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儿童数学如何教
儿童数学如何教?(做父母的注意了)
1、儿童学习数学就是学习数数和加减吗?
我们每个人都经受了十几年的教育,也学了十几年的数学。然而,在很多人的心目中,数学无非就是计算。
这不禁令人想起2002年 8月,在北京召开世界数学家大会期间,我国著名数学家陈省身先生曾对记者说过,我们每个人一生中都接受了十几年的数学教育,然而很多人却只是学会了计算,而没有理解什么是真正的数学。那么,数学究竟是什么?
(简单地说,数学是一种思维方式,是一种“数学化”的思维方式。数学的魅力,不仅仅在于它的精确计算,而在于它是一种思维方式――它把具体问题上升为抽象的数学问题,再通过解决抽象的数学问题,将其应用到具体的问题解决中。
儿童学习数学,其意义决不在于简单的数数和计算。他们所获取的数学知识是有限的,但数学对儿童思维方式的训练却是其它任何学习所不具备的:由于数学本身就是抽象的过程,学习数学实质上就是学习思维,特别是抽象逻辑思维的方法。同时,数学还能够培养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让我们和孩子一起在数学的世界中遨游,享受数学给我们带来的独特魅力吧!)
2、学前儿童可以学习哪些数学内容?
固然,数和运算是数学的重要内容。但是除此之外,学前儿童学习的数学内容还很多呢!我们将学前儿童数学学习的内容大致分为以下三个部分:“数和量”、“几何与空间”、“数理逻辑经验”。
“数和量”:10以内自然数的认识;10以内数的加减运算;各种连续量的差异比较和简单计量。
“几何与空间”:常见几何图形的辨认;空间方位和空间关系的认识。
“数理逻辑经验”:两个集合中元素的一一对应关系及对应活动;序列关系及排序活动;类包含关系及分类活动;各种守恒关系及相关经验。
内容挺多的吧,有些东西是你不知不觉中就在教会孩子了,只是没想到有这么系统而已。
3、数学能够开发儿童的智力吗?
儿童学习用数学的方法解决问题,就是学习一种抽象的思维方法。
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特点是:具体形象思维逐渐取代直觉行动思维而成为占主导地位的思维方式特点,同时抽象逻辑思维开始萌芽。他们已具有学习数学的心理准备。
反过来,早期的数学学习又能促进儿童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帮助其思维方式实现从具体到抽象的过渡。
4、家长为了让6岁的儿童理解“5可以分成几和几”,就请他们尝试把 5只苹果分给爷爷和奶奶,看看有哪些不同的分法。
起初,很多儿童都感到为难,因为 5只苹果无法平均分配,于是就分给爷爷和奶奶各2只,还剩 1只则放在一边。
儿童不是考虑自己有没有“把5分成两份”,而是关心自己分得是否公平。显然,他们没有认识到这是一个数学问题,而是把它当做一个真实的问题。
通过成人的引导,儿童才能慢慢接受这个数学问题,学会用数学的逻辑来解决问题。
5、同样是“数的组成”的学习,儿童都必须经历一个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
起初儿童在分5个苹果、5个梨子、5个玩具..,他们把这些具体的操作都看成孤立的、1
不同的事情,而没有看到它们在本质上的共同点。
在进行了一段时间的操作练习以后,儿童突然发现,分5个苹果和分5个梨子的结果是一样的,因为“它们都是分5”。再以后,只要遇到是分5个东西,儿童都知道怎样分了。在这个过程中,儿童不仅理解了数的组成的抽象含义,而且也发展了初步的抽象思维的能力。
6、儿童学习数学有什么好方法?
动作对学前儿童逻辑思维发展以及数学学习非常重要,由此,我们就能理解儿童学习数学的很多现象,如为什么他们要掐着手指做算术,却不能在头脑中进行抽象的计算。
事实上,如果说儿童学习数学有什么好方法的话,那就是――“操作式的学习”。如果我们问一个四岁孩子:“五个多还是六个多?”我们得到的答案往往会很失望,孩子也许刚刚说是六个多,一会儿又会回答五个多了。
这说明他还不具备在头脑中对这两个数目进行抽象比较的能力。在这个年龄,他要能做到在头脑中呈现出五个或六个物体的具体表象就已经很不错了,再要让他在头脑中比较这两组物体的多少则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
可是,如果在动作的水平上就不一样了。儿童可以把两组物体分别排成一排,并且通过一一对应的方法,来比较出谁多谁少。这就容易得多。
7、家庭中教儿童学习数学要注意哪些问题?
第一,逻辑观念的重要性远甚于数字的记忆。
不必担心幼儿不会数数、不会计算,这都是由于他们还没有获得相应的逻辑观念。家长与其让幼儿死记硬背那些无法理解的数学,不如给幼儿提供有价值的逻辑经验。如,配对的活动可以发展幼儿的对应观念,排序的活动可以发展幼儿的序列观念,分类的活动可以发展幼儿的包含观念,等等。
这些看起来和数学无关,却是幼儿学习数学所必备的基础。
第二,立足具体经验,指向抽象概念。
数学的本质在于抽象,但是幼儿的抽象数学概念不是凭空而来的,它必须建立在具体的经验基础之上。
所以不要急于让幼儿进行抽象的符号化的数学运算,而要充分利用具体的实物,让幼儿获取数学经验。
当幼儿有了丰富的数学经验之后,即便大人不教,他们也会举一反三。
如幼儿经常有平分物体的经验(分蛋糕、分糖块、分苹果„„等),他就很容易理解数学中的 “二等分”的概念。遇到其它类似的问题,他也会主动迁移自己的知识。
在幼儿阶段,不应强求计算的速度,而要注重给幼儿丰富的经验。
第三,生活是幼儿数学知识的源泉。
幼儿的数学知识来源于他的实际生活。幼儿在生活中遇到的是真实、具体的问题,真正是他“自己”的问题,因而最容易被幼儿所理解,解决起来也比大人给他的那些问题容易得多。
同时,当幼儿真正有意识地用数学方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时,他们对数学的应用性也会有更直接的体验,从而真正理解数学和生活的关系。
例如,数字可以表示什么意思?面对抽象的数字符号,幼儿很难理解“数字就是表示多少”。但我们可以和孩子一起去寻找:生活中哪里有数字?它们表示什么?这样幼儿就很会得到很多具体而丰富的认识。
第二篇:《儿童如何学数学》读书笔记
这段时间阅读了《儿童如何学数学》这本书,这本书给所有的新、老教师及时提供了迫切需要也本该得到的帮助和培训:为“教”和 “学”提供即时而有效的指导;为新教师提供各种实用的教学技巧;促进新教师和教师指导者之间更多的探讨和互动;为老教师提供有益的指导方法和案例;为任何有意于自身提高的教师提供了素材。这本书,对于当前的数学教育者来说,确实有一定的帮助。数学是当前教育的一个重要问题,从小学甚至幼儿园开始,直到大学毕业,都离不开数学,数学几乎成了我们生活的必需品。但是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又有多少教师真正思考过:我们的数学教学到底应该追求什么?以下就自己理解和感受谈谈自己的看法:
整本书提到的最多是问题要贴近孩子们的生活实际,上课要从“生活情境”引入并展开。读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一个新的概念——“街头数学”。国外研究把大众生活中的数学称为“街头数学”,事实上,数学不仅仅是教室中的活动,而是一种社会性的活动。家庭、公园、商店里都可以是数学课堂。校外无论是买卖活动、建造房子活动,都有数学活动和数学知识。数学不仅仅是在学校中的书本知识。因此小学数学既是一种知识形式,又是一种思考方式。英国学者纳茨在研究中发现,一些学生对学校中的数学问题感到困难,许多教师认为是智力上一问题,事实并非如此,他们能很好的作出街头数学问题。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也存在着这样的问题,有一些孩子在计算加减乘除时存在很大问题,错误率极高,老师往往认为这样的孩子智力存在问题,而正是这样的学生在生活中却能正确并速度的进行货物的买卖,这种现象好像很难解释。纳茨的研究进一步表明,儿童在解决街头数学问题时使用的符号是不同的。他们在解决街头问题时用的是自己口头语言甚至直觉方式,而学校所教的是书面和符号方法。这两种符号系统之间的差异是街头数学与学校数学之间的本质差异,也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困难所在。这一研究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并不是独立于他们所生活的复杂的社会环境中的一个体系。小学数学与日常生活具有紧密结合。因此我们的数学课因努力去适应小学生特点,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更接近孩子的生活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这些内容利于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交流与解决问题等活动。促进孩子们在认知投入的同时有更多的情感投入。在课堂的组织中,要尽量让孩子们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积极思考和操作实验。但是也不能只让学生进行街头数学的学习,必竟街头数学相对于学校数学来说很不规范,也不成体系,且有许多“街头数学问题”不是孩子们能解决的。正是因为这样,教师要做的就是要把街头数学问题进行改造后运用到小学数学教学的课堂里,使之既保留街头数学的现实性、有趣性和挑战性,也具备学校数学的规范性和抽象性。这样的数学才是师生共同感兴趣的数学。
总之, 我读了《儿童如何学数学》这本书,我受到很大的启发,我想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不断努力,使自己在教学中更成熟。
第三篇: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林嘉绥版复习资料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
第一章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概述
第一节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研究对象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是研究学前儿童初步数概念的发生发展及其教育规律的科学。具体来说,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
(1)儿童数学概念的个体发生:儿童的数学概念是怎样发生的?何时出现?具体表现是什么?
