展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也要和传统文化教育结合起来,以达到相互促进的效果。
第二、要把传统教育与新时代学生的特点相结合。现在我们面对的大学生多是80后、90后,这一代人有着他们独特的生存背景,也形成了一定的性格,他们在成长中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响很深,眼界和知识面更广。针对这样的一代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更有必要,同时在开展教育的过程中也必须把传统文化与他们的性格特征、自身需求联系起来。
第三、传统教育要与今天的社会现实相结合。脱离开现实社会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很难找到价值归宿,也必然让学生丧失兴趣。所以要注意在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过程中要结合现实中的新问题,不断挖掘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
(二)创造学习传统文化的大环境。一味依赖课堂教学还是不够的,只有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校园活动和丰富的图书音像资源才能使得学生更好的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进一
3步热爱传统文化。各高校可以根据自己专业设置的特点,采取一些具体举措,如成立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学生社团,定期举办宣传传统文化的讲座,在图书馆开设专门的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图书角图书区等等。只有把课堂讲的传统文化的内容和学生的课余生活结合起来,才能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三)不断的利用新资源新技术新形式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开设课程、举办讲座、引导学生阅读相关图书资料三种方式都属于传统的教育方式。在目前的高校里,一些利用计算机网络、电子通讯技术等新形式的教育手段更受到学生的认可和欢迎。比如在校园网中开设专门的领域提供给学生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文字资料和音像资料;鼓励相关教师开设博客,提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流传统文化知识的平台等等。
总之,就像当代思想家任继愈先生所说,一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是“国家兴亡之学,民族盛衰之学”,我们各高校必须重视传统文化和历史知识的普及和教育工作,发挥其在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的积极作用,要认识到加强传统文化和历史知识的大众化教育是提高全民历史意识,弘扬传统文化精髓的重要举措,也是现代化教育不可推卸的责任。
作者:天津科技大学法政学院 黄亚青
第五篇:大学生关于人文素质演讲稿
大学生关于人文素质演讲稿(精选多
篇)
同学们,老师们,大家好!
有一种美,令人惊艳令人回味令人追求,这是一种可以吸引目光的美,它——光彩夺目;
有一种美,飘逸在浮云上,深埋在古垒下,这是一种可以吸引灵魂的美,它——深藏不露;
有一种美,给生活带来激情,给生命带来温馨,它——无时无刻不与我们同在;
构建和谐社会,构建和谐校园,我们大家现在都是大学生,都是校园中的一分子。大家都想知道怎样的校园氛围才是和谐,是打造和谐的人际关系,是
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其实我们大家很清楚,构建和谐校园就如同”保持公共卫生一样”那需要公民公德素质的提高。同样构建和谐校园有待于每个同学人文素质的培养。所以我要说:构建和谐校园要从培养我们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开始。
所谓“人文”就是对人生的思索,是心灵对生活的关怀,而人文教育是人类自由的摇篮,它使生命个体与自己本源契合在一起,形成自我认识与自我超越个价值观和行为方向。
人文精神最根本的一点是唤起人自由自在的人格境界,一种独立精神与为它思想。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积累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等多种类型。
对于我们要努力去构建的和谐校园,人文素质中的制度文化素质,精神文化素质,行为文化素质是我们必须加以提高的。
《国富论》中指出了制度对于社会的重要性,对于学校来说,制度是校园管理的具体形式,体现一个学校的责任感。合理的校园管理制度与校园的和谐密不可分,制度作为处理,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校,老师与学校,日常事务的直接依据,它的合理与否关系到校园之内的和谐,更重要的是,由于合理的制度对于每个人都是一样的,使我们的老师,同学在处理任何关系时都有一种公平和谐的心态,对于构建和谐校园,完善校园内的各项规章制度应该成为校园建设的重中之重。好的校园规章制度在变化中求和谐,在和谐中求发展,和谐的规章制度是一切教学工作的保障。
如果大学是一棵树,那么滋养它的是“学生的精神文化素质”,学生的精神文化素质的充实空虚与否,是衡量校园文化是否和谐,是否健康活力富有生机的依据。一个和谐的校园精神文化,能够增强大学内群体的积极性主动性。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同学们,我们已经有了制度文化素质,精神文化素质,但我们现在所缺的是“行为文化素质”,构建和谐校园需要我们大家共同努力,我们的言行要与我们美丽的校园相和谐,要与我们的校园规章制度相和谐,要与我们的传统道德文化相和谐
大学生自身应具备的自身人文素质
人文素养是无形的,高低、好坏、深浅,皆取自于个人内在,但它又是有形的,它会通过你的一言一行彰显出来,应该如何提高自我人文素养呢?
