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人大调研有关文化产业情况4.11

时间:2019-05-14 10:32:2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市人大调研有关文化产业情况4.11》,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市人大调研有关文化产业情况4.11》。

第一篇:市人大调研有关文化产业情况4.11

泸州市文化产业发展的情况汇报

尊敬的魏主任、各位委员:

在全市深入推进“四个四”发展战略、全力打造“酒+N”特色文化品牌的关键时刻,市人大魏主任一行莅临我局检查指导工作,让我们再次深切感受到市人大对文化新闻出版工作的高度重视,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殷切希望,我们备受鼓舞!在此,我代表全市文化新闻出版系统的干部职工对市人大领导长期以来对文化工作的关心、重视和支持表示衷心地感谢。今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也是文化事业进一步夯实基础大力推进的关键之年,我们将以新的目标为起点,只争朝夕,加快发展,奋力推动泸州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下面,我就我市文化产业工作作如下汇报。

一、我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优势

“十一五”以来,我市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推进文化产业发展的一系列决策部署,牢牢把握文化产业发展正确方向,致力于打基础、管长远、增活力,文化产业发展各项工作扎实推进,呈现良好发展态势,成效明显。

(一)抢抓机遇,规划蓝图,文化产业目标任务更加明确。当前,文化产业进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强调,要“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省委也明确提出了文化产业培育成为我省重要支柱产业的工作目标,在我市文化产业也成为两会代表委员讨论的热点问题,市委市政府更是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纳入到重要 议事日程,主要领导高度重视亲自主持工作推进会、召开现场办公会,高屋建瓴,审视泸州文化产业发展工作,提出“酒+N”文化事业产业品牌发展战略。根据中央、省、市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工作要求,我局主动作为,结合泸州实际,制定了“十二五”发展规划,并组织调研论证,规划泸州文化产业发展方向,提出发展思路、发展目标、发展布局、发展重点,目前,各项规划目标已纳入《泸州市服务业发展总体规划》,部分重点项目同时纳入省文化新闻出版发展“十二五”规划。

(二)多管齐下,多措并举,文化产业招商引资力度不断加大。抓住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契机,一方面抓好国家关于扶持文化产业政策的落实,另一方面鼓励支持民营资本进入文化产业,举办文化实业。近年来我市率先在全省成立了民营飞高农村数字电影院线公司,由成都民营经营者投资280万元举办动漫游戏项目落户江阳区星光路,由四川巨洋集团投资5亿元建设的泸州大剧院项目已正式开工建设,由军统酒业投资1500万元兴办的蜀南民营博物馆成为我市民营博物馆从量的落户合江笔架山。

(三)深入挖掘,提炼特色,文化资源向文化产业资源转型成效初显。泸州自古就有“铁打泸州”“西南要会”之称,历史文化积淀深厚,酒文化独具特色,民俗文化、旅游生态文化、民族宗教文化交融汇合,红色文化影响深远,奇石文化、集邮文化异军突起。目前,已建成云集60余家商铺的全省市州规模最大的古玩市场“泸州奇石古玩城”,首届“泸州奇石文化节”成功举办,成交额达300万元;成立了由80多个民间演艺团体组建的全国第一个农民演艺中心“泸县龙城农民演艺中心”,并相继成立了“合江农村演艺团 体联合会”,“江阳区农民艺术团”。

(四)整合资源,加大开发,文化旅游核心竞争力进一步提升。旅游是流动的文化,文化是旅游的灵魂。近年来,我市以文化为支撑,以产业为带动,全面整合各类资源:一是包装打造红色文化产业,重点对太平镇红军渡口、长征街及红军住地旧址进行维修整治,新建红军四渡赤水太平渡陈列馆已对外免费开放;规划打造况场朱德旧居陈列馆、龙透关泸州起义遗址红色经典景区,兴建红色革命历史主题公园。二是包装打造地方历史文物旅游产业,泸州博物馆、叙永春秋祠、洞宾亭等相继成功申报为2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573国宝窖池成功创建为4A级旅游景区。三是包装打造民族宗教文化产业,方山文化旅游景区、法王寺佛学院等建设项目已经由市级有关部门规划论证,即将列入“十二五”期间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实施规划。目前,全市AA以上文化旅游景区共14个,其中13个为文化单位和文物保护单位。

