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某市文化产业发展的调研思考(推荐五篇)

时间:2019-05-13 09:52:0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对某市文化产业发展的调研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对某市文化产业发展的调研思考》。

第一篇:对某市文化产业发展的调研思考

文化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源泉和宝贵结晶,**市文化历史源远流长,底蕴深厚。当前,**市文化产业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文化体制改革逐步深化,文化产业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文化产业已成为加快中原强市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不可缺少的重要推动力。

一、**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一)2007年文化产业

发展情况

2007年,在**市国民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增长大环境下,**市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对国民经济的影响逐年增大,2007年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62.6亿元,同比增长45.37%,增速远远高于同期gdp的增长速度,是**市gdp增速的三倍多,是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速度的三倍多。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7.2%,同比提高1.3个百分点,文化产业对国民经济的促进作用日益明显。到2007年底,全市文化产业从业人员为88351人,占全市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为3.19%,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个百分点;文化产业从业人员人均创造增加值7.08万元,同比增加2.31万元,比全省平均水平高3.33万元,是全市第三产业从业人员人均创造增加值2.78万元的2.55倍,文化产业经济效益进一步提高。

(二)文化产业结构情况

1.文化产业分层发展情况

核心文化产业和外围文化产业平稳增长,相关文化产业大幅增长。核心文化产业包括新闻服务、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广播电影电视服务以及文化艺术服务等类别。2007年,核心文化产业吸纳从业人员19805人,占全市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的22.42%,实现增加值7056万元,占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的1.13%,与上年相比,从业人员下降7.81%,增加值增长19.8%;外围文化产业包括以互联网信息为主的网络文化服务,以旅游、娱乐为主的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和以广告、会展、文化商务代理为主要内容的其他文化服务等类别,2007年,外围文化产业共吸纳从业人员6972人,占全市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的7.89%,实现增加值25428万元,占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的4.06%,与上年相比,从业人员下降13.16%,但全年实现增加值增长34.9%。

2007年,核心文化产业、外围文化产业和相关文化产业吸纳的从业人员之比为22.4:7.9:69.7,增加值之比为1.1:4.1:94.8。与上年相比,外围文化产业从业人员和增加值所占比重分别比上年提高2.7个百分点和下降0.3个百分点。相关文化产业在吸纳从业人员和实现增加值两个指标所占比重比上年提高3个百分点和下降1.1个百分点。核心文化产业分别比上年下降5.7个百分点和提高1.4个百分点。以上表明**市文化产业中,外围文化产业具有较强的生命力,而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活动在**市国民经济运行的贡献中占有优势份额。

2.文化产业的分行业发展情况

从具体行业看,在核心文化产业、外围文化产业中,规模最大的是其他文化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7270万元,增长65%,占全部产业增加值的2.76%,从业人员为3590人,占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的4.06%,是核心文化产业、外围文化产业中的支柱产业;其次是文化娱乐休闲服务业,实现增加值5231万元,增长24.8%,占全部文化产业增加值的0.8%,从业人员为1463人,占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的1.7%;其余依次为文化艺术服务,实现增加值4905万元,从业人员5289人,;网络文化服务,实现增加值2927万元,从业人员1919人;广播电影电视服务,实现增加值1279万元,从业人员1675人;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实现增加值872万元,从业人员12841人。

在相关文化产业中,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业的生产在文化产业国民经济运行中的贡献超过一半,实现增加值528931万元,比上年增长48.5%。所占文化产业增加值比重高达80.7%,从业人员53504人,占全部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的60.56%;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业的销售行业实现增加值64245万元,增长30.1%,占全部文化产业增加值的10.27%,从业人员8070人,占全部文化产业的9.1%。

(三)**市文化产业在全省处于领先水平

从全省各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情况看,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超过30亿元以上的省辖市共有4个,分别是郑州、南阳、**和新乡;文化产业增加值占本地区gdp比重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的是南阳、**、郑州和新乡。文化产业的发展与各地经济的发展水平,当地的文化底蕴和发展理念等方面存在着非常强的相互依存关系。

(四)重点文化行业的实力不断增强

1、文化艺术繁荣发展

市文化事业的繁荣进步为文化产业的兴起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一是基层文化事业稳步发展。基层文化建设力度不断加大,阵地建设得到加强,队伍素质逐渐提高,农村文化生活日趋丰富,从城市到乡镇、从社区到农村,形式活跃的基层文化活动,多姿多彩的群众文化生活,让广大群众真正成为先进文化的受益者。2007年全市文化机构1201个,其中群众艺术馆、文化馆8个,文化艺术表演团体9个,艺术表演场馆8个,图书馆6个。2007年全市文化系统艺术表演团体国内演出2140场,观众404万人次,总收入729.8万元。全市6个公共图书馆,馆藏量58.16万册(件),全市以公共图书馆、文化(群艺)馆以及文化站等“二馆一站”为主体的社会文化网络基本成形。二是戏剧事业带来新机遇。戏剧艺术在**历史悠久,古戏楼早在元代就已出现,**“大油梆”早在清同治年间,就已闻名省内外。现在**留存的戏曲有三种,分别是:豫剧、曲剧和越调。国家一级演员1人,国家二级演员19人,国家三级演员51人。到2007年底,全市有专业剧团9个。众多戏剧类项目极大地推动我市戏剧事业的发展步伐。三是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得到有效应用。全市启动了面向广大城乡的“**文化信息网”工程建设,以市图书馆网络资源服务平台为基础建立全市文化信息网站,通过整合全市丰富的文化资源,利用宽带网和卫星通讯传送技术,将文字、图像、影视等多媒体信息传输到城市社区和农村乡镇的基层文化站点,向广大城乡群众提供文化、教育、科技、娱乐等各方面的信息服务。

2、新闻出版整体实力明显增强。

近年来,**新闻出版业发展正在逐渐赶上周边先进地市,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进一步提升,新闻出版工作跃上了一个新台阶。报纸出版增长较快,**市目前有新闻出版机构404个,从业人员1050人,有印刷企业231家,国有新华书店6个;随着家用视听设备的普及和升级换代,音像制品种类丰富。2007年出版音像及电子出版物销售数量1830万册(张、份、盒),销售金额达到2998万元。

2、广播电视持续发展。

到2007年底,全市广播电视系统共有从业人员1675人,比上年增加97人;资产总额达到12240万元,比上年增加720万元;全市广播电视总收入5704万元,比上年增长15.2%;实际创收收入为4123万元,比上年增长2.4%,其中广告收入为2451万元,网络收入1396万元。形成了集广播、电视、节目制作、播出、无线、有线和卫星等多种传输覆盖的格局。

