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拾千年的“孝”文化

时间:2019-05-13 09:48:4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重拾千年的“孝”文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重拾千年的“孝”文化》。

第一篇:重拾千年的“孝”文化

重拾千年的“孝”文化

古语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传承千年的“孝”文化,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不断地发扬、光大。且不谈古往今来,文儒名仕孝亲之举;仅放眼周遭,绵延中华“孝”传统的凡人善行亦是不胜枚举,这种文化,由每一个家庭以言传身教的方式,一代传一代。这是我们伟大民族繁衍千年繁荣昌盛之根本。

但每一种文化,都有向前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推动其发展的动力,这就是为什么还要“重拾”延续千年的“孝”文化。所谓重拾,一则,以一以贯之的态度来发展这种善行。另一则,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更好地发展这一善行?重拾也便是以新的方式、新的感受来完成这项长期的人生体验。

《三字经》云:“香九龄,能温席”。而今,又有几人能在儿时,便诚挚地意识到该如何回报父母对我们的爱?小朋友会对妈妈爸爸说:我爱你。但是,与父母分享美好的事物却显得很艰难。父母是如何教育孩子的呢?呵护备至,遮风挡雨。所以小朋友会很自然地认为,这是天经地义的事。久而久之,我们会对妈妈说我爱你,却没有要帮妈妈分担家务的意识。这是谁的问题呢?一种文化的传播,必然不能仅停留在嘴上说,而是要长期地、循序渐进地让小朋友以一种亲身体验的方式来完成传播的过程。没有任何事情是今天教,明天就会的。这也是为什么家里只有一个孩子的家庭,会出现不会、不懂如何感恩父母的问题。

前段时间媒体上说,一个大学生为父母画了一份如何使用手机发微信的说明书,感动了很多人。随着时代的进步,过去的时尚父母也逐渐变得时代感不那么强烈。我们逐渐长大,逐渐喜欢新鲜事物的时候,不要忘了父母也曾经如我们这般时尚。只是在关注我们成长的同时,他们再已无暇顾及这个世界光鲜亮丽的一面。所以,在我们享受这个日新月异的美好时代的同时,请别忘了用自己的眼睛,为他们传递这个美丽世界的无限精彩。这难道不是孝敬父母的最新版本吗?

21世纪的光芒已经照遍整个世界,千年文化也将以崭新的形象示人。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的逐步加剧,一个声音紧迫地告诉我们,要学会用与时俱进的方式“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所以,请每个人重拾千年“孝”文化,请每个人都从小做起。

第二篇:孝文化

孝文化

【关键词】

孝文化 传统文化 道德建设

【热点材料】

材料一:

2011年12月27日下午,“机场刺母案”二审在上海市一中院开庭审理。在二审过程中,涉案行凶人汪某强调自己患有精神分裂症,应该接受治疗,不应受到刑事处罚。汪的代理律师则认为当初的司法鉴定意见书中存有瑕疵,并继续为其作无罪辩护。9个月前,汪某“机场刺母”一度引发了社会从“孝道”、“责任”层面对其一致谴责,不过,时至今日,这位涉案当事者本人并没有就自己的行为从道德角度主动回应大众,他依然在苦苦辩护,认为自己不该受到刑事惩罚。

“机场刺母”发生在2011年3月31日。当晚旅日留学生汪某回上海后,因学费问题与母亲产生争议,在浦东国际机场到达大厅内向前来接机的母亲连刺了数刀,这一幕令周围人都震惊不已,汪某随即被警方带走。

刺母案发生七个月后,2011年10月下旬,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法院开庭审理此案。据司法鉴定出具的报告显示,汪某确实患有精神分裂症,但检方认为其作案时具有限定刑事责任能力汪某的行为涉嫌故意伤害罪;而汪某的辩护人则认为事发时汪某完全丧失辨认和控制能力,为其做无罪辩护。最终法院做出一审宣判,被告人汪某犯故意伤害罪,被判处有期徒刑3年6个月。

材料二

2011年10月24日早晨,深圳光明新区发展和财政局的公务员廖某,与59岁的父亲发生冲突,其父的衣服被廖某撕破,身体多处受伤,左肩膀上更是被廖某咬得鲜血直流。年近六旬的老父老母,从湖南郴州老家来深圳帮助儿子带孩子,没想到得到的竟是身为公务员的儿子的辱骂和殴打。

随后的调查更是显示,在4个多月时间里,廖某曾7次暴殴亲娘,骂母亲是猪,“咋不撞车死掉”?不过,与机场刺母中的汪某面对社会指责却“默不作声”不同的是,咬父事件发生两天后,在媒体、舆论的压力下,一直逃避的廖某幡然醒悟并最终站出来承认了错误,事情以一家人和解收场。

为此,深圳市委书记王荣还专程给当地报社写信说,这件事引起了他个人的一些深层次思考。“从小处讲是一起家庭纠纷,当事者缺乏道德修养,违背伦理,行为失范。而从大处讲,可看作是当前转型期社会道德水准、伦理规范方面存在问题的一个缩影,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深思。”

材料三

北大公布的《2012年“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实施细则》中规定“不孝敬父母者不得被推荐”,该规定引发了很大争议。昨日,北大招办负责人回应称,“不孝敬父母不得被推荐”是一条禁止性的规定,但不能被反过来解读。

