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加强思想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加强思想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先进思想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方面。当前,思想文化建设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弘扬与时俱进的精神,从而促进思想建设的不断拓展和文化事业的日益繁荣。
树立全面的阵地观,善于驾驭两个主阵地。思想文化阵地和经济阵地是我们的两个重要阵地,从一定意义上说,思想文化建设阵地更具特殊性,更需要我们高度关注。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想文化所发挥的智力支持、精神支柱和思想动力作用,可以促进经济更快更好地发展。同时,思想文化阵地正在成为国际范围意识形态斗争的前沿。由于思想文化领域的重要性和敏感性,西方敌对势力一直利用大众传媒、文化交流等手段,不遗余力地对我进行“西化”、“分化”和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与我打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特别是在当前经济全球化、信息技术高度发展和中国加入WTO的新的国际背景下,西方对我进行“渗透”更加无孔不入,思想文化领域正在成为国际范围内敌我较量的前
沿阵地,中国与西方争夺思想文化阵地的斗争更加尖锐复杂。这就说明,思想文化阵地至关重要,这个阵地丢了,就会带来万劫不复的灾难,就是我们的失职。因此,党委和政府在领导工作中,必须树立全面的阵地观:既要善于驾驭经济业务建设阵地。也要善于驾驭思想文化建设阵地;也就是说,要坚持“两个文明”一齐抓,既要抓好物质文明建设,又要抓好精神文明建设。近年来,宜昌市委、市政府在抓好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高度重视思想文化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创造出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理论、法律、文化、科技“四进家”的经验,连续五届七件作品获得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实践证明,两个阵地一起建,两个阵地都驾驭好,才能促使两个文明建设整体推进、协调发展。
树立全面的资源观,积极开发两种资源。维系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既有经济资源,又有文化资源。经济资源主要指劳动力、资本、土地、矿产等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天然来源。文化资源主要指社会的文化底蕴、文化特色、文化旅游景点、文化产品设施等。社会要发展,首先要合理开发利用经济资源,同时也要积极开发利用文化资源。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化资源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日益显现。在知识经济时代,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因此,我们要进一步解放思想,真正把文化作为一种资源来开发,做到经济资源的开发与文化资源的开发并重并举,这是应对经济全球化和中国加入WTO挑战的必然选择。近年来,宜昌市委高度重视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大力挖掘三峡地区丰富的文化资源,努力打造三峡文化、民族文化、山区文化品牌,连续举办两届三峡艺术节、三届长江三峡国际龙舟拉力赛、三届长江三峡国际旅游节,展示了三峡文化、屈原文化的魅力,增强了城市的文化品位和吸引力,促进了宜昌文化旅游产业的繁荣和发展。
树立全面的资产观,科学运用两种资产。土地、厂房、资金、设备、项目等生产要素是有形资产,它对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至关重要。而一个地方乃至一个企业、一个单位的知名度、影响力、人力资本、文明程度、信誉水平、道德风气等无形资产也是重要的。无形资产作为发展环境,其作用和影响力往往比有形资产深远得多。有形资产作为物的因素,在时间空间上是有局限的,创造的价值是直观可见、可以计量的;而无形资产的扩张力是无限的,可以不断创造,可以重复使用,其产生的价值是倍加的,是无法估量的。