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家纺文化产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时间:2019-05-12 11:11:2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南通家纺文化产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南通家纺文化产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第一篇:南通家纺文化产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南通家纺产业正处在要素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阶段迈进的时期,迫切需要推动文化、技术、制度、管理等方面的创新,实现产业升级。围绕创新驱动,南通提出到2020年文化产业占GDP比重8%的目标,实现这一目标,大力推进家纺文化产业发展是有效突破口。

一、文化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

芬兰学者茵佳莉娜·罗玛提出文化产业发展的金字塔模型。她认为,文化产业有双重含义,包括文化的产业化和产业的文化化。文化产业形成于不同力量组合形成的环境中,哪一种力量组合会成为产业发展的主导并不具有预先确定性。在金字塔模型中,文化产业处于金字塔的顶端,处于塔底的是由经济、技术和艺术组成的三角,这个三角支撑了文化产业。首先,当一件文化产品通过技术被生产或者再生产出来并且在商业上是有利可图的,它就可能具有文化产业的性质、文化产业、经济、技术。这个三角结构代表了文化产业的典型含义。其次,如果一件文化产品通过技术生产出来,但在商业上无利可图,不过却具有某种艺术上的创新,那么它也会具有文化产业的性质、文化产业技术艺术。这个三角结构反映了对文化产业的另一种理解。最后,即使一件产品不存在技术方面的特性,比如,一种流行的独特现场表演,它也可能具有文化产业的特性、文化产业、艺术、经济。这是对文化产业的第三种见解。茵佳莉娜认为,不管从何种角度来研究文化产业,都要以经济、技术和艺术为支点,文化产业的大厦正是建立在这三者基础上,其中的任何一个支点都在文化产业中或多或少地发挥着作用,缺一不可。

二、南通家纺文化产业发展优势

南通家纺市场由上世纪80年代初的草根市场发展成为现在年销售千亿的现代大市场,拥有世界第三大家纺市场南通家纺城和全国家纺名牌示范区叠石桥国际家纺城。应税销售约占南通全部应税销售的五分之一。2011年,南通家纺城市场成交额达600多亿元,产值总量占全国十大家纺集群的50%以上。仅南通家纺城所在的通州区,拥有家纺企业6000多家,其中规模企业达211家,亿元企业57家,从业人员14万余人。庞大的市场需求培育了南通家纺完整的产业链,南通家纺产业实现了从劳动力聚集向市场聚集,再向产业聚集的发展历程。南通家纺产业集聚的溢出效应明显,表现为家纺市场规模不断扩大,而且表现为市场细分越来越深入,围绕家纺制造业应运而生的物流、设计、创意、旅游等产业发展日渐加快,为家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南通家纺产业生产技术装置大幅提升。已拥有喷水、喷气织机等设备1万多台,电脑绣花机、电脑多针衔缝机3万多台,喷胶棉生产线、数码印花和染整生产线200多条,其他相关先进大型设备超过3000台套;电子商务方兴未艾。目前全市已有750多家家纺企业借助电子商务拓展销售渠道,62家规模以上家纺企业设立电子商务营销部门或子公司,南通家纺城、叠石桥国际家纺城近6000家商铺借助电子商务网络开展网络交易,交易额占销售总额20﹪以上。先进的产销技术带动市场差异化、个性化需求,成立南通电子商务商会,会员有近百家,这为家纺文化产业发展打下了先进的技术基础。

随着家装新理念,轻装修重装饰的出现在,软装饰日渐流行。家用纺织品作为室内软装饰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个性化、艺术化审美文化的表达。软装饰业的蓬勃发展,以家用纺织品为主,构成的室内软装饰将成为未来中国家庭装饰行业装饰与消费的主流趋向。家用纺织品的审美价值为家纺文化产业蓬勃发展插上了翅膀。

三、南通家纺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

南通家纺文化产业在经济、技术、艺术三个支点的强有力的支撑下,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文化的产业化和产业的文化化融合,突出表现在家纺创意产业、家纺旅游产业、家纺会展产业、家纺知识产权保护和交易。

家纺创意产业是源于个人创造力、技能或才华,立足科技和艺术结合,创造性地进行家纺产品设计与服务生产经营活动的产业。近年来,家纺创意产业异军突起,成为南通家纺文

化产业中最具生命力的一支。南通家纺创意产业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起步早。1997年成立全国第一家农民美术图案研究设计所,2006年全国首家农民花型版权贸易交易所成立。

2、发展快。以家纺创意设计为核心的家纺创意产业集聚效应明显,南通家纺城成为首批中国家纺创意产业园区,除大企业自身设计部门外,有近百家专业设计公司、2000多名设计人员、多台宏华数码的高速数码印花机,每年推出上万件创意设计。

3、合作广。不少企业和国外知名设计院、国内的苏州大学、东华大学、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等十多家高校合作互动,吸纳原创设计作品中的新元素,用精良的工艺去实现这些创意,真正使创意转化为产品,最终走向市场。

4、效益高。一件创意设计一般在1500元以上,一家家纺创意工作室年销售在几百万元。以创意设计为主的金太阳纺织科技集团从2009年开始,连续三年销售收入都以25%以上的速度增长,2011年销售收入近10亿元。

2011年,南通海门通过叠石桥国际家纺城旅游区总体规划,创建国家4A级购物旅游景区,以时尚购物、人文艺术、农业生态等为发展重点,倾心打造叠石桥特色旅游产业,将时尚、自然、人文、生态、和谐等诸多要素很好地融入了现代人居空间和理念之中。南通家纺城2011年接待各级党政机关代表团96批3000余人次,接待旅游团队88批5000余人次,接待散客逾万人次,到家纺城旅游的可分成三类:一是工业游招商,二是版权游探经,三是团队游购物。目前,南通家纺城已经成为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之一,并被列入通州旅游八景之一。

从2006年开始,张謇杯中国国际家纺设计大赛落户南通,该大赛是目前中国国内档次最高、规模最大的家纺类大赛,也是国际范围内家纺行业最有影响力的赛事之一。自2008年起,南通家纺城每年举办中国家纺画稿交易会,成为全球画稿交易展示平台。2011年中国家纺画稿交易会上,累计成交画稿作品2600多件,成交总额达420万元。此外,一些大型家纺企业还定期开展供应商大会、流行趋势发布会、慈善拍卖会等,推动家纺会展产业循序渐进。

1997年南通家纺城成立全国第一家镇级版权办公室,多年来,形成一整套完善的版权管理、保护和登记机制,家纺花型设计版权保护项目被联合国知识产权组织列为世界优秀示范案例,经验向全球推广。2011年,南通家纺城版权办公室受理的作品登记数达3975件,占南通市总量的75.8%,比上年增长37.6%,创历史之最。南通家纺城版权办24小时受理投诉举报,大多数1小时内完成取证,最长不超过24小时,一般半月内调处结案。2011年度,共受理版权侵权举报174起,除14起移交通州法院、5起移交南通市版权局外,其余全由家纺城版权办调处结案。在2011年第四届中国家纺画稿交易会期间,免费为50多家企业办理版权登记900余件。

四、南通家纺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家纺创意产业的核心在创意,但南通家纺创意产品原创少、模仿多。适销对路的原创设计一经推出,市场的仿制设计迅速跟进,这影响了原创企业的效益,侧面反映家纺创意人才短缺,良莠不齐,加之利益驱动,创新动力不足,创意以跟风为主;品味高、接受难。与高等院校合作的一些主题设计,品味很高,但由于高端原创设计理念超前,周期长,大众审美情趣和购买力不够,只能成为艺术品,曲高和寡,市场占有率低。拿来的多、创新创造的少。产品设计中对各种文化没有很好地加工提炼、消化吸收,简单地将国内外名画等元素印在家纺产品上,不能真正满足消费者需求,也不能充分发挥出数码印花机的优势。

家纺旅游产业起步较晚,景区文化及休闲购物等场所正在创建中,家纺旅游资源的挖掘不深,适合旅游的文化积淀、艺术创新、包装创新不足,家纺旅游产业的影响力不够,游客接待人数偏少,对地方经济的拉动不强。

虽说以家纺创意为主题的设计大赛和画稿交易会常态化,但围绕家纺产业的展会种类略显单一,会展的影响力局限于家纺企业和经销商之间,广大消费者和游客的参与度低,缺少

大规模、有影响的产品交易会和展示会。家纺会展中心的利用率低。

围绕家纺设计版权的交易平台和交易方式传统,主要针对本地区的版权管理与交易,没有形成足以影响全国乃至全球的管理网络和平台。缺少网上B2B的版权保护和交易平台,版权横向保护和交易不足,跨区域维权瓶颈制约,企业维权时间长、成本高、难度大,不利于家纺版权保护和交易的拓展。

五、南通家纺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思考

文化产业是随着经济、技术、艺术的不断发展而支撑起来的,随着三个支点的不断发展,家纺文化产业也必将有更多的市场细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做大做强家纺文化产业正逢其时。促进家纺文化产业发展,应着重在人才建设、政策与项目、两化融合、诚信建设等方面。家纺文化产业在家纺产业链中大部分属于生产性服务业,处在产业微笑曲线的两头,因此,应着力以生产性服务业管理、营销、技术、设计、网络人才培养为重点。

