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文化产业四个一工程项目

时间:2019-05-13 09:52:3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市文化产业四个一工程项目》,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市文化产业四个一工程项目》。

第一篇:市文化产业四个一工程项目

1、制定并实施了《盘锦市“十二五”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纲要》。年初以市委文件形式正式全市下发。按照这一发展规划,全市逐步形成产业布局合理、品牌特色鲜明、开放灵动的“一圈、五区、八园、多点”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并将在文化产业园区(基地)、文化企业、文化产品和文化产业项目等“四个一”工程实施上取得重大突破。

2、组建了盘锦市文化产业招商局。通过向社会招聘和系统内部调整,组成了19人的专职招商队伍,全力开展了文化产业招商工作。制定了招商工作计划和相关工作制度,甄选并包装了27个独具特色的文化产业项目,保证和推进了产业招商顺利进行,取得了一定的工作成效。截止到目前,已完成开工建设项目1个,即辽宁(盘锦)数字包装印刷产业示范园,总投资1.38亿元。签订合同3个,即时代今典院线,项目总投资1亿元以上;辽河影城,总投资5000万元;正天影院,总投资5000万元。主要在谈项目18个,即田庄台古镇开发、文化创意产业园、盘锦大剧院、“张氏故园”、红木家具文化园等项目。

3、加大了对“四个一”工程建设的投入力度。一是根据我市实际和产业发展需要,4月份开始研究起草了《关于对优秀文化企业和重大文化产业项目给予政策支持的决定》,已几易其稿,即将由市政府常务会通过。该“决定”实施后,将对优秀文化企业和项目在进驻、资金、土地、税费等各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如,设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基金,每年3000万元,支持重大文化产业项目、重点基地和园区建设等。二是市直和各县区投入资金加快“四个一”工程建设。如,兴隆台区投入4000万元建设辽河文化主题公园,包括小型展馆9座(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和园林工程,已完成主体建设工程;投资100亿元的盘锦志高文化科技动漫产业园已注入资金9000万美元,用于一期工程建设;辽宁(盘锦)数字印刷包装产业示范园已入驻1家开工企业,投资1.38亿元;三是加大了文化产业招商投入。保证有足够的资金支持招商人员赴“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进行招商引资。

第二篇:四个一拓宽##县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

“四个一”开拓##文化发展新天地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是当前宣传思想工作必须面对的一个崭新课题,也是一道很不容易破解的难题。我县经过几年的摸索,大胆创新,立足实际谋发展,面向市场闯新路,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峰回路转,稳步推进,文化活动红红火火,基础设施日臻完善,经济效益稳步提高,去年经营收入突破了600万元,成为县域经济的一个

新的增长点。并先后荣获全省、全国“社会文化先进县”等称号。我们的作法概括起来就是四句话,即:出台一项好政策,找到一条好途径,培育一个好市场,建立一套好机制。一项好政策:政府“点火”,群众“添柴”事业也好,产业也罢,最大困难说到底就是一个“钱”字。几年前,在各类文艺团体、文化事业单位捉襟见肘、求助无门,政府又不愿投入或无力投入的情况下,我县直面困难,积极应对,及时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文化工作的决定》,县财政每年安排20万元,建立文化事业发展专项基金,并明确规定各乡镇财政也必须设立2至3万元文化专项资金。别小看这小小的20万元,它实际是县委、县政府为繁荣全县文化事业,而抛出的一个“火种”。有了这个“火种”,我们就开始了精打细算的运作,用它搭建了一个又一个颇具地方特色的文化繁荣的舞台,把蕴藏在群众中参与文化建设的热情充分调动起来,形成了一种“众人拾柴火焰高”的集聚效应,一下子就让##的文化市场变得热热闹闹、红红火火起来。2003年春,我们仅仅动用了专项基金中的5万元,推出了“爱我##、兴我##”系列文化活动。参加精品文艺节目调演和民间艺术大展演的单位多达82家,创作编排的节目达312个,直接参与演出的群众8000余人,汇演24场次。汇演中推出的##采茶戏《梆儿声声》,被市文化部门选送参加首届国际博兴小戏艺术节,囊括了剧目银奖、组织奖、编剧奖和演员表演奖等四项大奖,先后公演20多场,并在首届江西小戏小品大赛中获得特别奖,得到了各级领导和广大人民群众的一致好评。靠着这种政府“点火”、群众“添柴”的运作思路,2004年一年,我们先后举办了各类群体性文艺演出40多场,送戏下乡70场,放映电影1068场,不仅极大满足了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而且让##的文化事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展示了新的魅力,找到了新的舞台,为全县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一条好途径:筑巢引凤,借鸡生蛋靠着政府“点火”、群众“添柴”,##的文化活动开始热闹起来,但仅仅是热闹起来,离产业化和高效益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光靠政府的20万元,很难做大做强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如何融入大量新鲜的血液,我们把目光转向了市场,用市场运作的方式一手抓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一手抓文化产业项目的招商引资。近几年来,我县多方筹资2500多万元,新建了全省一流的县级艺术中心、广播电视大楼等重要设施。引进外资2400万元,兴建高达15层的影都大厦。配合国家电影“2131工程”的实施,采取与企业联姻等多种方式,组织流动电影队下乡巡回放映,逐步实现了一村一月一场电影的目标,2004年实现创收23万多元。组建了##县广播电视网络传输公司,下设19个分公司。公司组建后,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维护,统一管理,全县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达98以上,去年收入达到500多万元,提高了全县电视收视覆盖率,夯实了文化产业经济基础,为促进文化产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发展演出、娱乐、电影、电视等项目的同时,我们还把目光投向了网络文化和旅游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全县有线电视传输网络的优势,与铁道通信信息有限责任公司九江分公司合作,投入500万元,首次在全市县级同行业中开拓了电话、互联网等电信业务,目前已发展用户1500余户。采取多种合作、合资的形式,精心包装推出的杨洲(佛教文化)、太平山(道教文化)、九宫山、柳山、豫宁等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五大风景区,着力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促成了旅游与文化建设的完美结合。今年到目前为止,接待游客万人次,收入万元,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和。一个好市场:花钱看戏,成为时尚投入这么大,收益如何来?在这一点上,我们同样花了大量的精力,引导广大市民群众转变观念,着力倡导“文化消费不可少”、“精神需求更重要”的社会理念,从一点一滴做起,精心培育出了一个良好的文化消费市场。为了让老百姓有文化消费的需求、有花钱消费的愿望,我们一方面利用文化发展的专项基金,组织各种大型群众文化活动,吸引群众积极参与,让广大市民群众关注文化、热爱文化;另一方面,我们利用已经建成的好平台,发挥名人、名节目的效应,大胆地采用市场化运作的方式,把一批知名歌星、影星和外地演出团体请进了##。先后邀请了香港影视明星万梓良、内地歌星李琼、白雪等一批名人到##演出,创收18万多元,收到了“市场搞活、产业受益、群众满意”的“三赢”效应。万梓良来演出的时候,最高的票价卖到了140元一张,当时有人

提出来,恐怕老百姓接受不了,但事实上却正好相反,上千张票,一个下午就抢售一空。不仅老百姓舍得花钱看戏,一些团体和单位也对文化投入开始热心起来。2003年,我们同样用市场运作的方式,先后举办了“昂泰杯”首届青年卡拉OK大奖赛、戏曲山歌专场晚会和各种类型的知识竞赛,拍摄制作个人专辑、单位部门专题片、技术讲座等,仅此一项就实现全年创收6万

