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瓯海区中小学示范数字化校园建设标准
附件:
瓯海区中小学示范数字化校园建设标准(暂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贯彻执行国家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进一步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全力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特制定本标准。
第二条数字化校园是指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将学校包括教学、科研、管理、生活服务等在内的信息资源数字化,并实现数字化的信息管理方式和沟通传播方式,从而使数字资源得到充分优化利用的一种虚拟教育环境。
第三条本标准是全区各中小学全面推进现代化学校建设的重要依据之一。各校应结合办学实际,按照科学性、系统性、适应性和适度超前的原则,制订规划,加快建设,从而实现环境、资源、管理、应用的全面数字化,切实提高教育教学管理水平和效率。
第二章校园环境数字化
第四条组织机构和人员落实。应成立由校领导专门负责的数字化校园建设领导小组,设有教育信息技术处,配足配齐信息技术教学专职教师,并有1-2名专职网络管理员。
第五条管理规章制度健全。制定有工作责任制度及细则、技术性培训制度、信息发布采集制度、网络维护制度等数字化校 -1-
园管理必需的制度。
第六条教学用机和多媒体设备达到要求。中小学生机比达到5:1,教师机比达到1:1。所有教室和多功能场所装配有多媒体平台或交互式电子白板。计算机网络教室充足。按规模建有1-2个可容纳40-60人座位的电子阅览室,定期开放。
第七条校园网络设施布局到位。校园场所网络信息节点全覆盖。主干速率千兆及以上,保证百兆到桌面。数据流、音频流、视频流同一,带宽利用率高。建有校园无线网络,方便办公楼、校园广场、报告厅及大型学术会议的网络应用。
第八条网络中心机房符合国家标准。
学校网络中心机房建设应符合《瓯海区中小学网络中心机房建设标准(暂行)》(温瓯教发„2010‟237号),建有上网行为管理系统和防病毒系统(独立互联网出口学校还应建有防火墙系统、入侵防护系统、网络监控系统)等组成的网络安全体系,拥有满足各类应用服务、核心数据实时备份的服务器群和高性能存储阵列,全方面保证数据安全。
第九条建有功能比较完善的门户网站。能集成学校各种信息资源,及时、有效提供各类信息服务,并实现统一入口与身份唯一认证,为用户(教师、学生、家长、主管部门及社会)提供统一授权、单点访问。
第三章教学资源数字化
第十条学科教学基础资源库丰富完善。课件、素材(积件)、-2-
电子教案、教学案例、配套练习、知识拓展、音视频资源等软件教学资源,应与新课程相配套,可在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环境下充分运行,以满足不同层次的教学需求。
第十一条校本网络课程资源优质特色。根据自身优势,建有教师博客、学科专题学习、党建工作、德育在线和心理健康教育等各类特色专题网站。
第十二条网络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积极引导教师充分利用省教育资源网、市网络教育教学资源库、教育影院、各类专题学科资源网站等资源。教师共建共享意识强,参与度高,优质数字化教育资源起辐射作用。
第四章教育管理数字化
第十三条建有OA办公系统。实现低碳无纸办公,提高办公效率。
第十四条采用“一卡通”系统。在身份识别、校园服务等方面,为学生校园生活提供便利。
第十五条建有校园安全监控安保系统。实现实时监控,确保校园内师生生命财产安全。
第十六条有独立的智能广播系统。可分时可选址播放各类音频信号。
第十七条拥有教师人事管理系统。与上级部门配套,提高人事管理的效率。
第十八条建有教师工作绩效评估系统。结合学校实际,开 -3-
发科学实用的评估系统,充分调动教师积极性,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第十九条拥有学生学籍管理、综合素质评价系统。为学生升学、休学、转学和退学等提供高效服务,对学生素质能力进行科学评价,全面反映学生素质能力和发展水平。
第二十条拥有学校财务、后勤服务管理系统。实现财务报表和数据网络化,校产管理和物件报修高效化。
第五章教学应用数字化
第二十一条建有教务管理系统。实现网上教务排课、学生选课,以及教师功课调整实时通知。
第二十二条建有网络备课和教科研管理系统。有利于备课组、学科大组开展教研活动,有效支持网络教科研管理。
第二十三条数字化资源与学科课程密切整合。充分应用数字化资源,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推进校本课程开发,促进课程多样化发展。
第二十四条网络教学课程平台有效利用。支持在线自主学习,使网络课程成为学生获取新知识的重要途径。通过网上授课、网上辅导答疑、网上批改作业等,为学生个性化学习和教师分层教学创造条件。
第二十五条构建有学生研究性学习课程平台。应用网络加强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指导和管理,促进合作学习,共享研究资料,便捷师生沟通,展示课题成果。
-4-
第二十六条建有学校德育管理系统。具备德育纪事、班级管理、综合查询等基本功能,全面记录学校、班级有关德育工作的实时信息。
第二十七条创设有多样化的数字平台。建立班级网页、博客和主题网站等,促进学生开放学习、自主发展,寓教于网,展示个性,记录成长。
第二十八条建有体卫艺管理系统。学生运动、健康、审美等信息数字化,包括学校体质健康标准评价、体育赛事管理、卫生保健工作以及学生的体检数据记录和艺术表现等内容。
第二十九条建有实验室管理系统。对实验教学、实验成绩、仪器设备、实验信息等实行数字化管理。有条件的学校要建立数字化实验室、电脑音乐制作室、电脑美术设计室和智能机器人实验室以及虚拟实验室等。
第三十条建有图书管理系统。图书入库、图书查询、图书借阅、图书统计、新书推荐,全面采用数字化管理。
第三十一条建有网络视频应用系统和精品课录播系统。对精品课全程录制编辑,推广优质课堂教学资源,促进教科研活动科学开展。建立视频、音频教学资源VOD点播系统。有条件的学校可建立影视制作中心或校园电视台。
第三十二条定期开展教师信息技术专题培训。基础性培训与模块化培训相结合,切实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教师信息化素养,促进教师教育观的变革。结合数字化校园建设,-5-
各中小学每学期至少举办1-2次具有针对性的专题培训。
第三十三条教师信息化教育技术能力达标。多层次、全方位提升教师数字技术运用的能力、教学软件选择与制作的能力、数字环境下驾驭课堂的能力,利用数字技术进行课外交流与指导的能力。学校行政、学科教师和信息技术人员80%以上达到“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中级水平。
第三十四条积极开展学生信息技术创新实践活动。以科技节为契机,结合社团、兴趣小组等载体,认真开展数字化课题研究、电脑制作、信息学竞赛、机器人比赛等活动,并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相关比赛。
第六章附则
第三十五条本标准由温州市瓯海区教育局负责解释。
-6-
第二篇:温州市中小学示范数字化校园建设标准(推荐)
温州市中小学示范数字化校园建设标准(暂
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贯彻执行国家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进一步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全力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特制定本标准。