该负责人称,此次校长实名推荐制首次提出了学生不得被推荐的标准,北大在此过程中不比较谁更孝敬父母,但孝不孝敬父母却是能否获得推荐资格的一条底线。一个对父母感恩的人,相对而言对他人、对单位、对社会,也会比较容易培养出责任感,“这是做人的起码良知,我认为对此不应当存在分歧。如果一个不孝敬父母的人也可以被中学校长推荐到北大来就读,我们就没有尽到教育者应尽的责任。”

该负责人承认,为孝敬父母制定一个可以量化的标准很困难,不是天下所有的事物都可用数字去量化和标准化。事实上,是否孝敬父母并不需要做特别复杂的考核,有时候只要看他和父母在一起的情况就一目了然,哪怕只是简单的面试考察,一句话、一个动作或一个眼神就足够了,“之所以要明确这一规定,是因为现在很多学生智商可能很高,成绩可能非常优秀,但对父母和他人充满了冷漠,认为所有人都该为他服务,北大不欢迎这样的学生。”

【考点分析】

一、孝观念淡化的原因分析

孝观念日趋淡化并非仅仅是从道德层面谴责就能解决问题的,背后有着复杂的社会原因。如今,中国社会“老龄化”趋势不断加剧,年轻人所占比重越来越少而年长者越来越多,“4-2-1”家庭结构日趋普遍,同时,社会的养老保障体制的远未健全,年轻人养老的经济压力越来越大,于是开始越来越多的人试图逃避责任,在山东曲阜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56%的人认为孝与不孝与经济有关。

另一方面,具体的阶层也存在具体的困难。在城市中拼搏的年轻人正面临越来越多生存压力,在生存上不能得到很好的保证的情况下,孝心等道德层面的问题自然被排在了后面。在农村,城乡二元分化对立的社会体制,也增加了农村人养老困难。农村家庭的割裂,一家人分处几地的现象非常普遍,一家人都难以团聚、朝夕相处,“孝文化”和“孝心”培养自然无从谈起。

二、弘扬孝文化的意义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始终闪耀着不灭的光芒。孝文化奠定了中华民族传统伦理道德的基础,包含了许多宝贵的精华内容,对于和睦乡里,促进家庭的和谐,维护社会的稳定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孝文化孕育了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心理,成为维系中华民族大团结的文化纽带,成为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显著特征。当今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社会伦理道德正处于重构之中,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十分繁重,深入研究和大力弘扬传统孝文化,对于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良好的伦理道德规范,培育伟大的民族精神,形成和谐友善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高扬爱国主义的旗帜,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在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今天,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真正内涵,并身体力行,站在已有的文化高度上继续向前行走,才更能感悟中国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文化的泱泱大国的地位和使命。和谐社会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目标和理想,而社会的和谐首先就在于家庭的和谐。孝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智慧,是民族精神重要的方面。挖掘孝传统,弘扬孝文化,以孝作为构建和谐家庭的突破口,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三、弘扬孝文化的对策

1、充分了解老年人的真实需要。由于社会价值观的改变与教育水准的提升,老年人的生活价值观也有很大变化;由于资产积累的加速与经济保障制度的充实,老年人的经济能力也已有较大改善。这些因素都使得现代老年人的生活需求呈现多样化的趋势。要充分了解老人的真实需要,满足其多方面的需要。

2、倡导最为基本的孝行准则。父母对子女所希望的,除低层次的物质需求外,更有精神层面的高层次需求。虽然孝的定义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表现可能有所不同,但我们亦倡导践行现代最为基本的孝的行为准则。

3、利用节庆效应弘扬和传播孝文化。自古以来,中华传统节日中都饱含着浓浓的亲情,如除夕、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等等,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中华民族的诸多节庆都强调亲情,以家庭的归属和对祖先的缅怀为主,强调家族的重要性与家庭的温馨。因此,应借节庆之际,不断宣传和强化以孝文化为核心的家庭亲情纽带,同时,还可大力推广父亲节、母亲节、重阳节,将敬老、爱老的思想与节日活动紧密结合。

4、在道德层面不断强调孝文化的教化作用的同时,还需要进一步强化用法律的手段加强对老年人权益的维护。我国《宪法》和《婚姻法》等法律对此都有明文规定。比如,“禁止虐待老人、妇女和儿童”,“子女对父母有赡养扶助的义务,子女不履行赡养义务时,无劳动能力的或生活困难的父母,有要求子女付给赡养费的权利”,等等。对于不尊、不敬、不孝之徒应予以严惩,以儆效尤。

5、文化研究机构、公共教育部门对孩子、公众持之以恒开展好经常性教育。

6、健全孝道公共评价与激励机制,厘清新社会条件下孝道的内涵与标准,让孝道更具操作性。

7、在社会福利、公共设施等方面更关爱老人,发扬尊老爱老的社会风尚,宣传那些真心尽孝的道德楷模,长期保持宣传普及与舆论引导的作用。

重视与弘扬传统孝文化,应是全民道德建设的一项系统工程,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有法律的保护,道德的提升,社会的保障,孝道的倡行,舆论的监督,可以相信,新时期的老人将享受到越来越多的幸福。

