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彻五中全会精神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座谈发言[推荐阅读]

时间:2020-11-23 16:21:5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贯彻五中全会精神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座谈发言》,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贯彻五中全会精神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座谈发言》。

第一篇:贯彻五中全会精神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座谈发言

贯彻 五中全会精神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座谈 发言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全会提出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这为我国未来 5 年乃至15 年的文化发展指明了奋斗方向,规划了战略目标。

近年来,无论是各地呈现的博物馆热、书院热,还是不断涌现的知识付费、视频直播等新兴的文化消费热点,都彰显出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在不断升温。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必然会对文化生活提出更高要求,并且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精神文化需求正朝着高品质、多样化、个性化的方向发展。

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必须要提供丰富的、高质量的文化作品。只有通过高质量的文化供给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才能增强人民的精神力量;而人民精神力量的增强,又会对文化产生新的更高的需求。促进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正是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必然要求。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文化具有极强的渗透性和持久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产业既有意识形态属性,又有市场属性,但意识形态属性是本质属性。在社会思潮日益多元化的今天,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才能有效引领和整合社会意

识和社会思潮,使全体人民在思想上精神上紧紧团结在一起。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保证文化建设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作为文化发展的一体两翼,是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基本途径。文化事业着眼于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文化产业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二者缺一不可。发展文化事业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全面繁荣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着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发展文化产业,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产业规划和政策。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式。

不断扩大优质文化产品供给。近年来,一系列优秀国产影片之所以受到群众的欢迎,就在于弘扬了中国精神,振奋了民族力量。文化工作者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准确把握人民的文化需求。把握时代脉搏,聆听时代声音,深刻反映时代的历史巨变,描绘时代的精神图谱,不断推出反映时代新气象、讴歌人民新创造的精品力作。要反映中国人民审美追求,把崇高的价值、美好的情感融入作品,传

递真善美,传递正能量,以高质量的文化供给增强人民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在满足人民文化需求中增强人民的精神力量。

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要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充分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激发全体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

第二篇:3.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全国政协专题协商会发言摘编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着力构建核心价值观

全国政协常委 李君如

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要在全国人民的心目中,确立起能够自觉而又正确地评判事物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点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凸显出来了。这是因为,中国几千年来传统的核心价值观,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已经受到了颠覆性的冲击。

价值观同世界观相联系,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价值观。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为指导,研究社会主义社会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需要注意或掌握这样一些原则: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以工人阶级及其代表中国共产党的价值观为核心;要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种基本经济制度基础之上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要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本质要求;要从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史中去研究,要从人民群众最熟悉的话语中去概括。

有一个提法是:以人为本,实事求是,改革创新,自强互爱,振兴中华。这里所讲的“人”,既是个体的人,又是集体的人即人民群众,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主体。以人为本,就是要坚持工人阶级的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实事求是,改革创新,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及今天的时代精神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本质要求,也是实现为人民服务价值观的根本途径。自强互爱,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体现,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民自身价值的实现和体现。振兴中华,既同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相联系,又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在当下的要求,是我们今天的重要价值追求。

另一个提法是:民主、科学、创新、和谐、强国。这五个价值追求,同上面五句话的精神是一样的,只是在表述上更简洁,更具有价值观念而不是政治观念的色彩。

正确理解文化的力量

全国政协委员 丹 增

我们要正确理解中央文化发展的战略,不能把文化建设等同于文化产业,文化产品等同于文化商品,文化成效等同于经济效益,把文化一窝蜂地搞产业化,争相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我们有牺牲生态环境追求经济发展的教训,现在不能以牺牲文化价值追求利润的最大化。文化化人。文化化了的人,有高尚的人格、坚定的信仰、美好的追求,对大自然讲恩德

与敬畏,对人际关系讲诚信与和谐,对自己的行为讲约束与律己。文化承载着一个民族的思想、智慧、价值和追求,连接着全民族成员的人情、亲情、族情。文化的目标是,造就依据原则的政治,付出劳动的财富,讲求诚信的商业,提倡人性的科学,无私奉献的信仰。物质生活极度丰富,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的今天,市场商品的假冒伪劣,高等学府的论文抄袭,科研单位的成果造假,食品药品的生命损害以及官场的吹捧之风、拍马之风、假话之风等,解决这些社会问题只有用一种文化方式整合群体力量。文化力量,在于文化的塑造力、凝聚力、推动力、创造力、辅助力。

