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思想 ,更新观念,进一步繁荣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马平讲话)

时间:2019-05-13 09:45:5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解放思想 ,更新观念,进一步繁荣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马平讲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解放思想 ,更新观念,进一步繁荣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马平讲话)》。

第一篇:解放思想 ,更新观念,进一步繁荣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马平讲话)

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进一步繁荣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马平讲话)

宜宾市人民政府副市长马平

(2003年3月14日)

同志们:

连日来正在召开的“两会”,对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谈论热烈,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进一步繁荣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成为会上热门话题,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市基层文化工作暨2003年度全市文化、新闻出版工作会议,旨在全面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加快建设西部文化强省,大力推进宜宾经济社会跨越式、追赶型发展,加快小康社会建设。这次会议是经市委、市政府同意召开的一次研究部署我市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的重要会议。会上,政军同志将对去年全市文化、新闻出版工作进行工作总结,对我市贯彻落实全国、全省基层文化工作会议精神,加强基层文化建设和今年全市文化、新闻出版工作进行安排部署,国华书记、燎原部长还将作重要讲话。在此,我就今年的工作讲几点意见:

一、进一步认识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重要意义

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就是要求我们要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纵观当今世界,在国际上还没有哪个国家的执政党把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作为自身的立党之本之一,我们中国共产党是第一个,亦是仅有的一个。

我们所讲的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马克思早年就指出,生产力包括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两种。遗憾的是,多年来我们对此未能给予全面的理解和足够的重视。实际上大生产力观和精神生产力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理论发现。

1992年成立联合国世界文化与发展委员会认为,脱离人和文化背景的发展,是一种没有灵魂的发展。所以,发展可以最终以文化概念来定义,文化的繁荣是发展的最高目标,文化的创造性是人类进步的源泉,文化的多样性是人类最宝贵的财富,未来世界的竞争必将是文化的竞争。

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推动文化创新的根本出路。怎样在实践中去探索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我在这里提出个思路,首先要加快文化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消除束缚文化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第二要加快文化领域的结构调整,按照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着眼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逐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第三要扶持和发展文化公益事业,维护公民的基本文化权利。第四要深化文化投融资体制改革,进一步调整文化产业资本结构,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调动整个社会力量办文化。第五要调整文化产出机制,政府不应介入具体艺术创造过程,而是要给这个创造过程营造自由轻松的艺术创造环境,大力促成高附加值的文化产品的产生。总之,解放思

想不是一句口号,是与时代相联的鲜活的具体内容,只要我们对大局、对时代有个清醒的认识,我们就能把握与时俱进,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推动先进文化建设。

二、转变职能,深化改革,为繁荣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从“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实行政事、政企分开,管办分离,通过宏观调控、舆论引导、政策扶持、法规规范等措施,对不同性质的文化组织实施分类指导,把文化建设变成群众自觉追求的有意识行为,调动群众兴办文化事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确立群众在文化消费中的主人翁地位,逐步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各方面力量广泛参与的文化建设格局,建立繁荣文化事业与发展文化产业的市场机制,整合文化资源,培植文化力。以事业单位改革为契机,着力推进专业艺术表演团体改革,通过结构调整,重组艺术生产力要素,优化配置资源,建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和艺术发展规律的文化运行机制;进一步深化文化企事业单位内部改革,全面推行全员聘用合同制,建立单位与个人之间以合同管理为基础的平等人事关系;要变身份管理为岗位管理,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扩大单位内部收入分配自主权,实行灵活多样的内部收入分配,通过改革逐步建立和完善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升能降,优秀人才能够脱颖而出,充满生机活力的用人机制和科学合理的人事管理制度;探索建立有利于调动文化工作者积极性,推动文化创新,多出精品、多出人才的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试行文化资本运作的方式,将文化单位所拥有的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转变为可以经营的价值资本,通过对文化资本的重组、参股、控股、租赁、收购、兼并等多种运行方法进行有效的经营,实现文化资本的增值。通过改革,建立健全文化体制和运行机制,整合文化资源,为文化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将文化资源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三、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为繁荣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

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是人民群众享受文化生活,进行文化创造的载体,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是文化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市委、市政府长期以来下大力气抓的一项工作。按照全国、省基层文化工作会议精神,要把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城乡建设整体规划,把群艺馆、文化馆、图书馆、文化站作为重点列入建设规划。各级城乡规划部门要会同文化部门,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的规定和有关要求,在城镇建设中,统筹规划城镇文化设施建设。城市新建居民小区和经济开发区必须规划和配套建设相应文化设施。新建符合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的非经营性文化设施所需用地,可以划拨供地的,地方人民政府应优先划拨;采用有偿方式供地的,应在地价上适当给予优惠。城镇建设确需征用文化设施用地,必须做到先建后拆,或建拆同时进行,重建的文化设施规模不低于原有的规模。加强社区和居民小区配套文化设施建设,发展文化广场等公共文化活动场所。要在现有公共服务设施中开辟老年、少儿和残疾人文化活动场所,建设老年文化活动中心、老年大学(学校)、青少年校外文化活动设施和场所。继续加大力度抓好市图书馆工程建设,加快屏山县、珙县、兴文县、长宁县、宜宾县文化馆(文化中心)建设。推进“宜宾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加快文化信息化建设。要充分利用现有文化设施,实现资源共享,各机关、团体、学校、文化单位的文化设施、场地等资源,要根据自身特点,发挥优势,凡有条件对社会开放的,要采取多种方式开放内部文化设施,为群众开展文化活动提供方便。要加强对城镇大型露天文化活动场所的管理和使用,各级文化部门要搞好活动的组织和安排。要加强现有文化设施和新建文化设施的管理,文化设施建设要坚持“以点带面,点面结合,重点在面”的思路,加强重点文化设施建