四、对孝子工程的看法

俗话说:“百善孝为先。”自古以来,孝顺父母和长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是当下“不孝”之举却屡见报端,在这种情况下,“小孝子培养工程”的启动,可以说是应时而生。

小孝子培养工程旨在通过培养孩子孝心,在青少年中开展孝文化普及教育,其出发点是应该肯定的,但实际效果恐怕未必尽如人意。

一方面,小孝子培养工程的确有着很强的社会现实意义。

第一,百善孝为先,孝是维系家庭和睦、社会和谐的一条纽带,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不可否认,当下确实存在一些子女不孝的现象。从这个角度说,培养儿童孝顺、感恩的孝德工程很有必要,其最大的现实意义不是培养出多少名“标准孝子”,而是通过这一工程的实施,向广大青少年灌输孝的意识,培养他们孝亲敬老的思想美德,带动更多人的有孝心、有孝行,进而在全社会形成一种以孝为美的社会氛围。

第二,一个人幼年时期的心理素养,必将影响将来的人生轨迹。“孝为德之本”,教孩子孝敬父母是各种品德形成的前提,是一切道德的基础,是做人的根本。该工程让孩子从小就接受传统道德精华的熏染,用中国特色的道德文化培养他们的传统心性,对德育发展是一个积极推进。

另一方面,有关部门提倡对孩子进行孝心培养的初衷无疑是值得肯定的,但涉及到“孝心能否量化培养”、“应在什么阶段培养”以及“如何衡量孝心”等具体问题,却又需要更深层、更系统的的考量。

第一,孝道没有统一的可量化的评定标准。用统一标准要求孝子,既不合实际,也背离科学,“孝”有许多统一的标志与行为指征,以一个“中华小孝子”的名号来涵盖孝道显然过于武断。

第二,孝道的形成是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孝”乃发自内心,表于言行的一种品德,其多半得自于儿童对社会的认知,以及老师、家长的言传身教。如果说存在“培养”这种“方法”的话,也是一个漫长的示范与模拟的互动过程,是长期教化和环境影响的结果,而不是简单的“批量生产”。因此,仅靠办学习班进行短期培养,是完全不够的。

第三,孝道的保持和增强需要长期的努力。一个人的价值观、人生观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改变,这些实际问题更是“孝子培养工程”所解决不了的。

那么,如何才能真正培养“孝道”呢?

首先,孝道的培养针对的是人们灵魂的锻造和升华,是一个庞大的、长期的社会系统工程,只有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风气和氛围,才能让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得到升华、得到引领。

其次,在孩子行为习惯中,家庭教育是渗透力最强的教育,家庭是最好的课堂。要想培养孩子的孝心,父母首先要以身作则,因为“身教重于言教”。要把孝心变为孩子的实际行动,就应当从日常小事抓起。只有在孩子有了切身体验时,才能体会父母付出的辛苦,从而知道体谅父母,尽自己的能力帮父母,为父母分忧解愁。

总之,道德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孝子更不可能批量生产。只有通过社会方方面面一起行动,才能真正构建起“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社会氛围,才能真正培养出父母膝下知冷知热的儿女,才能真正找回“孝”文化。

第三篇:文化叹千年-------(读后感)

文化叹千年

---《千年一叹》读后感

书名:千年一叹

作者:余秋雨

出版社:中国作家出版社

内容简介:在千年之交的时候,余秋雨先生随香港凤凰卫视“千禧之旅”越野车队跋涉四万公里,这本书完全记录了四万行程中的经历。在本书中,作者以感伤、厚重而平实,却不失优美的语言,记录了伊斯兰文明、两河文明、阿拉伯文明、印度文明、古埃及文明、希伯来文明等文明的衰落,并探讨了衰落的根本原因,在对比中又逐渐找到了中华文明之所以延续的原因。

直至前几个月,我才接触余秋雨的文字,《千年一叹》便是我读的第一本。本是为了消磨时光,却让我感叹为何不早点认识它。

无人能想象在当今政治格局如此严峻的国土一路走过,会有多少感悟。千禧年之际,作家余秋雨从柏拉图的希腊出发,途径神秘宏伟的金字塔,耶路撒冷的哭墙,黄沙之中已为废墟的巴比伦,虔诚信徒沐浴的恒河,菩提树下释迦牟尼的讲坛,探寻千年来人类文明发祥的足迹,为新的千年奠下文化的篇章。

埃及政府为保护游客而专派装甲车的举动让人感动,犹太人千百年来对家园的寻觅与守护让人感动,约旦国王侯赛因那仅是沙土的陵寝让人感动。而那些失学儿童的生活让人心痛,伊拉克婴孩无药救命的现实让人心痛,印度人对贫困与生死的麻木让人心痛。

为什么?为什么那些古老灿烂文明的发源地如今贫困了下来?为什么曾经强大的文明古国如今衰败了下来?为什么那些古国的灿烂文化已经被人们所遗忘,无法寻回?这些问题作者向文明提了出来,相比之下,中华文明的代代传承让人感到欣慰。

《千年一叹》是一本日记,它虽在有些句子上不如经深思熟虑的文字,可正因如此,它的文字更加朴实,更加真实,更加能反映出作者敏锐的情感,更加显出了文字背后作者对各种古老文明命运的深刻思索。