(五)倾力支持,培育壮大,民营文化企业快速崛起。一是泸州天星影视艺术学院是泸州市首家民办高等教育院校,经过12年的发展,现有师生员工700余人,年收入近1000万元;近年来该校自编自导独立制作发行电影作品《功夫骄子》、《英雄无界》、《李小龙外传》、《陈真新传》、《截拳道》等10余部,其中创作的电影作品《英雄无界》荣获泸州市第一届优秀文艺作品一等奖,并被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买断放映;影片《双节棍》参加了2010年11月韩国釜山国际电影节,电影《截拳道》于2010年11月27日在全国院线同步上映,仅海外版权就获利130万美元,收回了全部投资;二是泸州自强书店从创业初期资金仅5000元,经营面 积不足十平方米,发展成拥有5家综合零售书店、2家特价和建筑专业书店、1家读书俱乐部、1家文化产业公司的泸州市自强文化产业有限公司。目前有员工45名,图书品种3万余种,固定资产400万元,年销售额达到550万元;三是成立于2008年的泸州市旗豪歌城,经营面积4000平米,年营业收入1000万元,年上缴利税80余万元,为社会提供就业岗位100多个,带动了泸州娱乐行业的良性竞争和发展,成为泸州市娱乐行业的龙头企业;四是网吧连锁公司,成立于2009年的四川蓝色矩阵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和泸州立天网络管理有限公司,注册资本2000万元,拥有12家至营店,营业计算机近2000台。公司直营店多次接受省市领导的参观指导,接待省内外同行的参观学习,多次被评为文明经营单位、安全经营单位和平安网城经营场所。网吧连锁公司在推动城市网络文化事业健康发展中起到了积极作用,保持了我市网吧管理在全省的领先地位。

(六)狠抓发展,示范带动,一批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辐射作用凸显。加强规划发展,加大资源整合与结构调整力度,我市文化产业逐渐做大做强。一是江阳区分水油纸伞厂、泸州天星影视艺术学院、泸州市百子图旗豪歌城、泸州市自强文化产业有限公司、泸州肥儿粉厂以及有着名人故里影视拍摄基地之称的尧坝古镇等7家企业和单位目前是我市首批命名的“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二是泸州印务园区建设初具规模,列入了全省新闻出版“十二五”规划,是全省三大印务园区之一;三是泸州酒业集中发展区被四川省文化厅命名为“四川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实现了我市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零的突破。依托这些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和园区,我市文化产业发展已初步形成了以名酒文化、历史文化、新闻出 版、影视拍摄、文化演艺和艺术培训为主,涵盖不同领域的多元化文化产业格局。截止去年,全市文化产业经营单位达2030余家,从业人员达3万余人,年度收入17亿元,增加值达7.3亿元,文化产业发展开始提速,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局面。

二、制约我市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主要因素

我市文化产业起步较晚,起点低、规模小,处于低端水平,以科技创新和智力创意相融合的文化产业较少,文化资源深度挖掘和开发利用不够,制约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瓶颈很多。

(一)旧有文化思想观念束缚,产业意识薄弱。多数人在思想上还没有认清文化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对文化产业的性质、地位、特点、规律缺乏深入研究,文化资源领域的开发利用不充分,特别是基于市场潜力的诸如民间文化等资源尚待合理开发。文化产业意识的滞后,导致我市文化产业的经济地位还处于边缘化状态。

(二)文化管理体制不顺,投入保障不足。一是还没有建立一整套完整健全的有利于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相关的扶持政策还没有健全和规范;二是市场资源配置没有充分发挥,文化产业要素市场发育迟缓,活力不足;三是文化资源无法实现优化组合,文化产业规模较小,行业之间缺乏整合,文化资源不能共享,难以实现集约化效益;四是家底不清,没有统一的统计标准;五是文化产业投入不足,一些文化产业项目建设进展较为缓慢。

(三)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偏弱,发展相对迟缓。一是整体水平不高,文化产业总量偏低,增长不快;二是产业优势不强,缺少大型核心企业,产业链条短,科技含量少,集约化程度不高,“散、杂、乱、多”现象严重;三是短板现象突出,资金投入单

一、技术开发滞后、高层次人才较缺乏;四是文化产品生产和文化服务能力不够强,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需求。

(四)文化资源深度开发利用不够,品牌建设欠缺。我市拥有2000多年的悠久历史,文脉殷实,遗存丰富,拥有厚重的酒文化、历史文化、红色文化、民间艺术文化等,但这些资源尚未得到合理的优化整合,挖掘开发利用不够,还缺乏把文化资源转化为产业资源、经济资源的有效方法,使得其与所实现的商业价值不匹配。

三、促进文化产业加快发展的建议

2004年以来,全国文化产业年均增长速度达22%,比同期GDP增速高3.6个百分点,成为各地发展经济的新亮点。北京、上海、广东、湖南、云南等省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超过5%,而泸州的文化产业产值只占全市GDP的2.3%左右,达不到全国平均水平,因此,“十二五”期间文化产业的发展是非常关键的时期,为此建议。

(一)尽快制定《泸州文化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坚持规划先行,尽快编制出台我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作为我市文化产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引领全市文化产业发展。同时将文化产业工作纳入目标管理考核体系,纳入财政预算;坚持实行文化产业与经济发展同研究、同部署、同落实、同考核;加大财政投入和配套资金力度。真正实现文化产业“战略性支柱产业”地位,推进“文化强市”理念,进一步解放思想,狠抓机遇,大胆创新,破解发展瓶颈,确保我市文化产业加快发展、创新发展。