设,尤其是文化馆、图书馆等基本设施的现代化建设,将其建成标志性工程,完善文化服务功能,更好地满足群众的文化要求,起到文化活动中心的职能。高度重视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抓好乡镇宣传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抓好农村乡镇“两站三校”建设,提高文化设施的覆盖率,城乡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协调发展。同时,应注意到文化设施建设是一个不断扩大和提高的过程,一定要从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从群众的文化需求出发,因地制宜,充分考虑其可行性及充分利用。

四、加强文化队伍建设,为繁荣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提供人才支持

文化队伍是文化建设事业的主体,繁荣人民群众文化生活发展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离不开一支业务强、素质精的文化队伍。专业文化和群众文化是文化建设不可缺少的两个组成部分。首先必须加强文化事业单位职工队伍建设,建立健全文化工作机构,落实人员编制,不断完善文化单位工作职能,充分发挥专业文艺团体在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其次,大力培养和发展业余文艺队伍,派出专业干部深入机关、学校、厂矿、街道、社区和村社开展各类群众文化活动,积极鼓励民办社会文化团体、民办文化非企业单位和文化经营户兴办文化事业。支持和引导他们采取多种形式,拓宽文化服务渠道,开展健康的文化活动。再次,要加大对现有人员的培训力度,健全在职人员继续教育制度,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的思想、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一方面提高他们的思想水平,保证基层文化工作的方向,另一方面要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促进基层文化的繁荣。要加强培训基地建设,建立市、县基层文化骨干培训网络,充分发挥各级各类艺术培训机构的作用,采取多种形式,不断培养造就一批文化建设所急需的管理人才、专业人才和复合型人才。通过立足培养新人与引进人才相结合的方式,改变文化机构人员老化,素质参差不齐,结构不合理的状况。积极探索在基层文化单位实行从业资格制度。要引导优秀人才投身于基层文化事业,遵循“三个留人”的原则,一要靠事业,要给文化艺术人才提供一个充分发挥作用、施展才华的空间,为他们提供一个能够为繁荣基层文化事业献身的舞台和事业;二要靠感情,要营造一个尊重人才、爱护人才、关心人才的环境,让他们工作起来心情舒畅;三要靠改善待遇,要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为基层文化人员创造良好的工作、生活条件,为他们解除后顾之忧,改善他们的待遇。

五、创新文化活动内容和活动方式。群众文化活动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形成鲜明特色

要充分发挥文化的优势,围绕“科教兴国”战略和“依法治国”、“以德治国”方略的实施,突出抓好时政宣传、法律、科技与卫生知识普及和寓教于乐的思想道德教育活动,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推动先进文化传播,采用卫星通讯、互联网等现代科技手段,整合现有文化资源,推动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加强群众文化理论研究,进一步抓好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继承和创新工作,繁荣文艺创作,大力开展特色文化艺术之乡的创建活动,继续建好“书画之乡”、“民间歌舞之乡”、“蜡染之乡”,继续办好“竹海艺术节”、“古镇文化节”、“苗族踩山节”、“苗族风情节”等文化艺术节,因地制宜,突出个性,努力打造地方文化名牌。城市社区要根据经济发展状况,加强演出、娱乐、音像、网络文化等文化市场的建设与管理,引导家庭文化健康发展,举办广场文化、专题文艺晚会、音乐会、电影周等活动,满足不同层次群众的文化生活需求。农村文化活动要结合农业发展特点和群众生产、生活实际,利用农闲、集市和传统节日,举办群众喜闻乐见的群众文化活动,发展和引导集市商贸文化、乡村假日文化。

