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幼儿园数学活动价值谈
幼儿园数学活动价值谈
今天小马老师试教,这次她尝试上数学活动《一分钟》。内容选得不错,与现阶段的主题和大班幼儿的需要比较吻合。课前她作了大量的准备,我也看了她的教案,并提出一点小小的建议。今天的教学整个过程都比较流畅,顺利。现在大班的孩子各方面的知识确实非常丰富,主动性也强,交流时更是争先恐后,个个能说会道较好地达成了教学目标。
在讨论时,小马提出一个问题“大家感到这个活动有没有数学的味道,是否更像一个社会活动?”这个问题一提出,大家倒真的感觉本次活动和以前的幼儿园数学活动有点不同的味道。首先,教师对一些知识性的东西并不强调,而重在启发幼儿感知和感受,通过孩子自己的探索和操作来体验一分钟这个时间概念。其次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生动地展现了各行各业的人在一分钟中所做的事情,让孩子知道要珍惜时间,把握好每一分钟,这也涉及到一种社会性的教育。
是啊!自幼儿园开展新课程改革以来,《新纲要》把原来的数学活动纳入科学领域,怎样开展数学活动一直是大家争论的焦点。有人认为现在幼儿园的数学活动缺少系统性,内容之间缺乏联系;有人认为数学教得太少,对幼儿入小学不利;更多的教师认为把握不好对幼儿数学教学的“度”,是过深了,还是过浅了。
在我看来,以上的困惑其实还是跳不出认为幼儿园数学教学主要是让幼儿学习数学知识这个圈。如果我们转变一下思维,回想一下自己小时候学数学的情景,脑子里恐怕不是跳出几个公式和一连串的题目,而是自己在学习中有了好的成绩,受到教师的表扬和同学的赞扬或是相反的一种情景。其实幼儿园学习的数学知识是很浅显的,许多在我们化了九牛二虎之力教会幼儿的一些东西,幼儿在他心智成熟以后就会很快地学会了。但是如果我们把知识通过灌输和训练给了孩子而磨灭了孩子对学习数学的兴趣,那才是得不偿失的。
所以判断幼儿园数学活动的成败在于是否做到了能“在生活和游戏的真实情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幼儿的数学感和数学意识;体验到数学的重要性和意义;在不断遇到各种新挑战和不断成功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自信心,感受和体验到其中的乐趣。”这就是幼儿园数学的教育价值。小马,如果你的数学教学符合以上这些特征,这就是一堂成功的教学活动。你不要考虑到底更像一堂什么课的问题。当然在教学中的许多地方都还需要我们共同努力,来构建一个理想的课堂。
第二篇:例谈数学日记的教育价值
例谈数学日记的教育价值
句容市边城镇东昌小学 巫正南
大家都知道,数学日记是学生以日记的形式评价记录自己的学习情况。它不仅记录着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而且记录着他们的思维方式;它不仅记录着学生对他所学的数学内容进行总结,而且记录着他们的情感态度、困惑之处和感兴趣之处。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数学日记越来越受到教师的重视,并把它应用于教学中。由此可见,数学日记有着不可忽视的教育价值。下面就教学中的一些案例谈谈数学日记的教育价值。
一、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如何点燃这内在动力之火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而数学日记就是一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例如,一位教师在 “分米、毫米的认识”的导入教学时是这样进行的:前两天,我看到小淘气的一篇数学日记挺有意思,小朋友想不想看? 请一位同学读一读![投影出示] 3月28日 星期一 晴
清晨,我从2厘米的床上起来,拿起13米长的牙刷,挤出1米长的牙膏刷牙,吃完饭后走了90厘米远的路来到学校参加升旗仪式,看到鲜艳的五星红旗升起在15厘米高的旗杆上,我心里真高兴呀!回到教室,打开长23米、宽17米的数学书开始学习。
学生读后,教室里响起了一阵阵笑声。教师趋势提问:听了这篇日记,大家为什么会笑?把你的发现悄悄告诉同桌,然后商量怎么改正„„
该教师通过数学日记创设了一个宽松的教学情境,这样的教学不仅激 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很快回忆起了旧知识,而且对新知识的学习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二、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的条理化