(二)设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文化产业做强做大。2009年国务院颁布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随即文化部和财政部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四川省已设立了全省文化产业发展资金,据了解,目前我省有成都、绵阳、雅安、宜宾、自贡、巴中、南充等地设立了相应的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因此建议泸州市也应设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实现文化产业投入与泸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步增长。

(三)加快制定和出台扶持文化产业发展的配套政策。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文化体制改革中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和支持文化企业发展两个规定的通知》(国办发〔2008〕114号),确保两团一司改制后文化资产管理、收入分配、社会保障、人员分流安置、财政税收、法人登记、工商管理等方面有相应的政策和措施保障;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若干决定》和《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0)13号】精神,在土地使用、信贷、税收、奖励等方面给予非公有资本与国有经济同等待遇,简化民营文化企业的登记审核程序,大力扶持各种不同类型文化企业发展,将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主体功能区规划,并给予相应的土地、税收优惠政策。

四、促进文化产业加快发展的构想

“十二五”期间,我市将紧紧围绕文化产业发展“战略性支柱产业”新定位,把握四川省建设“西部文化产业高地”契机,加快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建设,力争到2015年,完成“中国酒城文化产业园”构建,年产值达到同期全市GDP的5%,达到75亿元以上。

(一)发展措施。一是培养文化市场主体。重点规划和实施 好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园区)建设,加大文化产业与资本、高新技术对接,提高文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同时,引导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领域,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二是促进文化市场繁荣。发展网络文化市场、动漫游戏市场、娱乐市场、演出市场、艺术品市场等;鼓励、引导文化市场投资,调整文化市场结构,强化产权、资本、信息、技术、人才、文化资产评估等文化生产要素市场建设;发展现代文化市场流通组织形式,实施文化市场品牌发展工程,推进规模化、连锁化、品牌化发展。三是加强文化市场监管。创造和维护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环境,构建文化市场管理长效机制;建设市、县、乡三级文化市场管理平台,提高管理效能和综合执法水平;加强业务建设,打造一支装备优良、作风过硬、纪律严明、业务精通、廉洁高效的文化市场管理队伍。四是搭建对外文化交流贸易平台。以传统优势项目为基础,实施“酒文化”工程,培育对外文化贸易龙头;拓展文化交流渠道,促进经贸洽谈、专题论坛、旅游推介、产品展销与文化活动相互融合;培养高层次对外交流和贸易人才,形成多渠道、多形式地开展对外文化交流贸易活动格局。

(二)发展重点。以打造“酒+N”特色文化品牌为主线,整合我市酒文化、历史文化、红色文化、生态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奇石文化等资源,全力打造“中国酒城文化产业园”。

一是全力打造中国酒城泸州。以我市2000多年的酒文化为支撑,统筹推进泸州酒业集中发展区印务园区、会展中心、“中国酒城老酒镇”、中国白酒金三角酒业博览会建设,打造“名酒、名园、名村”文化产业走廊和二郎镇名酒名镇,把“中国酒谷”泸州酒业集 中发展区打造成为国家级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成中国最大的酒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

二是提档升级出版发行产业。(1)构建全市性发行网络,推进出版物物流体系建设。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网上书店等新型业态及现代流通经营方式,加快大型书城、图书商城、图书超市和城乡销售网络建设,以泸州图书城建设为依托,打造川南第一流的出版物物流产业,逐步解决城乡广大群众读书难、购书难的状况;(2)加快印刷产业升级,重点发展大型龙头印刷企业和中小型优势特色企业,推动印刷业向多色、高速、数码化、个性化和高端化发展。以泸州印务园区建设为依托,建设川滇黔渝结合部最大的印务基地;(3)提升新闻出版业。支持出版、发行、报业、期刊等企业做强做大,推动跨媒体、跨行业发展,形成各种传媒形式与优势内容资源紧密结合发展的新格局。

三是发展壮大影视文化产业。依托泸州天星影视艺术学院、美琪文化艺术学校,按照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要求,大力发展艺术培训、影视教育文化产业,积极推进影视拍摄制作基地建设,摄制体现泸州特色和时代风貌、兼具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优秀影视作品,建设集影视制作、演员培训、旅游观光、文化娱乐为一体的“泸州天星影视制作基地”和“明清一条街”,打造川南影视制作基地。

四是培育扶持演艺娱乐产业。(1)充分利用我市特色文化资源,大力打造大型音舞诗画《酒城风情》精品剧目,加强对“苗族踩山节”、“咪苏唢呐”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包装和打造,以苗族服饰、器乐、刺绣等工艺制品为主要载体,着力打造我市少数民族文化品牌,宣传泸州城市形象,培育文化名片,增强我市文化产 品的竞争力和影响力。(2)采取政府、企业、社会多渠道投资方式,加强大型演出场所、娱乐场所等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泸州大剧院、泸州文化艺术中心等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完善服务功能和设施设备,提升经营档次。(3)以四川龙城农民演艺中心为龙头,加快演艺资源整合,鼓励以资本为纽带,以产业链为支撑,打造具有艺术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活力的文化演艺集群。

