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整改方案审核要点
整改方案审核要点
一、完全参照长办发﹝2014﹞17号,制定各自的具体方案,并建立相关制度。
二、整改方案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整改总体方案;第二部分为整改任务分解表(参考样表)。
三、整改总体方案应包括:
(一)总体要求(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基本原则、总体安排)。
(二)整改任务:
1.包括关于遵守和执行党的政治纪律的问题,关于贯彻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省委四个实施办法和市委五条纪律的问题,关于整改“四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关于加强自身建设等四方面。具体内容参照长群办函字〔2014〕53号文件中提出的“四个回应”。
2.整改任务中应明确责任领导、牵头单位和负责人、配合单位和负责人、完成时限(可分为9月底前、年底前、某年某月、近1-2年、长期坚持)等内容。方案中责任领导必须是各单位领导班子成员(县级党政领导班子成员)。牵头单位是责任领导所在的单位或部门,牵头单位的负责人建议是该单位的常务副职或分管领导。
(三)保障措施。
四、整改任务分解表见参考样表。
第二篇:施工组织设计(方案)审核要点
施工组织设计(方案)审核要点
建筑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方案)是施工单位纲领性文件,由于针对性、通用性、实用性强,对提高建筑施工管理水平,保证建筑工程质量,保证施工安全管理,加快工程进度起到了积极作用,受到建筑业(施工企业、开发商、监理单位)的欢迎。
经验和实践证明:施工组织设计是建筑施工的依据,在建筑施工管理工作中起核心作用,统筹施工全过程,能采用先进技术、先进的施工方法和措施,充分利用机械设备,合理安排施工顺序,合理安排人力、物力,缩短工期、节约材料、降低成本,安全管理、文明施工、获得较好效益。
现实监理过程中审核的施工组织设计中发现,有的施工队伍施工技术经验和施工组织管理经验缺乏、单位素质不高;有的施工单位不够认真负责,图省事、走形式、套用其它单位施工组织设计,与本工程贴不到一起,没有针对性、出入很大,不可操作。
监理单位也同样存在问题:有的总监和专业监理工程师不认真审核施工组织设计,还有的缺乏责任心、不重视,看申报厚厚一本子,没时间审,施工单位申报后只管签字认可。个别监理工程师对如何审核施工组织设计心中没数,没经验。
在这里提醒监理工程师,施工组织设计也是监理监督管理的依据之一,同时也是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在工程结算重要参考资料。专业监理工程师认真的审核施工组织设计,修正错误,提出一些改进措施大大提高施工组织设计编制质量,会获得施工单位对我们的认可。当 1
我们把审核意见报给开发商,他们看我们的审核意见,也会对我们有一个好的评价,认为监理单位有一定水平,认为监理工程师工作比较负责,具备一定的素质,我们单位、我们监理工程师在开发商的地位就会得到提升,所以要认真审核施工组织设计(方案)。
一、审核的施工组织设计内容如下:
1、审批意见栏必须有施工单位技术负责人审批签字或盖章
方可申报,监理方可审核;
2、工程概况;
3、施工依据;
4、单位机构设置、项目部技术人员机构;
5、施工进度计划(横道或网络图);
6、劳动力计划安排;
7、工程材料计划、材料管理和质量控制措施;
8、施工现场总平面布置图;
9、施工机械设备、型号、数量选择及进场计划;
10、施工水、电用量计划;
11、工程质量管理体系、工程施工程序(各专业),确定检验
批的划分,主要施工方法,程序要符合施工工艺,工程质
量控制措施要符合施工规范和质检标准及施工质量验收
实施细则;
12、对新结构、结构复杂、特殊结构、新工艺、新材料等应做
单列施工方案;
13、成品保护措施;
14、要符合施工合同约定目标和要求;
15、安全生产措施和消防措施,要有安全保障体系和安全管理
制度,对国务院393号令《安全生产管理条例》需有专项
方案,如临时用电、冬雨季施工、塔吊安拆、起重吊装大
型构配件、模板安拆、深基坑支护、各种外脚手架等;
16、文明施工和环境保护措施;
17、总承包管理措施;
18、住宅工程单独编制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措施。
二、施工组织设计(方案)审核的关键说明:工程开工前施工单
位将编写好(特殊情况可分阶段,如先报地基基础部分)并经施工单位技术负责人审批的施工组织设计,申报监理单位由总监组织专业工程师审核,将审核意见返给施工单位整改合格后,专业工程师签字、总监签字认可。规模大、结构复杂、新结构、特种结构的工程,总监审核后,还要报总工室技术负责人审核后签发,施工组织设计的审核时间为7天。
1、施工组织设计(方案)的划分:
1-1施工组织总设计:是针对大的建筑群项目,是战略部署和
施工计划依据;
1-2单位工程施工组织设计:针对单位工程编写;
1-3施工方案:为关键部位、四新项目、特殊要求的部位,安全
管理要求的特殊项目等而编写,突出重点,更详细,有针
对性,如冬雨季施工方案、临时用电、塔吊安装和拆卸、深基坑支护等等。
2、施工组织设计(方案)控制要点简明:
2-1概况:编写是否完整,各专业所要求是否都包括;
2-2质量目标、安全目标是否满足合同约定;
2-3依据:合同,设计图纸,招标文件,国家文件、规范、评
定标准,归档规程,安全依据;
2-4施工部署审核:
2-4-1审核:企业、法人资质,人员资质,施工组织机构,质
量、技术、安全保障体系,责任制落实;
2-4-2机械选择是否合理;
2-4-3施工平面图布置是否合理、周全,有实用性、科学性; 2-4-4临时用水、电、道路能否满足工程需要;
2-4-5审核施工顺序的合理性,分项工程流程是否符合规范要求; 2-5施工进度审核:临时水、电用量计划,施工标段的划分要合理,安全生产培训计划,各分项工程计划;
2-5-1审核进度计划均衡性、科学性,流水施工的过程;
2-5-2审核总进度计划:劳动力计划,材料设备计划,机械计
划,甲供材料、设备计划,分包单位
进度计划,工程总计划,并要符合合同约定;
2-6审核施工现场准备工作:
2-6-1场区平整三通一平是否到位(水、电、通讯、道路,场
地平整;
2-6-2施工机具准备情况和进场时间能否满足工程总进度计划的需要;
2-6-3材料的准备情况,设备、构配件、配套订货进场时间等
能否满足总进度计划需要(要有材料进场一览表);
2-6-4材料的准备情况是否配备齐全,工种是否配套,技术力
量能否满足工程要求,劳动力计划和各工种人员进场时
间能否满足总进度计划的需要;
2-6-5暂设搭建;
2-7建筑工程主要分部、分项工程施工方法、施工顺序、施工
措施和技术措施;
2-7-1审核施工顺序是否合理,即工艺顺序、技术规律在工程
时间上的先后和搭接关系,是否科学合理。另是组织顺
序是流水段划分、流水方向是合理的;
2-7-2材料质量控制要点、检测手段,监控措施和方法;
2-7-3对分部、分项工程控制要点,特别对重要分项工程:工
程测量、地基与基础、主体工程、防水工程的编制的方
法是否符合国家标准和强制性条文,首先选用成熟的施
工技术和方法;
2-8各种措施是否完善:
工程质量保证措施:
2-8-1技术管理措施,对新结构、新材料、新工艺的保证措施; 2-8-2质量管理制度措施,成品保护措施;
2-8-3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措施;
2-8-4建筑材料、设备申报及管理措施;
2-8-5内业档案管理措施,工程进度保证措施;
2-8-6有分包时总承包管理措施;
工程进度保证措施:
2-8-7保证施工进度技术措施,组织措施和经济措施;
2-8-8进度控制应变措施;