“以文载道”,文化使人在文化的浸润中提高素质、规范行为、升华境界、提升人格,从而稳定整个社会。作为国家,要认识到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与经济发展同等重要,使文化形成一种国民普遍认同的群体力量,没有普遍认同的中华文化,民族凝聚缺少核心,民族团结缺少力量,国家稳定缺少保障;作为政府,要加大文化投入,创造创作环境,力推经典力作,掀起文艺高潮,树立文化权威;作为社会,要确立文化地位,认同文化价值,接受高雅文化,参与文化建设;作为文化人,要担当起历史责任,做社会潮流的统领者,价值观的塑造者,真善美的捍卫者,先进文化的引领者,勇敢地抛弃“名”、“利”、“权”的诱惑。

增强中华文化传播力

全国政协常委 赵启正

当前,中国文化向世界的传播和对世界的影响力,与中国文化本身的内涵、蕴力相比,相差甚远。多数外国人对中国的印象除了长城,就是大熊猫和功夫,至于中国文化的精要和中国这些年来所取得的进步,则鲜有所知。实际上,中国的文化产品不乏上品,但出口国外的还太少。

中国对外文化传播的“逆差”或“入超”,归根结底,还是因为我们文化“软力量”本身不够强大。提高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力量,是关系全民族振兴的重大事业。

应大力开发中国的跨文化“产品”。以图书为代表的出版物是人类文化最重要的载体之一,加强对外出版物的工作是理应优先考虑的。要加快实施出版物“走出去”战略。对外出版物既要重视“量”,更要注重“质”,要多出精品。在力求说明中国真实情况的前提下,要特别注意外国受众的需求和思维习惯。

努力提高国家的修辞能力。国家修辞是指表达国家社会特点的关键性话语,如“统一战线”、“发展才是硬道理”、“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等。国家修辞直接关系到表达国家特色,增强国家话语力,形成国家的正确形象,并强烈影响国际舆论。国家修辞在向国外表达时务求表达要正确,否则跨文化交流就不通畅,就会引起误解。

造就强大的翻译队伍。不同语言的民族得以共存与沟通,人类文明得以延续和发展,必须借助翻译。在全球化时代,翻译活动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翻译是“文化的翻译”,译者不仅要精通外语,还要精通外国文化。从对外传播的角度讲,翻译本身既是语言的沟通,又是文化的沟通。在中国,普遍存在“懂外语就能翻译”的认识误区,使得“翻译质量”问题成为瓶颈,不仅影响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甚至还制约了中国的国际政治表达。培养一大批高水平、专业化,尤其擅长中译外的翻译家,是当前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提高中华文化对外传播力量的重要任务。

出版业仍需转变方式

全国政协委员 聂震宁

通过中国出版集团公司改革发展的成功实践,我们体会到,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深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的发展。同时也意识到,我国出版产业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还需要继续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特别是加快发展方式的转变。

要坚持正确的出版产业发展方向。出版产业首先是出版的产业,肩负着文化使命和责任,应当坚持挺拔主业,只能在搞好出版主业的前提下开展相关多元化经营,而不能弱化了出版而强化了其他非出版的经营,更不能因为某些经济效益而放弃出版业的使命和责任,要防止“出版产业壮大了,出版却没了”和“内容产业没内容、文化产业没文化”的现象发生。

要建立科学的出版产业评价体系。出版产业评价工作目前还处在起步阶段,对企业绩效和规模的评价往往失之于粗糙,特别是对企业的主业经营质量的评价缺少办法。出版业一直强调“内容为王”,可是对企业综合实力中内容生产能力的评价却比较简单,经济效益占比过重,不利于加强对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引导。

要坚持由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转变。出版产业规模化发展的热情十分高涨。经验表明,在规模扩张较快的阶段,需要防止形成粗放型增长。出版产业的首要任务是发展文化,文化产品生产更应当把提高质量的任务放在首位。与此同时,要不断提高市场经营水平,不断提高出版物经营传播能力,争取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要加快建立数字出版有序发展的新格局。数字出版已经形成趋势,可是传统出版企业在数字出版方面却投入不够、作为不大,面临着在数字技术传播中缺位失位的危险。为此,出版产业要高度重视数字出版这一新兴业态,建立全媒体出版的理念和操作办法,行业管理部门则应当组织制定数字出版的交易标准和办法,尽快建立内容生产商和技术运营商有序合作的新格

