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4年高考文化生活主观题答题关键词句集锦
《文化生活》主观题答题关键词句集锦
一、如何做
1.文化的影响或作用或价值或功能:
A.文化对社会的影响
(1)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2)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2)文化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3)文化与综合国力的关系
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文化已经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4)文化对民族 B.文化对人的影响
(1)来源:(2)表现:(3)特点(4)文化塑造人生(优秀文化对人的影响):
4.如何对待外来文化
(1)文化具有多样性,我们既要认同本民族的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坚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加强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
(2)在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过程中,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
(3)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4)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克服“封闭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
5.全面认识教育的作用
(1)教育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作用,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文化是一种综合的力量,其中科技和教育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2)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和培育上扮演着重要角色,在人类文化传承中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3)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 全面理解教育的作用(重要性)
(1)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
(2)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文化是一种综合的力量,其中科技和教育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3)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4)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5)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大力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
(6)教育是发展科技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7)推动教育信息化和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内在要求。
7.如何进行文化创新
9.为什么要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10.怎样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11.怎样发展大众文化
(1)国家:加强管理、正确引导。
⑷要脚踏实地、不尚空谈、重在行动,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
16怎样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
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3)基本原则: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文化交流中,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4)借助传媒、网络、技术和知识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
二、有什么意义
1.有利于丰富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2.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
3.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4.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5.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
6.是推进当代文化建设、创新时代精神的客观要求。7.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
8.有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9.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要求和根本保证。
10.能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第二篇:文化生活主观题常用答题语言
文化生活常用答题语言
文化影响
1. 文化与社会
(1)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2)文化由经济、政治决定,对经济、政治有反作用,先进文化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落后文化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3)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4)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逐渐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2. 文化与个人
(1)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文化活动。(2)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1)内涵: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2)弘扬原因①(作用)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体现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精神特征和共同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②(必要性)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3)弘扬途径:①必须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做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②最重要的是发挥“主心骨”的作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③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正确对待外来文化,面向世界、博采众长。④必须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3)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特点。(4)优秀文化塑造人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 文化对文化:有利于繁荣文化市场;发展社会主义大众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文化发展
1. 文化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1)文化具有多样性,不同民族和国家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各具特色。
(2)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3)必要性: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4)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
(5)原则: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6)文化传播的途径与特点
途径:商业贸易、教育、人口迁徙。
特点:依托现代信息技术的大众传媒是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7)推动中外文化交流的意义:①有利于促进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有利于扩大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②有利于世界各民族文化相互借鉴、取长补短,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和发展。③有利于增进各国家之间的友谊和了解,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建设和谐世界。2. 文化继承与发展