(2)学前儿童数学概念发展的一般规律及年龄特征
(3)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理论及方法:以儿童心理发展为依据建立学前儿童数学教育体系,科学地解决学前儿童数学教育“为什么教?”“教什么?”“如何教?”“如何学?”“为什么?”等问题。
第二节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意义
(一)数学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和工具
(二)数学是每个人应具备的文化素养之一
(三)向幼儿进行数学启蒙教育是幼儿生活和正确认识周围世界的需要
(四)向幼儿进行数学启蒙教育能为日后小学学习数学做好准备
第三节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任务
(一)让学前儿童获得一些简单的数学初步知识和技能
(二)发展学前儿童的思维能力(核心任务)
(三)培养学前儿童对数学活动的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面向全体幼儿进行数学启蒙教育,使每个幼儿在原有基础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 (五)创设数学教育的环境和物质条件
数学:思维的体操
数学的实质是反映客观事物之间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它是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来的。数学本身的抽象性、逻辑性、辩证性和广泛的应用性,使得数学对于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
●激发幼儿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幼儿愿意动脑筋思考问题)
●充分依靠幼儿的具体形象思维,促进幼儿思维抽象能力和推理能力的初步发展 ●培养幼儿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
第二章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内容
第一节
选择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内容的依据
数学教育内容是实现幼儿数学教育任务的重要保证,也是教师向幼儿进行数学教育的依据
一、符合学前儿童数学教育任务的要求
二、符合数学研究对象范围的一些最初步的知识
三、符合学前儿童日常生活和为入小学做准备的需要
四、符合学前儿童数学概念认知发展的规律和特点
一、儿童发展:学前儿童数学概念认知发展的特点与规律(年龄特点与个别差异)
二、社会要求: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素质要求(完整儿童,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幼小衔接的需要
三、学科特点:数学学科的结构和知识体系、学科的教育价值和学科学习规律(数学的系统、严谨,逻辑性强)
为此,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内容的选择应遵循以下原则:
1、既适合学前儿童的现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战性
2、既符合学前儿童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发展
3、既贴近学前儿童的生活,符合其兴趣,又有利于拓展其经验和视野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内容的选择应满足以下要求:
1、启蒙性
2、生活性
3、可探索性
4、系统性
第二节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内容(自学)自学P28-29《各年龄班数学教育主要内容简表》,要求每位同学熟悉各年龄班数学教育的主要内容
第三节
数量关系与学前儿童思维发展
幼儿数学教育内容包括:感知集合、数、量、形、时间和空间。
教什么?(有利于幼儿思维发展的数学教育内容是什么?)——突出数量关系,促进幼儿思维发展。
我们不主张再增加幼儿数学教育的内容,而主张充分利用现有幼儿数学教育内容中所蕴含的数量关系(数量关系反映了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及其规律性),使幼儿在学习初浅的数学知识的同时,初步理解这些数量关系,从而促进幼儿思维的发展。现有幼儿数学教育内容中蕴含着哪些数量关系呢? ● 1和许多(元素与集合)——感知集合
● 对应关系——比较两组物体数量的相等与不等 ● 大小、多少关系
● 10以内数中相邻两数的关系(多1少1)
● 等量关系——数、量、形(整体可以分成若干部分,各部分之和等于整体。)● 守恒关系——数、量、形
● 可逆关系——量排序、数排序、加减
● 等差关系(双重关系或相对关系)——数、量 ● 互补关系 ● 互换关系
● 传递关系——数、量
● 包含关系——分类(小朋友多还是男/女孩子多?)
● 函数关系——测量(当整体分成相等的部分时,分数越多,则每份数越小,反之,每份数越大则份数越少,这种份数和每份数之间的关系就是函数关系。)第四节
国外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内容简介(自学)
要求了解中、美、前苏三国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内容,分析比较其异同,把握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内容的发展趋势。
◎海恩/斯科普(HIGH/SCOPE)课程的50个关键经验
主动学习的关键经验 ·运用所有的感官主动地探究。·通过直接经验发现事物之间的关系。·操作、转换和组合各种材料。·选择材料、活动和目的。·掌握使用工具和设备的技能。·进行大肌肉活动。·自己的事自己做。 语言运用的关键经验 ·与别人交流自己有意义的经验。·描述物体、事件和事物之间的关系。·用语言表达情感。·由教师把幼儿自己的口头语言记录下来并读给他听。·从语言中获得乐趣:念儿歌、编故事、倾听诗歌朗诵和故事讲述。经验和表征的关键经验 ·通过听、摸、尝和闻来认识物体。·模仿动作。·把图片、照片以及模型与真实的场景和事物联系起来。·玩角色游戏和装扮活动。·用泥、积木等材料造型。·用不同的笔绘画。
发展逻辑推理的关键经验 分类 ·探究和描述事物的特征。·注意并描述事物的异同,进行分类和匹配。·用不同的方式使用和描述物体。·描述事物所不具有的特征或不归属的类别。·同时注意到事物的一个以上的特征(如:你能找到既是红的又是木头做成的东西吗?)·区别“部分”和“整体”
发展逻辑推理的关键经验 排序 ·比较:哪一个更大(更小)、更重(更轻)、更粗糙(更平滑)、更响(更轻)、更硬(更软)、更长(更短)、更高(更矮)、更宽(更窄)、更锋利、更暗等等。·根据某种特征来排列物体,并描述它们之间的关系(最长的、最短的等等)。数概念 ·比较数和量:多/少,等量;更多/更少,数目一样多。·用一一对应匹配的方式来比较两个数群的数量(如饼干和小朋友的数量是否一样多)。·点数物体和唱数。
理解时间和空间的关键经验 空间关系 ·装拆物体。·重新安排一组或一个物体在空间的位置(折叠、弯曲、普凯、堆积、结扎),并观察由此产生的空间位置的变化。·从不同的空间角度观察事物和场景。
·体验和描述物体的相对空间位置(如在中间、在旁边、上去、下来、在顶上、在上面,在……以上)。·体验和描述物体和人的运动方向(去、来自、进取、出来、朝向、远离)。·体验和描述事物之间和地点之间的相对距离(靠近、邻近、远、紧靠、相隔、在一起)。理解时间和空间的关键经验
体验和表征自己的身体:有什么样的结构,身体各部分的功能是什么。·学习确定教室、幼儿园以及周围环境中各种物体的位置。·理解绘画和图片中所表征的空间关系。·识别和描述各种形状。
理解时间和空间的关键经验 时间 ·制定计划和完成计划。·描述和表征过去的事件。·用语言推测将要发生的事件,并为此做好适当的准备。·按信号开始或停止一个动作 ·识别、描述和表征事件的顺序。·体验和描述不同的运动速度。·在讲述过去和将来的事件时学习使用惯例的时间单位(早晨、昨天、小时等等)。比较时间的间隔(短、长、新、旧、年青、年老、一会儿、长时间)。·注意观察把钟表和日历当作时间消逝的标记。·观察季节的变化。
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 设计与组织
幼儿数学教育活动包括以下几种类型:
数学教学活动; 活动区中的数学活动; 数学游戏活动; 日常生活中的数学活动
第三章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途径及方法
第一节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途径
幼儿数学教育的途径,是指实施数学教育所采取的活动形式。
幼儿数学教育的途径有数学课、游戏、各种教育活动和日常生活中的数学教育及数学角等、1、数学课。是指成人有计划有目的的组织全体幼儿,学习数学知识和技能并发展幼儿思维的一种专项活动。数学课的组织形式—集体、小组以及个人
幼儿数学课类型:集体型,集体、小组结合型,小组、个人结合型,2、游戏。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也是幼儿数学教育的有力手段
(1)使用各种材料和玩具的数学游戏(2)建筑游戏中的数学教育(3)角色游戏中的数学教育(4)玩沙、玩水游戏中的数学教育(5)体育游戏中的数学教育
3、其他教育活动中的数学教育。
4、日常生活中的数学教育。运用文学。艺术等手段向幼儿进行数学教育。
5、数学角、数学角是在幼儿活动场所内,专辟一个小区域,设置各种可用以进行数学活动的各种材料、棋类、玩具等物品,供幼儿自由选择和运用。第二节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基本方法
一、操作法
幼儿通过亲自动手操作直观教具,在摆弄物体的过程中进行探索,从而获得数学经验、知识和技能的一种学习方法。
