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敬老院院长事迹

时间:2019-05-13 09:00:5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乡敬老院院长事迹》,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乡敬老院院长事迹》。

第一篇:乡敬老院院长事迹

一个“特殊家庭”的当家人

——记德安县吴山乡敬老院院长吴宗礼

中共德安县委组织部

“共产党员吴宗礼,平凡人生了不起。

新安江边一好汉,中年别离桑梓地。

六旬来到敬老院,八年努力现端倪。

普通岗位勤奉献,锻炼党性铸丰碑。”

这是当地群众对吴宗礼光辉历程的朴实评价。

吴宗礼,男,中~员,1931年生,1969年为支援国家建设新安江水库,毅然带领数百名老乡从浙江迁往江西。从此,在德安勤奋创业、默默无闻,为第二故乡的乡村建设作出了很大的贡献。1994年,65岁的吴宗礼来到破败不堪的吴山乡敬老院,成了孤寡老人的当家人。通过8年努力,把敬老院建成了一座经济殷实、生活美满、老人幸福、生机盎然的乡村孤寡老人的居家乐园。他本人也因此获得多项荣誉:2001年,被江西省民政厅授予全省“三院建设”先进个人;2002年,被九江市授予全市“十大道德建设标兵”,连续4年被县委评为优秀共产党员,6年被乡党委政府评为先进个人、优秀工作者。

党性指引航向

吴宗礼出生在浙江省临安县的一个雇农家庭,在他73年的人生历程中,当过军人、民警、社员、乡村干部、乡镇企业负责人和敬老院院长。在每一次的人生抉择、升降去留面前,他都泰然自若、满怀信心,因为有党的信念为他指明前进的方向。

1951年,20岁的吴宗礼怀着对党的无限崇敬,入伍参军,报效祖国。在部队,他勤学苦练,由一个半文盲逐渐成长为连队的文化新兵,先后荣立一等功和三等功各一次,1954年入党,1957年转业到浙江淳安县公安局工作。1962年,为响应精兵简政政策,有着8年党龄的吴宗礼,以共产党人先人后己的宽广胸怀,毅然请求“解甲归田”,回到了生他养他的大队,做了一名普通社员,随后又接受组织安排担任大队干部。

1969年,国家建设新安江水库,吴宗礼所在的村庄正处于库区。38岁的吴宗礼,面对幸福的家庭,兴旺的事业,看到自己半辈子挣来的幸福将要推倒重来,心里真的不是滋味。可是,一边是国家建设的需要,一边是百姓群众背井离乡的困苦,吴宗礼又一次站了出来。积极深入群众,动员群众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支援国家建设,尽快迁出库区。“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当年秋天,吴宗礼带领180多名新安江移民,辗转千里,来到他们的第二故乡——德安县。从此,他们在江西这块红土地上扎根、发芽、开花、结果,进行了艰苦的创业。在吴山乡,吴宗礼先后担任过村干部、乡干部、承包过菜场、茶场,经营过企业。无论在哪条战线上,他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发挥着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勤奋创造业绩

吴山敬老院建于1985年。在吴宗礼当院长之前的几年里,“寄存”于此的老人,每月只能领到5元零花钱,衣服脏烂不堪,生活就是马尾拎豆腐——提不起来。1994年6月,吴宗礼走马上任,被任命成为敬老院“第二任”院长。当时的敬老院,杂草过膝,一片狼藉,房子破旧,屋顶“天窗”星罗棋布。推开房门,听到的是老人们痛苦的呻吟,看到是的老人无望的眼神。但他没有退缩,没有逃避,他在心里暗暗下定决心:我吴宗礼,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共产党员,就让我来改造一个敬老院这个孤寡老人的小世界吧!

吴宗礼上任后的“第一把火”就是开荒种地,变废为宝。

他从家里带来1200元钱,请来年轻劳力,消除了院前屋后的杂草野木,开垦出3.8亩敬老院此后藉以生存的土地,买来了优质菜种,添置了耕作工具。经过20多天的辛勤劳动,第一批菜在“月半”前后种下去,他坚持每天上午带领老人到菜地锄地种菜,下午走市场,跑销售,第二天清早便和老人一道分头送菜上门。几个月后,卖出了400多元。闲暇之时,他又常发动老人们收捡破烂,既为美化环境,又能增加收入。

经济状况有所好转,老人们的生活有了“底气”,但吴宗礼并没有就此罢休。他又开始养猪、养鸡、养鸽、养鱼。如今,敬老院的孤寡老人不仅没有成为社会的包袱,而且能为乡村建设作贡献。