一是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为人才引进创造宏观环境。政府之于行业的发展有导向性作用,它在规范就业环境和孵化培育品牌方面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而一个地区或者行业一旦形成较为规范的就业环境和良好的品牌成长环境,其在人才引进方面将形成非常大的吸引力。这就需要大力营造家纺产业的就业环境和品牌成长环境,为家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一个宽松的氛围,促进家纺制造业的生产性服务部门社会化,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加长拉粗家纺产业链。不断创新政产学研合作模式,大力探索以项目为核心的柔性人才引进和开发机制。

二是发挥商会的协调作用,为人才交流提供畅通渠道。行业协会作为行业的代表,能利用自己的整体实力较好地处理和协调各类关系,规范市场行为,调配市场资源。行业协会作为企业和政府等机构的桥梁,可以提供市场人才供求信息,协办人才市场,开展业务培训等等,在行业内留住人才、交流人才。

三是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为人才成长建立良好机制。以企业文化、技术创新、品牌培育为重点,引人、用人、育人和留人。良好的企业文化会形成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让员工真正融入企业,激发其主人翁意识;技术创新为企业带来竞争力的同时,为企业人才特别是创意设计人才在不断的自我挑战与突破中产生成就感和吸引力;品牌培育不但提升企业产品市场占有率,而且在产品创新、差异化设计、市场定位、渠道拓展中为企业人才自我价值的实现提供无限空间。

家纺产业虽有良好的经济基础,但发展家纺文化产业离不开政府导向和政策扶持。要切实在市场准入、产业用地、免税融资、价格扶持、人才培养和引进方面研究制定相关优惠政策,特别在支持家纺产品出口、鼓励技术创新、品牌贡献度方面加强政策扶持力度,以优于其它城市、其他产业的优惠、扶持力度,创造家纺文化产业发展的最佳政策环境。

通过文化产业扶持、现代服务业扶持、主辅分离政策等系列组合拳引导家纺文化产业蓬勃发展。加大家纺文化产业的分类统计和考核,把文化建设工作纳入到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范围,逐步加大文化工作考核在全市考核体系中的权重。加快家纺文博会展中心项目建设。挖掘南通家纺文化,建设家纺博物馆、会展中心,变家纺购物游为主向人文艺术、文博会展、时尚购物游发展。加速推进家纺创意产业园项目建设。使其成为家纺、家居、工艺美术、工业设计、建筑装潢设计、动漫衍生品设计等各类创意设计产业的设计服务、版权交易的中心。两化融合是信息化和工业化的高层次的深度结合,两化融合的核心就是信息化支撑,南通家纺产业链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家纺创意、版权保护、技术创新、电子商务、文化推广等无一不是信息化的有力推动。以两化融合为推力拓展家纺文化产业发展空间,要充分应用信息技术提升家纺产业研发设计、生产、管理和营销、服务等环节的信息化水平。

在研发设计方面进一步推广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个性化定制等技术;生产过程方面重点推广计算机辅助制造、计算机辅助工程、计算机辅助工艺、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柔性制

造系统、宏华数码印花系统等生产控制技术;管理上推广应用企业资源计划、产品数据管理、客户关系管理、决策支持等信息系统,促进企业流程再造和管理创新。营销服务上,充分利用计算机3D技、术手机3G、4G网络技术,通过用户的高度参与形成DIY设计和购销模式。同时加快第三方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为家纺产业提供精细化管理、软件、信息、专业咨询、网络营销、版权保护、交易等服务。目前,加速推进南通家纺产业网建设,将其打造成集家纺指数发布、企业推广、家纺产品、版权交易、人才交流的电子商务和营销平台,必将为家纺文化产业的空间拓展提供宽阔的平台。

诚信的市场环境是创新成果得以实现的重要

前提,家纺文化产业主要集中在知识创新、艺术创意和品牌价值,繁荣家纺文化产业必须建立诚信市场、诚信企业,一个充满欺骗、充斥盗版的市场是无法长久发展下去的。加强诚信建设,一是打造诚信、公平、规范的市场环境。支持自主品牌成长,加大对家纺企业的诚信度评级,使其成为发展融资等环节的重要考量依据。二是加大版权保护和维权力度。在做好本地区版权管理的同时,加大行业横向联系,发挥互联网的正面优势,开展异地版权保护和维权,加大对家纺企业从设计到生产的跟踪,源头上杜绝盗版出现。三是创新版权保护机制。在原有产权保护和家纺维权巡回法庭的基础上,促进版权市场化,使版权保护和版权交易从家纺产业中细分出来,形成版权交易产业,通过家纺作品版权的商品化、市场化、产业化,引导市场主体采取版权转让、许可等方式实现版权的市场价值。促进版权作品的交易和版权作品到版权产品的转换,不断提高版权成果的运用能力。

第二篇:南通家纺产业的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探讨

南通家纺产业的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探讨南通市家纺产业概述

南通是中国纺织业的摇篮,蕴藏着丰富的文化

底蕴,是闻名遐迩的“纺织之乡”。清末状元张瞥就在这里兴办国内第一家股份制纺织企业“大生公司”。从1950到1980年代,南通先后形成了著名的棉桑麻生产基地、家纺原辅料供应基地、家纺面料生产基地、家纺成品制造基地和销售基地,南通也因此成为蜚声国际的纺织基地。家纺产业作为南通最有特色的支柱产业,是日前南通竞争力最强、发展前景最好的特色板块经济,有着很强的产业集群度。经过多年的努力,南通已形成全国最大的、驰名中外的家纺产品专业市场。

“十五”期间,南通市纺织工业在压缩淘汰落后生产能力的同时将加快产业升级放在突出位置。南通市地处全国经济发展最快的长三角区域,纺织原料资源相对丰富、劳动力素质相对比较高,加上各级政府对纺织业的重视与支持,作为传统支柱产业的南通纺织产业集群经济的发展是南通纺织工业近几年发展的一个亮点。南通家纺业的竞争优势分析

家纺业是南通传统支柱行业之一,具有起步早、企业多、占比重、知名度高等特点。据统计,全球家纺业生产和制造基地有68.50%落户在中国,而中国家纺业生产和制造基地62.5%落户于南通。由此可见,南通家纺业在中国乃至全球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作为中国纺织之乡,南通的家纺产业以其独特优势和深厚基础,奠定了它在行业内的强势地位。

2.1 成熟的产业链

作为中国家纺的集聚地,南通的家纺伴随着我国家纺产业的快速发展而发展迅猛。目前,南通家纺产业链日益完善,全市拥有数千家生产家纺或相关产品的企业,形成了面料纺织、花色印染、成品加工等一条龙的产业链。

2.2 交易市场专业化

南通家纺产业从发展初期开始,就带有“二产三产,互动发展”的明显特点,20世纪80年代初建立了全国最大的家纺交易市场。如今,南通叠石桥家纺市场和通州志浩面料市场仍然是全国乃至全世界最重要的家纺市场之一。

2.3 市场国际化

南通家纺企业不满足于做国内市场,知名家纺企业纷纷走出国门,将企业办到国外。目前已有38家南通家纺企业在境外注册,较好地融入了国际市场,也大大拓展了家纺业的销售市场。

2.4 品牌意识增强

伴随着家纺企业竞争的加剧和全球化的要求,越来越多的家纺企业深刻认识到品牌运作对于企业进一步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打造品牌正在成为南通家纺的新亮点。目前,越来越多的南通家纺企业考虑用创建品牌来推动企业发展。南通家纺品牌“罗莱”、“蓝丝羽”、“宝缦”、“金太阳”等品牌已在市场上拥有了一定的知名度。

2.5 印花设备先进

随着家纺产品进入数码印花时代,南通家纺几家企业率先引进全球知名数码印花设备生产厂商杭州宏华数码的机器数十台,从工艺和花型等多方面提升南通家纺企业在整个家纺市场中的竞争力。南通家纺产业的竞争劣势

随着全球家纺产业的迅猛发展,南通家纺业原有的优势正在逐步减弱和消失,一些积累已久的深层次问题也逐渐暴露。

3.1 政府规划:行政区域的划分削弱了专业市场的带动作用多年来,专业市场作为南通家纺发展的依托,对家纺行业的发展起到了十分积极的推动作用。南通的家纺专业市场主要

是叠石桥国际家纺城和志浩市场,它们在地域上相连,在定位上相似,在行政区划上分属海门和通州两市管辖,多年来两大市场之间客源之争、价格之争、地域之争不断,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而不同的行政区划管理难以进行整体统筹协调。随着一些定位与叠石桥市场接近的国内大型专业批发市场的崛起,如果叠石桥市场和志浩市场依然各自为政,必将造成先发优势丧失、整体竞争力下降、市场份额减少。另外,南通周边地区纷纷把眼睛盯住南通,用优惠政策来南通招商,吸引南通市家纺企业前去加盟。据不完全统计,在规模企业中有80%已在外地注册公司,造成“人才流失、资金流失、税收流失、企业流失”的群体效应。