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在征战中不断发展壮大,有不断被其他远征文明所摧毁,有过兴旺繁荣,也有过破败衰落。中华文明,属于农耕文明,守卫自己的土地,需要土地,但又不必远征,在守护之中竟已流传千年。中国人缺乏宗教的信仰,却因此免于宗教的纷争。中华文明的基调是守旧,但余秋雨已看出,千年以来中华文明隐藏着一中内在弹性,避免了排他和极端,中华文明虽保守,但也懂的包容,传承也懂的创新。种种机缘让张红文明在各种纷争中延续下来。

走过不平静的古老土地,探寻古老文明的遗迹。本书虽写的是他国的古老文明,却延伸至中华的古老文明。千年一叹,文化一叹一千年。当我们跨进新的世纪时,古老文明的去留依旧会让我们嗟叹千年。

第四篇:千年文化的瑰宝

千年文化的瑰宝:唐诗宋词与当代文化生活

唐宋词虽然远离我们有近千年之久,但这一优秀的民族文化瑰宝千年不朽,仍然活跃在当代人的心中,影响着现代文化生活,让我们从中得启示,受教育,可以用来滋润、丰富、提高我们的人生。

今天我讲的题目是唐宋词与当代文化生活。这是个比较宽松的题目,也是大众化的题材。唐宋词时过千年仍活在人们心中

唐宋词是我国古文化的瑰宝,大家从小学就开始学了,有的孩子刚出生不久,父母就让孩子背诵唐宋词了。但毕竟唐宋词远离我们七八百年了,有的甚至上千年了,年代虽然久远,可它并未尘封起来,仍活在我们的心中,还活跃在我们当代的文化生活中。这里我先举几个例子:

1923年,梁启超先生写过一篇文章,叫《苦痛中的小玩意儿》,这一年他非常不幸,老伴生病多年后,在这年中秋节过世了。最后半年中,他一直陪伴在妻子病榻旁边,整天听到病吟吟的声音,心情非常难受。妻子病重时,他几个孩子还在美国读书,赶过来给母亲送终,天天痛哭流泪。

妻子去世料理完后事,孩子又要到美国求学,梁启超当时说:“丧事初了,爱子远离,局势动荡,兵变如麻。”加上当时正是寒冬腊月,刮大风下大雪。大家想想看,梁先生当时的心情可想而知,是极度糟糕的,心境到了人生的最低谷。

这段时间梁先生拿什么消遣郁闷心情呢?他的案头放着一部《宋六十家词》和一部王幼霞刻的《四印斋词》、一部朱古微刻的《彊村丛书》。他说除了爱女之外,“词人”便是我唯一的伴侣。

梁先生博览古今,学问非常高深,在他最痛苦的时候,别的书都不看了,只读唐宋词。看了这个故事,我们可以想像,当一个人精神孤立无援时,可用唐宋词来慰藉心灵的创伤,得到精神伴侣。梁先生此时夫人去世,苏东坡的词: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我想梁先生当时肯定反复读过这首词的,来悼念他的亡妻的。

梁先生肯定也读了柳永的“人生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来表达爱子远渡重洋时的心情。当时不像现在,十几小时就到美国了,到达后一个电话打过来了,报个平安。过去到美国是何等艰辛,要坐轮船远渡重洋,至少要半个月一个月。

梁先生在精神、感情缺失的时候,就是在读唐宋词中得到了排解。

还有个例子。我前几年去台湾讲学,要回大陆的前一天晚上,有朋友带来一位70多岁的老先生,老先生说有件事相求。我听老先生是山东口音,知道是从大陆过去的。老先生在台湾呆了几十年,尝尽人间沧桑,如今孩子都到美国去了,身边无亲人,非常寂寞。他说年轻时曾读过一首词,谁写的记不得了,只记得其中两句:世事短如春梦,人情薄似秋云。问了许多人都不记得了,现在想请教一下我,能不能找出这首词来。

我说老先生您问对人了,这首词我熟悉,是宋代朱敦儒写的《西江月》:

世事短如春梦,人情薄似秋云。不需计较苦劳心,万事原来有命。幸遇三杯酒好,况逢一朵花新。片时欢笑且相亲,明日阴晴未定。

日日深杯酒满,朝朝小圃花开,自歌自舞自开怀,且喜无拘无碍。青史几番春梦,黄泉多少奇才。不需计较与安排,领取而今现在。

我相信这位老先生从大陆到台湾,这几十年肯定受过许多许多磨难,历尽苦难。所以我回房间就找笔把这首词写给他了。第二天他来了,一看连说,对对对,杨教授你帮我找到了失散多年的“老朋友”,非常高兴,非常激动。他说一定要请书法家朋友把它写下来,挂在书房内,没事时躺在摇椅上摇头晃脑地读几遍,陪他从容度过晚年。

现在年轻人看来,这首词有许多消极的东西,很悲观,但对许多受过磨难的老年人来说,是很有感触的。这件事让我很感动,没想到在台湾还有这样一位老先生念念不忘宋词。还有件事。“文革”期间许多老干部、老知识分子蒙冤,受了不少磨难,后来许多人在回忆录中都提到一件事:当年在最黑暗的岁月里,前途渺茫,家人生死存亡都不知道,什么书也不能看,支撑他们的精神力量是什么呢?就是背唐宋词,其中苏轼的《定**》背得最多: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首词是宋代大文豪苏轼被贬时写的。当时他政治上十分落魄,经济上也很困难,有一天和朋友在野外散步,突然天下起大雨,其他人都跑去躲雨了,只有苏轼一个人不慌不忙,哼着小曲,手中拿着竹竿,穿着草鞋,从容地在雨中漫步。