吴宗礼上任后的第二件事就是改变敬老院老人家的精神面貌。

俗话说:“老人家,孩儿相”。到了敬老院后,吴宗礼对这句俗话有了更加深切体会。11位孤寡老人,已经习惯于无所事事,坐吃山空。有时,还会相互吵嘴斗架,偶尔说点牢骚话。吴宗礼听在耳里,急在心里。他苦口婆心地做老人家的思想工作,告诉他们:党和政府养活他们很不容易,要学会知足常乐,多锻炼,多劳动,相互体谅,相互帮助。并带领老人家一起打扫庭院卫生,教他们养鸡养猪学会自食其力。工夫不负有心人,在吴宗礼的精心经营料理下,敬老院的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老人家的精神状态也逐步好转。

如今,吴山敬老院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年专门蔬菜一项就增加收入7000多元,老人家的零花钱已由过去每月每人5元提高到了40-55元,年终奖还有80—120元,公家存款年底结余11000多元,每位老人都有800—1300元的个人存款。

爱心换得人心

老人们都说,吴宗礼是一个很有爱心的人。

8年来,敬老院老人的生活得到了彻底的改善。以前,老人们一个月只能吃上一回肉,生活完全靠政府补贴和社会救济。现在,老人们每个星期都吃两次荤,鸡蛋、豆腐几乎餐餐有,衣服暖和了,床褥整洁了,精神生活也丰富了。干活累了,可以坐下来看上闭路彩电,到单位订菜嫌累,可以打上程控电话。难怪当地群众都说吴山敬老院成了吴山乡孤寡老人的疗养院。

当地群众说,吴宗礼是一个“医师”,又是一个“护士”,还是一个“理发师”。老人们年龄大了,体质差了,难免有个头痛脑热的。吴宗礼充分利用当年在部队当兵时学到的医疗知识,经常买些常用药,根据医师的指导,为老人提供无微不至的呵护。遇病重不能下床的,他带领其他老人家帮助擦洗照顾。9年来,他还锻炼成了一名技术娴熟的“护发师”。

对于吴宗礼的艰辛付出,家里人也并非毫无怨言。大儿子在县城开车跑运输,多次劝他说:你也这么一大把年纪了,古话说“七十不留住,八十不留餐”,你一个人在乡下,万一有个闪失,叫我们如何向世人交待?三儿子腿脚不大方便,每次见到父亲,总会抱怨:你,有那么多精力、那么大能力,就好

好把这个残疾儿子照顾一下吧!一边是家人的担心,一边是敬老院孤寡老人的需要。孰轻孰重,吴宗礼只能默然无语。

旁边人说:“老吴,你年纪这么大了,也该歇歇了,又不是经济上过不去,还整天这样操心碌碌,到底图个啥?”他总是笑一笑,说:“我是一个共产党员,受党和组织培养教育多年,在用得着自己的地方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是应该的”。

第二篇:乡敬老院院长事迹_1

乡敬老院院长事迹

一个“特殊家庭”的当家人

——记德安县吴山乡敬老院院长吴宗礼

中共德安县委组织部

“共产党员吴宗礼,平凡人生了不起。

新安江边一好汉,中年别离桑梓地。

六旬来到敬老院,八年努力现端倪。

普通岗位勤奉献,锻炼党性铸丰碑。”

这是当地群众对吴宗礼光辉历程的朴实评价。

吴宗礼,男,中~员,1931年生,1969年为支援国家建设新安江水库,毅然带领数百名老乡从浙江迁往江西。从此,在德安勤奋创业、默默无闻,为第二故乡的乡村建设作出了很大的贡献。1994年,65岁的吴宗礼来到破败不堪的吴山乡敬老院,成了孤寡老人的当家人。通过8年努力,把敬老院建成了一座经济殷实、生活美满、老人幸福、生机盎然的乡村孤寡老人的居家乐园。他本人也因此获得多项荣誉:XX年,被江西省民政厅授予全省“三院建设”先进个人;XX年,被九江市授予全市“十大道德建设标兵”,连续4年被县委评为优秀共产党员,6年被乡党委政府评为先进个人、优秀工作者。

党性指引航向

吴宗礼出生在浙江省临安县的一个雇农家庭,在他73年的人生历程中,当过军人、民警、社员、乡村干部、乡镇企业负责人和敬老院院长。在每一次的人生抉择、升降去留面前,他都泰然自若、满怀信心,因为有党的信念为他指明前进的方向。

1951年,20岁的吴宗礼怀着对党的无限崇敬,入伍参军,报效祖国。在部队,他勤学苦练,由一个半文盲逐渐成长为连队的文化新兵,先后荣立一等功和三等功各一次,1954年入党,1957年转业到浙江淳安县公安局工作。1962年,为响应精兵简政政策,有着8年党龄的吴宗礼,以共产党人先人后己的宽广胸怀,毅然请求“解甲归田”,回到了生他养他的大队,做了一名普通社员,随后又接受组织安排担任大队干部。