比如人力资本,它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它与科技紧密结合,对经济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如果一个地方和单位人力素质高,掌握现代科技知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强,其事业就会生机勃勃,发展迅猛。宜昌市近年来以提高人的素质、改善城市环境为重点,狠抓思想文化建设,在经营城市的理念中注重整合和盘活无形资产,大大提高了城市知名度,增强了城市的国际影响力,推动了城市区域资源的综合开发和旅游经济效益的高速增长。事实证明,重视无形资产,善于积累和创造无形资产,把无形资产转化为有形资产,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对于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树立全面的效益观,高度重视两个效益。在经济发展上的投入,往往表现为引进一笔资金、建成一个项目、谈成一笔生意、收到一笔货款、推广一项技术、革新一项工艺等等,创造的是直接效益。在宣传、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等精神文明建设项目上的投入,往往表现为学了多少知识、出了多少作品、培养了多少人才等等,创造的是间接效益。直接效益看得见、摸得着,间接效益则看不见、摸不着。因此,一些地方的领导往往重视直接效益,忽视间接效益。直接效益当然是非常重要的,没有直接效益,政府怎么运转?社会怎么发展?道理不言而喻。可是对教育文化、思想道德、人才培养的投入,是一种人力资本的投入,是一种基础性投入,可以提高素质,凝聚人心,转化到经济建设上,往往很快变成巨大的现实财富。比如,基础教育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建设人才,人才运用于经济建设各个领域,“物
化”为更高的劳动生产率,转化为生产力的更快发展;理论工作用科学理论武装人们头脑,引领人们前进的方向,使人们转变思维方式,更新思想观念,掌握改造世界的科学方法论;宣传工作推广各地的成绩和经验,对提高地方知名度、改善地方形象、吸引外来投资作用不可低估,对推出企业的产品、扩大企业销售至关重要。因此,高明的领导应该树立长远的战略眼光,高度重视并发挥思想文化的间接效益,推动两个文明建设协调发展。
(作者系中共宜昌市委常委、宣传部长)
第二篇:对中国思想文化建设的思考
对中国思想文化建设的思考
------对国民文化心态的一些个人思考
记得小时候看晚晴时期内容的电影,对其中一类商人(后来才知道这类人被称乊为买办)的行为感到很不解,他们对待国人粗暴蛮狠,对待红头发、蓝眼睛的外国人总是低头哈腰、唯唯诺诺,丝毫不敢有半点得罪。当时问大人们为什么,得到的解释是:当时我们国家落后,落后就要受人家欺负。似懂非懂就这么接受这套理念了。转眼十多年过去了,在报道里,生活中依然能够看到类似于某国外游客来华某城市旅游,期间自行车被盗,报警后,当地警方不到三小时神速破案,帮国际友人找回失物,获的友人大加赞赏。诸如此类报道时常可以见诸于报端,新闻。每每遇到此类情况,总是会不由自主的和小时候看买办电影的感受联系起来,忽然发现这种新现象不过只是“买办行为”换了一种形式的“老酒”而已。
资深外交官吴建民先生在一片关于国民心态的文章中曾有如下描述:从1994年到2003年,我先后在欧洲当了9年大使,先在荷兰,后在日内瓦,最后到了法国。9年中,我接触了国内到访的许多代表团。在与他们的接触当中,我学到了很多东西。但是,我在同一些人的接触当中,也发觉了一些问题。譬如,有人对我们国内取得的迚步非常自豪,但不注意发现和学习别人的长处。我在巴黎就听到这样的说法:“巴黎有什么,房子都是旧的,看不到什么新楼,比我们差进了!”有些人,从非洲回来,途经巴黎,他们讲起非洲的那种神态,我就更不敢恭维了。还有些人,到国外后,名牌商标留在袖口上,生怕别人看不见。对于这类现象,吴先生说,“我思考了很久,发现这些现象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存在决定意识,这可能是中国在过去一百多年里被列强踩在脚底下所逐渐形成的一种弱国心态的反映。”
在我理解来,无论是我所体会到的“买办行径”,还是吴建明先生所感受到得“弱国心态”,这些现象它们背后的反映的是我们国民心态的问题。而国民心态的问题,又可归结为文化思想的问题。不客气的说,是当下急功近利、患得患失又严重缺乏自信心的民族心态现状的折射。然而,问题在于,在距离西方列强坚船利炮叩开老大帝国的国门已经一个半世纪有余的今天,当年弱国寡民的心理依然如此的鲜活,确实是值得认真反思一下了。
曾经有学者把世界范围的文明统而概乊地划分为蓝艱的海洋文明和黄艱的黄土文明,前者以古希腊爱情海文明为代表,后者以东方中华文明为典型。中1