2-8-9进度计划、完成计划(向建设单位、监理单位报表制度)
申报制度;
其它措施:
2-8-10降低成本,减少浪费,有效节约措施;
2-8-11季节性施工措施;
安全生产管理措施:
2-8-12安全管理机构、保障体系;
2-8-13安全管理责任制;
2-8-14安全生产保证措施;
2-8-15消防管理措施,电气防火措施;
2-8-16 安全标志和安全防护措施
2-8-17安全事故应急措施;
2-8-18文明施工、保护环境措施;
2-9各种管理制度:
2-9-1交底制度(技术交底,安全交底);
2-9-2施工交接制度;
2-9-3会议制度;
2-9-4档案管理制度;
2-9-5安全生产规章制度。
通过施工组织设计(方案)的审核质量也可以看出项目监理部管理的水平和总监的责任心,希望监理工程师认真学习和锻炼自己成为有过硬的专业素质和懂得管理的复合人才,这样你就会得到社会地位和工作地位。同时也提高本企业监理的地位,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
第三篇:施工组织设计方案监理审核要点
一、监理对施工组织设计方案审查的主要内容包括:
1、程序性审核
2、对照工程建设安全强制性标准的主要内容审核
3、目标设置的针对性审核(人员、机械、材料、方法、环境能否满足项目目标)
4、重大危险源的评估与防范
5、安全管理组织机构是否责任到人
6、质量保证体系与管理制度是否责任到人
7、应急预案是否满足要求
二、符合性审核
1、程序性审核:
⑴编制单位的审批手续是否齐全。
①一般编制为项目技术负责人,审核为项目经理,批准为企业技术部门负责人并加 盖技术部门公章;
②报审程序应符合规范要求。
⑵编制依据与目标审查:
①与投标承诺技术标组织设计有无原则性的重大出入,包括(质量、进度、经济、安全目标,管理体系,人员和组织保证体系等方面);
②对于施工组织设计目标,包括进度、质量、投资以及安全目标都必须符合合同的规定;
③采用的规范、规程和相关文件是否有效;是否符合设计文件中约定的;采用的地质报告是否有效;符合工程建设安全强制性标准的主要内容要求。
④施工组织设计中应包括的主要内容(参附件)应齐全。
2、工程概况的符合性审查:
⑴、建设地点、规模应与施工许可相吻合;
⑵、建筑特征(包括建筑面积、层数及总高以及分部分项工程做法等)、结构特点(包括基础及主体结构类型、阳台与楼梯构造等)、设备特征(包括上、下水系统、煤气工程、采暖空调系统、强电系统、智能化系统和消防系统等)应与设计图纸相吻合;
⑶、建筑场地:场内外施工道路、周围建筑物、施工现场状况、施工条件,四通情况,资源供应情况,施工技术及管理水平与实际情况相吻合 ⑷、水文与地质条件应与地勘报告相吻合;
⑸、室外原有地下管网状态及室外管网设计符合工程项目实际情况,⑹、工程特点、难点分析符合工程项目客观情况。
三、针对性审核
1、施工准备阶段审核要点:
⑴审核项目组织机构
①、单位资质、项目管理人员的资格是否满足项目工程类别的要求,项目组织机构总承包单位的项目经理、副经理、总工程师以及专职质检员等主要管理人员必须是总承包单位在投标文件中承诺的人员;
②、项目组织机构组成与职能分工以及管理人员的配备是否满足项目工程管理要求;是否持证上岗并有相应的工作经验;分工层次是否清晰,职责分工是否体现了项目经理负责制和责权一致的原则,是否有利于快捷、优质高效的工作。
③、项目工程质量与安全保证体系是否具体落实到施工质量、进度、成本控制与安全生产文明施工责任制上;
④、从事特殊工种的施工人员都必须持证上岗,参加工程施工的工人(包括劳务工)都应技术熟练。
⑵施工总平面布置设计是否合理:
①施工组织设计的总体布置应合理有序,应有利于施工的顺利进行;有利于保证工程 质量,有利于减少工程投资;
②有关临建、材料堆场和材料加工场、施工道路布置、现场排水及施工用水应满足《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JGJ59-99、《施工企业安全生产评比标准》JG/T77-2003、《安全防范工程技术规范》GB50348-2004、《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给水排水构筑物施工及验收规范》GBJ141-90、《排水管道维护安全技术规范》CJJ6-85等规范以及文明施工管理规定的要求。
③砼搅拌站的位置及砼的运输方案要合理。
④现场施工临时用电是否合理;施工用电总量的控制应能满足施工生产用电的要求; 现场规划的线路布设与电器开关柜(箱)的设置应符合《建筑工程施工现场供用电安全规范》GB50194-93、《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JGJ46的规定;现场临时用电线路应按三相五线制(三根火线、一根零线、一根地线)布设。
⑤主要施工机械的数量、性能及规格型号不应与投标承诺有较大的差距;
2、施工方案的审核要点:
施工方案是施工组织设计的重要内容,施工方案反映了施工部署、技术运用和施工方案的确定。(审核时主要看流水段的划分、大型机械的选择、主要分部分项工程施工工艺流程、工艺选择是否合理,主要的施工方法是否可行等)
①有关施工部署、技术运用、施工程序与顺序的确定应合理可行;采取的施工方法是否具有针对性;有关涉及工程费用、工程造价的增加的内容应严加控制。
②对季节性施工和专项施工方案应着重按照工程建设安全强制性标准的主要内容审核其可行性、科学性、先进性与可靠性。
③有工程材料与设备计划安排一览表;有劳动力需求和计划安排一览表;有施工机械计划进场安排一览表。
3、施工进度计划的审核要点
①施工总进度计划确定的总工期、竣工日期是否符合承包合同约定的工期;是否留有调整余地。
②各分部工程工期节点是否满足建设单位提出的目标控制要求。
③施工项目划分是否合理并周全;施工顺序搭接与安排是否合理;能否保证施工的可行性、连续性和均衡性。
④现场施工机械的数量、性能及规格型号、进场时间安排应满足施工总进度计划的安排要求。
⑤对钢管、模板等周转材料数量、套数投入是否与进度计划相匹配。
⑥各工种劳动力配置是否齐全;各工种劳动数量以及进场时间是否满足施工总进度计划的要求。
⑦ 进度计划横道图的审核要点:
A施工顺序是否合理;
B施工流水和施工过程搭接的合理性是否可行;施工的技术间隙是否满足工艺、技术方面的要求;
C工作面是否能满足劳动人数安排的要求。
⑧施工单位对进度是否有定期检查、统计分析与纠偏调整的措施。
4、施工质量技术保证措施的审核要点:
对于施工质量控制方案应有预控措施,质量保证体系要健全,责任要明确,人员要到位,质量保证措施与技术措施要有针对性和前瞻性。
①原材料的进场验收、报验制度是否完善;方案所采用的主要工程材料、构配件与设备品种与规格型号、生产厂家、产品质量是否满足施工合同和设计与规范要求。
②施工单位工序质量“三检制度”是否完善;责任至是否明确、是否落实到个人。
③隐蔽工程检查验收与报审制度是否完善与规范;
④相关的技术保证措施:
i、基础工程基坑土方开挖、基坑支护与降水、边坡防护工程质量措施应符合《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2001、《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JGJ59-99强制性的规定要求;对不利地质、水文条件方案应有相应的有效的处理与预防措施,对可能产生的危险因素是否有防范措施,是否制定了安全警戒范围和设置了安全警示标示。
ii、有关主体与屋面工程质量措施应符合《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GB50164-92、《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规范》GB50119-2003的强制性规定要求。
iii、装饰工程质量措施应符合《建筑内部装修设计防火规范》GB50222-95、《安全防范工程技术规范》GB50348-2004、《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95(2005年版)等强制性规定的要求。