1969年,国家建设新安江水库,吴宗礼所在的村庄正处于库区。38岁的吴宗礼,面对幸福的家庭,兴旺的事业,看到自己半辈子挣来的幸福将要推倒重来,心里真的不是滋味。可是,一边是国家建设的需要,一边是百姓群众背井离乡的困苦,吴宗礼又一次站了出来。积极深入群众,动员群众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支援国家建设,尽快迁出库区。“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当年秋天,吴宗礼带领180多名新安江移民,辗转千里,来到他们的第二故乡——德安县。从此,他们在江西这块红土地上扎根、发芽、开花、结果,进行了艰苦的创业。在吴山乡,吴宗礼先后担任过村干部、乡干部、承包过菜场、茶场,经营过企业。无论在哪条战线上,他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发挥着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勤奋创造业绩

吴山敬老院建于1985年。在吴宗礼当院长之前的几年里,“寄存”于此的老人,每月只能领到5元零花钱,衣服脏烂不堪,生活就是马尾拎豆腐——提不起来。1994年6月,吴宗礼走马上任,被任命成为敬老院“第二任”院长。当时的敬老院,杂草过膝,一片狼藉,房子破旧,屋顶“天窗”星罗棋布。推开房门,听到的是老人们痛苦的呻吟,看到是的老人无望的眼神。但他没有退缩,没有逃避,他在心里暗暗下定决心:我吴宗礼,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共产党员,就让我来改造一个敬老院这个孤寡老人的小世界吧!

吴宗礼上任后的“第一把火”就是开荒种地,变废为宝。

他从家里带来1200元钱,请来年轻劳力,消除了院前屋后的杂草野木,开垦出亩敬老院此后藉以生存的土地,买来了优质菜种,添置了耕作工具。经过20多天的辛勤劳动,第一批菜在“月半”前后种下去,他坚持每天上午带领老人到菜地锄地种菜,下午走市场,跑销售,第二天清早便和老人一道分头送菜上门。几个月后,卖出了400多元。闲暇之时,他又常发动老人们收捡破烂,既为美化环境,又能增加收入。

经济状况有所好转,老人们的生活有了“底气”,但吴宗礼并没有就此罢休。他又开始养猪、养鸡、养鸽、养鱼。如今,敬老院的孤寡老人不仅没有成为社会的包袱,而且能为乡村建设作贡献。

吴宗礼上任后的第二件事就是改变敬老院老人家的精神面貌。

俗话说:“老人家,孩儿相”。到了敬老院后,吴宗礼对这句俗话有了更加深切体会。11位孤寡老人,已经习惯于无所事事,坐吃山空。有时,还会相互吵嘴斗架,偶尔说点牢骚话。吴宗礼听在耳里,急在心里。他苦口婆心地做老人家的思想工作,告诉他们:党和政府养活他们很不容易,要学会知足常乐,多锻炼,多劳动,相互体谅,相互帮助。并带领老人家一起打扫庭院卫生,教他们养鸡养猪学会自食其力。工夫不负有心人,在吴宗礼的精心经营料理下,敬老院的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老人家的精神状态也逐步好转。

如今,吴山敬老院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年专门蔬菜一项就增加收入7000多元,老人家的零花钱已由过去每月每人5元提高到了40-55元,年终奖还有80—120元,公家存款年底结余11000多元,每位老人都有800—1300元的个人存款。

爱心换得人心

老人们都说,吴宗礼是一个很有爱心的人。

8年来,敬老院老人的生活得到了彻底的改善。以前,老人们一个月只能吃上一回肉,生活完全靠政府补贴和社会救济。现在,老人们每个星期都吃两次荤,鸡蛋、豆腐几乎餐餐有,衣服暖和了,床褥整洁了,精神生活也丰富了。干活累了,可以坐下来看上闭路彩电,到单位订菜嫌累,可以打上程控电话。难怪当地群众都说吴山敬老院成了吴山乡孤寡老人的疗养院。

当地群众说,吴宗礼是一个“医师”,又是一个“护士”,还是一个“理发师”。老人们年龄大了,体质差了,难免有个头痛脑热的。吴宗礼充分利用当年在部队当兵时学到的医疗知识,经常买些常用药,根据医师的指导,为老人提供无微不至的呵护。遇病重不能下床的,他带领其他老人家帮助擦洗照顾。9年来,他还锻炼成了一名技术娴熟的“护发师”。

对于吴宗礼的艰辛付出,家里人也并非毫无怨言。大儿子在县城开车跑运输,多次劝他说:你也这么一大把年纪了,古话说“七十不留住,八十不留餐”,你一个人在乡下,万一有个闪失,叫我们如何向世人交待?三儿子腿脚不大方便,每次见到父亲,总会抱怨:你,有那么多精力、那么大能力,就好