第二条 数字化校园是指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将学校包括教学、科研、管理、生活服务等在内的信息资源数字化,并实现数字化的信息管理方式和沟通传播方式,从而使数字资源得到充分优化利用的一种虚拟教育环境。
第三条 本标准是我市各中小学全面推进现代化学校建设的重要依据之一。各校应结合办学实际,按照科学性、系统性、适应性和适度超前的原则,制订规划,加快建设,从而实现环境、资源、管理、应用的全面数字化,切实提高教育教学管理水平和效率。
第二章 校园环境数字化
第四条 组织机构和人员落实。应成立由校领导专门负责的数字化校园建设领导小组,设有教育信息技术处,配足配齐信息技术教学专职教师,并有1-2名专职网络管理员。第五条 管理规章制度健全。制定有工作责任制度及细则、技术性培训制度、信息发布采集制度、网络维护制度等数字化校园管理必需的制度。
第六条 教学用机和多媒体设备达到要求。中小学生机比达到5:1,教师用机配比达到1:1。所有教室和多功能场所装配有多媒体平台或交互式电子白板。计算机网络教室充足。按规模建有1-2个可容纳40-60人座位的电子阅览室,定期开放。
第七条 校园网络设施布局到位。校园场所网络信息节点全覆盖。主干速率千兆及以上,保证百兆到桌面。数据流、音频流、视频流同一,带宽利用率高。建有校园无线网络,方便办公楼、校园广场、报告厅及大型学术会议的网络应用。
第八条 网络中心机房符合国家标准。具有满足全部应用的服务器集群和实现各类应用程序数据互通的分布式应用系统,建有入侵检测系统、防火墙系统、网络监控系统、上网行为管理系统、防病毒系统、漏洞评估系统等组成的网络安全体系,能满足核心数据实时备份和高速存储,全方位保证数据安全。
第九条 建有功能比较完善的门户网站。能集成学校各种信息资源,及时、有效提供各类信息服务,并实现统一入口与身份唯一认证,为用户(教师、学生、家长、主管部门及社会)提供统一授权、单点访问。
第三章 教学资源数字化
第十条 学科教学基础资源库丰富完善。课件、素材(积件)、电子教案、教学案例、配套练习、知识拓展、音视频资源等软件教学资源,应与新课程相配套,可在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环境下充分运行,以满足不同层次的教学需求。
第十一条 校本网络课程资源优质特色。根据自身优势,建有教师博客、学科专题学习、党建工作、德育在线和心理健康教育等各类特色专题网站。
第十二条 网络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积极引导教师充分利用省教育资源网、市网络教育教学资源库、教育影院、各类专题学科资源网站等资源。教师共建共享意识强,参与度高,优质数字化教育资源起辐射作用。
第四章 教育管理数字化
第十三条 建有OA办公系统。实现低碳无纸办公,提高办公效率。
第十四条 采用“一卡通”系统。在身份识别、校园服务等方面,为学生校园生活提供便利。
第十五条 建有校园安全监控安保系统。实现实时监控,确保校园内师生生命财产安全。
第十六条 有独立的智能广播系统。可分时可选址播放各类音频信号。第十七条 拥有教师人事管理系统。与上级部门配套,提高人事管理的效率。
第十八条 建有教师工作绩效评估系统。结合学校实际,开发科学实用的评估系统,充分调动教师积极性,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第十九条 拥有学生学籍管理、综合素质评价系统。为学生升学、休学、转学和退学等提供高效服务,对学生素质能力进行科学评价,全面反映学生素质能力和发展水平。
第二十条 拥有学校财务、后勤服务管理系统。实现财务报表和数据网络化,校产管理和物件报修高效化。
第五章 教学应用数字化
第二十一条 建有教务管理系统。实现网上教务排课、学生选课,以及教师功课调整实时通知。
第二十二条 建有网络备课和教科研管理系统。有利于备课组、学科大组开展教研活动,有效支持网络教科研管理。
第二十三条 数字化资源与学科课程密切整合。充分应用数字化资源,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推进校本课程开发,促进课程多样化发展。
第二十四条 网络教学课程平台有效利用。支持在线自主学习,使网络课程成为学生获取新知识的重要途径。通过网上授课、网上辅导答疑、网上批改作业等,为学生个性化学习和教师分层教学创造条件。第二十五条 构建有学生研究性学习课程平台。应用网络加强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指导和管理,促进合作学习,共享研究资料,便捷师生沟通,展示课题成果。
第二十六条 建有学校德育管理系统。具备德育纪事、班级管理、综合查询等基本功能,全面记录学校、班级有关德育工作的实时信息。
第二十七条 创设有多样化的数字平台。建立班级网页、博客和主题网站等,促进学生开放学习、自主发展,寓教于网,展示个性,记录成长。
第二十八条 建有体卫艺管理系统。学生运动、健康、审美等信息数字化,包括学校体质健康标准评价、体育赛事管理、卫生保健工作以及学生的体检数据记录和艺术表现等内容。
第二十九条 建有实验室管理系统。对实验教学、实验成绩、仪器设备、实验信息等实行数字化管理。有条件的学校要建立数字化实验室、电脑音乐制作室、电脑美术设计室和智能机器人实验室以及虚拟实验室等。
第三十条 建有图书管理系统。图书入库、图书查询、图书借阅、图书统计、新书推荐,全面采用数字化管理。
第三十一条 建有网络视频应用系统和精品课录播系统。对精品课全程录制编辑,推广优质课堂教学资源,促进教科研活动科学开展。建立视频、音频教学资源VOD点播系统。有条件的学校可建立影视制作中心或校园电视台。
第三十二条 定期开展教师信息技术专题培训。基础性培训与模块化培训相结合,切实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教师信息化素养,促进教师教育观的变革。结合数字化校园建设,各中小学每学期至少举办1-2次具有针对性的专题培训。
第三十三条 教师信息化教育技术能力达标。多层次、全方位提升教师数字技术运用的能力、教学软件选择与制作的能力、数字环境下驾驭课堂的能力,利用数字技术进行课外交流与指导的能力。学校行政、学科教师和信息技术人员80%以上达到“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中级水平。
第三十四条 积极开展学生信息技术创新实践活动。以科技节为契机,结合社团、兴趣小组等载体,认真开展数字化课题研究、电脑制作、信息学竞赛、机器人比赛等活动,并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相关比赛。
第六章 附 则
第三十五条 本标准由温州市电化教育馆、温州市教育信息中心负责解释。
第三篇:浅谈中小学数字化校园建设
浅谈中小学数字化校园建设
张金良
辽中区养士堡九年一贯制学校
2016.12.25
数字化校园的建设
张金良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发展的突飞猛进,我国中小学信息化建设迅速发展,从校校通到班班通,从功能单一的校园网发展到现在功能强大的数字化校园,信息技术对中小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通过参与数字化校园建设活动,深刻体会到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本文从数字化校园建设内涵、数字化校园建设对教学模式和学习模式的影响等几个方面阐述 自己的一点体会和认识,最后,对未来数字化校园前景进行展望。
本文根据国家确定的数字化校园的“三通两平台”基本格局及建设原则,详细介绍了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总体架构、网络结构、软件应用、硬件部署及具体实现方式。得出数字化校园对学校教育质量、教育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的结论。最后提出数字化校园的发展方向及应用前景。
关键字:三通两平台;数字教学;资源共享;多媒体;一卡通
中图分类号:TP392、TP393.1 文献标识码:A 1 项目的概述与背景
