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独山文化产业繁荣与发展的思考

时间:2019-05-14 06:03:3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对独山文化产业繁荣与发展的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对独山文化产业繁荣与发展的思考》。

第一篇:对独山文化产业繁荣与发展的思考

对独山文化产业繁荣与发展的思考

新年伊始,1月19日,由中共独山县委宣传部召集政府、政协、宣传文化、旅游、广播电视媒体、文联等相关部门、单位的中层以上干部进行座谈,对宣传部提出的关于独山文化产业繁荣与发展的初步设想方案进行讨论、座谈,针对这个方案提出的一些设想,与会者都纷纷发表了自己的见解或意见。应该说,这些见解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有的放矢的,通过这样集思广益的充分酝酿,对宣传部在原方案的基础上结合大家的见解和意见对方案进行必要的补充和完善,最后形成独山文化产业发展在未来三至五年内夯实基础走向成熟而形成的总体方案将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作为一家民营音像制作机构,又在本土上运行了三年,所做的事情跟文化产业多少沾了一点边,或者可以认为它是独山文化产业的一个分子,参加了这个座谈会以后,一直处于兴奋状态。白天在会上每个与会者的发言几乎都在我脑子中过滤了一遍,尤其是几位领导的发言,更让我兴奋难抑,在会上的时候,听了那么多发言,我觉得没有一句废话,可以说是推心臵腹的发自内心的思考,是为了我们独山文化产业能够得以发展和繁荣而作的建言献策,在倾听的过程中,我始终在想一句话;此时虽然正值隆冬,却已分明已经感觉到了独山文化产业发展拂面的春风,后来曹燕部长在总结发言时说:“党的十七大和县十届六中全委员扩大会会议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政策支持,这预示着独山文化产业发展的春天已经来到了”,我非常同意曹燕部长的话,这句话蕴含了很多深刻的道理。

记得读初中时有一篇课文叫做《科学的春天》,1978年,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在北京召开,刚刚复出的邓小平同志,在当时的科技工作者眼中,就是给中国的科学技术创新和发展带来新的生命的春风,三十年过去了,中国的科学技术创新与发展已是硕果累累,跨进了先进发达国家的行列。

独山的文化产业发展,已经提了四五年了,也喊了四五年的口号,尽管这些年来,县委、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事业,也构建了不少文化基础设施,把独山的民族民间文化的元素融入了这些基础设施当中,但只是取得了文化事业的进步,还没有涉及到真正意义的文化产业。

进入2000年以后,大量的湖南生意人涌入独山,开始了他们的创业之路,这时候,很多湖南人还是处于摆地摊阶段,他们不知从哪里弄来很多云南山歌的光碟,在八角亭一带边放边卖,那些刺耳的声音让我很反感,因为当时我正在县粮食局上班,几乎天天都处在云南山歌的狂轰滥炸之下,后来也慢慢习惯了,而我也发现,这些依啊哟的光碟居然有很多的受众,农村的大娘们更是情有独钟,一个个纷纷慷慨解囊,争相购买,湖南的小老板们着实在那几年赚足了独山老百姓乐于欣赏云南山歌的钱。

第二届花灯节后,八角亭一带简直成了独山花灯光盘的集散地,我因为喜欢花灯也花了20元买了一套6张普通VCD光碟回家欣赏,看了一碟后我就不看了,不是我们的花灯不好看,而是摄制的水平太差,粗制滥造,把个好端端的花灯艺术节拍得鬼模鬼样,镜头摇天晃荡,人物扭曲变形,动作也不连贯,可就是这样的光盘居然在市场上红红火火了一把,买了有个把月吧,最火的时候一个摆地摊的小老板一个场天就买掉上百套五六百张碟子,而这些卖光盘的小摊在八角亭一带就有五六家。可见,当时农民群众对于花灯艺术节和对花灯艺术的盛情有多么浓厚。光碟质量粗劣而销售却如此火爆,这个现象不能不引起我的思考,若是制作精美,质量一流,岂不是更能唤起人们对花灯艺术的热爱。

利益驱动再加上热爱花灯,我也想要在这个永不满足的文化产品市场上分一杯羹,那些没有文化的人尚能依靠简陋的技术设备,粗劣的制作赚足银两,我为何不进军文化产品市场,参与打造我们的花灯文化产业,或者作一个尝试,何况我还有一点文化,还认识几个字。

2005年春节后,在文联及作家协会的大力支持下,我们纠集几个朋友,向银行贷款八万元成立了一家专事影视拍摄、制作的机构,并为这个机构酝酿了一个名称“喜洋洋民族文化传播发展中心”,我们的定位,就是打压那些粗制滥造有损独山花灯艺术形象的烂光盘,迫使它们退出流通市场,让人们能够欣赏到我们精心拍摄制作的花灯艺术光碟,这样既能满足人们对精神文化产品的基本需求,又能使我们自己体会到成长的快乐,在维持自己基本生活的同时,又有那么一点成就感,自己精心制作的东西能够得到群众和客户的认同、欣赏、对我们来说确实是一种自我价值的体现。至于我们所做的事是否跟文化产业搭上边,倒还不是主要考虑的问题。

经过三年的艰苦创业,现在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生活阅历,人文资源等等。拍摄、制作技术水平也在不断的摸索和创新之中得到进步,我们总是不断地刷新自己、提醒自己、否定自己的不足,消化吸收他人的先进技术成果,从而使自己每时每刻都在进步。

当然,不能认为做几张光盘,演几台戏就是在搞文化产业,文化产业的涵盖面太大,内容也比我们想象的要丰富,从我们的理解的角度来看,既然称其为产业,必定要产生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尤其要偏重于经济效益,而既然要贴上文化标签,必然要兼顾到社会效益,向人们提供符合时代精神、人文精神的精神文化产品,去影响人们的精神生活和精神追求。座谈会上,有一位领导为精神文化产品作了恰当的定位,那就是“怡情”,让大众在欣赏这种精神文化产品的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提升人们对这一类文化的认识或者受到某种陶冶也罢、熏陶也罢,只要能感受到当地的文化氛围就行。一句话,精神文化产品的功能就是赏心悦目,就选陶冶情操、心灵升华、感悟,就是闲情怡致,就是休闲,就是“怡情”。而这样的精神文化产品可以是一幢古建筑,可以是清风徐来、水波不尽的一道风景线,可以是一棵参天大树,合抱之木,可以是一株奇花异草,可以是一本书、一本杂志,一项体育运动,一台文艺演出,一张光碟等等,不胜枚举。

