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出版总署与广电总局合并 促文化产业繁荣发展
中投顾问TM 中国领先产业研究专业机构
产业研究 产业规划 园区规划 招商策划服务
出版总署与广电总局合并 促文化产业繁荣发展
近日,中央政府披露了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方案提出,将新闻出版总署、广电总局的职责整合,组建国家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总局。主要职责是,统筹规划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事业产业发展,监督管理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机构和业务以及出版物、广播影视节目的内容和质量,负责著作权管理等。
中投顾问文化行业研究员蔡灵表示,新闻出版总署与广电总局合并将使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步入一个新台阶。一方面,新闻出版总署与广电总局的职能有较多交叉点,出现多头管理现象,监管效率难以得到有效提升;另一方面,新闻出版总署与广电总局分立,将抑制我国跨媒体巨头企业的产生。新闻出版总署与广电总局合并将妥善解决这些弊端,促进文化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出版总署与广电总局合并后会加挂国家版权局牌子,这意味着我国文化产业的版权将有更系统、更严格的监管。出版业和广播电视业同属于内容产业,版权对其至关重要。今后出版总署与广电总局合二为一,将有效提高对版权的监管效率,从而为出版业和广播电视业的繁荣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我国尚未出现传媒混业发展局面,其根本原因是出版业与广播电视业进行分业而治。而国际上的传媒巨头,多是进行多元化经营,电影、电视、出版、广播等一体化发展的企业比比皆是,例如时代华纳、迪士尼等。出版总署与广电总局合并将为我国传媒企业混业发展提供有利条件,逐渐与国际传媒企业接轨。“两会”之后,出版业与广播电视业之间或掀起一场兼并重组热潮,两个行业之间不断融合。
中投顾问发布的《2013年第一季度热点行业追踪分析报告》指出,新闻出版总署与广电总局合并虽然是大势所趋,但在合并过程中,职能转变仍有一定难度。出版业与广播电视业的市场化程度有较大差异,管理方面所执行的标准有所不同。两部委合并后需对其统一管理,以前的既得利益者面临利益格局调整,将造成一些不稳定因素。出版总署与广电总局合并的同时,应该不断深化广播电视业转企改制,缩短两个行业之间的距离。
第二篇:公务员考试时政热点:广电总局与出版总署合并
公务员考试时政热点:广电总局与出版总署合并
两会期间机构改革一直是广大群众关注的焦点之一,在这次国务院机构改革中,六个机构的调整涉及到诸多相关部门职能的调整,初步算下来大概有18个机构。为统筹推动报刊、出版社、通讯社、电台电视台和互联网等新媒体发展,国务院将组建国家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总局,不再保留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3月11日 中国日报网)
一直以来,机构设置多,机构之间职责重复、分责不明,是许多监管空白区产生的主要的原因。就像“三个和尚”的故事,负责部门多了,大家就相互推诿,反而无人履责了。只能相似、相近、相关的机构之间,也会因为彼此“独立”而缺乏联系,导致许多工作无人做,而这些对于民族崛起,社会管理水平提升,提高政府部门服务水平,建设和谐社会都是无益的。有网友称两大部门合并后名称过长,觉得反而不方便,笔者认为以此否决,未免有失偏颇。
广电总局与出版总署合并,是机构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行业管理效率和质量的要求。笔者犹然记得,有一段时间群众对电视网络传媒颇多怨言,诸如“在看广告的间隙看电视剧”,“电视——泡沫剧的集合体”等,这些正是因为机构设置职能交叉,只是问题长期存在直至冲破群众忍受底线才被提出得以解决。在笔者看来,广电总局与出版总署合并,将两者职能职责重新梳理,科学划分,对于提高管理效率和质量无疑是大有裨益。