你看看:“一蓑烟雨任平生……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首词表面上写对待刮风下雨的态度,不怕刮大风下大雨,风雨过后,也无风雨也无晴,其实就是写对待人生的态度,教育人们要正确对待碰到困难和挫折,宠辱不惊,处变不乱。

许多老干部、老知识分子就是从宋词中汲取精神食粮,得到精神鼓舞,坚持活下来的,等到后来平反昭雪。

上述三个例子,说明唐宋词博大精深,仍活在现代人的心中,给我们以精神给养。唐宋词给人审美愉悦

前几年大陆、港、台刮起一阵“琼瑶风”,大学校园里人手一本“琼瑶”风靡一时,俘虏了多少少男少女们的心。古代文学在大学遇到很大挑战。

我去台湾讲学时,有位台湾教授对我说,现在大学生上课都不专心了,整天躲着看“琼瑶”,怎么办呢?我说,我去给大学生们讲十分钟的话。

我对台湾大学生说,你们这么迷恋琼瑶,其实琼瑶的精神来源、审美来源,就是出自我们老祖宗的唐宋词。学生们听后不相信,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我说不信我来列举一下琼瑶的书名给大家看看:

《心有千千结》——“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张先《千秋岁》)

《庭院深深》——“庭院深深深几许”(冯延巳《鹊踏枝》)

《一帘幽梦》——“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秦观《八六子》)

《烟锁重楼》——“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

《几度夕阳红》——“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明杨慎《临江仙》)

《匆匆,太匆匆》——“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李煜《相见欢》)

《彩云飞》——“只知长作碧窗期,谁知东风吹散彩云飞”(冯延巳《虞美人》)《水云间》——“笙箫吹断水云间”(李煜《玉楼春》)

《寒烟翠》——“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范仲淹《苏幕遮》)

琼瑶非常聪明,知道小说要吸引读者,首先名字得起得优美。她小时候读了几百首唐宋词,这些小说名字就是从宋词中信手拈来的。

唐宋词也潜移默化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比如街上许多招牌,一种是俗得不得了,比如“康师傅方便面”,“阿六杀猪菜”,用土得掉渣的名字吸引大家去消费;另一种招牌是起个高雅得不得了的名字,比如明明是小小的理发店、茶馆、花店等,都起个非常好听的名字,用宋词里的词牌名。比如

美容院:千娇面、风剪云、点绛唇、玉簪螺髻、小唇秀靥。

音乐茶座:风入松、风箫吟、献仙音、弦解语、月下笛。

鲜花店:蝶恋花、沁园春、木兰花、一丛花、满庭芳、留春住。

最有意思的是我在苏州看过一个美甲店,起个名字叫“红酥手”,这个名字起得好啊,这是陆游写的词:“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这么美的名字令人过目不忘。许多年轻人发短信表达感情,找不到合适的词,就从唐宋词中寻找,比如“天涯何处无

芳草”、“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所以直到今天,古老的唐宋词仍然活在我们中国人的心中,活在我们的嘴边、手边。唐宋词仍能与现代人产生共鸣

唐宋词虽说离我们现在七八百年了,但为什么还时时感动我们呢?我认为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古代人生与当代人生状况基本是相似的,尽管形态、表现有差异,其实本质上是一样的。古代人对人生哲理、对人生的思考,到现在还有启示意义;古人的许多人生遭遇,当代人还在重复,所以两者一拍即合,容易产生共鸣。

唐宋词蕴藏着丰厚的人生意蕴和对人生的种种思索。古人有生老病死,悲欢离合的遭遇,现在人也一样,古人逃不了,现代人也逃不了,将来还是逃不了。古人写的这些富有哲理的诗词,就是留给我们永远的精神食粮。

其次,中国人的民族心理根深蒂固,一脉相承的,虽然时代变化,但还是改不了。古人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现在也一样,甚至更严重。许多移民到国外的华人,第一代仍会保持着国内传统基本不变,重亲情、乡情,思故乡,到第二代第三代后才稍有变化。这里再举一个例子:

丰子恺是大诗人、散文家、大画家,他在《谈自己的画》文中写道:年轻时欢喜读与人生根本问题有关的书,欢喜谈与人生根本问题有关的话,可说是我的一种习性。我从小不欢喜科学而欢喜文艺。为的是我所见的科学的书,所谈的大都是科学的枝节问题,离人生根本很远;

而我所见的文艺书,即使最普通的《唐诗三百首》、《白香词谱》等,也处处含有接触人生根本而耐人寻味的字句。我读了“想得故园今夜月,几人相忆在江楼”,便会设身处地做了思念故园的人,或江楼相忆者之一人,而无端地兴起离愁。读了“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便会想起过去的许多的春花秋月而无端地兴起惆怅……