当前数字化校园建设成为国家重点促进的领域,它实现教学方法和学习模式的创新,提升学习效果和教育投入效率,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积累和共享,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主流业务的融合,提高学校决策水平、降低学校内部管理成本、增加学校产出以及提高民众对学校教育质量的满意度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经过多年的实践摸索,国家确定了数字化校园的基本格式,那就是“三通两平台”。教育部提出未来三年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建设主线是“三通两平台”。“三通”就是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不仅通宽带,更要通资源,是基于学校宽带网络建设,优化各级各类学校网络条件下的教学与学习环境。加强优质数字资源建设,初步实现“教学资源班班通”,要基本形成丰富的各级各类优质教学资源。加强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建设,大力推进“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逐步为学生和教师建立网上学习空间环境,大力开展跨区域网络协作教研,促进技术与教学实践的融合落实到每个教师和学生的日常教学、学习活动之中。两平台,一是加强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二是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平台建设,紧紧围绕各级各类教育质量水平的提升,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归根结底,教育信息化的实质在于教学模式的创新及变革,优质教育资源的建设和利用。数字化校园的系统总体架构
数字化校园建设总体指导思想是在一个应用支撑平台的基础之上,以统一的业务和技术标准,建立服务于学校教学、管理、服务的业务框架。系统总体逻辑架构设计如图1所示。
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在国家和行业的标准规范体系、安全保障体系、运行维护体系的指导下进行,项目的建设分为五个层面,从底层向上分别为基础设施平台、应用支撑平台、信息集成交换平台、业务应用平台、校园统一接入门户。
(1)建设基础应用环境:包括基础设施平台、应用支撑平台、信息集成交换平台,建设基础网络环境,实现校园宽带网络全接入、全覆盖、同时配套建设支持保障系统及网络安全系统,为全社会教学资源的共享做好支撑。
(2)建设业务应用平台:包括数字教学系统、校务管理系统、资源共享平台、支持保障系统,通过四大业务应用系统的建设,将学校的教与学、校务的管理纳入到数字化的管理方式中,通过网络可以实现远程访问与教、学过程。同时在网络上为每个学生开辟空间,完成课程温习、课后作业的功能,即为每个学生配备电子书包。
(3)建设数字化校园统一的接入门户:统一信息门户是数字化校园信息系统各应用系统中各种应用构件整合和部署的平台,它把分立各个业务系统的不同功能有效地组织起来,为各类用户提供一个统一的信息服务入口。具体建设方案
3.1 基础应用环境
(1)网络环境:基础应用环境的核心是校园网络、软硬件平台、支撑体系的搭建。随着宽带网络的飞速发展,校园网络的搭建宜采用光纤组网方式。建议采用核心层、汇聚层、接入层三层结构。需要跨越广域网的互联通过安全设备提供逻辑上的专用安全网络接入。
各类用户接入网络,访问各类资源通过统一的身份认证和应用支撑系统保障数据的安全。同时通过一系列的鉴权方式保障教学资源的版权。
(2)软硬件平台:数字化校园的应用系统的硬件平台宜采用集中部署模式,由于系统存储的数据类型以图片、视频为主,数据容量较大,宜采用大容量磁盘阵列,考虑到性价比的综合因素,建设阵列配置按照存储数据类型和重要级别分别采用SATA、SAS、SSD不同存储介质配置。同时电子书包、远程教育系统、电子图书馆等系统的开通将使学校的数据面向整个公众,这些系统的开通将对网络、平台的I/O、并发能力提出较高的要求,这样就要求在网络、平台建设之初做好充分的需求分析和预测。
3.2 数字化校园的业务应用系统
数字化校园的业务应用系统包括数字教学系统、校务管理系统、资源共享平台、支撑保障系统。其中核心是数字教学系统。
(1)数字教学系统:数字教学系统为学校创建了一个真正面向未来的、高度集成的、移动互联时代的数字化教学解决方案,包括电子教材、电子书包解决方案、“班班通”解决方案、区域资源共建共享解决方案、互联课堂解决方案等。
系统覆盖了与教学活动相关的所有角色和所有环节,基于角色和教学的定位应用。
整个方案整合了数字化教学工具、数字化学习工具、班级互动和在线答疑系统于一体。涵盖了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
(2)数字化教学系统应用模式:方案支持课堂内和课堂外的应用,涵盖了以教师和学生为主体的三大教学阶段,六大教学活动,并往复循环,教师和学生均有不同的应用方式,从而真正达到全环节的教育信息化效果。
(3)课堂内应用模式:在课堂内,老师可通过客户端进行如下应用:
a.老师为学生发布课堂测试题,及时查看每个学生针对每道题的作答情况,及时获得每个学生的作答和统计。
b.老师指导学生在电子课本上进行标示重点,笔记和阅读的功能。
c.老师通过教师端为学生进行授课,可通过电子课本模式或课件模式进行授课。
d.老师可在课堂内可组织学生进行物理和化学的仿真实验搭建。
(4)课堂外应用模式:在课堂外,老师和学生可通过客户端进行如下应用: a.老师通过教师端为学生发布作业,学生作答后线上提交给老师批改;学生可及时查看到老师批改后的作业。
b.老师通过教师端给予学生端的电子课本和学习资料进行预习。
c.学生可在线给自己班级的老师提问;老师在线上班级回答学生的提问。
d.老师可在班级内发布班级公告。
e.老师可在班级内把学习资料给学生;学生之间也可共享学习资料。
f.学生可通过学生端下载各类学习资料,进行自主学习。
g.老师通过教师端制作个性化课件,上传自己制作的课件,分享给其他老师。
3.3 其他业务系统
其他业务系统包括校务管理系统、资源共享平台、支撑保障系统。
(1)校务管理系统:包括教务、财务、人事、后勤、协同办公等管理模块。主要指导全校教工的人员管理和工作安排。记录学校后勤日常工作信息。管理和记录财务信息,形成全体教工数字化协同办公体系,便于日常工作的开展。
(2)资源共享系统:配合数字化教学系统和校务管理系统,实现资源在校内和校外的共享。可以实现各个业务系统之间数据的自动传递和转换。提供安全、可靠、高效、支持多种通用标准的数据交换共享服务。形成共享的数据库体系。
(3)支撑保障系统:由多媒体教室、一卡通、安防系统、数字广播、家讯通等系统组成。通过建设用于校园教学、管理的软硬件支撑平台实现数字化校园的支撑环境。
通过多媒体教室系统的建设将教室的教学工作进行数字化,通过采用投影、数字白板、教学资源的实时采集和网络化集中存储实现教学手段的数字化、教师教学的智能化、教学空间的网络化、学生学习的个性化、资源应用的需求化、教学效果的可控化、教学评价的公正化、资源生成的优质化等。
家讯通系统是学校与家长交流的信息平台,面向家长开展网络家长学校,重点启动家长成为助教身份协作学校开展学生教育,侧重于素质教育和学习辅导。
安防监控系统是依托多媒体图像压缩处理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实现对校园的全天候监控和周界报警监控,进一步提高校园的安全管理水平。
一卡通、安防系统、数字广播作为数字化校园后勤管理的辅助手段体现出越来越突出的作用。
3.4 统一信息门户平台建设
统一信息门户把分立各个业务系统的不同功能有效地组织起来,为各类用户提供一个统一的信息服务入口[2]。
统一信息门户可以通过统一的门户平台,集成综合教务管理系统,协同OA系统、远程教育平台、邮件系统等业务,为日常学校校务管理,教务管理提供信息技术支撑。
3.5 基础数据库建设
数字化校园建设需解决的首要问题就是信息孤岛问题。伴随着各项业务管理系统的建设和应用,基础数据规范化需求是校园网资源共享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基本内容。基础数据库建设包括以下基本内容:
(1)统一数据平台:统一数据平台包括四个基本标准:数据元素标准、信息分类编码标准、用户视图标准和数据库标准[3]。通过一个统一的、抽象的数据服务层,确保为集成、聚集和转换数据工作的可复用性。
(2)教学资源库建设:教学资源库建设是一个需要长期建设与维护的系统工程。应更好更有效地建设教学资源库,使其在质量、效益、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有更强的保证,使媒体素材、题库、课件、案例等信息,做到充分共享。
教学资源建设可以有四个层次的含义:一是素材类教学资源建设;二是网络课程建设;三是资源建设的评价;四是教学资源管理系统的开发。
(3)管理数据库:各部门的学籍与成绩管理数据库、师资与教学情况数据库、学校设备与资产数据库、人事与劳资数据库、财务数据库、科研数据库、办公公文数据库等建设。结论
数字化校园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数字化校园的发展没有终点,数字化校园的建设是一个不断追求的过程、建设的过程和提升的过程,数字化校园发展的过程永远没有终点。综上所述,数字化校园全面地运用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讯为基础的现代信息技术,使教学手段信息化、教学方式现代化,促进教育改革,从而适应正在到来的信息化社会提出的新要求,对深化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具有重大的意义,将进一步提升学校的教学质量,为培养高素质优秀人才奠定基础,从而更好的适应社会对教育发展的新要求。
参考文献
[1] 国家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S].2011.53.[2] 齐向明,赵宏霞,邵良杉.数字化校园资源建设与应用系统集成[D].中国科技论文在线.http://www.xiexiebang.com
第四篇:中职数字化校园建设标准
安徽省中等职业学校数字校园建设规范
(试行)
安徽省教育厅 2014年11月
前
言
教育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提出“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新四化”目标,“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成为当前教育发展的战略要求,并被写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信息化对教育改革和发展具有的革命性影响愈显突出,已成为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实现教育管理现代化的重要手段,也是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人才培养模式的一场深刻变革,对提高全民素质、增强创新能力和教育竞争力有着重要作用。为此,安徽省人民政府于2014年3月28日颁布了《安徽省教育信息化中长期发展规划(2013-2020年》(皖政〔2014〕25号),2014年5月20日安徽省教育厅颁布了《安徽省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实施方案》(皖教秘职成〔2014〕40号)。
为深入贯彻国家和省教育信息化建设文件精神,认真落实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实施方案全面部署,科学推进中等职业学校数字校园建设工作,特制定本规范。
6硬件基础对学校信息化起着支持作用。硬件基础主要包括校园网络、网络中心机房和设备、信息化教室、信息化教学终端、数字化功能实训室、多媒体教学设备、仿真室、课件室、录播室等。
(二)软件基础平台建设
软件基础平台是学校信息化管理、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的基础,也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学生开展学习活动的舞台。数字化软件基础平台主要包括学校教学及公共管理服务平台、教学资源应用、管理与开发平台。前者包括教务管理、学生管理、办公OA、学校资产、人力资源和师生学习档案管理等,后者包括专业教学方案、课程资源、网络教学资源、数字化综合实习实训、试题库、试卷库、教科研资料库等。
(三)学校信息化应用能力建设
教师和学生是数字校园的使用者和实践者,也是数字校园的服务对象。数字校园建设过程要突出培养学校管理者现代化管理能力、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信息化环境下教育教学的创新能力,以及师生信息技术素养和学习能力。
具体包括学校信息化教学资源数,重点专业主干课程信息化教学的课时数,网络在线课程数、课时数,使用数字校园平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教师数,使用数字校园平台参与学习的学生数,信息化教学对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促进作用,信息化教学对提高学校教学质量、提升办学水平、促进学生就业的助推作用,信息化对规范学校管理行为、提高学校管理效率、促进学校现代化管理、提升学校竞争力的助推作用等。
(四)保障机制建设
保障机制是上述三个方面数字校园建设内容顺利完成的重要保证,也为数字校园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必要支撑,包括学校领导对数字校园建设的重视程度、组织架构、信息化领导力建设、资金投入、人员培训、制度建设等方面。
五、硬件基础能力建设
硬件是软件的运行基础,校园网络是数字校园的高速公路。因此,硬件基础能力决定着数字校园的服务能力、开发潜力和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能力。
中职学校数字校园建设要在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设施设备的基础之上,充分考虑职业教育信息化的特点,遵循标准化、规范化、通用化和兼容性原则,兼具安全性和可扩展性。在网络管理和信息安全方面要遵守国家有关的政策和法律法规。
(一)校园网络
中职学校校园网络建设要以实用、高效、稳定、可靠、安全可控为标准,为师生资源共享、教育教学活动开展、职业技能实习实训、学校信息化管理和网络文化生活等提供网络支撑环境。
校园网络建设与管理要求如下:
1.校园网络建设应有建设规划和设计方案,在进行技术论证、可行性论证的基础上进行建设。校园网络所使用的设备和产品,应是国家权威机构经过针对性的技术测试并验证合格。
10建设要求如下:
1.在学校的公共空间配置合适的公用终端,如大屏幕电视、触控一体计算机等;
2.办公场所应配备办公计算机,以满足工作需要;
3.教师应配备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或台式计算机,师机比应达到1:1;
4.应鼓励学生购置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教学终端设备用于学习;学生个人学习终端数应达到1:1;
5.学校应在公共计算机房、电子阅览室、功能实训室、虚拟仿真室、数字技能室部署计算机。以上用于学生学习与实训的公共计算机台数应达到或超过在校生的1/5,即生机比5:1。
6.学校为学生学习终端提供方便的有线或无线接入、电源充电、储存管理、专用课桌等配套服务。
(四)信息化教室
信息化教室是信息化教学的主要场地。省级、国家级示范校信息化教室数应与在校教学班数相当,达到1:1的规模。其他各类职业学校信息化教室数不低于在校教学班数的50%。信息化教室建设要求如下:
1.应有2个或多个有线网络信息接入点,并有可管理的无线网络信号覆盖;
2.应有与本教室学生数相当的电源插口,供学生学习终端使用;电源布置应符合安全用电要求;