广电总局与出版总署合并,是多维体的结合,将推动建成现代传播体系,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传统的平面宣传、书籍出版受到网络多媒体的冲击,影响力大大削弱,然而在人们心中,虽然需要“快餐传媒”适应快速的生活节奏,也需要“慢拍媒体”释放压力。现代化的传播体系,不是单一的多媒体时代,也不会是低效率的平面模式,而是两者的结合。建立现代化传播体系本身是顺应信息时代发展所需,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广电总局与出版总署的合并就是为现代传播体系建设所做的“粮草先行”举措之一。此外,应当看到,建设现代化传播体系,在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时期也具有重要意义。自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对文化宣传的不重视、文化品牌意识的淡薄等原因,我国的民族传统文化受到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在两种文化的角逐中一度被西方文化占领上风,传统文化遭质疑贻害中华儿女。如今两大部门合并,在传统文化宣扬和强化方面必然效益增强,长远的看,这对于实现伟大的民族复兴“中国梦”也是有所助益的。
不能被名称“一叶障目”,看待机构改革还当理性。对于合并后新部门的名称被网友吐糟太长,对此中编办也回应不可减字。笔者愚见,认为这其实也是符合大多数人的“阅读习惯”,人们往往习惯于通过文字的表面意思去解读词语、句子的含义。广电总局与出版总署合并后的新名称“国家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总局”不仅是机构管理规范化的要求之一,也是为了方便群众理解新机构的职能、职责。此外,名称并不是机构改革的实质所在,机构改革毕竟不是为了给机构换个名字,如果网友过于纠结新机构的名称太长,未免有失重点。
第三篇:对独山文化产业繁荣与发展的思考
对独山文化产业繁荣与发展的思考
新年伊始,1月19日,由中共独山县委宣传部召集政府、政协、宣传文化、旅游、广播电视媒体、文联等相关部门、单位的中层以上干部进行座谈,对宣传部提出的关于独山文化产业繁荣与发展的初步设想方案进行讨论、座谈,针对这个方案提出的一些设想,与会者都纷纷发表了自己的见解或意见。应该说,这些见解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有的放矢的,通过这样集思广益的充分酝酿,对宣传部在原方案的基础上结合大家的见解和意见对方案进行必要的补充和完善,最后形成独山文化产业发展在未来三至五年内夯实基础走向成熟而形成的总体方案将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作为一家民营音像制作机构,又在本土上运行了三年,所做的事情跟文化产业多少沾了一点边,或者可以认为它是独山文化产业的一个分子,参加了这个座谈会以后,一直处于兴奋状态。白天在会上每个与会者的发言几乎都在我脑子中过滤了一遍,尤其是几位领导的发言,更让我兴奋难抑,在会上的时候,听了那么多发言,我觉得没有一句废话,可以说是推心臵腹的发自内心的思考,是为了我们独山文化产业能够得以发展和繁荣而作的建言献策,在倾听的过程中,我始终在想一句话;此时虽然正值隆冬,却已分明已经感觉到了独山文化产业发展拂面的春风,后来曹燕部长在总结发言时说:“党的十七大和县十届六中全委员扩大会会议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政策支持,这预示着独山文化产业发展的春天已经来到了”,我非常同意曹燕部长的话,这句话蕴含了很多深刻的道理。
记得读初中时有一篇课文叫做《科学的春天》,1978年,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在北京召开,刚刚复出的邓小平同志,在当时的科技工作者眼中,就是给中国的科学技术创新和发展带来新的生命的春风,三十年过去了,中国的科学技术创新与发展已是硕果累累,跨进了先进发达国家的行列。
