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城县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时间:2019-05-14 02:34:0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汝城县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汝城县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第一篇:汝城县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汝城县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汝城县文化局 何建华

近几年来,我县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抢抓国扶县机遇,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使我县文化工作跃居省市先进行列,连续七年被评为郴州市文化工作目标管理优胜单位,文化产业建设走在全市前列,文化工作得到社会普遍重视,全县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呈现健康发展的强劲势头。但是,全面审视我县文化事业发展的现状,也还存在一些明显的差距,亟待认真思考和解决。

一、我县文化事业、产业现状

(一)群众文化工作。一是群文活动高潮迭起。近几年全县举办了各种形式的文艺活动1120场(次),开展送戏剧、送电影、送图书下乡300余场(次);举办校园文化、广场文化、社区文化、企业文化、军营文化、机关文化近千次,展示书法、美术、摄影作品2670余幅(张),放映农村公益电影3900余场,数十余万人次共享了“文化大餐”。文艺节目多次参加省市展演获得大奖。小说、散文、诗歌创作进入了“复兴时期”,群众业余作家不断涌现,《柳溪村》、《真爱无声》、《草尖上的阳光》等文学作品陆续集结出版。边境文化交流与合作日趋频繁,由湖南汝城县、广东仁化县、江西崇义县联合举办的“三省三县”文艺汇演及书法、美术、摄影作品联展,每2年一届现已成功举办9届。创办了边界三县文艺刊物《南岭风》,加强和促进了边界三县人民群众的文化交流和友谊。乡村群众文化活动日趋活跃,土桥镇足田村农民继承传统祁剧,自筹资金恢复业余祁剧团,为农村群众演出传统祁剧,2002年获省文化厅“百佳民间剧团”荣誉称号。城郊乡云善村组建农民腰鼓队代表郴州市参加全省比赛,获舞蹈大赛第三名,是唯一的一支来自农民的代表队。全县业余文艺队、秧歌队、腰鼓队、彩旗队、歌咏队、武术队、管乐队成为了城乡文化活动的生力军。故事会、抬花轿、香火龙、龙灯、龙船、舞狮、唱山歌等地方特色鲜明的汝城乡土文化活动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2006年,“汝城香火龙”民俗活动列入了湖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08年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图书事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一方面,积极争取财政支持,推动硬件升级。图书专项经费列入县财政预算,现馆藏图书近10万册,年新增图书10000余册,达到了年接纳读者11万人次,实现流通图书12万册次。同时,在全省率先实行计算机现代化管理,开展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2008年争取省拨68万元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设备已到位安装,我县成为全省首批信息资源共享县级分中心。另一方面,大力开发馆藏资源,优化软件服务。全面整合服务窗口,健全内部管理,热心服务读者,满足了读者需求。积极联办主题活动,有效地促进了县级图书馆建设,评为国家二级馆,成为了全省图书事业的一面红旗。三是基层文化阵地得到巩固。制定了基层文化事业发展规划,落实文化建设“四个纳入”,有力地保障农村文化阵地的改善和文化队伍的稳定。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列入了国家“十一五”规划笼子,用五年时间分步实施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工程。2005年,县政府投入130万元,对县影剧院进行了全面升级改造。几年来,先后有土桥、文明、暖水、热水、延寿等5个乡镇被授予省“百强文化站”、“百佳民间艺术之乡”和市“先进文化乡镇”等称号。

(二)文化市场。近几年来,文化市场通过依法整治,取得了明显效果。一是文化市场监管稽查有力。按照《文化市场稽查暂行办法》等有关规定,文化局切实加强领导,配强文化市场稽查执法队伍,并经常组织年度执法培训,坚持做到勤查处、严执法、重打击。将“扫黄打非”列入文化工作目标责任,定期开展集中整治和明查暗访行动。收缴非法书刊8300余册,卡通“口袋书”600余本,非法音像制品6200余张(盒),取缔无证经营书报刊8家。二是网络市场逐步规范。文化局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及省市有关文件精神,与相关职能部门依法开展网吧专项整治。对于网吧接纳未成年人上网的行为予以明令禁止,寄发《致学生家长的一封公开信》2863份,开展千名学生远离网吧签名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健康向上的课余文化活动。自2004年来,全县没有新审批网吧经营场所。对原有批准的网吧经营场所,在管理环节始终坚持“三个一律”的治网方针,即对距学校200米内的网吧及其他娱乐场所,一律责令搬迁或取缔;对取得网吧经营资格的业主,一律依规查处,直至吊销其《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同时,联合相关职能部门常抓不懈开展专项整治工作,依法查处违规行为。三是市场监管扎实有效。健全完善了文化市场行政执法制度,对执法的范围、内容、程序和责任作了明确规定。为延长监管链条,在全县聘请了75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离退休老干部、老教师、乡镇文化站及社区工作人员为网吧义务监督员,公布了文化市场举报电话“12318”,认真采纳对文化市场管理的意见建议。同时,安装计算机监督平台,对所有网吧实行24小时实时监控,及时发现、查处网吧违规经营行为。我县文化稽查行政执法工作2007、2008年获省先进单位称号。

(三)文化产业。一是强化市场动作,大力发展文化产业项目。以电影公司改制为契机,积极盘活利用国有资产,大胆引进中宇公司民间投资。以濂溪书院为龙头,积极推动濂溪文化区综合开发,催生了我县文化产业项目建设的最大手笔。整个项目围绕修复濂溪书院,相继带动濂溪文化广场、沿江大道、汽车南站搬迁、步行街、商住楼及别墅群等项目。该项目成为了全市电影企业改制、招商引资与文化产业有机结合的成功典范。二是强化综合开发,着力推动文化旅游事业。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县政府出台了加强文物保护文件,切实加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掘、保护与利用。几年来,先后争取将濂溪书院、绣衣坊、太保第、金山古祠堂群、广安所李氏宗祠等7处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县城经省政府确定为历史文化名城,文塔等7处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红军楼、仙人桥等40处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通过省市文物专家到汝城调查、考察,成功举办了“汝城文物新发现”专家座谈会暨新闻发布会,郴州市“湘南起义旧址群保护利用研讨会”2008年11月在汝城召开,极大地提升了我县历史文物的知名度,拓展了文物旅游的附加值。争取资金配套建设濂溪书院附属设施和陈列物品,深挖濂溪文化底蕴,带动了文化广场、白石书院、土桥八角楼、福泉山庄等文化旅游开发项目。文化招商、文化旅游逐渐成为汝城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三是巩固传统文化产业。紧紧抓住娱乐业、演出业、音像业和艺术培训等传统文化产业项目,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提升群众精神生活质量。