3.教师端应配备65寸及以上尺寸的交互式触控屏(教师自带笔记本配合使用)或触控一体机,或者配备“投影机+电子白板+电子展台+音响设备+计算机”多媒体组合设备,以满足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数字资源展示与交互式教学需要。
4.信息化教室的施工、布线等符合国家和行业相关标准。
(五)数字化技能教室
数字化技能教室是指实物设备与计算机系统有机结合的一体化教室,实操实训功能由实物设备实现,实物设备的控制由计算机系统承担,支持技能演示、模拟训练、计算机考核等教学活动。
实物设备既可以为生产设备,也可以用仿真设备来替代,实物设备具有可实现接触型技能训练的功能,包括对设备外形与结构的认识,设备的安装、调试、操作过程、维护保养、维修等技能训练功能;
省级、国家级示范校的重点专业中,加工制造类专业、信息工程类专业应建设有数字化技能教室。数字化技能教室的建设要求如下:
1.数字化技能教室的计算机和实物设备配置应至少能满足一个实训班使用;
2.计算机系统应配置联网的计算机、实训仿真软件、投影设备或大屏幕触控一体机等;
3.能完成对生产环境、生产设备的认识教学,对生产设备的结构、拆卸、组装、维护、保养的演示教学,对生产操作过程的仿真训练。
4.辅助考核及其它可用计算机实现的功能。
314录播系统是一种集声、光、电于一身,聚音、像于一体,汇采、传、授于一线的教学与网络相结合的新型教育传播系统。目前,随着技术的进步,录播教室除了具有一般的多媒体教学功能外,还具有可以将授课教师的电子讲稿、多媒体课件与授课过程同步录制下来,根据需要合成为实时影像资源的多功能录播系统。
录播教室的建构对于中职学校教学资源建设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1.精品课程与教学资源的建设,以实现学校优质精品课程资源的网络共享,促成网络交互学习;
2.在教学观摩、研究、评价、管理等方面,通过观摩教师的行为、讲话、板书、师生互动、课件等教学过程的录像,配合教学评估质量监测系统,更好地对教师的教学过程进行评价管理,以提高教学质量。录播教室建设要求如下:
1.录播教室录制的课堂教学,应支持视频流媒体和三分屏格式; 2.录播教室要能支持网络实时直播及录像存储; 3.录播教室录制的课程,要画面清晰、流畅;
4.录播设备的主要技术指标,应满足远程教学和微课教学的实际需求,属于同类产品的主流配置,具有良好的售后服务体系;
5.录播教室的施工、布线要符合国家和行业相关标准;
6.要有专人负责录播教室的管理和维护,并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
(十)其他数字化环境
其他数字化环境是指除学校经常用到的多媒体教室、信息化教室、计算机教室、教师研训室、录播教室等以外的各种信息化环境。这些数字化环境不一定都要单独建设专用场所或教室,学校可以根据自身条件在已有的教室内通过增添设备或软件,实现其应有的功能,建设要求如下:
1.建设校园数字广播系统,及时传播校园资讯; 2.建设校园网络电视台,丰富和传播校园文化;
3.建设数字校园安全防护系统,保障师生人身和校园财产的安全; 4.建设数字探究实验室,鼓励学生开展科学探究,体验探究过程; 5.建设一卡通系统,便利广大师生的校园生活。
六、软件基础平台建设
应用服务是基于软件应用系统提供的信息化服务。数字校园中的应用服务体系包括基础服务、教学应用服务、管理应用服务、教研应用服务和生活应用服务。
软件应用系统的建设主要有两种模式,分别是云服务模式和自建模式。云服务模式即基础设施和应用平台的规划、设计、开发部署和维护由上级部门负责,学校只负责应用;自建模式即由学校负责规划、设计、建设和维护以及应用,部署在学校数据中心,通过信息交换的方式与外部联通。具有通用流程、高度共享需求的系统,如资源平台、管理平台等,建议采用云服务模式;具有本校办学特色的软件、高占用带宽的平台,建议采用自建模式。应用系统设计与建设要遵循国家和行业相关标准,应用系统之间要有效集成并预留接口,以便后期扩展和实现区域数据共享。学校
718的安全可靠,保障信息不被非法用户窃取;保障用户的合法身份不被盗用。具体技术功能要求:实现内容管理建站系统,网站栏目管理更加导向学校,网站管理员以所见即所得式、自定义对页面和栏目实现设置与管理;实现网页区域功能模块自由组合,网站具有全文检索功能,以便站内信息快速查找、检阅;支持门户网站群的建设模式;支持主从式结构;支持内外网结构;支持分布式结构;支持集中管理、分布式维护;支持分级分类授权;可远程管理和维护;提供网站内容的采、编、发;提供网站动态模板可视化管理;模板与内容彻底分离;共享大量展示组件,方便内容的多样化展现;与门户系统有机集成,可扩展成应用门户,完成投入一套系统即可满足整个学校组织的网站建设需要。
(二)学校资源服务平台
建设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学校教育资源服务平台。学校资源服务平台主要包括:资源制作平台、资源管理平台、资源利用平台和资源交流平台等四大系列,并提供多系统耦合平台在网络环境中将各个平台耦合起来,共享数据,形成一个基于云计算技术标准的数据互通的教育资源库软件环境,通过学校资源子站门户对用户服务。该框架具有共享性、开放性、服务性和流程化的特色,用以实现资源共享服务、知识积累服务、学习模式服务、数据管理服务等。学校资源服务平台向上与安徽省教育资源服务平台有机对接,平行与各兄弟学校平台互动融合。在学校教育资源服务平台整体框架下,开发多门资源开发重点专业,协作开发校本教学资源,并建成并与省级职业教育教学资源库无缝对接,实现资源共建共享。
1.资源制作平台服务(1)教师电子备课服务:
1)支持目录结构管理,可根据需要灵活创建个人和公共的教案目录结构,支持目录的创建、重命名和删除、移动、收藏等功能,个人教案目录由老师各自管理和使用。
2)支持教案设计;支持素材与教案可以在浏览器中方便的阅览、编辑、共享和打印电子教案和教学素材。
3)支持对教案和教学素材的收藏功能;支持评论和评论管理功能。(2)微课资源制作工具服务:教师通过微课工具服务在电脑、PAD、手机硬件等终端设备上,将围绕某一特定教学内容(知识点、习题、重难点内容等)的素材导入和现场教学结果导入资源平台指定目录下。支持云加端自动推送的应用,微课资源制作工具与学校数字校园资源管理平台无缝对接,统一获取教学素材,不限系统导入、拍照和二维码扫描等获取资源方式。让微课制作起来和微课教学更简单和易用。
2.资源管理平台服务
(1)服务内容:构建以校本资源为核心,同时可以兼容异构数据的校级教学资源管理与应用平台,服务于各类有关教学资源与应用相关支撑。
(2)支持对全校教学和管理类的文档、图片、音视频、软件等各种电子文件资源进行整理与分类,通过 Web 浏览器操作,提供文件的存储、管理、共享、检索、上传、下载等操作。
122平台等各应用平台和系统构建一个全新的数字化教学环境:实现以学生学习为中心,过程控制为核心,从课程资源管理、学生学习、教师教学、作业与评价等功能的完整网络教学平台。实现以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实现高质量教学资源、信息资源和智力资源的共享与传播,并同时促进高水平的师生互动,促进主动式、协作式、研究型的学习,从而形成开放、高效的教学模式,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以及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功能和权限设置,还可实现终身教育学习的平台建设。同时减少学校的人、财、物的投入,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
2)网络同步课程。网络同步课堂服务是基于BS技术架构,打开网页即可为师生双方提供了广播质量好、视频流畅、语音清晰一个虚拟的教学课堂。学生可以与老师进行双向交互的教与学活动。教师能够方便地管理和控制远程教学期间网络虚拟课堂上学生的动态。可以实现视频、音频、文字、图像等实时交互的在线教学系统。系统支持单个教师面向多个课堂(学生教学),也支持多个教师多组合的课堂教学。同时还支持:音视频自然流畅,无断续等现象;支持数据协作功能,可同步观看多种格式文档,视频,图片等;具备电子教鞭,电子白板功能;可共享电脑桌面内容,网页同步浏览;满足多个课堂同时开课,多课堂及远程集中管理的应用需求。课堂可以录制,录制的课程可以提供点播等,实现虚拟课堂的同步教学。同步课堂在线并发用户数量不低于学校实际在校师生数量的30%。
