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南江县文化产业发展的实践与思考
南江县文化产业发展的实践与思考
青理东
近年来,南江县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实施“文化兴县”战略的重要内容,积极依托文化资源优势,制定发展规划,出台扶持政策,加大资金投入,推进了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同步发展。
发展现状
依托浓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文化资源,积极开拓文化市场,逐步建成了以县城为中心、辐射各乡镇的文化服务网络,初步形成了门类齐全的文化产业群。
1、文化设施建设稳步推进。“十五”以来,通过向上争取、地方配套、金融支持、民间捐助等方式,在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培育等方面投入资金2000多万元,文化设施建设步伐逐步加快,建设成效明显。一是对巴山游击队指挥部旧址进行整理修缮,完成了布展和陈列工作;恢复修葺“赵明恩烈士墓”,培植了红军林,新增了广场雕塑,在光雾山景区形成了一道独特靓丽的风景线;自筹资金建起了原国家主席李先念骨灰撒播区纪念碑。二是运用政策优势,建起了川东北首家“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服务站”,实现了西部地区和老边穷地区群众在文化资源获取上享有同发达地区平等的权利。三是按照统一部署和规划,积极进行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体育馆的建设规划、设计及土地的争取和定点。文化馆、图书馆建设项目已全面启动,主体工程已经完成。截止目前,全县文化系统国办文化机构总数达到9个,其中公共图书馆1个、文化馆1个、博物馆1个、乡镇文化站4个、文化稽查大队1个、文化艺术表演团体1个。
2、文化产业体系初步建立。在培育文化市场体系上狠下功夫,文化产业规模不断壮大,逐步形成了以演出业、文化娱乐业、文化旅游业和艺术教育业为主体的文化产业群。截止目前,全县共有各类文化娱乐经营企业100多家,年营业收入超过1200万元,实现营业税50余万元。这些文化企业和单位不仅丰富、活跃了全县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而且在促进南江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扩大就业、涵养税源等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成为经济增长新亮点。
3、国办文化发展成效明显。在艺术教育、文化娱乐、演出策划等领域,国办文化单位占有明显优势。截止目前,全县国办文化单位从业人员近100人,其中具有中、高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26人。2001年创办的南江县艺体幼儿园,招生人数达500余人,教室总面积近2000平方米,配备了新型桌凳和磁性黑板,硬件设施和环境条件居全市前列,“十五”国家级科研课题“新世纪中国素质教育研究”评为现代幼儿英语示范园,被深圳新知识ERP系统选定为幼儿园网络数字化实验基地。2003年7月成立的南江县光雾山歌舞团,采取主动为当地企业、部门提供演出策划、商业演出,灯光音响租赁服务,不仅拓展了业务范围,提高了团队服务水平,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而且解决了经费来源,推动了团队健康发展。
4、教育事业发展不断加强。近三年投资4000多万元,扩建、新建校舍面积61383平方米;投资5000多万元,改造危房10万多平方米,其中村校改造占应改造学校的85%;按标准配备计算机学校90多所;在400多所村校建起了小伙房,96%的村校学生能享受午餐热饮、热汤、热水服务;积极争取社会捐资办学,新建、改建“爱心学校”12所,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整合学生少于20人的边远村校91所,推进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乡镇学校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大力调整县城学校布局,进一步扩充总量和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南江中学分校建成投入使用,实验小学简家坝分校建设启动实施,教育资源进一步优化。随着办学条件、办学质量的不断提升,全县教育品牌优势更加突出。2008年,全县高考本科上线1053人,较上年增加48人。
5、广播电视业发展迅猛。先后投资460多万元建成广电综合大楼,投资200多万元新购
摄像机20台、编辑设备10套、硬盘播出系统1套,建有新闻演播室1个,电视台实现了摄、录、制、播数字化。目前,我县光纤电视总户数达3.5万户,光纤联网主干线980杆公里、12350芯公里,全县46个乡镇实现了广播电视光纤联网,218个行政村、218个自然村通光纤电视,通村覆盖率达42%,通乡覆盖率达96%、综合覆盖率达98%。
主要措施
1、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制定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明确重点文化产业发展项目及发展步骤。突出“红军文化”、“民俗文化”和休闲旅游文化特色,打造“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相对集中、功能互补”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充分利用财政、税收、信贷等经济杠杆,鼓励民间资金、社会资金投资兴办文化产业,大力发展民营文化企业。进一步扩大文化领域对外开放,发展外向型文化产业。
2、调整结构、突出特色。以厚重的红军文化、历史文化和光雾山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为载体,大力拓展,精心包装,努力打造文化旅游精品,增强旅游文化内涵,带动饮食、旅游、交通、商业、娱乐等相关产业发展;以建设民俗风情村、创建中国楹联文化县为突破口,打造民间民俗文化艺术精品,发展民间民俗文化产业,以艺术团体为依托,精心创造具有民俗民间特色的文艺精品,与旅游业相连接,形成专门的旅游演展文化;以广播电视为依托,做大做强县广电网络公司,大力发展传媒业;以观光农业、生态农业为依托,大力发展假日休闲文化产业。