1、我们应当立足于课堂。
2、我们应当涉猎人文书籍。
3、我们应当注重人文行为。
大学生本身应该具备的自身人文素质
1、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理想和信念总是如影随形,相互依存。在很多情况下,理想亦是信念,信念亦是理想。当理想作为信念时,它是指人们确信的一种观点和主张;当信念作为
理想时,它是与奋斗目标相联系的一种向往和追求。
2、加强个人道德修养:道德通过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维护社会稳定,是影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种重要的精神力量;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促进人的自我完善、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动力
3、加强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社会所具有的基本功能就是给人们提供一个能够分工和协作的有序的场所。有序性及其所呈现的秩序使个人活动得以可能,从而也使社会生活得以可能。社会秩序对于社会中的个人来说,具有普遍必然性。正是人的社会性决定了秩序对人的必要性,秩序同物质生活资料和精神文化一样,也是人类的基本生存需要或利益要求。
4、培育职业精神树立家庭美德:职业道德是社会认可的一般性、普遍性的价值标准和道德规范;是本职业活动特别要求的个人品质和行业性道德规
范。
5、培养正确的爱情观:尊重大学生的情感需求,积极引导注意沟通,运用科学的思想政治方法引导他们树立起正确的爱情观把握和处理好成长中必不可免的情感问题。
6、、社会适应能力。大学生应该能和社会保持良好的接触,其思想和行动都应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当发现自己的愿望与社会需要发生矛盾时,能够迅速进行自我调节,以求与社会协调一致。假如你不能改变你自己,那么你就去改变世界;假如你不能改变世界,那么你就去改变你自己。
7、社会耐受能力。包括身体上和心理上的耐受能力。当身体遭受疼痛时,应尽量忍耐,转移自己的注意力便可缓解疼痛,否则对身体更加有害;当心理受到刺激时,应沉着冷静,调节自我。比如在自己遭受不公正待遇的时候,应该把眼光放得远一些,拥有充分的自信。忍他人所不能忍,是成功人士必备的素
质。控制能力。人必须能够控制自己,在一定的场合中说适当的话,做适当的事。如果不能自控,任意发泄情绪,必将给自己和周围的人带来伤害。
8、社会知觉能力。生活在现代社会中,必须能够及时准确地感觉到身边的信息。只有掌握了所需要的信息,才可以与他人友好相处,正确安排行为去实现理想,最终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9、自然思维能力。包括价值判断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大学生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进行价值片段和逻辑推理。在生活、学习中才不致于走弯路。社交能力。大学生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是离不开人际交往的。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心理健康不可缺少的条件,也是大学生获得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
10、自我康复能力。人的一生中,总是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各种各样的伤害,如何调整自己,使自己尽快康复,是人们重新积极追求高质量生活必须得学好的。
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初探
转载
标签:
校园
人文素质。它是大学生诸多素质当中最根本、最基础的素质,是人类发展中起基础性作用的品质,对于其它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很强的渗透力和影响力。因此,在对大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必须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和培养。当前大学生人文素质不容乐观,具体表现在知识、能力和修养三个层面。在知识层面上,主要表现为人文知识面偏窄,知识结构不合理。在能力层面上,有些大学生口头和文字表达能力、动手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协调人际关系能力等较差,在综合素质上不太适应实际工作的需要和要求。在修养层面上,由于人文素质不高,有些大学生抵御各种错误思想文化的渗透和侵蚀的能力较差。人文素质教育是指通过人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以及自身的实践,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转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相对稳定的内存品质,通过知识的传授,环境的熏陶、自身的实践来转化、推动。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转变思想观念
更新教育观念,提高思想认识,高度重视人文素质教育在现代教育中的基础地位和核心作用。人文素质是国民文化素质的集中体现,人文精神又是国民文化素质的核心内容。一个文化素质低的民族,不可能具备高尚的人文精神;而具备高尚人文精神的民族,其文化素质必然优秀。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素质教育、终身教育等教育观念的确立,人们已认识到高等教育不仅是职业教育、专才教育,而是更高层次的素质教育和基础教育。缺乏起码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不仅会影响日常的文化交流而且必将影响思维能力的发展,使人的思维方式机械呆板,缺乏后劲,而本专业也不可能有大的发展。现
代社会经济、文化的飞速发展,要求高职教育必须紧跟时代步伐,培养一大批高素质——专业素质高,同时人文素质也高的实用型人才。
面向新世纪,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要在21世纪继续保持社会和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跟上全球科技革命的步伐,避免文化的冲突与精神的滑坡,必须在重视经济科技的挑战的同时,更多地关注文化的挑战;在抓好自然科学教育的同时,应更自觉地加强人文科学教育。因为,文化的影响是渐进的,却又是深刻的、长远的,它会影响甚至改变一代人或几代人,因此忽视人文科学教育的后果是十分可怕的。如果忽视或轻视人文素质教育,必然导致民族文化素质乃至整体素质的下降。
