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快烟台文化产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时间:2019-05-13 09:52:1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加快烟台文化产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加快烟台文化产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第一篇:关于加快烟台文化产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加快烟台市文化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市委党校第24期中青年党政干部培训班学员姜培松

市委十一届十二次全体会议,通过了《关于关于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实施文化建设九大工程的意见》,确立了2020年我市建设文化大市、强市的总体目标,其中明确提出了“文化产业成为全市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根据市委党校教学计划安排,以加快我市文化产业发展为着眼点,通过走访基层、调阅有关部门材料、咨询相关部门情况等形式进行了调研,形成如下分析与思考。

一、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是建设文化大市强市的必然选择

(一)从发展方向上看,文化产业是最具前景的巨大产业之一。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起主导作用的产业是不同的。近20年来,美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产业结构的明确趋势是,第三产业比重持续上升,第二产业比重稳中有降,第一产业比重持续降低,且第三产业的比重均超过50%,居三大产业之首。文化产业是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重要生产力。文化产业每天在全球创造220亿美元的价值,与高科技产业同成为当今世界最有前景的巨大产业。

(二)从发展机遇上看,文化产业是抢占先机的重要制高点之一。文化产业具有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少、经济效益好、就业带动强等特点,是低碳、绿色、环保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已成为各地推动转调、抢占先机的重要举措。20世纪末,美国、英国、韩国、日本相继制定了文化立国的发展战略,文化产业现已成为发达国家的支柱产业。美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已占到GDP的25%,每年文化产品出口在700亿美元以上,已经超过了航空、重工业等传统领域。国内北京、上海、广东、浙江、云南等省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比也超过了6%,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和最具活力的经济增长点。西邻青岛致力于打造“帆船之都”、“音乐之岛”和“影视之城”等城市文化品-1-

牌,2009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就达到369.5亿元,增长15.7%,占GDP比重达到7.5%。北邻大连持续打造“浪漫之都时尚大连”、“软件城”、“足球城”等城市文化名片,其中软件业一直保持高速增长,2010年达到30%以上的增长速度,突破500亿元的规模,解决了近8万人的就业问题。可以说,文化已经成为新国轮区域竞争实力比拼的焦点,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就能够更好地在激烈的区域竞争中掌握主动权。

(三)从烟台实际来看,文化产业是文化大市强市的重要支撑之一。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高度,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重大部署,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新形势下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重要方针、目标任务、政策举措。市委十一届十二次全体会议讲论通过了《关于关于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实施文化建设九大工程的意见》,对加快文化大市、强市建设步伐作出了全面部署,其中实施“文化产业振兴工程”是一个重要方面,也就是说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建设文化大市、强市的题中之意。

二、我市文化产业发展的现实基础

(一)环境不断优化。2007年5月,我市在全省率先召开了文化工作会议,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文化建设的意见》、《关于加快文化建设责任分工的意见》,市县两级都成立了文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文化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同时,努力完善文化产业发展的各项政策制度,先后制定了《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关于加大工商扶持力度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见》、《关于鼓励和扶持动漫产业发展的意见》等一系列配套文化,为文化产业发展创造良好政策环境。刚刚结束的市委十一届十二次会议,确定“自2012年起,市级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提高到每年5000万元,健全专项资金管理使用办法,提高使用效益”。要求“各县市区

也要在预算内设立相应的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并逐步扩大规模。”

(二)发展势头良好。2007年至2010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从78.06亿元增加到200亿元,年均增长率超过20%,占GDP的比重从2.75%提高到4.95%。全市建成1个国家级动漫产业发展基地,1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6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按照新的统计口径,今年前三季度,全市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84.45亿元,同比增长21.67%,高于同期GDP增幅7.17个百分点。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达到了2.67%;文化及相关产业总资产超过300亿元(其中达到亿元以上的企业有27个,1000万元以上的有229个),主营业务收入超过300亿元(其中超过亿元的企业有48个,超过1000万元的有352个)。文化及相关产业总投资272.40亿元,同比增长21.7%,高于全市同期总投资增幅3个百分点;前三季度完成投资88.2亿元,同比增长23.2%,高于全市同期完成投资增幅0.5个百分点;文化及相关产业投资项目198个(500万元以上),同比增长15.8%,高于全市同期投资项目增幅4.3个百分点(其中2011年新开工项目95个,同比增长63.5%,高于全市同期新开工项目增幅46.8个百分点)。目前,全市拥有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3730个,行政事业单位272个,附属非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内的文化及相关产业活动单位555个,从事文化及相关产业活动的个体户2305个,文化及相关产业从业人员达到9.3万人。

(三)条件优势明显。一是经济基础雄厚。“十一五”期间,我市的地区生产总值由2005年的2012亿元增加到去年的4355亿元;地方财政收入由2005年87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237.8亿元。“十二五”期间,随着蓝色经济区建设、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区建设等国家级战略的实施,加之保税港区、高新区和一批重大项目的效益显现,烟台的经济社会发展将会有一个新的更大的跨越,必将为文化产业发展创造更好的物质条件。二是文化资源丰富。烟台有着莱国文化、葡酒文化、开埠文化、道家文化、红色文

化、海洋文化、节会文化等丰富的文化资源和文化品牌。在这些资源和品牌中,有亚洲唯一的、有国内最早的,有具有数千年历史的、有富于现代气息的。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中,我市已普查到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戏曲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医药等10个类别的线索资源11716条、项目5902项。目前,进入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分别有13个、29个。只要用心挖掘,合理利用,完全可以将“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资本”,推动文化产业实现跨越发展。三是文化承载力不断提升。市文化中心、市博物馆新馆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放映、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有线电视村村通“五大文化工程”建设走在了全国前列。烟台图书馆、市群众艺术馆为国家一级馆,基本实现县县有文化馆、图书馆。全市每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1200平方米。文化事业的发展在提供市民基本文化需求的同时必然带来多样化的文化需求,为文化产业发展带来机遇。四是消费需求可期。2010年,烟台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328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916元,人均GDP超过6.6万元人民币。根据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文化消费会快速增长、超过5000美元文化消费会高速增长的国际经验,烟台市民文化消费将迎来一个快速增长期,市民日益增加的文化消费将会对文化产业发展产生巨大的拉动作用。

(四)问题不容忽视。一是文化产业经济总量偏低。总体上我市文化产业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2010年,除去富士康文化产品生产,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仅为92.24亿元,占GDP的比重2.12%,比2010年全省3.12%低1个百分点。二是文化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文化产业的“核心层”、“外围层”、“相关层”占全市文化产业的比重分别为14.40%、45.69%和39.91%,从业人员之比为22.90:28.89:48.21,资产之比为15.76:58.25:25.99,营业收入之比为14.90:27.64:57.46,增加值之比为15.76:58.25:25.99。在人力和财力等生产要素的配臵上,“相关层”占了较大比重,而作为文化产业主体部

分的“核心层”和“外围层”所占份额相对较低。三是文化产业市场主体不强。超过200人的文化产业单位仅有53个,主要以小型企业为主,产业组织集约化程度不高,缺乏有影响、有竞争力的大集团、大企业。四是缺乏新兴文化产业业态。目前,我市的文化产业与数字技术、信息产业没有实现全面接轨和有效融合,文化产业仍以文化娱乐、文化旅游等文化产业门类为主,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较低。

三、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路对策

(一)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以构建结构合理、门类齐全、科技含量高、富有创意、竞争力强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为目标,优化文化产业布局,开发建设文化产业园区,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围绕优化文化产业结构,突出核心层和新兴业态,大力发展数字动漫、创意设计、新闻出版、影视演艺、文化服务、文化旅游、印刷发行、古玩书画与工艺品等文化产业业态。推进“创意烟台”建设,积极培育创意理念,培养创意人才,发展创意业态,扶持创意企业,建设创意园区,大力发展网络动漫、数字电视、电子图书、手机报刊、移动电视、在线娱乐等文化创意产业,全面提升文化产业创意含量,推动文化产业实现集群式增长。