3.2 行业:无序竞争导致两败俱伤

由于竞争激烈,家纺企业在产品价格上互相杀价、在产品的设计上互相仿制、在人力资源方面相互挖掘的现象非常普遍,无序的竞争必然造成南通家纺工业整体优势和地位的丧失。

3.3 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薄弱

随着近年来南通家纺的大发展,部分企业已初步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开始向产品的高档化、品牌化迈进,需要企业有能运作品牌和有一大批具有现代管理理念、现代设计理念、现代经营理念的管理师、设计师等高层次人才。但从实际情况看,大部分南通家纺企业特别是中小型民营企业受到生活环境、交通不便等不利因素的制约,引进高端人才、留住高端人才困难重重。这必然会导致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够,表现为产品整体档次低、知名品牌少、原创型产品设计少等现象。另外,大多数南通家纺企业由原来的私营小作坊转变而来,由于小企业主个人的小农意识,在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往往只顾眼前利益,忽视品牌建设带来的长期效益。发展南通现代家纺业的对策探讨

南通家纺正经历着由于行政区域管理差异,行业内企业间各自为政等造成的难以形成整体合力以及自主创新能力弱等一系列问题之痛。因此,南通市家纺行业的进一步发展需要政府、行业组织和企业的协同配合,“整合资源、化解矛盾、不断创新”是打造南通家纺新优势的关键所在。

4.1 政府:合理规划,推进产业集群建设,打造“中国第一家纺城”产业集群对企业创新的影响主要集中在观念、管理、技术、制度和环境等方面为企业提供一种良好的创新氛围,利于促进新知识和新技术的转移扩散,降低新产品开发和技术创新的成本。

针对南通家纺产业集群目前存在的层次较浅、集群内的企业相对孤立分散、产业集群内部的专业化深度不够等问题,南通政府应打破行政区域界限,站在全局角度对南通家纺板块经济的发展定位、功能划分和产业布局进行一系列的重新规划,大力建立现代家纺业快速积聚的载体——“中国第一家纺城”,最终的目的是使得家纺产业链得到不断延伸,从而提升南通家纺行业整体竞争力水平。

(1)通过“中国家纺园”这一载体来加强对家纺行业的引导和服务,引导金融、法律、物流、信息服务、技术辅导中心等配套体系以及行业协会等中介机构,为产业集群内企业合作创新起到必要的“粘合”和支撑作用。

(2)通过引入外部产业和建立区域贸易区、产业区形成相对完备的配套服务体系。

(3)通过完善基础条件、理顺体制、健全制度,营造产业集群的良好氛围,消除任何阻碍集群创新能力和竞争力提升的因素。

(4)通过规范企业行为和市场秩序,制止集群内企业的恶性竞争,保护知识产权,保持企业创新动力,产业集群形成途径多元化,降低产业集群的僵化程度。

4.2 行业:构建家纺协会,规范南通家纺业的市场运作

行业协会是行业内各企业的联结点,通过集合产业相关信息,可以提供共同管理课题的论坛、调查环境课题的解决方案、可以在制定地方法规方面代表产业集群,有些中小企业为

主的产业集群,行业协会还执行如营销和应用研究等其他功能。组建家纺行业协会对南通家纺业的整体市场运作起到很好的指导与规范化作用。作为纺织行业的重要分支的南通家纺业目前仍未建立起独立的家纺协会,这对于发展中的南通家纺产业是非常不利的。在家纺行业竞争十分激烈的情况下,组建家纺行业协会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具体组建的办法可以参照以下几种模式:

(1)由家纺行业内大企业(集团)为龙头发起组织,联合一批业内企业,以市场化运作为主,政府给予适当补贴,并委托其承担资料统计、信息发布、规划编制等职能。

(2)由熟悉业务、具有丰富经验并在家纺行业内有较高威望的离退休老同志牵头,以大企业(集团)为依托,组织行业内重点企业(集团),并吸引一批相关企业参加,由“半官半民”式逐步过渡到市场化、民间性规范运作。

(3)由从事行业行政管理的政府部门牵头组建,市政府分管领导或行业行政管理部门负责人担任会长,行业协会秘书处暂且设在行业管理的行政部门,逐步由“官办”向“民办”转变,实行政社分开,市场化、规范化运作。

4.3 企业:加强创新与管理,提高核心竞争力

“产业要升级,企业是主体,创新是关键”。针对南通家纺企业存在的问题,当务之急是家纺企业要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强化自身管理,不断创新,提高核心竞争力。

(1)加强技术和设备的创新。在原料到生产的链条中,全面推广使用清梳联、高档精梳机、自动络筒机和无梭织机,扩大紧密纺比重;建设大型、高水平、低污染的印染及后整理项目,提升成品布的生产规模和档次;重点推进前纺设备、无梭织机、电子清纱器、印染后整理设备、CAD系统、服装关键整理设备等领域的技术改造。

(2)加快企业信息化建设步伐,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家纺织行业中的应用。如控制技术、故障安全系统、集散控制系统、现场总线控制系统、宏华数码印花系统等,实现生产全过程的自动化控制;在家纺产品设计中推广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缩短产品开发周期,降低成本,满足“小批量、多品种、快交货、高品质”的市场要求,及消费者多样化和个性化的需求。

(3)产品管理、营销理念的创新。家纺企业要不断吸收和容纳社会历史进程中的各种新兴文化要素,在产品中不断融合现代科学与教育的新内涵,充分考虑家纺产品中的人性化需求,以特色产品赢得消费者的青睐。并且在高质量、高性能、高功能上下功夫,发展高附加值的纺织品,发展以新型外贸家纺产品以及时尚家纺产品为特征的出口主攻产品,提高南通家纺出口产品竞争力。

(4)人才开发与运用创新。通过优惠政策吸引有经验、有资本的海外同胞来通投资创业,同时引进国内有突出成就的优秀人才、掌握家纺关键技术的特殊人才以及发展急需的高层次管理人才来通服务。企业要着力推行产业教育与培训计划,积极地与本地高校、科研机构等“创新中心”联合建立技术开发中心,形成企业技术创新体系。

(5)加强自主知识产权保护,打造自有品牌。在国际贸易大环境对我国纺织品存在诸多不利的今天,南通家纺业只有提高原创能力,才能生产出更多高附加值的产品,从而使企业真正走上以“质”取胜的道路,而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是促进企业原创能力最佳保障。品牌是企业文化的集中体现,是企业的形象和核心竞争力的总和。南通家纺企业的自身品牌建设是加强家纺知识产权保护的突破口。

第三篇:关于全县文化产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全县文化产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既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优化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也是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保障群众文化权益的客观要求,对于提高文化软实力、增创竞争新优势,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近几年来,随着我县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人们的文化消费需求在整个消费中的比重不断扩大,为我县发展文化产业带来了难得的机遇。

一、瓜州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1、瓜州文化历史悠久。据考证,早在四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这里就有先民繁衍生息。秦以前为夏羌戎所据,秦时为大月氏占有,汉武帝“列四郡据两关”时为敦煌郡所辖,隋置长乐郡,唐武德五年(公元622年)因盛产美瓜故称瓜州。清雍正年间取“西方安定之意”设安西卫,民国2年(公元1913年)设安西县,2006年复名为瓜州县。自古以来,瓜州就是东西进出的枢纽,古丝绸之路上的商贾重镇。瓜州文化旅游资源丰富,文物古迹众多,境内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0处,保存完好的其它古遗存300多处。同时,瓜州还是“张芝故里”、“蜜瓜之乡”、“锁阳之乡”、“风电之都”,厚重的历史在瓜州大地上积淀了丰富的文化内涵,随着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已具备了进行产业开发的基本条件。

2、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县城“三馆一广场”功能齐全、布局合理。文化馆综合活动楼内设卡拉OK厅、老艺人演唱厅、展览厅、舞蹈排练厅、台球室等“十室”,功能多、设施全,是全省两个国家一级文化馆之一,先后获得文化部群星奖和服务基层先进单位两个奖项。博物馆大楼内设文物展厅、壁画展厅、书画展厅、工艺品展厅、锁阳系列产品展销厅等,结构配套合理,正式免费对外开放,至目前累计接待游客18000人次。引资2000多万元的桥湾博物馆建成开放,利用世行贷款新建的锁阳城博物馆已开工建设,预计2012年可建成投入使用。图书馆内有借书室、成人阅览室、少儿借阅室、报刊资料室、工具资料室、采编室等,功能较为齐全。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已建成。投资800余万元建成的渊泉文化广场和大型塑胶运动场,保证了各类大型文化活动的开展。全县15个乡镇,除广至乡、沙河乡、梁湖乡外,其余都建立了文化站。其中有3个达到一级文化站标准,有4个达到二级文化站标准,有2个乡镇达到三级文化站标准。73个行政村有45个建成了村文化室,建成农家书屋66个。目前,全县已形成了以“三馆”为龙头,以乡镇文化站为依托,以村组文化室为前沿阵地的四级文化网络,基本满足了城乡广大人民群众开展文化活动的需求。