数学日记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用数学语言表达思维过程的机会,也可以促进学生思维更加条理化。例如,在学习“圆柱的认识”时,我让每个学生亲自用硬纸板做一个圆柱体,想办法推导圆柱体侧面积公式,学生亲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学习效果非常好。有许多学生写了关于这次活动的日记,如:“今天,我做了一个圆柱体,这个圆柱体比长方体和正方体都好。好在什么地方呢?它可以像轮子一样滚动,而长方体和正方体就不能那么容易滚来滚去,把侧面剪开,就变成一个长方形。我恍然大悟,原来这个长方形的长就是圆柱底面周长,宽就是圆柱的高。如果要求侧面积,就用底面周长乘以高。”也许,他经过几次努力才能做成一个圆柱体,又经过反复观察才发现其中奥秘,但最后,当他用日记形式表达出来的时候,思维就很有条理了。再如“‘订报纸的份数和总价不成比例。’为什么呢?听我细细说来,报纸的种类有很多啦,《扬子晚报》、《新华日报》等。价格各不相同,主要因为题中没有说清楚是哪种报纸,那么总价/数量=单价(不一定)。所以说这两种量不成比例。”这篇日记用和同学谈心的口气说出自己的判断理由,呈现出清晰的思维过程。
三、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交流能力
新课程强调要发展学生数学交流的能力,而写数学日记无疑给学生提供了一个用数学语言或自己的语言表达思想方法和情感态度,在小组交流、全班交流中,学生用自己的数学语言畅谈学习的收获和感受,并有机 会分享他人的想法,在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与人分享的氛围中,解除困惑,使数学学习过程变为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例如,一位学生学习了“分数的应用——打折”后在写日记中这样写道:当时我只会七折的定义,那就是如果一个物品10元,现价7元,就是说此物品是七折。希望有一天能亲自实践一次。机会终于来了,星期六我们全家去元丰商城买衣服,商城里的衣服可真多,叫我眼花缭乱,最吸引我的要算是“打折”了。爸爸选种了一套西服,原价780元,八五折卖。我太高兴了,我开始心算,八五折的意思是原价100元现在85元。那么爸爸的西服应付多少钱?那就是(780×85/100)元,式子能列出来,没带笔算不出最后的价钱,心里很难过。还是爸爸的心算快,告诉我是663元。虽然我亲自实践了“打折”,但还有太多的知识需要学习。还要努力啊!还有一位学生用日记写下了一次单元测试后的感受:今天,数学单元试卷发下来了,发现我一粗心把数学书厚2厘米写成了2米,这可不得了,因为粗心,一本2厘米的书变成了姚明那么高!如果小朋友要看书,就要三个小朋友互相帮助,一个站在一个肩上,才能翻一页书,这多么可怕呀!所以单位名称一定不能搞错。
四、有利于实现学生的自我评价
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激励学生更好地学习。评价的手段和方式可多样化,可以让学生开展自我评价,而不仅仅局限于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自我评价是指学生对自己一个阶段的学习进行评价。在评价过程中,自己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以及方法掌握的程度作一个反思,从中找出其不足,明确整改的方向。写数学日记就是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或反思的一个平台。例如,一个学生在一次作业后,发现自己错了不少,于是写了一则反思日记《总结失误》:翻开我的作业本,一个一个练习地看,当看到有红笔圈起来的错误,我感到十分可惜。如果时间倒流能让我再做一次,我一定能做对。我总结了做错题的原因:
1、太粗心了,数字抄错了,所以下一步跟着错。
2、不仔仔细细地看题目。比如叫你用3、5和7个0组成一个最大的九位数。我就填了753000000。结果错了。7个0是7个“0”,不是7,当时我要是更深入地去想就不会错了。有时候就差这一点就能得对了,真可惜!不会用数字打比方。一道“小数都比整数小”的判断题我打了“√”,被老师圈了个圈,错了。老师用3.5和1做例子提示我,当然是3.5这个小数大。题目清楚地说出了“都”这个字,“都”就是全部的意思,3.5也是小数呀,都怪不认真看题。就是这些“小蛀虫”,令我得不到100分,以后我要认真审题,不让“小蛀虫”有机可乘。在这篇日记中,学生通过对作业的反思,总结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习态度等方面的问题,正确评价自己,使独立学习的能力有了提高。