(二)抓好产业项目招商推介。围绕市委提出的“集中力量培育文化产业发展三大载体,重点培育30个重点文化企业、30个重点文化产业项目、30个重点文化产业园区”,探索建立文化产业招商推进机制,大力引进国内国际优质文化产业项目,提升全市整体文化产业发展水平。将全市文化产业项目招商纳入全市对外招商工作的大盘子,参加每年全市对外招商活动,大力宣传推介优质文化产业项目,吸引国际文化机构、文化项目落户烟台。发挥工商联等有关单位作用,组织优秀文化企业以参加、参展深圳文博会、省文博会等形式进行对外招商。完善网上文化产业招商宣传平台,以烟台文化产业网为平台,以全市文化产业项目数据库为基础,做好全市文化产业项目网上推介招商。

(三)建立健全文化产业投融资机制。充分发挥政府专项资金的导向作用以及金融杠杆作用,进一步规范项目评选程序,规范专项资金使用发放,通过贷款贴息、补贴、项目补助、绩效奖励等方式,加大对国家级、省级文化产业基地建设,文化产业重点项目及跨区域整合,国有控股文化企业股份制改造,文化领域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以及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出口等五方面的支持力度。探索设立文化产业投资基金。设立财政注资引导,国有骨干文化企业、大型国有企业和金融机构认购的文化产业投资基金,重点扶持演艺娱乐、动漫游戏、影视制作和发行放映、出版发行、文化会展、网络信息传媒等文化产业领域的发展。大力促进银政,银企合作,建立与银行的信息沟通和业务合作机制,探索与国家开发银行等金融机构通过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等方式,对重点文化产业项目予以重点支持。

(四)大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实施文化产业人才培训教育计划,大力培养、造就和凝聚高层次、创新型文化领军人才。建立和完善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机制,把文化产业人才纳入全市高级人才引进计划,提供资金投入、工作环境、生活待遇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依托驻烟高校、烟台动漫基地等人才、设备、信息优势,开设文化产业相关专业、讲座、培训,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专业人才保障。

2011年11月

第二篇: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县服务业办公室

文化产业作为一门新兴产业,正成为当前发展快、潜力大的新型朝阳产业、绿色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我县文化产业由于基础薄弱、起步较晚、投入不足等原因,现阶段发展还很不充分,总量规模小,技术水平低,社会化、产业化程度不高,实际文化消费吸纳力严重不足,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条“短腿”,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是我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我县发展文化产业存在的问题

1、发展意识不强。主要表现在:一是大多数人仍然将文化看作是单纯的社会公益事业,对文化的多种功能和经济属性缺乏全面了解,将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混为一谈。二是受传统经济发展思维及其观念的影响,对文化产业发展缺乏足够的重视,没有确立起文化产业应有的战略地位,缺乏一个具有前瞻性、指导性、针对性、可操作性的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三是对政府管文化,社会多元化办文化的政策理解存在偏差。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体制改革进展缓慢,虽然转制为企业,但市场主体地位不突出,经营理念较差,管理不到位,仍存在等、靠、要的思想。

2、核心竞争力低下。一是产业规模小。我县文化产业起步晚、规模小,没有形成知名文化品牌,也缺乏大的龙头企业和项目,目前尚无经营规模过亿元的文化企业。二是产业链条短。集约化程度较低,文化服务功能单一,文化产品有效供应不足;市场主体实力不强,主导产业优势不够突出,难以形成有特色的文化产业集群。三是资源整合差。条块分割,资源得不到优化配置,文化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市场优势转化的能力较弱。四是要素市场弱。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创新不足,资本、产权、人才、信息、管理等文化要素市场发育相对滞后;社会资本未能大举进入文化领域,民营文化企业所占比重低。

3、人力资源匮乏。文化产业是高科技与高文化相结合的产业,特别需要高素质人才来支撑。我县文化产业人才队伍建设严重滞后于文化产业发展的需要,现有人才队伍层次偏低、结构不合理、趋于老化,缺少优秀的文艺策划、编导创意、网络技术等高端人才,懂经营、懂文化的优秀经营和管理人才更是凤毛麟角。

二、我县发展文化产业面临的机遇

1、振兴文化产业政策为文化产业发展创造了有利环境。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发展文化产业,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国务院常务会议也审议通过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这是我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出台十大产业振兴规划之后的又一重要举措,也是新中国成立60年来第一次对文化产业发展作出规划,标志着文化产业已上升为国家的战略产业。省市也指出,要把发展文化产业、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文化产业作为战略性、支柱性产业来培育。这些都为文化产业的发展繁荣创造了有利环境。

2、国际金融危机为文化产业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历史经验表明,在经济危机的冲击下,文化的心理抚慰、精神激励功能得以凸显,大众的文化需求进一步提升,文化产业在经济萧条时期具有“反周期”的独特属性。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文化产业蓝皮书:2009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认为,我国的文化产业将不仅仅是在短期内“逆势而上”,而是会以此为起点,进入一个更为健康的高速增长周期。对于尚处在起步阶段的新余文化产业来说,国际金融危机既是挑战,更是宝贵的发展机遇。我们应抓住这一机遇,制订科学的发展规划,出台积极的文化产业政策,采取更有力的助推措施,激活创新创意能力,培育更多有竞争力的市场主体,实现文化事业的跨越式发展。

3、文化需求的扩大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国际国内发展经验表明,当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时,就进入物质消费和文化消费并重时期;接近或超过5000美元时,居民的消费结构就会转向以文化消费为主的时期。2012年,我县人均GDP已经接近5000美元,达到了文化产业加速发展的临界点。由于我县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大量的、潜在的文化消费需求没有得到充分释放。随着我市经济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消费将快速增长,文化市场将空前繁荣,文化产业的市场动力将不断增强,发展前景日益广阔。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迫在眉睫。

三、发展重点

(一)大力发展七大重点文化产业门类

文化旅游业。围绕打造“泰山之阳、圣人故邻”文化旅 游品牌,编制全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加快构建“一区 一带一圈”的旅游发展格局(“一区”,即以文庙为中心,辅以宁阳文化中心、孔子乡饮处、“攻济打援”指挥部纪念馆、蟋蟀文化产业园为主的县城及周边文化产业聚集区;“一 带”,即以禹王古镇为龙头,串联堡头文化遗址、蒋集镇白 鹭保护区、陨石观光园、颜林颜庙、琵琶山、琵琶湖的沿汶 河旅游观光带;“一圈”,即以神童山为中心,辐射蟠龙山、彩山、凤仙山、贤士湖的中部生态旅游观光圈)。做好葛石 镇、鹤山乡“山”、“水”文章,培植“山水相宜”特色文化 旅游经济增长点。积极融入大泰山旅游圈,大力发展节庆文 化旅游。做大做强农业旅游产业,着重抓好蒋集镇郑龙村、葛石镇神童山农业旅游示范点开发建设。大力发展星级宾馆、星级餐馆、星级农家乐、旅行社等旅游企业,不断培育 壮大旅游市场主体。加大旅游商品研发力度,拉长旅游产业 链条,壮大旅游市场体系。

休闲娱乐业。整合文化演艺资源,与知名品牌演艺公司 联合打造体现特色、高水平、有影响的大型室内文化演艺项 目,带动发展一批具有较强生命力的表演项目。加快推进电 玩城、KTV、酒吧、歌舞厅等休闲娱乐设施项目建设。积极 发展休闲养生文化,建设一批休闲养生基地。

节庆会展业。办好大禹文化节、梨花节、十字绣艺术节、蟋蟀文化节、大枣文化节、彩山登山节等节庆活动,形成特 色鲜明的节庆经济和节庆文化。规划建设宁阳文化中心,策划创意特色会展品牌。积极承办省内外重大经贸文化活动及综合性、专业性展览,广泛汇聚信息流、技术流、商品流和人才流,带动城市餐饮、住宿、交通、购物、广告、旅游等相关行业的发展。

现代传媒业。大力推进农村有线电视“户户通”和城区 数字电视整体平移步伐。广播电视逐步形成节目制作、广告 经营、网络媒体三大主业并举、相关产业多元化发展的格局。顺应数字化趋势,积极发展网络电视、数字出版、在线娱乐、移动电视、互动电视、手机报等新闻媒体业务。推动电影发 行放映改革,组建以县电影公司为主体的大型影业文化企业 集团。大力发展社区和农村数字影院。