操作法对促进幼儿掌握初步数学知识作用明显。
操作法的理论依据主要是心理学方面的思维结构发展的“内化”说,即外部动作“内化”为思维活动的理论。
运用操作法应注意:
1、明显操作目的。
2、为幼儿操作活动创设必要的物质条件。
3、给予幼儿充分的操作时间。
4、在幼儿动手操作之前,应向幼儿说明操作的目的、要求和具体的操作方法。
5、在幼儿操作的过程中要观察儿童的操作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引导幼儿积极思考和探索。
6、讨论操作的结果。
7、操作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及不同年龄的儿童提出不同的要求。
二、游戏法。
1、清洁型的数学教学游戏。
2、操作性的数学教学游戏。
3、运用各种感官的数学教学游戏
4、口头语数学教学游戏
5、竞赛性数学教学游戏
6、数学智力游戏
三、比较法
比较法是通过对两个(组)或两个(组)以上物体比较,让幼儿找出它们在数、量形等方面的相同和不同的一种数学方法。
1、按比较的性质的分可分为简单的比较和复杂的比较。
2、按比较的排列方式可分为对应比较和非对应比较。
四、启发探索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仅靠幼儿已有的数学知识和经验启发他们探索并获得新的知识。
启发探索发最大的特点就是激发幼儿的兴趣,最大限度地调动幼儿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引导儿童通过积极的思维,独立地去探索并获取新知识。
五、讲解演示法。
教师通过向幼儿展示直观教具并配合以口头讲解,把抽象的数、量、形等知识、技能或规则,具体地呈现出来的一种教学方法。
六、归纳演绎法
幼儿运用一些带有规律性的知识进行推理以获得新的数学知识的一种方法。
第四章 学前儿童感知集合的发展及教育
第一节
学前儿童感知集合的意义
(一)一些概念:
(1)集合的元素:把一组对象看成一个整体就形成一个集合,集合中的每个对象就是集合元素。
(2)幼儿感知集合教育的含义:幼儿感知集合教育是指在不教给集合述语的前提下,让幼儿感知集合及元素,学会用对应的方法比较集合中元素的数量,并将有关集合、子集及其关
系的一些思想渗透到整个幼儿数学教育的内容及方法中去。
(二)学前儿童感知集合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儿童数概念的发生起始于集合的笼统感知
(二)感知集合是幼儿从集合的笼统感知到形成最初数概念的中间环节和必要的感性基础。
(三)渗透集合思想,使幼儿理解集合的包含 关系,有利于幼儿从包含关系上来理解数目,进而为幼儿理解和掌握初步数学知识奠定基础。
第二节
学前儿童感知集合的发展
一、2岁—3岁左右儿童产生了对集合的笼
统知觉,但这种知觉是泛化的。
二、3岁—4岁儿童已经迈步感知到集合中的元素能不超出集合的界线,而且,所摆的元素逐步达到精确的一一对应。
三、4岁—5岁儿童已经能准确地感知集合元素,并能初步理解和子集的 包含关系。
四、5岁—6岁儿童对集合的理解进一步提高和护展。
第三节
物体分类的教学
分类是把相同的或具有某一相同特征(属性)的东西归并在一起。
一、分类的意义:
(一)分类能帮助幼儿感知集合
(二)分类是计数的必要前提
(三)分类是形成数概念的基础
(四)分类能促进幼儿分析、综合等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幼儿的几种分类:
(一)按对象分类:按物体的名称、外部特征、量的差异、用途、物体间的联系、物体材料的性质、数量分类。
(二)按包含关系分类:具体概念、一级类概念还有二级类概念分类。
三、教学要求:
(一)小班
1、根据范例和口头指示分出一组物体。
2、按照物体的每一外部特征和量的差异进行分类。
3、要求理解并掌握有关词语。
(二)中班
1、让幼儿按照某一物体量的差异分类。
2、让幼儿学习按物体的数量分类。
3、理解并掌握有关词语,如“合起来”等。
(三)大班
1、学习按照物体的两个特征分类。
2、自己确定分类标准自由分类,并解释为什么分在一起。
3、初步理解类与子类的关系。
四、教育方法:
(一)首先让幼儿感知和辩论分类对象的名称、特征和差异。
(二)向幼儿说明分类的要求和分类的含义。
(三)按范例或口头指示进行分类。
(四)启发幼儿思考探索如何进行分类。
(五)对不同年龄的幼儿提出不同的分类干挠条件,以逐步提高分类的难度。
(六)讨论分类结果,以巩固类概念和理解类的包含关系。
第四节
区别“1”和“许多”的教学
一、区别“1”和“许多”的意义:
1、促进幼儿感知元素的分化过程。
2、为正确学习逐一计数和认识10以内数奠定基础。
二、教育要求:
(一)使幼儿能区别1个物体和许多物体。
(二)理解“1”和“许多”的关系。
(三)能在生活中运用“1”和“许多”词汇。
三、教育方法:
(一)首先教会幼儿学会区别1个物和许多物体,然后帮助幼儿了解“1”和“许多”之间的关系。
(二)通过观察比较教幼儿区别一个物体和许多物体。
(三)采用教学游戏以及幼儿操作等方法,让幼儿了解“1”和“许多”之间的关系。
(四)练习巩固:
1、通过各种形式让幼儿寻找1个物体和许多物体。
2、运用幼儿的各种感官感知“1”和“许多”。第五节
比较两组物体相等和不相等的教学
比较两组物体相等和不相等,就是用一对一对应的方法,比较两个集合中元素的数量,确定它们是一样多还是不一样多,一集哪个多哪个少。
一、比较两组物体相等和不相等的教育意义
(一)可帮助幼儿准确地感知集合中的元素。
(二)使幼儿学会用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组的数量。
(三)使幼儿感知到物体组中物体(元素)的数量,从而获得数的感性经验。
二、教育要求:
(一)学会对应
(二)在学会对应的基础上,不用数进行两组物体的比较。
(三)能理解和运用“一样多”、“不一样多”、“多”、“少”等词汇。
三、教育方法:
(一)重叠法—将物体从左向右摆成一行,再将另一组物体逐个一对一
对的重叠到前一组上面再来进行比较。
(二)并置法—教学方法同于重叠法,但掌握难于重叠法。
(三)运用以上两种方法应注意的问题:
1、摆物体时要交幼儿使用右手从左向右摆,培养规范性。
2、应将物体摆成横排进行对应比较。
3、要先教比较两组数量一样多的物体,再比较数量不一样的。
4、物体组中物体的数量一般不超过5个。
5、对应时要用教具或实物,不要求幼儿说出数词。
第五章 学前儿童10以内初步数概念的发展与教育
第一节
学前儿童的计数活动
一、什么是计数活动
定义:计数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手段、有结果的操作活动,其结果表现为数的形式。目的:确定物体的数量
二、计数活动的实质
将具体集合的元素与自然数列里从“1”开始的自然数之间建立起一一对应关系。
·国内外曾提出观点认为幼小儿童在未学会计数之前,就具有对小数量物体直接认知(也可称整体知觉)的能力。
·这种整体知觉是幼儿数概念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现象,不是幼儿形成最初数概念的一种主要途径。因为:
(1)幼儿直接认知物体数目只局限于小数量的范围(4以内)(2)经过前苏联在20世纪初在数学教育上的事实证明
三、计数活动的结构与发展
(一)内容方面
1、依次说出数词
2、从集合(物体群)中区分出每一个元素(对象)
3、使每个数词只与集合中的一个元素相对应
(二)动作方面
1、手的动作
2、语言动作
四、计数活动是幼儿形成初步数概念的基本活动
只有通过计数活动,最后说出总数,才是对数实际意义的初步认识,才能对数形成最初的数概念。
第二节
学前儿童10以内初步数概念的发展
一、学前儿童10以内初步数概念发展的一般过程
幼儿掌握10以内初步数概念,需经过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一般认识发展过程。
1、幼儿掌握数概念首先从具体出发
·从具体出发,就是从接触具体的物体开始,从亲自摆弄、触摸、看具体事物中获得有关物体数量方面的感性经验开始。
·教学应重视运用各种直观教具,并为幼儿提供操作、游戏用的多种材料和玩具,以利获得丰富的感性经验。
2、幼儿对数的抽象认识,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数抽象的最后完成标志:能直接用抽象的数进行思考或运算 ·教学应注重从直观入手,逐步提高抽象思维能力。手口不一致的3种情况:
①口能从1开始顺着数,手乱点
②手能按实物的顺序一个一个地点,但口却乱数 ③手口有节奏地配合,但不是一对一的配合
三、学前儿童掌握10以内数概念的年龄阶段及特点
(一)第一阶段(2岁半左右至3岁半左右)学前数的准备阶段
(二)第二阶段(3岁半左右至4岁左右)学会计数和初步理解的实际意义阶段
1、幼儿掌握计数的过程(1)口头说数
“顺口溜”,是口头说出自然数的能力,是机械记忆的结果,并不代表对数的实际意义的理解。
(2)按物点数
即用手逐一指点物体。同时有顺序地说出数词,使说出的一个数词与手点的一个物体一一对应。
要求:手口一致
(3)说出总数
只有会说出总数,才是计数过程的完结,才能称之学会了计数。
·幼小儿童开始学习计数时,即使能够手口一致地点数物体,往往也不能正确地说出总数。·要求幼儿说出总数是会出现的情况: ①直接回答“不知道” ②重复按物点数的过程 ③用一个固定的数词回答 ④机械地模仿成人的答案
·因此,教幼儿计数,要特别重视说出总数这个环节。
1、较好地掌握计数活动
·计数时能做到手口一致并说出总数 ·10以内的数可以从任一个开始顺接数
2、认数范围扩大到10 能正确点数10以内的物体并说出总数,而且能按指定的数(10以内)正确取出相应数量的物体
2、影响幼儿计数能力的因素(1)教育及文化背景(2)计数的对象
①在空间分布相同的情况下,点数物体的体积相对较大的较有利于儿童的计数活动
②物体的空间排列形式
③同时呈现并继续保持不变的计数对象较有利于儿童的计数活动(3)计数方式
(三)第三阶段(4岁左右至5岁左右)计数能力的巩固和初步数概念形成阶段 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3、初步理解相邻两数之间的关系
幼儿开始理解自然数列中相邻两个数之间的多以少一关系,但一般还需借助实物并依靠计数来比较,而且还没有明确地建立起10以内自然数列之间等差关系的概念。
4、初步理解数守恒
· 数的守恒是指物体的数目不因物体外部特征和排列方式等的改变而改变。