目前,**市的广播电视已经初步形成了事业与产业发展同步进行,广播与电视互为补充,有线与无线紧密结合的全方位多层次的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网。一是“村村通”工程取得新成效,网络覆盖面继续扩大。截止2007年底,全市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均达到100%,分别高出全省平均水平3.06和3.13个百分点,在全省处于领先地位。二是节目套数日益多元化。2007年全市现有无线广播电台6座,无线电视转播发射台6座,广播节目有7套,电视节目有7套,与上年基本持平。2007年全年广播节目播出时间31484小时,比上年增长0.4%。全年电视节目播出时间37206小时,比上年下降7.5%;制作电视节目时间2912小时,比上年增长8.7%。三是有线电视联网取得新突破,截止2007年底,全市有线广播电视传输干线网络总长超过2900公里,全市有线电视用户数量达到19万户,有线电视入户率为15.11%,比上年增长1个百分点。市、县、乡三级有线广播电视传输网络已基本形成,并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4、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是文化底蕴、文化传统和文化创新资源丰富的文化大市,发展文化产业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市作为中原腹地,是中原文化的典型代表,也是中华文化重要发源地之一,拥有文峰塔、春秋楼、霸陵桥等众多人文景观,闻名遐迩。**这片历经战乱饱经风霜的原野孕育了以夏禹传说为主的“上古文化”、以三国典故为主的“曹魏文化”、以神后钧瓷为代表的“钧瓷文化”和以花都鄢陵为主的“生态文化”,并以此为依托,形成了四大产业旅游项目。

2007年全市共接待海内外游客258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0.3%,其中入境游客5308人次,全年旅游总收入为13.2亿元,比上年增长29.4%。2007年底全市共有森林公园4个,其中国家级森林公园1个,省级森林公园3个,星级酒店17个,旅行社45家。2004年被国家评为“国家优秀旅游城市”。

(五)文化消费日益活跃

随着**市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显著提高,生活质量进一步改善,新型文化消费观念逐渐兴起。2007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704元,比上年增长10.1%;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046元,比上年增长18.2%,我市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4.4%,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3.7%,分别比全省平均水平低0.2和4.3个百分点,说明我市人民的需求结构正在发生变化,对精神文化有了更高的需求。2007年我市城镇居民人均文化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为536.9元,高出全省平均水平55.6元,比上年增长19%,农村居民人均文化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为80.2元,高出全省平均水平20.8元,比上年增长14.2%。显示出我市人民生活消费方式的转变,人民的物质需求所占比中下降,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加强。

三、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市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成效显著,但从总体上看仍需加大力度,文化产业结构有待改善,加快文化产业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一)文化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

文化服务业是文化产业的核心部分,主要包括新闻服务、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广播电视电影服务、文化艺术服务、网络文化服务和文化娱乐休闲服务等行业。既包括传统文化产业,也包括新兴文化产业。其发展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地区文化产业发达与否的主要标志之一。近几年来,**市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一直位居全省前列,文化产品制造业2007年增加值增速高达48.5%。但相比之下,**市的文化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2007年**市文化服务业实现增加值增速为31.3%,比文化产业制造业增速低17.2个百分点。2007年**市文化服务业的增加值占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比重只有5.2%,远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26%,从业人员占30.3%,也低于全省平均水平48.8%。面对当前群众文化消费大幅度增长,文化需求多样性、多层性、个性化的趋势,缺少高质量、高品位,切合文化市场需求的文化产品和服务。

(二)文化产业的结构性问题仍然突出

产业结构、地区结构、产能结构、市场结构、人才结构仍然不够合理,文化资源未能有效地得到挖掘利用。文化单位规模小、实力弱成为通病,低水平重复建设,低水平无序竞争现象仍然在相当程度上存在。从文化产业结构看,文化产业相关层所占比重及增速大大高于文化产业核心层和外围层。2007年**市文化产业相关层的增加值占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94.8%,增速高达46.2%,而文化产业核心层和外围层所占比重分别只有1.1%和4.1%,其增速分别比相关层低26.4个百分点和11.3个百分点;从文化产业集约化程度看,2007年全市文化产业单位7112家,平均每个单位仅12.4人;从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素质看,尖子人才匮乏,文化产业经营管理和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亟待提高。

(三)居民的文化消费较弱

2007年全市城乡居民人均文化教育娱乐消费支出分别仅占消费性支出的7.1%和2.8%。文化娱乐消费缺乏刚性,仍处于弹性系数较大的次要位置。人们没有主动花钱消费文化的观念,潜在的精神文化需求亟待唤醒后转化为现实购买力。根据国际经验,当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40%左右时,人们对文化消费的需求会迅速增长。2007年**市人均gdp超过2万元人民币,折合美元已超过2850美元,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22.4%。文化消费潜力很大。但文化市场还存在供需缺口,多元文化消费需求没有得到全面关照,文化产品、文化服务定位及功能单一,与居民的多维文化消费预期产生较大落差。

(四)投入不足,机制落后

近年来,**市各级政府在文化建设上投入了大量资金,但总的来说还有很大缺口和历史欠账,2007年,文化产业投资额为1.94亿元,同比增长56.3%。但占全部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0.6%,低于全省的0.89%和全国的0.96%平均水平;政府财政对文化事业的支出为1.12亿元,同比下降35.7%。投入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主要表现为:公益性的文化基础设施薄弱,特别是县及乡镇的三馆一站建设还有不少历史积欠;维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的基本运行经费不足;为城乡群众提供免费服务的一些重点文化工程缺乏相应的资金保障。从文化系统自身的因素来看,则是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与事业发展的要求尚不协调,不少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运行机制落后,一些艺术生产和公共文化服务游离于社会、经济的实际发展与需求之外,因而长期缺乏活力。

(五)企业集约化和产业集中程度偏低

**文化产业经营部门规模小,集约化程度低,大多数为中小经营户,缺乏龙头企业;经营运行机制僵化,冗员多,经费短缺,设备陈旧,经营活力不足,虽然也组建了一些企业集团,除个别有点起色外,多数经营情况一般,效益不理想,产品档次不高,企业自我发展能力还普遍比较薄弱。同时文化产业在自主创新方面显的有些不足,未能有效地培育新兴文化产业,应用现代科技改造抢救传统的民族文化资源很不充分,致使有些优秀的民间文化濒临消亡。受产业规模和集约化小的限制,对丰富内涵的文化资源缺乏深入的挖掘和创新,尚无法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品牌产品和品牌企业,导致发展后劲不足,使得文化资源和高新技术结合的高附加值和高回报的文化产品难于大量涌现,真正具有核心版权和自主创新的文化产品和服务还比较缺乏。