对科学技术的反思使我们认识到现代科学技术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要消除它引起的负面作用,必须重视和加强人文科学教育,培养人
们的人
文素质和人文精神,用文化的力量缓解、限制、抵消科技和市场经济发展不利的一画。当前中国社会正处在新旧交替的社会转型阶段和快速发展时期,由计划经济向市场体制的转变,使得人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人本身正逐步成为主宰自己命运的主体。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思想的泛滥,又使许多人物欲膨胀,丧失理想。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面对科技、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生态环境危机等负面作用,有必要重新审视现代化的价值取向,从而积极调整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社会、自然之间的关系。因此,我们比任何时期都更需要社会的”终极关怀”,加强人文素质教育,重建人文精神迫在眉睫。
2、加强人文学科建设
重视人文学科发展,在课程设置、资源配置、经费投入、师资培训等方面保证人文学科的教学需要,在高校开设
人文社科类必修课、选修课,尤其是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学科课程,为大学生受到较为系统的人文素质教育奠定基础。课程是让学生获得系统人文科学知识的主渠道。各学科除落实教学大纲要求外,还要挖掘本学科人文教育的因素,制定出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具体目标和要求。这些目标和要求可分别由必修课和选修课来实现。目前,在选修课中,适当增加人文科学类的比例是十分必要的。
人文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关心、学会思考,包括如何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以及如何培养自身的理性、情感、意志等方面的问题。人文教育要把人文素质内化为学生的品质,人文素质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具有丰富的人文科学知识,这是形成人文素质的基础;二是对人类对民族命运的关注和责任意识;三是高尚的人格要素和健康的心理素质。从单一专业教育向与人文教育相
融合转变,就是要彻底克服专业教育中的不良倾向:“过强的功利主义”、“过窄的专业设置”、“过弱的文化底蕴”。在实践中,要通过向综合性学科的转变,大力重视人文教育,开设大量的人文教育课程,如美学、伦理学、古典诗词鉴赏等,以陶冶学生情操,扩大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单一专业教育向与人文教育相融合转变,应紧紧围绕这几个方面来开展:
1、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主要目的我国历史与民族文化教育;
2、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价值观与道德观教育;
3、以社会主义为核心的公民教育,要培养学生懂得作为社会主义中国公民应承担的责任与义务;
4、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主要内容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的教育;
5、以陶冶高尚情操为主要目的文学、艺术教育。
二、提高教师队伍的人文素养
教师必须转变人文素质教育是社科教师的职责的观念,加强自身的人文素养,在教好专业课的同时,把人文素
质教育内容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教师个人的人格魅力,如强烈的责任感、崇高的敬业精神等,对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塑造有着不可忽视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打铁还要自身硬,教师人文素质的高低,对教师本人的道德修养,对教师本人各方面的发展起到一种促进或限制的作用,因此学校在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也应重视教师队伍人文素质的提高。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体现他的文化修养和
人格风范,将直接影响和感化自己的学生,从这一层意义上说,学校在开展人文素质教育中,首先必须提高教师自身的人文素质,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
三、凸显校园文化的功用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实现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引导和文化启迪的主要形式。校容校貌、标志性建筑、优雅的人文环境以及文化沙龙和各种高品位的艺术演出等,都能给大学生美的熏陶,提
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人文素质教育是指通过人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以及自身的实践,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转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相对稳定的内存品质,通过知识的传授,环境的熏陶、自身的实践来转化、推动。
学校要造就一个有浓厚人文气氛的校园环境,对学生施以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的熏陶。
学校环境应当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特点。比如,学校应营造一种体现弘扬我们民族优秀传统和精神的氛围,校园的环境建设、环境布置要体现我们的民族风格,校园的宣传媒体也应有意识地传播我们民族的优秀文化等,使学生在学校里时时处在一种良好的文化氛围之中。
环境包括精神环境、物质环境和信息环境三个方面。
在精神环境建设方面,如奉献和务实,争创一流,勤奋、廉洁、奉公的干
风,正己、敬业、爱生的教风,勤学、文明、朴素的学风等。既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精神,又要赋予新的时代内容。