3、群众文化基础扎实。瓜州历来就有良好的文化传统,城乡群众性文化活动异常活跃,形成了“周有小活动,月有大活动,文化馆、站、室、中心经常有活动,节庆期间掀高潮”的文化氛围。春节期间组织开展了春节联欢晚会、元宵灯展、传统戏剧公演、焰火晚会、城乡春节社火汇演等活动;“三八”、“五一”、“五四”、“六一”、“七一”等重大节庆日,县上组织开展了“农村曲艺调演”、“职工文艺汇演”、青年歌手大奖赛、民间艺人演唱会、文化下乡等内容丰富、多种多样的庆祝活动。每年4月份,在渊泉广场启动广场锅庄舞、“激情广场大家唱”、中老年交谊舞等群众性文化活动,每天参与群众都在1000人以上。截至目前,今年共组织演出60余场次,演出各类节目400多个,彰现了“精致和谐、大气开放”的新时代人文精神,为瓜州集聚了人气,增添了华章。同时,借助玄奘文化,成功举办了五届15次“玄奘之旅”戈壁挑战赛,参与人数达到1600余人;借助“蜜瓜之乡”品牌,充分挖掘蜜瓜文化,成功举办了首届瓜州蜜瓜节,进一步扩大了瓜州的知名

度。

4、民族文化初露端倪。瓜州县是国家“两西”建设、疏勒河项目建设及九甸峡项目建设的移民基地。随着项目的实施,先后在我县新建移民乡镇6个,其中民族乡4个,接受各类移民82530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达到25079人,有回、藏、东乡等20个少数民族,成为全市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县。少数民族在迁入的同时,也带来其独有的民族风俗和民族文化。宁夏花儿、环县皮影、杖子木偶、陇东小调等一些具有浓郁民族气息的传统文化在瓜州大地开始流传,与我县原有文化竞相绽放。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一乡一品”的特色民俗文化。

5、产业体系初步建立。近年来,随着文化市场的日益发展,瓜州文化市场体系初步建立,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形成了以演出业、音像业、文化娱乐业、文化旅游业和艺术教育业为主体的文化产业群体。文化娱乐市场趋向持续高速发展态势,已成为瓜州市场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文化企业和单位不仅丰富活跃了全县广大城乡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而且在促进瓜州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扩大就业、涵养税源等方面也做出了积极贡献。目前全县有文化产业经营单位134家,其中,从事旅游业7家,影视业5家,印刷业45家,娱乐业19家,演出业1家,文化艺术业16家,网络业16家,音像制品零售、出租单位13家,文化用品批发零售业5家,演艺庆典公司3家,其它6家。2009年,全县文化产业经营总收入达到4420万元,上缴税金713万元。

二、存在的问题

从目前我县文化产业的现状看,发展还很不充分,特别是规模偏小,门类还不够齐全,社会化、产业化程度低。在产业规模、经营水平、运作方式和经济效益上都无法与其它产业相提并论。缺乏具有强大实力的文化企业和文化品牌,文化经营单位没有形成产业化运作,文化产业的发展明显滞后于全县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一是文化产业规模小,占经济总量比重很低。我县文化产业产值虽然呈逐年增长态势,但相对于其他行业来说仍显得总量较小,占全县经济总量的比重仍然偏低,与周边县市的文化产业发展水平存在很大差距;全县文化产业结构布局、重点项目缺乏系统研究规划,文化产业经营散、投向乱、规模小、水平低,文化产品的科技含量低,竞争能力差,在全县国民经济中所占的份额较小。

二是投资主体单一,经费严重不足。受到经济发展条件的限制,全县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基本上靠政府投资,但由于县财政只能保吃饭、保运转,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投入有限,加之省、市在文化产业方面的投入偏少,市场对人才、资金、技术、信息、项目等文化资源配置作用不明显,经费投入问题成为制约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三是对资源的开发利用能力弱。全县文物旅游资源丰富,具有发展文化产业的一定优势,但文物旅游景点比较分散,且距县城较远,加之自我开发能力弱,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缺乏足够的包装、宣传,还未能融入敦煌旅游经济圈,一些好的景点“养在深闺无人识”,不能够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同时,我县作为全市的移民大县、民族大县,由于新建移民乡镇成立时间较短,移民群众、少数民族群众固有的文化积累还没有充分展现出来,对民俗文化、民族文化的挖掘展示目前基本处于自发状态。

四是队伍素质较低,文化市场发育滞后。全县文化市场规模小,层次低,还处在简单的文化产品和娱乐服务阶段;经营者的职业化程度偏低,缺乏规范化的服务方式,可提供的文化消费空间偏窄、层次偏低;文化消费者观念陈旧,消费水平和能力都比较低。

五是文化市场整体经营水平不高。全县文化经营单位大多数属小规模个体私营,无论是歌厅、娱乐场所,还是出版物、音像制品经营单位,其资产少,规模小,经营项目单一,都处在简单的文化产品和娱乐服务阶段,发展后劲不足,市场竞争力不

强。再加上经营者的职业化程度偏低,经营理念不新、经营手法不多、资金实力相对薄弱缺乏规范化的服务方式,可提供的文化消费空间偏窄、层次偏低。同时,违规经营现象仍然时有出现。例如:网吧实名制登记和未成年人禁入的问题,出版物市场盗版侵权和游商地摊的问题;娱乐市场无证经营和超范围经营的问题等很容易出现反弹现象。

三、对策及建议

1、大胆倡导“小地方、大文化”的理念。首先,全县各级各部门,既要从战略高度思考文化市场建设,又要从整体经济的角度来定位文化市场,要将文化市场建设作为瓜州的重要市场体系来建设。其次,在新观念指导下完善有利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机制。在宏观布局上要把文化产业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划中,并将其列为重点支持、优先发展的产业。在体制上应将公益性文化事业与经营性文化产业区分开,探索建立符合县情和文化行业特点的运行机制。三是立足于挖掘和彰显“瓜州文化”底蕴,整合文化、文物、体育、广电、旅游等文化资源,统一规划、统一开发、统一管理、统一宣传,实现资源利用的最优化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四是要以文“融”社会,适应社会建设需要,发展企业文化、社区文化、校园文化等,发挥文化的凝聚作用、感化作用、引领作用,使文化融入社会生活方方面面,彰显文化魅力。

2、制定落实文化产业发展政策。文化产业是一个新兴产业,又是一个特殊产业,需要依靠法律、行政、经济等综合手段来支持它的发展。根据我县实际,尽快研究制定具体的文化产业发展政策,包括产业组织政策、投融资政策、财政税收政策、分配激励政策、用地政策和文化资源保护、开发利用等政策,并将其纳入瓜州县文化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当中,逐步使有利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覆盖文化产业的主要领域。同时,积极探索成立网吧协会和娱乐场所管理协会,充分发挥协会的行业引导作用,本着“互惠互利,自我管理,自我教育,互相约束”的原则,按照协会章程的规定,加强会员交流沟通,坚持互相约束,促进文化娱乐场所健康发展。

3、进一步夯实文化产业发展后劲。在文化产业的发展上,应该将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列入财政预算,专门用于文化市场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同时,积极支持非文化企业兴办文化项目,吸引股份制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文化企业的经营管理等形式,形成文化产业的多元投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格局,为文化产业的迅速发展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充分利用项目合作的形式,积极尝试在硬件设施建设、技术更新改造等领域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搞好大型文化设施的建设,加快文化产业的发展步伐。依托社会,借助外力,不断创新工作方式,招大商、大招商,大力引进文化建设资金。紧紧围绕国家和省上出台的扶持文化事业发展政策的有利时机,把争取资金、新上项目作为推动文化事业发展的突破口来抓,特别是要抓好“六馆三中心”工程建设(即文化馆、博物馆、体育馆、图书馆、档案馆、城建规划展览馆;会展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老年活动中心)、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建设工程、博物馆免费开放等项目资金和设施设备的争取工作。同时,加大玄奘取经博物馆资金争取力度,力促博物馆早日建成,发挥效益。积极谋划张芝纪念馆、文化馆综合楼扩建等项目的争取力度,力争早日建成一大批功能齐全、设施完备的乡镇综合文化站和基础设施配套、职责明确、管理完善的社区文化中心、村文化室,以及内容丰富、服务规范、农民满意的农家书屋,进一步夯实全县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物质基础,增强文化产业发展后劲。同时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玄奘之路文化产业开发、东千佛洞开发、红色旅游开发等旅游景点建设开发力度。充分利用“张芝故里”品牌优势和张芝公园及九支渠景观带建设为契机,邀请国内知名书法艺术家,定期举办张芝书法艺术节;利用瓜州“蜜瓜之乡”品牌,定期举办蜜瓜节,进一步扩大瓜州西部文化重镇的知名度。