4.资源交流平台服务
依托“学校资源服务平台”,拓展建设教师和学生网络学习空间服务平台,建设可学习、可交流、可上传、可下载、可交互、可跟踪、可评价、可统计,方便、友好、多通道的教师和学生的学习空间,全面实施职业学校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通过网络学习空间加强教师、学生、家庭之间的沟通和互动,职业学校教师之间开展网络学习、网络教研、网络观摩活动。人人通应用空间应用是数字校园建设之“媒体”部分,实现三大交互策略:能在一个平台内,实现互联系下的三种主要沟通方式“邮件、即时通讯、媒体发布”;分组策略:可以实现任意形式的分组策略,如按班级、年级、学习兴趣小组、技能大赛小组、校内集体活动自定义教学小组等;在线应用:提供在线的投票、在线表扬、在线关注等主流SNS交流模式;“学校资源管理服务平台”与“人人通空间应用平台”有机对接,由此组成完整资源交流服务平台,对资源平台的内容进行直接调用与传递。同时,所传递的内容无需下载,实现在线预览,方便教学。真正实现“资源在应用中产生”。
(三)学校管理服务平台
学校管理服务平台是围绕学校学籍管理、教务管理、学生管理、公文管理、人事管理、资产管理等多个信息化应用集合,实现对学校的全面信息化管理。旨在运用信息技术为学校日常管理服务,全面提升学校的信息化管理水平。在满足学校管理服务工作高效化、无纸化和网络化需求的同时,提高学校管理服务工作的质量与效率,并及时为学校管理层决策提供有效信息。
1.教务综合管理服务(1)排课及课表管理服务:
1)支持符合职业学校教学特点的手动和智能排课两种排课方式。
526提供管理及服务的数字化环境。
(2)学生业务服务:招生办:针对新生信息进行添加操作,填写学生信息,再进行分班操作。学生处:方便学校管理员对学生信息进行设置。包括以下子功能:学生基本信息:对学生信息进行导入、设置密码、修改信息等操作;学籍管理:进行休学、退学的操作;日常管理:进行班级的添加、以及检查、考勤等日常管理操作;
收费管理:对学生费用进行管理;宿舍管理:对学生进行分宿舍操作以及相关业务管理;证书管理:对学生证书进行添加操作。财务处:费用管理,对学生的费用信息进行填写,包括应缴费管理、缴费管理、缴费统计等。后勤处:对学生进行物品发放的操作。教学处:对学生进行教材发放的统计操作。就业办:记录学生的毕业信息和实习信息等。
(3)学工管理服务:支持由综合信息管理、奖惩、资助、思政、校企合作等部分组成学工管理服务。业务流程与招生、迎新、就业、离校系统衔接,集中了学生信息、奖、惩、助、贷、勤、补等业务内容,优化业务流程,围绕着学生从入校到离校的过程。支持自定义填加学工服务管理模块,如竞赛管理服务模块、技能鉴定服务模块等。
(4)学生学业服务:支持学生查询自己的考试成绩、考试报名、学生评教、评教记录、实习信息、实习月报、单位评价、、实习成绩、实习总结毕业补考、问卷调查等服务。
(5)实习管理服务:对顶岗实习全过程进行管理、监控、评价,实时记录学生实习阶段的全部动态,自动形成学生个人档案记录。
可自定义实习单位的设置和审核;实习班级和学生的实习资格审批;学生实习月报的管理;实习过程中企业与学生的双向评价生成和最终学生完成实习结束报告等实习服务模块。
(6)毕业管理服务:
1)支持毕业生离校业务的数字化管理和一站式服务,其中包括所有毕业生离校工作涉及教务处、学生处、财务处、宿管中心、保卫处、校医院、卡务中心等多个部门。
2)支持离校情况各类统计查询,如办理进度查询、办理记录查询、总体进度统计、项目办理统计查询等。
(7)就业管理服务:
1)支持除了包含传统的学生就业政策管理、学生就业咨询管理、就业状况管理、毕业生管理、毕业生异动管理、招聘会管理等服务。
2)支持毕业生就业各类统计查询。围绕学校就业工作,提供单位情况、生源情况、供需情况、签约率、工资收入等各类统计报表。为领导的决策分析提供强有力的数据支撑。
七、师生发展
数字校园环境下,职业教育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将发生革命性变革,对职业学校教师的信息化职业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信息技术改变了人类的工作和学习方式,为了在数字时代更好的生存和发展,学生需要借助数字校园发展自身的信息化职业能力。
本规范从学习态度与思想意识、学习方式与技能、合作与交流和社会
930(6)遵守模拟实训基地的相关规范和流程,做出合理恰当的操作。(7)理解信息技术是把“双刃剑”,要扬长避短的使用,既不能因为存在正面作用而全盘接受,也不能因为存在负面作用而一味否定。
(二)教师发展 1.意识与态度
(1)重要性的认识:认识到教育技术的有效应用对于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促进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重要作用;认识到信息技术所带来的职业教育内涵的变化,适应职业教育发展的变革;认识到教育技术能力是职业学校教师专业素质的必要组成部分;了解信息技术在校企合作中的作用和意义;能够认识到教育技术的有效应用对于优化教学过程、培养实用型与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作用。
(2)应用意识:具有在教学中应用各类教学资源、利用数字校园提供的网络教学服务功能组织教学实践活动的意识;具有在教学中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识;具有积累和丰富开放课程、学习资源的意识;关注教育技术、教育理念的最新发展,并尝试将新的教育技术应用于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
(3)评价与反思:根据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特征,对教学资源利用效果、教学过程、教学效果与效率进行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4)终身学习:不断学习新知识和新技术以完善自身素质结构的意识;利用教育技术进行终身学习以实现专业发展与个人发展的意识;不断追踪和学习岗位信息技术的意识。
2.知识与技能
(1)基本知识:了解教育技术基本概念、主要理论基础、系统化教学设计模式和教育技术研究方法;了解应用技术和技能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教学活动;了解实训仿真、虚拟仿真系统等职业教育特色教学资源的特点和作用;了解职业教育中需要采用的评价手段和评价工具,尤其是真实性评价工具的作用;了解教育技术的研究方法,分析和研究职业教育中的教育和教学问题。
(2)基本技能:理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能够清晰地描述教学目标;掌握信息检索、加工与利用的方法和使用校本、通用、实训仿真等各类教学资源的方法;按照教学目标选择与开发常见教学媒体的方法;掌握教学系统设计的一般过程与方法;掌握教学资源管理、教学过程管理和项目管理的方法;掌握教学媒体、教学资源、教学过程与教学效果的评价方法。
(3)教学技能:了解职业教育特色教学资源,如实训仿真、虚拟仿真等特色教学资源的作用;按照教学目标设计和实施课堂教学、网络教学和混合式教学活动;了解职业教育特殊的评价手段和评价工具,特别要重视真实性教学评价工具的开发和使用;了解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建立教学资源列表,定期收集行业协会发布的教学资源和信息,掌握岗位信息技术的最新发展趋势。
3.应用与创新
(1)教学设计与实施:了解职业教育中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
334
(二)信息化领导力建设
1.学校领导应具备很强的信息化意识,把教育信息化发展当作日常工作的一部分。
2.学校领导应具备良好的信息化决策与规划能力,能结合学校特点与条件,根据学校总体发展规划,提出学校信息化发展的总体思路与主要内容。
3.学校领导应具备良好的信息化组织与管理能力,为教师和学生创设有利于信息化应用和发展的条件和氛围,制定有效推进数字校园建设的保障制度;