四、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当前,**市文化产业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近年来全市经济的快速发展,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和繁荣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人民群众对文化产品的热切期望,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社会需求;我市得天独厚的文化底蕴,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资源优势。我们要紧紧抓住机遇,努力把发展潜力变为产业优势,以创新理念、超常发展为导向,以体制改革、结构调整为契机,以市场配置、投资多元化为保障,以科技进步、人才支撑为动力,加快实现**文化产业资源的优势化重组和跨越式发展。

(一)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做大做强主体产业

在国家文化产业标准中,按照文化活动的重要程度和对社会的影响,把文化产业核心层和外围层定位为文化产业的主体,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市文化产业核心层、外围层比较薄弱,直接影响了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和整体实力的提升。所以我们应进一步优化文化产业结构,增强文化产业的主体产业,做大做强新闻出版、传媒、文艺演出等主导产业,加快文化旅游、网络文化服务、休闲娱乐服务、广告会展服务等新兴文化产业的发展,充分发挥其龙头作用,要相应调整文化产业投资结构,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在资金和项目等方面给予有力支持,增强核心竞争力。提升文化产业层次,重点、优先发展成长性好、附加值高、相关性大、竞争力强,具有一定优势的产业,形成一批强势文化产业,发展一批骨干龙头企业,培育一批知名文化品牌,形成科学合理的文化产业结构和区域发展格局,提升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实现文化产业的全面繁荣。

(二)进一步拓展文化产业发展领域

一是加强**市特色文化建设,弘扬传统文化。加强文物保护工程和历史文化设施建设,建设一批历史文化名城(镇、村)。二是着力建设一批公共文化重点工程,优先安排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文化建设项目,加强社区和乡镇综合文化站(室)建设,基本实现全市乡镇都建有综合文化站;大力推进以农村为重点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基本实现乡镇及大部分建制村有共享网点;加强全市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本实现文化遗产保护责任制落实到位。三是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充分发挥**市民营经济,鼓励和支持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特别是在政策允许进入的出版物分销、有线电视接入网、影视节目制作和销售、电影放映、文艺表演团体和演出场所等领域,吸引非公有资本或参加国有文化企业的股份制改造、或兴办文化企业,加快**市文化产业发展。

(三)进一步统筹区域发展

要坚持“以工哺农、以城带乡”,在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和新增文化资源配置上重点向农村倾斜,使城乡之间和区域之间文化领域方面的差距逐渐缩小。一要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步伐,逐步扭转城乡差距过大并不断扩大的局面,提高农民收入,逐步改变目前城乡居民平均收入和消费差距大的状况。二要加大农村文化建设,提升农民素质。强化乡镇文化站建设,扶持乡镇的无房文化站和面积不达标文化站建设,力争实现100%乡镇拥有一座具备展览展示、科技培训、书刊阅览、农村信息共享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文化站。加快“村村通”工程建设,进一步改善农村广播电视网。

(四)进一步加大文化体制改革力度

加快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突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激发发展活力。加快文化资源整合和结构调整,着力文化产业发展。要对现有的文化事业单位按其性质及其职能进行科学定位,以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为重点,着眼于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充满活力的运行机制。要实行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法人代表负责制,使其面向社会,面向群众,自主开展服务活动。

(五)加大文化产业投入,努力拓宽文化产业发展的资金渠道

推进投资体制改革,创新文化产业投融资体制模式。要进一步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放宽市场准入,积极培育多元化投资主体,鼓励民间团体、企业和私人等投资文化事业项目。引入社会资本,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步伐。鼓励民营、外资企业通过收购、兼并、参股等形式参与国有文化及旅游企业改制,培育跨地区、跨行业的产业集团。

(六)努力提高居民的文化消费水平

文化消费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文化产业发展的目的,我市文化消费不足已经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重大问题。要想提高居民文化消费水平,一是要加快经济发展,提高城乡居民收入,这样才能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越来越大的市场空间;二是要转变居民的消费观念,培养积极健康的文化消费习惯;三是要创新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培育消费热点。拓展消费领域,同时要倡导文明消费,逐步提升广大人民的文化素养;四是要充分开发和利用市场优势,发展壮大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

第二篇:市文化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市政协“发展现代服务业”于今年五、六月份就我市文化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采取听取情况通报、召开座谈会、实地察看本地文化企业及赴芜湖市学习考察等多种形式,初步了解了我市文化产业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现就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文化产业发展概况

近年来,随着加快实施“文化强市”战略,我市文化产业得到较快发展,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力和带动力逐年提高,在经济社会发展和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文化产业规模初具

我市现拥有安美文化艺术中心、合肥国家动漫产业基地等国家级文化产业基地2个,省级文化产业基地4个,1个市级文化娱乐试点街区,产业集群效应初步显现。产业分布行业广泛,新闻传媒、出版物流、演艺娱乐、文化旅游、创意设计和体育产业等初具规模,多种所有制文化产业竞相发展。文化产业对经济的贡献率显著增强,据统计,我市文化产业拥有固定资产92.5亿元,比上年净增10.15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4.2%,比上年上升0.3个百分点,分别高于全省、全国1.9个和1.7个百分点,分别高于郑州、南京0.1个和0.9个百分点,增速达29%,快于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11.5个百分点,占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31.7%。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55.23亿元,占全市gdp的比重达4.34%。

2、产业结构逐步改善

从文化产业的核心层、外围层和相关层三个层次看,我市文化产业结构渐趋合理,文化产业核心层的分量明显突出。据普查,合肥市文化产业的核心层、外围层和相关层增加值之比为60.5:9.0:30.5,直接从事文化活动的“文化服务”业占绝对主导地位(文化产业的核心层、外围层),各行业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30.99亿元,占全部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比重近七成,为69.5%,比上年增长26%;提供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生产和销售活动的“相关文化服务”业(文化产业的相关层)增长明显较快,各行业实现增加值13.64亿元,占全部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30.5%,比上年增长38%。合肥作为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集中了一批以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艺术为主的核心层文化产业,在全省文化产业中所占的比重逐年提高,引领优势明显。

3、文化企业实力增强

国有文化企业发展迅速,广电系统近3年来经营创收平均增幅达15%以上,经营创收总额达2亿元,比净增4000万元,增幅达25%,在安徽省地市广电行业中稳居第一;文化系统截至底,国有资产达3亿元;合肥晚报经营总收入1.47亿元,广告收入9900万元,发行收入3440万元,总资产已达2.2亿元。