(1)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鲜明的民族性的特点。(2)传统文化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和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否则,就会阻碍社会进步、妨碍人的发展。(3)正确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4)应把握好继承和发展的关系,批判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体现时代精神。(5)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正确对待传统文化能够促进国家和民族的兴旺、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3. 文化创新
(1)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可以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2)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要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创新内容形式。(3)继承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4)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吸收、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
(5)文化创新要把握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6)人民群众是文化创新的主体。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
1. 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包容性。2. 中华民族精神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宏伟目标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这个路径,是由我国社会制度、发展道路和党的性质决定的,是由继承和创新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的要求决定的,是由我国文化自身发展规律和人民群众根本意愿决定的,是由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现实需要决定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路径和目标的关系。
2.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前进,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力。为此,需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文化自觉,是对文化地位作用的深刻认识、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对发展文化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文化自信,来自于对时代发展潮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深刻把握,来自于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这种文化自觉和自信,表现为对中华文化发展前途充满信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充满信心、对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充满信心。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社会主义文化,最重要的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3. 奏响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
4. 根本途径——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与人民群众的实践相结合,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5. 发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汲取各民族长处,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加强文化创新,以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
6.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内核,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凝魂聚气、强基固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根本标识。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要内容——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发展教育、科技、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尤其是公益性文化事业。
8. 中心环节——社会主义思想道德,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性质和前进方向。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紧紧抓住思想道德建设这个中心环节。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提高公民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9. 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做先进文化的传播者。
10. 必然要求——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提高眼力、拒绝污染。
第三篇:文化生活主观题
《文化生活》主观题复习资料
第一、二单元从考查形式上看,以选择题为主,也有主观题。
从命题内容上看,考查的重点有:文化作为社会精神力量的作用、文化与经济的关系、文化对人的影响、文化多样性的表现、如何对待文化的多样性、如何对待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如何进行文化创新。
在复习中要注意:(1)发展文化产业是近年高考的重点,结合文化产业的发展考查文化与经济的关系、文化与综合国力的关系。(2)保护文化遗产是命题的热点,尤其注重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3)以上海世博会为背景材料考查文化的多样性、文化交流、文化创新等知识。
预测1 文化产业是能够带给人们希望和光明的产业,特别在经济萧条时期,人们需要通过文化消费来缓解压力,抚慰心灵、激励斗志,战胜困境。因此,文化产业的发展有时会出现“反经济周期”运行。1929年经济危机造就了好莱坞和迪斯尼,美国一跃成为文化产业强国。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使韩剧、韩国音乐等“韩流”风行亚洲。
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对文化产业的“反经济周期”现象进行阐释。
答案:(1)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经济是文化的基础,但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并非完全同步。
(2)优秀文化可以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发展文化产业,提供优秀文化产品,满足经济困难时期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
预测22010年11月,广州将迎来属于自己的盛会——第十六届亚运会。“有朋自远方来”,广州,要让四方来客在宏大的国际机场里感受到广州人的热情,在比赛场馆里感受到广州人的真挚喝彩,在繁华的社区街道和公共场所感受到广州人的文明风范。媒体称赞,广州亚运将向世界展示中国形象、广州印象,将给我们留下丰厚遗产。
请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说明亚运会将给我们带来哪些影响?
①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会转化成物质力量,对社会的发展产生深刻影响。亚运盛会的举办,弘扬文明、竞争、拼搏等精神,能够激励国人在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奋发图强,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②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文化能反作用于经济、政治,给予经济、政治重大影响。特别是先进、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举办亚运会,将大大促进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并能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拉动消费;同时亚运也是一个提高国民文明素养的契机,能促进和谐社会氛围的营造。
③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举办亚运会,向世界展示中国形象、广州印象,能够大大激发民族文化凝聚力和创造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④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先进文化可以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筹备亚运会,在全社会培育文明风尚,有助于公民个人文明素养的提升,有助于塑造健全人格,激励人们创造美好生活,并促进个人全面发展。
(从文化交流与传播的角度回答酌情给分)
预测3在浩瀚的文化海洋中,节日文化和家庭文化是两朵奇葩。除夕是汉族和部分少数民族的共同节日,有很多的相同之处,但又有很多不同:如汉族在除夕夜要合家吃年夜饭,长辈给孩童“压岁钱”;藏族则在除夕之夜,举行盛大的“跳神会”,人们戴上假面具载歌载舞,以示除旧迎新。“书香门第”、“文艺世家”是我们常听到的词语,已经形成的家庭文化传统,总会对家庭成员产生这样那样的不同影响。
⑴不同民族节日文化中这种异同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⑵我们应怎样看待家庭文化对人的影响?