国文化中关于山和水的描述倒是与这两种文明各自的特性十分贴切:水者,灵动,无常形;山者,沉稳,有固态。由于是要分析我们民族自身的文化心态,故而仅讨论黄艱文明的代表——中华文明。众所周知,我们民族长久以来赖以土地为生,遵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法则。黄艱的土地养育了我们,给予了我们生存、发展所需要的一切物质资料,同时也将黄土地的情节深深根植于我们先民的脑海里。黄艱文明的根基在农业,而农业的特性决定从亊此劳动的人无须过多借助外部力量,即可实现自身的自给自足,于是也便有了我们勤劳,稳重,踏实的民族优点,但也同样不可避免的使我们变得自闭,保守,缺乏活力。因而我们会求稳拒变,因而我们才会安土重迁,因而我们才会缺乏危机意识……种种的种种,使得我们虽然能够早于西方开始人类历史上大觃模的航行,却不能开辟新航路,翻开历史前迚的新篇章。使得我们一旦落后就很难迎头赶上,因为我们领先其他民族太久了,我们难以接受被原本落后自己许久的民族所超越的现实,不能超越不在于技不如人,只因心态不如人。领先时,我们不能平等的看待自己与他人,不能欣赏他人;落后时,我们亦不能正视自己,不会激励自我。我们总是自己最熟悉的陌生人。甚至进不如别人看我们自己清楚。黑格尔在《历史哲学》中国篇的末尾就有这么几句“中国人有一种普通的民族性,就是模仿的技术极为高明,这种模仿不止适用于日常生活,而且应用到艺术方面,但他们还不能表现出美乊为美……他们能临摹到惟妙惟肖……崇高的、理想的和美丼的却不属于他们艺术和技巧的领域乊内,中国人过于自大不屑从欧洲学习什么,但是他们常常必须承认欧洲的优越”“中国人把个人自己和人类一般都看得十分的轻微”黑格尔的这一论述虽不见得全面客观,但此语出自一位从未到到过中国的哲人嘴里,可谓独到深刻。黑格尔乊语也更是从侧面印证了黄土文明哺育下的国民心态的弊病所在。故而,当前凡此种种现象都是我们传统文明缺陷的外显罢了。
如果说文明自身的缺陷是内因的话,那么近代以来持续的落后也是我们民族心态失常的重要外因。我们民族对世界诸民族的领先肇始于秦汉大一统,历尽隋唐雄风,直至宊明依然占据是世界的绝对主导,然而却在晚晴倏忽急转直下,由“天朝上国”跌为”鱼肉乊国“,何其哀哉。中间虽有仁人志士奋起反抗,或试以刀枪拒敌与国门乊外,或尝”师夷长技以制夷“,或“出师未捷身先死”,或功败垂成。他们无一成功的现实也彻底瓦解了国人内心最后的高傲与自信,重塑了国人的心态——由高傲自大毫无过渡地转为自卑落魄。于是並失了民族的自信,更谈不上有民族的豪情。尽道”一切总是洋人好“。汤因比曾说”一个民族最大的耻辱不是曾被羞辱过,而是长久被人超越,却看不到反
2超的希望。“一语成谶,近代以来,持续百余年的落后现状和“自强求富”失利的阴影就像挥乊不去的梦靥长久的困扰与每个国民心头,久而久乊,自信心被消磨、瓦解,随乊殆尽,无边的自卑感向滚雪球一般,越来越大,越来越大,几近失控……
可能有人站出来反对说,中国早已不是你所描述的当年那个“一穷事白,低人一等”的国度,现在是大国崛起的世界一极,可是提出这些问题的人们,你们扪心自问过没有,我们的民族真的是已近从长久的落后自卑中恢复过来了吗?我们的民族自信真的建立起来了吗?不见得吧,可能每当我们被问到中国时,内心总是洋溢不住地几近脱口而出地介绍到——我们有五千年的悠久文明历史………可是,除了这些近乎台词化的程式语言外,我们还有自己内心对自己民族与国家的深刻认知和强烈认同感吗?我想是回答当是否定的,因为我们重视外语甚于母语,熟悉国外甚于祖国,有人虽能吐出一口流利纯正的英语却不能用汉语宋整表述个人意图。所谓不并,幵非是使你深感痛楚乊状态,而是你身处不并乊中而又浑然不知,甚至自得其乐。我乊所以说我们依旧没能摆脱“鸦片战争”以来民族持久落后留下的心灵阴影,很重要的依据在于,我们绝大多数的国民依旧不能做到理性对称赞、夸奖和宽容接纳相左意见。国民如此,国家亦如此。面对中国的快速发展,有人唱好,高呼和平崛起,有人唱衰,大呼中国“威胁论”;其实无论唱好还是唱衰,都不必过多在意,反倒是,嘴上嘟嚷着不在意,心中却是喜“好”不喜“衰”。吴建民先生曾谈到:“中国走到世界舞台的中心以后,少不了被人评头品足,对此我们要保持一颗平常心,别人说我们好,不必欣喜若狂;讲我们不好,也不必如並考妣。对别人的评价要头脑冷静地仔细分析,有则改乊,无则加勉。这个心态非常重要。
如何处理好大国崛起下民族心态的健康恢复,我在此也做了一些尝试性思考。
首先,要处理好自身传统文明与外来文明的关系。
不可回避的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步伐迚一步加快,世界各个民族间的交流互动繁荣程度空前于以往任何历史阶段,不同的文明也在相互交流中激荡,碰撞。面对纷繁复杂的多样性文明的交融与磨合,将是摆在我们民族面前的一大挑战。重要性不言自明,但方式手段却是需要慎乊又慎,可谓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历史是无情的也是有情的。无情于一旦历史的机遇没有抓住就一去不复返,有情于你总能等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时机。当我们一再错过大航海时代和工业文明的号角,这次我们还能坐等信息化时代擦肩
3而过吗?先民的教义穿越千年历史走廊呼啸而来“泰山不择细壤故能成其大,江河不拒细流方能成其深”,或许这也正是我们应对当下挑战的最好策略…….其次,要理性对待本民族文化。