六、培育文化市场,为繁荣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营造良好的环境

社会主义文化市场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传播弘扬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要“按照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的方针,健全文化市场体系,完善文化市场管理机制,为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坚持不懈地深入开展“扫黄”“打非”“禁盗”斗争,坚持集中整治与日常监管相结合,探索建立标本兼治,打防结合,预防为主,齐抓共管,上下左右联防联动的“扫黄”“打非”工作机制,不断净化和规范文化市场,维护社会政治安定和社会稳定,保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新闻出版必须坚持正确导向,通过整合现有资源,做大做强《宜宾日报》、精美印刷、新华书店等,推动我市新闻业、出版业、发行业的发展;通过扶持连锁、专营、超市、电子商务等新型经营方式,不断开拓文化市场。加强法制建设,保护知识产权,保护创新,努力多出精品,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加强政府监管的同时,进一步加强文化市场的社会监督和文化市场的行业自律。各级文化行政部门要进一步强化市场监管,加大打击违法经营行为的力度,鼓励扶持合法经营、文明经营,保证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各区县要按照有关规定,认真解决文化行政执法队伍的编制和经费问题,不断提高执法队伍依法行政的水平,切实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管理。建立文化市场监察员队伍,建立市、县(区)、乡镇、社区、村的全市文化市场监督体系,使文化市场的经营活动置于整个社会的监督之下。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鞭笞落后,鼓励先进,形成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积极建立文化市场经营者行业组织,加强行业自律,共同建设健康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

积极引导文化市场的经营活动和群众的文化消费倾向,扶持大众化、民族化的文化经营场所和健康有益的文化经营活动,促进文化市场的繁荣与发展。积极培育农村文化市场,继续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进一步落实农村电影放映“2131工程”,充分利用好现有放映设备,创新思路,通过影企联姻,出让冠名权,股份合作等形式,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电影放映的新途径和新方法,鼓励和支持个体、企事业单位开拓农村电影市场,培育和发展电影个体放映户,创新农村电影放映收费办法,探索农村电影有效运作的机制,繁荣农村电影市场。

七、加强领导,狠抓落实,发展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

我们要从国民经济与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增强综合竞争力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建设西部文化强省,实现宜宾“三个美好”的高度,充分认识发展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重要意义,切实加强领导,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文化部、省委省政府关于支持文化事业发展若干经济政策的通知精神,确保各项文化经济政策落到实处,结合自身实际,制定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发展的具体规划和实施方案,建立相应的目标考核责任制,把目标落实到具体部门、单位和个人,做到有部署、有措施、有检查、有考核、有奖惩,形成上下配合、横向联动、共同促进的工作局面,推动我市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进一步繁荣发展。

同志们,繁荣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在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是经济发展的新领域、新空间。各级领导干部和文化工作者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牢固树立先进文化意识和创新的文化观念,以加快文化事业发展为主题,以文化事业的战略性调整为主线,以文化体制改革为重点,以发展文化产业为主攻方向,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加快文化基础设施和队伍建设,活跃城乡文化,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提高全市人民的文化生活质量,努力实现宜宾文化的追赶型、跨越式发展。

第二篇: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发展现代农业(心得体会)

解放思想 更新观念

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解放思想大讨论心得体会

近日,我县开展了以“坚持科学发展,推进富民强县”为主题的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在大讨论活动中,我结合自身教学研究,深入思考了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问题。通过思考,我深刻体会到:我县作为农业大县,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加快推进现代农业的发展,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从根本上冲破一切束缚农业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才能实现农业又好又快的发展,实现富民强县。

一、破除传统落后思想,树立发展现代农业新理念

思想观念的落后是最大的落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必须破除一些传统落后的思想,树立新的发展理念,引领现代农业发展。

1、要破除小农狭隘意识,树立规模经营理念。当前,我县农业仍处于一家一户“单打独斗”、“小打小闹”的传统式零散经营,这种经营模式,不仅不利于农业机械化的使用,而且在无形当中限制了科技推广,经济效益不明显,农民增收缓慢。世界农业发展经验表明:发展现代农业,就必须走规模化、集约化路子,不断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进一步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后劲。

2、要破除传统经营意识,树立现代经营观念。要用发展工业的理念来经营农业,管理农业,不断推进农业产业化。首先,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调优产业结构。其次,要做大做强农业龙头企业,拉长产业链条,提高附加值,实现从单纯的原料生产到终极产品上市。第 三,积极培育农产品经纪人队伍,组建农民专业协会,实现分散的家庭经营与大市场的对接。

3、要破除粗放生产意识,树立品牌竞争观念。农业标准化生产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基本要求。要克服传统的粗放生产方式,牢固树立品牌就是效益的意识,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一方面,要按照防治污染、优化生态的要求,大力推广应用环保节能农业新技术,大力发展节约型、环保型农业。另一方面,要引导农民树立和增强品牌意识,学会打造品牌,把品牌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充分培育、挖掘一批上档次、上水平的农产品品牌。

二、消除传统落后模式,探索现代农业发展新路子

1、推动土地合理流转,鼓励发展规模经营。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实现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在稳定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以市场为导向,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通过租赁、转包、入股、互换等方式出让承包权,积极鼓励农民将承包的土地向农业公司流转。探索建立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抓住中央政策支持的机遇,选择一个乡镇或几个村,积极探索农村土地合作社等形式,建立土地流转市场,推动土地规模流转。同时应尊重农民群众的发展需求,让农民自主选择流转的对象、方式和条件,把土地流转权真正交给农民。