余元。一个群众乐于参与、舍得花钱的文化消费市场已露峥嵘。一套好机制:宏观引导,微观放活文化市场鱼龙混杂,各种文化娱乐活动良莠不齐,同样是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中一个值得关注的话题。为了让##文化事业文化产业有一个健康的发展方向,我们按照“宏观引导、微观放活”的思路,建立了一套确保文化市场健康繁荣的好机制。在宏观引导上,我们把工作重点放在用健康艺术占领文化市场上。配合县委、县政府中心工作,精心组织不同类型的大型文化演出活动,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去年以来,先后组织了“小康文化工程”、“爱我##、兴我##”主题教育等10多场大型演出活动,让群众在娱乐中受到教育,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转到健康娱乐、关注##发展上来,让各种不良文化活动无可乘之机。依托地方文化优势,精心组织群众乐于参与的健康文化活动,在文化需求上养成健康消费的新理念。去年10月份,我们就成功运作了“生成杯”江西首届小戏小品大赛,来自全省41个专业、业余演出团体共300多人聚集县艺术中心,场场爆满,直接观众近万人,期间还邀请了江西师大文化研究所所长兼商学院院长王东林教授,讲授“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与前景”。这次大赛的圆满成功,实现票房收入17万元,纯收入2.3万元,让市民群众饱食了“文化大餐”,大大提高了##的知名度。在微观放活上,我们放手让各类文化事业单位和文化团体自主决策资金投入、资源管理、人才使用、运作方式等方面的事项,决不当“婆婆”。在这一指导思想下,全县的广播电视、电影、乡镇文化站等都进行了体制改革,顺利完成了“缩编减人、优化组合、资产重组、全员聘任、人员分流”的任务。仅县电影公司就有126名职工实行身份置换,整个公司的运作方式也由过去的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成功地实现了向企业股份制、职工聘用制、运作市场化的转轨。整个##文化战线的面貌,也由此而焕然一新。我县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工作近年来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得益于上级部门的关心支持和精心指导。但与上级的要求,与兄弟县(市)相比仍有差距,我们将积极探索我县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新途径,努力开创新局面。

第三篇:市人大调研有关文化产业情况4.11

泸州市文化产业发展的情况汇报

尊敬的魏主任、各位委员:

在全市深入推进“四个四”发展战略、全力打造“酒+N”特色文化品牌的关键时刻,市人大魏主任一行莅临我局检查指导工作,让我们再次深切感受到市人大对文化新闻出版工作的高度重视,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殷切希望,我们备受鼓舞!在此,我代表全市文化新闻出版系统的干部职工对市人大领导长期以来对文化工作的关心、重视和支持表示衷心地感谢。今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也是文化事业进一步夯实基础大力推进的关键之年,我们将以新的目标为起点,只争朝夕,加快发展,奋力推动泸州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下面,我就我市文化产业工作作如下汇报。

一、我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优势

“十一五”以来,我市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推进文化产业发展的一系列决策部署,牢牢把握文化产业发展正确方向,致力于打基础、管长远、增活力,文化产业发展各项工作扎实推进,呈现良好发展态势,成效明显。

(一)抢抓机遇,规划蓝图,文化产业目标任务更加明确。当前,文化产业进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强调,要“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省委也明确提出了文化产业培育成为我省重要支柱产业的工作目标,在我市文化产业也成为两会代表委员讨论的热点问题,市委市政府更是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纳入到重要 议事日程,主要领导高度重视亲自主持工作推进会、召开现场办公会,高屋建瓴,审视泸州文化产业发展工作,提出“酒+N”文化事业产业品牌发展战略。根据中央、省、市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工作要求,我局主动作为,结合泸州实际,制定了“十二五”发展规划,并组织调研论证,规划泸州文化产业发展方向,提出发展思路、发展目标、发展布局、发展重点,目前,各项规划目标已纳入《泸州市服务业发展总体规划》,部分重点项目同时纳入省文化新闻出版发展“十二五”规划。

(二)多管齐下,多措并举,文化产业招商引资力度不断加大。抓住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契机,一方面抓好国家关于扶持文化产业政策的落实,另一方面鼓励支持民营资本进入文化产业,举办文化实业。近年来我市率先在全省成立了民营飞高农村数字电影院线公司,由成都民营经营者投资280万元举办动漫游戏项目落户江阳区星光路,由四川巨洋集团投资5亿元建设的泸州大剧院项目已正式开工建设,由军统酒业投资1500万元兴办的蜀南民营博物馆成为我市民营博物馆从量的落户合江笔架山。

(三)深入挖掘,提炼特色,文化资源向文化产业资源转型成效初显。泸州自古就有“铁打泸州”“西南要会”之称,历史文化积淀深厚,酒文化独具特色,民俗文化、旅游生态文化、民族宗教文化交融汇合,红色文化影响深远,奇石文化、集邮文化异军突起。目前,已建成云集60余家商铺的全省市州规模最大的古玩市场“泸州奇石古玩城”,首届“泸州奇石文化节”成功举办,成交额达300万元;成立了由80多个民间演艺团体组建的全国第一个农民演艺中心“泸县龙城农民演艺中心”,并相继成立了“合江农村演艺团 体联合会”,“江阳区农民艺术团”。

(四)整合资源,加大开发,文化旅游核心竞争力进一步提升。旅游是流动的文化,文化是旅游的灵魂。近年来,我市以文化为支撑,以产业为带动,全面整合各类资源:一是包装打造红色文化产业,重点对太平镇红军渡口、长征街及红军住地旧址进行维修整治,新建红军四渡赤水太平渡陈列馆已对外免费开放;规划打造况场朱德旧居陈列馆、龙透关泸州起义遗址红色经典景区,兴建红色革命历史主题公园。二是包装打造地方历史文物旅游产业,泸州博物馆、叙永春秋祠、洞宾亭等相继成功申报为2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573国宝窖池成功创建为4A级旅游景区。三是包装打造民族宗教文化产业,方山文化旅游景区、法王寺佛学院等建设项目已经由市级有关部门规划论证,即将列入“十二五”期间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实施规划。目前,全市AA以上文化旅游景区共14个,其中13个为文化单位和文物保护单位。

(五)倾力支持,培育壮大,民营文化企业快速崛起。一是泸州天星影视艺术学院是泸州市首家民办高等教育院校,经过12年的发展,现有师生员工700余人,年收入近1000万元;近年来该校自编自导独立制作发行电影作品《功夫骄子》、《英雄无界》、《李小龙外传》、《陈真新传》、《截拳道》等10余部,其中创作的电影作品《英雄无界》荣获泸州市第一届优秀文艺作品一等奖,并被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买断放映;影片《双节棍》参加了2010年11月韩国釜山国际电影节,电影《截拳道》于2010年11月27日在全国院线同步上映,仅海外版权就获利130万美元,收回了全部投资;二是泸州自强书店从创业初期资金仅5000元,经营面 积不足十平方米,发展成拥有5家综合零售书店、2家特价和建筑专业书店、1家读书俱乐部、1家文化产业公司的泸州市自强文化产业有限公司。目前有员工45名,图书品种3万余种,固定资产400万元,年销售额达到550万元;三是成立于2008年的泸州市旗豪歌城,经营面积4000平米,年营业收入1000万元,年上缴利税80余万元,为社会提供就业岗位100多个,带动了泸州娱乐行业的良性竞争和发展,成为泸州市娱乐行业的龙头企业;四是网吧连锁公司,成立于2009年的四川蓝色矩阵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和泸州立天网络管理有限公司,注册资本2000万元,拥有12家至营店,营业计算机近2000台。公司直营店多次接受省市领导的参观指导,接待省内外同行的参观学习,多次被评为文明经营单位、安全经营单位和平安网城经营场所。网吧连锁公司在推动城市网络文化事业健康发展中起到了积极作用,保持了我市网吧管理在全省的领先地位。