4.学校领导应具备良好的学校信息化评价能力,能使用多种方法对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发展的各个方面进行评价。
(三)资金投入
1.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和重点项目建设资金列入各级财政教育经费预算,建立从公用经费中列支运营维护经费保障机制。
2.硬件、软件(含资源)和运维(含培训)的经费投入比例合理,不能过于关注硬件投入,要加大应用和培训方面的经费投入。
3.经费预算中应包括每年必要的运维经费。
(四)人员培训
1.学校应重视教师信息化应用能力提升工作,积极组织教师参与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建设等工作,全面推进信息化教育教学改革。
2.积极开展网络课堂、多媒体教学、信息化教学设计等竞赛活动,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
3.积极开展数字校园建设与应用培训,提高教职员工的教育技术与信息化素养。
4.依托专业领域、行业企业对信息化专业技术人员进行专业技术培训和岗位实践培训。
(五)制度建设
1.建立完备的数字校园管理规章,包括校园网络管理、学校网络信息及安全管理、电子教室、功能实训室、多媒体教室管理等,确保数字校园建设与管理在良好的制度下运行。
2.制定鼓励教师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与应用的激励政策,落实信息化教学的常规化和常态化。
3.建立学校数字资源共建共享的机制和制度,鼓励教师、学生、管理人员携手共建优质的、个性化的校本资源库。
第五篇:浅谈现阶段中小学校园数字化建设
浅谈现阶段中小学校园数字化建设
汨罗市李家锻镇初级中学 吴焱炀
摘要:近年来,我国中小学信息化建设发展迅速,从校校通到班班通,从功能单一的校 园网发展到现在功能强大的数字化校园,信息技术对中小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起到了不可估量 的作用。教育信息化是当今学校发展的又一制高点,数字化校园建设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载体,也是学校对外展示学校形象的一个窗口。当前中小学校园网络建设的关键是如何转变观念,结合学校实际开发配置网络资源,追求合理高效的实际应用。
关键词:现阶段;数字化校园;观念转变;网络资源建设
引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教育现代化的建设,中小学数字化校园建设逐渐成为可能,注重管理和建 设成为现阶段中小学数字化校园发展的重点。但在软硬件的发展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不少学校已经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主要从管理和建设方面做出具体的建议。根据我国中小学的具体情况,分析当前中小学数字化校园运行管理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同时提出科学的建议。
一、中小学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涵义与特点
“数字化校园”是以网络为基础,从环境(校内、校外、设备、教室等)、资源(人力、设备、图书、备课、课件等)到活动(教、学、管理、服务、办公等)的全部信息化,它是在传统学校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数字空间,以拓展现实校园的时间和空间维度。“数字化校园”的功能与效益是指扩展传统校园的功能,提升传统校园功能的效率,从而达到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管理水平的目的。基本特点:基本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它的建设是以校园为依托的;其次,运用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以及现代的科学技术作为手段和媒介;将教学、服务结合在一起;主要目的是提高教学的质量,完善教学活动;最后实现教学的数字化和信息化。
中小学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实质就是学校和教育管理部门通过信息化手段,对各种教学信息进行整合和吸收,对现实的资源进行科学的分配。在管理工作中则集中体现为实现教育 和校务管理过程的优化、协调,在此基础上提高教学质量。
二、数字化校园的新认识
1、数字化校园建设
数字化校园建设不仅仅是一个投入问题,更重要的是我们需要有软、硬件资源的支撑。数字化校园建设需要实现从环境(包括设备、教室等)、资源(如图书、讲义、课件等)到 活动(包括教、学、管理、服务、办公等)的全部数字化。学校的核心任务是教学,是培养人,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社会主义建设接班人。我们的教育需要培养创新型的人才,我们必须转变长期以来“以教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数字化校园建设正是以学生发展为本,为教学提供丰富的、可用性的资源环境,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不断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与学的效率为出发点的。因而,我们数字化校园建设不仅是教育教学工具的转变,它应该是在转变老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理念基础上去规划、设计和建设的。
2、教学模式和学习模式变革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师习惯于唱独角戏,学生默默接受知识的教书方式和学习模式,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我们的社会更加渴望学校能培养创新型人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必须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与创新能力为核心”,数字化校园建设恰恰可以为学生提供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环境,这种环境的变换必然要求教师转变教学模式,通过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资源最终达到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目的。
3、数字化校园发展模式
数字化校园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数字化校园的发展没有终点,数字化校园的建设是一个不断追求的过程、建设的过程和提升的过程,数字化校园发展的过程永远没有终点。江苏省扬州中学信息中心主任倪震祥提到“自主发展模式”、“学校主导的市场化运作 模式”、“精英发展模式”,三种数字化校园发展模式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发展范例。个人认为“自主发展模式”,即“区域推进模式”是未来数字化校园发展的趋势,它能最大限度地推动区域数字化校园规模的形成,能很好地提高学校教育教学效果,并推动学校的管理创 新、制度创新、教学创新和技术创新[2]。
三、校园网资源建设原则
(一)主要原则是:师生共建、分步进行、引进与自主建设相结合、统一管理、以应用促发展。
校园网资源的建设分为教学资源和管理资源两大类,共包括四个层次的含义:
1、素材类教学资源建设,主要有四大类:题库、素材库、课件库和案例库