五、有利于反思教师的教学行为
通过数学日记的方式,学生可以对他们所学的数学内容进行总结,可以像和自己谈心一样写出他们自己的情感态度、遇到的困惑或感兴趣之处。特别是那些平时不爱交流的学生,喜欢把自己学习情况用数学日记的途径表现出来。这样就为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提供了一手资料。因此,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数学日记中所提供的大量信息,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诊断学生的学习困难,同时分析与反思自己的教学,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例如,有一次,学生在数学日记中写 道:“老师,我在计算三角形面积时,特别会忘记除以2,怎样才能记住它呢?”学生的困惑引起了我的反思,我的教学在哪里出了问题?我回忆了自己的教学过程,发现教学中虽然让学生自己探究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而实际上却用一条无形的线牢牢地捆住了学生。我让学生用2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学生却不明白老师的用心,老师预先设置了一个“坑”,让学生往下跳,这怎么还叫探究呢?我为什么不放开来让学生自己去寻找解决的方案!第二天,我在数学活动课上让学生自己想办法通过操作找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之间的关系,四人小组进行合作学习,并通过画图的方式进行汇报。当天的数学日记效果很好,学生不但写出他们所采用的学习方式,理清了知识间的联系,而且大胆地提出很多建设性的意见。一个很内向的女孩提出:“我觉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都可以用底乘高来表示,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都可以用底乘高再除以2来表示,而梯形的底包括上底和下底。”第二天我让她在全班同学面前介绍她的想法,赢得了全班同学的热烈掌声,自信的笑容出现在她的脸上。还有许多同学在数学日记中提出了在课堂上没有想到的问题,如:数字与字母相乘,为啥数字要写在字母的前面;方程的检验为啥要写上一大段话,不这样写行不行?„„
数学日记让我和学生的距离更近了,从数学日记中得到的信息促使我一步步地改进教法,去适应学生的学习。
总之,数学日记有着不可估量的教育价值。但如何真正发挥它的应有的教育价值,这就需要我们教师长期大胆去实践、去探索。让我们都来关注数学日记吧!
第三篇:幼儿园数学教学谈
幼儿园数学教学谈
蒋玲玲
随着国家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实验的不断深入和推广,传统的数学教学,只注重对幼儿进行“填鸭式”的知识灌输的模式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幼儿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导致幼儿没有主见,缺乏创新精神。要培养幼儿的创新精神,首要的工作应该是培养幼儿的问题意识。培养幼儿的问题意识是培养幼儿创新精神的起点,激发幼儿从小强烈的学习愿望,使幼儿注意力集中并积极主动的投入教育活动中,从而发挥幼儿在数学教学中的主体地位。问题意识还可以激发幼儿勇于探索、创造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因此,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必须在幼儿的数学教学中培养幼儿的问题意识,让幼儿在“问”中学习数学。