民营文化企业充满活力,新的文化业态不断出现,涌现出“琴港演艺”、“璀璨明珠”、“阿里巴巴”、“安美文博”、“杏花印务”、“中设会展”、“儒林书业”等一批龙头文化企业。截至12月,我市网吧、音像、歌舞娱乐等社会文化经营户近3000家,从业人员2万余人;印刷、打字复印、出版物批零等经营户1100多家,从业人员2.2万余人,年产值38.8亿元;各类体育经营场所700多家,从业人员5000多人,固定资产投入8.5亿元。

4、文化事业持续发展

以大型公共文化设施为骨干,以社区和乡镇基层文化设施为基础,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布局初步完善。一批文化体育场馆和重点文化设施兴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步建立。~,合肥市市级财政投入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资金超30亿元。文艺创作精品迭出,一批作品在全国、全省获奖。文化活动惠泽民众,形成了“广玉兰”艺术节、文化新春庙会等群众文化活动品牌,成功举办了第16届世界美术大会、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评选活动、“两博会”、“文博会”等文化会展、文化活动。体育事业蓬勃发展,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规模逐步扩大,获得了2010年全国体育大会举办权。

5、体制改革不断推进

近年来,我市文化体制改革相继推出一系列举措:一是成立了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进一步理顺了政府与文化企事业单位的关系,实现了政企、政事分开,政府文化管理职能得到切实转变;二是完成了宣传文化系统5家经营性事业单位的“事转企”改革和四家电影放映单位现代企业制度改革,启动了文博图等公益性事业单位内部“三项制度”改革,专业艺术院团目前正按照“出人、出戏、出效益”的思路积极推进改革。这些举措进一步激发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活力,形成了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文化产业快速崛起的良好局面。

二、我市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调研了解的情况看,我市文化产业发展虽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总体还处于起步、探索、培育阶段,相对于《合肥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15)》中提出的到2015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达到8%以上的目标,相对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我市的文化产业发展任重道远,一些影响文化产业发展的问题亟待解决。

1、管理机构有待加强和理顺

文化产业是文化与经济的融合,涉及多个行业和部门。目前我市尚未成立专门的、统抓统管的文化产业管理机构,致使一些政策和项目的落实乏力推进。

从政府管理部门来说,市政府机构改革,经有关部门批准,市文化局作为全市文化块面的管理机关,单独设立了文化产业处,指导、协调全市文化产业工作,有独立的人员编制和财政经费,文化和广电合并后,取消了独立的文化产业处及相应的编制和财政经费,相关工作纳入局科技处(文化产业处),在处室工作职能中,百分之九十是原广电局科技处工作职责,涉及到文化产业的职能大大削弱,和现在各级领导对文化产业的高度重视及市场的迅猛发展势头极不相称。

2、文化产业总量和比重偏低

我市文化产业虽然门类较齐全,但主体“小、弱、散”,整体实力和综合竞争力比较薄弱。与长沙和昆明两城市相比,长沙、昆明文化产业增加值分别实现171.56亿元和84.4亿元,占gdp的比重分别是9.5%和6.1%。而我市实现增加值为44.63亿元,占gdp的比重为4.2%,明显低于长沙和昆明。因此,不论是从产业规模还是从经济总量中的比重来看,我市文化产业发展尚显滞后。

3、文化产业发展格局不均衡

虽然我市新兴文化产业发展迅猛,但是总体实力弱小。以公有资本为主体的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和文化艺术等传统文化服务业增加值(核心层)占据了大半壁江山,而在已经处于一般竞争性和完全竞争性、国家已经向非公有资本完全放开的文化创意、网络游戏、广告会展等高科技、高附加值以及文化旅游、文化休闲娱乐、文化经纪等高成长性新兴文化服务业(外围层)方面,我市与文化产业发达城市长沙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从核心层、外围层、相关层增加值的比例看,我市为60.5:9.0:30.5,长沙为35.6:39.1:25.3,全国平均为42:18:40,合肥的三层次结构与长沙乃至全国有明显的差异。相比之下,以新兴文化服务业为代表的外围层,占有比重低于长沙30.1个百分点,增加值比长沙少63.04亿元,我市新兴文化产业仍处于弱小的产业发展阶段,透视出我市文化产业结构不均衡,新兴产业发展空间亟待开拓。

4、文化产业和产品存在特色危机

合肥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科教人才资源丰富,三国名城、包公故里、科教基地、滨湖新城已成为“合肥名片”。同时,作为省会城市,合肥还有着融汇安徽各地文化的优势地位。但是,合肥的文化资源还没有得到充分有效的整理挖掘和开发利用,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文化业态尚未形成。现有的文化产品多处于粗放型经营,缺乏文化产品的宣传推广和后续的配套经营。大多数文化产品缺乏创意和创新,缺少能够体现合肥地域特色和人文风情的文化精品。

5、配套扶持政策有待完善

近年来,政府支持和鼓励文化产业的决策受到文化企业的普遍认同和欢迎,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如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意见》(合发〔〕22号)、市政府《关于印发合肥市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若干政策(试行)的通知》(合政〔〕89号),特别是《合肥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15)》等,对我市文化产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但是,到目前为止,尚未出台具体的、专门的文化产业发展配套政策;文化产业发展的统计指标体系没有建立,许多统计数字都是的普查数据;政府扶持、政策倾斜、税收及土地优惠的力度还远远不够;文化市场、行业规范和投融资等体系还不健全;在为文化企业提供技术创新、信息咨询、市场拓展、人才培训等方面还没形成完整、多层次、全方位的服务平台,特别是民营文化企业的待遇尚待提高。

6、文化产业精英人才缺乏

一是缺乏文化创意人才。文化创意人才是文化产业最核心的生产要素,是夺取文化产业发展制高点的决胜因素。文化产业需要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尤其需要既通晓文化产业内容、又具有自主创作能力的本土人才,既懂产品研发又懂艺术创作的实用专业人才,以及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高层次文化领军人才,而现有的人才储备远远不够;二是缺乏文化经营人才。文化经营人才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领军人物,他们的数量和质量决定了文化产业发展的规模和质量。我市的文化经营人才屈指可数。

三、发展我市文化产业的建议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培育文化产业骨干企业和战略投资者,繁荣文化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这为文化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是城市文明和社会进步的标志,是现代化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文化对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促进作用显而易见,可以说,没有文化的发展繁荣,就难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社会全面进步。因此,针对存在的问题,就进一步促进我市的文化产业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1、确立文化产业的支柱地位

