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中文化生活主观题知识归纳及高考例题
高中文化生活主观题知识归纳及高考例题
点击:1128 评论:0 2012年6月18日 17:34 作者:刘旺 智词:
文字大小【大 中 小 】 【背景色】 【可打印版本】 【关闭窗口】 角度
文化内容
1、文化的内涵:
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
产品。
(2)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
象。文化是社会实践的产物。
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
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
活动、接受文化知识教育而逐步
培养出来的。
2、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
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例题(全国2012-39)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现代科技对于广大中以文化的作用。科学技术是促进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现代科技有利于培育珍惜中医药植物,开发新产品,促进中医药文化创新;有利于建立中医药植物资源基因库,更好地传承中医药文化;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有利于促进中医药文化的传播,(北京2011-40)运用《文化生活》中有关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知识,说明加强环境宣传教育的意义。①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加强环境宣传教育,有助于人们清醒地认识环境与发展的关系,转变思维方式,采取自觉行动。② 文化对人具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加强环境宣传教育,有助于营造全社会重视环保的文化氛围。③文化丰富人的精神世与生活(1)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3)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扩大中医药文化的影响。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先进的、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加强环境宣传教育,有助于提高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人的道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
会的发展。
(1)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
响、相互交融。
①经济是基础,一定的经济和政
治决定一定的文化,文化是经济
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反作
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
健康的文化促进政治、经济的发
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
碍政治、经济的发展。
②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相对
独立性。
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
越来越重要。第二,为推动经济(山东2011-29)1955年10月,武汉钢铁厂在武汉市东郊长江南岸破土动工,1958年9月建成投产。2011年,物馆,作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新基地。结合材料,从“文化的特点及影响”的角度,分析为什么要在原址上建设博物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①对汉阳铁厂原址的保护性改造为爱国主义教育创设了特定的文化环境;②在汉阳铁厂原址上建设博物馆使爱国主义又有了新的物质载体;③在汉阳铁厂原址上建设博物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天津2011-13)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根据表3左列信息,将下列需要填写的内容,依次写在答题卡上。我国促进文化发展的政策 体现的文化生活知识(各写一点即可)纪念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向社会开放 ②加强对国家重大文化遗产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3、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汉阳铁厂遗址保护性改造工程启动,原址上将建设一座博 治、经济以重大影响。先进的、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可以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③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第一,①增强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公共博物馆、图书馆、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
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
来越重要。第三,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
越来越突出。③积极开拓国际文化市场,增强中华文化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 ①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是保障人民基本权益的主要途径(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大力发展文化事业;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各种形式的文化活
④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第一,动;文化对人有潜移默化的影响)②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随着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人
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第二,世界范围内
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
⑤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综合国力
竞争日趋激烈。文化越来越成为
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
泉,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
作用越来越突出。
4、文化对人的影响:
(1)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
和交往方式。文化影响人们的实
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2)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
默化和深远持久的特点。
(3)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
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
进人的全面发展。
文化传
承与创
新
1、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民族节日蕴涵着民族生
活中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
德伦理等文化因素,是一个民族
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庆祝民族(全国2012-39)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现代科技对于广大中以文化的作用。科学技术是促进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现代科技有利于培育珍惜中医药植物,开发新产品,促进中医药文化创新;有利于建立中医药植物资源基因库,更好地传承中医药文化;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有利于促进中医药文化的传播,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文化遗产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展现世界文化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③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有利于增强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扩大中医药文化的影响。
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文化
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
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尊重文化多样性是
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尊
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
繁荣的必然要求。尊重文化多样
性,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
等的原则,既要认同本民族文
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
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广东2012-37)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交流与文化创新的相关知识,谈谈对中国文化要“走出去”、更应“走进去”的认识。①文化“走出去”能增强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提高文化软实力,提升综合国力。②文化“走进去”是文化“走出去”的深化,只有被其他文化了解和接受,才能真正实现文化“走出去”。③要推动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增强文化创新意识,提高文化创作能力,把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结合起来,提升文化产品的思想性、艺术性。④通过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创造出能为其他文化能接纳、欣赏的文化产品。
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
荣进步。
2、文化交流的过程,就是文化
传播的过程。文化传播的途径主
要有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
等。
小到亲朋聚会、外出旅游,大到
各种政治、经济、文化活动,都
可以成为文化传播的途径。
3、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鲜明的民族性和继承性。是维系
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取
古为今用。
4、影响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有
社会制度的更替、科学技术的进(北京2012-38)运用《文化生活》中相关知识,淡淡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企业应对上述挑战应有的正确态度。尊重文化多样性,对外直接投资企业应尊重东道国的文化。跨越文化差异,博采众长,取长补短,促进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江苏2012-37)端午节即将到来,请你设计一个有助于吸引中学生了解其文化内涵的主题活动,并从《文化生活》角度说明活动的意义。主题活动示例:以重读《离骚》,追思屈原为主题的阅读节。活动意义:促进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弘扬以(浙江2011-40)结合材料,说明动漫大片《田螺遗梦》本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的成功体现了“文化传承与创新”中的哪些道理。文化在继承中发展。该作品取材于中国民间传说,突出了中国文化和而不同的价值理念,体现了继承对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该作品之所步、思想运动和教育活动。其中,以能够成功,在于对民间传说的改编、采用国际最高水准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
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者重要的角色。
5、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
创新。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
泉和动力。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
会实践的发展。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
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文化创新的根本途
径是立足于社会实践。基本途径
是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面向世
界,博采众长。正确处理当代文
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
文化的关系。反对“守旧主义”
和“封闭主义”,“民族虚无主
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中华文
化与民的动画电影技术、注入国际动漫作品所特有的神幻色彩等作品在交流中得到传播。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方面创新。文化在交流中传播。通过国内、国际两个平台,(天津2012-14)结合材料,用《文化生活》相关知识说明,雷锋精神对于我们民族和社会的价值是永恒的。
①雷锋精神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是中华民族精
1、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重要的原因在族精神 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
异和兼收并蓄。
2、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是
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的民族精神。
3、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根植于
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始终是维系
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
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
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
民族之魂。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
要求,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
力的要求,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有利于全体人民始终保
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神的体现。②鹦歌岭大学生以实际行动践行雷锋精神,丰富了雷锋精神的内涵。③当代社会需要雷锋精神,雷锋精精神文化需求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提高,雷锋精神为促进入的全面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江苏2012-37)端午节即将到来,请你设计一个有助于吸引中学生了解其文化内涵的主题活动,并从《文化生活》角度说明活动的意义。主题活动示例:以重读《离骚》,追思屈原为主题的阅读节。活动意义:促进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全国2011-39)结合材料和所学文化生活知识,说明为什么妈祖文化具有凝聚华人、华侨的作用。①妈祖文化影响广大华人、华侨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②丰富其精神生活,满足其精神需要。③促进了文化交流,有利于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全国2011-39)结合材料并根据所学的文化生活知识,就如何更好地发挥妈祖文化的作用提出两条建议。
挖掘妈祖文化蕴涵的传统美德,促进思想道德建设;发挥
妈祖文化的凝聚作用,促进两岸文化交流;扩大妈祖文化的影响,扩大中华文化在全球的影响;赋予妈祖文化新的时代内容,更好地发挥其精神纽带作用。
(福建2011-39)根据材料之一所给的信息,请你运用中
华文化包容性的知识,就树立正确的海洋意识提出建议。
①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②要求我们
能与其他民族文化和睦相处,求同存异,建设和谐海洋,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③要求我们在文化交流中兼收并蓄,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批判地吸收西方海洋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反对海洋霸
权主义。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神为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提供价值导向。④人们的当代中
国文化
建设
1、发展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天津2012-14)结合材料,用《文化生活》相关知识说的文化,必须遵循弘扬主旋律、明,雷锋精神对于我们民族和社会的价值是永恒的。提倡多样化的原则;坚持为人民