4、不断培育壮大主要文化产业门类。立足全县文化产业发展基

础,通过重组和合并,改变低水平、小规模的粗放经营状态,逐步淘汰摊贩式、作坊式经营,积极发展连锁经营、超市经营,提高集约化经营水平和产业集中度,切实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加强管理和规范引导,积极推动文化产业健康快速发展。一是要积极发展文娱展演业。培育演出中介公司,鼓励社会资金投入文艺演出业、演艺庆典业,鼓励多种形式领办文艺演出活动,鼓励外地优秀演艺团体来瓜州发展。深入挖掘瓜州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鼓励有实力的本土演出团体,积极参加各类庆典演出活动,全力打造“瓜州”文化品牌。大力发展上网服务、游艺、歌舞、文艺培训等符合群众消费愿望和能力的文化娱乐品种,鼓励发展壁画临摹、工艺品开发、书画、皮影、剪纸、古玩艺术品展销、洮砚雕刻艺术等经营实体,使文化娱乐、文艺表演、艺术品展销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二是要加快发展印刷业。促进图书、报刊、音像制品经营单位发展集约化、规模化经营。三是要以文“化”产业,大力发展“以文化为基础,以旅游为载体”的特色文化旅游业。牢固树立“旅游开放化、文化市场化”的理念,依托敦煌旅游经济带,充分借助敦煌古文化在国际、国内的知名度,利用瓜州古文化和敦煌古文化同属一族,互相联系、互为补充的关系,深入挖掘瓜州历史文化、民族民间文化、移民文化资源,紧紧围绕丝路文化、石窟文化,注重收集民间传说、整理相关典故、梳理历史资料、提炼开发主题、规划开发方向、发展精品线路、打造具有浓郁地方文化特色的创意文化产品,进一步提升企业产品的文化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要打破文化、文物、旅游分离,多头管理、各自为政的局面,本着“分工不分家、全县一盘棋”的原则,合力推动全县文化旅游产业快速发展。

5、着力培育和激发各类文化市场主体及其活力。一是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按照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加大政府投入力度,积极动员社会力量,探索建立文企联姻制度,充分发挥企业的作用,利用社会文艺工作者的力量,积极开展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活动,以办“节”的形式招商、推介具有地方特色的产品,通过多渠道、全方位的强势宣传与推介,不断提升瓜州的知名度,从而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同时,利用各种节庆日,积极举办各类文艺会演、文艺下乡等活动,进一步丰富城乡群众文化生活。二是积极组织实施文化产业规划。通过引进战略投资者、实行股份制改造、制定优惠政策等多种手段,加快培育新型市场主体。大力发展民营文化企业,降低市场准入门槛,鼓励和支持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领域。同时,要以文“兴”产业,依托传统文化底蕴和现有的文化企业、文化品牌、文化艺术、文化人才,不断做强文化经济。三是大力发展文化市场,进一步加强文化生产要素市场建设。重点发展文化产品、文化服务市场,培育和扶持一批诚信度高、专业素质好的文化中介组织、文化经纪人队伍,使之成为连接和规范文化生产、文化服务和文化消费的有效环节。四是把文明创建机制引入全县文化市场。引导全县各类经营单位争创“文明网吧”和“星级网吧”,争创“文明书屋”和“星级书屋”,争创“文明娱乐场所”和“星级娱乐场所”,形成规范经营,争先创优的良好氛围。

6、大力培养各类文化产业人才。文化产业要快速发展,就必须造就一大批既有开拓能力又有经营能力,既懂文化又懂市场,善于运作企业的文化经营者。加强与文化培训机构的合作,多层次、多渠道培养文化专业人才。特别是既熟悉瓜州历史文化,又能适应多种产业融合需求的文化资本经营、文化经纪代理、媒体产业经营管理方面的优秀两栖人才。制定切实可行的文化人才政策,积极改进人才管理和使用制度,完善文化人才管理和激励机制,努力营造一个促使高水平的文化经营人才不断脱颖而出的环境和机制,尽快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文化经营队伍。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挖掘民间文化的同时,致力于培养民间艺术人才和文化研究人才,尤其是本乡本土的乡土文化传人,发挥民间优秀人才的作用。

第四篇:汝城县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汝城县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汝城县文化局 何建华

近几年来,我县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抢抓国扶县机遇,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使我县文化工作跃居省市先进行列,连续七年被评为郴州市文化工作目标管理优胜单位,文化产业建设走在全市前列,文化工作得到社会普遍重视,全县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呈现健康发展的强劲势头。但是,全面审视我县文化事业发展的现状,也还存在一些明显的差距,亟待认真思考和解决。

一、我县文化事业、产业现状

(一)群众文化工作。一是群文活动高潮迭起。近几年全县举办了各种形式的文艺活动1120场(次),开展送戏剧、送电影、送图书下乡300余场(次);举办校园文化、广场文化、社区文化、企业文化、军营文化、机关文化近千次,展示书法、美术、摄影作品2670余幅(张),放映农村公益电影3900余场,数十余万人次共享了“文化大餐”。文艺节目多次参加省市展演获得大奖。小说、散文、诗歌创作进入了“复兴时期”,群众业余作家不断涌现,《柳溪村》、《真爱无声》、《草尖上的阳光》等文学作品陆续集结出版。边境文化交流与合作日趋频繁,由湖南汝城县、广东仁化县、江西崇义县联合举办的“三省三县”文艺汇演及书法、美术、摄影作品联展,每2年一届现已成功举办9届。创办了边界三县文艺刊物《南岭风》,加强和促进了边界三县人民群众的文化交流和友谊。乡村群众文化活动日趋活跃,土桥镇足田村农民继承传统祁剧,自筹资金恢复业余祁剧团,为农村群众演出传统祁剧,2002年获省文化厅“百佳民间剧团”荣誉称号。城郊乡云善村组建农民腰鼓队代表郴州市参加全省比赛,获舞蹈大赛第三名,是唯一的一支来自农民的代表队。全县业余文艺队、秧歌队、腰鼓队、彩旗队、歌咏队、武术队、管乐队成为了城乡文化活动的生力军。故事会、抬花轿、香火龙、龙灯、龙船、舞狮、唱山歌等地方特色鲜明的汝城乡土文化活动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2006年,“汝城香火龙”民俗活动列入了湖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08年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图书事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一方面,积极争取财政支持,推动硬件升级。图书专项经费列入县财政预算,现馆藏图书近10万册,年新增图书10000余册,达到了年接纳读者11万人次,实现流通图书12万册次。同时,在全省率先实行计算机现代化管理,开展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2008年争取省拨68万元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设备已到位安装,我县成为全省首批信息资源共享县级分中心。另一方面,大力开发馆藏资源,优化软件服务。全面整合服务窗口,健全内部管理,热心服务读者,满足了读者需求。积极联办主题活动,有效地促进了县级图书馆建设,评为国家二级馆,成为了全省图书事业的一面红旗。三是基层文化阵地得到巩固。制定了基层文化事业发展规划,落实文化建设“四个纳入”,有力地保障农村文化阵地的改善和文化队伍的稳定。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列入了国家“十一五”规划笼子,用五年时间分步实施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工程。2005年,县政府投入130万元,对县影剧院进行了全面升级改造。几年来,先后有土桥、文明、暖水、热水、延寿等5个乡镇被授予省“百强文化站”、“百佳民间艺术之乡”和市“先进文化乡镇”等称号。

(二)文化市场。近几年来,文化市场通过依法整治,取得了明显效果。一是文化市场监管稽查有力。按照《文化市场稽查暂行办法》等有关规定,文化局切实加强领导,配强文化市场稽查执法队伍,并经常组织执法培训,坚持做到勤查处、严执法、重打击。将“扫黄打非”列入文化工作目标责任,定期开展集中整治和明查暗访行动。收缴非法书刊8300余册,卡通“口袋书”600余本,非法音像制品6200余张(盒),取缔无证经营书报刊8家。二是网络市场逐步规范。文化局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及省市有关文件精神,与相关职能部门依法开展网吧专项整治。对于网吧接纳未成年人上网的行为予以明令禁止,寄发《致学生家长的一封公开信》2863份,开展千名学生远离网吧签名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健康向上的课余文化活动。自2004年来,全县没有新审批网吧经营场所。对原有批准的网吧经营场所,在管理环节始终坚持“三个一律”的治网方针,即对距学校200米内的网吧及其他娱乐场所,一律责令搬迁或取缔;对取得网吧经营资格的业主,一律依规查处,直至吊销其《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同时,联合相关职能部门常抓不懈开展专项整治工作,依法查处违规行为。三是市场监管扎实有效。健全完善了文化市场行政执法制度,对执法的范围、内容、程序和责任作了明确规定。为延长监管链条,在全县聘请了75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离退休老干部、老教师、乡镇文化站及社区工作人员为网吧义务监督员,公布了文化市场举报电话“12318”,认真采纳对文化市场管理的意见建议。同时,安装计算机监督平台,对所有网吧实行24小时实时监控,及时发现、查处网吧违规经营行为。我县文化稽查行政执法工作2007、2008年获省先进单位称号。