⑤分项、分部工程质量验收移交与报审制度是否完善并规范;
⑥单位工程验收移交与报审制度是否完善并规范。
⑦是否有成品保护、材料管理检查制度。
⑧是否有工程档案资料的保管与移交制度。
⑨是否有特殊项目的质量保证措施。
5、施工进度保证措施的审核要点:
①是否有与总进度计划相配套的细部实施计划安排;
②是否有保证施工进度计划落实的技术、组织和经济措施;
③施工单位对进度是否有定期检查、统计分析与纠偏调整的措施。
④冬、雨季施工技术措施应符合《建筑工程冬期施工规程》JGJ104-957规范规定的要求。
6、施工安全文明施工管理措施的审核要点:
①项目安全管理机构应健全,安全文明管理保证体系、安全管理程序、安全技术措施、施工人员安全控制措施、施工机械安全控制措施应合理,安全自检系统应完善。
②工程施工安全技术措施,包括高层建筑施工、钢管脚手架的搭设、安全网、临边与洞口及出入口等的安全防护措施均应符合《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JGJ59-99、《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JGL130-2011、《施工企业安全生产评比标准》 JG/T77-2003、《安全防范工程技术规范》GB50348-2004、《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排水管道维护安全技术规范》CJJ6-85等强制性规范以及环保、消防和文明施工管理规定的要求。
③施工机械设备的安装与拆卸以及操作使用和管理应符合《建筑机械使用安全技术规程》JGJ33-2001、《安全防范工程技术规范》GB50348-2004、《起重机电气装置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56-96、《高空作业机械安全规则》JG5099-1998、《建筑机械使用安全技术规程》JGJ33-2001、《龙门架及井架物料提升机安全技术规范》JGJ88-92、《施工升降机安全规则》GB10055-88的规定要求。
④有否配套的劳动动力技术安全培训计划。
⑤审核工程重大危险源的安全评价与防范措施是否有重大危险源检测、评估、监控措施和应急预案。
⑥审核施工单位事故应急救援预案是否有应急救援组织机构或者应急救援人员配备、必要的应急救援器材与设备。
7、对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的措施审核要点:
①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与新设备项目内容施工单位应报送经有关部门鉴定并确定的证明文件;
②对进口材料、构配件和设备应审核施工单位报送的商检证明文件。
四、其他审核要点
1、对于安装工程应着重审核施工单位的质量保证、质量管理、技术管理组织各层次岗位与职责是否明确;质量管理制度(包括材料设备审批、原材料设备检验、工序质量控制、隐蔽工程验收、系统性试验与调试制度)应完备。
2、对照合同和招标文件对进场的材料、构配件与设备的品种、型号规格、生产厂家与出厂日期进行查验。
3、应明确需要单独编制调试方案(包括系统压力试验;消防联动实验;灌水和通水试验;风机运转、排烟防烟阀门联动试验;通风系统实验;空调冷暖调试;电气系统通电试验;智能化系统调试与联动试验;机械设备安装单机调试与试运转试验等)和应明确需要单独编制的安全方案。
4、注意明确进口设备的质量控制程系,如开箱查验、质量标准和技术文件等。
5、某些材料,根据需要进行防火安全和使用性能检测;保温材料的防火和保温性能检测。
6、要在方案中明确安装和装修、安装于与土建预留预埋的配合程系和工作措施。材料与设备的进场计划是否满足施工总进度计划的要求。
五、监理审核后的意见签署
1、签认时间应与开工报审及施工单位报审时间相对应,监理签字顺序及资格应符合监理规范要求。
2、应注明监理审核的次数,以突出监理的控制工作过程。
3、若组织设计问题不多,无需作重大或较多的修改,监理认为需补充的意见不多时,可采用“原则同意本组织设计,但应按以下意见一并执行,1)、„2)、„„”等词句。
4、若存在问题较多,需做重大或较多的修改补充时,应将具体的意见说明(报审表写不下可附页),并确定重新报审的时间要求;同时注意重新签认时的时间仍应与开工报审及施工单位报审时间相对应。
5、签认时还应注意有无涉及费用增加,强调涉及费用增加应按合同约定处理。
6、根据工程实际如若需要作出调整,施工单位须另行补充后在零星报审。
第四篇:ISO9001审核要点
一、文件
涉及的标准要求
主要条款:4.2.1,4.2.2,4.1,1.2 相关条款:5.5.1,5.2,5.3,5.4.1
1、审核思路
1)查质量方针:
a)是否形成文件,并有正式批准的证据?
b)是否与组织的总方针、宗旨和管理理念一致?
c)是否体现了本组织的产品特点?是否体现持续改进的承诺? d)与质量目标是否有相应的框架关系? 2)查质量目标:
a)在与质量管理相关的职能和层次上是否建立了质量目标?是否形成了文件?有批准的证据吗?
b)是否包括了组织在产品主要特性方面要达到的具体的目的? c)是否可测量?可评价? d)与质量方针是否一致? 3)查质量手册:
a)手册的内容是否符合标准的要求?是否包括了4.2.2 a)、b)、c)要求的内容?是否体现过程方法和管理的系统方法?
b)手册的内容是否与本组织的实际相符?是否体现自己行业和产品的特点? c)如果有删减,对删减的内容和合理性是否已说明? d)手册的管理是否符合标准4.2.3的要求? 4)形成文件的程序:
a)标准要求必须形成程序文件的过程:文件控制、记录控制、内部审核、不合格品控制、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是否制定了程序文件?
b)除上述程序以外,还制定了哪些程序文件?是不是考虑充分了?
c)程序文件是否明确了过程的目标、过程的职责、过程的输入(包括资源)和输出、过程的方法和步骤?是否按过程流程编写,体现过程方法?是否规定了监控和记录要求? d)与质量手册的协调性、一致性如何?
e)程序文件的管理是否符合标准4.2.3的要求? 5)其他文件:
a)其他文件,如作业指导文件、规范等是否合理、必要? b)作业指导书、图样等支持性文件的操作性如何? c)与质量手册、程序文件的协调性、一致性如何? d)记录表格样式或记录清单是否规范?
e)以上文件是否按4.2.3文件管理的要求进行了控制? 6)记录:
a)标准明确要求的记录是否已做出了规定?
b)记录是否按4.2.4记录管理的要求进行了控制?
3、审核的客观证据 1)形成文件的质量方针; 2)形成文件的质量目标; 3)质量手册;
4)形成文件的程序(程序文件);
5)其他文件,如组织机构图、过程流程图、作业指导书、规范、指南、质量计划、标准、图样等; 6)记录表格样式或记录清单; 7)抽样选取的记录样本;
8)与产品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
二、文件管理
1、涉及的标准要求 主要条款:4.2.3
2、审核思路
文件管理的审核宜从文件管理的主要责任部门查起,先评价文件管理的基础工作,再到文件的各使用部门,结合其他过程一起进行审核。
1)查与质量管理体系有关文件的分类情况、相应的职责安排: a)文件中如何规定?
b)通过交谈了解实际情况与文件是否相符? c)2)查文件管理的目标:
d)文件管理过程明确了预期结果吗?
e)目标可以评价吗?评价的方法合理、可行吗? 3)查程序文件及相关文件对文件管理的规定: a)制定了程序文件吗?
b)程序文件及相关文件对文件管理的规定符合4.2.3标准的要求吗? c)4)查文件的有效状态的识别:
d)查控制清单或抽取一些文件,看是否明确了文件的更改和修订状态?控制清单与文件是否一致?更改和修订状态有没有混乱? 5)查文件的审批:
a)抽取的文件是否经过了审批?如何证实? b)审批人的权限是否符合相关文件的规定?