2、推行公司市场运作,实施政府购买服务。农业公司经营是现代市场行为,如何将市场行为与政府行为结合起来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因素。通过创办农业公司和专业合作社,采用“公司化经营、市 场化运作”模式,就是找准了市场行为和政府行为的结合点,并通过自我发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走出一条市场化运作的新路子。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变“以钱养人”为“以钱养事”,创造性地推出“政府购买服务”项目。所谓“政府购买服务”就是政府把本应给予公益性服务的经费按一定价格标准拨付给相应类型公司或竞标成功的公司,这些公司按照政府要求完成生产或技术服务任务,接受政府监督和指标考核,实行合同制管理。通过 “政府购买服务”项目的推行,促进了公司的发展壮大,从而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

三、消除传统落后方法,搭建现代农业发展新平台

1、强化科技支撑,提升发展水平。科技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动力源泉。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必须坚持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一是搞好农业科技推广,加强信息化建设。积极支持现有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参与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的技术合作,搞好对农业生产的技术指导。同时,加强农村信息化示范体系建设,把信息高速公路到农村,让农民享受高效便捷的信息化服务。二是加强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农广校、技工学校、县委党校等教育网点,开展多种形式的农业科技培训,通过举办培训班、发放技术资料、举办大型科技下乡活动等方式,带动促进农民科技种养。

2、融资平台,加大金融支持。发展集约高效农业,必须要有充足的资金作保障。农村金融支持服务体系建设是创新为农生产服务方式的重要内容,要进一步突出农村金融支持服务体系建设方案的实用性 和可操作性。在信贷支持农村建设方面,成立城市建设投资和农业发展等两家公司,为农村城镇化建设和农村公路、水利、教育等基础设施建设建立融资平台。同时,建立担保、农村资产抵押、农户信用评价和推广公务员工资担保贷款投资农业,争取邮政储蓄银行开办小额贷款,推行林权、土地押贷款等服务创新平台。

3、积极搞好园区建设。现代农业园区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载体和主要突破口,在推动农业科技创新、示范、推广,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以及农业产业化发展,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要从总体上规划好园区,形成布局合理、定位科学、分工明确、错位发展的园区体系。另外,在建设园区过程中,除了要摆布好已有的项目外,还要积极到外地招商引资,通过规划引导、政策吸引外来投资者,使他们看到园区的集聚效应。

总之,思想新,一新百新;观念变,一变百变。现代农业是今后农业发展的方向,只要我们更新观念,振奋精神,真抓实干,努力开拓思想解放的新境界,就会不断创造科学发展的新业绩,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走出一条符合县情实际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

第三篇:3.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全国政协专题协商会发言摘编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着力构建核心价值观

全国政协常委 李君如

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要在全国人民的心目中,确立起能够自觉而又正确地评判事物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点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凸显出来了。这是因为,中国几千年来传统的核心价值观,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已经受到了颠覆性的冲击。

价值观同世界观相联系,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价值观。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为指导,研究社会主义社会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需要注意或掌握这样一些原则: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以工人阶级及其代表中国共产党的价值观为核心;要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种基本经济制度基础之上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要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本质要求;要从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史中去研究,要从人民群众最熟悉的话语中去概括。

有一个提法是:以人为本,实事求是,改革创新,自强互爱,振兴中华。这里所讲的“人”,既是个体的人,又是集体的人即人民群众,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主体。以人为本,就是要坚持工人阶级的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实事求是,改革创新,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及今天的时代精神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本质要求,也是实现为人民服务价值观的根本途径。自强互爱,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体现,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民自身价值的实现和体现。振兴中华,既同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相联系,又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在当下的要求,是我们今天的重要价值追求。

另一个提法是:民主、科学、创新、和谐、强国。这五个价值追求,同上面五句话的精神是一样的,只是在表述上更简洁,更具有价值观念而不是政治观念的色彩。

正确理解文化的力量

全国政协委员 丹 增

我们要正确理解中央文化发展的战略,不能把文化建设等同于文化产业,文化产品等同于文化商品,文化成效等同于经济效益,把文化一窝蜂地搞产业化,争相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我们有牺牲生态环境追求经济发展的教训,现在不能以牺牲文化价值追求利润的最大化。文化化人。文化化了的人,有高尚的人格、坚定的信仰、美好的追求,对大自然讲恩德

与敬畏,对人际关系讲诚信与和谐,对自己的行为讲约束与律己。文化承载着一个民族的思想、智慧、价值和追求,连接着全民族成员的人情、亲情、族情。文化的目标是,造就依据原则的政治,付出劳动的财富,讲求诚信的商业,提倡人性的科学,无私奉献的信仰。物质生活极度丰富,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的今天,市场商品的假冒伪劣,高等学府的论文抄袭,科研单位的成果造假,食品药品的生命损害以及官场的吹捧之风、拍马之风、假话之风等,解决这些社会问题只有用一种文化方式整合群体力量。文化力量,在于文化的塑造力、凝聚力、推动力、创造力、辅助力。