3、集团经营、壮大实力。鼓励文化产业以资产为纽带,运用市场机制,通过兼并、联合、参股、重组等方式,向相关行业延伸发展,拉长产业链条,完善产业网络,做大产业规模,构建和发展一批主业突出、兼营多业,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文化产业集团,实现以大集团带动大产业,推进文化资源向文化资本转变,着力推进文化产业发展。
4、多方培育、多元发展。鼓励民营资本及个人投资兴办文化企业,支持民营文化企业参与国办文化单位的改组、改制和兼并、重组。鼓励和支持民营资本参与民间民俗文化保护;鼓励民营资本兴建公益性文化设施,在税收、社会保障、产业经营、投资融资、资产处置、市场准入等政策上给予优惠。
困难与问题
近年来,南江县文化产业不断发展壮大,但尚未形成现代意义上的规模发展、集约经营的文化产业,依然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
1、文化产业还不能适应多层次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多元化格局尚未形成。南江文化产业发展还处在一个原始粗放状态,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还不够丰富,文化产业门类还不够齐全,文化产业的结构还不够合理,缺少经营高雅文化、经典文化的经纪机构和经纪人。
2、文化产业不能适应多种所有制经济发展的格局,投入渠道单一严重不足。投资体制和机制的单一严重约束了文化产业的发展,亟待建立多渠道的投资体制,让更多的民营资本进入文化领域。
3、文化产业还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够顺畅。政府缺乏对文化产业强有力的宏观管理和调控手段。在产业机制上还没有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一些计划经济管理体制下的条块分割、行业壁垒束缚着文化产业的发展步伐。
4、文化产业还不能适应自身内在发展需求,人才培养和集聚机制不甚健全。目前文化产业经营单位大多为事业单位编制,缺乏人才的合理流动和有效交流,文化产业发展所需的人才不能及时引进,而不需要的富裕人员又不能尽快地分流出去,严重制约了文化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对策与建议
文化产业要发展,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艺术生产规律,整合各类文化资源,着力培育文化产业特色品牌,努力构建以国办文化为主导,多种结构和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1、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抓住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历史机遇,抓住建设文化兴县、旅游名县的有利条件,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进一步繁荣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充分认识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性,把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区分开来,进行分类管理;从文化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对立的陈旧观念中解放出来,在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结合的前提下,实现二者的默契与平衡;认识到文化资源丰富,文化未必就先进,文化产业未必就发达,只有当丰富的文化资源得到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和整合,使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才能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以市场为导向,加快文化体制改革。一要按照扶持一批、转制一批、重组一批、剥离一批的思路,分类分步推进国有文化企事业单位改革。要进一步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劳动、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实行全员聘用制,建立竞争、激励和约束机制,健全财务管理和成本管理制度。加快经营性文化企业单位转企改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积极参与市场竞争。广播电视台等新闻媒体要进一步深化内部改革,转换经营机制,加强管理,降低成本,增强活力。二要加大扶持力度,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积极探索政府投入为主体,广泛吸引社会资金参与的途径和办法,保障对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的投入,确保基层文化建设的需要。重塑国有文化单位的市场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国有文化企业的骨干作用。同时,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条件,不断扩大文化产业领域的开放水平,逐步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资金来源多渠道、投资方式多样化、项目建设市场化的文化产业发展新格局,使文化产业真正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3、落实完善政策法规,营造良好的文化产业投资环境。尽快落实完善文化产业管理的政策和法规,规范文化行政部门的管理职能和各类文化企业的经营行为,积极引导合法经营,维护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保障合法经营者的权益,改变文化产业发展中各地、各行业条块分割、自行开发的状况。要完善文化产业投融资政策和法规,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各种资本进入文化产业,鼓励多种所有制经济成份参与发展文化产业,壮大文化产业的发展实力和社会影响力。逗硬执行鼓励文化产品创新的政策法规,加强文化产品创新。