c)文件的充分性、适宜性是否存在问题?审批为什么没有把关? 6)查文件的发放:
a)文件的发放范围是否根据质量管理的过程职责和使用要求来确定?
b)如果是用发放记录进行控制,发放记录能证实发放的全部情况吗?是否能区别文件的发放对象?是否有发放编号?是否有文件的签收的证据?
c)到文件的使用部门,查相关的文件是否发放到位?有效、在用的文件是否能够提供? 7)查文件的使用:
a)各部门使用的文件是否保存完好?内容是否清晰?是否会产生有误的信息? b)各部门使用的文件编号、名称是否明确?不容易误用? 8)查文件的评审和更改:
a)规定了哪些评审的时机?
b)是否按规定的时机对文件进行了评审?
c)文件评审发现了哪些问题?是否引起了文件的修改?
d)文件修改经过审批了吗?对文件更改的审批符合文件管理的规定吗?更改后的文件是否保证了充分性和适宜性? 9)查文件的作废管理:
a)作废文件是否都已收回或自行销毁?收回的废文件是否已销毁?如有发放记录,可从中抽一些作废文件查收回或销毁的证据; b)合理保留的废文件是否有标识能防止误用?
c)查文件使用部门,是否有非保留目的、无关的作废文件? 10)查外来文件的管理:
a)外来文件的分类情况如何?职责如何安排?特别是对外来文件更新的跟踪渠道和职责怎样规定?
b)查外来文件清单或目录,组织对与质量管理体系有关的外来文件是否识别充分了?特别是新换版或修订的外来文件是否已识别了?
c)外来文件的发放如何控制?重要的外来文件是否
d)外来文件的发放如何控制?重要的外来文件是否有明确的发放对象? e)作废的外来文件是否收回或销?
f)在使用部门查必要的外来文件是否有提供?保存是否完好?是否有无关的外来文件? 10)对文件管理工作的检查及改进:
a)对文件的管理部门和使用部门的文件控制是否在了检查活动? b)这些检查活动是否按计划实施? c)检查中发现了哪些问题?如何改进? d)文件管理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的要求? 3审核的客观证据
1)质量手册或有关岗位和职责规定的文件; 2)质量目标文件;
3)文件控制程序及相关支持性文件; 4)通过抽样选取的文件样本; 5)文件的发放及收回记录; 6)文件的销毁记录;
7)文件的评审及更改记录; 8)外来文件的发放记录;
9)通过抽样选取的外来文件样本;
10)文件管理的检查记录及问题的改进证据。
由采取的纠正措施或预防措施中发现有相关规定的变化信息时,应追踪文件的修改情况。查证文件是否进行相应的修改?修改是否按文件控制程序的要求重新进行了审批?修改后的新文件是否发放到了使用场所?现场等相关场所中旧的文件是否已经全部收回?如果有保留的旧文件是否有标识能够识别?
三、记录管理
1、涉及的标准要求 主要条款:4.2.4
2、审核思路
记录管理可以先在主要负责部门查记录的基础管理,再到其他部门结合其他过程一起审核。标准涉及到4.2.4的条款有19外,明确了特定过程记录的要求。如果具体到某一特定过程的记录未按要求控制或未提供,应首先评价这一特定过程的控制情况。如发现不符合的情况,判定不符合时也应判到该特定过程的条款。对4.2.4记录的审核思路:
a)查与质量管理体系有关的记录分类情况,及相应的职责安排; b)程序文件及相关文件对记录管理是如何规定的?
c)结合其他过程的审核,查相关记录是否清晰、易于识别和检索? d)结合其他过程的审核,查相关记录的贮存、保存期限和处置; e)查对记录管理工作的检查及改进。
3、审核的客观证据
1)质量手册或有关岗位和职责规定的文件; 2)记录控制程序及相关支持性文件; 3)通过抽样选取的记录样本;
4)记录的贮存环境及条件,重要记录的借阅登记; 5)记录的保存期限的规定及处置记录; 6)记录管理的检查记录及问题的改进证据。
四、管理职责
1、涉及的标准要求
主要条款:5.1,5.2,5.3,5.4.1,5.4.2,5.5.1,5.5.2,5.5.3,5.6 相关条款:6.1,6.2,7.2.1,8.2.1,8.2.2,8.2.3,8.5.1
2、审核思路
1)对管理承诺的证实:
a)通过交谈和查阅相关证据,了解最高管理者是如何传达满足顾客和适用的法律
法规要求重要性的?
b)制定质量方针,建立质量目标和管理评审的审核见3)、4)、9);
c)通过交谈了解最高管理者提供了哪些资源?(可结合资源管理的审核进行证实)2)最高管理者以顾客为关注焦点的意识如何?是否清楚如何通过组织的一系列活动来实现?是否明确了责任?是否清楚地了解市场变化和顾客需求?是否了解顾客满意或抱怨的情况?
3)查质量方针:
a)是否制定了质量方针?是否经最高管理者正式批准发布?
b)通过了解本组织总体经营战略、管理理念,以及其他综合信息,确定质量方针是否与组织的宗旨相适应?
c)质量方针是否体现了持续改进的承诺?
d)质量方针与质量目标是否有对应关系?质量方针是否为质量目标提供了框架?
e)质量方针是如何向全体员工传达的?并通过其他过程审核时与各个层次员工的接触,了解员工对质量方针的理解程度;
f)质量方针在什么时机评审?如果已经进行了评审,查评审的情况,是否保证了质量方针的持续适宜性? 4)查质量目标:
a)是否在各相关的职能和层次建立了质量目标?部门和岗位所承担的过程职责(包括产品实现过程,也包括管理过程)是否明确了预期目标?
b)质量目标是否包括了满足产品要求的内容,具有针对性? c)质量目标是否考虑了本组织的现状,考虑了同行业水平,既具有先进性又具有实现性?判断其能否起到激励作用,可追求?
d)质量目标是否可测量(包括定量的测量和定性的评价)?可行时,质量目标有没有量化? e)质量目标是否与质量方针一致?是否是在质量方针的框架下展开的? f)质量目标的实现情况如何? 5)查质量管理体系的策划:
a)了解质量管理的策划过程;
b)通过文件审核和最高管理者主,评价质量管理体系策划的结果是否满足质量目标的要求?能否满足标准4.1的要求?
c)质量管理体系变更时是否仍在正常有效地运行? 6)查职责权限的确定和沟通:
a)机构、部门和岗位如何设置的?
b)各机构、部门和岗位的职责权限是否已明确?没有矛盾、含糊和不一致? c)确定的职责和权限是如何向员工传达的?
d)通过各部门的审核了解各层次管理者对自己的职责和权限是否已经清楚并理解?
7)管理者代表的指定和职责: a)最高管理者是否指定了一名管理者代表?
b)管理者代表是如何履行质量管理体系所需的过程的建立、实施和保持的职责的? c)管理者代表通过什么方式向最高管理者报告质量管理体系的业绩?提出了哪些改进的建议?
d)在提高员工质量意识方面,管理者代表领导协调、组织实施了哪些活动?效果如何?
e)管理者代表在内审工作中的职责如何?
7)查内部沟通:本组织有哪些内部沟通渠道和方式? 8)内部沟通有哪些内容?沟通的效果如何? 9)查管理评审:
a)管理评审的时机是否明确?是否规定了定期管理评审的时间间隔和应追加管理评审的特殊情况?
b)如果出现了体系内外部环境的重大变化,最高管理者是否组织了管理评审? c)管理评审活动是否进行了策划?
d)管理评审的输入是否满足标准5.6.2的7项要求、(特殊情况下追加的管理评审的输入可以是其中的一部分)e)管理评审的内容围绕质量管理体系持续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是否评审了质量管理体系(包括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改进的需要?
f)管理评审是否形成了关于质量管理体系及过程的改进、产品的改进、对资源需求的决定和措施?