文化产业的功效大家已经很清楚了,但究竟如何着手文化产

业,如何发展文化产业,如何运行文化产业,我们都没有经验,如何促进我们文化产业的发展(任何事物只有发展才能壮大,没有发展何谈壮大),如何找准定位,找准切入点,选准突破口,都有待于进一步的探讨和商榷,要搞文化产业,要做的事确实很多,值得做的事也很多,如果不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扬长避短,盲目发展,眉毛胡子一把抓,到头来一样也抓不住,资金损失不说,错过了难得了发展机遇,损失就大了。

要搞,要就要定好位,确认我们的优势,我们就优势在哪里?闵书记已经作了定位:就是要搞驿站经济,这个定位是准确的,搞文化产业就是要围绕驿站经济这个定位来整合相关资源,形成一套完备的文化产业体系。驿站,就是为往来经商、休闲人士提供食、住、娱乐服务的场所,我们凭什么让客人到独山后“刹一脚”,加点水、加点油、吃点饭、看点戏、对独山留下一个美好的印象,觉得在独山“刹一脚”很值得。顺便带点土特产走人,只要客人在此刹一脚,多少也会从他们腰包里掏一两个钢嘣出来吧,只要客人川流不息,一天几十个钢嘣总有吧,我觉得文化产业就是让客人心甘情愿地在独山“刹一脚”,然后吃点“三酸”、看点花灯,看点景点、带点土产,应该不是很困难的事,这个老套路也是以往我们到其它地方经历过了的,每到一地都是吃点、看点、带点,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腰包不知不觉地瘪了。我就从其它地方带了不少的介绍当地风土人情,人文景观的光碟回来,因为所有的人都和我一样充满好奇心,走马观花不过瘾,买张光盘回家细细看一看,我们到过哪个哪个地方,在哪个方驻足停留,在哪个地方写了“××到此一游”,作为一种阅历向亲友们炫耀,从而吸引其它未到过的人的向往冲动,再说,一般不起眼的景观通过镜头来展示,它就有不同寻常的感觉,本来不美的东西,在电视中它就是那么美,非要拔动你的心弦,刺激你亲临览胜的欲望。

所以,愚以为,要把我们美好的一面展示给他人,还是要搞几张光盘,而且要搞系列,从吃穿用度到休闲娱乐,从地方特色到人文景观(可以考虑恢复部份古建筑)花灯大戏、小戏统统都可以卖,只不过是拍下来卖而已,只有多卖、人家才会知道你这

里有些什么东西,什么兵器,什么武艺,有人认为,搞文化产业不是搞几张光碟去卖,我认为也对,但如果通过卖光碟能引来众多的人们欣赏我们的“县粹”——南路花灯,一睹我们花灯姑娘的芳容,晓得独山有“三酸”,有奎文阁、有抗日文化园、有紫林山国家级森林公园、有地质公园、有翠泉娱乐广场、有阳地民族文化村,这个光碟就值得去搞,值得去卖,搞几张象样的光碟,实际上就是对我们所拥有的资源进行包装,做成“名片”广为散发,不是靠搞光碟发财。而是通过光碟宣传、介绍我们,让外界知道独山有令人向往的世外桃源,有文化底蕴丰厚的人文景观,有独树一臶的南路花灯,就算达到了我们的目的。哪怕花点小钱,也是值得的。

俗话说,人要人扶,纸要浆糊,我们这样的民间本土文化传播机构,要做点事真是困难重重,除了机制灵活之外,基本上没有什么优势,设施设备上无法跟广播电视局相比,人才也因为基础薄弱请不来,留不住,能做事的人开口就要求月薪五千,不能做事的要来没用,每个月几千元的运转费用全靠做些婚丧嫁娶的业务来维持,这几年依靠我们自身吃苦耐劳和服务到位争取了部份单位的专题片制作,但也是杯水车薪,机构难以持续发展,在我个人看来,没有什么事业象搞文化产品这样困难重重,真的很难很难,其实,我看了云南人搞的那么些山歌光碟,技术含量也不是很高,内容也根本不能和独山花灯相提并论,可他们搞出来就是有销路,且销路很广,搭个草台班子就能搞起来,关键是他们疏通了发行的环节,具备了发行的资质,如果我们具备发行资质,随便在县内拎哪一个花灯班子,拍出来的东西绝对不会差到那里去,黔桂两省边界联谊会在麻尾召开时,南丹一位朋友跟我说,我们的《打老表》节目要是拿到中央7台去放,绝对很有吸引力,可这些优势的东西就是没有人去打造,顶多是演给上面来的领导看,不走向市场,不搞商业运作,没有报酬,连演员自己都没兴趣。近年来,打工潮席卷了独山的每个乡村角落,年轻姑娘都外出打工了,唱花灯都是些走不出去的媳妇、老奶,这对花灯的传承非常不利,如果唱花灯能够维持生活,可能会吸引更多的姑娘们加入到唱花灯的行列中,年轻漂亮的姑娘来唱花灯,又会吸引更多的人们来欣赏花灯,同时也会增加唱花灯的收入,从而形成争先恐后学花灯,唱花灯的良性循环,形成带动独山文化产业繁荣与发展的良好局面。

所以,我们搞文化产业,不是没有条件,而是机制不活,各方面的创造性、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我们的作用没有得到发挥,靠给人家拍婚庆丧事维持生活,这与我们成立这个机构的初衷相去甚远,真的可悲可叹。