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努
力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
众,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
手段;大力倡导一切有利于发扬
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和精神,一切有利于改革
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思想和精
神。①雷锋精神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②鹦歌岭大学生以实际行动践行雷锋精神,丰富了雷锋精神的内涵。③当代社会需要雷锋精神,雷锋精神为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提供价值导向。④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提高,雷锋精神为促进入的全面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天津2012-14)雷锋和鹦歌岭大学生以帮助他人、奉献社会为乐。结合所学知识,探寻他们为何以助人、奉献为乐。(答出两点理由即可)①满足社会和他人的需要,以得到社会承认、实现自身价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始
终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
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
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
人,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表现形
式,都发挥着强有力的导向和示
范作用。社会主义文化以其自身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并依靠着社
会主义政治和经济力量,在人民
大众的文化生活中始终占据着
主导地位。
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
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
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
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
文化。
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
化的根本要求和根本保证。
(2)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
方向,关键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
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3)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
位,同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
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
家争鸣的方针是统一的,同社会
主义文化的多样化是统一的。
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
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大力
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
5、思想道德建设,是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
中心环节。思想道德建设规定着
文化建设的性质和方向,是文化
建设的灵魂。值为乐。②努力奉献的人是幸福的,积极投身为人民服务实践,以奉献社会为乐。③以服务人民、辛勤劳动为荣为乐。④以践行中华传统美德为乐。(福建2012-39)根据材料三,从文化生活角度,请你以“弘扬雷锋精神,促进社会文明”为主题向社会发出倡议。(要求:①写出倡议书内容的提纲;②不得显示个人身份的如何信息。)①开展多种形式的学雷锋活动,推动学雷锋活动常态化。②努力提高自身的科学文 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③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赋予雷锋精神新的时代内涵。④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事做起。(北京2012-39)让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是文化惠民工程的重要内容。试举文化惠民工的相关知识加以简要说明。实例(略)。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是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建设。(山东2012-31)运用文化生活知识,从精神文明建设的角度,分析开展学雷锋活动的意义。开展学雷锋活动,有利于发挥道德摸范的榜样作用,培育“四有”公民;有利于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有利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现,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有利于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修养,推动思想道德建设。(海南2012-25)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为什么会出现各地竞相争夺历史名人、“名人故里”的现象。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发展旅游文化产业,有利于发展文化生
3、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价值体系。⑤脚踏实地,从身边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程的一个实例,并用《文化生活》中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1)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益的主要途径,加大投入力度,加强社区和乡村文化设施
4、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产力,满足人们的文化消费需求;文化市场的自发性和盲目性加剧了对文化资源的争夺;一些地方文化创新力弱,发展文化产业的办法不多。(广东2011-37)近年来,在发展文化产业的过程中,一些地方出现了“名人故里”之争,甚至有炒作负面历史人物、制造假文物等现象。针对这些假文化之名,争经济利益之实的行为,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发文叫停。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分析行政主管部门发文“叫停”的原因。
不恰当的开发、利用会损害传统文化内在的功能和价值;有违“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正确态度,不利于传统文化的保护、继承和发展;扭曲传统文化的内涵,不利于文化创新;不利于传统文化内蕴的中华文化精神和感召力的发扬;有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利于发展先进文化。
第二篇:高中政治文化生活(,)主观题典型例题一
典型例题(文化一)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6分)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小镇建设可圈可点,一批文化小镇、旅游小镇、科技小镇、工业小镇、商业小镇、金融小镇等纷纷涌现、蓬勃发展。2016年7月,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和财政部发布《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将特色小镇建设推上了一个新台阶。“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杜甫诗中的朔州曾是一个荒漠遍野的蛮凉之地,这也是之前很多人对西北边塞的初见。如今的朔州正在默默耕耘,在政策的春风下全力打造一个充满生机的塞上“绿洲”。右玉县位于朔州市最北端,多年采,莜面、荠面、豆面、玉米面、黄米面等大量输出,使这里形成了独特的粗粮饮食文化。吸引了周边不少省市的游客来当地品尝。与此同时,右玉县牛羊成群。还形成了大规模的畜牧业、屠宰业和肉食加工业,在便捷的交通运输条件下。完成了“养殖一屠宰一加工一输出”的闭合产业链.成功打响了以“玉羊”为名的首个品牌。
近年来.右玉县政府着力打造宜居小镇,大力开发生态文化旅游资源.以举办“西口风情”生态旅游文化节为契机,打造边塞风情、生态体验、消夏避暑等特色品牌。据了解,近年来,每年都有很多国内外知名艺术家和国内高校艺术院系师生常住右玉,进行艺术品创作.形成了国内艺术品界独有的“右玉现象”。为此,右玉县正式推出了“中国油画写生季”,并在右卫古镇建设艺术粮仓,椎动文化旅游产品从单纯观光、休闲、度假向艺术品创造转变。
(2)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与生活”的有关知识,分析右玉县为什么重视打造小镇文化特色。(12分)2.《舌尖土的中国》记录了我国大江南北各色原生态美食,充满浓郁的人文关怀、家国情怀和乡土情结。摄制组历时13个月走遍中国,跨越国内自北向南的60个地区。与以往中国纪录片的制作步骤不同,该片依据西方美食的理论进行建构,小中见大、见微知著的细节表达方式更贴近观众,贴近普遍人的生活,成功跨越了语言、社会、价值观等传播障碍,创造了极高的收视率。结合材料,分析《舌尖上的中国》是怎样实现文化创新的。
3.时代呼唤“绝对忠诚”。湖南卫视的栏目创作团队以“绝对忠诚”为题,陆续报道了一批当代科学家的感人事迹,展示他们坚守信念、忠于祖国、乐于奉献、勇攀高峰的可贵精神。为做好“绝对忠诚”系列报道,创作团队与主人同吃同住同劳动,通过“零距离采访”和“隐藏式拍摄”,记录了大量鲜为人知的细节和催人泪下的故事,并通过镜头拍摄和音乐、画面的精心选择,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该栏目还第一时间将节目视频在各大主流网站同步推出,吸引了广大网民积极参与,有效扩大了传播效果。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创新的知识,谈谈“绝对忠诚”节目的成功对文艺创作的启示。4.材料一: 2016年9月召开的G20杭州峰会,那严密的组织、高效的服务,让人叹为观止的风景;更主要的,还是峰会的运筹能力,领导人长袖善舞,与各国密切沟通,确保会议开得完满成功,从而大大超越预期。据说,在参加完杭州G20峰会后,德国总理默克尔很有压力。她对习总说: “习主席呀,我看到你们办的峰会? 我们明年都不知道该怎么办了!“我们超不过你。”习主席的回答,也很有智慧他说,这是一个德国啤酒和中国茅台的关系,你有你的味道。我有我的味道,相信你在德国一定能够办得精彩。(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谈谈如何正确处理中国茅台与德国啤酒的关系。(12分)
5.(2015·安徽文综)材料二工匠精神筑梦中国制造
自古以来,专注细节、精益求精一直是中国工匠秉承的精神,这种精神铸就了传统制造业的辉煌,也是助推现代制造业的重要动力。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要自觉弘扬工匠精神,主动担当历史责任;要将工匠精神与现代高科技高度融合,创造高品质产品,满足用户消费。中国制造正在敞开一扇扇新的梦想之门。
(2)根据材料二,阐明“工匠精神筑梦中国制造”的文化生活依据。(12分)
答案
1.命题透析本题以开展特色小镇建设为情境,考查矛盾的特殊性以及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重点考查了理性精神等核心素养。
答案要点:(1)矛盾具有特殊性,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这要求我们对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2分)作为边塞小县.右玉县充分认识到自身在粗粮饮食、畜牧加工和生态文化旅游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4分)在此基础上,该县着力打造独特的粗粮饮食文化.打响“玉羊”品牌.打造了边塞风情、生态体验、消夏避暑等特色旅游品牌,形成充满生机的塞上“绿洲”。(4分)(2)重视打造文化特色能够提升小镇的功能和品质,满足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高的需求。(3分)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以生态旅游文化节为契机。打造边寨风情,生态体验、消夏避暑等特色旅游品牌,能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3分)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体现着一种精神价值。重视打遣文化特色能够提高小镇文化软实力和知名度。(3分)优秀文化为人的健康成长提供了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打造特色文化有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3分)
2.(1)立足于礼会实践是史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摄制组通过大量止防拍摄,创造了纪录片精品
(2)继承传统义化是义~文化创新的恨基该纪录片对巾华传统饮食文化的丰富内涵.以全新的手法进行了诠释。
(3)面向世界,博采众长.该纪录片充分内化两方的美食理论.获取了巨大的成功。
(4)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该纪录片的拍摄既继承传统义化,又博采众长,克服了民族虚无王义和守旧主义,坚持了正确的方向。
3.(1)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要自觉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向生活学习,创作山更多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儿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2)在时代的高起点上增强全民族义化创造活力,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努力创作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的优秀作品。
(3)要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理解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基本要求,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从人民群众的实践和生活中汲取营养.刻苦钻研,锐意创新.创造出不愧于时代和人民的文化作品,4.答案:(1)
①文化具有多样性,我们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不同民族之间,应该相互尊重,求同存异,共同维护、促进文化的多样性。②必须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平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③在文化交流、借鉴、融合的过程中,对外来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④我们既要更加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反对封闭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等错误倾向。(每点3分,共12分)
5.【答案】①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文化反作用于经济,工匠精神作为民族精神的体现,是助推制造业发展的精神动力。
②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要弘扬工匠精神,担当历史责任。
③文化创新必须立足社会实践,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既要秉承传统工匠精神,又要发扬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
【解析】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说明“工匠精神筑梦中国制造”的文化生活依据,属于依据类的解答题。考生在分析说明时,可以从文化的作用、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文化创新三个具体的角度进行分析说明。
第三篇:文化生活主观题
《文化生活》主观题复习资料
第一、二单元从考查形式上看,以选择题为主,也有主观题。
从命题内容上看,考查的重点有:文化作为社会精神力量的作用、文化与经济的关系、文化对人的影响、文化多样性的表现、如何对待文化的多样性、如何对待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如何进行文化创新。
在复习中要注意:(1)发展文化产业是近年高考的重点,结合文化产业的发展考查文化与经济的关系、文化与综合国力的关系。(2)保护文化遗产是命题的热点,尤其注重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3)以上海世博会为背景材料考查文化的多样性、文化交流、文化创新等知识。
预测1 文化产业是能够带给人们希望和光明的产业,特别在经济萧条时期,人们需要通过文化消费来缓解压力,抚慰心灵、激励斗志,战胜困境。因此,文化产业的发展有时会出现“反经济周期”运行。1929年经济危机造就了好莱坞和迪斯尼,美国一跃成为文化产业强国。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使韩剧、韩国音乐等“韩流”风行亚洲。
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对文化产业的“反经济周期”现象进行阐释。
答案:(1)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经济是文化的基础,但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并非完全同步。
(2)优秀文化可以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发展文化产业,提供优秀文化产品,满足经济困难时期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
预测22010年11月,广州将迎来属于自己的盛会——第十六届亚运会。“有朋自远方来”,广州,要让四方来客在宏大的国际机场里感受到广州人的热情,在比赛场馆里感受到广州人的真挚喝彩,在繁华的社区街道和公共场所感受到广州人的文明风范。媒体称赞,广州亚运将向世界展示中国形象、广州印象,将给我们留下丰厚遗产。
请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说明亚运会将给我们带来哪些影响?