3、审核的客观证据
1)质量意识的宣传教育活动的证据,如会议记录、发言提纲、宣传品、简报、内刊等; 2)质量方针;
3)质量目标及其实现情况的相关证据; 4)为质量管理体系投入的资源的相关证据; 5)质量管理体系文件;
6)组织机构、岗位设置和职责权限规定的文件;
7)内部沟通的证据:文件、记录、会议纪要、简报、内刊、调查报告、宣传品等;
8)管理评审记录:计划、通知、管理评审输入材料、会议记录、管理评审报告或会议纪要、管理评审决定和措施的验证材料等。
五、人力资源管理
1、涉及的标准要求 主要条款:6.2 相关条款:4.2.4,5.5.1
2、审核思路
主要的审核在人力资源的主管部门进行,对人力资源管理有效性的审核还应结合其他部门的审核进行。最重要的是要对员工的能力是否能胜任质量工作进行验证。
1)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责如何安排?
2)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目标是否已经明确? 3)查人员能力的确定:
a)根据各机构、部门和岗位的职责权限规定,是否确定了任职人员相应的能力要求? b)是否从教育、培训、技能和经验4个方面确定上岗条件?
4)抽查部分人员的教育、培训、技能和经验的记录,确认是否满足能力要求? 5)查人力资源管理需求的确定: 是否对现有人员进行了考核、评估?
是否从考核评估的结果中确定了培训或其他人力资源管理措施的需求? 6)查人力资源管理的措施:
a)对培训或其他措施(如招聘、任免、岗位调整等)是否进行了策划? b)是否制定了方案或计划?
c)是否按策划实施了培训或其他措施? 7)查人力资源管理的措施的评价:
a)对培训或其他措施是否进行了评价? b)培训或其他措施效果如何?
c)如果效果不能满足要求,后续又采取了哪些措施? 8)查对员工的质量意识的教育和培训:
a)进行了哪些质量意识方面的教育或培训?
b)员工是否提高了认识,知道自己的工作质量对组织质量管理的影响? c)是否清楚如何为实现质量目标做出贡献?
3、审核的客观证据
1)岗位任职条件的规定;
2)通过从管理层、执行层、操作人员中随机抽样选取的人员能力(教育、培训、技能、经验)的记录;
3)对人员进行考核评估的材料;
4)培训、招聘、岗位调整等措施的议案或计划; 5)培训、招聘、岗位调整等措施的实施记录;
6)对培训、招聘、岗位调整等措施的效果评价的证据;
7)对员工进行质量意识培训教育的相关证据,如会议记录、培训记录、宣传品、与各层次员工交谈等。
六、基础设施
1、涉及的标准要求 主要条款:.3 相关条款:7.5.1
2、审核思路
1)基础设施的分类情况;
2)了解与基础设施分类相应的管理职责和分工情况; 3)是否确定了基础设施管理的工作目标?
4)查基础设施相关的文件规定,包括分类、管理要求、保养制度等; 5)查基础设施的确定和基础管理:
a)与质量有关的基础设施(适用的建筑物、工作场所和相关/设施过程设备/支持性服务)是否都已纳入质量管理体系的管理? b)是否建立了管理台帐? c)是否保存了技术资料? 6)查基础设施的提供:
1.与质量有关的基础设施是否能确保提供? 2.现场进行核实是否与台帐相符? 3.采购、配置如何管理? 7)查基础设施的维护:
a)对基础设施维护保养管理的基础制度是否执行? b)各种维修、保养是否进行了计划安排并按要求实施? 8)查对基础设施的检查:
对基础设施管理工作的检查如何进行?
对基础设施完好状况的检查工作的情况如何? 检查的结果怎样?
9)查对发现问题的处理:
有问题的基础设施是否进行了处置? 对潜在问题是否采取了预防措施?
3、审核的客观证据
1)工作职责及质量目标方面的文件;
2)与基础设施相关的如设备管理制度、固定资产管理制度、设施设施维护保养规定等; 3)基础设施管理台帐;
4)基础设施的技术文件资料; 5)现场观察基础设施的管理情况; 6)基础设施申购的相关资料;
7)基础设施大、中、小修及日常维护保养计划及实施记录; 8)对基础设施的检查及后续措施的记录。
八、工作环境
1、涉及的标准要求 主要条款:6.4
2、审核思路
3、应对工作环境的主管部门进行审核,更重要的是要到实地现场进行观察、查证。
1)识别了哪些工作环境?
2)是否涉及了质量管理体系相关的物的因素和人的因素? 3)是否制定了工作环境管理的目标?
4)工作环境的管理是否有相应的文件规定?
5)工作环境的管理是否按要求实施,是否达到了要求? 6)对工作环境的检查是否进行安排并按要求实施? 7)工作环境有了哪些改进?
3、审核的客观证据
1)与质量管理体系相关的工作环境识别的记录; 2)与工作环境管理有关的工作文件; 3)各项管理制度实施的证据; 4)现场工作环境实况;
5)对工作环境检查的记录及后续的改进措施。
九、产品实现过程
(一)产品实现过程的策划
1、涉及的标准要求 主要条款:7.1,4.1 相关条款:4.2.1,5.4.2
2、审核思路
主要是对策划结果------各类相关文件的审核。
1)对产品实现过程的策划的要求,相关文件作了哪些规定?
2)通过体系文件的审核,确认对产品实现过程的策划结果是否体现“PDCA”、过程管理的思想?是否与质量管理体系的其他要求协调一致? 3)策划的结果是否根据组织的过程实际,确定了7.1a)、b)、c)、d)中要求的适当内容? 4)对产品实现过程策划的结果,如各种各层文件的规定是否符合实际,具有可操作性?
5)对特殊的产品、项目、合同,是否通过策划形成了质量计划?
3、审核的客观证据 1)规定产品实现过程策划要求的文件;
2)质量管理体系文件中关于产品实现过程的各种规定; 3)质量计划类文件。
(二)与顾客有关的过程
1、涉及的标准要求
主要条款:7.2.1,7.2.2,7.2.3 相关条款:5.2,8.2.1,4.2.4
2、审核思路
1)查与顾客有关过程的职责安排及分工,包括与产品有关的要求的确定、评审,与顾客有关的联系接口等;
2)查与顾客有关的质量目标,与经营及合同管理有关的质量目标;
3)与产品有关的要求的确定、评审有何要求?与顾客的沟通做了哪些安排?
4)抽取主要产品,查有关产品的要求(顾客明示的或隐含的要求、法规要求、组织自己附加的要求)是否明确? 5)查与产品有关的要求的评审:---评审是否按要求实施?---产品要求是否明确规定?
组织是否有能力满足这些要求,包括技术条件、数量、交货期等各种要求?---组织和顾客双方是否存在矛盾或不一致? 6)评审中发现问题时是否采取了后续措施? 7)口头合同/订单要求的评审是否按要求实施? 8)是否有特殊情况下对产品信息的提前评审?
9)产品要求变更时相关文件是否得到了修改?是否传达到了相关人员? 10)查与顾客的沟通:
---产品的信息如何与顾客沟通?
---顾客的问询、对合同和订单的处理通过什么渠道沟通?---顾客的意见、抱怨和投诉如何受理?
a)是否对顾客反馈的信息进行了记录并及时处理,特别是顾客的抱怨、投诉? b)对顾客的意见、抱怨和投诉是如何处理的?