4、培养文化经营和管理人才。发挥现有文化专业技术人才的作用,使他们的知识、技术、艺术才能有效地成为文化产品生产的基本要素,并使他们能够以知识产权为股本参与文化企业的经营管理;加强文化产业中高新技术人才的培养吸收,运用高新技术,提高文化产品科技含量,满足市场需求,增强市场竞争力;充分发挥民俗民间艺人的作用,使民俗民间文化资源真正转化为与社会需要相适应的文化产品;以教育为依托,建立文化产业人才培训基地,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鼓励教育部门把文化初级人才培养纳入各级职业培训范围,形成多层次、开放式的人才培训机制,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作者系中共南江县委书记
第二篇:县文化产业发展现状与思考
文化建设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内容。加快文化产业发展,促进民族文化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对于盐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具有特殊重要意义。根据省、市党委政府和上级业务部门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有关精神,结合盐津实际,紧紧围绕把文化产业培育成为盐津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支柱产业这一目标要求,我们做了一些初步探索。一、xx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十五”以来,xx县紧紧依托门户通道、自然资源、历史文化、民族民间文化、地沿文化和品牌文化优势,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取得了良好成效。
(一)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开展大型文艺演出活动11场,观众达29700余人次;文化“三下乡”活动共开展了41场,观众达50000人次;部门专题宣传24场,观众44000人次。启动实“2131”电影放映工作,市文体局配送了价值12余万元的农村电影流动放映车和4套电影设备,“十五”期间全县电影放映703场,观众达67.1万人次,覆盖率达100%;参加省市文艺调演2场,提高盐津文艺的知名度;老年文艺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全县有组织的老年文艺队1个,在重大节日和各种庆典活动共演出8场,参加300人次。
(二)文化市场繁荣发展。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革未成年人思想道建设的精神,集中整治网吧、歌舞娱乐场所、校园周边环境,竖决打击黄、赌、毒,坚决制止娱乐场所接待未成年人、超时经营等违法行为,文化市场进一步规范运行,显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目前,全县有各类文化经营户99户,从业人员145余人,年创收76万元,实现利税5.3万元。
(三)历史文化开发多措并举。一是与旅游相结合开发豆沙历史文化。豆沙古镇扼西蜀之要冲,锁南滇之咽喉,自古就是滇川道上的一个重要关隘,积淀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县委、政府启动并分步实施了以风景名胜区豆沙景区为龙头的旅游开发方案,以丰厚的自然历史文化和交通便捷的区位优势为依托,发展文化旅游。二是加大了保护设施建设投入。对豆沙关古镇历史文化遗产进行维修保护,维修保护项目5个,投入资金60余万元。软件建设迈出了可喜步伐,在今年5月,县委、政府邀请了国内专家学者和领导100余人云集盐津,围绕挖掘豆沙古镇历史文化内涵,探索旅游市场运作,打造旅游精品为主题,进行广泛深入的研讨。研讨会上共形成论文22篇,其中涉及历史文化的18篇,县文体局将收集到的这些宝贵材料编写出版《豆沙关五尺道文化研讨会论文集》一书。同时,豆沙古镇的规划设计方案已形成,将筹资建设。三是品牌争创不断实现,遵循“适度操作、分步实施、逐步加温、推向高潮”的原则,抓对外宣传工作,唱响“豆沙关”品牌;突出重点,集中力量,拓宽渠道,精心包装,强力推介,致力打造文化旅游精品。
(四)基础设施建设进度明显。一是千里边疆文化长廊建设,投资65万元、建设面积760.36平方的普洱文化站已建成启用,正在建设的豆沙文化站、新区文化馆投入资金160万元,建设面积1600m平方。二是非文化长廊设施建设,庙坝文化站投资23万元,建设面积300平方。三是建设竣工的旅游公厕总投资25万元。四是豆沙风景区两座牌楼建设将在今年10月份完工,投入资金30万元。
(五)民族民间文化普查推进有序。一是成立机构,为顺利完成普查工作提供了组织保证。二是进行人员培训,为普查工作提供了业务保证。三是通过模底调查,确定“庙坝火纸”等7个重点项目,完成上报材料29份,为民间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四是对普查内容进行了详细的分类,为民族民间文化的查询建立了历史档案。五是完成了申报工作,经县政府批准,将《关河号子》等6个传统文化项目列为盐津县第一批县级民族民间文化传统文化保护名录进行公布。形成材料64份,按时上报。
(六)群团文体活动异彩纷呈。一是体育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积极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其活动内容有:体操、工间操、太极拳、扭秧歌等,累计参加人数达50多万人次,极大地丰富了全民健身活动内容,受到广大青少年及中老年人的好评,收到了较好的社会效果;二是定期召开篮球运动会。五年间共召开了5次篮球运动会,共有61支球队,618人参赛。比赛场次共达323场,投入资金40多万元,观众达5万多人次;三是以生基为主的民族体育活动多姿多彩,别具一格,每年苗族“花山节”吸引了众多邻近县、乡的苗族同胞前来观看,五年来共举办3次苗族“花山节”,参赛项目共10个,参加人员共2000多人次,投入经费3万多元,观众人数达16000多人次。增强了民族团结,发展了民族体育。四是“十五”期间我县中小学参加了市级举办的中小学田径运动会2次,获金牌7枚、银牌5枚、铜牌6枚,共投资1万元;五
是老年体育活动开展有声有色。县老体协利用各种规格节日开展以门球、地掷球为主的体育活动,2004年全市县老年体育门球运动会在盐津召开,我县参加了5个项目,有4个项目分别获得了名次。同时,我县老体协积极参加活动,共参加6场次,参加人员177人。在十二个乡镇成立了老年人体育协会,极大地丰富了退休老同志的文化体育生活。六是体育场地的基础设
施建设良好。老县城灯光球场进行维修改造,修建了门球场、地掷球场,共投入资金40万元,保护了这些体育场的完好,有利于各项体育活动的开展。七是文体荣誉接踵而至。“十五”期间全民健身活动受各级表彰7次,县文体局被市委、市政府授予“文明单位”称号;书协活动内容丰富,共展出8次,拟在今年9月推出《古道行吟•盐津书画诗词楹联协会会员作品选集》一书。