二、存在问题及原因

(一)农村文化观念落后。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文化事业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但是在社会中对文化工作的认识仍然存在误区,文化工作对引导解决观念转变、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任务仍然十分繁重,农村文化事业已相对滞后,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物质生活日益提高的农民群众对文化精神生活的需求。通过调查,许多偏远的贫困山区的农民文化生活仍然十分贫乏,看戏难、看书难、看电影难的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多年来,农村文化成了“新三难”,送戏下乡经费一年只够巡回演出3—4个乡镇,只能像征性的送戏下乡。全县大部分乡村没有建立图书室,6个乡镇图书馆添臵新书也是省里赠书。2008年建立的32家农家书屋配套设备、经费不完善。早几年农民看电影不到,有的农村少年儿童不知电影为何物。国家近年实施农村公益电影工程,目前农村群众看的仍是传统的老电影、旧设备。数字化电影未能普及。农村封建迷信活动仍然存在。打牌赌博、“六合彩”、婚丧喜事大操大办风气盛行,“黄、赌、毒”问题没有根治,“三个月插田、三个扯谈、三个月赌钱、三个月过年”的现状反映了农村有益文化活动少的现实。

(二)文化经费投入不足。中央、省市各级对文化的投入提出了明确的规定。我县近几年得到了各级政府对文化事业的资助,经费投入历年增加。但与周边地区比较,我县仍然存在较大差距。如江西省从2005年始,由省财政每年安排6000万元文化专项资金,安排每个乡镇3万元保底经费。相对而言,我县文化事业经费仍然捉襟见肘,一是基层文化单位事业经费不足。如:文化市场行政执法经费短缺,日有行动,月有整治,执法费用明显增加,办案经费和稽查设备配臵存在薄弱环节。文物保护经费短缺,保护费、维护费、征集费等不足,文物保护力不从心,普遍存在缺少保护和保护不完整现象。购书经费未列入乡级财政预算,乡村图书馆建设根本没有保障。其原因主要是乡镇政府投入少,目前的基层政府基本上是维持运转,大多无钱投入。前几年甚至有个别乡镇将省、市投入的文化专项资金用于乡镇干部发工资。其次是社会投入少,由于乡村文化资源分散,农民文化消费少,乡镇文化难以形成气候或形成产业,故社会投入乡村文化的少。

(三)基层文化基础设施老化。我县乡镇文化站建站初期,绝大多数乡镇文化站建立了以影剧院为主体,配套了其他附属文化设施。近几年来,由于乡镇财力较紧,对年久失修的影剧院和其他文化设施设备无力翻修和更新,致使全县农村集镇电影院和其他文化生活设施关停并转,相当一部分文化设施和阵地被挪作它用,有的乡镇出租改为米厂、粉厂,有的闲臵成为破烂仓库等,目前,有的乡镇文化站只保留一块牌子,有的连牌子都没有了。不少文化设施年久失修,破烂不堪,财物损失严重。县文化馆改建于1990年,目前办公及活动用房只有820平方米,按照县级馆建筑面积不得少于3000平方米的规定还相差甚远,使文艺活动开展受到制约。县图书馆建于1986年,20多年来馆舍日渐风化,房屋屋顶渗漏严重,馆舍大厅、大门变形,地面凹陷,危在旦夕。

(四)乡镇文化专干待遇尚未落实。根据中办发[2005]27号、湘办发[2001]29号和郴办发[2002]19号文件精神,乡镇文化专干应列入全额拨款事业编制。但我县乡镇文化站经费仍然是差额拨款的方式,每年只有2000元的经费,影响文化专干队伍的稳定。虽然目前全县23个乡镇均配设了文化专干,但绝大多数乡镇文化专干是身兼多职,没有将主要精力用于文化工作,“会议专干”、“临时专干”,仍不同程度的存在。

(五)文化人才不足。县文化馆文化骨干人才2008年以前一度出现“断层”,文化素质有待提升。图书馆仅1人取得馆员职称资格,初级职称人数为零。管理全县文物事业的文物管理所只1人为文博大专学历,文化行政执法机构法律大专目前只有1人。党政干部多,专业干部少,文化人才缺乏,不同程度影响全县文化事业的持续发展。

(六)文化行政执法难以到位。一是编制“按兵不动”。我县文化行政执法机构人员编制由1990年2人,1996年增至4人,此后十余年间文化市场稽查编制不变。现实情况与中央、国务院“加强和充实县级文化市场行政执法队伍”不相适应。二是文化执法“势单力薄”。我县虽然按照省、市精神已建立了文化稽查大队,目前且与文化局政事合一,不利于执法队伍的管理和行政执法的实施。同时,虽然相关职能部门开展了许多专项或联合行动,但长效监控机制没有很好落实,没有形成齐心协力综合治理的运作格局。作为管理文化市场的行政执法机构,应以其特有的合法的行政执法职能机构单列。三是农村文化监管“鞭长莫及”。根据中办发[2005]27号文件“充分发挥乡镇综合文化站监管作用,健全农村文化市场管理体系”的精神,乡镇文化站应切实担负起本乡镇农村文化市场的监督、管理职能,形成上下联动的管理体系。然而,由于我县乡镇文化站队伍不稳、职责不清、管理不到位,对农村文化的监管心有余而力不足,农村“黑网吧”“草台班子”、电游赌博等现象得不到有效遏止。

三、文化发展对策与思路

(一)强化意识,增强战略观念。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中国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是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实现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重要方面。加强基层文化工作,对于宣传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加强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血肉联系,在全社会培养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建设文化强县,为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良好的社会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各级党委和政府部门都必须统一思想,提高认识,高度重视并大力支持农村文化建设。要充分地认识到文化事业发展对经济发展有着强大的推动作用。要形成汝城经济文化化、汝城文化经济化、经济文化一体化的发展共识。要以汝城深厚的文化底蕴为基础,以丰厚的自然资源为依托,以悠久的历史文化资源为重点,以建设现代化文明为方向,建立全县县域各种经济文化为主体的“大文化”网络文化,努力创建良好的文化经济发展环境,才能达到文化富民强县之功能。