·幼儿能做到数守恒是对数的实际含义的切实理解,是幼儿初步数概念形成的标志。
5、认识序数
6、认读10以内阿拉伯数字
(四)第四阶段(5岁左右至6岁左右)进一步认识数的关系及数群概念初步发展的阶段
主要表现为:
1、能理解三个相邻的数及其关系和10以内自然数列的等差关系
2、能按群计数
按群计数就是计数时不以单个物体为单位,而是以数群(物体群)为单位。2、4、6、8、10……
按群计数是数群概念初步发展的标志之一。
3、初步掌握数的组成
第三节
认识10以内基数的教学
基数:任何一个自然数,都可以用来作基数。当它用来表示集合中元素的数量时则称之为基数,如8个苹果。
一、教学要求
(一)小班
1、会手口一致地点数数量为4以内的物体并说出总数,初步理解4以内基数的实际含义。
2、能按数(4以内)取物
(二)中班
1、能正确点数数量为10以内的物体并说出总数,正确认识10以内数的实际含义
2、知道10以内相邻两个数的多1少1关系
3、理解数守恒,正确判断10以内物体的数量
(三)大班
1、熟练地掌握10以内数的顺序,会倒数、顺接数和倒接数
2、学习按群计数
3、认识10以内三个相邻数的关系及自然数列的等差关系
二、教学方法
(一)教幼儿认识10以内基数及其实际含义的基本方法
1、教幼儿学习点数后说出总数
这是幼儿认识10以内数的基本方法和基础,也是理解数的实际含义的基本途径。在小班教师可使用讲解演示法教幼儿学习点数物体。
2、用比较两个相邻的数结合数的形成的方法认识10以内数 · 这是一种认识数的形成和学习计数相结合的方法。
· 突出在已认识的数的基础上学习新的数,突出相邻两个数的关系,有利于理解数的实际含义。
以上两种方法多用于小班儿童开始学习计数和认数。
3、相邻两个数的比较和转换(中班)
指启发幼儿用“添上”和“拿走”的方法使两个数由相等变为不等,或由不相等变为相等。目的:在比较两个集合的基础上进行两个数之间的转换,使幼儿认识新的数并掌握相邻两个数之间存在的多1少1的关系。
· 具体操作(以认识5为例):
①在比较4个红圆片和4个黄圆片后添加1个红圆片,认识“5” ②引导幼儿理解并说出5比4多1,4比5少1 ③请幼儿想办法让红圆片和黄圆片一样多(两种办法)④幼儿想出一种办法以后要引导他们想出第二种办法
注意:幼儿完成任务后,都要让幼儿说明自己用什么方法使圆片变成一样多,并让他们用点数的方法比较和验证自己的办法是否正确
⑤教师给予肯定并进一步要求幼儿数一数,回答有几个什么颜色的圆片
⑥在总结中强调指出:4比5少1,4个添上1个是5个;5比4多1,5个拿走1个是4个,这两种方法都能让红圆片和黄圆片变得一样多。·优点:
①反复地运用计算,巩固对数的实际含义的理解
②相邻两个数之间的转换揭示和突出了自然数列的本质关系,促使儿童深刻理解两个自然数之间多1少1的关系,为大班学习三个相邻数之间的关系和自然数列的等差关系作充分准备。
③促进幼儿思维可逆性和相对性的发展。
4、按范例数量取物和按数取物——是巩固对数的实际含义理解的有效复习方法
按范例数量取物:教师给予一定数量物体作范例,让幼儿拿出与范例同等数量的物体。按数取物:以口头说出的数或出示的数作范例,要求幼儿取出相应数量的物体。
· 应先学会按范例数量取物,再进行按数取物。因为范例是具体而直观的实物,幼儿可先计数实物再动作,而按数取物给定的数是抽象的数,没有直观的依据,要求幼儿对数的实际含义有准确的理解才能完成任务。
5、运用各种感官感知数量
主要指运用听觉、触摸觉和运动觉感知数量,以加深对数实际含义的理解。(1)听觉
运用听觉感知物体数量是让幼儿边听声响(如敲鼓声、击铃声、拍手声等)边数数。
· 小班:要边听声响边大声说数,最后说出总数。因为小班幼儿有意注意和记住声响次数的能力较弱。
要视幼儿情况,逐步过渡到先认真听完声响再报出总数。· 中班: 让幼儿小声数或默数帮助准确感知并记住数量。(2)触摸觉
运用触摸觉感知物体的数量是让幼儿在不用眼睛看的情况下,用手触摸物体以确定物体的数量。
(3)运动觉
运用运动觉感知数量是让幼儿用自己的动作次数(如拍手)表示数量。
(二)学习数守恒的方法(中班)具体操作:
1、利用同样颜色、形状、大小的物体,改变排列形式学习守恒。例如:同数异长、同数异位、异数同长
2、用不同计数对象、对象的不同大小、不同颜色和不同排列方式等综合因素进行守恒训练 例如:教师给出5张数量都是6但对象与摆放方式都不同的图片,让幼儿观察讨论它们的异同,并提出问题引导幼儿找出它们在数量方面的共同点,最后请几个小朋友前来计数每张图片中的物体数量以证明它们的数是一样的。
(三)学习接数和倒数的方法(大班)
应先学习10以内的顺接数,再学倒数,最后学习倒接数。学习接数和倒数常见的方法:
1、卡片游戏
· 学习顺接数:教师拿出一张卡片(圆点或数字),让幼儿拿出该数以后的卡片并口头说出排列的结果等。
· 学习倒数:发给幼儿一套顺序打乱的1—10的数字或圆点卡片,让幼儿按从1到10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好后,再将卡片顺序打乱,要求幼儿按从10到1的顺序排好。
“看谁排得又快又对”——增加游戏的竞赛性质
2、口头游戏
3、拍手游戏
游戏开始前,教师先向幼儿说明接数到10(或10以内的任一个数),然后教师先拍几下手(或敲几声鼓),请幼儿接着拍手到该数。
(四)认识三个相邻数及自然数列的等差关系的方法(大班)
1、教幼儿认识三个相邻数的方法
一般应先复习两个相邻数的比较,再进行三个相邻数的比较,从直观入手结合数字进行,以直观教具摆成横式为宜。· 以认识3的相邻数为例:
第一步,贴出对应并置的两排圆片2和3,让幼儿比较后明确3比2多1,2比3少1
第二步,贴出第三排的4个圆片,让幼儿比较第二排和第三排的圆片数量,明确4比3多1,3比4少1
第三步,进行三个数之间的比较。以3中间一个数为主,先与前面的数比,再与后面的数比,3比2多1,3比4少1,3的邻居是2和4 注意:教幼儿认识三个相邻数要从2开始逐个数进行。教5以内相邻数时进度要慢,多做练习。幼儿掌握比较相邻数的规律(先与前面一个数比,再与后面一个数比)以后,教6—10相邻数时进度可以加快,也可以用启发探索的方法让幼儿运用这个规律去认识这些新的数。
2、复习巩固对三个相邻数认识的方法(1)卡片游戏
形式1:发给每个幼儿一套1—10的数字或圆点卡片,教师举起一张卡片或说出一个数,让幼儿把该数的”邻居“卡片举起来
形式2:发给幼儿每人一张数字或圆点不同的卡片,教师举起一张卡片,请拿着该数”邻居“卡片的幼儿将卡片举起来。(2)口头游戏
注意:变换提问的方式以避免回答的定势倾向,训练幼儿思维的积极性和灵活性。如将“X的邻居是谁”改变为“谁是X的邻居”或“X和X是谁的邻居”,几种提问方式交替、穿插使用,以便保持幼儿集中注意力和思维始终处于积极状态。
3、教幼儿理解10以内自然数列的等差关系的方法
理解10以内自然数列的等差关系,是认识10以内数相邻关系的总结和必然结果。意义:帮助幼儿将数与数之间关系的知识组织起来并系统化,从而认识自然数列的本质规律,为认识更大的数目奠定基础,并巩固对数序的理解和培养对知识的初步抽象和概括能力。
方法:运用教具将10以内自然数列的等差关系直观呈现出来,同时结合出现数字,也可以让幼儿为每一列物体标示数字。具体操作:
1、复习其中两三组三个相邻数的关系
2、请幼儿思考在排好的1—10的数当中每一个数和它前面、后面的数的关系
3、讨论得出结果:在排好的1—10个数当中,除1以外,不管哪一个数都比前面一个数多1,比后面一个数少1 1
○
○ ○ 3
○ ○ ○
○ ○ ○ ○
○ ○ ○ ○ ○ 6
○ ○ ○ ○ ○ ○ 7
○ ○ ○ ○ ○ ○ ○
○ ○ ○ ○ ○ ○ ○ ○ 9
○ ○ ○ ○ ○ ○ ○ ○ ○ 10 ○ ○ ○ ○ ○ ○ ○ ○ ○ ○ 第四节 认识10以内序数的教学
序数是表示集合中元素的次序的数,是用自然数表示事物排列的次序,回答“第几”的问题。为什么要认识序数?
识次序要以认识基数为基础。所以幼儿认识序数的教学一般安排在学习10以内的基数之后,即是在中班教学。
一、教学要求(中班)
1、使幼儿理解序数的含义,能用序数词表示10以内的物体排列次序。
2、会从不同的方向(从左到右、从右到左、从上到下、从下到上)确认物体的排列次序。二、教学方法
(一)可以采用集中分段教学的方法
先学习5以内的序数,再学习10以内的序数。
(二)运用直观教具向幼儿讲清楚序数的含义
P149 “给动物排队”
引导幼儿比较基数和序数的不同(“有几个”和“第几个”)
做出总结,强调说明“有几个”和“第几个” 的不同,从而让幼儿明确的掌握序数的含义。
(三)教幼儿用计数的方法确定序数
在学习10以内的序数时,幼儿通常不易说出物体在第几个位置上,对此教师应该告诉幼儿用计数的方法来确定,从第一开始数,第二,第三…… 四)向幼儿说明确定序数的方向
先学习从左往右的排列顺序,再学习其他方向的排列顺序,最后再进行综合练习。
告诉幼儿一些约定俗成的排列顺序,如:楼房最下面是第一层;赛跑时跑在最前面的是第一名……
(五)通过操作和游戏活动进行练习第五节
认识10以内数的组成的教学
数的组成是指一个数(总数)可以分成几个部分数,几个部分数可以合成一个数(总数),所以数的组成包含着组合和分解两个方面。数的组成的实质:数群和子群之间存在着等量、互补和互换关系,是一种概念水平的数运算。数群(总数)
部分数)子群
子群(部分数)
一、教学依据
1、儿童掌握数概念的年龄特点
4岁左右至5岁左右的幼儿,也就是中班幼儿,已经能认读10以内的阿拉伯数字,理解10以内相邻两个数的多“1”和少“1”的关系,以及认识10以内数的守恒和认识10以内的序数。在这基础上,大班的幼儿已经有能力初步掌握数的组成。宜安排在幼儿园大班第二学期进行。
2、儿童掌握数的组成的心理实质 林嘉绥的《儿童对部分和整体关系认识发展的实验研究—— 4~7岁幼儿儿童的组成和分解》的研究
P133 综上所述,5岁半后学习数的组成比较好,大班末期的儿童可以基本掌握10以内数的组成,能理解和掌握总数和部分数之间的关系能够运用实物摆出或口头说出一个数的所有组成形式,甚至可以运用数群之间关系的规律(等量、互补、互换的关系)推论出从未学过的一个新数的组成的全部形式,如能准确而有条理地回答:“16可以分成15和1、14和2、13和3……1和15”。
二、教学要求(大班)
1、让幼儿理解数的组成的含义,知道2以上各数都可以分成两个数,两个数合起来就是原
来的数。、懂得一个数跟他分出来的两个数之间的关系:即是一个数比他分出来的两个数都大,分成的两个数都比原来的数小。
3、懂得分成的两个数的之间的互补和互换的关系,并掌握10以内的各数的全部组成形式。
三、教学方法
数的组成包括两个不可分割的过程:分解与组合。这两个过程要同时学习,既学习分解又要学习组合,先学习分解再学习组合。