11)查对顾客有关的管理过程的质量检查及其改进。3.审核的客观
1)相关的职责及分工的规定; 2)相关的质量目标; 3)与顾客有关的文件;
4)抽样选取的与顾客签订的合同、协议和与产品有关的需求的记录等产品承诺的文件;
5)相关的法律法规要求,如产品标准、行业规范、国家法规等;
6)组织确定的产品要求,如市场调研报告、产品研发申请或任务书等;
7)对产品要求评审的证据,如合同评审记录及支持性证据、项目立项批准文件; 8)口头合同、订单、要求的登记台帐,相应的评审证据,如记录中或发货单据中的情况说明及授权人签字;
9)产品要求变更时相关文件的修改情况,相关人员的掌握情况; 10)与顾客沟通的记录;
11)顾客的意见、抱怨和投诉的记录及处理证据;
12)顾客有关的管理过程的质量检查记录及其改进措施证据。
(三)设计和开发
1、涉及的标准要求:7.3.1,7.3.2,7.3.3,7.3.4,7.3.5,7.3.6,7.3.7 相关条款:4.2.4
2、审核思路
1)查设计与开发过程的职责安排; 2)查相关的质量目标;
以下的审核宜按项目进行,即按过程流程进行审核。抽查一些设计开发项目的管理,要特别注意随机、分层选择不同类型的设计样本,如大型、小型、改进型设计开发项目等,然后以所选定的样本,按照设计开发流程逐步展开审核: 3)查设计开的策划:
----对特定产品的设计和开发是否明确了阶段?
----各阶段必要的评审、验证和确认活动是否已作安排?----是否规定设计和开发活动的职责和权限?
----各不同职能间的接口是否已经明确?组织接口是否已明确了职责?技术接口是否已规定了沟通渠道?沟通活动的有效性是否达到?
----设计开发计划是否在必要时进行了更新、修订? 4)查设计开发的输入:
----输入是否包括了标准7.3.2a)、b)、c)、d)的内容?是否充分与适宜?----输入是否清楚、明确,没有不一致或含糊不清?----输入是否经过了评审? 5)查设计开发的输出:
----输出是否包括了标准7.3.3 b)、c)、d)的内容?----是否满足设计和开发输入的要求?----是否得到批准?
6)查设计开发的评审、验证和确认活动:----是否按标准7.3.1策划的安排实施?----是否符合标准关于这三项活动的要求?
----评审、验证和确认活动发现了哪些问题?引发了哪些后续措施?是否进行了跟踪验证?----确认如果不能在产品交付或实施之前完成,是否合理? 7)查设计和开发的更改:
----设计和开发的更改是否经过了批准?----设计开发的更改是否留下了记录?
----设计开发的更改是否有必要进行评审、验证、确认?如果有,情况怎样?
----对更改的评审活动是否考虑了产品的其他组成部分和已交付的产品的影响?如有影响,有哪些后续改进措施? 3.审核的客观证据
1)与设计开发相关的职责规定,相关的质量目标; 2)设计开发项目的清单或台帐;
3)设计开发议案、计划、进度表、任务书等;
4)设计开发输入的证据,如任务书、与产品相关的法律法规要求;
5)设计开发输出:文件、图纸、规范、配方、配比、计算书、说明书、大纲、采购清单、产品标准、样机、软件、程序等。
6)设计开发评审、验证、确认活动的记录,后续措施的记录;
7)设计开发更改的批准证据和相关的记录,对设计开发更改评审、验证、确认的记录,后续措施的证据。(四)采购
1、涉及的标准要求
主要条款:7.4.1,7.4.2,7.4.3 相关条款:4.1
2、审核思路
(1)本组织存在哪些采购过程、外包过程,是否已经识别清楚?(2)对这些过程的职责如何规定?(3)是否确定了相关的质量目标?
(4)采购产品和(或)外包过程的质量要求是否明确?(5)查采购过程的相关文件规定:
----对供方和采购产品的控制类型和程度如何划分?----评价、选择和重新评价的准则是否确定?
----对采购产品的验证做了哪些安排,包括在供方现场的验证?(6)查采购供方的控制:
----抽样选取进货供方和(或)外包方是否是合格供方?
----是否根据采购产品和(或)外包过程的要求,供方提供合格产品的能力对供方进行了评价选择?----是否对供方的质量情况了跟踪控制?是否进行了重新评价?----对供方评价的结果及后续措施是否留下了记录?(7)查采购过程的控制:
----针对具体的采购产品或过程,抽查相关的采购文件是否包括了适当的7.4.2a)、b)、c)的内容?----对重要的外包过程的控制还应审核是否符合标准7.3或7.5的要求?----采购文件在发出前是否得到了评审或批准?(8)查采购产品的验证:
----所有的采购产品是否按要求实施了验证?----在供方现场的验证是否按要求实施?
----验证证据表明采购产品是否满足了规定的采购要求?----采购产品出现不合格时的处置和改进?
----采购产品总的合格率是多少?不良率是多少?是否达到质量目标要求?如未达到,采购哪些对策?
3、客观证据
(1)与采购有关的质量体系文件,质量手册中的4.1、7.4,相关的程序文件和支持性文件,采购要求、采购产品标准等;
(2)相关的职责安排及质量目标;
(3)供货记录或报验记录、外包过程台帐;(4)合格供方名单;
(5)供评价和重新评价记录及支持性证据(营业执照、资质证书、许可证、调查表、检验报告、样品试用报告、业绩证明材料、过程程序、设备情况、人员能力等);(6)评价结果及后续措施记录;
(7)采购文件,如采购计划、采购合同、采购清单等;(8)采购产品的验证记录,在供方现场的验证记录;(9)采购产品的质量情况记录。(五)生产和服务提供过程
1、涉及的标准要求
主要条款:7.5.1,7.5.2,7.5.3,7.5.4,7.5.5 相关条款:7.1,7.2,7.3,7.4,7.6,8.2.3,8.2.4,8.3,8.4,4.2.4
2、审核思路
主要在生产现场和服务现场进行审核,除了查阅相关的文件和以外要特别重视现场的观察和询问。1)了解基础情况:
----主要的生产过程和服务提供过程有哪些?----过程的结果----产品是什么?
----产品的接收者(过程的顾客)是谁?----过程的输入有哪些?
----过程的活动(步骤、程序)有哪些? 2)查对生产和服务提供过程策划:----进行了哪些策划?
----产品的质量目标和要求是什么?----过程的质量目标是什么?
----有哪些相关的文件?是如何规定的?----有哪些必要的资源需要提供?
3)按生产和服务提供过程的流程审核:
----生产和服务提供过程如何进行计划安排的?----生产和服务过程的现场实施是否按规定进行?
----设备是否按规定进行了日常维护保养?设备是否完好?
----是否使用适合的监视和测量装置对适宜的过程对数或产品特性进行了监控?----放行、交付活动是否按要求实施?
----交付后的活动(今后服务)的实施情况怎样? 4)查特殊过程的确认:
----在上述生产和服务提供过程中是否存需确认的过程?
----是否对这些过程的确认进行了标准7.5.2a)、b)、c)、d)、e)的安排?----对这些过程是否按安排的要求进行了确认?----确认是否证实了过程能力? 5)查标识和可追溯性:
----在上述生产和服务提供过程以及其产品实施过程中,是否能够识别产品?----识别产品方法是否适宜、可行?----产品的监视和测量状态是否清楚?
----有可追溯性要求时是否记录并控制了产品的唯一性标识? 6)查顾客财产:
----在上述生产和服务提供过程以及其他产品实现过程中,有哪些顾客财产?----对顾客财产的识别、验证、保护和维护活动是否按要求实施?----当顾客财产丢失、损坏和不适用时是否向顾客报告?----顾客财产是否因组织的原因发生了损坏? 7)查产品的防护:
----在上述生产和服务提供过程以及其他产品实现过程中,有哪些对产品、中间产品、产品的组成部分的防护?