民俗文化产业。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文化资源的挖掘、保护和开发,打造非物质文化遗产著名文化项目品牌。进一步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和数据库,鼓励和支持非物 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展览和演示活动。对宁阳木偶戏、宁阳斗蟋、四八宴席、大禹传说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市场开发、宣传营销,促进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产业化经营。

印刷复制业。整合印刷复制业资源,推动印刷复制业技 术改造升级,建立以连锁经营为主要模式的出版物印刷、复 制、发行网络。引进和发展外商投资印刷复制企业,培育和 发展一批示范性大型印务包装集团。积极发展数字印刷、即 时印刷等先进印刷技术,发展高附加值和高端产品,促进印 刷复制业结构优化升级。

文化体育业。大力发展文化演艺业,组建宁阳剧团等专 业演出队伍,鼓励创办文艺专业团体和农村庄户剧团。围绕 神童山、皋山、琵琶湖等,创意策划一批特色运动项目。争 取更多的市级、省级,乃至国家级体育赛事在宁阳举办。积 极发展体育彩票、竞赛表演等产业门类。加快体育健身娱乐 业发展,鼓励开办各类体育健身休闲俱乐部,正确引导群众 体育健身消费。

(二)引进、培育和壮大一批骨干文化企业

积极引进大型知名文化企业或企业集团,催生形成一批新的文化市场主体。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重点培植一批主业突出、实力雄厚、成长性好、竞争力强的龙头文化企业和大型企业集团。加强与国际国内大型企业集团的合作;支持已进驻企业扩大业务领域,开拓发展市场;支持本地文化企业通过联合、重组等形式,扩大发展规模,提升整体实力。加快发展一批“专、精、特、新”的中小文化企业,推动条件成熟的文化企业上市融资。大力发展民营文化企业。强化市场化运作,做大做强山东金宁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三)重点扶持发展一批文化产业项目

依托区位和资源优势,策划包装一批市场前景好、发展潜力大、带动能力强、比较优势明显的文化产业项目。重点建设宁阳文化中心、禹王古镇、蟋蟀古镇、好运枣圆、皋山文化社区城等具有产业拉动作用和示范效应的文化产业项目。全力打造“全国十字绣成品加工基地”,建设泰山十字绣一条街。每年确定 2-3 个重点文化产业项目,按照相关规定给予配套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完善文化产业项目数据库,每年争取 2-3 个项目纳入省、市重点扶持范围。

(四)打造一批文化产业品牌

大力实施文化产业品牌战略,围绕做大做强禹王文化、蟋蟀文化、大枣文化等文化品牌,打响泰山十字绣、灵芝盆景、苗木花卉、龟山砚、梨木制品等一系列文化产品品牌;创新活动形式,完善丰富内容,提升山东宁阳大禹文化节等六大节庆活动品牌;培育壮大一批在省内外具有较大影响、综合竞争力强、市场占有率高、综合效益好的文化企业品牌。到2015 年,打造出在省内外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品牌影响力的5个以上文化产品品牌、3个以上文化活动品牌和2个以上文化企业品牌,形成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结构合理的文化产业品牌体系。

(五)建成一批文化产业园区(基地)

整合优化现有资源,规划、引导、鼓励产业要素集聚,促进文化资源优化配置和产业合理分工,打造特色鲜明、结构合理、效益显著的文化产业园区(基地)。重点打造以禹王古镇为龙头,集文化展示、法物流通、宗教书画、休闲娱乐于一体,祈福风调雨顺、实现一生安顺愿望的禹王文化产业园;以中华蟋蟀主题馆为载体,集蟋蟀养殖、交易、娱乐和蟋蟀文化交流于一体的蟋蟀文化产业园和以好运枣圆为依托,集大枣文化研究、枣制品生产销售、度假养生于一体的中华大枣养生文化产业园,争取 2 个文化产业园列入市级示范园区(基地),1 个文化产业园列入省级重点文化产业园区(基地)。

(六)完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

建立健全门类齐全的文化产品市场,完善信息、资本、技术、产权、人才等要素市场,促进文化产品和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加强文化中介和行业组织建设,理顺文化市场综合执法体制,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适应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新变化和审美的新需求,创新文化产品和服务,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增强人民群众的文 化消费意识。加快培育城市、社区和农村文化消费市场,促 进文化消费,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将文化产业振兴发展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将各项目标任务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主要负责人亲自挂帅,层层落实责任,建立相关的考核、评价和责任制度,作为评价科学发展水平、衡量科学发展质量和领导干部实绩的重要内容。组织、宣传、编办、发展改革、科技、财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国土、文化广电新闻出版、统计、环保、规划、建设、旅游、体育、国资、经信、商务、税务、工商、金融等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发挥职能作用,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合力推进文化产业创新发展。工会、共青团、妇联、文联等人民团体要积极组织群众、发动群众,激发全社会文化创造活力。

(二)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省、市关于发展文化产业的各项政策规定,探索、创新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政策。要根据财力逐步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投入,通过贴息贷款、项目补贴、奖励等形式,支持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建设。用好 300 万元的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和 40 万元的旅游发展基金。积极吸引社会资本和外资进入政策允许的文化产业领域,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金融业要加大对文化企业的资金支持,鼓励担保和再担保机构开发贷款担保业务品种,支持符合条件的文化企业发行企业债券。加强文化市场监管,维护正常的市场竞争和交易秩序。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增强文化产业发展的活力和后劲。县委、县政府设立“文化产业发展突出贡献奖”,对在文化产业发展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做好文化产业招商引资成果认定工作,兑现有关奖励政策。

(三)积极开展文化产业招商。围绕七大重点文化产业门类,坚持高起点定位、高标准谋划,搞好项目策划包装,不断充实完善文化产业项目库,推出一批吸引力强、特色鲜明的重点文化产业项目。采取媒体推介、会展推介、组团招商、专题招商、外派招商、委托招商、以商招商等形式,广开渠道、创新形式,全方位加强文化产业项目宣传推介,广泛宣传我县的政策优势、资源优势、交通区位优势,吸引大批品牌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到我县投资发展文化产业。

(四)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构建多元化的文化产业人才培养、使用和引进机制,加快制定文化产业人才战略规划。着力培养具有世界眼光、战略思维、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企业家队伍,以及具有文化产品创新能力、市场营销能力的优秀文化创意人才和市场经营管理人才,吸引优秀人才进入文化产品生产创作和服务领域。建立文化产业发展人才库,完善选拔聘用机制,鼓励优秀文化产业人才脱颖而出。完善 人才管理机制,健全技术、管理、品牌等参与收益分配的具 体办法。

(五)营造浓厚氛围。各级宣传部门和单位要把促进文 化产业振兴作为舆论宣传的重要任务,采取多种形式,大力 宣传中央和省、市、县的重大决策部署,深入阐释各项政策 措施,大力宣传各级各部门在发展文化产业中的成功经验和 做法,动员全社会凝聚力量,加快发展文化产业。要充分发 挥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宣传推广一批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带动文化产业发展的优秀企业典型和思想解放、善于创新、勇立发展潮头的文化产业领军人物、优秀企业家,在全社会 营造振兴文化产业的浓厚氛围。

第三篇:关于全县文化产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全县文化产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既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优化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也是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保障群众文化权益的客观要求,对于提高文化软实力、增创竞争新优势,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近几年来,随着我县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人们的文化消费需求在整个消费中的比重不断扩大,为我县发展文化产业带来了难得的机遇。

一、瓜州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1、瓜州文化历史悠久。据考证,早在四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这里就有先民繁衍生息。秦以前为夏羌戎所据,秦时为大月氏占有,汉武帝“列四郡据两关”时为敦煌郡所辖,隋置长乐郡,唐武德五年(公元622年)因盛产美瓜故称瓜州。清雍正年间取“西方安定之意”设安西卫,民国2年(公元1913年)设安西县,2006年复名为瓜州县。自古以来,瓜州就是东西进出的枢纽,古丝绸之路上的商贾重镇。瓜州文化旅游资源丰富,文物古迹众多,境内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0处,保存完好的其它古遗存300多处。同时,瓜州还是“张芝故里”、“蜜瓜之乡”、“锁阳之乡”、“风电之都”,厚重的历史在瓜州大地上积淀了丰富的文化内涵,随着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已具备了进行产业开发的基本条件。