无可否认,中华文明作为古代四大文明中唯一存续至今的古老文明命脉的独苗,自是有其独特的生命力内涵作坚实保障和强大根基,但这也绝不是我们借以自大狂傲,轻视其他文明的资本和理由。不仅如此,作为一个立足于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国度的人们,首先要恢复自身的包容、宽厚胸怀,实现民族气度的先复兴,幵以此带动民族精神、国民心态以及物质文化的全面复兴。虽然单单有民族心态和气度的复兴是不够的;但在实现民族全面复兴的伟大历史迚程中,没有民族气度和心态的首先复兴,要想宋成民族全面复兴又是遥不可及的。基于此,要实现民族气度与心态的复兴,必先树立正确科学的民族文化观,做到既不过分吹嘘民族文化,也不极端贬低民族文化。所谓不屈不挠,不卑不亢,正是理性对待本民族文化的良药秘方。
用当下时髦的话来说,只有甩开了包袱才能行走的轻盈。中华民族乊所以在历史的道路上一路走来如此步履蹒跚,行迚的这般艰难承重,与它因袭地承载了过多的文化重担和历史期许不无关系,或许,新阶段历史的长征中,我们只有卸下这些承重的包袱,轻装上阵,才能走的更稳健,走的更轻盈。
第三篇:思想文化建设心得体会
思想文化建设心得体会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也一定能够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古人所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位卑未敢忘忧国”、“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报国情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等,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我们都应该继承和发扬。领导干部还应该了解一些文学知识,通过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培养高尚的生活情趣。许多老一辈革命家都有很深厚的文学素养,在诗词歌赋方面有很高的造诣。总之,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学伦理可以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
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把人民生活搞上去。只要国内外大势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不能也不应该改变。这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100年不动摇的根本要求,也是解决当代中国一切问题的根本要求。同时,只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搞好,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顺利向前推进。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是宣传思想工作必须遵循的重要方针。我们正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面临的挑战和困难前所未有,必须坚持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激发全社会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关键是要提高质量和水平,把握好时、度、效,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让群众爱听爱看、产生共鸣,充分发挥正面宣传鼓舞人、激励人的作用。在事关大是大非和政治原则问题上,必须增强主动性、掌握主动权、打好主动仗,帮助干部群众划清是非界限、澄清模糊认识。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必须加强全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激发人们形成善良的道德意愿、道德情感,培育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责任,提高道德实践能力尤其是自觉践行能力,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形成向上的力量、向善的力量。只要中华民族一代接着一代追求美好崇高的道德境界,我们的民族就永远充满希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要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不断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朝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不断前进。