好把这个残疾儿子照顾一下吧!一边是家人的担心,一边是敬老院孤寡老人的需要。孰轻孰重,吴宗礼只能默然无语。

旁边人说:“老吴,你年纪这么大了,也该歇歇了,又不是经济上过不去,还整天这样操心碌碌,到底图个啥?”他总是笑一笑,说:“我是一个共产党员,受党和组织培养教育多年,在用得着自己的地方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是应该的”。

第三篇:乡敬老院院长事迹

乡敬老院院长事迹

“有这样的好闺女俺们知足了”

--记鸡西市鸡冠区红星乡敬老院院长纪玉荣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而不计个人的得失是共产党员的本色。

鸡西市鸡冠区红星乡敬老院岁的纪玉荣院长就是一位这样的党员,她把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化作实际行动,把全部的光和热倾注在敬老院的事业上,用自己的爱心和行动实践着三个代表,谱写了一曲共产党员无私奉献的赞歌。经过十多年的辛勤工作,她把一个破烂不堪的敬老院变成了一所市级标准化敬老院,受到领导和群众的高度赞扬。年她荣获民政部等六个部委颁发的全国敬老好儿女金榜奖的金质奖章,并多次

被市、区、乡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和先进工作者,今年她又被评为市级模范党员标兵。

年春天,乡领导陪着纪玉荣来敬老院交接,当时的敬老院可谓是煤无一锹、柴无一捆,有的只是平方米的一栋平房、一个猪舍、一台黑白电视机、一台收音机、二台破铁车,再有的就是几年遗留的余元的外债。位老人已经吃了个月的苞米面粥了,并且苞米面也所剩无几。望着这一群衣衫褴褛、骨瘦如柴的凄楚老人,她直觉得鼻子发酸,也清楚了自己的责任有多大。她对送她来的乡长说:“既然是党组织派我来的,就是对我的信任,我一定要干出个样来”。第二天,她从家里用小牛车拉着行李、衣物和家里的斤大米、三麻袋苞米上任了。从此她在敬老院一住就是十五年。

从这天起,她天天不拾闲,天天把自己累得诊里倒在炕上就一动不想动了。她四处跑着求援。老人们看见:第二天,西太小学就来了一些高年级的学

生为他们割了一垛条子码到了院子里;第三天,西太煤矿就捐送了两车原煤;第四天,她又到各村“化缘”,弄来了白灰、水泥、红砖,然后和敬老院的另一个工作人员--出纳员刘景君把屋子重新粉刷了一遍,把坡着的门口砌上了水泥台阶;接着,她到市民政局请局长批了元钱,和小刘带着两个老人赶着借来的马车上街了,从饭碗、盘子、筷子、水桶、洗脸盆、洗衣盆到换洗的衣袜、床上用品买了满满一车,浩浩荡荡地回来了。那些日子,是敬老院的“年”,老人们像孩子一样欢喜。她烧了一锅一锅的热水,给老人们洗澡理发,那衣服被褥上的虱子都要拿笤帚扫……不到一个月,敬老院变了,不光清爽,连人的精神气儿都高了。

纪玉荣太累了,一次她骑着自行车出去办事,头一晕,从车上栽了下去。醒过来,已躺在医院里。看见周围都是人,自己胳膊、腿一动都疼,就问:“我这是在哪儿?”听说自己摔了,但没伤着

骨头,她挣扎着要爬起来。大家忙按住她:“别动,你伤得很重。乡长把床位都给你安排好了,你就在医院里住几天吧。”那可不行,敬老院这点钱我可舍不得祸害!快,送我回家!”她一到家,岁的婆婆见她浑身是伤,便心疼得哭了,她自己反倒笑了:“没事儿的,你不总说我是铁打的吗?”她只躺了三天,就一瘸一拐地到敬老院去了。纪玉荣在民政、工商税务等部门以及慈善部门的支持下,用一个月的时间还清了全部外债。

纪玉荣琢磨,过日子不能没有底气,她把敬老院抵债的亩地都要了回来,还划拉了边边角角别人不种的亩地,起早贪黑地种上了苞米、大豆、红小豆、饭豆、绿豆、地瓜、花生、土豆、茄子、豆角,连做粘干粮的粘苞米都没落下。老人们也都呆不住了,体格好的看见纪玉荣嘴里嚼着干粮就往外走,也扛起锄头跟着。玉荣的腿糊着药下地,谁的心不是肉长的?她考虑老人没有水果吃不行,便带着大家在房子周围种上了樱桃、杏子、李子、海棠……她又张罗着抓了猪羔、鸡崽、鸭崽……粮有了,油有了,菜有了,果有了,蛋有了,肉也有了。她想等以后发展起来,再卖点,还怕敬老院日子不好过吗?