在物质环境的建设方面,可按照科学性、艺术性、实用性和教育性四个原则来建设校园,使校园成为一本活的教科书,充分发挥其德育、智育和美育等各种教育的功能。
在信息环境方面,可加强图书馆、计算机房等的建设,使学生能够有更多的获取各种信息的条件。尤其是随着计算机网络的逐步建立和发达,要特别注意发挥它的正导向作用。
四、完善评价体系,构建人文素质评估标准
按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要求,把人文素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整体规划,构建人才素质的评估标准。完善大学生人文素质评估内容和评估手段,将学生在参加各种文化社团、文体活动、艺术竞赛、演讲比赛及人文社科类知识
竞赛时所取得的成绩和表现作为大学生人文素质的主要评价依据。看看学生们,①有没有爱心②有没有责任心③有没有自信心④有没有坚强的意志⑤有没有高雅的意境。引导他们探索人生的真谛,陶冶高尚情操,发展特长,培养能力。
注重多方面、多渠道地开展人文素质教育活动,如社会调查、社会实践、社会服务等,使学生在多种多样的活动中,在与人和社会、自然的交往中开拓视野,关注社会,认识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自然的关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培养和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
大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性
人文素质教育就是通过传播历史、文学、艺术、哲学、伦理等人文知识和开展人文精神的教育,使学生具备独立的人格、丰富的想象力、积极向上的价值取向、高尚的道德情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及正确的荣辱观,并使之转化为外在的行为,避免培养缺乏人文素质的
“机器人”和“单面人”。具体而言,人文素质教育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作用。
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爱因斯坦说过:“只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很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人的自身和谐是指人的内在条件和外在表现都能与时代和社会相适应,并在积极推动社会和时代进步的过程中享受成功的喜悦,实现人生价值。主要包括以下四个层面:一是思想层面,指人的思想、观念能够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即能够与时俱进;二是心理层面,指人的心理处于健康积极的状态;三是品质层面,核心是能够处理公与私的关系;四是能力层面,指人的能力得到全面、自由、个性化的发展,其核心是人的内在素质,即人的精神境界和思想意识。而这一切无不与人的人文素质直接相关,由此看来,人文素质的提高,既是人的自身和谐发展的内容,也是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内容,同时是人的专业能
力、业务素质等其他方面发展的必要条件。
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创造性思维是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相结合的产物。高职院校学生由于受专业和职业的限制,往往偏重于熟悉就业岗位的技能训练,缺乏形象思维、求异思维的训练。人文素质教育则可使高职学生经常进行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两种思维方式的交叉、互补训练,形成相对全面的知识结构,这对于高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能弥补高职学生思维训练的不足,锻炼其思维的多样性、完整性。大量事实证明,艺术修养高、形象思维能力强的专业人士,通常在专业活动中创造力更强。音乐、绘画、文学诚然不会直接教你如何去做事,但是却能丰富你的文化背景,拓展你的想象力,提高你的审美情趣和精神境界。因此,培养高职学生良好的人文素质,可以为其创新思维和创造性活动打下坚实的基础。
大学生自身人文素质之我见
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后备人才和潜在资源,是国家的希望,是民族兴旺的核心力量。他们素质怎样将关乎祖国未来的发展。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必须认清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状况,重视他们道德品质的培养,为祖国“四化”建设输送更多德才兼备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我认为大学生应该具备以下素质:
一、适应能力
大学生应该能和社会保持良好的接触,其思想和行动都应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当发现自己的愿望与社会需要发生矛盾时,能够迅速进行自我调节,以求与社会协调一致。假如你不能改变你自己,那么你就去改变世界;假如你不能改变世界,那么你就去改 变你自己。
二、耐受能力
包括身体上和心理上的耐受能力。当身体遭受疼痛时,应尽量忍耐,转移
自己的注意力便可缓解疼痛,否则对身体更加有害;当心理受到刺激时,应沉着冷静,调节自我。比如在自己遭受不公正待遇的时候,应该把眼光放得远一些,拥有充分的自信。
三、忍
他人所不能忍,是成功人士必备的素质。控制能力。人必须能够控制自己,在一定的场合中说适当的话,做适当的事。如果不能自控,任意发泄情绪,必将给自己和周围的人 带来伤害。知觉能力。生活在现代社会中,必须能够及时准确地感觉到身边的信息。只有掌握了所需要的信息,才可以与他人友好相处,正确安 排行为去实现理想,最终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四、思维能力。
包括价值判断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大学生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进行价值片段和逻辑推理。在生活、学习中才不致于走弯路。
五、社交能力
大学生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是离不开人际交往的。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心理健康不可缺少的条件,也是大学生获得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