“以文载道”,文化使人在文化的浸润中提高素质、规范行为、升华境界、提升人格,从而稳定整个社会。作为国家,要认识到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与经济发展同等重要,使文化形成一种国民普遍认同的群体力量,没有普遍认同的中华文化,民族凝聚缺少核心,民族团结缺少力量,国家稳定缺少保障;作为政府,要加大文化投入,创造创作环境,力推经典力作,掀起文艺高潮,树立文化权威;作为社会,要确立文化地位,认同文化价值,接受高雅文化,参与文化建设;作为文化人,要担当起历史责任,做社会潮流的统领者,价值观的塑造者,真善美的捍卫者,先进文化的引领者,勇敢地抛弃“名”、“利”、“权”的诱惑。

增强中华文化传播力

全国政协常委 赵启正

当前,中国文化向世界的传播和对世界的影响力,与中国文化本身的内涵、蕴力相比,相差甚远。多数外国人对中国的印象除了长城,就是大熊猫和功夫,至于中国文化的精要和中国这些年来所取得的进步,则鲜有所知。实际上,中国的文化产品不乏上品,但出口国外的还太少。

中国对外文化传播的“逆差”或“入超”,归根结底,还是因为我们文化“软力量”本身不够强大。提高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力量,是关系全民族振兴的重大事业。

应大力开发中国的跨文化“产品”。以图书为代表的出版物是人类文化最重要的载体之一,加强对外出版物的工作是理应优先考虑的。要加快实施出版物“走出去”战略。对外出版物既要重视“量”,更要注重“质”,要多出精品。在力求说明中国真实情况的前提下,要特别注意外国受众的需求和思维习惯。

努力提高国家的修辞能力。国家修辞是指表达国家社会特点的关键性话语,如“统一战线”、“发展才是硬道理”、“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等。国家修辞直接关系到表达国家特色,增强国家话语力,形成国家的正确形象,并强烈影响国际舆论。国家修辞在向国外表达时务求表达要正确,否则跨文化交流就不通畅,就会引起误解。

造就强大的翻译队伍。不同语言的民族得以共存与沟通,人类文明得以延续和发展,必须借助翻译。在全球化时代,翻译活动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翻译是“文化的翻译”,译者不仅要精通外语,还要精通外国文化。从对外传播的角度讲,翻译本身既是语言的沟通,又是文化的沟通。在中国,普遍存在“懂外语就能翻译”的认识误区,使得“翻译质量”问题成为瓶颈,不仅影响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甚至还制约了中国的国际政治表达。培养一大批高水平、专业化,尤其擅长中译外的翻译家,是当前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提高中华文化对外传播力量的重要任务。

出版业仍需转变方式

全国政协委员 聂震宁

通过中国出版集团公司改革发展的成功实践,我们体会到,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深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的发展。同时也意识到,我国出版产业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还需要继续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特别是加快发展方式的转变。

要坚持正确的出版产业发展方向。出版产业首先是出版的产业,肩负着文化使命和责任,应当坚持挺拔主业,只能在搞好出版主业的前提下开展相关多元化经营,而不能弱化了出版而强化了其他非出版的经营,更不能因为某些经济效益而放弃出版业的使命和责任,要防止“出版产业壮大了,出版却没了”和“内容产业没内容、文化产业没文化”的现象发生。

要建立科学的出版产业评价体系。出版产业评价工作目前还处在起步阶段,对企业绩效和规模的评价往往失之于粗糙,特别是对企业的主业经营质量的评价缺少办法。出版业一直强调“内容为王”,可是对企业综合实力中内容生产能力的评价却比较简单,经济效益占比过重,不利于加强对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引导。

要坚持由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转变。出版产业规模化发展的热情十分高涨。经验表明,在规模扩张较快的阶段,需要防止形成粗放型增长。出版产业的首要任务是发展文化,文化产品生产更应当把提高质量的任务放在首位。与此同时,要不断提高市场经营水平,不断提高出版物经营传播能力,争取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要加快建立数字出版有序发展的新格局。数字出版已经形成趋势,可是传统出版企业在数字出版方面却投入不够、作为不大,面临着在数字技术传播中缺位失位的危险。为此,出版产业要高度重视数字出版这一新兴业态,建立全媒体出版的理念和操作办法,行业管理部门则应当组织制定数字出版的交易标准和办法,尽快建立内容生产商和技术运营商有序合作的新格

文化自觉文明方发光

全国政协常委 冯骥才

文化的自觉就是要清醒地认识到文化和文明于人类的意义必不可少。反过来讲,如果人类一旦失去文化的自觉,便会陷入迷茫、杂乱无序、良莠不分、失去自我,甚至重返愚蛮。文化自觉还有一个重要方面,是建设当代文化高峰的自觉。那么文化应该谁先自觉呢?首先是知识分子。知识分子天经地义地对社会文明和精神予以关切、敏感,并负有责任。

没有责任感就会浑然不知,有责任感必然深有觉察,这便说到了知识分子的本质之一——先觉性。先觉才会自觉,或者说自觉本身就是一种先觉。

再有,国家的文化自觉同样至关重要。或由于长期以来重经济轻文化,或由于与政绩难以挂钩,致使文化在经济社会中处于弱势。文化的缺失不会显现在任何一级政府当年的统计表中,但日久天长便峥嵘于各种社会弊端上,并积重难返。因此说,政府的执行层面的文化自觉成了关键。若要使这一层面具有文化自觉必须有切实办法。否则,文化在这个层面必然化为几场大轰大嗡、明星云集的文化节和一大片斥资数亿的文化场馆。