(六)狠抓发展,示范带动,一批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辐射作用凸显。加强规划发展,加大资源整合与结构调整力度,我市文化产业逐渐做大做强。一是江阳区分水油纸伞厂、泸州天星影视艺术学院、泸州市百子图旗豪歌城、泸州市自强文化产业有限公司、泸州肥儿粉厂以及有着名人故里影视拍摄基地之称的尧坝古镇等7家企业和单位目前是我市首批命名的“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二是泸州印务园区建设初具规模,列入了全省新闻出版“十二五”规划,是全省三大印务园区之一;三是泸州酒业集中发展区被四川省文化厅命名为“四川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实现了我市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零的突破。依托这些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和园区,我市文化产业发展已初步形成了以名酒文化、历史文化、新闻出 版、影视拍摄、文化演艺和艺术培训为主,涵盖不同领域的多元化文化产业格局。截止去年,全市文化产业经营单位达2030余家,从业人员达3万余人,收入17亿元,增加值达7.3亿元,文化产业发展开始提速,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局面。

二、制约我市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主要因素

我市文化产业起步较晚,起点低、规模小,处于低端水平,以科技创新和智力创意相融合的文化产业较少,文化资源深度挖掘和开发利用不够,制约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瓶颈很多。

(一)旧有文化思想观念束缚,产业意识薄弱。多数人在思想上还没有认清文化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对文化产业的性质、地位、特点、规律缺乏深入研究,文化资源领域的开发利用不充分,特别是基于市场潜力的诸如民间文化等资源尚待合理开发。文化产业意识的滞后,导致我市文化产业的经济地位还处于边缘化状态。

(二)文化管理体制不顺,投入保障不足。一是还没有建立一整套完整健全的有利于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相关的扶持政策还没有健全和规范;二是市场资源配置没有充分发挥,文化产业要素市场发育迟缓,活力不足;三是文化资源无法实现优化组合,文化产业规模较小,行业之间缺乏整合,文化资源不能共享,难以实现集约化效益;四是家底不清,没有统一的统计标准;五是文化产业投入不足,一些文化产业项目建设进展较为缓慢。

(三)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偏弱,发展相对迟缓。一是整体水平不高,文化产业总量偏低,增长不快;二是产业优势不强,缺少大型核心企业,产业链条短,科技含量少,集约化程度不高,“散、杂、乱、多”现象严重;三是短板现象突出,资金投入单

一、技术开发滞后、高层次人才较缺乏;四是文化产品生产和文化服务能力不够强,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需求。

(四)文化资源深度开发利用不够,品牌建设欠缺。我市拥有2000多年的悠久历史,文脉殷实,遗存丰富,拥有厚重的酒文化、历史文化、红色文化、民间艺术文化等,但这些资源尚未得到合理的优化整合,挖掘开发利用不够,还缺乏把文化资源转化为产业资源、经济资源的有效方法,使得其与所实现的商业价值不匹配。

三、促进文化产业加快发展的建议

2004年以来,全国文化产业年均增长速度达22%,比同期GDP增速高3.6个百分点,成为各地发展经济的新亮点。北京、上海、广东、湖南、云南等省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超过5%,而泸州的文化产业产值只占全市GDP的2.3%左右,达不到全国平均水平,因此,“十二五”期间文化产业的发展是非常关键的时期,为此建议。

(一)尽快制定《泸州文化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坚持规划先行,尽快编制出台我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作为我市文化产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引领全市文化产业发展。同时将文化产业工作纳入目标管理考核体系,纳入财政预算;坚持实行文化产业与经济发展同研究、同部署、同落实、同考核;加大财政投入和配套资金力度。真正实现文化产业“战略性支柱产业”地位,推进“文化强市”理念,进一步解放思想,狠抓机遇,大胆创新,破解发展瓶颈,确保我市文化产业加快发展、创新发展。

(二)设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文化产业做强做大。2009年国务院颁布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随即文化部和财政部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四川省已设立了全省文化产业发展资金,据了解,目前我省有成都、绵阳、雅安、宜宾、自贡、巴中、南充等地设立了相应的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因此建议泸州市也应设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实现文化产业投入与泸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步增长。

(三)加快制定和出台扶持文化产业发展的配套政策。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文化体制改革中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和支持文化企业发展两个规定的通知》(国办发〔2008〕114号),确保两团一司改制后文化资产管理、收入分配、社会保障、人员分流安置、财政税收、法人登记、工商管理等方面有相应的政策和措施保障;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若干决定》和《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0)13号】精神,在土地使用、信贷、税收、奖励等方面给予非公有资本与国有经济同等待遇,简化民营文化企业的登记审核程序,大力扶持各种不同类型文化企业发展,将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主体功能区规划,并给予相应的土地、税收优惠政策。

四、促进文化产业加快发展的构想

“十二五”期间,我市将紧紧围绕文化产业发展“战略性支柱产业”新定位,把握四川省建设“西部文化产业高地”契机,加快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建设,力争到2015年,完成“中国酒城文化产业园”构建,年产值达到同期全市GDP的5%,达到75亿元以上。

(一)发展措施。一是培养文化市场主体。重点规划和实施 好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园区)建设,加大文化产业与资本、高新技术对接,提高文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同时,引导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领域,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二是促进文化市场繁荣。发展网络文化市场、动漫游戏市场、娱乐市场、演出市场、艺术品市场等;鼓励、引导文化市场投资,调整文化市场结构,强化产权、资本、信息、技术、人才、文化资产评估等文化生产要素市场建设;发展现代文化市场流通组织形式,实施文化市场品牌发展工程,推进规模化、连锁化、品牌化发展。三是加强文化市场监管。创造和维护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环境,构建文化市场管理长效机制;建设市、县、乡三级文化市场管理平台,提高管理效能和综合执法水平;加强业务建设,打造一支装备优良、作风过硬、纪律严明、业务精通、廉洁高效的文化市场管理队伍。四是搭建对外文化交流贸易平台。以传统优势项目为基础,实施“酒文化”工程,培育对外文化贸易龙头;拓展文化交流渠道,促进经贸洽谈、专题论坛、旅游推介、产品展销与文化活动相互融合;培养高层次对外交流和贸易人才,形成多渠道、多形式地开展对外文化交流贸易活动格局。

(二)发展重点。以打造“酒+N”特色文化品牌为主线,整合我市酒文化、历史文化、红色文化、生态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奇石文化等资源,全力打造“中国酒城文化产业园”。

