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临沧发展旅游文化产业的思考
临沧发展旅游文化产业的思考
刘云山
人类文明的演进,已经使经济文化化、文化经济化成为一种趋势和潮流。文化与经济的融合,推动着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为适应全球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开发出本地独特的文化资源,在区域经济中取得主动权,许多地方都掀起了文化热。在经济加速发展的今天,谁先开发出本地独特的文化资源,谁就能在区域经济竞争中取得主动权。
因此,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培育文化产业骨干企业和战略投资者,繁荣文化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
什么是文化产业呢?文化产业是指现代社会以工业化的方式生产文化符号以满足精神消费需要的产业。它包括以下内涵。一是规模化生产。主要是指文化产业的技术性,按照一定的工业标准进行批量制造。二是市场化营销。指的是文化产业的商业性,大批量的文化产品需要通过市场环节送到消费者手中,就是所谓的分配。三是复制性。文化产业的标准化生产就是复制品的逼真性和误差性。就其生产的大批高科技载体而言,文化产业是在进行制造,而就其负载的文化原始性来说,这个产业是在进行复制。四是集合性。从文化产业的基础层(指文化资源整理和内容创作,包括从文化资源的积累、保存,文化艺术作品的创作、传播、展示等活动)到文化产业的核心产业层(指负载文化意义的产品的制作与传播,即生产和销售以独立形态呈现的文化产品,如广电业、影视业)再到延伸产业层(向其他行业提供流行文化符号,从而使之具有文化附加值的产业,如服装设计、建筑装饰装潢、工业设计、品牌等),可以看出文化产业是一个巨大的“产业群”。
然而,要能够很好的开发出本地独特的文化资源,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为此,笔者就来谈谈如何才能更好的做好临沧的文化产业。
一、打牢农业基础和搞好城市规划
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是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的一种经济实体,需要人们拿出足有的人力和物力来支持和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临沧地处边疆,农业、工业基础薄弱,所以发展临沧的文化旅游产业就需要临沧的广大农民共同参与。俗话说,衣食无安方可无忧,所以必须花大力气打牢临沧的农业基础地位。让农民在衣食住方面的条件得到保障,才更有信心发展临沧的文化旅游产业。
一个地方的城市建设是展示当地人土风情的一个窗口,临沧有着浓郁的民族风情,境内居住着25种少数民族,民族风情多姿多彩,民族文化内涵丰富。尤其是以佤族风情为代表的民族风情资源,是临沧开发佤文化旅游产品和参与云南民族文化大省建设的优势所在。同时,临沧作为中国水电工业基地和由此形成的澜沧江高峡百里长湖水域风光,是建立澜沧江-湄公河国际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国内外旅游者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为临沧发展水电工业旅游提供了良好条件;临沧地处中缅边境地区并与神秘的北“金三角”相连,边境风光和异国风情浓郁、独特,是开发边境旅游产品和建设国际公园的主要依据;临沧是世界大叶茶的原生地、世界著名的“滇红”茶叶之乡及茶马古道缘起地,也是云南省茶叶种植面积最大和茶叶产量最高的地区,是临沧开发茶文化旅游产品的重要依据;临沧拥有南滚河自然保护区、永德大雪山等一批全省乃至全国知名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孟定边关风情坝、永康万亩芒果园、勐撒万亩高优生态茶园、橡胶园等生态农业园区,有保存完好的热带雨林和亚热
带雨林景观,是临沧开发绿色生态旅游产品的客观依据。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就要把这些特点充分的彰显出来。
二、打造经典文化旅游景点
要着力搞好临沧的旅游景点规划,着力打造独具特色的旅游景点。即做大做强民族风情体验旅游产品;做好做精特色专项旅游产品;加快开发休闲度假旅游产品;构建适合多样化市场需求的复合型旅游产品;做响做专五条精品旅游线路。
做大做强民族风情体验旅游产品。依托临沧26个少数民族绚丽奇异的民族文化和民俗风情资源优势,以佤文化为重点,进一步丰富游览内容和文化内涵,提高产品的娱乐性、观赏性、参与性和体验性,充分展示和传承以佤文化为主的少数民族文化艺术、传统习俗、民族节庆、风味食品、竞技活动、生产劳动等民族风情文化。通过核心品牌旅游区——“沧源佤山崖画谷旅游区”的开发建设,做大做强临沧民族风情体验旅游产品。