世界各国的发展实践表明: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即进入到文化消费的快速启动阶段;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即进入文化消费的快速增长阶段。,合肥人均gdp达到3853美元;,合肥人均gdp已超过5000美元,这预示着合肥文化消费的快速增长阶段已经到来,文化产业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战略期。因此,我们应该进一步解放思想,用大的气魄,把文化产业的发展作为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战略举措来抓,把文化产业作为支柱性、战略性产业加以推动,确立文化产业在全市的支柱产业地位,力争到2010年把文化产业发展成为增加值占全市gdp8%以上的支柱产业,成为经济结构优化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2、设立专门机构,推动产业发展

文化产业的发展涉及方方面面,是一项系统工程。现有的工作机构已经适应不了产业发展的需求,尤其是协调不了各种关系,必须建立健全新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建议成立合肥市文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由市委或市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宣传、文广、财政、规划、国土等部门负责同志为成员。领导小组可参照芜湖的经验,定期召开协调会和企业家座谈会,协调重点项目的推进落实,听取意见,改善投资及政策环境。在政府职能部门设立文化产业办公室,具有独立的人员编制和财政专项经费,具体实施和落实文化产业发展的各项工作,行使政府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日常协调推进和统一调控、监管职能。

3、修订完善规划,扎实有力推进

我市的文化产业规划目前还停留在行业规划和部门规划层面,缺乏权威性、持久性和可操作性,需要进一步修订和完善。建议在十二五规划制定中,将文化产业真正放到支柱产业的战略地位,作为全市战略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现代化滨湖大城市总体规划,统筹考虑、合理布局,提升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的层次。同时,强化规划的贯彻力度,由市委、市政府来推动落实,用规委会、土委会的工作力度来大力扶持文化产业的发展。

4、培育龙头骨干,做大做强文化企业

文化产业要成为支柱产业,既要有铺天盖地的中小企业,又要有顶天立地的大企业。建议政府对我市各类文化企业有重点、有阶段、有针对的扶持。一是对特色鲜明、实力较强、成长性较好的文化企业如“樱艺缘”动漫、综艺、“音谷”(与中科院声学所合作)等科技含量高,有较长产业链,能够形成企业集群的好项目,通过出台土地、税收、规划、金融等相关优惠政策,进行重点培育和扶持,将其打造为上市公司,按现代企业制度及股份制方式运作,形成一批有实力、有影响的文化企业;二是对一些由于历史原因造成体制不顺、竞争乏力的文化企事业单位,进行必要的经营体制改革。例如三个专业演出团体,如果还在“国字”号概念上兜圈是走不出困境的,必须转变思想和机制,通过产权交易、共同投资、公司化运作等形式,挂大靠强,实施重组,实现新生,及至做活做强。

5、实施大项目战略,发挥项目带动作用

强化项目带动,发挥大项目的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一是借助外力,积极引进境内外战略投资者。特别要吸引具有雄厚资金、经营策略和营销人才优势的外来文化投资企业落户合肥,有重点地打造象芜湖方特这样的产业航空母舰;二是确定重大项目,实施定向招商。结合老城区改造,将桐城路打造成文化戏曲休闲一条街;将具有一定历史价值和文化底蕴的类似于“合钢”这样的老企业,其所闲置的部分厂房,可以作为合肥早期工业文明遗址保留下来,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相应的文化产业开发,改造成为具有文化、艺术特色的创意产业集聚区,等等。可采取政府先投入,做大做强后,再退出方式,如无锡尚德公司那样,政府投入的资金可以逐步退出。这部分资金可以循环使用,支持新的企业发展。通过大项目的实施,既能做大做强文化产业,也能带动周边传统餐饮业、商业、旅游业的繁荣,形成文化搭台,多方唱戏,各方共赢局面。我市应抓住2010年举办全国体育大会的契机,有力带动文化产业的大发展。

6、设立专项基金,成立文化产业投资公司

设立文化产业发展投资基金,使其以战略投资者的身份,以股权投资的方式参与骨干文化企业的组建和发展。尽快组建文化产业投资公司,像城建投资公司那样对基金进行管理和运作。文化产业发展投资基金可多渠道筹措,一是帮助骨干企业尽快上市融资;二是大项目、大工程可通过发行企业债券融资;三是可以广泛动员社会资本投资于文化产业;四是可以通过财政设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通过项目补贴、贷款贴息、奖励、融资担保等方式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同时,加大对文化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引导各类风险投资机构进入文化产业领域。成立文化产业风险投资公司、小额贷款担保公司以及风险担保公司,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采取政府引导、资本运作、扶优扶强的模式,进一步优化文化产业投资结构,解决文化企业融资难问题。

7、建立和完善扶持政策体系

目前我市的文化产业政策体系还不完善,没有出台专门的、具体的文化产业政策。而外地许多城市已走在我市的前面,例如,芜湖市从起,市财政每年预算安排不少于1000万元动漫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专门用于对动漫产业的奖励。建议市政府吸纳各地经验并结合我市实际,尽快研究制定较为系统、操作性强、细化的文化产业发展政策。例如比照高新企业进行税费减免;享受比工业用地更优惠的土地使用政策;在信贷融资、资产处置方面按股份制和上市公司进行资本运作;在人才问题上构建合理的引进、培养、使用和奖励机制;建立我市文化产业统计指标体系,在知识产权保护和文化产品审批权限等方面参照先发地区做法等。

调研组认为,合肥的文化产业发展已进入机不可失、时不我待的机遇期,我市应像抓工业立市那样抓文化产业,像合肥大建设那样,狠抓文化产业的大发展,一定会有力助推我市经济发展,也必将有力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第三篇:对文化产业发展的调研分析

近年来,随着我市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全市文化生产力得到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产业经济总量不断扩大、效益不断提高,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据调查结果显示,2007年我市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72650万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8.9%,高于全市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文化产业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逐步显现。

一、2007年

**市文化产业发展情况

过去的一年,在全市国民经济保持较快发展的大环境下,文化产业发展步伐进一步加快。2007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403.8亿元,比上年增长15.3%,全市人均生产总值9474元,比上年增长14.6%。经济总量和人均水平再上新台阶。其中,文化产业的不断增长,提高了人民生活质量,推进了和谐**建设步伐。

1、文化产业总体情况。2007年末,**市文化产业活动的产业活动单位768个,个体经营户4727个;全市文化产业实现业务收入227404万元,比上年增长21.6%,实现增加值72650万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8.9%,超过当年gdp增长速度3.6个百分点;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8%,比上年上升0.3个百分点(见表1)。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对gdp的贡献逐步加大。