幸而,县委宣传部召集大家开了这么一个座谈会,我的兴奋之情,可以说是溢于言表,如果事情的发展能够按照县委政府领导的发展思路认真贯彻,落到实处,我完全有理由相信:随着寒冬的离去,春天的到来,独山文化产业繁荣与发展的大好形势,必将指日可待。

独山县民族文化传播发展中心

黄洪

2008年1月20日

第二篇: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于2011年10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据10月18日新华社)

十七届六中全会首次将“文化命题”作为中央全会的议题,对文化领域的发展和改革作出重大决策和全面部署,吹响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新号角,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中提出“弘扬中华文化”的论断,意在强调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要善于汲取中国历史文化的营养。

应该说,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一个国家立于不败之地的决定性因素。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凝聚力,是祖先留给我们最好的智慧之源。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不能离开历史文化的精神沃土和宝贵财富,而要善于学习传统文化的精髓,并从中汲取营养和力量。

众所周知,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命题与核心精神,“以和为贵”、“天人合一”等朴素的思想,对中华民族产生的影响可谓源远流长。历史的车轮进入二十一世纪,我们党在引领中华民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征途上,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重大命题,其中核心就是以人为本、社会和谐。这些执政治国的理念与传统文化中的和谐精神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可以说,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中,如何实现城乡统筹、区域协调发展,需要以和谐理念来推进;如何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友好型社会需要以和谐理念来指引;如何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创新和加强社会管理,需要以和谐理念来化解;如何保障和改善民生、让发展成果让群众共享、促进公平正义,需要以和谐理念来化解等。可以说,正是把历史文化的精髓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深入学习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才能不断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不仅如此,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丰富智慧,对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已越来越多地被世界所认同、所接受、所传承。在当今世界,人类所面临着许多共同问题,如环境与生态问题、种族冲突问题、国际恐怖主义、贫穷与战争、疾病与健康等。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构建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运用中国传统文化的“宽容海涵”、“兼爱非攻”等思想,具有特殊的作用和价值,有利于促进世界在相互尊重、相互依靠、平等互助中共同发展、共同繁荣。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不但属于自己,而且属于世界;不但没有“过时”,而且必须进一步大力弘扬,不断从中吸纳精华、汲取智慧,开拓视野、鉴往察今。

可见,文化是一种信仰,是一种精神,是一种力量。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刻地影响着公民的成长轨迹,影响着国家的发展节律,影响着世界的文化风范。国家繁荣富强、民族伟大复兴,不仅需要强大的经济实力,更需要强大的文化实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就要大力弘扬中华文化,以古鉴今,经世致用,通过先进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来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提高大进步。

第三篇:县文化产业发展现状与思考

文化建设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内容。加快文化产业发展,促进民族文化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对于盐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具有特殊重要意义。根据省、市党委政府和上级业务部门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有关精神,结合盐津实际,紧紧围绕把文化产业培育成为盐津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支柱产业这一目标要求,我们做了一些初步探索。一、xx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十五”以来,xx县紧紧依托门户通道、自然资源、历史文化、民族民间文化、地沿文化和品牌文化优势,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取得了良好成效。

(一)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开展大型文艺演出活动11场,观众达29700余人次;文化“三下乡”活动共开展了41场,观众达50000人次;部门专题宣传24场,观众44000人次。启动实“2131”电影放映工作,市文体局配送了价值12余万元的农村电影流动放映车和4套电影设备,“十五”期间全县电影放映703场,观众达67.1万人次,覆盖率达100%;参加省市文艺调演2场,提高盐津文艺的知名度;老年文艺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全县有组织的老年文艺队1个,在重大节日和各种庆典活动共演出8场,参加300人次。

(二)文化市场繁荣发展。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革未成年人思想道建设的精神,集中整治网吧、歌舞娱乐场所、校园周边环境,竖决打击黄、赌、毒,坚决制止娱乐场所接待未成年人、超时经营等违法行为,文化市场进一步规范运行,显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目前,全县有各类文化经营户99户,从业人员145余人,年创收76万元,实现利税5.3万元。

(三)历史文化开发多措并举。一是与旅游相结合开发豆沙历史文化。豆沙古镇扼西蜀之要冲,锁南滇之咽喉,自古就是滇川道上的一个重要关隘,积淀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县委、政府启动并分步实施了以风景名胜区豆沙景区为龙头的旅游开发方案,以丰厚的自然历史文化和交通便捷的区位优势为依托,发展文化旅游。二是加大了保护设施建设投入。对豆沙关古镇历史文化遗产进行维修保护,维修保护项目5个,投入资金60余万元。软件建设迈出了可喜步伐,在今年5月,县委、政府邀请了国内专家学者和领导100余人云集盐津,围绕挖掘豆沙古镇历史文化内涵,探索旅游市场运作,打造旅游精品为主题,进行广泛深入的研讨。研讨会上共形成论文22篇,其中涉及历史文化的18篇,县文体局将收集到的这些宝贵材料编写出版《豆沙关五尺道文化研讨会论文集》一书。同时,豆沙古镇的规划设计方案已形成,将筹资建设。三是品牌争创不断实现,遵循“适度操作、分步实施、逐步加温、推向高潮”的原则,抓对外宣传工作,唱响“豆沙关”品牌;突出重点,集中力量,拓宽渠道,精心包装,强力推介,致力打造文化旅游精品。

(四)基础设施建设进度明显。一是千里边疆文化长廊建设,投资65万元、建设面积760.36平方的普洱文化站已建成启用,正在建设的豆沙文化站、新区文化馆投入资金160万元,建设面积1600m平方。二是非文化长廊设施建设,庙坝文化站投资23万元,建设面积300平方。三是建设竣工的旅游公厕总投资25万元。四是豆沙风景区两座牌楼建设将在今年10月份完工,投入资金30万元。

