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吴正宪小学数学教师平台录制资源整理

时间:2019-05-13 09:11:3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吴正宪小学数学教师平台录制资源整理》,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吴正宪小学数学教师平台录制资源整理》。

第一篇:(新)吴正宪小学数学教师平台录制资源整理

1-理论组

学生是发展中的人

韩玉娟、王常青

http://course.btvu.org/luke/小学数学教师/101028_111247/content.htm

吴老师心中的儿童数学教育——儿童数学教育观(1)

刘鹏

http://course.btvu.org/luke/小学数学教师/101019_142203/content.htm

吴老师心中的儿童数学教育——儿童数学教育观(2)

刘鹏

http://course.btvu.org/luke/小学数学教师/101019_145933/content.htm

以成功经验为资源生成专业标准——研制小学数学学科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和教师专业标准的工作报告(上)

丁雁玲王彦伟

http://course.btvu.org/luke/小学数学教师/101029_164420/content.htm

以成功经验为资源生成专业标准——研制小学数学学科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和教师专业标准的工作报告(下)

丁雁玲王彦伟

http://course.btvu.org/luke/小学数学教师/101029_172817/content.htm

感悟师道

武维民

http://course.btvu.org/luke/小学数学教师/101022_093957/content.htm

渗透函数思想的策略

张艳刘金玲

http://course.btvu.org/luke/小学数学教师/110126_141958/content.htm

思维碰撞的智慧课堂(1)

武维民、雷宇

http://course.btvu.org/luke/小学数学教师/101022_104627/content.htm

思维碰撞的智慧课堂(2)

武维民、雷宇

http://course.btvu.org/luke/小学数学教师/101022_112630/content.htm

思维碰撞的智慧课堂(3)

武维民、雷宇

http://course.btvu.org/luke/小学数学教师/101022_120100/content.htm

2-教法组

制定教学目标的策略

韩玉娟

http://course.btvu.org/luke/小学数学教师/101028_094758/content.htm

真有才与太失落——两种截然不同课堂评价引发的思考

丁凤良

http://course.btvu.org/luke/小学数学教师/101029_134016/content.htm

利用生成性资源的策略

赵震崔静

http://course.btvu.org/luke/小学数学教师/101029_101148/content.htm

思想改变课堂----渗透“数形结合”的策略

丁雁玲王彦伟

http://course.btvu.org/luke/小学数学教师/101028_100146/content.htm

过程调控——追问的策略

张秋爽张伟

http://course.btvu.org/luke/小学数学教师/110127_151238/content.htm

体现数学思考的素材选择

张秋爽李宝艳

http://course.btvu.org/luke/小学数学教师/110127_134758/content.htm

促成学生认知冲突的策略

李惠玲冉梅

http://course.btvu.org/luke/小学数学教师/110127_185536/content.htm

《比较策略》在教学中的运用

张永

http://course.btvu.org/luke/小学数学教师/110127_102154/content.htm

在课堂教学中实施有效评价的策略

刘德武、郑卫红、赵娜莎、郭雯砚

http://course.btvu.org/luke/小学数学教师/101022_092539/content.htm

怎样设计合作学习

刘克臣

http://course.btvu.org/luke/小学数学教师/101021_161224/content.htm

怎样设计探究学习

刘克臣

http://course.btvu.org/luke/小学数学教师/101021_154150/content.htm

怎样进行学情调研

刘克臣

http://course.btvu.org/luke/小学数学教师/101021_151859/content.htm

巧妙运用数学史知识的策略

刘劲苓

http://course.btvu.org/luke/小学数学教师/101021_140629/content.htm

渗透“转化”思想的教学策略

刘延革赵岩

http://course.btvu.org/luke/小学数学教师/101021_102116/content.htm

错误资源化的策略

黄利华

http://course.btvu.org/luke/小学数学教师/101021_095844/content.htm

有效利用与发展学生的经验

黄利华

http://course.btvu.org/luke/小学数学教师/101021_091411/content.htm

明确对应关系掌握解题策略

张鹏宇

http://course.btvu.org/luke/小学数学教师/101021_093751/content.htm

提问与理答的策略

张岭、张晋

http://course.btvu.org/luke/小学数学教师/101020_125623/content.htm

让数学学习变得有趣的策略

周卫红、赵东

http://course.btvu.org/luke/小学数学教师/110126_102133/content.htm

培养思维品质,发展学生智慧

滕亚杰、宋燕晖

http://course.btvu.org/luke/小学数学教师/110127_161200/content.htm

3-案例组

儿童观——学生是活生生的人(上)

李兰瑛、李燕

http://course.btvu.org/luke/小学数学教师/110126_112053/content.htm

儿童观——学生是活生生的人(下)

李兰瑛、李燕

http://course.btvu.org/luke/小学数学教师/110126_113957/content.htm

换汤不换药

刘文波

http://course.btvu.org/luke/小学数学教师/101027_143708/content.htm

“忽悠”一下引发的思考

杨静

http://course.btvu.org/luke/小学数学教师/101027_121657/content.htm

关注课堂中的细节,让师生的心贴得很近——购物中的数学课后访谈 李继东、许淑一

http://course.btvu.org/luke/小学数学教师/110126_082239/content.htm

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启迪学生智慧——留住学生的根

李继东、许淑一

http://course.btvu.org/luke/小学数学教师/110126_090506/content.htm

完善人格,全面育人

李继东、许淑一

http://course.btvu.org/luke/小学数学教师/110126_121325/content.htm

课堂教学中的“好”与“更好”

陈千举

http://course.btvu.org/luke/小学数学教师/101027_091114/content.htm

“您怎么知道我的知道?”