(二)深化改革,发展文化事业。根据文化事业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前提下,推进文化体制改革,逐步理顺政府和文化企事业单位的关系,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文化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我县原电影公司作为文化企业已在全市率先进行了改革。县文化馆、图书馆作为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其根本任务是为人民群众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最基本的文化需求。主要是增加投入,增强活力,转换机制,改善服务。进一步深化劳动、人事、分配等方面的内部改革,建立健全竞争、激励、约束机制和岗位目标责任制,全面实行聘用制和劳动合同制。影剧院属自收自支事业单位,为经营性文化产业,应根据市场发展要求,实行内部机制改革,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充分发挥市场配臵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在市场竞争中发展壮大。县文化稽查大队是我县文化行政执法机构,其主要任务是对全县文化市场实施稽查、监管、执法,确保文化安全,为繁荣全县文化市场健康有序发展保驾护航。在改革中进一步强化行政执法职能。将文化行政执法机构单列,参照公务员管理,改变目前政事合一,编制不足,力度不够的现状。要健全和完善执法机构网络,形成以县稽查大队为主,乡镇文化站为辅,各有关部门相互联动的文化市场执法网络。形成统一行动、统一检查、统一公布检查结果的专项整治活动。建立健全和完善信息网络,及时交流执法经验和信息,要建立错案责任追究制度和重大案件备案制度,实行执法责任制和评议考核制。推行政务公开,公布执法依据、执法程序、举报电话,接受上级部门和社会的监督。对文物管理所的改革,应与省市文物部门配套改革,才能扭转“上动下不动”的现状。进一步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加大文物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更好地管理全县文物和发挥文物在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中的特殊作用。当前,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中,要着眼于汝城文化事业发展实际,主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弘扬传统文化,突出地方特色。我县的传统文化,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如故事会、香火龙、抬花轿、龙灯会、山歌会、地方祈剧、民间管乐等。广泛地开展民俗民间文艺活动,深入地挖掘和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二是坚持广泛开展农村“三项文化”下乡活动。组建一支由政府支持,自主经营,民间民营的文艺演出团体,政府应从政策、资金等方面予以扶持,应按国办发[2002]7号、湘办发[2001]29号、国发[2000]41号、湘政发[2001]2号、湘建规[2002]453号、郴办发[2002]19号等文件执行。并加强引导和管理,实现演出团体以政府为主,民营为辅、适时组建专业剧团。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国家农村公益电影“2131工程”的实施,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由于原电影公司改制,将农村电影放映职能交县影剧院承担后,要积极配合上级贯彻落实国家农村电影“2131工程”,确保国家电影工程计划的实施。可考虑设立县农村电影事业管理机构,争取上级列为全额拨款事业编制,综合管理全县农村电影发行放映事业。乡镇文化站按照“五个一工程”要恢复建立农村电影放映队(院),保证每月使农民看到一场电影。三是要建立文化“一乡一品、一村一品”特色。县文化馆要多下基层指导、辅导、收集整理民间文化,多扶持几个富有地方特色文化的乡、村,建立科学有效的民间文化遗产传承机制,对农村传统文化生态保持较完整并具有特殊价值的村落特定区域进行动态整体性保护。实施农村特色文化品牌战略,培育一批文化名乡镇、名村、名园、名人、名品。

(三)配套政策,加大资金投入。根据中办发[2005]29号《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湘办发[2001]29号、郴办发[2002]19号及汝发[2003]号等文件精神,各级党委政府对加强农村文化建设负有重要责任,要高度重视农村文化建设。要切实加大政府投入力度,财政要统筹规划,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投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不断提高用于乡镇和村的比例。“十一五”期间,我县要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乡镇为依托,以村为重点,以农户为对象,发展县、乡、村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要加大财政投入,构建我县农村文化服务网络。针对我县情况,县城要建设宣传文化中心,改变目前群文大楼“上不顶天,下不着地”的窘况。县文化馆、图书馆可考虑重建,确保有3000平方米的馆舍面积与文化活动场所。要恢复县革命历史陈列馆,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每年要有5—6个乡镇新建集“五个一工程”于一体的乡镇综合文化站(宣传文化中心)。每年要有相当数量的行政村建立文化活动室、图书室等,开展图书阅读、宣传教育、文艺演出、科技推广、科学培训、文体活动等。明确一名村干部具体负责。要加强“五个一”文化阵地建设。乡镇文化站要建立图书室、宣教室、文体活动室、宣传橱窗、影剧院。乡镇文化站(宣传文化中心)的建设,由县文化局和乡镇制定具体可行的规划和方案,抓好落实。乡镇要抓好村级文化陈地的建设,制定可行性方案,分期分批抓好落实。目前我县参加全国、全省创建文化先进县、文物保护工作先进县还是空白,过去所取得的全省艺术之乡、百强文化站、市先进文化乡镇是否继续保持了先进标准,需要加以考核。总之,要把农村文化建设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当地城乡建设规划;纳入各级目标管理责任制和干部晋升考核;纳入各级政府财政预算。才能确保我县农村文化建设各项目标任务的实现。

(四)市场运作,壮大文化产业。文化产业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朝阳产业,它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引导和支持,以及相关政策的支撑。在知识和信息时代,文化知识、人力资本和智力投入将在经济发展中起着主宰和先导作用。而科技推动力、文化创造力、商业运作力就成为发展文化产业的三大动力机制。这三大要素的有机组合就会产生惊人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影响。因此,当前我县综合竞争能力不够强,文化事业发展与发达地区相比还滞后的情形下,扩大文化产业经营规模,打造知名品牌。同时,政府要加大投入,要吸引社会资本投入文化产业,以产业促进事业发展。就近几年的情况来看,我县的文化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同时通过“横挖潜力铸品牌,纵掘底蕴兴产业”,促进和带动了文化产业的向前发展。各文化基层单位积极发展娱乐业、电影业、音像业、艺术培训等传统文化产业及招商引资开发新型文化产业,取得了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我县也成为了全市文化系统发展文化产业的先进典型。但与周边县相比,仍然存在一定差距。全面树立大旅游、大产业、大市场的发展观念,周边县区的先进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一是大力发展红色文化产业。要大力挖掘红色文化内涵。我县是革命老区,大革命时期中国工农红军曾在汝城留下了光辉的足迹。要充分利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革命历史文物、旧址,发展红色旅游产业。要加强红色文化建设,恢复县革命历史陈列馆,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二是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打造一批有地方特色的“群众文化艺术之乡”、“百佳民间艺术剧团”等。全县每个乡镇都要有“一乡一品”,如“故事会艺术之乡”,“香火龙艺术之乡”“民居古祠之乡”、“民间祁剧之村”,“民歌山歌之乡”、“温泉之乡”,“民族文化园”,“生态公园”等。还可建立乡镇之间的“文化艺术长廊”,“书画影艺术之乡”“管乐之乡”。充分挖掘本地文化资源,建立自己独特的民间、民俗文化体系,达到“自发、自娱、自乐”。三是大力发展文物旅游产业。充分利用现有的文物资源,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如“濂溪书院”、“八角楼”、“绣衣坊”、“金山古祠堂群”、“仙人桥”、“白石书院”等,吸引文人墨客驻足观光。四是大力发展绿色旅游产业。挖掘生态文化内涵,打造“绿色”品牌,推动山区县绿色文化产业发展。我县境内自然景观秀美、独特,四季如春、风光秀丽,集山、水、石、洞、林、泉于一身,溶特、奇、险、幽、秀于一体,“四大景观”、“汝城八景”以及新发现的众多山林幽谷河道奇观,都可成为绿色文化旅游的好去处。