面对这些无儿无女的老人,纪玉荣把爱倾注在这些孤寡老人身上,凡是到敬老院来的老人年龄都较大,身体多病又无儿女照顾。她总是把这些老人当做自己的亲人来对待。如今老人讲究过大寿,这些无儿无女的老人也很羡慕别人过生日,她就把老人们的生日写在纸上贴在办公室的墙上。每当有老人过生日,她都精心准备,买来生日蛋糕,做上十多个可口的菜肴和大家一起为老人祝寿,让老人享受天伦之乐。到过敬老院的人都能注意到,院长的住屋和病号间挨着,这是她为了方便照顾老人。提起这事,老人的心里都暖暖的。岁的老退伍军人孙忠铃患前列腺炎多年,严重时小便非常困难,非常痛苦,她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她一面买一些治疗的药物,同时她多方打听偏方,当听说用热水洗小便能把尿引下来,她打消了一切顾虑,亲自打来热水,为老人热敷,直到排出尿为止。老人临终前说:“闺女,苦了你了,没有你,我活不了这些年哪……”岁的院民王镇江突然患脑血栓,因年岁已高,医院已无回天之力,白天派专人看护,晚上她亲自守护在老人身傍同睡一炕,为老人打针、喂药、喂饭、洗澡擦身,端屎端尿。在王镇江老人临终之际,她把老人身上的衣服一件件脱下来,又一件件把装老衣服给老人穿上。出殡的时候又是她给老人烧纸、扔“纸钱”。太阳村的孤寡老人王玉珍患半身不遂,生活不能自理,在最后病危的天夜里是她一人守在身边,陪伴老人走过最后的几天,老人死后,她又亲自为老人烧了纸,扛了“棂头帆”。做为共产党员她深知这样做没有用,但是给了全体老人一个很好的安慰。她在敬老院年,送起了位老人,其中有位是瘫痪病人,在她看来,老人都是爹和娘。

她上有多岁的父母和婆婆,下有儿子、儿媳,还有知疼知热的老伴。按说她该是家里的主力,然而家却一点儿也借不上她的力。年夏天,她岁的婆婆因雨天不慎滑倒,躺在炕上两个多月没起来,是丈夫和儿子轮班护理。她只是偶尔回家看看,可总是匆匆忙忙。难怪婆婆说她回家住店了。年儿子因工腿摔成了骨折,家里人知道她忙,没有靠诉她。十天后她儿子出事了才知道,当她赶到医院时,她抱住儿子哭了,“妈妈没把你照顾好,你生妈妈的气吗?”儿子一边哭,一连摇头:“妈能来看看我,我就知足了……”,儿子知道妈妈心里惦记着敬老院的老人和瘫在床上的病人,主动劝妈妈回去,纪玉荣含着眼泪离开了儿子。

年春节,新婚的儿媳前来和她商量,要接她回家过个团圆年,她何偿不想一家人团聚在一起,但她不能。因为她怕老人们有失落感、怕他们不注意冷热感冒了、怕他们不小心弄出火来,除夕夜,她带着老人们放过鞭炮,独自一

人久久地站在山坡上,望着自家的方向。

年来,她所有的节日都是在敬老院陪老人们过的。虽然自己家离敬老院只有几里路,但是她只能抽空回家看一眼就走,没在家里住过一宿。她的孙女如今已经岁了,到现在还不知道奶奶是不是自己家里人。在纪玉荣母亲病危的半个月里,正赶上院里一位老人也有重病,她没能好好照顾母亲一天,也没能陪母亲住过一宿,至今她想起这事还背地偷偷落泪,做为一名普通的农村妇女,做为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她把本属于自己的幸福让给了老人们,把本该属于自己的快乐送给老人们,为了让老人健康长寿,她利用自己掌握的医学知识,为老人打针、喂药;为了改善卫生条件,她建起了浴室,使老人们能够定期洗上热水澡;为了老人的幸福,她人瘦了,头白了。如今的敬老院里,彩电、冰柜、洗衣机、电风扇、电饭锅一应俱全,仓房里吃的、穿的、用的,一摞摞、一袋袋、一桶桶、一坛坛,可是自己家里的

日子却过穷了。

默默的十五年,纪玉荣苍老了,但是敬老院却鲜花成片、果树成荫、榆柳成行、老人欢笑。站在宽敞的水泥平台上,眼前是青绿一片的庄稼,好一派美丽的田园风光。老人们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纪院长不是亲人、胜似亲人,有这样的好闺女,俺们知足了”。