做好做精特色旅游产品。充分发挥茶文化、澜沧江文化、水电工业文化、酒文化、边地文化、历史文化、森林生态等资源优势,努力开发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和较强吸引力的特色旅游产品。通过“临沧茶文化风情园”、“澜沧江百里长湖水电工业旅游区”开发建设,做好做精茶文化、水电工业文化等特色旅游产品。
加快开发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充分依托临沧优越的气候条件及五老山、小道河等国家级、省级森林公园等良好的自然生态资源条件,开发面向省内外的中高档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开辟满足市内、区内需要的休闲度假旅游产品;积极鼓励和规范发展大众化乡村旅游产品。
做响做专五条旅游精品线路。突出“人无我有、人有我特”的旅游资源优势和主题鲜明的旅游产品组合优势,做响五条个性化旅游环线:一是民族风情旅游环线(临翔--双江--沧源--孟定);二是水电工业旅游环线(临翔--大朝山--漫湾--小湾);三是边境风光旅游环线(临翔--永德--镇康--南伞--孟定--沧源);四是茶文化旅游环线(临翔--云县--凤庆--鲁史);五是跨国旅游环线(临沧--孟定--腊戊--曼德勒--仰光和临翔--沧源--邦康--景栋--大其力--清莱)。同时,依托五条精品旅游主线,进一步开发省际、国际游线和各种特色旅游专线。
三、转换一个机制,制定一套政策,造就一班人才队伍
我们要大胆进行文化投入机制改革和内部运作机制改革,采取调整结构、定岗聘任的办法,寻求生存的出路;整合资源,改造设施,调整产业方向,直接参与市场竞争;不断探索文政联谊,文企联姻新路子,以文化搭台,经贸唱戏的形式用社会资源养文化,办文化;立足职能,盘活产业。
要落实和出台一套适应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请求国家、省、市在文化项目安排上对边境县给予倾斜,建议参照“边疆党建长廊建设项目”给予边境县“边疆文化长廊建设项目”,加快完善边疆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切实发挥公共财政的主导作用,逐年加大对公益性文化建设的投入,各级财政每年要列入一定的文化基础设施维修费、文物保护费和大型文化活动、精品生产扶持费和民间艺术抢救保护基金等;制定和完善鼓励社会投资文化产业的相关政策,鼓励借助资本市场发展文化产业。
人才是发展的第一要素,我们要加快文化事业的发展,就必须着力解决“文化人无文化”的现状。要培养一批有一技之长,有文艺素养,既能歌善舞、能写会画又熟悉意识形态工作、懂经济、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培养一批能够整合产业资本、金融资本与文化资源的企业家。
四、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现代文化产业市场体系
我们要在打开交通等基础设施“瓶颈”力度的基础上,全面深化文化事业单位文化体制改革,加快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的转企改制步伐,培育和重塑一批文化市场主体,建立职责明确、反应灵敏、运转有序、统一高效的宏观调控体系,激发内在动力,增强发展活力,提
高文化产品和服务质量及供应能力。重点发展艺术品、工艺品等文化产品市场。完善现代流通体制,大力发展文化连锁经营、电影院线等现代流通组织形式,提升文化产品流通和消费领域的信息化水平,大力发展经纪、代理等市场中介机构,尽快形成以临沧多元文化为中心的文化产品集散地。大力培育居民文化消费意识。通过多种途径,宣传、倡导文化消费新观念,培养文化消费习惯,引导居民自觉进行文化消费。加快培育农村文化市场,逐步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文化消费水平。
五、进行全方位的立体促销战略
从世界文化产业较发达的国家看,宣传促销投入要占发展文化产业总投入的相当部分,全部由政府财政支持。鉴此,必须花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做好文化产品的宣传促销,不断推陈出新,搞好服务,增强开拓市内外、国内外客源市场的能力。要建立长期、稳定的文化促销经费的筹措机制,解决促销经费的不足,并形成由政府统一领导,行政主管部门牵头,企业积极参与的文化宣传促销体系。一是抓好传统的促销方式,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二是进行临沧形象宣传,树立临沧新形象。要制作全面反映临沧文化的系列宣传品,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的宣传临沧的文化。三是走联合促销的道路。思茅、大理、保山三市联合起来,与市外有互补关系的文化省、市联合对外促销,一方面可以少花钱多办事,另一方面阵容庞大、声热浩大,影响力也较大。四是有关部门应积极组织开展网上宣传和市场促销。积极办好旅游节庆会展活动。五是继续办好“中国沧源司岗里狂欢节”、“临沧茶文化博览会”两大品牌节庆活动,使其成为知名的专项旅游节庆活动;进一步挖掘、提升,举办好耿马“中缅水文化旅游节”、永德俐米人“桑沼里”、临翔区“菜花节”等为代表的民族传统节庆,打造临沧民族节庆新亮点;探索举办以“中缅(南伞)边贸旅游交易会”等经贸旅游活动,达到“以边贸带动旅游、以旅游促进贸易”的目的;积极组织参与国外会展,特别是由WTO和国家旅游局牵头组织的各类节庆会展,加强临沧旅游的对外宣传。