(五)齐抓共管,加强队伍建设。长期以来,文化系统干部职工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默默无闻,甘于奉献。但与其他部门相比,在经济上、政治上仍然存在较大的隐形差距。经济上,乡镇文化站自1990年确定为差额拨款事业单位,事业发展了,但财政仍然是每年只有2000元的拨款及1站1人的编制。县直文化部门的编制也不是随着文化发展而增加,而是减少。如文化馆由1992年的12个,核减为现在的9个;文化局由8个编核减为7个编;文化稽查队4个编,要管理全县文化8大类的近100家文化经营单位,尤其是整治农村家庭经营的“黑网吧”,不能有效担负稽查管理的职责。与周边县比,我县文化稽查大队编制人数是最少的。文物管理所、图书馆人员编制也一直未增编,人员不够。要抓好乡镇文化专干的管理,落实全额编制、落实待遇、落实责任。开展文化人才的培训和培养。对文化专干的配备、异动,各乡镇党委要征求县文化主管部门的意见。要逐步建立和完善能上能下、能进能退的用人机制和科学合理的人事管理制度。文化专干在任职之前,须先经过由县文化部门组织的乡镇文化专干任职资格考试,通过考试获得资格证的,才能正式上岗。乡镇文化要列入县年度工作考核,经考核不适应担任文化专干的,各乡镇党委要调整其岗位。

第二篇: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

从国家的角度看文化的重要性

工业091班邹奔虎2009007020

412007年10月党的党的十七大召开,文化软实力正式写入党的党的十七大报告,这标志着,软实力正式成为国家发展战略新的着力点,中国正开始通过发展国家软实力提升国家形象,增强国家综合竞争力。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构成的基本纲领出发,提出了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大政方针,说明党中央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的高度重视。

一、什么是文化?

笼统地说,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二、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

在过去的时期里,我国的文化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我国的软实力发展还显得薄弱,在总体上还处于软实力发展的初期。客观分析现在文化软实力方面的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身的缺陷带来的价值观的迷茫,大众文化的兴起以及文化产业发展的相对滞后等都是影响和威胁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因素。另外,西方发达国家文化帝国主义的话语霸权有加强趋势,文化霸权的再次兴起使民族国家间的文化利益矛盾加剧,而且,我国少数人为迎合西方霸权主义所提出的所谓的普世价值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文化软实力发展的进程。

与其它国家相比较:目前世界文化市场份额,美国占43%,欧盟占34%,亚太地区占19%,亚太地区所占份额中,日本占10%,韩国占5%,中国和其他亚太地区国家仅占4%。从国际对比来看,中国文化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2011年首超3%)中所占的比例,大大低于西方发达国家已经达到的10%以上的水平。我国文化产品存在贸易逆差:和中国对外贸易“出超”相比,中国的对外文化交流和传播则是严重“入超",存在“文化赤字"。2004年全国图书、报纸、期刊累计出口总额2546万美元,进口总额1.6亿美元,逆差为6倍。

从1999年到2002年,仅俄罗斯就有285个文艺团体到中国演出,同期中国至俄罗斯演出的文艺团体只有30个,相差10倍。从2000年到2004年,中国进口影片4332部,其中,美国几乎占到了一半。而我国影片出口则屈指可数。从全球文化的大范围看,在许多国家,有人如果听不懂贝多芬、莫扎特、巴赫的作品,就被认为不懂音乐,但听不懂《二泉映月》则似乎很自然。在语言文化方面,中国和西方的交流也处于严重逆差状态。美国高中学生只有2.4万人学中文,而学习法语的美国高中学生则达100多万。须知,中国人口有13亿,法国人口只有8000多万。在美国3000多所大学里,有近800所开设了汉语课程,但在中国,连小学甚至是学前班,都开设英语课程。大学生不考4级、6级被认为不思进取。

三、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途径(同时加强对我国文化的保护,韩国申遗“端午节”事件等)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当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大潮,面对国家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对文化发展的要求,面对社会文化生活多样活跃的态势,我们必须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这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显着标志。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文化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担负着前所未有的重任。我们要站在全面实施党和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上,紧扣文化软实力的内涵,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大力培育文明风尚,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大力推进文化创新,全面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最大限度地焕发广大文化工作者勇于创新的积极性,使全社会的文化创造活力充分释放、文化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使当代中华文化更加多姿多彩、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通过不断增强中国文化形象的现代元素和核心元素,塑造国家文化形象;占据文化发展的制高点以应对众多挑战;通过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变文化资源大国为文化经济强国,在国力竞争中赢得优势。

第三篇:统筹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统筹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发布时间:2009年08月17日 21:10 作者:马中平

如何坚持科学发展观,不断发展壮大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进一步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是文化建设面临的重大课题。《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大政府对文化事业的投入,逐步形成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建立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和富有活力的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建议》精神,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以落实。

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具有综合性强、辐射面广、渗透力大、附加值高、产业链交错的特征,涉及信息、网络、金融、通信、交通、商业、旅游等方面。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在长期的发展中,始终存在着许多相互对立统一的矛盾关系,各个方面的内涵、特点、规律和方法不尽相同。能否做到“统筹”,关系到文化繁荣发展的速度和质量。在文化领域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就是要把文化的繁荣发展作为一个有机整体,从各方面、各层次的相互关系中把握文化建设的本质和规律,做到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两手抓,两加强,双丰收。

一是必须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是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理论。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需要我们用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去分析研究文化的发展规律,把握文化发展的方向,驾驭文化发展的态势。离开了这个基本点,在文化发展繁荣方面就不可能坚持正确的导向,就不可能在纷繁复杂的社会思潮面前明辨是非,头脑清醒。在文化的繁荣发展中,之所以出现这样那样的模糊认识和错误倾向,就是因为我们有些同志缺少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我们强调要改革文化发展模式,并不是要改变文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性质;我们放开发展文化产业,提倡文化发展的多渠道、多形式,决不是要搞意识形态的多元化;我们按照WTO的要求主动适应加入世贸组织后的新形势,决不是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中让出阵地,让充满西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形色色的文化平分秋色。

二是统筹文化发展的继承与创新。历史文化遗产,是文化个性和传统价值的具体体现,是文明素质和综合实力的表征,是不可再生的人文资源,又是现代文化发展的基础。对待传统的历史文化,应该保持一种高度的文化自觉。陕西历史悠久,积淀了深厚的文化资源,孕育了灿烂的文明。无论是奔腾不息的滚滚黄河还是炊烟袅袅的半坡母系村,无论是灿烂的古代文化还是光辉的革命传统,在民族精神的形成发展中都产生过重要作用,为现代文化的发展繁荣奠定了雄厚的基础。因此,我们一定要处理好继承和创新的关系,对历史文化要做好挖掘保护,同时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体现时代精神的社会主义文化。