①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会转化成物质力量,对社会的发展产生深刻影响。亚运盛会的举办,弘扬文明、竞争、拼搏等精神,能够激励国人在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奋发图强,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②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文化能反作用于经济、政治,给予经济、政治重大影响。特别是先进、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举办亚运会,将大大促进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并能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拉动消费;同时亚运也是一个提高国民文明素养的契机,能促进和谐社会氛围的营造。
③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举办亚运会,向世界展示中国形象、广州印象,能够大大激发民族文化凝聚力和创造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④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先进文化可以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筹备亚运会,在全社会培育文明风尚,有助于公民个人文明素养的提升,有助于塑造健全人格,激励人们创造美好生活,并促进个人全面发展。
(从文化交流与传播的角度回答酌情给分)
预测3在浩瀚的文化海洋中,节日文化和家庭文化是两朵奇葩。除夕是汉族和部分少数民族的共同节日,有很多的相同之处,但又有很多不同:如汉族在除夕夜要合家吃年夜饭,长辈给孩童“压岁钱”;藏族则在除夕之夜,举行盛大的“跳神会”,人们戴上假面具载歌载舞,以示除旧迎新。“书香门第”、“文艺世家”是我们常听到的词语,已经形成的家庭文化传统,总会对家庭成员产生这样那样的不同影响。
⑴不同民族节日文化中这种异同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⑵我们应怎样看待家庭文化对人的影响?
答案:(l)①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决定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
②由于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规律,各民族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这反映在民族文化上自然会有相同点。
(2)①不同的家庭文化,对人有不同的影响。优秀家庭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成为家庭成员奋发向上的精神动力落后的家庭文化会对人产生消极的作用,会对家庭成员的交往行为与方式以及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等产生不良影响,不利于家庭成员的健康成长。
②家庭文化也需要建设,要努力营造健康向上的家庭文化氛围,要力免不良家庭文化的影响,追求美好的新生活。
预测4材料一:《三字经》作为中华文化经典的组成部分,自宋末元初成书之后,经过前人多次重新修订,充实和完善,其内容在准确性和全面性上得到了提高。2008年4月25日新修订的《三字经》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并公开发行,而这次的修订使得其序列更为完整。《三字经》是我国最早、影响最深远的启蒙学教材。不管我们身处何方,耳边只要响起那熟悉的“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我们就能寻到共同的文化之根。
材料二:国学,泛指中国传统文化。悄然兴起的“国学热”可谓“文化寻根”现象的折射,这与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日益提升密切相关。就现实层面而言,中国传统文化对个人、家庭、国家和社会起到了巨大的维系与调节作用。借助电视、网络等现代手段,国学也穿上了“现代时装”,并通过通俗化的解读,在文化的传播和普及上有了更高的效率。我国政府大力提倡国学,推动国学发展,就是要将优秀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对接,使我们的民族文化焕发更强的生命力,在经济社会和谐发展进程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1)结合材料一分析传统文化的特征。
答案:①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其基本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三字经》多次重新修订,充实和完善,其内容在准确性和全面性上得到了提高充分说明传统文化的这一特征。
②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作为特定历史发展的产物,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诵读《三字经》能寻到共同的文化之根充分传统文化的这一特征。
③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三字经》是我国最早、影响最深远的蒙学教材,是中华文化经典的组成部分,对《三字经》的继承,体现传统文化继承性的特征。
(2)结合材料二说明我国传统文化如此之“热”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①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并对经济、政治有反作用。我国传统文化“热”是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特征的反映体现了这一点。
②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满足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对个人、社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顺应社会生活变迁的传统文化对现实具有积极的意义,因此受到热捧。
③大众传媒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电视、网络等大众传媒对传统文化的通俗化的解读,对传统文化热潮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④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弘扬传统
文化,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作用。(本小题只要言之有理,均可酌情给分。)
预测52010年5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通过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纲要》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强国必强教,强国先强教。
请用文化生活说明“强国必强教,强国先强教”。
答案:①教育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作用,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文化是一种综合的力量,其中科技和教育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②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和培育上扮演着重要角色,在人类文化传承中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③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作用,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补充:教育是文化传播的一个重要途径。人们通过学习各种文化课程,能够获得不同的文化知识。)
10.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
结合《文化生活》知识和材料说明文化创新的重要意义。
答案:(1)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使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
(3)进行文化创新有利于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弘扬民族精神,构建和谐社会。
(4)文化创新有利于增强我国的文化竞争力,维护国家的文化安全。
(5)文化创新有利于增强各国间的文化交流,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11.“全聚德”、“东来顺”、“咸亨酒店”等是全国知名的中华老字号,历经沧桑,经久不衰,其生命力就在于创新,除结构创新、制度创新外,更重要的是文化创新。老字号的文化创新有继承问题,也有融合问题。就是在继承老字号蕴涵的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融合现代优秀的文化,如“包装文化”、广告文化和经营理念等,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今用”,形成“传统文化——外来文化”相融合的“文化链”。充分运用文化链这个手段,使老字号在新时期持续焕发着新的活力。
有人认为,文化的创新,需要继承优秀传统文化。请对这一观点加以评析。
答案:(1)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
是一个企业的生命力所在。(1分)
(2)文化创新要以文化的继承为基础。任何时代的文化,都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任何形式的文化,都不可能摈弃传统从头开始。对于一个民族和国家来说,如果漠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其民族文化的创新就失去根基。中华老字号正是在继承老字号蕴涵的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实现了企业文化的创新。(3分)
(3)文化创新还必须把握时代精神。任何文化创新都必须立足现实,从时代的发展中吸取营养,体现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反映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中华老字号企业文化的创新正好说明了这一点。(3分)
(4)文化创新要不断学习、借鉴和吸收其他民族优秀的文化成果,博采众长,为我所用。中华老字号就是在融合其他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3分)
(5)因此,这一观点是不科学的。(1分)
预测8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办好世博会,是全国的大事,也是上海的大事。上海市政府表示,要把上海世博会办成一届真正的“低碳”世博会。秉承“师法自然……取之有度、用之有节”的中国传统智慧的“低碳世博”理念,得到了本届世博会参展各国的广泛认同和赞誉,并在参展国和国际组织的场馆设计、建设过程中得以贯彻:中国国家馆形如“东方之冠”,做到了自遮阳体系调节室温,照明用电全部自给,雨水循环利用;西班牙馆,藤条材料既环保又传统;
英国馆的“种子圣殿”展示了英国在全球自然资源保护上所起的领先作用;墨西哥馆的“风筝广场”代表着墨西哥人对未来的期待和对城市绿地的偏爱……
结合材料分析,“低碳世博”理念的提出和实践体现了文化生活的哪些道理? 答案(1)秉承中国传统智慧,提出“低碳世博”理念,体现了文化在继承中发展,在实践中创新。
(2)“低碳世博”理念在世博会场馆设计和建设过程中得以贯彻,表明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3)世博会参展各国把“低碳世博”这一理念渗透在富有本国特色的场馆设计和场馆建设中,体现了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从命题内容上看,考查的重点有:中华文化的特点、中华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与核心、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途径与意义、发展大众文化的要求、怎样对待落后文化与腐朽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指导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思想道德修养。
从考查形式上看,既有选择题,也有主观题。
在复习备考中要注意:(1)结合上海世博会中国展馆的设计和建筑考查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2)通过抗震救灾精神等考查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性。(3)结合国家重视教育、文化设施建设等材料考查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等知识。
预测2010年世博会是上海加快发展的重大机遇,也是对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综
合素质的检验。上海市把举办世博会作为加快精神文明建设的重大契机,2009年3月开始,每月开展口号为“爱上海,从我做起”的迎世博、讲文明、树新风“三五”集中行动(即每月5日、15日、25日分别开展的“窗口服务日”、“环境清洁日”、“公共秩序日”,城市文明指数不断提高。
上海市的做法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何启发?