总之,文化产业是朝阳企业,临沧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丰富的历史文化,以临沧独具特色的佤族文化、原生态民族文化、边地文化、茶文化等旅游资源为支撑点,全力打造“世界佤乡•秘境胜地”旅游品牌形象,实现临沧旅游形象整体提升的新突破。通过持续不断的强势宣传,强化临沧“最后的秘境”、“亚洲恒温城”、“世界著名滇红之乡”、“中国佤族文化荟萃之地”“亚洲独具特色的水电基地”、“昆明通往缅甸最便捷的陆上通道”等亮点,充分展现临沧多姿多彩的神奇魅力。适时策划富有感召力的旅游宣传口号,渲染和营销临沧旅游形象,不断提高临沧旅游在省内外、国内外的认知度、美誉度和吸引力,临沧的文化产业就大有可为。
第二篇:发展天台旅游文化产业
鼓足干劲乘势而上
奋力开创天台旅游发展新局面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发展的重要途径。“十二五”时期,文化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与同样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的旅游业将有越来越多的融合发展,其中,文化旅游产业将是挖掘地方文化、完善旅游产业、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撬动地方经济腾飞的重要发展方向。
天台很穷。山无矿藏,地无特产,四面皆山,与世隔绝,是个穷乡僻壤。天台很富。天台是个文化富矿,文化底蕴深厚,是取之不尽的。深厚的文化加上秀丽的风景,如果好好开发,天台会很富。天台要成为富县,只有依靠文化和旅游。
为充分调动各方发展旅游业的积极性;加快旅游资源开发和配套设施建设,提高旅游综合接待能力,推进旅游业转型升级,打造旅游休闲胜地,那么应该如何发展旅游文化呢?
第一、明确我县旅游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和目标。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打造“佛总到源地、心灵瑜伽园、品质天台城”的目标,全面实施“大旅游、大产业、大市场”战略,以创建5A级旅游区为发展方向,加快核心景区改造提升和旅游资源整合步伐,完善相关的旅游要素配套,推进旅游转型升级,努力把天台山建成宗教文化圣地、旅游休闲圣地。
第二、要加强宣传,注重品牌。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等媒体进
行大力宣传“佛国仙山”,让更多的人了解天台文化,以及人文气息。并且开展多方位、多层次、多渠道的旅游宣传促销活动,并加强与国内外知名酒店管理集团合作,提高接待能力。鼓励创建和引进品牌旅行社,积极引进台州市外地全国“百强”旅行社、境内外知名旅行社到我县设立分支机构,政府部门给予大力支持。
第三、整体规划、全面布局。对于旅游事业尤其要重视,现在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对于生活品质也越来越注重。正因如此,旅游业也逐渐兴旺。政府要根据自身的情况,进行全面规划:一方面,要对老景区改造提升工程,修建停车场、扩通道路等,为游客提供更加方便的天台之旅。另一方面,要积极筹资投入新景区开发,极大地丰富我县的旅游产品,让游客有更多的选择。
第四、加强开发、妥善管理。“十一五”期间,已全面提升我县旅游行业服务质量为抓手,发挥行业管理主渠道的作用,规范旅游经营行为;开展旅游服务质量提升年活动,抓好复核评定工作。加强旅游资源开发,在保持自然景观完好的同时加强旅游资源配套设施建设,要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明确责任,确保各项工作高效落实。避免恶性竞争和旅游质量恶化。旅游部门要密切配合做好与民航、铁路、交通部门等旅游旺季游客运输工作。
第五、大力发展养生休闲旅游产品。充分发掘和优化整合传统特色文化资源,以“佛宗道源”、“徐霞客文化”、“济公故里”三大品牌为重点,扶持发展佛雕、玻雕、泥塑、竹编等民间传统工艺文化。发展天台特色小吃,吸引游客购买,为当地的居民增加收入,提高当地的经济水平。
经济发达了,人民富裕了,随之而来人们对于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满足物质需求的同时,对精神需求也随之加大。正因如此,旅游业步入新的旅程,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前景无限美好,所以我们要大力发展旅游业。