张继青

http://course.btvu.org/luke/小学数学教师/110126_133327/content.htm

追本溯源的寻根课堂(1)

张杰张鹏宇张静

http://course.btvu.org/luke/小学数学教师/101026_132742/content.htm

追本溯源的寻根课堂(2)

张杰张鹏宇张静

http://course.btvu.org/luke/小学数学教师/101026_142543/content.htm

追本溯源的寻根课堂(3)

张杰张鹏宇张静

http://course.btvu.org/luke/小学数学教师/101026_153044/content.htm

纵横联通的简洁课堂

(一)鞠淑芳张继青

http://course.btvu.org/luke/小学数学教师/101026_135926/content.htm

纵横联通的简洁课堂

(二)鞠淑芳张继青

http://course.btvu.org/luke/小学数学教师/101026_144045/content.htm

纵横联通的简洁课堂

(三)鞠淑芳张继青

http://course.btvu.org/luke/小学数学教师/101026_152413/content.htm

机智敏锐的灵动课堂(1)

陈凤伟

http://course.btvu.org/luke/小学数学教师/101026_092610/content.htm

机智敏锐的灵动课堂(2)

陈凤伟

http://course.btvu.org/luke/小学数学教师/101026_111855/content.htm

机智敏锐的灵动课堂(3)

陈凤伟

http://course.btvu.org/luke/小学数学教师/101026_120906/content.htm

充满魅力的生活课堂(1)

王薏

http://course.btvu.org/luke/小学数学教师/101026_092521/content.htm

充满魅力的生活课堂(2)

王薏

http://course.btvu.org/luke/小学数学教师/101026_101829/content.htm

充满魅力的生活课堂(3)

王薏

http://course.btvu.org/luke/小学数学教师/101026_104941/content.htm

案例分析——认识分数

刘劲苓

http://course.btvu.org/luke/小学数学教师/101021_145702/content.htm

以做启思的实践课堂

(一)王春秀、杨新荣

luke小学数学教师101102_141222content.htm

以做启思的实践课堂

(二)王春秀、杨新荣

luke小学数学教师101102_145233content.htm

以做启思的实践课堂

(三)王春秀、杨新荣

luke小学数学教师101102_161039content.htm

课后访谈 —— 学生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资源 苑爱民

luke小学数学教师101102_162546content.htm

真情流淌的生命课堂(一)

于萍

luke小学数学教师101104_141130content.htm

真情流淌的生命课堂(二)

于萍

luke小学数学教师101104_143153content.htm

真情流淌的生命课堂(三)

于萍

luke小学数学教师101104_145035content.htm

第二篇:《吴正宪给小学数学教师的建议》有感

读《吴正宪给小学数学教师的建议》有感

太仓市科教新城实验小学

韦光焰

1.做一个善良的使者

这世间的角角落落,多会有善良的人、善良的心。想起春天的天空下,蒲公英的种子,借着微风的力,就飘向田间的角角落落,落地就生根,生根就发芽,然后开出一片灿烂金黄的花。那个善良的心,也会像这样朴素的种子,借一股东风,让最美的花,开遍世间的每一个角落。

(朱成玉《善良的种子》)

多么美好的一幅画面!做人、就应该做个好人,做个善良的人、善良的人心中有爱。教师更应该努力做一个善良的使者,就如蒲公英一样,在学生心中播撒善良的种子。

有一种善良叫“理解” 有一种善良叫“尊重” 有一种善良叫“博爱”

在我们实践的教育经验中会发现学生善良的心很容易被老师,成人的感染,但伤害也许发生在不经意间,可能一句话,可能一个举动,也可能一个眼神。因此教学中我们要学会尊重学生让一句话,一个举动,一个眼神感动学生、影响学生的前程与发展。让我们在学生失败的时候送上一个温暖的眼神并给予真诚的帮助,在他们成功的时候送上一句温馨的祝福,在他们痛苦的时候送上一个关怀的拥抱,在他们有困难思维时候伸出一双温暖的手„„.这些都是小事,但为人师者应“不以善小而不为”。愿我们都能为善良的使者,为孩子送去知识的同时播撒下善良的种子,总有一天这颗种子发芽、开花!