答案(1)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参与精神文明建设的积极性,促进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
(2)公民要脚踏实地、重在行动,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不断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
(3)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要把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作为根本任务。
从文化创新角度,探究上海世博会会徽、世博会中国馆所展现的设计理念。(9分)
2010年10月20日23时许,西北大学长安校区西围墙外的一条马路上,一个两岁半孩子的妈妈骑着电单车被后面赶来的一辆雪佛兰轿车撞倒,痛苦地躺在了地下。噩梦还没有完,雪佛兰轿车撞人之后返回来,下来一个年轻人,见这位在痛苦中挣扎的妈妈还没有死,用30
厘米长的尖刀在这位年轻妈妈身体上连捅八刀,直至当
场死亡。这个年轻人是西安音乐学院大三学生药家鑫。这就是备受关注的“药家鑫事件”。媒体评论:“药家鑫事件”折射出了公民人格教育的缺失,并呼吁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用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培育人,培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公民更要不断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从而使全体公民都能流淌“道德的血液”。
如何才能使全体公民都能流淌“道德的血液”?
①必须大力建设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2分)
②必须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2分)③必须建设和谐文化,树立良好的社会风尚;(2分)
④必须紧紧抓住思想道德建设这个中心环节,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2分)
⑤必须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2分)
第四篇:《文化生活》主观题
《文化生活》主观题
第一单元
1、文化的作用有哪些?
2、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怎样?
3、文化对人的影响来源、表现有哪些?
4、优秀文化对人的影响是什么?
5、如何提升我国的文化竞争力?
第二单元
1、为什么要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必要性﹢重要性)
2、如何尊重文化多样性?
3、中外文化交流的意义及如何推动中外文化交流
4、传统文化的特点是什么?
5、传统文化对社会与人的发展的作用
6、如何继承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
7、为什么要进行文化创新(必要性﹢重要性)
8、社会实践和文化创新的关系
9、文化创新的途径
第三单元
1、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2、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3、当前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的原因(为什么)(必要性﹢重要性)
4、如何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怎么做)
第四单元
1、应如何解决文化低俗化问题(要学会从国家、个人、经营者三个角度找对策)
2、如何发展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文化(基本要求)
3、先进文化的科学内涵是什么?
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5、如何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6、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如何发展先进文化、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如何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第五篇:《文化生活》主观题复习资料
文化生活第一单元主观题选编
1、(2011·安徽高考)阅读材料,回答下面问题。
2011年初,随着“中国国家形象片”——《人物篇》和《角度篇》在一些国家的热播,“中国形象”成为媒体热议的话题。话题——文化是国家形象的灵魂
文化在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和推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蕴含着团圆、和谐理念的中国春节,日益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平台,也带来了新的商机;孔子学院的发展使越来越多的外国人了解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科技创新成就赢得了世界赞誉„„中华文化的发展和传播扩大了中国的影响力,提升了国家形象,增强了炎黄子孙的民族自豪感。
运用文化作用的知识,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理解。
1、答案:(1)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2)文化反作用于经济。中华文化的发展和传播为我国经济发展带来机遇,也给世界带来商机。
(3)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中华文化的发展和传播提高了我国文化软实力,提升了中国国家形象。
(4)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更多的人通过中华文化了解了中国,中国国家形象的提升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2、2012年伦敦奥运会奖牌排行榜中,美国和中国分别位居第一、第二,这凸显了两国强大的体育实力。有人认为,奥运奖牌之争不仅反映了中美两国非凡的综合国力,也折射出中美两国不同的外交风格。美国在田径、大球项目上长期处于绝对优势,在外交上也显得霸气十足。中国则反其道专攻举重、跳水、小球等项目,以求花费最小的力气取得最大的功效,这种方法也体现了中国外交政策的特色:通过扩充不对称战略,从而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与美国进行有力的抗衡。
请运用文化与社会的有关知识对上述材料进行分析说明。
2、答案:(1)奥运会是全球性的文化体育运动盛会,各国运动健儿在奥运会上的拼搏体现出“更高、更快、更强”的体育文化和体育精神。(2)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奥运奖牌之争反映了中美两国非凡的体育竞争力背后非凡的综合国力,这说明一定的经济决定一定的文化,文化是经济的反映。
(3)文化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奥运奖牌之争折射出中美不同的外交风格,说明文化与政治关系密切,政治决定文化,一定的文化给予政治以重大影响。
(4)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越来越重要。文化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今世界,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中美两国体育文化竞争力的强弱从某种意义上意味着两国整体综合国力的强弱。
3.一首歌的文化软实力到底有多大?有专家分析,《江南Style》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其中的文化障碍少,它用一种国际通用的方式表现了全球中产阶级成年人的一种生活状态。相比而言,同样拥有丰富文化的我国,让世界了解中国的当代文化特色已经引起了国人的重视,但究竟选择何种文化,如何树立有代表性的当代文化形象,特别是在我们的文化软实力打造和输出上还需深思。韩国人在展示和推广文化上的创意值得我们参考。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谈谈应怎样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
3、答案:(1)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2)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加快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增强文化竞争力。
(3)立足人民群众的实践,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不断推进文化创新。(4)借助大众传媒等手段,大力提高文化传播能力,不断增强我国文化的影响力。
4、(2011·北京高考)人类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日益受到全世界的关注,1974年联合国将每年的6月5日定为世界环境日。
2011年世界环境日的中国主题是“共建生态文明,共享绿色未来”。为唤起公众对环境与发展关系的清醒认识和自觉行动,有关部门发布《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2011~2015年)》,提出每个公民都应该树立正确的生态环境道德观,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宣传者、实践者、推动者。
运用文化生活中有关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知识,说明加强环境宣传教育的意义。
4、答案:(1)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加强环境宣传教育,有助于人们清醒地认识环境与发展的关系,转变思维方式,采取自觉行动。(2)文化能产生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加强环境宣传教育,有助于营造全社会重视环保的文化氛围。
(3)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加强环境宣传教育,有助于提高人的道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5.某市在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将文化建设融入到新农村建设中,不断充实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新亮点。例如,评选、宣传行业能手和劳模,积极培养各类民间艺人,调动农民群众投身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以乡镇文化站为主体,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乡村文化活动,举办各种文化艺术节,让人民群众自创自乐;创办各种形式的“农村书屋”,推广发家致富知识;借村委会换届选举,举办各种讲座,提高农民群众的政治参与素养,打造和谐村庄。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作用的有关知识,谈谈新时期推动农村文化建设的意义。
5、答案:(1)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推动农村文化建设,可以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2)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推动农村文化建设,可以不断提高农民素质,培养新型农民。提高农村科技水平,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可以提升人们的科学素养。
(3)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推动农村文化建设,可以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培育新的文明风尚。
(4)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推动农村文化建设,可以发挥农民群众的文化创造主体作用,并以创造出的优秀文化来影响人和塑造人。