文化自觉文明方发光

全国政协常委 冯骥才

文化的自觉就是要清醒地认识到文化和文明于人类的意义必不可少。反过来讲,如果人类一旦失去文化的自觉,便会陷入迷茫、杂乱无序、良莠不分、失去自我,甚至重返愚蛮。文化自觉还有一个重要方面,是建设当代文化高峰的自觉。那么文化应该谁先自觉呢?首先是知识分子。知识分子天经地义地对社会文明和精神予以关切、敏感,并负有责任。

没有责任感就会浑然不知,有责任感必然深有觉察,这便说到了知识分子的本质之一——先觉性。先觉才会自觉,或者说自觉本身就是一种先觉。

再有,国家的文化自觉同样至关重要。或由于长期以来重经济轻文化,或由于与政绩难以挂钩,致使文化在经济社会中处于弱势。文化的缺失不会显现在任何一级政府当年的统计表中,但日久天长便峥嵘于各种社会弊端上,并积重难返。因此说,政府的执行层面的文化自觉成了关键。若要使这一层面具有文化自觉必须有切实办法。否则,文化在这个层面必然化为几场大轰大嗡、明星云集的文化节和一大片斥资数亿的文化场馆。

我对文化自觉的理解是,首先是知识分子的自觉,即知识分子应当任何时候都站守文化的前沿,保持先觉,主动承担;还有国家的文化自觉,国家也要有文化的使命感,还要有清晰的时代性的文化方略,只有国家在文化上自觉,社会文明才有保障。当然,关键的还要靠政府执行层面的自觉,只有政府执行层面真正认识到文化的社会意义,文化是精神事业而非经济手段,并按照文化的规律去做文化的事,国家的文化自觉才能真正得以实施与实现。上述各方面的文化自觉最终所要达到的是整个社会与全民的文化自觉。只有全民在文化上自觉,社会文明才能逐步提高,当代社会文明才能放出光彩。

重视农民工文化需求

全国政协常委 冯 巩

近年来,农民工基本文化权益逐步得到保障,但农民工基本文化需求满足程度仍然较低,文化生活单调匮乏。特别是在农民工代际转化,新生代农民工逐渐成为农民工主体的背景下,农民工对文化生活的需求呈现出很多新的特点。农民工处于“农民”向“市民”的过渡之中,自我认同模糊,工作、生活空间与城市居民相对隔离,文化习惯与城市居民差异较大,交往对象局限,对所在城市没有归属感。新生代农民工正处在交友、恋爱、结婚的黄金期,思想沟通和情感交流的需求强烈,对文化的需求层次不断提升,但他们较为普遍地感到情感孤独,有的甚至出现心理问题。

应明确责任,将农民工文化服务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各级文化行政部门应将农民工文化工作纳入工作重点和工作目标考核体系,推动公共文化的资源配置和发展建设规划以常住人口为主要依据。引导农民工利用社区文化设施,通过文化交流促进农民工融入城市。加快形成“政府主导、企业共建、社会参与”的农民工文化工作机制。政府可考虑成立农民工文化专项工作指导或综合协调机构,整合各有关部门和社会团体的资源,发挥公益性文化单位的骨干作用,采用财政补贴、税收减免等措施,调动用工企业积极性。

建立以需求为导向的文化服务产品供给机制。加强农民工文化需求调查,特别是要重视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文化需求,加强对他们的价值观念塑造以及人文关怀、心理疏导和精神抚慰,引导他们按照现代城市文明要求规范自身行为,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耐挫能力和融入能力。要充分尊重农民工的文化主体地位,鼓励、扶持农民工文化团体发展,引导农民工

参与健康文明的文化活动。同时,要积极引导和鼓励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农民工生活,创作、生产农民工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组织和鼓励文化团体经常深入工地、厂区为农民工演出。

不断改革创新发展方式

全国政协委员 冯 远

由于在可预见的历史阶段中,文化发展建设必须依靠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依靠政府财政主渠道投入的持续增长,因此,政府应在财政预算中确定相应的投资比例,承担文化基础设施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以保障国民享受基本的文化权益。同时,通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创新文化生产和传播方式,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增强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发展活力,力求做到确保一块、增强一块、大力扶持一块。