2.热爱数学是教育的智慧源泉

做教师,要爱教育,爱孩子;做数学教师,要爱数学,爱数学教育。只有热爱数学的人,才能被数学的魅力深深吸引;只有热爱数学的人,才能被数学的神奇深深打动。

数学和蔼亲切,数学生动活泼,数学耐人寻味,数学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是周期现象的特写;孙行者,者行孙,孙悟空的名字便成了排列组合;“曹冲称象”触摸到了等量代换的脉搏;“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展现着极限的定义;神奇的“莫比乌斯带”成就了游乐场里的翻滚过山车„„ 数学的抽象性和严谨性,决定了学习数学和研究数学必然需要智慧,需要思考。而数学教育的任务正是教育者要将抽象的、枯燥的数学,演绎成学生感兴趣的、可以接受的,又不失数学本质和数学价值的形式,并展示给学生,数学教师应当用有效的方式启发与引导学生探索数学的奥秘,并使他们在探索和学习的过程中对数学产生兴趣,学到有用的东西。

儿童学习数学时面临的最大问题在于他们感受不到数学学习的快乐。我们常常以成人的眼光审视严谨、系统的数学,并以自己多年来的习惯了的方式将数学“成人化”地呈现在孩子们的面前,对孩子的奇思妙想并不在意,忽视了儿童的心理特点和已有的数学活动经验。作为教师,我们有责任创设儿童学习的生态环境,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经验表明,高质量的数学教育就是引导孩子在学习中充满好奇与求知欲,有滋有味地学数学、做数学,让他们拥有对数学学习的良好感受和丰富难忘的数学活动体验,经历难忘的数学学习过程,从中获得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并应用逐步养成的数学思维来认识和解决学习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第三篇:吴正宪讲座

让学生喜欢数学—— 解读吴正宪的教育理念讲座稿

讲座时间: 2015年5月12日下午

主讲人: 额尔登花

老师们:大家好,我今天讲座的内容是《让学生喜欢数学—— 解读吴正宪的教育理念》。提起吴正宪老师,大家应该非常熟悉了吧!是的,吴正宪老师是当今小学数学界的创新者,是全国所有数学教师的引领者,人们常常这样描述吴正宪老师:

用心去拥抱事业;用爱去拥抱生活;用情去绘画风采。

我们知道,凡是上过吴老师课的孩子们和听过吴老师课的老师们都常常被她高尚的师德、优秀的人格以及独具魅力的教学艺术所深深地感染着。因为吴正宪老师是在用心、用情、用爱与孩子们交流,她赢得了孩子们的喜爱、尊重和信任。老师们,想知道吴老师是如何让自己的学生喜欢上数学课的吗?那就让我们再一次的解读吴老师的教育理念和她创造的鲜活的课堂教学案例吧!但愿我的讲座能给老师们有所思考有所收获有所感悟!

下面,我想从四个方面来和老师们交流交流,吴老师是怎样让学生喜欢数学的:

(一)有趣的数学

学生如果对数学发生兴趣,他就会酷爱数学的学习,就可以持久地集中注意力,保持清晰的感知,激发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思维,产生愉悦的情绪体验,形成“爱学——会学——学会”这样一个良性循环。萌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让学生满怀信心地参加学习探索数学的活动中。吴老师是这样做的: 1.有趣的开始

吴老师认为,第一印象太重要了,它往往会深深而长久地留在记忆里,不可磨灭、难以抗拒。所以接新班吴老师都把“如何让学生喜欢我的数学课”作为首先思考的问题,独具匠心地上好新接班的第一课,使师生彼此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让孩子们从上第一节课开始就是感到数学是有趣的。2.有趣的探索

“数学是有趣的”这种感受不仅是在学习数学的开始,更重要的是在学习探索数学知识的整个过程中。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兴趣并不在于认识一眼就能看到的东西,而在于认识深藏的奥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有趣,就要在学生面前揭示出一种新东西,激发他们的惊奇感,让同学们感受到数学真的有趣。例如学习三角形分类,吴老师设计了“猜一猜”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下面的三角形各露出了一个角,你能猜出它们各是什么三角形吗?”学生甲试探性地回答:“只露出一个直角,它是直角三角形。”当从口袋中取出三角形纸片时,同学们不约而同地喊了一声:“耶,猜对了!”学生乙站起来:“只露出一个钝角,它一定是钝角三角形。”“又猜对啦!”同学们沸腾起来。学生丙以此类推,胸有成竹地说:“只露出一个锐角,它一定是锐角三角形。”“肯定吗?”吴老师追问了一句,同学们陷入沉思。“不一定。”有人忍耐不住,喊出来。当吴老师把只露出一个锐角的直角三角形纸片高高举起的时候,再也没有人喊是锐角三角形了。在“猜一猜”活动中,同学们学会了观察,学会了思考,有趣的数学在孩子们积极主动的探索中显得更有味道。3.有趣的数学多着呢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中有趣的事情太多了。吴老师热情地牵起孩子们的手到无边无际的数学海洋里寻秘探宝,让孩子们感到数学不再枯燥乏味,而是丰富多彩。

吴老师曾经绘声绘色地向同学们介绍过曹冲称象的故事,同学们听得入了神,吴老师马上把话锋一转:“从曹冲称象的故事中你知道了什么?”同学们热烈地议论开了:

学生甲:听了曹冲称象的故事,我懂得当遇到困难时要积极想办法来解决。学生乙:曹冲真聪明,我知道了石头可以代替大象。

学生丙:我爸爸曾经考过我一道题,一只小狗等于两只小猫的重量,一只小猫等于三只小鸡的重量,问一只小狗等于几只小鸡的重量?当时我没有解答出来。今天听了曹冲称象的故事,我会解答了。不就是把猫换成鸡吗!