独山的文化产业发展,已经提了四五年了,也喊了四五年的口号,尽管这些年来,县委、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事业,也构建了不少文化基础设施,把独山的民族民间文化的元素融入了这些基础设施当中,但只是取得了文化事业的进步,还没有涉及到真正意义的文化产业。
进入2000年以后,大量的湖南生意人涌入独山,开始了他们的创业之路,这时候,很多湖南人还是处于摆地摊阶段,他们不知从哪里弄来很多云南山歌的光碟,在八角亭一带边放边卖,那些刺耳的声音让我很反感,因为当时我正在县粮食局上班,几乎天天都处在云南山歌的狂轰滥炸之下,后来也慢慢习惯了,而我也发现,这些依啊哟的光碟居然有很多的受众,农村的大娘们更是情有独钟,一个个纷纷慷慨解囊,争相购买,湖南的小老板们着实在那几年赚足了独山老百姓乐于欣赏云南山歌的钱。
第二届花灯节后,八角亭一带简直成了独山花灯光盘的集散地,我因为喜欢花灯也花了20元买了一套6张普通VCD光碟回家欣赏,看了一碟后我就不看了,不是我们的花灯不好看,而是摄制的水平太差,粗制滥造,把个好端端的花灯艺术节拍得鬼模鬼样,镜头摇天晃荡,人物扭曲变形,动作也不连贯,可就是这样的光盘居然在市场上红红火火了一把,买了有个把月吧,最火的时候一个摆地摊的小老板一个场天就买掉上百套五六百张碟子,而这些卖光盘的小摊在八角亭一带就有五六家。可见,当时农民群众对于花灯艺术节和对花灯艺术的盛情有多么浓厚。光碟质量粗劣而销售却如此火爆,这个现象不能不引起我的思考,若是制作精美,质量一流,岂不是更能唤起人们对花灯艺术的热爱。
利益驱动再加上热爱花灯,我也想要在这个永不满足的文化产品市场上分一杯羹,那些没有文化的人尚能依靠简陋的技术设备,粗劣的制作赚足银两,我为何不进军文化产品市场,参与打造我们的花灯文化产业,或者作一个尝试,何况我还有一点文化,还认识几个字。
2005年春节后,在文联及作家协会的大力支持下,我们纠集几个朋友,向银行贷款八万元成立了一家专事影视拍摄、制作的机构,并为这个机构酝酿了一个名称“喜洋洋民族文化传播发展中心”,我们的定位,就是打压那些粗制滥造有损独山花灯艺术形象的烂光盘,迫使它们退出流通市场,让人们能够欣赏到我们精心拍摄制作的花灯艺术光碟,这样既能满足人们对精神文化产品的基本需求,又能使我们自己体会到成长的快乐,在维持自己基本生活的同时,又有那么一点成就感,自己精心制作的东西能够得到群众和客户的认同、欣赏、对我们来说确实是一种自我价值的体现。至于我们所做的事是否跟文化产业搭上边,倒还不是主要考虑的问题。
经过三年的艰苦创业,现在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生活阅历,人文资源等等。拍摄、制作技术水平也在不断的摸索和创新之中得到进步,我们总是不断地刷新自己、提醒自己、否定自己的不足,消化吸收他人的先进技术成果,从而使自己每时每刻都在进步。
当然,不能认为做几张光盘,演几台戏就是在搞文化产业,文化产业的涵盖面太大,内容也比我们想象的要丰富,从我们的理解的角度来看,既然称其为产业,必定要产生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尤其要偏重于经济效益,而既然要贴上文化标签,必然要兼顾到社会效益,向人们提供符合时代精神、人文精神的精神文化产品,去影响人们的精神生活和精神追求。座谈会上,有一位领导为精神文化产品作了恰当的定位,那就是“怡情”,让大众在欣赏这种精神文化产品的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提升人们对这一类文化的认识或者受到某种陶冶也罢、熏陶也罢,只要能感受到当地的文化氛围就行。一句话,精神文化产品的功能就是赏心悦目,就选陶冶情操、心灵升华、感悟,就是闲情怡致,就是休闲,就是“怡情”。而这样的精神文化产品可以是一幢古建筑,可以是清风徐来、水波不尽的一道风景线,可以是一棵参天大树,合抱之木,可以是一株奇花异草,可以是一本书、一本杂志,一项体育运动,一台文艺演出,一张光碟等等,不胜枚举。
文化产业的功效大家已经很清楚了,但究竟如何着手文化产