答案:(l)①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决定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
②由于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规律,各民族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这反映在民族文化上自然会有相同点。
(2)①不同的家庭文化,对人有不同的影响。优秀家庭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成为家庭成员奋发向上的精神动力落后的家庭文化会对人产生消极的作用,会对家庭成员的交往行为与方式以及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等产生不良影响,不利于家庭成员的健康成长。
②家庭文化也需要建设,要努力营造健康向上的家庭文化氛围,要力免不良家庭文化的影响,追求美好的新生活。
预测4材料一:《三字经》作为中华文化经典的组成部分,自宋末元初成书之后,经过前人多次重新修订,充实和完善,其内容在准确性和全面性上得到了提高。2008年4月25日新修订的《三字经》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并公开发行,而这次的修订使得其序列更为完整。《三字经》是我国最早、影响最深远的启蒙学教材。不管我们身处何方,耳边只要响起那熟悉的“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我们就能寻到共同的文化之根。
材料二:国学,泛指中国传统文化。悄然兴起的“国学热”可谓“文化寻根”现象的折射,这与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日益提升密切相关。就现实层面而言,中国传统文化对个人、家庭、国家和社会起到了巨大的维系与调节作用。借助电视、网络等现代手段,国学也穿上了“现代时装”,并通过通俗化的解读,在文化的传播和普及上有了更高的效率。我国政府大力提倡国学,推动国学发展,就是要将优秀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对接,使我们的民族文化焕发更强的生命力,在经济社会和谐发展进程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1)结合材料一分析传统文化的特征。
答案:①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其基本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三字经》多次重新修订,充实和完善,其内容在准确性和全面性上得到了提高充分说明传统文化的这一特征。
②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作为特定历史发展的产物,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诵读《三字经》能寻到共同的文化之根充分传统文化的这一特征。
③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三字经》是我国最早、影响最深远的蒙学教材,是中华文化经典的组成部分,对《三字经》的继承,体现传统文化继承性的特征。
(2)结合材料二说明我国传统文化如此之“热”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①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并对经济、政治有反作用。我国传统文化“热”是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特征的反映体现了这一点。
②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满足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对个人、社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顺应社会生活变迁的传统文化对现实具有积极的意义,因此受到热捧。
③大众传媒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电视、网络等大众传媒对传统文化的通俗化的解读,对传统文化热潮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④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弘扬传统
文化,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作用。(本小题只要言之有理,均可酌情给分。)
预测52010年5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通过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纲要》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强国必强教,强国先强教。
请用文化生活说明“强国必强教,强国先强教”。
答案:①教育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作用,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文化是一种综合的力量,其中科技和教育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②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和培育上扮演着重要角色,在人类文化传承中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③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作用,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补充:教育是文化传播的一个重要途径。人们通过学习各种文化课程,能够获得不同的文化知识。)
10.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
结合《文化生活》知识和材料说明文化创新的重要意义。
答案:(1)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使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
(3)进行文化创新有利于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弘扬民族精神,构建和谐社会。
(4)文化创新有利于增强我国的文化竞争力,维护国家的文化安全。
(5)文化创新有利于增强各国间的文化交流,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11.“全聚德”、“东来顺”、“咸亨酒店”等是全国知名的中华老字号,历经沧桑,经久不衰,其生命力就在于创新,除结构创新、制度创新外,更重要的是文化创新。老字号的文化创新有继承问题,也有融合问题。就是在继承老字号蕴涵的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融合现代优秀的文化,如“包装文化”、广告文化和经营理念等,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今用”,形成“传统文化——外来文化”相融合的“文化链”。充分运用文化链这个手段,使老字号在新时期持续焕发着新的活力。
有人认为,文化的创新,需要继承优秀传统文化。请对这一观点加以评析。
答案:(1)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
是一个企业的生命力所在。(1分)