显然这位同学已产生了联想。曹冲称象等量代换的数学模型,已在孩子们头脑中初步建立起来。吴老师就地取材,顺手把这道题板书在黑板上: 1只小狗=2 只小猫 1只小猫=3只小鸡 1只小狗=()只小鸡

同学们叽叽喳喳地议论开了:一只小猫换三只小鸡,两只小猫可以换六只小鸡,一只小狗就等于六只小鸡的重量。这不是跟用石头代替大象的道理一样吗。曹冲称象的故事带给同学们的影响是深刻的,它向同学们展示了一幅有趣的生活画面,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问题解决中处处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古代趣事,信手拈来,既有味道,又启迪孩子们的智慧。在数学的长河中,吴老师精心采摘一朵朵趣事小花,奉献给孩子们,和他们一起欣赏。五彩缤纷的数学乐园深深地吸引着同学们。数学的趣事多着哪!正是这种无形的学习动力,促使孩子们兴趣盎然地去发现,去探索。(二)奇妙的数学

吴老师让学生喜欢数学的第二个法宝就是让学生觉得数学是奇妙的!亚里斯多德曾经说过:“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如果学生对所学知识常常发生疑问和感到惊奇,对数学时时有一种奇妙的感觉,还能不喜欢数学吗?教学中,吴老师利用孩子们好奇心强的心理特征,有意识地制造一些悬念,提供补充一些有趣的素材,和孩子们一起领略数学的神奇,使之更加喜爱数学。

例如,学习三角形内角和是180°的知识时,吴老师创设了这样的情境。请同学们事先准备好各种不同的三角形,并分别测量出每个内角的角度,标在图中。上课开始,第一个教学活动就是“考考老师”。学生报出三角形其中两个内角的度数,请老师猜一猜第三个角是多少度。每次问题的抛出,吴老师都对答如流,准确无误。同学们惊奇了,疑问由此产生:“我们从家带来的三角形纸片,大的、小的、直角的、锐角的,老师又没有见到,她为什么猜得这样准确呢?”同学们带着疑问走进数学知识的发现和探索中,通过亲自动手实践发现规律。有的把三个角撕下来,重新拼在一起。如:有的用折纸的方法:有的用测量后再计算的方法:同学们通过观察、操作、计算等不同的方法,得出了三角形内角和是180°。有了这个结论,学生们很快揭穿了“老师总能猜对”的秘密。接下来又是一次神奇的感受,“根据三角形内角和是180°,你能推导出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一百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吗?”

同学们终于发现了多边形内角和等于180°×(边数-2)的规律,在发现规律的过程中感受到了数学的神奇。

老师们,好奇之心,人皆有之。无论大人或孩子都会对一些神奇的东西发生兴趣。尤其是小孩子对一些奇妙的东西就更喜欢接触和研究。爱迪生曾说过:“凡是新的不平常的东西都能在想象中引起一种乐趣,因为这种东西使心灵感到一种愉快的惊奇,满足它的好奇心,使之得到他原来不曾有过的一种观念。”因此,我认为好奇心、奇妙感在学生进行探索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奇妙感、好奇心在学习的过程中会自然地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望,是孩子们学习和探索的内动力,吴老师非常明白这一点,也做到了这一点!

(三)有用的数学

如果一个人对数学有一种需要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很有用,很有价值,他就会喜欢数学。吴老师在课堂上也深深的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用处,让学生从内心爱上了数学。数学很有用,吴老师不是靠说教,而是引导孩子们亲身体验。例如,吴老师在教学“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这一内容时,她没有照本宣科,而是很自然地从生活实际进入,引起了孩子们极大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热情。上课开始,吴老师将一把快散架的椅子摆在了同学们面前,说:“有件事情想让同学们帮忙,这把椅子摇晃了,需要加固一个,这根木条钉在哪里比较合适呢?”同学们热闹起来,有的说将木条横着钉,有的说将木条竖着钉,有的说能不能将木条斜着钉。出现了三种不同的情况。吴老师微笑着说:“感谢同学们想了这么多好办法。到底把木条钉在什么位置就能使这把即将散架的椅子加固起来呢?带着这个问题,咱们共同来研究三角形的知识,你们一定会有一个惊喜的发现。”教师说话不多,却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了心理准备和知识准备,同学们带着疑问走进了数学知识的探索中。一个同学上来了,没能把这个用木条钉成的三角架拉动;又有一个同学上来了,三角形木架仍然无动于衷;最后上来的是一个身高体重的“大力士”,居然也没能把这个小小的三角架拉动,三角形的稳定性就在活动中被孩子们发现了。这时,几位同学几乎是同时惊喜地喊了出来:“老师,那根木条要斜着钉在椅子上才会稳固!”接下来,同学们列举了大量的生活事例来说明三角形稳定性,如三角架子搭成的屋顶,输送高压电线路的铁塔架结构,还有一座座新建成的斜拉桥,上面一根根钢筋组合而成的也都是三角形的。„„三角形的稳定性在生产生活中发挥着神奇的作用。