我国经济发展人均水平低,加之东、中、西部地区情况差异较大,必然要求我们坚定不移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确保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没有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普遍提升,没有需求总量和消费水平的提升,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均难言进步,多元主体利益就难以兼顾,基本权益保障和发展就可能成为良好的愿望或表面文章。由于发展不平衡和收入差距在短期内难以缩小,国民支付能力不足与消费意愿不足、有效需求和有效供给不足现象的存在成为制约文化需求驱动型增长的原因,这就决定了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结构在相当时期内的失衡现象难以改变。因此,加快发展服务性文化事业、消费性文化产业,拉动投资、扩大需求、刺激消费成为“十二五”发展文化民生建设的硬任务。

在政府引导下发挥市场机制积极作用,培育骨干文化企业和战略投资者,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进入,发展新型文化业态,增强多元化供给能力,满足多样化社会需求,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市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加快破解制约文化产业发展的资源配置和产业升级的体制瓶颈,重点在文化产品创意生产、销售服务、银行信贷、税收优惠、市场准入与监管制度等制约服务产业发展的机制环节改革创新。加快深化文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要素市场改革、加大对垄断性利益集团的体制改革、努力遏制并改变资源配置不公、民营文化产业发展受限、行政以及行业垄断、潜规则公开化现象。

提高公共文化的吸引力

全国政协委员 迟福林

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是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又有其特殊性:即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需要具有吸引力、影响力。这些年,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有较快进展,但公共文化的吸引力、影响力不强,与全社会的公共文化需求有明显差距。这是当前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突出矛盾。解决这一突出矛盾,关键在于以社会化为重点强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从实践看,以公共文化事业单位为主的单一供给体系,难以适应新时期公共文化服务体

系建设的目标。这就需要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的服务生产。应当说,这方面的改革还有很大的空间。

推进制度创新,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构建平等准入的环境,还面临着一些政策和制度障碍。例如,“民办”文化公益机构在财税、人事、职称等方面的政策歧视。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公共文化事业,需要完善相关政策,放宽“准入门槛”,并有相关的制度和法律保障。积极推进文化市场的开放。在确立政府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的同时,为吸引社会投资,适应多元公共文化服务需求,加快推进文化市场的开放。第一,凡法律未禁止的公共文化服务领域,都应对社会民间资本放开;第二,一些公共文化服务可以通过公开招标、合同、特许或建立公私合作伙伴等方式让渡给市场主体经营;第三,通过减税、免税、财政补贴和财政转移支付等多种方式鼓励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

采取政府购买的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凡是可以通过采购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在不影响该项服务稳定供给的前提下,采取政府“花钱买服务、养事不养人”的办法。对包括公共文化事业单位在内的机构一视同仁,降低公共文化服务的单位成本,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效能和水平。

第三篇:统筹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统筹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发布时间:2009年08月17日 21:10 作者:马中平

如何坚持科学发展观,不断发展壮大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进一步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是文化建设面临的重大课题。《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大政府对文化事业的投入,逐步形成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建立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和富有活力的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建议》精神,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以落实。

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具有综合性强、辐射面广、渗透力大、附加值高、产业链交错的特征,涉及信息、网络、金融、通信、交通、商业、旅游等方面。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在长期的发展中,始终存在着许多相互对立统一的矛盾关系,各个方面的内涵、特点、规律和方法不尽相同。能否做到“统筹”,关系到文化繁荣发展的速度和质量。在文化领域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就是要把文化的繁荣发展作为一个有机整体,从各方面、各层次的相互关系中把握文化建设的本质和规律,做到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两手抓,两加强,双丰收。

一是必须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是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理论。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需要我们用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去分析研究文化的发展规律,把握文化发展的方向,驾驭文化发展的态势。离开了这个基本点,在文化发展繁荣方面就不可能坚持正确的导向,就不可能在纷繁复杂的社会思潮面前明辨是非,头脑清醒。在文化的繁荣发展中,之所以出现这样那样的模糊认识和错误倾向,就是因为我们有些同志缺少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我们强调要改革文化发展模式,并不是要改变文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性质;我们放开发展文化产业,提倡文化发展的多渠道、多形式,决不是要搞意识形态的多元化;我们按照WTO的要求主动适应加入世贸组织后的新形势,决不是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中让出阵地,让充满西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形色色的文化平分秋色。