在取得上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楚地看到盐津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很多问题和不足。一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城镇文化体育设施落后于经济发展和城镇建设。目前,老县城文化馆、县图书馆馆舍面积狭窄,不能满足正常业务开展;新区还无文化基础设施,远远不能满足人民文化的需要;乡镇文化站大部分无独立用房,且年久失修,已不能满足实际发展的需求。二是产业结构失衡。文化产业起步晚,从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经营收入(即文化产品制造业、文化产品商贸业、文化传播业、文化服务业和其它收入)结构看,全系统产业经营收入主要是服务业和其它收入,反映出我县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结构处于失衡状态。三是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人才紧缺。文艺创作、表演行当不齐,编、导、演人员青黄不接,群众文化工作人员缺乏才艺素养,文化经纪人才匮乏。四是资源亟待整合。我县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由于缺乏必要的资金投入,致使文化资源流失或闲置现象不同程度存在。“船工号子”、“打鼓草”、“僰人舞”、“傩戏”等是我县久负盛名的民间艺术,因受各种原因的冲击,这些民间艺术濒临灭绝,亟待拯救。五是现行文化经济政策落实不够。县财政仅能满足有限的人头事业经费,文化系统大部分单位甚至连必要的办公经费都难以保证,文化产业市场机制还未形成,致使文体产业难以启动,文化体育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严重影响了农村群众文化工作的深入开展。
二、加快盐津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路及措施
为使文化产业发展既体现省、市的要求,又符合盐津县域文化发展的实际,经过深入调查研究,盐津县县域文化建设的总体思路是:围绕一个目标(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建设县域文化发展强县),抓住一个机遇(抓住省委、省政府建设民族文化大省、旅游经济强省的历史机遇),坚持五大原则(经济发展和文化发展相协调的原则;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改革创新和继承借鉴相衔接的原则;政府引导和市场机制相结合的原则;抓住发展机遇与依托丰富资源相结合的原则),突出三个重点(豆沙关文旅结合的历史文化开发;市场文化的调整整顿,规范管理,繁荣发展;公益性文化中开展经营性文化活动)打造六大品牌(以实施“精品工程”为重点,打造文艺创作品牌;以大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为重点,打造城乡文化建设品牌;以推动社区(街道)文化、广场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旅游文化、军营文化、商贸文化的普及和提高为重点,打造繁荣农村文化生活品牌;以积极开展创建“民间艺术之乡”活动为重点,打造开发地域特色文化品牌;以开发旅游文化产品为重点,打造文化旅游业品牌;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打造高规格文旅结合品牌),主攻三大项目(豆沙关历史文化开发的重大项目;市场文化上的重大项目;公益性文化中开展经营性文化的重大项目),强化四大保障(政策保障,投入保障,社会环境保障,管理保障)。力争我县文化产业GDP比重在“十一五”期间达到6以上。
围绕上述指导思想和发展思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应抓紧抓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抓住四大机遇,创新思路,整合资源。
盐津既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同时又具有优越的区位优势、交通优势和发展机遇优势。我们将抓住省委、省政府建设民族文化大省机遇;抓住省委、省政府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机遇;抓住省委、省政府再次掀起开发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产业的机遇;抓住豆沙镇成为省级历史文化名镇的机遇。发扬团结拼搏、务实、创新的盐津精神,把文化产业发展与县委、政府“开发旅游资源”的发展思路,建设“过境旅游县”的定位目标相结合。充分发挥我县的门户、通道优势,自然资源优势,历史文化、民族民间文化、地沿文化、品牌文化优势,邀请专家进行高层次的策划,创新规划思路、开发思路、资源挖潜思路、产品开发思路、热点亮点思路、文化科技含量思路和宣传促销思路,使之摆脱浅层次起步,以高起点的水平进入市场运营。
(二)培植龙头,突出重点,整体推进。
豆沙关是盐津文化产业开发的龙头,要在僰人文化、五尺道文化、古镇文化、宗教文化上。开展石门漂流,湖泊荡舟,关隘、古镇觅古活动,观赏古关隘风光,领略历史文化风采,形成雄关、湖泊、古镇浑然一体的龙头精品亮点景区,成为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风景名胜之地,成为盐津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中的精品景区。
1、文化与旅游相结合。一是开发以豆沙为龙头的旅游产业,发掘、整理僰人文化,以豆沙古镇、唐袁滋题记摩崖、僰人山寨三大有形资源和汉族劳作民歌“打鼓草”、僰人舞蹈、傩戏三大无形资源开发为主,形成“人无我有”的高档品牌,带动全县旅游产业开发;二是搞好民间传统文化普查,开发民族民俗风情,如歌、舞、曲展出,书画、服饰以及饮食文化等;三是培育发展文化市场,扶持一些有经济实力的人员开展文化市场经营,鼓励企业从事文化产业建设、经营,培育发展农村文化户,填补农村文化薄弱和农村文化产业滞后现象;对有示范性、导向性的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建立奖励机制,给予优惠政策和信贷优惠条件,创造良好的产业市场环境。
2、繁荣文艺创作。以樊忠慰的诗歌、李荣曦的书法为代表树立我县品牌文化。樊忠慰在省内、国内发表新诗40余首,《绿太阳》诗集获省政府文学创作二等奖,樊忠慰获云南第七届王中文化奖;李荣曦的书法作品在国内外参展、被收藏、获奖;两位的作品均参加人文昭通在昆展出;盐津散文队伍健康成长,数名新秀佳作在省内、国内大刊上发表问世,为盐津的文艺繁荣创造了条件。