(五)民族民间文化普查推进有序。一是成立机构,为顺利完成普查工作提供了组织保证。二是进行人员培训,为普查工作提供了业务保证。三是通过模底调查,确定“庙坝火纸”等7个重点项目,完成上报材料29份,为民间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四是对普查内容进行了详细的分类,为民族民间文化的查询建立了历史档案。五是完成了申报工作,经县政府批准,将《关河号子》等6个传统文化项目列为盐津县第一批县级民族民间文化传统文化保护名录进行公布。形成材料64份,按时上报。

(六)群团文体活动异彩纷呈。一是体育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积极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其活动内容有:体操、工间操、太极拳、扭秧歌等,累计参加人数达50多万人次,极大地丰富了全民健身活动内容,受到广大青少年及中老年人的好评,收到了较好的社会效果;二是定期召开篮球运动会。五年间共召开了5次篮球运动会,共有61支球队,618人参赛。比赛场次共达323场,投入资金40多万元,观众达5万多人次;三是以生基为主的民族体育活动多姿多彩,别具一格,每年苗族“花山节”吸引了众多邻近县、乡的苗族同胞前来观看,五年来共举办3次苗族“花山节”,参赛项目共10个,参加人员共2000多人次,投入经费3万多元,观众人数达16000多人次。增强了民族团结,发展了民族体育。四是“十五”期间我县中小学参加了市级举办的中小学田径运动会2次,获金牌7枚、银牌5枚、铜牌6枚,共投资1万元;五

是老年体育活动开展有声有色。县老体协利用各种规格节日开展以门球、地掷球为主的体育活动,2004年全市县老年体育门球运动会在盐津召开,我县参加了5个项目,有4个项目分别获得了名次。同时,我县老体协积极参加活动,共参加6场次,参加人员177人。在十二个乡镇成立了老年人体育协会,极大地丰富了退休老同志的文化体育生活。六是体育场地的基础设

施建设良好。老县城灯光球场进行维修改造,修建了门球场、地掷球场,共投入资金40万元,保护了这些体育场的完好,有利于各项体育活动的开展。七是文体荣誉接踵而至。“十五”期间全民健身活动受各级表彰7次,县文体局被市委、市政府授予“文明单位”称号;书协活动内容丰富,共展出8次,拟在今年9月推出《古道行吟•盐津书画诗词楹联协会会员作品选集》一书。

在取得上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楚地看到盐津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很多问题和不足。一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城镇文化体育设施落后于经济发展和城镇建设。目前,老县城文化馆、县图书馆馆舍面积狭窄,不能满足正常业务开展;新区还无文化基础设施,远远不能满足人民文化的需要;乡镇文化站大部分无独立用房,且年久失修,已不能满足实际发展的需求。二是产业结构失衡。文化产业起步晚,从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经营收入(即文化产品制造业、文化产品商贸业、文化传播业、文化服务业和其它收入)结构看,全系统产业经营收入主要是服务业和其它收入,反映出我县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结构处于失衡状态。三是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人才紧缺。文艺创作、表演行当不齐,编、导、演人员青黄不接,群众文化工作人员缺乏才艺素养,文化经纪人才匮乏。四是资源亟待整合。我县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由于缺乏必要的资金投入,致使文化资源流失或闲置现象不同程度存在。“船工号子”、“打鼓草”、“僰人舞”、“傩戏”等是我县久负盛名的民间艺术,因受各种原因的冲击,这些民间艺术濒临灭绝,亟待拯救。五是现行文化经济政策落实不够。县财政仅能满足有限的人头事业经费,文化系统大部分单位甚至连必要的办公经费都难以保证,文化产业市场机制还未形成,致使文体产业难以启动,文化体育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严重影响了农村群众文化工作的深入开展。

二、加快盐津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路及措施

为使文化产业发展既体现省、市的要求,又符合盐津县域文化发展的实际,经过深入调查研究,盐津县县域文化建设的总体思路是:围绕一个目标(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建设县域文化发展强县),抓住一个机遇(抓住省委、省政府建设民族文化大省、旅游经济强省的历史机遇),坚持五大原则(经济发展和文化发展相协调的原则;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改革创新和继承借鉴相衔接的原则;政府引导和市场机制相结合的原则;抓住发展机遇与依托丰富资源相结合的原则),突出三个重点(豆沙关文旅结合的历史文化开发;市场文化的调整整顿,规范管理,繁荣发展;公益性文化中开展经营性文化活动)打造六大品牌(以实施“精品工程”为重点,打造文艺创作品牌;以大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为重点,打造城乡文化建设品牌;以推动社区(街道)文化、广场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旅游文化、军营文化、商贸文化的普及和提高为重点,打造繁荣农村文化生活品牌;以积极开展创建“民间艺术之乡”活动为重点,打造开发地域特色文化品牌;以开发旅游文化产品为重点,打造文化旅游业品牌;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打造高规格文旅结合品牌),主攻三大项目(豆沙关历史文化开发的重大项目;市场文化上的重大项目;公益性文化中开展经营性文化的重大项目),强化四大保障(政策保障,投入保障,社会环境保障,管理保障)。力争我县文化产业GDP比重在“十一五”期间达到6以上。

围绕上述指导思想和发展思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应抓紧抓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抓住四大机遇,创新思路,整合资源。

盐津既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同时又具有优越的区位优势、交通优势和发展机遇优势。我们将抓住省委、省政府建设民族文化大省机遇;抓住省委、省政府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机遇;抓住省委、省政府再次掀起开发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产业的机遇;抓住豆沙镇成为省级历史文化名镇的机遇。发扬团结拼搏、务实、创新的盐津精神,把文化产业发展与县委、政府“开发旅游资源”的发展思路,建设“过境旅游县”的定位目标相结合。充分发挥我县的门户、通道优势,自然资源优势,历史文化、民族民间文化、地沿文化、品牌文化优势,邀请专家进行高层次的策划,创新规划思路、开发思路、资源挖潜思路、产品开发思路、热点亮点思路、文化科技含量思路和宣传促销思路,使之摆脱浅层次起步,以高起点的水平进入市场运营。