6.端阳佳节景色新,龙舟竞渡闹盈盈。河面上,棹如飞,龙影跃动;河岸边,人如潮,欢声鼎沸。W市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顺应民意组织龙舟竞赛,把龙舟管理作为社会管理体制创新试点内容加以推进,从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入手,把属于社会的职能归还给社会组织,把属于市场的职能归还给经济组织,充分发挥基层民主活力。W市把保护传承、提升发展好龙舟文化作为提升城市文化竞争力的重要品牌、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重要方面和推进全民健身的重要内容予以引导推进,使之成为让老百姓欢迎的重大民俗活动,成为城市转型发展的动力。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作用的有关知识,分析说明W市推动龙舟活动发展的理由。
6、答案(1)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
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龙舟活动顺应民意和社会发展,既满足了人们的精神需求,也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
(2)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划龙舟作为一种文化活动,和当地经济发展融合在一起,提升了文化产业和文化消费的发展。
(3)文化对综合国力有重要影响,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龙舟活动可以带动现代服务业发展,助推城市经济转型升级和提升文化竞争力。
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雷锋精神哺育和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成长。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弘扬雷锋精神、开展学雷锋活动,要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今天,雷锋勤俭节约的美德可以转化为低碳、节能等环保意识,雷锋助人为乐的品质可以转化为奉献、互助等志愿者精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要“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采取措施推动学习活动常态化”。(1)“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假如你所在的学校正在准备开展学雷锋活动,请为该活动拟定活动方案并说明文化生活依据。
(2)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知识,说明“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采取措施推动学习活动常态化”的意义。
7、答案:(1)①发出学雷锋活动倡议,学习雷锋精神——优秀文化塑造人生。②举办雷锋事迹专题讲座——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
(2)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采取措施推动学习活动常态化有助于营造全社会节能环保、甘于奉献、互帮互助的文化氛围,对青少年产生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影响。②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可以把雷锋助人为乐的品质转化为奉献、互助等志愿者精神,影响青少年交往。③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采取措施推动学习活动常态化有利于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转变思维方式,采取自觉行动。④优秀文化塑造人生。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采取措施推动学习活动常态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有利于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8、(2010·浙江高考)近年来,浙江省政府在统筹城乡发展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在经济上,着力改变传统工业层次低、布局散、竞争力弱的状况,推进新兴产业,发展现代农业,培育各类专业市场,加大对“三农”的财政投入和转移支付的力度,推进农村住房改造和城镇化建设,力推“家电下乡”,建立和健全城乡居民社会保障制度等。在文化上,实施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电影放映“2131”、送戏送书下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等一系列文化工程,推进农村文化建设。有人认为:“统筹城乡发展,政府只要多出钱就行了,不必搞什么文化工程。”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对该观点进行评析。
8、答案:(1)农村的发展不仅需要经济的发展,还需要文化的发展。
(2)经济是文化的基础,然而文化对经济有反作用。实施一系列农村文化建设工程,可以为农村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满足农村居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3)文化建设既需要物质载体,也需要正确引导。实施文化工程,不仅有助于农村文化的繁荣和发展,也有利于保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方向。因此,统筹城乡发展,政府既要给钱,也要加强文化工程建设。
9、目前,新一轮的文化体制改革,将文化产业定位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有同学认为:“在市场经济日臻成熟的条件下,文化改革发展应注重经济效益,大力推动产业化进程。”理由在于:文化面对市场时具有商品属性,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文化的经济功能越来越强。
运用文化生活有关知识,分析和评价该同学的理由是否充分支持其观点。
9、答案:(1)经济是基础,在经济发展中,文化消费更加丰富,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该同学的理由能够说明必须发展文化产业,重视经济效益。(2)文化对政治、经济具有反作用,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该同学忽视了发展文化产业的社会效益,是片面的。
(3)文化的发展必须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既要发展文化产业,又要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该同学只强调推动文化产业化发展,而忽视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是片面的。
10、广东的岭南文化因其独特的地域性,原创性,曾与京派海派文化并行。但目前有论调说岭南文化呈现没落的痕迹,没能与现代接轨缺乏生机。广东有很多可以代表岭南地域文化特色的民俗文化遗产。而很多民俗文化遗产正濒临灭绝。广东传统的民间文化可以说是异彩纷呈,丰富多样,然而其中绝大多数基本上处于岌岌可危的状态。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广东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积极打造有广东特色优势的文化产业。通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实施文化产业战略重组,营造主旋律与多元化统一的创新环境,挖掘地方传统文化资源,打造广东文化品牌,使文化产业异军突起,时代精品不断涌现。
结合述材料运用文化与经济的关系,说明广东省建设文化大省发展文化产业的意义?
10、答案:①经济是文化的基础,文化是经济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所决定,并反作用于经济,给经济以重大影响。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②发展文化产业可以直接创造物质财富,增加经济收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带动经济、社会发展。
③发展文化产业可以创造精神产品和精神财富,有利于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④发展文化产业可以有利于凝聚民族精神,增强民族的向心力、生命力和创造力。
文化生活第二单元主观题选编
1.材料一 从1999年起,寿光已成功举办了十三届“中国(寿光)蔬菜博览会”。“菜博会”不仅是经贸往来的平台,而且是集中展示蔬菜文化的舞台。从最初在场馆内展示蔬菜瓜果,到举办新闻发布会,再到建设专用网站,越来越多的人们能够通过报刊、电视、网络等媒体领略到寿光蔬菜文化的魅力。
(1)结合材料,分析大众传媒在蔬菜文化传播中的作用。(4分)
材料二 坚持以人为本,提高城镇化质量,瑞典的克里斯蒂安斯塔德社区是一个很好的范例。它在不失自我风格的前提下走上现代化之路,那些代表本地历史文化特色的建筑,备受当地人的珍视。历史遗留下来的砖质建筑和木质建筑都要重新利用,在改造的过程中既要保证不失传统风格,又要与城镇现代化建设的整体结构协调一致。
(2)运用传统文化继承的有关知识,分析克里斯蒂安斯塔德社区城镇化建设的经验。(12分)
2.深圳经济特区成立30周年之际,某中学高二学生以“改革开放30年成就——文化篇.印象深圳”为主题,设计了一期黑板报。阅读板报内容的一部分,回答问题。版面一:文博会唱出大产业
2010年5月,建设银行深圳市分行代表金融业在第六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上与深圳市文化产权交易所正式签订总额为300亿元的战略合作协议,显示了该行
全方位加强和改进对文化产业金融服务的战略意图。来自全国各地的参展单位纷纷展示富有地方特色、文化内涵的产品,吸引了众多观众。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10年来,深圳走出了一条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生产力的路子。
请从文化生活角度,概括版面一的内容对区域文化发展的启示。(10分)
3.过年放鞭炮是中国人的传统习俗,它承载着亲人团聚的幸福。是“中国年”年年必不可缺少的元素。但2013年1月由于多地雾霾天气的出现,许多地方出台政策禁止或减少燃放烟花炮竹,这就使年味淡了一些,于是很多人在“要民俗要年味”还是“要蓝天要健康”上产生了纠结心理。
结合材料一从文化传承的角度谈谈你对中国人过年纠结心里的认识?(12分)
4.在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表彰大会上,某省第3次被评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先进地 区”。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出版、发行集团再次双双入选“全国文化企业30强”;通过国 家认定的动漫企业位居全国第4位;文化惠民扩面提速,纳入省民生工程的1240个乡镇 综合文化站和远程教育点全面建成达标》 结合材料,从影响文化发展因素的角度,分析某省如何进一步发展文化产业、繁荣文化事业?(12分)
5.近年来,北大附属中小学远程教育网形成卫星、互联网、面授三方于一体的“天地人”三网合一的远程教育体系,为全国广大中小学教师、学生提供远程教育信息服务。北大附属中小学远程教育网倡导“共建、共享、互动”,让优秀的资源直接与各地学校对接,提供了快捷、准确的信息渠道,实现了“零距离”教学。结合材料,谈谈对上述做法的认识。
6.一股传统文化的热潮正在中国涌流。从《百家讲坛》吸引数亿观众到《于丹〈论语〉心得》狂销300万册,从古装影视剧热播到历史题材图书畅销,从人大成立国学院到北大、清华等高校开设“国学班”,从各地恢复祭孔到海外孔子学院遍地开花,从私塾重现到儿童读经„„这一切都表明,曾经渐行渐远的传统文化正在回归。运用所学知识,探究我国传统文化如此之“热”的原因。
7.材料一 在日益现代化的今天,婚礼备受年轻人的重视。有人用豪华车队迎亲,以奢侈喜宴祝贺;而更多新人则选择了利用传统婚礼礼仪举办自己的婚礼。这种传统婚礼礼仪既时尚又节俭,还让现代的城市人目睹了久违的传统婚礼场面,很有意义。材料二 前任文化部部长孙家正说:精美的民族民间文化,是我们的母亲文化,是我们的根。留住祖先的记忆,非常重要。但我们又必须赋予她新的时代精神。
(1)结合材料,请用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分析,为什么现代化的今天许多年轻人愿意采用传统的婚礼习俗来举办婚礼?(10分)
(2)从文化继承的角度分析我们应当如何留住“祖先的记忆”和“民族的根” ?(10分)
8.近年来,随着文化市场的开放,日韩两国的文化也进入中国文化市场,形成一股“日韩流”。如在某市校园内,许多中学生竞相模仿日韩明星的发型、服饰、劲舞等,成为日韩的“中国新生代”。因此,学校政教处作出禁止上述一切行为的决定,一些学生对学校的做法表示不满,说:“学习和吸收外国的优秀文化成果,何错之有?真是小题大做。” 从文化生活的角度谈谈你是怎样看待上述现象的?