(三)文化产业。一是强化市场动作,大力发展文化产业项目。以电影公司改制为契机,积极盘活利用国有资产,大胆引进中宇公司民间投资。以濂溪书院为龙头,积极推动濂溪文化区综合开发,催生了我县文化产业项目建设的最大手笔。整个项目围绕修复濂溪书院,相继带动濂溪文化广场、沿江大道、汽车南站搬迁、步行街、商住楼及别墅群等项目。该项目成为了全市电影企业改制、招商引资与文化产业有机结合的成功典范。二是强化综合开发,着力推动文化旅游事业。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县政府出台了加强文物保护文件,切实加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掘、保护与利用。几年来,先后争取将濂溪书院、绣衣坊、太保第、金山古祠堂群、广安所李氏宗祠等7处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县城经省政府确定为历史文化名城,文塔等7处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红军楼、仙人桥等40处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通过省市文物专家到汝城调查、考察,成功举办了“汝城文物新发现”专家座谈会暨新闻发布会,郴州市“湘南起义旧址群保护利用研讨会”2008年11月在汝城召开,极大地提升了我县历史文物的知名度,拓展了文物旅游的附加值。争取资金配套建设濂溪书院附属设施和陈列物品,深挖濂溪文化底蕴,带动了文化广场、白石书院、土桥八角楼、福泉山庄等文化旅游开发项目。文化招商、文化旅游逐渐成为汝城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三是巩固传统文化产业。紧紧抓住娱乐业、演出业、音像业和艺术培训等传统文化产业项目,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提升群众精神生活质量。

二、存在问题及原因

(一)农村文化观念落后。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文化事业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但是在社会中对文化工作的认识仍然存在误区,文化工作对引导解决观念转变、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任务仍然十分繁重,农村文化事业已相对滞后,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物质生活日益提高的农民群众对文化精神生活的需求。通过调查,许多偏远的贫困山区的农民文化生活仍然十分贫乏,看戏难、看书难、看电影难的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多年来,农村文化成了“新三难”,送戏下乡经费一年只够巡回演出3—4个乡镇,只能像征性的送戏下乡。全县大部分乡村没有建立图书室,6个乡镇图书馆添臵新书也是省里赠书。2008年建立的32家农家书屋配套设备、经费不完善。早几年农民看电影不到,有的农村少年儿童不知电影为何物。国家近年实施农村公益电影工程,目前农村群众看的仍是传统的老电影、旧设备。数字化电影未能普及。农村封建迷信活动仍然存在。打牌赌博、“六合彩”、婚丧喜事大操大办风气盛行,“黄、赌、毒”问题没有根治,“三个月插田、三个扯谈、三个月赌钱、三个月过年”的现状反映了农村有益文化活动少的现实。

(二)文化经费投入不足。中央、省市各级对文化的投入提出了明确的规定。我县近几年得到了各级政府对文化事业的资助,经费投入历年增加。但与周边地区比较,我县仍然存在较大差距。如江西省从2005年始,由省财政每年安排6000万元文化专项资金,安排每个乡镇3万元保底经费。相对而言,我县文化事业经费仍然捉襟见肘,一是基层文化单位事业经费不足。如:文化市场行政执法经费短缺,日有行动,月有整治,执法费用明显增加,办案经费和稽查设备配臵存在薄弱环节。文物保护经费短缺,保护费、维护费、征集费等不足,文物保护力不从心,普遍存在缺少保护和保护不完整现象。购书经费未列入乡级财政预算,乡村图书馆建设根本没有保障。其原因主要是乡镇政府投入少,目前的基层政府基本上是维持运转,大多无钱投入。前几年甚至有个别乡镇将省、市投入的文化专项资金用于乡镇干部发工资。其次是社会投入少,由于乡村文化资源分散,农民文化消费少,乡镇文化难以形成气候或形成产业,故社会投入乡村文化的少。

(三)基层文化基础设施老化。我县乡镇文化站建站初期,绝大多数乡镇文化站建立了以影剧院为主体,配套了其他附属文化设施。近几年来,由于乡镇财力较紧,对年久失修的影剧院和其他文化设施设备无力翻修和更新,致使全县农村集镇电影院和其他文化生活设施关停并转,相当一部分文化设施和阵地被挪作它用,有的乡镇出租改为米厂、粉厂,有的闲臵成为破烂仓库等,目前,有的乡镇文化站只保留一块牌子,有的连牌子都没有了。不少文化设施年久失修,破烂不堪,财物损失严重。县文化馆改建于1990年,目前办公及活动用房只有820平方米,按照县级馆建筑面积不得少于3000平方米的规定还相差甚远,使文艺活动开展受到制约。县图书馆建于1986年,20多年来馆舍日渐风化,房屋屋顶渗漏严重,馆舍大厅、大门变形,地面凹陷,危在旦夕。

(四)乡镇文化专干待遇尚未落实。根据中办发[2005]27号、湘办发[2001]29号和郴办发[2002]19号文件精神,乡镇文化专干应列入全额拨款事业编制。但我县乡镇文化站经费仍然是差额拨款的方式,每年只有2000元的经费,影响文化专干队伍的稳定。虽然目前全县23个乡镇均配设了文化专干,但绝大多数乡镇文化专干是身兼多职,没有将主要精力用于文化工作,“会议专干”、“临时专干”,仍不同程度的存在。

(五)文化人才不足。县文化馆文化骨干人才2008年以前一度出现“断层”,文化素质有待提升。图书馆仅1人取得馆员职称资格,初级职称人数为零。管理全县文物事业的文物管理所只1人为文博大专学历,文化行政执法机构法律大专目前只有1人。党政干部多,专业干部少,文化人才缺乏,不同程度影响全县文化事业的持续发展。

(六)文化行政执法难以到位。一是编制“按兵不动”。我县文化行政执法机构人员编制由1990年2人,1996年增至4人,此后十余年间文化市场稽查编制不变。现实情况与中央、国务院“加强和充实县级文化市场行政执法队伍”不相适应。二是文化执法“势单力薄”。我县虽然按照省、市精神已建立了文化稽查大队,目前且与文化局政事合一,不利于执法队伍的管理和行政执法的实施。同时,虽然相关职能部门开展了许多专项或联合行动,但长效监控机制没有很好落实,没有形成齐心协力综合治理的运作格局。作为管理文化市场的行政执法机构,应以其特有的合法的行政执法职能机构单列。三是农村文化监管“鞭长莫及”。根据中办发[2005]27号文件“充分发挥乡镇综合文化站监管作用,健全农村文化市场管理体系”的精神,乡镇文化站应切实担负起本乡镇农村文化市场的监督、管理职能,形成上下联动的管理体系。然而,由于我县乡镇文化站队伍不稳、职责不清、管理不到位,对农村文化的监管心有余而力不足,农村“黑网吧”“草台班子”、电游赌博等现象得不到有效遏止。

三、文化发展对策与思路

(一)强化意识,增强战略观念。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中国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是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实现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重要方面。加强基层文化工作,对于宣传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加强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血肉联系,在全社会培养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建设文化强县,为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良好的社会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各级党委和政府部门都必须统一思想,提高认识,高度重视并大力支持农村文化建设。要充分地认识到文化事业发展对经济发展有着强大的推动作用。要形成汝城经济文化化、汝城文化经济化、经济文化一体化的发展共识。要以汝城深厚的文化底蕴为基础,以丰厚的自然资源为依托,以悠久的历史文化资源为重点,以建设现代化文明为方向,建立全县县域各种经济文化为主体的“大文化”网络文化,努力创建良好的文化经济发展环境,才能达到文化富民强县之功能。

(二)深化改革,发展文化事业。根据文化事业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前提下,推进文化体制改革,逐步理顺政府和文化企事业单位的关系,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文化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我县原电影公司作为文化企业已在全市率先进行了改革。县文化馆、图书馆作为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其根本任务是为人民群众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最基本的文化需求。主要是增加投入,增强活力,转换机制,改善服务。进一步深化劳动、人事、分配等方面的内部改革,建立健全竞争、激励、约束机制和岗位目标责任制,全面实行聘用制和劳动合同制。影剧院属自收自支事业单位,为经营性文化产业,应根据市场发展要求,实行内部机制改革,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充分发挥市场配臵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在市场竞争中发展壮大。县文化稽查大队是我县文化行政执法机构,其主要任务是对全县文化市场实施稽查、监管、执法,确保文化安全,为繁荣全县文化市场健康有序发展保驾护航。在改革中进一步强化行政执法职能。将文化行政执法机构单列,参照公务员管理,改变目前政事合一,编制不足,力度不够的现状。要健全和完善执法机构网络,形成以县稽查大队为主,乡镇文化站为辅,各有关部门相互联动的文化市场执法网络。形成统一行动、统一检查、统一公布检查结果的专项整治活动。建立健全和完善信息网络,及时交流执法经验和信息,要建立错案责任追究制度和重大案件备案制度,实行执法责任制和评议考核制。推行政务公开,公布执法依据、执法程序、举报电话,接受上级部门和社会的监督。对文物管理所的改革,应与省市文物部门配套改革,才能扭转“上动下不动”的现状。进一步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加大文物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更好地管理全县文物和发挥文物在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中的特殊作用。当前,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中,要着眼于汝城文化事业发展实际,主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弘扬传统文化,突出地方特色。我县的传统文化,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如故事会、香火龙、抬花轿、龙灯会、山歌会、地方祈剧、民间管乐等。广泛地开展民俗民间文艺活动,深入地挖掘和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二是坚持广泛开展农村“三项文化”下乡活动。组建一支由政府支持,自主经营,民间民营的文艺演出团体,政府应从政策、资金等方面予以扶持,应按国办发[2002]7号、湘办发[2001]29号、国发[2000]41号、湘政发[2001]2号、湘建规[2002]453号、郴办发[2002]19号等文件执行。并加强引导和管理,实现演出团体以政府为主,民营为辅、适时组建专业剧团。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国家农村公益电影“2131工程”的实施,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由于原电影公司改制,将农村电影放映职能交县影剧院承担后,要积极配合上级贯彻落实国家农村电影“2131工程”,确保国家电影工程计划的实施。可考虑设立县农村电影事业管理机构,争取上级列为全额拨款事业编制,综合管理全县农村电影发行放映事业。乡镇文化站按照“五个一工程”要恢复建立农村电影放映队(院),保证每月使农民看到一场电影。三是要建立文化“一乡一品、一村一品”特色。县文化馆要多下基层指导、辅导、收集整理民间文化,多扶持几个富有地方特色文化的乡、村,建立科学有效的民间文化遗产传承机制,对农村传统文化生态保持较完整并具有特殊价值的村落特定区域进行动态整体性保护。实施农村特色文化品牌战略,培育一批文化名乡镇、名村、名园、名人、名品。