所谓问题意识,即幼儿在认知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的实际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疑虑、探究的心理状态,而这种心理状态又驱使幼儿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数学课程标准》总体目标中提出的让幼儿“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法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让幼儿在教学过程中,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成为主动的探索者,成为学习的主人。它首先要求幼儿尝试在面对不同的现象(包括数学的和非数学的)时,“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换句话说就是,初步具备一种数学的眼光,能够识别存在于数学现象或日常的、非数学的现象与问题中的数学问题或者数学关系,并将他们提出来,然后才是应用知识与技能解决问题。而在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中,幼儿习惯面对一个确定的问题,思考解题方法,即提出问题是教材和教师的任务,解题才是幼儿的任务,针对这一误区,《标准》可谓开了先河。因此,我们应该更多的向幼儿提供观察、思考和猜测的机会,重视问题意识在数学教学中的培养。
下面就如何在幼儿“问”中学习数学,提出笔者的看法:
(一)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幼儿敢于提问
要使幼儿敢于发问,首先老师应该不管在课堂上还是课下都要努力创设一种互相尊重、互相理解、宽容、和谐的学习氛围,比如:经常对幼儿微笑,经常摸孩子的头,说几句赞扬的话;对幼儿每天的不断进步给予鼓励表扬;经常和孩子做游戏,打闹在一起,不仅做幼儿的老师,还要做幼儿的朋友,从而拉近与幼儿在身体和心理上的距离,让幼儿敢于亲近教师。其次,要允许幼儿“出错”。这是幼儿敢于提问的前提条件。幼儿的思维发展还不成熟,并且常常看到什么问什么,想到什么问什么,当幼儿提出的问题与学习内容不符时,教师应该首先肯定他提问的勇气,然后再给予适当的点拨、指导,引导他一步步的说出问题。不能对幼儿的提问不予回答,或者以反击,这样,幼儿就会敢于提问。这是幼儿发问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
(二)传授基本的学习方法,使幼儿学会提问
常言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达尔文也曾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基于幼儿经常在数学教学中,提出毫无意义的问题,教师应该交给幼儿一些基本的提问方法,使幼儿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学会提问,在不知不觉中培养幼儿的发问精神。
1.注重“言传身教”,培养问题意识
儿童的一切活动都是从模仿开始的,提问也是如此。如果老师善于提出认知水平高的问题,幼儿也会以老师为榜样,提出的问题质量也较高,因此,老师要做好提问的言传身教,不仅要鼓励幼儿提问题,还要站在幼儿的角度提问,为幼儿的提问做出示范。长此以往,在教师的熏陶下,幼儿潜移默化,所提出的问题自然不会表面化、肤浅化。
2.关注学习过程,培养问题意识
学习过程是一个探索、思考的过程。幼儿的学习过程和科学家的探索过程在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展示幼儿聪明才智、独特个性的过程,同时也是暴露幼儿各种疑问、困难和矛盾的过程,所以教师要针对幼儿的实际加以有效地引导、点拨,培养幼儿的发问精神。
3.关注个别差异,培养问题意识 每个幼儿都具有与生俱来的独特性,都有其独特的发展步骤、节奏和特点,作为教育者,应该考虑不同幼儿的个别差异,让每个幼儿在自己的水平上得到发展,而不是千篇一律,统一要求,例如,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幼儿,教师应分析他们的具体情况,针对不同的困难,给予不同的指导。慢慢激发幼儿的发问精神。
(三)创设问题情境,诱发问题意识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应该“从问题情境出发”。问题情境可以调动幼儿的情感体验,能够激发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帮助幼儿迅速而正确地理解学习内容,促进其心理技能和谐发展,提高数学学习效率。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年龄、心理特点和实际教学内容,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启发幼儿积极思考问题,培养幼儿的问题意识,这一点在 “内容标准”中有多处体现。