表1: 2007年**市文化产业主要指标

从业人员(人)

营业收入(万元)

增加值(万元)

总计

2977

222740

472650

核心层

小计

9167

73404

24997

一、新闻服务

147

二、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

369

143438

10261

三、广播、电视、电影服务

1926

18826

8575

四、文化艺术服务

353

41099

36089

外围层

小计

12509

71791

34545

五、网络文化服务

204

46087

3014

六、文化休闲娱乐服务

677

548826

21826

七、其他文化服务

3690

16878

9705

相关层

小计

8096

82209

13108

八、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

559

237080

10458

九、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销售

250

445129

2650

2、文化产业增加值分层发展情况。从文化产业组成的三个层次看:2007年,核心层实现增加值24997万元,实际增长16.3%,增速较慢;相关层实现增加值13108万元,实际增长20.6%,增速居中;外围层实现增加值34545万元,实际增长24.8%,增速最快。核心层、外围层、相关层实现的增加值之比为34.4:47.6:18.0(见图1)。

图1:

3、文化产业增加值分行业发展情况。在文化产业的9大行业类别中,实现增加值最多的行业是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其增加值达到21826万元;其次是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产品的生产,达到10458万元。实现增加值最少的行业是新闻服务,其增加值仅为71万元。

从分行业人均增加值看,人均增加值最高的行业是广播电影电视服务,达到44524元;其次是新闻服务,达到44502元。人均增加值最低的行业是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销售,仅为10582元(见图2)。

图2:

4、文化产业从业人员情况。2007年,**市文化产业吸纳从业人员29772人,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为1.2%。分层看,核心层共有从业人员9167人,占全市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的30.8%;外围层共有从业人员12509人,占全市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的42%;相关层共有从业人员8096人,占全市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的27.2%。核心层、外围层、相关层从业人员之比为30.8:42:27.2。文化产业从业人员中多数人员集中在外围层。

分行业情况看,从业人员最多的是文化休闲娱乐服务,达到6775人,其次是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达到5592人。从业人员最少的行业是新闻业,仅有16人。

5、民营文化产业发展迅速。2007年,全市民营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55432万

元,占文化产业增加值总量的76.3%,比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占gdp的比重高23.9个百分点。

6、文化消费有所增长。2007年,全市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0167元,比上年增长20.3%;在消费支出中,文化娱乐教育类支出为814元,增长4.2%,占人均消费性支出总额的10.7%。农民人均纯收入3830元,在消费支

出中,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类支出160元,占人均消费性支出总额的5.2%。

二、**市文化产业增加值与全省、全国的比较

通过对2007年全市文化产业的统计数据分析看出,**市的文化产业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仍然存在一定差距。2007年全国的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2.45%,四川为2.07%,**仅为1.8%,分别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0.65和0.27个百分点。

三、**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全市文化产业虽然发展较快,但产业结构仍需调整。2007年,全市文化产业中“核心层”、“外围层”、“相关层”实现的增加值之比为34.4:47.6:18.0,“核心层”和“相关层”所占的比重和总量明显偏低。这与2006年全国文化产业“核心层”、“外围层”、“相关层”增加值之比42:18:40相比差别较大。从全国的文化产业结构看,全国文化产业发展仍以核心层为主,这一点与**没有多大区别,但全国文化产业的相关层很发达,其比重占到了整个文化产业增加值的40%,而**文化产业的相关层仅占全部文化产业增加值的18%。可见,**市文化产业增加值结构仍需调整,特别是需要尽快采取措施,加快**市文化产业相关层的发展。同时通过相关层文化的发展,带动更多的人员就业。

2、**市文化产业人均增加值偏低且发展不平衡。2007年,全市文化产业人均增加值为2.44万元,尽管比上年增长了18.0%,但仍低于06年全国、全省平均水平2.08万元和0.58万元。全市文化产业人均增加值行业发展水平也不平衡,最高行业人均增加值(广播电影电视服务)达到44524元,是最低行业人均增加值(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销售)的四倍多。

3、公有文化经济发展较慢。2007年,全市民营文化产业增加值55432万元,占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比重高达76.3%,比上年提高了2.6个百分点。全市公有文化产业增加值所占比重仅为23.7%,比上年略有下降。全市公有文化经济发展缓慢。

4、数量多、规模小、品牌意识不强,企业缺乏竞争力。到2007年末,**市文化产业活动的产业活动单位768个,个体经营户4727个;全市文化产业实现业务收入227404万元,户均收入41万元,不及成都户均水平的三分之一。其主要原因:一是长期以来政府对于文化产业处于一种不鼓励、不限制(违法经营除外)、自由发展之中,使企业难以形成规模效应;二是由于企业规模小,企业的创新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受到严重的制约,从而使企业竞争力不强。

四、加快**市文化产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2007年,**市文化产业发展总体情况是好的,但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我们认为,要实现**文化产业更好更快地发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抓好人才引进与培训。当今时代的竞争总体来讲是人才的竞争,随着文化产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也暴露出了一些明显不足,特别是对人才培养的投入力度不够,这不仅是企业的症结所在,也是管理部门的症结所在。因此要加强对企业人才和管理部门人才的培养力度,学习先进地区的经营和管理经验;同时要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严格考核制度,激发人才的工作热情和创新意识。

2、完善政府管理体系。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文化产业如雨后春笋般发展壮大起来。在这次文化产业调查中我们发现许多文化产业个体经营户既没进行工商登记,也未纳入相关部门管理,因此,相关部门要彻底改变资源整合不力、条块分割严重、协调互动性差等不利局面,规范管理各类文化市场,加强分析调研工作,要认真吸取九狮旅游风景区由盛到衰的教训,从而确保我市文化产业真正走上良性发展轨道。

3、提升重点行业竞争力。发展文化产业,要始终坚持“抓大促小”、“抓优扶弱”的方针,建议选择关联度强、增加值比重较大、人均增加值较高、行业增长速度较快、具有资源竞争优势等产业作为文化产业中的重点行业来发展。因为:关联度体现各个行业间投入产出的市场供需关系,当这一行业获得先行发展之后,会对上下游相关产业起到很强的拉动作用,在产业链中贡献度大;增加值体现行业创造价值的程度,是产业贡献度的直接反映;人均增加值高说明盈利空间大,可以容纳更多的企业进入;行业增长速度快体现了市场前景好。从2007年的发展情况看,**市文化产业中的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增加值比重较大,广播电影电视服务人均增加值较高,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销售增长速度较快,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具有关联度强和资源竞争的优势。建议将这些行业作为今后文化产业发展的重点行业来抓,以带动全市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4、发展壮大劣势行业。从2007年文化产业发展的内部结构看,核心层和相关层发展较慢,有较大的发展空间。核心层实现增加值24997万元,占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34.4%;相关层实现增加值13108万元,占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仅为18%,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销售,实现增加值2650万元,人均增加值只有10582元,居九大行业中的倒数第一。因此,要想壮大全市文化产业发展实力,必须加快文化产业核心层和相关层的步伐,特别是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和销售等行业,实现文化产业内部结构升级。