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抓住党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省委、省政府实施建设民族文化大省;抓住对正在实施的我省千里边疆文化长廊昆水线各点和农村文化站建设,加快我县千里边疆文化长廊建设点新区文化馆、新区图书馆、豆沙文化站、柿子文化站、盐井镇文化站、普洱文化站、滩头文化站建设步伐;加快非长廊建设点庙坝、中和、艾田、串丝、落雁、兴隆、牛寨等乡文化站建设步伐,改善全县文化基础设施落后的状况,增强文化产业发展后劲。
4、培育文化市场。要通过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技术创新、服务创新,增强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吸引力,引导消费。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充分履行法律赋予文化部门的职责,实施管理,加强文化娱乐业的引导,大力发展民族民间文艺展演、民间工艺品展销和民俗文化旅游业,营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逐步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文化市场体系。
5、加强队伍建设。专业、业余、管理、文经四支队伍是文化队伍建设的主流。专业队伍主要抓人才调入、专业培训培养,改变文化人才数量少整体素质偏低的现状;业余队伍主要抓业余文化协会组织,骨干培养和群众、民族、民间、校园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发挥他们在群众文化活动中的作用;要高度重视行政、文物、市场三支管理人才队伍建设;文经队伍主要为了促进文化产业开发,在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经营上培养一支懂经营、会管理的人才队伍,充分发挥文化经营管理人才在深化文化体制、加快文化产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三)强化内涵,提质升档,切实抓好七项工作
1、主要课题的定位研究。聘请专家对盐津历史文化中一些主要课题进行学术研究,科学定位,为发展创新提供历史依据。
2、历史文化的考证定位。考证僰人悬棺年代,阿杓墓年代及是否是乌蒙王,史万岁南征是否经豆沙关,马湖府边界线,李兰义军在牛寨整编,何提督简史,赵端横江起义,朱德在盐津等史料。
3、民族民间文化的深层挖潜。对僰人文化、五尺道文化、“三川半”文化、移民文化、少数民族文化、宗教文化、建筑文化、服饰文化、饮食文化进行深层次的研究、定位、整理、开发。
4、流散史料的征集鉴定。为研究盐津新石器以来两千三百多年的历史,广泛征集民间有史料价值的诗文、器皿、钱币、书法、绘画、雕刻、族谱、契约、工艺品等实物史料,为研究工作提供详实的佐证史料。
5、依据资料,撰文纂书。把有价值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名人玉音、前人足迹、民间传说、神话故事、特色文艺,通过收集整理、编纂成书、出版发行,展示盐津厚重的历史文化风采。
6、摄影摄像,集册制片。把盐津有档次的自然风光、历史文物、民间文艺、民族风情,通过摄影摄像方法,精心选择剪辑,出画册,制作专题片,以图像系统展示盐津山川人文风光。
7、突出地方特色,开发旅游产品。一是开发乌骨鸡、腊肉、九香虫、竹笋、魔芋、茶叶等天然食品;二是开发豆沙粑、黄粑、猪儿粑、泡粑、油花子、甜浆油糍、水粉等名特小吃;三是开发天麻、虫草为主的中药材保健产品;四是开发竹编、竹雕、木刻民间工艺品;五是开发兰花、盆景、根艺产品;六是开发地方书法、绘画、摄影艺术产品。
(四)悉心谋划,创建载体,广泛宣传,强力推介。
要立足本土特色,精心组织人员,谋划宣传方案,从十个方面抓好文化宣传推介:一是发扬“云南团队”精神,参与全省实行整体宣传促销战略;二是准备宣传资料,积极参与中国昆明国际文化旅游节宣传活动。三是加强同周边省市县旅游部门、旅行商、新闻媒体和中介组织的合作与交流;四是拍摄旅游宣传专题片,在电视台宣传我县的旅游资源、区位交通优势、优惠政策和良好的投融资环境;五是准备宣传材料、图片,通过新华网进行图文并茂的宣传;六是请省内、国内有影响的报刊杂志社,到我县进行采访报道宣传,同时拍摄印制专页或综合性的宣传画册进行宣传;七是充分利用每年的“五•一”“十•一”黄金周开展宣传;八是在滇川交通干线和昭通、宜宾两市设大型宣传广告牌进行宣传;九是开展专题研讨、文艺演出、体育赛事、产品展销进行宣传;十是举办“南丝绸之路”文化艺术节,扩大宣传效应。
(五)严格执法,强化管理,优化环境,提供保障。
依法规划,依法开发,依法经营,依法管理,依法保护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为使盐津的文化产业发展纳入依法管理的轨道,要着力抓好六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组建文化执法队伍,培训执法人员,提高执法水平,完善执法手续,开展执法工作,做到宣传有人抓、市场有人管、违法有人究。二是开展文化法规宣传。宣传国家、省的保护、规划、开发、经营、安全、消防、卫生、纳税等方面的法规,增强部门、行业、经营、从业人员的法律意识,提高法律水平,自觉依法开发文化资源。三是严格依法管理。对文化规划、开发、经营、保护的领域和行为进行全程的监督管理,防止违法违规的行为出现,给资源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四是建立健全各项制度。建立健全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行业资格认证制度,从业人员资格考试制度,安全质量监督检查制度,应急处理制度,投诉举报制度。五是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违法行为。严格执行各项法规,全面规范经营行为,严格查处一切违法案件,实行公开曝光,接受社会、舆论的监督。六是搞好部门配合,开展联合执法。要强化公安、工商、国土、质监、建设、环保、消防、安全、卫生等部门的职责,形成齐抓共管,联合执法的保障体系。
(六)加强领导,上下联动,齐抓共管,形成合力。