1.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
现实生活是幼儿教学概念的源泉,幼儿的数学知识和他们的现实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可以说幼儿的生活中到处都有数学,幼儿每天接触的各种事物都会和数、量、形有关。例如:他们说到自己几岁了,就要涉及数:和别的幼儿比身高,实际就是量的比较等等;总之,生活中的很多问题,都可以归结为一个数学问题来解决,都可以变成幼儿学习数学的机会,因此,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有利于提高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可让幼儿在娃娃家中做商店买卖的游戏;也可以让幼儿找生活中哪些物品是什么形状等等。
2.创设趣味性的问题情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知识的源泉,兴趣更是学习的动机。儿童都喜欢童话、寓言故事等,老师可以把问题融入这样的趣味性的问题情境中,激发幼儿的探究欲望,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在富有趣味性的情境中,培养发问精神。例如:在讲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可让幼儿观察数学图,然后提出自己想问的问题,通过自己的大小,颜色等的比较对问题进行探索,也可以把数学知识变成儿歌、手指游戏的形式,让幼儿轻松学习数学。3.创设挑战性的问题情境
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个人都有一种自我实现的需要——成就需要。而且每个幼儿都具有好胜、好强的特点。因此,在数学教学中,适当创设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使幼儿在这样的情境中获得成功,满足成就动机的需要,从而培养幼儿的问题意识。
(四)改革评价标准,强化问题意识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在数学教学中“评价主体和评价方式要多样化。”教师在评价幼儿学习的同时,既可以让幼儿开展自评和互评,也可以让家长和有关人员参与评价过程,而不仅仅局限于教师对幼儿的评价。如课堂观察,当幼儿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时,老师要及时表扬;当幼儿提出的问题涉及面太广,不是教材的内容或重点,显得“多而杂”时,可引导幼儿互评或自评,思考哪些问题提的好,哪些问题提的不好,变“多而杂”为“少而精”。又如成长记录,可以把幼儿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制成成长袋等,形成一个形成性评价。另外,在考试中可以加入考察幼儿提出有质量的问题,较好的解决问题能力的内容,这样可以有效地培养幼儿的问题意识。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但是,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幼儿的问题意识,并非一朝一夕就可以取得明显地效果。它是一个系统的过程,需要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长期坚持,循序渐进,不断总结经验,最大限度的为幼儿创设适宜培养问题意识的学习环境,促进幼儿发问精神的形成和不断提高。[参考文献]
1.张慧和.幼儿园数学教育[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
2.刘兼、孙晓天.数学课程标准解读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3.房高寿、吴星.到底什么是问题意识[M].上海:上海教育科研,2006年
4.傅道春.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
幼儿园数学教学谈
[论文摘要]:
从小培养幼儿的问题意识是现在新课程所倡导的一个重要理念,它是培养幼儿创新精神的起点,不仅激发幼儿强烈的学习愿望,还可以激发幼儿勇于探索、创造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本文就如何在幼儿数学教学中培养幼儿的问题意识,阐述了自己的观点,提出以下几种策略: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幼儿敢于提问;传授基本的学习方法,使幼儿学会提问;创设问题情境,诱发问题意识和改革评价标准,强化问题意识。
[论文提纲]:
一、问题意识的提出及重要性
二、问题意识的含义
三、问题意识的培养
(一)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幼儿敢于提问
(二)传授基本的学习方法,使幼儿学会提问
1.注重言传身教,培养问题意识
2.关注学习过程,培养问题意识
3.重视个别差异,培养问题意识
(三)创设问题情境,诱发问题意识
1.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
2.创设趣味性的问题情境
3.创设挑战性的问题情境
(四)改革评价标准,强化问题意识
[关键字]:数学教学
幼儿
问题意识
第四篇:幼儿园区域活动的价值
幼儿园区域活动的意义和价值
宝城街道中心幼儿园 董萌萌
区域活动是指教师根据教育的目标和幼儿发展的水平,有目的的创设活动环境,投放活动材料,让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能力,在特定的环境中,以操作摆弄为主的方式进行个别化的自主学习的活动,通过与材料、同伴、教师相互作用的活动得以全面发展。
幼儿园区域活动是近年来在我国幼儿教育中得到广泛实践的一种幼儿教育形式,它通过为幼儿提供适宜的活动环境和材料,促进幼儿主动活动、自主选择、相互交流和持续探索,达到促进素质全面提高的目的。
1.促进幼儿主动活动
区域活动突破了传统教育中幼儿处于被动、静止状态的局面,不是教师把知识灌输给孩子,使孩子被动、静止地接受,而是教师通过设计、提供可供幼儿操作的环境特别是各种活动材料,让幼儿在和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主动地通过活动得到发展,充分的体现幼儿的主动性和实践性。
2.促进幼儿的自主选择
幼儿园常设的活动区有日常生活练习区、语言区、数学区、科学区、美工区、音乐表现区、娃娃家、种植区等,涉及幼儿发展各个方面的多种活动区为幼儿进行自主选择提供了广泛的空间,可以满足让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发展类型、优势区域等进行自主选择的需要。幼儿园活动区设置在表现出区域性的同时还表现出层次性,小、中、大班通过区域设置的不同、材料难易程度的不同体现层次性,即便是同一班级中同一类型的活动也通过提供不同层次的材料来体现层次性,适宜幼儿不同发展水平、不同学习节奏的多层次的活动材料为幼儿进行自主选择提供了循序渐进的,可以满足不同幼儿根据自己的发展程度、学习节奏等进行自主选择的需要。
3.促进幼儿的相互交流
幼儿在同一活动区的活动可以看做是被共同的或相似的兴趣爱好和发展需求聚拢起来的小组活动。可以说,在这个小组里,每一个幼儿都在有意无意之间关注同伴的一言一行,关注同伴的言行成为存在于每一个幼儿身上的普遍现象。由于来自同伴的激励和启发往往比教师的说教更能激起幼儿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为此每一个幼儿都能通过伙伴之间的相互交流和由此导致的相互激励和启发而使自己不断地碰撞出新的火花,进而促进自己不断地在活动区中进行新的探索。可以说,在区域活动中,幼儿之间的相互观摩、学习、启发和激励是经常性的,是区域活动的必然,也是幼儿不断进步、不断提高的重要推动力量。
4.促进幼儿的持续探索
培养幼儿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最初的创造意识是幼儿园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区域活动为幼儿提供可供他们持续探索的环境和材料以及教师具有针对性的个别指导可以起到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幼儿初步的创造意识是在不断操作实际物体的活动中萌发的,幼儿初步的创造能力也是在不断操作实际物体的活动中发展的,亲自动手、动
脑的、持续不断地实践活动是幼儿创造活动的起点。从这个意义上,幼儿园区域活动为促进幼儿的持续探索进而促进幼儿创造意识的萌发和初步创造能力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无限的机遇。