现代人读了这些诗词仍会与古人产生共鸣。

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也喜欢写诗词。他在《词钞自序》中说,他读词分三个阶段:少年冶游学秦(观)、柳(永),中年感慨学苏(轼)、辛(弃疾),老年淡忘学刘(克庄)、蒋(捷)。意思是说少年的时候风华正茂,喜欢到处游玩。冶游是有特定含义的,是指与许多年轻貌美的歌妓去游玩,所以喜欢读秦观、柳永等大量描写爱情的词。到中年时,少了年少轻浮,多了些沉稳,不再迷恋风花雪月,开始读苏轼、辛弃疾的词了,感慨悲壮,激情昂扬;到了老年时,要安分,知天命,世事短如春梦,人情薄似秋云,平淡地对待晚年,因此开始读刘克庄、蒋捷的词了。

唐宋词对我们的启示

唐宋词不仅读起来朗朗上口,寓意深刻,而且还能教育人们热爱生命、珍惜人生,不同年龄、层次,不同文化程度的人都能从中得到教育,找到人生良药。

热爱生命,珍惜人生。现在有的年轻人不热爱生命,不珍惜自己,当然也就不珍惜他人的生命,比如马加爵,家人好不容易把他培养成大学生,他为了一点矛盾就把好几个同学杀了;北京还有个大学生闲得无聊至极,用硫酸泼动物园里的黑熊,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对生命的摧残上。唐宋词在很多方面给人以生命的启示、教育。

王观《红芍药》:人生百岁,七十稀少。更除十年孩童小,又十年昏老。都来五十载,一半被睡魔分了。那二十五载之中,又宁无些个烦恼……

意思是说人活到70岁已经非常稀罕了,但小孩子不懂事,要除去十年,最后十年老眼昏花,干不成什么事业,也要除去。剩下的50年还有一半是在睡梦中度过的,另一半25年还在许多烦恼中度过的。所以人生苦短,要珍惜生命,要做有意义的事情。

秦观《江城子》:韶华不为少年留。

李煜《阮郎归》:留连光景惜朱颜。

晏殊《浣溪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过去我读这首词觉得不太理解,花叶子落了还要伤心,这不是无病呻吟嘛,其实现在再细读读,体味一下,表达了作者什么意思?是对生命的留恋、眷恋,提醒人们珍惜生命,热爱生活。

现在人们心态大多浮躁,感情粗糙,多读读唐宋词,对我们感情细腻、感情丰富是非常有帮助的。

要知足戒贪。许多唐宋词还教育我们要知足戒贪,奋发有为,担负起社会责任来。大家可以看看以下几首词:

苏轼《哨遍》:蜗角功名,蝇头微利,算来着甚干忙?

大家都在抢呀、争呀,功名利禄,金银财宝,其实都是蜗牛的角,是蝇头微利,大家忙来忙去,最后有什么意思呢?

赵长卿《水调歌头》:天下事,无穷尽。贪荣贪富,朝思夕计,空劳方寸。

僧晦庵——《满江红》:枉费心神空计较,儿孙自有儿孙福。

辛弃疾《水调歌头》:万事几时足?日月自西东。无穷宇宙,人是一粟太仓中。《贺新郎》:悟人世,正类春蚕,自相缠缚。

《满江红》:若要足时今足矣,以为未足何时足?

《最高楼》:千年田换八百主,一人口插几张匙。

上面几首词大家读后有什么感受?人生短暂,算来算去,斤斤计较,最后是一场空,何必呢?人与大自然相比实在太渺小了。尤其是辛弃疾写《最高楼》非常有意思。当时辛弃疾要辞官,儿子说怎么能辞官呢?那样就没了俸禄。“千年田换八百主,一人口插几张匙。”表面是骂儿子,其实是在骂贪官污吏。

奋发有为,担起社会责任。

岳飞《满江红》: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辛弃疾《破阵子》: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文天祥《沁园春》:为子死孝,为臣死忠,死又何妨?人生翕欻云亡,好烈烈轰轰做一场!岳飞把抗金作为毕生的事业,辛弃疾把了却君王天下事当作自己的责任,文天祥说的“为子死孝,为臣死忠,死又何妨?”当然有点愚忠的味道在里面,但主要还是表现词人敢于承担社会责任。

挫折教育。现在小孩子缺乏挫折教育,受不了一点风浪,一点点小事回家就哭鼻子;年轻人恋爱不成、求职不成,就要跳楼。

苏东坡的词可以作为年轻人挫折教育的典范。苏东坡年轻时就中了进士,后来因为反对变法,得罪了皇帝,从湖州知府被贬黄州去,后来又得到重用,官复原职,再后来又贬到广东,再贬到海南岛,住在牛棚里,那里环境十分恶劣,蚊子大得像苍蝇。但苏东坡仍很乐观,坚持活下来。

唐宋词与当代流行歌曲

唐宋词与当代的流行歌曲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遥相呼应。

宋代的柳永当时是著名的写词高手,许多歌妓都去找柳永,只要柳永写的曲子,她们一唱就红。当时西夏有个人曾说过,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

张志和的词《渔歌子》:“西塞山下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被谱成曲子唱到日本去。还有个传说,说柳永写的《望海潮》中说杭州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这首词一直传到北方的金国,金国国君看了这首词后说:啊,美呀,江南风光实在太美了,一定要占有它,所以就发兵南下,一直打到安徽当涂附近才败兵回去。这就是有名的因一首词而引发的战争传说。可见诗词文化的影响力有多大。

许多宋词谱成曲子,到现在还在流行歌唱,比如邓丽君就有专门唱唐宋词的曲子,非常优美:“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还有些描写爱情的歌曲:“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多么优美的意境呀!