2、网络课程库建设
3、教育资源管理系统的开发
4、通用远程教学系统支持平台的开发
在这四个层次中,网络课程和素材类教学资源建设是重点和核心,第三和第四个层次是工具层次的建设,网络课程和素材类资源的具体内容千变万化,形式各具特色,对应的管理系统和教学系统必须适应这种形式的变化,充分利用它们的特色。
(二)资源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及目的1、资源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应该是适应学校的教学需要
2、资源建设的主要目的为广大师生服务,为了能充分地服务于教学,倡导师生共建,由全体教师共同完成,以学科教师为主力军,从教学实际出发,自行开发教材和制作课件,也可采用购买的方式引进优秀的CAI 课件,上传到学校网管中心进行统一整理和规划,分年级分学科进行分门别类,以供不同学科和年级的教师选用和下载。为了提高教师的积极性,要建立合理的评价激励机制,定期或不定期检查教师应用资源服务于教学的情况和教师收集整理资源的情况。经过收集、应用的循环过程,资源库的内容会越来越丰富,从而能有力地服务于教学[2]。
四、校园数字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当前我国很多中小学都配置了计算机教室,还有很多学校建设了校园网,另外大约还有800多个城市建设了教育城域网。教育信息化程度有了很大的提高,然而在校园网建设与应用方面,还是出现了一些问题。
问题一:学校里上了宽带、有了网站,就认为校园网已经建成了。网站信息常年不更新,也没有专人负责。
问题二:学校校园网虽建有办公系统、网上图书馆、教学资源库、视频点播系统等,但这些更多的作用是摆样子,教师也只是偶而利用它来上上公开课什么的,并没有真正的利用。网络教育资源被闲置、浪费掉。
问题三:学校校园网上提供了一些教学资源。但点击率太低,基本没什么人
去看,这里就是个观念的问题。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太差,网络离他们太远,上课,一支粉笔、一本书足矣,为什么非要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呢?
基于以上问题所在,结合我的思考,对于校园网的建设与应用我们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加以改进:
1、首先学校领导要重视
这是一个观念转变的问题。校长如果能站在战略的高度,了解目前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对校园网的建设有一个准确的定位,他就会一切从实际出发,根据学校自身的特点,在人力、物力、资金方面合理高效地投入,并对教师的信息技术行为进行规范。比如:
(1)鼓励老师自制课件,多上多媒体课,并相应制订奖励措施,必将极大推动教师学习电脑技术的热情。
(2)以身作则,在教育行政管理中推行使用信息技术和手段,并推广到财务、档案、学生学籍、图书、实验管理等各个职能部门。
(3)重视学校网站建设,指定专人负责管理和信息更新,真正把学校网站作为信息发布、资源交流和教育管理的平台,而不是做样子的摆设。事实证明,一个学校教育信息化程度的高低和学校的校长的信息素养和眼光是分不开的[3]。
2、大力加强教师信息素养建设
有了一个高瞻远瞩的校长,还需要一批信息技术过硬的教师去勇于实践。校园网的硬件建设如同家庭装修,是一个无底洞,如果缺乏应用,投资再多也是空的。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对教师的专业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信息素养已经成为教师专业素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信息素养从操作层面来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部分:
(1)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内容 要想用好信息技术,首先要会用。很多教师对信息技术有排斥心理,不能主动去学习,要等学校的统一培训,因此也导致在信息技术上教师反而不如学生熟练,这一点教师要向学生学习。
(2)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工具 信息技术和学科整合是目前教育信息化应用的核心,而这也是查看一所学校信息化应用的重要内容。教师要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应用信息技术,特别是要把网络资源引入课堂,拓宽学生的视野。
(3)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工具 教师除了静心反思外,还要能够利用网络和同行们交流,在交流中学习成长。现在网络中有很多著名的教育论坛,如教育在线、成长论坛等。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参与网络学习活动,组织跨校、跨地区的网络协作学习。
3、网络资源建设和人力配置
校园网络平台只是搭了个架子,没有内容一切都是白搭。而这个内容就是指网络资源建设。对于一般的学校而言,教师都是在需要上多媒体课的时候才去网上找课件,实在没有就请本校计算机老师帮忙做,上完课后就扔掉了,费工费时,而且造成资源浪费,其实以校园网络平台为基础,完全可以建设富有学校特色的教育资源库,所有的教学课件、资料、素材都可以分类保存在学校服务器上。全校老师共同建设,不断增加资源库的内容。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通过购买教育软件公司开发的资源库产品,丰富学校资源库内容。甚至可以在同一城域网下,联合区域内所有学校共同来开发,让某所学校偏重于某个学科,实行强强联手、优势互补,避免重复开发。当前,由教育部牵头、全国一百所中小学联办的一个国家级课题研究项目《分布建设本地存储方式在教育信息资源网络建设》正在研究当中,我们更希望能在不久的将来可以建成一个全国统一的中小学教育资源库,真正体现互联网的共建共享精神。
另外,人力资源配置也很重要,建议成立专门的学校网络资源管理中心,专人负责学校网站和资源库的建设和管理,做到内容时时更新、资源丰富,并负责对学校教师进行技术指导,教师经过培训,学会了如何利用校园网络资源,并在教学实践中尝到了甜头,加上学校网站内容充实,他就会真正主动去促进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实践整合,只有这样,校园网络资源才是得到了真正的应用[4]。
五、结束语
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为学生的发展服务,为学校的教育教学服务。但建设数字化校园是一项长期工程,需要领导重视、统一规划、全校协力、分步实施,需要组织、政策、经费三落实;同时还需要技术、业务部门通力合作;更重要的是必须要有教师和学生这两个教学主体的参与,因为数字化校园建设的主要目的是为教学和管理而服务的。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师生参与数字化校园建设项目,如网络管理、网页设计、课件制作、软件开发等,可提高他们的信息化应用水平,既锻炼了应用能力,又推动了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因此有必要建立一个长效机制,调动教师、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投身于数字化校园建设。
参考文献
[1]董晓春.高等院校校园网设计方案[J ].中国电化教育,2003,(2).[2]孟祥宇,刘云飞,吴军.构建数字化校园与学习环境的对策探讨[J].信息与电脑, 2011(1):146
[3]《数字化校园通向何处》教育在线数码社区论坛和现代教育报教育信息化合作栏目“论坛争峰”第三期。
[4]张元丰.关于数字化校园网建设的设想.现代电子技术2003年 第1卷 第10期