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这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培育和弘扬核心价值观,有效整合社会意识,是社会系统得以正常运转、社会秩序得以有效维护的重要途径,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方面。历史和现实都表明,构建具有强大感召力的核心价值观,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国家长治久安。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古人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如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莫衷一是,行无依归,那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就无法前进。这样的情形,在我国历史上,在当今世界上,都屡见不鲜。宣传报道工作是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古至今都是如此,尤其是现代,新闻宣传工作更加凸显它的重大作用。宣传已成为一种学科,“酒香也怕巷子深”,如何做好宣传工作,用手中的笔写出精美的作品。我们需要在平时多下功夫,多读书、多读报,不断丰富自己的语言词汇和写作技巧,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尽职尽责地投入到宣传报道工作中去。做好新形势下的宣传思想工作,加强宣传思想文化队伍建设,是当前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任务。要积极主动地为人才做好服务工作,真心实意地关爱人才,切实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困难,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要加强沟通、增进理解、鼓励合作、彼此尊重,形成宽松和谐的氛围,营造良好的人际环境;要突出重点,加强培训,加大投入,千方百计为优秀人才提供比较好的办公条件,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要采取生动活泼、喜闻乐见的形式,大力宣传和弘扬优秀人才刻苦钻研、努力拼搏、乐于奉献的精神和先进事迹,努力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浓厚氛围。根据人才成长和发展的不同需求,在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中积极提倡在职学习,创造条件,鼓励和支持优秀人才和专业技术骨干人才各项培训工作,积极拓宽渠道,根据不同岗位、不同业务的需要,举办专业培训班或选派到有关院校或研究机构学习、交流、进修,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实施“宣传思想战线拔尖人才工程”。坚持业绩从优、贡献第一、能力本位的导向,加大拔尖人才的培养力度,按照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要求,注重通过实践培养人,大胆使用年轻人,多给他们交任务、压担子,多深入基层、深入生活,发现工作亮点,及时总结经验,宣传报道典型,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在实践中经受锻炼,增长才干,尽快成长成熟起来。建立健全培训激励约束机制,将培训与专业技术人员考核、评价和使用有机结合,加强对培训工作的统筹规划和管理,形成多层次、多形式的人才培训网络。采取灵活的人才引进方式,以优厚的待遇重点引进宣传文化事业发展急需的各类高级人才、顶尖人才、关键人才和特殊人才。对这些人才的储备,要有超前的战略眼光,尽力为他们提供相关工作条件、深造机会和优厚的待遇,为将来的发展打好基础,为宣传思想战线培养后备力量。逐步完善人才评价方式。要制定科学的人才评价和成果评估标准,确定人才评价的基本方法、操作步骤及管理规范,准确反映人才的学识、能力和潜力,提高引进人才的配置效力、评估效力和使用效力。要重实绩、重贡献,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宣传战线人才管理模式。要建立健全优秀人才激励机制。设立“宣传思想战线杰出人才奖”,对在宣传文化事业发展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予以重奖。对其中业绩特别显著、贡献特别突出、创造了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授予“宣传事业重大贡献奖”。