二是统筹文化发展的继承与创新。历史文化遗产,是文化个性和传统价值的具体体现,是文明素质和综合实力的表征,是不可再生的人文资源,又是现代文化发展的基础。对待传统的历史文化,应该保持一种高度的文化自觉。陕西历史悠久,积淀了深厚的文化资源,孕育了灿烂的文明。无论是奔腾不息的滚滚黄河还是炊烟袅袅的半坡母系村,无论是灿烂的古代文化还是光辉的革命传统,在民族精神的形成发展中都产生过重要作用,为现代文化的发展繁荣奠定了雄厚的基础。因此,我们一定要处理好继承和创新的关系,对历史文化要做好挖掘保护,同时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体现时代精神的社会主义文化。

三是统筹城乡文化的发展。当今中国城乡文化发展不平衡现象比较严重。因此,我们必须充分认识统筹城乡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统筹城乡文化发展的理念贯穿于文化设施布局、文化经费投入、文化生活安排、文化产品生产等各个方面,在政策和投入等方面向农村倾斜,实行城市带动战略,建立城乡互动,互利双赢和共同发展的统筹机制,以大城市辐射带动中小城市、小城镇和广大农村。不仅算城乡文化建设投入产出的经济账,更要算城乡文化建设投入的社会账,算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效益账。

四是统筹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既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又相互区别。文化产业是经济与文化融合的重要载体,对于提高产业发展的文化含量,满足社会多层次文化需求,提升产业发展的档次,具有积极的作用。文化事业对于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非常重要。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是文化建设的两个轮子,缺一不可。统筹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要坚持改革抓突破,创作抓精品,群众文化抓贴近,文化发展抓建设,文化管理抓规范的基本工作方针。

五是统筹文化精神与文化精品。文化精神是文化的内在要素,深深熔铸在社会的凝聚力和创造力之中。文化精品则是一定文化精神的外化和物化。再好的文化精神,如果没有一个好的、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的、吸引力比较强的表现形式,也很难发挥武装人、塑造人、引导人、教育人的作用。陕西文化精神非常丰厚,有中华民族发祥地的黄土文化,有黄帝、炎帝、半坡、蓝田的始祖文化,有秦兵马俑、汉阳陵、唐昭陵、乾陵等反映民族繁荣发展的传统文化,也有延安、八路军办事处等反映光荣革命传统的红色文化。要增强其辐射力、吸引力、感召力,更好地展示陕西地域文化特色和成就,就必须集中力量,精心组织,坚持两者共同发展,共同繁荣,不断提升竞争力,扩大影响力。

六是统筹文化发展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文化的繁荣发展,离不开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树立“效益”观念,追求投入的产出比率,是现代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效益不同于其他行业,有的是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赢,有的则只有社会效益,并不直接带来经济效益,而且获得效益的周期也千差万别,但社会效益始终是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存在与发展的根本。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效益是实现社会效益的重要经济支持与保障,因此不能不考虑经济效益。但是,我们又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进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此,无论是文化事业还是文化产业,都必须坚持正确导向,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坚决防止出现重文化产业轻文化事业,重经济效益轻社会效益的现象。

七是统筹文化和经济的发展。文化是比经济更为持久、更为深刻的国家竞争力。构建和谐社会、知识经济、学习型组织、循环经济等新的发展思路与模式的提出,把文化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有机结合了起来。在今天的经济社会活动中,文化内涵与其竞争力、品牌知名度、市场占有率关系日益密切。文化发展目前已深深融入经济之中,成为生产力的重要因素和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成为一种特殊资本,一种底蕴丰厚的资源。文化既是生产力,又是竞争力。要把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作为全局性、战略性的工作,纳入整个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统筹安排,防止就经济抓经济、就文化抓文化。文化建设具有周期长、见效慢的特点,不可能立竿见影,不能急功近利,需要锲而不舍,抓紧抓实。目前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是文化生产能力不足,文化资源大量闲置,文化活力没有充分激发,文化市场没有充分拓展。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就是以改革促发展,以发展促繁荣。要进一步解放思想,破除重经济建设轻文化建设的观念;破除文化属于社会消费范畴,只有投入没有产出、文化不能出效益的观念;破除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搞建设,只能先发展经济后发展文化的观念;破除文化属于意识形态,发展文化只是宣传文化部门的职能的观念。要按照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发挥政府职能部门和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促进文化与经济、现代科技的融合,推进文化内容和形式的创新,增强文化的吸引力、感染力、穿透力和影响力。