一是全力打造中国酒城泸州。以我市2000多年的酒文化为支撑,统筹推进泸州酒业集中发展区印务园区、会展中心、“中国酒城老酒镇”、中国白酒金三角酒业博览会建设,打造“名酒、名园、名村”文化产业走廊和二郎镇名酒名镇,把“中国酒谷”泸州酒业集 中发展区打造成为国家级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成中国最大的酒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

二是提档升级出版发行产业。(1)构建全市性发行网络,推进出版物物流体系建设。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网上书店等新型业态及现代流通经营方式,加快大型书城、图书商城、图书超市和城乡销售网络建设,以泸州图书城建设为依托,打造川南第一流的出版物物流产业,逐步解决城乡广大群众读书难、购书难的状况;(2)加快印刷产业升级,重点发展大型龙头印刷企业和中小型优势特色企业,推动印刷业向多色、高速、数码化、个性化和高端化发展。以泸州印务园区建设为依托,建设川滇黔渝结合部最大的印务基地;(3)提升新闻出版业。支持出版、发行、报业、期刊等企业做强做大,推动跨媒体、跨行业发展,形成各种传媒形式与优势内容资源紧密结合发展的新格局。

三是发展壮大影视文化产业。依托泸州天星影视艺术学院、美琪文化艺术学校,按照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要求,大力发展艺术培训、影视教育文化产业,积极推进影视拍摄制作基地建设,摄制体现泸州特色和时代风貌、兼具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优秀影视作品,建设集影视制作、演员培训、旅游观光、文化娱乐为一体的“泸州天星影视制作基地”和“明清一条街”,打造川南影视制作基地。

四是培育扶持演艺娱乐产业。(1)充分利用我市特色文化资源,大力打造大型音舞诗画《酒城风情》精品剧目,加强对“苗族踩山节”、“咪苏唢呐”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包装和打造,以苗族服饰、器乐、刺绣等工艺制品为主要载体,着力打造我市少数民族文化品牌,宣传泸州城市形象,培育文化名片,增强我市文化产 品的竞争力和影响力。(2)采取政府、企业、社会多渠道投资方式,加强大型演出场所、娱乐场所等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泸州大剧院、泸州文化艺术中心等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完善服务功能和设施设备,提升经营档次。(3)以四川龙城农民演艺中心为龙头,加快演艺资源整合,鼓励以资本为纽带,以产业链为支撑,打造具有艺术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活力的文化演艺集群。

五是规范提升网络文化产业。按照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的推进模式,在对网吧实行集中定点经营、管理全省领先的基础上,进一步打造网吧连锁公司运营模式,依托已成立的四川蓝色矩阵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和泸州立天网络管理有限公司,逐步实现全市网吧的连锁化、规模化、品牌化,推动网络文化产业规模化发展。

六是整合优化文化旅游产业。(1)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整合名酒文化、历史文化和民俗文化资源,重点建设泸州老窖—郎酒名酒文化旅游、泸州书画艺术展览馆、蒋兆和纪念馆、红色旅游景区“龙透关“泸州起义纪念地、况场朱德旧居国家AA景区和太平古镇红色教育体验园区。精心打造泸州收藏品交流中心,发展文化旅游商品研发生产与销售,形成一批特色鲜明、内涵丰富、竞争力强的文化旅游品牌。(2)着力发展文化博览产业。依托国家级文化遗产、名城古镇(街、村),发掘新的文博亮点和精品,建设和发展不同体制类型博物馆,打造包括县区博物馆、企业博物馆、私人博物馆在内的“川南博物馆群”,完成以泸州市博物馆中心馆区、报恩塔区、泸州非遗博物馆、洞宾亭泸州石刻博物馆、况场朱德旧居馆区、泸县博物馆和护国讨袁战争博物馆为主体的博物馆群的建设。七是创新开发文化用品制造产业。着力发展文化用品制造产业。合理利用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大力开发分水油纸伞等文化旅游纪念品生产,建设分水油纸伞传承保护基地。充分挖掘文物资源的价值,探索开发泸州馆藏精品,打造泸州文化产业“走出去”形象工程品牌。

第四篇:深圳市市文化产业基本情况(最新版本)

深圳市文化产业发展基本情况

近年来,深圳大力实施“文化立市”战略,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培育文化市场主体,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推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形成了较为完备的产业发展体系,竞争力和整体实力进一步增强,对城市经济的贡献率进一步提高,已成为深圳第四大支柱产业,深圳已成为国内文化产业发展浪潮中的先锋城市之一。

一、总体情况

自文化产业被列入国民经济统计体系以来,深圳文化产业一直保持着快速增长的态势。“十五”期间,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达到14%,总量连续突破100亿、200亿和300亿元大关,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8%提高到6.1%。2006年,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382亿元,占全市GDP的6.7%。2007年,文化产业增加值465.5亿元,同比增长18.2%,占GDP的比重为6.88%。2008年,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深圳文化产业逆势上扬,全年增加值达到504.5亿元,占全市GDP 6.46%。2009年,我市文化产业继续保持高速增长,2009年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531.3亿元,占全市GDP 6.48%。整体态势是增长点丰富、增速稳定、投资强劲、产出和效益实现同步增长。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一)文化产业已经形成了以相关层为主体,核心层和外围层为新兴增长点的产业结构体系,文化产业运行质量不断提升

目前,我市已基本形成了以相关层为主体,核心层和外围层为新兴增长点的产业结构体系。全市新闻服务、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广播、电影、电视服务、文化艺术服务等核心层文化产业占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约20%;网络文化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其他文化服务等外围层产业增加值占比约15%;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和销售等相关层产业增加值占比达65%。自“十五”期间以来,我市文化产业运行结构不断优化,运行质量得到进一步提升。

同时,通过充分利用资本、技术、信息等要素市场,依托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建设的不断发展,文化产业发展的聚集效应初步显现,集团化、规模化发展的文化企业数量不断增加,劲嘉彩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在深圳市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华视传媒在纳斯达克成功上市,融资1亿多美元。天威视讯股份有限公司、A8电媒音乐控股有限公司进行资产重组,推进上市程序,并于2008年分别在深圳和香港主板上市。无论是在资产规模、赢利能力还是在经营模式、创新能力等方面,他们都领先于全国同行业的同类企业,成为全国同行业的领军企业。

(二)文化与科技高度融合,一批代表未来文化产业发展方向的新业态不断涌现

“文化+科技”是我市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经验。深圳高新技术产业非常发达,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涌现出了一批以高新技术为依托、以数字内容为主体、自主知识产权为核心的高成长型文化科技型企业,比如:腾迅公司注重加强 2 科研创新力量,不断在互联网信息和网络游戏等业务上推陈出新,成就显著,公司市值上已进入全球互联网行业前三甲,仅次于美国的谷歌和亚马逊公司,2009年总收入为人民币124.400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73.9%;A8音乐集团一直以来专注于新媒体原创音乐,已成功在香港主板上市;华强文化科技的“环幕立体电影”系统及影片打入了包括美国、加拿大在内的四十多个国家。2005年成立的深圳华视传媒通过自主创新,成功创设了中国乃至全球最大的户外数字移动电视广告联播网,已覆盖全国26个经济发达的城市。