进一步加强宣传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为人才的培养和人才施展才华提供必要的舞台和保障。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每个民族也都有自己的梦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走过“雄关漫道真如铁”的昨天,跨越“人间正道是沧桑”的今天,“中国梦”正指引当代中国向着“长风破浪会有时”的明天迈进。有所思即有所梦,梦的内容反映的是追求、体现的是抱负。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背后,是千年的回响、百年的渴望。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灿烂的文明,长期居于世界文明发展的先进行列。据有关学者测算,直到18世纪末期,中国的经济规模仍是世界上最大的,相当于上个世纪末期美国经济总量在世界经济总量中的比重。但近代以来,在西方坚船利炮的侵略下,中华民族遭受了深重苦难、付出了重大牺牲,辉煌不再,尊严难立,中华儿女也从此开始了百年“中国梦”的辛苦求索、艰难追寻。我觉得,我们需要在平时多下功夫,多读书、多读报,不断丰富自己的语言词汇和写作技巧,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尽职尽责地投入到宣传报道工作中去。
第四篇:群众文化建设思考
以宽阔的眼界、宽阔的思路、宽阔的胸襟,用战略和全局眼光,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努力繁荣群众文化,增强文化软实力,提升文化发展力,才能为构建和谐港城提供精神支撑。
在更高层次上确立群众文化发展理念,发掘和谐港城建设的源头活水。健康向上的群众文化能提升人们的文化素质,陶冶人们的品德情操,给人一种蓬勃向上的力量,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因而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发达地区的实践反复表明:文化与经济、文化与社会相互融合、相互渗透、互为支撑,文化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文化建设,就是一个地区发展灵魂的建设、精神世界的建设、和谐活力的建设。文化兴,则精神振;精神振,则经济发展、社会和谐。
努力推进群众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为构建和谐港城注入亟需的精、气、神。发展繁荣群众文化的过程,就是弘扬正气、凝聚人心、提神鼓劲、化解情绪、沟通感情、增进融会、激发干劲的过程。必须要从建设和谐港城的时代高度,不断打开群众文化新视野,开拓群众文化新境界,与时俱进,推动群众文化事业不断前进。必须要从和谐港城建设的需要出发,大力开展健康、有益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努力拓宽群众文化的领域,积极与科技、教育、体育、旅游、信息等相关行业相交融互动,从形式和内容上不断创新,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必须从和谐港城的发展要求出发,加强对现有群众文化的体制、内部管理、人才队伍建设、文化产业的开发、艺术生产的机制等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观念、创新机制、创新管理,使群众文化与和谐港城建设的步伐同步。
整合群众文化资源,优化群众文化服务,努力提升和谐港城建设的文化魅力。连云港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在群众文化方面,既有体现古海州特色的古城群众文化,又有体现沿海特色的滨海群众文化,更有体现内陆特色、中原特色的诸多地方群众文化。近年来,连云港从建设国际性滨海城市目标出发,推出了“在海一方”、“连云港之春”等大型特色群众文化品牌,但从整体来讲,文化发展上的不平衡、资源利用上的不充分、特色建构上的不鲜明,一定程度上制约和影响了连云港群众文化品牌的打造和形成。打造群众文化品牌,擦亮连云港群众文化的金字招牌,必须要在整合资源、优化服务、提升品位上下功夫,通过增加投入、加大建设,盘活资源、优化配置,激活机制、引进民资,立足山海、彰显特色等带有基础性、长远性和先导性工作,真正让文化特别是群众文化走进城乡、走进家庭、走进市民,在春风化雨、潜移默化的群众文化熏陶和感染中,凸显群众文化的和谐魅力,彰显人文关怀,推动和谐港城的构建,建设共同的美好家园。
第五篇:学校文化建设几点思考
学校文化建设几点思考
学校文化是由一所学校长期积淀形成的,校园文化对学生素质是一种潜在的教育力量。其内涵非常丰富,包括了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组织文化、制度文化等方面。本文具体就校园文化建设的问题,从校园物质文化等五方面作了理论思考和我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的阐述,探讨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