(一)运用讲解演示法教数的组成
(二)通过操作,启发幼儿探索数的组成规律
(三)运用组成的规律去学习新的组成知识
(四)运用多种方法复习巩固10以内各数的组成知识
具体方法:
1、操作练习
2、游戏练习
3、填空练习
4、儿歌练习
第六节 认读和书写阿拉伯数字的教学
幼儿学习认读和书写数字能巩固对10以内数的认识,发展幼儿数的抽象能力,能够从数的符号引起数的表象。
数字是表示数的一种符号。
数的实际含义:数字所表示的物体数量 一、教学要求
中班:能认读1-10的阿拉伯数字,并能用数字正确表达10以内的物体的数量。
大班:学习正确书写阿拉伯数字,掌握正确的笔顺,字迹工整规范,姿势和握笔方法正确。二、教学方法
(一)教中班幼儿认读1~10。
1、最好结合认识10以内数同时进行。
2、利用幼儿熟悉的事物和形象的比喻,帮助儿童记住字形。
P156
3、对外形容易混淆和读音不准的数字要多做比较和练习。(“6”和“9”)
4、运用各种游戏练习计数读字和理解数字所表达的物体数量。如“连线游戏”,“看图找数字”
(二)教幼儿书写1-10的数字的方法
1、宜在大班进行
2、讲解示范正确书写阿拉伯数字的姿势要领,内容如下:
(1)书写姿势
正确的书写姿势是写好数字的前提也有利于保护幼儿的视力及身体正常发育。
讲解并示范坐姿及握笔要领
(2)书写格式及笔顺
运用日字格,先用范例说明
讲解书写的顺序
3、幼儿书写练习(1)书空练习(2)试写(3)书写练习
第六章 学前儿童10以内加减运算能力的发展及教育
第一节
学前儿童加减运算能力的发展
一、学前儿童加减运算能力的一般发展过程
幼儿加减运算能力的发展,可以从具体到抽象和逐一加减到按数群加减两个方面予以考察。
(一)从具体到抽象(1)具体水平加减
——是指幼儿以实物或图片等直观材料为工具进行加减运算。(2)表象水平加减
___口述应用题就是运用表象进行加减运算的典型手段。(3)抽象水平加减
___也可称为数群概念水平的数运算,是指直接运用抽象的属概
念进行加减运算,无需依靠实物的直观作用或以表象为依托。
表现为能直接进行口头或书面的加减式题运算等,这是较高水平的加减运算。
(二)从逐一加减到按数群加减
逐一加减就是用计数的方法进行加减运算。这种方法可以分为两个水平:
1、先将两组物体合并在一起,再逐一计数他们一共是几个的加法运算。(减法也一样)
2、是以第一组物体的总数为起点,开始逐一计数,直到数完第二组物体
按数群加减也就是前述的依靠抽象数概念进行加减运算,这是儿童对所说的数或数字已能作为一个整体去把握,从而进行抽象的数群之间的加减运算
二、学前儿童10以内加减运算能力的年龄特点
(一)4岁以前(小班)
一般来说,4岁以前幼儿基本不会加减运算。
(二)4—5岁(中班)
4岁以后,儿童会自己动手将实物合并或取走以后加减运算,但这时必须是运用实物而且是从头开始逐一计数,才能得出结果。
4岁以后的幼儿已经能运用表象进行简单的加减运算了。(所出的题目在小数量范围内,并且加、减数均不超过1)
(三)5---6岁(大班)
5岁以后,幼儿学习了顺接数和倒数,能将其运用到加减运算中去。
多数幼儿可以不用摆弄实物,而是用眼睛注视物体,心中默默地进行逐一加减运算。
5岁半以后,随着数群概念的发展和表象解答口述应用题能力的提高,特别在幼儿学习了数的组成以后,在成人的引导下,能运用数的组成知识进行加减式题的运算,从而摆脱了逐一加减的水平,达到数群运算的程度。需注意:
1、实验证明:幼儿学习减法难于加法。
2、由于儿童思维抽象性的个别差异以及教育条件、地区文化背景的不同等。有的大班儿童在他们遇到困难时,还会返回到掰手指头逐一计数的水平。第二节
口述应用题在学前儿童学习加减中的作用
——口述应用题在幼儿学习10以内加减中起着重要作用:奠基、桥梁
一、应用题的结构及特点
(一)应用题的结构
应用题是根据生产或日常生活中的问题,用语言、文字表示数量关系的题目。
应用题的结构(组成部分):情节+数量关系 数量关系中包括:已知条件+未知条件
已知条件是说明已知数量及已知数量与未知数量的关系 未知条件是要求解答的问题,即要求求出的未知数量。幼儿学习的只是用语言来表达的应用题
(二)应用题的特点
应用题最主要的特点是它源于生活,而且它以人们熟悉的生产或生活情景来表达数量关系并提出要求回答的数量课题。
寓加减任务于情景之中,是应用题有别于加减式题最显著的特点。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
应用题的情节为儿童的表象活动提供了素材。应用题可以唤起儿童头脑中有关加减情境的表象。这符合幼儿期思维具体形象性的特点,因而应用题就构成幼儿开始学习加减运算的有效的途径。
二、口述应用题在学前儿童学习加减中的作用
(一)口述应用题是幼儿掌握加减运算的有力工具和必要基础。
口述应用题能帮助幼儿较容易而准确地理解加法和减法的含义及有关运算符号。周燕:《5岁至五岁半幼儿加减运算教学的比较研究》P166
(二)口述应用题能促进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 P167—170
1、思维抽象能力的发展
口述应用题能促进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首先表现在思维的抽象能力上。其根本原因在于口述应用题所唤起的幼儿头脑中有关加减情境的表象,起到了为幼儿掌握加减运算由具体过渡到抽象的中介和桥梁的作用,从而促进了抽象能力的提高。加减运算是在头脑内部把数进行组合分解而实现的一种智力运算,它要求具有较高的抽象思维。
幼儿期思维是以表象为主具有相对的具体性。则两者之间存在着必然的矛盾,所以应依靠和发展幼儿对加减运算的表象,以此为中间环节,促进幼儿思维由具体向抽象过渡和转化,实现由具体到抽象的飞跃。不能从抽象到抽象(以数的组成教加减)直接进行。
口述应用题既具有相对的具体性有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因而它在幼儿学习加减法的过程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表象是指过去感知过而当前没有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实物在头脑中出现的形象。
2、思维分析综合能力的发展
(1)幼儿对口述应用题如果只能说出得数,仅能表明这是凭借口述应用题所唤起的有关生活经验表象的表现。
唤起表象→得数
(2)能正确说出得数,还能说明选择的计算方法、列出算式和讲明选择计算方法的理由,是对应用题中的已知数之间以及已知数与未知数之间的数量关系进行分析、综合后做出判断的结果。
分析+综合+判断→得数、方法、算式、理由
口述应用题对幼儿思维分析综合能力的发展的影响原因: ①应用题本身的特点和解答应用题活动的特点决定的。②成人的正确引导。教的艺术
运用口述应用题进行加减教学时,应注重运用启发提问方法引导幼儿分析综合能力的发展,如在儿童说出正确得数后,再问: 你是用什么方法算的? 为什么要用加(减)法? 题目里最后问的是什么?
剩下的苹果也比以前少了还是多了?······
这些启发性的提问,能引导幼儿的分析活动逐步深入,达到真正理解题意的目的,同时也促进幼儿初步逻辑思维的发展。
3、思维推理(知识迁移)能力的发展
第一次买了2个,第二次买了x个,一共买了5个,求第二次买了多少个?(被减数)这种解决新问题的能力要求幼儿不受题目表面情节的干扰,而能根据题目中的数量关系选择正确的算法。
表面上是一种加(减)法运算,实际上却需采用相反的运算。这需要幼儿从问题出发分析问题与条件之间的关系,才能得到正确的回答。
知识迁移能力的获得是与幼儿切实理解口述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有密切关系。口述应用题不仅是幼儿学习加减法运算的有力工具,而且是促进幼儿思维发展的十分有利的手段。
三、无直观材料伴随的口述应用题是发展幼儿加减表象的主要形式
1、口述应用题:教师出题儿童解题与幼儿自编,均存在有直观材料伴随和无直观材料伴随两种形式。
2、在幼儿学习解和自编口述应用题的初期,应该且必须运用直观材料(实物、玩具、绒布教具、动作、图片等)伴随的口述应用题。它能够帮助幼儿更加直观的理解应用题的含义。
3、幼儿学习的口述应用题应形式多样,伴随直观材料、适时地兼用或转用无直观材料伴随的口述应用题,而且逐步使后者成为口述应用题的主要形式。
无直观材料伴随的口述应用题是引起加减表象和引导幼儿学习加减由具体到抽象过渡的主要形式。
注意:用图片作为引起表象的工具的片面性;
虽不同于实物但有具体直观的一面。
四、幼儿解答口述应用题
1、幼儿学习口述应用题有成人出题幼儿解题和幼儿自编口述应用题两种。
2、幼儿解答口述应用题是幼儿学习10以内加减的首用形式。
3、幼儿开始学习加减时,就让幼儿解答口述应用题,引导幼儿懂得加减的含义;帮助幼儿理解加号、减号和等于号以及加、减的式题。
4、在学习5以内的每一个数的加减时,应先由教师出题幼儿解答,使幼儿了解和熟悉该数的加法和减法(积累感性经验)。
5、幼儿解答的口述应用题是由成人编拟的,可从多方面获取编题的材料,但题目和情节应是幼儿熟悉的。
五、幼儿自编口述应用题
幼儿自编口述应用题是幼儿学习口述应用题的另一种形式。自编口述应用题有助于巩固和加深幼儿对加减法的理解和掌握,并能培养幼儿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以前的认识:幼儿学习自编口述应用题安排在大班后期,学习了10以内数的组成和加减以后进行。
(一)从理性入手:让幼儿从掌握应用题的结构入手学习自编口述应用题,编应用题的三个要求一件事,两个数,一个问题。(较困难)
幼儿还未获得编题的感性经验,虽有大量的例子,但幼儿仍因缺乏实践经验而难于同时掌握应用题的结构,从而出现种种错误。
1、在情节方面,往往出现一些不符合社会生活或自然界发展规律的情节。
2、在数量关系方面,掌握未知条件要难于已知条件。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况:(1)没有提问,编题不完整。(2)没有提问,却有运算结果。
新认识:利用描述和模仿的方法开始学习自编口述
应用题,其学习时间可以大幅度提前
(二)从感性入手,让幼儿用描述和模仿的方法开始学习自编口述应用题,实际上是进行换水不换瓶操作与思考
描述应用题,就是叙述应用题,不仅叙述情节、数量,还包括答案(得数)。
模仿口述应用题,是在不要求抽象地掌握应用题结构要求(三个条件)的前提下,模仿成人编题,幼儿独立地编出结构完整的口述应用题。除情节、已知数外,还要提出问题 在教师适当的启发和幼儿讨论互相纠正错误后,幼儿可以达到在感性水平上正确地自编口述应用题。