9、材料 坚持以人为本,提高城镇化质量,瑞典的克里斯蒂安斯塔德社区是一个很好的范例。它在不失自我风格的前提下走上现代化之路,那些代表本地历史文化特色的建筑,备受当地人的珍视。历史遗留下来的砖质建筑和木质建筑都要重新利用,在改造的过程中既要保证不失传统风格,又要与城镇现代化建设的整体结构协调一致。
运用传统文化继承的有关知识,分析克里斯蒂安斯塔德社区城镇化建设的经验。(10分)
10、(2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12年10月11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中国作家莫言。瑞典文学院评价莫言是一个文风魔幻现实主义、满是乡土气息、融汇历史和现实的作家,他的魔幻不仅来自西方现代主义,也来自中国古典文学。
材料二:中国作协的贺辞指出:“在几十年文学创作道路上,莫言对祖国怀有真挚情感,与人民大众保持紧密联系,潜心于艺术创新,取得了卓越成就。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莫言的作品深深扎根于乡土,从生活中汲取艺术灵感,从中华民族百年来的命运和奋斗中汲取思想力量,以奔放独特的民族风格,有力地拓展了中国文学的想象空间、思想深度和艺术境界。”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知识,分析莫言的成功给我国文学创作带来哪些启示?(12分)
11、(26分)古代的丝绸之路是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古代路上商业贸易路线。最初商人们通过这条路运输中国古代出产的丝绸,故得此名。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启动了“对话之路:丝绸之路整体性研究”项目。今天的丝绸之路,是开放之路,是奋进之路,是通向21世纪的光明之路。
2O13年新春伊始,国家文物局启动丝绸之路申请世界文化遗产的项目。此次申报的项目是丝绸之路的东段。涉及中国、哈萨克斯坦等国,线路跨度近5000千米。在我国境内的线路沙及河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2013年3月,国家文物局和这6省(自治区)签订了《关于保护丝绸之路遗产的联合协定》。2013年3月,中欧陆路贸易新通道——渝新欧国际铁路迎来首趟回程班列,建设这一通道是中国搭建“新丝绸之路”的有力举措。
(l)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知识,说明丝绸之路为什么能够成为通向21世纪的光明之路。(12分)
12.(14分)前段时间有人提出彻底反对中医药的惊人观点,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浙江省中医药学会名誉会长、80多岁的国家级著名老中医何任认为,“否定中医是对历史和现实的无知!”他说,西医进入中国,也就是短短一百多年的历史,而中华民族繁荣昌盛了四五千年,历经了那么多次的瘟疫和传染疾病,都没有发生过一起像欧洲那样动辄死亡上千万人的“瘟疫病”,靠的就是中医药这块瑰宝。
(1)中医是世界医学的瑰宝,针对中医存废的争议,你赞成哪种观点?(7分)(2)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传统的中医医术?(7分)
13.(12分)春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但是近年来,除了商业味越来越浓厚之外,“年味”也越来越淡了。特别是随着洋节的兴起和影响,在许多青少年中春节的概念越来越淡漠,他们更热衷于过西方的圣诞节、情人节等洋节。
请从文化继承与发展的角度谈谈,我们应该如何拯救传统的春节?
14.(14分)看漫画,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注:本题漫画根据罗琪的
《取之不尽》改造
(1)这幅漫画反映了什么文化现象?如何看待这种现象?(7分)(2)结合漫画,分析应该如何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7分)
15.(12分)2010年的清明节,来自海内外的一万多名中华儿女聚集在黄帝陵前,祭拜共同的祖先黄帝。陕西省政府主办黄帝祭祀仪式,省长宣读祭文。对此,有人认为,祭拜祖先是封建社会的落后习俗,现在都21世纪了,再举行这种祭祀仪式毫无意义。你认为呢?请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你的观点。
1.(1)大众传媒能够最大程度的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以其强大的文化传递、沟通、共享功能,成为蔬菜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4分)
(2)①传统建筑是展现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城镇化过程要注重对传统建筑的保护,传承传统文化。(3分)②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鲜明民族性,城镇化过程注重保护本地历史和文化特色,才能焕发人们强烈认同感。(3分)③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积极向上的内容,顺应社会生活变迁,有利于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3分)④对传统文化要批评继承、古为今用,同时要体现时代精神。城镇化过程既要不失传统风格,又要与现代化建设相协调。(3分)
2.①坚持改革开放,立足社会实践,遵循文化发展规律,促进文化产业发展;(2分)②继承传统文化,并在实践基础上进行文化创新;(2分)③既要反映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又要体现时代精神;(2分)④加强文化的交流与合作,博采众长。(2分)⑤坚持正确方向,反对错误倾向(2分)
3.① 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过年燃放烟花与炮竹,是一种表达亲人团聚的幸福的情感表达方式。②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传统习俗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虽然燃放烟花炮竹会导致环境污染,但人们仍然愿意享受年味。③传统文化有双重作用,如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产生积极作用。反之,如果一成不变,就会阻碍社会、妨碍人的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空气质量的改善与环境的保护,这就产生了要年味还是要健康的纠结心理。④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因此春节我们也要对其积极向上的内容加以保护发扬,对其不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东西加以改造剔除,以促进春节文化的传承。(每点3分,共12分)4.①经济的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我们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我省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的发展与繁荣奠定基础;
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方向。我省应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有力促进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的进步;
③科技的进步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我省应加快科技进步,增强文化企业的竞争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
④教育在文化的发展中有着特定功能。我省应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培养高素质人才,推动
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推出更多惠民文化精品。(每个要点3分)5.答案:(1)大众传媒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2)互联网具有传播同网、全球同时、受众主动、双向互动的特点。
(3)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随着教育方式的不断变革,教育在人类文化的传承中将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6.答案:(1)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我国传统文化“热”是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特征的反映。
(2)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弘扬传统文化对于培育民族自信心、增强民族凝聚力以及构建社会共同价值体系具有积极的作用,有利于推动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3)随着我国经济、政治的变化,传统文化的某些内容顺应了社会生活的变迁,满足了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4)大众传媒具有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成为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专家学者走出书斋,借助电视等大众传媒对传统文化作通俗化的解读,对传统文化热潮的涌动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7.答案:(1)①传统习俗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今天许多年轻人愿意采用传统的婚礼习俗来举办婚礼体现了传统文化在今天依然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②传统文化具有历史继承性、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等特点。传统婚俗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天许多年轻人愿意采用传统的婚礼习俗来举办婚礼展现了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中华民族的基本特征,又能够因时而变,有利于传统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③继承是发展的前提,文化传承是一个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的过程。今天许多年轻人愿意采用传统的婚礼习俗来举办婚礼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继承。(2)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面对传统文化,要辩证地认识它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内容,要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②推陈出新,革故鼎新。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二者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这就是文化传承。在继承传统文化的过程中,要把握好二者的关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创造出既具有时代精神,又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的新形式。
8.答案:(1)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渊源于中华五千年文明、植根于当代伟大实践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华民族身份的象征,是激励各族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支柱。
(2)发展、创新文化,需要我们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吸收和借鉴外来优秀文化成果。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保持先进文化发展的旺盛活力,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华文化。但学习外来文化,必须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不能丧失我们自己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更不能丧失民族自尊心、自信心。
(3)对外来文化要一分为二地看待,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中学生一味模仿日韩明星和学校政教处强行禁止的方法都是不妥的。应辩证对待外来文化成果,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做到“取长补短”。
9、①传统建筑是展现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城镇化过程要注重对传统建筑的保护,传承传
统文化。(2分)②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鲜明民族性,城镇化过程注重保护本地历史和文化特色,才能焕发人们强烈认同感。(3分)③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积极向上的内容,顺应社会生活变迁,有利于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2分)④对传统文化要批评继承、古为今用,同时要体现时代精神。城镇化过程既要不失传统风格,又要与现代化建设相协调。(3分)
10(1)(12分)①要立足于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来源,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莫言的作品就是扎根于乡土,从生活中汲取艺术灵感的。(3分)②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不断吸收传统文化的精髓,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与时代精神相统一。莫言潜心于艺术创新,其作品从中华民族百年来的命运和奋斗中汲取思想力量。(3分)
③要保持鲜明的民族性,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莫言的作品以独特的民族风格拓展文学的想象空间、思想深度和艺术境界,使中国文学得到世界的关注。(3分)
④文化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学习、吸收和借鉴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莫言很好地将魔幻现实与民间故事结合在一起的写作手法使其作品具有了世界意义。(3分)
(评分要求:在每个答案要点中,学生准确答出观点,可得2分,材料分析得当,得1分。)
11、(1)①丝绸之路具有展示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作用,对推动民族文化走向世界具有重要影响;(3分)②商业贸易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丝绸之路在贸易交流和发展中促进了中西方文化的传播;(3分)③丝绸之路有利于加强中西文化的交流,推动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3分)④通过丝绸之路,外域文化传入我国,有利于我国借鉴世界各国文化的积极成果,推动中华文化的创新、繁荣和发展。(3分)