第四篇:敬老院院长事迹

敬老院院长先进事迹材料

——记驻操营敬老院院长龚治宇

抚宁县驻操营敬老院院长龚治宇是一位这样的共产党员,他把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化作实际行动,把全部的光和热倾注在敬老院的事业上,用自己的爱心和行动实践着三个代表,谱写了一曲共产党员无私奉献的赞歌。经过十多年的辛勤工作,他把一个破烂不堪的敬老院变成了一所高标准化敬老院,受到领导和群众的高度赞扬。

1999年,龚治宇服从组织的安排,走上了驻操营敬老院院长的岗位。面对几间破旧而年久失修的瓦房和大多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他没有退却。他说:人都有年老的时候,残疾孤老们没有子女照顾,更需要社会的关心,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一定要以无私奉献、热心服务的具体行动让他们看到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形象,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

开始敬老院老人的生活还十分艰苦,一日三顿能吃上就算不错了,根本谈不上吃好。为了提高老人的生活质量,龚治宇带领几位生活尚能自理又有点劳动能力的老人,开荒种田,发展副业,使敬老院很快实现了粮、肉、菜自给有余,走出了一条以副养院的新路子。敬老院的规模大了,残疾老人也多了,事情也更加繁杂了。可不管肩上的担子多么沉重,他对老年事业的热情却没有减退。他不断改善老人的膳食结构,做到荤素搭配,营养合理。在他的辛苦努力和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老人的生活水准连年提高,从当初的每人每年平均1000元提高到如今的3000多元。经他多方面努力,筹措资金,敬老院瓦房全部翻新,如今敬老院生活设施一应俱全。室内阳光充足,窗明几净,睡的是木床,每人还有自己的大橱、床头柜、暖瓶、茶具等日用品,夏天,有电风扇,有蚊帐;冬天,床上双铺双盖,电褥子。敬老院里还建起了浴室、电视室、康复室、活动室、食堂等。

除了让老人们衣食无忧外,他还让老人们心情愉悦,把“养”的含义拓宽。敬老院里有一块闲置地,他带着老人们把土地平整好,种上蔬菜和花草,老人们给蔬菜施施肥,给花草浇浇水,生活得有滋有味。

院里的老人大多年岁已高,体弱多病。2008年,81岁的老人何广有,患肺心病、心衰住院治疗,院里缺乏人手,龚志宇白天晚上一直看护着,为老人喂药、喂饭、洗澡擦身,端屎端尿,一直陪护到老人出院。王明宽老人患有老年痴呆症,经常迷路。龚治宇不由得对他多了几分关心,有几次到吃饭时,发现老人不在,他顾不上吃饭,就急忙出门寻找。到附近,到老人的侄儿家,常去的地方,甚至到野外,有时找到深夜,才把王明宽老人找回来。他把每一位孤老都当作自己的亲人,他既当院长,又当医生,还要当护理员,厨师,在每一位老人身上,他都倾注了自己全部的心血,从而换来了老人们的信任和爱戴。

第五篇:乡敬老院院长事迹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乡敬老院院长事迹

公文

“有这样的好闺女

俺们知足了”

--记鸡西市鸡冠区红星乡敬老院院长纪玉荣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而不计个人的得失是共产党员的本色。

鸡西市鸡冠区红星乡敬老院59岁的纪玉荣院长就是一位这样的党员,她把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化作实际行动,把全部的光和热倾注在敬老院的事业上,用自己的爱心和行动实践着三个代表,谱写了一曲共产党员无私奉献的赞歌。经过十多年的辛勤工作,她把一个破烂不堪的敬老院变成了一所市级标准化敬老院,受到领导和群众的高度赞扬。97年她荣获民政部等六个部委颁发的全国敬老好儿女金榜奖的金质奖章,并多次被市、区、乡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和先进工作者,今年她又被评为市级模范党员标兵。

91年春天,乡领导陪着纪玉荣来敬老院交接,当时的敬老院可谓是煤无一锹、柴无一捆,有的只是240平方米的一栋平房、一个猪舍、一台黑白电视机、一台收音机、二台破铁车,再有的就是几年遗留的5300余元的外债。15位老人已经吃了4个月的苞米面粥了,并且苞米面也所剩无几。望着这一群衣衫褴褛、骨瘦如柴的凄楚1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老人,她直觉得鼻子发酸,也清楚了自己的责任有多大。她对送她来的乡长说:“既然是党组织派我来的,就是对我的信任,我一定要干出个样来”。第二天,她从家里用小牛车拉着行李、衣物和家里的50斤大米、三麻袋苞米上任了。从此她在敬老院一住就是十五年。