八是统筹管好与放活的关系。党委和政府部门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中应当做到不错位、不失位。不错位就是该管的一定要管好,不推诿,不扯皮,不该管的一定不要去管,要让文化事业单位和文化企业拥有充分的自主权。不失位就是形成上下一齐抓,全党一齐管,人人都参与的良好氛围,不能借口与国际接轨、市场运行而放任自流。要勇于实践,以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为重点,抓好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改革和发展;以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增强活力为重点,抓好经营性文化产业的改革和发展,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走上良性循环、健康发展的轨道。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说到底,就是必须紧紧围绕这个核心,全心全意服务于这个核心。为此,必须确立人民群众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必须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必须不断提高中华民族的文化水平和文化素养,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必须充分发挥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努力塑造适应时代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

(作者:中共陕西省委常委、宣传部长)

第四篇: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

从国家的角度看文化的重要性

工业091班邹奔虎2009007020

412007年10月党的党的十七大召开,文化软实力正式写入党的党的十七大报告,这标志着,软实力正式成为国家发展战略新的着力点,中国正开始通过发展国家软实力提升国家形象,增强国家综合竞争力。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构成的基本纲领出发,提出了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大政方针,说明党中央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的高度重视。

一、什么是文化?

笼统地说,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二、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

在过去的时期里,我国的文化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我国的软实力发展还显得薄弱,在总体上还处于软实力发展的初期。客观分析现在文化软实力方面的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身的缺陷带来的价值观的迷茫,大众文化的兴起以及文化产业发展的相对滞后等都是影响和威胁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因素。另外,西方发达国家文化帝国主义的话语霸权有加强趋势,文化霸权的再次兴起使民族国家间的文化利益矛盾加剧,而且,我国少数人为迎合西方霸权主义所提出的所谓的普世价值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文化软实力发展的进程。

与其它国家相比较:目前世界文化市场份额,美国占43%,欧盟占34%,亚太地区占19%,亚太地区所占份额中,日本占10%,韩国占5%,中国和其他亚太地区国家仅占4%。从国际对比来看,中国文化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2011年首超3%)中所占的比例,大大低于西方发达国家已经达到的10%以上的水平。我国文化产品存在贸易逆差:和中国对外贸易“出超”相比,中国的对外文化交流和传播则是严重“入超",存在“文化赤字"。2004年全国图书、报纸、期刊累计出口总额2546万美元,进口总额1.6亿美元,逆差为6倍。

从1999年到2002年,仅俄罗斯就有285个文艺团体到中国演出,同期中国至俄罗斯演出的文艺团体只有30个,相差10倍。从2000年到2004年,中国进口影片4332部,其中,美国几乎占到了一半。而我国影片出口则屈指可数。从全球文化的大范围看,在许多国家,有人如果听不懂贝多芬、莫扎特、巴赫的作品,就被认为不懂音乐,但听不懂《二泉映月》则似乎很自然。在语言文化方面,中国和西方的交流也处于严重逆差状态。美国高中学生只有2.4万人学中文,而学习法语的美国高中学生则达100多万。须知,中国人口有13亿,法国人口只有8000多万。在美国3000多所大学里,有近800所开设了汉语课程,但在中国,连小学甚至是学前班,都开设英语课程。大学生不考4级、6级被认为不思进取。

三、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途径(同时加强对我国文化的保护,韩国申遗“端午节”事件等)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当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大潮,面对国家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对文化发展的要求,面对社会文化生活多样活跃的态势,我们必须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这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显着标志。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文化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担负着前所未有的重任。我们要站在全面实施党和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上,紧扣文化软实力的内涵,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大力培育文明风尚,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大力推进文化创新,全面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最大限度地焕发广大文化工作者勇于创新的积极性,使全社会的文化创造活力充分释放、文化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使当代中华文化更加多姿多彩、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通过不断增强中国文化形象的现代元素和核心元素,塑造国家文化形象;占据文化发展的制高点以应对众多挑战;通过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变文化资源大国为文化经济强国,在国力竞争中赢得优势。

第五篇: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一、关于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成就和做法