(二)培植龙头,突出重点,整体推进。

豆沙关是盐津文化产业开发的龙头,要在僰人文化、五尺道文化、古镇文化、宗教文化上。开展石门漂流,湖泊荡舟,关隘、古镇觅古活动,观赏古关隘风光,领略历史文化风采,形成雄关、湖泊、古镇浑然一体的龙头精品亮点景区,成为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风景名胜之地,成为盐津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中的精品景区。

1、文化与旅游相结合。一是开发以豆沙为龙头的旅游产业,发掘、整理僰人文化,以豆沙古镇、唐袁滋题记摩崖、僰人山寨三大有形资源和汉族劳作民歌“打鼓草”、僰人舞蹈、傩戏三大无形资源开发为主,形成“人无我有”的高档品牌,带动全县旅游产业开发;二是搞好民间传统文化普查,开发民族民俗风情,如歌、舞、曲展出,书画、服饰以及饮食文化等;三是培育发展文化市场,扶持一些有经济实力的人员开展文化市场经营,鼓励企业从事文化产业建设、经营,培育发展农村文化户,填补农村文化薄弱和农村文化产业滞后现象;对有示范性、导向性的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建立奖励机制,给予优惠政策和信贷优惠条件,创造良好的产业市场环境。

2、繁荣文艺创作。以樊忠慰的诗歌、李荣曦的书法为代表树立我县品牌文化。樊忠慰在省内、国内发表新诗40余首,《绿太阳》诗集获省政府文学创作二等奖,樊忠慰获云南第七届王中文化奖;李荣曦的书法作品在国内外参展、被收藏、获奖;两位的作品均参加人文昭通在昆展出;盐津散文队伍健康成长,数名新秀佳作在省内、国内大刊上发表问世,为盐津的文艺繁荣创造了条件。

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抓住党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省委、省政府实施建设民族文化大省;抓住对正在实施的我省千里边疆文化长廊昆水线各点和农村文化站建设,加快我县千里边疆文化长廊建设点新区文化馆、新区图书馆、豆沙文化站、柿子文化站、盐井镇文化站、普洱文化站、滩头文化站建设步伐;加快非长廊建设点庙坝、中和、艾田、串丝、落雁、兴隆、牛寨等乡文化站建设步伐,改善全县文化基础设施落后的状况,增强文化产业发展后劲。

4、培育文化市场。要通过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技术创新、服务创新,增强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吸引力,引导消费。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充分履行法律赋予文化部门的职责,实施管理,加强文化娱乐业的引导,大力发展民族民间文艺展演、民间工艺品展销和民俗文化旅游业,营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逐步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文化市场体系。

5、加强队伍建设。专业、业余、管理、文经四支队伍是文化队伍建设的主流。专业队伍主要抓人才调入、专业培训培养,改变文化人才数量少整体素质偏低的现状;业余队伍主要抓业余文化协会组织,骨干培养和群众、民族、民间、校园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发挥他们在群众文化活动中的作用;要高度重视行政、文物、市场三支管理人才队伍建设;文经队伍主要为了促进文化产业开发,在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经营上培养一支懂经营、会管理的人才队伍,充分发挥文化经营管理人才在深化文化体制、加快文化产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三)强化内涵,提质升档,切实抓好七项工作

1、主要课题的定位研究。聘请专家对盐津历史文化中一些主要课题进行学术研究,科学定位,为发展创新提供历史依据。

2、历史文化的考证定位。考证僰人悬棺年代,阿杓墓年代及是否是乌蒙王,史万岁南征是否经豆沙关,马湖府边界线,李兰义军在牛寨整编,何提督简史,赵端横江起义,朱德在盐津等史料。

3、民族民间文化的深层挖潜。对僰人文化、五尺道文化、“三川半”文化、移民文化、少数民族文化、宗教文化、建筑文化、服饰文化、饮食文化进行深层次的研究、定位、整理、开发。

4、流散史料的征集鉴定。为研究盐津新石器以来两千三百多年的历史,广泛征集民间有史料价值的诗文、器皿、钱币、书法、绘画、雕刻、族谱、契约、工艺品等实物史料,为研究工作提供详实的佐证史料。

5、依据资料,撰文纂书。把有价值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名人玉音、前人足迹、民间传说、神话故事、特色文艺,通过收集整理、编纂成书、出版发行,展示盐津厚重的历史文化风采。

6、摄影摄像,集册制片。把盐津有档次的自然风光、历史文物、民间文艺、民族风情,通过摄影摄像方法,精心选择剪辑,出画册,制作专题片,以图像系统展示盐津山川人文风光。

7、突出地方特色,开发旅游产品。一是开发乌骨鸡、腊肉、九香虫、竹笋、魔芋、茶叶等天然食品;二是开发豆沙粑、黄粑、猪儿粑、泡粑、油花子、甜浆油糍、水粉等名特小吃;三是开发天麻、虫草为主的中药材保健产品;四是开发竹编、竹雕、木刻民间工艺品;五是开发兰花、盆景、根艺产品;六是开发地方书法、绘画、摄影艺术产品。

(四)悉心谋划,创建载体,广泛宣传,强力推介。

要立足本土特色,精心组织人员,谋划宣传方案,从十个方面抓好文化宣传推介:一是发扬“云南团队”精神,参与全省实行整体宣传促销战略;二是准备宣传资料,积极参与中国昆明国际文化旅游节宣传活动。三是加强同周边省市县旅游部门、旅行商、新闻媒体和中介组织的合作与交流;四是拍摄旅游宣传专题片,在电视台宣传我县的旅游资源、区位交通优势、优惠政策和良好的投融资环境;五是准备宣传材料、图片,通过新华网进行图文并茂的宣传;六是请省内、国内有影响的报刊杂志社,到我县进行采访报道宣传,同时拍摄印制专页或综合性的宣传画册进行宣传;七是充分利用每年的“五•一”“十•一”黄金周开展宣传;八是在滇川交通干线和昭通、宜宾两市设大型宣传广告牌进行宣传;九是开展专题研讨、文艺演出、体育赛事、产品展销进行宣传;十是举办“南丝绸之路”文化艺术节,扩大宣传效应。