(2)文化创新要以文化的继承为基础。任何时代的文化,都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任何形式的文化,都不可能摈弃传统从头开始。对于一个民族和国家来说,如果漠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其民族文化的创新就失去根基。中华老字号正是在继承老字号蕴涵的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实现了企业文化的创新。(3分)
(3)文化创新还必须把握时代精神。任何文化创新都必须立足现实,从时代的发展中吸取营养,体现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反映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中华老字号企业文化的创新正好说明了这一点。(3分)
(4)文化创新要不断学习、借鉴和吸收其他民族优秀的文化成果,博采众长,为我所用。中华老字号就是在融合其他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3分)
(5)因此,这一观点是不科学的。(1分)
预测8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办好世博会,是全国的大事,也是上海的大事。上海市政府表示,要把上海世博会办成一届真正的“低碳”世博会。秉承“师法自然……取之有度、用之有节”的中国传统智慧的“低碳世博”理念,得到了本届世博会参展各国的广泛认同和赞誉,并在参展国和国际组织的场馆设计、建设过程中得以贯彻:中国国家馆形如“东方之冠”,做到了自遮阳体系调节室温,照明用电全部自给,雨水循环利用;西班牙馆,藤条材料既环保又传统;
英国馆的“种子圣殿”展示了英国在全球自然资源保护上所起的领先作用;墨西哥馆的“风筝广场”代表着墨西哥人对未来的期待和对城市绿地的偏爱……
结合材料分析,“低碳世博”理念的提出和实践体现了文化生活的哪些道理? 答案(1)秉承中国传统智慧,提出“低碳世博”理念,体现了文化在继承中发展,在实践中创新。
(2)“低碳世博”理念在世博会场馆设计和建设过程中得以贯彻,表明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3)世博会参展各国把“低碳世博”这一理念渗透在富有本国特色的场馆设计和场馆建设中,体现了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从命题内容上看,考查的重点有:中华文化的特点、中华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与核心、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途径与意义、发展大众文化的要求、怎样对待落后文化与腐朽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指导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思想道德修养。
从考查形式上看,既有选择题,也有主观题。
在复习备考中要注意:(1)结合上海世博会中国展馆的设计和建筑考查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2)通过抗震救灾精神等考查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性。(3)结合国家重视教育、文化设施建设等材料考查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等知识。
预测2010年世博会是上海加快发展的重大机遇,也是对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综
合素质的检验。上海市把举办世博会作为加快精神文明建设的重大契机,2009年3月开始,每月开展口号为“爱上海,从我做起”的迎世博、讲文明、树新风“三五”集中行动(即每月5日、15日、25日分别开展的“窗口服务日”、“环境清洁日”、“公共秩序日”,城市文明指数不断提高。
上海市的做法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何启发?
答案(1)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参与精神文明建设的积极性,促进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
(2)公民要脚踏实地、重在行动,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不断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
(3)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要把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作为根本任务。
从文化创新角度,探究上海世博会会徽、世博会中国馆所展现的设计理念。(9分)
2010年10月20日23时许,西北大学长安校区西围墙外的一条马路上,一个两岁半孩子的妈妈骑着电单车被后面赶来的一辆雪佛兰轿车撞倒,痛苦地躺在了地下。噩梦还没有完,雪佛兰轿车撞人之后返回来,下来一个年轻人,见这位在痛苦中挣扎的妈妈还没有死,用30
厘米长的尖刀在这位年轻妈妈身体上连捅八刀,直至当
场死亡。这个年轻人是西安音乐学院大三学生药家鑫。这就是备受关注的“药家鑫事件”。媒体评论:“药家鑫事件”折射出了公民人格教育的缺失,并呼吁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用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培育人,培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公民更要不断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从而使全体公民都能流淌“道德的血液”。
如何才能使全体公民都能流淌“道德的血液”?
①必须大力建设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2分)
②必须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2分)③必须建设和谐文化,树立良好的社会风尚;(2分)
④必须紧紧抓住思想道德建设这个中心环节,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2分)
⑤必须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2分)
第四篇:《文化生活》主观题
《文化生活》主观题
第一单元
1、文化的作用有哪些?
2、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怎样?
3、文化对人的影响来源、表现有哪些?
4、优秀文化对人的影响是什么?
5、如何提升我国的文化竞争力?
第二单元
1、为什么要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必要性﹢重要性)
2、如何尊重文化多样性?
3、中外文化交流的意义及如何推动中外文化交流
4、传统文化的特点是什么?
5、传统文化对社会与人的发展的作用
6、如何继承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
7、为什么要进行文化创新(必要性﹢重要性)
8、社会实践和文化创新的关系
9、文化创新的途径
第三单元
1、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2、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3、当前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的原因(为什么)(必要性﹢重要性)
4、如何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怎么做)
第四单元
1、应如何解决文化低俗化问题(要学会从国家、个人、经营者三个角度找对策)
2、如何发展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文化(基本要求)
3、先进文化的科学内涵是什么?