为确保文化产业的有序推进,全县将从四个方面加强对文化旅游工作的领导。一是实施分级开发战略,全面推进文化产业发展。全县县、乡两级根据资源结构、条件,在全面规划的基础上,扬长避短,突出特色,拓展市场,发掘亮点,从而以点连线,以线连片,形成整体合力。二是要求各乡镇把文化产业发展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定期研究,强化督促和引导,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组织保障。三是建立完善奖惩激励措施,充分调动各级各部门积极性,切实搞好服务工作。四是调整工作重心,实现政府管理由办文化向管文化的方向转变。
第三篇:关于发展文化产业的一些认识与思考
关于发展文化产业的一些认识与思考
顺德市政协主席刘世宜
自九月中旬佛山市政协领导在我市召开发展文化产业调查座谈会后,我们对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性与迫切性的认识有了很大提高,对当前政协就该项工作进言献计、促进地方文化产业发展的意义有了深刻的理解。
现结合顺德的实际情况,就这一课题谈谈我个人的一些认识。
一、顺德已到了把握机遇发展文化产业的时候。
顺德在改革开放22年来,经历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产业跨越,从一个传统的农业县变成新兴的工业城,九十年代通过综合改革,又成功地实现了第二次历史性的跨越,即体制跨越,从市场经济体制跨进基本构筑起市场经济体制框架。去年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系统工程的全面启动,标志着顺德已迈开了第三次历史性跨越的步伐,进入了建设跨越的发展阶段,将通过“十五”计划的实施,从城镇化转到城市化。
前两个历史性跨越,不仅增强了经济综合实力,改善了群众的生活,而且创新了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的优势,为文化产业的 —1—
未来发展造就了条件。在经济因素方面,2000年顺德GDP值为332亿元,人均达到3600美元,今年预计接近4000美元,人民的精神文化消费开始进入实质的启动阶段;在体制因素方面,我市已实现了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资分离,政府已退出市场,不与民争利,实现了“小政府、大社会服务”,利于社会文化事业向产业转化;在文化环境因素方面,经过十多年来推动小城镇建设的努力,文化体育场馆、公园、广场、书报亭、图书馆、展览馆等文化设施建设普遍受到各级重视,广播电视、报刊出版不断做大,文化事业的发展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加上信息业、旅游业等行业的崛起,都很利于文化产业的孕育。
现在进行的第三个跨越,就是加快城市化进程,以城市经济来促进顺德的发展,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不是为城市化而城市化,而是为迎来更大的发展搞城市化,这种城市化应是经济、社会、文化一体化的发展,(无论是提高经济竞争力、吸纳贤才、留住人才、发展高科技以及与国际接轨与市场接轨等任何角度,都缺少不了文化的凝聚因素),因此实施城市化的建设跨越过程,应是发展文化产业的内在驱动过程。
此外,就国际、国内的发展态势而言,尤其是实践中国先进文化的要求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我们不得不考虑发展自身文化产业,保持地方特色、应对外来文化产业的输入和竞争。这 —2—
些,既是挑战,又是机遇,当务之急,就是要把握机遇,加快文化产业的培育和发展。
二、顺德在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孕育了文化产业。
伴随着改革和经济社会的发展,顺德已逐渐形成了一些文化产业市场,并将成为今后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据现时初步撑握的情况,较为明显的有六类:
一是广告业。全市现有广告公司、广告经营部215家,据不完全统计,每年广告营业收入约3225万元(不含新闻单位广告费收入)。
二是图书、报刊销售业。全市现有图书报刊销售点230间,并建起了有相当规模的图书销售中心,据去年统计,总营业收入达4000多万元。
三是新闻、广电传媒业。《顺德报》形成报纸、刊物、网络三位一体经营、广播电视也实现了两台一站一报的经营,报刊年发行量达4336.4万份,传媒教育和广电事业年收入达到5亿元。
四是旅游业。全市共有旅行社10家,去年营业收入为14.91亿元(预计今年可达18.76亿元)。
五是文化娱乐服务业包括文娱市场音像市场、艺术品市场、文博市场和文艺培训市场。去年经营收入为5亿多亿元。
六是电影和演出市场。影院和演出场所全属社会市场化经 —3—
营,去年收入也有1000多万元。同时,对演出团体均进行政府定额扶持加市场化的改革。
由于我们尚未全面调查,其他文化产业情况不清,仅就上述行业而论,我市文化产业的经济总量已达到25亿元,占GDP总量的9%,占第三产业总量的20%,这说明文化产业在经济发展中净悄悄地占据着相当重要的位置,更需要我们对此加以深化调查研究,提升这一产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我们将更好利用体制和机制的优势,推动全市文化产业的发展。
三、当前有若干问题制约着顺德文化产业的发展。
一是观念滞后。人们对文化产业的意识薄弱,往往以传统的看法对待文化,把文化看作纯意识形态的东西,或社会福利型的事业,没有看清文化“精神与物质”的二重性,只看到文化的社会效益,未看到其经济功能与经济效益,往往出现“重经轻文”的偏向。只有改变这种陈旧的观念、文化产业发展才会春风得意。
二是组织滞后。在新兴的文化产业中,均属小户小打、缺乏规模经营的集团、资源配置重复、浪费;在管理上,显得条块分割,尚未纳入系统规范的管理,一些文化产业单位还未能完全按市场经济规则运行;在设施上,现时尚缺乏适应群众文化享受的高、中等级演出场馆,电影院的设备也较陈旧;在文化资源的挖掘利用上,力度不足,文化旅游也未成气候。
—4—
三是人才滞后。在文化产业培育与发展中,缺乏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和领导、管理人才,缺乏艺术经营与经纪人才。
四是政策滞后。目前还没有研订有关发展文化产业的相应政策,党政工作还未真正把该产业的发展问题摆上议事日程来研究推进。
五是文化产业的投资体制滞后。目前的较大宗的文化设施投入,仍停留在事业投入,以政府投入为主,未形成适应文化产业发展的投融资体系。
以上问题,都制约着顺德文化产业的发展,必须切实加以研究解决。为此,我们打算在明年把如何发展顺德的文化产业为作为重点的调研课题,以期配合顺德城市化进程,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向市委提交“精品”调查报告。
四、发展顺德文化产业的初步思考。
1、必须走出观念误区。要切实更新观念,既抛弃只视文化为事业、只看到文化的社会效益性、意识性,看不到文化的经济效益性、商品性的陈旧观念;又要纠正认为把文化完全市场化就等于发展文化产业的思想,要在发展文化事业的同时,建立良好的市场机制,将文化产业推向市场。