5、积极培育农村文化消费市场。如何开发和释放农村居民潜在的消费能力,使文化产业的社会效益更好地发挥,是我市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2007年全市城、乡居民人均文化娱乐消费支出分别占消费性支出的10.7%和5.2%,城镇高于农村5.5个百分点。可见,城乡文化消费差距明显。影响当前全市农村居民文化消费水平的主要因素,除了与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差距较大外,还与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完善程度不一致有关。建议有关部门紧紧抓住新农村建设发展之机,进一步发展和壮大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积极培育农村文化市场,提升农村居民的文化消费观念和水平,尽快缩小城乡居民文化消费差距。

6、拓展文化产业新的发展领域。在“特色文化”方面下功夫,促进“特色文化”在**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的最大化和最佳化。目前国内许多城市都开始用打造特色文化来拉动本地的文化产业发展,如大连、杭州、苏州、南京等地。**是历史文化名城相对于这些城市并不缺乏特色文化。如**区域内独具魅力的酒文化、旅游文化、民俗文化、历史文化等,构成了**人文精神的内核和文化的多样性。这些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为发展**文化产业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并提供了原动力。深入挖掘独特的地域文化资源,打造**的文化产业品牌,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文化发展产业链,是促进**市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因此,在“特色文化”方面下功夫,不断拓展**文化产业发展新领域,是实现**文化产业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渠道。

任何一项产业的发展和壮大,都必须经过一段艰难的发展历程。令人可喜的是,近几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引导和培育下,经过不懈努力,**市的文化产业已逐步迈上健康发展的轨道。相信明年**市的文化产业一定会发展得更快更好。

第四篇:对我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的思考

对我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的思考

者:

洛阳

市统

计局

文化产业是指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当今世界,世界性的经济危机仍在蔓延,各个国家的实体经济都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文化产业由于在需求方面的特殊性,在今天的世界经济发展过程中,不但没有被削弱,反而在刺激经济中起到了特殊作用,得到了更大的发展.在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文化产业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支柱产业,不仅推动本国和地区的发展,而且提升了国家和地区参与竞争的“软实力”。近年来,我市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积极开拓文化市场,文化产业越来越得到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

一、发展势头良好

2008年,我市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37.25亿元,同比增长33.5%,占全市生产总值的1.94%,较去年提高0.2个百分点。按可比价计算,2004年-2008年,我市文化产业年均增长30.8%。

按照文化活动的延伸性,文化产业又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核心层,主要包括新闻服务,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广播、电视、电影服务,文化艺术服务四个大类;二是外围层,包括网络文化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其他文化服务三个大类;三是相关层,包括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两个大类。

从这三大层次看,核心文化层举足轻重,外围文化

层发展迅速,相关文化产业层已具规模。2008年全市文化产业“核心层”实现增加值4.75亿元,占文化产业增加值的12.7%;“外围层”实现增加值4.57亿元,占12.3%;“相关层”实现增加值27.9亿元,占全部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75%。

传统文化产业和新兴文化产业平稳增长,相关文化产业大幅增长。传统文化产业包括新闻服务、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广播电影电视服务以及文化艺术服务等类别。2008年,传统文化产业吸纳从业人员2.76万人,实现增加值4.75亿元。与上年相比,从业人员减少

10.3%,增加值增长27.1%;新兴文化产业包括以互联网信息为主的网络文化服务,以旅游、娱乐为主的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和以广告、会展、文化商务代理为主要内容的其他文化服务等类别。2008年,新兴文化产业共吸纳从业人员1.77万人,实现增加值4.57亿元。与上年相比,从业人员增长31.6%,全年实现增加值增长35.8%;相关文化产业包括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活动,2008年,相关文化产业共吸纳从业人员

2.28万人,实现增加值27.9亿元。与上年相比,从业人员减少3.5%,但增加值增长34.3%。

二、发展存在差距

我市文化产业的发展,从真正的产业化的要求来考察,尚处在一个起始阶段,总体实力比较弱小,且经营和服务水平还很低。主要表现在:一是占全省的比重低。2008年,洛阳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只占全省的6%左右,其总量只有郑州市的 28.9%,二是对经济的贡献低。2008年洛阳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只有1.94%,比全省平均水平低1.2个百分点。三是以新闻、出版、广电和文化艺术为主的“核心层”发展基础较为薄弱。2008年全市文化产业“核心层”实现增加值4.75亿元,仅占文化产业增加值的12.7%,而全省这一比重达到了20%左右。

三、有利条件分析

在现代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文化不再仅仅是个单纯的文化问题,而是一个与经济交融,以产业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一个经济问题。文化产业作为市场经济下形成的新兴产业,已在综合实力竞争中表现出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虽然目前我市文化产业总体实力比较弱小,对经济的拉动力还有待进一步提升,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市文化产业将迎来一个加快发展时期。

从全省来看,加快建设文化大省的浓厚氛围已经形

成,文化产业已日益成为带动和活跃全省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因素。数据显示,我省文化及相关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升。预计2008年全省文化及相关产业所创造的增加值为580亿元左右,占GDP比重达到

3.2%。从某种意义上讲,一个产业如果占经济总量的比

重达到5%,可以说这个产业已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对此,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发展文化产业、建设文化强省”的重大决策,力争到2020年,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7%左右,文化产业将成为我省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

从我市情况看,我市已经具备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所

需要的良好的经济增长条件和深厚的社会资源。一是经济的快速增长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质支撑。据统计,2008年我市GDP达1919.6亿元,比上年增长14.4%。与此同时,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保持持续增长势头。2008年,我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4672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5497元,比2007年分别增长14.9%和13.8 %。全市城乡居民储蓄存款突破840亿元大关,达到840.3亿元。经济的高速增长,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使文化消费持续攀升,为文化产业发展创造了雄厚经济基础和广阔的市场空间。预计未来10年中年均潜在的文化消费能力在50—60亿元,我市文化产业可保持比GDP高1-2个百分点的增长率快速发展。二是丰富的自然历史人文资源为发展文化产业提供了良好的综合条件。洛阳的地理条件优越,山水秀丽,景色怡人,洛阳牡丹闻名遐迩,龙门石窟,关林朝圣均为洛阳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独具特色的自然资源;其次,洛阳历史悠久,素有“文化之乡”的美誉,以“河图洛书”为核心的河洛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洛阳人杰地灵,文化人才辈出,在文学艺术方面,洛阳现