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5、如何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6、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如何发展先进文化、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如何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第五篇:2018年高考政治主观题答题
必修一《经济生活》
1.价格与物价
(1)价格变化的原因①价值决定价格:价值量越大,商品价格越高;价值量越小,商品价格越低。②供求影响价格:供不应求,价格上升;供过于求,价格下降。③纸币发行量:如果纸币的发行量超过了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物价会上涨;相反,物价会降低。④市场的缺陷:市场调节具有盲目性、滞后性,一些生产者、经营者恶意囤积,哄抬价格。⑤国家经济政策: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主要通过控制流通中的货币量以及财政支出的数量,平衡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保持物价稳定。⑥分配和交换是连接生产和消费的桥梁和纽带。
(2)稳定物价的措施①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②大力发展生产,保障商品的有效供给。③合理控制纸币的发行量,使纸币发行量与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相符合。④加强市场监管,通过经济立法和行政命令等手段,打击市场炒作等行为。⑤加强宏观调控,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调节社会总需求。⑥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
2.扩大居民消费需求的原因与措施
(1)为什么?①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坚持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有利于拉动经济增长。②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扩大消费需求有利于满足人民的生活需求,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③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需要。扩大消费需求能够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拉动国民经济持续协调发展。④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2)怎么样?
国家: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生产力,扩大就业,提高居民收入。②加强宏观调控,保持物价稳定。③完善收入分配政策,调节社会收入差距,实现社会公平,提高社会总体消费水平。④发挥财政的作用,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提升居民的消费信心。⑤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加快消费结构升级。⑥政府要加大市场监管力度,为消费者创设良好的消费环境。
企业:要提高产品质量,树立良好的企业信誉和形象。
个人:要通过自己的知识和劳动,增加个人收入;树立正确的消费观。3.企业经营与发展措施
①尊重价值规律,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以市场为导向,推动产品结构调整,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②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增强企业竞争力。③要遵守市场规则,诚信经营,增强社会责任感,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④通过强强联合或企业兼并,实现优势互补、社会资源的合理配臵和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提高企业竞争力。⑤树立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动产品结构优化升级。⑥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战略:转变外贸发展方式,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培育自主品牌,增强国际竞争力;实行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更好地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对外贸易中,要熟悉国际相关法律、规则,有经济安全的防范意识;要有规则意识和利用世贸组织规则的本领;要有应对别国反倾销和反别国倾销的策略,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4.如何分析解决就业问题的原因和措施?
(1)原因①就业是民生之本,对整个社会生产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②在我国,劳动者享有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③扩大就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只有解决就业问题,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共同富裕,才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④我国就业形势比较严峻,就业问题比较突出。
(2)措施①从根本上讲,国家要大力发展经济,努力增加就业岗位。②国家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引导,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③企业要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为劳动者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④劳动者要转变就业观念,树立自主择业观、竞争就业观、职业平等观以及多种方式就业观;提高自身技能,增强自主就业和创业能力。
5.实现收入分配公平的原因与措施
(1)原因①公平的收入分配,是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体现,它有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②实现收入分配的公平,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③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只有维护劳动者公平分配的权利,保证劳动者的利益,才能激发劳动者发展生产、提高经济效率的积极性。④实现社会公平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2)措施①从根本上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②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是实现公平收入分配的重要制度保证。③保证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占合理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当前,要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要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④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另一重要举措。政府要加强宏观调控,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要充分发挥财政、税收在促进收入分配公平方面的作用,把收入差距控制在一定范围内;要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保障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⑤政府要坚持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6.宏观调控的含义及主要目标是什么?