(三)配套政策,加大资金投入。根据中办发[2005]29号《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湘办发[2001]29号、郴办发[2002]19号及汝发[2003]号等文件精神,各级党委政府对加强农村文化建设负有重要责任,要高度重视农村文化建设。要切实加大政府投入力度,财政要统筹规划,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投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不断提高用于乡镇和村的比例。“十一五”期间,我县要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乡镇为依托,以村为重点,以农户为对象,发展县、乡、村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要加大财政投入,构建我县农村文化服务网络。针对我县情况,县城要建设宣传文化中心,改变目前群文大楼“上不顶天,下不着地”的窘况。县文化馆、图书馆可考虑重建,确保有3000平方米的馆舍面积与文化活动场所。要恢复县革命历史陈列馆,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每年要有5—6个乡镇新建集“五个一工程”于一体的乡镇综合文化站(宣传文化中心)。每年要有相当数量的行政村建立文化活动室、图书室等,开展图书阅读、宣传教育、文艺演出、科技推广、科学培训、文体活动等。明确一名村干部具体负责。要加强“五个一”文化阵地建设。乡镇文化站要建立图书室、宣教室、文体活动室、宣传橱窗、影剧院。乡镇文化站(宣传文化中心)的建设,由县文化局和乡镇制定具体可行的规划和方案,抓好落实。乡镇要抓好村级文化陈地的建设,制定可行性方案,分期分批抓好落实。目前我县参加全国、全省创建文化先进县、文物保护工作先进县还是空白,过去所取得的全省艺术之乡、百强文化站、市先进文化乡镇是否继续保持了先进标准,需要加以考核。总之,要把农村文化建设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当地城乡建设规划;纳入各级目标管理责任制和干部晋升考核;纳入各级政府财政预算。才能确保我县农村文化建设各项目标任务的实现。

(四)市场运作,壮大文化产业。文化产业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朝阳产业,它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引导和支持,以及相关政策的支撑。在知识和信息时代,文化知识、人力资本和智力投入将在经济发展中起着主宰和先导作用。而科技推动力、文化创造力、商业运作力就成为发展文化产业的三大动力机制。这三大要素的有机组合就会产生惊人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影响。因此,当前我县综合竞争能力不够强,文化事业发展与发达地区相比还滞后的情形下,扩大文化产业经营规模,打造知名品牌。同时,政府要加大投入,要吸引社会资本投入文化产业,以产业促进事业发展。就近几年的情况来看,我县的文化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同时通过“横挖潜力铸品牌,纵掘底蕴兴产业”,促进和带动了文化产业的向前发展。各文化基层单位积极发展娱乐业、电影业、音像业、艺术培训等传统文化产业及招商引资开发新型文化产业,取得了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我县也成为了全市文化系统发展文化产业的先进典型。但与周边县相比,仍然存在一定差距。全面树立大旅游、大产业、大市场的发展观念,周边县区的先进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一是大力发展红色文化产业。要大力挖掘红色文化内涵。我县是革命老区,大革命时期中国工农红军曾在汝城留下了光辉的足迹。要充分利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革命历史文物、旧址,发展红色旅游产业。要加强红色文化建设,恢复县革命历史陈列馆,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二是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打造一批有地方特色的“群众文化艺术之乡”、“百佳民间艺术剧团”等。全县每个乡镇都要有“一乡一品”,如“故事会艺术之乡”,“香火龙艺术之乡”“民居古祠之乡”、“民间祁剧之村”,“民歌山歌之乡”、“温泉之乡”,“民族文化园”,“生态公园”等。还可建立乡镇之间的“文化艺术长廊”,“书画影艺术之乡”“管乐之乡”。充分挖掘本地文化资源,建立自己独特的民间、民俗文化体系,达到“自发、自娱、自乐”。三是大力发展文物旅游产业。充分利用现有的文物资源,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如“濂溪书院”、“八角楼”、“绣衣坊”、“金山古祠堂群”、“仙人桥”、“白石书院”等,吸引文人墨客驻足观光。四是大力发展绿色旅游产业。挖掘生态文化内涵,打造“绿色”品牌,推动山区县绿色文化产业发展。我县境内自然景观秀美、独特,四季如春、风光秀丽,集山、水、石、洞、林、泉于一身,溶特、奇、险、幽、秀于一体,“四大景观”、“汝城八景”以及新发现的众多山林幽谷河道奇观,都可成为绿色文化旅游的好去处。

(五)齐抓共管,加强队伍建设。长期以来,文化系统干部职工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默默无闻,甘于奉献。但与其他部门相比,在经济上、政治上仍然存在较大的隐形差距。经济上,乡镇文化站自1990年确定为差额拨款事业单位,事业发展了,但财政仍然是每年只有2000元的拨款及1站1人的编制。县直文化部门的编制也不是随着文化发展而增加,而是减少。如文化馆由1992年的12个,核减为现在的9个;文化局由8个编核减为7个编;文化稽查队4个编,要管理全县文化8大类的近100家文化经营单位,尤其是整治农村家庭经营的“黑网吧”,不能有效担负稽查管理的职责。与周边县比,我县文化稽查大队编制人数是最少的。文物管理所、图书馆人员编制也一直未增编,人员不够。要抓好乡镇文化专干的管理,落实全额编制、落实待遇、落实责任。开展文化人才的培训和培养。对文化专干的配备、异动,各乡镇党委要征求县文化主管部门的意见。要逐步建立和完善能上能下、能进能退的用人机制和科学合理的人事管理制度。文化专干在任职之前,须先经过由县文化部门组织的乡镇文化专干任职资格考试,通过考试获得资格证的,才能正式上岗。乡镇文化要列入县工作考核,经考核不适应担任文化专干的,各乡镇党委要调整其岗位。

第五篇:关于加快烟台文化产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加快烟台市文化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市委党校第24期中青年党政干部培训班学员姜培松

市委十一届十二次全体会议,通过了《关于关于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实施文化建设九大工程的意见》,确立了2020年我市建设文化大市、强市的总体目标,其中明确提出了“文化产业成为全市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根据市委党校教学计划安排,以加快我市文化产业发展为着眼点,通过走访基层、调阅有关部门材料、咨询相关部门情况等形式进行了调研,形成如下分析与思考。

一、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是建设文化大市强市的必然选择

(一)从发展方向上看,文化产业是最具前景的巨大产业之一。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起主导作用的产业是不同的。近20年来,美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产业结构的明确趋势是,第三产业比重持续上升,第二产业比重稳中有降,第一产业比重持续降低,且第三产业的比重均超过50%,居三大产业之首。文化产业是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重要生产力。文化产业每天在全球创造220亿美元的价值,与高科技产业同成为当今世界最有前景的巨大产业。

(二)从发展机遇上看,文化产业是抢占先机的重要制高点之一。文化产业具有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少、经济效益好、就业带动强等特点,是低碳、绿色、环保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已成为各地推动转调、抢占先机的重要举措。20世纪末,美国、英国、韩国、日本相继制定了文化立国的发展战略,文化产业现已成为发达国家的支柱产业。美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已占到GDP的25%,每年文化产品出口在700亿美元以上,已经超过了航空、重工业等传统领域。国内北京、上海、广东、浙江、云南等省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比也超过了6%,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和最具活力的经济增长点。西邻青岛致力于打造“帆船之都”、“音乐之岛”和“影视之城”等城市文化品-1-

牌,2009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就达到369.5亿元,增长15.7%,占GDP比重达到7.5%。北邻大连持续打造“浪漫之都时尚大连”、“软件城”、“足球城”等城市文化名片,其中软件业一直保持高速增长,2010年达到30%以上的增长速度,突破500亿元的规模,解决了近8万人的就业问题。可以说,文化已经成为新国轮区域竞争实力比拼的焦点,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就能够更好地在激烈的区域竞争中掌握主动权。

(三)从烟台实际来看,文化产业是文化大市强市的重要支撑之一。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高度,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重大部署,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新形势下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重要方针、目标任务、政策举措。市委十一届十二次全体会议讲论通过了《关于关于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实施文化建设九大工程的意见》,对加快文化大市、强市建设步伐作出了全面部署,其中实施“文化产业振兴工程”是一个重要方面,也就是说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建设文化大市、强市的题中之意。