(五)严格执法,强化管理,优化环境,提供保障。

依法规划,依法开发,依法经营,依法管理,依法保护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为使盐津的文化产业发展纳入依法管理的轨道,要着力抓好六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组建文化执法队伍,培训执法人员,提高执法水平,完善执法手续,开展执法工作,做到宣传有人抓、市场有人管、违法有人究。二是开展文化法规宣传。宣传国家、省的保护、规划、开发、经营、安全、消防、卫生、纳税等方面的法规,增强部门、行业、经营、从业人员的法律意识,提高法律水平,自觉依法开发文化资源。三是严格依法管理。对文化规划、开发、经营、保护的领域和行为进行全程的监督管理,防止违法违规的行为出现,给资源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四是建立健全各项制度。建立健全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行业资格认证制度,从业人员资格考试制度,安全质量监督检查制度,应急处理制度,投诉举报制度。五是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违法行为。严格执行各项法规,全面规范经营行为,严格查处一切违法案件,实行公开曝光,接受社会、舆论的监督。六是搞好部门配合,开展联合执法。要强化公安、工商、国土、质监、建设、环保、消防、安全、卫生等部门的职责,形成齐抓共管,联合执法的保障体系。

(六)加强领导,上下联动,齐抓共管,形成合力。

为确保文化产业的有序推进,全县将从四个方面加强对文化旅游工作的领导。一是实施分级开发战略,全面推进文化产业发展。全县县、乡两级根据资源结构、条件,在全面规划的基础上,扬长避短,突出特色,拓展市场,发掘亮点,从而以点连线,以线连片,形成整体合力。二是要求各乡镇把文化产业发展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定期研究,强化督促和引导,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组织保障。三是建立完善奖惩激励措施,充分调动各级各部门积极性,切实搞好服务工作。四是调整工作重心,实现政府管理由办文化向管文化的方向转变。

第四篇:关于发展文化产业的一些认识与思考

关于发展文化产业的一些认识与思考

顺德市政协主席刘世宜

自九月中旬佛山市政协领导在我市召开发展文化产业调查座谈会后,我们对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性与迫切性的认识有了很大提高,对当前政协就该项工作进言献计、促进地方文化产业发展的意义有了深刻的理解。

现结合顺德的实际情况,就这一课题谈谈我个人的一些认识。

一、顺德已到了把握机遇发展文化产业的时候。

顺德在改革开放22年来,经历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产业跨越,从一个传统的农业县变成新兴的工业城,九十年代通过综合改革,又成功地实现了第二次历史性的跨越,即体制跨越,从市场经济体制跨进基本构筑起市场经济体制框架。去年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系统工程的全面启动,标志着顺德已迈开了第三次历史性跨越的步伐,进入了建设跨越的发展阶段,将通过“十五”计划的实施,从城镇化转到城市化。

前两个历史性跨越,不仅增强了经济综合实力,改善了群众的生活,而且创新了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的优势,为文化产业的 —1—

未来发展造就了条件。在经济因素方面,2000年顺德GDP值为332亿元,人均达到3600美元,今年预计接近4000美元,人民的精神文化消费开始进入实质的启动阶段;在体制因素方面,我市已实现了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资分离,政府已退出市场,不与民争利,实现了“小政府、大社会服务”,利于社会文化事业向产业转化;在文化环境因素方面,经过十多年来推动小城镇建设的努力,文化体育场馆、公园、广场、书报亭、图书馆、展览馆等文化设施建设普遍受到各级重视,广播电视、报刊出版不断做大,文化事业的发展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加上信息业、旅游业等行业的崛起,都很利于文化产业的孕育。

现在进行的第三个跨越,就是加快城市化进程,以城市经济来促进顺德的发展,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不是为城市化而城市化,而是为迎来更大的发展搞城市化,这种城市化应是经济、社会、文化一体化的发展,(无论是提高经济竞争力、吸纳贤才、留住人才、发展高科技以及与国际接轨与市场接轨等任何角度,都缺少不了文化的凝聚因素),因此实施城市化的建设跨越过程,应是发展文化产业的内在驱动过程。

此外,就国际、国内的发展态势而言,尤其是实践中国先进文化的要求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我们不得不考虑发展自身文化产业,保持地方特色、应对外来文化产业的输入和竞争。这 —2—

些,既是挑战,又是机遇,当务之急,就是要把握机遇,加快文化产业的培育和发展。

二、顺德在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孕育了文化产业。

伴随着改革和经济社会的发展,顺德已逐渐形成了一些文化产业市场,并将成为今后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据现时初步撑握的情况,较为明显的有六类:

一是广告业。全市现有广告公司、广告经营部215家,据不完全统计,每年广告营业收入约3225万元(不含新闻单位广告费收入)。

二是图书、报刊销售业。全市现有图书报刊销售点230间,并建起了有相当规模的图书销售中心,据去年统计,总营业收入达4000多万元。

三是新闻、广电传媒业。《顺德报》形成报纸、刊物、网络三位一体经营、广播电视也实现了两台一站一报的经营,报刊年发行量达4336.4万份,传媒教育和广电事业年收入达到5亿元。

四是旅游业。全市共有旅行社10家,去年营业收入为14.91亿元(预计今年可达18.76亿元)。

五是文化娱乐服务业包括文娱市场音像市场、艺术品市场、文博市场和文艺培训市场。去年经营收入为5亿多亿元。

六是电影和演出市场。影院和演出场所全属社会市场化经 —3—

营,去年收入也有1000多万元。同时,对演出团体均进行政府定额扶持加市场化的改革。

由于我们尚未全面调查,其他文化产业情况不清,仅就上述行业而论,我市文化产业的经济总量已达到25亿元,占GDP总量的9%,占第三产业总量的20%,这说明文化产业在经济发展中净悄悄地占据着相当重要的位置,更需要我们对此加以深化调查研究,提升这一产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我们将更好利用体制和机制的优势,推动全市文化产业的发展。