三是统筹城乡文化的发展。当今中国城乡文化发展不平衡现象比较严重。因此,我们必须充分认识统筹城乡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统筹城乡文化发展的理念贯穿于文化设施布局、文化经费投入、文化生活安排、文化产品生产等各个方面,在政策和投入等方面向农村倾斜,实行城市带动战略,建立城乡互动,互利双赢和共同发展的统筹机制,以大城市辐射带动中小城市、小城镇和广大农村。不仅算城乡文化建设投入产出的经济账,更要算城乡文化建设投入的社会账,算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效益账。

四是统筹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既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又相互区别。文化产业是经济与文化融合的重要载体,对于提高产业发展的文化含量,满足社会多层次文化需求,提升产业发展的档次,具有积极的作用。文化事业对于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非常重要。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是文化建设的两个轮子,缺一不可。统筹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要坚持改革抓突破,创作抓精品,群众文化抓贴近,文化发展抓建设,文化管理抓规范的基本工作方针。

五是统筹文化精神与文化精品。文化精神是文化的内在要素,深深熔铸在社会的凝聚力和创造力之中。文化精品则是一定文化精神的外化和物化。再好的文化精神,如果没有一个好的、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的、吸引力比较强的表现形式,也很难发挥武装人、塑造人、引导人、教育人的作用。陕西文化精神非常丰厚,有中华民族发祥地的黄土文化,有黄帝、炎帝、半坡、蓝田的始祖文化,有秦兵马俑、汉阳陵、唐昭陵、乾陵等反映民族繁荣发展的传统文化,也有延安、八路军办事处等反映光荣革命传统的红色文化。要增强其辐射力、吸引力、感召力,更好地展示陕西地域文化特色和成就,就必须集中力量,精心组织,坚持两者共同发展,共同繁荣,不断提升竞争力,扩大影响力。

六是统筹文化发展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文化的繁荣发展,离不开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树立“效益”观念,追求投入的产出比率,是现代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效益不同于其他行业,有的是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赢,有的则只有社会效益,并不直接带来经济效益,而且获得效益的周期也千差万别,但社会效益始终是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存在与发展的根本。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效益是实现社会效益的重要经济支持与保障,因此不能不考虑经济效益。但是,我们又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进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此,无论是文化事业还是文化产业,都必须坚持正确导向,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坚决防止出现重文化产业轻文化事业,重经济效益轻社会效益的现象。

七是统筹文化和经济的发展。文化是比经济更为持久、更为深刻的国家竞争力。构建和谐社会、知识经济、学习型组织、循环经济等新的发展思路与模式的提出,把文化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有机结合了起来。在今天的经济社会活动中,文化内涵与其竞争力、品牌知名度、市场占有率关系日益密切。文化发展目前已深深融入经济之中,成为生产力的重要因素和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成为一种特殊资本,一种底蕴丰厚的资源。文化既是生产力,又是竞争力。要把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作为全局性、战略性的工作,纳入整个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统筹安排,防止就经济抓经济、就文化抓文化。文化建设具有周期长、见效慢的特点,不可能立竿见影,不能急功近利,需要锲而不舍,抓紧抓实。目前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是文化生产能力不足,文化资源大量闲置,文化活力没有充分激发,文化市场没有充分拓展。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就是以改革促发展,以发展促繁荣。要进一步解放思想,破除重经济建设轻文化建设的观念;破除文化属于社会消费范畴,只有投入没有产出、文化不能出效益的观念;破除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搞建设,只能先发展经济后发展文化的观念;破除文化属于意识形态,发展文化只是宣传文化部门的职能的观念。要按照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发挥政府职能部门和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促进文化与经济、现代科技的融合,推进文化内容和形式的创新,增强文化的吸引力、感染力、穿透力和影响力。

八是统筹管好与放活的关系。党委和政府部门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中应当做到不错位、不失位。不错位就是该管的一定要管好,不推诿,不扯皮,不该管的一定不要去管,要让文化事业单位和文化企业拥有充分的自主权。不失位就是形成上下一齐抓,全党一齐管,人人都参与的良好氛围,不能借口与国际接轨、市场运行而放任自流。要勇于实践,以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为重点,抓好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改革和发展;以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增强活力为重点,抓好经营性文化产业的改革和发展,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走上良性循环、健康发展的轨道。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说到底,就是必须紧紧围绕这个核心,全心全意服务于这个核心。为此,必须确立人民群众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必须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必须不断提高中华民族的文化水平和文化素养,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必须充分发挥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努力塑造适应时代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

(作者:中共陕西省委常委、宣传部长)

第四篇:白河文化事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白河文化事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作者:蒲大林

白河地处秦头楚尾,秦楚文化交汇,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元素,在全市乃至全省具有独特的韵味,笔者对如何发展白河县文化事业进行了调查,形成粗浅意见供参阅。

一、发展现状

(一)文化底蕴十分丰厚。在白河的历史文化中,秦的制度文化和楚的老庄无为思辨哲学浸润至深,造就了独特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存,这里的民俗民情纷繁多样,县内古遗址、古建筑近百处,被列为省、县文物保护单位有20多处。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保护。“白河三点水”宴席制作工艺、“采莲船”民间文艺等5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列为市级保护名录。“月儿潭的传说”、“白河清浆”食品制作工艺等18项文化遗产列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工作成效明显。

(三)文化基础建设项目有序推进。通过财政拨款、项目投资和部门帮建等形式加强了县、乡、村三级文化阵地建设。投资68万元的县级文化资源共享中心项目已被省文化厅同意立项。投资98万元的宋家镇等4个乡镇文化站建设已全部竣工并投入使用。投资101万元的大双、城关、桃元、双河等乡镇文化站已陆续动工建设。冷水、中厂、卡子、构扒、仓上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项目建设已由省市统一组织安装并交付使用。

(四)文物保护工作成效明显。卡子张氏民宅、黄氏民宅等省保单位,已于2009年申报国家级保护单位,2009年县政府请省古建院

为两民宅做了修缮保护规划。加大了田野文物的征集力度,对第三次文物普查的成果进行进一步挖掘,多方筹措资金进行田野文物征集。

(五)文化制度建设日趋完善。创新开展白河县文艺精品奖,制定了《白河县文艺精品奖励制度》等。新人新作不断涌现,郑国义的作品《面试》获得国家级一等奖,柴龙鼎、王克昌、孙传泽、王海波、胡黎明等出版个人文艺专著8部。2009年在市级以上参展并收藏、收录作品超过前5年之和。每年通过春节、“三八”、“五一”等节日开展节庆活动,以及“文化三下乡”广场健身舞等活动,有效的带动了广场文化、校园文化、社区文化和企业文化的发展。“白河水色”文化品牌已初步确立,大型陕南风情歌舞《白河水色》全面展现了白河地方文化神韵,得到社会各界好评。