二、我市文化产业发展的现实基础

(一)环境不断优化。2007年5月,我市在全省率先召开了文化工作会议,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文化建设的意见》、《关于加快文化建设责任分工的意见》,市县两级都成立了文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文化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同时,努力完善文化产业发展的各项政策制度,先后制定了《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关于加大工商扶持力度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见》、《关于鼓励和扶持动漫产业发展的意见》等一系列配套文化,为文化产业发展创造良好政策环境。刚刚结束的市委十一届十二次会议,确定“自2012年起,市级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提高到每年5000万元,健全专项资金管理使用办法,提高使用效益”。要求“各县市区

也要在预算内设立相应的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并逐步扩大规模。”

(二)发展势头良好。2007年至2010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从78.06亿元增加到200亿元,年均增长率超过20%,占GDP的比重从2.75%提高到4.95%。全市建成1个国家级动漫产业发展基地,1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6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按照新的统计口径,今年前三季度,全市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84.45亿元,同比增长21.67%,高于同期GDP增幅7.17个百分点。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达到了2.67%;文化及相关产业总资产超过300亿元(其中达到亿元以上的企业有27个,1000万元以上的有229个),主营业务收入超过300亿元(其中超过亿元的企业有48个,超过1000万元的有352个)。文化及相关产业总投资272.40亿元,同比增长21.7%,高于全市同期总投资增幅3个百分点;前三季度完成投资88.2亿元,同比增长23.2%,高于全市同期完成投资增幅0.5个百分点;文化及相关产业投资项目198个(500万元以上),同比增长15.8%,高于全市同期投资项目增幅4.3个百分点(其中2011年新开工项目95个,同比增长63.5%,高于全市同期新开工项目增幅46.8个百分点)。目前,全市拥有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3730个,行政事业单位272个,附属非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内的文化及相关产业活动单位555个,从事文化及相关产业活动的个体户2305个,文化及相关产业从业人员达到9.3万人。

(三)条件优势明显。一是经济基础雄厚。“十一五”期间,我市的地区生产总值由2005年的2012亿元增加到去年的4355亿元;地方财政收入由2005年87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237.8亿元。“十二五”期间,随着蓝色经济区建设、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区建设等国家级战略的实施,加之保税港区、高新区和一批重大项目的效益显现,烟台的经济社会发展将会有一个新的更大的跨越,必将为文化产业发展创造更好的物质条件。二是文化资源丰富。烟台有着莱国文化、葡酒文化、开埠文化、道家文化、红色文

化、海洋文化、节会文化等丰富的文化资源和文化品牌。在这些资源和品牌中,有亚洲唯一的、有国内最早的,有具有数千年历史的、有富于现代气息的。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中,我市已普查到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戏曲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医药等10个类别的线索资源11716条、项目5902项。目前,进入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分别有13个、29个。只要用心挖掘,合理利用,完全可以将“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资本”,推动文化产业实现跨越发展。三是文化承载力不断提升。市文化中心、市博物馆新馆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放映、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有线电视村村通“五大文化工程”建设走在了全国前列。烟台图书馆、市群众艺术馆为国家一级馆,基本实现县县有文化馆、图书馆。全市每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1200平方米。文化事业的发展在提供市民基本文化需求的同时必然带来多样化的文化需求,为文化产业发展带来机遇。四是消费需求可期。2010年,烟台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328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916元,人均GDP超过6.6万元人民币。根据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文化消费会快速增长、超过5000美元文化消费会高速增长的国际经验,烟台市民文化消费将迎来一个快速增长期,市民日益增加的文化消费将会对文化产业发展产生巨大的拉动作用。

(四)问题不容忽视。一是文化产业经济总量偏低。总体上我市文化产业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2010年,除去富士康文化产品生产,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仅为92.24亿元,占GDP的比重2.12%,比2010年全省3.12%低1个百分点。二是文化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文化产业的“核心层”、“外围层”、“相关层”占全市文化产业的比重分别为14.40%、45.69%和39.91%,从业人员之比为22.90:28.89:48.21,资产之比为15.76:58.25:25.99,营业收入之比为14.90:27.64:57.46,增加值之比为15.76:58.25:25.99。在人力和财力等生产要素的配臵上,“相关层”占了较大比重,而作为文化产业主体部

分的“核心层”和“外围层”所占份额相对较低。三是文化产业市场主体不强。超过200人的文化产业单位仅有53个,主要以小型企业为主,产业组织集约化程度不高,缺乏有影响、有竞争力的大集团、大企业。四是缺乏新兴文化产业业态。目前,我市的文化产业与数字技术、信息产业没有实现全面接轨和有效融合,文化产业仍以文化娱乐、文化旅游等文化产业门类为主,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较低。

三、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路对策

(一)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以构建结构合理、门类齐全、科技含量高、富有创意、竞争力强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为目标,优化文化产业布局,开发建设文化产业园区,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围绕优化文化产业结构,突出核心层和新兴业态,大力发展数字动漫、创意设计、新闻出版、影视演艺、文化服务、文化旅游、印刷发行、古玩书画与工艺品等文化产业业态。推进“创意烟台”建设,积极培育创意理念,培养创意人才,发展创意业态,扶持创意企业,建设创意园区,大力发展网络动漫、数字电视、电子图书、手机报刊、移动电视、在线娱乐等文化创意产业,全面提升文化产业创意含量,推动文化产业实现集群式增长。

(二)抓好产业项目招商推介。围绕市委提出的“集中力量培育文化产业发展三大载体,重点培育30个重点文化企业、30个重点文化产业项目、30个重点文化产业园区”,探索建立文化产业招商推进机制,大力引进国内国际优质文化产业项目,提升全市整体文化产业发展水平。将全市文化产业项目招商纳入全市对外招商工作的大盘子,参加每年全市对外招商活动,大力宣传推介优质文化产业项目,吸引国际文化机构、文化项目落户烟台。发挥工商联等有关单位作用,组织优秀文化企业以参加、参展深圳文博会、省文博会等形式进行对外招商。完善网上文化产业招商宣传平台,以烟台文化产业网为平台,以全市文化产业项目数据库为基础,做好全市文化产业项目网上推介招商。

(三)建立健全文化产业投融资机制。充分发挥政府专项资金的导向作用以及金融杠杆作用,进一步规范项目评选程序,规范专项资金使用发放,通过贷款贴息、补贴、项目补助、绩效奖励等方式,加大对国家级、省级文化产业基地建设,文化产业重点项目及跨区域整合,国有控股文化企业股份制改造,文化领域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以及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出口等五方面的支持力度。探索设立文化产业投资基金。设立财政注资引导,国有骨干文化企业、大型国有企业和金融机构认购的文化产业投资基金,重点扶持演艺娱乐、动漫游戏、影视制作和发行放映、出版发行、文化会展、网络信息传媒等文化产业领域的发展。大力促进银政,银企合作,建立与银行的信息沟通和业务合作机制,探索与国家开发银行等金融机构通过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等方式,对重点文化产业项目予以重点支持。

(四)大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实施文化产业人才培训教育计划,大力培养、造就和凝聚高层次、创新型文化领军人才。建立和完善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机制,把文化产业人才纳入全市高级人才引进计划,提供资金投入、工作环境、生活待遇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依托驻烟高校、烟台动漫基地等人才、设备、信息优势,开设文化产业相关专业、讲座、培训,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专业人才保障。

2011年11月

下载南通家纺文化产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南通家纺文化产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文化产业人才队伍建设调查与思考

    文化产业人才队伍建设调查与思考 添加日期:2007-8-30 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化趋势的增强,文化产业正在成为继信息产业后迅速崛起的“朝阳产业”,是全球范围内快速成长和利润较......

    关于泰兴提琴文化产业发展情况的调查与思考2012.8.31

    关于泰兴提琴文化产业发展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发展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提升文化产业的比重是我国......

    文化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发展方向的调查与思考

    文化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发展方向的调查与思考 文化产业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必然趋势,那么文化产业指的又是什么呢?所谓文化产业是指为社......

    县文化产业发展现状与思考

    文化建设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内容。加快文化产业发展,促进民族文化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对于盐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具有特殊重要意义。根据省、市党委政府......

    关于发展文化产业的一些认识与思考

    关于发展文化产业的一些认识与思考顺德市政协主席刘世宜自九月中旬佛山市政协领导在我市召开发展文化产业调查座谈会后,我们对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性与迫切性的认识有了很大提......

    关于发展文化产业的思考

    关于发展文化产业的思考——福建土楼 在当今时代,只是经济初露端倪,文化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而文化产业则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许多国家都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寻找新的经济增......

    文化产业发展状况及思考

    文化产业发展状况及思考一、公共文化建设成效及存在的问题多年来,我区高度重视公共文化建设,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在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群众文化社团培养以及提供文化服务等方......

    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定稿]

    2010年是中国文化产业未来10年黄金发展期的开篇之年,也是各地政府和城市有关机构制定文化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的关键年份。基于陈少峰教授多年来参与制定各项规划和策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