第三篇:关于发展文化产业的思考
关于发展文化产业的思考——福建土楼
在当今时代,只是经济初露端倪,文化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而文化产业则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许多国家都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的有效途径。作为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如何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重新审视文化传统,迅速调整文化战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做大做强文化产业,提升文化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是摆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面前的一个严峻的历史性课题。
福建土楼是东方文明的一颗明珠,它以历史悠久、种类繁多、规模宏大、结构奇巧、功能齐全、内涵丰富著称,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被誉为“东方古城堡”、“世界建筑奇葩”,“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话般的山区建筑模式”。中国“福建土楼”2008年7月6日在加拿大魁北克城举行的第32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下面,我来说一下有关土楼的文化内涵。
当你参观土楼时,可以感觉到土楼以其坚固封闭,高大对称,自成一体的建筑风格,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
第一、蕴含着客家同宗血缘凝聚力,一座土楼就是一个家族的凝聚中 心。客家土楼集体聚居的特殊性,反映了客家人的强烈的家族伦理制度。第二、第三、八卦土楼包蕴了道家深刻的哲学思想。土楼内设学堂、题对联诗文,使土楼深具浓厚的文化性。客家人重视文化教育,在中国山区农村中早已形成一种特别的风气。
第四、土楼由封闭式向半封闭开放再到开放式的转变,反映了客家人作为一个民系由弱而强,反客为主的历史变化。
每一座土楼,从整体到各个不同的有机组成部分,都有它独立的作用和功能,整座楼具有通风采光、防潮保温、防风抗震、安全自卫的特点。福建土楼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山区大型夯土民居建筑,创造性的生土建筑艺术杰作。福建土楼产生于宋元,成熟于明末、清代和民国时期。世遗土楼中最古老和最年轻的均在初溪土楼群,直径66米的集庆楼已届600“高龄”,直径31米的善庆楼则仅有30年历史。
基于以上我所介绍的种种,作为闽南文化之一的土楼文化,正以它所独有的姿态,跻身与于世界文化之林,带动着不只是闽西抑或是福建的经济,更是中国的经济。它,不只是代表了福建省的文化发展,更代表了全人类的智慧。
第四篇:文化产业发展状况及思考
文化产业发展状况及思考
一、公共文化建设成效及存在的问题
多年来,我区高度重视公共文化建设,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在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群众文化社团培养以及提供文化服务等方面做出了许多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农村基础设施覆盖面逐年增加,截止目前,农村文化广场覆盖面达100%,农家书屋覆盖面100%,基本文化设施投放面90%以上。
通过建立有效的培训和扶持机制,面向广大群众,开展一系列培训、引导和扶持工作,培养了一大批民间文化领头人和社团组织,这些文化领头人和社团组织在群众文化方面起着引领和组织的作用。
每年利用节庆日、传统节日和消夏及周末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实、主题突出的各类由公众参与的文化活动极大地丰实了辖区群众文化生活,并促进了辖区精神文明建设和和谐社会建设。
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公共文化建设还存在着与经济社会发展不同步,与群众的需求不相适应的方面。一是处于城市中心的区级公共设施接近空白。文化馆没有独立的场所,与写字楼、商住楼一体建设,且布局受诸多制约,不利于最大程度的向群众开放,不能形成地标性的文化场所面向居民开放。美术馆和图书馆作为城市的又一文化象征,尚属于空白。二是街办均没有能与当地经济发展和商业建筑群相协调的公共文化站或集镇文化中心,居民无法就近享受文化服务。三是乡镇文化机构不健全,专职文化工作者,文化服务人员尚属空白。