二、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是文化基础薄弱,特色不够明显。白河历来少有文化名人。近现代稍有成就的如谢馨(著有海月楼诗文杂抄六卷,字画名噪一时)、黄弼臣,黄统、黄正甫等,县内对其作品又缺乏整理收藏,多散失在民间或外地。从民间文化来看,由于移民较多,民风民俗多与湖北等地相近,沿袭外地东西较多,缺乏自身特色。

二是文化发展意识不强,氛围不浓。白河属于国家级贫困县,受客观经济条件制约,文化发展长期处于次要发展位置上。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一方面是人们对文化的需求日益强烈,另一方面存在乡镇文化阵地建设落后、活动组织不力、内容不够丰富的巨大反差。

三是文化队伍薄弱,人才匮乏。目前现有的文艺和文学创作者都很年轻,大部分人还是刚刚起步,尤其是在文艺节目创作、编导方面人才十分匮乏、缺乏领军人物;文学创作在全市范围内有一定影响的人屈指可数。

三、对策与建议

(一)理顺管理机制,充分发挥乡镇文化站的阵地作用。乡镇文化站是基层群众最直接的文化活动阵地。乡镇应充分发挥好阵地作用,努力活跃和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一是需要乡镇领导转变观念,像重视经济发展一样重视地方的文化建设。明确乡镇文化站的产权,确保不转移用途,阵地不流失。二是要在本乡镇内选择懂文化、有专长干部上文化岗。从人力财力上支持乡镇文化活动的开展,并积极配合县上大型文艺活动的开展。三是乡镇文化站实行县文化主管部门和乡镇双重管理。县文化主管部门负责业务指导,指导各乡镇文化站制定工作制度,发挥群众活动场地、图书阅览室、信息资源共享室的功能作用。赋予县文化主管部门对乡镇文化站工作检查、考核和安排相关工作任务的权利。

(二)完善奖励和学习培训制度,打造一支高素质文艺队伍。一是要认真执行《白河县文艺创作精品奖励办法》,坚持每年评选一次,奖励在文艺文学创作等方面取得突出成就的文艺工作者和文艺新人,充分调动创作积极性和文艺工作热情。二是要建立完善的教育培训制度,将文艺工作者的学习培训纳入全县人才工作教育培训计划,培训经费纳入县财政预算,定期开展培训。并灵活培训方式,除由县文化主管部门负责对乡镇、村(社区)文化工作者和文艺骨干进行培训外,采取选送县级文艺骨干到省市文化单位上挂学习、选派文艺骨干到高校进修学习、组织文艺工作者外出参观、组织县文化部门文艺骨干包片指导乡村文化活动等多种形式开展教育培训。努力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文艺队伍。并通过提高文艺工作者的素质和能力,进一步提高我县文艺创作和文艺演出的水平。

(三)科学规划和引导,努力打造特色文化品牌。针对白河县城特殊的地形特点,合理规划城区文化娱乐区,优化环境,严格标准,建设一批环境好、服务好,管理规范、上档次的综合文化娱乐场所。并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加大文化执法检查力度,规范文化经营行为,形成开放有度,活而有序的文化市场。要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挖掘地方传统文化,整理地方民歌、传说和地方戏,组织人员编写能够反映白河区域文化特色的著作,并充分利用这些文化资源,从中汲取营养。要立足汉水文化根脉,体现白河特色,进一步打造“白河水色”这一文化品牌,全方位进行包装推介,形成深远影响。

第五篇:关于全县文化产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全县文化产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既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优化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也是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保障群众文化权益的客观要求,对于提高文化软实力、增创竞争新优势,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近几年来,随着我县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人们的文化消费需求在整个消费中的比重不断扩大,为我县发展文化产业带来了难得的机遇。

一、瓜州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1、瓜州文化历史悠久。据考证,早在四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这里就有先民繁衍生息。秦以前为夏羌戎所据,秦时为大月氏占有,汉武帝“列四郡据两关”时为敦煌郡所辖,隋置长乐郡,唐武德五年(公元622年)因盛产美瓜故称瓜州。清雍正年间取“西方安定之意”设安西卫,民国2年(公元1913年)设安西县,2006年复名为瓜州县。自古以来,瓜州就是东西进出的枢纽,古丝绸之路上的商贾重镇。瓜州文化旅游资源丰富,文物古迹众多,境内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0处,保存完好的其它古遗存300多处。同时,瓜州还是“张芝故里”、“蜜瓜之乡”、“锁阳之乡”、“风电之都”,厚重的历史在瓜州大地上积淀了丰富的文化内涵,随着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已具备了进行产业开发的基本条件。

2、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县城“三馆一广场”功能齐全、布局合理。文化馆综合活动楼内设卡拉OK厅、老艺人演唱厅、展览厅、舞蹈排练厅、台球室等“十室”,功能多、设施全,是全省两个国家一级文化馆之一,先后获得文化部群星奖和服务基层先进单位两个奖项。博物馆大楼内设文物展厅、壁画展厅、书画展厅、工艺品展厅、锁阳系列产品展销厅等,结构配套合理,正式免费对外开放,至目前累计接待游客18000人次。引资2000多万元的桥湾博物馆建成开放,利用世行贷款新建的锁阳城博物馆已开工建设,预计2012年可建成投入使用。图书馆内有借书室、成人阅览室、少儿借阅室、报刊资料室、工具资料室、采编室等,功能较为齐全。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已建成。投资800余万元建成的渊泉文化广场和大型塑胶运动场,保证了各类大型文化活动的开展。全县15个乡镇,除广至乡、沙河乡、梁湖乡外,其余都建立了文化站。其中有3个达到一级文化站标准,有4个达到二级文化站标准,有2个乡镇达到三级文化站标准。73个行政村有45个建成了村文化室,建成农家书屋66个。目前,全县已形成了以“三馆”为龙头,以乡镇文化站为依托,以村组文化室为前沿阵地的四级文化网络,基本满足了城乡广大人民群众开展文化活动的需求。

3、群众文化基础扎实。瓜州历来就有良好的文化传统,城乡群众性文化活动异常活跃,形成了“周有小活动,月有大活动,文化馆、站、室、中心经常有活动,节庆期间掀高潮”的文化氛围。春节期间组织开展了春节联欢晚会、元宵灯展、传统戏剧公演、焰火晚会、城乡春节社火汇演等活动;“三八”、“五一”、“五四”、“六一”、“七一”等重大节庆日,县上组织开展了“农村曲艺调演”、“职工文艺汇演”、青年歌手大奖赛、民间艺人演唱会、文化下乡等内容丰富、多种多样的庆祝活动。每年4月份,在渊泉广场启动广场锅庄舞、“激情广场大家唱”、中老年交谊舞等群众性文化活动,每天参与群众都在1000人以上。截至目前,今年共组织演出60余场次,演出各类节目400多个,彰现了“精致和谐、大气开放”的新时代人文精神,为瓜州集聚了人气,增添了华章。同时,借助玄奘文化,成功举办了五届15次“玄奘之旅”戈壁挑战赛,参与人数达到1600余人;借助“蜜瓜之乡”品牌,充分挖掘蜜瓜文化,成功举办了首届瓜州蜜瓜节,进一步扩大了瓜州的知名