我对文化自觉的理解是,首先是知识分子的自觉,即知识分子应当任何时候都站守文化的前沿,保持先觉,主动承担;还有国家的文化自觉,国家也要有文化的使命感,还要有清晰的时代性的文化方略,只有国家在文化上自觉,社会文明才有保障。当然,关键的还要靠政府执行层面的自觉,只有政府执行层面真正认识到文化的社会意义,文化是精神事业而非经济手段,并按照文化的规律去做文化的事,国家的文化自觉才能真正得以实施与实现。上述各方面的文化自觉最终所要达到的是整个社会与全民的文化自觉。只有全民在文化上自觉,社会文明才能逐步提高,当代社会文明才能放出光彩。

重视农民工文化需求

全国政协常委 冯 巩

近年来,农民工基本文化权益逐步得到保障,但农民工基本文化需求满足程度仍然较低,文化生活单调匮乏。特别是在农民工代际转化,新生代农民工逐渐成为农民工主体的背景下,农民工对文化生活的需求呈现出很多新的特点。农民工处于“农民”向“市民”的过渡之中,自我认同模糊,工作、生活空间与城市居民相对隔离,文化习惯与城市居民差异较大,交往对象局限,对所在城市没有归属感。新生代农民工正处在交友、恋爱、结婚的黄金期,思想沟通和情感交流的需求强烈,对文化的需求层次不断提升,但他们较为普遍地感到情感孤独,有的甚至出现心理问题。

应明确责任,将农民工文化服务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各级文化行政部门应将农民工文化工作纳入工作重点和工作目标考核体系,推动公共文化的资源配置和发展建设规划以常住人口为主要依据。引导农民工利用社区文化设施,通过文化交流促进农民工融入城市。加快形成“政府主导、企业共建、社会参与”的农民工文化工作机制。政府可考虑成立农民工文化专项工作指导或综合协调机构,整合各有关部门和社会团体的资源,发挥公益性文化单位的骨干作用,采用财政补贴、税收减免等措施,调动用工企业积极性。

建立以需求为导向的文化服务产品供给机制。加强农民工文化需求调查,特别是要重视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文化需求,加强对他们的价值观念塑造以及人文关怀、心理疏导和精神抚慰,引导他们按照现代城市文明要求规范自身行为,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耐挫能力和融入能力。要充分尊重农民工的文化主体地位,鼓励、扶持农民工文化团体发展,引导农民工

参与健康文明的文化活动。同时,要积极引导和鼓励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农民工生活,创作、生产农民工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组织和鼓励文化团体经常深入工地、厂区为农民工演出。

不断改革创新发展方式

全国政协委员 冯 远

由于在可预见的历史阶段中,文化发展建设必须依靠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依靠政府财政主渠道投入的持续增长,因此,政府应在财政预算中确定相应的投资比例,承担文化基础设施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以保障国民享受基本的文化权益。同时,通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创新文化生产和传播方式,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增强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发展活力,力求做到确保一块、增强一块、大力扶持一块。

我国经济发展人均水平低,加之东、中、西部地区情况差异较大,必然要求我们坚定不移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确保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没有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普遍提升,没有需求总量和消费水平的提升,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均难言进步,多元主体利益就难以兼顾,基本权益保障和发展就可能成为良好的愿望或表面文章。由于发展不平衡和收入差距在短期内难以缩小,国民支付能力不足与消费意愿不足、有效需求和有效供给不足现象的存在成为制约文化需求驱动型增长的原因,这就决定了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结构在相当时期内的失衡现象难以改变。因此,加快发展服务性文化事业、消费性文化产业,拉动投资、扩大需求、刺激消费成为“十二五”发展文化民生建设的硬任务。

在政府引导下发挥市场机制积极作用,培育骨干文化企业和战略投资者,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进入,发展新型文化业态,增强多元化供给能力,满足多样化社会需求,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市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加快破解制约文化产业发展的资源配置和产业升级的体制瓶颈,重点在文化产品创意生产、销售服务、银行信贷、税收优惠、市场准入与监管制度等制约服务产业发展的机制环节改革创新。加快深化文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要素市场改革、加大对垄断性利益集团的体制改革、努力遏制并改变资源配置不公、民营文化产业发展受限、行政以及行业垄断、潜规则公开化现象。

提高公共文化的吸引力

全国政协委员 迟福林

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是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又有其特殊性:即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需要具有吸引力、影响力。这些年,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有较快进展,但公共文化的吸引力、影响力不强,与全社会的公共文化需求有明显差距。这是当前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突出矛盾。解决这一突出矛盾,关键在于以社会化为重点强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从实践看,以公共文化事业单位为主的单一供给体系,难以适应新时期公共文化服务体