(三)文化与传统制造相互结合,一批传统优势的文化制造企业不断优化升级

印刷、工艺品制造等一批传统文化制造类企业充分利用高新技术手段,不断强化创意设计环节,使先进的创意设计理念快速渗透到传统文化制造业,推动了传统文化制造企业的优化升级,加快“深圳制造”向“深圳创造”转变。以劲嘉集团、雅昌彩印等为代表的一批印刷企业通过不断革新烟标、包装、印刷等技术,迅速抢占了国内印刷行业的制高点;华侨城集团、华强文化科技的第四代文化主题公园通过不断丰富创意设计和动漫游戏内涵,引领我国主题公园的潮流;永丰源、斯达高等陶瓷工艺企业依托设计和技术的创新,成功打造了颇具盛名的“深圳瓷”。

(四)产业集群发展的特征日益明显,文化产业集聚区对产业发展的带动效应逐步显现

土地等资源紧约束的特殊市情使深圳的文化产业呈现集群 3 发展的模式,不仅一定程度地缓解了土地资源紧缺的矛盾,也造就了一批各具特色的文化产业集聚区。截止2010年5月,深圳市经国家、省、市认定的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有41个。其中华侨城集团、大芬油画村、雅昌企业集团、腾讯、深圳古玩城等5家单位被评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华侨城集团同时被评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环球数码、腾讯、天威视讯、雅昌彩印等4家单位被评为广东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田面设计之都创意产业园、世纪工艺品文化广场、怡景国家动漫画产业基地、汉玉立体艺术创意园等4家单位被广东省文化厅命名为第二批广东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由我市认定的有1家文化产业园区,39家文化产业基地。

文化产业集聚区对文化产业的带动作用日益明显。由于怡景动漫基地、水贝珠宝项链街区、深圳古玩城等的带动,罗湖区在动漫游戏、黄金珠宝和古玩为主的工艺美术业方面表现出较强的优势;由于田面设计之都创意产业园、世纪工艺品文化广场等的带动,福田区在创意设计、工艺美术、会展业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由于华侨城的LOFT创意园区、蛇口创意文化产业园的带动,南山区在数字影视、创意设计、动漫游戏等方面积聚了较强的发展潜力。

深圳利用旧工业区改造,以市场为导向、以民营企业为主体、以提供增值服务为主要赢利模式建设文化产业园区、基地。根据市场需求和不同行业的特点,投资开发建设的民营企业围绕入驻企业的需求,通过低租金、提供完善的配套服务、降低入驻企业 4 的公共成本,吸引企业入驻,形成新的赢利模式。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呈现蓬勃发展的生机。

(五)文博会国际性文化产业交易平台初步确立,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支撑

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在深圳的创立和举办,不仅为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搭建起一个高起点、高规格的展示、交易、信息平台,而且使大量资金、项目、信息、技术、人才在深圳汇聚,有力推动了区域文化产业的发展。首届文博会举办于2004年11月,在当时的体制条件下,文博会成功地突破了行业管理的界限,明确按照“政府支持,社会参与,市场运作,打造平台”的原则,打造了一个集产品博览、要素交易和信息交流于一体的文化产业平台。

文博会已经成功举办了五届,刚刚闭幕的第五届文博会,无论是展会规模、展出内容、观众数量、国际化程度,还是实际交易成果、参与和参观者的满意度都进一步提升,论坛会议的权威性、各类活动数量和内容、展会的综合素质和档次明显增强,吸引力、影响力、辐射力进一步扩大。28个省、自治区、市,56个国家和地区的1708家政府组团、机构和企业参展。台湾首次正式组团参展文博会,使文博会的港澳台文化合作平台功能进一步增强,第五届中国文化发展战略论坛和中欧文化产业论坛在本届文博会上的成功举办,使文博会的权威性进一步提高,国际性展会的定位进一步确立。据统计,参观第五届文博会各项展览、参与主分会场各项活动的观众总数达到357.69万人次,比第四 5 届文博会增加了88.9万人次,增幅达33%,其中专业观众达37.49万人次,境外专业观众7.46万人次。文博会投融资活跃,总交易量再创新高,对中国文化产业的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强。第五届文博会总成交达到880.69亿元,比上届净增加178.37亿元,增幅达25.4%,超亿元项目达103个。

分会场自第一届文博会初次设大芬油画村分会场以来,就成为文博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到第五届文博会增加至30个。文博会分会场的规模进一步扩大,交易功能进一步增强,第五届文博会的分会场总成交额达到397.32亿元,比第四届提高31.8%。文博会分会场对本行业和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的“引擎”作用逐渐增强,为深圳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

(六)管理体制改革的先发优势初步确立,产业发展环境不断优化

2003年,深圳市被中央确立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城市。深圳先后制定了《深圳市文化体制改革综合试点方案》,成立了相关的专门机构,负责制定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和配套的经济政策,以及提供协调、管理、行业指导和相关的公共服务,为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经过着力培育和发展,深圳市文化市场体系及运行机制不断完善,演出、娱乐、出版、图书、广告等各类文化市场日益走向成熟和规范,形成一批在华南地区乃至全国都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批发市场,文化产业发展环境不断优化,相关法规、政策和公共服务体系正在逐步建立和完善。编制颁布了《深圳市文化产业发展“十 6 一五”规划(2006—-2010)》和《深圳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07——2020)》,率先制定了第一部扶持文化产业发展的地方性法规《深圳市文化产业发展促进条例》,先后出台了《中共深圳市委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决定》、《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若干规定》、《关于建设文化产业园区(基地)的实施意见》、《关于扶持动漫游戏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深圳市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深圳市鼓励“三旧”改造建设文化产业园区(基地)若干措施(试行)》、深圳市重点文化企业认定和考核暂行办法》、《深圳市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认定管理办法(试行)》、《中共深圳市委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创意设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系列政策。设立了深圳市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截止目前,已认定深圳市重点文化企业161家,共资助184个项目,资助总额合计1.48亿元,重点为一批原创研发、高速成长型的文化企业和项目提供了资助和扶持,为我市文化企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二、下一步工作思路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抓住国家《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出台,珠三角改革规划纲要和深圳综合配套改革方案实施的重大机遇,根据《文化部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遵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和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举措,全面实施文化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和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纲要,以建立文化产权交易所和文化产业投融资平台为突破口,不断完善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系,加快文化产业市场体 7 系、园区基地、重点项目、知名品牌和人才队伍的建设,进一步促进文化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加快文化产业总部经济发展,充分利用政府投资带动社会投资,全面推动文化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力争到“十一五”末实现“12351”战略的目标,即到2010年重点建成10个文化产业创意研发中心和公共服务平台,培育20个文化产品和服务知名品牌,扶植30个在国内具有行业影响力的龙头和重点企业,建成50个特色产业园区和基地,培养或引进100名文化产业领域领军人物和高端人才。同时,城市居民人均文化娱乐消费支出占全部消费性支出的比重达到20%左右,文化服务业对文化产业的贡献率达到60%以上,使深圳成为华南地区的文化产业中心城市、国内文化产业发展的先锋城市和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和辐射力的现代文化名城。