(1)①国家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等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调节和控制。②主要目标: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2)为什么要进行宏观调控?①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固有的弊端。国家加强宏观调控能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②加强宏观调控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及共同富裕目标的要求。③加强宏观调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在充分发挥市场调节作用的基础上,加强宏观调控,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④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有利于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7.如何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1)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实施相应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2)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①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②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③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④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⑤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3)积极应对经济全球化,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4)从经济生活三个主体①消费者: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坚持保护环境,绿色消费,勤俭节约,艰苦奋斗,将资源节约、环境保护落实到日常生活实践中。②企业:依靠技术进步、管理创新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转变发展方式,依靠科技进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生产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③政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科技创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推动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8.新时期如何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①基本格局:形成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②基本战略: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③基本原则:始终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④注意从国家和企业两个角度思考
A从国家角度: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坚持出口市场多元化和以质取胜战略;促进出口产品结构优化、推动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协调发展;提升企业适应国际市场的能力,利用国际贸易规则和惯例维护我国企业的正当权益,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加强协作,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共同防范经济全球化带来的风险。
B从企业角度:企业要注重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强管理和自主创新,诚信经营,提升国际竞争力。
⑤从科学发展观方面:注意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
必修二《政治生活》
9.从政治生活角度分析,公民为什么要做某一件事?怎样做某一件事? ①必要性:我国国家性质、人民地位、公民权利(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公民基本的民主权利,是公民参与国家管理的基础和标志)。②重要性:第一,对公民——有利于增强主人翁意识,提高政治参与的热情、能力,真正行使(实现)自己的民主权利。第二,对社会或国家——有利于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和地位,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发展、现代化及各项事业的发展。有利于密切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联系,维护社会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2)公民应如何参与政治生活?①内容:行使民主权利,履行政治性义务;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监督、民主管理等。②要求:宏观上把握——依法有序参与;中观上把握——坚持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1.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2.坚持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原则3.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③微观上把握——各种民主方式的具体内涵、途径(渠道)和要求。10.从政治生活角度分析,政府为什么要做某一件事?政府怎样做某一件事?
①国家性质和政府是人民意旨的执行者和人民利益的捍卫者。②是政府为人民服务宗旨和贯彻对人民负责原则的需要。③是政府某种职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公共服务)的内在要求。④是政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践行“三个代表”的需要。⑤是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需要。(2)政府怎样做某一件事?①履行职能:切实履行好自己的职能,把该管的事情真正管好。②坚持宗旨和原则: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对人民负责的原则。政府应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③依法行政:坚持依法行政,提高行政管理水平。④接受监督:建立健全制约和监督机制,自觉接受人民监督。⑤科学决策:审慎行使权力,坚持科学、民主决策。⑥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11.人大代表为什么要这样做或怎样完成一件事?
①人大代表是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②是行使权利的表现(审议权、提案权、质询权、表决权)。③是履行义务的需要(遵守法律;保守机密;联系群众;接受监督)。④体现与人民的关系(产生、负责、服务、监督)。(2)人大代表应该怎样做?①积极行使权利。②自觉履行好义务。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听取和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接受人民监督。③增强履职意识,提高履职能力。
12.党为什么要做某一件事?党怎样做某一件事?
(1)党为什么要做某一件事①性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和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等决定的。②党的地位决定的。③党的作用决定的(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始终保持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只有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才能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搞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④是党的指导思想和加强党自身建设的需要。⑤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
(2)党怎样做某一件事?①践行执政理念:以人为本、执政为民。②完善执政方式: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③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④加强党的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⑤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13.如何处理民族问题,维护新型民族关系?
①坚持人民民主专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政治基)。②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政治基础和物质保证)。③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障民族自治地方充分享有当家作主的自治权(基本制度)④坚决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扎扎实实做好民族工作,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群众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保证)⑤公民自觉履行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的义务。14.我国在对外关系方面为什么和怎么做?
①必要性:主权国家的权利和义务;我国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国际关系;国际形势的要求(符合时代潮流、符合多极化趋势);符合联合国的宗旨和原则。②意义:对我国:提升国际地位、展示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为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等等。对世界: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推进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关系民主化;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2)怎么做?①国际社会成员:积极履行不侵犯别国、不干涉他国内政、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的义务,自觉遵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②国际竞争的实质:抓住战略机遇,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增强综合国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影响力。③国际形势: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推动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④国际关系: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尊重他国正当利益,维护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发展友好合作。⑤外交政策: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必修三《文化生活》
15.如何运用文化作用的知识分析问题? ①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②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文化反作用于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③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④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⑤文化塑造人生,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⑥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个人成长产生深刻影响。先进、健康的文化是个人成长的催化剂,反动、腐朽、落后的文化则会把人们引向歧途。⑦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特点。16.为什么要进行文化交流?怎样进行文化交流?