2、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县城“三馆一广场”功能齐全、布局合理。文化馆综合活动楼内设卡拉OK厅、老艺人演唱厅、展览厅、舞蹈排练厅、台球室等“十室”,功能多、设施全,是全省两个国家一级文化馆之一,先后获得文化部群星奖和服务基层先进单位两个奖项。博物馆大楼内设文物展厅、壁画展厅、书画展厅、工艺品展厅、锁阳系列产品展销厅等,结构配套合理,正式免费对外开放,至目前累计接待游客18000人次。引资2000多万元的桥湾博物馆建成开放,利用世行贷款新建的锁阳城博物馆已开工建设,预计2012年可建成投入使用。图书馆内有借书室、成人阅览室、少儿借阅室、报刊资料室、工具资料室、采编室等,功能较为齐全。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已建成。投资800余万元建成的渊泉文化广场和大型塑胶运动场,保证了各类大型文化活动的开展。全县15个乡镇,除广至乡、沙河乡、梁湖乡外,其余都建立了文化站。其中有3个达到一级文化站标准,有4个达到二级文化站标准,有2个乡镇达到三级文化站标准。73个行政村有45个建成了村文化室,建成农家书屋66个。目前,全县已形成了以“三馆”为龙头,以乡镇文化站为依托,以村组文化室为前沿阵地的四级文化网络,基本满足了城乡广大人民群众开展文化活动的需求。

3、群众文化基础扎实。瓜州历来就有良好的文化传统,城乡群众性文化活动异常活跃,形成了“周有小活动,月有大活动,文化馆、站、室、中心经常有活动,节庆期间掀高潮”的文化氛围。春节期间组织开展了春节联欢晚会、元宵灯展、传统戏剧公演、焰火晚会、城乡春节社火汇演等活动;“三八”、“五一”、“五四”、“六一”、“七一”等重大节庆日,县上组织开展了“农村曲艺调演”、“职工文艺汇演”、青年歌手大奖赛、民间艺人演唱会、文化下乡等内容丰富、多种多样的庆祝活动。每年4月份,在渊泉广场启动广场锅庄舞、“激情广场大家唱”、中老年交谊舞等群众性文化活动,每天参与群众都在1000人以上。截至目前,今年共组织演出60余场次,演出各类节目400多个,彰现了“精致和谐、大气开放”的新时代人文精神,为瓜州集聚了人气,增添了华章。同时,借助玄奘文化,成功举办了五届15次“玄奘之旅”戈壁挑战赛,参与人数达到1600余人;借助“蜜瓜之乡”品牌,充分挖掘蜜瓜文化,成功举办了首届瓜州蜜瓜节,进一步扩大了瓜州的知名

度。

4、民族文化初露端倪。瓜州县是国家“两西”建设、疏勒河项目建设及九甸峡项目建设的移民基地。随着项目的实施,先后在我县新建移民乡镇6个,其中民族乡4个,接受各类移民82530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达到25079人,有回、藏、东乡等20个少数民族,成为全市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县。少数民族在迁入的同时,也带来其独有的民族风俗和民族文化。宁夏花儿、环县皮影、杖子木偶、陇东小调等一些具有浓郁民族气息的传统文化在瓜州大地开始流传,与我县原有文化竞相绽放。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一乡一品”的特色民俗文化。

5、产业体系初步建立。近年来,随着文化市场的日益发展,瓜州文化市场体系初步建立,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形成了以演出业、音像业、文化娱乐业、文化旅游业和艺术教育业为主体的文化产业群体。文化娱乐市场趋向持续高速发展态势,已成为瓜州市场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文化企业和单位不仅丰富活跃了全县广大城乡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而且在促进瓜州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扩大就业、涵养税源等方面也做出了积极贡献。目前全县有文化产业经营单位134家,其中,从事旅游业7家,影视业5家,印刷业45家,娱乐业19家,演出业1家,文化艺术业16家,网络业16家,音像制品零售、出租单位13家,文化用品批发零售业5家,演艺庆典公司3家,其它6家。2009年,全县文化产业经营总收入达到4420万元,上缴税金713万元。

二、存在的问题

从目前我县文化产业的现状看,发展还很不充分,特别是规模偏小,门类还不够齐全,社会化、产业化程度低。在产业规模、经营水平、运作方式和经济效益上都无法与其它产业相提并论。缺乏具有强大实力的文化企业和文化品牌,文化经营单位没有形成产业化运作,文化产业的发展明显滞后于全县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一是文化产业规模小,占经济总量比重很低。我县文化产业产值虽然呈逐年增长态势,但相对于其他行业来说仍显得总量较小,占全县经济总量的比重仍然偏低,与周边县市的文化产业发展水平存在很大差距;全县文化产业结构布局、重点项目缺乏系统研究规划,文化产业经营散、投向乱、规模小、水平低,文化产品的科技含量低,竞争能力差,在全县国民经济中所占的份额较小。

二是投资主体单一,经费严重不足。受到经济发展条件的限制,全县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基本上靠政府投资,但由于县财政只能保吃饭、保运转,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投入有限,加之省、市在文化产业方面的投入偏少,市场对人才、资金、技术、信息、项目等文化资源配置作用不明显,经费投入问题成为制约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三是对资源的开发利用能力弱。全县文物旅游资源丰富,具有发展文化产业的一定优势,但文物旅游景点比较分散,且距县城较远,加之自我开发能力弱,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缺乏足够的包装、宣传,还未能融入敦煌旅游经济圈,一些好的景点“养在深闺无人识”,不能够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同时,我县作为全市的移民大县、民族大县,由于新建移民乡镇成立时间较短,移民群众、少数民族群众固有的文化积累还没有充分展现出来,对民俗文化、民族文化的挖掘展示目前基本处于自发状态。

四是队伍素质较低,文化市场发育滞后。全县文化市场规模小,层次低,还处在简单的文化产品和娱乐服务阶段;经营者的职业化程度偏低,缺乏规范化的服务方式,可提供的文化消费空间偏窄、层次偏低;文化消费者观念陈旧,消费水平和能力都比较低。

五是文化市场整体经营水平不高。全县文化经营单位大多数属小规模个体私营,无论是歌厅、娱乐场所,还是出版物、音像制品经营单位,其资产少,规模小,经营项目单一,都处在简单的文化产品和娱乐服务阶段,发展后劲不足,市场竞争力不

强。再加上经营者的职业化程度偏低,经营理念不新、经营手法不多、资金实力相对薄弱缺乏规范化的服务方式,可提供的文化消费空间偏窄、层次偏低。同时,违规经营现象仍然时有出现。例如:网吧实名制登记和未成年人禁入的问题,出版物市场盗版侵权和游商地摊的问题;娱乐市场无证经营和超范围经营的问题等很容易出现反弹现象。

三、对策及建议

1、大胆倡导“小地方、大文化”的理念。首先,全县各级各部门,既要从战略高度思考文化市场建设,又要从整体经济的角度来定位文化市场,要将文化市场建设作为瓜州的重要市场体系来建设。其次,在新观念指导下完善有利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机制。在宏观布局上要把文化产业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划中,并将其列为重点支持、优先发展的产业。在体制上应将公益性文化事业与经营性文化产业区分开,探索建立符合县情和文化行业特点的运行机制。三是立足于挖掘和彰显“瓜州文化”底蕴,整合文化、文物、体育、广电、旅游等文化资源,统一规划、统一开发、统一管理、统一宣传,实现资源利用的最优化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四是要以文“融”社会,适应社会建设需要,发展企业文化、社区文化、校园文化等,发挥文化的凝聚作用、感化作用、引领作用,使文化融入社会生活方方面面,彰显文化魅力。