一、我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
我校共有30个班级,学生达1678人,教职工133人。长期以来,我校围绕着育人的终极目标,充分利用校园文化的教育功能,在努力建设校园环境,开展各种文化活动,制订校风建设目标,健全学校管理制度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存在着一些问题。
1、极少数教师对校园文化建设认识偏颇,重视不够。受到应试教育影响,许多教师尚未认识到校园文化建设的育人潜能,总认为校园文化无非就是务虚的事情,可有可无,这种认识态度造成了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阻力。学校缺乏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整体规划,教育目标不明确,成为当前学校素质教育开展的矛盾之一。
2、校园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不能满足需要。
在校园文化开展过程中,我校遇到设施建设远远落后于校园文化活动需求的矛盾。学校在教学上花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而忽视校园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大大地制约了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成为校园文化活动开展的“瓶颈”。
3、缺乏校园文化的理论研究,未能及时总结校园文化建设发展规律。我校校园活动开展虽然较为普遍,但是缺乏一定的理论指导,也未能在实践中及时找到校园文化建设理论与学校实际建设的切合点,难以从理论上客观上去把握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趋向,显得层次较低,缺乏科学、系统性和创造性。
4、校园文化建设墨守成规,创新较少。
校园文化建设需要随着社会主流文化的发展,而不断地创新发展,及时总结出一些适应当前学生素质发展、身心特点和适应当前国际形势的新兴载体来丰富充实,但许多学校在实践过程中缺乏创新精神。
5、社会文化的负效应对校园文化影响较大。由于校园文化建设难以跟上日新月异的社会变化,不能及时提出让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方式,而社会文化又有其较大的负效应,从而破坏了校园的整体文化氛围和精神面貌,使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正面临着市场经济的强烈冲击,使学生金钱观、人生观、价值观,受负面影响,产生不良倾向。为了解决以上存在的问题,本校于2007年重新修订完善学校文化建设实施方案,以规范学校校园文化建设,达到培育跨世纪四有新人的目标。
二、学校文化建设内容与途径
1、加强物质文化建设,美化校园环境。
根据学校 2007至2010年总体规划,整体规划好学校的文化环境,让校园充满教育性、体现文化特质; 从净化、绿化、美化入手整治校容校貌,按学校规划分批完成学校的净化、绿化,使校园环境达到花园式学校的要求;创设各种文化设施,开辟阅报栏、宣传栏、黑板报、图书室、阅览室等思想、文化教育阵地; 及时展出学生书画作品,开辟第二课堂,创办校报校刊等,使学生随时随地受到感染和熏陶。建成学校完善的校园电视电化广播系统,利用学校网络及时播发校园新闻和优秀事迹; 在学校主要部位悬挂名人字画,展示学校的校训和教书育人理念,提升校园文化层次; 加强学校网站、教师个人网站和班级网站建设,通过网络加强师生文化教育,提高文化修养。
2、加强制度文化建设,强化管理机制。
制度是校园文化建设初级阶段的产物,是为了达到无意境界而采取的一种有意识手段,是为了保障学校教育的有章、有序和有效。目的是先用制度来强化,而后用情境来内化。俗话说:“不依规矩,无以成方圆”。学校应遵循教育规律,依据教育方针和教育法规,围绕培养“四有”新人这个核心,建立和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在制度的建立过程中,应充分发扬民主,经过师生充分酝酿和讨论,最后才以条文的形式定下来。学校的规章制度要体现三个特点:一是全。规章制度应该是全方位的,做到事事有章可循,如行政管理制度、德育管理制度、教学管理制度、总务管理制度、内部体制管理制度等;二是细。内容具体明确,操作性强;三是严。纪律严明,赏罚分明。为了使广大师生了解和掌握各项规章制度,可按适用范围将教职工管理制度及学生管理制度分订成册,用知识竞赛或考试的办法,督促学生学习掌握制度的内容,使大家明白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怎样做是对的,怎样做是错的;违反了规定要受到什么处罚,合符条件将得到什么奖励,从而形成自我激励、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制度文化环境。 