业,如何发展文化产业,如何运行文化产业,我们都没有经验,如何促进我们文化产业的发展(任何事物只有发展才能壮大,没有发展何谈壮大),如何找准定位,找准切入点,选准突破口,都有待于进一步的探讨和商榷,要搞文化产业,要做的事确实很多,值得做的事也很多,如果不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扬长避短,盲目发展,眉毛胡子一把抓,到头来一样也抓不住,资金损失不说,错过了难得了发展机遇,损失就大了。
要搞,要就要定好位,确认我们的优势,我们就优势在哪里?闵书记已经作了定位:就是要搞驿站经济,这个定位是准确的,搞文化产业就是要围绕驿站经济这个定位来整合相关资源,形成一套完备的文化产业体系。驿站,就是为往来经商、休闲人士提供食、住、娱乐服务的场所,我们凭什么让客人到独山后“刹一脚”,加点水、加点油、吃点饭、看点戏、对独山留下一个美好的印象,觉得在独山“刹一脚”很值得。顺便带点土特产走人,只要客人在此刹一脚,多少也会从他们腰包里掏一两个钢嘣出来吧,只要客人川流不息,一天几十个钢嘣总有吧,我觉得文化产业就是让客人心甘情愿地在独山“刹一脚”,然后吃点“三酸”、看点花灯,看点景点、带点土产,应该不是很困难的事,这个老套路也是以往我们到其它地方经历过了的,每到一地都是吃点、看点、带点,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腰包不知不觉地瘪了。我就从其它地方带了不少的介绍当地风土人情,人文景观的光碟回来,因为所有的人都和我一样充满好奇心,走马观花不过瘾,买张光盘回家细细看一看,我们到过哪个哪个地方,在哪个方驻足停留,在哪个地方写了“××到此一游”,作为一种阅历向亲友们炫耀,从而吸引其它未到过的人的向往冲动,再说,一般不起眼的景观通过镜头来展示,它就有不同寻常的感觉,本来不美的东西,在电视中它就是那么美,非要拔动你的心弦,刺激你亲临览胜的欲望。
所以,愚以为,要把我们美好的一面展示给他人,还是要搞几张光盘,而且要搞系列,从吃穿用度到休闲娱乐,从地方特色到人文景观(可以考虑恢复部份古建筑)花灯大戏、小戏统统都可以卖,只不过是拍下来卖而已,只有多卖、人家才会知道你这
里有些什么东西,什么兵器,什么武艺,有人认为,搞文化产业不是搞几张光碟去卖,我认为也对,但如果通过卖光碟能引来众多的人们欣赏我们的“县粹”——南路花灯,一睹我们花灯姑娘的芳容,晓得独山有“三酸”,有奎文阁、有抗日文化园、有紫林山国家级森林公园、有地质公园、有翠泉娱乐广场、有阳地民族文化村,这个光碟就值得去搞,值得去卖,搞几张象样的光碟,实际上就是对我们所拥有的资源进行包装,做成“名片”广为散发,不是靠搞光碟发财。而是通过光碟宣传、介绍我们,让外界知道独山有令人向往的世外桃源,有文化底蕴丰厚的人文景观,有独树一臶的南路花灯,就算达到了我们的目的。哪怕花点小钱,也是值得的。
俗话说,人要人扶,纸要浆糊,我们这样的民间本土文化传播机构,要做点事真是困难重重,除了机制灵活之外,基本上没有什么优势,设施设备上无法跟广播电视局相比,人才也因为基础薄弱请不来,留不住,能做事的人开口就要求月薪五千,不能做事的要来没用,每个月几千元的运转费用全靠做些婚丧嫁娶的业务来维持,这几年依靠我们自身吃苦耐劳和服务到位争取了部份单位的专题片制作,但也是杯水车薪,机构难以持续发展,在我个人看来,没有什么事业象搞文化产品这样困难重重,真的很难很难,其实,我看了云南人搞的那么些山歌光碟,技术含量也不是很高,内容也根本不能和独山花灯相提并论,可他们搞出来就是有销路,且销路很广,搭个草台班子就能搞起来,关键是他们疏通了发行的环节,具备了发行的资质,如果我们具备发行资质,随便在县内拎哪一个花灯班子,拍出来的东西绝对不会差到那里去,黔桂两省边界联谊会在麻尾召开时,南丹一位朋友跟我说,我们的《打老表》节目要是拿到中央7台去放,绝对很有吸引力,可这些优势的东西就是没有人去打造,顶多是演给上面来的领导看,不走向市场,不搞商业运作,没有报酬,连演员自己都没兴趣。近年来,打工潮席卷了独山的每个乡村角落,年轻姑娘都外出打工了,唱花灯都是些走不出去的媳妇、老奶,这对花灯的传承非常不利,如果唱花灯能够维持生活,可能会吸引更多的姑娘们加入到唱花灯的行列中,年轻漂亮的姑娘来唱花灯,又会吸引更多的人们来欣赏花灯,同时也会增加唱花灯的收入,从而形成争先恐后学花灯,唱花灯的良性循环,形成带动独山文化产业繁荣与发展的良好局面。