2、制定落实文化产业发展政策。文化产业是一个新兴产业,又是一个特殊产业,需要依靠法律、行政、经济等综合手段来支持它的发展。根据我县实际,尽快研究制定具体的文化产业发展政策,包括产业组织政策、投融资政策、财政税收政策、分配激励政策、用地政策和文化资源保护、开发利用等政策,并将其纳入瓜州县文化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当中,逐步使有利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覆盖文化产业的主要领域。同时,积极探索成立网吧协会和娱乐场所管理协会,充分发挥协会的行业引导作用,本着“互惠互利,自我管理,自我教育,互相约束”的原则,按照协会章程的规定,加强会员交流沟通,坚持互相约束,促进文化娱乐场所健康发展。

3、进一步夯实文化产业发展后劲。在文化产业的发展上,应该将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列入财政预算,专门用于文化市场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同时,积极支持非文化企业兴办文化项目,吸引股份制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文化企业的经营管理等形式,形成文化产业的多元投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格局,为文化产业的迅速发展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充分利用项目合作的形式,积极尝试在硬件设施建设、技术更新改造等领域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搞好大型文化设施的建设,加快文化产业的发展步伐。依托社会,借助外力,不断创新工作方式,招大商、大招商,大力引进文化建设资金。紧紧围绕国家和省上出台的扶持文化事业发展政策的有利时机,把争取资金、新上项目作为推动文化事业发展的突破口来抓,特别是要抓好“六馆三中心”工程建设(即文化馆、博物馆、体育馆、图书馆、档案馆、城建规划展览馆;会展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老年活动中心)、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建设工程、博物馆免费开放等项目资金和设施设备的争取工作。同时,加大玄奘取经博物馆资金争取力度,力促博物馆早日建成,发挥效益。积极谋划张芝纪念馆、文化馆综合楼扩建等项目的争取力度,力争早日建成一大批功能齐全、设施完备的乡镇综合文化站和基础设施配套、职责明确、管理完善的社区文化中心、村文化室,以及内容丰富、服务规范、农民满意的农家书屋,进一步夯实全县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物质基础,增强文化产业发展后劲。同时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玄奘之路文化产业开发、东千佛洞开发、红色旅游开发等旅游景点建设开发力度。充分利用“张芝故里”品牌优势和张芝公园及九支渠景观带建设为契机,邀请国内知名书法艺术家,定期举办张芝书法艺术节;利用瓜州“蜜瓜之乡”品牌,定期举办蜜瓜节,进一步扩大瓜州西部文化重镇的知名度。

4、不断培育壮大主要文化产业门类。立足全县文化产业发展基

础,通过重组和合并,改变低水平、小规模的粗放经营状态,逐步淘汰摊贩式、作坊式经营,积极发展连锁经营、超市经营,提高集约化经营水平和产业集中度,切实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加强管理和规范引导,积极推动文化产业健康快速发展。一是要积极发展文娱展演业。培育演出中介公司,鼓励社会资金投入文艺演出业、演艺庆典业,鼓励多种形式领办文艺演出活动,鼓励外地优秀演艺团体来瓜州发展。深入挖掘瓜州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鼓励有实力的本土演出团体,积极参加各类庆典演出活动,全力打造“瓜州”文化品牌。大力发展上网服务、游艺、歌舞、文艺培训等符合群众消费愿望和能力的文化娱乐品种,鼓励发展壁画临摹、工艺品开发、书画、皮影、剪纸、古玩艺术品展销、洮砚雕刻艺术等经营实体,使文化娱乐、文艺表演、艺术品展销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二是要加快发展印刷业。促进图书、报刊、音像制品经营单位发展集约化、规模化经营。三是要以文“化”产业,大力发展“以文化为基础,以旅游为载体”的特色文化旅游业。牢固树立“旅游开放化、文化市场化”的理念,依托敦煌旅游经济带,充分借助敦煌古文化在国际、国内的知名度,利用瓜州古文化和敦煌古文化同属一族,互相联系、互为补充的关系,深入挖掘瓜州历史文化、民族民间文化、移民文化资源,紧紧围绕丝路文化、石窟文化,注重收集民间传说、整理相关典故、梳理历史资料、提炼开发主题、规划开发方向、发展精品线路、打造具有浓郁地方文化特色的创意文化产品,进一步提升企业产品的文化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要打破文化、文物、旅游分离,多头管理、各自为政的局面,本着“分工不分家、全县一盘棋”的原则,合力推动全县文化旅游产业快速发展。

5、着力培育和激发各类文化市场主体及其活力。一是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按照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加大政府投入力度,积极动员社会力量,探索建立文企联姻制度,充分发挥企业的作用,利用社会文艺工作者的力量,积极开展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活动,以办“节”的形式招商、推介具有地方特色的产品,通过多渠道、全方位的强势宣传与推介,不断提升瓜州的知名度,从而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同时,利用各种节庆日,积极举办各类文艺会演、文艺下乡等活动,进一步丰富城乡群众文化生活。二是积极组织实施文化产业规划。通过引进战略投资者、实行股份制改造、制定优惠政策等多种手段,加快培育新型市场主体。大力发展民营文化企业,降低市场准入门槛,鼓励和支持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领域。同时,要以文“兴”产业,依托传统文化底蕴和现有的文化企业、文化品牌、文化艺术、文化人才,不断做强文化经济。三是大力发展文化市场,进一步加强文化生产要素市场建设。重点发展文化产品、文化服务市场,培育和扶持一批诚信度高、专业素质好的文化中介组织、文化经纪人队伍,使之成为连接和规范文化生产、文化服务和文化消费的有效环节。四是把文明创建机制引入全县文化市场。引导全县各类经营单位争创“文明网吧”和“星级网吧”,争创“文明书屋”和“星级书屋”,争创“文明娱乐场所”和“星级娱乐场所”,形成规范经营,争先创优的良好氛围。

6、大力培养各类文化产业人才。文化产业要快速发展,就必须造就一大批既有开拓能力又有经营能力,既懂文化又懂市场,善于运作企业的文化经营者。加强与文化培训机构的合作,多层次、多渠道培养文化专业人才。特别是既熟悉瓜州历史文化,又能适应多种产业融合需求的文化资本经营、文化经纪代理、媒体产业经营管理方面的优秀两栖人才。制定切实可行的文化人才政策,积极改进人才管理和使用制度,完善文化人才管理和激励机制,努力营造一个促使高水平的文化经营人才不断脱颖而出的环境和机制,尽快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文化经营队伍。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挖掘民间文化的同时,致力于培养民间艺术人才和文化研究人才,尤其是本乡本土的乡土文化传人,发挥民间优秀人才的作用。

第四篇:加快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

加快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

摘要:党的十六大以来,各地文化发展百舸争流、各显神通,文化产业迅速崛起,文化产业发展的整体态势良好,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文化体制改革仍不到位、文化产业政策不完备、文化产业法律法规不完善、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差等。为此,必须树立科学的文化产业发展观,坚持以体制改革和科技进步为动力,提升文化创新能力;坚持推动中华民族文化发展与吸收世界优秀文化相结合,走中国特色文化产业发展道路。

职称论文发表网

关键词:文化产业 发展。

职称论文发表网

文化产业发端于西方国家,是现代工业文明的产物,也是国际公认的21世纪最有发展前途、最具增长潜力的“朝阳产业”。

职称论文发表网

我国的文化产业是在改革开放和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进程中兴起和发展的。党的十六大以来,各地文化发展百舸争流、各显神通,文化产业迅速崛起。但不可回避的是,我国文化产业还处于起步、探索、培育的初级发展阶段。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因此,只有清醒地认识我国文化产业的现状,找准存在的问题,才能找出对策,实现较快的发展。

一、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

1.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整体态势良好,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

改革开放以来,得益于国际国内的良好发展条件,我国文化产业获得发展,日益表现出持续增长的强劲发展势头,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对提供就业机会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自2004年以来,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增长速度均高于同期GDP增长速度,平均年增加值1000亿元左右,增长幅度15%~20%,占GDP比重年均提高0.15%。2007年我国文化产业从业人员有1132万,占全部从业人员比重为1.48%,占城镇从业人员比重为4.0%。2004年至2007年,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文化产业普遍快速增长,其中北京市年均增速17.4%,上海市年均增速15%,江苏省年均增速24%,湖南省年均增速20%左右,山西省年均增速24.5%,安徽省年均增速20%以上,各地方文化产业的增长速度均高于GOP的增长速度,呈现出总体持续增长的良好态势,基本实现了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这种全面的增长势头雄辩地说明,我国文化产业己经成为地区发展的重要经济增长点。