度。

4、民族文化初露端倪。瓜州县是国家“两西”建设、疏勒河项目建设及九甸峡项目建设的移民基地。随着项目的实施,先后在我县新建移民乡镇6个,其中民族乡4个,接受各类移民82530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达到25079人,有回、藏、东乡等20个少数民族,成为全市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县。少数民族在迁入的同时,也带来其独有的民族风俗和民族文化。宁夏花儿、环县皮影、杖子木偶、陇东小调等一些具有浓郁民族气息的传统文化在瓜州大地开始流传,与我县原有文化竞相绽放。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一乡一品”的特色民俗文化。

5、产业体系初步建立。近年来,随着文化市场的日益发展,瓜州文化市场体系初步建立,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形成了以演出业、音像业、文化娱乐业、文化旅游业和艺术教育业为主体的文化产业群体。文化娱乐市场趋向持续高速发展态势,已成为瓜州市场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文化企业和单位不仅丰富活跃了全县广大城乡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而且在促进瓜州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扩大就业、涵养税源等方面也做出了积极贡献。目前全县有文化产业经营单位134家,其中,从事旅游业7家,影视业5家,印刷业45家,娱乐业19家,演出业1家,文化艺术业16家,网络业16家,音像制品零售、出租单位13家,文化用品批发零售业5家,演艺庆典公司3家,其它6家。2009年,全县文化产业经营总收入达到4420万元,上缴税金713万元。

二、存在的问题

从目前我县文化产业的现状看,发展还很不充分,特别是规模偏小,门类还不够齐全,社会化、产业化程度低。在产业规模、经营水平、运作方式和经济效益上都无法与其它产业相提并论。缺乏具有强大实力的文化企业和文化品牌,文化经营单位没有形成产业化运作,文化产业的发展明显滞后于全县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一是文化产业规模小,占经济总量比重很低。我县文化产业产值虽然呈逐年增长态势,但相对于其他行业来说仍显得总量较小,占全县经济总量的比重仍然偏低,与周边县市的文化产业发展水平存在很大差距;全县文化产业结构布局、重点项目缺乏系统研究规划,文化产业经营散、投向乱、规模小、水平低,文化产品的科技含量低,竞争能力差,在全县国民经济中所占的份额较小。

二是投资主体单一,经费严重不足。受到经济发展条件的限制,全县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基本上靠政府投资,但由于县财政只能保吃饭、保运转,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投入有限,加之省、市在文化产业方面的投入偏少,市场对人才、资金、技术、信息、项目等文化资源配置作用不明显,经费投入问题成为制约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三是对资源的开发利用能力弱。全县文物旅游资源丰富,具有发展文化产业的一定优势,但文物旅游景点比较分散,且距县城较远,加之自我开发能力弱,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缺乏足够的包装、宣传,还未能融入敦煌旅游经济圈,一些好的景点“养在深闺无人识”,不能够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同时,我县作为全市的移民大县、民族大县,由于新建移民乡镇成立时间较短,移民群众、少数民族群众固有的文化积累还没有充分展现出来,对民俗文化、民族文化的挖掘展示目前基本处于自发状态。

四是队伍素质较低,文化市场发育滞后。全县文化市场规模小,层次低,还处在简单的文化产品和娱乐服务阶段;经营者的职业化程度偏低,缺乏规范化的服务方式,可提供的文化消费空间偏窄、层次偏低;文化消费者观念陈旧,消费水平和能力都比较低。

五是文化市场整体经营水平不高。全县文化经营单位大多数属小规模个体私营,无论是歌厅、娱乐场所,还是出版物、音像制品经营单位,其资产少,规模小,经营项目单一,都处在简单的文化产品和娱乐服务阶段,发展后劲不足,市场竞争力不

强。再加上经营者的职业化程度偏低,经营理念不新、经营手法不多、资金实力相对薄弱缺乏规范化的服务方式,可提供的文化消费空间偏窄、层次偏低。同时,违规经营现象仍然时有出现。例如:网吧实名制登记和未成年人禁入的问题,出版物市场盗版侵权和游商地摊的问题;娱乐市场无证经营和超范围经营的问题等很容易出现反弹现象。

三、对策及建议

1、大胆倡导“小地方、大文化”的理念。首先,全县各级各部门,既要从战略高度思考文化市场建设,又要从整体经济的角度来定位文化市场,要将文化市场建设作为瓜州的重要市场体系来建设。其次,在新观念指导下完善有利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机制。在宏观布局上要把文化产业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划中,并将其列为重点支持、优先发展的产业。在体制上应将公益性文化事业与经营性文化产业区分开,探索建立符合县情和文化行业特点的运行机制。三是立足于挖掘和彰显“瓜州文化”底蕴,整合文化、文物、体育、广电、旅游等文化资源,统一规划、统一开发、统一管理、统一宣传,实现资源利用的最优化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四是要以文“融”社会,适应社会建设需要,发展企业文化、社区文化、校园文化等,发挥文化的凝聚作用、感化作用、引领作用,使文化融入社会生活方方面面,彰显文化魅力。

2、制定落实文化产业发展政策。文化产业是一个新兴产业,又是一个特殊产业,需要依靠法律、行政、经济等综合手段来支持它的发展。根据我县实际,尽快研究制定具体的文化产业发展政策,包括产业组织政策、投融资政策、财政税收政策、分配激励政策、用地政策和文化资源保护、开发利用等政策,并将其纳入瓜州县文化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当中,逐步使有利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覆盖文化产业的主要领域。同时,积极探索成立网吧协会和娱乐场所管理协会,充分发挥协会的行业引导作用,本着“互惠互利,自我管理,自我教育,互相约束”的原则,按照协会章程的规定,加强会员交流沟通,坚持互相约束,促进文化娱乐场所健康发展。