所以,我们搞文化产业,不是没有条件,而是机制不活,各方面的创造性、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我们的作用没有得到发挥,靠给人家拍婚庆丧事维持生活,这与我们成立这个机构的初衷相去甚远,真的可悲可叹。
幸而,县委宣传部召集大家开了这么一个座谈会,我的兴奋之情,可以说是溢于言表,如果事情的发展能够按照县委政府领导的发展思路认真贯彻,落到实处,我完全有理由相信:随着寒冬的离去,春天的到来,独山文化产业繁荣与发展的大好形势,必将指日可待。
独山县民族文化传播发展中心
黄洪
2008年1月20日
第四篇:文化产业发展调研及文化繁荣发展的建议
精
文化产业发展调研及文化繁荣发展的建议
阿右旗文化产业发展现状调研
及推进文化繁荣发展的建议
一、阿右旗文化产业现状与发展形势
阿右旗文化产业因受地理环境和人文因素的制约,整体发展相对滞后,还没有形成上规模、上档次的产业链。但近几年在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文化事业蓬勃发展,为文化产业的繁荣和传承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并在经济建设中发挥了推动作用,特别是文化创意产业正在起步和壮大。
1、文化旅游业:阿右旗旅游业自2000年起步以来,历经10余年的发展,已初具规模初见成效。2006年我旗启动了旅游活旗战略,为全旗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政策支持,打造了良好的发展平台,实
精
精
现了跨跃式发展。旅游经济规模不断壮大,特别是对地方经济的贡献率逐年提高。十一五期间全旗累计接待游客53万人次,年均递增48%;旅游创收3.2亿元,年均递增65%。2012年,全旗接待各类游客30.8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0%和44%。地方财政对旅游业的投入力度逐年加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明显加快。2007年以来,地方财政累计投入7500万元。十一五期间,通过鼓励和调动各类民间资本,累计投入旅游服务设施建设资金近1亿元。2009年,内蒙古巴丹吉林世界级沙漠旅游基础设施工程在我旗落地,争取到中央和自治区预算内资金2200万元,动员企业自筹资金1300万元。2010年,成功引进鄂尔多斯泰宝隆商贸有限责任公司入驻我旗,对以巴丹吉林景区为重点的旅游资源进行综合开发,协议引资2亿元,截至目前已建成的旅游基础设施有巴丹湖酒店、诺尔图酒店、马山井金顶大帐、地质公园职工宿舍等,完成投资1.1亿元。旅游产业规模迅速壮大,产业体系日趋完善。截止目前,全旗拥有旅行社3家,牧(农)家游和旅游专业户28户,星级酒店4家,其他规模以上酒店6家;旅游景区开发公司1家;沙漠旅游专用车120余辆;旅游商品经销网点5处,旅游商品和纪念品10大类20种;其他旅游娱乐场所28处,全旗现有旅游从业人员1500人。>
我旗工艺美术品以挖掘阿拉善地方特色文化为主线,积极研发具有
精
精
地方民族文化特色与当地传统民族工艺品相结合的新产品,如民族工艺地毯、手工马头琴、沙画、蒙古族服饰、沙嘎工艺品、手工银器、根雕、木雕、工艺羊头、蒙古族刺绣、水晶制品、皮画、驼具、烫画、石画等都远销区内外。其中民族工艺地毯已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5、文化遗产业: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我旗把曼德拉山岩画、布布手印岩画、巴丹吉林寺庙等历史文化古迹都确定为文化遗产保护的重点。阿拉善烤全羊、查玛舞、蒙古象棋、沙力搏尔摔跤、民族工艺地毯、蒙古族养驼习俗、长调民歌、萨吾尔登舞、阿拉善蒙古族服饰等,已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的亮点。