(一)大力支持文化产业重点领域、重大项目和重点企业发展,积极引进和培育总部企业。

充分利用深圳在高新技术、现代物流和金融业等方面的优势,继续壮大大众传媒、现代印刷、娱乐、工艺美术、文化旅游等传统优势产业,重点培育和发展创意设计、动漫游戏、数字内容、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文化艺术服务、网络文化服务、广告会展等核心文化产业和高端服务业。认真梳理和扶持现有重大文化产业项目,积极协调,重点引进中博传媒等一批带动全市文化产业发展的重大项目,培育和发展一批文化产业的龙头品牌企业,对文化产业的龙头、品牌企业和重大项目实行一对一的跟踪服务,深入腾讯、华强文化科技、A8音乐等总部企业调查研究,8 了解企业对政府的诉求,通过“一项一策、一企一策”培育重点龙头企业和引进重大产业项目,帮助企业解决核心竞争力问题。定期召开市、区主要职能部门负责人参加的联席会议,协调解决大项目推进发展中的具体矛盾和问题。

(二)大力实施产业集群发展战略,进一步加快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建设。

抢抓“深港创新圈”和“国际文化创意中心”建设机遇,积极争取在前海中心建设国家级创意产业园区,加快园区选址、规划立项等报建报批手续,争取国家级创意产业园区尽快取得突破。研究推动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建设相结合,促进文化与旅游的融合,提升产业园区基地的竞争力和影响力。严格、科学地组织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评选、认定、授牌和命名工作,加强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的管理。落实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的有关政策,加大力度鼓励文化产业项目进驻“三旧”改造类园区,拓展文化产业发展的空间。加强对园区和基地的调查研究,根据不同类型园区和基地的实际,有针对性地研究制定政策来解决发展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引导园区和基地健康发展。

(三)以建立文化产权交易所为突破口,推进文化产业与资本市场、政府投资与社会投资的良性互动。

助推文化产权交易所和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加快发展,通过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利用深圳文博会的项目资源,加强与央行、国家开发银行、中国银行等金融机构以及风险投资、证券公司的合作,推动各类中介服务机构开展版权、创意等无形资产的评估 9 服务,探索开展文化产权交易,为中小创业型文化企业、成长性文化项目以及创意成果转化提供融资市场,促进文化资源与资本的高效结合,并为风险资本、创业资本和社会资金提供文化市场进入与退出渠道,促进建立创业投资服务体系,提高各类资本投资文化产业的积极性,构建完善的文化产业投融资机制。另外,通过加大政府投入,尤其是对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在项目审批、环境配套、通水通电等方面的支持,带动更多社会资金投入文化产业领域。

(四)建立完善扶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系,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贯彻落实《关于大力促进创意设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在设计产业发展、设计师人才培养和引进等方面提供政策保障。同时,组织开展文化产业高层次和紧缺人才课题调研,摸清深圳市文化产业人才需求情况,制定出台有关鼓励和吸引优秀文化产业人才来深创业的相关政策措施,通过政策扶持,引进一批文化产业的领军人物,并结合我市文化产业八大重点领域行业规划的制定,根据行业特点研究制定促进各行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及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计划,加快推进深圳市文化产业动态数据库建设,不断完善产业政策配套环境。

(五)高水平、高标准、高质量筹办文博会,为文化产业搭建良好的平台。

全面落实长春同志重要批示精神,出台《中国(深圳)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发展规划(2010-2020)》和相关配套政策,合 10 理有效配置政府资源、调动社会各界力量,形成统一高效、协调顺畅的文博会筹办工作机制,并积极争取中央有关部委支持,进一步提高文博会办展质量和水平,为文化产业发展搭建高起点、高规格的展示交易信息出口平台。

(六)建立健全项目企业服务机制,提高政府服务质量和水平。

加强与文化企业沟通联系,为企业提供贴心、贴身、优质的政府服务。建立重点文化企业和项目跟踪服务责任分工制度,按行业、类别分工负责联系企业,为企业开展个性化服务;对重点文化企业和项目,定期开展调研,深入实地了解企业情况,发掘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本地文化企业,给予重点扶持;以协会为桥梁和纽带,通过举办文化产业专题讲座、组织研讨、开展培训等形式,加强政企沟通,倾听企业的要求和呼声,提升优化服务水平。

(七)完善文化产业专项资金管理机制,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效用。

进一步完善文化产业专项资金管理政策体系,根据产业发展实际情况,研究修订文化产业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等配套政策,调整资金投放范围和比例,科学使用专项资金,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以加强对原创研发成果及其产业化、文化产业链关键环节以及公共服务平台体系等方面的扶持,支持中小文化企业发展,引导企业走自主创新之路。同时健全资金运作规范,加大资金监管力度,确保资金使用的公正透明。

(八)加强与港澳、珠三角区域的合作,努力实现区域间文化产业的融合。

加强与港澳文化产业的深度合作,积极落实与澳门文化局签订的框架协议,并与香港创意办等相关机构联系,充分利用港澳在资金、影视制作、人才、营销网络等方面的优势,依据市场需求实行互补性发展,努力实现互惠双赢。大力加强深港澳在创意设计、影视制作、动漫游戏等香港文化产业强势领域的合作,推进深港澳文博会合作,并充分利用香港国际辐射范围广、中介机构力量强大的优势,推动文博会再上新台阶。积极探索珠三角区域文化产业合作机制,依托珠三角区域的广阔市场和资源空间,努力实现深圳与珠三角区域的文化产业深度融合。

第五篇:xxx市文化产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关于积极发展文化产业、促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精神及省委、省政府办公厅下发的《甘肃省“十一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精神,促进我市文化产业快速发展,5月下旬,由市政协组成的调查组。先后对***区的文化产业开发中心、社区文化站及文化产品营销场所、进行了视察,并与当地政协委员、文化界知名人士和文化产品经销人员进行了座谈。

一、全市文化产业发展情况及成效

近年来,全市各级文化主管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中央、省上的方针政策,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市委、市政府“主攻三大目标,建设四大基地,推进六大新跨越”的总体思路,紧紧围绕中心工作,立足于实现和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以建设文化名市为统揽,有力促进了我市文化事业健康、协调、稳步发展,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

文化事业的发展为文化产业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全市上下在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大胆实践,取得了明显成效。截至2006年底,全市文化经营单位发展到1356家,其中:国营和集体、个体演艺单位30多家,音像业经营单位193家,娱乐业经营单位619家,艺术培训单位39家,网络经营单位93家,印刷(复印)经营单位140家,艺术品经营单位93家。实现总产值12285万元,占全市GDp的1.17%,年上缴税金735万元。文化产业从业人员7780余人。总的来说,全市文化产业的发展成效显著,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市委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发展步伐进一步加快。市委、市政府对文化产业高度重视,切实做到“思想到位、领导到位、政策到位、措施到位”。特别是2004年省政府《关于加强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见》(甘政发〔2004〕65号)下发后,市上召开会议,研究讨论了贯彻落实意见,提出了我市文化产业发展方向和工作重点,并制定下发了《平凉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见》和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使全市文化产业思路更加清晰、方向更加明确,为发展文化产业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2打造文化品牌,极力发展特色文化。我市把打造地域特色产业作为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内容,通过举办崆峒文化旅游节、成立崆峒武术学院、开发崆峒山主题文化产品、举办中医针灸(国际)学术交流大会及皇甫谧文化节、建设皇甫谧陵园、西王母祭祀活动、开发西王母剪纸系列文化产品,维修静宁界石铺红军长征纪念馆和泾川县吴焕先红军楼,举办红军长征胜利纪念大会等一系列庆祝活动,逐步打造和形成了独具地域特色的崆峒文化、皇甫谧文化、西王母文化、成纪文化。我市纸织画、烙画、剪纸、挂毯、木雕、高抬、皮影等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极富鲜明地方民俗风格的艺术瑰宝,已经成为我市独具特色的文化。