2、继续加强文化设施建设。从传播科学知识、普及现代文明、满足群众精神生活需要的目的出发,增加文化设施建设。首 —5—
先是推动我市已制定的关于“市—镇—村三级文化设施建设方案”的落实,其次是高标准地搞好作为全市标志性的文化设施工程,为歌剧院、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等文化场馆。同时要加快各影剧院的设施改造。
3、大力发掘文化旅游资源。虽然顺德的文物古迹不多、层次不高,但以地方特色和韵味来加以发掘、保护、包装、宣传、将利于夯实顺德的文化底蕴,并形成一批文化旅游资源。同时还须加强对历史性人物和特有社会现象的挖掘、整理。
4、加大文化产业结构调整力度。要从实际出发,建设一套适应文化市场发展,拉动现有文化产业规模经营的机制,使文化与顺德的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要大力引进和培育文化产业的有关专业人才、管理人才和经纪人才。要继续完善文化团体的经营机制。
以上几点,仅是我们的初步认识和思考,我们将通过这次会议,进一步提高认识,增强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识和信心。
二○○一年十一月十二日
—6—
第四篇:关于发展文化产业的思考
关于发展文化产业的思考——福建土楼
在当今时代,只是经济初露端倪,文化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而文化产业则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许多国家都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的有效途径。作为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如何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重新审视文化传统,迅速调整文化战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做大做强文化产业,提升文化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是摆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面前的一个严峻的历史性课题。
福建土楼是东方文明的一颗明珠,它以历史悠久、种类繁多、规模宏大、结构奇巧、功能齐全、内涵丰富著称,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被誉为“东方古城堡”、“世界建筑奇葩”,“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话般的山区建筑模式”。中国“福建土楼”2008年7月6日在加拿大魁北克城举行的第32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下面,我来说一下有关土楼的文化内涵。
当你参观土楼时,可以感觉到土楼以其坚固封闭,高大对称,自成一体的建筑风格,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
第一、蕴含着客家同宗血缘凝聚力,一座土楼就是一个家族的凝聚中 心。客家土楼集体聚居的特殊性,反映了客家人的强烈的家族伦理制度。第二、第三、八卦土楼包蕴了道家深刻的哲学思想。土楼内设学堂、题对联诗文,使土楼深具浓厚的文化性。客家人重视文化教育,在中国山区农村中早已形成一种特别的风气。
第四、土楼由封闭式向半封闭开放再到开放式的转变,反映了客家人作为一个民系由弱而强,反客为主的历史变化。
每一座土楼,从整体到各个不同的有机组成部分,都有它独立的作用和功能,整座楼具有通风采光、防潮保温、防风抗震、安全自卫的特点。福建土楼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山区大型夯土民居建筑,创造性的生土建筑艺术杰作。福建土楼产生于宋元,成熟于明末、清代和民国时期。世遗土楼中最古老和最年轻的均在初溪土楼群,直径66米的集庆楼已届600“高龄”,直径31米的善庆楼则仅有30年历史。
基于以上我所介绍的种种,作为闽南文化之一的土楼文化,正以它所独有的姿态,跻身与于世界文化之林,带动着不只是闽西抑或是福建的经济,更是中国的经济。它,不只是代表了福建省的文化发展,更代表了全人类的智慧。
第五篇:文化产业发展状况及思考
文化产业发展状况及思考
一、公共文化建设成效及存在的问题
多年来,我区高度重视公共文化建设,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在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群众文化社团培养以及提供文化服务等方面做出了许多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农村基础设施覆盖面逐年增加,截止目前,农村文化广场覆盖面达100%,农家书屋覆盖面100%,基本文化设施投放面90%以上。
通过建立有效的培训和扶持机制,面向广大群众,开展一系列培训、引导和扶持工作,培养了一大批民间文化领头人和社团组织,这些文化领头人和社团组织在群众文化方面起着引领和组织的作用。
每年利用节庆日、传统节日和消夏及周末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实、主题突出的各类由公众参与的文化活动极大地丰实了辖区群众文化生活,并促进了辖区精神文明建设和和谐社会建设。
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公共文化建设还存在着与经济社会发展不同步,与群众的需求不相适应的方面。一是处于城市中心的区级公共设施接近空白。文化馆没有独立的场所,与写字楼、商住楼一体建设,且布局受诸多制约,不利于最大程度的向群众开放,不能形成地标性的文化场所面向居民开放。美术馆和图书馆作为城市的又一文化象征,尚属于空白。二是街办均没有能与当地经济发展和商业建筑群相协调的公共文化站或集镇文化中心,居民无法就近享受文化服务。三是乡镇文化机构不健全,专职文化工作者,文化服务人员尚属空白。
以上情况是我区公共文化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主要矛盾,也是今后一个时期应加强的重点工作。这些问题可以用一到两年的时间加以改善。