截止目前,巴丹吉林沙漠腹地已发现史前遗址56处,旗人民政府又将黑山嘴烽火台遗址、满汉陶勒盖墓葬等213处不可移动文物点列为第三批旗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5月,我旗曼德拉山岩画、巴丹吉林庙被国务院确定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予以公布。至此,使我旗拥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处,盟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1处,旗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55处。2012年,我旗继续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和保护工作,完成了自治区级非遗项目和传承人的申报,共申报代表性传承人12人,涉及7个项目。完成了阿拉善右旗沙嘎文化艺术之乡、阿拉腾朝格苏木马背文化艺术之乡、阿拉腾敖包镇骆驼文化艺术之乡、曼德拉
精
精
苏木曼德拉山岩画文化艺术之乡、蒙古族长调文化艺术之乡等盟级项目的申报工作。建立了苏木镇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涉及7大类45个项目。积极推动建立以阿拉腾敖包镇为中心的北部苏木镇为群体的骆驼文化生态保护区,以巴丹吉林镇为中心的长调民歌和沙嘎文化生态保护区。对仿古地毯、马头琴、蒙古族服饰、银碗等民族工艺调查摸底,为申报第三批自治区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命名打好基础。我旗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玉荣、额尔登巴图分别代表喀尔喀蒙古族服饰制作技艺和蒙古族拉弦乐器制作技艺项目,参加了首届中国(黄山)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分获金奖和银奖。
5.18国际博物馆日、文化遗产日以及消夏广场活动、7.20防洪抢险、中国巴丹吉林汽车挑战赛、沙漠节和喜迎十八大等一系列宣传报道工作。开辟了科学发展,成就辉煌专题栏目,播出近年以来我旗各行各业取得的成就稿件10余篇。截止目前,涉及我旗2个苏木镇5个嘎查的农牧区MMDS数字微波建设工程全部完工。该工程的顺利实施,使塔木素苏木和阿拉腾朝格苏木的5个嘎查240户农牧民收看到了中央3、5、6、8四套加密频道、阿盟二套节目、阿右旗自办节目等33套中央和地方台节目,扩大了盟旗自办节目的覆盖范围,丰富了当地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近年来,我旗以文化外宣、新闻外宣、旅游外宣、经济外宣等为主
精
精
题,加强与国家、区、盟知名新闻单位的合作,把旗委政府的中心工作与上级新闻媒体的报道重点结合起来,营造了丰富多彩的外部舆论环境。2012年1至10月份,《阿右旗新闻》汉语共播出152期,播出稿件880条(篇);《阿右旗新闻》蒙语播出45期,播出稿件353条(篇);《巴丹荧屏》栏目共播出42期;《快乐周末》共播出42期。广播类:《阿右旗新闻》汉语共播出96期,播出稿件594条(篇);《阿右旗新闻》蒙语播出85期,播出稿件458条(篇);《星期百花园》共播出48期;《娱乐十五》共播出40期。盟级以上新闻媒体采用播出稿件681条(篇),其中阿盟电视台(一套)播出112条(篇),二套旗区新闻播出310条(篇),阿盟电台播出145条(篇),内蒙古电视台播出20条(篇)。
7、广告文化及印刷复制业:近几年,我旗印刷复制业处于发展阶段,随着文化市场的繁荣,印刷复制业也逐步发展起来,填补了市场空白。
二、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近年来,我旗依托丰厚的文化资源,积极推进和发展文化产业。文广、旅游等部门也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总
精
精 的来说,我旗文化产业的发展尚处在起步阶段。其主要表现在:
1、思想认识不够。从我们调查的情况看,文化产业作为绿色产业、朝阳产业的共识已初步形成,普遍认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实现文化事业的产业化转变势在必行。但对如何全面发展我旗文化产业的规划、目标、措施等方面还有些保守。
2、文化产业总量小,竞争力弱。由于文化建设政策落实不够,文化产业发展总体规划性不强,导致我旗现有文化产业总体规模偏小,力量分散,缺少优势行业、优势企业和优势品牌。发展相对失衡,文化事业发展较快,文化产业发展较慢,与我旗享有的文化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状况不对称。
3、新兴文化产业发展滞后。我旗现有文化产业偏重于传统型,产业主体在经营上基本上局限于传统主业,在发展上主要靠内容的复制、模仿与传播,缺少创意型、引领型文化作品和产品,高科技动漫产业尚未起步。
精
精
4、工作机制不够顺畅,市场发育不够成熟。政府工作机制还未理顺,文化部门与产业部门之间工作职能划分还不清晰,存在各自为阵的现象,在现有分级管理体制下,未能在发展文化产业上形成合力;文化市场尚未成熟,无法形成文化产品的生产、供给、消费的良性循环,上下游各个环节尚未形成产业链条;文化产业发展的中间组织,如行业协会、民间机构等还不健全,在产业发展信息交流、市场咨询等辅助性服务方面还存在不足。
5、文化产业精英人才缺乏。目前,人才紧缺是制约我旗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一是缺乏文化创意人才。文化创意人才是文化产业最核心的生产要素,是夺取文化产业发展制高点的决定性因素。文化产业需要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尤其需要既精通文化产业内容、又具有自主创作能力的本土人才,既懂产品研发又懂艺术创作的实用专业人才,以及在旗内外有影响力的文化领军人才,而现有的人才队伍还远远不够;二是缺乏文化经营人才。文化经营人才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领军人物,他们的数量和质量决定了文化产业发展的规模和质量。我旗的文化经营人才严重不足。
6、政策措施力度不够。虽然国家出台了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但到目前为止,很多政策的实施细则还未出台,文化产业发展的精
精
统计指标体系还没有建立,优惠政策的力度还远远不够;在为文化产业提供技术创新、信息咨询、市场拓展、人才培训等方面还没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的服务平台。
三、建议和对策
在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形势下,如何推动我旗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使其真正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产业,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在此,我们就进一步促进阿右旗文化产业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旗政府及文化主管部门要充分认识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性,以及文化产业对经济社会的推动作用,切实加强领导,建立相应的工作机构、落实工作责任,为全面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提供组织保障。
2、科学规划、完善政策。旗文化主管部门要按照十二五规划中的《文化产业发展规划》要求,深入开展文化产业大发展活动和工程,进一步加强管理,尽快制定推动阿右旗文化产业发展的实施细则和工作方
精
精
案,使各项工作有序推进。
3、拓展领域、多元发展。在今后的工作中,按照国家有关政策,通过规划和指导、信息发布以及规范市场准入,积极引导非国有经济成分以独资、合资、股份合作、联营等方式投资文化产业。鼓励和扶持文化中介机构发展。大力发展文化策划咨询、演出、展览、艺术品销售拍卖、影视、演艺制作等方面的中介机构,引导他们按照文化艺术的特征和文化市场的发展规律,积极拓展文化营销服务,向集团化、网络化、品牌化方向发展。