2.党和政府的文化管理方式逐步从微观管理转向宏观调控,文化产业宏观调控机制基本形成。

近年来,根据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内在规律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在文化体制改革深入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推动下,党和政府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推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有效机制和途径,着力在转变政府职能、强化服务功能和加强宏观指导上下功夫。党和政府逐渐放松了对文化行业微观领域的直接的、行政性的管理,逐渐放权给企业,逐渐放权给市场,通过市场去建设文化,提升文化,政府的引导职能和公共服务职能得到进一步加强,政府开始进行文化产业宏观调控机制的建设,向开放型政府、服务型政府转变。

3.文化产业结构调整加快,高新技术推动新兴文化产业的形成和传统文化产业的升级。

从世界范围来看,现代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与高新技术日益融合,特别是与信息产业相互关联,已成为世界性潮流。近年来,信息技术产业与传统文化产业的日益融合,在我国的文化产业中造成了引人注目的产业关联效应:信息化突入传媒领域,引发“传媒热”,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等传统大众传媒部门迅速“触网”,出现了信息产业与文化产业“大汇流”的壮观景象,启动了一个又一个的消费市场,如网络游戏、手机内容产业等,推动了产业结构重组和优化升级。从相关统计数据可以看到,以互联网信息为主的网络文化服务,以旅游、娱乐为主的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和以广告、会展、文化商务代理为主的新兴文化产业的发展潜力巨大,正在成为文化产业增量提升的重要引擎。

二、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经过多年的发展,文化产业在我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也应当看到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之间的差距,以及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中的制约因素。

1.文化体制改革仍不到位。

1978年以来,我国文化体制改革解放了思想,创新了观念,改革了机制,抓住了机遇,成为了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强大动力。但同时也应看到,随着改革向纵深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变得更为复杂、更为艰巨,传统体制还没有完全退出历史舞台。

目前,我国现行的文化管理体制基本上还处于部门分割、各自为政的状态。各管理部门之间普遍存在着条块、部门、行业和区域的分割,管理分散,使文化企业在实践中感到难以适从,还容易产生谁都管不着的灰色地带,使得几个部门

之间各自为战,难以形成合力。同时,我国文化投融资体制落后,未突破投资主体单一的政策桎梏,多元化、市场化、社会化的文化投融资渠道严重不畅,导致外资及民间资本难以进入,缺乏必要的法律保障。

2.文化产业政策不完备。

不可否认,我国实施文化产业战略后,制定了许多文化产业政策,鼓励、支持文化产业的发展。特别是2008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关于印发文化体制改革中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和支持文化企业发展两个规定的通知》(114号文件),标志着文化体制改革的配套政策日益完善。然而,我国文化产业政策的前瞻性不足,在文化产业这样一个发展瞬息万变的新兴产业里,实践中的新问题、新情况必然很多,这就要求产业政策一定要有前瞻性,否则将不能适应实践的变化,造成产业发展中的问题,甚至成为产业发展的阻力。另外,规范文化产业市场运行的政策也不完备。我国文化产业政策的制定还处于对文化市场的规范管理阶段,制定政策的原则仅仅是对文化市场进行有序化的整顿,而对于文化产业发展中,在行政审批、市场准入、投资融资、市场管理、税收等各个方面少有足够吸引外来资金和资源的一系列优惠措施。也就是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诸多优势在文化产业政策上还没有体现出来。

3.文化产业法律法规不完善,对知识产权的重视和民族文化资源的保护不够。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法制建设开始走上了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目前,在文化保护领域我国制定了《文物保护法》和《著作权法》,在文化行政管理方面,国务院颁布了《营业性演出管理条例》《娱乐场所管理条例》《广播电视管理条例》《电影管理条例》《出版管理条例》《音像制品管理条例》等。我国的文化产业法规主要是由政府不同的行政主管部门制定并以政府的名义发布的,条块分割的痕迹仍然明显,行业和部门的利益保护色彩仍然浓重。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之后,虽然又根据WTO原则制定了一系列新的管理办法,但我国现存法规体系与WTO对中国文化产业政策的要求之间的矛盾仍然存在,更加凸显我国对知识产权和民族文化资源保护方面法制的不完善。

4.文化产业规模仍较小,整体实力差,竞争力弱。

从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发展现状来看,一个国家文化产业竞争力主要表现为若干文化企业集团的竞争力,大的文化企业集团以雄厚的资本、技术和人才实力参与国际和国内市场竞争的能力。由于我国文化产业起步晚,文化企业虽然数量不少,但缺乏市场竞争力:从数量上看,目前中国文化企业虽然数量很多,但仍处于行业、区域资源与市场分割的“围棋”状态,现代大型文化企业寥寥无几;从规模上看,虽然我国目前文化企业较多,但规模普遍偏小,产业集约化程度低,规模经济的影响力甚微,缺乏市场竞争力;从发展质量上看,今天,全球的信息技术与互联网已经普及,高科技与文化产品结合更加紧密。而我国文化产业的市场化程度还不够,专业化水平不高,市场运作能力较差,自我发展能力薄弱,效益低下。

三、加快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建国以来,我国文化产业从无到有,获得了长足的发展。百年不遇的国际金融危机打断了中国经济在惯性发展路径上的进程,文化产业在推动国民经济增长和转型中的重要作用再次凸显。因为经济萧条时期,人们的物质消费会抑制,而精神消费会膨胀,这往往是文化产业得以发展和繁荣的机遇期。我们应该抓住这个机遇,加快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

1.在发展认识问题上,树立科学的文化产业发展观,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崭新的思维理念,发展文化产业同样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文化产业要做到科学发展就是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努力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文化产业既有产业属性又有意识形态的特殊性,既可以产生经济效益,又具有精神功能。文化产业的从业人员在追求合理经济利益的同时,应该注重提升其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社会功能。文化产业的发展是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有效统一,在保证社会效益的前提下,追求经济效益;在优质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中实现经济利益。要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在发展文化产业时,就是一定要坚持贯彻发展先进文化的要求,要把发展的着力点放在服务人民群众、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繁荣城乡文化市场,不断推出既符合文化发展规律,又反映时代精神的文化产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需求。

文化产业要做到科学发展就是要坚持各地区的全面和协调发展,增强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竞争力。目前,中国文化产业总体上看东强西弱。东部具有明显的产业优势,如资金、技术、人才等,西部发展文化产业尽管面临种种劣势和困难,但也不乏其特长和优势,比如,一些地方比较完整地保留了反映古老文明的遗迹;一些城镇包容着丰富的人文内涵;一些乡里村落拥有丰富的民间艺术品种等等。这种独特的文化资源条件是一些现代化程度很高的发达地区所无法比拟的。因而我们应该以东带西,一方面可以有效配合中国目前己经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另一方面,可以实现与东部的互补,便于东西部文化产业的协调发展,整体提升我国文化产业的竞争力。

2.在发展战略问题上,坚持以体制改革和科技进步为动力,增强文化产业发展活力,提升文化创新能力。

我国文化产品目前占有世界市场19%的份额,这说明我们已经具有相当成熟的文化产品加工能力,但是在文化创造力方面,我们与文化产业强国仍相距尚远,创新意识、创造能力仍有待提高。以动漫产业为例,我国动漫企业规模小,集约化程度低,原创能力弱,产业素质不高,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很少,在全球产业链中仍处于下游,85%以上的企业仍处于亏损状态。创新是民族的灵魂,是文化的生命,是文化资源开发的生命力所在,也是推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途径。文化产品的生产是智力创造活动,文化产品只有不断创新,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才能具有普遍的、永恒的价值。

要提升文化产业的创新能力,必须以体制改革和科技进步为动力,激发全社会的文化创造活力。我们要充分注意高新技术在文化产业的应用,加强技术引进和自主开发,用高新技术手段改造传统文化,开发新兴文化产业。加强文化产业和文化资源数字化、网络化建设,要运用现代市场经济信息和营销方式,促进文化产品的流通。我们不仅要制定路线图,而且要制定时间表,进一步整合资源,盘活存量,努力把创新理念与市场需求结合起来,推动文化产业升级。