时代的发展需要培养新世纪的人才,良好的个性发展是孩子成才的基础,许多教育实践告诉我们,区域活动是培养孩子良好个性的有效途径,它对孩子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第五篇:谈幼儿园数学活动集体小结技巧
幼儿园数学活动的集体小结是教师组织全体幼儿回顾学习过程、交流操作结果、梳理和提升学习经验、形成对数学问题共识的重要环节。通过这一环节的交流、讨论、梳理,教师不仅能够了解幼儿对数学学习的掌握情况,检验教学的效果,还可以开阔幼儿的眼界,拓展幼儿的思维,放大数学活动的实效。
一、集体小结的内容
集体小结是师幼共同对数学教学中“学的是什么”“可以怎么学”“应该怎么学”的归纳。因此小结的内容应围绕教学活动的重点(关键经验)、幼儿学习的难点、幼儿学习的品质来进行。1.对关键经验进行小结
每节课的关键经验是数学教学重点的体现,主要反映“学的是什么”的问题。在组织幼儿对关键经验进行小结前,教师要注意两点:一是教师自己对本节课的关键经验要有清晰的认识,否则就会把不是重点的问题误当成重点,使小结走偏。比如,小班数学活动“做夹心饼干”的关键经验是“图形的归类”,即要求幼儿能把相同形状的图形叠加在一起。教师如果没有认识到这一关键经验,在小结时就会拘泥于幼儿对夹心饼干夹得怎样的枝节问题。二是要立足于幼儿对关键经验的真正理解而不是机械背诵。比如,幼儿在对不连续量进行排序以后.教师不要让幼儿死记硬背“从少排到多”的语句,而应从数与数之间“差一”的关系上组织幼儿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其对规律的发现。2.对幼儿的学习难点进行小结
通过集体小结来帮助幼儿寻找有效的认知策略来化解学习难点是教师十分有效的教学措施。比如,小班数学活动“公共汽车站”不仅需要幼儿将两队的小动物上下对齐一个个排好队,还要比一比两队小动物谁多谁少。由于提供给幼儿的小动物本身就有大小之分,幼儿在比较多少时极易受到材料大小特征的干扰。为此,教师可以针对“判断谁多谁少时,是相信眼睛还是依靠点数?”来组织讨论,最终通过小结使那些原先出错的幼儿认识到眼睛有时会受到物体排列形式的“欺骗”。点数才是十分可靠的方法。3.对幼儿的学习品质进行小结
学习品质直接关系幼儿数学学习的成败,在集体小结中教师引导幼儿讨论“应该怎么学”.有助于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品质。比如,在小结数学学习常规时,教师可让幼儿讨论“别人在回答问题时,我们要怎么做?”“做完自己的活动以后,材料应该怎么办呢?”等问题来强化幼儿良好的学习品质。
二、集体小结的方法
活动要结束了,怎样小结既能帮助幼儿复习活动内容,同时又能让幼儿学会自我总结,提高幼儿的学习能力„„下面让小编为大家介绍下幼儿园数学活动集体小结的方法。1.用“问答归纳法”对操作步骤进行梳理
在讲解了操作步骤后.有时幼儿还是不能归纳具体的操作步骤。因此,在集体小结时教师可采用“一问一答”的方法来帮助幼儿梳理操作步骤。比如,在小班数学活动“小小建筑师”集体小结时.教师用“一问一答”来梳理操作步骤。师:“我们先要做什么?”幼:“分一分。”师:“按什么分?”幼:“按颜色分一分。”师:“然后做什么?”幼:“插一插。”师:“怎么插呢?”幼:“把一样颜色的插在一起。”师:“最后做什么?”幼:“把插好的楼房放到底板上。”师:“放的时候要怎么放呢?”幼:“要放到合适的框框里,不能多也不能少。”„„这样的小结,帮助幼儿理清了操作步骤,幼儿操作起来就可以得心应手了。2.用“完整演示法”对操作结果进行确认
即请个别幼儿在集体面前把导入环节中的不完整演示重新完整地示范一遍,以帮助幼儿对操作结果进行核对,反思操作方法上的差距。比如。在中班数学活动“撒花片”中,教师让幼儿在玩“撒花片”的游戏中将每次撒出的5个双色花片的不同结果记录下来,从而体验数量的可分性。幼儿在操作过程中有的撒一次记录一次,有的只顾了撒,而漏记了结果,还有的记的结果与撒出的结果不相符等。因此,在集体小结时教师请一名操作正确的幼儿完整地演示了撒花片的每次操作结果,并请其他幼儿对照自己的记录进行操作结果的核对,以及操作方法的反思,从而发现自己有待改进的问题。
3.用“问题讨论法”帮助幼儿解决困难
对数学学习中不少幼儿都感到困难的问题,教师要在集体小结时提出来进行集体讨论,以帮助这些幼儿寻找到解决困难的方法。在问题讨论前,教师可先请其中一位幼儿说一说操作中遇到的困难是什么,然后发动大家一起来动脑筋想办法。比如,在小班数学活动“公共汽车站”中,有不少幼儿受到动物大小的干扰,在判断多少时出了错。因此,在集体小结时教师先请其中一名幼儿将自己在操作中遇到的困难告诉大家.然后引导幼儿想出用“大带小”的一一对应方式,来克服动物大小不一致的干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