----关于防护的标识、搬运、包装、贮存和保护是否形成了的制度或规定?是否实施? 8)对生产和服务提供过程监视和测量中发现了哪些问题?如何改进?
3、审核的客观证据
1)生产和服务提供过程基本情况的文件,如生产和服务提供过程流程、过程职责规定等; 2)产品的质量目标和过程的质量目标; 3)有关生产和服务提供过程的各类文件; 4)生产和服务提供过程方案或计划; 5)生产和服务提供过程的实施记录; 6)对过程的监视和控制记录; 7)过程设备和监测装置的管理记录;
8)现场实施情况,包括生产和服务提供过程,监视和测量过程,过程设备和监测装置的现场管理; 9)放行、交付活动的记录和现场情况;
10)交付后活动(售后服务)、实施的记录和现场情况;
11)特殊过程的确认记录,包括过程准则、设备认可、人员鉴定、记录要求等; 12)产品及监视和测量状态标识的样式及现场标识的状况;
13)顾客财产的登记或台帐,识别、验证、保护、维护的记录,发生丢失、损坏、不适用的情况及向顾客报告的记录;
14)产品防护的管理制度,现场中防护的标识、搬运、包装、贮存和保护的现状,搬运工具,包装材料及包装后的产品情况,贮存设施和条件等; 15)对生产和服务提供过程检查的记录;
16)过程监控和检查活动提出的改进措施证据。(六)监视和测量装置
1、涉及的标准要求 主要条款:7.6 相关条款:4.2.4
2、审核思路
1)确定了哪些监视和测量装置?为产品符合要求提供证实的装置是否充分识别? 2)抽样选取各类装置,查其监测活动是否与监测任务的要求相一致? 3)查测量装置的校准和检定:
----抽查部分测量装置是否有检定、校准计划?----是否进行了实施?
----装置是否在有效的校准、检定周期内?----校准或检定是否有国家或国标基准?
----是否有自校活动?是否有自校规程和标准?是否了自校记录? 4)查对装置进行的调整,及调整中对装置的保护; 5)是否能够识别装置的校准状态?
6)在搬运、维护和贮存期间对装置是如何保护的?
7)装置不合格时,对以往测量结果进行了哪些评价?结论如何? 8)对不合格的装置和受影响的产品采取了哪些措施?效果如何?
9)用于监视和测量的计算机软件在使用前和其他必要的情况下是否进行了确认?
3、审核的客观证据
1)监视和测量装置的管理文件; 2)监视和测量装置台帐,技术资料; 3)检定、校准计划;
4)校准检定机构的资质证明; 5)校准规程、校准记录; 6)校准检定证书、标识;
7)现场对监视和测量装置的管理; 8)评审以往测量结果的记录;
9)对不合格的装置和受影响的产品采取措施的记录; 10)用于监视和测量的计算机软件确认的记录。
十、测量、分析和改进(一)顾客满意
1、涉及的标准要求 主要条款:8.2.1 相关条款:5.2,7.2.3,8.4,8.5.2
2、审核思路
1)查关于顾客满意的质量目标;
2)对顾客满意安排了哪些监视和测量活动(问卷、访问、调查、座谈会、中介组织的调查服务等)?职责如何规定?与顾客的沟通渠道是否畅通?
3)顾客满意监视和测量的内容是什么?是否合理、充分? 4)顾客反馈的意见、抱怨、投诉是否纳入了监视和测量范围? 5)顾客满意度监视和测量活动的实施: ―― 实施符合规定的要求吗? ―― 样本策划是否合理? ―― 获取的信息是否可靠?
6)监视和测量的结果是否进行了统计分析?是否采取了相应的的对策? 7)监视和测量的结果显示是否实现了质量管理体系业绩的目标?
3、审核的客观 1)质量目标;
2)顾客满意监视和测量的过程规定;
3)顾客满意问卷或调查表,座谈会记录,中介组织的调查报告; 4)顾客反馈意见登记;
5)监视和测量结果的分析报告; 6)后续措施记录。(二)内部审核
1、涉及标准要求 主要条款:8.2.2 相关条款:8.5.2 1)内部审核是否建立了形成文件的程序? 2)内部审核的策划:
―― 审核方案是否已制订并管理? ―― 查审核组任命或授权;
―― 对具体审核的安排,即审核计划是否合理? ―― 审核文件(检查表)的准备是否充分? 3)查审核的实施:----首次会议的情况;
----现场审核是否按程序的要求和审核计划实施?
----审核过程的控制情况如何?审核的覆盖面和审核深度如何?----审核发现判定是否准确?不合格报告是否符合要求?
----审核结论是否依据审核发现?是否全面、准确、客观、公正?----审核报告和末次会议是否完善地报告了审核的结果? 4)审核的后续活动:
----不合格是否采取了纠正措施?----纠正措施是否已实施?
----实施结果是否进行了跟踪验证?结果怎样? 5)查内审组、内审员的选择和管理。
3、审核的客观证据 1)内部审核控制程序; 2)审核方案; 3)审核组任命书; 4)审核计划; 5)审核检查表; 6)审核检查记录;
7)审核首、末次会议签到或记录; 8)不合格报告; 9)审核报告;
10)纠正措施及验证报告。(三)过程的监视和测量
1、涉及的标准要求 主要条款:8.2.3 相关条款:8.2.4,8.4,8.5.2
2、审核思路
1)组织进行了哪些过程的监视和测量活动? 2)活动的内容和方法是否明确?
3)是否对过程实现预期结果的能力进行证实? 4)是否按要求实施了这些监视和测量活动? 5)对发现的问题采取了哪些处置措施? 6)采取了哪些纠正措施?效果如何?
3、审核的客观证据
1)与过程的监视和测量相关的文件规定; 2)过程的监视和测量的实施的记录;
3)检查的结果中出现的问题及后续措施的记录。(四)产品的监视和测量
1、涉及的标准要求 主要条款:8.2.4 相关条款:8.2.3,8.3,8.4
2、审核思路:
1)产品的监视和测量分成了哪些阶段?做了哪些安排?职责如何规定? 2)查产品的监视和测量方面的质量目标; 3)产品的监视和测量活动的要求是什么? 4)查产品接收准则是否规定?
5)产品的监视和测量活动是否按要求实施?
6)是否保存了相关记录?记录是否表明了产品放行的人员情况?人员是否经过了授权? 7)查产品的监视和测量特例:
----是否存在采购产品的紧急放行、中间产品的例外转序和最终产品的特殊放行?----如果存在,这些产品的监视和测量的特例是否合理?
----是否经授权人批准,适用时顾客批准?并符合相关法规要求?
3、审核的客观证据
1)与产品的监视和测量相关的质量目标;
2)有关产品的监视和测量的文件规定、控制程序、检验规程、检验标准、验收方案等; 3)产品监视和测量记录;
4)产品监视和测量人员的授权证明(授权书、印章等); 5)特殊放行审批的证据。
十一、不合格品控制
1、涉及的标准要求 主要条款:8.3 相关条款:4.2.4
2、审核思路
1)不合格品的控制是否建立了形成文件的程序?
2)是否对不合格的控制过程、不合格品处置的职责和权限进行了规定? 3)是否对所有发现的不合格品都进行了处置?
4)对不合格品的处置措施(返工、返修、降级、报废)是否按规定实施? 5)让步处理是否经授权人批准,适用时顾客批准? 6)不合格品处置后的再次验证是否实施?
7)是否存在交付或开始使用后发现产品不合格的情况?组织采取了哪些措施?效果如何?