相比之下,当今一些流行歌曲就显得粗俗、浅薄甚至下流,什么“老鼠爱大米”“炸酱面”“马桶”“我知道,你我就像大饼和油条”,与唐宋词比,缺少文化气息,不可同日而语。唐宋词在当年好比新鲜的菊花,芬芳四溢,令人赏心悦目,千百年过后,现在变成了干菊花了,但干菊花可以泡茶,喝过以后可以提神、醒脑、治病,可以调节、滋润、丰富、提高我们的人生。

第五篇:孝文化感想

中国孝文化感悟很荣幸,本学期选修了中国孝文化这一门课程。这是一门通过历史展现亲情、展现孝道的一门课程,也通过古今对孝的不同定义给了我们很多感悟,在古人、在史书般的24孝中,我们看到了古人的忠孝,对比之于今天的孝道,我们感慨万千的同时,也被孝的魅力所吸引,联想到我们作为学生自身,感触颇深。如果说道家是天地自然的道,而儒家的道是人文的道,社会的道,道德的道。我们理解儒家的孝道一定要从人生之道、人伦之道上来思虑和考量。爱人爱物都要首先从爱父母开始,只有具有这个亲子之爱之后逐步地外推,才能把这个爱是从同胞、兄弟、家人、族群,这个心慢慢来体会,来逐步向外推导。必须有内在的诚心,在外面又有恭敬的礼节,才可以叫做孝。

中国有句古话,“劝君莫打三春鸟,子在巢中盼母归”。这句话很引人深思。这种亲情让我们的心灵无限感怀。如果没有母亲的羽翼,孩子的生命就难以保全。母与子的联系,实际上是用生死来印证的。人是多么善忘啊。我们感谢在人生路上给自己奉献一箪食,一瓢饮的人,但常常忘了感谢给予了我们生命的人。我们把父母的爱视之当然,不断索取,但心中却不思报恩。在追溯人生意义的时候,我们要问一问自己:到底应当怎样对待给予自己生命的人?我们要不要孝养,要不要恭敬,要不要感恩呢?天是人之始,父母是人之本,人要经常返璞归真。想要偿报父母的养育之恩,真是天下的道理,但是我是怎么样一生也是难以报答的啊!父母的恩你能报答吗?你想的是,他们不就是生了我吗?但是,生你,对你的爱,怀你的苦楚,对你的养育、对你的担忧,多少的爱和烦忧才能抚养你成人。我们有时候听到或者看到很孝道的一些消息或者事件的时候都会泪流满面,上次我们看到“感动中国”里,一个做儿子的,为了自己的母亲捐出了自己的一个肾。他一直瞒着母亲,因为他告诉母亲以后,母亲一定不让他这样做,而他非要这样做,很令人感动的。

以前我们在讲道家的时候,道家其实是讲天地自然的,都与天地精神往来的这样一些。就是生在这个世界上,是寄存在这个世界上,而死去才是真正的归于大道。但是,儒家不会是这样的想法,虽然儒家也有一颗超脱的心,但是我们人还在这个世界上,我们要想着自己怎样处理人和人的关系,怎样对父母尊敬、孝敬,对长者尊敬,对兄长恭敬,等等方面的关系我们都要处理,我们疾痛惨怛的时候也要喊父母啊,劳苦倦极的时候也会喊天啊,所以说,人活在这个城市和人群之中,人和人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呢?道家能够临尸而歌,人死了,他认为是归于大道,鼓盆而歌。但是儒家绝对不这样想。过去父母死了以后儿女要守三年的丧,孔子的学生宰予认为三年时间太长了,三年礼乐都不做,都礼崩乐坏了。孔子那么重视礼乐的一个人,在孝这个问题上他是绝对不让步的他说:“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予亦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圣人五情是与凡人相同的,有情有义,有孝有敬。孝为儒家文化起点。如果说道家是天地自然的道,而儒家的道是人文的道,社会的道,道德的道。我们理解儒家的孝道一定要从人生之道、人伦之道上来思虑和考量。

孝道从心开始。孩子对父母一定要爱。父母不爱自己的子女,他是不会爱天

下人的,一个人说他不爱自己的父母,他也一定不会爱天下人的。儒家讲孝道特别讲人情味,他特别讲血缘人情。血缘关系表现出人情味,血缘之爱、亲子之爱这是最自然不过的事情了吧,所以,儒家坚持亲子之爱是最最根本的。爱人爱物都要首先从爱父母开始,只有具有这个亲子之爱之后逐步地外推,才能把这个爱是从同胞、兄弟、家人、族群,这个心慢慢来体会,来逐步向外推导。所以说,“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就是说他人有的心,我能想得到,体会得到。所以,一个人他能孝顺的话,“他亲吾亲,以及人之亲,长吾之长,以及人之长,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这是很自然的,最后才能大人君子抚爱万民,养育万物,从这里头引申出来的,所以,不爱父母、不爱老者、尊者,怎么爱兄弟?怎么会爱同事朋友?所以,冷酷的心常常是由不爱身边的人慢慢生发出来的,冷酷的情感就是从这里产生出来的。所以,若是教小孩,一定要从感恩、从亲情、从孝顺这个地方生发,这是德性和教养的根苗。就像一棵大树一样,从幼苗慢慢才能成为一棵参天大树。