五是规范提升网络文化产业。按照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的推进模式,在对网吧实行集中定点经营、管理全省领先的基础上,进一步打造网吧连锁公司运营模式,依托已成立的四川蓝色矩阵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和泸州立天网络管理有限公司,逐步实现全市网吧的连锁化、规模化、品牌化,推动网络文化产业规模化发展。

六是整合优化文化旅游产业。(1)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整合名酒文化、历史文化和民俗文化资源,重点建设泸州老窖—郎酒名酒文化旅游、泸州书画艺术展览馆、蒋兆和纪念馆、红色旅游景区“龙透关“泸州起义纪念地、况场朱德旧居国家AA景区和太平古镇红色教育体验园区。精心打造泸州收藏品交流中心,发展文化旅游商品研发生产与销售,形成一批特色鲜明、内涵丰富、竞争力强的文化旅游品牌。(2)着力发展文化博览产业。依托国家级文化遗产、名城古镇(街、村),发掘新的文博亮点和精品,建设和发展不同体制类型博物馆,打造包括县区博物馆、企业博物馆、私人博物馆在内的“川南博物馆群”,完成以泸州市博物馆中心馆区、报恩塔区、泸州非遗博物馆、洞宾亭泸州石刻博物馆、况场朱德旧居馆区、泸县博物馆和护国讨袁战争博物馆为主体的博物馆群的建设。七是创新开发文化用品制造产业。着力发展文化用品制造产业。合理利用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大力开发分水油纸伞等文化旅游纪念品生产,建设分水油纸伞传承保护基地。充分挖掘文物资源的价值,探索开发泸州馆藏精品,打造泸州文化产业“走出去”形象工程品牌。

第二篇:市文化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市政协“发展现代服务业”于今年五、六月份就我市文化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采取听取情况通报、召开座谈会、实地察看本地文化企业及赴芜湖市学习考察等多种形式,初步了解了我市文化产业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现就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文化产业发展概况

近年来,随着加快实施“文化强市”战略,我市文化产业得到较快发展,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力和带动力逐年提高,在经济社会发展和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文化产业规模初具

我市现拥有安美文化艺术中心、合肥国家动漫产业基地等国家级文化产业基地2个,省级文化产业基地4个,1个市级文化娱乐试点街区,产业集群效应初步显现。产业分布行业广泛,新闻传媒、出版物流、演艺娱乐、文化旅游、创意设计和体育产业等初具规模,多种所有制文化产业竞相发展。文化产业对经济的贡献率显著增强,据统计,我市文化产业拥有固定资产92.5亿元,比上年净增10.15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4.2%,比上年上升0.3个百分点,分别高于全省、全国1.9个和1.7个百分点,分别高于郑州、南京0.1个和0.9个百分点,增速达29%,快于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11.5个百分点,占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31.7%。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55.23亿元,占全市gdp的比重达4.34%。

2、产业结构逐步改善

从文化产业的核心层、外围层和相关层三个层次看,我市文化产业结构渐趋合理,文化产业核心层的分量明显突出。据普查,合肥市文化产业的核心层、外围层和相关层增加值之比为60.5:9.0:30.5,直接从事文化活动的“文化服务”业占绝对主导地位(文化产业的核心层、外围层),各行业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30.99亿元,占全部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比重近七成,为69.5%,比上年增长26%;提供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生产和销售活动的“相关文化服务”业(文化产业的相关层)增长明显较快,各行业实现增加值13.64亿元,占全部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30.5%,比上年增长38%。合肥作为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集中了一批以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艺术为主的核心层文化产业,在全省文化产业中所占的比重逐年提高,引领优势明显。

3、文化企业实力增强

国有文化企业发展迅速,广电系统近3年来经营创收平均增幅达15%以上,经营创收总额达2亿元,比净增4000万元,增幅达25%,在安徽省地市广电行业中稳居第一;文化系统截至底,国有资产达3亿元;合肥晚报经营总收入1.47亿元,广告收入9900万元,发行收入3440万元,总资产已达2.2亿元。

民营文化企业充满活力,新的文化业态不断出现,涌现出“琴港演艺”、“璀璨明珠”、“阿里巴巴”、“安美文博”、“杏花印务”、“中设会展”、“儒林书业”等一批龙头文化企业。截至12月,我市网吧、音像、歌舞娱乐等社会文化经营户近3000家,从业人员2万余人;印刷、打字复印、出版物批零等经营户1100多家,从业人员2.2万余人,年产值38.8亿元;各类体育经营场所700多家,从业人员5000多人,固定资产投入8.5亿元。