3.在发展策略问题上,坚持推动中华民族文化发展与吸收世界优秀文化相结合,走中国特色文化产业发展道路。

我国作为文明古国,是一个具有丰富文化遗产的国家。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对人类文化的重要贡献。丰富的文化遗产是我国文化走向世界的立足之本。面对世界文化产业的迅猛发展和加入世贸组织后外国强势文化的大举入关,只有立足于我国的传统文化优势,充分开发宝贵资源,与时俱进,锐意创新,创造出具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文化产品,才能获得真正的市场竞争力。

中华文化千娇百态,博大精深,独具神奇的东方特色,我们不仅要以热情的姿态与世界文化交流,更要让东方文明走向世界,力争在世界文化市场中争得我们的一席之地。因此,我们要追求人类文化消费的普适性,让中国的文化产品打开国际市场,走向世界,为全人类服务。具体而言,我们要进一步完善相关的政策和法规;大力支持国内的文化企业对外投资;加大我们文化跨国公司的建设;完善我国的外贸政策,鼓励各种文化力量按照国际惯例开展国际间的文化代理和中介服务,利用我们庞大的海外华人团体促进中文语言的国际传播;要鼓励文化企业发展外向型产业,鼓励国内优秀的文化企业与国际知名文化企业合作,积极开展与世界跨国媒体的合作,利用他们先进的技术和全球性的网络市场开拓国际市场,真正实现中国文化的成功远航。

4.在具体实践中,一是要坚持文化体制改革,走规模化、集约化的发展道路,扩大产业规模,增强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二是要进一步完善政策、法规,建立完整的政策和法制体系,保证文化产业的顺利发展。

如前所述,我国现行的文化体制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仍有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这些将成为我国下一步文化产业体制改革中的难点和瓶颈问题。因而,必须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激发全社会的文化创造活力。今后,我国文化体制改革需着力抓好以下工作:第一,积极调整结构,培育市场主体,推进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构建产业发展的基础。第二,改革投融资体制,拓宽融资渠道。要降低准入门槛,积极吸收社会资本和外资进入政策允许的文化产业领域,参与国有文化企业股份制改造,逐步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新格局。第三,通过重组、兼并、破产等形式,整合产业资源,盘活存量,提高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程度,争取规模效益。为此,2009年7月2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的《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纲要》指出:

“推动跨地区、跨行业联合或重组,培育骨干文化企业;统筹规划,加快建设一批产业示范基地,发展具有地域和民族特色的文化产业群。”

不断完善的法律体系是文化产业健康发展的根本保障。文化产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健康发展必须通过依法管理,依法经营,公平竞争,才能得以实现。消费者、生产者法制观念淡漠,管理者对依法治文、依法行政的认识不足,严重制约了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我们要继续完善积极的文化产业法律体系,构建既与WTO原则相适应又符合中国国情和文化发展需要的文化产业法律系统。一是加强立法。为了给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一个有序、健康的宏观环境,就要根据文化产业发展的要求,加强立法工作,通过法律来规范文化市场,重塑文化市场秩序。二是严格执法。坚持严格执法、依法行政,强化版权意识,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对盗版、伪造、假冒等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运用严厉的制裁措施。按照“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的要求,通过依法管理,维护文化市场的健康运转,使文化企业和文化市场的经营活动符合社会公共利益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蔡尚伟,温洪泉等。文化产业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2]张晓明等。文化蓝皮书:2006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3]范周。2009全国文化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EB/OL].http:///content/200969/news_47172_p2.shtml.[4]张晓明等。文化蓝皮书:2009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5]欧阳友权。文化产业概论[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6]李思曲,李涛等。文化产业概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7]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8]杨利英。我国文化建设的创新发展———党的十六大以来的新经验[J].理论探索,2009,(4)。

第五篇: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调查与思考(范文模版)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调查与思考

作者:雷小平加入时间:2010-4-19

省委农村工作部、省政府农办课题组

编者按:连续几年,党中央、国务院的1号文件,都是解决“三农”问题的。2月3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专题研讨班上,胡锦涛总书记强调,要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这充分表明高层对农业、农村和农民的重视。如何结合湖南的实际,把1号文件贯彻好?把总书记的要求落实到位?省委农村工作部、省政府农村工作办公室就发展现代农业进行了调查,形成了思考。今天,我们将他们的调查报告摘要刊登,以期助力1号文件的落实。

2008年8月以来,我们就加快我省现代农业发展问题,到浙江、江苏、湖北、河南等省和省内各地进行了调研,组织专家、企业和部分市县的负责同志作了专题研讨。总的感到,我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有条件、有优势、有潜力、有必要,需要进一步明确思路,抓住重点,强化措施,加快突破。

前提:基本条件已经具备

我们认为,目前我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条件成熟,正当其时。因为:

——多年来我省农业农村发展夯实了现代农业建设基础。农村改革30年来,我省农业农村发展取得辉煌成就,农业基础生产条件明显改善,农业科技水平有较大提升,农业产业基础不断增强,大宗农产品总量稳居全国领先地位,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初步形成,农民人均纯收入大幅提高。总体上看,我省已进入现代农业的初级阶段,具备了加快发展的基本条件。

——省委、省政府已经确立了发展现代农业的科学思路。省委、省政府对“三农”工作高度重视,特别是省第九次党代会以来,省委、省政府科学把握,把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提到了重要位置,形成了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现代农业发展思路。如在发展理念上,要求“把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坚持用工业化发展的理念来发展现代农业,坚定不移地坚持以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市化带动农业现代化”,“坚持把推进新型工业化与发展现代农业结合起来,以新型工业化带动发展现代农业,以现代农业支持新型工业化”;在发展方式上,提出“发展现代农业要走市场化的路子,走产业化的路子,走科技发展的路子,走能人带动的路子”,等等。省委、省政府领导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系统回答了发展现代农业的认识、思路、方法问题,为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实施“一化三基”战略为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了有力支撑。近几年来,通过大力实施“一化三基”战略,全省加快了富民强省、科学跨越步伐,经济发展明显提速。2008年国内生产总值进入“万亿元俱乐部”,人均GDP按当年汇率超过2400美元,表明我省已进入工业化中期的早期阶段,增强了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和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支撑能力。近四年省级财政支农投入达到300亿元,比前4年增加1倍多。农村基层基础工作明显加强,特别是农村交通实现大发展,农民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同时,实行重视基层、加强基层、服务基层的政策取向,增加了基层正常运转的经费保障,提高乡村干部待遇,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增强了基层组织引导发展现代农业的能力。这些都是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取得的成果,实践证明,“一化三基”是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我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潜力很大。当前,我省农业发展水平仍然不高,却存在巨大潜力。从农民收入看,作为基础较好的农业大省,农民收入理应高于全国水平,但差距却逐年扩大,去年比全国少249元。从农业产出率看,去年平均粮食单产只有397公斤/亩,而超级稻单产早已突破800公斤/亩;茶油亩产一般只有15斤左右,而浏阳、鼎城等少数地方的高产品种已达到60至100斤。从农产品加工转化率看,目前还不到30%,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产值的比值只有0.88︰1,低于全国1.2︰1的水平,比发达省份差距更大。这些差距正是我省农业发展的潜力,要充分挖掘这些潜力,就必须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着力发展现代农业,通过大力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加快农业产业的转化升级,才能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潜力充分释放出来。

抓手:突出重点,力争突破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特别是我省传统农业份额较大,改造提升的任务重,必须突出重点,才能取得突破。应突出抓好以下四个重点:

第一、在保障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同时,加大农业结构调整的力度。我省担负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任何时候保供给这根弦都不能松,把粮食生产作为“四条底线”之一来坚守不能动摇。要在稳定面积的基础上,通过改善灌溉条件、改造中低产田、选育推广优良品种、推广重大技术措施、提高农机作业水平等途径提高产出水平。主抓三个方面:稳定播种面积;扩大复种指数;提高单产水平。