3、进一步夯实文化产业发展后劲。在文化产业的发展上,应该将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列入财政预算,专门用于文化市场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同时,积极支持非文化企业兴办文化项目,吸引股份制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文化企业的经营管理等形式,形成文化产业的多元投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格局,为文化产业的迅速发展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充分利用项目合作的形式,积极尝试在硬件设施建设、技术更新改造等领域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搞好大型文化设施的建设,加快文化产业的发展步伐。依托社会,借助外力,不断创新工作方式,招大商、大招商,大力引进文化建设资金。紧紧围绕国家和省上出台的扶持文化事业发展政策的有利时机,把争取资金、新上项目作为推动文化事业发展的突破口来抓,特别是要抓好“六馆三中心”工程建设(即文化馆、博物馆、体育馆、图书馆、档案馆、城建规划展览馆;会展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老年活动中心)、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建设工程、博物馆免费开放等项目资金和设施设备的争取工作。同时,加大玄奘取经博物馆资金争取力度,力促博物馆早日建成,发挥效益。积极谋划张芝纪念馆、文化馆综合楼扩建等项目的争取力度,力争早日建成一大批功能齐全、设施完备的乡镇综合文化站和基础设施配套、职责明确、管理完善的社区文化中心、村文化室,以及内容丰富、服务规范、农民满意的农家书屋,进一步夯实全县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物质基础,增强文化产业发展后劲。同时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玄奘之路文化产业开发、东千佛洞开发、红色旅游开发等旅游景点建设开发力度。充分利用“张芝故里”品牌优势和张芝公园及九支渠景观带建设为契机,邀请国内知名书法艺术家,定期举办张芝书法艺术节;利用瓜州“蜜瓜之乡”品牌,定期举办蜜瓜节,进一步扩大瓜州西部文化重镇的知名度。

4、不断培育壮大主要文化产业门类。立足全县文化产业发展基

础,通过重组和合并,改变低水平、小规模的粗放经营状态,逐步淘汰摊贩式、作坊式经营,积极发展连锁经营、超市经营,提高集约化经营水平和产业集中度,切实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加强管理和规范引导,积极推动文化产业健康快速发展。一是要积极发展文娱展演业。培育演出中介公司,鼓励社会资金投入文艺演出业、演艺庆典业,鼓励多种形式领办文艺演出活动,鼓励外地优秀演艺团体来瓜州发展。深入挖掘瓜州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鼓励有实力的本土演出团体,积极参加各类庆典演出活动,全力打造“瓜州”文化品牌。大力发展上网服务、游艺、歌舞、文艺培训等符合群众消费愿望和能力的文化娱乐品种,鼓励发展壁画临摹、工艺品开发、书画、皮影、剪纸、古玩艺术品展销、洮砚雕刻艺术等经营实体,使文化娱乐、文艺表演、艺术品展销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二是要加快发展印刷业。促进图书、报刊、音像制品经营单位发展集约化、规模化经营。三是要以文“化”产业,大力发展“以文化为基础,以旅游为载体”的特色文化旅游业。牢固树立“旅游开放化、文化市场化”的理念,依托敦煌旅游经济带,充分借助敦煌古文化在国际、国内的知名度,利用瓜州古文化和敦煌古文化同属一族,互相联系、互为补充的关系,深入挖掘瓜州历史文化、民族民间文化、移民文化资源,紧紧围绕丝路文化、石窟文化,注重收集民间传说、整理相关典故、梳理历史资料、提炼开发主题、规划开发方向、发展精品线路、打造具有浓郁地方文化特色的创意文化产品,进一步提升企业产品的文化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要打破文化、文物、旅游分离,多头管理、各自为政的局面,本着“分工不分家、全县一盘棋”的原则,合力推动全县文化旅游产业快速发展。

5、着力培育和激发各类文化市场主体及其活力。一是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按照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加大政府投入力度,积极动员社会力量,探索建立文企联姻制度,充分发挥企业的作用,利用社会文艺工作者的力量,积极开展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活动,以办“节”的形式招商、推介具有地方特色的产品,通过多渠道、全方位的强势宣传与推介,不断提升瓜州的知名度,从而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同时,利用各种节庆日,积极举办各类文艺会演、文艺下乡等活动,进一步丰富城乡群众文化生活。二是积极组织实施文化产业规划。通过引进战略投资者、实行股份制改造、制定优惠政策等多种手段,加快培育新型市场主体。大力发展民营文化企业,降低市场准入门槛,鼓励和支持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领域。同时,要以文“兴”产业,依托传统文化底蕴和现有的文化企业、文化品牌、文化艺术、文化人才,不断做强文化经济。三是大力发展文化市场,进一步加强文化生产要素市场建设。重点发展文化产品、文化服务市场,培育和扶持一批诚信度高、专业素质好的文化中介组织、文化经纪人队伍,使之成为连接和规范文化生产、文化服务和文化消费的有效环节。四是把文明创建机制引入全县文化市场。引导全县各类经营单位争创“文明网吧”和“星级网吧”,争创“文明书屋”和“星级书屋”,争创“文明娱乐场所”和“星级娱乐场所”,形成规范经营,争先创优的良好氛围。

6、大力培养各类文化产业人才。文化产业要快速发展,就必须造就一大批既有开拓能力又有经营能力,既懂文化又懂市场,善于运作企业的文化经营者。加强与文化培训机构的合作,多层次、多渠道培养文化专业人才。特别是既熟悉瓜州历史文化,又能适应多种产业融合需求的文化资本经营、文化经纪代理、媒体产业经营管理方面的优秀两栖人才。制定切实可行的文化人才政策,积极改进人才管理和使用制度,完善文化人才管理和激励机制,努力营造一个促使高水平的文化经营人才不断脱颖而出的环境和机制,尽快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文化经营队伍。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挖掘民间文化的同时,致力于培养民间艺术人才和文化研究人才,尤其是本乡本土的乡土文化传人,发挥民间优秀人才的作用。

下载汝城县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汝城县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对我县文化事业发展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对我县文化事业发展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文化的最大目的在于以文“化”人,社会主义文化的最大目的在于以先进文化“化”人。如何发挥先进文化的教化功能?如何让文化服从和服务于......

    对我县文化事业发展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对我县文化事业发展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文化的最大目的在于以文“化”人,社会主义文化的最大目的在于以先进文化“化”人。如何发挥先进文化的教化功能?如何让文化服从和服务于......

    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调研报告一、关于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成就和做法(一)抓基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步伐加快近年来,我市全面加快文化设施建设步伐,有力推进了全市......

    关于加快烟台文化产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加快烟台市文化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市委党校第24期中青年党政干部培训班学员姜培松市委十一届十二次全体会议,通过了《关于关于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实施文化建......

    关于加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见

    关于加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见(2009年8月3日)------------------http:// 2009-08-11 10:21:19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省第十次党代会和市第三次党代会精神,深入实施“......

    文化产业人才队伍建设调查与思考

    文化产业人才队伍建设调查与思考 添加日期:2007-8-30 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化趋势的增强,文化产业正在成为继信息产业后迅速崛起的“朝阳产业”,是全球范围内快速成长和利润较......

    对我县文化事业发展情况的调查与思考调研报告

    对我县文化事业发展情况的调查与思考调研报告作者:佚名来源:不详发布时间:2006-12-6 0:06:28 发布人:yujklj68kfg 对我县文化事业发展情况的调查与思考文化的最大目的在于以文......

    对我县文化事业发展情况的调查与思考(共5篇)

    对我县文化事业发展情况的调查与思考文化的最大目的在于以文“化”人,社会主义文化的最大目的在于以先进文化“化”人。如何发挥先进文化的教化功能?如何让文化服从和服务于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