4、文化事业持续发展

以大型公共文化设施为骨干,以社区和乡镇基层文化设施为基础,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布局初步完善。一批文化体育场馆和重点文化设施兴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步建立。~,合肥市市级财政投入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资金超30亿元。文艺创作精品迭出,一批作品在全国、全省获奖。文化活动惠泽民众,形成了“广玉兰”艺术节、文化新春庙会等群众文化活动品牌,成功举办了第16届世界美术大会、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评选活动、“两博会”、“文博会”等文化会展、文化活动。体育事业蓬勃发展,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规模逐步扩大,获得了2010年全国体育大会举办权。

5、体制改革不断推进

近年来,我市文化体制改革相继推出一系列举措:一是成立了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进一步理顺了政府与文化企事业单位的关系,实现了政企、政事分开,政府文化管理职能得到切实转变;二是完成了宣传文化系统5家经营性事业单位的“事转企”改革和四家电影放映单位现代企业制度改革,启动了文博图等公益性事业单位内部“三项制度”改革,专业艺术院团目前正按照“出人、出戏、出效益”的思路积极推进改革。这些举措进一步激发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活力,形成了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文化产业快速崛起的良好局面。

二、我市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调研了解的情况看,我市文化产业发展虽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总体还处于起步、探索、培育阶段,相对于《合肥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15)》中提出的到2015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达到8%以上的目标,相对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我市的文化产业发展任重道远,一些影响文化产业发展的问题亟待解决。

1、管理机构有待加强和理顺

文化产业是文化与经济的融合,涉及多个行业和部门。目前我市尚未成立专门的、统抓统管的文化产业管理机构,致使一些政策和项目的落实乏力推进。

从政府管理部门来说,市政府机构改革,经有关部门批准,市文化局作为全市文化块面的管理机关,单独设立了文化产业处,指导、协调全市文化产业工作,有独立的人员编制和财政经费,文化和广电合并后,取消了独立的文化产业处及相应的编制和财政经费,相关工作纳入局科技处(文化产业处),在处室工作职能中,百分之九十是原广电局科技处工作职责,涉及到文化产业的职能大大削弱,和现在各级领导对文化产业的高度重视及市场的迅猛发展势头极不相称。

2、文化产业总量和比重偏低

我市文化产业虽然门类较齐全,但主体“小、弱、散”,整体实力和综合竞争力比较薄弱。与长沙和昆明两城市相比,长沙、昆明文化产业增加值分别实现171.56亿元和84.4亿元,占gdp的比重分别是9.5%和6.1%。而我市实现增加值为44.63亿元,占gdp的比重为4.2%,明显低于长沙和昆明。因此,不论是从产业规模还是从经济总量中的比重来看,我市文化产业发展尚显滞后。

3、文化产业发展格局不均衡

虽然我市新兴文化产业发展迅猛,但是总体实力弱小。以公有资本为主体的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和文化艺术等传统文化服务业增加值(核心层)占据了大半壁江山,而在已经处于一般竞争性和完全竞争性、国家已经向非公有资本完全放开的文化创意、网络游戏、广告会展等高科技、高附加值以及文化旅游、文化休闲娱乐、文化经纪等高成长性新兴文化服务业(外围层)方面,我市与文化产业发达城市长沙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从核心层、外围层、相关层增加值的比例看,我市为60.5:9.0:30.5,长沙为35.6:39.1:25.3,全国平均为42:18:40,合肥的三层次结构与长沙乃至全国有明显的差异。相比之下,以新兴文化服务业为代表的外围层,占有比重低于长沙30.1个百分点,增加值比长沙少63.04亿元,我市新兴文化产业仍处于弱小的产业发展阶段,透视出我市文化产业结构不均衡,新兴产业发展空间亟待开拓。

4、文化产业和产品存在特色危机

合肥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科教人才资源丰富,三国名城、包公故里、科教基地、滨湖新城已成为“合肥名片”。同时,作为省会城市,合肥还有着融汇安徽各地文化的优势地位。但是,合肥的文化资源还没有得到充分有效的整理挖掘和开发利用,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文化业态尚未形成。现有的文化产品多处于粗放型经营,缺乏文化产品的宣传推广和后续的配套经营。大多数文化产品缺乏创意和创新,缺少能够体现合肥地域特色和人文风情的文化精品。

5、配套扶持政策有待完善

近年来,政府支持和鼓励文化产业的决策受到文化企业的普遍认同和欢迎,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如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意见》(合发〔〕22号)、市政府《关于印发合肥市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若干政策(试行)的通知》(合政〔〕89号),特别是《合肥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15)》等,对我市文化产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但是,到目前为止,尚未出台具体的、专门的文化产业发展配套政策;文化产业发展的统计指标体系没有建立,许多统计数字都是的普查数据;政府扶持、政策倾斜、税收及土地优惠的力度还远远不够;文化市场、行业规范和投融资等体系还不健全;在为文化企业提供技术创新、信息咨询、市场拓展、人才培训等方面还没形成完整、多层次、全方位的服务平台,特别是民营文化企业的待遇尚待提高。