系建设的目标。这就需要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的服务生产。应当说,这方面的改革还有很大的空间。

推进制度创新,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构建平等准入的环境,还面临着一些政策和制度障碍。例如,“民办”文化公益机构在财税、人事、职称等方面的政策歧视。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公共文化事业,需要完善相关政策,放宽“准入门槛”,并有相关的制度和法律保障。积极推进文化市场的开放。在确立政府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的同时,为吸引社会投资,适应多元公共文化服务需求,加快推进文化市场的开放。第一,凡法律未禁止的公共文化服务领域,都应对社会民间资本放开;第二,一些公共文化服务可以通过公开招标、合同、特许或建立公私合作伙伴等方式让渡给市场主体经营;第三,通过减税、免税、财政补贴和财政转移支付等多种方式鼓励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

采取政府购买的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凡是可以通过采购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在不影响该项服务稳定供给的前提下,采取政府“花钱买服务、养事不养人”的办法。对包括公共文化事业单位在内的机构一视同仁,降低公共文化服务的单位成本,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效能和水平。

第四篇: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实施意见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29号)精神,进一步促进我省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繁荣发展,不断开创少数民族文化工作新局面,结合江西实际,制定如下实施意见。

一、认清形势,深化认识,进一步明确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

我省是少数民族杂散居省份。近年来,在各地、各部门的高度重视下,全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事业得到全面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取得长足进步。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加强,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保护、传承和弘扬,少数民族群众文化生活逐渐丰富,少数民族题材文艺作品不断涌现,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局面。但是,由于受历史、社会、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影响,我省的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基础仍比较薄弱,发展还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有的地方少数民族文化事业投入不足,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相对滞后;有的地方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存在流失现象,文化遗产保护难度加大;有的地方少数民族文化人才队伍建设还比较薄弱,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发展水平与社会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距。全面推动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繁荣发展,不仅关系到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群众文化素质的整体提高,而且关系到党和国家民族政策的全面落实以及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各地、各部门一定要站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上来,切实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少数民族文化事业迈上新的台阶。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紧紧围绕“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民族工作主题,始终把握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根主线,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文化创新,完善体制机制,全面提升我省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发展水平,不断满足各族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为实现“促进民族团结、实现共同进步”的根本任务,加快江西崛起新跨越做出积极贡献。

(二)基本原则。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保护、继承、弘扬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的作用,生产出更多更好的少数民族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精神文化产品;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优先支持,不断完善扶持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切实保障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各族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坚持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注重多样性、把握规律性,推动少数民族文化不断创新,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三)目标任务。通过五年努力,全省民族地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基本完备,建立起覆盖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主要指标达到或超过全省平均水平;普及开展群众性少数民族文化活动,推出一批体现民族特色、反映时代精神、具有较高艺术水准、适应各族群众需要的优秀文化作品;加大对全省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挖掘、整理和保护力度,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传承和弘扬;全面增强少数民族文化管理和服务职能,建立健全少数民族文化工作体制机制,完善有利于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发展的政策法规,加强少数民族文化工作队伍建设。

二、突出重点,狠抓落实,全面促进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繁荣发展

(一)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动重大文化项目的全面实施。大力推进少数民族乡、村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的新建和改扩建工程,全面实施和巩固农家书屋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以及农村文化“三项活动”等重大文化项目建设。到2010年底,全省每个少数民族村都建成一所标准化书屋,落实民族地区图书馆、基层文化站、文化室的图书配备政策,所有少数民族村都纳入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村级服务点建设体系。到2012年底,完成全省20户以上自然村“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到2015年,在实现民族乡和辖有民族村的乡镇有综合文化站、民族村有文化活动室的基础上,少数民族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全部达到省颁标准。继续开展农村文化“三项活动”,积极推出内容新颖、形式多样、数量丰富的少数民族文艺演出、展览、电影放映等活动,更好地满足民族地区各族群众多层次、多方面、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要。

(二)加大文化创新工作力度,积极开展群众性少数民族文化活动。各级各类媒体要加大对全省少数民族工作的宣传报道力度,全面宣传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和少数民族先进典型,努力营造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社会氛围。各级出版部门和报刊、电台、电视台对优秀少数民族题材文艺作品,在出版、刊发、播出、宣传、评奖等方面要给予重点支持和鼓励。积极扶持我省重点新闻网站建设少数民族类栏目。开展少数民族文化与赣文化、红色文化、生态文化相结合的研究以及畲族精神的发掘和弘扬。加大对少数民族文化工作的扶持力度,鼓励文艺单位和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群众、深入生活,积极创作少数民族题材的优秀文艺作品,推出一批体现江西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反映时代精神、具有较高水准的文学、戏曲、影视、音乐、舞蹈等文化艺术作品,对优秀少数民族文化作品及有突出贡献的文化工作者给予奖励和表彰。精心组织全省畲族文化艺术节、少数民族文艺调演和参加全国少数民族文艺汇演等重大活动,积极支持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民风民俗文化活动的开展,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村寨、社区、校园少数民族文化活动。