以上情况是我区公共文化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主要矛盾,也是今后一个时期应加强的重点工作。这些问题可以用一到两年的时间加以改善。
二、我区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进一步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文化市场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经过多年的培育和建设,文化产业已初具规模,在我区初步形成包括新闻出版、图书音像、休闲娱乐、文化旅游、体育健身、文艺演出、工艺美术、信息服务、茶秀、酒吧等行业在内的综合型文化产业体系,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到目前为止,我区统计范围的文化经营单位已达512家,其中印刷装订复制场所268家,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86家,出版物、音像经销单位80家,文化娱乐场所31家,旅游景点21个,文化相关经营单位15家,文物博览馆10家,民俗文化村1个。从业人员总计6000多人,注册资本共计2亿余元,其中100万元以上的120家,50
万元以上的80家,10万元以上的30家,10万元以下的268家。按经济类型划分,民营企业和摊点占总户数的90%以上,占注册总资本的80%。
三、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从全区现实情况看,文化产业的发展还很不充分,总体发展水平仍然较低,存在文化产业组织规模小而分散、科技含量少和竞争力差、市场机制不健全、文化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以及宏观管理政出多门和产业结构不合理等诸多问题。
(一)文化产业的发展缺少战略性规划和统一指导
就全市而言,目前没有明确的城市定位,倾力打造文化古都名城的思路和规划还未清晰。文化产业在全市社会经济发展中不是主导产业,因而也缺乏统筹规划和统一指导。在这样一种大环境下,我区未将文化产业纳入重点进行统筹规划,没有形成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和产业聚集区的规划,我区打造文化一条街还只是一个蓝图。要打造具有鲜明地域特色,有一定市场竞争力的文化产业集群和项目还需要深入研究,需要社会的支持和全市统一的规划与指导。
(二)文化产业的发展缺乏社会引导,市场结构不完善
文化产业兼具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重属性,正因为如此,它需要社会的引导,市场结构需要通过引导实现优化。目前我区市场中,传统产业中,如网吧、图书音像、打字复印、KTV占较大比重,仅仅是满足和适合了部分群体的休闲娱乐消费需求,新兴高端的和文化科技含量高、经营方式新颖的高品质产业项目尚属于空白。文化市场的投资及发展基本属于投资主体的自发行为,缺乏社会关注和政策的扶持引导,对一些能够传承和弘扬地方光辉历史文化和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以及能够引导人们传统的正确价值观和寻求精神归属的产业项目,因没有特殊的政策扶持,在投资方面尚属空白,仅有的几个民办博物馆,也都存在个人投资不足、规模太小、地理位置偏僻等实际问题、并缺乏较高层次的策划和现代化的展示、多媒体演示手段而几乎无法运营,甚至长期关闭,未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文化旅游产业未做强做大
一般地域性文化产品及演艺很多是借助旅游发展,而我区由于旅游景点少,没有大型景点,限制着旅游业的发展,同时也限制了文化产业的发展。地域性文化产品包括文化纪念品、民间工艺品和美食以及演艺项目,这些作为旅游产业链条中的项目,缺乏向社会推介的平台。
(四)文化招商难
由于我区城区内用地规划权受限,致使外来的文化投资很难在城区内成功引进,因这个原因我区已放弃了许多投资意向,同时也使文化部门策划包装和推介文化项目的积极性受挫。
四、关于文化产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一)确立文化产业发展的整体思路和战略性规划
我市具有悠久的古都历史和丰厚的人文资源,具有打造文化名城的先天条件和优势。建议全市进行文化资源和特色的摸底调查,在摸清家底的基础上,制定全市整体的发展思路和战略规划。打破条块分割,按照“行业和区域互动,统一规划和统一指导,促进协调发展”的思路,整合各县区文化、文物、旅游等相关部门资源,确立龙头主导产业及辅助产业,规划产业园区。各市县区在全市的统一部署下,结合各自的文人历史和地域资源,寻找结合点和切入点,发展特色产业项目,打造特色产业平台。
(二)落实文化经济政策