没有亲切的话语、没有思念的感觉,好像是一个累赘一样,把钱寄去就完了,那么这个不能叫做是孝。因为孝它不仅是在于这个形式,最重要还是你的心对你的父母要敬爱。不是饮食的问题,不是金钱的问题,而是你心中割舍不了的亲情、割舍不了的爱。孝敬父母的观念一定是普适性的,没有一种文化是叫你不尊重父母,不怀念父母的,不挂记父母的。所有的文化都是,西方的世界都是这样讲的,没有爱、没有尊重的话,这个人完全不称其为人,这是最基本的东西。感恩心是人类美德。孝是普适性的,我们今天讲孝道与感恩,是因为感恩心是我们行孝道的重要的推动力,内在的力量,为什么强调感恩?因为天是人之始,父母是人之本,人要知道生命与血缘的来源。《诗经》上也说了:“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蓄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所以,感恩心永远是来激励我们行孝道的。今人为何要尽孝道。我们经常捧读《论语》或者聆听圣人言,尽管从书面上看语言离我们很远,但事实上这些道理却无时无刻地在我们的身边,在我们的内心。中华文化是充满了人情味和人性关怀的文化,孝敬的理念已经渗透进我们中国人日常的生活,无论是物质生活、精神生活,还是行为方式都与其息息相关。不管时代怎么变迁,人类的基本东西是不会变的,中华文化对我们的人生信念也有深刻的影响,也形成了中国人的特质,很多人受这个文化的影响。所以,我希望大家真的能从中得到启发,来重新审视我们的亲情、人情,来重新审视我们的生活道路。

魏晋相承,以孝治天下。虽然以孝治天下远不如清谈玄言那样引来议论纷纷,但在那个时代孝是非常被倡导的。孝既是朝廷倡导的道德规范,不孝当然成了严重的罪行。《世说·赏誉》注引,“每见国家赦书,谋反大逆皆赦,孙杀王父母、子杀父母,不赦,以为王法所不容也。”可见晋时不孝之罪甚于谋反,可谓重矣。因此,在魏晋时代要整倒一个人,最简便的办法就是扣他一顶“不孝”的大帽子。魏时孔融、嵇康被杀,表面的罪状都是“不孝”。晋明帝司马绍为太子时,王敦看此人颇有才能,继位后会碍自己的手脚,“欲诬以不孝而废焉”。后来谎言被温峤当众戳穿,此事未行。由此可以看出,魏晋孝文化的重要地位。

纵观古今文人名士,无不重孝之行,节孝之义,孝文化是中国古老文明的传承,是历史文化的积淀,是我们呢应该学习和继承的文化传统。作为当代大学生,应该更多的了解孝文化,做一个孝义之人。

计科邓兴学号:2010213750

下载重拾千年的“孝”文化word格式文档
下载重拾千年的“孝”文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孝”文化演讲稿

    “孝”从点滴事做起 我呢!曾经在《动物世界》中看到了一个令人刻骨铭心的画面:小象出生后,腿脚不利索,脚步也不硬朗。但是,大象妈妈依然“狠心”用长鼻子驱赶这刚从母腹中落地的......

    浅谈孝文化(精选五篇)

    谈孝 “孝”发展到今天是否已经过时了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孝”作为一种从人类血缘衍生出来的文化,既是传统的,也是现代的。我们所提倡的孝不是愚孝,而是赋予了时代意义的孝......

    孝文化(五篇材料)

    孝是中国文化的基础,古人云:“百善孝为先”。是父母给予了我们生命,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不断地抚养我们教育我们,如果连自己的父母都不能去爱的人,又何谈爱他人,爱集体,爱社会,爱祖国......

    孝文化感想

    今天和大家共同看了记住乡愁第二集《平山村——孝道传家》纪录片, 很荣幸今天能够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心得体会,这是一门通过历史展现亲情、展现孝道的一个纪录片,也通过古今对......

    孝文化校园

    义堂中学2018-2019年学生行为习惯养成 教育----“孝德校园” 儒家道:百善孝为先;孔子认为“孝”是做人的根本原则,曰:“孝,德之本也”。我们历代祖先,在创造中华文明的实践中,......

    孝文化心得体会

    学习“孝经、新24孝行动标准”心得体会 本月为我院孝文化月,我科于2013年3月10日组织学习并讨论了《孝经》、《新24孝行动标准》,感触很深,通过学习与讨论使我深刻领悟到“孝是......

    孝文化演讲稿

    “我们的人生之路总是阳光明媚,晴空万里,到底哪一缕阳光最耀眼?有人说是优异的学习成绩,有人说是给予别人帮助……而我认为在我们的人生路上最灿烂的阳光应该属于知恩图报,感谢......

    中国古代孝文化

    中国古代孝文化 孝,千百年来是中国社会维系着家庭关系的道德准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国人一直信仰:百善孝为先。孝文化也影响着我们整个华夏民族数千年。 孝随着古代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