为了保证制度的贯彻落实,有必要建立一个完善的管理网络。如对学校的德育工作,成立以党支部书记挂帅,主管校长负责,工会主席、政教处主任、团委书记、年级级长、政治科科长参加的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实行全程管理。即:“党支部与工会与团委”一条线,主管师生政治学习,组织师生开展各项政治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主管校长与政教处主任与班主任”一条线,主要负责师生的一日生活制度,贯彻落实师德规范和《行为规范》;“校团委与班委会、少先队中队与各班值日生”一条线,负责日常行为规范的自查自纠工作;政教处与保卫处还要负责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教育及安全教育。有了德育工作的管理网络才能保证德育管理制度的落实。要强调的是这种管理网络的建设必须立足于职责,从树立事业心和责任感入手,分工明确,职责分明,考核到位。
3、加强课余文化建设,丰富校园生活
⑾要积极开展各种健康有意的课外文化活动,占领学生的业余生活阵地。各班要利用班团会,经常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小型的文化娱乐活动,活跃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学生会、团委要发挥职能,以广大学生爱好、兴趣为纽带,增设让全校学生自主参与的活动,丰富第二课堂; 学校每两年要举办一次以上全校性的大型文化艺术节教育活动,倡导学生参加,使广大学生的艺术素质得到普遍提高,引导校园文化向健康高雅的方向发展;建设良好的校风。要结合本校实际,通过阐释校训、校旗、校歌、校徽等形式,弘扬校风,形成自己的特色,引导学生养成文明、守纪、勤学、上进的良好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总之,课外活动要兼顾教育与情趣、知识与娱乐、活动与安闲、努力让学生根据天资所好、扬长避短,各得其所,各行其乐。变命令式为倡导式,变禁绝式为诱导式,变接受式为参与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己组织,主动参与,寓教于乐。⑿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教育。组织学生观看爱国主义教育片或优秀影视片;利用各种纪念日,组织开展读书宣传活动;每年组织新生开展入学教育,进行新党团员宣誓;举办各种知识竞赛或演讲会等活动,使学生从中受到直观熏陶和潜移默化的教育。
⒀抓好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和法制教育。制定规章制度,建立健全学生行为评价和反馈体系,不断促进学生行为的养成;开展评选先进团支部、团小组、先进班集体等争先创优活动,用先进激励学生健康发展;注重法制教育,开设法律教育课,增强学生法律意识、法制观念;开展学生值周活动,建立学生行为监督小组,增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约束能力,从而养成自觉遵法守纪的良好行为。
⒁开展班级形象设计、宿舍美化等活动,浓厚学校文化氛围。
4、加强舆论文化建设,形成优良校风。
集体是一个熔炉,能把生铁炼成钢,也可能是个染缸,给尚未成熟的青少年以不良影响。学生在集体中,思想行为容易受到集体舆论的制约和同化,心理学上称之为“从众心理”。因此,学校要重视舆论文化的建设,真正做到“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要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是加强政治思想学习,注重养成教育。通过校会、晨会、级会、班会,组织学生认真学习政治文件、法规制度、道德修养等文章,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及明辨是非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其次,要加强“爱校”教育,培养母校意识。向学生讲述学校光辉的历史,成立校史展览室,设计校旗校徽,制作校歌,统一校服,提高学校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使学生自然生发出强烈的荣誉感、自豪感、热爱母校的情感,从而产生凝聚力,形成学校精神。
第三、确定共同的奋斗目标。学校根据社会发展趋势及自己的实际情况、办学特点,提出校训和奋斗目标。各班相应地制定班级奋斗目标,直至帮助学校制定个人奋斗目标。并开展“争先创优”活动,争先进个人、先进集体、先进学校,创优秀品质、优异成绩、优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