3、审核的客观证据
1)不合格品控制程序及其他相关文件; 2)产品监视和测量的报告; 3)不合格品的信息报告;
4)对不合格品的处置措施(返工、返修、降级、报废)的记录; 5)让步处理经授权人员批准,适用时顾客批准的证据; 6)不合格品处置后的再次验证的记录;
7)在交付或开始使用后发现的不合格品采取的措施记录,效果记录。
十二、数据分析
1、涉及的标准要求 主要条款:8.4,8.1 相关条款:8.2.1,8.2.3,8.2.4,7.4.1,8.5.2,8.5.3
2、审核思路
数据分析涉及很多的管理过程,可结合其他过程进行审核。1)对哪些数据和信息要进行分析?
2)收集、传递、分析这些数据的职责如何安排?
3)数据分析有哪些相关程序和作业指导文件?有哪些分析的方法?是否使用了统计技术? 4)数据分析的实施是否符合规定的要求?
5)数据分析的结果是否提供了标准8.4a)、b)、c)、d)规定的信息? 6)针对数据分析的结果是否采取了相应的措施?效果如何?
3、审核的客观证据
1)与数据分析相关的程序和作业指导书; 2)数据分析方法(统计技术)的技术资料; 3)数据分析实施的记录; 4)数据分析结果的报告;
5)数据分析结果对策及效果的证据。
十三、改进措施
1、涉及的标准要求
主要条款:8.5.1,8.5.2,8.5.3 相关条款:8.2.1,8.2.2,8.2.3,8.2.4,8.4
2、审核思路
1)涉及持续改进方面的质量目标有哪些? 2)查关于持续改进活动的安排及职责规定;
3)查关于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的形成文件的程序及其他文件的规定; 4)有关人员对纠正、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的概念的理解是否正确? 5)组织对不合格和潜在不合格的信息是否进行了管理?
6)查对不合格(包括顾客抱怨)的评审或对潜在不合格的确认; 7)不合格原因的分析或潜在不合格原因的分析是否准确?
8)是否根据影响程度和预期的有效性来评价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的需求? 9)确定的措施是否针对了问题的原因? 10)是否实施了所确定的措施?
11)措施的结果是否进行了跟踪验证?是否有效? 12)采取措施的过程是否留下了相关的记录?
3、审核的客观证据 1)质量目标;
2)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控制程序及其他相关的文件; 3)不合格信息记录及评审记录;
4)潜在不合格信息记录、数据分析结果报告;
5)纠正措施记录(不合格事实、原因分析、措施计划、措施的实施及结果、措施验证)。
第五篇:买卖合同审核要点汇总
(一)合同首尾部审查
1. 审核合同标题,即是否与合同内容相符,从标题是否看得出哪一方提供版本;
2. 审核合同签订时间,即是否属于倒签;与合同中其他时间是否存在不一致等;
3. 审核合同签订地,即尽量约定在我方所在地等。
(二)主体资格审查。
1、要求对方提供相关公司的登记注册证明,如企业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复印件,如是个体户,则要求对方提供身份证复印件。
2、如果涉及到标的较大的,必要的情况下,可通过委托律师通过工商局查询企业基本信息。
(三)合同权利义务分担合理性审查。
1、对片面加重我方责任,免除对方责任条款的审查。
2、设计合理的权利义务的分担体系。
(四)合同条款可履行和可操作审查。
合同作为确认合同双方权利义务的依据,用语应当清晰明确,具有可操作性和可履行性。所以在审查合同的时候应当逐字逐句对合同的内容进行审查,对于用语模糊,不具有可操作性和可履行性的条款,应当指出,并提供修改意见。重点审核条款包括结算条款、质量验收条款、履行期限地点方式条款等。
1、标的。
即我们平时所讲的产品名称。我们在写产品名称的时候也应该做到写全称,写明标的物的名称(如双壁波纹管)、规格、型号、花色、等级、商标等(“天堂牌”自动雨伞)。如果标的不明确,如果出现纠纷,将导致合同难以履行。
2、数量。
此条应注意写明计量单位。
3、质量标准条款。
本条要写明本合同要求执行那个标准达到什么样的质量要求,如表述按国标GB几号标准执行或按行业标准QB同号标准执行或其他要求,如凭样交货则要将样品由双方共同封样确认分别保管一份以备作为日后验收的依据。如质量要求不明确的,按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没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按照通常标准或者符合合同目的的特定标准履行(可以用企业标准替代)。
4、价款和报酬。应当写明单价和总价。可以用附件形式,将价格表放在合同后,但是在合同中必须要表明。如“本合同货物单品的价格见附件一价格表。”此外应当约定一个变更价格的条款,如“本合同价格根据市场浮动,可适当调整。如合同履行时,原料在当地定额站公布的价格比合同签订时的价格浮动超过5%,则卖方可通过书面调价函的形式,要求变更价格。
5、履行期限地点方式。(1)履行期限条款约定:
a、应明确规定货款结算和支付的时间、方式(约定结算账号);合同约定应当清晰明确细化到年月日。对于不平等的结算条款,应当据理力争。
b、逾期付款时买受人应承担的责任和出卖人应享有的权利;(规定逾期多少时间或未支付款项达到总货款的百分之几时出出卖方有权停止供货并收取逾期付款违约金(一般是按日万分之五计收)
c、所有权保留。(对方未支付完所有价款之前,保留货物的所有权)
(2)履行方式和地点条款约定: 履行(交货)地点,不仅影响到履行费用,同时对以后确定法院管辖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合同履行地是法院管辖的依据。在双方没有约定选择管辖法院的情况下,因合同纠纷提起的诉讼由合同履行地或者被告所在地法院管辖。所以合同中应明确合同货物交货地。并且尽量争取在我方工厂交货,以便争取我方法院管辖。
履行地点不明确,给付货币的,在接受货币所在地履行;其他标的,在履行义务一方所在地履行。
可以约定:“购买方负责货物运输,上门提货。”或者“销售方负责代办托运”。“代办托运”可以避免货物在运输途中损毁灭失的风险。
6、验收条款。
本条关系到以后发生质量争议时的质量责任和质量风险承担。应写明验收时间(如货到后或提货后几天)、验收标准(根据质量条款来确定)、验收异议的时间及方式以及未提出异议的法律后果。如可以约定“乙方收到甲方发出的货物,应及时按标准验收(如包装、数量、质量等),应及时向送货人(或甲方)签收。乙方对货物验收如有异议,应在送货单上注明,并自收货之日起十五天内向甲方提出,否则视作收货数量、质量符合合同约定或放弃申诉。” 与此相关的是货物风险转移条款,即约定货物毁损、灭失的风险从哪个时间节点转移至买方。
7、违约责任条款。
应注意违约责任的合理性、违约责任的分配方式、违约责任的承担、违约责任承担方式的种类及条件、违约金或资金利息的计算方式及金额、合同损失赔偿的范围及承担方式、损失赔偿与违约金的兼容性、维权费用的承担、违约抗辩事由的适用、无过错情况下的损失分担方式;如果需要约定违约金的,要明确计算方法或数额。
8、陈述与保证条款。
对于需要特殊材料或者特殊条件、或者需要满足交易双方或一方特殊要求的交易时设置,重点考虑该陈述与保证对于所需材料、条件或要求的满足及实现;以及在材料、条件或要求不能满足时的责任承担;
9、签收人条款。
在合同中清晰明确的标示出货物签收人,可以设定几个签收人,签收单据经过其中一个签收人签收后就生效,经过签收的收货单极具法律效益。如“本合同约定货物签收人为某某某、某某某等,其中一个人签字确认,签收单据即有效。”
10、争议解决条款。根据自身需要,选择诉讼或仲裁。因为买卖合同,可以选择管辖法院,尽量选择对自己有利的管辖法院。
11、法律适用及管辖条款。
合同适用的法律(一般国内交易不涉及法律选择,但就具体的政策、其他规范性法律文件或行业标准等,允许当事人在一定程度上自行选择适用)、仲裁条款、法院管辖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