因此,用描述和模仿的方法学习自编口述应用题,可早于学习数的组成,视作学习加减的有力手段,并贯穿于加减学习的全过程。第三节
10以内加减运算的教学
一、教学要求
(一)让幼儿学会解答简单的(求和、求剩余)口述应用题。学习用描述和模仿的方法自编简单口述应用题,在此基础上掌握应用题的结构。
(二)让幼儿学习10以内加减法:理解加、减含义;认识加号、减号和等号及其含义;认识加、减算式并会运算。
二、教学安排
科学的综合运用和合理的安排口述应用题、数的组成与加减三者的关系 建议:
1、先用小数量(4以内)学习解答和自编(描述和模仿)口述应用题。
2、再运用口述应用题向幼儿讲明加减含义、符号及算式。
3、从2开始逐个数地进行数的组成结合加减的学习。
一般情况下,第一学期学习5以内加减,第二学期学习6-10的加减。
三、教学方法
(一)学习描述和模仿自编口述应用题,让幼儿获得加减法和应用题结构的感性经验。
积累加减的感性经验,是学习加减法的最初一步。
幼儿学习自编口述应用题不宜从理解抽象的应用题结构开始,应从描述和模仿开始,并适宜用小数量(4以内数)进行。
1、学习描述口述应用题
幼儿学习描述口述应用题,要配合各种直观材料进行;
此时,先不出现“加法”或“减法”术语,只让幼儿从描述中感受物体增加或减少的情景; 先学习加法,再学减法。
2、学习模仿口述应用题
模仿口述应用题同样宜用小数量进行,仍可先学加法后学减法
3、幼儿学习自编口述应用题的直观材料,无论是教师编题还是幼儿描述和模仿自编口述应用题,可提供的直观材料有: 按活动内容编题;
按玩具所设置情景编题;
看图编题; 自由编题;
(二)借助直观教具和口述应用题讲明加法和减法的含义
—不仅让幼儿知道“加法”、“减法”词汇,而且懂得什么是加法,什么是减法。
1、学习加法
学习加法,就是向幼儿说明,把两个数合在一起,求出一共是多少,是加法。变多了
2、学习减法
学习减法,要向幼儿说明从一个数里去掉一部分,求还剩多少,就是减法。变少了 教师应编各种题目,让幼儿逐步理解,“飞来了”、“送来了”、“开来了”等等是合起来的意思,用加法算。“飞走了”、“游走了”、“送走了”等等是去掉一部分的意思,用减法算。
(三)教幼儿认识加号、减号和等号及算式
这时仍用4以内数,加减数不超过1的小数量进行。“+”、“-”、“=”、“3+1=4”
(四)用数的组成学习加减的方法
教幼儿学习数的组成,使之成为抽象加减运算的基础,可提高幼儿运算的思维水平,为入学做好准备。
用数的组成学习加减,可以这样进行:
1、学习某数的组成。
2、数的组成向加减过渡
3、口述应用题、数的组成及加减算式、运算之间的联系和转换
4、注意事项:
(1)运用数的组成的知识学习加减需一个数一个数的逐步进行,而且当一个数有两组以上的组合形式时,则需进行将组合形式逐个地与加减法联系的练习。(2)在用数的组成学习加减运算的阶段,加减可结合进行。
(3)在用组成学习加减阶段,成人的口述应用题可不用直观材料伴随,使之切实达到唤起表象的作用。
(4)在用组成学习加减之前,幼儿已通过描述和模仿的方法学习自编口述应用题,并能通过不断讨论的方法,纠正编题中出现的错误,渗透了掌握应用题结构的三个基本要求。(5)复习10以内加减运算的其他方法 ①教学游戏
②感知练习(通过视觉、通过听觉、通过触摸觉)
③书面练习
计算式题的书面练习,即在幼儿在写(印)好的式题纸上填得数。④口头练习
教师口述式题卡片,请幼儿(集体或个人)说出答数,也可请幼儿出题,再请另一位小朋友做大,还可以请两位小朋友或两组小朋友进行比赛,看那位(组)回答得快而正确等。⑤编题练习
可提供幼儿各种图案(画),要求幼儿按照图上物体的数量,编出加减式题,也可用实物、玩具代替图案,让幼儿编题。
第七章 学前儿童量的认识的发展及教育
认识常见量是幼儿数学教育的内容之一。
量是指客观世界中物体或现象所具有的可以定性区别或测定的属性。
量可以分为不连续量和连续量两种。
第一节
学前儿童认识大小和长度能力的发展
在幼儿尚未学会测量之前,对物体量的认识实际上是对它们的感知。
幼儿认识大小、长度都是以不同分析器(视觉的、触摸觉的、运动觉的)和不同分析器之间建立的联系来实现的。
根据我国心理学实验,对幼儿认识大小长度能力的发展说明如下:
一、2岁左右
2岁左右儿童大部分对不同大小物体能做出正确反应,能按成人的语言提示选择大的或小的物体,但尚不能用积极的词汇给以表示。
根据我国心理学实验,对幼儿认识大小长度能力的发展说明如下:
二、3岁左右—4岁左右
三四岁幼儿已能正确区分物体的大小和长短,也能相应的简单词汇表示。而且感知物体大小的准确性有所提高。
表现为:①能判别差别不太明显的一组物体中最大的或最小的物体。②能正确辨别远处物体的大小和不同位置物体 的大小。
根据我国心理学实验,对幼儿认识大小长度能力的发展说明如下:
二、3岁左右—4岁左右
但是三四岁幼儿往往把大或小这两个词汇作为表示物体各种长度的通用词。根据我国心理学实验,对幼儿认识大小长度能力的发展说明如下:
三、4岁左右—5岁左右
在正确教育下,四五岁幼儿感知大小和长度的能力进一步提高。表现为:①对不同大小的物体能依次作出区分和排列。②能从一组物体中找出想同大小的物体。
根据我国心理学实验,对幼儿认识大小长度能力的发展说明如下:
三、4岁左右—5岁左右
③能认识物体的粗细、厚薄、高矮、宽窄、轻重等,并能用相应词汇表示。但一般情况下,四五岁幼儿还缺乏对物体量守恒的认识。
根据我国心理学实验,对幼儿认识大小长度能力的发展说明如下:
四、5岁左右—6岁左右
五六岁幼儿,在正确认识物体大小、长度的基础上,能做到理解大小和长度的相对性质。
这一年龄阶段另一个重要的发展是能理解物体在长度、面积、容积(体积)等方面的守恒现象。(表格:P198)
第二节
学前儿童重量感知的发展 重量是连续量。重量感知觉的发展是掌握重量概念的基础。幼儿期重量感知觉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有人对幼儿轻重感觉的发展做过初步的实验研究。该实验从感知轻重的差异性、精确性、相对性和理解及运用轻重词汇等方面对3~6岁幼儿进行了测试。
根据该实验结果,对幼儿轻重感觉发展可作初步归纳:
一、3岁幼儿已能感知和判别具有明显差异的两个物体重量的不同
二、4岁幼儿基本上能用正确词汇表示对物体轻重的感知
同时4岁幼儿对轻重的感觉有了明显的提高,能从若干对象中找出同样重量的物体。根据该实验结果,对幼儿轻重感觉发展可作初步归纳:
三、5岁幼儿判别轻重差异的精确性有较大提高,并能理解和运用“轻”、“重”词汇
四、6岁幼儿已具备了认识物体重量和体积之间关系的能力 第三节
学前儿童量排序能力的发展
一、对学前儿童进行量排序教育的意义
(一)排序有助于学习计数
计数需对物体有次序地逐一点数。
(二)排序能帮助幼儿认识数的排序,建立起数序概念
排序活动中,幼儿获得对物体按某种差异排列顺序的经验,能帮助他们理解数的顺序,懂得自然数中,每一个数目都占有一定位置,它们是按一定关系排列起来,形成一个数的序列。
(三)排序能帮助幼儿理解抽象的数概念
排序能帮助幼儿理解抽象的数概念,主要是因为排序活动能促进幼儿可逆性、传递性和双重性思维能力的发展。这些思维能力正是形成抽象数概念必须具备的。
(1)排序中的可逆性。如从小到大,反之从大到小;从短到长,反之从长到短等等。
(三)排序能帮助幼儿理解抽象的数概念
(2)排序中的传递性。如果B比A长,C比B长,那
么C就比A长,(因为B>A,C>B,所以C>A)。
(3)排序中的双重性。如三根等差为1cm的小棍序列,中间的一根要比前面一根长,比后面一根短;以数为例,就是自然数列中任意一个自然数都比前面一个数多1,比后面一个数少1。
二、学前儿童的几种排序
(一)按物体的外部特征排序。如按形状排序、按颜色排序。例子:P203见图
(二)按规则排序。例子:P203见图
二、学前儿童的几种排序
(三)按物体量的差异排序。包括大小排序、长短排序、高矮排序、粗细排序、厚薄排序和宽窄排序。例子:P203见图
(四)按数排序。可用圆点卡片或数字卡片进行按数排序。例子:P205见图
三、学前儿童排序能力的发展及特点
(一)幼儿对各种量的排序能力的一般发展过程
幼儿对物体大小、长短的排序能力要早于对实物数量的排序:实物数量的排序,又比抽象的数字排序为先。
(二)幼儿排序能力的年龄特点 1.排序数量的年龄特点。
幼儿的排序能力与排序对象的数量有关。2.排序的一般年龄特点。以长度排序为例:(1)三岁幼儿在完成排序任务时,活动带有很大的游戏性、任意性和不稳定性。例子:P207(2)4岁幼儿往往用分组比较的方法进行5排序,但组与组之间是孤立的,还不能配合成一个序列。
例子:P207 以长度排序为例:
(3)5岁儿童在进行5以内排序时,试误明显减少,有些儿童具备了一定目测能力,但在进行10排序时,试误较多。能注意基线,能主动改正错误。
(4)6岁幼儿在进行10排序时,目测能力明显提高,试误次数也明显减少,有的幼儿能自觉运用简便的排序方法。例子:208
3.四种排序能力的年龄特点。(1)正排序。
3-4岁能完成3以内的正排序任务,4-5岁能完成5以内正排序,5-6岁能完成10以内正排序。
(2)逆排序。
3岁不能进行逆排序,4-5岁是逆排序能力迅速发展的时期。(3)传递性。
5岁以前认识排序中的传递性有困难。而5-6岁则是认识传递性的较好时期,这一时期能明确申述理由的人数明显增加,平均达到50%左右。
幼儿能否具有认识排序中传递关系的能力应以能正确说出理由为准。(4)双重性。
幼儿对排序中双重性的理解发展较慢。5岁以前不能理解双重性,幼儿末期可达到初步理解 考察幼儿认识排序双重性能力应以能否口头回答理由为依据。第四节 认识量的教学 教学方法
一、教幼儿比较各种量的方法。教幼儿运用各种感官感知和比较物体的量。
二、教幼儿量的排序的方法。
1、利用教学玩具学习排序。
2、按范例和口头指示排序。
3、向幼儿说明排序的基本方法和要求。
三、教幼儿学习量的守恒的方法
四、教幼儿认识量的相对性的方法
五、教幼儿学习自然测量的方法
第八章 认识几何图形的教学
认识几何形
一、几何图形的概述
二、学前儿童认识几何图形的年龄特点
三、认识几何图形的教学 几何图形概述
如果构成图形的所有点都在同一平面内,这个图形叫做平面图形。平面图形又叫几何图形,是几何形体中的一种。
一、平面图形的类型
主要分为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菱形、梯形、圆形、半圆形、椭圆形等。
二、学前儿童认识几何图形的一般发展过程
(一)幼儿认识平面图形的顺序
圆形→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半圆形→椭圆形→梯形等其他图形
(二)幼儿认识平面图形的发展过程
配对→指认→命名
学前儿童认识几何图形的年龄特点