三、当前有若干问题制约着顺德文化产业的发展。

一是观念滞后。人们对文化产业的意识薄弱,往往以传统的看法对待文化,把文化看作纯意识形态的东西,或社会福利型的事业,没有看清文化“精神与物质”的二重性,只看到文化的社会效益,未看到其经济功能与经济效益,往往出现“重经轻文”的偏向。只有改变这种陈旧的观念、文化产业发展才会春风得意。

二是组织滞后。在新兴的文化产业中,均属小户小打、缺乏规模经营的集团、资源配置重复、浪费;在管理上,显得条块分割,尚未纳入系统规范的管理,一些文化产业单位还未能完全按市场经济规则运行;在设施上,现时尚缺乏适应群众文化享受的高、中等级演出场馆,电影院的设备也较陈旧;在文化资源的挖掘利用上,力度不足,文化旅游也未成气候。

—4—

三是人才滞后。在文化产业培育与发展中,缺乏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和领导、管理人才,缺乏艺术经营与经纪人才。

四是政策滞后。目前还没有研订有关发展文化产业的相应政策,党政工作还未真正把该产业的发展问题摆上议事日程来研究推进。

五是文化产业的投资体制滞后。目前的较大宗的文化设施投入,仍停留在事业投入,以政府投入为主,未形成适应文化产业发展的投融资体系。

以上问题,都制约着顺德文化产业的发展,必须切实加以研究解决。为此,我们打算在明年把如何发展顺德的文化产业为作为重点的调研课题,以期配合顺德城市化进程,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向市委提交“精品”调查报告。

四、发展顺德文化产业的初步思考。

1、必须走出观念误区。要切实更新观念,既抛弃只视文化为事业、只看到文化的社会效益性、意识性,看不到文化的经济效益性、商品性的陈旧观念;又要纠正认为把文化完全市场化就等于发展文化产业的思想,要在发展文化事业的同时,建立良好的市场机制,将文化产业推向市场。

2、继续加强文化设施建设。从传播科学知识、普及现代文明、满足群众精神生活需要的目的出发,增加文化设施建设。首 —5—

先是推动我市已制定的关于“市—镇—村三级文化设施建设方案”的落实,其次是高标准地搞好作为全市标志性的文化设施工程,为歌剧院、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等文化场馆。同时要加快各影剧院的设施改造。

3、大力发掘文化旅游资源。虽然顺德的文物古迹不多、层次不高,但以地方特色和韵味来加以发掘、保护、包装、宣传、将利于夯实顺德的文化底蕴,并形成一批文化旅游资源。同时还须加强对历史性人物和特有社会现象的挖掘、整理。

4、加大文化产业结构调整力度。要从实际出发,建设一套适应文化市场发展,拉动现有文化产业规模经营的机制,使文化与顺德的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要大力引进和培育文化产业的有关专业人才、管理人才和经纪人才。要继续完善文化团体的经营机制。

以上几点,仅是我们的初步认识和思考,我们将通过这次会议,进一步提高认识,增强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识和信心。

二○○一年十一月十二日

—6—

第五篇:对我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的思考

对我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的思考

者:

洛阳

市统

计局

文化产业是指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当今世界,世界性的经济危机仍在蔓延,各个国家的实体经济都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文化产业由于在需求方面的特殊性,在今天的世界经济发展过程中,不但没有被削弱,反而在刺激经济中起到了特殊作用,得到了更大的发展.在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文化产业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支柱产业,不仅推动本国和地区的发展,而且提升了国家和地区参与竞争的“软实力”。近年来,我市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积极开拓文化市场,文化产业越来越得到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

一、发展势头良好

2008年,我市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37.25亿元,同比增长33.5%,占全市生产总值的1.94%,较去年提高0.2个百分点。按可比价计算,2004年-2008年,我市文化产业年均增长30.8%。

按照文化活动的延伸性,文化产业又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核心层,主要包括新闻服务,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广播、电视、电影服务,文化艺术服务四个大类;二是外围层,包括网络文化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其他文化服务三个大类;三是相关层,包括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两个大类。

从这三大层次看,核心文化层举足轻重,外围文化

层发展迅速,相关文化产业层已具规模。2008年全市文化产业“核心层”实现增加值4.75亿元,占文化产业增加值的12.7%;“外围层”实现增加值4.57亿元,占12.3%;“相关层”实现增加值27.9亿元,占全部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75%。

传统文化产业和新兴文化产业平稳增长,相关文化产业大幅增长。传统文化产业包括新闻服务、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广播电影电视服务以及文化艺术服务等类别。2008年,传统文化产业吸纳从业人员2.76万人,实现增加值4.75亿元。与上年相比,从业人员减少

10.3%,增加值增长27.1%;新兴文化产业包括以互联网信息为主的网络文化服务,以旅游、娱乐为主的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和以广告、会展、文化商务代理为主要内容的其他文化服务等类别。2008年,新兴文化产业共吸纳从业人员1.77万人,实现增加值4.57亿元。与上年相比,从业人员增长31.6%,全年实现增加值增长35.8%;相关文化产业包括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活动,2008年,相关文化产业共吸纳从业人员

2.28万人,实现增加值27.9亿元。与上年相比,从业人员减少3.5%,但增加值增长34.3%。

二、发展存在差距

我市文化产业的发展,从真正的产业化的要求来考察,尚处在一个起始阶段,总体实力比较弱小,且经营和服务水平还很低。主要表现在:一是占全省的比重低。2008年,洛阳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只占全省的6%左右,其总量只有郑州市的 28.9%,二是对经济的贡献低。2008年洛阳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只有1.94%,比全省平均水平低1.2个百分点。三是以新闻、出版、广电和文化艺术为主的“核心层”发展基础较为薄弱。2008年全市文化产业“核心层”实现增加值4.75亿元,仅占文化产业增加值的12.7%,而全省这一比重达到了20%左右。

三、有利条件分析

在现代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文化不再仅仅是个单纯的文化问题,而是一个与经济交融,以产业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一个经济问题。文化产业作为市场经济下形成的新兴产业,已在综合实力竞争中表现出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虽然目前我市文化产业总体实力比较弱小,对经济的拉动力还有待进一步提升,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市文化产业将迎来一个加快发展时期。