二、我区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进一步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文化市场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经过多年的培育和建设,文化产业已初具规模,在我区初步形成包括新闻出版、图书音像、休闲娱乐、文化旅游、体育健身、文艺演出、工艺美术、信息服务、茶秀、酒吧等行业在内的综合型文化产业体系,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到目前为止,我区统计范围的文化经营单位已达512家,其中印刷装订复制场所268家,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86家,出版物、音像经销单位80家,文化娱乐场所31家,旅游景点21个,文化相关经营单位15家,文物博览馆10家,民俗文化村1个。从业人员总计6000多人,注册资本共计2亿余元,其中100万元以上的120家,50
万元以上的80家,10万元以上的30家,10万元以下的268家。按经济类型划分,民营企业和摊点占总户数的90%以上,占注册总资本的80%。
三、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从全区现实情况看,文化产业的发展还很不充分,总体发展水平仍然较低,存在文化产业组织规模小而分散、科技含量少和竞争力差、市场机制不健全、文化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以及宏观管理政出多门和产业结构不合理等诸多问题。
(一)文化产业的发展缺少战略性规划和统一指导
就全市而言,目前没有明确的城市定位,倾力打造文化古都名城的思路和规划还未清晰。文化产业在全市社会经济发展中不是主导产业,因而也缺乏统筹规划和统一指导。在这样一种大环境下,我区未将文化产业纳入重点进行统筹规划,没有形成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和产业聚集区的规划,我区打造文化一条街还只是一个蓝图。要打造具有鲜明地域特色,有一定市场竞争力的文化产业集群和项目还需要深入研究,需要社会的支持和全市统一的规划与指导。
(二)文化产业的发展缺乏社会引导,市场结构不完善
文化产业兼具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重属性,正因为如此,它需要社会的引导,市场结构需要通过引导实现优化。目前我区市场中,传统产业中,如网吧、图书音像、打字复印、KTV占较大比重,仅仅是满足和适合了部分群体的休闲娱乐消费需求,新兴高端的和文化科技含量高、经营方式新颖的高品质产业项目尚属于空白。文化市场的投资及发展基本属于投资主体的自发行为,缺乏社会关注和政策的扶持引导,对一些能够传承和弘扬地方光辉历史文化和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以及能够引导人们传统的正确价值观和寻求精神归属的产业项目,因没有特殊的政策扶持,在投资方面尚属空白,仅有的几个民办博物馆,也都存在个人投资不足、规模太小、地理位置偏僻等实际问题、并缺乏较高层次的策划和现代化的展示、多媒体演示手段而几乎无法运营,甚至长期关闭,未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文化旅游产业未做强做大
一般地域性文化产品及演艺很多是借助旅游发展,而我区由于旅游景点少,没有大型景点,限制着旅游业的发展,同时也限制了文化产业的发展。地域性文化产品包括文化纪念品、民间工艺品和美食以及演艺项目,这些作为旅游产业链条中的项目,缺乏向社会推介的平台。
(四)文化招商难
由于我区城区内用地规划权受限,致使外来的文化投资很难在城区内成功引进,因这个原因我区已放弃了许多投资意向,同时也使文化部门策划包装和推介文化项目的积极性受挫。
四、关于文化产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一)确立文化产业发展的整体思路和战略性规划
我市具有悠久的古都历史和丰厚的人文资源,具有打造文化名城的先天条件和优势。建议全市进行文化资源和特色的摸底调查,在摸清家底的基础上,制定全市整体的发展思路和战略规划。打破条块分割,按照“行业和区域互动,统一规划和统一指导,促进协调发展”的思路,整合各县区文化、文物、旅游等相关部门资源,确立龙头主导产业及辅助产业,规划产业园区。各市县区在全市的统一部署下,结合各自的文人历史和地域资源,寻找结合点和切入点,发展特色产业项目,打造特色产业平台。
(二)落实文化经济政策
要使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路和战略规划落到实处必须要政策跟进。一是全面落实国家出台的税收及金融、融资等方面的文化经济优惠政策。我市文化产业几乎都是一些小微企业,国家在政策上已明确提出支持小微性文化企业;二是结合我市实际,研究制定政策,确立优势主导产业,扶持社会效益显著的产业项目,扶持新兴的文化科技、附加值高和具有先进经营手段的新兴高端产业,扶持自主研发的地域特色产品项目,扶持文化历史、文物、民俗展览和文化旅游等项目,在强大的政策支持下,营造良好地文化产业投资环境,引导鼓励投资的积极性,增强产业发展的活力。
(三)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旅游相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民族民间文化的基因,以产业的方式对非遗进行保护与传承也是一项有效的措施。将非遗保护和传承与发展旅游产业相结合,提升旅游的文化内涵,发挥旅游对文化消费的促进作用。
(四)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
首先按照文化发展的要求,成立相应的机构和配备相应的人员,以加强对文化产业的探索、管理和指导。其次是加强对文化行政管理层面和投资运营层面人员的培训,采取走出去选派学习的方式,学习领先地区的经验,同时利用市内大专院校开设文化产业研修办或轮训班,提高相关人员综合素质,培养一批具有前瞻性眼光,有先进的管理和经营理念,掌握一定现代科技的文化和经济两栖人才,来引导新时期文化产业的发展。
(五)放宽市场准入条件。
按照全国、省、市统一要求,积极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降低文化产业进入市场的“门槛”,扩大投资领域,鼓励多种经济成份共同经营,制定实施“国退民进”的文化产业民营化战略。特别是在文化产品集散地建设、文体用品制造业项目引进、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加强与省、市政府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的联系与沟通,按照“三个有利于”和“特事特办”的原则,采取多种联合和多种经营的方式,激活文化产业经营机制,促进文化产业的兴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