“数学很有用”是被千百年来人们的生活实践所证实了的,这是数学的魅力所在,但又不是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的,这就需要教师去创设生活的情境,有意识地捕捉数学信息,采撷生活实例,去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吴老师就是常用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事例引入新课,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学生在熟悉的学习情境中,把自己与数学融为一体,常常在不知不觉中把握了知识的内涵,并且在生活实践中自觉地应用数学知识,取得了很好的学习效果。(四)简单数学

吴老师认为,让学生喜欢数学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先得听懂数学,觉得数学很简单,一点也不难,这样才能学会数学。学生也的确如此,学生只有听懂了数学,才能学会数学,才可能喜欢学数学。

吴老师在教学中关注每一个孩子的发展,让每一个孩子都抬起头来走路,不让任何一个孩子扮演“失败的角色”。尤其是对学习有困难的孩子,吴老师更付出了加倍的爱,帮助他们扬起自信的风帆,使他们感受成功,从而树立起“我能学好数学”的信心。吴老师常坐下来和学习有困难的孩子一起寻找分析“听不懂、学不会”的原因。让他们在听懂了、学会了的感受中觉得数学简简单单,从而萌

发对数学知识的喜爱。吴老师始终认为,只有听懂了,学会了,才有可能喜欢数学。

吴老师就是这样让孩子喜欢上数学的。在吴老师的课堂上,数学是简单的,有趣的,有用的,奇妙的。所以,无论是怎样的一个孩子,只要是在吴老师的课堂上,都会不知不觉的爱上数学。

老师们,我们喜欢吴老师,我们感悟吴老师,我们走进吴老师,我们学习吴老师。让我们也在吴老师的引导与感染下,和我们的孩子们一起走进有趣的、奇妙的数学乐园吧!

第四篇:吴正宪讲座整理稿

吴正宪讲座整理稿

(2012-06-28 20:59:18)

转载▼ 标签:

杂谈

思考:为什么同样的40分种,同样的教学内容,同样年级的学生,由于经历了不同的学习过程,数学教育的效果就不同呢?

以小学六年级数学“圆的周长”一课为例,例谈两种不同的教学过程带给我们的思考。课例片断

(一)教师要求每一位学生用课前准备好的大小不等的圆,分别测量它的直径和周长(滚动、绳绕),再计算出该圆周长与直径的比值,并提出看谁测量得准,既∏=3、14

一组4位学生的“实践”活动 生1:早已知道结果,不再操作 生2:翻看着数学书

生3:认认真真测量着、计算着 生4:东张西望,不时进行着“破坏” 汇报开始:

学生踊跃举手并发言

生1:有幸被成为第一位发言者,比值是3、12 老师高兴地表扬了他:很好,你很认真 并将“

3、12”板书在黑板上

[这是位非常聪明的学生,其实他早就知道“老师不就想要一个3、14吗?”为了不引起老师的怀疑,他选择了离标准答案很接近的“

3、12”] 这时,其他同学也分别汇报:“

3、15”、“

3、17”、“

3、11”„„

老师很高兴地把这些数据一一写在黑板上,学生窃喜“我榜上有名!” [学生的心理学比教师强多了,但是这些数据怎么得来的呢?老师并没有考察了 生4被老师点名发言,他不知如何是好,吱吱唔唔,学生2窃语“你说3、14”生4毫无底气地照说“

3、14”

教师却喜出望外给了他赞扬,非常正确,太好了,你做得最认真,并用红笔把“

3、14重重地写在黑板的正中央

[没有按要求操作的学生,却得到了老师的最高奖赏]

此时,教师终于提出了本节课中最有价值的一个问题“还有不同意见的吗?”

生3:老师,我计算的比值是2、98„„

教师打断了他的话,表情是僵硬的,怎么会是2、98呢?你先坐下,再认真量一量,再仔细算一算,面向大家,提醒同学们做事一定要认真![学生的学习现实就这样在不经意中被扭曲了]

老师慷慨地表扬了同学们在今天数学课堂上走了一番当年科学家探索发现数学知识的道理,并出示祖冲之画像,配乐诵读,进行爱民族,爱科学的教育。

听了这个教学片断的介绍,此时此刻的您在想些什么?

课例片断

(二)说明:该教师首先进行课前调研,80%以上的学生已对圆周率有所了解,知道了“∏=3、14”更有接近40%学生已知道圆周长公式。

在这样的现状下,学生对测量圆的周长不会真正感到“兴趣”和“需要”,测量活动的目的,不仅仅是实验的结果,而实际测量这一操作活动又是学生经历人类对圆周率探索过程所必须的。因此,这位教师安排了如下“操作实践”活动。

思考:

1、怎样让学生用科学的研究态度和方法去科学地解决问题。

2、在揭示数学文化的时候是怎样的一种态度? 课堂实录: 提出问题

师:实验的次数为什么要测3次?