从这天起,她天天不拾闲,天天把自己累得诊里倒在炕上就一动不想动了。她四处跑着求援。老人们看见:第二天,西太小学就来了一些高年级的学生为他们割了一垛条子码到了院子里;第三天,西太煤矿就捐送了两车原煤;第四天,她又到各村“化缘”,弄来了白灰、水泥、红砖,然后和敬老院的另一个工作人员--出纳员刘景君把屋子重新粉刷了一遍,把坡着的门口砌上了水泥台阶;接着,她到市民政局请局长批了5000元钱,和小刘带着两个老人赶着借来的马车上街了,从饭碗、盘子、筷子、水桶、洗脸盆、洗衣盆到换洗的衣袜、床上用品买了满满一车,浩浩荡荡地回来了。那些日子,是敬老院的“年”,老人们像孩子一样欢喜。她烧了一锅一锅的热水,给老人们洗澡理发,那衣服被褥上的虱子都要拿笤帚扫……不到一个月,敬老院变了,不光清爽,连人的精神气儿都高了。

纪玉荣太累了,一次她骑着自行车出去办事,头一晕,从车上栽了下去。醒过来,已躺在医院里。看见周围都是人,自己胳膊、腿一动都疼,就问:“我这是在哪儿?”听说自己摔了,但没伤着骨头,她挣扎着要爬起来。大家忙按住她:“别动,你伤得很重。乡长把床位都给你安排好了,你就在医院里住几天吧。”那可不行,敬老院这点钱我可舍不得祸害!快,送我回家!”她一到家,80岁的婆婆见2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她浑身是伤,便心疼得哭了,她自己反倒笑了:“没事儿的,你不总说我是铁打的吗?”她只躺了三天,就一瘸一拐地到敬老院去了。纪玉荣在民政、工商税务等部门以及慈善部门的支持下,用一个月的时间还清了全部外债。

纪玉荣琢磨,过日子不能没有底气,她把敬老院抵债的40亩地都要了回来,还划拉了边边角角别人不种的20亩地,起早贪黑地种上了苞米、大豆、红小豆、饭豆、绿豆、地瓜、花生、土豆、茄子、豆角,连做粘干粮的粘苞米都没落下。老人们也都呆不住了,体格好的看见纪玉荣嘴里嚼着干粮就往外走,也扛起锄头跟着。玉荣的腿糊着药下地,谁的心不是肉长的?她考虑老人没有水果吃不行,便带着大家在房子周围种上了樱桃、杏子、李子、海棠……她又张罗着抓了猪羔、鸡崽、鸭崽……粮有了,油有了,菜有了,果有了,蛋有了,肉也有了。她想等以后发展起来,再卖点,还怕敬老院日子不好过吗?

面对这些无儿无女的老人,纪玉荣把爱倾注在这些孤寡老人身上,凡是到敬老院来的老人年龄都较大,身体多病又无儿女照顾。她总是把这些老人当做自己的亲人来对待。如今老人讲究过大寿,这些无儿无女的老人也很羡慕别人过生日,她就把老人们的生日写在纸上贴在办公室的墙上。每当有老人过生日,她都精心准备,买来生日蛋糕,做上十多个可口的菜肴和大家一起为老人祝寿,让老人享受天伦之乐。到过敬老院的人都能注意到,院长的住屋和病号间挨着,这是她为了方便照顾老人。提起这事,老人的心里都暖暖的。79岁的老退伍军人孙忠铃患前列腺炎多年,严重时小便非常困难,非常痛苦,3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她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她一面买一些治疗的药物,同时她多方打听偏方,当听说用热水洗小便能把尿引下来,她打消了一切顾虑,亲自打来热水,为老人热敷,直到排出尿为止。老人临终前说:“闺女,苦了你了,没有你,我活不了这些年哪……”81岁的院民王镇江突然患脑血栓,因年岁已高,医院已无回天之力,白天派专人看护,晚上她亲自守护在老人身傍同睡一炕,为老人打针、喂药、喂饭、洗澡擦身,端屎端尿。在王镇江老人临终之际,她把老人身上的衣服一件件脱下来,又一件件把装老衣服给老人穿上。出殡的时候又是她给老人烧纸、扔“纸钱”。太阳村的孤寡老人王玉珍患半身不遂,生活不能自理,在最后病危的8天8夜里是她一人守在身边,陪伴老人走过最后的几天,老人死后,她又亲自为老人烧了纸,扛了“棂头帆”。做为共产党员她深知这样做没有用,但是给了全体老人一个很好的安慰。她在敬老院12年,送起了18位老人,其中有10位是瘫痪病人,在她看来,老人都是爹和娘。