6、文化产业精英人才缺乏

一是缺乏文化创意人才。文化创意人才是文化产业最核心的生产要素,是夺取文化产业发展制高点的决胜因素。文化产业需要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尤其需要既通晓文化产业内容、又具有自主创作能力的本土人才,既懂产品研发又懂艺术创作的实用专业人才,以及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高层次文化领军人才,而现有的人才储备远远不够;二是缺乏文化经营人才。文化经营人才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领军人物,他们的数量和质量决定了文化产业发展的规模和质量。我市的文化经营人才屈指可数。

三、发展我市文化产业的建议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培育文化产业骨干企业和战略投资者,繁荣文化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这为文化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是城市文明和社会进步的标志,是现代化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文化对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促进作用显而易见,可以说,没有文化的发展繁荣,就难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社会全面进步。因此,针对存在的问题,就进一步促进我市的文化产业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1、确立文化产业的支柱地位

世界各国的发展实践表明: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即进入到文化消费的快速启动阶段;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即进入文化消费的快速增长阶段。,合肥人均gdp达到3853美元;,合肥人均gdp已超过5000美元,这预示着合肥文化消费的快速增长阶段已经到来,文化产业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战略期。因此,我们应该进一步解放思想,用大的气魄,把文化产业的发展作为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战略举措来抓,把文化产业作为支柱性、战略性产业加以推动,确立文化产业在全市的支柱产业地位,力争到2010年把文化产业发展成为增加值占全市gdp8%以上的支柱产业,成为经济结构优化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2、设立专门机构,推动产业发展

文化产业的发展涉及方方面面,是一项系统工程。现有的工作机构已经适应不了产业发展的需求,尤其是协调不了各种关系,必须建立健全新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建议成立合肥市文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由市委或市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宣传、文广、财政、规划、国土等部门负责同志为成员。领导小组可参照芜湖的经验,定期召开协调会和企业家座谈会,协调重点项目的推进落实,听取意见,改善投资及政策环境。在政府职能部门设立文化产业办公室,具有独立的人员编制和财政专项经费,具体实施和落实文化产业发展的各项工作,行使政府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日常协调推进和统一调控、监管职能。

3、修订完善规划,扎实有力推进

我市的文化产业规划目前还停留在行业规划和部门规划层面,缺乏权威性、持久性和可操作性,需要进一步修订和完善。建议在十二五规划制定中,将文化产业真正放到支柱产业的战略地位,作为全市战略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现代化滨湖大城市总体规划,统筹考虑、合理布局,提升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的层次。同时,强化规划的贯彻力度,由市委、市政府来推动落实,用规委会、土委会的工作力度来大力扶持文化产业的发展。

4、培育龙头骨干,做大做强文化企业

文化产业要成为支柱产业,既要有铺天盖地的中小企业,又要有顶天立地的大企业。建议政府对我市各类文化企业有重点、有阶段、有针对的扶持。一是对特色鲜明、实力较强、成长性较好的文化企业如“樱艺缘”动漫、综艺、“音谷”(与中科院声学所合作)等科技含量高,有较长产业链,能够形成企业集群的好项目,通过出台土地、税收、规划、金融等相关优惠政策,进行重点培育和扶持,将其打造为上市公司,按现代企业制度及股份制方式运作,形成一批有实力、有影响的文化企业;二是对一些由于历史原因造成体制不顺、竞争乏力的文化企事业单位,进行必要的经营体制改革。例如三个专业演出团体,如果还在“国字”号概念上兜圈是走不出困境的,必须转变思想和机制,通过产权交易、共同投资、公司化运作等形式,挂大靠强,实施重组,实现新生,及至做活做强。

5、实施大项目战略,发挥项目带动作用

强化项目带动,发挥大项目的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一是借助外力,积极引进境内外战略投资者。特别要吸引具有雄厚资金、经营策略和营销人才优势的外来文化投资企业落户合肥,有重点地打造象芜湖方特这样的产业航空母舰;二是确定重大项目,实施定向招商。结合老城区改造,将桐城路打造成文化戏曲休闲一条街;将具有一定历史价值和文化底蕴的类似于“合钢”这样的老企业,其所闲置的部分厂房,可以作为合肥早期工业文明遗址保留下来,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相应的文化产业开发,改造成为具有文化、艺术特色的创意产业集聚区,等等。可采取政府先投入,做大做强后,再退出方式,如无锡尚德公司那样,政府投入的资金可以逐步退出。这部分资金可以循环使用,支持新的企业发展。通过大项目的实施,既能做大做强文化产业,也能带动周边传统餐饮业、商业、旅游业的繁荣,形成文化搭台,多方唱戏,各方共赢局面。我市应抓住2010年举办全国体育大会的契机,有力带动文化产业的大发展。