4、培养人才,建设文化产业队伍。重点培养和引进业界知名、实绩突出的文化产业领军人才,富有创意、勇于创业的文化创意拔尖人才和懂文化、会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文化人才培养工程。依托现有的教学资源,增设文化产业新专业,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外向型、科技型文化人才。依托专业机构和文化产业基地,在全旗范围内形成一批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和实训基地,开发一系列文化产业范畴内的职业资质、职业认证及职业技能培训。不断适应文化产业发展的需要,引导有条件的各类教育机构调整专业方向,培育文化产业的基础性人才。举办各类短训班、进修班、专业班等,为文化产业在职人员提供培训条件。改革干部人事制度,引入市
精
精
场化的用人机制,使文化产业发展所需要的领军人才、策划人才、专业人才和经营人才能够脱颖而出。
5、建立文化产业示范园区。运用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市场化运作的模式,在土地使用、资金投入、人员配置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以此吸引旗内外文化投资者和重大文化产业项目,鼓励企业自主经营、自我约束、自我发展,重点培植有竞争力、影响力的大型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培育一批骨干民营文化企业,发展一批专、精、特、新中小型民营文化企业。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发展文化产业。
精
第五篇:中投顾问:广电总局与新闻出版署合并迫在眉睫
中投顾问TM 中国领先产业研究专业机构
产业研究 产业规划 园区规划 招商策划服务
广电总局与新闻出版署合并迫在眉睫
两会召开前,许多业内人士呼吁,在新一轮大部制改革中,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可合并,成为正部级单位。而现在归广电总局管理的电影产业则可划归到文化部管理。
中投顾问文化行业研究员蔡灵表示,目前,广电总局和新闻出版总署各自为政,由于没有实行统一管理,在具体事件处理中矛盾层出不穷,阻碍了文化产业的发展。随着媒体的不断发展,广电、报纸、网络、出版等业务的交叉范围愈来愈大,广电总局与新闻出版总署合并已迫在眉睫。政府应该在两会期间积极推行广电总局与新闻出版总署合并。
一方面,广电总局与新闻出版总署合并可以提高媒体效率。现阶段,广电总局与新闻出版总署在行政级别上属于平级,且存在交叉管理,由于标准口径的大小尚未统一,它们在管理上必将产生诸多摩擦。此外,新媒体迅速崛起,许多新的新闻形式接踵而出,这些新兴的新闻形式管理主体的确定又是一大难题。若“广版合并”,实行统一管理,这一系列的摩擦、争论将不复存在。
另一方面,广电总局与新闻出版总署合并能实现媒体全产业链发展。我国媒体的发展尚处于市场化初阶段,广电、报纸、出版等行业融合度较小,暂未出现传媒企业进行全产业链发展。随着我国文化市场不断繁荣,媒体的全产业链发展是必然之势。美国的几大传媒巨头都采取全产业链发展战略,例如迪士尼、华纳等。广电总局与新闻出版总署的合并将为传媒企业的全产业链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中投顾问发布的《2013年第一季度热点行业追踪分析报告》指出,广电总局主要负责制定广播电影电视和信息网络视听节目服务的法律法规草案、宣传创作的方针政策,新闻出版总署主管全国新闻出版事业与著作权管理工作。今年,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将进入攻坚年,如果广电总局与新闻出版总署合并,实现统一管理,可以极大促进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