(一)抓基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步伐加快

近年来,我市全面加快文化设施建设步伐,有力推进了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截止2008年,全市共有各类博物馆、纪念馆11个,公共图书馆7个,群艺馆、文化馆16个(文化

分馆6个),文化站122个,文化大院2674处。中国文字博物馆即将建成开馆。市图书馆博物馆综合大楼于去年年底建成开放。今年上半年,安阳市博物馆新馆接待观众8万余人,市图书馆、市少年儿童图书馆接待读者共计159790人次。**市文博图三馆大楼占地50余亩,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预计年底投入使用。2008年,**县被确定为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示范县,*县、*县建成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县级支中心,今年投入使用,国家、省、市投资建设的我市11个乡镇综合文化站改扩建工程已全部完成。

(二)抓重点,文化遗产保护成效明显

文物保护与利用。我市现有世界遗产1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处,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71处,市级和县(市、区)级文物保护单位373处。*遗址、三杨庄汉代遗址被列入全国100处重要的大遗址保护项目库。今年以来,我市全力开展殷墟国家大遗址公园建设,花园庄村整体搬迁工作稳步推进,《殷墟遗址保护与利用总体规划》和《殷墟大遗址公园建设及周边地区发展概念规划》修编、论证工作正在进行。国家4a级景区马氏庄园景区规划、建设正在稳步推进,内黄三杨庄遗址二号坑保护展示馆主体工程完工。全市文物普查进展顺利,已调查登记各类不可移动文物1976处。上半年文物钻探面积7.5万平方米,发掘墓葬400余座,出土器物400余件。举办了“埋藏在地下的商王朝”大型公众考古活动,开展了“国际博物馆日”、“文化遗产日”等活动。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按照全省统一部署,积极开展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已收集线索10万余条。*县苏奇灯笼画、内黄李新张木板年画等13项遗产进入第二批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有国家级5项、省级23项、市级36项。安阳县曲沟镇(抬阁)、内黄县(绘画)被列入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县吕村镇(战鼓)、*县马上乡(狮舞)、龙安区龙泉镇(抬阁)被命名为“河南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三)抓引导,文化产业发展趋势良好

民间文化企业发展迅速。截止目前,全市共有各类文化经营单位637家,其中,歌舞娱乐场所109家,网吧等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402家,音像制品出租及零售126家。全市文化产业总量达到全市gdp的2.18%。河南凯瑞数码有限公司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刻录类光盘生产企业,年销售收入近5亿元。特色文化产业初具规模。近年来,我市连续举办殷商文化旅游节、内黄二帝陵祭祖节、内黄枣乡文化节、林虑山国际滑翔赛等节庆文化旅游活动,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殷墟申遗成功,带动文化旅游业迅速发展,殷墟门票收入达到年均800万元以上;全市5家殷商青铜器制作企业产品品种达到20多种,年生产能力近5000件。民间文化产业开始起步。全市现有民间特色文化生产企业20多家。安绣由2001年创业时期的36人发展到现在1200余人的规模,年产值达到1650多万元。2006年,滑县建立了全国第一所刺绣学校——“安绣职业技术培训基地”,建设了制作、展示、销售为一体的安绣艺术馆,并成立了安绣文化产业有限公司。文化产业聚集区建设步伐加快。今年年初,我市决定以殷墟为背景建设一个传统文化产业聚集区,主要以对外接待、演艺、文物艺术品经营、餐饮娱乐为主;以安东新区为背景建设一个现代文化产业创业园区,主要以文博、会展、演出、印刷等为主,目前,两个文化产业聚集区规划正在制定之中。

今年以来,我市还成立了全省第一家地市级文化产业协会——**市文化产业协会,与市财政局联合成立了安阳市文化投资公司。组织参加第五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达成合作意向10个,展出交易额达1000多万元。同时,积极推进“两馆”4d影院建设,项目投资概算约需310多万元。

(四)抓成效,文化体制改革稳步推进

我市是全省5个文化体制改革综合试点市之一。今年3月,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市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实施方案》和《关于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发展的若干意见》。按照“全面规划、分类指导、分步实施、稳步推进”的原则,积极推进公益性事业单位三项制度改革、经营性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和国有艺术院团改革。顺利完成了电影管理整体划转

下载贯彻五中全会精神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座谈发言[推荐阅读]word格式文档
下载贯彻五中全会精神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座谈发言[推荐阅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