有各类艺术家协会会员2000人以上。三是起点较高的产业设施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搭起了一个较高的发展平台。“九五”以来,市委、市政府在坚持狠抓洛阳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中,积极寻找洛阳加快发展的资源优势和新的路子,不失时机地作出了“留山水风光,建现代新城”和“文化兴市”、“文化强市”等一系列决策,着力加强城乡文化设施建设,抓住中心城区不断扩容提质的机遇,采取一系列非凡举措,建成了洛阳歌剧院、洛阳美术馆、洛阳书画院、新区体育馆和等基础性文化设施。据统计,自“九五”以来,全市共完成各类文化体育休闲设施建设项目投资近10亿元,这些文化体育

设施的建成,不仅有效促进了洛阳文化体育事业的繁荣,提升了洛阳的城市文化品位,而且也为洛阳文化产业的发展搭起了一个较高的发展平台。

四、增强产业竞争力

文化产业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要

进一步加快我市文化产业发展的步伐,必须进一步增强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为此,我们应做好以下几篇文章:一是做好布局篇。根据我市的资源优势、产业基础和市场前景,在总体布局上应走园区集中、资源集中、经营集中的发展道路。应重点抓好洛阳牡丹花会、关林朝圣等文化旅游的发展,在行业结构上要重点做大新闻出版、休闲娱乐、文博会三大行业。各区县市也要根据自身资源优势,形成区域特色文化。二是做好宣传篇。我们应对洛阳现有的文化旅游资源进行认真细致的分类与评估,在进一步整合资源的基础上,通过电视、网络等媒介对外广泛宣传洛阳,争取更多的群众认识、喜欢洛阳,来洛阳休闲娱乐旅游,从而实现由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变。三是做好人才篇。洛阳文化产业能否做大做强,关键因素在于能否培养出有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和管理水平高的复合型人才。因此,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人为本,进一步优化人才成长环境,健全人才激励机制,大胆使用人才,积极主动地吸引优秀的外地文化企业人才到洛阳发展,造就一支政治强、素质高、业务精的文化产业人才队伍,为洛阳文化产业的腾飞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四是做好投入篇。加大政府投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对于没有盈利或者盈利小的文化事业单位、主体要多给予政策、资金扶持。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群众艺术馆、大型休闲广场等公共文化设施的投入,特别是要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农村要因地制宜建设乡镇文化场所,以此满足社会各个层次的文化需求。

第五篇:关于发展文化产业的思考

关于发展文化产业的思考——福建土楼

在当今时代,只是经济初露端倪,文化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而文化产业则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许多国家都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的有效途径。作为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如何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重新审视文化传统,迅速调整文化战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做大做强文化产业,提升文化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是摆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面前的一个严峻的历史性课题。

福建土楼是东方文明的一颗明珠,它以历史悠久、种类繁多、规模宏大、结构奇巧、功能齐全、内涵丰富著称,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被誉为“东方古城堡”、“世界建筑奇葩”,“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话般的山区建筑模式”。中国“福建土楼”2008年7月6日在加拿大魁北克城举行的第32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下面,我来说一下有关土楼的文化内涵。

当你参观土楼时,可以感觉到土楼以其坚固封闭,高大对称,自成一体的建筑风格,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

第一、蕴含着客家同宗血缘凝聚力,一座土楼就是一个家族的凝聚中 心。客家土楼集体聚居的特殊性,反映了客家人的强烈的家族伦理制度。第二、第三、八卦土楼包蕴了道家深刻的哲学思想。土楼内设学堂、题对联诗文,使土楼深具浓厚的文化性。客家人重视文化教育,在中国山区农村中早已形成一种特别的风气。

第四、土楼由封闭式向半封闭开放再到开放式的转变,反映了客家人作为一个民系由弱而强,反客为主的历史变化。

每一座土楼,从整体到各个不同的有机组成部分,都有它独立的作用和功能,整座楼具有通风采光、防潮保温、防风抗震、安全自卫的特点。福建土楼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山区大型夯土民居建筑,创造性的生土建筑艺术杰作。福建土楼产生于宋元,成熟于明末、清代和民国时期。世遗土楼中最古老和最年轻的均在初溪土楼群,直径66米的集庆楼已届600“高龄”,直径31米的善庆楼则仅有30年历史。

基于以上我所介绍的种种,作为闽南文化之一的土楼文化,正以它所独有的姿态,跻身与于世界文化之林,带动着不只是闽西抑或是福建的经济,更是中国的经济。它,不只是代表了福建省的文化发展,更代表了全人类的智慧。

下载对某市文化产业发展的调研思考(推荐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对某市文化产业发展的调研思考(推荐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文化产业发展状况及思考

    文化产业发展状况及思考一、公共文化建设成效及存在的问题多年来,我区高度重视公共文化建设,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在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群众文化社团培养以及提供文化服务等方......

    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定稿]

    2010年是中国文化产业未来10年黄金发展期的开篇之年,也是各地政府和城市有关机构制定文化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的关键年份。基于陈少峰教授多年来参与制定各项规划和策划的......

    文化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发挥工商职能作用 助推文化产业发展当今文化产业作为“朝阳产业”,已成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引擎。工商部门作为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职能部门之一,应当迎时而上,积极思考采......

    文化产业发展调研汇报材料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我乡文化建设在上级各部门和乡党委、政府的关心重视下,致力于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把加强农村基层文化建设放在了重要的位置,努力贯彻落实文化艺术的“二为”......

    县级文化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县级文化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文化强省”战略做好必要的前期准备工作,邵阳××县组织开展了文化产业发展情况调研,调研表明:近几年来,××县文化产业有了......

    周村区文化产业发展情况调研[定稿]

    关于加快周村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尚翠芬任永成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培育文......

    文化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发展文化产业,提升文化竞争力,是实现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重大举措。近年来,我县县委、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把发展文化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骨干产业积极培育......

    文化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文化产业发展调研汇报材料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我镇文化建设在上级各部门和镇党委、政府的关心重视下,致力于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把加强农村基层文化建设放在了重要的位置,努力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