3-4岁的幼儿认识平面图形的能力有了一定的发展 4-5岁的幼儿认识平面图形的能力进一步发展 5-6岁幼儿的图形守恒和拼搭等能力进一步提高
1、能正确认识长方形、半圆形、椭圆形和梯形。
2、能理解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
3、能对相似的平面图形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异同。
4、能做到图形守恒。
5、能理解平面图形之间的简单关系。
6、能积极地并且有创造性地使用平面图形拼搭物体。中班幼儿认识平面图形的发展特点 认识平面图形的教学
一、教学要求
(一)3-4岁幼儿(小班)
教幼儿认识圆形、三角形和正方形,能根据图形的名称取出图像并说出名称。
(二)4-5岁幼儿(中班)
1、教幼儿认识长方形、椭圆形和梯形,能正确说出名称和认识图形的基本特征,能从周围环境中取出和图形相似的物体。
2、能不受颜色、大小及摆放位置的影响,正确辨认和命名图形。
3、初步理解图形之间的简单关系,并能运用图形按要求或自由拼搭。
(三)5-6岁幼儿(大班)
教幼儿理解图形之间较复杂的组合关系。
二、教学方法
(一)认识平面图形的方法
1、通过观察和触摸,让幼儿在感知图形的基础上说出图形的名称。
2、通过图形和图形的比较认识图形。
(二)认识图形的基本特征和图形守恒
这是中班的任务。
(三)通过对图形的分割和拼合,让幼儿认识图形之间关系。
这是大班的任务。
(四)复习巩固对平面图形认识的方法
1、图形分类
2、寻找图形和与图形相似的物体
3、在游戏和操作活动中巩固对图形的认识
4、在绘画、手工活动中巩固对图形的认识
第九章 学前儿童对空间方位认识的发展及教育
第一节 关于空间方位的几个基本概念
空间方位:任何客观物体在空间中均占有一定的位置,并且同周围的物体存在着空间上的相互位置关系,这就是物体的空间方位。
空间方位的辨别,是指人对客观物体在空间中所处位置关系的判断。确定物体方位需要有一个立足点
物体的空间位置关系是相对的,可变的和连续的 第二节 学前儿童空间方位认识的发展
一般研究认为,3岁儿童能辨别上下,4岁能辨别前后,5岁以后是左右概念的发展期 学前儿童辨别空间方位的过程:
一、以自身为中心的定向
二、以客体为中心的定向 学前儿童辨别空间方位区域的扩展:幼儿辨别空间方位是随着他们年龄的增长而不断扩展的 第三节 认识空间方位的教学 教学方法:
一、让幼儿用感知描述的方法,区分自己身体的上下、前后、左右部位,初步掌握有关方位的词汇及含义。
二、让幼儿用观察、操作和游戏等方法,认识自己和物体以及物体与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
1、操作法
2、游戏法
3、用讲解演示法,帮助幼儿理解空间方位中的困难问题
4、在幼儿一日生活中以及各种活动中结合进行空间方位的教育
5教师在引导幼儿用正确的词汇表达空间方位时,要明确地提出辨别方位的立足点
第十章 学前儿童对时间认识的发展及教育
第一节
关于时间的几个基本概念及特定
一、时间的概念
1、时间是物质运动变化过程的持续性和顺序性。任何客观物质,都要经过一个持续的发展过程。
2、时间是连续量,是数学的研究对象。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时间是较早地被人们加以定量描述的概念。时间体现了连续量的延续性,所以时间是一种可测的连续量,也属于数学的范畴。
3、幼儿认识时间是时间知觉问题,是客观事物运动和变化的延续性和顺序性在意识中的反映。叫幼儿认识时间,感知时间的存在,可以发展幼儿的时间知觉。帮助幼儿树立时间概念,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幼儿对时间顺序性、周期性等的理解,可以加深幼儿对次序关系、整体与部分关系的认识,提高思维的水平。教幼儿认识时间也是幼儿数学教育的一项不可忽视的内容。
二、时间的特点
(一)时间具有流动性和不可逆性
(二)时间具有周期性
(三)时间没有具体形象
三、表示时间概念词汇的种类
1、表示时间次序的:先、后、同时、以前、以后、再……
2、表示时间阶段的:秒、分、时;早上、上午、中午、白天、晚上;昨天、今天、明天;日、星期、月、年。
3、表示动作时态:正在、已经、将要
4、表示不确定时间阶段的:有一天、以前、有时、老早、我小时候
5、表示速度的:快、慢、快点、慢点。
对幼儿认识时间的教育主要要求幼儿掌握表示时间的单位和表示速度的词汇及概念。第二节 学前儿童认识时间的特点
一、学前儿童认识时间的一般特点
(一)幼儿掌握时间概念十分困难。
1、幼儿言语中表示时间的词汇出现得既晚又少。
2、幼儿使用时间的词汇,首先不是表示确定时间单位的词汇,大多数使用表示时间顺序的和表示不确定时间段的词汇。
3、使用时间单位词汇是,也不能确切地理解它们的含义。
(二)幼儿认识时间,往往与具有直观形式的熟悉的或感兴趣的事件联系在一起。
二、学前儿童认识时间的年龄特点
根据国内外的研究及教育实践证明,在正常的教育条件下:
3-4岁幼儿能掌握一些最初步的时间概念,能认识一天中的主要组成部分。如早晨、晚上、白天、黑夜。但这些时间概念的获得必须和他们熟悉的生活和时间联系在一起。
4岁左右至5岁左右幼儿已能较好地理解和运用“早晨”、“晚上”、“白天”、“黑夜”的词汇,并且知道早晨、白天、晚上、黑夜是一天的四个部分,每天都有这四个部分。在这个基础上,他们还能叫正确地确定间隔不长的时间单位。
在中班的基础上,5岁左右至6岁左右幼儿开始理解较长间隔的时间单位。例如能认识一星期有7天一级每天的名称。同时,能初步建立起时间更替的观念。第三节
认识时间的教学
一、教学要求
(一)、小班:初步理解早晨、白天、晚上和黑夜的含义,并能正确运用这些时间词汇。
(二)中班:能理解昨天、今天和明天的含义及其交替。理解快、慢、快些、慢些等时间词汇的含义。学会正确运用以上时间词汇。
(三)大班:
1、认识钟表及其用途。知道时针和分针的名称、用途和运转规律,学会看正点半点。
2、学会看日历,知道一星期有7天,7天的名称及顺序,能确定当天是星期几,昨天是星期几,明天是星期几。
二、教学方法
教幼儿认识时间,主要通过日常生活、游戏等活动进行,必要时刻采用上课的形式。
不论对哪个年龄班的幼儿,不论采用什么活动形式,让幼儿理解表示时间阶段(单位)的时间词汇时,均应将它们与幼儿日常生活中的活动、具体时间以及他们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使幼儿对时间的认识,简历在生动的直观形象的基础上。
(一)在日常生活中进行认识时间教育
1、通过日常谈话帮助幼儿认识时间。
2、通过日常活动强化幼儿对时间的认识。
(二)、在游戏活动中进行认识时间的教育
(三)通过数学课进行认识时间的教育
1、当幼儿通过日常生活、游戏等活动,对某个时间概念有了初步认识,积累了一定的感性经验后,可通过数学课帮助幼儿整理和巩固对时间的认识。
2、一些需通过专门教学才能使全体幼儿有比较清楚认识的时间概念,可用数学课。
(1)讨论和讲解钟面上的12个时数,它们的排列顺序方向,时针和分针以及它们的用途(2)讨论和讲解演示时针和分针的运转规律,叫幼儿学会看整点和半点。
(3)幼儿操作练习。
第四篇:《教儿童学会思考》读书笔记
潘伟霞:《教儿童学会思考》读书有感(一)
——10月读书随记
《教儿童学会思考》的作者是在英国实施“儿童学哲学”课程的学者罗伯特·费舍尔。“儿童学哲学”的创始人是美国的马修·李普曼,1974年,李普曼就创立了儿童哲学发展研究所(IAPC),专门研究并改进“儿童学哲学”这门课程。其主要是运用“团体诘问”的教学法教授儿童通过讨论来提升其的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教会儿童用哲学的方式进行思考。
在本书中,费舍尔阐述了儿童学哲学的意义、优点,李普曼理论的依据、观点以点如何运用。根据其观点,儿童学哲学是通过团体诘问的方法推进的,人数不能多也不能少,理想的人数是12-16人,并围成圆圈,教师或主持人的责任是创造进行讨论的氛围,对讨论的观点不进行是非对错的判断,而是让儿童在不断的提问、回答中提高批判性思考、创造性思考和关爱性思考。该书并提出“儿童学哲学”课程促进数学、文学、历史等诸多学科的学习质量
从书中可知,欧美进行“儿童学哲学”课程实践已有几十年时间,但中国似乎尚没有哪所中小学开设了类似课程,国内的班级设置结构也很难进行实践,不过有兴趣的朋友可以通过读书会的形式进行实践,其理念和思路也可以引用到亲子阅读中。
我比较感兴趣的是“团体诘问”的操作方法:
(一)座位安排。
理想的讨论人数是12-16人,并围成圆圈。如果人数太多,可以分成几组,或在讨论的某个过程中以一对一或小组的方式进行。最重要的是,让每个儿童都参与讨论。(二)开场陈述。
特定的开场陈述应提供一个进行思考的挑战性情境,并足够有深意或具挑战性,这样才能吸引参与集中精力。应当为诘问营造出表演性质的效果,能激发儿童创造的、批判的或想象反应。(三)列出可讨论的问题。
让参与者有时间思考、思索和疑问,可以在诘问的任何时段进行。儿童自己提出问题,或学会对开场陈述和自己的思考提出疑问,并将这些问题列出来(提问者的名字写在问题的旁边)。(四)选择讨论的问题。
抽签、教师挑选、学生挑选、按顺序挑选、投票、最大化选择等。(五)诘问规则。
培养团体诘问意识的第一步,是思考制定对讨论课有关的规则。规则被团体成员确认后,就会作为备忘录作为大家一致同意遵守的规则。在讨论中,所有成员都有责任监督规则的遵守情况,也可指定一人作为裁判确保规则的遵守。(六)促成讨论。
讨论的内容可能是重复的、不相关的、应付的,教师的工作是鼓励小组成员尽可能多地表达不同的想法和观点,并且在这些不同的观点中促成对话的进行。教师需要不断将注意力集中在讨论过程的思考上,不断提出“为什么?”、“你……是什么意思?”等问题,保证儿童一旦思考就要考虑思想过程并运用推理,(七)倾听并做出回应。促成讨论的技能包括听和回应,主持人和儿童都需要训练才能提高这种能力。(八)引领讨论。
主持人在引导诘问时要注意:集中围绕讨论重点;询问各种想法的生成理由;展现各种想法的联系以及与新想法的联系;鼓励儿童对别人的想法作出回应并加以发展;对通过语言或非语言的表达而促成的讨论因素做出肯定。讨论结束时,恰当地表明要结束讨论,如对讨论进程作概述、给出最后的评论、让儿童对讨论作回顾。(九)回顾讨论。
回顾是讨论过程的重要环节,可以培养个人对讨论过程、内容和回应的元认知意识,帮助儿童确定他们从经验中学到了什么,在哪些方面获得了成功,以及他们采用什么办法能在将来更好地讨论。回顾的问题可以是:1、我们提了许多问题吗?哪些是好问题,为什么它们是好问题?