要使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路和战略规划落到实处必须要政策跟进。一是全面落实国家出台的税收及金融、融资等方面的文化经济优惠政策。我市文化产业几乎都是一些小微企业,国家在政策上已明确提出支持小微性文化企业;二是结合我市实际,研究制定政策,确立优势主导产业,扶持社会效益显著的产业项目,扶持新兴的文化科技、附加值高和具有先进经营手段的新兴高端产业,扶持自主研发的地域特色产品项目,扶持文化历史、文物、民俗展览和文化旅游等项目,在强大的政策支持下,营造良好地文化产业投资环境,引导鼓励投资的积极性,增强产业发展的活力。
(三)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旅游相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民族民间文化的基因,以产业的方式对非遗进行保护与传承也是一项有效的措施。将非遗保护和传承与发展旅游产业相结合,提升旅游的文化内涵,发挥旅游对文化消费的促进作用。
(四)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
首先按照文化发展的要求,成立相应的机构和配备相应的人员,以加强对文化产业的探索、管理和指导。其次是加强对文化行政管理层面和投资运营层面人员的培训,采取走出去选派学习的方式,学习领先地区的经验,同时利用市内大专院校开设文化产业研修办或轮训班,提高相关人员综合素质,培养一批具有前瞻性眼光,有先进的管理和经营理念,掌握一定现代科技的文化和经济两栖人才,来引导新时期文化产业的发展。
(五)放宽市场准入条件。
按照全国、省、市统一要求,积极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降低文化产业进入市场的“门槛”,扩大投资领域,鼓励多种经济成份共同经营,制定实施“国退民进”的文化产业民营化战略。特别是在文化产品集散地建设、文体用品制造业项目引进、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加强与省、市政府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的联系与沟通,按照“三个有利于”和“特事特办”的原则,采取多种联合和多种经营的方式,激活文化产业经营机制,促进文化产业的兴盛。
第五篇: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定稿]
2010年是中国文化产业未来10年黄金发展期的开篇之年,也是各地政府和城市有关机构制定文化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的关键年份。基于陈少峰教授多年来参与制定各项规划和策划的经验,北大三方文化咨询网近日就“如何做好文化产业„十二五‟规划”采访了陈少峰教授,现谨就其中关键事项和重点要素整理如下,以供各界参考。
1,文化产业规划不能简单地等同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规划,必须充分体现发展文化产业的对策、重点项目和细化方法。
2,结合我国发展文化产业重视产业园建设的特点,规划中应当对如何定位、发展文化产业园,乃至如何提升已有的产业园的集聚效益做充分的思考、反思与对策提案。
3,规划中的每个文化产业园区应当重视企业集聚,重视扶持龙头企业,培育出1-2个今后的上市公司,以促进产业集聚度的提升。
4,在文化产业的具体产业选择上应当突出(或者大中城市至少应当包括)“数字文化产业”、“3D技术与3G技术”、新媒体发展、本地文化资源和产业资源整合、文化旅游与活动经济、打造城市文化名片、塑造若干个文化品牌等。
5,建设若干个具有品牌效益的特色项目,如中国文化出口基地、中国艺术产业基地、3D技术与影视动漫基地、网络文化产业基地、茶道文化产业基地、中国工艺美术产业基地、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品牌文化产业基地等重点项目,实现品牌化、集聚化和规模化发展。
6,规划中应当注重以文化产业带动旅游、本地其它相关产品销售和城市营销等的项目建设,推动当地经济和产业结构升级,促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7,注重具有专业化水平和产业高集聚度的产业链建设,如创意、策划、企业集聚、产品研发、产业配套、营销、出口、广告、品牌授权、对外连锁经营、文化旅游、夜间娱乐、人才培训和本地产业升级等产业链的打造。
8,避免硬件式思维、盲目跟风、重复建设、占用过多土地资源、缺少财政收入从而需要财政长期补贴、个人艺术家为主、重点不突出、企业发展无力等的做法和项目,实现效益型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陈少峰,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文化部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副主任、中国文化产业30人论坛召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