与此同时,应按照增产增效增收的原则,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加快发展“四种农业”。一是加快发展特色农业。应加大特色农业的扶持、保护和经营力度,将特色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全省应确定一批特色农业重点县,列入重点扶持范围,打造特色品牌,扩大经营规模,壮大特色产业。对特色农业大县,在粮食生产方面可以适当放宽政策。二是加快发展生态农业。三是加快发展休闲农业。休闲农业是我省这几年增长最稳定的新型产业。但从目前情况看,我省多数地方的休闲农业发展自发性强,雷同的多,项目单调,乡韵不足,扶持不够。应抓紧制定全省休闲农业发展规划,与现代农业结合,与新农村建设结合,与精品旅游线路结合,与民俗特色文化结合,加强连片整合,丰富发展内涵,加大信贷、税收的支持力度,打造各具特色的休闲农业品牌。四是加快发展城市农业。随着城市化步伐加快,城市农业展现出广阔的发展空间。应当把发展城市农业作为开拓农产品市场、提高农业效益的一条现实途径,不仅要面向省内大中小城市,还要面向省外交通便捷的大城市,立足城市需求调整品种结构,按照标准化生产要求,创建一批城市农业基地,建设一批城市农业园区,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精品农业,力争把我省发展成粤港澳、长三角城市群的鲜活农产品供应基地。

第二、在发展农村新型业态的同时,加大传统主导产业改造提升的力度。农村新型业态主要指农业生产服务业、商贸、流通、旅游、劳务等产业形态,是我省农村经济中极富活力的组成部分,也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需要大力培育的关联产业。发展农村新型业态,应特别注重扶持培育多种业态的专业村,如韶山村、张谷英村这样的工业村、运输村、旅游村、建筑村等。劳务经济是我省的一个优势产业,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是我省发展现代农业的一个基本着力点。目前劳务经济遇到的困难增多,今后应当根据就业需求层次变化,在培养专业劳务人才方面多下功夫,着力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提高其转产转岗能力。同时,要创造条件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优化农村要素资源配置,为现代农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发展有湖南特色的现代农业,优势和潜力在传统主导产业。就现代农业的产业基础而言,很多发达省份不如我省。今后一个时期,应集中力量重点改造提升稻米、生猪、柑橘、茶叶、油料、棉麻、竹木、水产“八大产业”。按照产业集群的发展要求,与推进新型工业化紧密对接,突出抓产业化、抓关键点、抓大项

目,着力实施“四大计划”、提高“四率”:实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升计划”,提高农产品产出率;实施“优质种苗计划”,提高农产品优质率;实施“农产品加工主导计划”,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实施“农产品主导品牌计划”,提高农产品市场占有率。

第三、在稳定完善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同时,加大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的力度。发展现代农业,首先要稳定完善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尤其要维护好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益,这是现代农业建设的制度基础。在此基础上,加快推进农业经营方式转变,重点通过制度创新,实现农业发展方式从传统农业的小规模、粗放经营向适度规模和集约化经营转变。实现这一转变,要抓好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努力提高农业装备水平、大力培育现代农业经营者“四个环节”。

第四、在强化农业行政推力的同时,加大生产要素集聚整合的力度。抓现代农业发展离不开行政推动,必须始终坚持农业基础地位不动摇,坚持强化对“三农”工作的领导不松懈,坚持用“一化三基”统揽农业农村发展不偏向,强化干部责任,加强绩效考核,加大对发展现代农业的投入力度、推动力度。与此同时,要加强对科技、资金、信息等生产要素的聚合,形成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乘数效应,努力实现科技对接、金融对接、项目对接、信息对接。

保障:超前规划措施有力

我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任务艰巨,为了确保推进有力有效,工作上需要有实际行动和得力措施。

一是从今年起的一段时期内,我省农业农村工作应把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作为中心。制定“十二五”、“十三五”农业发展规划都应突出这一中心,围绕这个中心任务研究政策、制定计划、确定重点、落实措施,在省委文件和省委农村工作会上突出这一主题,进行安排部署,保持工作推动的连续性,一抓数年,必见成效。

二是可着手实施现代农业建设“十百千万工程”。即集中抓好10个现代农业建设示范县(市),突出抓好100家农产品加工重点企业,突出抓好1000个重点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全省树立10000个现代农业建设标兵。

三是可围绕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重点开展“四大行动”。

1、科技兴村行动。由政府部门牵头,组织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建立科技兴村协调机制,重点支持培养农村科技带头人、农民技术员、合作社技术骨干,建立科技进村入户制度,提高农业科技支撑能力。

2、银农对接行动。可借鉴浙江、湖北等省的做法,由农村工作部门与银信部门联手,对农户开展信用评估,农村工作部门对信用评估结果在媒体进行公示,根据农户信用等级确定贷款授信额度,缓解农业发展资金短缺问题。

3、清洁家园行动。重点整治农村环境“脏乱差”问题,开展镇村环境同治,支持建立农村清洁家园维护机制,突出抓好“三清五改”(清垃圾、清淤泥、清路障,改水、改厨、改厕、改栏、改浴),美化乡村家园。

4、社区便民行动。适应统筹城乡发展和新农村建设需要,在农村集中居住地构建农村社区新型服务平台,按照“科学化规划、标准化建设、项目化管理、网络化联动”的要求,建立农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加强办证、社保、计生、司法、治安、信访等便民服务和农村信息、土地流转、土地纠纷仲裁等配套服务,解决农民办事难的问题。

四是用三至五年时间集中打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三大战役”。

1、水库除险加固“战役”。对所有的病险水库,要按照既定治理规划,落实资金,明确责任,限定时间,按期完成,确保2010年底前完成大中型

和重点小型水库除险加固任务,再用三年时间完成所有病险库除险加固任务。

2、灌区渠系配套“战役”。重点加强支渠配套建设,确保灌溉用水到田间。对各大灌区的支渠体系建设,应在争取国家支持的前提下,省市两级为主承担,整合调度部门资金集中投入,农民适当自主投资投劳,分灌区轮番推进,用三至五年时间全部配套改造到位。注重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加快建设一批节水灌溉工程。

3、山塘清淤扩容“战役”。应抓紧实施山塘清淤扩容工程,制定五年实施计划,省财政安排专项重点支持抓好10万口骨干山塘的清淤扩容,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开发和新农村建设等项目集中安排,对其余70余万口山塘普遍进行一次清淤扩容。

五是健全发展现代农业的工作机制。加快发展现代农业,需要理顺工作机制,强化组织保障。

1、将现有的省农业农村现代化试点工作领导小组更名为省现代农业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发展现代农业各项政策措施的研究出台与统筹协调。

2、建立“三农”工作干部绩效考核评价体系,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重要考核内容,重点加强县(市区)级领导班子绩效考核,建立激励奖罚机制。

下载关于加快烟台文化产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加快烟台文化产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加快工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近期,我对加快新田工业发展的问题进行了专题调查研究,作了一些思索和思考。一、用辨证的观点看待新田工业发展现状近年来,我县把新型工业化作为富民强县的第一推动力,大力实施......

    汝城县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汝城县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汝城县文化局 何建华近几年来,我县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抢抓国扶县机遇,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大力发展文化......

    加快我县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实现“文化大繁荣”,掀起新型文化建设的新高潮,这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机遇。特别是对于具备特色文化的xx县,创新特色文化品牌,将文化力转化......

    加快怀化文化产业发展的调查和思考

    加快怀化文化产业发展的调查和思考 阳畅宏文化软实力是发展的 "硬功夫"。以文化产业为载体的文化软实力, 在现代经济结构和综 合实力竞争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要使怀......

    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实施方案

    为明确责任,落实任务,全面完成全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工作任务,按照统一领导、统一部署、统一目标、任务分流、分级分口负责、分工合作、齐抓共管的要求。实行相......

    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实施方案

    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实施方案为明确责任,落实任务,全面完成全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工作任务,按照统一领导、统一部署、统一目标、任务分流、分级分口负责、分工合作......

    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实施方案大全

    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实施方案为明确责任,落实任务,全面完成全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工作任务,按照统一领导、统一部署、统一目标、任务分流、分级分口负责、分工合作......

    促进文化产业加快发展范文

    促进文化产业加快发展 发展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对于扩大内需、增加就业、促进发展具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