12【解析】本题考查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第(1)问,漫画《取之不尽》反映了当前有些人热衷于古典文化的翻拍。对其要辩证地看待,从其积极性和消极性两方面分析。第(2)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应结合教材知识,全面分析。答案:(1)漫画反映了社会上有些人热衷于对中国古典名著进行影视翻拍的文化现象。中国古典名著蕴涵取之不尽的思想源泉,用影视翻拍的方式对待中国古典名著,对它的普及有一定的作用。但是,漫画主要是提醒人们不应只从中国古典名著中获取创作的源泉,对待中国古典名著还应有正确的态度。
(2)中国古典名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加以改造和剔除。影视翻拍中国名著不应“全盘照搬”或“断章取义”。②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应该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创新。13【解析】本题考查传统文化的特点、作用及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等有关知识。首先要明确,祭祀祖先是一种传统习俗,对它不能简单地一概否定,要结合所学知识对其积极作用予以分析,并明确态度。
答案:(1)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过程中创造的,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在传统文化的血脉中,始终涌动着对祖国统一的强烈认同感。祭祀黄帝陵作为一种传统习俗,已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来源:学.科.网](2)对于传统文化,我们不能一概而论,必须用辩证的观点来看待它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传统文化的相应内容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
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反之,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阻碍社会进步、妨碍人的发展,起消极作用。因此,我们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应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对于祭拜黄帝,要辩证分析,认识到它的积极意义。
(3)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今天我们仍然隆重举行祭拜典礼,目的不是为了宣扬落后的习俗,而是为了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文明;通过祭拜活动,在同一种文化的感召下,增强全球华人对自己所属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凝聚力,共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而努力奋斗;海峡两岸通过共同祭拜同一个祖先,也有利于实现两岸的和平统一、共同繁荣。
14【解析】本题主要通过对中医的不同认识,分析如何认识传统文化,如何继承和发展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在解题中注意理论联系实际,既要把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正确表述,又要结合材料分析论证。答案:(1)支持中医的发展。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影响,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才能兴旺发达。中医医术是中国宝贵的精神财富,它在治病救人方面有西医根本没有的独到方法。所以我们应该继承这一传统文化,并把它发扬光大。
(2)对待中医医术,我们应坚持在继承中发展。继承与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我们应在继承中医优秀传统医术的基础上,利用现代的医疗设备,参考现代医学理论,把中医医术发展起来,真正做到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15答案:(1)继承是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要想拯救春节,离不开对传统春节文化的继承。(2)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正是传统春节的一些东西不适应青少年的要求,所以他们热衷于过洋节。我们要拯救春节,就必须进行大胆创新,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赋予春节新的时代内涵。
(3)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最终实现对传统春节的传承和发展。
文化生活第三单元主观题选编
1、材料一 当今世界文化软实力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作用愈来愈凸显,这是一种更高层次上的竞争。文化软实力对内要解决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问题;对外要解决阐释力参与力的问题。
任何国家和民族都是凭借文化的独特性和内聚力立身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它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基因身份证”一个社会如何才能有活力?从最基础来看,物质利益是一个社会往前走的动力。但是当物质利益满足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再起作用的就不是物质利益,而是价值追求了,只能靠文化来产生。对外要解决阐释力。要对国际社会解释中国社会发展的正当性,靠什么解释?意识形态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要把文化的全部功能属性发挥出来,多层面、全方位去“风雨化人”。其次是解决参与力问题。现代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不仅要成为世界文化百花齐放中争奇斗艳的一枝奇葩,更要成为世界文化演进中大有作为的参与者。为世界文化注入“中国元素”,提供“中国理念”。
结合材料一,运用“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的知识分析,如何提高中华文化阐释力和参与力?
答案 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要挖掘中华传统文化精华,用独特的文化魅力来提高阐释力和参与力。②中华文化具有很强的包容性。要坚持求同存异、兼收并蓄,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加强中外文化交流。吸收和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有益成果,用开放的文化心态来提高阐释力和参与力。③中华民族精神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是中华民族之魂。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用我们的精神风貌去赢得理解与尊重。④中华民族精神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要立足世情国情,不断赋予传统文化时代内涵,用与时俱进的文化
品质来增强认同,扩大影响。
2、当地时间2012年7月3日至7日,“汉字之美——中国书法展”在悉尼举行。前来参加书法展的中国书法艺术家们当场挥毫泼墨,令观众叹为观止。此次展览共设臵“古老中国——汉字时空”“当代中国——汉字艺术”“世界与中国——汉字互动”三个主题,以图片和文字形式介绍中国书法、篆刻的起源与演变。中国书法是在数千年汉字书写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一种独特艺术形式,是中国文化的代表,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拥有近4 000年文明历史的中华汉字书法亮相拥有200年历史的悉尼,这是中华传统文化与澳大利亚文化的一次重要融合,是中澳两国文化交流中值得铭记的一件大事。结合上述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回答问题:
(1)假如你随书法家们参加了书法展,有澳大利亚人请你简单介绍一下汉字,你会如何回答?(2)你是如何认识“世界与中国——汉字互动”这个主题的?
答案(1)①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记载了中华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②汉字的发明,使中华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中华民族进入文明时代。③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之一。④汉字文化内涵丰富,今天为中华各族人民所通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2)设置“世界与中国——汉字互动”这个主题,是我国主动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具体体现,有利于提高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华文化求同存异,能够坦然与其他民族文化和睦相处的具体体现,有利于促进文化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
3.2012年7月,一场61年来罕见的特大暴雨袭击了北京城,以超乎人们想象的威力,让这个城市陷入了危机。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素不相识的私家车主组成车队到机场接送滞留乘客,一些商家打开店门为回不了家的人提供食宿,几十个路人和救援人员一起奋力抢救被淹的车主,一位青年挡在了没了井盖的下水道口几个小时„„在这场突如其来的特大暴雨面前,北京政府与民众崇德尚义、同心协力、守望互助,演绎了感人肺腑的“北京精神”,衍生出动人心魄的“北京力量”。材料二 一位哲学家说,精神上的道德力量发辉了它的潜能,举起了它的旗臶,于是我们的爱国热情和正义感在现实中均得以施展其威力和作用。在这场应对特大暴雨的“战斗”中,“北京精神”如同一面鲜亮的旗臶,凝聚起众多民众的热情与正义感,让“北京力量”得以散发。
(1)有同学依据材料一指出“北京精神”只有在危急时刻才会显现。请你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对这一观点加以评析。
(2)运用中华文化的力量的有关知识说明“北京精神”能够凝聚人心的依据。
答案(1)该观点是片面的。①“北京精神”是在北京人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形成、发展的,在危急时刻,具有动员人民群众、凝聚民族力量的作用。②“北京精神”体现着北京人民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它不仅表现在最关键的时刻、最危险的时候,更体现在人们日常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之中。③无论是在危急时刻,还是在日常的工作学习中,每个人都应该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北京精神”体现着中华民族精神,我们应该弘扬“北京精神”。
(2)①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激励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克服艰难险阻、战胜内忧外患、创造幸福生活的强大精神力量,也是激励每一个中华儿女共同创造祖国美好明天的不竭力量之源。②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因此,“北京精神”能够凝聚人心。
4.中华饮食文化是中华各族人民在100多万年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不断创造积累、走向完善并自成体系的独特文化。2012年热播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就是以美食作为窗口,让海内外观众在领略中华饮食之美的同时,又推广了中华饮食文化。一道菜就是一个故事,一个汤就是一种文化,锅碗瓢盆透出的都是丰厚悠久的文明:广视野、深层次、多角度、高品位的区域性特征;风味多样、四季有别、讲究美感、注重情趣、食医结合的多样化特征;食源开发、食具研制、食品调理、营养保健和饮食审美的多角度审视„„
(1)结合中华饮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说明中华文化的特点。(2)根据材料,谈谈我们应如何坚持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解析 回答第(1)问,只需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包容性特点与材料信息一一对应即可。第(2)问实质是考查如何进行文化创新,需要从文化创新的途径、主体等角度考虑。
答案(1)①中华饮食文化是中华各族人民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说明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②中华饮食文化具有区域性、多样化和多角度等特点,说明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③中华饮食文化是中华各族人民智慧的结晶,体现了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2)①立足社会实践,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②继承传统,推陈出新,为中华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③尊重文化多样性,加强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推动中华文化的传播。
5.盛世欢歌,民族和韵。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闭幕式晚会一开始便呈现出了一幅民族大团结的绚丽画卷——由中央民族歌舞团表演的歌舞《我们是一家》拉开了晚会的帷幕。这首歌由壮、蒙古、回、维吾尔、藏等多民族歌手联合演唱,为之伴舞的,是一群身穿不同民族服装的舞蹈演员,将各民族的绚丽与多姿呈现在了同一个舞台上,向全国人民甚至全世界展现了在祖国大家庭中少数民族昂扬的精神面貌和幸福生活。假如你是该晚会总导演,请从中华文化角度解读安排这个节目的基本考量。
答案(1)通过电视、网络等大众传媒,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把中华文化传播到世界,让世界更多地了解中国,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2)通过节目来体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特有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的交流和理解,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增强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归属感和民族凝聚力,促进民族团结。