3突出地域特点,文化支柱产业初步形成。通过挖掘崆峒山、王母宫、紫荆山、龙泉寺、云崖寺、莲花台等景区文化内涵,提升了旅游景区的文化品位。截至10月底,我市共接待国内外旅游者136.3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1亿元,均居全省第二位。全市广播、电视覆盖率分别达到97.77%、90.72%。网络经营单位发展到91家,年产值达1862万元。出版发行事业快速发展,全市已有出版印刷机构426家,从业人员2900多人,年产值达9194万元。全市书画、文艺演出、艺术培训业及各类歌舞厅、KTV量贩、音乐茶座等娱乐场所年收入达2000多万元。78名民间作者制作的840多件彩灯、木雕、面塑、剪纸等工艺品在2004年首届甘肃民族民间文化艺术节展出后深受好评。

4、文化产业投入逐年加大,经济效益明显增强。十五以来,全市共完成文化建设资金3.76亿元。其中:广播电视局在“村村通”等重点项目建设投资1000多万元,圆满完成了广播电视节目光缆传输。平凉日报社累计投资130万元,完成了《平凉日报》彩印工作。投资1??3亿元先后实施了静宁成纪文化城后续工程建设,宝塔博物园环境改造及人民会堂维修改造工程,平凉市博物馆馆藏文物保存环境标准化建设试点等重大项目。新建“三馆”及其他文化设施16个,改扩建“三馆”13个,使多数县(区)“三馆”建设基本达到了标准要求。旅游业投资2.36亿元,完成景区建设、景点维修工程15项,新修景区道路120多公里,开发旅游新线路5条,进一步提高了我市旅游产品的知名度,全市旅游综合收入和接待人数跃居全省第二位。

文化产业是在文化事业发展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新型产业、朝阳产业,是新的经济增长点。全市文化事业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市委宣传部的协调指导下发展较快,主要以基础设施建设、文艺创作和演出、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人才队伍建设和民族民间文化保护为重点。一是加大项目建设力度,全市文化基础设施投资3.75亿元,其中:县、乡文化馆(站)建设1.3亿元。新建、改扩建文化“三馆”等设施29个,建成乡镇文化站99个,村级文化室1220个。二是文艺创作精品叠出。近年来,先后创作大型剧本14个,小戏小品42个,歌曲69首,舞蹈47个,书籍30多本,受到观众好评。三是群众文化生活进一步活跃。为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文化生活需求,先后举办各类大型演唱会、灯展及大型节会48次,展演196场次。乡村集会、体育比赛、春节社火、春官赛诗会等活动,全面展示了我市农村文化艺术,为促进农村文化工作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奠定了基础。四是创建达标工作进展顺利,先后创建全国文化模范县、全国文化先进县、全国文物工作先进县各一个,全省文化先进县区3个,省级历史文化名城1个,省级示范性文化站、达标文化站、示范书库31个,市级文化先进乡(镇)、达标文化站、民间艺术之乡、达标村文化室212个,基本建成了县、乡、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体系。五是重视人才,加大人才培养、引进力度,逐步壮大文化队伍。随着文化事业的发展,全市文化事业从业人员增至937人。六是深入挖掘保护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市上成立了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机构和专家委员会,建立了民族民间文化资源项目名录。争取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7个(华亭县曲子戏、灵台县灯盏头戏、灵台县皇甫谧针灸术、平凉春官歌演唱、庄浪县高抬、庄浪县马尾荷包、平凉剪纸),其中华亭县曲子戏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确定市级重点保护项目45个。总之,通过视察我们认为,全市文化事业在基础薄弱,资金、人才缺乏的情况下,市文化出版局开拓创新、想方设法,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总之,全市文化产业的初步形成是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的结果,也是市委宣传部协调指导的结果,更是市文化出版局、广电局、旅游局、平凉日报社和市文联辛勤工作的结果。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我市文化产业的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总体处于起步、培育的初级阶段,在重视程度、管理体制、资金投入和主导产业方面都无法与其它产业相提并论,主要反映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认识上存在差距,文化产业缺乏整体规划。由于重视程度和认识上的问题,很难在文化产业的发展上有大的突破。此外,由于缺乏统筹规划,致使当前文化产业发展的主体不明确,重点不突出。

二是投资主体单一,产业投入严重不足。目前,市、县、乡文化建设投资基本上靠政府,但财政用于扶持文化建设的资金相对较少,用于文化产业发展的资金更是微乎其微。加之受体制影响,民营文化企业尚处于观望阶段,投入少、规模小,难以形成强势。市场对人才、资金、信息、项目等文化资源配置功能较弱,文化资源得不到有效整合和利用。

三是文化体制改革相对滞后,产业管理机制不完善。文化体制改革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存在政事不分、政企不分,导致文化经营单位、个人不能真正成为市场主体。在管理方面存在部门分割、条块分割、上下分割的现象,使文化资源难以整合、优化。又缺乏扶持民营资本进入文化市场的优惠政策,致使非公经济进入文化产业领域存在一定障碍,严重影响了文化生产力的发展。

四是产业结构不合理,主导产业不明显。文化产业结构不合理,缺乏合作,依然是各自为政,孤立发展。使得文化产业不成体系,不能形成完整的文化产业链,不能形成滚动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还没有建立起占领市场、优势明显、特色突出、带动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

三、主要对策和建议

1、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不断完善文化产业政策。当前影响文化产业发展的最根本的问题还是思想观念问题。我们过去往往习惯于把文化单纯地作为宣传工具,重视其意识形态属性,而忽视其经济属性和产品属性。随着发展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双重属性日益显现出来。必须坚持用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统领文化产业发展,从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构建

和谐社会的高度,深刻认识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感。明确认识抓文化产业就是抓经济建设的思想,不断统一思想,提高发展文化产业的自觉性,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积极贯彻落实省委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省文化体制改革方案和全省“十一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的有关要求,进一步完善文化产业政策,建议制定出台支持鼓励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从财政、税务、信贷、土地等各个方面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用政策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不断提升文化产业的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

2、打响四大文化品牌,提升平凉知名度。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不断推进,文化产业已经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要通过邀请文化界知名人士、专家、学者、教授,召开崆峒、西王母、皇甫谧、古成纪四大品牌文化研讨会,进一步提高四大文化品牌知名度,提升平凉城市品位。在大力打造崆峒、西王母、皇甫谧和古成纪文化内涵的同时,进一步挖掘、宣传公刘文化、秦皇祭祖等文化内涵。

崆峒文化凭借“天下道教第一山”的称誉,依托距今4600多年的轩辕黄帝三临崆峒,问道广成子的历史文化积淀,树立崆峒山道源圣地品牌,抓紧崆峒古镇?问道驿站等项目建设,既展示崆峒文化的博大精深,又能带动以崆峒山为龙头的旅游产业开发步伐。