生1:防止有一次出现实验误差,有两交出现误差。生2:每次实验不一定保证都那么准确的,做一次实验来确认一下。师:多次实验希望能获得更准确的数据。

生3:做3次实验以后可以求平均值,这样更精确。另外,3次实验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

师:实验打算分工合作,还是交换? 生齐:合作„„

师:都是为了数据尽可能精确,根据你们小组拿到实验对象的实际情况,选择你们刚才所说的可行方法。学生开始实验 学生交流汇报

师:选择你们组认为最精确的,操作最成功的一组数据。

生1:杯口的周长是232毫米,杯口的直径,我们测了两次,一次是70毫米。师:周长是232这一次直径是多少?(师将数据汇总填入表格中)生2:我们的周长是217.5毫米。师:“5”是怎么来的? 生2:大概估出来的。师:好!精益求精。

生3:我们测量两次,取了平均数,周长是209,直径是64.25,64.25是平均数。

生4:平均数是86.5,直径是24.5 探究

师:观察一下,这是我们亲手实验找到的数据,发现了什么?有什么想法? 生1:周长永远是直径是3倍多一些 师:是这样吗?

生2:我们组的数据都不准确,不知道是多少?而且这个尺子也不够精确。师:就是说,这些数据你认为都是汪准确的,那么不准确的原因是什么? 生3:我可以推断尺子也不标准。

师:尺子不标准,或者是测量的方法,都有可能造成误差,还有吗?

生4:我们用肉眼看尺子有时会和实际不一样,实际是24.5,测量出来可能是23.几 师:小数点后面的一位是估计出来的。

生5:还有一点,因为我们不是专业人士,我们的实验可能会一些错误造成误差。

师:你这个错误是指操作上的失误,但是这个方法还是可能用的,还有吗? 生6:我觉得这个圆形,剪的也有误差。

师:可能是会有一些不太圆,是吗?包括我们的纸杯,稍微捏一捏可能就有变化。

种种的误差会带来诸多的误差,你认为这种误差可以怎样避免,可能通过实验或测量的方法把这种误差统统都避免掉吗? 生齐:不能!

师:但它又是属于正常的,还是不正常的,看看计算结果。

(师直接用电脑算出计算结果)拖动一下,好了,快不快?这就是电脑的优势。当然,它是根据我们人的指令来进行的。但就是算得快。

观察结果,现在你们有什么感觉?(显示数据)生齐:第7个数据比较准。

师:要我说,都已经相当准了,根据你的实验,周长和直径应该是3倍多的关系是吗?比值是3点多,你们的测量已经非常精确了,已经很不容易,很了不起了,这么简单的工具,简单的实验方法,不好的实验条件,桌面也很滑,能测出这么准确的数据已经很不容易了。

但是,我们能否根据我们的实验结果来断定,我们已经找到了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了? 生齐:不能。师:为什么?

生1:因为我们的数据有误差。师:对。这是我们已经预想到了。生2:测量方法也有误差。

师:这种误差又不可能避免,那怎么办?如果我们得不到精确的周长的长度,那也就意味着我们永远也无法用测量实验的方法得到圆的周长的长度,那么怎么办?那我们怎么得到圆的周长也直径的关系?

中国的一位古人曾经说过(出示课件)割之弥细,所失弥少,割止又割,以至于不可割,则面合作,而无所失矣!(已经没有什么区别了?)

出示正多边形

师:提出这个思想的人是我国魏晋时期的数学家刘幑,他正是用了这样一种全新的割圆思想,将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计算得更精确,这种方法被称作割圆术。

后来,我们的另一位著名的数学家也就是你们熟悉的祖冲之,继承并发扬了刘幑的思想,经过艰苦卓绝的计算,将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第一次精确到了3.1415926—3.1415927之间。这是人类第一次将这个数据算得如此精确,这个数据保持了一千多年无人超越,就是根据割圆思想,你们刚才想到了很了不起。

当然,再后来经过无数中外的数学家研究得出

课件出示:圆的周长与直径之比是一上固定数,是一个无限不循环的小数。对圆周率∏探索,人类经历了几千年的时间,今天,我们用一节课来感受和体验,感受这个人类共有的材富,实际上正如你们查找的资料一样,小数点的后面是无穷无尽,人类对真理和完美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

两个教学片断分析:

看了教学片断

(二)可能会引起我们新的思考,两个教学片断让我们心中感到沉甸甸的。作为数学教育工作者,我们强烈地感到了一种责任——数学教育给予学生的该是什么?(一通则百通)我们的一点思考;

1、追求数学教育的最高境界,让学生在“求真 求实”的数学教育中学会老实做人,踏实做事。

上述案例,没有痕迹,却直接指向学生的心理体验,直接指向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案例

(一)中的学生

1、学生4非常清楚,他们的回答没有依托自己的实践和探索,却得到了老师的赞赏,学生3的回答是经过自己老老实实、认认真真操作和计算得出的结论,却遭到了教师“不公平”的待遇。