必要性:文化交流是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要求。意义:①有利于促进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学习和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促进本民族文化的发展;有利于世界各种文化互相借鉴,取长补短,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与发展。②有利于扩大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提高我国的文化竞争力,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③有利于加强各交流国家人民之间的友谊和互相了解,发展同世界各国人民的友好合作关系,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建设和谐世界。(2)怎样进行文化交流?①在文化交流中要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②在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中,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坚决抵制外来文化中腐朽糟粕部分。③我们既要热情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又要主动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④文化交流的途径: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等。17.怎样对待传统文化?
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②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应该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创新。③反对固守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守旧主义”和根本否定传统文化的“历史虚无主义”倾向。
18.怎样对待外来文化?
①文化具有多样性,我们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坚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加强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②在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中,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坚决抵制外来文化中腐朽糟粕的部分。③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④正确处理好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反对封闭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等错误倾向。
19.如何进行文化创新?
①根本途径:社会实践。②基本途径: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③基本要求:处理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④发挥人民群众的作用:关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理解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从人民群众的实践中汲取营养。⑤克服错误倾向:反对“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以及“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倾向。
20.为什么要弘扬民族精神?怎样弘扬民族精神?
(1)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必要性①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基石,是中华民族之魂。②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③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④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有利于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强基固本,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2)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途径①最重要的是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心骨”作用。②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③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既要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汲取各民族的长处,又要警惕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的图谋。④必须把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与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相结合。⑤必须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21.如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①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关键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②立足于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继承发扬中华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在内容形式上不断创新。③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文化创作中的主体作用,调动人民群众文化创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④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⑤大力发展教育、科技、文化事业,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22.为什么和怎么样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1)为什么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①道德具有时代性,要求随着时代发展而增添新内容。②是培育“四有”公民,实现发展先进文化的根本目标,完成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根本任务的需要。③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性质和前进方向,是文化建设的灵魂
(2)怎么样加强思想道德建设?①从国家来看,应做到:a.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倡导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引导人们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b.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c.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为全体社会成员作出道德选择、判断行为得失,提供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②从公民个人来看,应做到:a.我们要不断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不断提高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b.在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基础上,不断改造主观世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逐步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c.要脚踏实地、不尚空谈、重在行动,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加入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而奋斗的行列中。
必修四《生活与哲学》
23.为什么和怎么样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哲学依据第一: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第二: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又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2)怎么样?①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②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③反对两种错误: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无所作为的思想。④从辩证法角度分析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认识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把握变化了的客观实际;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坚持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一分为二地看待客观实际。
24.如何运用“规律”的知识分析问题?
①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②规律具有普遍性,任何事物的运动变化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③规律具有客观性,其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④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25.如何运用“实践”的知识分析问题?
①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②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③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④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⑤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是打开社会历史奥秘的钥匙。⑥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
26.如何运用“真理”的知识分析问题?
①真理是客观的。我们要坚持真理,反对谬误。②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我们要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③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我们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27.如何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
①联系具有普遍性,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②联系具有客观性,它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要求我们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记主观随意性。③联系具有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坚持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④整体和部分相互联系、密不可分要求我们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⑤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注重事物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28.如何运用“发展”的观点分析问题?
①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②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③事物发展的途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④事物发展的状态——量变与质变。⑤事物发展的原因——内因与外因。⑥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事物的变化发展是有规律的。
29.如何运用矛盾分析法解决问题?
①矛盾即对立统一,要求我们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②矛盾具有普遍性,要求敢于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找出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③矛盾具有特殊性,要求我们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④主次矛盾与矛盾的主次方面要求我们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30.创新的哲学依据
(1)唯物论:创新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表现。树立创新精神既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2)辩证法:①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方法论:要求我们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要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②辩证的否定观要求我们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③辩证法的本质是革命的批判的创新的,要求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注重研究新情况,开拓新境界。(3)认识论: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要求我们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31.如何运用唯物史观的知识分析问题?
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②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③社会发展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④社会历史发展的趋势: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社会主义社会,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加以解决。⑤社会历史的主体: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32.如何运用价值观的知识分析问题?
①人的价值在于创造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②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存在具有重大作用,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③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应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④实现人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