皇甫谧文化要加大力度开发保护和研究,充分利用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弘扬先进文化。主抓皇甫谧中医医院、皇甫谧制药公司及皇甫谧故里旅游等重点项目,尽快申请国家文物局将皇甫谧相关遗址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将“皇甫谧针灸术”列入国家以至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建立皇甫谧纪念馆,进一步扩大世界历史文化名人皇甫谧的国际影响力。

西王母文化在国内及海外的传播日益广泛,西王母文化既是我市宝贵的文化旅游资源,也是拉动我市经济快速发展重要因素,尤其是西王母文化对祖国统一,实现海峡两岸民间交流的重要桥梁作用日益凸显,对于祖国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实现两岸早日和平统一都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抓紧建设王母宫石窟、瑶池等重点项目的同时,加大西王母文化的宣传力度,在投资上能给予重点扶持,结合大云寺博物馆的开发建设,使西王母景区早日建成,成为推动我市经济繁荣发展的一大亮点。

3发展五大特色产品,提升文化城市品味。一是纸织画和烙画。平凉纸织画做工精细,有隔帘观月,雾里看花的美感,年销售收入100多万元。烙画则以烙铁为笔,高温为墨,其色彩自然天成,画面细腻,赋有极高的艺术表现力,是我市特色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工艺。二是草编。庄浪草编工艺品主要以我市富有的谷草、麦杆为原料,可编制出草篮、草帘、草席、草扇等产品,独具艺术魅力,市场前景好。按照“户户是工厂,人人是工人”的生产模式,实行集中技术培训,分散加工,统一销售,走集约化发展的路子。在深加工上做文章,在延伸产业链上下功夫。三是剪纸和挂毯。剪纸艺术技巧独特,深受广大群众欢迎。静宁挂毯做工精美、图案鲜活,现有从业人员70余人,年产值达100万元。四是木雕。庄浪木雕工艺精美,仿古制作市场前景较好,但规模较小,发展缓慢。五是高抬和皮影。庄浪高抬和皮影历史悠久,远近闻名。宁夏、青海等邻省每逢节庆、集会都来邀请当地艺人制做、演出助兴。可以成立高抬制作和皮影演出公司,通过宣传推介走出去,打开省内外市场。

4做强五大文化产业,为发展经济注入新的活力。一是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业。我市旅游业的发展要以生态为基础,文化为灵魂,使演艺业、文化特色产品进入旅游业,用文化精品包装旅游业,提高旅游业的层次。坚持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努力提升旅游产业的文化品位。利用各种媒体,大力宣传四大文化品牌的基础上,每年在“五?一”、“十?一”黄金周开展两次旅游文化活动节,并鼓励全市干部职工、农民群众和各界人士积极参与文化旅游节的活动,凭身份证可在市内各旅游景区(景点)购买半价门票。二是积极支持现代传媒业发展。依托深厚的文化底蕴、文化传媒龙头企业的引领作用和巨大的消费群体,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积极支持、发展影视业、网络业和创意设计及广告产业,全方位提高信息传递速度,使之更好地为我们的生产生活提供服务、促进社会化、加强社会联系。三是大力发展彩印业、报刊业。我市的印刷业相对比较落后,特别是彩印也不能满足市场需求,由于受资金、设备、技术等因素的制约发展缓慢,通过鼓励、支持民间资本进入彩印市场,依靠先进的设备和科学管理,积极扶持、发展彩印龙头企业,解决市场需求。四是大力培育书画市场。培育书画市场不仅是文化生活的需要,也是一项“树人”需求。要进一步加强交流,聘请名家以书会友、开展学术交流、开办学术讲座,创造文化氛围,提高本地书画爱好者的艺术水平。重点支持纸织画和烙画的发展,主要是扩大生产规模,尽快走向外埠市场。五是发展民间民俗工艺品。我市高抬、皮影、木雕、草编、彩灯、面塑、剪纸等民间民俗工艺独具艺术魅力,市场前景好,值得培育。

5、加快文化体制改革步伐,理顺文化产业管理体制。按照中央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国有文化事业单位要创新机制,增强活力。文化单位中的文化企业,要尽快从公益性文化事业中分离出来,转换机制,面向市场。一是建议成立由分管领导牵头,相关部门负责人任成员的文化产业工作领导小组,设立办公室,加强文化产业相关部门间的协作,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二是建议尽快解决艺术人才紧缺、知识陈旧老化的问题。研究出台文化专业人才引进政策,采取特邀、合作、接纳优秀毕业生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吸引各类文化专业人才,加强地方艺术创作和艺术人才培养工作,逐步壮大艺术人才队伍。三是进一步加大文化市场的拓宽力度。文化产业的壮大要靠市场运作。在平凉整体经济、文化事业还不够发达的地方,应该积极引导、支持,先发展起来,在发展中规范、完善,在协调、服务中引导和支持,在发展中不断加强监管。使文化市场健康运行,建立先进、有序、和谐的文化市场。

6、多方筹资,加大投入,促进文化产业快速发展。项目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载体,文化事业基础设施建设是发展文化产业的切入点。文化产业和其他产业一样需要投入资金,要把文化产业项目列入经济建设项目范围内,积极争取,全力抓好。一是着力支持平凉图书馆、柳湖书画院、平凉大剧院、平凉八景恢复建设,积极扶持陇东民族民俗博览园、皇甫谧纪念馆等文化产业发展重点项目,通过扶持这些市场潜力大、文化内涵丰富,又具有我市地域特色的文化建设项目,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步伐。二是抢抓国家加大文化产业投入力度的有利时机,积极争取项目,推动我市文化产业重点项目建设。三是要大力加强文化项目招商活动,利用优势项目,吸引外资和民间资本投入文化产业建设,并在税收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以解决我市文化产业发展资金不足的问题。

下载市文化产业四个一工程项目word格式文档
下载市文化产业四个一工程项目.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市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政策措施(合集)

    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加快实施市委十届十二次全会提出的三大目标,根据《国务院关于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若干决定》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文化体制改革......

    市文化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市政协“发展现代服务业”于今年五、六月份就我市文化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采取听取情况通报、召开座谈会、实地察看本地文化企业及赴芜湖市学习考察等多种形式......

    市旅游文化产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近几年来,市委、市政府对发展旅游文化产业高度重视,全市上下对旅游文化产业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断提高,加快旅游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的意识不断增强,作为旅游目的地、旅游文化......

    市文化产业大会区领导发言稿

    立足实际开拓创新扎实推进区域文化产业发展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发展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完善文化产业政策、支......

    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今后工作思路

    **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今后工作思路**市文化局近年来,**市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发展,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实施“文化兴市”战略的重要内容放到重要位置,依托文化资源优势,积极制定文化产业......

    XX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范文大全

    一、文化产业的含义及范围 根据《国家统计局关于印发〈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的通知》(国统字[2004]24号)的口径,文化产业是指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

    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今后工作思路

    **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今后工作思路**市文化局近年来,**市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发展,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实施“文化兴市”战略的重要内容放到重要位置,依托文化资源优势,积极制定文化产业......

    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今后工作思路

    **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今后工作思路**市文化局近年来,**市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发展,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实施“文化兴市”战略的重要内容放到重要位置,依托文化资源优势,积极制定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