于是一种观念悄然产生“投机取巧有利可图,老实人必定吃亏”。不难想像,不宪政在课堂中一次次以历这样的体验,反复的经验必定会逐渐形成一种价值观。

没有痕迹,到潜移默化地使学生对“实事求是、诚实守信”的“有痕迹”的教育发生动摇,而我们习惯的这种有痕迹的教育与学生所经历的深刻的心理体验相比,却是那样的苍白无力。(写在我们的心里。教育的智慧不可复制)一个表情,一个手势都表明一种思想; 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知识基础; 三维目标的落实是一个艰苦的过程; 有机的三维目标就是最大的教学艺术„„

案例

(二)该教师没有像第一位教师那样提出“看谁测量得准”而是提出“实际测量的结果是多少就说多少。”该教师没有像第一位教师那样对待不可避免的误差,而是宽容地接纳误差,客观地正视误差,实事求是的教育就是这样润物无声地浸润在师生真诚的交流中。

学生在其中也初步体验了数学探究的真谛——求真、求实!(脱离了求真求实,教学艺术从哪里来?)

2、追求数学探索的科学精神,在探索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态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案例

(一)的教师只要求学生测量一次就急于得出“3.14”的结论,并用结果是否接近标准答案作为衡量学生探究是否“认真”的唯一标准。这就使探究活动徒具形式而缺乏了它的本质属性。这样的教学活动不仅失去了探究的科学性,也禁锢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案例

(二)该教师为学生创设了宽松的探究环境,学生亲历了三次以上的操作实践、探索。在交流中发现数学规律,这种严谨求实的探究过程闪烁着理性科学的光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获得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比单纯获取圆周率的知识更重要!它无疑为学生科学探究态度的形成打与了重要基础。

3、追求数学教育的文化品味,丰富学生的数学涵养,提升了学生的认识水平。

案例

(一)教师在揭示圆周率时,像例行公事一样,推出了学生早已熟悉的“祖冲之”进行着爱民族爱祖国的教育,试图让学生产生自豪感。

案例

(二)教师勇敢地提出“科学地研究这个带数的第一人是阿基米德。数形结合地介绍了刘幑的“割圆术”,接着谈到祖冲之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才有了将∏值精确到小数点后7位的辉煌成就。他特别补充到,更有后来的许许多多中外数学家呕心沥血,甚至付出一生艰苦演算、证明,才使人类终于认识到圆周率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

在此过程中,学生亲历多边形逼近圆的过程,体会着割圆术所闪烁的化曲为直,极阴等丰富的数学思想内涵。

与此同时,学生还体会到人类对真理和完美的追求正象圆周率的小数无穷无尽一样,也是永无止境的,学生的心灵受到触动,强烈地感受数学的文化价值。

学生探究失败了怎么办?

教师是数学学科德育中的重要人物!教好数学基础的教师 教出数学味道的教师 教出数学品味的教师 教出数学境界的教师 教出人文精神的教师

第五篇:吴正宪学习心得

参加吴正宪精英团队成长范式与成果展示暨小数报名师大讲坛“走进真实的儿童数学学习世界”宿迁专场活动的学习心得

沭阳县实验小学 王宜平

2013年12月21日,我校选15位数学老师去沭阳县第二实验小学听课,我有幸参加。一开始心里想没有什么,大大小小的课听了不知多少节,再说今天是冬至的日子,心理还是有点不情愿,可是一天学习下来,感觉收获很大,真没有白来。在这里我把一天的学习情况汇报如下:

本次活动在第二实验小学的会议厅举行,活动主题为主题为:吴正宪精英团队成长范式与成果展示暨小数报名师大讲坛“走进真实的儿童数学学习世界”。本次活动拉近了我们与吴老师之间的距离,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名师、学习名师、走进名师的机会。

会议开始了,我们首先听取了吴正宪小学数学教师团队工作汇报,与吴老师一起分享了团队的研修故事,让我们走进了吴老师的团队。听取了吴老师和他的团队介绍、观看了会议期间的资料,让我再一次走进了吴老师本人:

吴老师的人格特点:善良、简单、智慧、重情义。

吴老师多年来的工作写照:要吃别人不愿吃的苦,要花别人不愿花的时间,要下别人不愿下的功夫。

吴老师的基本教学理念:走进学生心中,读懂学生需求,站在学生的角度看数学,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需求来设计、组织教学。

吴老师的儿童观:创造儿童喜爱的教学教育的途径——“读懂儿童、读懂数学、读懂教材”;确立了儿童数学教育的三维目标——“传递知识、启迪智慧、完善人格”;提出了明确的儿童数学理念——让儿童在“好吃”中享受“有营养”的数学学习。

吴老师的教学观: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的不同,创造了八种特色课堂:“真情流淌的生态课堂、思维碰撞的智慧课堂、经验对接的主体课堂、机智敏锐的灵动课堂、以做启思的实践课堂、追本溯源的寻根课堂、纵横联通的简捷课堂、充满魅力的生活课堂”。其次是教育局刘泽民局长讲话。教育局在这次的活动中充分对当今小学数学教育的重视,对我们全体数学老师作出了要求,也对吴正宪团队能来我们宿迁做交流表示感谢。