6、设立专项基金,成立文化产业投资公司

设立文化产业发展投资基金,使其以战略投资者的身份,以股权投资的方式参与骨干文化企业的组建和发展。尽快组建文化产业投资公司,像城建投资公司那样对基金进行管理和运作。文化产业发展投资基金可多渠道筹措,一是帮助骨干企业尽快上市融资;二是大项目、大工程可通过发行企业债券融资;三是可以广泛动员社会资本投资于文化产业;四是可以通过财政设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通过项目补贴、贷款贴息、奖励、融资担保等方式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同时,加大对文化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引导各类风险投资机构进入文化产业领域。成立文化产业风险投资公司、小额贷款担保公司以及风险担保公司,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采取政府引导、资本运作、扶优扶强的模式,进一步优化文化产业投资结构,解决文化企业融资难问题。

7、建立和完善扶持政策体系

目前我市的文化产业政策体系还不完善,没有出台专门的、具体的文化产业政策。而外地许多城市已走在我市的前面,例如,芜湖市从起,市财政每年预算安排不少于1000万元动漫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专门用于对动漫产业的奖励。建议市政府吸纳各地经验并结合我市实际,尽快研究制定较为系统、操作性强、细化的文化产业发展政策。例如比照高新企业进行税费减免;享受比工业用地更优惠的土地使用政策;在信贷融资、资产处置方面按股份制和上市公司进行资本运作;在人才问题上构建合理的引进、培养、使用和奖励机制;建立我市文化产业统计指标体系,在知识产权保护和文化产品审批权限等方面参照先发地区做法等。

调研组认为,合肥的文化产业发展已进入机不可失、时不我待的机遇期,我市应像抓工业立市那样抓文化产业,像合肥大建设那样,狠抓文化产业的大发展,一定会有力助推我市经济发展,也必将有力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第三篇:市人大调研我市职业技术教育

市人大调研我市职业技术教育

清远信息港讯:5日,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关翰琴率调研组对当前我市职业技术教育基本情况进行调研。

调研组一行听取了副市长廖迪娜关于我市职业技术教育基本情况的汇报,并实地察看了市高级技工学校、市长江职业技术学校、市职业技术学校。关翰琴充分肯定了我市职业技术教育所取得的成绩。她要求各级各部门进一步建立和完善职业教育创新机制,构建起适应经济发展和人才培养需要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在发展规划、招生平台、经费投入、资源配置、人才培训评价标准五个方面实行统一政策,充分整合优化职业教育资源,发挥不同部门的优势,形成统筹推进职业教育的合力。

据悉,近年来,我市大力实施教育强市发展战略和劳动力培训转移战略,职业技术教育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目前,全市有中职和技工学校20所,在校生78093人;全市有职业技术学院2所,全日制在校大专生12773人;有各种职业培训学校38所,每年可培训4-5万人次;各乡镇(街道)至少有1所成人文化技术学校。2006年至2010年,省、市、县财政不断加大对我市技工学校的资金投入,我市技工学校建设专项资金累计省级财政投入约1.3亿元,市级财政投入约1.7亿元。全市职教队伍素质不断提高,全市现有中职、技校教职工2669人。

本文转载于:清远信息港 连州论坛 http:///

第四篇:文化产业调研

关于开展文化产业调研活动的通知

各省辖市、巩义、邓州、固始、永城、项城市发展改革委: 为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开展文化强省建设大型调研活动的决定,深入了解我省文化产业融资、组织结构、产业结构、产业布局等方面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按时完成省委、省政府交由发改委承担的调研任务,我委决定在全省发改委系统开展文化发展有关情况调研,请各市(扩权县市)根据所附调研提纲,开展调查研究,尽可能提供各市(扩权县市)在推进文化产业发展方面的现状、思路、拟采取的措施和意见建议。现将具体事宜通知如下:

一、调研内容

1、本市文化融资市场建设情况、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2、本市国有文化企业组织结构、文化领域所有制结构调整情况、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3、本市文化领域产业结构调整情况、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4、本市文化产业发展区域布局的现状及初步设想

5、本市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和集约化发展水平的初步设想

6、本市2005年文化产业统计数据

二、调研提纲:见附件。

三、调研方式:

1、报送材料:请各市(扩权县市)于3月15日前将有关材料报送(或发送电子文档)到省发改委社会处,材料要突出重点,紧紧围绕所附提纲准备。

2、现场调研座谈:我委拟于3月13日至3月16日赴郑州、洛阳、开封、安阳四市进行现场调研和座谈。调研采取座谈与实地考察相结合的方式。请各市选择一至两个具有代表性的文化企业进行实地调研。

四、日程安排:

3月13日,赴郑州市调研,上午座谈,下午考察文化企业,宿洛阳;

3月14日,赴洛阳市调研,上午座谈,下午考察文化企业,返郑;

3月15日,赴开封市调研,上午座谈,下午考察文化企业,返郑;