她上有80多岁的父母和婆婆,下有儿子、儿媳,还有知疼知热的老伴。按说她该是家里的主力,然而家却一点儿也借不上她的力。96年夏天,她80岁的婆婆因雨天不慎滑倒,躺在炕上两个多月没起来,是丈夫和儿子轮班护理。她只是偶尔回家看看,可总是匆匆忙忙。难怪婆婆说她回家住店了。97年儿子因工腿摔成了骨折,家里人知道她忙,没有靠诉她。十天后她儿子出事了才知道,当她赶到医院时,她抱住儿子哭了,“妈妈没把你照顾好,你生妈妈的气吗?”儿子一边哭,一连摇头:“妈能来看看我,我就知足了……”,儿子4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知道妈妈心里惦记着敬老院的老人和瘫在床上的病人,主动劝妈妈回去,纪玉荣含着眼泪离开了儿子。

98年春节,新婚的儿媳前来和她商量,要接她回家过个团圆年,她何偿不想一家人团聚在一起,但她不能。因为她怕老人们有失落感、怕他们不注意冷热感冒了、怕他们不小心弄出火来,除夕夜,她带着老人们放过鞭炮,独自一人久久地站在山坡上,望着自家的方向。

15年来,她所有的节日都是在敬老院陪老人们过的。虽然自己家离敬老院只有几里路,但是她只能抽空回家看一眼就走,没在家里住过一宿。她的孙女如今已经8岁了,到现在还不知道奶奶是不是自己家里人。在纪玉荣母亲病危的半个月里,正赶上院里一位老人也有重病,她没能好好照顾母亲一天,也没能陪母亲住过一宿,至今她想起这事还背地偷偷落泪,做为一名普通的农村妇女,做为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她把本属于自己的幸福让给了老人们,把本该属于自己的快乐送给老人们,为了让老人健康长寿,她利用自己掌握的医学知识,为老人打针、喂药;为了改善卫生条件,她建起了浴室,使老人们能够定期洗上热水澡;为了老人的幸福,她人瘦了,头白了。如今的敬老院里,彩电、冰柜、洗衣机、电风扇、电饭锅一应俱全,仓房里吃的、穿的、用的,一摞摞、一袋袋、一桶桶、一坛坛,可是自己家里的日子却过穷了。

默默的十五年,纪玉荣苍老了,但是敬老院却鲜花成片、果树成荫、榆柳成行、老人欢笑。站在宽敞的水泥平台上,眼前是青绿一5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片的庄稼,好一派美丽的田园风光。老人们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纪院长不是亲人、胜似亲人,有这样的好闺女,俺们知足了”。

公文

下载乡敬老院院长事迹word格式文档
下载乡敬老院院长事迹.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敬老院院长个人事迹

    一、心存大爱舍小家为大家 2008年,**乡敬老院建成了,因敬老院地处偏僻乡村,离乡政府一二十来里路,路经一遍坟场,谁愿意放弃手头轻松的工作去护理那些孤寡老人呢?正待领导为难之时......

    乡敬老院院长先进事迹

    他虽没有显耀的地位和权力,但深受群众敬重;他虽没有豪言壮语,但成为乡、村两级干部学习的榜样;他虽家境贫寒,但始终保持着共产党员的蓬勃朝气和昂扬锐气。他,就是**,**市**乡......

    乡敬老院院长先进事迹

    [乡敬老院院长先进事迹] 他虽没有显耀的地位和权力,但深受群众敬重;他虽没有豪言壮语,但成为乡、村两级干部学习的榜样;他虽家境贫寒,但始终保持着共产党员的蓬勃朝气和昂......

    乡敬老院院长先进事迹材料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而不计个人的得失是共产党员的本色。鸡西市鸡冠区红星乡敬老院59岁的纪玉荣院长就是一位这样的党员,她把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化作实际行动,把全部的光和热......

    乡镇敬老院院长个人先进经验事迹

    老人们的“好女儿”走进某某敬老院,老人们都会竖起大拇指夸他们的“好女儿”,这位老人们口中的“好女儿”,就是某某镇敬老院的院长沈照琴。1999年5月,51岁的沈照琴从某某镇长生......

    敬老院院长职责

    敬老院院长职责 1、实行院长负责制,依照党和国家政策、法律法规,领导全院工作。 2、热爱敬老院事业,树立以院为家思想,积极参加生产劳动,带头完成各项经济指标。 3、制定本院的长......

    敬老院院长职责

    院长职责 在民政局领导下负责全院的行政管理工作。 1、负责领导制定全院工作计划,定期部署检查、总结工作,研究决定院内的重大问题,并向上级报告。 2、负责健全完善各项规章制......

    敬老院院长事迹材料

    敬老院院长事迹材料 敬老院院长事迹材料 在xxxx,说起xxxx总要附上一长串的好标签:“小棉袄”、“铁娘子”、“xxxx的好女儿”、“孝心人”等。这位xxxx乡敬老院的年轻院长,用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