从全省来看,加快建设文化大省的浓厚氛围已经形

成,文化产业已日益成为带动和活跃全省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因素。数据显示,我省文化及相关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升。预计2008年全省文化及相关产业所创造的增加值为580亿元左右,占GDP比重达到

3.2%。从某种意义上讲,一个产业如果占经济总量的比

重达到5%,可以说这个产业已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对此,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发展文化产业、建设文化强省”的重大决策,力争到2020年,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7%左右,文化产业将成为我省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

从我市情况看,我市已经具备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所

需要的良好的经济增长条件和深厚的社会资源。一是经济的快速增长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质支撑。据统计,2008年我市GDP达1919.6亿元,比上年增长14.4%。与此同时,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保持持续增长势头。2008年,我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4672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5497元,比2007年分别增长14.9%和13.8 %。全市城乡居民储蓄存款突破840亿元大关,达到840.3亿元。经济的高速增长,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使文化消费持续攀升,为文化产业发展创造了雄厚经济基础和广阔的市场空间。预计未来10年中年均潜在的文化消费能力在50—60亿元,我市文化产业可保持比GDP高1-2个百分点的增长率快速发展。二是丰富的自然历史人文资源为发展文化产业提供了良好的综合条件。洛阳的地理条件优越,山水秀丽,景色怡人,洛阳牡丹闻名遐迩,龙门石窟,关林朝圣均为洛阳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独具特色的自然资源;其次,洛阳历史悠久,素有“文化之乡”的美誉,以“河图洛书”为核心的河洛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洛阳人杰地灵,文化人才辈出,在文学艺术方面,洛阳现

有各类艺术家协会会员2000人以上。三是起点较高的产业设施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搭起了一个较高的发展平台。“九五”以来,市委、市政府在坚持狠抓洛阳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中,积极寻找洛阳加快发展的资源优势和新的路子,不失时机地作出了“留山水风光,建现代新城”和“文化兴市”、“文化强市”等一系列决策,着力加强城乡文化设施建设,抓住中心城区不断扩容提质的机遇,采取一系列非凡举措,建成了洛阳歌剧院、洛阳美术馆、洛阳书画院、新区体育馆和等基础性文化设施。据统计,自“九五”以来,全市共完成各类文化体育休闲设施建设项目投资近10亿元,这些文化体育

设施的建成,不仅有效促进了洛阳文化体育事业的繁荣,提升了洛阳的城市文化品位,而且也为洛阳文化产业的发展搭起了一个较高的发展平台。

四、增强产业竞争力

文化产业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要

进一步加快我市文化产业发展的步伐,必须进一步增强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为此,我们应做好以下几篇文章:一是做好布局篇。根据我市的资源优势、产业基础和市场前景,在总体布局上应走园区集中、资源集中、经营集中的发展道路。应重点抓好洛阳牡丹花会、关林朝圣等文化旅游的发展,在行业结构上要重点做大新闻出版、休闲娱乐、文博会三大行业。各区县市也要根据自身资源优势,形成区域特色文化。二是做好宣传篇。我们应对洛阳现有的文化旅游资源进行认真细致的分类与评估,在进一步整合资源的基础上,通过电视、网络等媒介对外广泛宣传洛阳,争取更多的群众认识、喜欢洛阳,来洛阳休闲娱乐旅游,从而实现由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变。三是做好人才篇。洛阳文化产业能否做大做强,关键因素在于能否培养出有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和管理水平高的复合型人才。因此,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人为本,进一步优化人才成长环境,健全人才激励机制,大胆使用人才,积极主动地吸引优秀的外地文化企业人才到洛阳发展,造就一支政治强、素质高、业务精的文化产业人才队伍,为洛阳文化产业的腾飞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四是做好投入篇。加大政府投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对于没有盈利或者盈利小的文化事业单位、主体要多给予政策、资金扶持。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群众艺术馆、大型休闲广场等公共文化设施的投入,特别是要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农村要因地制宜建设乡镇文化场所,以此满足社会各个层次的文化需求。

下载对独山文化产业繁荣与发展的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对独山文化产业繁荣与发展的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发展文化产业的思考

    关于发展文化产业的思考——福建土楼 在当今时代,只是经济初露端倪,文化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而文化产业则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许多国家都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寻找新的经济增......

    文化产业发展状况及思考

    文化产业发展状况及思考一、公共文化建设成效及存在的问题多年来,我区高度重视公共文化建设,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在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群众文化社团培养以及提供文化服务等方......

    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定稿]

    2010年是中国文化产业未来10年黄金发展期的开篇之年,也是各地政府和城市有关机构制定文化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的关键年份。基于陈少峰教授多年来参与制定各项规划和策划的......

    出版总署与广电总局合并 促文化产业繁荣发展

    中投顾问TM 中国领先产业研究专业机构 产业研究 产业规划 园区规划 招商策划服务出版总署与广电总局合并 促文化产业繁荣发展近日,中央政府披露了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

    文化产业发展调研及文化繁荣发展的建议(最终定稿)

    精 文化产业发展调研及文化繁荣发展的建议 阿右旗文化产业发展现状调研及推进文化繁荣发展的建议一、阿右旗文化产业现状与发展形势阿右旗文化产业因受地理环境和人文因素的......

    对我县文化产业市场发展的调查与思考五篇范文

    对我县文化产业市场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凃华君 文化是人类的精神活动及其产品的总称,它与经济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反映着一定时期的经济状况,并以巨大的作用推动或阻碍......

    关于全县文化产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五篇模版)

    关于全县文化产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既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优化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也是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保障群众文化权益的客观要求......

    南江县文化产业发展的实践与思考

    南江县文化产业发展的实践与思考 青理东 近年来,南江县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实施“文化兴县”战略的重要内容,积极依托文化资源优势,制定发展规划,出台扶持政策,加大资金投入,推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