(3)通过节目来彰显中华文化的力量,因为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激励中国人民战胜困难的强大精神力量,也是激励中华儿女共同创造祖国美好明天的不竭力量之源。
(4)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力量。节目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有利于高擎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
6.《人民日报》2012年8月2日报道,中医在澳大利亚获得了合法地位,正式纳入国家医疗体系。中医产生于原始社会,春秋战国时期,中医理论已经基本形成,出现了解剖和医学分科,已经采用“四诊”。唐代的孙思邈总结前人的理论并结合自身的经验,收集了5 000多个药方。两宋时期,设立了翰林医学院,医学分科接近完善。近年来,中西医相互补充、取长补短,中医获得了新的发展。
请结合中医的发展过程,谈谈你对中华文化的认识。
解析 材料以中医国际影响的扩大为引子,回顾了中医的发展历程,并以小见大,折射出中华文化的进步与辉煌。关于中医的发展历程,材料主要提到三点,一是产生于原始社会并经过历代发展,二是治疗手段趋于多样、分科日益完善,三是借鉴西医长处而获得新的发展,这些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特征及其包容性。
答案(1)中医产生于原始社会,说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2)中医经过历代发展而逐渐完善,说明中华文化一脉相承。
(3)中医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出现多种治疗手段、分科逐渐完善,说明中华文化博大精深。(4)中西医相互补充、取长补短,使中医获得新的发展,说明中华文化的包容性特点有利于促进中华文化创造新的辉煌。
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所谓包容性增长,就是要在兼容各种文明的基础上的健康增长,体现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方面。其中从全球视野看,文化的“包容性增长”应该允许多种文明共同繁荣进步,不能企图用一种文明铲除、取代另一种文明,也就是不能搞“文明的
冲突”。
(1)结合材料一,分析中华文化包容性的意义何在,以及在全球化条件下怎样才能使中华文化在包容中发展。
材料二 在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中国项目中,属于少
数民族文化的有:藏戏、青海热贡艺术、《格萨尔》史诗、新疆《玛纳斯》、蒙古族呼麦、侗族大歌、朝鲜族农乐舞、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在中国公布的第二批510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少数民族项目占48.6%。
(2)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为什么要大力发展少数民族文化。
答案(1)①在全球化条件下,要强调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②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要能够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促进中华文化的创新与发展,促进人类文明的进步。
(2)①民族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有利于增强其强烈的民族认同感。②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发展少数民族文化可以繁荣、发展中华文化。③文化与政治、经济相互交融。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有利于鼓舞少数民族同胞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民族团结。
8.2012年7月22日是“老西藏精神”提出22周年纪念日。“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老西藏精神是数代西藏军民优秀品质的集中反映。半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半个多世纪的艰苦奋斗、半个多世纪的辉煌卓著,真实记载了西藏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同时也记载了西藏军民共铸“老西藏精神”的英雄壮举。“老西藏精神”如同火炬,经过几代人的接力传承,已经成为西藏各族人民巨大的精神财富和赖以团结奋斗、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力量源泉,更成为驻藏部队戍边卫国、履行使命的精神支柱。
(1)“老西藏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之间有什么关系?(2)请从文化生活的角度谈谈你对弘扬民族精神的看法。
答案(1)“老西藏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丰富和发展;“老西藏精神”展示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2)①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②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要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必须高举民族精神的火炬,把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③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9.我国从首次载人飞行到真正意义上的太空停留,仅用了不到10年时间。我国的航天奇迹还会续写,继“天宫一号”之后,我国将于2015年之前陆续发射“天宫二号”和“天宫三号”,预计在2020年建立空间站。由于中国航天人坚持立足我国的实际情况,又注意借鉴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我国的航天事业基本上没有走弯路。有人说,“伴随着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民族精神的作用显得越来越重要”。你赞成这种说法吗?请运用文化生活知识简要分析。
答案 答案一:赞成。民族精神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在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中,民族精神起到了重要作用。
答案二:不赞成。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题中观点强调了文化的反作用,但忽视了经济、政治对文化的决定
和制约作用。
10.回顾近几年来感人的爱心救人事件,人们无不被发生在普通人身上的“最美”善举感动着。从伸手接住妞妞的“最美妈妈”吴菊萍,到对溺水老人跪地实施人工呼吸的“最美女孩”余书华,普通人的“最美”善举折射着人性的光辉,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不仅给被救者带来了生的希望,也激发着社会向善的力量,让社会变得温暖明亮,爱意涌动。
根据上述材料,有同学认为:“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主要表现在最关键的时刻、最危险的时刻。”运用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对这一观点加以评析。
答案(1)中华民族精神在中华民族的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形成、发展,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
(2)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不仅表现在最关键的时刻、最危险的时刻,更体现在人们日常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之中,体现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体现在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体现在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的态度上。
(3)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
12、材料一:城镇化是当前中国的主题词之一。如火如荼的城镇化进程让人们不禁担 忧:当几亿农民脱离土地,作为乡土文化的载体,那些具有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情的民居将如何保存?一些文物古迹是否会在铲车声中一去不复返?那些符合农村生活节奏的剪纸、刺绣、蜡染等民间技艺又何以存活?怎样才能既保持原有的历史因素,又能融入新的现代化因素,避免“千镇一面”?
材料二:城镇化不是简单的拆旧建新。欧洲各国都有重视历史传统、保护文化遗产的 正面例证,巴黎、伦敦、罗马等世界名城虽然发展模式不一,但总体上保持了历史风貌,城市文化品位较高,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和投资者。近些年来,欧洲城市更加注重智能、绿色、低碳,努力探索现代城市发展的新方向。
(1)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人们产生上述“担忧”的原因。(6分)
(2)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相关知识,结合材料谈谈我国应如何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建设(6分)
12、答案:(1)①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文化的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没有继承就没有文化的积累和发展。(2分)②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是维系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纽带,没有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我们的生活将失去精神家园。(2分)③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传统文化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能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发展起积极作用。(2分)考生如果答“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传统建筑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等也可酌情给分。
(2)①城镇化过程中正要确对待传统文化,把握好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这样才能保护本地历史传统和文化特色,才能增强人们强烈认同感。(2分)
②要正确处理文化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一方面不能离开传统空谈创新,同时要体现时代精神。城镇化过程既要不失传统风格,又要与现代化建设相协调。(2分)
③要处理好创新与借鉴的关系,要立足社会实践,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学习借鉴其国外在城镇化建设中的优秀成果。(2分)
13材料
我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加强环境保护,切实解决二氧化碳过度排放等引发的一系列环境问题,需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重归“天人合一”的观念,追求人与自然 的和谐共生,需要学习西方先进的环保科技,加快构建强大的科技支撑体系。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创新的知识,说明如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7分)
13、答案:①立足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加强环保要结合当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实践进行环保文化的创新。(2分)②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加强环境保护要继承传统文化的优秀成分,重归“天人合一”的观念。(2分)③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加强环境保护要充分吸收外国先进的有益的成果。(2分)④加强环境保护、进行文化创新,既要反对否定传统文化的“历史虚无主义”,也要反对拒绝一切外来文化的“封闭主义”。(1分)
14、材料
建设“包容性城市”已成世界城市发展趋势,太原要实现建成一流的省会城市,努力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性现代化大都市的奋斗目标,需要立足本土、放眼全国、胸怀世界。汉族和诸多少数民族在这里杂居相处,互通有无,逐步融为一体,丰富了中华民族大家庭。包容就体现了城市的人文情怀和人文精神、也体现了城市发展的软实力和现代化,有了尊重和包容,有了胸襟和敬畏,城市的繁荣发展就会赢得更多空间和潜质。
结合材料,谈谈如何理解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及其在“太原精神”建设中的作用。(6分)
14、答案:①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文化和睦相处;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2分)②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不同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汉族和诸多少数民族在太原杂居相处、互通有无,造就了太原人民的开放胸襟。(2分)③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分布在太原的部分少数民族与本地居民逐步融为一体,丰富了中华民族大家庭。(2分)
15.材料一
以包容的心态对待人类文明,是促成世界和平、和谐的重要保证。中国历史上曾多次吸引外来文化,包括佛教的传入,明朝以来的“西学东渐”,儒、释、道长久以来的和谐共处等,就是这方面的典范;在近代,最为典型的是马克思主义的输入,成为中国共产主义的理论基础之一。
材料二 文化,正是由于差异而精彩纷呈,不同文化间的相互交流、学习和借鉴,是让彼此相互理解、共同繁荣的重要过程。不同文化不应刻意排斥,要在竞争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
从文化生活的角度,谈谈为什么要以包容的心态来对待人类文明?(6分)
15.(1)文化具有多样性。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2分)
(2)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以包容的心态对待人类文明有利于民族文化的发展和世界文化的繁荣。(2分)
(3)以包容的心态对待人类文明,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