(三)加强对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挖掘、整理和保护,弘扬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结合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组织开展全省少数民族文化遗产调查登记工作,将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纳入全省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对濒危少数民族重要

文化遗产进行抢救性保护。加强对畲族“铁书”、“样式雷”、瑶族“花棍舞”、“盘王节”等我省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以及第一次反“围剿”纪念馆、瑞金苏维埃旧址等全国民族团结教育基地的保护、管理和利用。加强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和整理工作,加大对各级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宣传和保护力度,推进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工作。加强全省少数民族古籍的抢救、搜集、保护和整理出版工作,切实抓好《江西省畲族志》编纂工作。扶持少数民族文艺团体、民族民俗博物馆或陈列室的建设,在有条件的少数民族乡村开设本民族语言课程。积极开展少数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工作,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持较完整并具有特殊价值的村落或特定区域进行整体性动态保护,扶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充分发挥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优势,积极引导和鼓励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多样化发展,促进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文化产业与旅游、商贸、体育、教育等领域联动发展,努力形成一批具有江西特色的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品牌。

三、加强领导,形成合力,为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一)建立健全促进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发展,把少数民族文化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在党委统一领导下,建立健全政府统筹协调、有关部门各司其职、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少数民族文化工作格局。加强对少数民族文化工作的调查研究,关心支持少数民族文化工作部门的建设,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建立省少数民族文化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由省民族宗教事务局牵头,省发改委、省财政厅、省教育厅、省文化厅、省广播电影电视局、省新闻出版局、省旅游局、省文物局等部门参加,协调解决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省少数民族地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要把对少数民族乡村的文化帮建工作纳入各自的对口支援工作范围,切实推动受援少数民族乡村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发展。

(二)完善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发展的政策法规,加大对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投入。加强少数民族文化法制建设工作,研究制定有关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和发展的法规和政策措施。在制定文物保护、文化资源开发、知识产权保护、文化市场管理和文化产业发展等方面的政策法规时,要充分考虑少数民族文化的特殊性,予以统筹兼顾,切实保障。省财政设立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发展专项资金,重点用于扶持民族地区公益性文化事业、保护重要少数民族文化遗产、支持少数民族文化创新和精品生产。进一步完善与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相关的优惠政策,扶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少数民族文化建设。

(三)切实加强少数民族文化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少数民族文化工作者队伍,少数民族文化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艺术拔尖人才队伍以及少数民族优秀民间艺人、濒危文化项目传承人队伍的建设。积极完善人才培养机制,营造有利于少数民族文化优秀人

才脱颖而出的社会环境,努力造就数量充足、素质较高的少数民族文化工作者队伍,抓好人才库建设。做好人才培训工作,对全省民族地区基层文化队伍开展重点培训和普遍轮训,努力提高其整体素质。加大高等院校和各类少数民族文化基地的人才培养力度,支持各类高校和科研机构参与少数民族文化研究,加强相关学科建设。全面推动少数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好少数民族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的基础性工作。

各地可根据本实施意见,结合实际,制定具体实施办法。有关部门要加强对本实施意见贯彻执行情况的督促检查。

第五篇:贯彻五中全会精神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座谈发言

贯彻 五中全会精神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座谈 发言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全会提出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这为我国未来 5 年乃至15 年的文化发展指明了奋斗方向,规划了战略目标。

近年来,无论是各地呈现的博物馆热、书院热,还是不断涌现的知识付费、视频直播等新兴的文化消费热点,都彰显出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在不断升温。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必然会对文化生活提出更高要求,并且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精神文化需求正朝着高品质、多样化、个性化的方向发展。

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必须要提供丰富的、高质量的文化作品。只有通过高质量的文化供给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才能增强人民的精神力量;而人民精神力量的增强,又会对文化产生新的更高的需求。促进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正是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必然要求。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文化具有极强的渗透性和持久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产业既有意识形态属性,又有市场属性,但意识形态属性是本质属性。在社会思潮日益多元化的今天,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才能有效引领和整合社会意

识和社会思潮,使全体人民在思想上精神上紧紧团结在一起。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保证文化建设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作为文化发展的一体两翼,是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基本途径。文化事业着眼于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文化产业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二者缺一不可。发展文化事业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全面繁荣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着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发展文化产业,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产业规划和政策。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式。

不断扩大优质文化产品供给。近年来,一系列优秀国产影片之所以受到群众的欢迎,就在于弘扬了中国精神,振奋了民族力量。文化工作者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准确把握人民的文化需求。把握时代脉搏,聆听时代声音,深刻反映时代的历史巨变,描绘时代的精神图谱,不断推出反映时代新气象、讴歌人民新创造的精品力作。要反映中国人民审美追求,把崇高的价值、美好的情感融入作品,传

递真善美,传递正能量,以高质量的文化供给增强人民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在满足人民文化需求中增强人民的精神力量。

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要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充分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激发全体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

下载解放思想 ,更新观念,进一步繁荣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马平讲话)word格式文档
下载解放思想 ,更新观念,进一步繁荣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马平讲话).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