再者就是听课。我们一共听了四节课,分别是吴正宪的《行走中的数学问题》、武维民的《租车问题》、杜建军的《体积与容积》和薛铮的《积的变化规律》。

他们的课真是精彩,给我很深的印象,到现在我还在回味这四节课,我在想,如果我去上,我肯定不如他们上的那么轻松。这四节课值得我学习的地方太多,我一定在以后的教学中加以运用,丰富自己的教学。

最后薛铮和我大家一起交流。

从这次活动中,不仅让我们走进了吴老师及她的团队,也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启迪:

一、挚爱儿童教育

吴老师对教育的热爱深深感染着我们,我们会以吴老师为榜样,把对教育的热爱融入到自己的心灵,坚定自己的教育理想和追求,在专业成长的道路上快乐前行,享受教育带给自己的幸福。

二、追求高尚师德

“做人、做学问、做老师”是吴老师对我们的教诲,也是吴老师自己成长的写照。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们不仅要业务精良,还要师德高尚。在学校,我们要做一名孩子喜欢,给孩子带来智慧和力量的好老师。在家庭,我们要做一个给他人带来幸福,富有责任感的家庭成员。在社会,我们要做一个充满人情味,有爱心、有道德、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三、提高教学业务能力

吴老师是一位善于教学的老师,课堂上的吴老师面对学生的生成游刃有余,面对意外的情况巧妙应对,这与她扎实的业务能力是分不开的。吴老师的精神将永远激励我们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我们要准确理解数学的本质,准去把握数学的本质,准确把握教材的内容,准确理解学生的需求。做一名数学功底扎实,专业知识精通,教学基本功娴熟、深受学生喜爱的数学教师。

四、读懂儿童 做为一名数学教师,我们要真正的了解儿童,把满足儿童成长需求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时刻提醒自己对学生要真诚平等,在和学生交往的过程中,给学生独立体验的机会、给学生适当的空间、给学生建立自信的勇气„„要通过自己丰富的知识、教育智慧、高尚的道德、积极的人文关怀影响和教育学生,做一名真正能读懂儿童的好教师。

五、勤于研究

吴老师的成长经历告诉我们做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职业读书人、终身学习者,充满了反思意识的人,天生的思想者,要把学习、思考、研究作为专业持续发展的助推力。我们不仅要好学而且要善学,要适时地向文本学习,事本学习,人本学习。做一个充满思想并不断思考的人。不断的发现问题,不断地进行研究,不断的解决问题。把学习、思考、研究作为自己专业成长的主旋律。

可以说本次活动我满载而归,感受他们团结奋进的精神,学习他们勇于创新的魄力,让我们也在探索中成为一名读懂学生需求,走进学生心中,做一名数学功底扎实,专业知识精通,教学基本功娴熟、深受学生喜爱的好教师而努力!

下载(新)吴正宪小学数学教师平台录制资源整理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吴正宪小学数学教师平台录制资源整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学数学吴正宪经典案例

    小学数学吴正宪[经典案例] [经典案例一] 《平均数》一课上,在吴老师让学生估算平均数这一教学环节中,一位女同学估算出2000张,只见吴老师来到那位女同学身边摸着她的头亲切地......

    吴正宪与小学数学

    《吴正宪与小学数学》读后感 我怀着崇敬之情读完《吴正宪与小学数学》。吴正宪,一位不仅能给予学生智慧,还能给予学生力量的立体教师。她对学生、对教育的爱,让我感动;她为这份......

    吴正宪与小学数学

    《吴正宪与小学数学》 我的成长之路 一、傻孩子,长大了二、父亲给了我什么 三、生活的磨难是成长的加速器四、“残渣余孽”也到过中南海五、“站起来”的感悟 六、只争朝夕,用......

    读《吴正宪给小学数学教师的建议》体会

    毕业后,我就走上了三尺讲台。不知不觉中,我已在自己钟爱的教育事业中工作了一年。随着工作的深入,愈发觉得自身专业知识的匮乏,于是便在假期之余拜读了吴正宪老师的给小学数学教......

    读《吴正宪给小学数学教师的建议》有感

    读《吴正宪给小学数学教师的建议》有感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天天看书,终生以书为友,这是一天也不能断流的潺潺小溪,它充实着思想。因为书籍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书籍是人类进步......

    读《吴正宪给小学数学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读《吴正宪给小学数学教师的建议》读后感滑台路小学 范彩云2018年6月29日收到了教师成长学院寄来的《吴正宪给小学数学教师的建议》这本书。假期里我带着无比崇敬的心情,拜读......

    吴正宪估算课堂实录

    师:小朋友们,今天我们继续来研究有关估算的问题。(板书:估算)关于估算大家已经学过,但是我不知道在你们过去的学习当中碰到过哪些困难、问题?还有你今天特别想和我们一起讨论讨论......

    吴正宪讲座有感

    《关于数学核心素养培养》有感 9月25日有幸聆听小学数学专家吴正宪老师的讲座,通过吴正宪老师3个小时的演讲,我看到她创造了孩子喜爱的课堂。我幸福地目睹了大师的风采——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