3月16日,赴安阳市调研,上午座谈,下午考察文化企业,返郑。

请各市做好必要准备,给予积极配合。

联系人:夏志胜,丁静润

联系电话:0371-69691419, 69691439

E-mail:hnjwshc@sina.com

二○○七年三月七日

附件:

调研提纲

一、文化融资市场建设

(一)政府投资、补贴等帮扶情况

(二)广告等事业性收入情况

(三)信贷支持等间接融资情况

(四)招商引资情况

(五)股份制改造、增资扩股、并购重组等资本运作情

(六)利用股票、债券等资本市场直接融资情况

(七)文化融资市场建设存在的问题

(八)推进文化融资市场建设的对策建议

二、文化产业结构调整情况

(一)总量分析:

1、总产值(总收入);

2、增加值;

3、从业人员;

4、年末固定资产净值

(二)结构分析:

1、增加值构成变化;

2、从业人员构成变化

(三)效益分析:

1、利税;

2、利润;

3、资金利税率;

4、百元固定资产实现增加值

(四)投入分析:

1、固定资产投入;

2、政府财政资金投入

(五)市场化程度分析:

1、文化事业单位经费自给率;

2、文化企业从业人员在文化产业中的构成率;

3、城镇居民文化消费在总支出中的比重

(六)对国民经济贡献分析:

1、增加值贡献率;

2、就业贡献率;

3、税收贡献率

(七)文化产业结构调整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建议

三、文化产业发展区域布局

(一)文化资源分布状况

(二)文化产业布局特征及存在问题

(三)本市文化产业在全省文化产业布局中的定位

四、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和集约化水平

(一)本市现有文化企业集团、文化产业基地、特色文

化园区的基本情况

(二)制约文化产业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三)继续做大做强文化企业集团、文化产业基地、特

色文化园区的基础条件和初步设想

五、国有文化企业及文化领域所有制结构2004-2006年情况调查表

第五篇:医院市人大调研汇报材料

关于我院社会保险基金管理使用情况的汇报

***人民医院(2015年4月20日)

首先我代表***人民医院全体员工,热烈欢迎市人大常委会各位领导来我院调研指导工作,下面我就我院基本情况及社保基金管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我院基本情况

***人民医院地处***城关镇南关路,占地面积23272平方米,建筑面积16833平方米。始建于1941年,重建于1950年,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急救、康复、保健为一体的二级甲等医院,担负着全县及毗邻县13万人的医疗保健服务。编制床位280张,实际开放床位411张。开设临床科室14个,医技科室7个,行政管理科室9个。拥有CT、DR、Holter、腹腔镜、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彩超等各种设备200多台。全院共有职工358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256名,占72%,高级职称人员35名,中级职称人员62名,初级人员159名。年门诊量20多万人次,住院病人1.2万余人。2014年业务收入5453万元,较上增长17.5%,药品收入2060万余元,药占比37.8%。各项管理指标和经营指标均稳步提升。

二、2014社会保险费缴纳情况

按照国家政策规定,我院为职工全部参加了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同时根据《千阳县总工会关于深入开展职工互助保障工作的通知》精神,为了减轻职工患病住院或遭遇意外伤害后导致的过重经济负担,我院为工会会员参加了在职职工住院医疗综合互助保障活动(住院+意外),按照95元/人/年标准,共缴纳保险费1.976万元。

下载市人大调研有关文化产业情况4.11word格式文档
下载市人大调研有关文化产业情况4.11.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市人大领导调研简报17期

    第十七期大同市建设社会主义2006年8月16日新农村领导组办公室市人大领导调研新农村建设工作8月15日,市人大安大钧主任、孙日兵副主任等一行5人深入市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组办......

    文化产业调研报告

    红岗区文化产业概述和未来发展(一)现状分析红岗区区现有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文化服务单位共计家,从业人员达余人,2010年文化产业经营额达到,实现利税,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

    文化产业调研报告

    桂阳县文化产业调查报告一、桂阳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桂阳县以建设湖南历史文化名县为目标,充分发挥文化资源优势,积极开拓文化市场,狠抓文化产业发展,逐步建成了以城市辐射......

    人大调研

    2011年1月14日,在传统春节即将来临之际,长台关乡十余名人大代表代表、委员专程来到长台关乡初级中学进行调研,并视察指导工作。人大代表和委员首先听取了校长齐银智关于学校近......

    2011市人大学前教育调研汇报材料

    东源县学前教育发展情况汇报材料 东源县人民政府 (2011年9月20日)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和广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我县......

    市人大全市职业教育工作情况调研报告

    为了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强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增加劳动者收入,促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早日实现,根据市人大常委会的工作......

    市文化产业四个一工程项目

    1、制定并实施了《盘锦市“十二五”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纲要》。年初以市委文件形式正式全市下发。按照这一发展规划,全市逐步形成产业布局合理、品牌特色鲜明、开放灵动的“一......

    市人大班子

    **市人大常委会领导班子工作总结 三年来,市人大常委会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发展大局,依法履职,各项工作都取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