2、我们认真听了吗?每个人都听到其他人说什么了吗?谁听得认真?
3、我们表达得好吗?解释得好吗?谁说得好?
4、我们轮渡表达观点吗?彼此相互帮助表达自己的观点吗?我们对促成别人的想法有帮助吗?
5、我们给出了什么理由?我们想到了不同的理由吗?那些理由是很好的理由吗?
6、我们提出了什么想法?我们改变了什么想法?我们改善了什么想法?
7、我们从讨论中学到了什么?讨论能帮助我们对任何事情有更好的理解吗?我学到了过去不曾知道的东西吗?
8、这是一个很好的讨论吗?为什么?
9、这个讨论有哲学意义吗?在哪方面?
10、通过讨论我们有进步吗?我们将来怎样讨论得更好?
第五篇:儿童外教,2012最差英语词汇
儿童外教,2012最差英语词汇
Every year is chock-full of words, and we have feelings about those words.We live with them, we love them, we let them roll around in our mouths, and we express them.We think about them and spit them out, vehemently, when we are angry.We grow tired of them, we dislike some on sight, and we drop them, eventually, and move on to hate others.Many times, we use the same words year after year, and sometimes, we rail on those words(see our continued excoriation of poor old moist.What did moist ever do to any of us?).There are words, phrases, and coinages that end up marking each year—some old, some new.There are the long-existing words that have shifted in meaning, or become popularized because of a public usage, like malarkey, as invoked by Joe Biden in his vice presidential debate with Paul Ryan in the fall.And there are the ones we create, like Romneyshambles, or mansplain.Or maybe the coinage enters our consciousness because of a news story, event, or person(fiscal cliff, Kony).However we meet them, we use them in all sorts of ways, and there are also all sorts of ways in which we can dislike them: their sound, what they remind us of, what they make us think, their actual meaning, their overuse, their descent into meaninglessness, and so on.每年都被各种词汇填满,而我们对这些词汇并非无动于衷。我们与它们一起生活,喜爱它们,说着它们,演绎着它们。我们思考这些词汇并在生气时激动地脱口而出。我们逐渐对这些词汇生厌,即使看到都嫌烦,我们最终抛弃它们,继续憎恶另外一些。年复一年,我们常常用着相同的字眼,有时却对它们多加奚落(看看我们对又老又可怜的“潮湿”的苛责吧,它可曾对我们做过什么坏事吗?)正是词汇、短句、潮语为每一年写下注脚——有些旧,有些新。有些已经存在很久的词语变了意思,或因为一些公共使用而变得普及,例如“胡扯”,乔·拜登在秋季与保罗·瑞恩进行副总统辩论时就用过。还有那些我们新造的,例如“罗姆尼大乱”或“吹水佬”。或因为新闻、大事或人物(例如,“财政悬崖”, “科尼”)而引起我们注意的热词。我们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遇见它们,使用它们,我们也有各式各样的原因去讨厌它们:发音、联想、暗示、潜台词、滥用、无意义化等等。
But, look, the list that follows, comprising our year in worst words, isn't just about word-hating.There were also words and phrases and silly and serious expressions we
loved!Fine, they're not on the list, but we'll briefly recognize a few of them here: Like, for instance, malarkey.Snor'eastercane(in name if not in deed).“Très Brooklyn,” maybe it was très terrible, but it was fun, too, no? Oui!And underbrag, a word with a special place in my heart, even if it did arise on these very pages, which may make this statement an unfortunate brag-brag(I promise, I wrote it while covered in Doritos crumbs after a brutal night at a holiday party).可是,你瞧,下面这张表列出了我们今年最糟糕的词汇,可是它并不只是关于对词汇的厌恶。也有一些词汇、短语和或愚钝或严肃的表达深得我们的喜爱。好吧,它们不在表上,但我们会先简单地回顾一下这些可爱的词语:例如,“胡扯”、“复活节横扫飓风”。“超布鲁克林”,也许这个词“超”糟糕,可是也很有趣不是吗?是!还有“炫惨”,这个词在我心里有特殊的地位,就算它在这里的出现可能会让这句话惨变自夸之词(我保证,我是在一个惨烈的假日派对之夜后埋在玉米片堆里写这句话的)。
Of course, you may hate any and all of those words and others;that is your prerogative.But agree with me on this: There is no better way for a semantic-minded person to remember the year than with a list of the words we used and saw and heard, those words we'd just as soon never write or see or hear spoken again.当然,你可以讨厌这其中任何一个或所有词,或者别的什么词,那是你的特权。但请允许我这么说:对于一个满脑子语义学的人来说,没有什么办法比用一堆词语来记住过去的一年更好,那些我们用过的,见过的,读过的词语,那些我们很快就会不再用,不再见,不再读的词语。
Note: We mean no offense to these words, even when we call them despicable.One woman's worst word might be another's best.Bad words are a matter of opinion, and each is entitled to his own.And sometimes by hating a word, you—strangely—grow to love it.Here, with the help of some friends, is our semantic walk through 2012.注:我们对这些词语并无恶意,就算我们损它们。一个女人眼中最糟糕的词语可能是另一个人眼中最棒的。糟糕的词语只是一种观点,因此可以见仁见智。有时还会恨反生爱。在朋友们的帮助下,我们来一次2012词汇巡礼吧。
Actually.Adverb, mostly.When Sarah Miller declared war on literally over at The Awl, I argued that actually was worse, the “talk to the hand of the adverb community,” or “the word that you use when you're actually saying, 'You are wrong, and I am right, and you are at least a little bit of an idiot.'” Actually, I still agree with that.实际上。副词,大部分时候。萨拉·米勒在《锥报》上向“真的”宣战,而我会说,“实际上”更糟。“跟副词中的手谈谈”或“你实际上在说„你是错的,我才是对的,你多少有那么点白痴‟时的用词”。实际上,我还是这样认为的。
Artisanal.Adjective.I got rid of Artisanal this May, or at least I tried to, and I wrote him an obituary I thought he would appreciate—“Artisanal, a word that fought early in his career to ensure recognition of craftsmen for their important contributions to society before later being drafted into the creation of a worldwide gourmet branding glut, died Wednesday at his brownstone in Brooklyn overlooking a small gourmet mayonnaise store.At best estimates, he was approximately 474 years old.” And yet...he has the audacity to continue to pop up in cubicles.As related to NASA.On The Simpsons.In, yes, mayo.On pizza crusts, in another word form.Everywhere, including even in water.He is us and we are he.Like a character in a soap opera who turns out to have been living in a cave and plotting his revenge the whole time that his lover and arch nemesis thought he'd been “taken care of” by a biker gang off the coast of Newfoundland, Artisanal is not going away anytime soon, I fear.He'll probably live forever.手制的。形容词。这个五月,我戒掉了“手制的”,或者说,我至少尝试戒掉,而且我为它写了讣告,它应该会喜欢的——“手制的,该词早年致力于保证手工艺人对于社会的重要贡献获得认可,后被写入世界范围内大量的食品品牌,周三死于它位于布鲁克林、俯瞰一间小小蛋黄酱店的19世纪褐沙石老宅。据估计,它享年约474岁。”且慢……它还继续在人们的工作小隔间里出现哩!跟美国航天局有关,在辛普森一家里面,还有,对了,蛋黄酱。在披萨底上,以另一种词形出现。无处不在,甚至在水底。它就是我们,我们就是它。就像肥皂剧里那个长年住在山洞里谋划着他的复仇的人物,而他的情人和死敌都以为他被纽芬兰海岸上的摩托车帮“罩着”。“手制的”不会轻易离我们远去,恐怕,它会永生不死。
Baby Bump.Horrid compound noun.I just hate this twee term, I really do, which manages to be both infantalizing and depersonalizing to both baby bump and baby carrier.It's not a bump;that human woman is pregnant.(See T for more on twee).孕腹。可怕的合成名词。我就是讨厌它矫情。真的,它既低幼化又没个性,对“孕腹”和“孕妇”来说都如此。那不是一个肿块。那个女人正在怀孕!(关于“矫情”twee,详见T字部)
Brogrammer.Noun.Our tech writer Rebecca Greenfield offers up her opinion on this one, which she sees as an issue with meaning rather than the specific formulation of letters: “The word itself isn't so horrible, though we're starting to get a little tired of the portmanteaux [see P for more on that],” she says.“But it describes the rise of a darker side of tech nerdism that makes us sad.While the phenomenon might not be as widespread as certain reports suggest, over the last year we've seen instances of sexism come out of that world that lead us to believe at least some Silicon Valley coders fall under this fratty programmer umbrella.Like, all the times tech companies have used 'bikini babes' in professional settings.Come on, guys.”
花花码农。名词。我们的科技作家瑞贝卡·格林菲德有话说,她把这看成一件有含义的事儿,而不仅仅是字母组合:“这个词本身并不可怕,虽然我们已经对旅行箱(portmantaux,见P字部)有点厌倦了,” 她说,“但这个词描述了科技闷蛋暗黑面的崛起,这一面让我们伤感。虽然这个现象并不像有些报道说的那么普遍,在去年一年中,我们已经看到了性别歧视,以至于我们相信,至少有那么一些硅谷码农已经归入这类程序员的俱乐部。比如,科技公司总是在工作的时候说„三点式宝贝‟。拜托,男人们!”
Butt-chugging.Whatever you want it to be, really.This one from language columnist and linguist Ben Zimmer, who wrote in an email, “My candidate for worst word of the year is butt-chugging.It‟s an unpleasant term for an unpleasant practice, which came to light when a member of the University of Tennessee‟s Pi Kappa Alpha fraternity was hospitalized for alcohol poisoning.” He explains further of this horrible term and its horrible logistical realities, “Reports said he had engaged in an alcohol enema, known in frat circles as butt-chugging.The student, through his lawyer, denied the butt-chugging
charge, but in so doing made the slang term national news.I hope I never have to hear it again.”
灌屁眼。你觉得是什么词就是什么词吧。这个词来自语言专栏作家和语言学家本·辛门的一封电邮:“我提名的最糟词语是„灌屁眼‟。这是一个关于一件恶心的事的恶心的词,起源自一个田纳西州大学Pi Kappa Alpha兄弟会的成员由于酒精中毒而入院。”他继续解释这个恐怖的词语和它所指的现实,“报告称,他被酒精灌肠,这在兄弟会圈中被称为„灌屁眼‟。该名学生,通过他的律师,否认了指控,但这样做确让这个词风行全国。我希望我再也不用听到这个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